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博篇」人大2020年丨世界经济丨考博真题丨参考书目丨导师信息辩护人

「考博篇」人大2020年丨世界经济丨考博真题丨参考书目丨导师信息

关于考博:针对参加考试的童鞋来说这会除了找参考书 资料外,更多是在寻找真题,想看真题难度趋势,实话讲不是不分享真题,是分享了或许对你们也么有太大的帮助,关键问题是在做题答题,不要说我不给你们分享干货了,找资料的就绕行吧,信息可以随时了解.更多信息可关注微信公众平台:考研考博直通车!人大经院2020年导师招生会有变动,具体导师以2020年招生目录为准。一、初试考试科目:笔试科目:①经济理论②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③外语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 ④经济学综合(高政、高宏、高微、计量)⑤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说史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 ④经济学综合(高政、高宏、高微、计量)⑤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说史⑥政治理论注:经济理论含: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二、参考书目①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资本论》选读(第二版)杨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级政治经济学》张宇、孟捷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部分:《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初级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格致出版社《高级宏观经济学》戴维·罗默 苏剑译 商务印书馆②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初级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杜厚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经济学》萨瓦尔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贸易教程》高成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③外语题型有词汇(20题20分)完型(20题20分)阅读(20题20分)翻译(20分)作文(20分)三、考博真题政治经济学部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2、如何在中国特色经济状况下实现社会目的3、简述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异同微观经济学部分1、垄断竞争市场的古诺解并扩展到几个厂商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实现条件3、科斯定理宏观经济学部分1、罗默《高宏》第一章1.9原题(第四版)2、用AD-AS分析降成本如何去产能和提升供给质量3、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形式四、申请材料(1)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2)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双证硕士必须提交硕士学历证书);(3)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书(专家推荐书空白模板从网报系统必读相关材料中下载);(4)硕士阶段课程学习成绩单原件和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目录等,字数不少于1000字。);(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研究计划(考生自行用A4纸打印,宋体,小四号字,1.25倍行间距,内容包括个人学习及学术研究经历、所取得的成就、研究兴趣、未来发展构想等);(6)公开发表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科研成果,同等学力、获EMBA硕士学位报考者提交的论文须由学院进行审核;(7)申请外国语初试免试的考生须提交相关的外语成绩单、证书复印件;(8)同等学力、获EMBA硕士学位报考者须提交国家外语六级水平考试或同等水平其他各类外语证书或成绩单复印件;(9)报考定向(全日制)的考生,须提供由定向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同意考生在我校基本学习年限4年内脱产学习的证明。五、导师信息

免瀑镇

他们是湖大2020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发论文、拿国奖、申请专利……

六月份的尾巴,我们送走了2020届的学子。在小贝的日记里,有他们的笑容,有他们的歌声,还有他们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在此,小贝向大家今年毕业研究生中的优秀代表,以此纪念这个不平凡的毕业季,也祝愿所有的毕业生鹏程万里,不负芳华。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晓娜张晓娜,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行政管理研究生。参与分级诊疗背景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武汉市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评价项目(市级项目)等多个课题的研究。发表SSCI期刊论文 2篇、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参编国家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7版)部分章节、《中国健康政策与新医改研究丛书》及本科教材等。哲学学院 张迪张迪,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在业内权威著作《德国哲学》上发表了《论康德世界理论的超越意义》,参与了湖北省自然辩证法年会的论文投稿,并获得了二等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省级优秀论文。作为院兼职辅导员,参与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多项工作,协助专职辅导员老师开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奖助学金评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日常工作等工作。文学院 张义明张义明,文学院硕士研究生,2017年以总分第一名考入湖北大学文艺学专业,在校期间两次获得校级学业奖学金,并于2019年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省厅级、市级课题项目3项,参与《曹禺资料汇编·原野卷》《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等著作的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2次并担任队长,赴武汉市特色小镇、省内外农村“时间银行”调研。体育学院 黎萍黎萍,体育学院2017级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共预备党员。学习生涯共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五类。研究生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其中专业课成绩排名第一,专业综合成绩排名第三,三年共获得科研成果两项,院级以上荣誉四项。先后参与了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宜昌国际马拉松等赛事的筹备工作,并被多次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骞张骞,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学习期间成绩优异,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先后参与了国家重点专项、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并主持了湖北省2018年度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在英文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6篇SCI学术论文,截止目前其影响因子累计高达50,另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已授权。同时,其“垂直阵列灯芯草基全方位太阳能水蒸发器件”在2020“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的评审中被评审专家组推荐为二等奖。新闻传播学院 徐琳徐琳,中共党员,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曾担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辅导员;曾荣获“探究问题,启迪思想,交流碰撞,激荡智慧”研究生论坛提名优秀奖、湖北大学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颂与您听”朗读活动三等奖、湖北大学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导师省环境部项目,带领小组成员将校级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请为省教育厅高校育人项目并展开调研。三年期间,共在省级刊物上发表6篇专业论文,专业成绩排名前5%,连续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教育学院 邢晓邢晓,中共党员,教育学院2018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已被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录取为2020年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她勤勉努力,学业成绩年级排名第一,被评2018年度湖北大学“读书之星”,2019年获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考取雅思7.0,获湖北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截止2020年6月已发表8篇学术论文。硕士期间主持1项个人省级课题,并参与导师4项课题研究,论文《CIS在中小学校文化管理创新中的应用研究》被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历史文化学院 邓磊邓磊,中共党员,2017级历史文献学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位列全院前列,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历史文化学院2017—2018学年度“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和2018—2019学年度“十佳大学生”等荣誉。参与教育部课题项目《江汉关与晚清湖北区域社会变迁研究》和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场景理论视角下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路径研究》,在《文化创新蓝皮书》上与导师联合发表论文一篇,并独自发表普通期刊论文三篇。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赵兴辉赵兴辉,中共预备党员,2017级应用统计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获2019年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二区文章一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三区文章一篇。获风云卫星创新算法大赛三等奖(9/508),湖北大学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奖等。生命科学学院 龚德勇龚德勇,2017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担任研究生会主席期间,其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以优异的成绩在年度五四评优中荣获“优秀研究生会”称号。他在本科毕业的暑假就进入实验室开始学习做实验并参与了武陵山区蜘蛛多样性调查、庐山山地艾蛛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曾在Functional Ecology、Behavioural Processes等优秀杂志上发表SCI论文数篇。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动当地大约100多农民种植辣椒,面积将近达到300亩。他满怀家国情怀,是首批参加抗击疫情的志愿者。资源环境学院 郑粮郑粮,资源环境学院农业信息化专业,中共党员。硕士期间综合成绩排名班级第一,获得2018年学业一等奖学金、2019年国家奖学金、湖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湖北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EI 1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其中一篇SCI发表在1区杂志 《Journal of Hydrology》上。2018年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参加“Esri 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遥感应用组”,参赛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毕业之际,拿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初试免试资格和一份工作offer。化学化工学院 伍忠汉伍忠汉,中共党员,化学工程专业2017级研究生。硕士三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英语成绩尤其突出,并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在校期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二区期刊《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上发表科研论文一篇,并在中文核心期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参加国家级以及省级学术会议,并发表相关会议论文。外国语学院 陈绍琦陈绍琦,男,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MTI2018级硕士研究生。连续两年获得学业奖学金,GPA位列专业第二,硕士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被评为“2020届外国语学院优秀毕业研究生”。2019年经新华社选拔,入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官方新闻团队,与外籍专家合作,负责官方新闻团队信息服务部分中英稿件翻译,个人完成稿件达80份,期间信息服务团队受到国际军体主席赫尔维·皮奇里洛慰问。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小冉王小冉,中共预备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荣获2019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在第三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比赛—英译汉组别(决赛阶段)获“优秀奖”;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青少年思想道德理论研讨会论文比赛获“二等奖”;在《教育》期刊、湖北大学研究生论坛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艺术学院 李安琪李安琪,中共党员,2017级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作品《白瑶印象》获“湖北高校第七届美术与设计作品展”优秀奖;《首义魂》获“梦的起点”全国首届学院派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启航奖学金;获“第三届湖北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18年获湖北省第三届“学院空间”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2019年《大武汉小市民》入选“光辉历程·红色经典:第六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作品展”并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入会资格。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史智明史智明,中共党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软件著作权2篇,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计信学院“学术之星”。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守信、热心待人、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商学院 骆康骆康,中共党员,2017级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友旺奖助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三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三次,现已通过“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考试。截至目前在中国软科学、地理科学进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已发表或录用CSSCI、SSCI论文9篇;已参与课题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项;参加社会实践调研项目4项。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檀秋阳檀秋阳,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17级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生。硕士期间担任过校羽毛球队队长与院研究生会体育部部长,2018年7月获得全国师范院校羽毛球团体赛团体第四名。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期刊论文两篇,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江湖路远,一路珍重。来源:湖北大学 文图/ 湖北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刘曦

浮生门

「考博篇」党校2020年丨政治经济学丨考核制丨考博真题丨参考书目

关于考博:针对参加考试的童鞋来说这会除了找参考书 资料外,更多是在寻找真题,想看真题难度趋势,实话讲不是不分享真题,是分享了或许对你们也么有太大的帮助,关键问题是在做题答题,不要说我不给你们分享干货了,找资料的就绕行吧,信息可以随时了解.更多信息可关注微信公众平台:考研考博直通车!招生目录:党校政治经济学是两种考试形式:①申请-审核制②统一初试—复试考核参考书目:1、《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2、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4、王东京主编:《中国经济观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007年版。5、中央文献中有关经济理论部分考博真题:政治经济学考试科目:资本论和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一、简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是如何论述“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2.简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核心思想二、论述题(2题,每题35分,共70分)1.试述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趋势理论,论述现实意义2.比较与评析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并分析它们对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考试科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运用经济学原理,论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二、运用经济学原理,阐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统一初试—复试考核:(一)报考条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2.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1)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3. 非学历教育(单证,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专业学位考生或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报考我校博士生必须在报名前已获硕士学位。4. 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5.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6. 报考非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至入学时未满35周岁(1984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至入学时未满45周岁(1974年8月31日以后出生)。(二)初试业务课一、业务课二、外国语(三)复试1、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必须达到初试成绩最低分数线:外语50分,业务课60分,均计入初试总成绩。2、资格审查(1)初试时的准考证;(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3)学位、学历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境外获得学位考生提交学位证书复印件的同时,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复印件);应届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原件,并提交含有学制、毕业时间的应届生证明。(4)《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9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5)由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填写的《北京市2019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附件1)各1份,需专家本人签字;(6)硕士期间(同等学力考生为本科期间)成绩单原件或档案中成绩单复印件(加盖档案单位红章);(7)盖章有效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9年博士研究生政审调查表》(附件2);(8)硕士学位论文;(9)科研计划书;(10)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提交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脱产学习的证明3、复试内容(1)外语复试外语复试主要考核考生的外语水平,共20分。外语的考核方案由复试工作小组确定。(2)专业复试专业复试主要考核考生的专业基础以及考生的全面素质和科研能力,须涵盖考生科研计划书的陈述及答辩环节。专业复试可由专业面试或者专业面试加专业笔试的形式构成,具体形式由各学科复试工作小组在复试工作方案中拟定。专业复试共80分,专业复试成绩低于48分者不予录取。4、总成绩计算外语复试占20分,专业复试占80分,合计100分。复试总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5、录取办法总成绩按初试成绩(折合为百分制)60%,复试总成绩40%的权重进行计算:总成绩=初试总成绩÷3×60% +复试总成绩×40%考博英语高频词汇:1. be acquainted with(=to have knowledge of) 了解; (=to have met socially) 熟悉2. adapt oneself to(=adjust oneself to) 使自己适应于accomodate3. adapt…(for) (=make sth. suitable for a new need) 改编, 改写(以适应新的需要)4. in addition (=besides) 此外, 又, 加之5. in addition to(=as well as, besides, other than)除…外6. adhere to (=abide by, conform to,comply with,cling to,insist on,persist in,observe,opinion,belief ) 粘附; 坚持, 遵循7. adjacent(=next to, close to) 毗邻的, 临近的8. adjust..(to) (=change slightly)调节; 适应;adapt9. admit of (=be capable of, leave room for) …的可能,留有…的余地.10. in advance (before in time) 预告, 事先.11. to advantage 有利的,使优点更加突出地.12. have an advantage over 胜过. have the advantage of 由于…处于有利条件have the advantage of sb.知道某人所不知道的事13. take advantage of (=make the best of, utilize, make use of, profit from, harness)利用.14. agree with 赞同(某人意见) agree to 同意15. in agreement (with) 同意, 一致

博士

在职攻读西方经济学研究生容易吗?

