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过研究生,也评审过不少研究生论文,包括内地的、香港的和国外的,不知不觉中发现有些东西值得提醒在读者和导师的注意,所以写出来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现在研究生的基础 。就内地情况而言,考上研究生的尖子们,尽管他们可能智力和其它方面的能力都很强,但由于大多数人在本科以及中小学没有怎么做过研究(通常是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导师们面对的可能是依赖性很强的研究生。心急的导师为了让他们早日成材,或者为早日帮自己完成项目,一开始就讲清楚由头至尾如何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成为材料收集与加工的工具,至于论文有没有新意,看的是导师告诉他的东西有没有新意。做完论文,学位拿到后,还是不会独立做研究,因为研究最难的部分 —— 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身这个过程,不是他完成的。如果导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自然会在开始的时候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摸索到门在哪里,但事实上他学到的东西更多。学生自己起步的话,通常都会先看看前辈的论文是如何写成的。但什么是好的论文?好的研究论文应该有哪些共性?据我所知,社会科学跟工科的论文差别很大,我仅就我看到的提供几点粗浅看法。第一,好的论文有清晰的研究问题。无论博士还是硕士论文,最难的是找到一个自己可以解决而且又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对于博士而言,还要是一个别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看到有些论文在开始的部分提出三五个问题加上几个假设,然后几万甚至十几万字写到结论时,已经忘记他曾提出要回答的问题和要证明的假设。也有的是提出了一些伪命题,或者别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更经常碰到的是问题太大,最后无力解决,于是东打一枪,西放一炮了事。好论文的第二个共性是有个纹路清晰并具针对性的文献综述。论文都要有这个部分:把与本研究有关的不同论点、方法、已有的主要结论等做一个简洁而且具针对性的评论,引导读者和你一起看到本研究领域进展到什么地步,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提出自己打算对付其中的哪一个。不做这样的回顾和阅读,就不可能知道自己该在哪里着手,也就不可能清晰地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不少论文题目太大,就是因为在还没有做这个阅读和综述之前,就定下了研究题目。难道不是先定了题目才开始做文献综述的吗?确实不该是这样。开始定下的,其实通常只是一个研究的方向和范围,不是一个研究问题。看到不少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有超长、百科全书式的文献综述,通常是由于作者不知道或者不舍得把自己读过和整理过的文献回述做必要的裁剪。优秀作者不是这样。当他们把研究的问题解决后落笔时,已对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可能你最后能解决的问题已经离开了你的初衷,或者以前做的文献评述中很大一部分已不相干。因此可用更清晰、更简洁、更有针对性的结构去重组以前读过的东西,给人一个涉入角度(perspective)明确、深入浅出、笔笔到位的引子。赘长的全领域综述所显示的并不是知识的渊博,而更像是闭卷笔试中那种大包围的答题策略,让读者怀疑到底作者有没有透彻了解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在该领域的位置。好论文的第三个共性是写清楚了作者对数据、方法的选择过程和他们所存在的局限性。有完善的数据和好用的方法是再理想不过了。但如果真有这样的美事,通常都轮不到你去享受。我们找到的数据通常不是缺少什么,就是一种局部或者间接的度量。而模型、统计方法也总有其成立的前提。当你越来越熟悉自己所做的一切时,往往忘记了向读者交代很多你知道而他们不了解的细节。好的论文不是这样。