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共有6所师范类院校,这直接表示了新疆政府和国家对新疆教育事业的重视,那么这6所大学排名是怎样的呢?如果想要在新疆读一所师范类院校,立志成为一名老师的话,可以看看这个大学排名哦!1、新疆师范大学提到新疆的师范院校首屈一指的就是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特别注重教师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一直为此不断的改革,现在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成果显著。2、喀什大学喀什大学作为师范大学排名的前排院校,它的配套设施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肯定。拥有完善的高标准的教学实验设备和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全面保障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例如图书馆,所有的藏书、报刊和电子阅览室等都采取全开放式,而且一卡通更便利了学生的阅读。3、伊犁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大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所以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建设很是重视。现在学校有“新疆凝聚态相变与微结构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等5个自治区级的科研基地。学校相对应的专业分别与新疆鼎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伊犁州统计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少数民族影视剧译制中心这四家单位进行合作,合作建成了4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4、昌吉学院昌吉学院根据社会的潮流以及实际的需要在不断的完善专业的设立,成立了女性文化研究所、西域文化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并且鉴于学校师资力量的有限,为了更好地向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学院还与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对口支援关系,并与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联合起来,一起培养在校学生。5、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作为一所专科学校,是一所集普通专科、成人专科、各类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多层次的院校,在日常教育中,学校以师范教育为主、成人教育为辅的全日制、函授等多种形式进行办学,为新疆的教师人才默默做出自己的努力。6、新疆教育学院新疆教育学院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具有比较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设备。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原则,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不断的进行调整,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体制新、机制活、管理严、质量高,有特色的学府。以上便是6所新疆师范院校的大学排名情况,4所本科院校,2所专科院校,在我的心中,学校的排名只是教学情况的反应,不论是第一还是第六,都在为地区的教育事业努力,只要学生够优秀,不论在那所院校都会是优秀的
最近“金平果”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800强正式发布!其中2020高职院校各类型排名前三的高校新疆有两所上榜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属于农林类在农林类院校排第一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属于师范类在师范类院校排第二也就是说这2所学校要在全国出名了!1958年2月,昌吉州合作干部学校创办。1976年5月至1978年,创办昌吉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88年2月,新疆昌吉农业学校更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学校。200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首批“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联合培养应用本科人才”试点高职院校,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现有校本部、屯河校区、东泉校区、榆泉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6000余亩。主校区位于新疆昌吉市,校园内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是莘莘学子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学院设有生物科技分院、园林及食品科技分院、动物科技分院、经济贸易分院、工程分院、信息技术分院、国际合作分院等13个分院,开设有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园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利工程、会计与审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57个专业。学院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和资源丰富的图文信息,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拥有一支德优技精、结构优良、实力雄厚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拥有先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室)80个,建成21个研究中心(所),以及新能源智能监控工作室等44个工作室,创建“我可”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校外顶岗实习与就业“双基地”1238家。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与国际教育接轨,先后接待欧、美、英及东南亚地区十九个国家的代表团和知名学者来院访问和讲学,派出30余位领导和教师赴国外考察和进修。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为新疆培养学前师资、基础教育师资和双语师资的师范院校,被誉为“新疆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学校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师范院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新疆师范学堂。1954年,更名为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1989年,新疆广播电视师范大学并入新疆教育学院。2003年,新疆工业技术学校并入新疆教育学院。2012年,成立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新疆教育学院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2012年12月,新疆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学校现有教职工836人,专任教师55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43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1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1%;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23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6%。现有在校生9347人,其中普通专科生5546人。现有专业48个,涵盖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设有预科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11个学院(部)。2014年获得自治区“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27项,名列全疆第一,省(自治区)级以上项目达51项。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共获得各级各类课题50项,课题总经费145.81万元。这2所院校都是经过严格考察、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可以说是非常有实力的了!新疆人!为这些学校鼓掌欢呼吧!