在职研究生的开设专业较多,西方经济学便是其中之一。在经济发展备受重视的现代社会,该专业受到较为广泛的青睐。那么,攻读西方经济学在职研究生容易吗?在职攻读西方经济学研究生较为容易。首先是入学无需参加考试,只需通过个人资料的审核,便可缴费学习专业课程,就读较为容易。其次是申请硕士学位也较为容易,通过申硕考试和论文答辩即可,两者难度均不大,学位获得率较高。详情如下。学习课程较为容易课程的学习是提升专业能力务必要经历的环节,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够逐步实现专业知识的积累。该专业开设的在职研课程,以同等学力的方式招生,入学无需参加考试,只需通过个人资料的审核,便可缴费就读。是就读较为容易的专业课程,且学历要求仅为大专,一般的人员都可拥有学习的机会。申请学位也较为容易完成课程的学习,申硕也较为容易。取得本科学位满三年的人员,通过申硕考试和论文答辩便可获得硕士学位。申硕考试科目仅为两门,均达到60分便可通过考试,并且考试机会较多,通过较为容易。之后通过答辩便可获得学位,答辩难度也不大,机会有两次,通过率较高。综上所述,该专业开设的在职研课程,可免试获得学习机会,就读较为容易。同时申硕难度也不大,完成课程的人员,通过申硕考试和论文答辩,便可获得含金量高的硕士学位。

起辞而行

北京师范大学世界经济考博难度解析、考博参考书、考博真题

一、20年报名及考试时间报名时间:2019年11月21日至12月12日提交材料时间:2019年12月26日前(以寄出日期为准)。(1)报名登记表;(2)两份专家推荐信;(3)个人自述;(4)本人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本人已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最多3篇;(5)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单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不必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及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其公章。下同);考试时间:2020年3月21日、22日。(由于疫情院校推迟)二、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020105世界经济01国际金融和金融市场(贺力平、胡海峰、李翀)02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曲如晓、魏浩、赵春明、仲鑫)03国际贸易(蔡宏波)04一带一路研究(潘庆中)考试科目:①1101英语 ②2002微观与宏观经济学 ③3013世界经济学(20年专业二世界经济学跟19年有些变动,以前每个方向考得不大一样,20年考得一样)三、招生人数及分数线2020年录取5人(其中1人硕博连读)2020年分数线外国语 50分、专业一 60分、专业课二 60分、总分 170分2019年分数线外国语 40分、专业一 60分、专业课二 60分四、复试考核2019年复试材料(由于疫情特殊原因,20年是线上面试,如21年考博流程正常可参照往年流程)(1)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硕士学历证书和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持学生证原件和复印件,要求每学期均注册),境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往届硕士毕业生还须提交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境)学历学位认证书”;两份学术论文代表作(发表或未发表均可)。以上资料报到时提交。(2)个人简历(包括基本情况、科研成果、研究计划等)6份;(3)科研成果清单6份,须含成果名称、作者排名、级别等。2019年复试内容复试重点考察考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英文水平等内容,形式为综合面试。2020年复试要求1.复试内容包含思想政治与综合素质、英语(含口语和听力测试)、专业与科研潜力等。2.复试满分值:200分,低于120分为复试不合格。3.总成绩总成绩=初试总分+复试总分五、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考博推荐参考书目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微观)基础巴罗《宏观经济学》中级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前3章)范里安《微观经济学》中级《国际贸易实务》(第3版),作者:仲鑫,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国际贸易》(第二版),作者:赵春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际金融》,作 者:何璋,胡松明 主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考博真题来源:知乎几深教育考研考博

梦中人

开山大师兄|访李伯重:大家要看的是你的成果,不是身份

【编者按】本文受访者李伯重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厦大社会经济史和明清史专家傅衣凌。李伯重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李伯重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历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2017年9月24日,李伯重教授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接受南京独立书评人许金晶专访,谈及自己经历的“文革”十年、求学之路及对于国家发展与时代变迁的感悟。澎湃新闻请讲栏目推出“开山大师兄”专栏,将陆续刊发作者许金晶对新中国首批文科博士的系列访谈。以下是李伯重教授访谈实录。李伯重 资料图一、“文革”十年许金晶:您是1949年生的,首先还是想请您谈谈您在进大学之前的一些主要的人生经历。李伯重:我是1949年10月出生的,所以被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的生活就全变了。1969年,我和许多同学一起,被强制取消城市户口,送到当时离昆明要坐六七天车才到达的中缅边境瑞丽县农村去劳动。我在农村,读了《资治通鉴》,也读所有我找得到的书,并开始自学英文。由于看不到前途,在德宏地区(瑞丽在德宏)插队的知青大批跨越边境跑到缅甸,然后辗转逃往其他地方。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感到很头痛,于是到了1972年,开始通过招工、招兵、招生等手段,把大部分插队知青收回城市。只就剩我们这些“黑五类”没人要,最后在政府的默许下,走不了的人都以“病退”的名义退回原地,但不给安排工作。许金晶:就那样回到昆明了?李伯重:对,回到昆明后,没有生活来源,就靠打零工以养活自己。我先后做过人防工程测量员、食堂临时工、代课老师等。我家原来的住房被云大革委会收了,另外分给很小的两间。我家人口多,在我回来前就拥挤不堪,只能睡高低双层床。我回来后无处可住,于是约了朋友,自己做土坯,盖了两间房子,用石棉瓦铺顶,一间做厨房,一间我住。我白天去做工,晚上回来自己学习。这样过了两年,遇上招中学老师。那时没人愿意做中学老师,我去报考,于是顺利通过,被招到中学里,先试用,后来转为正式老师,教历史课,也教一点英文。那时老师的工作主要是带着学生劳动,学生学历史课、英文课只是“副业”,所以虽然我英文是自己学的,但也还能应付。 许金晶:您是在“文革”当中度过少年和青年生涯的一代人之一。能否谈谈“文革”十年对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学习的影响?李伯重:“文革”十年我虽然身处逆境,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自己的学习始终没有中断。我的弟弟们也如此。1977年恢复高考,我最小的弟弟以全省英文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北大西语系。我父亲对他说:“你对语言有兴趣,也有天赋,可以一辈子从事语言方面的工作。你的英文已经不错了,最好另外换一种语言,以扩大自己的知识”。他接受了这个建议,所以去念德文。另外一个弟弟也于1978年以高分考上北师大心理系。我当时也准备参加高考,大家也都认为我肯定会去考。但是我父亲对我说:“你不要参加高考,应该直接考研究生”。考研究生,风险非常大。首先,我没有读过大学,考研究生似乎太不现实。其次,我当时在中学当老师,而且已经28岁了,依照当时的规定,只允许考一次,考不上就不能再考了。第三,在1977年时,国家是否会恢复研究生制度,还是无人知晓的事。只能参加一次考试,不争取眼前的机会而把希望寄托在不知是否可能的事上,当然风险很大。许金晶:只允许考一次?李伯重:只允许考一次,考不上就不能再考了。我弟弟考北师大,就是因为他是中学老师,只能考一次,而且只能考师范类院校。考研究生虽然也只能考一次,但不限于师范院校。我父亲说:“你通过自学已经学完了‘文革’前大学四年的课程。你现在年纪已不小了,不必再在本科学习上浪费四年的宝贵时间了。所以你应该直接念研究生”。时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的熊德基先生,是我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刚好这时到昆明来开会。我父亲带我去看望他。先前因为写《方腊起义》,熊德基先生也知道我。见面后谈起了考研究生的事,他对我说:“依照你的水平,考研究生应当没有问题。国家一定会恢复研究生制度的,你就准备考研究生,不要去考本科了”。于是我就做了决定:不参加高考了。到1978年真的招考研究生了。我去考,考上了厦门大学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生。二、求学厦大许金晶:当时怎么会选择厦大和中国经济史这个专业方向的呢?李伯重:因为“文革”期间我跟我父亲在家里读书,主要是读宋史。我父亲认为要做宋史,必须熟悉唐史,因为宋代是从唐代发展演变而来的。在国内最好的唐史学者中,一位就是厦门大学的韩国磐先生。韩先生是著名学者,我先前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对他很敬佩。此外,我父亲也希望我到学术更为发达东部名校求学,以扩大眼界。厦门大学是好学校,厦门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非常适于安心读书,所以我父亲建议我去厦大,师从韩先生。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报考厦大历史系中国经济史专业研究生。当时研究生录取比率非常低,厦门大学是名校,报考的人很多,但只就招了28个研究生,是所有专业的研究生。许金晶:所有专业?李伯重:对。在这批研究生中,我还算年纪比较小的,但是那时也29岁了,和我同时录取的另外一个同学杨际平,比我大11岁,是北大历史系1962年毕业的高材生。我考试成绩还不错,古文第一名,英文第一名,政治没有及格,但其他人的政治也都没有及格。许金晶:当时可能就没有一个单科过不过线的说法,只要总分过线就可以。李伯重:之后,我在厦大读了三年硕士生。导师韩国磐先生对学生非常好。他因为身体不好,住在鼓浪屿,不能到学校里来,于是,我和师兄杨际平每个礼拜到他家两次听课。他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叫我们把《新唐书》、《旧唐书》认真对着读,要写读书笔记,上课时向他口头汇报,连文字上不懂的地方都要提出来,他给我们讲。所以我们上他的课,要花很多时间做准备。这种严格要求使我们掌握了扎实的功夫,以后一辈子受用无穷。韩先生为人儒雅,能写优雅的诗词,对我们学习上要求严格,但是态度非常温和,使人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每次讲课完后,他都和我们聊天,说古道今,使我们从中有获取了许多知识。我1978年去厦大读硕士,1981年毕业。由于是第一届研究生,学校对我们的答辩非常重视,请了大名鼎鼎的王仲荦先生、史念海先生、吴枫先生三位隋唐史名家来参加答辩。许金晶:当时硕士做的是什么题目?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许金晶:对,当时已经开始关注江南这块了。李伯重:是的,因为我先前做过方腊的研究,方腊起义发生在浙江,所以我读了不少宋代江南的史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韩国磐先生不是第一批国家批准的博导,当时不能招博士生。我通告答辩后,王仲荦先生希望我去山东大学跟他读博士学位,我也愿意去,但是厦大不同意。厦大校方说:你是我们培养的好学生,不能放你走。那怎么办呢?学校叫我跟傅衣凌(家麟)先生读博士。我在读硕士时,就听过傅先生的课,对他非常敬仰。由于傅先生的福州口音比较重,我们才去听课时,不太听得懂,后来逐渐熟悉了。由于我很仰慕傅先生,同时学校也不同意让我去山大,于是我就转到明清史,跟随傅先生读博士。在他的指导下,我确实学到非常多,特别是如何在史学研究中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许金晶:他当时就有这种意识。李伯重:那当然了。我转来跟傅先生读书时,有老师对我说:你这个转专业转的幅度过大,所以风险太大。你先前没有念过明清史,一下转过来,实际上要从头念起,用三年时间完成别人六年的学习,很可能会失败。但是我想,如果自己尽到了努力,失败了也就失败了,没什么好抱怨的;但如果说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不就更好吗?所以我就决定跟傅先生读。我1981年硕士毕业,要转到傅先生这边的时候,由于是第一次招博士生,学校在办手续上没有经验,因此到1982年春才开始读博士,中间隔了几个月。博士又读了三年,因此在厦门大学,加起来就接近7年。傅先生对我们很严格,也非常关爱。他为我们开了一份史籍的书单,要我们必读。他说:明清士子入太学,要坐监纪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们既然已经在读博士,就要专心“坐监”,心无旁骛。傅先生是中国史学界具有国际眼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他早年从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日本读社会学,受过社会科学的系统训练。他是第一个在中国利用民间的契约档案,研究农村的社会的学者。他的思路和视野非常开阔的,是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代宗师。我跟他读书,对我帮助非常大。傅先生心胸开阔,非常开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吴承明先生是经济史的泰斗,大约是1979年,他到厦大来开会,我去拜见他,向他求教。吴先生说:做经济史有各种做法,从国际的潮流来看,应该用经济学的方法,特别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只做经济史的一个方面是不够的,应当做综合的研究,最终研究GDP。什么是GDP,当时我还没听过。我请教吴先生我应该读些什么书,以弥补我知识的不足。吴先生给我推荐了哈佛大学柏金斯(D. H. Perkins)教授写的《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牛津大学伊懋可(Mark Elvin)教授写的《中国过去的模式》。这两本书,厦大都没有。我在1980年冬天去到北京图书馆,找到伊懋可的书,但是不能外借,也没有复印服务,只能坐在阅览室里看,只好一边看,一边信手将重要内容翻译成中文做笔记。这样,把伊懋可第三部分明清部分大致翻译了出来,由于时间紧,而且这是第一次读西方学者的原著,加上伊懋可使用的是典型的英国绅士文风,一个句子好几行长,读起来很吃力,这个翻译匆匆进行,比较草率。柏金斯的书,在北京来不及读。有一个美国学者易社强正在研究西南联大的历史,他专程去昆明,采访尚在的联大校友。他采访到我父亲,交谈之中,我父亲讲起了柏金斯这本书。易社强回去之后对柏金斯说:你的书在中国有一位教授在关注。柏金斯马上寄了一本书给我父亲,我父亲又寄给我。这本书我读得非常认真,不仅是学习研究的思路、理论和方法,而且还有英文。之后又请了一位台湾的年轻学者陈怡行博士,请他核对书中引文。伊懋可的中、日文都很好,但是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写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中国古籍看不到,因此书里引用的很多史料是从日文转引的。陈怡行日文很好,做这个工作是非常适宜的。这样,三个人,前后花了30年,终于在去年最后完成了译稿,遵循伊懋可的意思,改名为《中国之路》,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在今冬明春出版。许金晶:谈谈对您导师傅家麟先生的印象?傅先生在为人、治学、生活等方面,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李伯重:我才到厦大时,和傅先生不熟悉,觉得傅先生是很严肃的人,很多学生开始接触他时都有点敬畏。当时傅先生已经做了副校长,对学生很严格。但是如果跟傅先生相处一些时候,就会发现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我们是学生,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和他讨论甚至辩论,这样的情况在那辈学者中并不多见。刚才我提到,吴承明先生来厦大,叫我读那些书。我读了之后觉得很符合自己的兴趣倾向,因此就比较倾向于做纯粹的经济史。傅先生是社会经济史大家,特别是在社会史方面更是一代宗师。后来我的一些同学都是走社会史的路子,研究农村、农村家族结构、宗族等,都取得很大成就。我和傅先生谈过多次,我应当选择什么学术路子。傅先生说:你的路子更接近吴先生的路子,所以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不仅如此,他还为我安排专门去拜见吴先生。我觉得傅先生的胸怀,真是非常宽广。许金晶:还真是很宽广的胸怀。李伯重: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研究。如前所述,我曾经写过《方腊起义》的小册子,就是在江南发生的事,硕士论文也是做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所以我对江南特别感兴趣,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个地区的史料特别丰富。博士论文我写了六篇,因此论文题目就叫《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六论》。答辩时请了吴承明先生、王仲荦先生、厦大的韩振华先生,都是有名的学者。他们给了我的论文很好评价,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傅先生说:做明清史,一定要学日文,日本学者的研究工作从来没有中断过,他们读汉文的能力是西方学者很难比得上的。遵从他的指教,我在厦大就读了三年日文夜校,当时学得不错,还翻译了一篇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先生的长文,毕业以后发表了。傅先生的教诲,使我受益良多。三、海外交流许金晶:当时翻译的著作是哪篇?李伯重:是日本中国农业史研究权威天野元之助先生写的《中国农业史上的耕具及其作用》,译文发表在《农业考古》杂志上。我博士答辩通过后,学校要我留校工作,但我想我多年研究江南,却还从来没有到过江南。所以我想去江南工作。当时浙江全省没有一个博士,他们知道我有意到江南工作,就派了浙江省社科院人事处长程雪蓉女士来动员我。傅先生不同意,学校也不同意。傅先生问我的意见,我就说了我的想法。傅先生听了很伤心,对我说:你去吧,在那里待一段时期,如果将来想回来也可以。这样,我就去了杭州。浙江省把我安排到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我是全省唯一的一个博士,受到重视,一来就给我安排了住房,解决了爱人的工作,并且要给我安排历史所所长的职位。但是这里学术水平确实不高,学术氛围也不浓,完全不能跟中国社科院或者重点大学相比。去了之后,我很快就觉得这并不是我想要去的地方,做研究所所长也非我所愿,于是再三推辞,院里后来找了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人去做,我做不管事的副所长。我是1985年夏天毕业去的,到了1986年,我的孩子出生,夫妇两人在杭州,举目无亲,过得很累,也很难。这个时候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罗斯基(Thomas G. Rawski)向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申请到一笔钱,要举办一个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对话会。罗斯基请吴承明先生推荐一位中国年轻学者去,吴先生推荐了我,于是我于1987年1月2号去到夏威夷,参加这个会。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到了那里,觉得什么都很新鲜。那时我在杭州家里连电视机、电话都没有,看到这些,当然好像是进入天方夜谭的故事境界了。许金晶:那时候中国还很落后。李伯重:因为原来学的是哑巴英文,所以我的英文听力很差。加上这是我第一次直接和西方经济学家接触,他们讲课我都听不懂,这给我很大的一个震动。我带了一个小录音机,把课录下来,回来听,还是不怎么听得懂。他们讲课都有文章,我就晚上休息时认真读文章,第二天听得懂几句就听几句。一起参加这次对话会的那批去历史学家有李中清(James Lee)、王国斌(R.Bin Wong)、濮德培(Peter Pere)和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等,其中彭是最年轻的一个,后来都出名了。许金晶:都是加州学派的那一批人。李伯重: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的黄宗智先生是一位有名的社会经济史学家,他读过我发表的几篇关于江南农业史的文章,得知我去夏威夷,于是写信给我,邀请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来做个演讲,我说当然很好。于是夏威夷会议之后,我到加州大学做了一个演讲,讲农业史方面的一些问题。当时黄宗智先生正在写江南农业的书,我们讨论问题,谈到很好。于是他就问我说你愿不愿意明年来教半年书?我说当然愿意。于是他就邀请我明年去那里,开一门研究生课。我在那儿待了半年,真读了不少英文书。许金晶:开的课叫什么?李伯重:明清经济史,是用中文讲,教学生读史料。在这个过程中,李中清告诉我,你可以向美国好大学的图书馆申请旅行费用,去看书。于是我向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图书馆提出申请,获得了费用,去到这些地方看书。我主要是看中文书,英文书则复印下来,带回国慢慢阅读消化。在这段时期,我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电脑带回来。在当时的中国,历史学者用电脑的,可能我是第一人。但是因为没有中文软件,只能写写英文信。回到在浙江社科院,继续工作,也去浙江的农村和市镇作了一些实地考察。1989年,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请我去那里讲学一个月,获得批准,于是我从杭州到了北京,这是我第二次坐飞机。许金晶:去法国。李伯重:不是,飞机只坐到北京。到北京后,改坐火车,穿过外蒙古和苏联、波兰、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去到巴黎。许金晶:您坐火车去的。李伯重:我那时候还能讲一些俄语,现在都忘记了。我在莫斯科停留三天,一则是要换车,换去东柏林的火车,二则是要想看莫斯科,因为过去读了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对莫斯科有些想象。我在巴黎一个月,和著名汉学家魏丕信(Pierre-Etinne Will)先生密切交往,成了一辈子的朋友。因为经常出国,获得信息比较方便。我得知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正在招一个博士后,是费维凯(Albert Feuerwerker)教授做导师,他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经济史权威。我提出了申请,很幸运,在47个申请者中我中选了。我在密歇根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费维凯的课都去听,读了许多书,特别是英文书,对西方学界的了解进一步深入了。之后,我又有幸被美国国会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聘为驻院研究员。威尔逊中心是纪念威尔逊总统而建立的,在美国,每个总统退休时都由国会出资建一个图书馆,存放他的文件,供学者进行研究。威尔逊是美国唯一的学者出身的总统,他认为图书馆是死的,而他希望要创造活的知识,因此就让国会用这笔钱建了这个国际学术中心,位于白宫和国会之间的史密松学院(Smithonian Institute)。中心每年在全世界招30个学者(其中通常有20个美国学者,10个外国学者)去那做一年的研究。研究完全由学者自主,只要中选,就可以到那里做你提出的那个题目的研究,没有什么指定的任务。中心提供生活费用和工作条件,包括使用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因此对于学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当年有770余个人申请,30人中选,我是其中之一。中国学者,在我之前只有中国社科院资中筠先生做过驻院研究员,我去的时候她还没走,有一个月左右的交集。同时中选的驻院研究员中,有4个关于中国研究的学者入选,除了我之外,有著名学者罗斯基夫妇,及托马斯·罗斯基和其夫人罗友枝(Evelyn S. Rawski),她是著名的清史专家,后来做了美国亚洲学会会长。此外还有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朱鸿林先生。我内人和孩子也都去了,在华盛顿生活了一年。在威尔逊中心,和其他学科学者接触的机会很多,大家每天都去的办公室,吃午饭都在一起,可以随时见面,讨论问题,因此见识也更多了。这时我的英文也有提高,至少结结巴巴地可以跟人家交流,对印度、苏联的问题,了解更多了。在威尔逊中心一年的工作快结束时,我又被美国全国人文科学中心选为驻院研究员。这个中心是美国最大私立的人文学研究中心,每年也选聘30位学者做驻院研究员。在我之前只有一个华人学者刘欣如教授在那做过驻院研究员。她是印度史专家,我去到中心的时候,她已经走了。我在那里接触了一些与我研究无关的学者,如美国的德国史学会会长、美国的英文诗歌学会会长等,从和他们的谈天中,也学到了一些我原来完全不懂的东西。我在这个中心工作时,中国政府派出一个由国家劳动人事部副部长章汉夫带队的招聘团,到美国招聘人才。中国大使馆不知道他们从什么渠道知道我在威尔逊中心做过研究员,于是请我以及其他4位比较出名的在美学者作为代表,和章部长见面。章部长动员大家回国工作,其他的4位学者都说我们再考虑考虑,只有我说我愿意回去,我说我要去北京,到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这是因为吴承明先生很希望我去那里工作,我也非常希望在吴先生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章部长说没问题,户口、单位我都负责落实。于是我在人文学中心只待了3个月就回国了。许金晶:回来是哪一年了?李伯重:1993年。回来就到了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中国社科院当时给了房子,户口也都解决了,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即我内人的工作,社科院无法解决。后来还是吴先生帮忙,她才能到北京一家中学里做老师。至此,总算归安顿下来了。我在社科院工作了5年,1998年底离开社科院去到清华。在这5年中,得到吴先生、方行先生和其他前辈学者的许多指导,这对于我学问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许金晶:作为第一位中国经济史博士,这一身份对您的学术教学工作有没有带来某种影响?李伯重:我觉得没有影响,大家要看的是你的成果,不是看你的身份。许金晶:您的新著《火枪与账簿》比较强国际化和全球史视野的这种转变。李伯重:在读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时,我有一种好奇心,想要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做。中国经济史学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比较史学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中国经济史学是用西方引入的话语系统和概念体系来建构的。这本身实际上就隐含着一种比较的味道,只是大家并未意识到。例如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将其视为不必讨论的问题,因为有封建社会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并不是中国自有的,你要仔细追究,就会发现在同样概念之下,实际上有巨大差异,以至于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封建社会,至少是没有我们过去想象中的那种封建社会。因此,要使用西方引入的话语和概念,首先要看到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我在国外和西方学界接触比较多了,觉得很多问题只是比较还是不够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不仅有共性和个性,需要通过比较来辨明,而且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各种联系,因此应当把各地区放在同等地位,了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是怎么相互影响的。2007年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教书,那里有一位霍夫曼(Philip Hoffman)教授,是一位优秀的经济史学家,后来做过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他研究欧洲近代早期经济史,以法国为主。我们的办公室就在两隔壁,所以每天见面聊天。他谈到他对近代早期战争和经济的关系等研究,我也很感兴趣,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后来我慢慢积累,最后写了这本书。许金晶: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能否谈谈这么多年,您对于国家发展与时代变迁的感悟?这样的发展与变迁对您个人的学术研究有没有产生相关影响?李伯重:国家的变化,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在1966年以前,不可能想象会爆发“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事情。在我读小学和中学那个时候,国家没改革开放,大家觉得反正听党的话,好好读书就行了。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一下子天翻地覆了。在“文革”时,也根本不可能想象后来会有改革开放。1980年代改革开放,全国充满信心,朝气勃勃。但是那时国家和个人都仍然很穷,不可能想象到了2010年以后生活会变得这样。在改革开放前,中国闭关自守,根本不可能接触外国学术,我父亲英文、俄文、日文、德文都很好,但他根本看不到国际学界成果,只能读读马克思的原著。(本次访谈由访问者许金晶、《大众考古》杂志编辑孙海彦共同整理。本文刊发时有删节。)

