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株洲5月22日讯(通讯员 刘耀辉)受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论文由于全程远程指导,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严重,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在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中,积极采取严格标准、精细管理、创新组织服务等具体应对措施,严防死守,狠抓质量过关。据了解,湖南工业大学2020届毕业论文答辩安排在毕业生返校之前,论文指导全部以远程方式进行。尽管老师和同学们努力适应新情况,但受制于远程交流的局限,在线指导不如面授充分。同时,学生在家写作面临网络条件、研究资料、写作环境等主客观条件限制。指导老师普遍反映,毕业论文指导面临诸多困境,毕业论文双向盲审评阅亦反馈有些论文实在惨不忍睹。针对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法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稳妥推进2020级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既不放松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又尽力确保毕业生顺利毕业。法学院明确要求,论文盲审评阅老师、答辩组组长、答辩老师,必须严格按客观标准给出评阅成绩、格式审查成绩和答辩成绩,把有质量问题的论文筛选出来。同时,根据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及答辩情况,法学院成立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成员博士化的2020届毕业论文质量保障小组,协助论文指导老师对问题论文进行针对性整改。此外,学院为通过答辩资格审查及答辩清理出来的论文不合格的15名毕业生,根据问题论文选题方向安排相应的质量保障小组老师一对一帮扶。教务办还专门组建问题论文整改微信群,督促问题论文学生严格按照帮扶老师和指导老师要求整改。
【编者按】进入研究生考试复试季,为了给广大考生以经验参考,本号组织了一批复试经验谈文章,希望能让过来人们为晚辈后进的求学之路提供点避趋之道。【参考阅读】2017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调剂与复试心得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法硕低分飘过,要改上非全日制法硕吗?人民大学公管学院学硕复试经验谈(2017级学姐回头看)【正文】原标题:研究生的复试心得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2017级法律硕士(法学)袁华萃除了个别的天才以外,笔者以为能进入复试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唯二的不同就在于面试者对复试流程的熟悉程度以及心理素质的优良程度。笔者将以复试流程为主线,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苗Sir插话】此处的复试流程,各校有差异,请注意了解自己所报考的院校的流程。一、英语面试面试的流程介绍:阅读—自我介绍—英文短文提问(一)阅读阅读的时间大概在3分钟以内,但是面试者在阅读短文的时候,上一位面试者正在接受面试老师的提问;待到上一位面试者面试完毕的时候,面试者放下手中的短文材料接受面试老师的提问,而下一位面试者则进入考场阅读材料。阅读的内容是一篇小的英文短文,词数估计在300词以内。短文的难度不高,但在阅读的时候要多留意细节上的一些表述。(二)自我介绍用英文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介绍的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即可。(三)英文短文提问面试的老师有两位老师,将会针对之前面试者所阅读的英文短文提出几个问题,一般来说是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针对该短文的细节描述题,后一个问题是针对该短文主题的一个开放性简答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笔者已经不记得前面两个问题的具体内容了,但是笔者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对女生来说,才华和颜值哪一个更为重要”。其实只要面试者根据问题简单地谈谈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以及所持的理由便为已足,所以在英语的面试中无需过度的紧张。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提问环节的问题是面试者面试之前所无法预知的和无法准备的,故而建议面试者采用简单句的形式来回答问题,不宜采用复合句。二、专业课面试专业课面试的流程介绍:自我介绍—专业问题提问(一)自我介绍专业课的自我介绍不仅仅要介绍面试者自身的情况,有时候还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的包装,例如可以多与面试官谈谈本科的毕业院校、本科的授课老师和本科授课老师所持的学术观点。另外,面试老师有时会关注面试者是否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是否通过四六级等情况,所以面试者可以在不经意之中透露自己在本科四年所取得的证书情况,当然有时候面试老师也会询问面试者对未来的规划情况。(二)专业问题提问法硕的专业课面试有大部分问的都是各个部分法的一些基础问题,但有时候面试老师也会直接了当地询问你最擅长的是哪一个专业,如果面试老师中有该专业的老师,那么就会在该专业上进行更为深入的询问;如果没有的话,大部分的情况是会询问面试者的毕业论文,所以面试者还应当在毕业论文方面做一些准备。另外,作为面试者的你同时也应当多关注当年立法和修法方面的一些亮点或者是相关的一些热点事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面试老师所知晓的内容定然是要比面试者知晓得多,切忌不要在面试老师面前卖弄专业知识,特别是你对答案还不太确定的时候。作为面试者,你应有一种谦和的态度,这样更能让面试老师认同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说得多自然是好的,但是说得多也容易错得多,所以作为面试者的你只需要回答老师问的问题即可,而不需要再做过多的延伸。三、专业课笔试专业课的笔试考的是民法和刑法(2017年复试题目见末尾),但是因为这是法硕的笔试,故而在试题难度的设置上并不是很难,所考察的知识点也较为基础和简单,不存在较多的争议。笔试的题型较为多样,有名词解释、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题型,面试者应合理分配自己的考试时间。在法学的主观题考试上,法科学生一般会存在如下的定律:名词解释当简答题来解答,简答题当论述题来解答,论述题当小论文来解答。这条定律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因为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你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分配答题的时间。四、心理素质参加面试的时候千万千万千万不要紧张,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面试老师。面试老师也是人,不要在面试之前就把面试老师过度地神化,认为他们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狮子一样凶狠,其实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面试者能通过面试。在面试之前,我们要对自己做一个心理的暗示,暗示自己与面试老师是相同的。等到了考场上的时候,就以日常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对待面试老师即可,老师问什么则回答什么。即使最后失败,也要不曾后悔自己在考场上的表现。请坚信,我来过,努力过,则足矣。附录2017年法硕(法本)复试题目【刑法 50分】简答: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的形式侧面辨析:预备中止、末了终止、终了中止论述:继续犯的成立条件案例分析:正当防卫【民法 50分】名词解释:间接代理土地承包经营权代位权案例:合同论述:表见代理祝大家复试顺利!