日月星辰(版画) □关维晓春到克拉玛依(版画) □贡其格加甫寂静的山林(版画) □于文雅青春的律动(版画) □李军建设者们(中国画) □文祖云塔吉克老人(版画) □卢玮甜蜜的日子(版画) □王永亮团结路边的读书角(版画) □刘菲高原人家(版画) □刘锐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版画) □王东 正当全国人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第六届新疆版画展在瑞雪纷飞的新春佳节前夕开幕了。这次展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于2018年2月5日至2月28日在新疆当代美术馆展出。同时召开了座谈会,本次展出的作品都是2014年以来的新作,共收到作品122件,其中内地作者参展作品12件。经过评审,共展出作品102件,绝大部分出自中青年版画家之手。此次展览由新疆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七坊街新疆当代美术馆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新疆教育学院协办。 这些作品在讴歌新时代、弘扬正能量以及承担艺术的社会使命方面均有很好表现。在创作观念、技法,制作材料和科技应用等方面都有多种尝试,且达到了新的水准,特别是在版画本体语言和文化艺术内涵方面都有相应的探索和明显的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的作品,占据了展出总数的30%以上。这显示了新疆版画在人才培养方面,正在以“专业教学和社会活动”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中良性发展,即从专业院校、画院及相关文化机构向社会基层拓展,这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现象。 新疆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关维晓说,新疆各大院校都培养有版画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现在的人才储备是新疆历史上最好的。全疆中小学老师里,版画专业毕业的学生将近140多人。所以,从这一届新疆版画展开始,基本上断代问题算是解决了,这一次的展览是年轻人主持的,从头至尾他们都在操办。创作者的年龄整体上都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了。这个局面比较好,原来新疆版画主要在新疆艺术学院活动中心举办,每次展出的版画作品都占到百分之七八十,这一次展览上1/3是新疆师范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的作品。这样原来的一枝独秀就变成了三足鼎立,而且加上全疆各地文化系统的一些文化专业毕业生,所以基本上一个新的时期就从这一届开始了。 新疆版画和其他地方的版画有一些区别,其他地方版画在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新的思潮、新的流派影响比较大,新疆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又是多民族聚居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加上部队、兵团进疆,巩固边防,建设边疆,不乏版画创作的素材。新疆版画一直坚持关注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的光荣传统。所以新疆版画已经跨过了代沟,即将迎来新的辉煌。
岁月留声,奋斗留影。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10月13日晚,“明天会更好”东华大学扶贫故事主题晚会在松江校区举行。晚会以东华大学援疆、援滇、援藏工作为背景,通过“大美新疆”“彩云之南”“高原西藏”三个篇章,以访谈、微视频、现场连线、文艺表演等方式,生动展现了近年来学校开展精准扶贫、对口支援中扶贫干部、支教教师、师生团队接力前行、忘我奉献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东华大学官方B站、抖音和微博同步直播。援滇,接力扶贫把幸福传递十多年来,一茬又一茬东华人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走进天山南北、彩云之南、雪域高原,在扶贫路上留下了播撒大爱的故事。舞台上,以东华大学历任盐津县驻村书记为原型的话剧《援滇日记》正在上演,这是援滇一线扶贫干部看似普通又忙碌的一天,更是祖国新农村脱贫路上的一个缩影。从黄浦江畔到彩云之南,从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到西南边陲的国家级贫困县,东华大学和盐津相距2000多公里,因扶贫而结缘。“继续当好爱心快递小哥”,扶贫没有休止符。现场东华大学挂职云南省盐津县副县长范金辉老师、东华大学驻盐津县黄草社区第一书记董晓光老师通过“云”连线,道出了东华人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谢谢你,感谢有你”,家乡更美丽!连线最后,盐津县黄草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合唱《听我说谢谢你》,孩子们纯真幸福的笑脸是对东华人和东华扶贫工作最好的褒奖。自2012年定点扶贫盐津县以来,盐津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就成了东华师生牵挂的另一个“家”,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展了教育、科技、智力、党建、消费、就业等全方位扶贫工作,探索了具有“东华-盐津”特色的精准脱贫路径。学校先后选派了2名挂职副县长和4名驻村第一书记到盐津开展扶贫工作,一支支师生团队接力前行,弯弯山路上,东华人的足迹,深一行、浅一行……近九年来,泥泞的“毛路”变成了“幸福路”,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学校援建的流场小学,改变了十余年没有场地上体育课的现状,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奔跑;在牛寨乡,东华大学科技扶贫送去的“两污”治理妙方,已覆盖21个村社区,解决了当地3000余人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问题;师生化身带货主播为盐津代言,一份份爱心大礼包,让大家每逢佳节倍思“津”……通过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组织的“在行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盐津青少年行走上海教育实践活动,不少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柿子中学学生郭孝清说,“要记住自己的梦想,乐观、坚强地生活,为了梦想而努力!”追求美好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萌芽。今年5月,盐津终于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摘帽不摘帮扶,东华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热情与坚守,努力让这个大山深处的“家”变得更美更暖。援疆,东华人一直在路上新疆,大美之地。一首欢快的钢琴四手联弹《新疆舞曲》,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边疆大地。新疆,一直是东华人的牵挂。“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2011年,东华大学援疆团发起人、总指挥纺织学院邱夷平教授的网上一呼,得到了师生积极响应。当年,第一期援疆实践团成立,发挥纺织学科优势,开启了特色援疆之路。邱夷平教师现场和大家分享了十年援疆的感悟,15所国内纺织类高校700余师生先后赴全疆各地参与社会实践,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目前,已有十几位援疆团团员选择到新疆工作,成为当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东华援疆的故事仍在那片土地上延续……新疆丝绵资料丰富,是我国的“棉花大省”和重要的棉纺产业基地,棉花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但产业相关技术支撑不足,“服水土”的人才较为缺乏。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重要举措,自2010年开始,东华大学援助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喀什大学、喀什职业中专等院校,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积极参与挂职新疆高校,援建纺织学科、纺织服装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帮助申报博士点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2010年至今,累计选派教师60人次到受援高校进行学术交流。58岁,在很多人看来早不是“折腾”的年纪。环境学院教授马承愚他58岁那年来到5000多公里外的喀什大学,成为第八批上海援疆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克服流鼻血、手脚干裂等身体不适,坚守岗位,协助筹建专业,与民族教师“帮扶结对”,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照亮同学们的追梦之路。纺织学院钱竞芳副教授主动报名参加援疆,一去就是三年,通过强化核心课程、搭建专业实验室等助力新疆大学纺织学科建设,深受新大师生好评,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援疆干部。援藏,不变的情结永远的情缘一曲《大青藏》描绘出西藏绚丽圣洁的画卷。早在2014年,长期在藏区开展研究的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坚老师了解到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十分缺乏,他志愿进藏援助藏大专业建设,这份无私相助的情缘一直延续至今。