其德不离

中国人民大学学霸田超伟:11篇核心论文,1天能看2本书,成绩第1

发表11篇核心期刊论文,综合测评班级排名第一,连续两年获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度校级三好学生!博士期间,他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以及《学术研究》等刊物共发表14篇文章。其中11篇是核心期刊文章,1篇A类核心论文,4篇B类核心论文,6篇C类核心文章。以第一作者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10期的论文,即《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被《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第6期转载。这位论文高产,将全身心的精力注入科研的学霸是2018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经济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田超伟。在日复一日对文献与学术的钻研中,田超伟用勤奋和专注浇灌着自己的学术理想。一年休息半个月,平均一天能看两本书夜已深了,明德主楼10层仍有一扇窗透出灯光,田超伟还在伏案研读《资本论》,这本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原典书籍,田超伟也不记得自己看过多少遍了,各种颜色、各种笔迹的标记、注释、心得写得满满当当。 直到12点的钟声响起,他整理好今天读过的文献和笔记,关灯离开。明天早上8点半,他又会准时来到这里,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每天至少花10个小时在科研上,周末亦是如此。只有春节等重大节日,田超伟才会暂停学习,回家陪伴亲人。过去的一年里,他只休息了半个多月。这样规律、高效的学习习惯,田超伟在本科就读财政学专业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2012年,田超伟进入大三下学期,一心一意想要做学术的他,开始复习准备跨校跨专业考研。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如果没能成功,那就再来一年。”田超伟笑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田超伟顺利通过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到了中关村大街59号院,2016年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田超伟待人随性温和,对待学术却始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自己的未来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划。他在本科阶段学习财政学时,主动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异进行比较。相对于偏向实务与就业的财政学,他发现自己更喜欢追溯理论渊源,讨论财政思想及经济思想的来龙去脉,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在政治经济学道路上走下去。这一钻研就是6年。6年来,从湖南到北京,从财政学到政治经济学,他不断探索着马克思、恩格斯深邃的思想,关注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高强度的学习下,田超伟也能保持高效率。“整理文献时,一天能看两本书。”他习惯去图书馆看书学习,“对于经典原著,同样的章节、段落、句子,不同阶段、不同时间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温故知新吧。”对于阅读,田超伟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有选择的阅读”和“有痕迹的阅读”,是他保持高效看书的秘诀。到了博士高年级,研究钻研的内容更加精深,拿到书时,先看一下大纲目录,主要阅读自己目前研究课题的部分章节,同时把有用的内容摘录下来,有条理地按照类别保存在不同文档,记录阅读时的所思所想。这种学习方式既能够锻炼逻辑框架的搭建能力,又方便日后回顾。来到北京第五年,田超伟依然没有去过香山等著名景点游玩。目标始终如一,书山重于香山。一旦心里选定了某个目标,就会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他喜欢一以贯之地做事情,也从来不去想放弃,努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比起他们,我还远远不够勤奋在人大的学习生活,让田超伟觉得平静而充实。“我是一个很宅的人,安安心心读书更适合我,做研究让我感觉很踏实。”田超伟坦言,“如果一段时间不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我会觉得心里很空虚。”人大的峥嵘校史、深厚人文底蕴、实事求是精神都给了田超伟投入研究的动力。除了宿舍和明德楼,田超伟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宜园,他的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的住所。卫老今年已经93岁高龄,白发苍苍的他依旧笔耕不辍,坚守在治学育人的第一线,他的住所也成为师生讨论问题的重要“根据地”。田超伟第一次见到这位理论经济学界的泰斗,是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当时,导师孙咏梅问及田超伟对未来的规划,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想要继续攻读博士,扎根科研。孙咏梅便将这位得意门生引荐给自己当年的导师。初见卫老时,田超伟内心有些忐忑,但卫兴华的亲切务实,很快让他们的交流和相处变得随性、默契。无论清晨还是深夜,面谈还是线上,田超伟和卫老保持着高频率的交流,不仅讨论学术前沿,卫老也时常讲述校史故事,关心学生们的生活起居。卫老腰疼卧床期间,仍坚持手写论文,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手稿完成后,田超伟将论文输入电脑,每一篇都要再经探讨,力求精确。对于他们来说,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田超伟清楚记得,卫老自我要求,也要求学生们,做学问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2015年,卫老获得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他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于支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及优秀成果奖励。在卫老的言传身教下,田超伟把“勤读、勤思、勤写”的研究态度谨记在心,做学问时更是追根究底,每一个字段都必有其根源和出处。同时他也鞭策自己要更加勤勉刻苦,老一辈革命家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研究,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非常令人崇敬。在学习的间隙,田超伟也不怎么刷手机,而是选择阅读一些非专业书籍或做俯卧撑来放松。除了阅读英文原著小说,田超伟最喜欢的书是《马克思传》,这位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人生故事,让田超伟备受感染。马克思用四十年时间著成《资本论》,这种执着与坚韧让人高山仰止。田超伟有些惭愧:“比起他们,我还远远不够勤奋。”科研没有平坦的大道田超伟是马克思的90后粉丝,今年8月,他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并在多处马克思的照片前与“爱豆”合照。 政治经济学研究离不开对现实的思考,田超伟会实时关注当下发生的国家大事、时政热点。对于重大会议、重大讲话,他会主动搜集相关材料,在卫老的带领指导下,与其他同学一起研读、分析。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生产所有制改革,结合理论与实际,研究生快毕业时,田超伟前往国网能源研究院参与“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课题。十九大召开当天,田超伟和卫老一边收看会议直播,一边撰写有关十九大报告的理论文章。十二点半,会议结束,下午两点半稿件就已经完成。他还在导师的鼓励下尝试自己独立投稿,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亮点》一文刊登在《红旗文稿》。在他的同学眼中,田超伟是一个“烟火气”特别少的人。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独自翻阅文献、撰写论文度过的,思如泉涌时,熬到凌晨两三点也睡意全无。(田超伟发表论文的期刊、杂志)两年多的时间里发表14篇文章,其中1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在政治经济学论文撰写方面,田超伟建议同学们多翻阅名家著作,通过对比某一领域内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异,边阅读边思考,从而挖掘新的理论视角,梳理逻辑框架。有时灵光一现,要赶快将想法和思路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再加以完善和调整。通常完成一篇文章,田超伟需要花上一个月。这学期,田超伟担任“《资本论》选读”这门专业课的助教,开学时,给硕士生们上过一节课。他发现,站在讲台上向大家讲述知识和一个人看文献的感觉完全不同。给同学们讲解《资本论》,与他们一起交流和讨论的氛围让他感到兴奋不已。他很喜欢这种思想碰撞、知识传递的感觉,并期待以后能够留在高校,潜心科研、治学育人。 “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田超伟已经做好了准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穷桎不行

