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无旧无新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发表《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全文如下: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11月目录前言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多种文化并存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二、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依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三、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共存宗教典籍文献依法出版发行宗教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文物保护成果丰硕考古发掘成果中外瞩目古籍保护力度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民俗文化得到尊重与传承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持续繁荣文化、体育和民族医药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六、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风采结束语前言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迁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在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各民族文化现代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形态。各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交融,形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财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就与中原地区展开了密切交流,考古证实,新疆出土的彩陶就受到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在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中,陪葬了大量新疆和田玉制成的器物。西汉统一新疆地区后,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汉文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西域的乐器与音乐传入中原,对中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中华文化宝库中,就包括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艺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卫拉特史诗《江格尔》等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新疆地区历来多种文化并存。中国的历史演进,决定了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的基本特征。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绿洲农耕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相得益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开创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生动局面。新疆地区陆续发现大约20种语言文字。时至今日,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诸语言仍在新疆存在。生活中各民族语言兼用是新疆文化的传统特征。新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同语言的互借互用成为普遍现象。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北庭故城等融合了汉、回鹘、吐蕃以及新疆古代居民的多种文化元素,是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典范。历史上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丝绸之路的畅通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篇章。丝绸之路繁盛时期,中国的造纸术、桑蚕丝织等先进技术通过新疆西传,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摩尼教、景教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和当时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当地流传。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况从未发生改变。新疆的文化景观始终是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中华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受中原文化影响,新疆地区的蚕桑技术与丝绸织造取得了相当成就;最初形成于漠北时期的回鹘文化,深受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以及佛教、摩尼教等影响。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互学互鉴,涌现出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助推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怀抱中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民族文化进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经典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冰山上的来客》《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等优秀电影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新疆各民族成员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各方面相互影响、吸收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二、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新疆是多语言、多文字地区,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繁荣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历史经验。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和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不断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依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2015年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规定“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成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交往日渐频繁的需要,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响应国家号召,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新疆在中小学对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汉语文课程。1984年,新疆提出在少数民族学校加强汉语教学工作,实现“民汉兼通”的目标。目前,新疆在学前和中小学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确保到2020年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多种形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2013年启动“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县(市)面向参加职业培训或创业培训的少数民族青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项培训。2017年启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均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目前,新疆各民族主要使用10种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司法、行政、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会公共事务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提供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稿和同声传译。新疆本级和各自治州、自治县机关执行公务时,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各民族成员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选举或诉讼。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各类招生考试中均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每年一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疆使用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5种文字试卷。为保护中国丰富的语言资源,中国政府自2015年起组织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该工程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已实现全国范围覆盖,其中在新疆开展包括30多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10个汉语方言调查点、6个濒危语言调查点和2个语言文化调查点的田野调查。截至目前,已完成新疆规划调查点超过80%的调查任务,并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多语言、多文种的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是新疆的一大特色。新疆使用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6种语言文字出版报纸、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新疆电视台有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4种语言电视节目,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有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5种语言广播节目,《新疆日报》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4种文字出版。为使各民族成员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中国政府制定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文字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研究开发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排版系统、智能语音翻译系统,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不断提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和社会应用能力。新疆设立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各级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负责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推动各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中国政府鼓励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居民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尤其重视基层公务员、新录用公职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双语学习,并提供学习条件。新疆专门开办了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培训班。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在新疆高校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哈萨克语言方向)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行政、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多年来,新疆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蔚然成风,掌握双语、多语的人员越来越多,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尊重和保护宗教文化。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共存。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传播的重要地区,是宗教文化的汇聚之地。新疆最初流行原始宗教、萨满教。公元前4世纪起,随着祆教、佛教等相继传入,逐步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后来,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先后传入,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不断发展演变。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历史特点。多种宗教文化长期交融共存,互相借鉴,并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调整变化。目前,新疆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和祆教的元素遗留至今,并且以生活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佛教文化影响深远,在喀什、哈密、伊犁等地,仍可见到佛龛、莲花图案、莲花宝座等遗存。宗教典籍文献依法出版发行。国家以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发行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典籍文献,满足各族信教公民的多样化需求。新疆已翻译出版发行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多种文字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等宗教经典书籍,编辑发行汉、维吾尔两种文字的《卧尔兹演讲集》系列。开办汉、维吾尔两种语言文字的新疆穆斯林网站。整理出版《金光明经卷二》《弥勒会见记》等宗教古籍文献。在专营宗教书刊的销售点,可以购买《古兰经》《圣经》《金光明经》等各种宗教典籍。宗教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新疆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昭苏圣佑庙、克孜尔千佛洞等109处宗教文化古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中央政府拨专款对列入国家和新疆文物保护单位的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等进行修缮。新疆出资维修吐鲁番苏公塔、昭苏圣佑庙、乌鲁木齐红庙子道观等28处宗教建筑(场所)。涉及宗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同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规律。在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思想影响下,佛教等外来宗教都经历了中国化、本土化过程。佛教传入新疆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融入主流文化,对新疆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沿着中国化方向发展,经过长期与当地传统信仰和文化融合,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并表现出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天主教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基督教的自传、自治、自养等,都为实现宗教中国化作出了积极努力。新疆坚持宗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宗教界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发展、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引导各种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新疆文化遗产丰富。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新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文物保护成果丰硕。目前,新疆有各级文物保护机构189个,文物保护网络基本建成。全面完成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3次,可移动文物普查1次,文化遗产家底进一步摸清。截至2017年,新疆文物点954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8处。文化文物系统现有博物馆93个(包括自治区博物馆和吐鲁番地区博物馆2个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45万件/套。新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确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历史文化名村4个、历史文化街区2个、中国传统村落1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2个。多年来,中国政府对高昌故城遗址、北庭故城遗址、惠远新老古城遗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3000余件珍贵文物。考古发掘成果中外瞩目。截至2017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尉犁营盘墓地、若羌小河墓地、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砖室墓、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吉木乃通天洞遗址等8项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等国宝级文物。古籍保护力度加大。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中心,建立少数民族古籍特藏书库。2011年,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启动第一次古籍普查工作,对重点、珍贵古籍的基本内容、破损情况和保存状况登记造册。之后又数次开展普查。截至2017年,完成古籍整理普查14980种。已收藏的古代典籍文献包括汉文字(汉文字、西夏文和契丹文等)、阿拉美文字(佉卢文、帕赫列维文、摩尼文和回鹘文等10多种)和婆罗米文字(梵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吐蕃文等)三大系统,共19种语言、28种文字,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天文、数学、医学、艺术等领域。古籍整理数字化建设日益加强。中国政府支持新疆以汉文和维吾尔文翻译、整理、出版了濒于失传的《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等古籍。组织古籍专家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咨询服务,邀请国内外古籍保护工作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交流研讨。2011年,国家文化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其中孤本古籍超过半数,受到社会各界称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强政策立法。2008年,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新疆出台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为科学、系统地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政府1951年、1954年两次抢救性录制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上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整理出版了包括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多种民间口头文学作品。编纂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等涵盖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等门类的十大艺术集成志书。“中华文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录工程”持续实施。截至2017年,新疆完成23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记录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创建了维吾尔族乐器、地毯和艾德莱斯绸织造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9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分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分别有83项、294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112位、403位。民俗文化得到尊重与传承。新疆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种民俗文化,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各族人民都能享受法定假期。每逢节日,新疆各地民众用音乐、歌舞、传统体育竞技等文化活动来庆祝。汉族的“元宵灯会”、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花儿会”等民俗活动广泛开展,受到各族民众的欢迎。新疆提倡各民族相互尊重风俗习惯,倡导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风俗等方面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风尚。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发展的核心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政府支持新疆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繁荣进步,增强文化产业实力,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益提高。1955年,新疆有1个公共图书馆、各类体育场地425个。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新疆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修缮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基础工程。截至2017年,新疆有公共图书馆112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73个、美术馆57个、文化馆119个、文化站和文化室12158个,有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站)302个,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1%和97.4%,有体育场地29600个,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疆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财政安排资金支持为贫困乡村提供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农家书屋工程覆盖所有行政村。截至2017年,共举办13届自治区运动会、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届老年人运动会、6届残疾人运动会。村级“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新颖多样的健身器材在边远乡村普及,丰富有趣的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深受各族群众欢迎。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持续繁荣。新疆文学艺术佳作纷呈,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魅力。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诗集《神山》、散文集《在新疆》、文学评论集《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油画作品《来自高原的祈福——5·19国家记忆》、摄影作品《风雪人生》、话剧《大巴扎》、舞剧《阳光下的舞步》《戈壁青春》、歌舞剧《情暖天山》、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歌曲《屯垦爹娘》、广播剧《马兰谣》和电影《大河》《鲜花》《真爱》《生死罗布泊》《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等一批文学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国家级奖项,杂技《生命之旅》《抖杠——担当》等获得国际杂技节金奖。2006年,成立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相继在11个地、州和伊宁市、莎车县、库车县、于田县建立电视译制部。目前,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年译制量达6200集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仅有2种报纸。截至2017年,新疆共有报纸126种,期刊223种,每年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1万种。文化、体育和民族医药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目前,新疆有文化企业1万余家,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涵盖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艺、文化娱乐、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艺术品、动漫、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服务等领域。截至2017年,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9家,获得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11家,建成各类文化产业园区20家;有国家5A级景区12家,导游17000人。文化及旅游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成立一批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与表演市场日趋活跃。环塔克拉玛干汽车摩托车越野拉力赛、中国篮球职业联赛新疆区比赛保持较高市场化运作水平。以中国国际露营大会、国际沙漠越野挑战赛、环艾丁湖摩托车赛、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等为代表的体育休闲市场日趋成熟。赛马、冰雪运动、航空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新疆已形成中华医药(含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食品(含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医药健康产业体系。其中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蒙医药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瑰宝,许多药材被纳入国家标准和国家相关标准化研究项目。新疆民族医药销售产值占制药行业销售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民族医药企业的产品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销往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入国际市场。网络文化蓬勃发展。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截至2017年,新疆备案网站11520家,固定宽带用户达569.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1855.8万户。微信公众平台“最后一公里”用户遍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几十个国家、地区。先后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艾德莱斯网络引领、网络融情等工程,开展“网络中国节”“我是一颗石榴籽”“艾德莱斯出天山”等系列网络文化活动30余项,示范带动新疆各地开展各类网络文化活动7000余项。2017年,新疆本地消费者网购零售额达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引领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六、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新疆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和“出版博览会”等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2009年以来,举办了7届“中国·新疆国际青少年艺术节”,邀请中亚四国及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泰国、韩国、阿塞拜疆等12个国家及国内共119个文艺团体的2330余名青少年来新疆演出交流。2012年至2017年,新疆连续举办7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邀请了25个国家的100多家媒体负责人来新疆研修、交流、考察。近年来,新疆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文科技交流。2016年,举办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科技合作论坛,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54名嘉宾受邀参加。建成1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个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涉及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天文、煤化工、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稳步实施“留学中国计划”,逐步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资助规模。新疆高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教育规模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从1985年开始,截至2017年,新疆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达5万人次。新疆积极发挥包括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在内的中华医学特色优势,筹建中外联合中医机构,开展中医民族医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患者前来就医。2015年至2017年,乌鲁木齐市有5家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服务,累计接诊外籍患者1.7万人次。新疆举办一系列高水平体育赛事,吸引大批国际优秀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积极参与。积极对外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风采。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新疆古代丝绸之路文物展”“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大展”等新疆文物精品展览陆续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举行。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赴联合国总部、英国、日本、法国及新疆周边国家进行表演展示。近年来,“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行·新疆篇”“中国新疆文化交流团”“中国新疆文化周”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埃及、土耳其、伊朗、沙特、巴基斯坦、阿富汗、马来西亚、文莱、老挝等国举办多种文化交流活动。新疆多次组团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伊塞克湖运动会,加强了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结束语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事实证明,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已经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上,新疆各族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自己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创造中铸就新繁荣,在文化进步中取得新发展!