“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援藏支教教师黄晓昭幽默的话语,让观众笑着陷入了思考,访谈节目《情系格桑》为大家展现了东华大学近年来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学校充分考虑西藏大学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量身定做”相关课程、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等,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援藏支教过程中,原本一周两节的课时安排,因为课讲得精彩,学生们听不够,主动加课成了东华老师高原教学的新常态。从2016年起,藏大学生带着毕业作品多次亮相环东华时尚周,生动展示优秀教学育人成果。即便有高原反应,老师们的西藏情结不会改变,“只要有召唤,还是会去”,诗朗诵《永远的珠穆朗玛,终生的雪域情缘》诠释了东华人奉献雪域高原的深情厚谊。近年来,东华大学立足教育扶贫,举全校之力,发挥办学优势,汇聚各方资源,与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地心手相牵,为实现云南盐津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助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助力上海援藏工作、推进云贵少数民族特困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和民族产业振兴亮出了东华担当。怀着不改的初心、不变的热忱,东华人一直坚定地行走在扶贫路上。(中国日报上海分社)来源:中国日报网
来源:美术兵团三八妇女节,是一个属于女性的节日。因为疫情,大家更多的是关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在疫情防控期间,书画家居家防疫可能创作环境被迫改变,但能与家人长时间共度和享受正在消失的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亲情关系,也是难得的机遇。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型社区居民之间人情的冷漠,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如何进一步回暖亲情互助互爱关系,也是值得我们和全社会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美术兵团》本期特编发以女性题材的抗疫作品,邀约选编了来自新疆、兵团及部分省市著名画家的作品,分享他们创作中关注视野和笔墨走向,希望通过不同的视角,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疫情无情,人有情,在祖国和人民面临灾难的时刻,全国各条战线的妇女同胞们,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奋战一线医务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甚至用生命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他们不愧为新时代的中国女性,不愧为中华民族巾帼英雄!女中豪杰!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新疆文联副主席、新疆美协主席郐振明作品:《绽放》郐振明 国画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苏州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刘佳作品:《众志成城》 刘 佳 国画《重症监护室》 刘 佳 国画《战死神》 刘 佳 国画《防护》 刘 佳 国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兰州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巫卫东作品:《出征》 巫卫东 国画《出征》 巫卫东 国画《痕迹》 巫卫东 国画《疫-小憩》 巫卫东 国画山西省美协副主席、中国徐悲鸿画院副院长狄少英作品:《众志成城》狄少英 国画《天使》狄少英 国画中国美协会员、新疆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建新作品:《起航》刘建新 布面油彩《女大学生》刘建新 油画《绿荫下的女大学生》刘建新 油画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哈师大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女画家协会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宫建华作品:《火神山转运首批患者》之一 宫建华 国画《火神山转运首批患者》之二 宫建华 国画《火神山转运首批患者》之三 宫建华 国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新疆美协中国画艺术委会副主任新疆教育学院艺术分院院长褚晓莉作品:《梦龟兹》褚晓莉 国画《逆行者》褚晓莉 国画 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辛绍民作品:《众志成城》 辛绍民 国画《抗战疫情》辛绍民 国画《战士》辛绍民 国画中国美协理事、新疆兵团美协主席、石河子市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秦建新作品:《青春的承诺》秦建新 国画
管培俊委员:把教师补充和大学生就业相结合本报讯(记者李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建议,要挖掘教育系统自身需求,扩大教师招聘规模,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把教师补充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综合施策。管培俊指出,当前学前教育、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乡村、高校、在线教育、民办学校等领域急需补充教师。另外,教师培训要求每五年脱产培训一次,每次半年,意味着每年需要增加10%的编制。多年来教师培训最大难点就是抽不出人来,每年抽调10%的教师进行脱产培训一举两得,一方面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也等于腾出10%的岗位,招聘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形成良性循环。戴立益委员: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本报讯(记者任朝霞)教师结构性缺编是近年来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的周期缩短至一年,动态适应学龄人口的增减变化。“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科学评估各级各类教师队伍需求总量,统筹考虑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休产假、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等因素,核增编制数。”戴立益指出,仅52.94%的地区按政策规定三年内核定过编制,编制核定“不及时”,跨系统、跨学段、跨区域调剂编制也很难落实。他建议,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在全国层面加强编制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编制资源向人口流入区县倾斜。学校要强化内部管理,切实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这也有利于学校用人自主权的落实。刘俊来委员:全面构建农村教育发展平台本报讯(记者李萍)“师资依然是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认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建设小康社会、防止返贫的坚固“防火墙”,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他建议,全面构建农村教育发展平台,为农村教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让广大教师热心、舒心和安心从教。创造农村职称晋升条件、创造进修机会,让教师事业上有成就感;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强舆论宣传,使农村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他还建议按比例加大定向培养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力度,对于有条件地区,政府配套资金和交通工具,支持教师“走教式”任教,吸引和稳定优秀师资。过建春委员:以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本报讯(记者刘晓惠)全国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过建春认为,当前各地普遍存在体育课落实不到位,体育教学时长不足、类型不丰富,青少年儿童健康状况亟待改善等问题,建议以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过建春具体建议:一是以刚性规定保证幼儿园、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时间,规定青少年每天运动时长不少于2小时,保证每天每人接触2至3项体育项目;二是在幼儿园、中小学校设置第二课堂,建议以青少年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设置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棋牌等多个项目;三是配备完善的体育软硬件设施和专业教师,保证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四是健全加强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加大体育成绩在各级升学成绩中的比例。