一路乱学上北大——读破寒窗,一生心安

题记:《武陵春·戊戌中秋》落魄江湖又数载,总欲越围城。无奈盘桓秉夜灯,处处防渊坑。读破寒窗羞夙愿,守隘作飘蓬。俗世炊烟渐老翁,徒有残年增?(2018.9.23)这个题记虽然很像李清照那样凄凄惨惨戚戚,无法像苏子瞻那样强欢作乐,但总还有一种力量,能够坚持苦撑,那就是再孤单也有影子陪伴的寒窗青灯苦读!人过四十,已经开始进入回忆的年纪!在这个人生的历史节点,如果无法逆袭,那就只有读书度余生!不管是四十不惑还是四十仍惑,几乎所有人总会时不时地想象一切是否能够重来!然而一切都是虚妄,一切的希望都是那么骗人!只有读书才是可逆的不断的厚积薄发!于是不免暗自庆幸起来,我这大半生的经验教训总是可以拿到台面上,让大家批评指教,跟大家分享一二!“赶时髦”的学习我读过的书,其实有印象的并不多。小时候家里没有书,只有村里熟人和邻居家的连环画,当时主要就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唐演义、说呼全传,还有就是赵匡胤的传奇故事《飞龙全传》,当然还有杨家将系列。这些书也没有全套看过,因为农村藏书很难完整,加上破四旧和文革的摧残,书在那时候还是奢侈品。也许有完整的,但可能在出租户那边,我们只能路过瞥一眼,永远错过了。书非借不能读!家中十个兄弟姐妹,使得我们几乎没有零钱去买书,只有不断地向邻居小孩借阅、同阅甚至是偷窥。我们当时的赶时髦就是看连环画,因为学前没有人指导,认字并不多,只能看图片了解大概意思。小时候就是在不断的借阅中、不断的聆听中和不断的接触中,增长一点见识或者知识。这些连环画加上节假日经常上演的布袋戏、地方剧,大概就能把整个情节完善起来,于是便形成了最初的英雄情结,也几乎影响了自己后来的道路。这似乎也印证了那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时时处处都有我们学习的内容、对象。最有印象的还是呼延庆。他孤身奔赴肉丘坟拜祭祖宗,哭声震天地感日月,纸钱火光亮连环,爆竹烟花冲天吼,惊坏官民与金銮,幸好遇到好人相救,后来为整个家族报仇雪恨。我父亲也颇有呼延庆气概,曾经在破四旧时期只身回家杀猪拜祭爷爷。最佩服的是薛刚。因奸人陷害全家被满门抄斩,他不肯屈服,设法逃跑,三祭铁丘坟,独自逃到西凉,搬来大军,终于起兵反唐,辅佐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正可谓“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最可悲的就是杨七郎。这本家老兄,先是英雄豪气争夺帅印,失手打死太师潘仁美儿子潘豹,后来却因为好酒常醉而被潘仁美残杀。最可恶的是赵匡胤。这小子发迹前倒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而且能够跟刘备一样广交豪杰,甚至帮过流浪中的柴荣,但最后却成为窃国大盗,当然后来也是报应,江山被弟弟窃取,子女个个早亡,幸好赵构没有子女又把江山还给了他的嫡系子孙,可惜也是好景不长。最好奇的是朱元璋。这个乞丐加和尚,原名朱重八,竟然因为参加起义军,最终当上了皇帝。但就是这样一个穷鬼,发迹后竟然大肆杀戮,几乎所有能臣良将都被毁灭,搞得整个国家不得安宁,结果还是出现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叔叔夺取侄儿皇位的惨烈战争。真是“子系中山狼,得意便猖狂”!上述小人书(连环画)和杂书,可以说是我的学前教育。“旁门左道”的学习我其实是一个很贪玩的小孩,但我比较擅长模仿和创新,而且我玩什么东西都玩得比较专注和精通。比如,打扑克我是在放牛的时候看别人打,我马上就会了,马上就可以成为三缺一时的最佳人选。到现在,周末节假日有空,我还经常跟一些朋友打打牌。我一直认为打牌是我们经济学最基本的博弈论,博弈充斥于各种人事与关系之中。比如,玩铁片。当时农村有一种小零食,就是爆米花加各种图形的铁片包在软纸里,大概一两分钱一个。我是很难有零钱买这些的,但是我有一次捡到了好几个,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赢一些,最后赚得越来越多,于是我很容易就会从一数到几百了,可以说真是比现在的小孩早熟多了。通过打扑克和玩铁片,我比较早地充分掌握了数学加减法。另一个学习途径就是接触大自然。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背着我到田地里,然后我就在她的视线范围里自己玩或者与其他小孩耍。后来我自己会回家了,父母也放心让我们自己游玩了,我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放牛、玩弹弓和抓鱼。放牛就是和伙伴们将牛赶到河边或者山上,然后就开始打牌,饭点的时候就一起做饭,一起胡侃。玩弹弓是带着一帮发小,到田地里或山上去射鸟,甚至田鼠和蛇。通过弹弓射鸟,认识了很多鸟类,特别是麻雀、喜鹊、燕子、翠鸟、鸽子、斑鸠、白鹭,有时候还调皮地爬上树掏鸟窝。有好几次还是一石双鸟,因为小鸟老是喜欢挤在一起。有次还有三只小鸟站在一起,我从侧面射过去,三只可怜的小鸟都哀哀叫掉在地上了。物资短缺时代,我经常这样出门打猎,总是不会空手而归,每次都会得到家人的赞许。当时村里也没有环保主义者,自己也没有一点爱护小动物的意识。至于抓鱼,白天的时候就拿着畚箕往水沟或者田埂豁口一放,拿起来就有活蹦乱跳的小鱼,特别是鲫鱼。当然有时候也到河里钓鱼,或者跟着大人去河里电鱼或者炸鱼。最有趣的还是晚上和哥哥们拿着柴火点着放在铁丝篮上,然后到田里或山沟里抓泥鳅、鳝鱼。小时候就是这样不顾风和雨,不断地在大自然里面游逛和折腾。也许,这些人生最早的阅历,接触大自然的那种无忧无虑,现在的小孩都无法体验了。大自然和实践是最好的学校。记得牛顿小时候也是在这种乡村田园中完美地度过,当伦敦大瘟疫的时候,他从牛津大学回到村里,再次在大自然的熏陶下,系统梳理了所学知识,撰写了洋洋洒洒数万字的读书笔记《杂录》,基本完成了一生的理论积累,创立了微积分,碰到了那个苹果,探索了光的奥秘。玩弹弓起初都是到树林中找开叉的树干,然后砍下来修整。后来,我竟然自己发明了用竹片雕刻的方法,又好看而且可以卖给同学2毛钱。我就这样一直玩到六岁,家里让我去上学,我就说还想玩,让家里人直接给我报高年级,可是家里还是给我报读低年级。“被动接受”的学习无论如何,我开始进入学校了,那里有老师也有同学。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就是填鸭式的灌输。但是,我的记忆中,1980年代的中小学教育还是非常轻松。因为,当时大家似乎很认命,能够考出去就继续深造,不能就种田或者打工,或者子承父业,例如做木匠、铁匠、泥水匠等等。每个人遵守规则,然后安心于每个空间,使得一切都非常和谐。记忆中,父亲似乎很忙,总是不在家,经常去帮忙朋友做点事,不大关心我们的学习,似乎很放心我们的学习。他有一个很简单的思路就是保证每个儿子都高中毕业,能考上大学就读大学,不能考上就出来赚钱。当然,既然开始学习了,我也不好意思给父母丢脸。当时很简单的对付方法,就是先完成作业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约定俗成的软约束,现在的小孩都无法实行。一方面可能是诱惑太多,有电视,有手机,有游戏,有动画片,另一方面是大部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隔代宠爱,于是小夫妻们便失去了对于小孩教育的自主和控制。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出现了6个核心,搞得小孩无所适从,或者可以操控这6个不同的核心,于是一个家庭便开始围绕小孩进行长期的斗争,然后吵架、翻脸、打架、撕裂、离异。言归正传!现在回忆起来,我从没有感觉那时候老师的教育是灌输,因为我觉得课本知识和老师的讲解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老师教我们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朗读、算术、地理、自然,我都听得如痴如醉。人生第一次期末考,我都不敢去领成绩单。后来大哥帮我去拿了,竟然语文和数学都一百分,全班第一名。这个第一名,得到老师和家人的一致表扬,我开始尝到读书好的甜头,于是便开始认真读书上学了。可见,表扬和鼓励对一个心灵仍然十分脆弱的小孩来说有多么重要啊,有时候就是那一个期待的眼神、那一句温暖的话语,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兴趣迫使”的学习对于数学的兴趣,应该是因为我很小就懂得算到一两百甚至好几百,所以对数字很敏感,直到现在写经济学文章,我都十分重视数据。当然对于数学能够一直保持学习兴致的是数学老师的一次无心插柳的赞扬。初一年举行书法比赛,我写隶书获得了一等奖。没有想到,数学老师竟然很关注,在数学课上表扬我,并说我未来肯定是个书法家。从此,我更加喜欢数学了,也增加了书法爱好,经常练练字,增加手臂的力量,作为锻炼身体和修身养性的一种捷径。时至今日,我发微信朋友圈的一大部分就是各种书法作品!对于书法,我最喜爱的就是魏碑,隶书就只有喜欢张迁碑,楷书就是颜真卿和柳宗元,草书就是张旭和怀素,行书就是王羲之和王铎。苏黄米蔡,还有赵孟,我觉得很遗憾无法喜欢上。苏东坡和黄庭坚两人的书法,其实他们自己都互相揶揄过了。苏轼说黄庭坚的书法如“死蛇挂树”,遭回怼“石压蛤蟆”,这种互喷互怼非常形象,也本身确实道出了其中缺憾。苏东坡的书法偏向左歪,作字比较尖刻;黄庭坚的书法,线条似乎断断续续,不够顺滑成熟。赵孟的书法就是失之于矮胖,如果瘦长些就好了!米芾则反过来,太过瘦长!如果米芾能与赵松雪克服各自的缺点,再加上怀素的灵气,那中国的书法就更加通透完美了!只可惜,现在厕身政府,没有巨大的办公室可以糅合集成王羲之、米芾、怀素、赵孟、王铎等书法进行实践,北京蜗居也十分局促,难以摆下长条大桌以供挥洒。不然,真的可以如老师之愿,成为一个道地的书法家了!从数学谈到书法,最终还是落到语文的学习。记得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经常来家访,后来还跟我老爹成为好朋友,经常粗茶淡饭还喝点家酿米酒,我弟弟后来也是他的学生。可惜老师十分不幸,有次乘车到县城办事,途中不知何原因翻车了,从此山河两隔。三到五年级的语文老师,经过文化大革命,而且还是红卫兵,全国到处串联,他说当时真是一种舒服享受,只要拿出红卫兵证件,全国都能免费接待。他还因此去过全国很多地方,上课的时候经常讲一些有趣的见闻。他也经常看报纸,经常把报纸上的消息分享给我们。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考了第一名,他竟然奖励我一副象棋,从此我作业做完了就有一个新活动,那就是和邻居或者兄弟下象棋。还有一次,老师布置作文写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就写了我带着小伙伴们上山用弹弓射鸟的“光荣”事迹。当他在课堂朗读范文念到“小鸟哎哦一声从树上掉了下来”的时候,全班都笑了,我自己也笑了。大家从此开始喜欢跟我玩弹弓,有几个同学还购买我的竹制弹弓。当时老师的朗读,似乎帮我插播广告了!这是我一直喜欢语文的最初征兆吧?初一年班主任杨传福是语文老师,记得他也是刚毕业不久,很有才很有激情,经常教我们唱歌,因为他很擅长唱谱。对于我们这些乡下来的孩子,以前只会鹦鹉学舌地唱歌,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看懂五线谱,一些同学还因此学会了吹口琴和笛子等乐器。最有印象的是,杨老师有一次布置作文写自己的亲人,我回忆了母亲的二三事还有别人的评价,老师在课堂上作为范文念给大家听,我当时强抑制着哭声和泪水,只能任头脑嗡嗡作响。这是我人生第二次范文,让我懂得了为文做事应该真情实感。初二年因为班主任调走了,曾金香老师接任,我当了语文课代表。初三毕业考的时候作文题目是写一件班级发生的事情,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的,似乎神经很敏感。班主任在毕业考前开一次班会选年度三好生,说某某人和某某人就不用选了,其他再选两个。我当时就很发恧,凭什么他们两个人不用选,而我们其他人需要大家投票?于是在毕业考要求写班级往事的时候,我便下笔一气呵成《被民主遗忘的角落》。也不知道,当时我竟然如此愤青,竟然如此鲁莽。结果判卷的其他班的老师便毫不客气地给我批上零分,并且把卷子给班主任看。班主任很是生气,语文老师便代我向班主任解释,几近于求情了。我也不知道当时双方似乎都反应过度了,我当时确实是写班级的真实故事,但是我也没有指名道姓,怎么就成了零分英雄了呢?难道一个班级一个小地方不应该发扬民主,不应该追求公平么?此后发生了另一个奇葩的事情,整个年级几乎都知道我了,竟然时不时跑到我们班的窗户下偷偷看我。特别是当年电影《焦裕禄》发行,全市举行了影评比较赛,我竟然得了一等奖!结果我更出名了,一会儿是毕业考作文零分英雄,一会儿变成了金奖得主!更多的人来我们班级看我,我更是成为毕业生的谈资了。记得我当时的题目是《社会脊梁》,描写焦裕禄带领大家全面调研,发扬最广泛的参与民主,终于获得了治沙的方法,于是不管身体、天气、环境如何恶劣,硬是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泡桐树林,终于使兰考河清海晏,但他却因病溘然长逝。我旗帜鲜明地指出,焦裕禄是社会的脊梁,只要我们培养更多的焦裕禄式的干部和脊梁,中国将不仅造出一片片绿色森林,而且将永远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老师当时非常干净利落地将题目删除了“社会”两字,于是一篇更加具有冲击力的影评便永远地定格在《脊梁》这个滚烫火热的词语上了。感谢曾老师的爱护,感谢曾老师的绝妙删减!学习语言,我有一个很土的好办法。就是在学习每个生字词的时候,我总是注意举一反三,也就是要清楚这个生字还能跟哪些字构成词,这个词怎么造句,也就是说得弄清楚这个字、这个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后来学习英语的时候,我也是依样画葫芦,因而我总是能够很快地熟练掌握每个生字词,因而语感总是比较好。我甚至还教会了姐姐如何查字典,后来我姐去大城市打工也总是带着新华字典,很快掌握了基本的普通话。初中我当上了语文科代表,参加了《绿地》文学社,作文和书法屡屡得奖,,高三省统考的时候,语文还是第一名,可是高考就歇菜了。不过我后来竟然考上了中文系研究生。“主动刻苦”的学习如果说上述的学习还是一种被动的话,看电视和初中的晨读暮颂甚至夜研,则是开启了我自主积极的学习阶段。还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和弟弟形成了一个较好的习惯,也就是放学后马上做完作业再走路到一公里外的熟人家里看电视,每学期放假也是先做完作业才开始到处游玩。1980年代看电视绝对是一个增强知识的很好手段,因为很多人还是无法接触到电视。我们邻居因为植树造林很成功,县里奖励他一台黑白电视机,于是这个电视机变成了全村晚上集体学习的伟大工具。通过看电视,一是很快学会了电视主题曲还有很多广告语,二是学会讲故事。当时的电视剧,就是《霍元甲》《陈真》《西游记》《再向虎山行》《八仙过海》《射雕英雄传》等等。记得那时候一个人走路和在家的时候,经常哼唱《万里长城永不倒》《大号是中华》《再向虎山行》《世间始终你好》《铁血丹心》《星星知我心》《敢问路在何方》等影视剧歌曲,还有至今仍然韵味十足的《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妈妈的吻》《爱拼才会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明天会更好》等流行歌曲。获取知识的途径还有农闲时期和逢年过节时候全村集资请戏团表演芗剧,印象深刻的就是《山伯英台》《陈三五娘》《狸猫换太子》《白蛇传》《孟丽君》《杀猪状元》《穆桂英挂帅》《安安寻母》,后来邻居家买了电唱机也经常播放这些曲目,古人是凿壁偷光我可是隔墙畅听。还有农忙或丰收时节经常连播一周甚至半个月的木偶戏或布袋戏,因为大家白天辛苦劳作,晚上就聚在一起看戏休闲。当然,作为农民的儿子,上山砍柴、下田插秧、收割水稻、种砍甘蔗、种果种菜、培育菌菇等农活,也学到了很多。经典剧目有《薛刚反唐》《呼延庆》《武松打虎》等通俗易懂的老传说。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乞丐与状元》。本是状元命的文凤由于备受宠爱,加上自己不争气,结果沦落为乞丐。而原本被视为乞丐命,且被舅舅规劝不要连累老师的文龙,通过不断努力抗争,终于考上状元。受到这个精彩故事的影响,我不管任何时候都十分乐观,总是梦想着能够咸鱼翻身,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争第一。总体而言,小学我确实读得很轻松,而且糊里糊涂就考上了县一中。就读县一中,四哥刚考上福州大学,经常来信警告我说县一中的学生都是每个村的拔尖学生,绝不能掉以轻心。于是我经常起早贪黑地努力背书。晚上初一年级是上两节课就可以回去休息,我就到高三年级的教室跟他们一起学习,早上还早起做早操,然后开始念书再去食堂早餐,养成这样的习惯后,我第一次中学期中考就考进了全年级前十名,全班第一名。所以整个初中时代就是这样度过,中考成绩当仁不让地进入全县前几名。在这里必须着重提起的是,初二年的时候,三哥从部队退伍,带回来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逻辑学的书。通过阅读逻辑学,我懂得了概念、内涵、外延等界定,还有子集、交集、并列等关系,这也许是我数学比较好和语文、英语一直比较不错的缘故。现在工作讲话、写材料、草文件、看问题,我都一直坚持经济逻辑,尊重常识和规律。高中的时候我物理学得很吃力,当时总是搞不懂什么是理想状态下,总是搞不懂何时用什么公式,不过我化学倒是不错,而且是化学课代表,我们家族人太多,我想学医为大家分忧,于是分科的时候我便选择了理工科。但是我的物理成绩还是没有长进,当时确实没有找到原因,只是害怕高考失败,于是在高二结束后,我只好学鲁迅毅然决然“弃医从文”了!转学文科,一是是因为理科对我这种愚钝之人,确实是一种折磨,虽然我经过努力还能保持中上水平。另一方面,一向好胜而且好面子的我,不得不寻找自己的优势,果断找年段长和文科班主任。当然,我在高三文科班学习成绩总体上是没有辜负大家期望,因为语数外成绩都是数一数二,所以平时成绩总能名列前茅,但高考我还是莫名其妙地失手了。最近山东、江苏等地的高考舞弊案层出不穷,很多同学和熟人都在朋友圈问我当年是否被顶替了!我说如果我是被顶替者,说明那届苍天不行,说明全国各地皆然,说明当时中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已经烂透了。历史上科举腐败案并非坏事,因为似乎并没有出现这种几十年以后才被挖掘和惩处的,而是大都在出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的时候,就被严格处理并请重新收买人心,致使天下士子更加崇拜和沉迷科举道路。此次多地高考舞弊案不断浮出水面,山东教育部门的傲慢以及相关部门轻描淡写的处置,实在让人寒心碎裂、恶心作呕、椎心泣血。马克思主义历来相信辩证法,也历来践行辩证法,但是山东方面并没有以此为戒,非常时期没有用重典,没有为其他省市区做好示范。山东人大常委会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将高考舞弊纳入反人类反社会罪或者颠覆国家罪来处以极刑,让所有参与者永不翻身而且终生被监控羞辱,从而为各地清除历年高考舞弊行为做好判例,最终为全国人大立法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让全世界从此更加相信中国人、中国政府、中华民族,让全中国人更加相信高考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靠性,让高考成为为国抡才的最佳路径、个人改变命运的基本捷径、民族复兴的基础支撑。似乎有点跑题了,还是继续回顾我的书山攀登之路吧!也许是高考失败,让我饱尝了求学之苦,也让我一直想通过考研考博来证明自己。我高考虽然失败,但分数并不是太低,只是志愿仅仅填报了北大、厦大、贸大三个学校,这三个学校没有录取我便去补习了,结果我补习十天竟然发生了生命中的九一八事变!