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山水满城桔,一州忠义九州魂”。一句诗展现出忠县一江碧水、两岸桔香的恢宏场景,其中的“忠”字,既造就了忠县柑桔的“忠橙”品牌,也代表了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科技工作者在这片热土上开展科技帮扶的“忠情”。近日,一支由西南大学柑桔病虫防治专家冉春、栽培专家淳长品带领15名研究生组成的“科服果农”服务队,正冒着接近40度的高温,在忠县新立镇开展科技帮扶活动,指导当地果农做好当季果园管理。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西南大学的这支队伍,不仅这个夏天扎在忠县乡村,早在1992年,他们就已经与忠县的桔柑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记者为你带来他们用科学技术振兴美丽乡村的那些事。服务队每年来多次 科技助推忠县发展听说科服果农服务队的师生们来了,忠县新立镇当地许多果都赶了过去,向专家请教近期果园管理技术要领。“现在正是施用壮果促稍肥的关键时期,在抹除零星抽发的晚夏梢同时,要在7月底8月初统一放秋梢,秋梢是明年的最好结果母枝,放秋梢时一定要防控好潜叶蛾的危害。”淳长品在了解了他的果园现状后,立刻交代了夏季高温季节果园管理的重点。对于忠县当地一些常见的柑桔病虫害,柑桔研究所已经有一种更加有效并且绿色环保的防治办法——抗药性捕食螨。近年来,冉春研究员正带领团队成员在忠县大力推广常见柑桔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帮助当地果农培训如何正确使用抗药性捕食螨。“农药并非越毒越好,也并非施用越多越好,关键还在于对症科学施药。就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不当施用农药的现象较为普遍,还需要加强用药安全教育,这也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忠县柑桔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来自柑桔研究所的科技支撑,从品种选择、苗木繁育、果园规划、栽培管理、商品化处理与柑桔深加工,处处都有他们的帮助。” 忠县果业局局长熊长春说,柑桔研究所的师生们每年都要过来十余次,有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帮扶,实现了这座城市“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华丽蜕变,使忠县成为重庆柑桔产业的核心区、全国柑桔技术的示范区,帮助忠县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的乡村振兴之路。柑桔技术看忠县 少不了西南大学的努力这份“忠情”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施格兰柑桔产业化项目在忠县落户。1992年,美国施格兰公司董事长博富文先生在和我国一位政府官员共进早餐时,萌发了在中国生产橙汁的念头。此后,美国公司便与柑桔研究所的相关专家一道遍寻适合橙汁加工原料生产的基地,先后六次深入三峡库区十多个区县详细考察,其中三次考察了忠县。考察认为:“忠县建立优质商品果基地完全可行,海拔600米以下的地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发展柑桔生态最适宜区”。1997年11月,施格兰柑桔项目在忠县新立镇正式启动,专程从美国赶到忠县的博富文先生亲手栽下了第一棵柑桔树。施格兰项目建设定位为发展橙汁加工业,重点推广哈姆林、早金、特罗维塔、凤梨、奥林达、德尔塔等甜橙品种,以保证橙汁加工。在柑桔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下,项目采用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柑桔种植技术,包括工厂化容器苗技术培育优质无毒嫁接壮苗,苗木定植成活率高,生长快。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建园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大大提高了果园投产期,大幅度提高果园产量。一年定植、两年试花挂果、三年正式投产的果园建设周期颠覆了传统的柑桔种植理念,在全国柑桔产区迅速赢得了“柑桔规模看赣南,柑桔技术看忠县”的美誉。早年打过工跑过运输 柑橘让他种出好生活忠县柑桔种植历史悠久,以前大多是农民在房前屋后零星栽种供自家食用为主,施格兰项目的落地开启了忠县柑桔产业化发展的新篇章。当地果农伯志油的柑桔种植也开始于施格兰柑桔产业化项目。他早年打过工、跑过运输,但都没能发家致富。1996年,柑桔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将试种成功的塔罗科血橙新系引入到忠县等地推广,少数敢于尝鲜的柑桔果农开沟筑园小面积栽种,率先开始了优质血橙的商品化生产。伯志油至今都还能回想起当初对乡亲们栽种这一柑桔新品种的疑虑,他很难相信这一名字拗口的柑桔品种能够受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施格兰项目启动后,伯志油听到了不少关于柑桔新品种的介绍,决定不再错过这一波柑桔产业化发展机会。