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西南交通大学举行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初试舒舒服服

西南交通大学举行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初试

未来网高校频道6月24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张薇)6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了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网络远程初试。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最大化保障考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次考试采取了全新的形式,克服了考务工作挑战,从考务培训、网络保障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选聘考务工作人员200余名,设置线上考场79个。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在相关部门、学院以及全体考务人员的紧密协作和积极配合下,本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初试顺利进行。该校高度重视本次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工作,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6月19日上午,该校校长杨丹带队前往考试工作现场,对本次网络远程初试的前期准备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和指导。研究生院、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分别对本次招生考试准备工作及网络保障方案做了详细汇报。为了保障网络远程初试工作顺利实施,研究生院、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联合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发布了《西南交通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方案调整公告》、《西南交通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笔试考生注意事项及操作指南》、《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监考常见问题答疑》、《2020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监考人员操作指令》、《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在线考试视频系统使用指南》等考务文件;加强考务培训,分别开展了考场教室值班人员培训和监考人员培训,既注重工作规程,更强调纪律要求;开通监考人员QQ群,及时在线答疑解惑;开展模拟演练,组织全体考务人员和考生一起进行考前笔试全过程模拟演练,确保考试顺利进行。为确保考试期间网络保障与信息安全万无一失,信网处成立了网络安全保障专项工作小组,制定了三套网络保障方案;维修、水电及运输服务中心成立了水电保障小组,租用三台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防患未然。考试过程中,安全保障专项工作小组成员全程值守,对网络运行情况实时巡检,确保现场工作有效落实;数据中心组人员在后台实时监控,持续监测监控系统,确保数据传输无误,并做好应急响应,圆满完成了本次网络支撑保障和网络信息安全任务。

道不可闻

西南交通大学2019级工程博士开班

未来网高校频道11月1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郎佩冉 孟程)10月25日,西南交通大学2019级工程博士开班仪式举行,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先礼、川藏办主任王齐荣、研究生培养单位分管领导、学院教务员代表、导师代表以及50名2019级工程博士研究生参加开班仪式。会议由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朱志武主持。在全体起立奏唱国歌之后,朱志武介绍了本届工程博士招生及博士分班的相关情况,他提到,本次招收的50名工程博士研究生分为工程博士“川藏专项班”和工程博士综合班,分别由副校长何川和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先礼担任班主任。随后,周先礼宣读了该校2019级工程博士研究生及相关导师名单,并为新生佩戴校徽。在致辞环节,周仲荣首先从学校历史、著名校友以及取得成果等方面向2019级工程博士介绍西南交大,并强调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该校的研究生培养成果。他提到,该校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肩负着为国家轨道交通行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时代责任。随后,他从设立初衷、该校招生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工程博士,并对2019级工程博士提出了妥善处理好学业与工作的关系、深入了解工程博士培养、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时刻牢记“交大人”身份的四点要求和希望。王齐荣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工程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勉励工程博士研究生努力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领军人才。他对该校的工程博士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坚持爱国至上,把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部署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梦”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二是要传承交大精神,坚守“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追求卓越,致力于解决工程领域的关键问题与核心难题。三是要明确研究方向,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学习、家庭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尽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顺利完成学业。作为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博士导师代表,袁艳平对在座的工程博士新生们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要完成从各大公司工程负责人、总工到学校里普通一员的身份转变;第二,紧密结合重大项目进行学习,可以以自己正在承担的重大工程项目为契机,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的能力;第三,要注重组织协调,重大工程技术的研发必须由大的团队来完成,工程博士要注重组织协调导师课题组和所在单位的科研团队。2018级首届工程博士班研究生代表,来自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李升甫发言,他从在交大一年的学习经历出发,简要谈了自己的三点感受。第一是总体的学习感受,他在肯定交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建议同学们要将自身工程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提升,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第二是对先进制造的认识,他通过阐释“先进制造”的定义,激励大家坚定目标,持续努力;第三是关于读博心态和内心追求的感受,他建议同学们保持宽广的情怀与平和的内心,在学术道路与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2019级工程博士研究生新生代表,来自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李天胜发言。作为一名再回母校学习的老校友,他从交大的校训出发,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与想法。他建议同学们,第一要有精勤求学的决心,常怀戒慎恐惧之心,真求学,求真学。第二要有敦笃励志的胸怀,常存为民报国之志,爱国家,为人民。第三要有果毅力行的精神,常保实践创新之思,干实事,实干事。第四要有忠恕任事的品格,常有善良和谐之念,谋团结,善合作。随后,2019级工程博士“川藏班”和2019级工程博士综合班分别举行交流会。工程博士“川藏班”学员依次进行个人介绍,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背景,就“川藏线”的建设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为解决“川藏线”建设面临的冻土、隧道、滑坡等问题展开交流、提供思路。工程博士综合班的学员依次从学术研究、工作经历等方面展开个人介绍,并就该校的工程博士学制、博士论文、研究成果等工程博士培养方面展开讨论。

