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2020 届免试研究生推荐指标数为 1211人。其中包括研究生支教团 10 名,国防科工单位补偿计划 1 个;推荐阅读: 【注意】西南交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出来啦研究生支教团 10 个;竞赛直免资格的 45 个;中法 4+4 直免推荐名额 14 个;免研辅导员推荐数不超过 40 个。2016-2017 学年,学校本科招生计划数为 7450 人,实 际录取数为 7334 人。保研率:16.5%。预估2020届国内升学率29.5%,留学率4.5%。考研率约13%。保研率较高。考研比保研难。根据历年保研去向,预估1211名推免生中,一半留在本校读研。其余主要流向成电、川大、浙大、西安交大等校。
封面新闻记者 张菲菲 (图片由学校提供)11月3日,西南交通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暨博士宣讲团出征仪式在该校犀浦校区举行。“研究中心将以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任务。”西南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伯海介绍说,研究中心主要发挥卢纶研究、理论宣传、立德树人等三项职能。据介绍,研究中心将重点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方略”、“新布局”等相关主题,研究中心将与政府及企业共同深入开展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研究;同时结合西南交大的国际化战略,与“汉学”、“中共学”、“中国问题研究”等国外相关学术研究机构、智囊中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表示,西南交大作为一所致力于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一流大学,在中国高铁的研发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中心将充分结合交大学科特色,着力开展交通强国与“大交通”方面的课题研究,从“一带一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探究和诠释以高铁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中的重大作用。会上,徐飞校长还为博士宣讲团出征授旗。西南交大博士宣讲团由近20名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组成的宣讲团队。十九大召开后,西南交大博士宣讲团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并宣讲传播十九大精神:组织成员开展集体备课,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及辅导资料,结合博士研究方向,精确选题,梳理脉络,撰写讲稿,制作PPT,人手形成一套宣讲教案。成员们将根据十九大精神,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形成了“学习党团知识、争做青年先锋”,“贯彻十九大、奋斗最青春”和“十九大报告中的五个‘新’”等一系列宣讲主题。
日前,《四川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西南交大委员会副主委杨维清教授撰写的建议获得四川省副省长批示》的新闻,出现在西南交通大学统一战线官方微信上。杨维清的同事们开玩笑说道:杨老师的纳米材料玩得溜,这大家都知道,想不到提案也写得这么好。其实,与杨维清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一位“宝藏教授”,有许多别人不知道的故事。1997年,第一次站在县高中讲台上的杨维清,手握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着万有引力公式。22岁的杨维清有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他想好了,自己将一直站好中学教育的讲台。但他没想到,多年后,讲台下学生竟是一群大学生,讲授的内容也从“艾萨克·牛顿”的变成了“理查德·费曼”。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稻田,清澈见底的小溪。这是杨维清对于家乡的美好记忆。“没有大城市学校中你追我赶的氛围,也没有太多的学习压力”,杨维清说道,在自己的印象中,大学以前大部分时间都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努力。2003年,杨维清在某知名教育机构里面,成为了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金牌讲师。“当时在成都的培训机构里面还小有名气,我上一节课的收入,非常可观”,杨维清说道。“我要一辈子做培训老师吗?”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疑问在他迷茫的心里越来越强烈,一个大胆的想法也越来越清晰。2004年,杨维清毅然辞去工作,回归校园,到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博士。2013年,杨维清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院士处学习。2014年到校工作时,已经37岁的他,才开启自己的科研之路和“开挂人生”。“巧妙!很有创新性”,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这样夸赞杨维清的成果。中央统战部五局局长李莉也曾为杨维清的科研点赞。《科技日报》《New Scientist》 等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杨维清的研究成果时,称赞他将纳米材料玩出“新花样”。只有杨维清最清楚,“玩”科研的赞誉身后,其实是在“抢”:把曾经迷茫的时间“抢”回来!把耗在别处的时间“抢”回来!把藏心中的科研梦“追”过来!纳米能源与功能器件课题组刚成立时,仅有一间屋子。杨维清一个人购买设备、报账、安装、调试,为了省钱,自己买零件搭设备,为国家节约设备经费60余万元。最忙时,杨维清“驻扎”在实验室,一周仅回家一次。为了省下学校和双流家来回的三小时,他把两把办公椅,拼成了自己的床。每晚陪伴他的,是漆黑寂静的校园和他那始终如一的科研梦。每每想到这里,杨维清还是觉得对孩子有些亏欠。几岁小孩每周见到爸爸的时间少得可怜。在孩子最需要父亲陪伴的年纪,杨维清只能缺席。对此,他的妻子少不了有些抱怨。谈到这些,杨维清的眼眶有些湿润。这是作为慈父的愧疚,但他别无选择。他说道:“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前景宽阔,这个研究领域日新月异,一分钟也耽误不起。”也是在这段时间,长期高负荷的运转让杨维清的转氨酶一度猛增,连医生也忍不住批评他:“到底是要工作,还是要肝!”最终,在日以继夜的奋斗下,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实验室科研队伍将近30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四川省杰出青年项目等多项省部级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目,获得授权12项。有一次,实验室里几吨重的设备到了,杨维清立刻招呼大家一起吭哧吭哧地扛上四楼。等设备搬完,杨维清才发现牛仔裤被磨出了一个大窟窿。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成为了杨维清团队前进的风向标。