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2020考研,5个专业,招全日制调剂生暮栖木上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2020考研,5个专业,招全日制调剂生

考研考德分数不理想,但肯定能过国家线,那么,调剂成了你最后一条考上研究生的道路,对于调剂,不要小瞧了,有的考生考得不好,却调剂到了211大学,而有的考生明明分数很高,却调剂到个普本,只要做好调剂,你也可以涅槃重生。不过,尤其注意下考研调剂中的“流氓行为”,不过,提前给大家透露个情况,某院校该专业每年都是有一定的招生名额的,如果该专业连续多年未招满,就会有被撤销的危险,前段时间教育刚刚撤销了100多个学位点,所以,考得分低也可能捡漏哦。话归正传,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招调剂生,全日制的,共有5个专业招生。一、调剂专业:二、调剂条件(1)申请调剂考生成绩(单科、总分)必须满足我校调剂专业的国家A类考生分数线要求。(2)我校原则上只接受具有国家一、二批次公办本科院校(不含成人高校、独立学院、网络院校、自学考试院校等)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的考生调剂。三、调剂程序教育部将在“研招网”开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符合条件且有调剂愿望的考生可及时上网了解调剂信息和调剂系统的使用方法,按要求申请调剂。(1)考生直接登录研招网选择我校及相关专业进行调剂,考生不需要电话联系。(2)学校初选后,确定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并通过研招网调剂系统向考生发送复试通知。(3)考生必须在12个小时内登录调剂系统确认复试通知,逾期未确认复试通知的,视为放弃复试资格。按时确认过复试通知的考生,视为调剂成功,请按照我校的复试时间安排按时参加复试。四、复试办法(1) 复试由三部分组成:英语、面试及笔试。(2) 复试成绩计算:英语口语总成绩的权重为10%、笔试成绩总成绩的权重为30%、面试成绩总成绩的权重为60%,总分100分。复试成绩(单科、总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3) 评委及工作人员要求:评委及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工作纪律。面试期间,评委不要评价考生,不能代替考生回答问题,面试结束后评委之间不要讨论,以确保面试结果的公平、公正。(4) 总成绩的计算: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50%,初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50%。按序优先录取。(5) 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期间均需参加体检。有传染疾病的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整理自各大院校研究所官网(免责及版权声明: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

祖孙情

段旭如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

据公开资料显示:段旭如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身份参加公务活动,此前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3月3日,成都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吴凯一行来我院看望党外知识分子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段旭如院长,了解我院疫情防控工作、复工复产以及聚变研究发展情况。段旭如感谢吴凯常委来院专程探望,向他报告了我院在疫情防控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表示自己一直关注成都市委出台的疫情防控政策,我院要在联防联控工作中按照要求抓实抓细。吴凯对我院在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肯定。他强调,虽然成都在前期防控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现在还不能放松警惕,要一如既往地严防死守,并抓好复工生产。在全球抗疫的形势下,核西物院境外工作人员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减少聚集,增强自我防护。大家要团结一心,既要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硬仗,又要保质保量完成国家科研任务。成都市委也将尽全力支持中国聚变事业的发展。据了解,市委领导与党外人士联谊交友活动,既是一项制度性安排,也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实现党同党外朋友“政治上关心、思想上交心、感情上知心、事业上同心”,以凝心聚力切实推动成都市高质量发展。亲切座谈后,吴凯一行还兴致勃勃地深入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和中国环流器二号M建设现场调研。成都市委统战部相关领导,院党委组织部负责人参加上述活动。【段旭如简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1987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1989年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德国Greifswald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ITPA(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协调委员会成员,IAEA主办学术期刊《Nuclear Fusion》编委。国家磁约束聚变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离子体物理与受控核聚变领域科技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负责该院聚变科研工作。