2000年,他放弃在外打工回到家乡,利用自己家的承包地种植了近10亩“奥林达”甜橙,三年后实现丰产,年产甜橙14吨。按照每吨1400元的收购价,每年有近两万元揣进伯志油的腰包。2012年前后,国内柑桔消费市场发生变化,以杂柑为代表的一批名优柑桔鲜品受到市场追捧,市场需求旺盛。眼看着周边地区的其他果农逐渐发家致富,伯志油心里也十分着急。“虽然甜橙有加工厂收购,但收购价格较低,一斤果才7毛钱左右;‘奥林达’果实较小、口感不佳,拿到市场上作鲜果销售又十分困难。所以一年辛苦到头也赚不了钱,只能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看着身边的果农纷纷选择砍树或撂荒,伯志油选择了继续坚持。“现在看来光靠坚持也没用,没有品种优势再坚持也没有出路。后来还是依靠柑桔研究所专家指导的高接换种技术,将“奥林达”更换为“春见”、“不知火”和“沃柑”等新品种,田间收购价能到5元一斤,我这500多棵柑桔树从‘要命树’变成了‘摇钱树’,仅沃柑一个品种一年都能销售20万。”在柑桔研究所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推动下,忠县的不少柑桔种植业主和果农对柑桔园进行了高接换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高换鲜食柑桔面积达到10万余亩,实现了全县柑桔种植品种的多元化,有效提升了果农的种植效益。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实习生 罗俊杰
今日(31日),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举行签约暨揭牌仪式。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北碚区和西南大学深化校地科技开发合作重要平台。西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段书凯表示,校地双方按照“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整合西南大学学科资源优势和北碚区政策优势,共同开发具有前瞻性的新技术、新产品,培育创新型企业,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段书凯说,校地双方将依托西南大学校内外物业,加快建设以生物技术、文化创意为重点的创新创业街区,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学生等活跃创客群体开展创新创业。同时双方还将共建产业基地,推动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清华启迪、猪八戒等知名孵化运营商互动联营,提升服务能力、质量和效率,引导大科园向专业化、链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我们要在北碚区内落实300亩工业用地与西南大学共同打造产业基地,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创业中心内相对成熟的产业项目或科技创新成果入驻孵化,并加快实现产业化。”北碚国家柑桔公园规划及建设项目也是校地合作平台之一。据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党委书记骆云中介绍,国家柑桔公园规划范围涉及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全境,规划面积1883.42亩。项目地处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槽谷地带,距绕城高速公路歇马互通4公里,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按照《北碚国家柑桔公园总体规划》,柑桔公园主要依托国内规模最大的柑桔种质资源基地、晏阳初旧居、乡建学院旧址、抗战文化等农业景观及人文历史景观,以国家农业公园为标准,探索科研、科普、休闲‘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建设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培训、示范推广、创业孵化、休闲观光、乡建文化、生态屏障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农业公园。”骆云中表示,柑桔公园将按照“一轴一带两翼”的空间结构,建设园区入口景观区、柑桔科技研发区、柑桔资源观赏区、柑桔艺术鉴赏区、柑桔科技培训区、柑桔种苗观赏区、柑桔文化体验区、粮油作物观赏区、乡建文化活动区、园艺作物观赏区、桔色滨河游憩区等11个功能区,着力打造农旅、文旅深度融合、特色鲜明的“都市田园综合体”,建成主城市民休闲观光的目的地。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淳 摄影 邹飞
