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疆生地所荣获2019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格致

新疆生地所荣获2019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领衔的“西北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水文研究集体”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西北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水文研究集体长期在西北干旱区科研一线工作,针对水循环过程独特、产汇流机理复杂以及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冰雪水资源变化剧烈,水风险加剧等重大科学问题,从高山区冰雪积累-消融过程、中山带降水-径流过程、到绿洲区农田-水文过程和荒漠区生态-水文过程,系统解析了西北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机理,研发出有物理机制的山地-绿洲-荒漠耦合的分布式区域水循环模型,发展了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水文学的理论与方法,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干旱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研究成果对推动干旱区水循环和生态水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重要科学贡献,为国家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是中科院授予院属单位在近五年内完成或显示影响的重大成果的个人或集体,本年度共10个研究集体和个人获奖。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子来

新疆生地所科研团队在改良盐碱地研究中取得进展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梁乐)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简称新疆生地所)科研团队在改良盐碱地研究中取得进展,发现连续种植盐地碱蓬可有效改良干旱区重度盐渍土,有望成为恢复耕地生态系统的有效举措。据了解,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新疆地处内陆,盐类物质只能在区内循环,土壤残余积盐和现代积盐过程都十分强烈。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一已出现次生盐渍化。传统的水利改良技术越来越难以使灌区盐分移出,但在盐碱地上正常生长的真盐生植物体内能累积大量盐分。那么,连续种植真盐生植物是否会大幅降低土壤的含盐量?针对这一问题,新疆生地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田长彦研究员团队,以新疆常见的盐地碱蓬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盐地碱蓬种植对重度盐碱地的改良情况,以及种植年限对移盐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所有生长时期中,盐地碱蓬在开花结实期累积的盐分最多,盐地碱蓬移盐能力由开花结实期的地上部生物量和盐分含量共同决定,不同种植年限的盐地碱蓬移盐能力没有明显差异。三年实验期间,盐分在不同土层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由表聚型分布转变为底积型分布,根区土壤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盐地碱蓬在人工种植条件下具有稳定的移盐能力,利用滴灌技术连续种植盐地碱蓬是改良干旱区盐碱地的有效措施。

逐北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策勒站 综合施策实现“人进沙退”

“我们刚建站的时候,策勒县二号风口和三号风口形成的沙包,距离绿洲仅1.5公里。经过几十年来实施沙漠化防治、植被修复、新垦沙荒地的利用等举措,现在沙漠前沿距离绿洲退后了15公里至20公里。如今,已有38个村的农牧民正在曾经的沙化土地上生产生活。”7月30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长曾凡江说。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所在的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干旱缺水,是新疆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县市之一,也是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最前沿。历史上,策勒县城因风沙侵袭3次被迫搬迁,严酷的生态条件和落后的生产力严重制约了策勒县农牧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策勒沙漠研究站于1983年建立。建站以来,研究站一直致力于当地防沙治沙工作。在策勒县山区、戈壁、沙漠、绿洲建立了20个不同类型的观测场,开展各类水、土、气、生常规生态监测与沙尘传输、地下水动态、碳氮沉降等特殊环境监测。同时,研究站也从事试验研究,开展了植物抗逆性、固沙植物选育、植物根系发育、克隆生理整合、种群繁殖策略、防护林体系配置优化等试验。研究风沙活动规律与防治技术、荒漠植被逆境适应机制与可持续管理、植物耗水规律与绿洲生态安全。此外,研究站还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开展沙漠化治理、盐碱地改良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荒漠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等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目前,和田地区已建成以策勒县为主,皮山县、墨玉县、和田县、民丰县等为辅的生态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研究站不仅将策勒县农牧民被沙漠吞噬的生产生活用地收复了回来,还在帮助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李道忠来源:中国日报网

申老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向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捐赠抗疫物资

