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医疗发达的今天研究得出心理疾病重于生理疾病不亦大乎

医疗发达的今天研究得出心理疾病重于生理疾病

一个心理咨询师带你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喜欢的关注吧!文/成林心理疾病重于生理疾病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不仅需要生活的安全感,更需要生活的幸福感。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如何幸福健康地生活,实现和谐人生不仅是现代人关心的,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渴望的。因此,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引导人们拭净心灵之窗、远离隐形杀手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社会的共识。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决定人的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有心理研究对此表明,那些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其身体患病的概率明显低于那些内心孤独、缺少幸福感的人。人类许多生理疾病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关,而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有时心理因素甚至起主导作用。癌症仍是现在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之首,因此预防癌症也应关注心理、行为、环境、遗传等诸多方面。人的免疫功能与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而人的性格是具有可塑性的,与人的生活环境、家庭和社会背景、文化因素、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心理专家建议,培养一个人的良好性格应从小开始。那些热情、开朗且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一般人际关系更和谐,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理解,在遇到一些心理应激反应时也能有较强的耐挫性,从而使自己的免疫功能不受伤害。事实上,出于各种原因,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困难,对此,我们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及辩证的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客观现实,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免疫力。国外有调查报告指出,内向型(性格抑郁)的癌症的患病率是外向型的3-5倍,可见,随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情有助于提升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防病防癌。我们要想有个好的心情,就要对外界事物有积极乐观的理解,好的情绪状态使大脑及下丘脑等神经系统通过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作用于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自分泌等,影响免疫细胞,使其增强免疫功能,这对防病防癌非常有利。如垂体前叶分泌的多肽物质生长素可使自然杀伤细胞(NK)及巨噬细胞活力增强,免疫细胞生成的白介素(L)及各类干扰素(IFN)均有杀细菌、抗病毒及排异物作用。I型干扰素可抑制儿童血管瘤和白血病发生。抑瘤素M可抑制黑色素瘤、肺癌、膀胱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增生。白血病抑制因子可控制白血病发生。肝细胞调节因子可抑制肝癌细胞、黑色素瘤细胞及鳞癌细胞的生成。被白介素2激活的NK细胞称LAK细胞,它有明显的杀伤体内各种癌细胞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不但可延缓癌症发展,还可减轻毒素及败血发生。另外,从心理角度看,我们也有必要学会自我调节,因为心理健康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危害甚多:1,伤及自己有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人可能会选择自残甚至自杀的方式伤害自己,而自杀是危害最大的自伤方式。据临床调查,自杀率最高的精神心理疾病是抑郁症,其自杀危险高出一般人25~50倍;其次是精神分裂症,在死亡的精神分裂患者中约占13%。2,祸及他人当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出现危险行为攻击他人时,被攻击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身体或心理上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被攻击者往往是患者周围的人。3,殃及家庭精神心理疾病不仅因病态行为给家人造成身体乃至生命上的伤害,还会造成家庭经济状况及家人生活质量的下降、精神负担加重等情况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有极大的负面影响。4,危及社会有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难以走出心理误区,偏执记恨于政府、社会,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确,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竞争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特征,心情不好要找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工作累了停下脚步歇一歇,让紧张的大脑放松,朋友相聚心情交流。这样,你的心里会充满阳光,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烝民

「江西日报」打造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共享平台

>start--> □江 文 过江帆医教研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医疗水平的提升。近日,江西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落户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该中心致力建设成国内一流、产学研一体的精神心理疾病防治与康复的医学研究平台,有效推动我省精神心理疾病诊治水平的提升。● 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早在2002年,省精神病院牵头开展了江西省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省11个设区市样本人口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78%,抑郁症患病率为1.15%,60岁以上人群中老年痴呆患病率为0.6%,酒依赖患病率为0.68%。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患者能够得到较好的康复,但仍有少数患者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甚至出现精神残疾。“精神心理疾病诊治难度大,要想根治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查找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江西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负责人魏波说,开展精神心理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有利于提高疾病的诊疗技术。● 科研攻关提升诊治水平“我们具有临床资源、科研人才、平台优势,能够发挥聚集效应。”省精神病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心理康复、社区服务、司法鉴定等职能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是全省精神卫生中心、全省精神疾病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全省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基地,年门诊量13万余人次,年住院患者达4500余人次,有较为扎实的科研基础条件。据介绍,该院历经60余年的专业积淀,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高水准临床、教学及科研队伍。该院建设江西省精神病院生物精神病学实验室,设有临床药理室、生物化学室、分子生物学室、神经电生理室及行为学实验室,为医院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课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据介绍,该研究中心将建立和完善全省精神心理疾病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协同研究、转化和推广一批成熟的诊疗技术,为全省精神心理疾病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科技服务。● 聚合优势搭建共享平台目前,该院已与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等省内7家精神卫生机构签订科学研究网络成员单位协议,共同打造全省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共享平台。“我们将聚合省内各大精神病专科医院的人才、资源优势,一起申报项目,一起做科研。”该院相关负责人说,依托这一平台,举全省精神病专科医院之力打造一支科研队伍。同时,积极推动临床与科研转化,大力扶持基层医院新技术的应用及人才培养,整体推进我省各级医疗机构精神心理疾病防治水平。【来源: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你与我