说到农学系的大学,一定要列出名单,这份名单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大学,但是,实际上除了根正苗红的农业大学以外,非农业学院的农学专业也很引人注目,今天小编在介绍一下这5所高校虽然是非农院校,但农学,却一点也不含糊。浙江大学提起浙江大学,我想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巨大的无霸高中耸立在东南沿海,标签非常多,有“211”、“985”、“双一流”、“华东五校”等,在每年的大学排名中,浙江大学进入前五名,中国顶尖高中的浙江大学,一直给人一种综合大学的印象,其实浙江大学的农学专业也是肿瘤科。说起浙江大学的农学,不得不说浙江大学的历史和沿革,现在的浙江大学是1998年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学校合并而成的,这四所大学是同源,其中浙江农业大学是现在浙江大学农学那样的强大根源,浙江农业大学合并前是国内很强的农业大学,因此也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比起浙江大学,我觉得上海交通大学和农学比较远,但是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一样,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倾注了农学的心血,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上海农学院这所大学,弥补了农学专业的缺失。扬州大学学校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紘老师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业学校,1952年全国系调整时,其农业科和代理文史专修科西迁扬州,建立苏北农学院和苏北师范专业学校,其他四所大学也同期相继在扬州设立吗?还是搬家过来,1992年,学校合并创立了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业学校、江苏商业专门学校等6所大学。西南大学说到农学和师范的话,肯定不会考上西南大学,西南大学位于重庆,是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两所大学合并而成的,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创立了西南师范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改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新的西南农业大学,所以西南大学的农学专业一直很强。兰州大学上了年纪的理科高中兰州大学近年来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对兰州大学的关心集中在实力低下、教师资金外流、新校园建设等方面,兰州大学的学科建设也受到关注,事实上,兰大学的农学专业也很引人注目,兰州大学的植物动物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农业科学等相关学科进入ESI世界之首。对此,你怎么看?
为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按照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0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安排,2020年11月5日,由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办的“晚熟柑橘品种优化及高效生产技术高级研修班”在梁平如期举办。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专家李莉研究员、西南大学豆威教授、中国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彭良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江东副研究员、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熊伟研究员、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夏仁斌研究员、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吴正亮研究员等专家以及来自梁平、忠县、万州、云阳等柑橘种植区县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合计60余人参加。此次高研班为期4天,以专家讲座和考察交流的方式进行,授课内容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各位专家针对2020年全国柑橘生产形势现状及发展形势分析、重庆柑橘区域布局、晚熟柑橘品种及丰产栽培技术、晚熟柑橘丰产栽培及品质提升管理技术、柑橘化肥农药双减与绿色发展、柑橘苗木质量安全及疫病防控、柑橘营养诊断检测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讲座。学员们通过研修班学习,了解柑橘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柑橘品种及生产技术,以便于后期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柑橘基地生产。