郑亚莉代表: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本报讯(记者梁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建议,要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郑亚莉建议,一是以专业为试点,选择100个建设基础扎实、类型特色鲜明、行业产业急需的专业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授予高职院校独立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点。二是以学校为试点,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中,依据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水平、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选择20所左右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以省市为试点,打造若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地。许玲委员:制定全国中职最低生均经费标准本报讯(记者李萍)“中等职业教育在投入水平、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校企合作条件等方面,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议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制定和实施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最低生均经费标准。她建议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并设定合理的区域间差异系数值,建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为抓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各项要素标准,如教师编制标准、生均仪器设备标准等,全面推进区域间中等职业学校的要素均衡,促进区域间规模发展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另外,她还建议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督查督学力度,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水平的年度公报制度,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范树奎委员:调动技能培训主体对象积极性本报讯(记者李萍)“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技能,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缓解人才结构矛盾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范树奎发声。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范树奎指出,当前《行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地设定了一些领取补贴的附加条件,影响了培训主体及对象的积极性,尤其是有强烈需求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创业者等,使该政策效能降低,形成当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人愿学、事易办、钱难花”的状况。他建议,简化补贴流程,按照《行动方案》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五种证书即应发放培训补贴,同时对培训主体实行政策导向、市场选择、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高莉代表: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保障能力本报讯(记者林焕新)“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高莉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保障能力的建议。高莉建议,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社部、中国残联等部门出台支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对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科研、项目支撑等进行明确要求,方便地方操作执行,切实增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保障能力。同时,大力建设残疾人职业教育资源,建议每个省建一所残疾人中职学校,有条件的省要建一所残疾人高职院校,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从国家层面制定残疾人职业院校专业标准,开发专用教材和教学资源。庞丽娟代表:推进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本报讯(记者 焦以璇柴葳)“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亟须突破结构与质量提升的双重问题,真正走向开放灵活和高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表示,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一流的教师教育院校和一流教师教育专业。庞丽娟建议,推进和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设立“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建设改革试点”,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综合改革重大项目中对试点高校予以倾斜支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设立教师教育学院,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和省级教师教育优秀基地。支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院校新建一批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并探索长学制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培养规模。赵国祥代表:师范院校也应启动“双一流”建设本报讯(记者柯进)“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结构不够完善,师范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师范生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建议,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构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赵国祥认为,全国有605所高校举办教师教育,其中师范院校199所,非师范院校406所,但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仅有9所师范大学,且承担本科师范生培养的综合性院校极少,很多师范院校师范生比例偏低。赵国祥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在没有“双一流”师范大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遴选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师范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协调各地合理调整师范生生均拨款系数,对师范院校给予适度支持。张志勇代表:加强都市圈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建设本报讯(记者 柴葳焦以璇)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认为,随着人口自由流动和中心城市地位的加强,都市圈中心城市统筹圈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建议全面加强都市圈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他认为,要打破现行的行政层级分割,实行跨越行政层级的都市圈、城市群意义上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统筹,实现都市圈、城市群内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同时对“县中”教育进行一体化管理,强化对“县中”教育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他建议制定都市圈城市群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创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财政政策,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全面缩小城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差距。