茶太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1)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发表《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全文如下: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11月目录前言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多种文化并存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二、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依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三、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共存宗教典籍文献依法出版发行宗教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文物保护成果丰硕考古发掘成果中外瞩目古籍保护力度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民俗文化得到尊重与传承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持续繁荣文化、体育和民族医药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六、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风采结束语前言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迁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在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各民族文化现代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形态。各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交融,形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财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就与中原地区展开了密切交流,考古证实,新疆出土的彩陶就受到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在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中,陪葬了大量新疆和田玉制成的器物。西汉统一新疆地区后,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汉文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西域的乐器与音乐传入中原,对中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中华文化宝库中,就包括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艺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卫拉特史诗《江格尔》等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新疆地区历来多种文化并存。中国的历史演进,决定了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的基本特征。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绿洲农耕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相得益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开创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生动局面。新疆地区陆续发现大约20种语言文字。时至今日,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诸语言仍在新疆存在。生活中各民族语言兼用是新疆文化的传统特征。新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同语言的互借互用成为普遍现象。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北庭故城等融合了汉、回鹘、吐蕃以及新疆古代居民的多种文化元素,是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典范。历史上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丝绸之路的畅通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篇章。丝绸之路繁盛时期,中国的造纸术、桑蚕丝织等先进技术通过新疆西传,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摩尼教、景教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和当时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当地流传。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况从未发生改变。新疆的文化景观始终是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中华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受中原文化影响,新疆地区的蚕桑技术与丝绸织造取得了相当成就;最初形成于漠北时期的回鹘文化,深受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以及佛教、摩尼教等影响。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互学互鉴,涌现出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助推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怀抱中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民族文化进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经典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冰山上的来客》《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等优秀电影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新疆各民族成员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各方面相互影响、吸收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未完待续)