蛋黄酱

59名博士生遭211高校清退,国内硕博毕业远比你想象的难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关于处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学籍的通知》,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对其学籍管理将作出分类处理。根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外不超过2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对没有达到申请延长学习时间基本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处理方式为:转硕、按结业处理、退学。今年以来,不少高校都对部分大学生作出退学处理!6月23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在官网向学生发出正式退学通知,要求学生在2周内办理离校手续。6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消息一出,很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觉得,辛辛苦苦考上的研究生就这样被退学了,是否太随意也太严格?其实,北交大的做法并非个例。就在去年,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做了退学处理,包括5名博士生、67名硕士生,即该校每40个博士、每70个硕士里就有一个被退学。对逾期不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清退,也并非第一次。早在十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就对硕士、博士研究生300多人进行了清退,原因同样是这些人长期不来上课,有些甚至已超时学习两三年。事实上,清理“过期”研究生是有相关规定的。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根据国家对学籍的要求,研究生学籍一般是三到六年。具体到学校有自己的规定,比如广州大学,硕士生最长不超过5年,博士生不超过7年;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考研不易,但如果不且读且珍惜,集体清退就是给那些在校园里昏昏欲睡的人的一次警醒。清理“过期”研究生,其实不新鲜,只是在正常执行一个早已有之的管理规定,应该是常态。让大家觉得新鲜反倒说明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认知偏差,包括执行的偏差。研究生绝对不应该只和学历划等号,而更应该和能力划等号。的确,从“终端”着手清退超期研究生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未免遗憾,因为它意味着学生和高校双方时间、精力、经费成本上的沉没。有数据显示,2003年博士研究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延毕率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说明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率逐年增长,反映出“严入严出”现象愈发普遍,博士生培养质量越来越受重视。当然了,影响博士毕业难度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博士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能力以外,导师指导频率及指导学生规模、科研成果发表规定、论文选题等也很重要。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都有明确要求。比如,南京大学规定,理科生至少要在国际一流刊物或本一级学科顶级刊物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本专业S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在本专业SCI索引源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且必须全部是第一作者。“这还只是学校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位博士在读生透露说,部分院系、老师的要求比学校还高。所以,如果您觉得国内博士毕业太难,同时也不想放弃现有的事业,不妨可以选择免联考的在职博士(国际DBA)。国际DBA项目旨在培养已具备硕士学位或者同等学历以上的高级管理人才,是通过专业的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而被授予的博士学位。它体现了工商管理的最高学术水平。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徐说MBA】,谢谢!

圣人之道

西南交通大学举行博士研究生在线学位论文答辩

未来网高校频道3月2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戴齐)按照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有关通知要求和学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部署安排,根据《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相关要求,3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组织了疫情防控期间的首场博士研究生在线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此次答辩的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庄旭。本次答辩从申请到完成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西南交通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学位论文线上答辩总体要求》、坚持“标准不缩水,质量不降低”的原则进行。通过学校网上办事服务大厅,以线上提交学位申请材料、线上审核等方式完成了答辩申请和审核流程。答辩前制定了详细的线上答辩方案,答辩秘书提前与答辩人、答辩委员沟通、预演,保障线上答辩的顺利进行。此次线上答辩采用zoom会议网络平台。答辩委员会主席西南交通大学李天瑞教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四川大学王宏霞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朱策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杨燕教授、吴晓教授均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参会。答辩人庄旭则在成都家里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答辩。答辩流程与传统线下答辩一致。3月20日上午9:30,答辩人、答辩委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提前进入网络会议现场,进行连线测试。9:45,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天瑞教授在介绍完参会专家后宣布答辩正式开始,随后答辩博士生庄旭开始介绍论文工作。10:30,答辩委员会专家围绕论文工作的科学问题、实验设计、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展开质询与提问。11:15,答辩委员会专家在结束质询与提问后,按照答辩流程请答辩人暂时退出在线会议,由博士生导师彭强教授向答辩委员会介绍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并宣读推荐意见和对论文的学术评语。随后,彭强教授按照答辩规定退出在线会议。答辩委员会经过40分钟的在线讨论,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形 成答辩决议。中午12点,博士生庄旭和指导教师彭强教授在答辩秘书的通知下再次进入会议室,答辩主席李天瑞教授宣布答辩委员会评语和结论:“答辩委员会经认真讨论并通过无记名投票,一致通过庄旭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线会议室响起的掌声和祝贺声让疫情后的春天显得格外温暖。为了确保线上答辩的公开性和真实性,答辩进行了全程录屏和录音,作为答辩记录留存。整个答辩过程进行顺利,达到了预期效果。作为该校第一位通过在线进行答辩的博士生,庄旭在答辩后分享他的感受:“非常感谢信息学院刘老师、答辩秘书腾老师和学位办杜老师的热心帮助,所有老师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确保了答辩的顺利进行。各位评委老师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虽然疫情影响了正常学习秩序,但它不会磨灭每一位交大人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精神。”据了解,接下来,该校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对首次线上答辩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进一步提高线上答辩质量。3月28日,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孙钦荣(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即将举行在线学位论文答辩,感兴趣的师生可申请在线聆听。

