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分析师网络分析师:立早编辑: H4O一直以来,深度网络在图像识别,检测,语言等领域都有强大的能力。研究者们的重点都在如何提升网络性能上,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深度神经网络为何能够得到较好的泛化能力,有的研究者习惯从原理上来说明这个问题,有的研究者则会从中间结果来解释,当然这些观点都各有千秋。在 NeurIPS 2019 上,有些学者在网络的可解释性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以下就两篇论文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描述研究者们对于泛化能力的理解和解释。论文 1:Intrinsic dimension of data representations in deep neural networks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1905.12784v1.pdf对于一个深度网络,网络通过多层神经层渐进的转换输入,这其中的几何解释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本文的作者通过实验发现,以固有维度(ID:intrinsic dimensionality)为切入点,可以发现训练好的网络相比较未训练网络而言,其每层的固有维度数量级均小于每层单元数,而且 ID 的存在可以来衡量网络的泛化性能。1 首先,ID是什么?ID 是描述数据信息所需要的最小的且不造成重要信息损失的维度。目前的深度神经网络中,我们普遍的都知道过量的参数导致了模型的过参数化,带来了冗余信息,神经网络压缩就是由此产生的。那么,有没有什么定量的统计量来显示网络的复杂度或者评估网络呢,本文就是以固有维度为切入点来探索该统计量和模型泛化能力之间的关系。2 ID 的评估方法作者用 TwoNN 这个方法来估计 ID,TwoNN 的简单流程如下图所示。图 1:TwoNN 估计 ID 的流程。图 1 左图表示的是某神经网络第二层的两个维度的数据点集,右图是运用 TwoNN 算法简要估计 ID 的流程。首先,TwoNN 算法随机采样一个数据点,并通过计算距离选取出这个数据点对应的最近邻(r1)和其次近邻(r2),计算这两个邻居之间的比值。通过概率分布估算出这个比值的分布,最后通过多次采样计算估算出数据的 ID,例如,在图 1 中的数据中 ID 约为 1。当 ID 在 20 以下的时候,TwoNN 算法可以无限的逼近真实的 ID。而 ID 的真实数值较大,且仅有有限的采样数据的时候,TwoNN 估计出来的 ID 是小于真实值的。因此,在这个情况下,利用 TwoNN 估计出来的 ID 值可以看做一个真实 ID 值的下界。3 实验结果和结论以上是对 ID 的介绍以及评估方法的介绍。利用这个估算方法,本文。但是,总的来说本文的重点部分就是通过对 ID 的研究,回答如下的几个问题。在 CNN 网络中,不同的 layer 之间,ID 是否会变化?ID 和网络的线性维度是否有区别?ID 和网络泛化性能之间是否有联系?接下来,我们来一个个的回答如上的三个问题。问题 1:在 CNN 网络中,不同的 layers 之间,ID 是否会变化?首先,作者在 VGG-16 上用 ImageNet 预训练,并在一个 1440 张的综合数据集上微调,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 2:ID 在不同的 layer 之间的变化。从图 2 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ID 在不同层之间是有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尤其是在最后一层,ID 达到一个最小的量级。图 3:ID 和绝对深度、相对深度的关系。在图 2 中,我们已经发现 ID 在层级之间是够「驼背」的样式,那么这个驼峰的出现是和绝对深度还是相对深度有关呢?图 3 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在图 3 的右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趋势跟相对深度有关,基本的驼峰出现在 0.2-0.4 的相对深度之间。当然从图 3 的大量实验,也更能佐证图 2 的 ID 和层之间的趋势。问题 2:ID 和网络的线性维度是否有区别?为了回答第二个问题,作者选用了 PCA 作为线性降维的方法来和 ID 对比。图 4:PCA 和 ID 与模型数据降维之间的关系。在图 4A 中,PCA 的特征值谱中出现了一个间隙,这个可以表明数据降维之后并不在一个线性的空间中,而是一个弯曲流形中。问题 3:ID 和网络泛化性能之间是否有联系?图 5:网络最后一层 ID 和精度之间的关系。图 5 是作者在一系列的网络实验中,以精度为衡量指标,计算不同网络最后一层的 ID。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趋势大概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这就表明,最后一层的 ID 跟网络的测试精度之间是存在这紧密的联系的,那是否也可以换句话说,该层的 ID 可以表明网络的泛化性能。4 讨论作者还做了很多的其他辅助的实验,比如以上的结论在未训练的网路上不成立,在随机的标签 labels 上训练出来的网络中也不成立等等。但是,总的来说作者还是集中在是三个问题。ID 可以用来表明网络中的信息。其趋势表现为层级之间的先上升后下降。网络的泛化性能可以用 ID 来衡量,也就是最后一层的 ID。深度网络的降维过程将数据降维到一个弯曲流形的空间,而不是线性空间,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网络的泛化性能。笔者认为,仅仅用 ID 这个统计量来解释网络性能当然还是不够的,但是这并不妨碍通过 ID 来指明之后网络训练或者测试的提升方向。比如说,我们是否可以用 ID 的趋势来判断一个网络设计的是够合理,训练的是否充分呢,或者又比如说,我们还能够通过最后一层的 ID 来初步评估网络的泛化性能呢?论文 2:This Looks Like That: Deep Learning for Interpretable Image Recognition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6.10574.pdf当人遇到图像判断的时候,总是会分解图片并解释分类的理由,而机器在判断的时候总是跟人的判断会有些差距。本文旨在缩小机器分类和人分类之间的差距,提出了一个 ProtoPNet,根据人判断的机理来分类图像。本文网络通过分解图像,得到不同的原型部分,通过组成这些信息最终得到正确的分类。1 人怎么分类?This looks like that图 1:怎么判断这个鸟的种类?图 1 显示的是一个褐雀鹀,那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呢?通常来说,我们会回答,它的头部、它的翅膀部分很像一个典型的褐雀鹀。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在人类的判断机制中,我们是着重关注图像的几个部分并且跟给定的物种典型的部分来对比。这就是所谓的「这个看上去像那个」。2 ProtoPNet怎么学习人?既然人是通过 this looks like that 来解释的,那么机器学习的模型是否可以模仿这个过程来解释模型推理的依据呢?本文提出的 ProtoPNet 就是从推理的可解释性角度来处理图像。该网络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图 2:ProtoPNet 网络结构。如图 2 所示,输入一张推理图片,输出分类的结果。该网络主要由卷积网络 f,原型层(prototype layer)以及一个全连接层 h 组成。卷积网络 f:在卷积网络部分,网络可以是 VGG,ResNet 等经典结构,并且以 ImageNet 的预训练参数初始化。假设输入图像的大小为 224*243,通过卷积网络输出的大小为 HWD(e.g H=W=7),令 z=f(x) 表示卷积输出。这一部分也就是常见的特征提取作用。原型层(prototype layer):在 prototype layer 部分,网络学习了 m 个原型 P,这些原型 P 以卷积层的特征图为输入,经过 m 组的卷积网络得到不同 patch 的原型激活值,该原型激活图的大小在本文中为 h=w=1。不同的原型 p 可以表示不同的典型部位,计算 pj 和 z 之间的 L2 距离,并将这个距离转换为相似度分数。这种由分数表示的激活图表明了图像中的典型部分的显著强度。全连接层 h:经过前面的提取特征并聚类到原型得到相似度分数后,m 个相似度分数通过全连接层 h,得到最终的输出单元,经过 softmax 之后得到预测概率,分类图片结果。本文在训练这个网络的时候,通过对以下三个步骤迭代的进行优化完成网络更新。除了最后一层前面运用 SGD典型特征的映射过程最后一层的凸优化3 网络的可解释性在第二部分,我们概述了这个网络的结构部分并且解释了每个部分的作用和组成,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网络为什么能学习人的解释机制呢?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这个网络的前向来描述这个网络的解释原理。图 3:网络的解释过程。如图 3 所示,最上面的是一张测试图片。在网络的推理过程中,为什么可以判定为一个红腹啄木鸟而不是红顶啄木鸟呢?图 3 的左半部分是网络判断测试图片为红腹啄木鸟的依据。第一列的三张图为测试照片的经过网络圈出来的典型部分,第二列和第三列表示的是训练图片中的原型,第四列为激活特征图显示测试图像中的原型所在的显著性位置。在第二列和第三列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典型的特征部分,头部,翅膀以及喙。当网络通过卷积层 f 提取特征之后,并通过原型层得到这些显著特征之后,网络通过对这些典型分数进行加权求和(也就是全连接层),最终网络得到判断为红腹啄木鸟的置信度得分 32.736。同样,图 3 的右边是判断为红顶啄木鸟的置信度分数为 16.886。通过选取最大的 softmax 的数值,网络可以得出这个测试图像的最终分类。这一个过程也就是网络在推理过程中,looks like 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4 实验对比作为一个解释性的网络,并不代表网络本身的推理(识别)能力不强,作者在这个角度上做了如下的对比实验。