新研究: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新华社伦敦3月8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癌症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如果确诊前曾患过心理疾病,他们的死亡风险会更高。因此专家建议,医生在治疗癌症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疾病史,而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则更应注意防癌。图为沈阳一间收治晚期癌症患者的宁养病房。(新华社记者李钢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以67.6万名加拿大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癌症确诊前5年接受心理疾病治疗的情况。结果发现,接受心理疾病治疗的程度越高,癌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就越大。例如,与没有过心理问题的癌症患者相比,那些曾因心理疾病就医问诊的癌症患者,癌症死亡风险要高出5%;如果患者曾因心理疾病住院治疗,这一风险甚至会高出73%。而且,这种现象在膀胱癌和肠癌患者中尤其明显。研究人员说,这一结果表明,心理健康对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可能比先前认为的要大,严重抑郁和压力可能会阻碍免疫系统发现和攻击肿瘤细胞。因此在治疗癌症时,医护人员也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疾病史。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的结果只是显示出确诊患癌前曾接受心理疾病治疗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更高,但并没有证明两者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出现这种关联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查明。此外,未参与这项研究的英国癌症研究会高级临床顾问理查德·鲁普认为,这项研究还表明,接受心理疾病治疗的患者应注意定期接受癌症筛查。

大急救

研究:中年人士精神压力大患心理疾病风险更高

【环球网综合报道】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比起那些对工作感到满意的人,工作压力大,负荷重,有无力感的中年人来日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据英国路透社5月31日报道,研究者研究了英国6870名上班族。他们都曾在45岁时被检查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者其他常见心理疾病。总体上,大约1/3的人表示他们很难把控自己的工作内容。超过1/4的人将他们的工作描述为费力的以及让人倍感压力的。研究者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文章中指出,到了50岁,5年前曾经表示自己工作压力大的人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要比工作压力小的人高出两倍。研究显示,工作强度大的人到了50岁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要高出70%,而无法把控自己工作的人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要高出89%。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首席研究员塞缪尔哈维说:“过去的研究表明,工作压力和心理疾病有联系。但是,是工作压力还是心理疾病?要判断哪种情况先发生总是非常困难的。”哈维说,即便这项研究不是旨在证明工作压力直接引起了心理疾病的对照实验。但上班族们在研究初始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的事实表明,是工作压力引起了心理问题。这项研究的实验对象是中年人。但是研究人员对他们出生以来的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这样,研究员就能将他们成长中可能引起工作压力或导致心理问题的很多因素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包括应激性生活事件、疾病、智商和早年生活经历等。而无论性别或者职位高低,工作强度高、对工作控制度低以及工作压力大的50岁左右人群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研究员萨比尔吉加博士说,工作压力引发心理疾病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但众所周知,压力是导致心理问题和心脏病、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很多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吉加博士说:“要让上班族意识到长期持续的压力能引发很多生理及心理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也许高强度的工作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做出改变,更灵活地控制工作量和工作方式。”(实习编译:杨迪 审稿:田瑞哲)