期间学员们现场观摩重庆市“三峡杯”优质柚评选并参加“2020年第三届长江三峡国际柚博会”现场活动。【来源: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毅 黄柳英通讯员 蒋晨回峰岭下本无橘,因为上世纪60年代来了衡阳、长沙和本地回乡知青,大家在这里办起了回龙圩农场,种下了一批批橘树,便有了今天的“摇钱树”,有了橙红橘绿时。第三届永州柑橘节暨永州(回龙圩)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迴峰蜜柑”品牌发布会,10月31日在永州市回龙圩管理区回峰岭下举行。当三代“农垦人”上台,分别介绍他们种植、改良、远销“迴峰蜜柑”的历史和感受时,台下数千名与会领导、果农、经销商的掌声不断响起。今年71岁的回龙圩退休干部谢永锋作为第一代农垦人代表,讲述了老一代农垦人用锄头开荒拓土、艰苦创业的故事。在尝试种植甘蔗、香蕉、核桃等多种经济作物之后,最终确定种植柑橘并大面积推广。如今的回龙圩,已有连片橘园10多万亩,年产柑橘26万吨,产值13亿元。第二代农垦人代表卢益高,带着三把修枝剪登台。老卢21岁开始种植柑橘,曾自费前往广西柑橘研究所、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等地考察学习,改良柑橘品种,提高柑橘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卢益高现种植柑橘17亩,年产柑橘6万多公斤,年收入超过20万元。新农人张威是知青二代。他立足智慧农业和柑橘产业链建设,力推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年销售“迴峰蜜柑”1500万公斤,主要销往俄罗斯、加拿大以及港澳地区。他现场拿出了一份购销合同,是与福建省福安市一家企业签订的。订单金额原来是800万元,购买方收货后觉得果品质量好,又追加了300万元。发布会一侧的“谁是橘王”评选现场,一线摆开了10个摊位,供人品尝。一个叫“山下红”的品种个头最大、色泽最红、味道最甜,赢得了不少试吃者的“点赞”币。一旁的专家介绍,“山下红”是从“宫川”芽变中选育的新品种,宫川本就是一个好品种,“山下红”优于“宫川”,含糖率可达16%左右。老板叫李天生,今年51岁,种了10多年柑橘。家有20多亩橘园,大年时亩产可达5000公斤以上。目前已经销售了10多万元,全年收入可达30万元。果然,他家的柑橘得了一等奖。一号摊位的年轻人叫曹能明,今年37岁,原来在深圳、广东打工,2013年开始回乡种植柑橘。目前有个30多亩橘园的小型农场,种了温州早熟蜜柑、纽荷尔脐橙、红橙、沃柑等品种,亩产2000至2500公斤,年产5万多公斤。都是长沙、深圳、北京等地的经销商前来批发,销路不愁。发布会结束,主人邀请现场嘉宾来到回龙圩党建主题公园摘果留念。暖暖的秋阳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牌匾后面一片橘园,黄澄澄的蜜柑挂满枝头,就像“黄金果”。“迴峰蜜柑”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果”,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还会带给村民更大的惊喜。
9月2日,西南大学学术委主任、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柑橘学会名誉理事长周常勇率领的西南大学专家服务团和安仁县共同举办中药材(柑橘)暨乡村振兴研讨会。为安仁县中药材(柑橘)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建言献策,助力安仁县乡村振兴。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黄森、西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教授肖亚成、西南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药学院教授徐晓玉以及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湖南农大等相关专家,县委书记李小军、县领导侯志武、邓桂英、窦显逵、郑小松等出席研讨会。李小军在讲话中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西南大学专家服务团的各位专家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真诚希望各位专家教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安仁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会诊把脉、传经送宝”,最大限度地发挥西南大学的人才优势和安仁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 让西南大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中药材、柑橘、和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安仁县得到转移转化,结出越来越丰硕的果实。