“科研经费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杨维清实验室里的设备都不太“美观”,有些外观有点“山寨”,不太像厂家生产的成型设备。原来,实验室里的大多数设备都是学生亲手打造的,网上购买的零件一个个拼接。要知道用各种网上购买的零件由学生自行搭建设备花费的价钱,有时仅是一些厂家卖的成型设备价格的1/10。这些“学生造”的设备会让到实验室参观的同行们感到吃惊。这些设备上面都刻了学生的名字,有了自己的“logo”。比如,实验室的主要仪器——电晕极化装置的外壳上就清晰地刻着博士研究生张彬彬的名字和设备的搭建日期。这既省钱,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先造火车头,再造火车尾”是杨维清一贯的教育理念,以项目为依托,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让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心里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科研激情也被点燃。“我愿做学生伯乐,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希望能给与他们无悔的三年”。“放手尝试吧!经费的事你们不用操心,我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你们创新!”具有育人情怀的杨维清待学生以赤诚,学生回馈以真心。6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一共发表了30余篇高质量论文,博士研究生张磊获得了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竢实扬华奖章,实验室共8人次获国家奖学金、获唐立新奖1项、扬华新秀奖2项,优秀研究生标兵6项,优秀硕士论文奖1项。谈到学生成绩时,杨维清说道,学生是自己最好的名片。他指着办公室面前的墙壁开怀地说:“我想把每一个毕业生照片贴在墙上,等我退休后,看看我培养的学生,这将是一个老师的最大幸福。”2019年,党委统战部首创组织开展党外人士深入联系学生工作时,杨维清非常支持,联系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2018-01班。疫情期间,他主动关心学生,为学生提供延伸学习材料,弥补网络学习的短板。已经颇有名气的杨维清收到了不少高校抛来的橄榄枝,其中不乏高薪诱惑。但是他毫不犹豫,坚持留在西南交大,坚守他的西部情怀。这与学校党委长期重视统战工作、对党外人士“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有关:曾经在启动和项目经费用完后,杨维清团队出现瓶颈。最困难时,杨维清甚至跟爱人商量,把当年做奥数金牌辅导教师攒钱买的房子卖了。最终,学校党委书记王顺洪通过党委统战部了解了他的难处,亲自联系四川缘满集团向实验室慷慨捐资1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这让我特别感动,如此忙的顺洪书记还为我这样一个普通教授解决了实际困难,这是‘情感留人’最好诠释。”杨维清在学校统一战线表彰大会的发言中讲述了这一感人故事。会后,不少参会人员都表示,杨维清对科研教学的情怀、用感恩的心坚守西部的故事,让学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形象在大家心中立起来、活起来、亮起来。“我比较关注科技领域方面的一些管理问题,平时注重材料收集”,杨维清说道。由于积累丰厚,2019年省两会,他提了10多个提案,今年两会,他同样准备了多个提案。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杨维清在写提案时保持了科研的“势头”:产量高、质量高。2018年初次参加四川省“两会”,杨维清提出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被《四川政协报》报道。今年省“两会”,杨维清在小组会议提建议的镜头,被《四川日报》“捕捉”。“写提案有一定的专业性,写作又是工科老师的普遍‘弱项’,成为政协委员后,我就开始认真钻研。在全程认真参加学校社会主义学院开设的‘全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培训’后,我的政治素养以及写作技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杨维清说道。5月8日-5月11日,杨维清参加了四川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心系学生的他准备将两会期间的见闻,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给学生分享。“大学生,不能只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还应将眼光看向‘窗外’,多关注时事,提升综合素质和家国情怀。”杨维清说道。“学校党委统战部组织、选送的各类培训对我很有帮助,让我从一名普通教授成功转变为政协委员。成为政协委员,让我有机会为四川发展建言献策,我感到非常荣幸。”杨维清说道。(西南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供稿)
近日,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公布,西南交通大学共4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实现了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双重历史性突破。西南交通大学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据了解,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目前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奖项,该奖项也是国内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层次奖项。该奖项旨在表彰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和引导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严谨治学、铸造精品,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鼓励、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加快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讯员:西南交通大学梁冰)