三者若得

又见博士生被清退,这次某知名211大学,为何博士老是被退学?

近日,官网发布通告,由于联系不到学生,西电拟清退33名超期博士生,这33名博士生均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西电在校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理解学校的做法,毕竟学校不是收容所。”消息一出,引发全网关注,甚至有部分媒体发出“寻人通告”,显得有些玩笑又心酸。其实自从官方出了政策明确博士要“严进严出”后,就有多家高校发布了博士清退公告。博士被清退不是什么新鲜事2019年以来,高校清退博士生新闻不断:清华大学劝退2名博士生,华中科技大学清退300名硕博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清退143名博士生,西南交通大学清退857名博士生等等。且据数据显示,博士生被清退这个数据逐年攀升,2017年全国博士生总体延毕率已经超过了65%,考入的比例远比毕业的比例要高得多。博士生被清退原因,大多都是超期在这些高校通告中,几乎每家通告都写了“超期”两个字,这意味着大概有90%的博士生都是因为无法在学校规定的日期内达到毕业条件而被退学。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超期的博士生这么多,是毕业要求很高吗?没错,博士毕业要求真的很高。众多周知能成为博士的人已经是我国教育的顶层稀缺资源,要想保证这部分人的质量就得从源头抓起,加上近年的“严进严出”政策,博士生毕业卡得就更严了,印证了在博士圈那个人人都知道的定律:“考博容易毕业难”。以最基础的规定看,论文要求几乎是每个博士生毕业就要过的关。以浙大为例子,在读博士生需发表两篇SCI文章,且对IF有要求。有网友曾表示:三年时间内,你不仅要学完所有博士课程,做完所有数据,发完所有核心论文,这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选了这条道路,就得马不停蹄时刻控制好时间,朝着毕业大门奔去。博士超期学习,该不该清退多批博士生被清退,不由得让人思考:该不该给博士生设置毕业年限?前段时间中国传媒大学就因延长了博士生学制和修业年限上了热搜,说明这类问题关注度其实一直都存在,关键有没有人敢做第一个打破规则的人。在这条热搜下,针对该不该给博士生设置毕业年限?这一问题,有网友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1、该退!学校不是收容所对于西电清退超期博士生一事,西电在校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理解学校的做法,毕竟学校不是收容所。”培养一个博士生本来资源就稀缺,要是不设置毕业年限,任由其一直占着宿舍、实验室等等,久而久之,是否会影响到其他新生的培养?且长期无法毕业,一方面无法考核博士生真实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体能下降,可能会出现大批大龄博士生,对整体教育多少会有所影响。2、可以有修业年限的基本要求,但是清退要慎重博士延期毕业不是我国特例,美国博士延期毕业趋势逐年增加,延期现象非常普遍,部分美国高校博士生读博超过6年都非常常见,主要缘由还是因为博士生科研任务繁重,压力大,实验数据不确定性强,他们无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实验进程,并且在规定时间内毕业。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导师要求博士生帮忙完成剩余的科研研究才能毕业,这也无形之中增加延期博士的人数。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延长现有博士生学制,但清退要慎重。博士生清退事件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热点,如何将延期率和清退数降下来,鼓励更多学子提升学历,而不是动不动被3年不毕业就退学等例子吓跑可能才是目前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博士超期学习,该不该清退?你怎么看?欢迎下方留言一起探讨!