秦前红、武汉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法学评论》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基本法研究会副会长等职。2021年1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学术成长计划之“法学研究能力建设”高端讲座第一讲于腾讯会议云上举行。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学评论》主编秦前红教授主讲。讲授主题为“谈谈法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旭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共有逾千名校内外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王旭教授首先对秦前红教授的莅临支持以及各位听众的参与表示了感谢。王旭教授表示,由秦前红教授担任第一讲的主讲者有三重理由:第一,秦前红教授是第一流的学者。秦前红教授是宪法学界能够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大力地深度地在学术领域里开疆拓土的代表性学者。近年来秦老师的研究领域,每一次都引领着宪法学界集体的思考,例如监察法的研究。第二,秦前红教授也是第一流的编者。大家都知道秦老师除了是武大法学院的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身份,是《法学评论》的主编。王旭教授认为,这份刊物在秦老师的打磨和运筹帷幄之下,成为了敢于发现,敢于设置学术议题,敢于提出新的学术努力的重要的期刊。而且乔老师也非常有担当,这个刊物也非常的支持我们的博士生的发文。那么应该说这是对于最需要学术成长支持的刊物,秦老师在这方面也是用心颇深,所以我想秦老师也是第一流的编者。第三,秦前红教授是第一流的教师。秦前红教授的演讲、表达和口才,一直以来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的学者和我们年轻的学员。秦前红教授对王旭教授的邀请和现场听众的参与表示了感谢。随后正式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各位下午好,说实在的,收到王旭院长的邀请后我心情忐忑。还有一点虚荣心,因为收到王旭教授的邀请,就意味着自己被认同。这不是溢美之词,而是一个客观的评述。王旭教授应该在我们宪法学界、公法学界新生代里面是最有冲击力的学者。不但近几年产出颇丰,发表了很多力作,他的写作的水平和高度也是得到学界的广泛的认同。从我个人而言,收到邀请既是一种荣幸,也有一些能力之轻不堪使命之重的顾虑。当然我觉得在这么一个场合里面,能跟我们学界的同仁,尤其新生代的学者做一个交流,可以放下心中的一些执念。因为跟新进的学者交流,可以让我获得新的启迪、新的能量。王旭教授给我的命题是法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我想先得说一下问题意识为什么重要。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除了作为老师要和学生们经常有一些课程学业论文的写作交流以外,在中国的学术体制下,我也参加很多相关的活动。比如说项目评审,与我的职业有关系的编辑工作——在编辑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去审读、选用和编辑各种各样的稿件,当然还有一个活动也是经常要去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才符号的评审。在这些活动里面都需要去筛选问题。在筛选中,邀请方会给定一个标准。但是从我个人的体验而言,文章研究的问题大概是第一考量。比如就杂志而言,尽管中国的经济领域早就是高度市场化、高度自由选择的,但是中国的学术体制在我个人的认知里还是计划性的。我们有一个庞大的法学教学和研究队伍,但其实至今为止,我们很多学校用于评定博士毕业、职称晋升、人才符号的那些所谓的重要载体,就是法学界的期刊——过去有16本,大概是前年有一个扩容,增加了4本杂志,现在是20本左右。这形成了一种严重失衡的供求关系。在这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求远远大于供的情况下,杂志在做初审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标准是问题意识。我们在海量的投稿里面做第一轮筛选的时候,会说你这个问题“入不入法眼”。所以问题一直是一个法律人,尤其是以法学教学和研究作为人生事业的人终身萦绕、挥之不去的问题。这样一个问题,也给我们制造了很多压力,甚至是焦虑。南宋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我们知道他写过最有名的诗句是“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他有另外一首诗,可能是我的戏说或者曲解,我有时就把它引用过来做一个问题意识的形容。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还有最后一句是“堂堂溪水出前村”。我把这个诗词里面所说的溪水可以指涉为问题。当你这个问题意识不清楚的时候,它不但会给你制造一种困惑,甚至会让我们不断地去感受压力,而当我们日夜陷入到迷失时,当然也可能是你找到一个很好的问题的时候,它会有一种耳目为之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所谓这个问题意识特别重要的一种原因所在。那么当然讨论到法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我们可以有不同视角的观察,或者说它有不同的面向。我大概是把这个问题意识从两个方面来做一个个人主观性的解读。我觉得第一个层面的这种问题意识,因为是与学术规划有关系,我经常会跟我的学生和一些私下里有过密切接触和交流的青年学者讲,其实决定一个学者他能够走多远,能够去走得多快,往往第一要素就是学术规划中的问题意识。我也经常说,从论文的写作角度来说,大概就是几篇论文构成了你的学术人生。比如说硕士本科阶段,大概很多学生要写一篇毕业论文,硕士阶段可能是要发表一篇资格论文,可能有的学校规定是两篇资格论文,一篇结业论文或毕业论文。那么博士阶段有的学校通常就是两篇资格论文,加一篇博士论文,或者有的学校要求更高一点,比如说清华这样的学校可能是三篇,甚至是说的四篇这么一个要求。但总体来说,大概是六到八篇左右的论文构成了一个所谓的学术人生。我们有一个经验主义的观察,有很多学子在这样一个人生阶段,他处理得特别成功,有很多原因,我觉得最关键的因素一定是问题意识。所以我经常说做一个学术规划的问题意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最好去划定一个问题域,或者我们把它做一个通俗化的表达,就是一个学术圈地。你终身可以在这个领域里面深耕,精耕细做,长出你的学术的枝叶。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次之,可能说你找到的一个问题,可以满足你在三到五年之内足够的学术容量。当然也有一些天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敏感度,还有很好的驾驭能力,他可以不断在问题里面跳跃。但在当下这种高密度的技术竞争领域里,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问题域。有了一个稳定的问题域后,就会有一个很好的状况,思路决定出路;有了很好的问题域后,你就会给你的人生开出很好的境界。从这样一种角度,我可以拿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或者是我所接触到的我们当下法学界的一些相对比较成功的学者的例子,来印证我的观点。相对于我的同龄人,我晚八到十年左右才探入到学术领域里面,我的同学里面差不多很多在88年左右就开始了学术领域的耕耘。我只是因为一个巧合97年博士才留校,那个时候还沉迷在商业或者法律实务,满足于挣点小钱。差不多2000年左右我才真正开始学术事业直到当下。不算是一种骄傲,而是一种自我体会,我个人还稍稍能够在这个学界里面获得一种存在感的原因,可能还是跟这个问题意识稍有一点关系。我博士论文做的是宪法变迁问题,是在95年年底到97年完成的。那个时候中国法治的发展面临了这样一种状况——我们要不断地在改革中高歌猛进,但是我们很多法律人天生是保守主义的,我们希望法治具有可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定性这样规范性的品格。因而理所当然地,就会产生一个规范的稳定性和社会现实的变动不居的紧张关系,于是我就做了一个宪法变迁的选题。到了99年左右,中国法制的发展,要完成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到依法治国的转型,从“法制”之治,到“法治”之治,,接着又提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这个时候我们对中国法治进入了另外一个场域的思考——当有了法律规范,尤其是有了宪法的规范以后,如何去寻求秩序。这个就是我们过去的一个话语——宪政,当然现在不用这个话语了。当我们进入到宪政领域去思考的时候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西风东渐的西方关于法治的知识,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场域里面便遇到了很多中国性或者中国下、中国内的问题。那么这里又形成另外一种紧张关系——宪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如何形成一种既有互斥,又有互通,即所谓的融通、融合和亲和性的制度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就做了关于社会主义宪政的研究。大概到了2003年2004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我觉得局限于自己的单门学科做井底之蛙式研究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法科未来发展的要求,于是我开始思考学科之间的打通问题。所以那个时候我跟我的几个博士生说——当然这几个博士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把这个话题进行下去。写博士论文或者你关注的问题应该是宪法和其他部门法的关系问题。说实在的,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有部门宪法的概念,后来去读苏永钦和其他台湾学者的著作才知道有部门宪法之说。但那个时候我就强烈地意识到,宪法和刑法的关系,宪法和民法的关系,宪法和诉讼法的关系等等,应该引起我们宪法学人的关注。再过了几年,我们都知道基本法的领域里面又呈现出很多问题,需要理论的关照。我还记得韩大元教授所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中国的学者要拿出什么样的学问,是能得到世界认同的,可以世界化的,既是中国又是世界的,基本法领域的研究应该可以达成这样的期待。因此差不多有好多年,我就让我的学生去做基本法的研究。再后面我们大家刚才提到的监察法的问题和党规学的问题。最近这两年,我自己和学生也去关注检察制度里面的行政检察问题。我们有四大检察,行政检察、民事检察、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民事诉讼在检察制度改革之后,中国的检察制度面临着新一轮定型化和成熟化的问题。行政检察当然是跟公法领域和宪法领域有最深度相互交涉的领域,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其实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所以我又让我的一些硕士和博士去做相关研究。因为检察制度的研究其实是关涉整个司法体制的问题。因为有监察制度的改革,它其实又超出了司法的领域,进入了一个政法的领域,甚至是关涉到政治学、党规学和其他的一些领域的问题。以上这些,就是我在不同时期围绕问题域所做的学术规划,也是指导不同时期的研究生所做的学术规划。我以为至少在基本法、监察法、党规学领域,我的很多学生的学术表现都是不错的。中国的法学创新网每年要公布高产作者的名录。高产的作者名录里面,除了有些保持高度稳定性产出的学者,比如说王利明教授、张明楷教授、陈兴良教授等等,还有很多新进的学者取得了令我们瞩目的成果。总体而言,一个学者因为问题意识掌握得好,所以他要么异军突起,要么焕发出学术的新春天。比如说人民大学的高圣平教授,最近很多年来,他保持了很好的学术影响力。因为他做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就是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的问题,主要是跟农村改革相关联,当然也是关系到民法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做深耕的不光是圣平教授,包括我们宪法的程雪阳教授,还包括中国政法的易军教授。