图 4:ProtoPNet 和其他网络的性能对比。网络主要以没有解释功能的网络为主,也就是识别网络,比如常见的分类网络。图 4 上半部分对比没有可解释性功能的网络例如 VGG16,ResNet34 等等,ProtoPNet 精度下降约 3.5%。但是,通过增加合适的原型数量,ProtoPNet 还是可以提升性能的。而与其他研究者提出的解释网络相比,图 4 下半部分对比这些网络的识别性能,比如关注目标层面的 CAM,关注部分注意力的 Part R-CNN,ProtoPNet 利用部分层次注意力和原型之间的结合,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总而言之,本文的解释性网络不仅仅在解释网络的判别原理,而且根据这个原理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识别精度。在我看来,通过对比 ProtoPNet 和不同网络性能,验证了作者论述的,ProtoPNet 不仅仅关注实例层或者仅仅关注部分信息,而是结合了部分层次以及原型 case 之间的信息,才能在解释和识别之间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5 总结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机器模型在推理过程中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其比较别出心裁的参照了人类的「这个看上去像那个」的回答思路,提出的 ProtoPNet,在可解释性和分类精度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这两篇论文均是研究论文可解释性原理的,只不过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论文 1 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固有维度,以此来展示网络的泛化性能。而论文 2 从可视化的角度来展示了这个网络的推理的功能。这些不同的角度都试图分析网络的可解释性,并给网络性能的提升提出不同的提升方向。分析师简介:立早,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目前从事人脸识别、检测和神经网络压缩方向的工作。希望能够一直学习,多多交流,不断进步。
本篇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婚姻与道德》的第十五、十六章,前面一到十四章的内容已分享,标题为《获得诺贝尔奖的性学名著讲了啥...》及以后的文章都是,持续更新中,感兴趣的连着看即可。下面来看看具体的内容吧。第十五章 家庭与国家本章主要还是论证了现代社会转变为母系家庭的可行性,并提出一个设想,即为了消除战争,建立一个类似联合国的超级国家。家庭虽有生物学的起源,但是法制的产物。19世纪初干涉工厂使用童工,遭到反对,理由是削弱父母责任。这项权利得到父母、资本家和经济学家的维护,但是社会道德感觉不对,所以《工厂法案》获得通过禁止使用童工。接下来推行义务教育,除节假日外,大部分时间孩子都得去学校学习。通过学校,国家对孩子生活控制加大。国家取代的是父亲的职能,如国家为儿童提供父亲花钱才可以享受的服务。在上流社会有钱人家的父亲很重要,家庭也稳定。在社会主义,对富家子弟的私立学校进行改造,并认为是重要的事。在英国一个有钱人不允许孩子和贫民窟的孩子一起上学。各国都对劳动阶级中父亲的权力和职能增加干涉。例如很多儿童有佝偻病,父母却无能为力改善生活及居住环境,不应该再让儿童遭受损失了。穷人的健康也在得到改善。父亲生物的目的是在孩子幼小时保护他们,当国家取代了这个职能后,父亲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现在女人对经济独立的渴望也削弱了父亲的职能,已婚妇女有两种方法取得经济独立,一是婚后从事原来的工作,但把孩子交给托儿所照顾。别一种是国家付工资,女性全心全意照顾孩子。这样女人无需依赖男人,这有助于国家,所以国家出钱,这就是提倡家庭津贴得到认可。假如这个法律通过,且私生子也可领津贴,则工薪阶层中父亲的经济权力将完全终结,父亲身份不再重要。现在,大多数妇女也恐惧家务,所以宁愿继续工作,也不愿领取津贴照顾孩子。女人对男人统治的反抗已经完成,但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如女人展现的感情是取悦于男人的,而不是真实的想法。所以当女性完全解放时,她们的情感可能与认为的有所不同。我认为文明倾向于大大减少女人的母性感,只有使她们觉得生孩子是值得的她才愿意生。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女权运动的发展打破父权家庭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取代父亲的做法是进步的,极大改善了健康,减少虐待,提高教育。然而这也是有危险的,国家对孩子可能视其为政治计划。如行政长官可能多半把人看成类似建筑材料一般,且喜欢统一,方便管理。所以交给公共机构的孩子都差不多,不一样的容易被迫害。后果是极具潜力的孩子将备受折磨。这意味着大多数人符合公认的模式,且变得自负和极具迫害之心,不能听取新思想。最重要的是只要世界仍分为竞争的军国主义国家,则会教育人们爱国,当国家一声令下,便毫不犹豫投身于相互残杀的意愿。所以爱国主义是文明面临的最大危险,严重担心这个世界会变得比现在还要凶残血腥。另一方面,建立一个国际政府,用法律代替武力解决国家冲突,这样民族主义不得进入教育课程,所有人应该忠于国际性的超级国家,国际主义应该作为一种信念反复灌输,以取代人们对国旗的忠心。这样提倡战争的危险将会消除。如果这个超级国家是国际性的,则国家取代父亲有助于文明,但是只要这个国家仍只是军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则可能增加战争对文明的危害。第十六章 离婚本章介绍了离婚的合法性及法律和习俗对离婚的影响。离婚在大多数时候和国家都存在,旨在减轻痛苦。在基督教国家,对离婚的宽大程度与奉行新教的程度成比例的。关于离婚,法律和习俗经常存在差异。最宽松的离婚法绝不是总能产生最大的离婚数。只要双亲家庭继续存在,那么习俗反对离婚就存在强大的理由。这主要是因为婚姻不是性的结合,而应是生育和抚养孩子时进行的合作和担当。一般而言,新教和天主教是从神学罪孽角度看待离婚。根据性的理由,新教和天主教的观点都不能赞成。先从天主教说起, 如果夫妻一方有病不易同孩子呆在一起,则离婚是可取的。但如果法律规定患病的一方完全没有性生活,则是荒唐的,留给精神正常的一方是十分痛苦的抉择。他们有三种方式相处,维持原有关系,或不生孩子秘密的性关系,或姘居。当维持原有关系时,完全节制性欲,易导致早衰或精神错乱,充满嫉妒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对于男人,可能会让其自控力丧失,因而索性抛开一切性道德。如只是不生孩子秘密的性关系,也有反对理由,任何见不得光的东西都不可取。其次如果双方中一方年轻,不再要孩子不符合公众利益。第三种公开姘居,对个人和社会伤害最小,但会失去信誉,因而失去客户,或丢掉职业。除非富人、艺术家和作家这样的人,所拥有的职业使他们易于过一种漂泊不定、放荡不羁的生活。所以任何不允许离婚的国家,则婚姻是一个陷阱,用来把粗心的人骗入炼狱,让他们经受痛苦。当然遗弃属实,就应成为离婚的理由。但尴尬之处在于如果遗弃作为离婚理由,就会有更多的遗弃。许多夫妇因为离婚迫切,所以主动创造离婚的理由。但必须坦率承认,无论离婚理由如何规定,人们都会利用到极致。我认为通奸不应成为离婚理由。即使通奸,夫妻之间也许仍然有热烈的爱情,而且衷心希望婚姻继续。传统道德歪曲通奸心理,认为一个人已爱上另一个人,就不可能同时对第三者有真正爱情。这不是事实,但受嫉妒影响,人们容易为这一伪理论小题大做。除非通奸时认为第三者比配偶好。当然私通一旦涉及到私生子,问题就很复杂。父亲容易错养孩子,导致双方关系紧张。所以之前的通奸确实值得重视,避孕发明后,性和生育就可以分开,所以现在人们对通奸的重视程度大大低于传统道德。适用离婚的理由有两类,一是配偶一方有问题,二是夫妻关系。有时夫妻任何一方没过失,但却不能和睦的相处下去。或是一方需要做出某种重大牺牲才可以,如异地工作,需要放弃工作才可以共同生活。还有可能一方虽不讨厌对方,却对第三方一往情深,从而觉得婚姻无法忍受。所以最佳离婚理由是双方自愿。只有当某一方确实有问题时,才应要求双方同意之外的离婚理由。制定离婚法有极大困难,会受法官和陪审员感情左右,还有夫妻双方会绕过法律。为避免混乱、欺骗和荒谬的离婚现象,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没有某种明确和可论证的理由,则须经双方同意才可离婚,这样双方必须在法庭外解决经济问题。还有法律上认为无效的婚姻,在未生育子女时,就应批准离婚。下面谈谈习俗,习俗可以让离婚变得罕见。婚姻应是儿女尚幼时必须维持的伴侣生活,从孩子的利益看待婚姻,是另外一种伦理。如果有孩子,则要调整自己行为,让孩子得到快乐和健康成长。现在美国这样容易离婚,应该是双亲向母系家庭过渡的一个阶段。结论是,离婚虽然在许多国家是困难的,但容易离婚并不能给婚姻提供真正解决的办法,要使婚姻继续下去,婚姻的稳定对孩子的利益很重要,但这种稳定最好是通过区分和单纯的性关系来达到,按我的建议,男人的确可免除夫妻间忠诚的义务,但也应负有控制嫉妒的义务。美好的生活离不开自我控制,但是,与其约束像爱那样慷恺而广博的情感,倒不如约束像嫉妒那样狭隘而憎恨的情感。笔者点评已经努力压缩了,删除了好多,但还是感觉字多,约三千左右,读起来可能会有点累,文章的精华基本得已保留。第十五章主要观点还是支持现代社会转变为母系家庭,上篇文章提到过,在当时战争阴霾的笼罩和社会发展走向的不确定下,提出这样的观点不足为奇,但最后罗素大师提出对军国主义的担忧,所以建议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类似于联合国那样的机构,且有实权,才能避免战争。虽然这个建议无法实施,但可以看出大师的思想和胸襟,是在担忧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第十六章主要谈了离婚,因为在基督教国家,尤其是天主教认为婚姻是圣礼,不可离婚,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流传甚广,所以先论述离婚的合理性,然后再论述离婚应该只要双方同意即可,如果有小孩,离婚对其影响很大,所以只有婚姻互不干涉,双方都可以出轨且互相包容,才能对社会的利益最大;这样既可以维持婚姻也对小孩子影响最小,且能使双方获得激动人心的爱情,貌似是一种双赢的社会规范。但其实正因为出轨,才更容易导致离婚,所以这种理论是不可取的。尽管这些理论发表后可能会对他本人不利,但大师还是坚持发表,这种为了人类社会的福利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勇气还是值得学习的,但也值得每一位性学研究者警惕,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有些理论在没想清楚后就发表,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并不能使社会更美好,反而误导使人们形成不好的价值观,同时也给自己也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这本书的出版,就给罗素大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招致宗教界人士的激烈反对,而且于1940年初受到法庭审判,他被禁止入纽约市立学院任教。