周常勇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家乡安仁县充分挖掘本地优质农产品资源,将柑橘和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和脱贫产业来抓,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的产业优势,柑橘和中药材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西南大学专家服务团愿意进一步加强与安仁的合作,为安仁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会上,周常勇、黄森、肖亚成、徐晓玉等教授分别就柑橘产业的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安仁县柑桔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设想 、乡村振兴情况、 安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设想提出了建议。参会的县直相关单位、乡镇、相关企业、合作社代表还与专家教授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来源:魅力安仁】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湖南日报新湖南记者 陈鸿飞通讯员 阳新 何韬6月5日,记者走进衡南县泉溪镇喇叭堰村,广袤的紫色页岩山地引人注目,四处散落的绿色植被带来了勃勃生机,村民罗为香正在为几棵植株锄草。 “这叫大雅柑,村里正在大面积种植,我帮忙料理这些作物赚取劳务费,收入比过去高多了。”罗为香一边锄草一边对记者说,晶莹剔透的汗珠从她额头顺着脸庞滑落。 2000年,罗为香和丈夫耕作着一亩稻田,辛苦劳作一年收入仅4000元左右。2015年精准识别被评为贫困户。她后来陆续生下两个小孩,丈夫又因摔伤疗养了半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和罗为香一样,村里还有不少贫困户,如何帮助他们? “因地制宜搞特色产业,带动村民们富起来。”面对村里连片的荒山,村支书刘安生下定决心。取土样、化成分、找专家……刘安生得知村里的土壤适合栽种石榴、橙、枣等果木,开始考虑具体种植哪些作物和品种。 “刘书记,我向您推荐一种水果。”回喇叭堰村探亲的大老板罗国芬知道了刘安生的心思后,立马提着几斤柑橘找到了他。 “罗总,这么客气呀,还带礼物来。”刘安生打趣道,剥开一个柑橘品尝起来,“真甜啊,比橙子更清甜、细腻,有着自然的香与纯粹的甜。” 原来,这柑橘名叫大雅柑,是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科研人员经过10多年杂交选育而成的品种,果大无核,甜味浓郁,当时市场均价为每公斤16至20元。 刘安生如获至宝,他迅速组织村干部对全市的水果种植基地与销售市场进行调查,向省里的农业专家请教,最终确定了在村里大面积种植大雅柑、沃柑的计划。“大雅柑生长习性很适宜衡南的气候、土壤,上市季节为每年12月份。目前,衡阳地区只有衡山少量种植了该作物,市场前景可观。” 2015年,罗国芬私人出资,向政府申请产业扶贫贷款,组建衡南县永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全村近2000亩土地种植大雅柑、沃柑、石榴等作物。目前,已种植大雅柑面积达1000亩。 “我们种植的大雅柑是新品种,成熟期比一般椪柑要晚一个月左右,预计每亩收入超过5000元,3年后挂果,每亩产量3000公斤,5年后盛产,每亩产果5000公斤左右。”罗国芬说,目前,该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土地入股、金融扶贫、长期雇佣和临时聘用等多种方式,吸引周边乡村100多户农户参加,帮助全村60多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永富公司一成立,我和老公就应聘进来,每天给大雅柑施肥、锄草、杀虫,每年劳务收入8万元左右。”罗为香告诉记者,她还抽空参加由县人社局和公司联合组织的大雅柑栽培技术培训班,逐步掌握了种植大雅柑的栽培技术,工作得心应手,现已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对于农产品,销路是关键。对此,罗国芬早已胸有成竹:“这些年我在外打拼,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公司老总,知道我在家乡种植大雅柑、沃柑,都等着收购我们的产品呢。” “公司鼓励乡亲们都来种植大雅柑,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刘安生告诉记者,他们已在县人社局的推荐下,向省里递交了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申请材料。“未来几年,公司将扩大大雅柑种植面积到3000多亩,更新种植品种,让村庄一年四季都有美景赏,鲜果尝。”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责编:唐曦]