11月11日,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绍辉同西南交通大学唐山研究生院负责同志进行座谈,听取了研究生院办学情况和交大园建设相关情况,就积极配合新城投做好交大园项目建设,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深化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办学等事项进行了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唐山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刘伟、办公室主任王韬和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座谈。【来源:唐山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5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力学学院张旭教授研究组在固体力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上在线发表论文“Cyclic plasticity of an interstitial high-entropy alloy: Experiments, crystal plasticity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论文通讯作者为张旭教授,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陆晓翀,合作者有康国政教授、阚前华教授、李志明教授、于超副教授、博士生赵建锋。这也是力学学院向西南交通大学124周年校庆日献上的一份礼物。传统的合金往往只含有1-2种主要元素,这种设计理念逐渐成为限制合金性能进一步提升的瓶颈。近年来,高熵合金(high entropy alloy, HEA)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设计理念,合金化学成分具有多种主元,也被称为多主元合金。Fe49.5Mn30Co10Cr10C0.5 (at.%)是在亚稳态双相高熵合金Fe50Mn30Co10Cr10 (at.%)的基础上加入微量间隙原子C而发展出的新型高熵合金(以下简称iHEA),在经过晶粒细化后,这种高熵合金能形成近似单相FCC结构,多种强化机制和塑性变形机制使得 iHEA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能力。材料在实际服役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循环载荷的作用。在平均应力不为0的非对称应力载荷作用下,材料会产生循环塑性不断累积的棘轮行为,对材料的低周疲劳寿命有重要影响。关于iHEA单拉变形行为的宏微观实验研究目前已比较丰富,但循环塑性行为的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尚未开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合金服役能力的评估和工程应用。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康国政教授团队与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合作,针对单相iHEA开展了循环变形测试,并对变形后的试样进行微观表征分析,根据宏观力学响应和微结构演化规律发展出合理描述这种高熵合金棘轮行为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相关研究工作于2020年5月15日在固体力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上在线发表,论文通讯作者为张旭教授,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陆晓翀,合作者有康国政教授、阚前华教授、李志明教授、于超副教授、博士生赵建锋。论文题目为“Cyclic plasticity of an interstitial high-entropy alloy: Experiments, crystal plasticity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通过非对称应力控制的循环变形测试,本研究首次获取了iHEA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和棘轮应变演化曲线。在不同应力幅的循环载荷作用下,iHEA表现出与传统合金钢(304、316L不锈钢等)相似的棘轮特性。但在相似应力水平下,iHEA具有比316L不锈钢更低的饱和棘轮应变率,这说明iHEA具有更强的循环硬化效应和抵御塑性累积的能力。图1 iHEA在循环变形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和棘轮应变演化曲线通过EBSD和ECCI等微观表征手段,研究者发现iHEA的循环硬化能力源自其内部特殊的微结构演化。以往研究表明,iHEA具有位错滑移、变形孪晶、马氏体相变三种塑性变形机制。同单拉变形情况相比,在循环载荷作用下iHEA内部产生了由多重孪晶和马氏体片层组成的网格状微结构,且平均马氏体体积分数达到50%。而在单拉情况下,局部应变为90%的断口处马氏体体积分数也仅为36.7%。丰富的内界面,特别是网状微结构的出现,有效地缩短了可动位错的平均自由程,因此提升了iHEA的循环硬化能力。图2 iHEA的EBSD和ECCI表征图基于宏观测试和微观表征的结果及相关分析,进一步发展了考虑微观物理机制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来描述iHEA的棘轮行为。在该模型中,各向同性硬化和随动硬化分别由林位错强化和背应力提供,而两者又受到位错平均自由程的影响,也就是间接受到孪生和马氏体相变等塑性机制的影响。该模型通过马普钢铁所开发的材料模拟平台DAMASK移植有限元数值实现。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工况下棘轮应变的演化情况。通过分析位错密度、孪晶和马氏体体积分数的演化,可以进一步看出外部载荷通过改变微结构的演化速率来影响材料的硬化行为,从而影响材料的宏观变形响应。模拟也显示马氏体在微结构内部分布得很不均匀,与微结构表征相似,这是多晶材料各向异性导致的。图3 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结果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11872321)、德国洪堡基金、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 2019-Z07)和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创新基金(2019)的资助。张旭教授“多尺度材料力学”研究组隶属康国政教授“材料本构关系和疲劳断裂”研究团队,已在《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Acta Materialia》等固体力学与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内容来源:西南交大新闻网 作者:陆晓翀 信息员:蔡京君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李俊涛 头图尾签设计:姜日琪 蒋硕匀
西南交通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今年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结束,考生们现在最关心复试分数线。复试分数线分为国家线、校线、院线及专业线,其中最重要的复试专业分数线直接宣告考生能否参加复试。目前2020年考研复试线没有公示,所以2017-2019年度的复试线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现在,考研逆袭哥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整理了含西南交通大学在内全国百所高校的各个学院所有专业近三年2017-2019的专业(方向)复试线及复试办法等信息。考生们可以公布初试成绩以后的实际情况,结合近三年的复试分数线,先发制人,一战成研。西南交通大学其余所有学院专业分数线信息,请关注“考研逆袭哥”查看,更有独家西南交通大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助你成功上岸,圆梦西南交通大学!