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法治的发展其实永远不是缺乏问题供给的。中国的法治实践,用朱熹的话说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法治实践不断去为我们贡献问题,比如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监察体制改革问题。在一个网络的世界里面,我们运用到新的人工智能、AI技术。AI技术发展之迅猛,在我们法学领域渗透之深,已经是让人讶异了。可能今天在线的很多学界的朋友不大去关心什么围棋或者国际象棋。人工智能首先去攻破人类智慧领域的一个高地就是国际象棋。我们知道深蓝战胜了前苏联后来是俄罗斯顶尖的国际象棋高手。后来有很多人预言说围棋一定是人类智慧的最后一个高地,是人工智能多少年都不可能突破的领域,后来我们看到AlphaGo战胜了地球上最厉害的棋手韩国的李世石、中国的柯洁。而现在人工智能如何去运用到司法的一种实践之中,运用到具体审判或者检察的一种场域。很多学者在这个方面也去做了深耕,比如说马长山教授,过去做法社会学的,现在也进行学术转向的季卫东教授,还有包括从香港大学法学院“北迁”上海的郑戈教授,都在这个领域里面做了很好的学术贡献。他们学术贡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问题域。所以学术规划要跟问题域做一个很好的衔接,问题域有足够的增量和容量,是学者产生累积性学术影响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在当下学术高频度竞争的态势下,我们做刊物的稿件审查的时候,通常会借助一个搜索引擎,去查查来稿作者过去的研究发表状况。如果通过搜索的软件一查,来稿的作者过去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有过发表,而且是有高品质的刊物发表,那么在心理的层面上,我们会增加对稿件质量的信心。我想我这么做,其他的主编和编辑大概也会去做。报社科基金、教育部的基金或者其他类型的基金,要求申报者必须有前期的成果。它其实是一个道理,就是对某个问题。你得有累积有思考,才有一个学术研究能力的佐证。上述是我讲的问题意识的第一种类型。问题意识的第二种情况是什么呢?就是关系到学术发表的。有很多学者都说过,当下中国的这种学术生态面临着不发表即出局的这样一种处境。过去中国的先贤讲“文章千古事”,讲五十岁之前要“述而不作”,讲写文章的,首先是“板凳坐得十年冷”。这种先贤的认知和经验,似乎已不适合我们当下学术的生态情况。当下的学术人面临了很多严峻的考核,这种考核通常是跟你的发表指标联系在一起的。很多学校包括好的法学院,都采取了拉长学者的一种成长周期的办法,用各种各样很严格的考核,逼到我们很多青年的学者,甚至觉得生无可恋是吧?我们过去都知道有很多学者,30多岁可能去做的正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的很多同仁比如说肖永平教授、秦天宝教授,33岁左右就当上了正教授。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可能是33岁里面都拿不到一个固定编。博士毕业大概最年轻的也二十六七岁了,然后还要你去做三年的师资博士后,做几年的预聘,之后才能去争取一个固定编,这都在无意之间都延长了高强度的竞争周期。所有能够在竞争中能够获得优胜者,一定是学术发表比较好的。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讲问题意识里面的第二个层面是什么?是你在这个论文和著作之中的问题意识。著作我就撇开不太去谈了,因为著作在当下的出版生态下可能相对容易一些,要么是你有高质量的著作,要么是你有足够的经费,出一本著作都不是一个难事,这也是很多学校里面更看重论文,不怎么看重著作的一个原因。说到论文中的问题意识,前面已经提及过,杂志在做论文筛选的时候,一定是首先觉得文章的问题意识是清晰的、是明确的,然后是新颖的。《中国社会科学》在刚刚发布的征稿启事中,除了讲了今年大概是有哪些重要的选题方向以外,在里面就专门有一段话是讲了问题意识。强调文章所研究的一是重要的问题,二是要有意义的问题,第三是重大而有意义的问题。在该启示中特别地指明了某些问题意识不当的情况,有些是无病呻吟,有些是没有现实意义。有关论文中的问题意识,我想待会在交流中线上的同仁会有一个讨论。另外我觉得问题大概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说的大题小做,一种是小题大做,问题一定要有鲜明的实践性的品格。尽管当下的法学期刊,由于学者写作的偏好,或者由于刊物竞争,比如为了追求影响因子,然后不断地去鼓励发长文,希望把影响因子的分母尽量做小,分子尽量做大,很多论文越写越长。一篇论文2万多字3万多字,已经是毫不罕见的一种状况。从我个人的一种感受讲,还是希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论文的问题意识,大概要满足很多要素要求,第一是一个真问题。第二,不要在一篇论文中讨论太多的问题。要相对地比较聚焦,不是过于飘逸和发散。第四,要围绕问题,犹如层层剥笋,在逻辑上渐次展开,保持逻辑上的自洽性。讲完了两类问题意识之后,我顺便还谈谈怎么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方法,每个人其实都有他自己的一些套路心得,我讲的这些东西它也未必是一个什么宝典,也不能是成为一个所谓的操作指南。它只是可能给我们现场的同仁提供一个可以去观察和参考的样本。发现问题大致有几个角度或进路。作为一个中国的学者,你要去发现问题,可能是首先你要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洞察社会。对于一个跟社会比较隔膜的人,我们不能完全武断地说他发现不了问题。毛主席讲人的知识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然这种知识首先是关乎问题的知识,知识的获致有两种途径有两种途径,一种直接经验,另外一种间接经验。虽然从书本里面你也能去发现问题,但我觉得人文社科的学人还是需要对社会有一个洞察和亲历的。没有洞察和亲历的话,即便是你在书本上去找到一些问题,但倘若对问题有一种隔膜,也不能去做出一个很深入的逻辑缜密的证成,不可能写出一个高水平文章。比如关于当下中国社会的认知,前不久俞可平教授在一个采访中谈到,当下呈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城乡差距问题、东西部发展程度严重不齐的问题和贫富悬殊的问题。在中国旅行的时候,你要去走到东部,走到上海走到浙江或者江苏以后,你觉得中国的发展也不逊于任何一个世界发展的国家。但是你到了西部以后,到了中部的部分地区,你去看苍茫大地,中国又呈现了另外一种面向。还有城乡差距问题,还有另外一个贫富悬殊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中国、知道中国要去考量的问题。而在这里面又有一个细分,我们当谈到中国的农村的时候,用什么样的一种修辞去形容?前不久我们武汉大学为了鼓励学术发展和学术交流,搞了一个卓越人才的交流大会。请了很多成熟的学者,以及很多年轻的学者,就他们的研究心得和具体的研究论文去做一个交流。其中,武汉大学有一支做社会学的队伍是专做农村观察的。我当时在会上做一个点评嘉宾,跟一个年轻的学者去讨论一个问题,我说你看看中国的农村,有大批的农民去选择了外出打工到城里面去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空巢现象。我就问他知不知道,为什么从农村出来的50岁以下的男人和女人,很多是不愿意回农村。即便在城市里面过着很困厄的生活,甚至也活不下去的一种感觉,也不愿意去回到农村。其中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当时这位青年学者没有回答问题。我说我来告诉你,我来自农村,我每年春节回去或平时回去,我也去做一些看似无意的,其实还是有意的观察。通过和父老乡亲座谈,去了解一下农村。因为第一,这一个年龄阶层的人,回去以后有很多是无田可种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到了这个年龄层次的人,几乎都不会去种田了。所以农村对他们来说,再不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的生活。农村也可能再也不能去代表他的乡愁了。如果说没有上一辈的老人,可能很多人走出农村的时候,大概就一辈子不回到那样一个土地上。另外新冠疫情去年发生时差不多也是现在这个月份,形成了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挑战。我们有很多学者,法学界有很多学者也在研究疫情问题,当然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研究面向。在武汉的一个会议上,我跟一些搞自然科学的同仁有一个争论。他说我们这次疫情的胜利,是科学的胜利。当然他们讲的科学是不是人文社会科学,它是讲自然科学。我就开玩笑,我们哪有科学的胜利?在病毒的来源没有查清之时,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核酸检测还不是那么可靠,我们还没有成功地研究出治疗效果很好的疫苗的时候,中国能够很好地控制住疫情,不是自然科学的胜利。如果要跟科学沾边,它一定是社会科学的胜利。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体制里面,有过去毛泽东那一代人创立的“把支部建立在连上”、建国和平时期“把支部建立在基层”的经验做法。把公权力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末梢里面。于是乎,不仅是一个居委会,一个村委会,甚至一个门栋的栋主,都可以把这个单元的人口的流动彻底得管控住。靠这种严密的管控和有效的空间隔离一起战胜了疫情,这就是很中国化的一种问题。有很多做社会学的,他去观察疫情和我们居住状态的关联。我问学生,我说你知道我们武汉有哪几种社区吗?哪一种社区里面疫情的这种传播感染可能是相对严重的或者更严重的?他们其实也没有做出一个很好回答。武汉的社区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居住宿舍改造成了一个社区;还有城乡相互邻接的居住地带形成了社区;还有随着现在房地产的发展形成的比较高品质的商业化的社区;另外还有所谓的过去的国有大企业,在国企关停并转的一波改革里面形成的社区;另外还有所谓的外来者居住比较多的这么一种社区。统计调查的结果表明:城乡相邻的那样一种社区,疫情比较严重;次之可能是困难国企下岗,居住的密度比较高的社区;再就是以外来陌生人这种只是偶尔居住的流动性比较强的社区里面,疫情也是要相对严重一点。这就是如果没有对事实的一种洞察,或者一个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你可能不会去发现“真的问题”。在我的学术生涯里面,学宪法当然是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也看到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一个根本的政治制度。但是其实我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以我个人的主观评价而言,眼前为之一亮的、比较厚重的这种成果其实是不太多的。为什么?研究中国的人大制度它是需要有亲历性,你没有亲历,你可能对这个制度的这种真实想象都没有。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什么叫民主?30年代章太炎曾经说过“民主就是开会”。人大代表去开会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呈现形式。但是你们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有几种会议形式吗?当然有大会,有代表团会议,还有小组会议。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个会议划分这么多种类型,小组会议、代表团会议或大会,它的功能到底有什么不同?你没有一种亲历性,大概不能去回答出来。但我告诉你,因为我有相关经历,可能用我的个人经验的观察来说,所有的会议的形式之设计都是要满足于中国有序民主的一种形式,比如你在小组会议发言,这个信息是其他代表不可能听到的。靠什么样的一个载体去把你的这样发言信息、你的建议、表达去进行传导的?是通过一个简报。但简报它是有一个过滤的功能的。很可能有些情况下,你在小组会议里面,那些表达、那种直率的甚至所谓尖锐的批评,通过这么一种过滤的形式,把这种信息传导得面目皆非。所以我们很多学者主张人大制度的改革,重要的是去做会议制度的改革,要让会议体现一种讨论的交互性、辩论性。因为会议是由很多人参加的,在共同的一个空间一种场域相互的发言、辩驳,可能使我们这样一个会议本身的质量有一种提升。