【一】#知乎#性别研究是一个多元跨学科的课程,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人类学、历史和语言学等多个学术领域。性别研究集中探讨性和性别——一个关乎人类生活的重要,但往往被曲解的范畴。性别看来是非常私密的生活面向,但实实在在的塑造着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而同时,这种种力量又反过来建构着我们在性和性别方面的体验。【二】#wikipedia#性别研究(英语:gender studies)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学术领域,核心研究范围为性别认同和社会性别代议。性别研究这一领域包含了妇女研究(探讨女性、女性主义、性别身份、政治)、男性研究以及酷儿研究。有时候,性别研究也会与性身份研究同时进行。这些学科在文学、语言、地理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电影理论、媒体研究、人类发展、法律、医学等方向研究社会性别以及性身份。此外,它也分析人种、族群、地理位置、社会阶级、国籍和身心障碍如何影响到性与性别相关问题。总而言之,性别研究本身具有跨专业的特点,并且存在众多细化领域,有较强的倾向性。而我个人也还在慢慢摸索当中,若有不适当的言辞,还希望大家多多包容,指教!【附】相关推荐:微信公众号:“fnyjlc”(《妇女研究论丛》的官方号)性别研究文库《社会性别研究选择》《性别化的社会》
有些中小学教师做教育科研,不知如何选题,很是苦恼。选题确实是一件非常费脑子的事情。一般情况,大多数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选题,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方向,但是将现实问题转化成科研课题,还是需要一个对问题提炼和概括的过程。选题之难其实,还有一个选题方向,那就是做一些验证性的研究。一、什么是验证性的研究?笔者认为,所谓验证性研究就是研究者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检验,通过确凿的数据和事实来评判其理论与方法是否正确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基础教育科研领域,验证性研究方便之处在于,中小学教师可以把这个科研成果直接借鉴过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实践,在借鉴使用过程中获得第一手数据,验证其可行性、有效性,进而改进自己的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怎样进行验证性科学研究呢?我们举这样一个例子: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证明,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学习内容的留存效率是不同的。其研究成果表述为“学习金字塔”。金字塔从塔尖儿到底座,共分七级,研究得出不同的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留存率。学习金字塔从上图可见:第一级是听讲,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5%;第二级是阅读,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10%;第三级是听与看,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20%;第四级观摩演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30%;第五级为讨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50%;第六级为实践,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75%;第七级为教授他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90%。前四级可以归属为被动学习,而后三级可以归属于主动学习。从学习的吸引率来看,主动学习的效果要明显优于被动学习。学生在进行实验有了这样一个科研成果,我们一线教师完全可以把它借鉴过来。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尽力为学生创造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现场演练、当小老师的机会。我们怎样做就算是研究了呢?一是我们在两个平行班之间长时间进行验证性研究,一个是实验班,一个是对照班,我们操作那些自变量,如学生讨论、实验操作、现场展示、当小教师等。做好前测,进行一段验证性研究后,进行后测,获得对比数据。这就是验证性研究。二是我们可以就某一个教学专题开展验证性研究,同样建立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三是我们可以选取个案,在同等水平的学生之间进行验证性研究。实验生甲和实验生乙,进行研究。四是直接在班内进行研究,不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而后呢,利用单元检测和期末检测的成绩,与平行班的成绩进行对比,以此说明问题。当然,我们还可以创设其他的形式进行对比性实验。三、验证性研究的优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科研成果的正确性是经过验证性的,研究没有风险。2.研究方法也是经过验证性的,是成熟的,在操作层面减少了难度。(二)需要注意的问题1.验证性研究要控制研究中的无关变量,不要让无关变量干扰研究工作。2.在研究过程中要把自变量操作到位,不能过于随意。3.验证性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并及时收集数据。验证性研究是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敲门砖,是教师真正走进教育科研殿堂的重要途径。
50个关键概念(1~25)1. Androcentrism 男性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Androcentrism、希腊文:andro即男性,centre即中心)意指完全建立于男性经验为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不容置疑的准则。许多学术研究都是以男性为主要观察对象,女性的经验和女性关心的问题则往往被忽视,在日常生活中的医疗、政治、宗教、家庭、职场、学校等等,不只如此,然而这发生在保守派、宗教或是传统文化上,甚至包含一些进步势力,如:社会运动、左派都有一样的问题。2. Backlash 后坐力3. Body 身体身体是每个生物的实体。身体是生物的外表,可表示该生物的健康程度,以致表示该生物是否死亡。4. Citizenship 公民身份公民身份或公民权(英文:Citizenship)是一种认同或身份的形式,使个人在政治社群中取得相关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和国籍概念不同,拥有国籍如未成年的国民可能没有行使公民权的权利及义务,在宪法学及政治学则指由法律规范及政治社群中的个人和群体的权利及义务关系。5. Class 阶级社会阶级(英语:social class),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汉语词汇还有“等级”、“阶层”、“社会等级”、“等级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划分,即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水平和社会身份的社会群体总称。6. Consciousness Raising 意识提升7. Cyborg 赛博电子人8. Dichotomy 两分法9. Difference 差异10.Domestic Division of Labour 家庭分工11.Double Standard 双重标准双重标准是指针对某一种特定行为,因实施的人不同,而导致评价褒贬不一的现象。例如允许某一群体或个人实施某一种行为,但禁止另外一群体或个人实施相同行为。双重标准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偏见或歧视,违反了公正、平等的原则,而实行“双重标准”的人通常不会承认这一点,甚至称自己很公平。12.Equality 平等 13.Essentialism 本质主义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又译为精粹主义,是一种认为任何的实体(如一只动物,一群人,一个物理对象,一个观念)都有一些必须具备的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同时会认为无法对现象作出最终解释的理论都是无用的,因为其不能反映客观事实。14.the Family 家庭家庭是一种以婚姻、血缘、收养或同居等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生活单位。由婚姻组成的家庭关系,经由生育孩子、收养不具血缘关系的孩子,产生出以血缘、拟制血亲为连带的家庭成员。