那年的9月18日,老师突然通知我被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录取了,我当即和在县城工作的四哥到教育局招生办写了免予录取申请,因为我根本没有报考这个学校,我的成绩远远超过这个学校分数线。同去教育局声明不接受录取的同学,继续补习后进入了厦门大学。然而,录取通知书已经到达病重的父亲手中,父亲只是说还是先去读了,毕竟是个大学,毕业有统销户口能够跳出农门,于是我便暂时压制自己的北大梦,阴差阳错地进入了电大学习。整个中学,我已经开始了主动的知识探索,能够有意识地看一些课外书,特别是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毅然决然转学文科,也是一种更加自觉的主动决定。当然似乎也有鲁迅那样的感觉,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启蒙与反思!什么高新科技,都是历史的暂时器物,因为可能一时是高新科技,过几年可能就被扔进历史垃圾堆!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最关键的还是基础制度建设。也许是冥冥中觉得制度重于技术,于是便开始了更加穷经皓首的书海泛舟了!“权宜之计”的学习高考成绩难以如愿后,又得知父亲重病缠身,突然洞彻了祸不单行的含义。兄弟姐妹们凑足了三万块,可是父亲知道自己不行了,坚决不去手术,要将钱存起来,留给我补习和供弟弟学习。后来,国家突然扩招,因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在1997年达到“两基”要求。两基就是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老师基本实现大专化。当时的很多中学老师没有文凭,或者只有中专文凭。因此,那年全国扩大招收教师名额,让很多本来不是师范类的学校也设立师资班,然后就拼命录取那些类似我没有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我的分数比福建电大当年的录取线高70多分,可是父亲看到我能够获得公职有个统销户口,便坚持让我去就读了。我只好办退了补习手续,带着一本英语词典和两千元到福州开始读大学了。那时候经常感叹的就是一句古诗“当年不肯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福建电大本是一个夜校,孤零零两三栋楼,面积比中学母校还小。所以刚去的时候,我是天天骂电大。后来我还说过一句名言“母校就是被学生天天骂又不得不魂牵梦绕的地方”,也许就是因为电大的狭小与低矮,使得我不断地想走出去。似乎有鲁迅那种样子,在铁屋中呐喊,肩起世界的黑暗之门,让光明照亮大家,照亮世界。电大的课程对我来说相对简单,加上我们毕业必须回去教书,当时“六十分万岁,六十一分浪费”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加上父亲在我大学第一学期放假回去的路途中溘然长逝,没有等我回去见上最后一面,幸好赶上送葬出殡的队伍,在坟前拜祭的时候那些香支竟然起火燃烧起来,大家都说那是我爸高兴,因为看到子女都回来了。转过年后,失魂落魄的我跟一个同学偶然在福州街头上加入了衬衫传销队伍,可以说我是中国第一批传销人员。当时只是觉得衬衫质量很好,如果能卖出去和发展下线,自己就能够一夜暴富并且建立销售金字塔,也就相当于打造了生生不息的摇钱树了。可惜坚持了半年,没有把衣服推销出去,也没有发展几个会员,还向女同学和四哥的师弟各自借了两百元,于是痛定思痛开始决定还是努力寻找书中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了。当然那些好衬衫只能自己穿在形容枯槁的身上了,也好强增几分精神更好地努力前行。电大的课程相对简单,我就积极备考大学英语四级,没有想到一次成功,并且在第一学年的综合英语考试获得破纪录的99分。这也使得我顿悟学习要想得高分就得居高临下,因为我当时是拿托福、GRE的教材来准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何况电大英语考试呢?过完四级我又趁热打铁过了英语六级,成为电大有史以来第一个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因此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不用下乡并回到了母校华安一中教书。应该说,我做事情还是能够静下心来,并且能够做好每一件事。教书的时候,我没事的时候就到教室跟学生一起自习,准备考研究生。因为我是大学外语系毕业的,据说考研英语很难,旁边同事很多就是因为英语不达标,结果考研失败才回来教书。于是我便做了一个简单的决定,那就是跨专业考研究生。因为英语我不用太多准备,只需专注备考专业课。而最后选择长线专业和基础专业,那就是中文系。因为中文系就是万金油,每个单位都需要有人写材料,甚至可以去当无冕之王的记者,再不行可以当自由职业者专门写作或者当编剧,当然那时候我似乎有一个比较崇高的理想“向国内翻译介绍国外先进理论和优秀作品,向国外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最新发展”。另外,这也受到了我的老乡林语堂先生的影响,他的名言“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那种潇洒与沉静,使我萌发了第一次知识转向的意愿。考研最早的攻克目标是厦门大学,因为正好有同学在厦大中文系。1998年第一次考研的时候,英语63分,是所有报考厦大中文系考生中第一名,全国英语及格率仅5%,划线才51分;但是文艺理论才59分(两题简答各25分和一题综合50分),我去找林丹娅老师的时候,她说自己没有参加改卷,照说从来不会记59分的,一般会提到60分或61分,或者降为58分。然而因为录取标准是专业课必须及格,于是第一年我以一分之差梦断白沙滩、芙蓉湖、嘉庚楼……这时候林丹娅老师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考试就是这样,有时候一分之差就是永久的遗憾。恰像买彩票,差一个数字就与幸运擦肩而过。有时候差那么一点就是永远的一点”。然而,最糟糕的是厦大宣布来年不再接受同等学力报考研究生,于是我只好寻找其他学校了。幸好,来一中实习的熟人帮忙打听到福建师范大学招生简章明确专科生还可以直接报考。当时北大也是可以招收同等学力和单考生,但是为了能早日走出偏远的小县城,我还是实事求是选择了福建师大中文系。但1999年是我的本命年,农村说法是本命年乃大好大坏之年,就是好运的时候什么都好,厄运的时候什么都差。由于是“二进宫”第二次考研,而且第一年英语考得不错,因此专心准备专业课。可是后来英语仅仅上线,而专业课因为师大注重读原著,很多题目都是考原著,我因为是半路出家总是投机取巧,没有足够时间读原著,只是掌握大部分名著的大概内容,因此专业课成绩仍然不高,虽然都考及格了,但因为英语才50几分,结果总分比较低,只能再次名落孙山了!更糟糕的是,美帝国主义发动科索沃战争,猖狂嚣张地把中国大使馆炸了,害死了好多人。而且祸不单行的是,那年天气实在太热了,在同学的怂恿下,我们一起去九龙江游泳,还游了好几个来回。第二天一个老同事碰到我,又骑着摩托车带我去游泳。他一到河边停下车,就跳进河里畅游起来。我也连准备运动都没有做,钻进水里就用力追赶他。不到一会儿,我脚就抽筋了,浑身没有力气,然后就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浮起来,赶紧一直呼叫老同事的名字,可是他一直没有听见。幸好旁边很多人发现了我,大家一起喊有人快溺水了,同事才转过身来拉了我一把,然后旁边赶来的人扔了一个轮胎过来,我死死抓住轮胎,往岸边游,心里久久无法平静。第二天我赶紧按照农村习俗组织饭局请救命恩人吃红鸡蛋和长寿面,大家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当时,我只是觉得还活着就好,能够看到澳门回归就好,不留下邓小平式的遗憾就好!现在想起来,选择真是一种痛苦,但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折腾。但是折腾对了,就一帆风顺,折腾错了就是一种煎熬和损耗。如果当时不转文科,我可能先考上一个普通本科高校,也许不会浪费4年时间去当中学教师。如果2000年的千年大考我再次与成功失之交臂的话,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坚持,是否能够继续考研?我想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但是,命运似乎开始垂青我了,虽然只是间歇性的关照。1999年秋天,因缘际会的事情真的出现了。当时县政府要招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来考察土楼的美国人,土楼的材料和接待菜单都得翻译成英语,县委书记打电话给一中校长让他找人翻译。因为我当时是县一中唯一过英语六级的老师,校长当然不会健忘到想不起我入校时的声名,我也是当仁不让地接下任务,三下五除二把翻译稿交过去,似乎很容易就糊弄了那个美国佬,老外就鼓励我们申请世界遗产。县委书记马上让校长组织一中的英语老师考试,想从其中选拔一位老师到县委办工作,负责全县对外宣传和申遗工作。那次考试我毫无悬念地考了第一名,县委书记当即向校长要人,校长就说我还在教初三毕业班,等半年后中考结束即可到县里报到。但是,我最上心最关注的还是考研。这次我全面复习,每一本指定教材和相关教材都一页页精读,都做好读书笔记,真是到了滚瓜烂熟并能够重新出教材的程度,然后每天晚上休息之前就看读书笔记。另外,英语也不忽视,让在北京读书的同学买了好几本历年英语考题集和模拟练习。也许是父母在天之灵保佑,也许是老天爷那阵子突然睁眼看到我在寒窗下苦读的样子,不忍心再次看到我的失败。也或许,当一个人艰苦卓绝地朝既定目标不断奋进的时候,命运会反过来迁就他。在新的千年过了一季度的时候,我以英语第一名、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登千年考研榜。英语78分,总分365分,这个成绩当时完全可以上北大研究生,当然北大和师大的专业考卷是不一样的,只有英语和政治是全国统考。但是我觉得我已经具备了报考北大的实力。真是祖宗保佑,老天帮忙,个人幸运!应该说刚攻读中文硕士的时候,我是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的。而且当年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几乎跳了起来,心想只要我继续努力,我可能也可以意外获得奇迹。特别是读了他的《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获奖作品,觉得也是原来如此、不过如此。更激起我加倍努力苦读文学书的是,我在2000年师大艺术节获得了征文一等奖,在大学英语课上老师屡屡鼓励表扬我的英语文学功底。于是,长安山脚下,研究生教室,文科楼,图书馆,老福建师大的一切可以安放下书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我的身影。甚至化学系、物理系的教室,我都经常光顾。正是这样的不断研读,加上文学日益边缘化,作为曾经在农村吃不饱的小子,我开始反问我们不是当事人而且已经无法同当事人面对面,我们如何能真正解读作者的作品?特别是鲁迅文章,我们的解读到底是否靠近真实,绝对应该打一个大大大的问号。看到当时同年级的经济学硕士,常常能够跟导师下去调研然后做项目获得补贴,我似乎变得市侩起来。我的觉醒是毅然决然的,就像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突然顿悟了,就像牛顿被苹果砸到头那样灵光一闪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我当时做出一个简单而坚决的决定,那就是跨专业报考经济学博士。记得是2002年,我匆匆过完了五一长假,然后做了简单的调整,开始新的远征。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的理念就是不想读博士的学生都不是好学生。首先是确定了中央党校作为最低目标,北京大学作为最高目标。但是北大没有参考书目,就以中央党校所列书目为主,同时参考北大研究生上课用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教材。其次是建立兜底机制,既报考经济学博士,也报考福建师大中文系博士。目标一旦确立了,接下来就是倒计时吃透参考书目,并且到图书馆借一些相关教材,也阅读一些学术期刊。对于资本论,真的没有啥高深的,因为那都是研究100多年前的现象,虽然很多情况到了当前仍然深刻。但是资本主义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是以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例如,资本可以雇佣劳动,资本可以雇佣技术。经过硕士阶段各种论文写作训练,我们对于逻辑的操作更加轻车熟路,对于文字语句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深刻,因而资本论也不再是什么高深的令人惊讶的天书了。或许也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我第一次走出自己的省份,怀着对知识转型的渴望和对北京大学的向往,我背叛中文系来到著名的首都投考经济学博士。2003年应该是我生命中最值得关注的一年!面对的事情几乎都是所向披靡,也不知道是天道酬勤还是天公宠傻子,我竟然捷报频传。首先是同届研究生中第一个签约,然后还有好几个单位都给offer了。其次是公务员考第一名。最后是考博竟然三个学校都考上了,北大、中央党校、福建师大都同意录取,这在当时似乎创造了记录。当时也没有太多的思考,一下子就选择北大了。可以很不好意思地说,学习的前半段,电大英语系和师大中文系都是一种权宜之计,都是为将来打基础。读英语系因为考研获得了优势,读中文系是因为语文底子好容易考上。当然,读英语使得我很快获得了工作,从此有了工资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攻读中文硕士,是一个长线专业,任何时代都需要写稿子的人,任何时代都需要内容,都需要创作。因此,中文系能够万金油式地相对轻松获得就业机会。“最高学府”的学习从九龙江到未名湖,终于实现了半生夙愿!我敢说考上北大的人,都是幸运的人!每一位北大校友,在进入北大之前都不敢说自己能过轻松考上,因为全国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的竞争,谁都无法确定自己是分母还是分子。反正我就是一路乱读,三生有幸地进入“京师大学堂”的。负笈北大,真是人生的一个自我摧残!因为我是从中文硕士,突然直接跨界考上北大攻读商科博士。考试的时候,我竟然通过特例法把其中一道数学题做对了,然后死记硬背的高级宏观模型竟然也套上了,记得当时考的是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和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这样高级微观和高级宏观这两门课一张卷子我就考了60多分,而政治经济学上文谈到因为对资本论已经有足够的理解,加上对于时事政治的较为精准的阐释,这门课也获得了70多分,加上英语超过十几分,这样我的总分就排到了第二名。北大毕竟还是心目中的北大,公开透明而且动作神速,所有环节和程序通过以后便在网上公布了成绩、录取名单。当时看到自己榜上有名,而且是朋友先发现的,真是喜出望外。为此还在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那天,请几个好友小聚了一下,开发票竟然也中奖了。小店老板说从来没有人发票中奖,我竟然得到了50元大奖。不断地告别,不断地迁徙,不断地重新出发。就这样,2003年秋天,我复印北大录取通知书在父母坟前烧祭后,带着几十箱经济学书来到了北大。攻读商科,其实是骨子里有一种对“随意性计划经济”的反叛,因为孩提时候家里种蘑菇、种甘蔗、种水稻,辛辛苦苦一年又一年,每次都无法拿到自己应该得到的款项,每次都被抵补为各种税费,或者干脆就被打白条。于是每次跟父母去干农活的时候,我总是很不情愿,因为我总会说“干了也是白干,也拿不到钱”。父母总是一句简单的话“有的,会有的”。为了解决这些谜团,我高考的时候报考了当时最热的专业,都是“国”字开头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会计等,我想睁开眼了解一下国外到底是怎么样?!然而,我阴差阳错地高考失败了,补习十天又莫名其妙地被福建电大录取了,不知道是上天对我多年来辛苦问学的怜惜还是命运对我的捉弄,然而我已经无法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了——为了让父亲在生前看到我跳出农门,我不得不接受我从来没有报考的学校去就读英语专业的要约。当时那是一个非常小的大学,比我的中学母校还小,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话“庙宇再小,也有会念经的好和尚”,于是我开始振作起来,或许是认命吧,因为“抱怨不如多奋斗”!我那时非常早地过了大学英语六级,于是顺利毕业回到中学母校教授英语。后来国家政策有所改变,于是便在2000年跨世纪的时候报考研究生,并且成功地以第一名被录取为中文硕士研究生。当时的一个非常幼稚的想法是想如陈仲甫先生和周豫才先生那样光大中国文学,扭转世纪末文学因为市场经济的冲击而边缘化的倾向和恶象,也许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于国外,又译介域外先进文明于神州大地吧!然而2002年这个我这辈子第二个对称年的时候,我开始又萌发了实现知识的经济学转向的念头,也许经济才是一切的基础吧!也许是受到“经济学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或许是经济学是局限条件下如何最大化的决策科学,或许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并使人幸福的科学?!于是从2002年4月硕士论文顺利开题以后,我开始攻读艰深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然后借助网络学习经济学前沿。当时的我把自己认为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进行精读,自己做读书笔记,做到几乎自己能够出教材的程度。可谓天道酬勤,我考上了三个博士,最后我选择了北大,因为北大是中国经济学的“黄埔军校”,是中国经世济民治国贫的创新中枢。我总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刚愎自用而一意孤行,我信奉“当一个人艰苦卓绝地向某一目标奋进,命运会反过来迁就他”。所以我总是那样地知其不可而为之!负笈北大以来,我选择了经济学中最难啃的金融作为自己的研究范围,因为我觉得中国金融“罄竹难书”,而且金融和科技一样是最高端、最精深、创新最快的领域,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我又一次开始与自己赛跑。在古老而常青的燕园,我疯狂地选修或倾听各大名家的课程或演讲——厉以宁老师富有教育意义的经济学寓言、曹凤岐老师亲身经历的《证券法》等金融法律起草的真实回映、林毅夫老师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深刻解读、刘伟老师关于转轨经济学的宏大叙事、张维迎老师关于企业理论和企业家精神的微观探视、邹恒甫老师的嬉笑怒骂和高深的数学推理、年轻的周黎安老师对于中国政治锦标赛的经济学阐释、龚六堂老师激情四溢的高级经济学课程,还有周春生、史树忠、徐信中、单忠东等老师他们那艰涩难懂的金融专题,所有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更加幸运的是,我的导师非常宽容,一以贯之地支持我的选择。