这了解了这种情况以后,因为有生动的素材,然后据此去开展研究,它可能会呈现你的这种问题的鲜活性另外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发现里面,要有一个历史的脉络,要有一个世界的脉络。这样两种脉络,我们经常可以用另外一种话语来进行一种简约性的表达,它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历史的比较和横向的比较,是一种历时态的观察和共时态的观察。身为中国人,在中国的这种场域里面,中国的文明产生于长江黄河神州大地上。人类作为一个所谓的高级动物,他的生存和发展,很多是经验性的,人类不可能永远处于一成不变的环境里,世界总是变动不居的,总是要不断面临着一种新问题的挑战,这种不确定会给人类造成很多困扰的。武汉市曾经提出一个城市的精神叫做“武汉每天都不一样”。我曾经在武汉市两会里对此表达了个人意见,当然他们没有接受。我说一个城市里面,它其实应该有世事静好的一面。如果每天都不一样,我们早晨一起来,武汉就变样了,道路也变了,环境变了,什么都变了,我们会无所适从。过于频繁的变动既没办法去安顿我们的灵魂,也没办法去安顿我们的身体,更无法由此去规划我们的的行动。所以我们当下人类面临很多新问题,但很多问题就是老祖宗已经教给我们解决的办法。找清这样一个历史的脉络,我们既可以跟我们的先贤去对话,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要素,或者找一个答案。当然也节省我们很多无谓一种劳动。比如说当下在中国法治领域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德治和法治的问题。德治有很多不同的一种理解。首先我们讲的德治可能是一个法律系统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依据,其次德治可能是作为规范体系的准据法,再次它也可能是指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但是我们讲德治作为规范体系的一种正当性依据的时候,他其实是讲了德治的一种价值的底色。在这样一个问题意识之下,你看看中国的老祖宗不但思考过这个问题,从商周时代我们就讲了以德配天的问题,从孟子开始要讲君主德性的问题,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什么一个人有资格去做君主、做皇帝,是因为你要有德性。你要没有德性,我们就可以进行变换王朝的一种革命,从这里面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智慧的源泉。我导师在教我的时候很注重一个学术的训练。我后来对我的学生也有这么一种要求。但是要求是一个指导性的。做什么呢?学会写学术综述,做学术脉络的一种梳理。我们现在很多这种课题的申报,或者论文的写作,尤其是一个篇幅比较大的论文的写作,都是要去看这一个学术脉络和历史脉络的这种梳理。没有历史脉络的梳理,我们认为你这一个研究可能就是一种重复的,可能是一种沙上建塔,是没有一种所谓根基的。另外我们刚才讲的第二个脉络是一个世界性的一种脉络。中国的法律的发展,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之后,我们去做一个仿习,做一个模仿者,做一个山寨者;到了当下以后,我们中国的法律的研究,可能有一个重大的使命的期待或者说任务的这种转型,要寻找我们一种自主性,不去简单地借鉴模仿他者,而是找到作为一个自者存在感和主体性。但是找到一种自者的存在感,绝不就是说我们只是做井底之蛙。我们不是完全排斥,像“倒洗澡水把小孩都倒掉”那样一种粗暴和简单的方式。对世界法治发展的文明,我们不是完全枉然不顾的这样一种情况。习总书记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然人类有命运共同体,人类一定有关于命运的一种关切,一定有关于解决命运挑战的那些方案的,里面也有法治性的方案。这个时候我们是需要有一个世界性的脉络。在问题的获得里面,第三种进路我觉得是密切地跟踪法治实践。当然跟踪法治实践,它本身是一种社会性的,跟我们刚才前面提及的第一点,其实是相互结合、相互交织的。但我这里面讲的实践里面,其实有一个领域的限缩,相对的它的指社更具体一些。比如法治实践里面有立法实践。我们当下的这样一个法学队伍中,为什么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相对的产出量比较多?除了说他们的队伍比其他学科的学者形成的一个小江湖要大很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部门法的领域里面是不断有立法的这种变动和法律规范的立、改、废的。我经常也跟很多刑法的学者、民法的学者去调侃,说民法和刑法包括商法是不断有行情的。一个新的立法就制造一波新的学术行情。当然在学术行情之后,他们也还有很多的物质上的获得、名声上的扩大,也就是说名利上升的。我说我们搞宪法的,修宪10年才修一次,10年才来一波行情。当然这是一个玩笑话。但不断的立法变迁,当然就给法律人贡献新的问题。立法贡献问题有很多,比如我们最近除了行政法领域的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等重要法律的修改以外;商法的领域也有很多法律将要修改。在公司法里面修改里面我知道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组织法和行为法的问题。即你在确认一个公司的治理体制时到底是以章程为主,或者是以契约为主。回过头来,比如说在公法的领域里面,监察法制定之后,有一个配套法。在政务处分法里面要处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监察制度没有改革之前,在行政领域、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司法机关领域,都有它的处分制度和惩戒制度。那么我们要制定政务处分法,到底是由监察机关纪委机关一统天下,还是要保持一个多元共治,既要监察机关纪委机关去主导政务处分,同时要保留一个体系。这是有一个一元制二元制的一种争论。在一元制二元制的这种争论之下,它各有什么样的一种优势和劣势,当然成为学者他所关注的问题。再比如说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备案审查制度系统化。大概从17年开始,我们备案审查制度要由全国人大的法治委,在每年度一次向人大常委会做一个备案审查报告。最近一次报告里面就提到很多很多问题。比如说关于民航发展基金问题,有很多公民提出要对民航发展基金是否违宪请求进行一个审查。但是人大常委会的法工委做了审查以后,得出不违宪的结论,而且说它不是一个征收征用。里面就有一个思考,你上飞机进机场,都要去掏几十块钱,几十块钱从我的腰包里拿走了,它不是税收,也不是征收征用,它到底是什么?这是显见的一个问题。再比如说我们民法典立法的时候,有一个婚姻的冷静期的制度设计。婚姻的稳定性有利于社会和家庭和谐,是很好的一个制度设计的初心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它有一个历史的脉络和世界的脉络。早年台湾曾经引进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禁止家暴制度,家庭暴力之后,受到暴力损害的一方可以提出一个离婚的请求,立即可以准予。还有一个禁止和隔离期,说在48小时之内双方不能去接触。如果要去接触,重者可能要受到治安处罚。但后来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台湾的学者发现这好像是不符合中国人的实际的。中国人婚姻实际上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样态?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吵架不记仇,白天去吵架,晚上去睡一个枕头,双方的矛盾可能就化解了。除了立法不断去给我们贡献问题的增量以外,司法层面也会给理论研究贡献很多问题,你比如说从宏观意义上考量司法的一种改革,有很多选项的,我在大概有三年左右,一直也是关注司法改革问题,当然在司法改革里面没有过多的一种发表。我一直主张说司法改革现在选择的一种方案,是特定情况下政治决策者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并非是唯一的一种选项。司法的改革可能是有的这种法治主义的进路,也可能还有的民主主义的进度,依靠监督作为一个承载司法改革目标的制度形式,尤其是司法责任制的方式,靠一种层层的监督来实现,这是一个很东方化的思维,跟西方法制的设计有很大的区分。我们知道西方近现代的法治里面,它在设计一种规范体系以后,然后把法律的执行是交给由个人以行使诉权、行使请求权的方式来保证法治的实施和贯彻的。这样一个进路,它可能使法制的实施成本更低,每一个要行使权利的诉求成本,都是由其个人承担。而当下我们采取的是一个监督的思路,我们设计了规范的体系。为了保证法治的实施,采取监督的架构,设置监督的体系。在这样一个监督的体系里面,它所有的成本都是由国家机关承担。围绕这样一个监督的体系,我们需要设立监督的机关。当依靠监督机关保证监督目标的实现的时候,还会产生一个如何监督监督者的问题,这种很不一样的制度设计,是很东方、很中国式的。然而,这两种方式是里面是否泾渭分明,是否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改进,这可能是司法改革中会产生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具体的司法领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案例指导制度、智能司法问题。从前年到现在为止,关于司法领域认罪认罚从轻处罚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为了诉讼法学的一个禁脔,是他们的领域。有一次参加最高检讨论会,我发言说其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不仅是一个诉讼法的问题,还有很多公法的、甚至是宪法问题,当认罪认罚从宽以后还会产生其他问题,比如过去我们在司法的制式里面讲的终极审判权的问题,检察院和法院之间的分工问题,律师如何去发挥作用的问题。这些是宏观架构的层面的一种思考。法学的研究,你要发现问题,应该有作为学者的独立思考,搞学术,尤其是文科、法科的学术,它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孤独的事业。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讲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独立的,寂寞的事业。在这个事业里面你一定是要做到独立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陈云同志曾经讲过,“我们如何去发现一个真理?要反复比较求实、求真、不唯上、不唯权。”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有一种过人的禀赋——在7岁的时候,可以把三国演义一次不落的背下来,于是他颇为自得。但是,在一次课堂上老师说钱穆你把三国演义背一下,果然是倒背无流,在他洋洋得意之时,他的班主任就讲:“钱穆你看看大桥的桥是个木字旁,我们把木字换成另一个字,是骄傲的骄。”钱穆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认为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规律都是同等循环的(就是一个所谓的瓶颈律,也就是西方学唐德刚所说的三峡峡谷的现象),中国历史规律当然也是世界历史规律的。后来有个老师对他说,为什么西方很多国家尤其像英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其他国家,并不是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能够保持长时间的一种政治安宁和稳定呢?钱穆听到这样一个问题以后,他自己形容为“一语惊醒梦中人”。也就是说其实做事情,尤其是做学术研究,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学者,永远只能是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拾人牙慧。还有李白以诗来描绘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一个问题时,你要去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对一个以学术为志业的人来说,问题意识代表思路,思路即决定研究出路,方法决定你的研究高度,材料决定你的研究的新颖度。在“问题”的领域里面,我们一定要学会不同视角的观察。这在学术史上是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在平面几何领域的一个公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在很长时间被视为颠覆不破的真理。后来几何发展到黎曼几何的时候,它就打破了这个真理;还有牛顿的经典力学,在很长时间内是被认为是真理,后来也出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在量子力学的不断发展,这种发现和发明都是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发现。所以我们要去找寻问题的时候,也是要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另外一个问题是,呈现我们的问题意识,还要去学会如何去表达问题,但是这样一个话题已经超过了我们今天王旭教授给我规划的讲课的内容,我想我就先说这么多,看看后面,我们各位嘉宾和同仁有没有什么问题交流。(秦前红)王旭教授对秦前红教授在一个半小时内不带片纸而又不失条理的讲授表示了感谢。王旭教授认为,秦前红教授常真诚地结合自身的学术成长以及学术研究心得,把如何看待法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讲得非常清楚透彻。同时也再一次感受到秦老师作为公法学者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与国家的一些根本问题同频共振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把经验的话语转化成理论的话语,把事实的逻辑变成理论的逻辑。编辑:楚予、统筹:秦前松