张雁代表:引导优质生源报考师范本报讯(记者蒋夫尔)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张雁建议,应该加强优质生源报考师范类专业的政策引导,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2016年,张雁在一所镇中心小学的幼儿园支教。“我支教的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管60多个小朋友。教师数量短缺、教学质量不高成为阻碍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张雁带去了加强南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2019年,张雁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高考志愿中首选师范类院校或师范专业的学生比例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两会,张雁带来了《加强优质生源报考师范类专业政策引导,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建议》,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建言献策。袁亮代表:加大对地方大学一流学科支持本报讯(记者方梦宇)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建议,加大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创建支持,遴选具有鲜明行业背景和较强实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开展省部共建一流学科。袁亮认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能源革命”等国家战略,支持融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支持条件具备的学校异地办学,为高校内涵式发展营造一个既严格管理又宽松有序的政策环境。他建议,对一批教学科研实力较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较大话语权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允许其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对服务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艰苦行业的学科、专业出台激励制度。王晓洁代表:创新评价引导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本报讯(记者魏海政)“当前高校评价体系框架下,地方高校在争取国家基金等评价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上,不得不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同台竞技,由于缺乏政府自上而下的宏观分类与指导,导致地方高校发展,尤其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管理理念等方面出现趋同化现象。”全国人大代表、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晓洁说。王晓洁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平台建设投入和扶持,做好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规范和引导,避免无序竞争,建立高校和地方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的联动机制等,助力地方高校人才生态建设。在未来的高等教育评价中,把人才培养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把高校社会贡献作为重要一环,通过分类评价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地方高校办出特色。钱锋委员:立足中国实际评价高水平大学本报讯(记者任朝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建议,建立以中国特色为评价基准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双一流”评价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钱锋说,建立立足中国实际的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国家和行业紧缺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国家和行业需求的科技奖励、专利转化、工程难题解决等评价创新能力成效,以对国家、对社会、对行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贡献评价大学的建设成效。他建议,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引导特色型大学强化行业支撑引领作用,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学科,形成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的整体发展。马瑞燕代表:每省一校定向培养公费农科生本报讯(记者 柴葳焦以璇)“我们在山西调研了解到,具有涉农背景的人员70%在40岁以上。乡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崛起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融入到‘三农’工作队伍,投身到国家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一线去。”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马瑞燕说。马瑞燕建议,参照“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定向招生政策,推动全国每个省至少有一所高校,面向本省生源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招生专业为急需紧缺涉农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就业。“公费农科生”免收学费、住宿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按比例列支,下拨试点招生高校,毕业后直接到生源地的乡镇或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工作,实现有编有岗,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张雪委员:增加社区吸引力吸纳大学生就业本报讯(记者 杨三喜唐琪)当前,874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难啃的硬骨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张雪建议,要吸引更多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张雪认为,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不高,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即使增加社区招聘人数,也难有更多大学生愿意到社区工作。建议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参照“村官”模式,在社区设置类似岗位,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支持;也可以考虑在已经考上公务员的大学生中选择一部分先下沉到社区工作一段时间,增进群众感情,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同时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比例,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职称职级晋升和薪酬待遇保障体系。焦新安代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急需“国标”本报讯(记者 梁丹董鲁皖龙)“‘00后’已经成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对未来的就业期望值越来越高。”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表示,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制定一套完善的国家标准迫在眉睫。焦新安认为,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环节,普遍存在着学生群体数量多、体量大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流动快、工作任务重之间的矛盾。