7月17日,金牛区九里堤街道西南交大社区党委、居委会联合玉成志愿服务与研究中心(玉成书院)开展了“专家视野——西南交大社区的治理与规划”主题分享会,旨在分析社区现状及发展方向,记录社区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后期口述史志愿者记录社区蝶变过程提供指导。辖区40余名青少年志愿者及居民志愿者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邀请到了金牛区区委政研室调研员、资深媒体宣传策划人华夫为口述历史项目党员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及居民志愿者讲解西南交大社区的治理与规划。华夫老师从认识西南交大社区、西南交大社区的治理与规划两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西南交大社区的文化底蕴、资源优势、发展变迁及发展蓝图,从而让口述史志愿者能够深层次地了解社区历史,讲好社区故事。随后,华夫老师带领着清华大学青年志愿者郑吟秋、绵阳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邓馨宇采访了西南交大社区党委书记汪筱蓉,进一步了解了关于社区发展的记忆。 此次分享会从专家的角度讲述了西南交大社区的发展历史、治理规划,为《蝶变:西南交大社区口述历史》社区观察与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项目后期对社区历史的挖掘、社区文化的营造、社区记忆的传承、社区精神的形塑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28日讯(记者 陈淋)9月28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西南交通大学获悉,日前,腾讯基金会、“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50位青年科学家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西南交通大学王开云老师获此殊荣,也是四川省唯一获奖的青年科学家。这是继去年邓自刚研究员荣获首届“科学探索奖”之后,西南交通大学的第二位获奖者。王开云是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王开云研究员长期奋战在我国铁路科研第一线,2019年主持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该项目针对纵向冲动引发重载列车运行安全及轨道结构运用安全等制约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了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了重载列车与轨道动态相互作用的系统分析方法,提出了降低列车纵向冲动、减轻轮轨动力作用等技术;在我国10多个重点工程中得到了大规模成功应用,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该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王开云还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作为国内首个由互联网企业设立的科技公益项目,“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由马化腾携手饶毅、杨振宁、施一公、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据介绍,2020年“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科学家的申报材料,经过初筛、初审、复审、终审四轮评审,产生最终获奖名单,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2020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来源:四川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积极应对新冠疫情,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深化以“研”为中心的培养理念,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创新引领、质量提升、特色发展”四大主题,推进新时代研究教育改革发展,全面部署和推动学校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一、系统谋划,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一)凝聚共识,广泛开展系列研讨活动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后,研究生院迅速组织专题学习,并以“深化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主题,精心制定调研计划。深入学校22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全覆盖调研与座谈,全面梳理研究生教育现状,围绕招生机制改革、培养模式改革、导师队伍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生质量保障、开放合作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等方面拟定调研提纲,学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研究生导师代表及相关管理人员参加本轮调研座谈会。同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制定了面向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等不同对象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00余份。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文件汇编》,为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砥砺奋进,召开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会12月24日,成功召开“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会”,开启了学校研究生教育新篇章。大会紧密围绕新时代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部署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着力推进“立德树人、创新引领、质量提升、特色发展”四大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围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入口与出口、导学关系、教材与课程、实践与交流等各培养关键环节的“十八项重点改革举措”。大会创新会议形式,依托网络直播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设置主会场和分会场,全校上下近5000人参会,真正做到了“高格局、远谋划、新形式、广参与”,对学校开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全新格局,加快推动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三)对标一流,持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生院瞄准交通运输领域主战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基础,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工程博士川藏铁路专项计划;主动作为,加强研究生教材、高水平专著建设,年度出版各学科高水平研究生教材/专著34本,国家铁路局立项 “轨道交通设计建造教材”7本、“智能轨道交通教材”1本、“未来轨道交通教材” 1本;服务需求,深化导师遴选制度改革,打通杰出人才和青年教师申请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快速通道;创新机制,健全了研究生成果标准与激励体系,2020年学校授予博士学位人员人均发表高水平论文比2019年提高了0.6篇,成果产出明显提升。