10月24日,安徽大学法学院官网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目强同志因病于2020年10月23日23时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年仅44岁。公开资料显示,张目强197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阳谷县,2000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系,2004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同年7月到安徽大学法学院工作至今。其间,201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张目强长期从事国际贸易法、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出版专著1部,是安徽省“省级教坛新秀”、安徽大学优秀骨干教师。安徽大学法学院表示,张目强同志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深受学生爱戴;生活中真诚待人、为人和善、谦虚谨慎,受到全院师生的一致好评。他的英年早逝不仅是学校法学学科,也是安徽省法学领域的一大损失。(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心有所向 矢志不渝】1972年12月,几声清脆的啼哭划破乡村冬夜的宁静,一个婴儿出生在了邵阳隆回山沟沟里一户普通的矿工人家,他便是后来被誉为“三校名师”的湖南工商大学法管学院院长刘期湘。作为家中的长子,为了给弟弟妹妹留下上学的机会,满怀抱负的他屈服于“一流学生上中专,二流学生上大学”的时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冈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生活如果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下去,或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刘期湘依旧是某个乡村中学的英语老师。“考上研究生,走出大山去”,这是刘期湘那时一直以来的梦想。不甘于命运的刘期湘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努力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他考上了湘西民族教育学院进修学习。可是,父亲的意外去世却给了他重重的一击。这个原本并不富有的家庭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他的梦想也变得遥不可及,那一年,刘期湘只有二十岁。上有待业在家的母亲,下有年幼的弟妹,作为家中长子,这个家庭所有的重担全部压到了他那依然稚嫩的肩膀上。几年下来,家里的日子越过越难,他的天空似乎已经完全被乌云遮蔽。这时的刘期湘终于意识到: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要想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他下定决心: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他的这一决定得到了母亲及妻子的大力支持。他开始自学法学和英语,一边工作一边备考硕士研究生。真正的强者不是不会哭泣的人,而是可以含泪奔跑的人。为了考上湖南大学的研究生,刘期湘含着泪水开启了“四年三战”的艰苦历程。前两次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放弃,反而让他越挫越勇。那时候的他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考上,再苦也不放弃。第三次备考他选择了背水一战,不留退路。他毅然放弃了已有的工作,只身来到长沙,在逼仄潮湿的出租屋里开始自己全新的自学之路。经过两年的全力备战,2002年,他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而出,以第二名的成绩如愿考取了湖南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进入湖南大学这所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他的头顶本应该被一片灿烂的阳光所照耀。然而,一切都在母亲的检查报告单中支离破碎:母亲患上了严重的肾病。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刘期湘急忙把母亲和年幼的儿子接来长沙,一家四口挤在一间月租120元的单间出租屋内。母亲与妻儿睡床,他只得打地铺。为了照顾儿子以及带母亲去医院看病妻子辞去了家教工作。这让原本就十分拮据的家庭更加艰难。于是,他肩膀挑起的便不再只是学业的压力,还有一家四口的生活费、母亲昂贵的医疗费。仅仅是那一万多元的手术费,对于这个每月生活费都还要靠借的家庭而言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只要有一线生机,再困难也要救治!”刘期湘硬咬着牙,东拼西凑、东借西借,终于将母亲顺利送入手术室。一片孝心让上天垂怜,母亲手术成功,这更让他坚定了奋斗的决心。于是,他继续一边努力读书,一边跟着老师做科研,一边还兼职上课,用绵薄的收入来支付家庭日常开销。“湖南大学,是我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最重要的地方”。现在的刘院长每每提起在湖南大学的学习生涯就特感兴奋与自豪。他说正是那段在湖大埋头于图书馆、沉浸于书海的日子给自己打下了坚实深厚的专业基础。让他特感自豪的还有他的硕导孙昌军老师,他说:孙老师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老师的睿智、大气与格局始终让我铭记于心。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更教会了我怎样为人处事。”同时,孙老师对弟子生活方面的关爱也让他铭感域内,是老师的言传身教让他懂得了面对他人的苦难与困境时应有的态度。他没有辜负家人与老师的期待。研二那年,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的博士,顺利提前毕业,以硕博连读的方式踏上了新的征程。【教人以诚 待子以义】2004年,刘期湘硕士毕业,进入了湖南商学院工作,先后任讲师(2005年)、副教授(2008年)、教授(2013年)。在担任副书记、主管法学院学生工作的7年间,他深入学生内部,十分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期间,他还与学生一起备战司法考试。司考成功后,他又常分享自身经验,引导学生备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司考通过率。当时,有学生说:“和刘老师一起备战法考的日子让我刻骨铭心。每当疲惫时,我们就会想到刘老师是白天上课、晚上看书,而我们只需要一心学习,又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呢?”有学生说:“那时候的刘老师亦师亦友,生活在我们中间,让人觉得很是亲近。”他的夫人在谈及此事时说道:“那时候,自己和儿子很羡慕他的学生,他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工作中,对自家小孩都没有这么上心,陪学生的时间远多于陪孩子。”随后,她又补充道:“当然在儿子人生的重大节点上,作为孩子的父亲,他并未缺席。”【顾全大局 饱含温度】2016年,刘期湘担任了湖南商学院法学院书记,同年,湖南商学院法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至今,担任湖南商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担任院长后,他直言:“事务更加繁忙,要思考的问题也更多了,不仅要考虑到学院发展的大方向,更要考虑学院全体老师和学生的发展与感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更大了。但是,我们做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我们做事的态度,在于我们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还是回避困难、放弃困难。有这么多双眼睛看着我,我得对得起同事和学生的这份期待!”刘期湘担任院长后,学院发展迅速,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越办越好,2018年学院又先后拥有了法学硕士点,成为了法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单位。在学院发展工作上,刘期湘极具大局意识。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刘期湘经常邀请法学界大家、校外名师来院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倾听更新的专业研究;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常邀请优秀的检察长、律师、法官等法律实践人来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他有时也会给一些公司担任法律顾问,但当公司领导跟他谈及报酬时,他则表示:“如有合适的机会,更希望贵公司为我院学生提供一些现场指导及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因此,在学院老师和学生眼中,刘院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但同时又是一个极有温度的人,是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从中专毕业,一边工作养家一边自学考上高等学府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再成为大家一致称赞的大学法学院院长。刘期湘教授不管身处何地,他始终向阳而生,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逆风飞翔,并将阳光与温暖撒向了更多的人。刘期湘教授/博士,院长刘期湘,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72年生,湖南隆回县七江镇建华人,中共党员。湖南大学刑法学硕士,武汉大学刑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湖南工商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湖南刑法学会副会长、湖南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检察院司法体制改革咨询专家、长沙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湖南廉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司法部课题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危行业监督过失犯罪研究》结题鉴定为优秀。在《光明日报》等权威刊物和《法学评论》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研究成果先后被湖南日报、红网等刊发和转载。多次参与省内公检法司部门和知名律所重大刑事案件的论证,应邀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腐败法》等法律的起草和修订工作,新绍县政府首席法律顾问。研究领域与特长为:廉政法、中国刑法、比较刑法。