他们不仅解释了该解释的细节,还在论文最后对自己研究结论如何受到数据和方法的制约做出清楚且诚实的交代。这是必须的,因为不讲清楚你为知识大楼垒的那块砖哪边的底是实的,哪边还悬空,别人就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衡量你的贡献,并继续把楼盖上去。有的论文不得不多些字,往往跟不得不对所用的数据和方法做较多的解释有关。其实,一个好的对自己解决问题之局限性的解释还说明,作者在研究该问题的时候看到了这个问题到底是如何与其它相关问题纠缠在一起的。因此,这种解释的准确到位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相关领域理解的真正深度。论文写作是千差万别,我的解读是一孔之见。加之,有内容一般却写得很好的论文,也有很有见地或者创意的论文却写得不怎么样的,情况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我个人以为,写好一篇论文是反映你对某件事情的了解从你以为你懂到你真正懂了不少的一个质变。后面还有第二个转变,就是发现自己花了如此多时间与精力所做的东西原来是那么的浅显,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无知!而更恐怖的是这第二个转变可能在你论文完成后不久就出现!不过应该明白,知识积累本来如此。你真正收获的是认识世界的能力,它会让你受益终身。来源 :管理学季刊;作者:王缉宪。
对于很多刚刚步入研究生生活的同学来说,他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生期间如果不发sci或者期刊之类的论文,可以毕业吗?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很多研究生“比较”关心的呢?因为大部分的研究生在入学的时候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所以他们研究生期间基本都可以发出来论文,所以他们根本不考虑这个问题。只有一些混学历的研究生才会关心这个问题。虽然这这只是一小部分人关心的问题,但是小编我依然愿意为这部分人解答一下。首先,大部分高校没有sci或者是期刊是可以毕业的,有一种东西叫做研究生毕业论文,只要你把这个课题做出来,写出来毕业论文,就可以毕业的。所以,如果你是混学历,就对毕业论文上上心,不要连毕业论文都毫无头绪,那就没有办法毕业了。研究生都是有修业年限的,如果五年毕不了业,那就拿不到毕业证了。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是绝对不应该混学历的。我们既然不用面临社会上那么大的压力,既要在学校好好做科研,不要混天撩日。研究生期间,我们人的年龄都在23-26之间,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奋斗的好时候。很多早早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的开始创业,开始奋斗。有的可能会为了生活,为了房子,在努力工作。不管怎么说,上学也好,不上学也罢,这个青春时期,我们真的不能浪费!我们读了研究生,就应该去汲取更高深的知识,去探索更深奥的科学领域,去增强我们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为研究生,不能够以毕业为目的,我们要发sci的顶会论文,努力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另外,学校对发论文的影响大不大呢?只能说,985、211、一本、二本研究生院有区别,但主要还是看个人。好一点的学校的科研氛围相对要好很多,但也不乏读研期间在宿舍天天打游戏的人;差一点的学校,科研氛围相对来说要没那么浓厚,但是也不乏优秀的研究生。本人在读的学校是一所211高校,但是却有很多天天在宿舍打游戏的研究生;而我的一个师哥,才研二,已经发表了三篇sci的顶会,一篇期刊,他也只是在一个一本研究生院。他的优秀程度,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学校比他们学校差,只是说明,科研能力,看个人!看个人!看个人!学校影响因素不大!所以,学校不决定学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期间,只要你肯科研,老师给你提供你一切想要的科研环境。所以,如果只是为了混学历,真的没有太大的意思,我们应该好好科研,不辜负国家的投入和期望,家人望子成龙的心切,努力,奋进!祝大家早日发出顶级论文!