食之鳅攸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新华社伦敦3月7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癌症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如果确诊前曾患过心理疾病,他们的死亡风险会更高。因此专家建议,医生在治疗癌症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疾病史,而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则更应注意防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以67.6万名加拿大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癌症确诊前5年接受心理疾病治疗的情况。结果发现,接受心理疾病治疗的程度越高,癌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就越大。例如,与没有过心理问题的癌症患者相比,那些曾因心理疾病就医问诊的癌症患者,癌症死亡风险要高出5%;如果患者曾因心理疾病住院治疗,这一风险甚至会高出73%。而且,这种现象在膀胱癌和肠癌患者中尤其明显。研究人员说,这一结果表明,心理健康对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可能比先前认为的要大,严重抑郁和压力可能会阻碍免疫系统发现和攻击肿瘤细胞。因此在治疗癌症时,医护人员也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疾病史。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的结果只是显示出确诊患癌前曾接受心理疾病治疗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更高,但并没有证明两者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出现这种关联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查明。此外,未参与这项研究的英国癌症研究会高级临床顾问理查德·鲁普认为,这项研究还表明,接受心理疾病治疗的患者应注意定期接受癌症筛查。

殉难者

心理疾病会不会遗传还有待研究

作者:宝宝知道 知道日报人们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来给初次接触进化论的人说明生物的遗传性。那么提一个古怪的问题,如果老鼠患上某种心理疾病,那么老鼠的儿子会不会也得上这种病?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心理疾病会不会遗传。凡是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心理疾病也不例外。概而论之,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有生物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需要提前澄清的是,现在我们的话题关注的是遗传因素,不代表其他两种因素不起作用。研究心理疾病的遗传病因,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双生子研究,可确定一种疾病是否遗传以及遗传程度;另一种是基因学研究,可进一步确定与疾病相对应的基因的位置。双生子有两种,一种是同卵双生子,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另一种是异卵双生子,约50%的基因相同。基于这种生物学事实,可以推断,同卵双生子的其中一个若患有某种心理疾病,也发现另一个亦患此病,那么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很可能具有遗传方面的原因。由于同卵双生子一般出生、成长在同一个家庭,在研究时,有必要对家庭影响进行控制,为此心理学家们将目光投向出生后即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然后再考察两者在特定心理疾病上的一致性。自19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家用这种方法证明,几乎所有主要的精神疾病都有遗传的因素。据估计,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如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和孤独症的遗传系数在80%-90%之间。这些疾病的遗传系数高得惊人,甚至比业已令人震惊的乳腺癌(约5-60%)和帕金森症(约13-30%)的遗传系数都高。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等(Burmeister,2008)对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遗传系数进行了统计,其结果摘录如下表所示:但是,基于对分开收养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受到了一些质疑。分开收养并不能完全排除环境影响,之前的研究忽略了产前环境也可能成为导致精神疾病的因素。这种忽略,很可能导致之前的研究对遗传系数的过高估计。基因学的发展为上述困境带来了曙光,一种叫做精神疾病遗传学(Psychiatricgenetics)的新学科应运而生,将精神疾病直接同特定基因联系起来,这种技术叫做遗传连锁分析。然而,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获得的有限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后续研究的重复。不过,我们仍然对其给予厚望,像唐氏筛查法预防胎儿先天缺陷一样,期望这种技术为心理疾病的早期预防做出贡献。文章出处:百度知道日报原始链接:查看详情文章来自宝宝知道,更多孕产育儿精彩内容,请下载“宝宝知道”APP

常德

常见的心理疾病及预防方法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日益忙碌,随之而来的焦虑,高压,急躁等时常伴随着我们,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长期这样是导致许多心里疾病的根源,而在我们的显示生活中有很多人分不清心理疾病和不知道怎么预防心里疾病。下面给大家说说心理疾病的分类和怎么简单的预防。1、拖延症: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做某事却死活不愿意做,一拖再拖,拖延症主要由三种类型:找刺激型,逃避型和优柔寡断型,长期有拖延症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内疚感,自卑感和生活的无序感,使人时常焦虑。2、强迫症:明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或在想的问题毫无意义,却无论如何也不停下来,严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我们应该学会努力的将强迫发生行为的时间推迟一些和转移注意力来改善。3、手机依赖症:生活中很多人手机不能离身,没带手机就会有各种不适,习惯不停的翻手机。有研究表明严重的依赖会形成焦虑症,所以我们要减少手机的试用。4、选择恐惧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许多的选择,而很多的人在面临选择时变现的瞻前顾后,纠结不已。有研究表明在纠结的背后可能会是一种不自信或逃避责任的心理,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应该正真的了解自己所需要的通过对比来帮助自己下定决心。5、网购成瘾症: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许多人认为网购能为一些精神空虚者提供精神寄托,会为购买者带来极大的满足感,需要戒除网购成瘾我们在生活中就要时常克制一下自己,可能就是那么一会儿,你的购买欲望就下去了不是吗?6、晚睡症:现在许多人面对丰富的夜生活,晚睡貌似是现在人们普遍存在的情况,晚睡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7、焦虑症:焦虑时人体的正常心理情绪,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消除和减小焦虑那也是很严重的,我们在面临焦虑时,不妨学会分散注意力,时刻提醒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等等来鼓励自己。1、保持乐观的心态: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总会面临许许多度的考验,树立正确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同时应该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应当养成乐观、豁达拥有宽广的胸怀。2、善于自我调节:在我们面临生活中的考验时,不可能一直有良好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了,比如多用一些美好的景色或者事物来震撼自己的心灵,时常听听音乐,晒晒阳光也是不错的选择。3、培养业余爱好:业余爱好可以有效调节和改善自己压抑的情绪,缓解身心的疲劳和忧郁,比如多运动锻炼,养生健体等等。4、学会扩大社交关系:有时候来自朋友、同事和亲人的鼓励和交流会使资质感到心情舒畅,缓解压力,当我们在交流的同时既快乐了他人也放松了自己。