中新网乌鲁木齐5月28日电(阿丽娅·吐尔洪)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向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以下简称塔科院)捐赠一批抗击新冠肺炎的物资。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向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捐赠抗疫物。 阿丽娅·吐尔洪 摄近日,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收到塔科院缺乏防疫物资的信息后,第一时间组织研究所全体员工进行捐赠活动,准备了一批抗“疫”物资。据了解,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与塔科院有着长期的合作,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新疆生地所与塔科院以及其下属的近10个研究所开展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合作,并于2016年在塔吉克斯坦建立了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杜尚别分中心。“这批物资运输到塔国后,分别用于塔科院的员工与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杜尚别分中心员工的疫情防护。”新疆生地所正高级工程师李耀明介绍,该物资将于5月30日通过航运,从新疆发往杜尚别。在物资捐赠仪式上,塔吉克斯坦留学生阿明江表示,十分感谢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的帮助,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塔国早日战胜疫情。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表示,我们愿和塔科院携手努力,共克时艰,共同抗击疫情。(完)

好天气

新疆生地所肖文交院士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5月3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表彰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的决定》,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肖文交院士获得本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肖文交院士面向造山带和大陆增生世界科技前沿,长期从事中亚造山带沉积大地构造研究,在造山带解剖和大陆增生机制等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创建了中亚造山带多向汇聚复式增生造山模型,指出多岛弧裂解-弯曲-拼贴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机制。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设立,是我国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也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每三年评选一次,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本年度全国共有10个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28名同志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58名同志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法藏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举行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活动,线上线下联动探寻组培瓶里的野苹果

“你见过野苹果吗?”“你见过组培瓶里的小小野苹果苗吗?”带着一颗好奇心,5月23日—24日,15名小小科普志愿者,走进了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中国科学院第十六个公众科学日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举行的“探寻组培瓶里的野苹果”线上线下科普联动活动。区别于往届公众科学日,本次活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没有组织大规模的现场科普活动,而是以线上直播为主、线下活动辅助的形式举行。活动当天,围绕科研人员如何在天山野果林采集野苹果树健康植株上的枝叶等部位,如何在组培瓶里通过营养液等培育野苹果植株,为何要保护新疆野苹果以及实验室里如何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等科学问题,科研人员在现场展开了科普讲解,并在今日头条进行线上实时视频直播。同时,中国科普博览还在头条、抖音及西瓜视频等网络平台对 “探寻组培瓶里的野苹果”直播视频进行了推送。除了了解新疆野苹果之外,小小科普志愿者还跟随科研人员了解了新疆野核桃和沙漠苔藓齿肋赤藓的相关科普知识。除了现场互动讲解、线上直播外,当天还举行了有奖知识问答,并为活动参与者颁发了“科学护照”。5月24日,小小科普志愿者就参加“探寻组培瓶里的野苹果”科普活动提交了“科学小报”及“科学日志”,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了展示。参与活动的小小科普志愿者、新疆大学附属小学的热亚特.阿曼同学表示:“没想到小小的玻璃瓶里也能长出苹果苗,还了解到科技发展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很有意义,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科普活动,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让科学知识传播的更远,特别有有意义,很希望今后能多参与这样的活动。”天山野果林作为世界苹果、核桃、杏、李等多种栽培果树的祖先,是果树资源的天然基因库,也是我国珍贵的生物资源。近年来,位于伊犁的天山野果林大面积遭受虫害。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积极关注天山野果林的退化,借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山北坡退化野果林生态保育与健康调控技术”项目的实施,使得野果林的退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相关成果陆续发表在Plant Journal等国际植物学著名刊物。鉴于野果林保护项目的科研动态发展,组织了此次主题科普活动,旨在通过网络科普的形式,让人们认识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从青少年开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让更多人关注天山野果林的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努力。据了解,后期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还将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更多的线上科普活动,让科学的声音传播的更远,助推科学普及工作。(刘瑛)(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为命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举行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线上线下联动探寻组培瓶里的野苹果