近日,网络流传了一篇题为《又见“裸跑”博士生:读了12年一篇文章没有》的文章,文章中指出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就读的博士生,其第一任导师意外去世,随后接手的第二任导师又因利益关系被学术潜规则,虽然后期更换了导师,但在这整个过程中,这位博士生的论文课题实际无人指导,全靠自己摸索,成为名副其实的“裸跑”博士生。仔细想想,其实这种情况在学术圈中并不少见。导师放羊、实验室散养现象非常常见在学术圈,有一种导师属于完全放羊,同时又极端严厉,其态度基本上是:我很忙,有问题别来找我讨论,但你一定得出成果。让遇到这类导师的研究生们苦不堪言,翻翻网上的提问,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求助问题也不少。“我报考的导师什么都不管我,我都快毕业了,她甚至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我问她问题还爱搭不理。”“考博之前对导师了解不深,进来了才知道,导师已经退休,10年间没再发过文章。导师人很好,可是从来不过问我们的学习,对我们没有任何要求,相比其他同学导师有项目,有实验,我什么也没有。”“最近就要开题了,跟他说了想写的题目和思路,只回复我:文献是不是多读读再来跟我讨论,之后再跟他说话他就不搭理了。我该怎么办呢?好绝望的感觉。”这些负面吐槽在网上一抓一大把。导师忙于社交、高负荷带领研究生,使得放养式研究生越来越多科研工作繁忙,高校形式过多在中国,学术工作节奏很快。除了忙于社交、申请课题经费外,身上需要去“跑”的报表,还经常做各种工业界的项目。当然,每当有节假日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2018年,杭州市曾经做过“校长教师专业外负担在线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80%的校长与教师均认为自己疲于应付其他部门摊派到学校各类活动任务及各项考核评比。师资缺口太大,导师高负荷带领研究生级别越高,带的学生越多。2006年,一则西安交通大学2位教授每人平均带领30位以上研究生消息在网络传播,有学生表示平时想见一面老师“难如登天”;2005年,湖南省学位办昨日透露,湖南省学位办在抽检研究生学位论文时发现,湘潭有一所大学,一位导师,一年竟带了42名研究生。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太多,不可能对学生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精力也显然不够。如何解决?简化学校行政事务,减轻教师负担明确教师定位,剔除非必要的教学任务和社会事务,简化课题申请流程,争取“一表通过”,让教师在写不完的新的体会、看不完的活动、填不完的表格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教学工作与育人工作。扩大师资力量,规划导师带领研究生数量有数据显示,由于考研热,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数量急剧攀升,多达80多万。但尴尬的是,研究生数量的扩张,并未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同步,与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协调。在此现象下,扩大师资力量,规划每位导师带领研究生数量等措施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如果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增长数量趋势,师资缺口只会越来越大。研究生应学会独立,努力提升自我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在研究生生涯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研究生阶段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研究生学术生涯中,导师不是你学术生涯中最关键的一环,导师在整个过程,更多的是充当一个指导的角色,你的个人目标、决心与努力才是关键点。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应该是全能的,读文献、想创意、做实验、写论文等每个技能你都需要学会并且能独立进行。如果你缺失了任何一个环节,在脱离导师后,你能保证自己能真正独立做科研?弄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准靶子,才能有的放矢。
昨晚准备静下心来写论文,把手机扔一边,盯着电脑一晚上,结果一个字都敲不出来,白白浪费了一晚上的时间。第二天亦是如此,目标不能达成,又白白浪费了时间,心中充满内疚,瞬间觉得无爱。闪电论文小编经验分享,当你当论文写不下去的时候,不要死磕,想写的话两三天就搞定,让自己放轻松一点,做点别的事吧。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当毕业论文写不下去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给你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为什么会写不出?有的同学认为,当觉得写不下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先不写而干别的。但,这样是不容易行得通的。因为做任何事情进入状态都并不容易,而一旦进入之后又不太容易出来。如果暂时停止写作,继续动笔时又会有一段不在状态的日子。所以,硬着头皮继续写下去,是最好的选择。