15.Feminisms 女性主义流派16.First Wave Fiminism 第一波女性主义第一波女性主义(英语:First-wave feminism),或者说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指的是女性主义历史中从1850年到1945年的这一段时期,涉及到美国以及欧洲多个国家。17.Gender 性别社会性别(英语:gender)是一系列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有关的特征。根据上下文,这些特征可以包括生物性别(包括男性,女性和双性人的变异状态)、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即性别角色)或性别认同。大多数文化与性别二元论息息相关,只有两种性别(男性和女性),对于处在这两者性别之外的,有性别酷儿。有些社会除了男人和女人外还有其他的分类(如:南亚的海吉拉),这些统称为第三性别。社会性别是很复杂的,包含了无数外表、言语、动作等等各方面的特质。18.Gendered 性别化19.Gender Order 性别秩序20.Gender Segregation 性别区隔21.Heterosexism 异性恋主义异性恋主义(Heterosexism),亦称异性恋偏见、异性恋至上主义,是用于形容以异性恋观念为标准,看待整个主流社会,并且忽视或贬低非异性恋的性倾向者的态度,通常包含偏见和歧视的术语。它包括假定任何人都是异性恋,或者异性性倾向或性关系是唯一的规范,因此更加优越。事实上,任何性倾向的人都可能持这种态度,包括非异性恋。异性恋霸权和父权有高度的重叠性。22.Identity Politics/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身份政治23.Ideology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英语:ideology,意为“理念或想像的学说”;也译作意识型态;周德伟译作意理;中文早期曾经译作意德沃罗基,属音译;林毓生主张音译意译合一,译为意缔牢结,意识形态有两种具有本质性区别的涵义,若将意识形态视其为一种无价值偏见的概念时,意识形态可视为是想像、期望、价值及假设的总合。若考虑政治的层面,则意识形态是“所有政治运动、利益集团、党派乃至计划草案各自固有的愿景的”总和。卡尔·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统治阶级为了欺骗和使权力关系具有合法性的产物,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扭曲对于现实的认识,马克思也称其为上层建筑。通常是某些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现代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撕裂主要体现在左派与右派。24.Lesbian Continuum 女同连续体25.Masculinity/Masculinities 男性气质/男性气质群男性气质(Masculinity,Manliness或Manhood),也称作男子气概、男性化或男人味,是指通常与男孩或者男子相关的一组特质、行为和角色。男性气质包括生理决定的因素和社会决定的因素,故男性气质与解剖学上的男性不同,男性和女性都可能表现出男性化特质和行为。既有男性气质又有女性气质的人称为双性性格。资料来源:#维基百科##bing#
#从人的自由到女性的自由#梗概:《使女的故事》描写的最远时间距小说写作时间200多年,以几名历史学家的发现,让一位在基列不幸沦为“使女”,后来侥幸出逃的女性,通过录在磁带里的声音,向读者讲述发生在那个时间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来21世纪初的亲身经历,其间夹杂着大量主人公对20世纪80年代生活的回忆与反思。“《使女的故事》中我使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阿特伍德笔下的基列国绝非空穴来风。正如所有的未来小说一样,他的叙述时间立足于某个未来时刻,讲述在那个时刻已成往事的未来。他属于未来,但故事离我们却不是遥不可及。而可企及性,正是未来小说的着眼点--按照当今社会的现状,发展下去,就会如何如何?这个发展的趋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若是正面的发展,即成为所谓的乌托邦--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而若是照负面因素发展下去,未来世界就可能落到反面乌托邦的境地--成为假想中政治、经济情况一团乌黑的地方。对《使女》进行全面的审视,我们发现,这部小说不能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划分来定义,说它是乌托邦小说或反乌托邦小说。这部未来小说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映,包含的内容要复杂的多。众所周知,阿特伍德一贯注重表现文学和文学产生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环境。她曾经就《使女》说过这样一句话:“切记。”历史取材:集体处决;蓄奴制;焚书;17世纪美国清教徒思想的盛行;党卫军的生命之泉计划;阿根廷将军偷窃幼童的行为;齐奥塞斯库统治下强制女性生育的罗马尼亚;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女性主义的抵制行为社会背景:地球被严重污染,人口出生率降到冰点,婴儿存活率仅为20%政治背景:美国政权垮台,男性神权统治下的基列共和国建立,建立使女制度,孕育新生婴儿创作动机:阿特伍德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创作动机--假如女人的位置是在家里,那么为什么她们不在呢?该怎么样让他们重返家庭?如果你掌握了美国的政权,那么你的施政纲领将是什么?……我的小说是从处死叛党者的场景(后来我把它移到了小说的结尾)和我的主人公吃鸡蛋开始写的,那时,我还没给主人公和整部小说起名字。当时我在一张纸上写满了男人的名字,在每一个名字前面加上of,最终我选择了Offred这个名字,这样做的理由有三个,第一,这个名字很古怪,大多数人很难立即看出它是什么意思--只是一个简单的男性名字前加上一个简单的表示归属的词of。阿特伍德从女主人公被剥夺了姓名与自我,仅以男性占有物而存在的命名方式起笔,不仅象征性地揭示了基列国的男权压迫本质,也鲜明的表达了为女性代言的立场。那到底究竟什么是使女?长及脚踝的红色套裙白色头套没有自己的资产,住所,甚至名字未来社会由于人口太少,社会急需新生婴儿。此时美国发生了一场政变,极端宗教革命党上台,废除宪法,用圣经来解释和规定一切事物。在这个国家中,一切回归传统价值观,从前的自由民主政权变成了神权独裁,宪政和国会不复存在。人们被分为三六九等,为高权重的领袖们和他们无法生育的妻子占据着社会资源。于是,他们从各个地方抓来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将她们集中管理、命名、烙印,反抗者轻被电击或被挖去对生育没有用处的眼睛,重的更有其它残酷的刑罚,最为严重的被送去清理有毒垃圾死状更惨。对于统治者来说,使女只是生产工具,只要子宫还在,缺个眼睛少个胳膊根本没有什么。这一切来得毫无过渡、毫无征兆、毫无原因。那些带着枪的男人们只向所有人展现结果。任何质疑和反抗换来的只有子弹和炮火。争吵和怜悯这种东西早已不复存在。最后只剩下两种人--顺从者和被杀死的反抗者。而使女则是基列国中最悲惨的囚犯,不论你曾是出版社的编辑也好,大学的讲师也罢,又或者是站街的妓女,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曾是谁,所有的价值都被野蛮所抹杀。作为一个人你毫无尊严, 变成了长着两条腿的子宫、被贩卖的姓奴,身体早已不再属于自己。她们终日被囚禁在宅邸里,外出购物需要结伴而行,相互监督,周围密布着眼线。而你,不曾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眼线。使女不可以有任何的业余生活,换句话说,她们失去了阅读的权利、学习的权利、甚至最基本生活的权利。看书的使女被发现第一次砍掉一根手指,第二次就砍掉整只手。每个月在使女的排卵期那一天会进行一场“受精仪式”,她们仰躺在女主人两腿中间(她们认为那个瞬间使女和女主人会合为一体)和“尊贵”的男主人进行“仪式”。这种荒唐又令人作呕的“仪式”夹杂着很多微妙的心理状态。就比如女主人,看着自己的男人和另外一个女人发生关系 ,却没有丝毫的愤怒,就好像她们被集体灌输了一个理念:这一切都是正义的且是必须的,这个女人不是女人,只是一个器官。但我认为,她们内心深处知道这是个谎言,那就是女人,和自己一样的女人,所以女主人们才会鄙夷和忌惮。但是从形式上让她们无法反对,因为有圣经为证。并且女人们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不得不忍受正常女性都无法忍受的屈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女主人们和使女们一样可怜。剧中最讽刺的一幕是使女要生孩子时,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主人在一旁模拟生孩子,身边的其他女主人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让她深呼吸、放轻松。使女快要生了,女主人骑在事女身上,假装有疼痛感,生下的孩子归女主人,所有使女除了喂奶以外,不得靠近孩子。莉迪亚嬷嬷对使女们说:“你们现在可能觉得这“不正常”,但时间会改变一切,这会成为新“正常”。就这样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如同温水煮青蛙,在你还未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就已经被烫死了。在呈现了女性被压迫的普遍性后,阿特伍德还特别揭露了基列国实施性别迫害的内在机制。即除了严酷的肉体侵害与精神麻痹之外,统治者还动用国家机器和舆论力量,通过剥夺女性的工作权和冻结电子银行卡,剥夺女性的经济立权和反抗的可能性。因此,女性只能对男性产生人身依附从社会退居家庭。阿特伍德表达了对女性不屈意志和独立存在的执着,追求深化了女性自由的主题,并预示了小说充满希望的结局。