三乘

专访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钟武律 解读“人造太阳”和核聚变的奥秘

央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记者周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我国核聚变发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造太阳”?它的建成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中国之声独家专访了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钟武律。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的核心温度大概在1500万℃—2000万℃,而地球上的金属材料在1000℃左右就会融化。钟武律介绍,中国的“人造太阳”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个能够承受住1亿℃,甚至超过2亿℃高温的装置。他说:“太阳到目前为止估计已经燃烧了大约50亿年。太阳为什么能够永不停歇地燃烧呢?因为它的质量非常大,它靠万有引力可以强有力地把聚变材料,也就是它外层的氢元素原子核不断地往太阳芯部挤压,实现一个非常高的温度、非常高的密度,自然而然就发生核聚变反应。”钟武律经常遇到人问他: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太阳,为什么还要再造一个太阳呢?他解释说:“这种装置的原理和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是类似的,就是核聚变的原理,所以它不是一个新的太阳,而是一个聚变装置,或者我们说它是一个聚变堆。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它来实现核聚变,并且释放能量,用来发电。”核聚变实际上是整个宇宙的能源,建造“人造太阳”也是为了通过核聚变反应持续稳定地输出能量,最终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从而造福人类。由于核聚变的原理和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很相似,所以,这些以探索聚变清洁能源为目的的装置被人们称为“人造太阳”。目前,东方超环(EAST)、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M(HL-2M)都属于“人造太阳”实验装置。钟武律介绍,此次建成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他说:“这个装置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采用了先进的结构和控制方式,具有先进的偏滤器位形的优势。它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的托克马克装置。它的体积是目前国内现有装置的两倍以上,等离子体电流的能力可以提高到2.5个兆安培,等离子体离子的温度可以达到1.5亿℃,即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在HL-2M装置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多项突破,实现了可拆卸线圈结构,增强了控制运行水平,提升了装置物理实验研究能力,攻克了高镍合金双曲面薄壁件大型真空容器模压成型和焊接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掌握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异形铜合金厚板材制造成型工艺,实现了高强度膨胀螺栓组件的自主国产化等。我国核能发展实施“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中,将聚变能作为解决能源问题的最终一步。那么,核聚变究竟对我们未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呢?核聚变,又称核融合,简单说,就是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重核的过程,它与核裂变原理相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钟武律介绍,想利用核聚变能,就必须要让核聚变变得可控,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满足三个非常苛刻的条:“第一个条件,它需要的温度特别高,因为只有温度特别高,它的这个原子核才会具备足够高的动能,才会跑得更快;第二个条件,等离子体的密度要足够高,高的概念就是原子核之间碰撞发生聚合反应的概率要提高;第三个就是要长时间地控制住这些原子核,将高温高密度的核反应条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这样才能够使核聚变发生,并且可以持续下去。”然而在地球上,没有任何材料可以把1亿℃高温的等离子体给直接包裹起来。但是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强磁场的方式,把带电粒子约束住。钟武律回到核西物院的时候,正好赶上2A团队重点攻克一项关键技术——实现高约束模式运行。经过1万多次的实验,团队终于在2009年于国内首次实现了高约束模运行。人类对于清洁能源的期待是没有废气、没有放射性废物排放、资源丰富的一种能源。钟武律介绍,核聚变能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能源。“第一,核聚变的反应燃料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核聚变反应的燃料氘是可以从水里面提取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核聚变的反应是具有固有安全性的,它不存在所谓的不可控,不存在所谓的爆炸;第三,因为核聚变反应不会排放废气,不会有温室气体的产生,也不会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产物,所以它是目前人类认识到的最理想的能源。”钟武律说。钟武律总喜欢在分享研究成果的时候以一首歌来结尾,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种太阳》,他说,研究核聚变能的这种感觉就像人类第一次看到自己点燃了篝火——发光发亮,充满希望。当下,从国际国内核聚变研究发展的概况和现状来看,业界普遍认为,预计在本世纪中叶能够实现聚变能的商业应用。目前,国家原子能机构正在研究布局一体化核聚变研究创新体系,打造国家级核聚变创新研究平台、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平台、青年科学家成长平台,全面促进我国核聚变事业由并跑向领跑迈进。

在桥下

这个地图上不存在的绝密地方,我们去了!