大体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女儿的表现不实

公平总是相对的,当今社会,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和寻找公平,但由于这样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了缺乏公平的后果。尤其是对于一些家庭条件和环境一般的人来说,这种经历往往令人难忘。近年来,网上曝光了一批虚假政绩,使教育公平严重缺失。。互联网上有一个事件,有人爆料做出了错误的成就。该校陈玉钰的网友不符合该校陈玉钰的资格。在文章中主要有两点:陈玉钰分数处于中下游,但他们参与理论上科研项目只允许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理论上并发表国际学术论文。二是在陈玉钰中有挂科的多条记录,理论上挂科的分数为60分或补考合格。然而挂科主题却的分数在选择陈玉钰时变为91。保送研究是指当学生综合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学生不需要参加考试,研究生直接由学校担保,相当于为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你觉得这份成绩单怎么样?陈玉钰不太好,她有什么资格被推荐到中大?西南交大回应网友提问。报道还称陈玉钰成绩造假,免试取消陈玉钰考研资格。只有取消资格的通知是远远不够,我相信西南交通大学最终会给出满意的回复,在此,我要感谢曝光事件的网友们对付出的公平。

鲫蛆甘带

博士生超期学习 该不该清退?

原标题:博士生超期学习该不该清退?中国科学报邀专家共同探讨中国科学报8月25日消息,近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操着一口陕西话的老父亲说,他的儿子在读了八年博士、完成了所有应完成的学术成果之后,因为所安排的毕业答辩时间超过了期限,在“临门一脚”的时刻被所在高校清退。这并非个例。从去年到今年,包括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曾清退博士生,原因多为其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与此同时,中国传媒大学近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其中,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这促使我们思考并提出一个问题:该不该给博士生设置毕业年限?如果该设,那又应当以几年为宜?为此,我们邀请相关专家、管理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受访人:周 倩 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闫月勤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孙新波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喻海良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沈文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报》:目前,各高校一般将博士生就读年限设定在3~4年,最长约6~8年。而与此同时,博士生无法在基本学习年限内毕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您认为,博士生就读年限应该设定为几年?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该不该对其就读年限加以设定?周倩:对博士生的学习年限进行规定,我是赞同的,但要有差异化,根据学科不同有所区别。有研究表明,在法国,取得博士文凭平均年限为3年,人文社科类平均为3.4年,理科类平均为2.7年;在英国,一般高校规定哲学博士修业时间为3年,但大多数为3.5~4年,个别学生长达8年;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平均需要4.3年,工科为5.3年,人文社科为4.75年,生物科学为4.2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为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哲学博士建议博士候选人最好能在6年内完成学业,教育学院常规博士要求最长7年毕业;在加拿大,博士生修业年限一般最长为8年。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博士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设置一般3年为宜,最长学习年限可以定为8年。除了特殊情况,如创业,可以向学校申请延期,但不能滥用。另外,博士生的培养资源是稀缺的,如果长期不毕业,会占用宿舍、实验室等,影响其他学生的培养。闫月勤:关于博士修业年限,以美国为例,其规定也是3~4年居多。其实,博士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延期毕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延期时间越来越长。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博士教育的统计(2006),1978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注:从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到获得博士学位的实际学习时间)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均不足6年,修业年限中位数最高的人文科学也仅为7.5年。而到2003年,人文科学学科博士生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已达到9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略低于7年。从1978年到200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全体样本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从 6.3年上升到7.5年,增加了1.2年,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的增幅达到了1.5年。而且,美国博士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2年进行大量课程学习,旨在加大知识深度与广度。此阶段结束时有中期筛选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论文阶段。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生学制并不长,延期毕业人数少得多,但都有一个共同趋势——延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现有学制可以适当延长,我们可以有修业年限的基本要求,但是清退要慎重。喻海良:此前,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规定是3年,但绝大部分博士生3年内都无法毕业,需要4年才能毕业。这样一来,第4年他就无法获得奖学金了,对其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目前,博士生奖学金有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多的话,一名博士生一年可能有10万元,少的话也有四五万元。因此,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由3年顺延为4年,是一个正常的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给博士生设定就读年限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很多学生就会成为“老赖”,拖着不毕业。而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比学生还要着急。因为这会占用导师的招生名额、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迟迟无法毕业,会导致博导无法招生,乃至博士生招收资格被取消。不是说时间越长,培养质量就越好。相反,时间越长,“放水”的可能性越大。沈文钦:是否要对就读年限加以设定,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是必要的,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则不一定要限制年限。