豳风

对外经贸大学首个校外文化与休闲产业研究中心在新疆挂牌

8月6日,对外经贸大学首个文化与休闲产业研究中心在新疆乌鲁木齐挂牌。据悉,该中心落脚地新疆古生态园,是新疆野马集团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吴承忠说,对外经贸大学首次在校外挂牌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就选择了新疆,因为新疆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特色地域文化的省区,旅游休闲产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方面,是旅游兴疆的重点。而选在野马集团挂牌,则是因为野马集团经过数年的发展积累,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方面已经成为新疆文旅行业的典范,是新疆的文化名片。野马集团总裁陈强表示,野马集团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文化交流、合作双赢”的发展思路,在完成经营的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政策研究课题,在探索培养高质量国际文化管理、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成绩突出。在这一点上,对外经贸大学和野马集团有着共同的使命、共同目的、共同的追求,希望双方今后在为推动新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事业上,携手并进、开拓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 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坐落在首都北京朝阳区,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铉曰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发表《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全文如下: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11月目录前言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多种文化并存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二、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依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三、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共存宗教典籍文献依法出版发行宗教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文物保护成果丰硕考古发掘成果中外瞩目古籍保护力度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民俗文化得到尊重与传承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持续繁荣文化、体育和民族医药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六、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风采结束语前言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迁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在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各民族文化现代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形态。各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交融,形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财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就与中原地区展开了密切交流,考古证实,新疆出土的彩陶就受到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在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中,陪葬了大量新疆和田玉制成的器物。西汉统一新疆地区后,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汉文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西域的乐器与音乐传入中原,对中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中华文化宝库中,就包括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艺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卫拉特史诗《江格尔》等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新疆地区历来多种文化并存。中国的历史演进,决定了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的基本特征。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绿洲农耕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相得益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开创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生动局面。新疆地区陆续发现大约20种语言文字。时至今日,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诸语言仍在新疆存在。生活中各民族语言兼用是新疆文化的传统特征。新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同语言的互借互用成为普遍现象。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北庭故城等融合了汉、回鹘、吐蕃以及新疆古代居民的多种文化元素,是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典范。历史上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丝绸之路的畅通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篇章。丝绸之路繁盛时期,中国的造纸术、桑蚕丝织等先进技术通过新疆西传,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摩尼教、景教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和当时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当地流传。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况从未发生改变。新疆的文化景观始终是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中华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受中原文化影响,新疆地区的蚕桑技术与丝绸织造取得了相当成就;最初形成于漠北时期的回鹘文化,深受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以及佛教、摩尼教等影响。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互学互鉴,涌现出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助推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怀抱中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民族文化进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经典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冰山上的来客》《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等优秀电影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新疆各民族成员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各方面相互影响、吸收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二、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新疆是多语言、多文字地区,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繁荣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历史经验。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和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不断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依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2015年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规定“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成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交往日渐频繁的需要,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响应国家号召,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新疆在中小学对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汉语文课程。1984年,新疆提出在少数民族学校加强汉语教学工作,实现“民汉兼通”的目标。目前,新疆在学前和中小学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确保到2020年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多种形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2013年启动“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县(市)面向参加职业培训或创业培训的少数民族青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项培训。2017年启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均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目前,新疆各民族主要使用10种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司法、行政、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会公共事务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提供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稿和同声传译。新疆本级和各自治州、自治县机关执行公务时,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各民族成员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选举或诉讼。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各类招生考试中均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每年一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疆使用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5种文字试卷。为保护中国丰富的语言资源,中国政府自2015年起组织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该工程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已实现全国范围覆盖,其中在新疆开展包括30多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10个汉语方言调查点、6个濒危语言调查点和2个语言文化调查点的田野调查。截至目前,已完成新疆规划调查点超过80%的调查任务,并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多语言、多文种的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是新疆的一大特色。新疆使用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6种语言文字出版报纸、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新疆电视台有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4种语言电视节目,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有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5种语言广播节目,《新疆日报》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4种文字出版。为使各民族成员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中国政府制定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文字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研究开发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排版系统、智能语音翻译系统,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不断提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和社会应用能力。新疆设立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各级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负责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推动各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中国政府鼓励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居民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尤其重视基层公务员、新录用公职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双语学习,并提供学习条件。新疆专门开办了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培训班。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在新疆高校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哈萨克语言方向)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行政、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多年来,新疆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蔚然成风,掌握双语、多语的人员越来越多,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尊重和保护宗教文化。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共存。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传播的重要地区,是宗教文化的汇聚之地。新疆最初流行原始宗教、萨满教。公元前4世纪起,随着祆教、佛教等相继传入,逐步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后来,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先后传入,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不断发展演变。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历史特点。多种宗教文化长期交融共存,互相借鉴,并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调整变化。目前,新疆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和祆教的元素遗留至今,并且以生活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佛教文化影响深远,在喀什、哈密、伊犁等地,仍可见到佛龛、莲花图案、莲花宝座等遗存。宗教典籍文献依法出版发行。国家以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发行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典籍文献,满足各族信教公民的多样化需求。新疆已翻译出版发行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多种文字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等宗教经典书籍,编辑发行汉、维吾尔两种文字的《卧尔兹演讲集》系列。开办汉、维吾尔两种语言文字的新疆穆斯林网站。整理出版《金光明经卷二》《弥勒会见记》等宗教古籍文献。在专营宗教书刊的销售点,可以购买《古兰经》《圣经》《金光明经》等各种宗教典籍。宗教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新疆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昭苏圣佑庙、克孜尔千佛洞等109处宗教文化古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中央政府拨专款对列入国家和新疆文物保护单位的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等进行修缮。新疆出资维修吐鲁番苏公塔、昭苏圣佑庙、乌鲁木齐红庙子道观等28处宗教建筑(场所)。涉及宗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同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规律。在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思想影响下,佛教等外来宗教都经历了中国化、本土化过程。佛教传入新疆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融入主流文化,对新疆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沿着中国化方向发展,经过长期与当地传统信仰和文化融合,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并表现出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天主教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基督教的自传、自治、自养等,都为实现宗教中国化作出了积极努力。新疆坚持宗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宗教界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发展、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引导各种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新疆文化遗产丰富。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新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文物保护成果丰硕。目前,新疆有各级文物保护机构189个,文物保护网络基本建成。全面完成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3次,可移动文物普查1次,文化遗产家底进一步摸清。截至2017年,新疆文物点954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8处。文化文物系统现有博物馆93个(包括自治区博物馆和吐鲁番地区博物馆2个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45万件/套。新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确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历史文化名村4个、历史文化街区2个、中国传统村落1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2个。多年来,中国政府对高昌故城遗址、北庭故城遗址、惠远新老古城遗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3000余件珍贵文物。考古发掘成果中外瞩目。截至2017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尉犁营盘墓地、若羌小河墓地、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砖室墓、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吉木乃通天洞遗址等8项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等国宝级文物。古籍保护力度加大。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中心,建立少数民族古籍特藏书库。2011年,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启动第一次古籍普查工作,对重点、珍贵古籍的基本内容、破损情况和保存状况登记造册。之后又数次开展普查。截至2017年,完成古籍整理普查14980种。已收藏的古代典籍文献包括汉文字(汉文字、西夏文和契丹文等)、阿拉美文字(佉卢文、帕赫列维文、摩尼文和回鹘文等10多种)和婆罗米文字(梵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吐蕃文等)三大系统,共19种语言、28种文字,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天文、数学、医学、艺术等领域。古籍整理数字化建设日益加强。中国政府支持新疆以汉文和维吾尔文翻译、整理、出版了濒于失传的《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等古籍。组织古籍专家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咨询服务,邀请国内外古籍保护工作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交流研讨。2011年,国家文化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其中孤本古籍超过半数,受到社会各界称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强政策立法。2008年,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新疆出台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为科学、系统地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政府1951年、1954年两次抢救性录制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上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整理出版了包括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多种民间口头文学作品。编纂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等涵盖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等门类的十大艺术集成志书。“中华文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录工程”持续实施。截至2017年,新疆完成23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记录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创建了维吾尔族乐器、地毯和艾德莱斯绸织造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9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分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分别有83项、294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112位、403位。民俗文化得到尊重与传承。新疆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种民俗文化,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各族人民都能享受法定假期。每逢节日,新疆各地民众用音乐、歌舞、传统体育竞技等文化活动来庆祝。汉族的“元宵灯会”、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花儿会”等民俗活动广泛开展,受到各族民众的欢迎。新疆提倡各民族相互尊重风俗习惯,倡导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风俗等方面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风尚。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发展的核心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政府支持新疆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繁荣进步,增强文化产业实力,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益提高。1955年,新疆有1个公共图书馆、各类体育场地425个。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新疆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修缮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基础工程。截至2017年,新疆有公共图书馆112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73个、美术馆57个、文化馆119个、文化站和文化室12158个,有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站)302个,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1%和97.4%,有体育场地29600个,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疆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财政安排资金支持为贫困乡村提供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农家书屋工程覆盖所有行政村。截至2017年,共举办13届自治区运动会、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届老年人运动会、6届残疾人运动会。村级“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新颖多样的健身器材在边远乡村普及,丰富有趣的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深受各族群众欢迎。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持续繁荣。新疆文学艺术佳作纷呈,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魅力。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诗集《神山》、散文集《在新疆》、文学评论集《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油画作品《来自高原的祈福——5·19国家记忆》、摄影作品《风雪人生》、话剧《大巴扎》、舞剧《阳光下的舞步》《戈壁青春》、歌舞剧《情暖天山》、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歌曲《屯垦爹娘》、广播剧《马兰谣》和电影《大河》《鲜花》《真爱》《生死罗布泊》《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等一批文学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国家级奖项,杂技《生命之旅》《抖杠——担当》等获得国际杂技节金奖。2006年,成立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相继在11个地、州和伊宁市、莎车县、库车县、于田县建立电视译制部。目前,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年译制量达6200集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仅有2种报纸。截至2017年,新疆共有报纸126种,期刊223种,每年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1万种。文化、体育和民族医药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目前,新疆有文化企业1万余家,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涵盖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艺、文化娱乐、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艺术品、动漫、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服务等领域。截至2017年,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9家,获得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11家,建成各类文化产业园区20家;有国家5A级景区12家,导游17000人。文化及旅游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成立一批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与表演市场日趋活跃。环塔克拉玛干汽车摩托车越野拉力赛、中国篮球职业联赛新疆区比赛保持较高市场化运作水平。以中国国际露营大会、国际沙漠越野挑战赛、环艾丁湖摩托车赛、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等为代表的体育休闲市场日趋成熟。赛马、冰雪运动、航空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新疆已形成中华医药(含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食品(含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医药健康产业体系。其中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蒙医药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瑰宝,许多药材被纳入国家标准和国家相关标准化研究项目。新疆民族医药销售产值占制药行业销售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民族医药企业的产品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销往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入国际市场。网络文化蓬勃发展。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截至2017年,新疆备案网站11520家,固定宽带用户达569.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1855.8万户。微信公众平台“最后一公里”用户遍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几十个国家、地区。先后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艾德莱斯网络引领、网络融情等工程,开展“网络中国节”“我是一颗石榴籽”“艾德莱斯出天山”等系列网络文化活动30余项,示范带动新疆各地开展各类网络文化活动7000余项。2017年,新疆本地消费者网购零售额达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引领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六、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新疆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和“出版博览会”等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2009年以来,举办了7届“中国·新疆国际青少年艺术节”,邀请中亚四国及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泰国、韩国、阿塞拜疆等12个国家及国内共119个文艺团体的2330余名青少年来新疆演出交流。2012年至2017年,新疆连续举办7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邀请了25个国家的100多家媒体负责人来新疆研修、交流、考察。近年来,新疆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文科技交流。2016年,举办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科技合作论坛,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54名嘉宾受邀参加。建成1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个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涉及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天文、煤化工、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稳步实施“留学中国计划”,逐步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资助规模。新疆高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教育规模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从1985年开始,截至2017年,新疆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达5万人次。新疆积极发挥包括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在内的中华医学特色优势,筹建中外联合中医机构,开展中医民族医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患者前来就医。2015年至2017年,乌鲁木齐市有5家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服务,累计接诊外籍患者1.7万人次。新疆举办一系列高水平体育赛事,吸引大批国际优秀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积极参与。积极对外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风采。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新疆古代丝绸之路文物展”“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大展”等新疆文物精品展览陆续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举行。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赴联合国总部、英国、日本、法国及新疆周边国家进行表演展示。近年来,“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行·新疆篇”“中国新疆文化交流团”“中国新疆文化周”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埃及、土耳其、伊朗、沙特、巴基斯坦、阿富汗、马来西亚、文莱、老挝等国举办多种文化交流活动。新疆多次组团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伊塞克湖运动会,加强了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结束语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事实证明,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已经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上,新疆各族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自己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创造中铸就新繁荣,在文化进步中取得新发展!