4月23日午后,当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盛大海上阅兵式即将在青岛附近海域举行之际,环环走进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动力研发试验基地——909。据基地专家介绍,这是极端保密的909基地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外开放,允许外部人员进入参观。甚至同行的一些中核集团工作人员,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环环(ID:huanqiu-com)非常荣幸成为这历史一刻的见证者。这次是由中央网信办网评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环球网、果壳、未来事务管理局、新浪微博共同发起的“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第二站——中核集团“人造太阳”主题活动。909基地是此次走访的中核集团两个重量级院所之一。909基地办公旧址。地图上至今不存在的909基地在20世纪中叶,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简称“核动力院”,后同)的创业者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到今天这个依然以工号和代号命名的山沟里,在缺乏外部资料可以参考、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可以借鉴,甚至都不知道要研制的装备是什么样子的条件下,开始我国第一代压水堆型核动力反应堆的研制工作,后来成功安装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上。1965年8月,我国正式启动研制第一代核潜艇。5年后,1970年8月30日,与海上环境条件一模一样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在909基地实现满功率运行。4个月后,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成功下水。正是核动力院人的卓越功绩,奠定了今天我国海上战略核力量的基石!909基地就是这些功臣们工作、科研、生活的地方。那里至今在地图上都不存在。他们干的事业惊天动地,而自己却默默无闻,罕为外界知晓。4月23日,亮相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的新型国产核潜艇。摄影/李紫恒尽管在路上时,环环就预先被告知了一些情况,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是当真正走进去,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完全颠覆,仿佛穿越来到电影当中的上个世纪50、60年代。如果不是几处故居如今已经挂上号牌提示,以及基地专家的特意讲解,环环甚至都不敢肯定这个地方,真的就是传说中的909基地。基地内一角当然作为主观感受因人而异,环环的美女同事对这里很惊讶,觉得很像想象中《三体》红岸基地的样子,有种“寻宝”的感觉。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在基地内的故居。有点令人啼笑皆非的,环环竟然在这里也看到了“卖房小广告“,被贴在一处墙面上。据带队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当地的房地产销售人员“摸进来”贴上去的。由于是在不需要管制的外围区域,并无大碍。看着这张饱含生活气息的东西,环环倒觉得更像给基地加上的另一类天然伪装。而贴广告的人,溜了一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来的是什么地方。而今天我们这些“外人”的到来,显然引起基地内部人员的注意。一路参观时,环环多次发现有人从附近的窗口探出身来,很好奇的打量着我们这队人马,甚至“很警惕”的直接拿出手机对着我们就是一阵拍摄!眼见之处是满满的岁月痕迹,无一不在诉说着当年的艰辛和奋斗!基地创业者们的宿舍。一处室内试验场的地面居然画有一个羽毛球场,痕迹已经斑驳。环环走进当年的基地宿舍,发现在其中一间门背后的墙上,居然留有一首帅气至极的毛笔手书古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可惜已经无从考证当年是谁住在这里,又是谁写下了这首古诗。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可却是直指心灵的震撼!这是在另一间宿舍墙上留存的手抄散文。从景到人,这一幕幕……特别重大的使命,举足轻重的战略重地,极端苛刻的保密要求,也造就了极端低调,即便到今天依然充分展现在核动力院及基地人员身上。他们研制出关系到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核心基石,可是面对采访却多让报道别人,甚至羞于谈论自己的成绩,仿佛一身功绩都与己无关。用“破院子”形容909基地并不为过。可即便是个“破院子”,也不是谁想拥有就能有的——这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先进核动力技术体系!在21世纪的今天,无数国家的国力实力已经超过上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但至今除了美俄英法等四个核大国,没有一个能够在核动力技术领域达到数十年前中国“破院子”的水准!上面写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华龙一号”:全球最安全、唯一按计划建造的三代核电项目时光流转,中核集团从早期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研制核武器、核动力装备,已经转入新的发展阶段,研制先进的民用核电技术,建立先进核工业体系,更好的建设国家。“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据了解,“华龙一号”命名源于中核集团2011年推出的“龙腾计划”,即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我国核工业技术、装备和整体能力的提升,到2020年使我国核能创新水平达到或者超越世界水平。正在福清市建设的中国“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摄影/李晓翔作为主研单位,“华龙一号”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是核动力院过去数十年技术积累和攻关的成果。其中标志性的核反应堆177堆芯设计理念,早在1997年就由核动力院首先提出。这个177堆芯先进燃料组件设计是“华龙一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灵魂标志,仅这一项技术就让反应堆的发电能力在同等条件下提高5%以上。“华龙一号”最大特点就是国际最高标准的安全性,创新性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冷却安全系统、能抗击大飞机撞击的双层安全壳、抗地震等技术。所谓“能动冷却”,就是利用电力驱动的水泵等设备将冷却剂压入反应堆,使非正常状态下产生的热量及时冷却,保证反应堆安全。而日本福岛核事故主要原因就是海啸造成的海水涌入,导致柴油发电机无法为“能动冷却”装置提供电力,进而导致堆芯熔化。而“华龙一号”除了具有“能动冷却”手段,又额外引入“非能动冷却”,充分结合“能动”与“非能动”优势,即便出现极端恶劣情况,也不会发生日本福岛核事故那样的悲剧。“华龙一号”非能动冷却实验装置。据介绍,“华龙一号”的自主知识产权全面覆盖了设计、燃料、设备、建造、运行、维护等领域,装有“中国芯”,配备自主开发的核电专用软件,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环环了解到,这个意义不只是打破国外对多项关键技术设备的垄断、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代表着“华龙一号”不受国际管制的约束,为出口海外扫清了障碍。目前“华龙一号”是全球唯一按照进度计划建设的三代核电项目。中核集团在国内和国外有4台机组正在同步建设。4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一回路水压试验正式启动,标志着该机组提前计划50天启动冷态功能试验,由安装阶段全面转入调试阶段。这是“华龙一号”项目的又一关键里程碑。预计2020年,核电5号机组实现并网发电,投入商业运营。在国外的首个“华龙一号”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工程,目前两台机组正处于安装高峰。正在福清建设的“华龙一号”核岛内部场景。