况且,主要的痛苦不是无内容可写,而是写的过程中看到的可写之处太多,很多问题的篇幅远超过先前的预期,因此让写作完成的前景更加不明朗。难点在哪?写随笔重在就某一话题找到自己的切入角度,如果有些不能确定的内容,通过文字本身的处理也完全可以轻松回避。写学术论文就不一样了,语言必须足够准确,需要完全避免歧义,结构各方面都要完整并需要对学术界相关研究作出回应,一篇学术论文的工作量是一篇同样篇幅的随笔的十倍都不止,喜欢的人却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学位论文要求上和学术论文极其相似,对于毕业生来说第一次写学位论文,首先背负的就是学位证书的包袱,而学者背负的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探讨研究。怎么解决:1.将论文分解。可以采取换用小目标或者降低目标难度的方式来缓解“拖延”,将一篇万字论文分成10个或者20个阶段来写,合理安排好时间可以在既定的时间完成论文即可。比如首先需要检索文献,然后需要确定题目,然后需要依据题目再次检索文献,记录下文献中有用的信息、然后指定你自己论文的提纲、最后是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完成论文。暂时不要考虑最后那个大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小目标上,完成一点就奖励自己一次,告诉自己的每次成功一点点。加油,当你把目标变小的时候,你会发现,事情原来没有那么的可怕。2.番茄时间工作法。这里的番茄指的是厨房用的番茄形状计时器。圆周上有时间刻度,只要拧到相应刻度上,番茄就开始哒哒哒的倒计时。番茄时间法其实挺简单的,简单到让人质疑其有效性。但与其没有尝试过就去质疑,还不如尝试后没效果再去批判。写论文的每个小目标,我们都使用这种工作方法,你的心情就不会那么浮躁。3.制定奖惩措施。每一个章节结束和下一个章节开始的时候总是克服拖延症难度最大的时间。在计划中的短暂休息之后,再一次的开始总是伴随着自身强烈的阻力。那假如我们自身设定一种奖惩措施会不会好一点呢?当完成了计划中的某个章节的内容,奖励自己去网购一次,买卖新衣服,吃吃零食,看看电视剧等等,会不会刺激到你下次的写作呢?而且按照既定目标写出论文时,那种满足和成就感也是不可替代的,有了外在的物质奖励以及内在的自身驱动力,拖延症还会存在吗? 还在写论文交作业的同学们,再坚持一下就好~~论文是大学时期送给自己最后的礼物,让我们彼此真诚对待。闪电论文小编祝大家顺利毕业~
马上就要研三答辩找工作了,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拿着写好的论文取找导师,看也没看就直接告诉不会签字,让直接等着延期吧。王强也算是勤勤恳恳帮老师做项目两年多了,虽说在北京高校中算很不起眼,但什么项目编书也都尽心尽力,生怕惹到老师。就在九月份一个校级项目中期答辩,老师有事不能去,让研三学生帮忙去答辩,结果没有通过。与会的九个项目老师就王强老师一个人没去,所有老师都狂怼那个可怜的学生,项目直接毙掉。可这能怪谁呢,项目申请过程中不闻不问,答辩也不去,挂掉还抱怨学生。真的现在研究生的地位这么可怜了么其实相信大多数老师还是很好的,作为导师,可能会存在因为严格要求导致学生较为苦难的日子。可既然做出选择投身科研,艰苦生活还是要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能做到研究生导师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某专业的突出人参与才,手里会有一些研究的项目,这些项目能使导师名利双收,却又是他一个人无法完成的,需要集体运作,所带的研究生就是最好的帮手,不必付出太多的金钱和精力,学生又可以实践,积累经验,按理说,也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部分老师出现辱骂学生,刻薄对待的毕竟是少数,近年来常有研究生迫于重负不堪压力,让人可惜。究其原因也是当下硕士导师权力过大,对学生论文拥有一票否决制。学生如果得罪老师,毕业确实是难上加难。当然有也学生在读期间不努力,毫无研究成果,也是让老师很无语。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具体包括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七个方面。相信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关系发展会愈加明朗,不仅仅是作为个人毕业,也是对科研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这几年,学位论文抄袭、作假事件从未远离过网络。比如,不同学校不同届的学位论文雷同,连“致谢”部分也几乎一样。而更普遍的可能还是使用同义词、改变句子结构等方法“打擦边球”。9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学位论文作假作为信用记录#也成为微博热搜。在微博热搜中,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的介绍也引起讨论。他提到,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中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的,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频频爆出,演员翟天临论文抄袭事件等新闻更是陆续引发热议。不断强化对学术不端的处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必要之举。不过,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讨论中,除了对强化学术规范的支持之外,亦有许多其他值得思考的评论,如“除了学生,导师学术作假也应该同等对待”“每年太多人毕业,学的东西都差不多,都要写毕业论文,都要求创新太难”等。