百合花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解读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6日 14 版)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幅员广阔,呈西高东低的地理结构:东、南有大海阻隔;西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以及由帕米尔高原延伸出的高大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的遮挡;北有戈壁、沙漠、干旱草原、森林以及寒冷气流。这样的地理结构决定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最初空间走向:中国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之间形成了一北一南两条从西部通往中亚的较为平坦的道路,进而连接中国与世界,新疆地区也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往交融的格局。2018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历史上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开辟了广阔空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远到阿富汗地区,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官方联系,由此打开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大通道,也铺就了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途大道。秦汉时期就生活在天山以南的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高昌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在绿洲建立聚居区,随着丝绸之路沿线的繁荣,众多商业小城镇兴起,带动了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历代王朝在新疆地区建立屯田制度,兴修了大量水利设施,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其后,一些民族相继定居新疆,带来了不同民族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以及社会习俗,在交流融合中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商旅不绝于途。东西方的科技、宗教、物产等沿着丝绸之路而来,在新疆地区相遇、融合、汇通,又随着丝绸之路而去。一些先进技术如中国的造纸术、桑蚕丝织等通过新疆西传,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教传播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交流现象。公元前4世纪以前,新疆流行的是原始宗教。大约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地区,4世纪至10世纪,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同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至16世纪末17世纪初,藏传佛教在北疆地区逐渐兴盛起来。道教于5世纪前后传入新疆,主要盛行于吐鲁番、哈密等地,至清代传播至新疆大部分地区。摩尼教、景教于6世纪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况从未发生改变,新疆的文化景观始终是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新疆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新疆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和“出版博览会”等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前身是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正是乌洽会取得了良好成绩,中国政府决定自2011年起,把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2018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吸引了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及客商参加各类论坛和贸易投资活动,国内外704家企业参展参会,签约项目总金额2709.43亿元人民币,较上届增长11.98%。其中,新疆25家重点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的29家企业签订29个外贸合同、协议,贸易总额104.88亿元人民币;签订外联项目2个,金额28.96亿元人民币。中国—亚欧博览会已成为中国与亚欧众多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是中国进一步推动向西开放的重要载体。在青少年交流方面,2009年以来,中国举办了7届“中国·新疆国际青少年艺术节”,邀请中亚四国及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泰国、韩国、阿塞拜疆等12个国家及国内共119个文艺团体的2330余名青少年来新疆演出交流。2017年,教育部邀请哈萨克斯坦138名中学生来华参加夏令营,访问了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等地,此次活动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举办的第四次上合组织成员国中小学生来华夏令营。新疆也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2012年至2017年,新疆连续举办7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邀请了25个国家的100多家媒体负责人来新疆研修、交流、考察。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近年来,新疆积极推进核心区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文科技交流。2016年,举办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科技合作论坛,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54名嘉宾受邀参加。建成1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个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稳步实施“留学中国计划”,逐步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资助规模。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数量增长明显。2016年,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共284309人,同比增幅达11.76%。2017年专门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额外提供3000个奖学金名额,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新疆高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教育规模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从1985年开始,截至2017年,新疆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达5万人次。新疆积极发挥包括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在内的中华医学特色优势,筹建中外联合中医机构,开展中医民族医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民族医药企业的产品还销往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入国际市场。在体育赛事方面,新疆成立一批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与表演市场日趋活跃。环塔克拉玛干汽车摩托车越野拉力赛、中国篮球职业联赛新疆区比赛保持较高市场化运作水平。近年来,中国积极对外展示新疆各民族的文化风采。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新疆古代丝绸之路文物展”“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大展”等新疆文物精品展览陆续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举行。近年来,“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行·新疆篇”“中国新疆文化交流团”“中国新疆文化周”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文莱、老挝等国举办多种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中国一些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智库多次邀请来自欧美知名智库的学者,到新疆和北京举行座谈会和实地考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丝路名人中国行”活动品牌影响力凸显,截至2017年,该活动已成功举办7次。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地区,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作为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执笔:吕文利)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李晓霞 木拉提·黑尼亚提《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集中阐述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白皮书强调:“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产生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化,经过长期的交流交融,其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在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中获得包容和展现,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的重要构成。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形态。秦汉以后,中华大一统的思想逐渐形成,中原地区文化持续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交融,经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中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鉴,是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强大动力。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考古证实,新疆出土的彩陶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在《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先秦典籍中就有关于我国中原地区与新疆地区交往的记载。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设置西域都护,开垦屯田,兴修水利,建烽燧驿站,促进了新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原地区的礼仪制度、汉语书籍、音乐舞蹈及掘井、犁耕、冶炼等先进生产技术等在新疆地区广泛传播。唐代时期,不少内地的僧侣、工匠、画师前往新疆地区,帮助修建寺院、墓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雕刻和绘画艺术。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绢画中,妇女形体丰满,衣着华丽,完全是唐人风采。高昌回鹘使用开元七年的历书,一直延续到10世纪下半期。西辽时期,新疆地区的典章制度多依从中原,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元代,大批畏兀儿等少数民族移居内地生活,学习使用汉语,有的参加科举考试并被录用为各级官员,涌现了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官员阿鲁浑萨里精通佛理又深研儒学,文学家贯云石精通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并有极高汉语诗词造诣。明清以来,新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1884年新疆建省后,新疆各地兴办教育、开设学堂,兴建各类社会文化设施,推动各民族文化继续向前发展。近现代以来,新疆各民族文化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影响逐渐向现代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抢救、整理、出版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和乌孜别克等民族大量民间文学遗产,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步入新的繁荣兴盛时期。白皮书具体阐述,新疆的文化景观始终是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财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新疆在历史上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自古以来多元文化荟萃,优秀文化成果多如繁星。汉代,琵琶、羌笛等乐器由西域或通过西域传入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僧鸠摩罗什将龟兹的佛教文化传播到中原,促进了儒、释、道的合流。唐代,于阗乐、高昌乐、龟兹乐、胡旋舞等西域乐舞走进宫廷,长安城一时流行西域风。出自新疆的龟兹乐享誉中原,成为唐以后燕乐的基础。龟兹舞蹈艺术中的《狮子舞》《鼓舞》流传到内地后,经过不断的改造最终沉淀在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舞蹈形式中,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节庆期间不可缺少的表演内容。产生于9至10世纪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经过柯尔克孜歌手们世代传唱与加工,成为中外文学史上享有巨大声誉的文学作品,与《江格尔》《格萨尔王传》一起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3部最著名的史诗。闻名于世的坎儿井作为新疆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是中原地区的凿井技术西传新疆后进一步改造的结果,成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典范。总长5000多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新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财富。白皮书强调,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中华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在新疆,不同语言的互借互用成为普遍现象,享受多样特色美食是新疆各民族成员共同爱好。各民族成员长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方面相互影响、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历史告诉我们,凡是中央政府对新疆有效治理、社会稳定的时候,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就畅通,经济文化就繁荣兴旺;凡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秉承中华文化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新疆各民族文化就越进步。新疆各民族文化只有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和根基才能生存,只有在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在和现代化参与交汇中、在和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才能繁荣和进步。(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周 丽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遗留、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财富,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中国文化遗产承载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新疆光彩夺目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留存了令人目不暇接、不胜枚举的珍贵文物古迹和熠熠生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逝而不朽的“楼兰美女”、有“西域长安”美誉的高昌故城、充满智慧的维吾尔古典长诗、美妙绝伦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穿越万丈悬崖的“达瓦孜”、历久弥新的桑皮纸制作技艺……为世人体味璀璨耀眼的西域文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开启了一扇扇斑斓的窗口。新疆特殊的区情、社情决定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增强各族人民中华文化认同、正确阐述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史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发挥着正本清源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颁布、出台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意见,为保护传承新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法治及制度保障。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施行。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这是中国首个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省级地方单项立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日益完善的法治及制度保障下,新疆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成果受到中外瞩目。截至2017年,新疆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中国政府对高昌故城遗址、北庭故城遗址、惠远新老古城遗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3000余件珍贵文物;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昭苏圣佑庙、克孜尔千佛洞等百余处宗教文化古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7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若羌小河墓地、吉木乃通天洞遗址等8项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等国宝级文物;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新疆古代丝绸之路文物展”等新疆文物精品展览陆续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举行。古籍保护获得各界赞誉。已收藏的古代典籍文献包括汉文字、阿拉美文字和婆罗米文字三大系统,共19种语言、28种文字,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天文、数学、医学、艺术等领域;以汉文和维吾尔文翻译、整理、出版了濒于失传的《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等古籍;国家以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发行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典籍文献,满足各族信教公民的多样化需求。新疆翻译出版发行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多种文字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等宗教经典书籍。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和弘扬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其已濒临失传。20世纪50至60年代,经过努力,十二木卡姆由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口头传承转变为文本传承。近年来,新疆各级政府通过建设维吾尔木卡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向木卡姆艺术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开办木卡姆艺术培训班、选送木卡姆人才到新疆艺术学院深造等方式,全力保护、传承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现阶段,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分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新疆完成23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赴联合国总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表演展示;举办了8届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批竞技项目进入国家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宗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涵盖了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戏剧、民俗等多种门类,其鲜明的民族、区域特征及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颇具市场潜力。近年来,新疆努力推动非遗走出“深闺”,进入市场,逐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水平,较好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18年5月,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及首次推出的“桑皮造纸”体验包颇受关注。现阶段,哈密市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产业红红火火,全市从事手工刺绣的绣娘超过4000人,通过刺绣每人每月增收1500—4000元,使当地维吾尔族妇女找到了新的致富门路。阿克陶县巴仁乡萨依巴格村的阿吉·艾买提是土陶技艺第七代传人、新疆级非遗传承人。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他创新、制作的土陶碗、土陶碟、水壶、托盘等工艺品,已远销日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任务;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在国家有力支持下,新疆将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为满足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而不懈努力。(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在传承和发展中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进步刘海潮华夏热土上辛勤耕耘的各族人民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缔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当前,新疆各民族文化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正带领着新疆各族人民努力创造美好生活,肩负着将中华文明提升到新高度的历史重任。博稽古今,审视时下。在延续文明中寻找历史坐标,在润物无声中追寻传承保护,在多样包容中探索文明发展,对于促进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新疆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中华民族内生文明中的重要组成,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密切交流,产生了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华文明元素。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各族人民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充实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方面,中华文化涵盖了新疆地区的各类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等所有领域;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为当代新疆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创作、新闻出版和网络文化等繁荣进步提供了丰厚沃土。实践证明,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与中华文化主干及其他枝叶水乳交融、血脉相连、息息相通,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部分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在新时期不断诠释着中华文明新的时代特色和意蕴。在润物无声中有序传承和精心保护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有序传承和精心保护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了新疆各族人民以中华文化继承人自居的自豪感。其一,重点文物得到有效保护,考古发掘成果丰硕。目前,新疆地区已基本建成文物保护网络,包括近200家文物保护机构和近万家文物点。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昌故城遗址、北庭故城遗址、惠远新老古城遗址等大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保护;同时,考古发掘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等国宝级文物。其二,大力保护各类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专门机构保护新疆各民族古籍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收藏19种语言、28种文字的古代典籍文献,并抢救性整理出版濒于失传的《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等古籍。同时,新建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的保护基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等民族文化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三,推动新疆各民俗文化共同发展。民俗文化具有持久的历史延续性,集中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新疆各类民俗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得到发展,汉族的“元宵灯会”、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花儿会”等民族传统文艺活动精彩纷呈,争奇斗艳,展示了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风姿。依靠国家政策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家积极发挥政策优势,长期实施政策倾斜并投入大量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在党中央、国务院和19个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一,文化制度建设更加健全。加强文化立法,依法管理文化是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新疆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落实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法制化水平;出台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等。上述制度建设为新疆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二,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保障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权利,中央和新疆地方政府不断提高各民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注重建设各类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新疆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持续繁荣,新疆文学艺术佳作纷呈,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体育和民族医药产业实力逐步增强,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培植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引领了新疆地区向上向善向好的社会风尚。其三,文化服务成果更加丰富。在国家文化政策推动下,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欣欣向荣,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高质量的优秀成果,已成为享誉全国享誉世界的歌舞之乡,极大满足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领域,新疆地区的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1%和97.4%,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诗集《神山》、话剧《大巴扎》、电影《生死罗布泊》等领域的20多部作品获得各类国家级奖项,杂技《生命之旅》《抖杠——担当》等获得国际杂技节金奖;在民族医药领域,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蒙医药等许多药材被纳入国家标准和国家相关标准化研究项目。总之,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和持续发展既要共担振兴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也要依靠党和政府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保驾护航。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上,新疆各族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自己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创造中铸就新繁荣,在文化进步中取得新发展!(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鼓角角动