摄影/李晓翔据介绍,第三代核电技术将成为全球核电产业的主流机型,预计到22世纪初都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已经领先一步的“华龙一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三代核电,核动力院的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还前瞻性的开展了行波堆、钍基熔盐堆等研发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对于核动力技术未来运用于我国的航空器等问题,核动力院专家自信的表示:其他大国有的,我们肯定会有!中国“人造太阳实验工程”已经让国人受益专家:我们这一代就能看到商用!无论是当下潜艇用的核动力反应堆,还是“华龙一号”这样目前最完美的三代核电机组,利用的都是核裂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这也是人类目前能够成熟运用的核能技术。这次环环走访的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所担负的使命则是面向未来——为我们国家研制最有希望的终极能源——利用核聚变能的“人造太阳”工程装置。他们是我国核能三步走战略中,最后一步“核聚变堆”研发的核心单位。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环流器二号A”聚变实验装置。目前正在推进的“人造太阳实验工程”也是利用氢弹的核聚变原理,但与“氢弹爆炸”后瞬间释放大量无法控制的能量不同,我们是要实现可控的发生核聚变,源源不断的持续释放能量,就像太阳内部发生的核聚变一样为人类提供取之不竭的能源。据专家介绍,目前受控核聚变研究的主要是相对容易实现的氘氚热核聚变(也就是氢弹中的聚变反应)。相比核裂变,其安全性高,聚变反应可以随时中止;氘氚聚变反应产物没有放射性,几乎不产生污染物,废料处理成本低;核聚变反应堆也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硫、氮氧化物以及温室气体。而原料氘元素在海水中的储量极为丰富。据计算,从一升海水中提出的氘,在完全聚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而发一度电的成本大约只有1分钱!一旦受控核聚变实现规模化商用,这是可供人类使用上百亿年的终极能源。核聚变被称为“未来能源“的道理就在这里。技术原理不难理解,前景也非常好,但是在工程上实现,难比登天!例如,氢弹实现核聚变反应,是利用内置的“原子弹爆炸”实现的。我们的受控核聚变是要在人工装置内达到原子弹爆心的温度——即产生核聚变反应需要的上亿摄氏度高温。在如此温度下,物质已经变成高温等离子体状态,这个温度是人类的材料技术根本不可能承受的。而实现这个极致高温目标,就是国家赋予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使命!“托卡马克”装置结构示意图。目前世界受控核聚变主流的研究方向是“磁约束核聚变”(也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利用“托卡马克”装置用“取巧”的方法,实现高温等离子体流的核心温度达到发生核聚变的要求,而靠近装置边缘区域的温度降低到目前材料和工程手段能够承受的水平——但这亦然是超高技术难度。目前位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内的“环流器二号A”,是我国在2002年建成的第二代“人造太阳实验工程”装置,是进行核聚变研究的“大科学”装置平台。更加先进的“环流器二号M”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有望将电流从现有装置的1兆安培提高到3兆安培,进一步提高我国受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能力。据专家介绍,目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每次实验放电为2秒钟。要知道氢弹爆炸的时间单位仅为微秒。“也许到几十年后,这两秒就会变成20万秒、2000万秒,甚至是一年365天不间断的核聚变放电。”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装置,环流器一号(HL-1)。和外界很多人想象的可能不一样,环环了解到,我国开展受控核聚变技术研究早在1958年就已经开始了。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对于发展核技术在刚起步阶段,就已经有一个很长远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而绝不是局限于“狭小”的军事目的。据核工业西南物理院的专家介绍,近10年以来,我国受控核聚变技术迅速提高,总体水平位居世界第一梯队,在材料、超导、认识理论等关键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也是我们国家国力、实力提升的结果。由于受控核聚变技术研究涉及广泛的物理、工程学科领域,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有关领域的进步。而相应的,我国受控核聚变技术进步取得的成果已经开始“反补”有关国产技术装备,例如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并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果。环环在参观“环流器二号A”时,不时能在庞大、复杂的设备系统中,发现一些国内知名装备制造厂商提供的配套产品。这也是“大科学”研究、“国家工程”的意义所在。虽然看上去这些尖端前沿科研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或多或少已经受益于在这些技术研究。环流器二号A装置内部工作场景截图。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我们国家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等战略武器装备,也有了世界顶级的民用核电机组,但是与国际同行一样,在受控核聚变技术研究方面依然处于异常艰苦的“攻坚阶段”,甚至于没人有把握究竟到了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成功。这也可以比较直观的感受“难比登天”的受控核聚变技术难度,有多大!不过,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研究所的90后在职博士生马泽宇乐观的表示,“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看到核聚变真正的实现商用。”目前,我国在研制自己的受控核聚变装置同时,还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参加的最大国际项目。而除了我国,其他的核技术大国也在大力发展受控核聚变技术,在这一尖端前沿领域的竞争其实相当激烈。ITER装置与中国祈年殿的外观体积对比。来源:中核集团。过去,中核集团圆满完成打造国家安全基石的历史使命!现在,一场可能改变未来人类命运的全新竞争已经展开。这是又一个轮回。环环认为,“托卡马克”受控核聚变技术,以及实现相同目标的其他技术,这一能够圆满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尖端前沿技术竞争,不就是谁有能力主导人类命运的竞争吗?落到自身,就是要掌控我们自己的未来命运!我们国家根本无法缺席!在这次走访中核集团两大重磅研究院的三天里,环环始终在想,当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那些世界顶尖的专家学者,他们本可以在国外过着优厚的生活,为什么要放弃,远隔重洋也一定要回来?回来了,也是忍受着常人根本承受不起的巨大压力,干出天大的功绩,甚至于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在今天看来很简单的技术问题,献出自己一辈子的青春年华!一辈子生活在默默无闻中,无人知晓。现在,其实也是一样的啊!受控核聚变太难太难了,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干了一辈子的老专家,干到退休也没见到什么成果,很不被家人理解。这几乎就是数十年前我国核工业创业者们一样的奋斗情景,在看不到尽头的困境中不懈拼搏!这些天环环看到那么多在新一代尖端技术领域默默奋斗,或年轻,或已经青春不在的老专家们。凭着他们的条件出身,随便换一个环境都能享受更轻松、也更风光优越的生活。可现在为什么也选择了默默埋名,甚至在终生都看不成果的道路上默默坚持?环环其实很想问,但又不敢问。人这一世总要面对一些现实生活问题,环环很怕一不小心无意中刺痛了他们。环环觉得,这就是国之栋梁!他们所思所想所念,他们的极致追求,他们融到骨头里的精神,怎么可以用常人的思维去度量?唯有衷心的祝福!马上就是五四青年节了,环环想说,从中核集团年轻一辈随便拉出一个来,就是五四青年代表。来源:环球网/张海潮