在学业上,她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她悉心关怀!她甚至时时关心我的终身大事,可我总是以没有时间或者暂时没有出现合适的人而搪塞之。当然,北大岁月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煎熬,因为自己的能力贫困和精力有限。未名湖畔三载相伴,我已经学会了专心致志地研读,从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化而动容,对于花鸟虫鱼燕雀都可以视若无睹,对于人世百态可以充耳不闻,对于吃穿用度可以嗤之以鼻。世界上唯有读书,能够躲进小楼成一统,能够隐居规避历史动荡,能够远离繁华与喧嚣!然而,进入北大殿堂,我们已经无法仅仅只是为趣味而读书,虽然没有像周恩来那样高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内心深处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蕴藏着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也因此,我在2005年底曾经连续几个月,每天从早上8点到深夜十点呆在北大图书馆,高强度查阅资料和用笔记本电脑赶写博士论文。于是有一天突然觉得天旋地转,无法起床,同学帮忙叫来急救车,生平第一次打点滴,然后下午又继续到图书馆努力写作。也许,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修复,不断地重复,不断地起复!感谢北大这个“人的集群”最发达的地方,感谢北大给予我较为自由的发展,感谢北大让我实现了知识的经济学转向。在孓民精神相对传承的北大(外国人称为中华帝国大学),每个人充分独立,而又形成不同的团队(例如北大研究经济学的就有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环境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光华管理学院、CCER、国际关系学院,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北大里面大家都非常平等非常普通,追求一种未名境界,而出了北大个个生龙活虎,为校徽增光彩!在北大,每个人都互相“瞧不起”,互相较劲,但出了北大,大家却非常互相认同,每个地方一碰见北大校友,大家便可以海阔天空古今中外几个小时!也许这就是北大精神,北大文化!我敢武断地说,中美贸易战最后的决胜力量就是中国培养出像北大这样的群体,每个时代都有北大这样的代际人群!东方剑桥的学习经过最高学府的淬炼和砥砺,应该说我初步实现了知识的经济学转向。我北大同届毕业生中,我发表了7篇文章,有一篇还是在香港杂志上,这个数量不是第一也是前几名了。当然质量上那可能是各有千秋了,因为大家关注点都十分不同,可谓隔行如隔山。然而找工作根本就不看这些,当然如果去高校可能很看重这些,反正我当时是再也不敢去教书了,因为中学教了四年英语,研究生的时候也教了两年大学英语。当时都是找金融机构,我一直想民国时代,我肯定会被迫是一个银行家。而且当时也没有人指导,以为留在总行好,其实现在大家才知道分行工资待遇更好。反而北大毕业的时候,我被国家开发银行忽悠了,导致我处处被动。当时笔试面试后,国开行招录人员告诉我,回去好好写论文,必须保证毕业,结果我那年春节都在学校修改论文,领略了春节时北京的荒凉。五月份准备好一切答辩材料后,我就打电话给国开行,结果对方说都已经跟其他人签约了,还甩来一句说“你是不是那个普通话很普通的那个福建人”?我真的几乎崩溃了,我是去竞聘综合管理岗位,又不是去当柜员。我只好开始全网洒简历,接到邮件或者电话就“南征北战”。当时国开行还给了一个折衷办法,问我要不要去地方分行,我十分恼火地严词拒绝了。后来也陆续能够进入四大行的北京分行,但我也很奇怪地拒绝了。当时中国移动也来电说,可以解决北京户口,但是必须先去深圳工作几年。我竟然也拒绝了。还有,当代中国研究所、社科院刚升格为副部级的马院,我都婉拒了。在这里真的得好好感谢一下当时的几个分行,当时的中国移动、当代中国研究所还有社科院。当然,也表示十分真诚的道歉,都怪那时候自己太不谙世事,太不懂得“曲线救国”。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便开始再次折腾了!那时候的一个天真的想法,就是北京的学习强度太大了,得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好好休养一下。于是便鼓起勇气打通了浙大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老师的电话,他二话没说让我马上联系院里负责博士后工作的老师。非常高兴的是,2006年9月我顺利到了西子湖畔。因为我博士论文是写民营银行与中国金融现代化,当时忽悠了一个理论叫“中国金融双轨现代化”,即民营银行的直接现代化,因为那时候按照我的界定还没有真正的民营银行;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上市改造的间接现代化。因为这是属于金融制度创新的内容,老师当时的研究重点在法律经济学,我便自告奋勇地说愿意延续金融创新的题目,于是我便开始了法律金融学的自主研究。最后我找了一个切合点,那就是通过研究商业方法专利来研究整个金融知识产权的治理,而且还申请到了国家课题。当时其实已经看到,我们在网络技术方面十分落后,如果欧美金融专利获得批准,我们所有的金融机构将得支付大量专利费,后面的网络银行、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等都得受制于人。不过美国现在仍然牢牢掌控SWIFT系统,如果我们像朝鲜那样被踢出来,金融脱钩将使得我们的贸易更加恶化。在杭州的学习,确实很舒服地过了整整三个月。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下午去打篮球。每周参加老师组织的同门谈论,史老师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轮流报告近期研究。有空去听听讲座,看看老乡,周末就去浙江的景点走走。最有趣的是经常晚饭后去西湖走走或者去植物园逛逛,甚至跑到了灵隐寺和飞来峰,真的像当时的小南宋偏居临安一隅了!但是正因为这种宽松的学习,我确立了在学术中的一点地位。我继续金融创新领域的研究,并逐渐确定了金融发展的法制质量这一焦点问题。1998年,拉波塔(La Porta),罗伯特·维什尼(Robert W.Vishny) ,洛配兹·西拉内斯(Lopez-de-silanes) ,安德烈·施莱弗(Andrei Shleifer) 联袂出版《法律与金融》(《Law and Finance》,我们一般翻译为法金融学),奠定了新的学科“法金融学”。由于他们经常四个人一起发文章,因为号称LLSV组合,他们通过整理多国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和经济等方方面面的量化数据,第一次明确将法律因素引入到解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具体研究中。我当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那就是区域或国家发展受到制度的制约,而制度如何推动或阻碍发展,可以用金融学或数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衡量。同一个地方,不同制度,导致不同发展;不同地方,相同制度,也可能发展不同;同一个地方,相同制度,不同的执行机制特别是不同的行政首脑,导致不同的发展;不同地方,不同制度,肯定导致不同的发展。我进而指出,法律金融学就是用数学、金融学技术研究制度该不该出台,如何出台,出台后有什么后果,出现不良后果如何进行妥善应对和纠正。我后来的博士后报告就是《中国金融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研究》,第一次界定了金融知识产权(FIPR),提出了如何科学治理金融知识产权,特别是金融专利的治理,从而提升中国金融发展质量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大提特提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实在只是停留在器物和技术上,而没有提高到知识产权等制度上,必须及早实现监管和发展的转向转型,从而真正保障金融核心竞争力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可以说,在浙大的研读生涯中,我偏向了法律、政策等制度研究,也确定了我后来工作的重点内容。博士后出站后,我调到国家某部委工作,主要从事的就是法律和政策的起草,践行的就是一种政策经济学范式发挥的一点作用就是,参与一些政策的指定以及推动一些法律的颁发。“神谕启示”的学习我在十六大前入党了,多年来也一直想能够做一名更加的合格党员。虽然说党员应该是彻底的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但是我一路上的求学深造确实受到了外物“干扰”,我必须实事求是地和盘托出,因为它确确实实存在着,并且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我能够坚持学习并且力争上游,除了自身想争气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幻觉中的江湖传说,或者是神谕启示的暗意识。我有一次在路边劳作,竟然听到两个不认识的年轻老师(我猜测应该是老师,反正是年纪比我大的青年人)边骑自行车边讨论我的学习成绩如何优秀,从此我就有一种心理暗示,总是觉得应该对得起那两个匆匆赶路的青年人的赞许。这种无意中听到的江湖传说,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顾和指使,还是祖宗的启示和鼓励,反正我是一辈子记住了那一幕,也从此觉得不应该辜负别人的期待,或许这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吧!这无意中的一幕和声音,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我不断前行,力争不枉初心,不辱使命!还有就是上文约略讲到的差点被淹死的故事。俗话一直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家也一直这么说,我也就一直暗下决心不能辜负这个老说法,不能辜负同事和朋友的期许,不能辜负死亡边缘逃脱的幸运。于是我的学习便注入了神谕的启示,也注入了习俗的护佑,当然也使得我不得不用超强的毅力和意志来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争一口气!半生求学的小结总结我这半辈子的读书生涯,虽然还没有足够分量、惊天动地的著作,但是我一直在坚持阅读和写作。虽然没有什么好的窍门,但是半生乱读到北大,而且跨越四大学科和四大高校,在国外很普通在国内却绝对是可以称为一种奇迹。回顾所读的书,其实印象最深刻的是逻辑学!但是作者却忘了是谁,因为那是三哥参军时部队的培训材料而已。长大以后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各级学校教材。最下功夫啃读的当然是考研的中文系教材,华中师大的现当代文学、北大的现当代文学、北师大的文艺理论,西方现代派理论,其次是攻读博士用的资本论及其解读辅导书,高级宏观、高级微观等专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然后就是厉以宁、吴敬琏、张五常、林毅夫、张维迎、刘伟、韦森等人的经济学文章。然而,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我不知道看了几遍,现代汉语词典在高中时精读了2遍。我上大学随身带的就是英语小词典,因为我考上的就是外语系。至于外国名著,我倒是看得很少,觉得很看不下去,跟《红楼梦》一个鸟样,不堪卒读。真正全部看完的就是《飘》《苔丝》,觉得老外真是会扯淡,特别是电视剧竟然搞了一百多集。当然倒是背了很多外国名著中的名言,例如,“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无论如何,明天总算是新的一天”“胜利者总是不被谴责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当然更多的是政治或修养类名言,特别的老苏联的名著名言。例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学习很关键的是要有好老师引领。我的一年级语文老师同父亲成了朋友,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奖励我象棋,初中数学老师说我是未来书法家,江湖传说我很会读书。所有这一切让我自信,也让我不敢停留,只有不断地出发!教育最好方法就是三点,一是鼓励激励,二是鼓励激励,三还是鼓励激励!只要有一次刻骨铭心的鼓励激励,每个人就会向善向上,从而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创新学习。这也使我形成一个朴素的观点和理念,人活着就是不要辜负亲朋好友,就是要给亲朋好友带来好消息或者带来快乐!学习很重要的是兴趣和志气。如果一个人对读书没有兴趣,或者说读书对他没有产生足够的好奇与激励,那读书对他而言可能是一种压制与煎熬。如果一个人没有志气,再怎么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都将会怀疑甚至嗤之以鼻。学习很关键的是要有自由。我父亲从来不管我的学习,因为他早就定了规矩,考的上中专或者大学就继续深造,考不上就回家种田。我的母亲也从来不管我,记得只有一次邻居小孩竟然骂人,我当即揍了他,他家长告到我母亲那里,她不得不当着邻居用竹条乱打我一顿。我的老师也从来都是鼓励我们多看课外的报纸、名著还有辅导材料。我读完英语,考中文系研究生,再考北大经济学博士,再到浙大做博士后,完全都是自己的自由选择。中国的教育,应该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学习的权益。教育的改革也应该能够使人再免于贫困的前提下,能够使人自由地阅读、研究和创作。学习很必要的是缘分,也就是说要有幸运的接触。我很幸运,能够接触到逻辑学,能够获得一部现代汉语词典,能够接触到《乞丐与状元》等地方剧。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浩瀚庞杂的信息,每个人的接触面还是非常有限,因此每个人能否接触到适合自己或者应该引导自己向善向上的书籍、理论、信息,那就得靠每个人的运气了。学习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刺激。既要有正向激励,也要有反向倒逼。我教初中英语的时候,曾经在英语成绩最好的学生考卷上写到:永远不要骄傲!否则你永远无法超越你的老师,因为老师也一直在继续学习。事实也确实如果,后来我考上了中文系研究生,最后考上了北大经济学博士。当然,我的这位学生后来考上了清华,然后到美国留学。祝愿她事业如意!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考试。考试也是一种能力,考试是对知识掌握的一个基本测评。因此,我总是觉得科举是非常好的制度和机制,只是科考的内容加以科学改变,或者融入全部的前沿知识。我一直觉得中国高考应该不要再分科了,因为高端人才都是综合性人才,所以高考应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全部都学习,然后根据报考学校的专业,决定高考考察哪几个科目。我从英语转考中文系硕士,再转考经济学博士,最后再做一个法律金融学博士后,虽然觉得很劳累,但是对于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很有裨益。没有写不完的文章,终于到了结尾!我想重申一下古人说的那句大彻大悟的话,那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无用论是我听过的最大最荒谬的谎言!在中国这种人口大国,不管是农民还是城里人,最可靠的最佳捷径还是读好书!只要读书足够好,只要获得所有高级认证,只要能获得诺贝尔奖,只要能提出高深理论,还愁工作吗?还愁荣誉、地位和财富么?况且,只要能够安享岁月静好,自由自在地遨游书海,荣誉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且常常包含着许多虚构和失真的东西,恰如里尔克所说的“荣誉只不过是聚集在一个新名字四周的误解的化身或总和”。学习,就是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读好书,就能做一个有故事的人,也能做一个有明天的人!但以七绝《论学》赠给所有喜欢持续努力学习的读者朋友们!《论学》中华千古一规律,唯有书声洗苍茫。纵有器物得天下,不如翰墨永留香!作者简介:杨枝煌(原名杨杞煌),闽南人,1975年9月生,汉族,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英语系专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法金融学博士后(中国首位法金融学博士后),历任商务部处长、云南贸促会会长助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生产力学会高级战略研究员,多篇研究报告通过《清样》《理论动态》《内部参阅》《经济内参》《送阅件》等内参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学家》《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国际贸易》《人民日报》等业内一级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10多篇,出版专著3部,即《民营银行——中国金融另一种现代化》《中国金融知识产权科学发展战略》《人皆尧舜——杨枝煌国是新论》;多篇文章被中宣部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求是杂志《红旗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转载;曾经参与985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北大曹凤岐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WTO与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及创新”,独立承担国家课题“中国金融知识产权治理研究”;长期接受《经济日报》头版专访,《中国县域经济报》《经济时评》《坐而论道》两专栏作者。参与翻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出版诗集《葨迌集--杨杞煌诗词习作选》;参与主编《2015中国发展指数报告》《2016中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能源展望2030》《国家治理的全球实践》《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与监管》等图书;主编《GMS时代的澜湄合作》《LMC时代的澜湄合作》《澜湄金融合作》等图书。感谢各位关注,如有意见建议,敬请联系 yangqihuang@163.com。