近年来,国内法学专业崛起,逐渐成为本科生的重点学科之选,商务律师、司法鉴定、政府监管、财会金融等等领域愈来愈多地希求更多的法律人才的加入。前段时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几位毕业于法学专业的主角间斗智斗勇,赢足了眼球和话题。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外交事务、商业合作、文化往来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本科学生选择出国读研。鉴于国情,大陆学生本科期间多研究学习大陆法系相关问题,出国读研,学生们则可以更多地接触起源于英国普通法的英美法系。目前研究生申请正在火热的进行当中,希望这篇关于英国法学院研究生专业分析的短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2018年QS/TIMES英国大学/法学院排名情况如下:剑桥大学 法学院(faculty of law)自十三世纪以来,剑桥大学就一直在研究和教授法律,这里是国际法、比较法、法理学、法律史学卓越传统的根源。剑桥大学提供最严谨和最优质的教学,研究生阶段提供以下几个专业:1. Master of Law 法学硕士该专业主要为普通法和民法背景丰富的学生准备,9个月的课程设置,每年11月中旬截止申请,2018-2019年1000名申请者当中录取了170名学生,他们来自40-50个不同的国家。这就要求学生们一定要尽早做好申请准备,在学术方面,该专业要求一等学位背景,国内可以理解为211/985法学背景90分左右,雅思总分7.5分单项7分(语言成绩最晚在12月初网上提交)。2. Masters degree in Corporate Law (the MCL) 公司法硕士2012年,剑桥大学开设公司法法学硕士专业,为学生们提供更为详细的公司治理与融资的合法监管框架内容。2017年9月1日开通明年秋季入学申请,并将在2018年1月15日关闭申请。在众多申请者当中,有大半已经是非常出色的律师、合伙人、公司法务、法学讲师身份,每年该专业招生不超过30人,若想脱颖而出,出色的学术背景和工作经验将会是有力的竞争条件。牛津大学 法学院作为英语世界里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的成就无需赘言,既然谈到法学院,我们就从这里谈起吧,牛津大学走出了伟大的英国法律改革先驱与领袖——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 MSc Law and Finance 法律与金融学理学硕士2010年,牛津大学法学院和赛德商学院合办一门跨学科专业—MSc Law and Finance 法律与金融学硕士,每年只招45人左右。旨在让法学背景学生提高其经济金融环境下的跨学科理解力。每年9月开通申请,隔年1月截止,申请者的平均年龄26岁左右,可见学院对工作经验者是比较看重的。GPA 3.7/4.0, 雅思7.5单项7分是基本要求,除此之外,简历、3封推荐信(2封学术推荐信)、一篇2000字essay也是必不可少。其课程安排,如下图,2. MSc in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 犯罪学与刑事司法理学硕士除了与MSc Law and Finance类似的申请要求以外,这门专业更为苛刻,每年入选者仅有26名,犯罪学与刑事司法理学硕士适合于读社会学、法学、犯罪学、政治、历史、心理学等等背景的本科学生。其课程主要由3门核心课(犯罪学理论、刑事司法和研究设计与数据整理)、5门选修课和一篇12000-15000字论文构成。每周至少50小时的学习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政经学院的校园位于伦敦市的法律中心Holborn,毗邻皇室法庭、英国广播公司和伦敦四大律师学院(林肯律师学院、格雷律师学院、内殿律师学院、律师学院),界于West End和City之间,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总部、Senate House图书馆和小型专业图书馆都离该校不远。其中最著名的林肯法律学院就近在咫尺。距离该校园不到一英里就是主要的政府、法律、金融和传媒中心所在地,这些机构才是该学院“真正”的研究对象。
如所周知,在老一辈刑法学者中,最为著名的是“北高南马”,两位刑法泰斗均在培养下一代学者上不遗余力,不论是高铭暄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培养的“四大博士”(赵秉志、陈兴良、姜伟、周振想),还是威名远扬的“马家军”,都一直为刑法学人津津乐道。而在“北高南马”之后,培养出最多知名刑法学人的,非陈兴良教授莫属。让我们来看看,陈兴良教授指导的博士生中目前已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的,分别是哪些吧。01周光权教授1968年生,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人大宪法与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历:四川大学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博士毕业时间:1999博士论文题目:法定刑研究——罪刑均衡的建构与实现代表作品:《刑法总论》《刑法各论》《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展开》《刑法公开课》02赵永琛教授1959年生,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格林纳达特命全权大使。曾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西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博士毕业时间:2001博士论文题目:区域刑法论——国际刑法地区化的系统研究代表作品:《区域刑法论--国际刑法地区化的系统研究》《国际刑法与司法协助》《涉外刑事司法解析》03邓子滨研究员1966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法学分馆馆长。学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博士毕业时间:2002博士论文题目:论刑事法中的推定代表作品:《斑马线上的中国》《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刑事诉讼原理》04周长军教授1969年生,现为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四川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博士毕业时间:2004博士论文题目:刑事裁量权研究代表作品:《刑事裁量权论——在划一性与个别化之间》《刑事诉讼的理念》(与左卫民教授合著)05劳东燕教授1974年生,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学历:华东政法学院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硕博连读)。博士毕业时间:2004博士论文题目: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叙事代表作品:《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叙事》《风险社会中的刑法:社会转型与刑法理论的变迁》06林维教授1971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学历:吉林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博士毕业时间:2005博士论文题目:刑法解释的权力分析代表作品:《刑法解释的权力分析》《间接正犯研究》07付立庆教授1976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学历:天津财经学院经济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第二学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硕博连读)。博士毕业时间:2005博士论文题目: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代表作品:《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积极主义刑法观及其展开》08车浩教授1977年生,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刑事法判解》执行主编。学历: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毕业时间:2007博士论文题目:被害人同意论代表作品:《阶层犯罪论的构造》《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车浩的刑法题》09王政勋教授1967年生,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学历:北京大学法学学士,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博士毕业时间:2008博士论文题目:刑法解释的语言论研究代表作品:《正当行为论》《刑法解释的语言论研究》《刑法的正当性》10孙运梁教授1980年生,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学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博士毕业时间:2008博士论文题目:福柯刑事法思想研究——监狱、刑罚、犯罪、刑法知识的权力分析代表作品:《福柯刑事法思想研究》11江溯副教授1978年生,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刑事法评论》主编。学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博士,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毕业时间:2009博士论文题目:犯罪参与体系研究:以单一正犯体系为视角代表作品:《犯罪参与体系研究》《美国刑法》(与储槐植教授合著)除上述11位已评为博士生导师的中青年刑法学者之外,何庆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方鹏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葛磊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洪伟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蔡桂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丁胜明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马寅翔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徐凌波副教授(南京大学)、邹兵建副教授(天津财经大学)、袁国何博士(复旦大学)、蔡仙博士(苏州大学)等在学界初具影响力的青年学者亦在博士阶段师从陈兴良教授。受陈兴良教授指导、提携的刑法学者和实务人士更是不计其数,可谓桃李天下。