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一些博士修业年限过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博士培养的效率,政府和高校都出台措施鼓励缩短修业年限。英国甚至将博士毕业生的修业年限和研究生培养经费相挂钩。不过,在美国并无博士生必须在若干年内毕业的硬性规定,博士生入学后十多年才毕业也是允许的。在我国,规定最长修业年限有利于节省高校的办学资源,也可以作为分流博士生的一种手段。但最长年限规定为6~8年似乎太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学科如人文学科博士生读博超过6年是比较常见的,最长修读年限可以延长到8~10年。《中国科学报》: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工科为主的高校博士生延期毕业情况更为严重。您是否认同这一结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是否应当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沈文钦:博士生的延期情况主要与其所在的学科有关,和其隶属的学校类型关系不大。因此不同类型大学设定不同学习年限并无必要。在我国,理工科尤其是实验科学博士生科研任务重、实验要求高,而且实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强,因此导致博士生无法对其博士研究进程进行有效控制。另外,实验研究具有延续性,一些博士生尽管博士论文写完了,但所参与的课题研究可能并未最终完成,这时导师希望其留下来继续完成研究。这些因素都导致实验科学的博士生延期毕业。在西方国家,情况似乎相反,人文社科类博士的修业年限更长。例如,美国对人文社科类博士的要求是很高的,博士生往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周倩:我国高校工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情况比较严重,与其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不少高校都对理工、医学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或E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有要求,这是他们进入学位答辩程序的必要前提。但EI期刊数量相比SCI期刊少,而且一些高校规定收录EI论文集中的论文不算,导致难度加剧。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甚至不同学科,可以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博士生招生高校可以统计不同学科学生毕业的年限,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孙新波:4~6年是比较适用的学习年限。当然,博士生培养存在个体差异,因为博士生个人方面的原因导致一定的延期,这需要博士生与导师和导师组协商解决。如果中途发现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应该有一定的退出机制。实际上,没有必要保证所有的博士生都顺利毕业,一定要把质量和创新作为衡量的标准。喻海良:不是所有的工科博士生都会延期,这与他们导师的课题方向有很大关系。假如其博导的研究方向以企业的横向课题为主,这样工科博士生就要帮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从而占用其学术研究时间,导致其延期毕业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也是导致许多博士生无法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毕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您认为目前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否合理?现有的就读年限是否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周倩:首先,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的形式、数量和层次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在法国,博士生培养的第一年必须按规定完成一篇“小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进入博士论文撰写阶段。不过,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没有规定发表期刊论文,但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领先,这与学术人员的科研自觉、科研环境、科研条件是有关系的。其次,学术成果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是论文。再次,对于发表论文的层次,不能唯SCI、SSCI、EI,论文质量可以进行同行评议。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涉及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导师指导、专业学习、过程评价等多种因素,年限只是其中之一。闫月勤:博士在读期间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产出要求,这也是学术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通过专利申请你会学习到专利申请的程序要求、基本要素,通过写作学术论文能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目前,有些高校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太多、发表期刊要求太高的确是个问题,需要纠偏。国外许多大学博士毕业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只要导师和指导小组认为博士论文达到了毕业水准就可以答辩毕业。基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生态和社会诚信缺失现状,个人认为不能照搬这种方法,还是要有一定的量化的学术产出要求,否则会增大腐败滋生的风险。如果学术产出数量减少、发表论文期刊规定不要太高,相信会有更多博士生在修业年限规定内顺利毕业。孙新波:据我所知,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是国际通例,并非我国独有,只是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这不是导致博士生在规定学习年限无法毕业的主要原因,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导致博士生无法毕业的原因。进一步讲,国际上一些高校的要求并不比我国的要求低,甚至高很多,从质量和创新出发,这不是问题。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和相关委员会通过的,4~6年的学习年限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喻海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发表论文的要求也是比较灵活的。以中南大学为例,现在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是可以分开的。如果博士生毕业论文已经做得非常完美,其他需要发表的小论文可以毕业后再发。这样的话,就可以先拿到毕业证书去工作,等论文发出来后,满足相应的要求,再到高校里补一个学位证书就可以,不会影响学生就业。除毕业论文外,具体发多少篇学术论文合适,这跟导师是有很大关系的。高校只是规定“基本线”,而导师从严格学生培养质量出发,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完成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除了各高校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不同的院系还会加码,在数量和论文档次上提出更高要求,这给博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博士生导师和评审专家能够对博士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学术成果发表的要求是没有必要的。