新疆软件园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了解新疆天宇北斗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情况。 王小军 摄【“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活动】新疆软件园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18日电(记者王小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发挥新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不断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新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新疆软件园副总经理李可为日前如是说。9月中旬,“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新疆软件园的新疆讯飞丝路声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现场感受语音智能翻译和语音信息服务等科技魅力。新疆软件园副总经理李可为向采访团介绍园区情况。 王小军 摄据新疆讯飞丝路声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卡哈尔·卡迪尔介绍,2010年,该公司与新疆大学成立了语音及语言联合实验室,主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打造多语种的语音识别合成及翻译、手写识别等技术。“目前公司规划围绕人类语言互通、‘一带一路’语音无障碍进行布局。研究方向是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区18个语种的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和机器翻译技术,主要解决‘一带一路’倡议上的商贸、物流、医疗、旅游、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语言交流问题。”在入驻新疆软件园的企业中,像新疆讯飞丝路声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这样致力于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的还有很多。新疆天宇北斗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一员。新疆天宇北斗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喆介绍了天宇北斗在新疆应用情况,他表示,公司立志成为新疆卫星应用产业的高新技术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中国定位导航产业化发展开辟一个全新的应用模式,为客户持续创造更大价值。采访团成员了解园区发展、规划情况。 王小军 摄新疆软件园发挥新疆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文化科教平台。2017年,新疆软件园荣获新疆文化厅颁发的第五批新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此次新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授牌,有力推动了软件园打造文化产业综合性产业园区工作。目前园区注册各类企业293家,入驻企业129家,园区就业人数近5000人,涵盖软件开发、互联网、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VR等多个文产企业,其中已入园的文产企业有广电网络、中视紫金城等,拟入园的十余家文产企业有华广影视、爱森电影、一心阅读、触彩、卡尔罗、天轮文化等,创智大厦入住率达到90%以上。采访团参观新疆软件园。 王小军 摄李可为介绍,新疆软件园以园区为基础,以“圈园链”为手段,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共同为园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量身打造了一个融资平台,该平台服务方式灵活多样,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切实的服务。通过平台搭建,2017年成功为园区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融资金支持1亿左右,30余家企业受益。后期“圈园链”平台还会继续加强对园区企业的金融软性服务支持,与各大券商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园区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整合特色文化与生态资源,打造优势文产,建设文化品牌,发挥文化的理念引领作用,推动文化‘走出去’,拉动区域经济,提升区域素质,扩大区域影响力。”李可为说。(完)