金画眉

“国之重器”加速布局 成都创新支撑能力持续进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催生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摇篮”,既能显著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亦能提升城市竞争话语权,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十三五”时期,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成都落地建设。“十三五”科技事今日聚焦“国之重器”在蓉布局,看成都创新支撑能力的持续进阶。注入“成都智慧”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在蓉建成2020年12月4日,实时监控大屏上一道电光闪过,稍作间歇又是一道,频繁闪烁……在位于成都西南角的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内,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正式建成并首次实现放电。这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我国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这也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新一代磁约束聚变实验研究装置。“由于独特的结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的建造难度很大,对于精度要求很高,很多部件工艺甚至无经验可借鉴,技术挑战很大。”据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介绍,在科研团队及相关单位的共同攻关下,这些难题被一一破解。事实上,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经过40余年持续探索,建成了20余个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实验研究装置,并建成我国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不断为科技逐日注入“成都智慧”。此次新一代“人造太阳”建成并首次放电,不仅为我国自主建设核聚变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以此为牵引,西物院掌握的特种材料、关键设备、极端条件精密制造等关键技术,已形成“同步辐射”效应,在航空、航天、电子等前沿领域实现创新应用。点赞“成都速度”成都“最强大脑”填补西部空白在一个半弧形的建筑群中央,一个蓝色立方体造型的构筑物,犹如一颗“超级大脑”在不停运转,周边的建筑物源源不断向它输送“能量”……这颇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建筑,即是成都“最强大脑”所在地——成都超算中心。从2019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到2020年9月投入试运行,不到1年时间,填补西部百P级空白的成都超算中心在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核心区拔地而起,成为城市新地标,也见证着“成都速度”。“超算系统本身的建设时间仅用6个月。可以说,成都超算已经创造了超算中心建设的新纪录。”成都超算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勤骄傲地说道。更让顾勤感到骄傲的是,成都超算中心有颗“成都芯”,其计算机芯片是成都设计。成都前瞻布局成都超算中心,不仅将为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力“引擎”,还将加速顶尖人才、头部企业、高能级项目集聚。眼下,一期主机系统运算速度达每秒10亿亿次的成都超算中心已为250余个用户提供计算资源、软件开发、人才培养和引进、重大科研项目、计算产业化推广五大类服务,累计完成了152万个科研课题作业的计算,CPU计算利用率已达55%。看好“成都潜力”我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平台将建成时间回溯到2017年12月,有这样一个瞬间值得铭记: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作为我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项目正式动工。“规模最大”“综合集成度最高”“装备最先进”将成为它的关键词。据了解,该项目可供2500名科学家开展研究工作,主要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研究和开发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疫苗、组织工程和干细胞等生物治疗技术及临床转化应用。对于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项目的重要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指出,这将推进我国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的发展,加快成果应用及产业步伐。落地成都的背后,既离不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临床优势,也离不开成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西南地区区域性的医疗资源优势,更离不开成都高质量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从长远看,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成都潜力无限。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在2020华西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院士论坛上,李为民透露,转化医学两栋大楼已封顶并计划于明年年初投入运行,即将开启乘风破浪的新征程。数读成都科创截至2019年,已拥有高等院校64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通信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仪器科学及交通运输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20位。截至2019年,已拥有两院院士32名,专业技术人才突破196万人,在蓉在校大学生突破101万人,规模均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截至2019年,已拥有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114家,较“十二五”末增长75%。(成都日报记者 宋妍妍)

大阴解之

邓小刚在成都市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时强调 以科技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四川在线记者 钟振宇3月10日,省委副书记邓小刚在成都市调研科技创新工作,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邓小刚来到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详细了解重大科技项目规划建设情况,对研究院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希望加大对四川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川谋划实施更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共同打造高水平创新基地,推动四川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邓小刚听取了罗先刚院士的情况介绍,对光电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原始性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给予肯定,希望不辱使命、潜心研究,不断收获更多科研创新成果,并结合实际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四川高质量发展。在成都新橙北斗智联公司,邓小刚观看了公司科技成果及应用展示,希望公司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更好助力四川地质灾害防治、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建设。调研中,邓小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大力支持、倾力服务中央在川科研单位和民营企业融入我省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实验室、基地等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折不扣贯彻新发展理念,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尊重科技、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活力,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大国重器!这5位核聚变学者,竟都来自湖北同一所顶尖高校!

2020年12月,《光明日报》头版聚焦了华中科技大学"人造太阳"团队的二十年奋斗故事。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为我国聚变领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不断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本期推送,小编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一下从华中大走出的核聚变领域的佼佼者——(按入学/任教年份排序)武松涛武松涛,198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系,后获得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成员。他是现任ITER(International Thermal-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国际组织托卡马克工程司副司长,也是我国目前在ITER组织任职级别最高的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国家973、863项目;2003-2004年曾任ITER国际组中国技术代表,2008年赴ITER国际组织工作,曾任ITER真空室总体项目团队负责人,ITER托卡马克装置主机总体集成负责人,ITER总部与各方协调负责人。陈伟陈伟,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2006和2010年分别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和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在HL-2A上从事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物理实验与诊断相关工作,特别是磁流体不稳定性和快粒子物理方面的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ITER国内配套项目课题负责人,CFETR快粒子任务组组长。先后获得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学奖和胡济民教育科学奖, 获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两项(一等奖和三等奖),获国防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19年,当选中核集团十大杰出青年,获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青年创新奖,获亚太等离子体物理学会杰出青年研究奖。季小全季小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和2011年分别于华中科技大学和核西物院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等离子物理与实验。2006年起,季小全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从事等离子体诊断及托卡马克装置物理实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电磁测量诊断系统研究、磁流体不稳定性研究及控制、等离子体平衡及约束等方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专利多项。王璐王璐,博士生导师。2012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提出的"湍动加速"(turbulent acceleration)的自发转动新机制发表在物理学顶尖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上,并被日本原子能机构的M. Kikuchi教授出版的书目《聚变研究前沿II》(Frontiers in Fusion Research II)所引用。2017年,王璐荣获亚太物理学会首届等离子体物理大会(1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Physics)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组"杰出青年科学家",以嘉奖其依据回旋动理学方程对驱动自发转动的源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提出"湍动加速"的新的流驱动机制。郭伟欣郭伟欣,于2012年至201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庄革教授和王璐教授。2018年6月至今在"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支持下于聚变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湍流杂质输运。2019年,第3届亚太物理联合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大会(3rd AAPPS-DPP)上,郭伟欣荣获"30岁以下年轻科学家与学生奖"(U30奖),以嘉奖其在氢同位素等离子体中研究平行速度剪切湍流驱动杂质输运的理论成果。亚太等离子体物理U30奖主要颁发给亚太地区30岁以下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表彰其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杰出的原创性成果。2019年共有6位年轻学者获得U30奖。这些华中大"聚变人"只是众多优秀校友的代表,在升起全球瞩目"红日"的征程中,华中大人还将在核聚变的领域内不断燃烧,释放更多的光与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素材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刀斧手