爱智

西北大学学霸小姐姐经验分享:保研至本校,获国奖,发表多篇论文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星熠西大----“学霸”成长记 张 倩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张 倩(陕西 西安)2014年进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本科,毕业以优异成绩保送至本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曾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等荣誉,在导师任保平教授的指导与帮助下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发表多篇论文,参与专业相关课题项目与书稿撰写。研究方向“在老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我对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一直以来,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要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文章要做到既在理论上有深度,也要对现实有参考性,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目标逐渐由数量型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这一问题既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老师也对这一领域投入了极大的时间与精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师对这一问题的热情也同样感染了我们,让我选择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1)论文: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阐释,第二作者(导师一作),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7);(2)论文:西部大开发20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转型,第二作者(导师一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7);(3)论文:新中国70年经济增长轨迹及新时代转型路径,第二作者(导师一作),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9);(4)论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构建,第二作者(导师一作),改革,2019(10);(5)论文:新时代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工业化逻辑及其实现路径,第二作者(导师一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01);本篇论文参与第33届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9(10);(6)论文: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评价及其构建路径,第二作者(导师一作),中国经济报告,2020(02);(7)科研项目:技术追赶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逻辑机制研究,2019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9JK0817),在全部研究人员排名第4,学生排名第2。科研规划“疫情期间,我们不得不在家中对自己的科研学习进行规划与安排,在这一过程中,时间规划与执行能力已经成为了进行科研活动的关键,而在这一过程中,任老师也时常关心我们的学习进度,给我们分享了很多老师个人的写作经验。首先最重要的是坚持写作,日积月累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虽然初稿也许并不完美,但只要写了,就有变好的可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很少有人能一蹴而就,一次成型的好文章非常少,我们需要先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开头万事难,但只要能够坚持下笔,就成功了一半。关于时间规划,老师也对我们提出了相应建议,即建立一个规律的时间规划,根据规划工作。而每个人的偏好与学习环境存在差异,效率最高的时间段也不一样,规划存在个体区别,我的建议是,早睡早起,一个健康合理的生活作息会对科研活动的进行具有很强的正面影响,身体健康是进行科研活动的本钱,只要自己能够坚持的科研规划就是适合自己的安排。因此,疫情期间,我的科研规划建议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早睡早起,坚持写作。”让我们来康康张倩的采访,了解一下学霸小姐姐父母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懂事乖巧,聪明可爱,小小成绩,都能让他们以我为骄傲。他们以爱护与宽容支持我做的各种决定,是前进道路上最温暖的力量与最坚强的后盾。同学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天生的行动派,可靠的伙伴,热情开朗充满活力,喜欢冒险,敢于挑战自我。做事不拖拉,哪怕遭遇挫折,也永不言弃,坚持到底。我眼中的自己在我自己眼中,我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很幸运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遇见了认真负责的导师,并且为它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如果在专业上取得了一些成果,那主要应归功于我的老师,任保平教授,任老师在学术上指导我们,在学习生活习惯上以身作则教导我们,他对学术的热爱同样感染了我们,让我对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导师有话说......张倩是2018级硕士生,本科是经济管理学院数理经济学班的学生,经过推免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经过本科和研究阶段的学习,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很有灵性,具有很好的科研潜质,两年来,在我指导下完成了多篇论文,与我合作在《西北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改革》《安徽大学学报》《中国经济报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发表文章六篇。她是最近几年最优秀的学生。关于科研学习经验的介绍1.多读书老师一直教导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利用“三维读书法”,从知识、逻辑和眼界三个维度去读书,通过阅读掌握知识,学习其体系,最终达到拓展眼界的目的。在疫情期间,老师也在线上对我们进行了指导,多次开会强调我们需要注重自己的知识积累,将自己读书的方法与我们分享,并将专业相关著作列成书单发给所有硕博士生,通过线上会议指导我们进行学习研究,鼓励我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2.以研究问题为导向疫情期间,老师时常与我们进行线上沟通,对我们强调研究的意义,学术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面对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文章表达思想与观点。立足于中国实践,文章需要有深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表达要简明扼要,在具有专业性的同时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也深受老师的影响,将问题研究作为主要着力点,文章多侧重于理论分析,试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理论角度对现实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3.注重学术交流疫情期间,老师要求我们务必参加线上形式的经济增长质量论坛,对同学们的新论文进行讨论,学习他人的思路,通过主持老师的评点对文章的撰写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通过交流沟通学习与成长,启发自己的思想与灵性,以讨论带动思想的碰撞,将集体智慧注入单个论文。在质量论坛中,我也受益匪浅,对研究逻辑和研究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研究视角与思路也被大大拓宽了。师门内老师与同学层出不穷的作品,也不能不认为是受到了质量论坛的影响与启发,在学术交流中获得了灵感或激励。4.科研经验(1)坚持写作,不断改进。无论是什么想法,题目大小,只要自己有想法,就可以下笔。(2)坚持阅读著作与文献。不断学习他人长处,拓展自己的思路与视野。(3)文章写出后需要请他人参详,不能故步自封。(4)注重文章的思想性。以问题为导向,力求通过文章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不盲目追求数学模型或计量模型。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天道酬勤!来源:西大研究生 编辑:蔡一璇 责编:段俊杰