端脑

研究生园地(三):心理疾病与读研究生有关吗?(上)

很多人发现读研究生的压力比他们预期要大得多,美国心理协会的调查显示,87%的心理学研究生有焦虑症状,68%有抑郁症症状,19%有自杀倾向虽然没人会认为读研究生犹如在公园里散步,但很多人发现读研的压力比他们预期要大得多。加州大学公布的“研究生快乐与幸福指数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47%博士生和37%硕士研究生符合抑郁症的临床标准。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基于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抑郁症状评估表。报告还显示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学生最易受影响,他们当中有64%的人符合抑郁标准,商科学生受到的影响最低。还有其它研究引起人们类似的担忧。美国心理协会的调查显示,87%的心理学研究生有焦虑症状,68%有抑郁症症状,19%有自杀倾向。这些比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这一高比例还可能由另一个原因引起,就是已经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更有可能读研。但不论何种原因,研究生的压力来源值得我们探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下是根据对研究生调查报告得出的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职业前景不明朗带来的压力据伯克利调查发现,职业前景如何,是预测学生幸福感的最大指标。博士生毕业后就业前景黯淡,因此无法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乐观态度。当看到学识更高、素质更好的学生都不容易找到工作时,就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了。2、孤独的研究环境带来的压力对任何人来说,长时间独自工作都是艰难的,尤其对学生来说,与外界隔绝的孤独感更难以克服。正如伯克利大学一位学生所说,“我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但孤独也对我形成很大压力。” 当学生对所处环境(尤其是同学和导师)没有归属感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术工作都可能受影响。此外,许多学生还倍受“假冒”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的折磨,担心自己被研究生院录取其实是个错误,自己其实没资格待在那里。3、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对许多研究生来说,另一个压力来源是经济问题。在伯克利的调查中,大约有43%的学生不同意“对我的经济状况很有信心”这一说法,表示相对于津贴和其它资金补贴而言,生活成本太高。还有一少部分学生说,为了应付开支需要贷款,这使得找工作的压力更大。

贼喊捉贼

什么都舍不得扔掉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大家好,这里是“第一心理”课堂,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家中散乱的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小物品,他们宁愿让这些东西吃灰,也舍不得扔掉。从个体心理层面看,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怀旧心理对于有的人而言,这些杂物上还承载着一段回忆。例如,一台破旧的收音机,虽然早就布满了灰尘无法使用,但是,他们会觉得那是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如果扔掉,自己的童年经历也会随之消散。这种怀旧心理使他们把自己的记忆寄托在各种各样的物件上,每一个物件都是每一段经历的印证,好比“睹物思人”,这些物品仿佛是他们过去那些值得怀念的记忆,因此一件都舍不得扔掉。纠结心理有的人什么都不舍得扔掉,并不是认为这些东西承载了回忆,而是认为,自己虽然目前不会使用这些物品了,但是将来可能会用上。如果自己现在扔掉了,以后需要的时候岂不是又找不到了。并且,他们会关注物品的潜在价值,在他们的眼中,物品总会有一些用处,因此,他们变得犹豫不决,不能果断的处理,于是为了逃避这种犹豫带来的焦虑感,他们干脆就把东西放在那里了。从这种对于物品的态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他们往往做事不够果断,遇到选择时犹豫不决,总是持有一种随遇而安的状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们往往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不想主动做出选择。强迫心理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当这种行为习惯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时,它很可能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心理疾病——“储物癖”。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会把大大小小的东西都储存在家里,甚至连一个塑料口袋、包装盒也舍不得扔掉。可以想象,当你的居室堆满了物品,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对于患有“储物癖”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有相当严重的强迫倾向,会觉得非要把所有东西都留下,才觉得安心,否则心里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因此他们会不放过每一样物品,即便自己的住所放不下了,他们还会寻找其他的地方用于储存。总体来说,什么都舍不得扔掉,往往是怀旧心理与犹豫心理作祟。然而,当你发现自己这种习惯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就要引起重视了,很可能是强迫症、储物癖的预兆,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尽早纠正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当你试着改变自己时,你会发现断舍离带来的轻松感,不过难以改变也没关系,只要不是病态,留下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坏事。作者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参考资料:《走出强迫症》《行为心理学》