欧美国家并不把论文发表作为毕业要求,很多博士生在读期间也无论文发表。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要求会鼓励学生从事“短平快”的研究,也可能使学生在前期忙于应付论文发表要求,挤占用于博士论文写作的时间。《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不能很好地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也是造成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有些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也不得不“忍辱负重”。目前导师在指导博士生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厘清导师和博士生各自的责任方面有何建议?如何才能构建起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周倩:导师指导博士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导师本身的水平。有些高校允许获得国家级项目的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这其中一部分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不够。从国际上看,是否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定是不同的。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一般不用遴选。但在法国,《第三阶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法令》对于什么样的学术人员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是有明确规定的。二是导师没有尽责。有些导师担任领导职务,有些是业界“大牛”,外出学术交流多,无暇指导学生。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一般都是由导师一人负责,存在依赖性和风险性。二要丰富博士生修业课程。不少学生涉及跨专业学习,需要研修学科课程。有的高校博士生阶段课程开设较少,课程考核要求较低,完成学分较为容易。有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根据各系和各学科情况规定,博士生修习的课程数量通常为12~15门。三是加强过程管理。在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课程考试等环节强化评价,及时提出警示。四是增加培养成本。一般而言,博士生只交基本学习年限的学费,并获得相应的补助。非特殊原因,可以在延期期间收取一定的学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研究生在基本学习年限之后的延长学习期内,须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等并按期进行学籍注册。延期学习期间,高校不划拨培养经费,不安排其住宿;学生不参评奖助学金,不享受校内生活补助。孙新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方法论和方法。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导师从哲学层面入手,深入探索和研究指导博士生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尤其是方法论,一些导师比较注重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导致博士生创新性不够的一个原因。就管理科学而言,国际上一些高校特别注重对博士生进行管理哲学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内容的创新是博士生自己的事情。另外,导师应该给博士生搭建更多的与实践接触的机会,既要鼓励博士生多做“无中生有”的研究,也要引导博士生扎根我国实践深入研究。喻海良:导师能否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主要取决于学生做的课题是不是与导师相关。如果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方向跟导师的研究方向完全不搭界,就会影响他的学业进度。假如学生做的课题是导师给定的方向,导师是会时刻跟进的。假如学生不听导师的指导,自己设定与导师不相关的方向,因此毕不了业,应该是学生的责任。现在确实有一些学生,特别一些国外来的留学生,在毕业论文方面,导师要帮很多忙。对于这种情况,导师事先就要跟学生说好,每个时间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如果做不到,就应该自行承担责任,不能怪到导师身上。在这方面,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充分的沟通。导师给学生安排的课题,一定要是自己擅长的,否则无法指导。沈文钦: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博士毕业生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学术指导的质量。我们的调查发现,很高比例的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但也有13.5%的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导师指导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导师脱离科研前沿,导师指导过少、过粗,对博士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导师权力过大且不能鼓励学生创新等。应该建立起导师和学生双方权责明确的制度,允许学生自由转导师。在一些学科进一步完善导师集体指导制度,并对集体指导涉及的相关问题制定规则,使之更加制度化。《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被清退后,是否有后续的配套措施进行圆满的善后,保障其应有的权益,并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周倩:博士生被清退,符合一定条件,比如,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全部合格或已完成学位论文开题等,对于硕博连读的学生,可以授予其硕士文凭;对于其他博士生,可以发放结业证或者肄业证。高校应完善博士生学位申请申诉制度,加强博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前,有些高校博士生完成了毕业需要的所有流程,但因为高校规定的发表期刊论文的层次问题,不能获得博士学位,在破除“五唯”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延长发表期刊论文的时间或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判定期刊论文质量。闫月勤:我不同意清退这种方式。在终身学习社会里面,没有必要也不能清退。据我所在高校情况,目前清退的学生大多数不是全日制在读博士生,在职学生居多。这部分学生因为工作、学习、家庭无法兼顾,完成学业要求困难,没办法按期毕业。高校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自愿放弃,当然可以。如果因为个人特殊原因不得不延期应该尊重,要允许学生申请休学或延期几年。只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高校管理的复杂度。建议高校对申请休学的博士生收取一定学籍管理费用,妥善管理学生学籍,待学生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可以顺利对接;改善导师评价,学生延期或者休学不影响导师业绩评价。沈文钦:博士生的退学处理问题,博士生个体、导师、院校和政府四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所作为。并不是所有注册的博士生最终都能获得博士学位,在欧美国家,相当高比例的博士生最终是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入学之初就应当对此有所认识,并有心理准备。对院校而言,对于分流的博士生,应当允许他们把学籍转为硕士生,并相应地申请硕士学位。政府的学籍管理系统也应当相应调整得更加灵活。对于希望从博士生转为硕士生身份的学生,院校和导师应当理解并鼓励。中国科学报:【来源:天天读报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其言虽教