“特”有招26.7万重庆科技特派员网络公开课已播出44期,课程涉及18个重庆特色优势种养产业,累计吸纳粉丝1.67万人,网课总点击量超过26.7万人次。专家变主播线上讲课,成了重庆送科技下乡,深度服务农业发展的新方式。“青花椒黄花病如何防治?”“施肥有什么推荐?”1月5日,在重庆科技特派员网络公开课(以下简称科特派网课)第44次直播中,来自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土肥专家、科技特派员王帅进行线上直播,讲解花椒施肥技术,被2500多人次围观。重庆探索“互联网 农业”服务模式,开设了科特派网课直播课堂。从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开播以来,到现在已经形成系列课程,组织重庆市内外科技特派员中近50名一线专家变身主播,“云”上传播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专家变主播线上讲课,成了重庆送科技下乡,深度服务农业发展的新方式。从现场到线上,科特派直播服务去年3月10日,科特派网课正式开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品种资源室副主任江东。作为柑桔品种研究专家,江东结合开春柑橘种植的需要,以“当前主推的杂柑新品种”为主题,讲解了新品种的选育引种等技术干货。“没想到在网上讲农业技术有这么人多看。”江东说起第一次直播连连感叹。当时做第一期,都没有经验,就在专家群里进行了相互推广,没想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果农、技术专家等“粉丝”,超过8600人次进入直播间,课间提问咨询互动达到1.2万人次。我国柑桔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列世界第一,重庆、四川、湖北、广西都是柑橘种植大户。这次分享不仅让重庆的农户受益匪浅,四川、湖北等地的果农也纷纷联系科特派网课组织者,希望能引进新品种。江东说,杂柑经济效益高,但是现在的一些品种在成熟时容易裂口,影响销售,他们引进筛选了品种“明日行”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直播,四川省眉山市已经前来接洽,准备引进品种和技术,以帮助当地果农提质增效。“线上培训,调和了专家时间、农户需求的时空矛盾,满足了技术服务产业,专家指导农民的及时性要求,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高效手段和措施。”重庆市科技局农村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时候专家不能跨地区流动,但是春耕农忙不等人。对此,重庆市科技局发出倡议调动广大科技特派员积极性,服务疫情抗击关键期的农业生产。该负责人说,当时他们想到了利用已建成的科技特派员网络服务平台进行远程协助。为了提高服务面,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协会特别开设科特派网课直播课堂,组织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实战”经验丰富、讲课生动有趣的科技特派员专家,针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线上直播,为各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了让从没有当过主播的专家能够轻松上手,无论在室内室外都能方便快捷地畅谈、直播,作为技术团队的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特地构建了播出体系,编写了操作指南,开发了网课模板,专家们据此就能毫无障碍地轻松变身主播。建立课程系统,让农户看懂学会农户需要啥,直播安排啥!生猪养殖和病害的防治是养殖户关注的重点。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科技特派员陈吉轩受邀做了“母猪的科学饲养与疾病防控”的科特派网课直播。如何做好预防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饲料禁止用抗生素后该如何饲养……在直播互动时间里,不少农户抓住机会抢着提问,陈吉轩一一作答。作为重庆市猪病临床防控首席专家,陈吉轩常年奔波在农村一线,被农户们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这次陈吉轩带来了满满的“干货”,直播观看量达到了2.21万人次,成了直播课观看量最多的一场。“以前我主要服务于重庆本地,全年大概有9个月都在各地农村奔波。”陈吉轩说,这次直播极大地扩大了技术服务链,全国各地的养猪场都有农户来找他咨询,现在他已经存储了3000多个电话。“更忙了,但也让我更深地感受到了养殖户对技术的需求。作为科技特派员,能够更广泛地进行服务,是对我工作的最大激励!”为了让农户看得懂学得会,直播课还走进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去年8月正是重庆脆李结果成熟前期,不少农户面临病虫害及修枝技术等问题。科技特派员专家团脆李现场课就在这时候来到了丰都县虎威镇脆李果园里,来自山东省枣庄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安广池、重庆市农科院方波博士,冒着酷暑手把手地在果园里进行技术演示,不仅让现场的农户学得一清二楚,也让观看直播的观众看得明明白白。“安老师讲的课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丰都虎跃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廷文说,他种有桃子、李子1000亩,安广池这次手把手地教了他们修枝留叶的方法,让他们明白了如何通过修枝让果实结得又大又好。