事而无传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全文

原标题: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发表《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全文如下: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11月目录前言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多种文化并存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二、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依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三、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共存宗教典籍文献依法出版发行宗教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文物保护成果丰硕考古发掘成果中外瞩目古籍保护力度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民俗文化得到尊重与传承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持续繁荣文化、体育和民族医药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六、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风采结束语前言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迁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在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各民族文化现代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形态。各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交融,形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财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就与中原地区展开了密切交流,考古证实,新疆出土的彩陶就受到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在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中,陪葬了大量新疆和田玉制成的器物。西汉统一新疆地区后,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汉文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西域的乐器与音乐传入中原,对中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中华文化宝库中,就包括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艺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卫拉特史诗《江格尔》等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新疆地区历来多种文化并存。中国的历史演进,决定了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的基本特征。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绿洲农耕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相得益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开创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生动局面。新疆地区陆续发现大约20种语言文字。时至今日,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诸语言仍在新疆存在。生活中各民族语言兼用是新疆文化的传统特征。新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同语言的互借互用成为普遍现象。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北庭故城等融合了汉、回鹘、吐蕃以及新疆古代居民的多种文化元素,是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典范。历史上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丝绸之路的畅通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篇章。丝绸之路繁盛时期,中国的造纸术、桑蚕丝织等先进技术通过新疆西传,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摩尼教、景教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和当时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当地流传。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况从未发生改变。新疆的文化景观始终是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中华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受中原文化影响,新疆地区的蚕桑技术与丝绸织造取得了相当成就;最初形成于漠北时期的回鹘文化,深受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以及佛教、摩尼教等影响。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互学互鉴,涌现出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助推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怀抱中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民族文化进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经典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冰山上的来客》《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等优秀电影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新疆各民族成员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各方面相互影响、吸收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二、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新疆是多语言、多文字地区,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繁荣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历史经验。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和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不断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依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2015年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规定“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成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交往日渐频繁的需要,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响应国家号召,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新疆在中小学对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汉语文课程。1984年,新疆提出在少数民族学校加强汉语教学工作,实现“民汉兼通”的目标。目前,新疆在学前和中小学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确保到2020年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多种形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2013年启动“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县(市)面向参加职业培训或创业培训的少数民族青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项培训。2017年启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均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目前,新疆各民族主要使用10种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司法、行政、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会公共事务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提供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稿和同声传译。新疆本级和各自治州、自治县机关执行公务时,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各民族成员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选举或诉讼。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各类招生考试中均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每年一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疆使用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5种文字试卷。为保护中国丰富的语言资源,中国政府自2015年起组织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该工程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已实现全国范围覆盖,其中在新疆开展包括30多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10个汉语方言调查点、6个濒危语言调查点和2个语言文化调查点的田野调查。截至目前,已完成新疆规划调查点超过80%的调查任务,并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多语言、多文种的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是新疆的一大特色。新疆使用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6种语言文字出版报纸、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新疆电视台有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4种语言电视节目,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有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5种语言广播节目,《新疆日报》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4种文字出版。为使各民族成员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中国政府制定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文字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研究开发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排版系统、智能语音翻译系统,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不断提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和社会应用能力。新疆设立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各级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负责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推动各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中国政府鼓励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居民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尤其重视基层公务员、新录用公职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双语学习,并提供学习条件。新疆专门开办了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培训班。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在新疆高校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哈萨克语言方向)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行政、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多年来,新疆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蔚然成风,掌握双语、多语的人员越来越多,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尊重和保护宗教文化。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共存。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传播的重要地区,是宗教文化的汇聚之地。新疆最初流行原始宗教、萨满教。公元前4世纪起,随着祆教、佛教等相继传入,逐步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后来,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先后传入,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不断发展演变。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历史特点。多种宗教文化长期交融共存,互相借鉴,并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调整变化。目前,新疆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和祆教的元素遗留至今,并且以生活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佛教文化影响深远,在喀什、哈密、伊犁等地,仍可见到佛龛、莲花图案、莲花宝座等遗存。宗教典籍文献依法出版发行。国家以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发行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典籍文献,满足各族信教公民的多样化需求。新疆已翻译出版发行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多种文字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等宗教经典书籍,编辑发行汉、维吾尔两种文字的《卧尔兹演讲集》系列。开办汉、维吾尔两种语言文字的新疆穆斯林网站。整理出版《金光明经卷二》《弥勒会见记》等宗教古籍文献。在专营宗教书刊的销售点,可以购买《古兰经》《圣经》《金光明经》等各种宗教典籍。宗教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新疆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昭苏圣佑庙、克孜尔千佛洞等109处宗教文化古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中央政府拨专款对列入国家和新疆文物保护单位的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等进行修缮。新疆出资维修吐鲁番苏公塔、昭苏圣佑庙、乌鲁木齐红庙子道观等28处宗教建筑(场所)。涉及宗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同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规律。在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思想影响下,佛教等外来宗教都经历了中国化、本土化过程。佛教传入新疆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融入主流文化,对新疆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沿着中国化方向发展,经过长期与当地传统信仰和文化融合,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并表现出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天主教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基督教的自传、自治、自养等,都为实现宗教中国化作出了积极努力。新疆坚持宗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宗教界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发展、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引导各种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新疆文化遗产丰富。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新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文物保护成果丰硕。目前,新疆有各级文物保护机构189个,文物保护网络基本建成。全面完成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3次,可移动文物普查1次,文化遗产家底进一步摸清。截至2017年,新疆文物点954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8处。文化文物系统现有博物馆93个(包括自治区博物馆和吐鲁番地区博物馆2个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45万件/套。新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确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历史文化名村4个、历史文化街区2个、中国传统村落1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2个。多年来,中国政府对高昌故城遗址、北庭故城遗址、惠远新老古城遗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3000余件珍贵文物。考古发掘成果中外瞩目。截至2017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尉犁营盘墓地、若羌小河墓地、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砖室墓、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吉木乃通天洞遗址等8项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等国宝级文物。古籍保护力度加大。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中心,建立少数民族古籍特藏书库。2011年,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启动第一次古籍普查工作,对重点、珍贵古籍的基本内容、破损情况和保存状况登记造册。之后又数次开展普查。截至2017年,完成古籍整理普查14980种。已收藏的古代典籍文献包括汉文字(汉文字、西夏文和契丹文等)、阿拉美文字(佉卢文、帕赫列维文、摩尼文和回鹘文等10多种)和婆罗米文字(梵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吐蕃文等)三大系统,共19种语言、28种文字,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天文、数学、医学、艺术等领域。古籍整理数字化建设日益加强。中国政府支持新疆以汉文和维吾尔文翻译、整理、出版了濒于失传的《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等古籍。组织古籍专家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咨询服务,邀请国内外古籍保护工作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交流研讨。2011年,国家文化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其中孤本古籍超过半数,受到社会各界称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强政策立法。2008年,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新疆出台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为科学、系统地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政府1951年、1954年两次抢救性录制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上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整理出版了包括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多种民间口头文学作品。编纂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等涵盖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等门类的十大艺术集成志书。“中华文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录工程”持续实施。截至2017年,新疆完成23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记录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创建了维吾尔族乐器、地毯和艾德莱斯绸织造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9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分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分别有83项、294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112位、403位。民俗文化得到尊重与传承。新疆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种民俗文化,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各族人民都能享受法定假期。每逢节日,新疆各地民众用音乐、歌舞、传统体育竞技等文化活动来庆祝。汉族的“元宵灯会”、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花儿会”等民俗活动广泛开展,受到各族民众的欢迎。新疆提倡各民族相互尊重风俗习惯,倡导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风俗等方面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风尚。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发展的核心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政府支持新疆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繁荣进步,增强文化产业实力,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益提高。1955年,新疆有1个公共图书馆、各类体育场地425个。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新疆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修缮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基础工程。截至2017年,新疆有公共图书馆112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73个、美术馆57个、文化馆119个、文化站和文化室12158个,有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站)302个,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1%和97.4%,有体育场地29600个,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疆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财政安排资金支持为贫困乡村提供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农家书屋工程覆盖所有行政村。截至2017年,共举办13届自治区运动会、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届老年人运动会、6届残疾人运动会。村级“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新颖多样的健身器材在边远乡村普及,丰富有趣的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深受各族群众欢迎。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出版持续繁荣。新疆文学艺术佳作纷呈,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魅力。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诗集《神山》、散文集《在新疆》、文学评论集《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油画作品《来自高原的祈福——5·19国家记忆》、摄影作品《风雪人生》、话剧《大巴扎》、舞剧《阳光下的舞步》《戈壁青春》、歌舞剧《情暖天山》、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歌曲《屯垦爹娘》、广播剧《马兰谣》和电影《大河》《鲜花》《真爱》《生死罗布泊》《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等一批文学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国家级奖项,杂技《生命之旅》《抖杠——担当》等获得国际杂技节金奖。2006年,成立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相继在11个地、州和伊宁市、莎车县、库车县、于田县建立电视译制部。目前,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年译制量达6200集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仅有2种报纸。截至2017年,新疆共有报纸126种,期刊223种,每年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1万种。文化、体育和民族医药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目前,新疆有文化企业1万余家,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涵盖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艺、文化娱乐、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艺术品、动漫、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服务等领域。截至2017年,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9家,获得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11家,建成各类文化产业园区20家;有国家5A级景区12家,导游17000人。文化及旅游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成立一批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与表演市场日趋活跃。环塔克拉玛干汽车摩托车越野拉力赛、中国篮球职业联赛新疆区比赛保持较高市场化运作水平。以中国国际露营大会、国际沙漠越野挑战赛、环艾丁湖摩托车赛、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等为代表的体育休闲市场日趋成熟。赛马、冰雪运动、航空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新疆已形成中华医药(含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食品(含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医药健康产业体系。其中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蒙医药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瑰宝,许多药材被纳入国家标准和国家相关标准化研究项目。新疆民族医药销售产值占制药行业销售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民族医药企业的产品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销往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入国际市场。网络文化蓬勃发展。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截至2017年,新疆备案网站11520家,固定宽带用户达569.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1855.8万户。微信公众平台“最后一公里”用户遍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几十个国家、地区。先后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艾德莱斯网络引领、网络融情等工程,开展“网络中国节”“我是一颗石榴籽”“艾德莱斯出天山”等系列网络文化活动30余项,示范带动新疆各地开展各类网络文化活动7000余项。2017年,新疆本地消费者网购零售额达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引领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六、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新疆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和“出版博览会”等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2009年以来,举办了7届“中国·新疆国际青少年艺术节”,邀请中亚四国及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泰国、韩国、阿塞拜疆等12个国家及国内共119个文艺团体的2330余名青少年来新疆演出交流。2012年至2017年,新疆连续举办7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邀请了25个国家的100多家媒体负责人来新疆研修、交流、考察。近年来,新疆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文科技交流。2016年,举办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科技合作论坛,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54名嘉宾受邀参加。建成1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个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涉及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天文、煤化工、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稳步实施“留学中国计划”,逐步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资助规模。新疆高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教育规模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从1985年开始,截至2017年,新疆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达5万人次。新疆积极发挥包括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在内的中华医学特色优势,筹建中外联合中医机构,开展中医民族医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患者前来就医。2015年至2017年,乌鲁木齐市有5家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服务,累计接诊外籍患者1.7万人次。新疆举办一系列高水平体育赛事,吸引大批国际优秀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积极参与。积极对外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风采。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新疆古代丝绸之路文物展”“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大展”等新疆文物精品展览陆续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举行。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赴联合国总部、英国、日本、法国及新疆周边国家进行表演展示。近年来,“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行·新疆篇”“中国新疆文化交流团”“中国新疆文化周”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埃及、土耳其、伊朗、沙特、巴基斯坦、阿富汗、马来西亚、文莱、老挝等国举办多种文化交流活动。新疆多次组团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伊塞克湖运动会,加强了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结束语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事实证明,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已经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上,新疆各族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自己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创造中铸就新繁荣,在文化进步中取得新发展!

去德之累

“文化+”助乌鲁木齐文化产业释放新活力

5月14日,为期五天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闭幕,乌鲁木齐代表团揽两项大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第九次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的乌鲁木齐代表团,参展主题为“文明和谐之城,创意时尚之都”。今年,组织36家企业200余种产品进行展示,推介一批文化领域优质项目进行招商引资。本届文博会,乌鲁木齐代表团共签约6个项目,签约额达29.89亿元,创参会九年来的新高。九年来,乌鲁木齐文化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内容模式日益丰富、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向国内外展示了乌鲁木齐城市文化魅力及产业发展活力。据介绍,深圳文博会,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开幕期间,在1号文化产业综合馆,观众正带着孩子逛乌鲁木齐展馆。在1号文化产业综合馆乌鲁木齐展馆,观众在挑选新疆野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硅化木饰品。在乌鲁木齐展馆,观众正在欣赏耿疆的宝石画作品并拍照留念。(记者 张利民摄)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 李晓青)“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的新业态助乌鲁木齐文化产业释放出新的活力,在本次文博会上就可见一斑。创新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冬天做弓胎、春天刨牛角、夏天扎牛筋、秋天黏材料……失传百年的锡伯族角弓,在新疆人伊春光手中复原、创新和传承。本届文博会,72 岁的伊春光共展示了十余套锡伯族传统角弓以及传统改良弓箭工艺品,国内外十余位客户留下名片和微信,期待与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一步合作。在伊春光看来,优秀传统文化想要“活起来”,创新产业发展是必由之路。如今,他紧跟文化旅游市场,研制开发了6个系列的弓箭,还开公司、建网站,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宣传非遗文化。在文博会上,来自新疆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田俊兰研发展示的龟兹壁画文化创意衍生品让人眼前一亮;新疆毛皮画作第一人阿孜古丽·吾甫尔改变了人们既有的对一般美术作品的认识……乌鲁木齐文化企业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不断创新尝试,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欢迎,一件件带有新疆特色文化的产品正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今年乌鲁木齐展团带来的项目中,文化与科技、生态旅游、数字创意、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文化新业态。用手机扫一扫AR 十二生肖猴的图案,就能看到一只3D 立体卡通猴顺着藤蔓跳下,并伴有生肖传统文化讲解……5月12日,文博会迎来首个公众开放日,在乌鲁木齐展馆,新疆漫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AR 系列早教益智产品一早就被抢购一空,来自哈尔滨的刘舒宇只得留下预付款和地址,由供货商后期快递寄回哈尔滨。据了解,新疆漫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具有国家级动漫企业资质,也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月14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获悉,近年来,乌鲁木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初步构建了涵盖广播影视、文化创意设计等10大门类100余种业态的现代文化体系。据不完全统计,乌鲁木齐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达420余家,在全疆范围内,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领跑地位。政策持续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工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项政策相继出台。去年,乌鲁木齐成功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举措》。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也在加快高标准推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先勇说,乌鲁木齐文化产业要走出一条独具地域特色、融入创新意识、引领风尚的新路,一方面要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产业龙头项目。另一方面要创新“文化+”模式,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不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最终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天文