应届博士年薪百万和被劝退博士: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1华为聘任应庙博士年薪最高201万最近,博士们火了:“华为年薪百万聘用8名博士”的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引发强烈关注和持续热议。这8位博士都是2019应届毕业生,刚走出校门,就拥有常人工作多年也无法企及的薪资:最高年薪上限201万,最低的年薪下限也有89.6万。华为例来对人才十分重视,这至少传递一个正能量的信号:高材生=高“财”生。谈钱虽然很现实,但钱也是价值的体现。华为“顶薪招顶尖人才”就是对“知识改变命运”最好的证明。如果有更多的企业能像华为一样,那么众多的学生会更愿意静下心来读书,含辛茹苦超越起跑线的青少年们,再也不会去羡慕网红去追捧明星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网上对华为更是赞扬声一片,很多人表示:“辞职去读博,还来得及吗”?其实,在很多一线城市,像华为这样为顶级人才开出百万年薪的,并非一骑绝尘。腾讯、大疆、小米等企业薪资也开得很豪气。所以,高学历也代表高收入,读书也决定生活层次。一家深圳大企业的员工更是直言:应届博士的起薪,本科生得奋斗10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人家毕业拿着百万年薪,你却只能刷着手机吃“柠檬”。“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优秀,而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22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被劝退不可否认,还是会有人说,读书无用,事实上,不是读书没用,是你还没读到“有用”就放弃了。做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和半途而废,结果当然不一样。前几天,清华大学的2名博士也火了一回,原因竟然是因为无故旷课多日,而被劝退。并且因为一直联系不到他们,退学通知无法送达,清华大学只能在官网发布公告。看到这样的消息,不甚唏嘘。能读到博士,人生差不多20年的光景,想来也是一路厮杀,从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辛苦自不必说,可是到了最后竟然落到了被学校开除的地步,还真是“学节不保”。人生每一个阶段,其实都是一场马拉松赛跑,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这2位刚刚被劝退的博士,不知道看到上面“华为年薪百万聘用8名博士”的消息时,心里会怎么样?而前不久,深圳大学发布声明:对317名研究生被做出退学处理。这早已不是个例了。985名校华中科技大学决定把18名学生的本科学历转成专科,原因是沉迷网游,考试成绩不合格。西南交通大学部分研究生超过学习年限,未提出结业申请,被退学了。……在最好的位置上偷懒,结果就是被现实狠狠地打脸。《人民日报》就曾发文怒斥“沉睡中的大学生”:“上课时,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下课时,自修没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没有看连续剧多,看连续剧没有游戏多。”很多人“混”大学,上了大学没人管了,拍拖,睡觉,打游戏……结果毕业=失业,却开始又抱怨命运不公,诸不知,今天的结果不正是昨天不作为的后果吗?某网友说:大学是一场长跑,这四年时光,有的人从一开始就踏上了其他跑道,也有人挤到了前面的队伍,是时间让大家变得不一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3最悔是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蔡康永曾在节目上说:15岁时,你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时遇到一个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能道歉:“不好意思,我不会。”18岁时,你觉得英语难,放弃英语,到28岁时遇到一份很好但要懂英语的工作,你只能拒绝:“对不起,我不会。”比利时《老人》杂志曾经针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发起一项调查:当你老了,一生最后悔的是什么?结果,高达9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不够努力,导致一生一事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深以为然。人生前半程偷过的懒,迟早会用后半程后悔的泪来还。所有成功的事业都是时间和汗水熬出来的。不久前,看到一位37岁女硕士在论坛发帖求职,她在帖子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做过科研合作管理,但只是“打杂”;本专业的注册证书没考下来;考了个日语1级,却不能口头交流;英语还行,但也只是考研时英语成绩过得去。”很长时间过去了,工作还是没有结果。她说:“我承认我很失败,没有在这么长的职业生涯里磨砺好我的翅膀,所以现在才这么凄惨。”有人评论:“在职场上混日子,迟早让职场把你混了。”职场如此,生活也如此,选择了安逸,不努力,不奋斗,结果就成为温水里煮的青蛙。工作总是很累,年轻的时候不累,以后只会更累。如果你真的认为人生可以混下去,那就等着混不下去时后悔吧。4人生不妥协,终会赢得未来我有一位朋友,人生30年经历,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女人的真实缩影。18岁因为贫穷高中毕业,在南方一边打工一边读夜校,考上了深圳大学专科。准备专升本的时候,男朋友工作调动,去了北京。她放弃了学业,随他北上。结婚之后,有些不甘心,准备参加高自考,结果老公说,“不用那么辛苦,我养你呀,再过一年我们准备要孩子,就别考了。”她也曾和大多数的女人一样被感动,心甘情感地备孕、辞职在家带孩子。孩子3岁多的时候,与老公感情出现问题。很多人劝她忍耐,而她默默地开始狠下心来考证,为了争得孩子的抚养权努力。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只有等孩子睡着之后才有时间自学。碰到难些的知识点,她也几次一个人在夜里崩溃地哭,一边哭还在一边刷题。二年多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成功拿到证书的时候,她也拿到了离婚证和孩子的抚养权。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一边接着自学、做兼职,从不敢懈怠。后来,她的初恋,事业有成错过婚姻的男同学,开着保时捷来表白。很多人又劝她,赶紧抓着这又帅又多金的成功男吧,可朋友却不愿意把婚姻当做救命稻草。她一直觉得,爱情上势均力敌才能相得益彰,好的婚姻也是锦上添花,从来不是谁拯救谁于水火。“你有你的保时捷,我有我的不妥协”。与你并肩共看风景,才是爱情和婚姻中女人该有的模样。她愿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耀过去,也能照进未来。朋友说句话时的样子,最美,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相信这样的她,一定会有优秀又懂她的人珍惜。相对于在婚姻中抱怨,面目全非,却依然没有勇气走出来的女人。努力为自己活一回,才会哭的痛快,笑的欢畅。5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很多人都说,如果我当初再努力一点,结果是不是不一样?是的,努力了,结果一定会不一样。《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这本书说过:人生没有如果,不要把希望寄予明天,不要让人生等待未来。明天的日子如何,未来的人生怎样,全在此时此刻的努力。人生没有如果,不要抱着幻想。忘记你所失去的,珍惜你所拥有的。尽管人生未必没有遗憾,但可以无悔。不管是怎样的人生,只要尽力了,也就不需要如果了。对于人生已到中年的我们,与其悔不当初、伤春悲秋,不如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改变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一个今天都是起点,只要活着,人生就还没到终点,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与机遇。韩国三星集团前总裁李健熙说过:“对于结果,我们不是想要,而是一定要。如果我们要成功,要做出业绩,就要树立结果心态,克服一切借口,全力以赴去实现结果。"“你只管努力,生活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惊喜。”-END-