四川一副厅长携博士情妇疯狂敛财:帮科技公司拿下国家项目,干股兑现2000万;情妇判刑后拒缴财产被法院强执

在认识四川省科技厅原副厅长谭开林后,原本只是一个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冯沁走上了“开挂”的人生。她与谭开林一个在明,一个在背后,专门挖掘有潜力的科技公司,帮它们拿到国家的项目资金。有意思的是,冯沁与谭开林选择的受贿方式不是直接拿钱,而是先拿公司股权,等待“猎物养肥”,科技公司拿到国家的项目和资金,在业内名声大噪获得新融资后,冯沁才开始收网,要求兑现股权,其中从一家公司就拿走2000万元。近日,冯沁犯受贿罪的一审刑事判决书公开。记者注意到,其中一家名为成都林海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两位厅官的受贿案有关,多次靠类似手段获取国家的项目资金。【1】女研究员与副厅长成情人后合伙“赚钱”冯沁生于1967年,曾经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工作人员、博士研究生。她的命运在2000年,也就是33岁那一年发生改变。当时,作为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的谭开林来到南充开会,与冯沁相识。两年后,冯沁被借调到四川省科技厅工作后,二人的感情开始突飞猛进,在冯沁看来,这个年长自己15岁的男人,不仅会在生活上关心她,还会在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帮助和支持她,两人逐渐发展成情人关系并且长期保持。有了冯沁这个帮手,他们决定利用谭开林手里的权力搞钱。从此,冯沁走上了“开挂”的人生。记者检索天眼查发现,冯沁曾经在多家科技型公司担任股东和高管。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成为情人后的谭开林与冯沁达成共识,由冯沁在台前出面,谭开林在背后利用担任四川省科技厅领导的便利,帮助一些公司申报省厅和科技部项目并从中获利。第一步是找到猎物。2004年至2006年,谭开林分管计划处的工作,计划处是四川省科技厅所有科技项目拨款的统筹部门,而且负责新产品和统筹型科技项目的受理审核和拨款额度计算,因此谭开林对向四川省科技厅申报的项目是否立项有决定作用。2005年底,谭开林通过时任高新处处长的高某了解到,成都钟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钟顺公司”)正在申报太阳能光伏项目后,知道机会来了,他和冯沁商量介入这个项目的申报。谭开林带着高某来到钟顺公司考察,借此为由将冯沁介绍给了钟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黄某,暗示他冯沁能够帮助钟顺公司向科技部成功申报项目,而且谭开林也会给予帮助和照顾。其实谭开林和冯沁根本看不上此时的钟顺公司,谭开林直言“当时的钟顺公司不值钱”,他们没有直接要好处费,而是打算先把“猎物”养肥,一口气要走了钟顺公司20%的股份,想等钟顺公司做大后,再向钟顺公司兑现利益回报。在谭开林的安排下,由冯沁和黄某达成一致,由钟顺公司“赠予”冯沁20%股份,冯沁想办法将该公司太阳能项目运作成科技部部属项目的合作模式。冯沁自己并没有这个能力,一切还得仰仗她背后的谭开林。冯沁制作好相关的申报资料后,谭开林在四川省科技厅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保证审核通过。待项目上报科技部后,谭开林还邀请了时任省科技厅厅长坐镇专家会,代表地方政府表态支持该项目。最终,钟顺公司的太阳能光伏项目在专家会上获得通过。就这样,在冯沁、谭开林二人的帮助下,钟顺公司得到了一系列的国家财政补助,甚至取得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并获得了1400万元的项目资金。此后,钟顺公司开始名气大增,很多公司都冲着“863项目”与其谈合作,2009年11月左右,四川汉龙集团准备给钟顺公司投资3亿元。时机终于到了,冯沁手中的股权也跟着水涨船高,她向钟顺公司法人黄某提出,要求税后2000万元买断她的股份。“谭开林和冯沁是一体的,我们做了2000万元的无本生意,按她名下的股份比例,也不该分这么多,如果不是冯沁身后有谭开林等关系,我们肯定也不会给她2000万元。”黄某称,他们在2010年1月4日将2000万元转给了冯沁。【2】借口买别墅“借走”500万据统计,2005年至2012年期间,冯沁与谭开林(另案处理)共谋,利用谭开林担任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巡视员的职务便利,通过安排、协调四川省科技厅等方式,为钟顺公司、成都林海电子责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海公司”)、四川国和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和公司”)申报国家科技项目提供帮助,由冯沁出面持有上述公司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待国家科技项目申报成功获取国家专项经费并进而实现公司价值增值以后,以退股、借款等名义索取巨大经济利益。冯沁以此方式收受和索要钟顺公司人民币2000万元、林海公司人民币580万元、国和公司人民币246万元。上述三家公司里,不得不提到林海公司。与钟顺公司一样,也是为了申报国家科技部的“863项目”。当时林海公司的北斗卫星项目已经做出成果,但项目申报一直不太顺利,有了冯沁代表的这层关系,林海公司欣然同意,拿出了林海公司20%的股权给冯沁。