「易道观点」浅谈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

Two Steps From Hell-The Ancients (Instrumental).mp302:57来自易道展示设计易道观点:作为国内顶级综合型策划设计实施一体化机构——上海易道展示设计团队。集聚了国内知名高校文旅产业领域研究资深人士、国外策划设计运营领域资深从业者,集聚易道展示大平台,并组建了国内唯一一家“馆”行业营造设计研究院,针对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未来格局进行综合产业研究和思考,抓重点、解难题、破困局!上海易道”馆“营造设计研究院不定期的推出行业观点,分享智慧资源,共同打造有中国特色文旅”馆“展示精品!”匠心独造“的馆作品,才是上海易道创意人所期望,也是行业所期望!易道设计携手国内外专业智力资源和投资资本参与投资组建“一道游”旅游机构,志在颠覆旅游垄断格局、破区域旅游发展狭隘观,为中国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创意策划设计和先进运营管理经验。易道文旅产业研究院下设:一带一路文旅产业研究院、特色产业经济研究院(以养老、大健康、文旅、特色农业)。输出智慧,点睛经济、同谋同略、助力中国!接下来易道设计将不定期对中国34个省级地区进行区情经济分析、文旅产业分析、未来走向格局建言。西域擐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比石田。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这首七律诗是左文襄公所作,也是流传最广之作。首联说我们西部开发的久远历史。颔联分析维持边疆稳定付出的巨大代价。颈联转向对新疆置省的支持态度,并提出加强屯垦是减轻边防费用,达到长治久安的上策。最后笔锋又一转,劝慰守边将士要从大局出发,不要太多的哀怨,朝廷财力有限,内地人民也是很艰苦的。左文襄公这首诗看出他对西部边疆形式透彻、冷静的分析。认为置省市非常必要的,应当逐渐推行之,同时也要照顾到国家财力的承受能力,为此实行军队屯垦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新疆的数千年历史文明是怎样的?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1)先秦时期,新疆就有人类活动,在哈密三道岭、七角井、柴窝堡、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就有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考古遗址的色彩、花纹和内地的出土文物相近,说明内地的制陶工艺在当时就已经影响新疆陶艺的发展。(2)西汉时期,汉王朝在西域各地设置政府机构。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在西域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正是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期间西域和中原经济文化交流进步一步发展。(3)三国时期设立高昌郡,加强对西域诸多民族进行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立鄯善镇、焉耆镇加强管理。(4)隋唐时期,公元640年唐朝在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后迁址库车,改为安西大都护府,后又置于龟兹),公元702年唐王朝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5)明清时期,准噶尔叛乱危及大西北,在1697年清军击败准噶尔叛军控制东疆,1757年清朝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帝取名“新疆”(故土新归之意)。在1759年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从此完全确立清朝对新疆的稳固统治。1771年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受到沙俄的欺压,民族英雄渥巴锡带领部落东归,谱写了宏篇巨史。清末,沙俄不断蚕食中国新疆,并扶持傀儡政权阿古柏入侵新疆,又一位民族英雄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受朝廷委派,赴新疆收复失地。左宗棠认为新疆是: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矿产藏量极为丰富,实为聚宝之盆。这些观点在今天的新疆得到了验证,佩服左文襄公的高瞻远瞩。左宗棠的“塞防派”观点:“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因为蒙古保卫京师。新疆是蒙古的屏障。如果新疆不稳固,则蒙古就不稳定。各种敌人会从新疆到陕甘,在威胁中土,将永无宁日。俄国人开疆辟土日益增多,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如果从新疆撤退,敌人得寸进尺,将会动摇帝国根基,后果不堪设想。”左文襄公站在战略家的高度,为中华民族谋划未来,为子孙后代考虑生存空间,后面的历史事件印证了左宗棠的战略高度的合理性和重要性。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省,将新疆纳入中国内地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中,老牌湘军高级将领担任新疆第一任巡抚,新疆政治中心从伊犁迁址迪化(乌鲁木齐)。后期,沙俄不断侵略中国新疆领土,历史在此证明“塞防派”观点和麦金德提出的“大陆心脏说”的一致性,中国的历来都是受北方威胁,从古时匈奴、突厥、五胡、蒙古、沙俄、苏俄、俄罗斯(这个反人类文明的国家仍然是今日中国最大的北方威胁,也是中华民族潜在的最大敌人)。(6)民国时期,新疆仍然是中央政权管辖下,在此期间苏联介入新疆事务,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企图分裂中国趁机窃取中国领土。解放后,王震将军带领一野第一兵团解放新疆。195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新疆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边境贸易、资源型经济、农业型经济,新疆的经济快速发展,就在最近台湾东森电视台专题报道新疆时候惊叹:新疆的农业机械化水准就像美国,新疆的矿产资源开发水平已经成规模化。2013,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新疆在次成为印证大陆心脏说观点,新疆成为中国经济走向中亚、西亚、欧洲的前沿堡垒,新疆在近些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疆区情。新疆行政区划是4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哈密市。5个地区(其中有3个自治区辖区和2个自治州辖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9个市自治区直辖县级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北屯市、铁门关市、双河市、可克达拉市、昆玉市15个地区(州)管辖县级市:阿克苏市、喀什市、和田市、昌吉市、阜康市、博乐市、阿拉山口市、库尔勒市、阿图什市、伊宁市、奎屯市、霍尔果斯市、塔城市、乌苏市、阿勒泰市;68个县(自治县)和13个市辖县级区。新疆人口情况:常驻人口有2359.73万(男性占50.83%,女性占49.17%),城镇人口是1115万(占比47.2%),农村人口1245万(占52.8%);其中15-64岁人口为1673.87万(占比70.94%),0-14岁人口为515.88万(占比21.86%),65岁及以上人口169.98万(占比7.2%)。(后面我们分析人口结构和经济的关系)新疆经济如何呢?我们来告诉大家的新疆各州和地区的发展状况。我们先来分析新疆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①分布不均匀,主要以乌鲁木齐、昌吉、巴州、克拉玛依、石河子,巴州主要还是以石油为基础,经济发展布局不平衡,南疆目前还属于欠发达状态。克拉玛依属于资源型城市,经济体量规模中等,人口少所以人均产值高。石河子主要以兵团工业经济为主,人口少所以人均产值高。②资源型经济形态,昌吉的煤炭资源、巴州和克拉玛依的石油资源托起了这两座城市的经济。这种资源型城市亟需转型升级,利用本地人口形成产业经济小闭环。否则未来就会走山西资源型经济城市发展老路。③农业经济比重仍然较高,伊犁、阿克苏、喀什、塔城、和田、吐鲁番、阿勒泰等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是中国经济作物的重要生产产地,但是新疆的工业生产和研发水平欠发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能力不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南疆产的很多干果,过去是从树上摘下来然后就拉走,现在稍微好点还能给干果做个简单包装,进行一些简单组合,但是这种设计和研发水准还是比较初级,安徽芜湖三只松鼠这么一个纯营销和包装公司,采购农产品然后互联网营销,2017年差一点上市了。对于农业产品的营销和包装及产品加工还需要练内功。新疆要发展经济,瓶颈在哪呢?首先,我们来说说新疆的优势是什么!①气候条件独特,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水资源也可(主要是天山脚下)可适合像美国西部的机械化农业农场生产模式;②矿产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和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品质高,当务之急提高工业技术水平。③自然资源稀缺(这是我要说的重点),雪山、草原、沙漠、湖泊、绿洲、森林这里都有,欧洲和北美也有这些自然资源,但是为何新疆的旅游产业发展不起来呢?(后面来分析)④劳动力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新疆起码还要二三十年才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力资源还算丰富。有些人力成本相对于其他省市适中不算高也不算低。新疆的劣势是什么?①地理位置相对较偏,从中国地图向西,以上海为例如果飞到乌鲁木齐需要5.5个小时,若铁路则需要40-45个小时,新疆属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和中国东部主要经济带联系;如果以上海到喀什更偏远的地方所耗时长更长。中国铁路的“八纵八横”规划对新疆没有大的福祉。新疆未来还是主要依托航空和兰新线。②时差影响办事效率,新疆属于东五区-东六区之间,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到3个小时,新疆人上午十点开始上班,东部都已经马上要中午了,节拍不同步,最关键点全国金融系统都以中国人民银行大平台管理系统为准,新疆下午要办理各种金融业务的时候,人民银行系统关闭了。别小看这点,金融业务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很大的,隔了一夜那时间就没了。还有新疆人民不同及时享受北京时间晚7点新闻联播的洗礼,只能看晚间新闻重播,学习上又晚了2个多小时。③人口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人才缺乏,好不容易十年寒窗考入东部高等学府,由于新疆基础配套设施和商业氛围还未充分发展起来,很多人不愿意回新疆,这也影响了人才吸收。新疆很多商品的包装就是一个“土”,虽然新疆的农产品很少掺假,但是有些干货的视觉包装看了就没有多大的食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疆商品经济的外销,最后成了别人的原料供应商。④商业经济的各种意识,比如契约精神,经济周转率、放权放开意识,在新疆还是比较缺乏有待发展,这方面在深圳、上海、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方就比较明显,遵守契约精神,放权民营经济充分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地方政府的围绕市场服务。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里,民营经济是市场的主体,民营经济体就如鲶鱼,在欧美发达经济生态链中,主体经济是民营中小企业,而国有经济体是前苏联产物(严格来说是二战德国产物),新疆没有拥有丰富的资源缺没有合适的土壤发展民营经济体,这个问题为什么?(想知道就联系我们微信号,我们有专题研究报告)⑤社会服务意识比较弱,在东部各种公共厕所很少有收费,但是新疆很多地方厕所就是要收费,这中社会服务意识还需要改进,在民间各种商业人际交往过多的是一种义气,豪爽,这也是一种维系社会的一种形态,义气和商业信用还是有距离的,这方面需要朝着商业文明发展和提升。新疆是很热情,但是新疆的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还是一种较原生态状态,硬件条件虽然在这些年的城镇化建设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软件还是有所拖后腿。新疆的机遇在哪?一带一路宏观战略,作为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像央企国企那种国家资本在当地拓展,但是新疆的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还是有所作为。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打破大锅饭的落后管理模式,放开市场,让各种优质资源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地方政府要放开各种门槛,吸收市场上最活跃的民营资本进入,前提是要遵守信用,才能让外来商业体在此持续生长。(关于各个地方的商业机遇,可联系易道公司产业研究院)我们就来谈谈新疆的文旅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包含自然景观、文化遗址、非遗文化)的昨天是怎么样的呢?新疆5A级旅游景区有12个,分别是新疆天山天池、吐鲁番葡萄沟、喀纳斯、那拉提、可可托海、泽普金湖杨、博斯腾湖、天山大峡谷、喀什噶尔老城、伊犁喀拉峻、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白沙湖景区等。新疆4A级旅游景区73个(后面增加了吐鲁番库木塔塔格景区)①新疆的文化资源开发过去属于初级阶段即圈起来卖门票,这个问题是目前中国的通病,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这个方法是唯一能够获利的手段。这个行为在过去来说没有对与错,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特定管理方式。②新疆的很多旅游景区在今天仍然是依靠景点的自有天然卖点,吸引客群。景区二次深度开发能力比较弱,很多景区卖相是不错,但是管理能力欠缺,管理落后且混乱。以景点来吸引人是不错,但是新疆太大了,每天就能去几个景点转转,实际上可以考虑在景区及区域内文化景点的衔接,形成一个故事链,中国的景区有很多故事,但是管理方不擅于讲故事,为什么黄山很多人愿意去,主要是因为黄山的自然风光和黄山的文化。如果真的去了黄山也就那回事。旅游景区未来的趋势是有内容深度的旅游,浅显式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对于众多的处在还尚未深度开发的景区来说是严峻的挑战。那些知名的景点还能接受得了市场的冲击,毕竟那个景点暂时还是独家专有。③景区管理在当前国内大多属于政府所有,然后成立一家旅游集团公司,标签是国企。国企对景区的管理弊大于利,原因在于景区是每时每刻在迎接市场,只要景区开门一天,就需要随时对接市场。国企的经常体制模式在当前市场消费群体对旅游品质的追求和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国企那套管理模式还真的难以接招。景区需要去规划、策划、包装、营销、推广、升级管理硬件和软件,景区产业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体系。而且营销和包装、升级要精准客户群体,时效性和准确性、要快狠准!市场化是必然出路!(后面详解景区如何去市场化)也许有人问到,不大力发展工业(工业的GDP数据大),为何要去重视和加大文旅产业呢?工业是要发展,但是工业可以同步发展,工业是能解决部分人就业,但是工业的污染是严重的,新疆的工业发展有短板(人才、技术、资金、市场),新疆轻工业在短时间内没法接近江浙粤。重工业那是需要积淀的,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走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度假是新疆文旅产业发展的未来。我们做了个经济数据模型,以北疆某个城市为例子,北疆的农业、文化、气候、景点有一定优势。如果说在北疆某个城市的景区给定制升级打造,把原来经常参加不同展会的费用或在本土推广的费用给节省至互联网营销中去,景区故事内涵深挖,找专业企划策划团队打造.(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营销企划景区就像写剧本一样,内容给编制好,最好的演员就是景区本身。通过互联网将景区推向广大的互联网世界。好故事不怕没人读。如果一个普通的4A或3A级旅游集聚带,在一年之中能够吸引150-200万人来旅游,前提是景区好玩值得玩,而且景区门票就收个象征性的环保费用和物业费用,预估每个人带来的消费足以托起2000人的就业机会,本土的各种特产(农产、手工品)深度加工和包装,如果没有国外的那种研发能力,就借鉴三只松鼠的那个能力还是可以的。这又能够解决附近农业从业者和手工从业者的就业和创收(这要看当地的特产属性预估就业人数)。新疆的住宿环境提升空间较大,在各种互联网的评论区中,对住宿环境的差评非常多,这说明住宿环境还能提高,有山有水、有草原、有牧场、有农场,打开窗户就像在欧美。哪个游客不愿意在这种环境下多待几天。从人的心里和习性来说,人是喜欢待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新疆除了自然景观还有数千年历史文化,汉唐丝绸之路遗迹遗址、这些文化和内地不一样的,大漠的浩瀚、文化的包容、千年的风沙、对于经常沉浸于建筑森林城市的年轻人来说,那是很向往的。南北疆的丝绸之路古道、伊犁河谷的历史风云,每部都可以成为一部旅游故事大片,但是笔者在新疆去过一些地方,历史犹如碎片般的苍白无力的在那沉睡,没有人去挖掘,没有人去推动。记忆就这么流逝。我们有一些想法: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情况下,我们运用我们的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优势,承担景区总体策划、设计、景区内容挖掘、景区娱乐线路设计、景区营销推广、景区托管服务。景区管理方仍然是景区资源的所有者,景区交付给我们我们联合国内外专业机构,进行景区进行多元化设计(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景区独家和养老休闲产业的策划和设计及推广;景区内容体验式旅游策划设计;根据最新市场需求和市场动向进行营销企划和推广(将营销费用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如果景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和手工业拥有足够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农业资源融入"农业+文旅+互联网“一体化生态链。如果你放心,可以将景区托管于我们,我们让你的景区更上一层楼,成为最有看头的景区之一,管理更加现代化和人性化。你既能在管理上节省人员和资金,还能增加更多的技术和智力,收入大家共享。景区外围如果想开发商业,我们可以引进国内擅于景区商业项目开发的资本和团队。对于景区来说,我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文旅产业首倡者,我们对文化、旅游、经济的研究是国内最早的团队,也是最专业的团队之一。如果景区想和我们洽谈:021-51180281我们国家每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旅游等知识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易道文旅产业研究院对区域文旅经济的研究是一直进行中,研究领域深入至市县级,欢迎咨询。接下来,我们会对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华北、东北等各省市进行文旅经济研究。