格心

研究生“过期”被退学,别指望在大学里“躲清闲”

▲资料图。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才刚过去不久,一些人已经开始担心“毕业问题”了。近日,一些高校对部分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广州大学决定对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博士7年、硕士5年)内未完成学业的72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也发布了类似通知,退学对象也多为“超期未毕业”的研究生。这被舆论解读为我国大学要“严进严出”、注重研究生质量,但其实这种操作并不新鲜。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曾要求307名未能按期完成学业的研究生退学,当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过去10年来,我国很多研究生培养机构,都采取过清退超期研究生、博士生的做法来控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做法无疑让在读研究生有了更大的求学压力,至少学生不能在考上研究生后,就做“挂名学生”混日子。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我国可能有65%的博士无法按期毕业。我国的博士学制基本还实行三年制,从现实情况看,三年内顺利毕业的确实不多,超过三年的就都是无法按期毕业。我国用求学期限作为主要标准清退超期研究生,与传统的学制观念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对研究生、博士生的生均经费拨款,是按学制进行的;后勤服务也由大学提供,如果有大量学生延期很长时间毕业,大学的服务压力会很大。但也应该看到,从“终端”着手清退超期研究生是最后、最无奈的解决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未免遗憾。这也意味着学生和高校双方时间、精力、经费成本上的沉没。因而,要全面提高研究生质量,还应该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比如超过学校规定期限不注册的学生,很可能本来就不想读了。另外,对个别超期研究生,学校和导师也有部分责任,如果平时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评价,也就不必等到进行集中的清退了。在发达国家,博士教育并不强调“按期毕业”,而是实行弹性学制,用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获得博士学位是十分正常的。而且,毕业时间,也和选择的博士学位论文难度有关。但这种“超期”,应该有其研究成果、过程评价作支撑,而不仅仅是“混日子”。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培养单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教育部提出的“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切中了研究生培养的要害,也对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导师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指导、培养学生上。如今,一些研究生有的因导师太忙而被“放养”,一年见不到几次导师;有的则被导师作为“打工仔”,给教师的课题、项目“打杂”“跑腿”,耽误了自己的研究,并引发各种纠纷、矛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双重使命,两者应相互促进,不可偏颇——培养人才甚至是更核心的使命。健全的导师制,是通过导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研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学生学术水平的提升也将对导师的学术研究带来帮助。总之,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导师,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别等到“清退”时,才追悔莫及。□熊丙奇(学者)编辑 孟然 校对 王心

仲村

西南交大博士研究生在线学位论文答辩举行

疫情防控下,论文答辩怎么办?近日,西南交大组织了疫情防控期间的首场博士研究生在线学位论文答辩。线上答辩委员会主席、西南交通大学李天瑞教授,答辩委员会成员四川大学王宏霞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朱策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杨燕教授、吴晓教授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参会。答辩人庄旭则在成都的家里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答辩。答辩流程与传统线下答辩一致,过程持续两个半小时。答辩委员会经过40分钟的在线讨论,通过匿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庄旭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博士学位。答辩进行了全程录屏和录音,作为答辩记录留存。(戴齐 记者 李丹)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