近日,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刊发了《紧扣立德树人 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文。该文章表示,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主动适应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该文章中,西南政法大学表示,西南政法大学建立了导师、学科、学院、学校“四位一体”环环相扣,涵盖招生、培养、毕业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在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答辩等环节严格标准,对未达到学校培养要求的学生坚决予以分流淘汰。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清理、劝退77名研究生(其中博士28人,硕士49人)。关于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改革开放后国家首批重点大学,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现设有13个学院,开设有25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法学、新闻传播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西南政法大学有在校学生23000余人,近7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近30万,是全国培养法治专门人才最多的高校。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前五强。信息来源:西南政法大学
首先恭喜进入了研究生专业复试环节,但是我们应仍不能掉以轻心,仍然需要认真准备复试环节。一位知名的法学教授曾说过:”如何衡量一名学生的法学的专业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其面对面交谈,也就是面试。”可能研究生专业课面试不像公务员考试中的面试,有那么多的辅导班可以报,有专人对你进行培训、指导,而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准备。有的学校研究生复试中还有专业课笔试(假如你考的是刑法学专业,那可能再考一次刑法学理论程度较深的试卷),英语笔试之类的,除此之外,通常都有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面试。下面个人以报考刑法学专业为例(民商法、经济法、刑诉、民诉等其它专业都类似),分享法学硕士的专业课面试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仅供法学专业的同学参考。1. 穿着。穿着打扮是给人的第一映像,穿戴干净、整齐这是必须的,个人觉得:我们的穿着,应当要给导师一种印象,觉得你是能够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不是那种心浮气躁的人,有的人可能会一身西服加领带,个人觉得这个没多大必要,毕竟这不是找工作,不像公务员面试环节,而且即使是公务员面试,大家都是统一的黑西服、白衬衫、蓝领带,可能面试老师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新意,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下次文章再聊公务员面试,这里不多延伸,回到正题,研究生面试中个人觉得:穿着打扮还是尽量给导师看出来是一个学生即可,另外进入面试房间中的鞠躬问候的基本礼节不能忽视。2. 专业课的准备面试环节中,如果你报考的学校专业课面试采用的是问答式,那你必须提前复习自己的专业课。这里的复习可能更多是应该将你的专业课的知识点形成框架体系,需要串起来,这样在面试中你才能得心应手。老师可能不会再问你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比如犯罪中止这个零散的点,导师可能就会把知识串到一起,会问你共同犯罪中涉及的犯罪中止,那你得知道共犯中的一人既遂,全体既遂的相关原则,知识必须串起来,还有的会给你案例,比如聊到单位犯罪,那么他就会给你延伸单位犯罪中的分支机构算不算单位犯罪主体,这些都必须要将知识点形成体系,在自己脑海中形成框架,才能回答的更好、更全面。个人曾在研究生面试环节中,遭遇导师上来问:刑法你自认为是总则学得好,还是分则学得好的问题。我自认为对分则把握大一些,便脱口而出:“分则。”结果导师直接说:“那我开始问你总则的问题。”所以知识形成体系是多么的重要。研究生面试中可能有很多导师,还是尽量搜一些导师的最近几年的学术文章,知道导师们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在哪里,会比较稳妥,因为有的导师的问题可能就是自己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中研究的问题,还有的可能会问最近学校的学术会议研究的问题,当然这样外校的同学可能有点吃亏。3. 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怎么办?在问答式的专业课面试环节中,如果导师问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候,我们则不要慌,因为不会是很正常的,我们就该有这个心理准备,试想如果你都会了,你还用来读研究生吗?切记不要不懂装懂,弄巧成拙,如果你还在那里死撑,瞎胡说,导师自然会把你得哑口无言的,因为你和你面前强大的导师组比起来,你才读过几本书?如果不会,你也应该稍微思考一下,然后和导师如实回答,说自己不了解,以后想再请教老师,这样的话如果你是导师,听起来自然也会舒服很多。进入研究生复试环节,距离成功,我们已经很近了,但仍然要努力、加油,祝各位好运
一、学科介绍 专业名称:法律硕士专业代码:035100门类/类别:法学1.1、近五年法律硕士国家线趋势图1.2专业介绍一、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需要,进一步改变法律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比较单一的状况,加快培养国家急 需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在全面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并经专家充分论 证,在我国设置并试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二、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职业性学位,主要培养立 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法律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需要 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法律专业硕士与现行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 重。该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坚实和系统的法学基础理论素养,掌握较宽广的法律 实务知识,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能综合运用法律、 经济、管理、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独立地从事法律实务工作 和有关管理工作。三、法律专业硕士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 科毕业生。鼓励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主要是财经、外语、理工类本科毕业 生)的生源报考法律专业硕士。对法律本科毕业和非法律本科毕业的学生,要分 类制定培养方案,分班招生和培养。重视案例教学和法律实践。对已有一定法律 实践经验的在职生源,则应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改善知识结构。学位论文重在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其形 式可以是调研报告、重大疑难案例的解决方案或分析报告等。课程考试合格和论 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四、为使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法律职业职位(岗位)的任职资格或任职条 件适当衔接起来,建议中央政法主管部门在制定有关职位(岗位)的任职条件或任 职资格时,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取得相应职务方面有一定的考虑。司法 部已规定,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的,到律师事务所实习一 年经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律师资格。最近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也规定,法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可直接取 得相应的法官、检察官的任职条件。1.3 考试科目 1.3.1 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 397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④498 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 497 法硕联考综合(法学)1.3.2 复试考试科目 民法学、刑法学;民法、刑法、法学基础理论、宪法、中国法制史;政治、经济、 历史、逻辑、语文、—般科技等综合测试;外国语听说测试、本专业综合知识; 法理、宪法;0512 法硕综合[法学](法理学、刑法学、民法学);1107 法律硕士 (非法学) 综合知识;侦查学;反恐怖主义法 ;法理学;民法、刑法法学基础原 理运用(主观题)1.4 研究生入学研究方向、课程设置 1.4.1 入学研究方向 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知识产权法、财经法、社会法、民法学、国际法学、 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司法法务、政务法务、商务法务、金融法务、政府法务、 涉外法务、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社会治理法治化、市场 经济法律规制、国家审计法治、市场经济法律规制、党内法规、综合、监察法1.4.2 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 75 学分。 (一)公共学位课1、英语(3 学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 学分)(二)学位专业课(学分)1、法理学专题(2 学分)2、中国法制史专题(2 学分)3、宪法专题(2 学分)4、民法学专题(3 学分)5、刑法学专题(3 学分)6、刑事诉讼法专题(2 学分)7、民事诉讼法专题(2 学分)8、行政法专题(2 学分)9、经济法专题(2 学分)10、国际法专题(2 学分)(三)选修课(须修满 10 学分)1、民法专题研究(3 学分)2、法理学研究(3 学分)3、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3 学分)4、立法学研究(2 学分)5、自然法学派研究(2 学分)6、比较法研究(2 学分)7、法律适用技术研究(3 学分)8、中国行政法史(3 学分)9、中国政治制度史(2 学分)10、中国法律近代化研究(2 学分)11、中西法律文化比较(2 学分)12、比较行政法(2 学分)13、港澳台行政法(2 学分)14、比较宪法(2 学分)15、国家赔偿法研究(2 学分)16、刑法专题研究(3 学分)17、港澳台刑法(3 学分)18、刑事证据学(2 学分)19、量刑基本原理(2 学分)20、民法实例解析(3 学分)21、公司法(2 学分)22、国际技术贸易法(2 学分)23、国际商法(2 学分)24、人格权法(2 学分)25、欧陆民法史(2 学分)26、侵权行为法研究(3 学分)27、罗马史(2 学分)28、保险法(2 学分)29、票据法(2 学分)30、电子商务法(2 学分)31、德国民法概论(2 学分)32、外国刑事诉讼制度(2 学分)33、外国民事诉讼制度(2 学分)34、国际民事诉讼与商事仲裁(2 学分)35、中国法律思想史(2 学分)36、西方法理学(3 学分)(四)实践教学(15 学分)1、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3 学分)2、法律文书课(2 学分)3、模拟法庭训练(2 学分)4、法律谈判课(2 学分)5、实务实习(6 学分)(五)毕业论文(5 学分)1.5、就业方向 1、企业法务企业法务的职业机会原先不多,不过正在逐年增加。一些大型的公司才有自 己的法务部,并且一些中型企业也开始设立企业法务。