福亦不来

为推动新疆地区文化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阵阵驼铃,丝绸之路留下千年不绝的传唱;座座古迹,天山南北讲述着历久弥新的璀璨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从各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宗教文化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以翔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阐述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的一贯立场,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地区文化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白皮书强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已经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上,新疆各族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自己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创造中铸就新繁荣,在文化进步中取得新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回顾历史,不论是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的交流互动,还是绿洲农耕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相得益彰,抑或是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新疆成为中华文明向西方开放的门户和中介,这些不仅造就了新疆各民族璀璨的文化历史,更形成了兼收并蓄、多元并存的文化品格,决定了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景观。正如白皮书指出的那样,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开创了新疆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进步。10种语言和文字在司法、行政、教育、新闻出版等领域被广泛使用;109处宗教文化古迹被列为国家或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00余件珍贵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修复;截至2017年,新疆有公共图书馆112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73个、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1%和97.4%……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地区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今天,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普通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断繁荣的文化产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逐渐扩大的文化影响力,成为新疆靓丽的名片令全球瞩目。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中国改革发展取得的“史诗般“进步,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大量资源的持续投入。长期以来,中央和自治区政府把新疆地区的文化保护和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是在制度设计、法律完善、政策落实上重点着墨、下大气力。比方说,制定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等,为文化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再比如,成立自治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修缮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等基础工程。这些扎实有效的举措,体现出中国政府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坚定决心,为推动新疆地区文化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续写新疆地区文化发展新的篇章,如何在文化创造中铸就新繁荣、取得新发展?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另一方面要发挥好中华文化这个动力之源的作用,自觉做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华文化的深厚滋养中不断推崇出新。有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擘划,有各民族人民的奋斗实践和创新伟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繁荣文化事业必将标注新疆地区未来发展的底色,造福更多人。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