“你见过野苹果吗?”“你见过组培瓶里的小小野苹果苗吗?”带着一颗好奇心,5月23日—24日,15名小小科普志愿者,走进了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中国科学院第十六个公众科学日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举行的“探寻组培瓶里的野苹果”线上线下科普联动活动。区别于往届公众科学日,本次活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没有组织大规模的现场科普活动,而是以线上直播为主、线下活动辅助的形式举行。活动当天,围绕科研人员如何在天山野果林采集野苹果树健康植株上的枝叶等部位,如何在组培瓶里通过营养液等培育野苹果植株,为何要保护新疆野苹果以及实验室里如何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等科学问题,科研人员在现场展开了科普讲解,并在今日头条进行线上实时视频直播。同时,中国科普博览还在头条、抖音及西瓜视频等网络平台对 “探寻组培瓶里的野苹果”直播视频进行了推送。除了了解新疆野苹果之外,小小科普志愿者还跟随科研人员了解了新疆野核桃和沙漠苔藓齿肋赤藓的相关科普知识。除了现场互动讲解、线上直播外,当天还举行了有奖知识问答,并为活动参与者颁发了“科学护照”。5月24日,小小科普志愿者就参加“探寻组培瓶里的野苹果”科普活动提交了“科学小报”及“科学日志”,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了展示。参与活动的小小科普志愿者、新疆大学附属小学的热亚特.阿曼同学表示:“没想到小小的玻璃瓶里也能长出苹果苗,还了解到科技发展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很有意义,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科普活动,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让科学知识传播的更远,特别有有意义,很希望今后能多参与这样的活动。”天山野果林作为世界苹果、核桃、杏、李等多种栽培果树的祖先,是果树资源的天然基因库,也是我国珍贵的生物资源。近年来,位于伊犁的天山野果林大面积遭受虫害。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积极关注天山野果林的退化,借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山北坡退化野果林生态保育与健康调控技术”项目的实施,使得野果林的退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相关成果陆续发表在Plant Journal等国际植物学著名刊物。鉴于野果林保护项目的科研动态发展,组织了此次主题科普活动,旨在通过网络科普的形式,让人们认识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从青少年开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让更多人关注天山野果林的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努力。据了解,后期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还将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更多的线上科普活动,让科学的声音传播的更远,助推科学普及工作。(刘瑛)(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欣欣向荣

新疆生地所上演“博物馆奇妙夜”