其静也地

在现代社会中 比较常见的5种心理疾病

如今,世界各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数正在持续增长。其特点是人们在头脑中所经历的不良状况,但有时也涉及到身体症状和情绪健康,而且如今导致许多心理健康障碍的原因尚待发现。然而,许多症状是可以用科学理解的。而今天,安迪就将介绍,如今现实世界中最为常见的5种心理疾病。1、抑郁症:失去了快乐,感到悲伤、内疚或低自我价值感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影响着大约3亿人,真实数据或许比这还要更多得多,它是如今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女性通常要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它的特征通常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失去原本的兴趣或快乐,出现普遍的悲伤、内疚或低自我价值感。此外,他们难以入睡,饮食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身体开始变得疲惫和难以集中注意力。抑郁症并不像以往人们经常描述的那样,仅仅是大脑化学物质“过多”或“过少”的结果,尤其是血清素。相反,遗传、生活事件、医疗问题和药物等多种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出现。由于抑郁症可以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因此抑郁症会严重干扰一个人在工作或上学时的功能,并可能对其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在最严重的状态下,抑郁会导致自杀的念头和行动。为了在某些情况下有效治疗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疗法和抗抑郁药可能很有价值。2、焦虑症:莫名感到惊恐和紧张,甚至害怕离开家当定期进行诸如公开演讲或工作面试之类的事情时,许多人会感受到这些感觉。患有焦虑症的人会经常且长时间(六个月或更长时间)经历这些感觉。焦虑症患者通常会在看似毫无外因的情况下,感到惊恐和紧张,甚至害怕离开家。患有抑郁症的人也经常会出现焦虑症状(反之亦然),仅在美国,这种疾病每年就影响到4000万的成年人。焦虑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学、脑化学和生活事件,尽管这是一种可以高度治愈的疾病,但只有36.9%的焦虑症患者实际寻求治疗并最终获得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在控制和管理焦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3、双相情感障碍:伴随狂躁和抑郁发作这种疾病有时会导致狂躁和抑郁发作,因而也叫躁郁症。有时候它会表现出可怕的后果,但有时也会表现出“正常”或稳定的情绪,这种疾病影响了全世界约6000万人。狂躁发作可包含情绪升高或烦躁、活动过度、自尊心增强和缺乏睡眠欲望。低狂躁症是一种不太严重的狂躁症。抑郁发作通常表现为极度悲伤、绝望、精力不足和睡眠困难。虽然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神经化学和环境因素的混合可在疾病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来治疗。4、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的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全世界有2300万人受其影响,其特点是思维、感知、情感、自我意识和行为的扭曲。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可能会在青春期末期或成年初期开始经历幻觉和妄想,这使人们难以工作、学习或进行社交活动。由于受到污名和歧视,许多患有这些精神疾病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健康和社会支持(有时会导致住房不安全),而这可能有助于治疗这种疾病。5、痴呆症:记忆、思维、认知、语言等问题痴呆症通常是慢性或进行性疾病,它会导致认知功能恶化,超过正常衰老,其影响了全球约5000万人。从记忆、方向和思维到理解、计算和语言,认知功能的下降通常会伴随着情绪和社会控制的下降。痴呆症是由影响大脑的各种疾病引起的,目前还没有治愈方法,但有一些缓和疗法旨在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困惑。事实上,精神健康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们几乎以某种方式触及每个人,而这些只是最常见的记录中的一些。虽然每种情况都是独特的,但也有治疗和康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