“课程安排主要针对重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农业的季节性特点,针对性强、实用性好,让农户容易看懂,一学就会。”上述负责人介绍,重庆市科技局从资金和管理予以支持,建立了网络公开课体系,坚持定期播出和无限制回放,让农户随时需要随时可以回看,保证了直播质量和服务效果。方便又实用,网课墙里开花墙外也香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科特派网课组织者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进行直播。去年6月,作为渝鲁科技扶贫协作示范的重要内容之一,来自山东的特技特派员首次亮相科特派网课。来自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研究员张美勇开讲了“核桃良种与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网课,吸引了3000余名涉农观众收看和参与互动,张美勇还特别针对重庆地区适合的核桃品种、核桃早期病害防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在线答疑。随后,科特派网课还组织了多名山东专家围绕设施蔬菜栽培、食用菌栽培、山羊健康养殖等主题,面向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村技术能手等服务对象直播农业科技先进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网课形式方便,专家水平高,不仅受到重庆的农户欢迎,还吸引了不少外地农户收看。”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协会秘书长范守诚介绍,据统计,科特派网课受众有45.58%来自重庆,其他的都是外省区农户,其中四川最多,占到了18.48%、其次是湖北、江西、广西、山东、湖南的农户。截至目前,科特派网课已播出44期,课程涉及柑桔、水稻、中药材、茶叶、生猪、鱼类等18个重庆特色优势种养产业。科特派网课累计吸纳粉丝1.67万人,独立访客量约7万人、网课总点击量超过26.7万人次,已经成为科技人员服务农业发展,线上开展培训、答疑,指导实际问题的重要平台。“下一步,我们还将丰富网课供给形式,打造科技特派员网络公开课品牌,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农业发展。”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许志鹏表示,今年重庆科技局计划推出形式多样的网课,全年将开发不少于20期的传统直播课、20个单项技术实际操作小视频,组织开展2—3期专场培训并现场直播。同时拓展课程内涵和领域,增加健康医疗、文化、法律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和播出,更好地满足农户的需求。(雍 黎)
在今年重庆北部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开展的“2018渝创渝新——‘星创汇’创业文化节”中,涌现出了不少大学生毕业之后学以致用,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用科技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这样的创业故事显然不是个案,排名第19位的创业星人物赵东梅甚至是大学毕业从医多年之后,返回家乡永川区仙龙镇,开办了永川区沙咀上果树种植家庭农场,用科学培育让当地的柑橘从滞销到畅销。近日,赵东梅接受了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的采访,讲述了她帮助父亲种植果树,培育出“番茄红橙”的创业故事。 扁担挑出来的创业意愿说起自己创业的初衷,赵东梅坦言都是形势所迫:“从小我就在农村田间地头长大,虽然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当了医生,成了有车有房一族,也算是‘跃出农门’,但我总想着为家乡做一点什么。”真正促使赵东梅下定决心回乡创业,是她回乡看望父亲的一次遭遇:当天她恰好遇到父亲准备去赶集卖广柑,于是就和父亲一起,一人挑着一担广柑到镇上的集市上卖。当时当地还没有通公路,父女俩天不亮就得早早出门,挑着担子在蜿蜒的羊肠小道走了近两个小时才来到当地的集市。可让人失望的是,因为广柑的口感不够甜,赵东梅和父亲叫卖了半天,仍然剩下了一大半,父女俩不得不把剩下的广柑再挑回家。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因为广柑滞销,赵东梅记得以前父亲为了筹集她和弟弟的学费,不得不到临镇的工地搬砖做临时工……赵东梅回忆道:“像我父亲这样,种了大半辈子的柑橘,只有微薄收入的乡亲还有很多个,我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不让哺育我的这片土地继续荒凉下去。我看着他紧锁的眉头,决定回到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创业,一家人一起种柑橘!”