新疆生地所上演“博物馆奇妙夜”科技日报讯(蒋慧萍记者朱彤)看过《博物馆奇妙夜》的朋友想必都对前所未见的史前生物骨架、凶猛的古代武士、文明中被湮灭的部落、非洲稀奇动物印象深刻。3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也上演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孩子们将新疆整个浓缩的生态圈,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赋予了神奇的生命。此次“博物馆奇妙夜”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国家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基地和新疆生地所共同举办。活动包括T恤涂鸦、夜游标本馆、寻宝大作战、修复三叶虫化石、制作植物压花书签、野外生存训练、制作地质三明治等7个环节,内容涉及新疆的动物、植物、土壤、矿产等知识,活动全程由新疆生地所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完成。在T恤涂鸦环节,孩子们自由发挥,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在纯白T恤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植物的样子,画完后穿上自己绘制的衣服,兴高采烈地与其它小伙伴合影留念。在夜游标本馆环节,在讲解员帕提曼的带领下,孩子们认识了新疆荒漠特有的动植物,在植物标本展区,角果黎、肉苁蓉这些很多人都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很多小朋友却能脱口而出喊出他们的名字。当神秘的雪豹、优美的鹅喉羚、传奇的普氏野马等等这些原本只能在电视镜头里看到的动物,真实地展现在他们眼前时,孩子们丝毫不畏惧和野狼、雪豹及雄鹰等的标本合影,小脑袋里充满了对新疆神奇的动植物的好奇。在寻宝环节,孩子们通过提示信息,穿梭于标本馆展厅陈列的展板和动植物标本中寻找线索,开动脑筋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打开神秘宝箱的密码,获得心仪的小礼物。在学习制作植物标本的过程中,孩子们在博士生张瑞的指导下选取了植物的根、茎、叶、花,利用制作植物标本的知识,做成自己喜爱的植物书签。在寻找古生物环节,孩子们穿上白大褂带上护目镜,化身小小考古研究员,在博士生杨力的引导中,脑海中浮现出5亿年前三叶虫生活的地质环境,专注地清理古生物化石,三叶虫更多的细节和信息从手捻和气吹的配合中逐渐显露。带着对神秘科学世界的好奇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孩子们结束了一天的“标本馆奇妙夜”活动,在自己喜爱的各种生境中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住所”。孩子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静谧,塔里木河的安详,昆仑山的博大,还有野骆驼、雪豹、狼“铮铮傲骨”的守护下安然入睡。第二天清晨,孩子们用火腿肠、面包等食材仿照地层内部构造,亲手制作出地层三明治,做好了地层三明治,孩子们都不舍得吃。此次活动是新疆生地所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教学应用的探索和尝试,旨在进一步运用好新疆生地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实践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科教结合、促进中小学生科学实践教育。新疆生地所标本馆是中国西部唯一具有完整荒漠特色的标本馆,展馆面积2600平米,分列140余个展出内容,馆藏植物标本8万号,脊椎动物标本1万号,土壤与矿物标本近1000号,馆藏各类标本数量达10余万份。自2015年起,新疆生地所每年在此定期夜游标本馆活动。开启博物馆美妙夜。范书财摄孩子们在听讲解员讲新疆动植物分布。范书财摄孩子们穿上白大褂带上护目镜,化身小小考古研究员,专注地清理古生物化石。范书财摄

于谦

新疆生地所等在白桦抗逆分子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全球干旱化程度日益加重,因此,研究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和找到抗旱关键基因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道远团队与东北林业大学教授王玉成团队合作,发现BpHOX2调控白桦抗渗透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BpHOX2能够诱导脯氨酸合成酶△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及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的表达,以提高白桦的抗渗透胁迫能力。进一步发现,BpHOX2通过结合4个顺式作用元件——dehydration-responsive element“RCCGAC”和Myb-p binding box“CCWACC”及两个新发现的顺式作用元件——HBS1“AAGAAG”和HBS2“TACGTG”,以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而显著提高白桦对渗透胁迫的耐受能力。相关研究成果以Betula platyphylla BpHOX2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s to different cis-acting elements and confers osmotic tolerance为题,发表在JIPB上。此外,基于白桦耐镉渗透的机制,研究人员利用RNA-seq技术,在白桦中鉴定到30个响应镉胁迫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选择靶基因明显响应镉胁迫的9个LncRNA,利用qRT-PCR验证其调控的靶基因。研究表明,镉胁迫条件下,LncRNA2705.1表达量上升,进而上调预测靶基因HSP18.1的表达量,增强白桦对镉胁迫的抗性;LncRNA11415.1表达量下降,可上调预测靶基因LLDA的表达量,进而增强白桦对镉胁迫的抗性。该研究首次构建白桦耐镉LncRNA调控网络,为白桦的抗逆基因工程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以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dmium stress-related LncRNAs from Betula platyphylla为题,发表在Plant Science上。图1.BpHOX2调控白桦抗渗透胁迫的分子模型图2.白桦耐镉LncRNA调控网络解析