(四)科学定位,重构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为建立更高水平、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研究生培养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研究生院在充分解读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经过七个月调研座谈、意见征求,针对研究生学位授予、学位论文质量和创新性探索等各质量保障关键环节,制定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重构充分体现分类评价、多元导向的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价体系,突出社会贡献和实际成效。出台了《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2020版)》,制定了兼顾国内外最高学术水平和交大学科特色的高水平中文期刊目录。坚决破除“五唯”,明确了“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的代表性创新成果,是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重点关注成果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而非成果形式,对标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鼓励研究生以高水平中文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论文、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科技奖励、研究报告等多元化成果形式充实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二、践行使命,构筑研究生教育教学疫情防控坚实堡垒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研究生院在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力保障研究生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学位授予,构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疫情防控的坚实堡垒。(一)云端考试,开展网络远程研究生招生工作首次开展研究生招生网络考试,高质量完成录取工作。研究生院、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联合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开展考务培训、模拟演练等工作,确保2020年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顺利进行。在极短的时间内相继开发研究生远程在线复试管理系统和笔试管理系统,线上远程笔试784人、远程复试6000余人次,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圆满完成2020年各类研究生招生考试与录取工作。2020年学校共录取硕士研究生5109人,比去年增长18.7%;博士研究生584人,比去年增长17.1%。(二)筑牢防线,顺利完成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务工作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值12月上旬郫都区发现本土新冠病例之际,地处郫都区的犀浦校区考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做好2777名考生的考务保障工作又增添了新的挑战。研究生院积极联合各部门,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方案,对考前考生健康状况排查、考场设置、试卷管理、消杀防疫等环节对防疫工作进行了严密部署,对考试期间防疫、医护、保卫、监巡考等460余名工作人员进行分批、分层、全覆盖培训,全力筑牢疫情防控和考试安全“两道防线”,积极营造健康安全、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考试环境,顺利完成本年度考务工作。(三)迎难而上,高质量完成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确保研究生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全面开展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相关的各项工作。研究生院与22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及全体研究生任课教师通力协作,通过召开院长工作视频会议、网站发布工作通知、充分利用教务员QQ、微信工作群加强联系并部署工作,有效推动在线教学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同时,研究生院主动与各在线教学平台建立联系,打通在线教学渠道、搭建在线教学平台,组织任课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技能的培训工作,打造示范性优秀在线教学案例30余项,确保线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据统计,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开设了645个在线课程班,开班率占比90%以上,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开班率达100%;在线选课达30000人次以上,共有5500余名研究生完成在线学习任务,覆盖面在95%以上,顺利完成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全部工作。(四)创新模式,做好疫情期间学位授予工作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影响,研究生院创新管理模式,发布《西南交通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学位论文线上答辩总体要求》,制定了详细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答辩方案;及时调整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管理流程,在规定的3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之外,特别在7月增开一次会议,专题审议学位授予申请,为研究生按期顺利毕业与授位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学校共授予博士学位280人、硕士学位3612人。(通讯员:西南交通大学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