现在设立企业法务的行业 有银行、证券、制造业、IT 业、能源、航空等。其中,以银行业为例,外资银 行的薪酬一般比较高,但很少招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内资银行每年招一定的 法律专业毕业生。外资银行待遇向来是不错的,比如汇丰银行近 1 万月薪起价。2、教师一般到高校就业的话,法硕毕业只能从事一般行政工作,想教书的话学历还 是偏低,大多需要博士级别。目前我国开设法硕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经 增加到了 80 所,加上 600 多所开设有法学专业的院校,法硕的就业范围还是比 较广的,只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历,估计一些同学有意向到高校就业的话,需要 考个博士学位。3、司法系统与律师事务所如果想走法律职业道路的话,还要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无论本科毕业、 研究生毕业,甚至博士生,如果你想从事国家司法机关工作或者走律师路线的话, 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必要的,因为法律职业考试是法律职业的敲门砖,你既 然考过了法律硕士,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二、五院四系招生分析“五院四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这几所高校的法律学科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法制发展与法治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五院四系报考人数较多,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名校。“五院”是: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五院”发展到今天,现在属于多科性的政法类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近年数据初试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202 俄语、203 日语、240 德语、241 法语、242 西班牙 语、243 意大利语任选其一③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④498 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学费 15000/生/年学制 3 年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 不指定参考书目复试专业课考试科目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复试差额比例 不低于 120%复试成绩算法 复试成绩=专业课面试成绩*80%+外国语面试成绩*20%总分成绩算法 总成绩=初试总分/5*70%+复试成绩*30%西南政法大学近年数据初试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④498 法硕联考综合学费 法律非法学 10000 元每年学制 三年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 教育部统一命题,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复试专业课考试科目①外国语听说测试②本专业综合知识复试差额比例各专业复试比例一般不低于 120%。接收调剂专业的复试比例适当提高。复试成绩算法专业学位(不含审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的复试总成绩是指面试成绩,总分值为 150 分总分成绩算法考试总成绩=初试总成绩×70/初试总分值+复试总成绩×30/复试总分值。西北政法大学近年数据初试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④498 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学费9000 元/生.学年学制 3 年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1、法硕(非法学)联考考试大纲;2、法硕(非法学)联考考试分析;3、法硕(非法学)历年真题;4、法硕(非法学)法律法规汇编;5、法硕(非法学)联考考试指南;6、法硕(非法学)冲刺背诵手册复试专业课考试科目①刑法 ②民法复试差额比例 不低于 120%复试成绩算法复试总成绩(满分 150 分)=英语听力、口语测试成绩+专业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总分成绩算法总成绩=初试成绩*70%+复试成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近年数据初试考试科目101 思想政治理论201 英语一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498 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学费 10000/年学制 3 年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分析》《法律硕士联考冲刺背诵手册》复试专业课考试科目 1107 法律硕士(非法学) 综合知识复试差额比例 1:1.3复试成绩算法满分为 220 分,其中笔试成绩满分为 150 分,面试成绩满分为 70 分;面试 分值具体结构为:专业基础知识广度深度 25 分,外语听力口语 25 分,综合 素质 20 分。非专项计划考生复试总成绩低于 132 分者为不合格。总分成绩算法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华东政法大学近年数据初试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④498 法硕联考综合学费法律非法学 1.8 万每年,法律法学 2.25 万每年学制法律非法学学制三年,法律法学学制两年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教育部统一命题,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复试专业课考试科目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 程度;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本专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 考生运用本学科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复试差额比例 一般不低于 120%复试成绩算法复试总成绩为 250 分,其中外语复试 100 分,专业课复试 150 分。总分成绩算法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总成绩。“四系”是: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现在均已改为法学院,成为所在大学的“重量级”学院北京大学近年数据初试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53 法语 254 德语③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④498 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学费 6.6 万学制 3 年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复试专业课考试科目1、专业课笔试。90 分。2.5 小时。专业笔试将进一步考察考生对民 法、刑法、商法、诉讼法等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考生综合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法硕法本和法硕非法本。法硕法本分逻辑的 选择题和专业论文题。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2、英语听力测试,10 分。0.5 小时,托福听力。复试差额比例具体差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 在复试前确定复试成绩算法复试成绩总分为 100 分,含专业笔试 90 分和英语听力 10 分。总分成绩算法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70%+复试成绩×30%。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数据初试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4 英语一③397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④497 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学费 2 万/学年学制 2 年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分析》《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指南》人大出版社《法硕历年法律硕士联考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法律出版社复试专业课考试科目民法、刑法、法学基础理论、宪法、中国法制史复试差额比例 120%以上复试成绩算法专业综合课笔试成绩 60 分以上,外语笔试 30 分以上,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 30 分以上,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 90 分以上,即为复试合格.总分成绩算法初试成绩权重为 70%,复试成绩权重为 30%。吉林大学近年数据初试考试科目法律非法学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 英语一/202 俄语/203 日语③ 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④ 498 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律法学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 英语一/202 俄语/203 日语③ 397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④ 497 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学费 12000/生/年学制 3 年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 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书目复试专业课考试科目民法学、刑法学。复试差额比例 1:1.2-1:1.5复试成绩算法复试成绩=外语面试成绩+综合素质成绩。总分成绩算法录取总成绩=(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30%武汉大学近年数据初试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③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④498 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学费 13000 元/人·年学制 3 年专业课参考书目复试差额比例 1:1.5复试成绩算法初试成绩占总评成绩 60%,复试综合成绩占总评成绩 40%。复试综合成绩包 含综合面试成绩(占复试综合成绩 75%)和外语听力口语测试成绩(占复试综 合成绩 25%)。总分成绩算法总评成绩=初试成绩÷5×60%+综合面试成绩×30%+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成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