对于跨性别话题,放在今天的中国,甚至放在全世界来看,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因此,我一直很犹豫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说起,是以纯学术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跨性别的概念,还是用某种大家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从一本书,一部电影来说起呢?而我选择了后者,我选择了从《翠丝》说起……谁是大雄?谁是翠丝?翠丝(姜皓文饰)在52岁以前都是一个男人,名叫大雄(姜皓文饰),身份证上性别为:男。大雄结婚多年,妻子(惠英红饰)是一位粤剧名伶,并育有一儿一女,儿子正考虑是否去英国读书,出嫁的女儿也已有孕在身,一切看似和乐无忧,但自认平静的婚姻生活顿时发生剧烈家变,她与家人将如何面对曾是一家之主的人,如今改名唤做“翠丝”。他害怕他害怕妻子、儿女、母亲发现他是男儿身,女儿心他羡慕他羡慕那些身边的同性恋朋友可以大胆地追逐自己的爱情,宣示自己的性取向他压抑他压抑内心对做一个女人的渴望,接受自己此生只能将女性衣物穿在自己西装里,日日窝囊度日他失望他对自己失望,明明自己爱的是男人,却只能听母亲的话,娶妻生子我外边不是,我里边是(女人)。对于家庭,大雄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好男人,挣钱养家;对于母亲,十分孝顺;对于妻子,即使没有性欲,但仍旧忠于一人;对于儿女,疼爱有加。没有人去质疑或否认他是一个忠于家庭的男人。但对于自己,他更愿意做一个忠于自己的“女人”。从小到大,至始至终,他内心都藏着一个秘密,他越来越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初中的时候,他一有机会就会偷偷穿女性的衣物,以至于在于妻子结婚的30年里,他都会在自己的眼镜店里备一套女性的衣物,上班的时候穿,下班再换回男装。就这样,持续了整整30年,没有人发现他的异常或不妥之处,大雄以为日子就会这样波澜不惊的过下去,直到有一天他收到昔日发小阿正在伦敦去世的消息。而阿正是他在情窦初开的年纪暗恋的对象,于是他的内心开始忐忑,开始不安。他时常回忆起年少时的情愫和美好,内心在一步一步觉醒。最终,大雄去做了变性手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女人。丈夫的秘密突然被揭开,对妻子安宜(惠英红 饰)的轰炸,不亚于原子弹的级别。大雄逾越道德的做法让安宜的面子碎了一地,他的儿女也接受不了父亲前卫的改变。我只想做个普普通通的师奶,为什么要逼我?安宜是一个很传统的女性。当大雄向她提出要跟她离婚,乃至于要做变性手术的时候,她整个人是濒临崩溃的。作为妻子的安宜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丈夫的怪异之处,就算不能很明确地确定自己的丈夫是否有变性的倾向,但至少她是确定丈夫不是一个所谓的纯正的异性恋者。但是在这场“闹剧”当中,她努力的“保护”着自己的婚姻,绝不去“破坏”自己的婚姻。即便大雄向她提出了离婚、变性等要求的时候,她仍旧在极力地“维持”着自己的婚姻,保持着她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于安宜而言,或许除了“婚姻”以外,没有任何的追求和存在价值。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去批判这位“用心良苦”的妻子,而我又到底在这位女性身上懂得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类妻子的形象在现如今仍旧普遍存在。我们应如何去维持,去经营爱情乃至于婚姻,这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我看错你了,佟立贤,你走吧。《翠丝》对平权问题的讨论极尽讽刺。大雄的儿子立贤曾经和母亲安宜激烈的讨论平权问题: “老妈你知道你想法有病吗?还能更迂腐吗?我们的佣人,包里有安全套你就想辞退她。我想说你不是害怕性病吗?现在你的好律师女婿可能把性病传给你的女儿,你却不准她离婚?请问,律师和佣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律师就要比佣人优越吗?我告诉你,造成这个社会的不公不义。不是因为我们年轻人,而是因为你们这些迂腐权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口中充满正义、坚信自己只做正确事的男孩,在偶然看到自己的父亲雄仔穿女装、化女妆的时候,忽然就懵了。他开始左思右想,担惊受怕。于是立贤的女朋友说道:“当初是谁在脸书上采用彩虹头像的?哦,原来其他人gay、变性就可以,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怎样都不行哦?我看错你了,佟立贤,你走吧”现实社会,其实比想象中要开放。《翠丝》这部电影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由于变性而诱发继而爆发的社会可能存在的一些或许与我而言,并不合理的观念和现象。我们并不能去评判以上的观念和现象是否合理。对于跨性乃至于变性这个很为敏感的话题,当今的影视作品反映得很少,至少在中国影视行业当中寥寥无几。而《翠丝》首次将此题材引进中国观众的视野,这可以说是电影行业的一个进步,也反映了现在社会的包容性是在逐步向前发展的。正如这部电影的导演所言:“现实社会,其实比想象中要开放。”附:LGBT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跨性别(英语:Transgender)人士的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与他们的指定性别不同。如果跨性别人士以医学手段从一种性别转换到另一种性别,则会被称为变性人。「跨性别」是一个伞式术语:除了包括性别认同与出生时的性别指定相反的人(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它还可能包括不完全归属于传统上的男性或女性的人(比如是性别酷儿者/非常规性别者,双性别者、泛性别者、流体性别者、无性别者)。有些定义则把X性别也归类于跨性别之下,或概念性地视跨性别为第三性别。跨性别的定义广泛至包含变装者,而不论其性别认同。「跨性别」亦应与双性人一词作区别,双性人是指出生时所具有的身体性别特征「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体的典型二元概念」。跨性别的相反词则为顺性别——顺性别者的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与其出生时的性别指定一致。许多跨性别者经历性别不安,当中有些则寻求激素替代疗法、性别重置手术以及心理治疗(但需注意的是,心理治疗无法改变跨性别人士的性别认同)。不是所有跨性别者皆渴望接受这些治疗,也有些则因为经济或医学方面的原因而无法接受之。大多数跨性别人士在工作及公共场所,和在医疗机构求诊时遭他人歧视。许多地方的法律没有阻止此一情况发生的条文。需要注意的是,现在通常认为跨性别并不是一种疾病(但在除伊朗以外的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不承认跨性别者的身份,并且跨性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国家并没有除病理化,仍然以过时的“性别认同障碍”来诊断跨性别者),也不是一种个人选择(无论顺性别者还是跨性别者通常都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别认同),更不是可以凭借当事人意志坚持或放弃的癖好及兴趣。
5月24日至26日,2019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聚焦“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深入探讨未来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在论坛上,思客专访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万蕊雪,就什么是剪接体结构研究、科学研究与诺贝尔奖的关系、当代青年科研人员的压力等问题展开探讨,以下为专访内容:万蕊雪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陈振摄“剪接体结构研究”是什么,它能否避免疾病发生?思客:请您为我们科普一下您研究的“剪接体结构研究”,它跟我们普通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万蕊雪:我经常被问这个问题,趁这个机会能把它说清楚,我觉得很荣幸。我所做的剪接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过程,也就是叫RNA剪接过程的执行者。我们都知道,我们可以成长、可以跑、可以跳、可以思考,是因为我们活着。我们活着是因为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在不断地进行一个过程,叫做基因表达,它的意思是储存在DNA中的遗传物质,经过中间一些过程变成蛋白质,由蛋白质再去执行具体的过程。在真核细胞中,比如细菌这种生物比较独特的一个步骤,一个处于中心位置的叫做RNA剪接过程,它的作用就是在真核细胞中独特存在的,在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中它不会转化成蛋白质的这些序列,给切掉,然后产生一条真正的去指导蛋白质合成的RNA分子,这个过程就是RNA剪接,这个过程的执行者就是剪接体,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分子机器,由好几种蛋白所组成,它需要把序列去掉,需要技术很复杂的动态组装过程,所以揭示它的高分辨率结构就很重要。我们需要知道它长成什么样子,我们就有可能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就有可能知道它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异常或者紊乱。这样就可以有机会去揭示这个疾病的发病机理,也就会对治疗它产生很好的作用。事实上在RNA剪接的过程中,它的异常和剪接体的异常突变等等造成的紊乱确实是会导致疾病,因为它是非常基本的过程,在每个细胞里都会发生。有研究表明,35%的人类遗传紊乱会与RNA剪接过程的异常和剪接体的突变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工作一方面是要通过解析它的结构去搞清楚这个过程,它的机理是什么,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知道它的机理是什么,从而去搞清楚可能会导致什么疾病,是怎么导致的。