若正汝形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自然博物馆正式命名开馆

12月28日,新疆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最具规模、内容最丰富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自然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标志着新疆自然科学领域一所崭新的科普场馆将面向公众全面开放。该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完整内陆荒漠干旱区特色展示的科普场馆,全面介绍了新疆自然地理、生态及生物学相关科学知识。新疆自然博物馆共两层,展厅面积2600㎡。分为独特气候、巍峨山地、潋滟水系、浩瀚荒漠、多彩土壤、缤纷绿洲、数字空间、殷阜矿产、绿色生命、自然精灵等十个主题展示部分,共计350余块版面,展示标本3500余号,包括植物、动物(含哺乳、爬行、两栖、鸟类、昆虫等)、微生物、土壤、矿产等各类标本,展示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在新疆名列前茅。通过一系列具有内陆荒漠干旱区特色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将新疆是个好地方的理念充分予以展现,多维度科学地诠释了新疆之美、新疆之大、新疆之韵、新疆之奇……近年来,国家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加大了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出台各类意见及措施推动科普更上新台阶。2020年9月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这些都对各类科普场馆、研学科普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研究员表示:“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教育部门,科普工作及研学旅游等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科普内涵的不断拓展,紧跟时代需求,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决定设立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自然博物馆,扩大场馆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效应,并以该馆为本底,拓展科普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扩大在疆内、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科普影响力。我们希望通过新疆自然博物馆的平台做出高标准的科学传播内容、提供高层次的科学普及知识,打造高水准的研学旅游课程,助力新疆的科学教育发展。”随着新馆的落成,围绕这些自然科学知识的展示,新疆自然博物馆将大力开展各类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全面深入推进研学旅行、科学课程等,期待以全新的面貌,为公众展示不一样的科学空间。当天的开馆仪式上,来自自治区科协、教育厅、科技厅、中科院新疆分院、兵团科技局、新疆科技馆、乌鲁木齐市科技馆等单位的负责人前来祝贺。新疆自然博物馆十个主题展厅内容简介独特气候展厅,介绍了新疆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的特点。应用科学的数据,解释了新疆独特气候的形成机理,展示了新疆气候的三大特点。巍峨山地展厅:全面介绍了新疆山地的特征,详解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的形成、特点和著名山峰、冰川等内容。同时还展示了因山地构造而形成的壮美峡谷和山间盆地。潋滟水系展厅:打破了人们对新疆水资源存在的误解,全面梳理了新疆河流、湖泊等水系的相关知识,刷新了人们对新疆水资源状况的认知。浩瀚荒漠展厅:不仅就地重现了塔里木沙漠公路的实景,还全面介绍了荒漠戈壁的相关科学知识,展示了防沙治沙的科研成果。多彩土壤展厅:土壤是地球表面丰富多样的皮肤,维持人类生活的主要支撑系统。这个展厅不仅有丰富的土壤科学知识,还有珍贵且多样的土壤标本,让您了解一下并不“土”的土壤。缤纷绿洲展厅:科学地讲解了绿洲概念,展示了新疆绿洲的分布及功能区划,并通过坎儿井实景模型,再现了古代吐鲁番民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巧妙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智慧。数字空间展厅:用现代化的球幕投影,向您展示从遥远的苍穹回望地球时看到的情景,不论是广袤的中亚干旱区还是四季不同的乌鲁木齐,或者是那个藏在沙漠腹地的罗布泊“大耳朵”,都会让您有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殷阜矿产展厅:漫长的地质时期经历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演化阶段,而各演化阶段成矿作用不同,造就了新疆大地多姿多彩的矿产禀赋。在这个展厅里,您能了解到丰富的地质矿产科学知识。绿色生命展厅: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地球上已发现的高等植物约有37万种。在这个展厅,您可以全面了解新疆的植物资源状况以及生物结皮、苔藓、地衣和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自然精灵展厅:新疆特殊的地理形态,造就了多样的自然景观,孕育了复杂多样而又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这个展厅,为您全面展示新疆的野生动物标本,不论是鸟类、鱼类还是哺乳动物,不论两栖爬行动物还是昆虫,都可以在这里寻到踪迹。(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