病虫害一度让她想放弃为了提高家里种植柑橘的口感,赵东梅选择了引进新品种,她在家里的14亩地里种了鲍威尔、夏金和卡拉卡拉三个品种。作为一名大学生,她把新柑橘的卖点定在了绿色、环保,所有感觉都不用化肥,而是坚持用胡豆和油饼作为肥料。说起当时创业初期遇到的困难,赵东梅表示最大的困难就是不懂科学种植:“当时我有点急于求成,总想着多施肥果树长得快,结果一年生的果树,我每株一次性施了10斤胡豆和10斤油饼,结果一半以上的果树发生了肥害。”更让赵东梅记忆犹新的是病虫害:“虽然父亲是种果树的老手,但是对新型果树我们都不够了解,结果当时发生了红蜘蛛和潜叶蛾的病虫害,即使是打了药依旧赶不走红蜘蛛,到了2014年12月24日平安夜那天,我的晚熟柑橘只剩21个了,当时我几乎想放弃了。”幸亏不服输的性格,让赵东梅挺了过来,她不仅是阅读有关土壤、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果树学、柑桔栽培、柑桔病虫害防治等几十本书籍恶补相关知识,还主动去向经销商、市农委、中柑所和西南大学的专家请教,到川渝一带种柑橘的地方实地学习。说起那段时光,赵东梅笑着说是痛并快乐着:“当时我经常打电话去向市农委的一个热线求助,最后整得接线员都听得出我的口音了,不管我用什么电话打,她们都会说‘赵小姐,请问你这次需要什么服务?’” 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的学习经验、总结教训,赵东梅终于在2015年学有所成:“当时我记了满满4个笔记本的学习笔记,终于对柑桔生长过程及病虫害防治有了较深的了解,甚至每棵树叶子如何摘心,我都找到了规律,所以2015年和2016年我陆续淘汰了情况较差的植株,将保留下来的品质、挂果状况等各方面优良的植株命名为‘番茄红橙’,注册了商标,还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因为番茄红橙的味道相当不错,在当地打响了名气,2016年赵东梅赚回了创立公司后第一桶金:“有人收购了我精心培育的300株半大带土球的柑橘树,我记得当时我哭了——一方面是不舍,觉得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另一方面是高兴,说明我的努力得到了外界的承认,也有了收益。”因为在种植柑橘中的出色表现,赵东梅凭借番茄红橙种植项目获得了2017年重庆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未来将打造更多品牌从2017年开始,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的赵东梅扩大了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4亩扩大到了100亩,还陆续引进的黄金蜜柚、红绵蜜柚、金桔蜜柚、濑户见、滑皮金柑、明日见等优良品种,今年成为了中国柑桔研究所杂交试验研发基地,随后还注册了新品牌“募之橙”和“橘色花田”。现在赵东梅的果园实现了早中晚品种搭配,体验采摘可以从每年9月底持续到次年6月,沙咀上果树种植家庭农场也成为了幼儿科普以及市民踏青、赏花、采摘休闲的好去处。谈到未来的发展,赵东梅表示自己将走品牌经营的道路:“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要想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必须有好的品质和新颖的品种,所以我还在继续努力,打造更多有竞争力的品牌。我坚信一句话‘你执着的对一棵树好,它终会给你回报’,创业没有捷径可走,无模版复制,靠的只能是不断的摸索,只要方向是对的,坚持再坚持,将爱、智慧、汗水和泪水播洒在那里,呵护它们,它们定会笑着迎向你我。”受访者供图
7月7日,从江安县农业农村局获悉,6月23日,长江上游(江安)晚熟柑橘产业“校地企”技术体系研讨会召开。西南大学骆云中博士建议从顶层上锁定目标,抓好分工协作,从体制机制上谋划,企业做好标准,围绕规范和标准相关机构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中国柑橘权威专家中国柑橘研究所邓烈研究员指出,江安是种植晚熟柑橘的优势区,应当结合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一是品种上要注重特色,差异化选择,以发展晚熟甜橙为主,特别是晚熟脐橙;二是建园上注重宜机化(宽行窄株),沃土化(土壤改良)、高效排水和绿色发展;三是发展上龙头企业作为核心,做出标准典范,带动农民发展,做好全产业链服务,建立社会服务组织;四是坚持“安全第一、品种可靠、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程光照副局长建议江安在柑橘产业发展上按照专家的建议实现“五新四有”,从“新品种、新构架、新机制、新田园和新机械”上谋划“五新模式”,努力实现“有人才、有主体、有品牌、有市场”的“四有”目标,通过疏理逐渐形成柑橘产业发展的“江安模式”。此外,会上就“校企地”合作的具体事宜进行了讨论,江安县拟与西南大学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签订“校企地”合作协议,借助高校的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为江安柑橘产业发展提供高端决策指导。记者:朱梦蝶编辑:米强审核: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