思客:剪接体结构的研究是不是有可能揭示许多基因疾病的源头,从而避免基因类疾病发生?万蕊雪:RNA剪接的过程是RNA层面,并不是DNA层面。我们常常说的基因是DNA上面的序列。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疾病我们常常会认为是遗传疾病,但是基因突变如果它影响到了RNA剪接过程,那么它这些疾病就应该是我们可以通过去了解剪接体催化RNA的过程来解释。但是在RNA层面上,可能是不能遗传的,比如说剪接体有什么突变,它会导致在剪接一个正常基因的时候,可能也会有错误。这不是基因疾病,但是也是一些重要的疾病。科研设备以及科研经费对研究的成功有多大影响? 思客:清华大学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冷冻电镜,这个设备对于您的研究有哪些帮助?您觉得科研设备以及科研经费的保障对于一个研究的成功有多大的影响?万蕊雪:我认为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领域在近年来对于冷冻电镜的依赖性还是挺大的,因为冷冻电镜技术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比如2013年左右,有这个突破之前,我们大多数想要了解蛋白的结构是通过X射线晶体显现过程,我们也只是用于分子上相对比较小的,构相又比较稳定,又可以结晶的蛋白质分子。对于像剪接体这样很动态、结构不那么稳定的分子不可能结晶,我们就不能得到它的结构。所以在冷冻电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时,它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来更快地解析这样一个重要的大分子机器的高分辨率结构。当然我也不是说这个课题的进行要完全依赖于设备,因为设备是一个保障,并不是充分条件,一个课题的解析或者是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可能确实还是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说人的力量,经验的力量,或者是早期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概括一下地说,我认为设备和经费保障是一个课题能够做出来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是一个保障。 思客:有人说当下的青年学者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您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万蕊雪: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我觉得确实有这个问题,青年学者刚刚起步的科研生涯,压力大是一定的。我现在还没有开始独立的科学研究,还是施老师实验室的一员,对于这方面的压力体会没那么深刻。但是我更多的压力是来源于这个课题本身的压力,是来源于这个课题在国际上高度的竞争性,还有我们想要更快地把它做出来的这种迫切性等等,这方面的压力很大。负担重是刚刚开始独立科学生涯的那些年轻教授们所面临很大的问题,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带头人,独立实验室的研究员。我也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负担确实也很重,因为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要对所想要研究的方向有好的贡献,要开始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这些问题都会给我们很大的负担。收入低可能也有,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一定只是对于青年学者,但是青年学者可能因为刚刚开始,所以受到的支持会少一些,这也可能会存在。我希望大家能够对青年学者,或者说是刚刚开启科研生涯的这一些人有更加大的关注和支持。博士毕业的这段时间,刚刚开始独立科研工作的人,都会觉得那段时间是他们头脑的黄金时刻,有最多的激情,有最大的雄心壮志想要去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但正恰巧是这样一段时间,他们并没有非常丰厚的成果去告诉大家,我能够做更难的课题,能够揭示更重要的科学问题,能够做出改变世界的科学成果。我希望青年学者,可以具备这样的素质,能够具备雄心壮志去做一些很有创新性的东西,而不要为了快速出成果,而去做一些好像别人做出过早期成果的东西,也希望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万蕊雪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陈振摄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诺奖不是目标,期待水到渠成思客:您刚才提到了对于未来的规划,您对于未来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有没有想过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万蕊雪:要说一个科研人员没有想过是不可能的,一定会想过,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当做一个目标。大家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不想拿诺贝尔奖的科研工作者我觉得应该是不存在的,很多人在决定从事科研工作的时候都想过,我会不会有一天可以做出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我会不会有机会站在那样的领奖台上?当然有,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我们还是应该把重点关注在我们想要解释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信念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放在科学研究的目标上,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诺贝尔奖当成一个目标,那我们可能就会被热点所左右。我会鞭策自己去寻找最有价值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开始我的科研生涯,而不是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一个目标。科研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其实是殊途同归、水到渠成的过程。思客:女学霸、未来女科学家、施一公的弟子、清华博士后、青年学者,这些标签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万蕊雪:我很希望能成为未来的女科学家,也希望能成为青年学者。但是,我目前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在科研领域刚刚起步的科研工作者,或者说特殊一点的话,女性科研工作者,我认为自己是这样的身份。思客:那么在您的领域,乃至整个科研领域,您觉得女科学家多吗?女性在这个科研领域的地位是什么?万蕊雪:我觉得可能会越来越多,但是现在可能还不够多。我们今天去进行分享的青年代表们,好像女生并不多,应该只有两位,比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但在我的同学以及以前的同学里面,很多女性的科研工作是做得很好的,但慢慢的就越来越少。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有很多优势,比较谨慎、细致,考虑比较周全,比较善于跟人沟通、合作、交流等等。劣势可能是她们需要承受比较大的社会压力,比如婚姻问题、生育问题等等,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需要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义务,慢慢也就放弃了。但是,我觉得现在也有在慢慢变多,在国际会议上看到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也挺多,希望她们都可以坚持下来。对高考学子的建议:跟随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思客:您被很多人称为女学霸,最近是高考临近,您对于即将高考,或者即将走入大学校园的孩子们有什么样的建议?万蕊雪:我其实不是学霸,因为学霸无处不在,他们可能都去了TOP2的两个大学,但是我并没有考上,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学霸,因为学霸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学得很好。对于马上要进行高考走入大学校园,尤其是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同学们,大家一定要跟随内心去选专业。虽然可能在进行选专业的时候会有很多人给建议,大家可以分析一下,这些建议是不是真的来自于这些行业的人?其实也并不是。就像大家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对于基础科研这个行业的认识可能会比较片面,有些人会觉得它有些枯燥,后面不好找工作,或者是需要一直读到博士等等,这些其实是很片面的认识。他们在给建议说你去学这个专业,以后好找工作、轻松等等的,这些认识可能也是片面的。我觉得跟随内心会比较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它当做你的事业,可能会让你在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快乐,而不是可能会后悔。我很希望那些对于科学研究有兴趣的人,毕竟大学还是一个非常轻松的环节,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为什么那么早的被外界所影响,被未来的就业所左右呢?