廉刿雕琢

华中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度“三好学生标兵”风采展示

三好标兵齐聚一堂,华师校园英姿飞扬。华中师范大学学子在大学四年中,以昂扬的自信和非凡的能力,述说着华师精神的魅力。“三好学生标兵”正是华师学生的表率和典范。请大家跟随小编,体会“三好学生标兵”的独特风采。#三好学生#教育学院 胡爱迪胡爱迪,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中共预备党员,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成绩十分优异,大一以来,平均学分绩和综合成绩始终保持专业第一名、年级第一名。获得推免资格,综排第一,目前已被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录取。曾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寝室集体奖学金;曾参加香港、新加坡海外研学交流,获海外学习交流奖学金;曾获得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三好学生、校学习积极分子、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校十强优秀主持人等荣誉称号。现担任教育学院17级团总支书记兼任年级主席,被聘为校学工部学习发展中心教务、学业指导小导师、明德宣讲团小导师等职务,两次担任《学霸开讲》素质课程的主讲人。热爱科研,在研项目三项,成功结项,因表现优异,项目组获校集体奖学金。本科期间已发表四篇论文,并在各类调研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参加校园调研大赛,获优秀奖;参加“启航”教育调研社会实践活动,获由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颁发的二等奖;获教学微视频制作比赛院级一等奖、校赛三等奖等。今年暑期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夏令营活动,均被评为优秀营员称号。教育学院 黄四启黄四启,女,汉族,吉林白山人,中共预备党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生。学分绩专业第一名,综合排名位居年级第一名。自入学以来,先后参与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青年研究中心项目以及院级“拔尖创新”等4项科研项目,以负责人身份开展国家级立项1项,为《信息化背景下心智障碍青少年居家康复模式的实践探索》;校级立项1项,为《我国台湾地区高等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体系发展现状及启示》;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现代特殊教育》等期刊发表《我国台湾地区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及启示——基于台湾地区13所高校课程体系的分析》等论文。自入学以来,先后在教育学院团委学生会担任组织部部委、师范生训测部部长等职务,主要负责学院师范生训测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师范生粉笔字、钢笔字、朗诵大赛,多次协办校级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和《当代师范生》杂志,组织开展数十次师范生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所在部门获评“最佳师范生训测单位”。“与教育相比,我很渺小,但因为热爱,一直在路上。”这是黄四启常说的一句话。心理学院 丁越丁越,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综合排名和成绩排名专业第一,曾任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委员会学生会主席,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SSCI一区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博雅丹桂奖学金,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及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心理学院 欧阳晨晨欧阳晨晨,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共青团员,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到目前为止,大学期间平均学分绩专业第二,已修武汉大学市场营销双学位,曾任华大科普协会副会长及班级团支书等职务。曾获校“三好学生”、“科创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曾主持或参与三项国创项目,目前已发表或被录用论文四篇,其中一篇为SSCI收录(一作),另有两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拟保送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企业管理博士学位。王芊越,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2019-2020年度综合测评排名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第四。曾任文学院1708班班长、文学院办公室学生助理、文学院院刊《汉声》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摄影协会副会长、本科生院i华大网络文化工作室项目管理中心主任等职务。曾获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冬奥有我 爱上冰雪”优秀摄影奖、校三好学生、博雅奖学金等多个奖项。2019年5月在哈尔滨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省级期刊《当代教研论丛》发表《全国卷高考作文之既有变革和应有变革》;2020年9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发表《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现主持校级科研项目《基于翻译学理论的高中文言翻译教学新探》。新闻传播学院 李易蔓李易蔓,女,汉族,浙江台州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8级本科生。综合学分绩排名连续两年年级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曾担任院团委学生会副主席、2020年9月获全国大学生数据新闻大赛全国二等奖、最佳可视化、最佳创意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2020年参与的挑战杯《网络空间中大学生公共议题的表达与参与》项目入围挑战杯助推计划立项。历史文化学院 褚芝琳褚芝琳,女,汉族,浙江宁波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基地班2017级本科生,保研学分成绩93.26,位列专业第一名,现保送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连续三年获评校三好生、校学生工作积极分子,连续两年获评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曾获得似鸟(NITORI)国际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博雅金桂奖学金,第十二届历史学本科生论坛二等奖、第二届“国故新知”大学生中国史论坛一等奖,校书香校园征文一等奖等奖项。在《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报》等省部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书评两篇,现阶段作为负责人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创业项目B级立项。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晨王晨,男,汉族,山东临沂人,中共预备党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非公费师范)专业2017级本科生。专业成绩为年级第一,现保送至武汉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曾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宣讲团成员兼研习社社员、1703班班长、校科技处学生助理等职务,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年级学生会主席。曾获国家奖学金、博雅丹桂奖学金、树人奖学金、校级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连续三年获评校级三好学生。共主持、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青年中国行”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项目、湖北省高校青年研究会课题、校青年研究中心立项等九项科研项目,公开发表论文两篇。经济与工商管理院 陈菲陈菲,女,汉族,河北廊坊人,中共党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7级本科生。学业成绩优异,连续三年学分绩排名专业第一名,大三学年综合学分绩排名年级第一名,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推免学分绩排名专业第一,综合排名专业第一,参与清华、北大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夏令营,并取得清华、上交、南开事物·优秀营员称号。综合能力突出,攻读英语专业双学位,参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特等奖提名,此为华师参赛史上最好成绩。科研能力卓越,曾主持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优秀结项。参与多项校级科研项目,作品获国内外各论文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入选第七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多篇文章拟投稿至经济学权威期刊、SCI期刊。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陈彦龙陈彦龙,男,汉族,江西上饶人,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现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攻读西方经济学硕士。前三年学习成绩专业第一、综合成绩连续三年专业第一,曾获校“科创之星”、“三好学生”、“优秀团干”、“优秀团员”等称号;其在CSSCI刊物上合作发表论文1篇,另有1篇文章处在经济学权威刊物外审。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房地产策划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工行杯”湖北省经济学术研讨会暨论文征集大赛二等奖、第八届计量经济学论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曾受邀在湖北省数量经济学年会和《经济研究》第二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上汇报成果,曾入选为中国人民大学“经英杯”全国高校学生经济论坛和北京大学新时代中国青年经济论坛学生代表。先后在院学生会、校青志联、本科生院教务处任职,担任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者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达数十小时。管理学院 刘思语刘思语,女,汉族,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目前以专业第一、综合第一的成绩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她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副主席、年级学生会学习部长、班级团支书等职位,曾获得第八届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劳方”一等奖、“最佳谈判员”、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金奖、华中师范大学校赛金奖,两次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银奖并获得第三届“我梦见-楚天创客”大赛铜奖等奖项。法学院 孔昕曈孔昕曈,女,汉族,山东曲阜人,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经济学交叉班2017级本科生。2019-2020学年专业成绩、综合排名均为年级第一。现保研至中央财经大学。曾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与“挑战杯”助推攀峰项目、“创青春”创业大赛金奖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篇。任大学生学报编辑、华大青年责编、团支书、党支部宣传委员,曾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中国网、荆楚网、《长江日报》、红网等媒体发表文章30余篇。社会学院 许帅航许帅航,男,汉族,河北邯郸人,中共预备党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在学生工作方面,担任班级学习委员、校学生会维权与服务中心部委、年级学生会秘书长等职务。曾连续三年获得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今年更是凭借优异表现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保研资格。外国语学院 于慕珠于慕珠,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7级本科生。本科前三学年学分绩专业第一,已保研至上海外国语大学;曾获得“外研社杯”英语阅读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奖项以及多项省级奖项。曾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成功申请专利;参与“华师之声”微信文案的撰写工作、曾担任1701班宣传委员、武汉军运会翻译助理等职务。外国语学院 许淑雅许淑雅,女,汉族,河南焦作人,共青团员,已通过朝鲜语专业四级(优秀),韩语TOPIK四级、英语六级,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韩)语专业2017级本科生。大学期间,她始终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规范自我,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规划。大二下学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审核批准,成为我校首批被录取为韩国国立国际教育院韩国语研修项目的公派留学人员,并赴韩国庆熙大学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交换学习。大学期间,她始终秉承“学、研、行”三位一体的准则,在跨学科学习中探索多元文化,在课外实践中延伸学研认知。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詹镜詹镜,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2017级本科生,任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7级年级主席、1701班班长。曾获2018-2019学年、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2018-2019学年获校“优秀学生干部”,连续三年获校“三好学生”,连续两年获校“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大学三年专业排名第一,并多次参加专业比赛,获“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和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地区赛一等奖。信息管理学院 郑珊珊郑珊珊,女,汉族,安徽安庆人,中共党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17级本科生。前六学期平均学分绩89.13分,排名专业第1,担任学院青协干事及班级学委。获2019年国家奖学金、2018年及2020年博雅金桂奖学金、2018年海外学习交流奖学金,连续三年获校“三好学生”称号。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国家级二等奖、全国高校创新英语挑战赛国家级二等奖、湖北省翻译大赛省级一等奖、“三创”赛省级三等奖、互联网+校级金奖等奖项二十余项,并有1年创业项目经历。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发表CSSCI论文2篇(第二作者,导师一作),现已保研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专业。体育学院 艾明月艾明月,女,汉族,湖北襄阳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生。2019-2020学年本专业学业学分绩排名第一,曾获得2018国家励志奖学金、2019国家奖学金、2020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现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拿到本校推免资格。音乐学院 胡艺璇胡艺璇,女,湖北襄阳人,2017级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方向本科生。2019-2020学年,平均学分绩为88.39分,综合素质排名年级第二。本学年担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团委学生会团委副书记一职,获得了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共获得228.5个志愿学时。参加2019年创新创业项目并顺利结项,在省级期刊《北方音乐》上发表论文《浅谈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2019年9月以推免第二名的成绩保研至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部。美术学院 刘宇娇刘宇娇,女,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共预备党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绘画(国画)专业本科生。在工作上,她始终秉承着为同学服务的准则。为了更好服务同学,她担任班级班长,负责地完成各项工作,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积极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上的不开心或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做好老师与同学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在她与班级同学们共同努力下,所在班级在2019年荣获校级“先进班集体”的荣誉称号。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刘浩泉刘浩泉,男,汉族,福建宁德人,中共预备党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2017级本科生。入校三年来学习成绩名列专业前茅,曾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担任着数学与统计学学院17级卓越教师班与1706班的班长,热心于为班级同学之间的服务工作、在学科竞赛中,他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省二等奖,华中地区数学建模邀请赛二等奖,并在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取得了H奖的成绩,他参与的一项校级科研立项《智慧城市环境检测仪电路设计和搭建》已顺利结项,参与的论文《HKPocket:human kinase database for drug design》已在数学与计算生物学领域的SCI期刊《BMC Bioinformatic》上发表。学与统计学学院 刘金鑫刘金鑫,女,汉族,重庆铜梁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专业学习卓越,连续三年综合成绩第一,累计所有课程平均学分绩91.13,位于专业第一,其中专业主干课程学分绩高达93.56,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绩96.73。担任团委学生会新宣部副部长、数模协会会长等职务,热心参与支教、志愿辅导等多项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志愿时长139.5h,曾获“优秀志愿者”等称号。拥有丰富的科研与专业比赛经历,荣获数学竞赛国一、国三、数学建模省一、省二等奖项。此外,她曾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研项目,主笔完成论文。如今,她仍在一位华科老师的项目组下参与学习交流,累计获得含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奖助学金10+项,国家级3项,省级6项,校级13+项,院级10+项。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罗健罗健,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生。年度专业综合成绩排名第一,曾任物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副主席,获MathorCup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多项数学建模竞赛奖项,作为初创团队核心成员,他所在团队一年内便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湖北赛区一等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铜奖、第五届湖北省公益项目服务大赛铜奖等共计六项奖项,他连续三年获校“三好学生”,曾获校“优秀志愿者”以及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曾获校博雅银桂奖学金,世纪鼎利专业三等奖学金等奖项,并负责参与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A类立项项目。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沈吾栋沈吾栋,男,汉族,福建漳州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基地班2018级本科生。专业成绩在班级排名第二、现担任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社团组长,曾担任学生会体育部部委,并在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在校期间曾多次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如开学迎新帮扶活动等。化学学院 时路佳时路佳,女,汉族,河南郑州人,中共党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2017-2018学年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2018-2019、2019-2020学年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排名专业第一;曾担任化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助理、实践部部长、“华师之声VOC”文案组成员、圣兵爱心社成员、2017级生活部负责人;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三等奖;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获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在张礼知教授课题组进行科研学习,担任国家级A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负责人;目前成功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何悦颜何悦颜,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7级本科生,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细胞生物学方向田志刚院士实验室。连续两年担任年级学科部部长,前三年平均学分绩位居专业第一。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曾参加校团委港澳交流活动。计算机学院 吴诗寒吴诗寒,女,汉族,福建厦门人,中国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生。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平均学分绩排名专业第一。现任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1704团支部书记,曾任计算机学院团委学生会新媒体中心部长。曾获两次“国家奖学金”,连续三次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主持项目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A类项目一项。计算机学院 于璐于璐,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8级本科生。现任计算机学院1801团支部书记,曾任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互助社干事,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在2019-2020学年,平均学分绩90.2914,位于学院第二名,综合学分绩位于学院第一名,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等奖项。作为负责人成功立项挑战杯项目——“基层政府网络问政中政民互动模式探寻及路径优化”并入选助推计划,以第一作者身份获得软件著作权一项。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谷同耀谷同耀,男,回族,江苏南京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类2017级本科生。他以目标为导向,以行动为基石的谷同耀,在学分绩方面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从大一学年的85.73分,到大二学年的90.61分,再到大三学年的93.33分,他完成了由专业第二十二名到专业第三名的蜕变,这使其距离他的目标更进了一步。在学生工作方面,大一学年担任院学生会学习部部委、校未来教育家联盟活动部部委、院1703团支部书记的职务。在社会实践方面,他于2018、2019年暑期两次参加学院英山社会实践队,服务于当地精准扶贫情况的调查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在文艺活动方面,他参加了2018年校园安全短剧大赛、2019年校寒假返乡见闻主题征集比赛、2019年校“学术搜索之星”挑战赛等活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王熙中王熙中,女,汉族,1999年5月出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该生学业成绩优异,实践与科研能力突出。三年综合成绩96.6,专业排名第一;主持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校级重点助推与校赛三等奖,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一篇;曾获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获校级三好学生,连续两年获校级博雅银桂、丹桂奖学金;获优秀共青团员、校级三好学生标兵等10项荣誉称号,现已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专业。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甄飞扬甄飞扬,男,汉族,陕西铜川人,共青团员,英语水平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雅思6.0,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7级本科生。该生成绩优异,科研能力突出,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树人奖学金等荣誉,连续三年获得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学习上连续两年综合成绩专业第一,2019-2020学年专业成绩与综合成绩均位列第一。科研上,获第十一届湖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银奖、中国创翼湖北赛区主体赛创新组银奖、第六届“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金奖、省赛铜奖等奖项,此外,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两篇,现已保研至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千千万万个日夜的不懈奋斗。“三好学生标兵”以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诠释着“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愿华师学子以“三好学生标兵”为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和分享更多学校政策,可以关注湘投侠喜欢的点赞加关注、想要更多作者的干货可以关注我“湘投侠”专注为考生带来政策、学习方法、学霸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