他建议,明确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准确界定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等相关概念并做好分级分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规范,实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同时在普惠性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范迪安委员:在艺术学中设立美育学学科本报讯(记者唐琪)“目前在学校美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指标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过程等功利化、简单化倾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美育专业人才培养尚处空白,美育专业教师极度缺乏。”范迪安建议,在“艺术学”门类中设立美育学学科,下设艺术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美育学理论四个专业方向。“艺术美育”培养面向专业艺术人员开展美育实践的师资;“学校美育”培养面向综合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开展美育实践与管理的师资;“社会美育”培养面向美术馆博物馆公共美育传播等方面的人才;“美育学理论”培养研究中外美育史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论等问题的人才。熊思东代表:中文学术期刊话语权亟待提升本报讯(记者 柴葳焦以璇)“提升中文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度,不仅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先进科技信息的关键举措,也是打破发达国家科技信息垄断的重要手段,更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标准的科技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发展中的话语权。”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熊思东建议,出台扶持鼓励政策,加快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在国家层面的学科评估、平台建设、项目申报和相关奖项评选中,加入“科研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指标,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将高质量科研成果,尤其是受国家基金资助的成果优先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上。同时,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阶段发展,采用智能信息技术,加快建设我国自主品牌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 责编:孔繁鑫]来源:中国教育报
岁月留声,奋斗留影。在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东华大学举办“明天会更好”扶贫故事主题晚会,通过“大美新疆”“彩云之南”“高原西藏”三个篇章,以访谈、微视频、现场连线、文艺表演等方式,生动展现了该校近年来开展精准扶贫、对口支援中扶贫干部、支教教师、师生团队接力前行、忘我奉献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援滇,接力扶贫把幸福传递十多年来,一茬又一茬东华人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走进天山南北、彩云之南、雪域高原,在扶贫路上留下了播撒大爱的故事。舞台上,以东华大学历任盐津县驻村书记为原型的话剧《援滇日记》正在上演,这是援滇一线扶贫干部看似普通又忙碌的一天,更是祖国新农村脱贫路上的一个缩影。从黄浦江畔到彩云之南,从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到西南边陲的国家级贫困县,东华大学和盐津相距2000多公里,因扶贫而结缘。“继续当好爱心快递小哥”,扶贫没有休止符。现场东华大学挂职云南省盐津县副县长范金辉老师、东华大学驻盐津县黄草社区第一书记董晓光老师通过“云”连线,道出了东华人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谢谢你,感谢有你”,家乡更美丽!连线最后,盐津县黄草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合唱《听我说谢谢你》,孩子们纯真幸福的笑脸是对东华人和东华扶贫工作最好的褒奖。自2012年定点扶贫盐津县以来,盐津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就成了东华师生牵挂的另一个“家”,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展了教育、科技、智力、党建、消费、就业等全方位扶贫工作,探索了具有“东华-盐津”特色的精准脱贫路径。学校先后选派了2名挂职副县长和4名驻村第一书记到盐津开展扶贫工作,一支支师生团队接力前行,弯弯山路上,东华人的足迹,深一行、浅一行……近九年来,泥泞的“毛路”变成了“幸福路”,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学校援建的流场小学,改变了十余年没有场地上体育课的状况,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奔跑;在牛寨乡,东华大学科技扶贫送去的“两污”治理妙方,已覆盖21个村社区,解决了当地3000余人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问题;师生化身带货主播为盐津代言,一份份爱心大礼包,让大家每逢佳节倍思“津”……通过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组织的“在行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盐津青少年行走上海教育实践活动,不少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柿子中学学生郭孝清说,“要记住自己的梦想,乐观、坚强地生活,为了梦想而努力!”追求美好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萌芽。今年5月,盐津终于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摘帽不摘帮扶,东华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热情与坚守,努力让这个大山深处的“家”变得更美更暖。援疆,东华人一直在路上一首欢快的钢琴四手联弹《新疆舞曲》,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边疆大地。新疆,一直是东华人的牵挂。“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2011年,东华大学援疆团发起人、总指挥纺织学院邱夷平教授的网上一呼,得到了师生积极响应。当年,第一期援疆实践团成立,发挥纺织学科优势,开启了特色援疆之路。邱夷平教授现场和大家分享了十年援疆的感悟,15所国内纺织类高校700余师生先后赴全疆各地参与社会实践。目前,已有十几位援疆团团员选择到新疆工作,成为当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东华援疆的故事仍在那片土地上延续……新疆丝绵资料丰富,是我国的“棉花大省”和重要的棉纺产业基地,棉花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但产业相关技术支撑不足,“服水土”的人才较为缺乏。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重要举措,自2010年开始,东华大学援助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喀什大学、喀什职业中专等院校,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积极参与挂职新疆高校,援建纺织学科、纺织服装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帮助申报博士点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2010年至今,累计选派教师60人次到受援高校进行学术交流。58岁,在很多人看来早不是“折腾”的年纪。环境学院教授马承愚却选择来到5000多公里外的喀什大学,成为第八批上海援疆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克服流鼻血、手脚干裂等身体不适,坚守岗位,协助筹建专业,与民族教师“帮扶结对”,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照亮同学们的追梦之路。纺织学院钱竞芳副教授主动报名参加援疆,一去就是三年,通过强化核心课程、搭建专业实验室等助力新疆大学纺织学科建设,深受新大师生好评,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援疆干部。援藏,不变的情结永远的情缘一曲《大青藏》描绘出西藏绚丽圣洁的画卷。早在2014年,长期在藏区开展研究的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坚老师了解到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十分缺乏,他志愿进藏援助藏大专业建设,这份无私相助的情缘一直延续至今。