2021年已经到来,元月也已过去大半,然而,我们全人类并没能遏制住新冠病毒的持续“嚣张”。自从2019年底暴发以来,断言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到恶作剧式的新冠疗法(如注射消毒液)等,大量毫无科学依据和逻辑的阴谋论和虚假信息散布全球,关键是,其传播速度一点儿不亚于病毒传播的速度。 近一年多来,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研究人员以及医生试图在以各种方式辟谣,但随着新冠病毒在英国和南非出现了新的变异毒株后,类似谣言又开始浮现于网络。科学家们表示,关于新冠大流行的错误信息和病毒本身一样令人恼火。近日,发表在权威期刊《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上的一篇文章,美国乔治敦大学全球健康科学与安全中心的病毒学家Angela Rasmussen教授发表题为“On the origins of SARS-CoV-2”的文章,再次为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发声。强调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人员应提醒政策制定者要根据证据而不是政治做出决定,尤其是在对了解流行病起源至关重要的前提下。全文翻译如下,内容略有增减:去年3月,Rasmussen教授等病毒学领域专在《自然医学》上发表了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观点性文章(相关阅读:美英澳科学家《自然医学》再添力证:新冠病毒乃自然进化产物,或有两种起源...),详细阐述了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界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回应甚嚣尘上的谣言,以及越来越多毫无依据的猜测:由于暴发病毒的地方与武汉病毒学研究所同在一个城市,故病毒是实验室泄露的。这个实验室指的就是我国乃至全球从事蝙蝠冠状病毒研究最先进的国家病毒学实验室。尽管有很多质疑声,但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那些猜测。相反,在新冠病毒暴发前,中外病毒学家们就通过对已知冠状病毒的研究断定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兴冠状病毒出现于世,并已作多次预警。(相关阅读: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一项新研究早已预示这场大流行的发生)而且,所有迹象都表明,与SARS和MERS一样,新冠病毒极有可能也是在蝙蝠宿主中进化的,直到一个不明原因的溢出事件,将它传播到人类中。Angela Rasmussen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基于科学的事实并没能平息那些相互矛盾的说法,甚至是彻头彻尾荒谬的阴谋论。相反,“病毒式信息”的传播的速度超过了病毒本身,各种版本的谣言或阴谋论层出不穷:从新冠病毒是实验室泄露的、或是人为故意设计而成的,到比尔盖茨的阴谋,还有人甚至把5G网络也牵扯了进来。这些荒谬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造谣者精心挑选的“证据”:从被撤回的预印本研究到来源不详的关于实验室安全信息的“秘密外交电报”,再到被过度解读的卫星和手机数据。总之,欲加之罪,为了造谣而造谣。关键是,这些都无法证明新冠病毒的起源。“ 实验室起源”的一个最受欢迎的版本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新冠病毒是为某些功能研究而设计的。此前也曾用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进行过研究,以了解跨物种传播风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功能性研究是真正提供了有关新冠病毒生物学的宝贵信息,然而却被一些人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用来编造了谣言和阴谋论。再有一点,对于冠状病毒的研究,本身就存在非常高的风险,相关研究也必然会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政府监督。因此,难以获得的冠状病毒(如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功能性研究是不可能在非监管下进行的。此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以自然方式出现病毒和病原体的事件已有明确记载,近到猪流感、H7N9禽流感、马尔堡病毒、SARS、MERS和埃博拉病毒等,远到1889-1990年间导致全球超过100万人死亡的OC43冠状病毒和1918大流感等。大多数在人类中引起流行病甚至是大流行的新型病毒病原体都是从野生动物库中自然出现的。因此,压倒性的结论是,新冠病毒也是通过一系列人与动物的偶遇事件而进入人体的。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实验室起源”的故事竟还沦为了政治工具开始了其新生涯,并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有害影响。去年2月,美国共和党反华参议员Tom Cotton在福克斯新闻上,分享了他的坚定信念,宣称病毒是实验室泄露的生化武器。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也强烈暗示,新冠病毒存在人为原因。不相信科学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本人更是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理论。此外,由前白宫首席战略师斯蒂芬·班农领导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一个没有明确科学授权的机构,竟然还赞助了两篇预印本文章,声称新冠病毒是被故意设计的生化武器,并声称全球国际科学界掩盖了事实。更加讽刺的是,他最近已因欺诈行为被提起诉讼。再来看看这两篇预印本,主要作者闫丽梦(香港大学已多次表示她并不是从事病毒研究的学者)亲自用所谓的“证据”攻击了那些与谣言和阴谋论斗争的科学家,也包括我。日本东海大学医学部讲师中川草看完闫丽梦的“证据”后说,“花大力气写出这么荒唐无稽的东西,到底有何居心?”但结果,我受到了暴力和性侵的威胁,这是揭露谣言和阴谋论带来的威胁,而且不幸的是,我身处其中。尽管这非常令人不快,但让我更担心的是这类错误信息对世界各地科学家的长期影响,以及我们对未来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新兴病毒研究的能力。2020年4月,特朗普下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取消生态健康联盟与武汉病毒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长期合作的一笔资助。我们亲眼目睹了有关病毒来源的错误信息如何破坏了这种极为重要的研究。NIH为取消这项研究辩称,该研究调查了在中国传播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溢出效应,不符合NIH的优先考虑等级。这让人难以相信。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些最有力的确凿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一种自然出现的病原体,而且血清学调查显示,生活在蝙蝠聚居地附近的人具有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抗体。NIH此后为恢复拨款设定了不可能的条件,确保这项研究永远不会恢复。这开创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先例:对了解新冠病毒的努力造成了巨大和不必要的挫折,削弱了对科学家的信任,破坏了在这一流行病和全球长期公共卫生安全中至关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公共卫生是一项需要全球该领域共同参与的事业。因此,用政治打击科学的这种恶劣行为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应对。最重要的是,公众必须在必要的、客观的科学调查中抵制政治干预。通过不断揭露错误信息,并教育公众需要对病毒起源进行公正、以科学数据为重点的研究,可以产生广泛的有益影响。病毒学研究,如临战场,了解你的“敌人”是至关重要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没有利用证据驱动的方法研究病毒的起源,我们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1205-5
来源:新华网思客5月24日至26日,2019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聚焦“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深入探讨未来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在论坛上,思客专访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万蕊雪,就什么是剪接体结构研究、科学研究与诺贝尔奖的关系、当代青年科研人员的压力等问题展开探讨,以下为专访内容:万蕊雪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 陈振 摄“剪接体结构研究”是什么,它能否避免疾病发生? 思客:请您为我们科普一下您研究的“剪接体结构研究”,它跟我们普通人之间有什么关系?万蕊雪:我经常被问这个问题,趁这个机会能把它说清楚,我觉得很荣幸。我所做的剪接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过程,也就是叫RNA剪接过程的执行者。我们都知道,我们可以成长、可以跑、可以跳、可以思考,是因为我们活着。我们活着是因为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在不断地进行一个过程,叫做基因表达,它的意思是储存在DNA中的遗传物质,经过中间一些过程变成蛋白质,由蛋白质再去执行具体的过程。在真核细胞中,比如细菌这种生物比较独特的一个步骤,一个处于中心位置的叫做RNA剪接过程,它的作用就是在真核细胞中独特存在的,在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中它不会转化成蛋白质的这些序列,给切掉,然后产生一条真正的去指导蛋白质合成的RNA分子,这个过程就是RNA剪接,这个过程的执行者就是剪接体,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分子机器,由好几种蛋白所组成,它需要把序列去掉,需要技术很复杂的动态组装过程,所以揭示它的高分辨率结构就很重要。