谭、冯二人再次看中了项目申报成功后进入产业化的利益。经过谭开林的协调,林海公司同样成功取得了国家“863项目”立项,获得了2600万元的经费。2008年在申报项目过程中,冯沁考虑林海公司高层矛盾突出,怕影响到谭开林,和谭开林商量退股。“公司是科技型公司,以后需要科技厅和科技部的支持,冯沁的社会关系在科技部门很深,所以不想让她退股。”林海公司当时的副总经理王某称,他提出将冯沁的明股转为暗股,冯沁对此不置可否。此后,林海公司获得了国家专项经费共计人民币2779万元。林海公司收到国家第一笔专项资金后,2010年1月10日,王某前往北京,将事先准备好的80万元送给谭开林,谭安排冯沁的妹夫,将装有钱款的拉杆箱收到后交给在附近酒店的冯沁。2010年8月,冯沁与谭开林得知林海公司获得中科招商集团1亿元股权投资后,冯沁想购买位于成都市新津县花园镇白云路419号龙湖长桥郡的别墅,她借着吃饭之际故意提到买别墅差钱,王某心领神会,陪同冯沁去看了房,刷卡付了500万元。这个方法是谭开林与冯沁两人商量过的。给林海公司帮了忙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要钱,谭开林深知,通过借钱买房的方式林海公司不好拒绝,“至于是借款还是要钱,反正钱拿到手,还不还今后再说。”谭开林和冯沁哪里想到,林海公司很快出事了,2011年3月科技部对林海公司项目专项费用进行审计,查实林海公司使用虚假发票套取财政专项经费,将国拨经费在多个账户频繁流动,用于归还公司贷款,现金管理财务混乱。科技部决定收缴林海公司违规使用的专项经费1005.46万元,并责令该公司限期退缴。为了掩盖问题,谭开林安排冯沁马上把500万元分几次退了回去。【3】涉案公司先后以此方法拿到9000万除了与谭开林受贿案有关,成都林海公司还卷入了另一个厅级“老虎”芦忠的受贿案中。该案案发时,芦忠任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副厅级)。芦忠案被称作“惊动”A股、美股、港股的腐败大案,他受贿1200万,帮别人“赚了”近3亿。2010年,芦忠担任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新兴产业推进处处长(以下简称省经信委推进处),负责发展资金的评审工作。同年下半年,林海公司向四川省经信委申报发展资金,中间人将四川省经信委原党组副书记伍某光(另案处理)的妻弟介绍给芦忠,请芦忠对林海公司给予关照。当芦忠得知四川省经信委电子信息处对林海公司申报项目的现场核查意见是不予支持后,即向该处处长尹某打招呼,要求尹某对林海公司给予关照。尹某指使他人,将林海公司申报项目的现场核查意见改为“支持”。2011年10月25日,四川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确定了2011年拟支持的100家企业项目名单,取得环评资格的林海公司未进入该名单。芦忠得知该情况后告知了伍某光,并在伍某光的授意下,利用推进处拟定文件之机将林海公司的申报项目更换到100家企业项目名单中,并报送省领导签字确认。2011年底,林海公司的申报项目顺利通过审核,获批发展资金6248万元。也就是说,加上通过谭开林等人拿到的2600万经费,林海公司共获得近9000万的国家项目资金。同样,林海公司也没有把这笔发展资金用于申报项目建设。财政部门发现问题后,从林海公司追回发展资金1500万元,但尚有4748万元未能追回。【4】副厅长情人获罪后拒绝执行,财产被查封2018年6月28日,退休已经2年的谭开林被查。2000年5月至2016年1月,谭开林先后担任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四川省科技厅巡视员,四川省政协科技委副主任;2016年1月退休。2018年11月,四川省科技厅原副厅长、巡视员谭开林(正厅级)涉嫌受贿罪一案,经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绵阳市人民检察院向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早在2018年5月4日,时年51岁的冯沁被绵阳市监察委员会决定留置,经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检察院决定,于2018年8月2日被依法执行逮捕。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一审以冯沁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80万元。对扣押在案的被告人冯沁的违法所得人民币2326万元予以没收;继续向成都林海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追缴赃款人民币500万元。然而,冯沁获罪后并没有履行判决。2020年5月,四川绵阳市涪城区还公开了一份2月28日签发的执行裁定书,裁定书显示,冯沁受贿罪一案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冯沁拒不履行该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故裁定对被执行人冯沁的财产予以查封、扣押、冻结、扣划、扣留、提取。2020年6月24日公布的《冯沁执行实施类执行通知书》则显示,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移送执行的该案件,在执行过程中,已依法从被执行人银行账户扣划2326万元,判决内容第二项执行完毕,该案于2020年4月2日结案。