“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援藏支教教师黄晓昭幽默的话语,让观众笑着陷入了思考,访谈节目《情系格桑》为大家展现了东华大学近年来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学校充分考虑西藏大学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量身定做”相关课程、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等,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援藏支教过程中,原本一周两节的课时安排,因为课讲得精彩,学生们听不够,主动加课成了东华老师高原教学的新常态。从2016年起,藏大学生带着毕业作品多次亮相环东华时尚周,生动展示优秀教学育人成果。即便有高原反应,老师们的西藏情结不会改变,“只要有召唤,还是会去。”诗朗诵《永远的珠穆朗玛,终生的雪域情缘》诠释了东华人奉献雪域高原的深情厚意。近年来,东华大学立足教育扶贫,举全校之力,发挥办学优势,汇聚各方资源,与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地心手相牵,为实现云南盐津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助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助力上海援藏工作、推进云贵少数民族特困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和民族产业振兴亮出了东华担当。怀着不改的初心、不变的热忱,东华人一直坚定地行走在扶贫路上。(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任朝霞 通讯员 孙庆华 朱一超)作者:任朝霞 孙庆华 朱一超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通讯员孙庆华、朱一超10月13日报道:岁月留声,奋斗留影。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10月13日晚,“明天会更好”东华大学扶贫故事主题晚会在松江校区举行。晚会以东华大学援疆、援滇、援藏工作为背景,通过“大美新疆”“彩云之南”“高原西藏”三个篇章,以访谈、微视频、现场连线、文艺表演等方式,生动展现了近年来学校开展精准扶贫、对口支援中扶贫干部、支教教师、师生团队接力前行、忘我奉献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东华大学官方B站、抖音和微博同步直播。援滇,接力扶贫把幸福传递十多年来,一茬又一茬东华人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走进天山南北、彩云之南、雪域高原,在扶贫路上留下了播撒大爱的故事。舞台上,以东华大学历任盐津县驻村书记为原型的话剧《援滇日记》正在上演,这是援滇一线扶贫干部看似普通又忙碌的一天,更是祖国新农村脱贫路上的一个缩影。从黄浦江畔到彩云之南,从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到西南边陲的国家级贫困县,东华大学和盐津相距2000多公里,因扶贫而结缘。“继续当好爱心快递小哥”,扶贫没有休止符。现场东华大学挂职云南省盐津县副县长范金辉老师、东华大学驻盐津县黄草社区第一书记董晓光老师通过“云”连线,道出了东华人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谢谢你,感谢有你”,家乡更美丽!连线最后,盐津县黄草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合唱《听我说谢谢你》,孩子们纯真幸福的笑脸是对东华人和东华扶贫工作最好的褒奖。自2012年定点扶贫盐津县以来,盐津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就成了东华师生牵挂的另一个“家”,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展了教育、科技、智力、党建、消费、就业等全方位扶贫工作,探索了具有“东华-盐津”特色的精准脱贫路径。学校先后选派了2名挂职副县长和4名驻村第一书记到盐津开展扶贫工作,一支支师生团队接力前行,弯弯山路上,东华人的足迹,深一行、浅一行……近九年来,泥泞的“毛路”变成了“幸福路”,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学校援建的流场小学,改变了十余年没有场地上体育课的现状,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奔跑;在牛寨乡,东华大学科技扶贫送去的“两污”治理妙方,已覆盖21个村社区,解决了当地3000余人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问题;师生化身带货主播为盐津代言,一份份爱心大礼包,让大家每逢佳节倍思“津”。通过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组织的“在行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盐津青少年行走上海教育实践活动,不少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柿子中学学生郭孝清说,“要记住自己的梦想,乐观、坚强地生活,为了梦想而努力!”追求美好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萌芽。今年5月,盐津终于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摘帽不摘帮扶,东华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热情与坚守,努力让这个大山深处的“家”变得更美更暖。援疆,东华人一直在路上新疆,大美之地。一首欢快的钢琴四手联弹《新疆舞曲》,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边疆大地。新疆,一直是东华人的牵挂。“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2011年,东华大学援疆团发起人、总指挥纺织学院邱夷平教授的网上一呼,得到了师生积极响应。当年,第一期援疆实践团成立,发挥纺织学科优势,开启了特色援疆之路。邱夷平教师现场和大家分享了十年援疆的感悟,15所国内纺织类高校700余师生先后赴全疆各地参与社会实践,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目前,已有十几位援疆团团员选择到新疆工作,成为当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东华援疆的故事仍在那片土地上延续……新疆丝绵资料丰富,是我国的“棉花大省”和重要的棉纺产业基地,棉花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但产业相关技术支撑不足,“服水土”的人才较为缺乏。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重要举措,自2010年开始,东华大学援助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喀什大学、喀什职业中专等院校,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积极参与挂职新疆高校,援建纺织学科、纺织服装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帮助申报博士点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2010年至今,学校累计选派教师60人次到受援高校进行学术交流。58岁,在很多人看来早不是“折腾”的年纪。环境学院教授马承愚他58岁那年来到5000多公里外的喀什大学,成为第八批上海援疆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克服流鼻血、手脚干裂等身体不适,坚守岗位,协助筹建专业,与民族教师“帮扶结对”,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照亮同学们的追梦之路。纺织学院钱竞芳副教授主动报名参加援疆,一去就是三年,通过强化核心课程、搭建专业实验室等助力新疆大学纺织学科建设,深受新大师生好评,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援疆干部。援藏,不变的情结永远的情缘一曲《大青藏》描绘出西藏绚丽圣洁的画卷。早在2014年,长期在藏区开展研究的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坚老师了解到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十分缺乏,他志愿进藏援助藏大专业建设,这份无私相助的情缘一直延续至今。“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援藏支教教师黄晓昭幽默的话语,让观众笑着陷入了思考,访谈节目《情系格桑》为大家展现了东华大学近年来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学校充分考虑西藏大学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量身定做”相关课程、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等,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援藏支教过程中,原本一周两节的课时安排,因为课讲得精彩,学生们听不够,主动加课成了东华老师高原教学的新常态。从2016年起,藏大学生带着毕业作品多次亮相环东华时尚周,生动展示优秀教学育人成果。即便有高原反应,老师们的西藏情结不会改变,“只要有召唤,还是会去”,诗朗诵《永远的珠穆朗玛,终生的雪域情缘》诠释了东华人奉献雪域高原的深情厚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新疆脱贫攻坚工作的新成就和新疆各族人民奋力奔小康的精神面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线上推出“奋进·决胜——新疆画院脱贫攻坚主题美术创作作品展”,以美术作品彰显时代精神和引领社会风尚,聚焦基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心聚力。2017年至今,新疆画院300多人次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奔忙在结亲暖心的实践中。