我们需要知道它长成什么样子,我们就有可能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就有可能知道它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异常或者紊乱。这样就可以有机会去揭示这个疾病的发病机理,也就会对治疗它产生很好的作用。事实上在RNA剪接的过程中,它的异常和剪接体的异常突变等等造成的紊乱确实是会导致疾病,因为它是非常基本的过程,在每个细胞里都会发生。有研究表明,35%的人类遗传紊乱会与RNA剪接过程的异常和剪接体的突变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工作一方面是要通过解析它的结构去搞清楚这个过程,它的机理是什么,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知道它的机理是什么,从而去搞清楚可能会导致什么疾病,是怎么导致的。思客:剪接体结构的研究是不是有可能揭示许多基因疾病的源头,从而避免基因类疾病发生?万蕊雪:RNA剪接的过程是RNA层面,并不是DNA层面。我们常常说的基因是DNA上面的序列。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疾病我们常常会认为是遗传疾病,但是基因突变如果它影响到了RNA剪接过程,那么它这些疾病就应该是我们可以通过去了解剪接体催化RNA的过程来解释。但是在RNA层面上,可能是不能遗传的,比如说剪接体有什么突变,它会导致在剪接一个正常基因的时候,可能也会有错误。这不是基因疾病,但是也是一些重要的疾病。科研设备以及科研经费对研究的成功有多大影响?思客:清华大学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冷冻电镜,这个设备对于您的研究有哪些帮助?您觉得科研设备以及科研经费的保障对于一个研究的成功有多大的影响?万蕊雪:我认为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领域在近年来对于冷冻电镜的依赖性还是挺大的,因为冷冻电镜技术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比如2013年左右,有这个突破之前,我们大多数想要了解蛋白的结构是通过X射线晶体显现过程,我们也只是用于分子上相对比较小的,构相又比较稳定,又可以结晶的蛋白质分子。对于像剪接体这样很动态、结构不那么稳定的分子不可能结晶,我们就不能得到它的结构。所以在冷冻电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时,它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来更快地解析这样一个重要的大分子机器的高分辨率结构。当然我也不是说这个课题的进行要完全依赖于设备,因为设备是一个保障,并不是充分条件,一个课题的解析或者是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可能确实还是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说人的力量,经验的力量,或者是早期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概括一下地说,我认为设备和经费保障是一个课题能够做出来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是一个保障。思客:有人说当下的青年学者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您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万蕊雪: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我觉得确实有这个问题,青年学者刚刚起步的科研生涯,压力大是一定的。我现在还没有开始独立的科学研究,还是施老师实验室的一员,对于这方面的压力体会没那么深刻。但是我更多的压力是来源于这个课题本身的压力,是来源于这个课题在国际上高度的竞争性,还有我们想要更快地把它做出来的这种迫切性等等,这方面的压力很大。负担重是刚刚开始独立科学生涯的那些年轻教授们所面临很大的问题,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带头人,独立实验室的研究员。我也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负担确实也很重,因为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要对所想要研究的方向有好的贡献,要开始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这些问题都会给我们很大的负担。收入低可能也有,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一定只是对于青年学者,但是青年学者可能因为刚刚开始,所以受到的支持会少一些,这也可能会存在。我希望大家能够对青年学者,或者说是刚刚开启科研生涯的这一些人有更加大的关注和支持。博士毕业的这段时间,刚刚开始独立科研工作的人,都会觉得那段时间是他们头脑的黄金时刻,有最多的激情,有最大的雄心壮志想要去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但正恰巧是这样一段时间,他们并没有非常丰厚的成果去告诉大家,我能够做更难的课题,能够揭示更重要的科学问题,能够做出改变世界的科学成果。我希望青年学者,可以具备这样的素质,能够具备雄心壮志去做一些很有创新性的东西,而不要为了快速出成果,而去做一些好像别人做出过早期成果的东西,也希望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万蕊雪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 陈振 摄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诺奖不是目标,期待水到渠成 思客:您刚才提到了对于未来的规划,您对于未来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有没有想过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万蕊雪:要说一个科研人员没有想过是不可能的,一定会想过,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当做一个目标。大家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不想拿诺贝尔奖的科研工作者我觉得应该是不存在的,很多人在决定从事科研工作的时候都想过,我会不会有一天可以做出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我会不会有机会站在那样的领奖台上?当然有,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我们还是应该把重点关注在我们想要解释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信念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放在科学研究的目标上,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诺贝尔奖当成一个目标,那我们可能就会被热点所左右。我会鞭策自己去寻找最有价值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开始我的科研生涯,而不是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一个目标。科研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其实是殊途同归、水到渠成的过程。思客:女学霸、未来女科学家、施一公的弟子、清华博士后、青年学者,这些标签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万蕊雪:我很希望能成为未来的女科学家,也希望能成为青年学者。但是,我目前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在科研领域刚刚起步的科研工作者,或者说特殊一点的话,女性科研工作者,我认为自己是这样的身份。 思客:那么在您的领域,乃至整个科研领域,您觉得女科学家多吗?女性在这个科研领域的地位是什么?万蕊雪:我觉得可能会越来越多,但是现在可能还不够多。我们今天去进行分享的青年代表们,好像女生并不多,应该只有两位,比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但在我的同学以及以前的同学里面,很多女性的科研工作是做得很好的,但慢慢的就越来越少。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有很多优势,比较谨慎、细致,考虑比较周全,比较善于跟人沟通、合作、交流等等。劣势可能是她们需要承受比较大的社会压力,比如婚姻问题、生育问题等等,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需要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义务,慢慢也就放弃了。但是,我觉得现在也有在慢慢变多,在国际会议上看到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也挺多,希望她们都可以坚持下来。对高考学子的建议:跟随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思客:您被很多人称为女学霸,最近是高考临近,您对于即将高考,或者即将走入大学校园的孩子们有什么样的建议?万蕊雪:我其实不是学霸,因为学霸无处不在,他们可能都去了TOP2的两个大学,但是我并没有考上,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学霸,因为学霸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学得很好。对于马上要进行高考走入大学校园,尤其是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同学们,大家一定要跟随内心去选专业。虽然可能在进行选专业的时候会有很多人给建议,大家可以分析一下,这些建议是不是真的来自于这些行业的人?其实也并不是。就像大家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对于基础科研这个行业的认识可能会比较片面,有些人会觉得它有些枯燥,后面不好找工作,或者是需要一直读到博士等等,这些其实是很片面的认识。他们在给建议说你去学这个专业,以后好找工作、轻松等等的,这些认识可能也是片面的。我觉得跟随内心会比较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它当做你的事业,可能会让你在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快乐,而不是可能会后悔。我很希望那些对于科学研究有兴趣的人,毕竟大学还是一个非常轻松的环节,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为什么那么早的被外界所影响,被未来的就业所左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