兰花

谈“核”色变 研究所易地扩建引争议

原标题:谈“核”色变 研究所易地扩建引争议“事件的发生完全出乎意料。”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副所长金明17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坦言,从未想到单位一次普通的易地扩建,却引发公众高度关注。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至今已在长沙市区存在44年,其前身为309队及核工业中南地质勘探局中心实验室。属地化改革后,如今是中核集团在中南地区唯一的铀矿地质勘查专业单位。近日,长沙含浦(岳麓区学士街道)枫华府第等小区张贴了一张关于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前公示。该项目的地理位置紧邻两所高校,加上名字里又带“核”,公示后引发周边市民担忧。项目究竟是否涉核?是否存在危害?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金明告诉记者,二三〇研究所主要从事铀矿勘查、研究和分析检测等工作,处于整个核工业产业链最前端。“我们在野外进行的铀矿勘查主要手段是钻探,规划中的铀矿勘查中心,是用于室内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和成矿理论、找矿方法研究、技术培训、岩矿鉴定、样品分拣与流转,生产的产品是科研成果报告,用于指导下一步找矿,这当中不涉及任何铀产品的生产、加工。”金明同时告诉记者,单位目前1000多项检测资质基本上是非铀矿领域,包括金、银、铜、铅、锌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检测,还有土壤、沉积物、水、空气、农产品检测,和其他地勘行业实验室开展的业务差不多,并不涉及核设施、核材料、放射性废物。目前找矿难度加大、深度加深,围绕主业的铀矿石检测数量很少,辐射水平对人体不会产生影响,这些矿石检测样品的回收处置严格按照行业规定和环保要求进行。事件发生后,部分居民被邀请到二三〇研究所参观、了解情况,但即使被解释清楚原委,有人仍然解不开谈“核”色变的心结。回顾整个事件,金明也表示,这也再次提醒加强核科普的重要性。2016年两会期间,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就提出,尽管当前我国在核能公众宣传中取得一些成绩,但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核能公众宣传的主力是核电企业和全国协会,核能公众宣传基础薄弱,与核能发展相比相对滞后,在传播方式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研究、宣传队伍和宣传平台建设、宣传方式手段和普及深入程度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还存在顶层设计不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重心有偏颇、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我国公众对核能知识认识不足,宣传效果不佳。”刘永认为,核能发展不仅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升,还有赖于公众对核能的认知,建议协同推进核科普工作,加强与公众沟通。来源:科技日报

大四喜

中国有座破旧小院引发全球关注!从前在地图找不到,如今内部曝光

我们中国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自古受炎黄的庇护,坐拥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和数不清的名山大川、草木葳蕤秀丽,建筑巧夺天工,在自然之景中孕育着无数的人文之灵,它们有的是古人智慧的象征,有的是前人奋斗的脚步,有的是今人汗水的结晶。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当年新中国刚成立时,那一处处隐藏的极为巧妙的小小建筑,那是革命的起源地、科技的发祥地、独立的孕育地。这之中,有一些被开发成了革命旅游景点,但更多的建筑因为需要保密或者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被埋没到今天。今日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座掩埋在大西南山区里的一所不起眼的小院——909基地。909基地是最近才突然被曝光而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在此之前,它仅仅是中国西南边陲地区一座不起眼的农院,砖石草木搭建而成,无论是谁走过都不会对它投以过度的关注。然而,就是这样一所默默无闻的院子,承载着整个中国最基础也最机密的地基。它其实是一所核电站,担任着全球瞩目的华龙一号核电计划的孕育职责,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度电,还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装置的诞生地。可以说,如今中国的核电技术能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有一多半的功劳都来自于这个小小的909基地。909基地,全称“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出于我国技术的保密需要,这个破旧的院落,甚至在地图上无法被找到。只有这个行业内部的人才知道它的所在之处。单从外观上看,很难让人想象到这是中国最顶尖的核电物理研究院之一。全球最先进的核能科技所怎么会是这样一副破旧样子?在909基地刚刚曝光在世人眼中时,这个问题成为了全球科技人心中的共同疑惑。其实909基地表面的破旧,只是它的一种伪装,在这所小小的屋子地下别有洞天。各种在当时来说最先进的科技研发设备,被整齐地码放在地下基地当中,随时等待高精尖人才的使用。想想也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重视科技发展的大国,在对科研的投入方面,怎么会这样小气呢?正是在这个别有洞天的909基地中,科学家们于1970年完成了一比一模仿海上运营条件的陆地核潜艇实验,并将其陆地核反应堆满功率运行。四年之后,也就是1974年,在此诞生的中国第一艘091型核潜艇正式服役,核心组件和配件完全由中国自主制造、自主设计、自主产出的核潜艇进入部队,证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发方面的卓越实力。从此,中国海军的战斗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国防力量也迈入了新时代。比这更加重要的是,在此之后,909基地还陆续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核潜艇和核电研究方面工作的科研人员,为我国在新时代的继续研究埋下了有生力量,可以说是对我国科技的延续做出了最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的核电能源利用,打造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在909基地终于曝光在世人眼中后,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国家不为中国这份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而喝彩。在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艰苦年代中,能够想到打造这样一个科研基地,并且还取得了如此多卓越的成就,这几乎可以说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个奇迹了。这个身处西南边陲大山深处的破院子,可以说是我国核电能源的摇篮和心脏。现在虽然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的核心已经从大山中转移到了海上,但是一代又一代为了中国战斗力进步而艰苦奋斗的科研人,他们的精神永不转移,永不磨灭,永远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