艺术家们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家宅院,在庄稼地里汲取艺术营养,在土灶锅台旁滋生创作情感,讴歌时代精神。“奋进·决胜——新疆画院脱贫攻坚主题美术创作作品展”既是艺术家们的乡村记忆,也是来自新疆脱贫攻坚的美术报告。“奋进·决胜——新疆画院脱贫攻坚主题美术创作作品展”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新疆画院承办。展览共收到50位画家的共100余幅作品,将选出80余幅作品通过“新疆是个好地方”“大新疆”新媒体矩阵分期展出。展出作品《丰收麦西莱甫》中国画 170cmx125cm 作者:冯国伟《秋忙1》中国画 180cmx582cm 作者:田夫《扶贫行》中国画 186cmx196cm 作者:贺维理(特邀)《致富路上》中国画 40cmx68cm 作者:郐振明(特邀)《丽日·热土》中国画 230cmx180cm 作者:李冬《援疆大爱》中国画 240cmx200cm 作者:褚晓莉(特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国画 140cmx380cm 作者:韩志强《上学路上》中国画 143cmx97cm 作者:苏涛《暖春》中国画 180cmx92cm 作者:姜蓓画家风采冯国伟,1950年生于新疆库尔勒,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画院专职画家(退休),国家一级美术师。创作国际大巴扎观光塔环塔大理石浮雕《十二木卡姆》并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创作自治区博物馆浮雕壁画《天山欢歌》。田夫,1959年生,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任教于新疆艺术学院。2011年底调入新疆画院为专职画家、艺术委员会委员,现退休。贺维理 ,1964年生于乌鲁木齐。1988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国画系,在新疆文化馆从事绘画创作, 2010年进修于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高研班, 2011年作为新疆文化艺术人才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李洋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创作中心委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副高馆员。郐振明,1966年10月生,辽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文化名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新疆文联副主席、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冬,1968年生于新疆。现为新疆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褚晓莉,生于1970年,1993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现为新疆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常务副主任。韩志强,生于1973年9月,艺术学硕士,副研究馆员职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昌吉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疆画院专职画家。苏涛,生于1976年,200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班,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生班。现为新疆画院专职画家、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姜蓓,1979年出生于新疆昌吉市,2003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8年任北京大学蒋采苹中国重彩画工作室助理,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画创作高研班。现为新疆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学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展侧记点击视频更精彩,看看画家们怎么说22:43策划:张雷震、努尔买买提·俄力玛洪视频:郭有德策展:马剑威、胡乾芮统筹:李鹰编辑:Marco马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新疆脱贫攻坚工作的新成就和新疆各族人民奋力奔小康的精神面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线上推出“奋进·决胜——新疆画院脱贫攻坚主题美术创作作品展”,以美术作品彰显时代精神和引领社会风尚,聚焦基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心聚力。2017年至今,新疆画院300多人次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奔忙在结亲暖心的实践中。艺术家们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家宅院,在庄稼地里汲取艺术营养,在土灶锅台旁滋生创作情感,讴歌时代精神。“奋进·决胜——新疆画院脱贫攻坚主题美术创作作品展”既是艺术家们的乡村记忆,也是来自新疆脱贫攻坚的美术报告。“奋进·决胜——新疆画院脱贫攻坚主题美术创作作品展”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新疆画院承办。展览共收到50位画家的共100余幅作品,将选出80余幅作品通过“新疆是个好地方”“大新疆”新媒体矩阵分期展出。— 展出作品 —《丰收麦西莱甫》中国画 170cmx125cm作者:冯国伟《秋忙1》中国画 180cmx582cm作者:田夫《扶贫行》中国画 186cmx196cm作者:贺维理(特邀)《致富路上》中国画 40cmx68cm作者:郐振明(特邀)《丽日·热土》中国画 230cmx180cm作者:李冬《援疆大爱》中国画 240cmx200cm作者:褚晓莉(特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国画 140cmx380cm作者:韩志强《上学路上》中国画 143cmx97cm作者:苏涛《暖春》中国画 180cmx92cm作者:姜蓓— 画家风采 —冯国伟,1950年生于新疆库尔勒,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画院专职画家(退休),国家一级美术师。创作国际大巴札观光塔环塔大理石浮雕《十二木卡姆》并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创作自治区博物馆浮雕壁画《天山欢歌》。田夫,1959年生,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任教于新疆艺术学院。2011年底调入新疆画院为专职画家、艺术委员会委员,现退休。贺维理,1964年生于乌鲁木齐。1988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国画系,在新疆文化馆从事绘画创作,2010年进修于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高研班,2011年作为新疆文化艺术人才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李洋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创作中心委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副高馆员。郐振明,1966年10月生,辽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文化名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新疆文联副主席、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冬,1968年生于新疆。现为新疆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褚晓莉,生于1970年,1993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现为新疆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常务副主任。韩志强,生于1973年9月,艺术学硕士,副研究馆员职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昌吉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疆画院专职画家。苏涛,生于1976年,200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班,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生班。现为新疆画院专职画家、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姜蓓,1979年出生于新疆昌吉市,2003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8年任北京大学蒋采苹中国重彩画工作室助理,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画创作高研班。现为新疆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学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