这些讨论指向了师生关系、学位论文如何创新、研究生的课程质量等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多个问题。作为论文指导教师的导师也担心如果要求过严,会导致学生走向绝望,同时也有导师反而以此作为威胁学生的权力资源。这些问题同样重要。撰文 | 刘亚光1不那么“学术”的研究生美国有一位程序员、博客作者叫保罗·格雷厄姆,他曾提出一个“学历时代正在终结”的观点。他认为,学历在当今社会的一个核心作用是帮助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能快速地做出一个人才“预期”,即在无法判定一个人的具体能力的时候,用最高效的方式筛选出更大概率拥有更强能力的员工。在他看来,学历的这种为应聘者提供“预期证明”的作用在员工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大企业的招聘中体现得更为突出,而随着创业公司和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在招聘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慢慢被淡化,代表个人能力的“效能”将取代“文凭”成为应聘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剧《毕业时刻》(2011)剧照。然而至少在当下的中国,情况似乎并不如格雷厄姆所述。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效能”确实开始越来越被重视,但各大用人单位似乎并没有放松对学历门槛的要求。根据智联招聘2020年的调研,超过七成的企业提高了对员工岗位核心职责的要求,以此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近6成企业提高了就业的学历门槛。而2019年秋季求职指数也显示,计算机软件、网络游戏占据行业竞争指数的前列——这些行业恰恰也是格雷厄姆口中的“大公司”分布集中的行业。如前所述,2020年,我们在学研究生超过300万人,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市场的供需失衡使得企业无法放弃使用学历门槛来快速完成人才预期的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研究生们心态的微妙变化。顾名思义,研究生教育最初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学术科研潜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不论是从日常感受出发,还是翻阅近些年针对研究生读研动机的各类调研,我们都能得出一个大致不会出错的结论:至少从心态上,研究生变得越来越不“学术”了。《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显示,有55%的大学生考研的动机是就业前景好。而六年之后,2020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提升就业和从业核心竞争力”的考研动机占比最多,超过60%,而出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而选择读研的学生比例仅仅在20%徘徊。马克斯·韦伯在1917年11月发表“科学作为天职”演讲的慕尼黑斯坦尼克艺术厅。在《学术与政治》中,马克斯·韦伯曾经将学术研究比作一场“鲁莽的赌博”,走上学术之路的人不仅需要忍受枯坐冷板凳的清苦,还需要面对各类可能导致自己心态失衡的风险与诱惑,走上学术道路的人需要“有最好的心态,并做最坏的打算”。然而,在当下成为一名研究生——一名名义上的“学术预备军”——可能更多时候是出于“保险”。正如一则之前在豆瓣上流传的段子说的一样,“我现在选择不读研究生,反而说明我面对现实的能力比较强”。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术不端频发的现象。在“剪刀加浆糊”式写毕业论文依旧频频出现的当下,谈“学术创新”似乎就显得奢侈了。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一条有关打击学术不端的新闻下,受到更多热议的反而是另一个话题:学位论文的“创新”。这同样也是近年来教育部门严抓的有关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问题。“论文的选题都被前面的人写烂了,为了避开查重句子才乱改,难道论文重点“本科论文要求写创新点不是强人所难?”一类的评论都获得了高赞,也反映出“论文创新”是绝大多数研究生面临的难题。“论文创新”令研究生们抓耳挠腮,在学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许多“强行创新”的情况,浏览许多高校教师的微博和豆瓣,都能看到对这类现象的吐槽:或是借用一个貌似新颖的理论框架去“裁剪”经验事实,或是生造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却并无与既有学术谱系的有效对话。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C.赖特·米尔斯曾为我们描摹过真正“创新”的研究图景:能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的前景。这样的研究往往从独特而鲜活的个人经验出发,并最终能够与个人身处时代的结构性问题相连接。这一要求无疑建立在研究者对“研究”一事拥有切实的关怀和兴趣上,而在客观上研究生学历普遍贬值、主观上研究生的心态出现转变的大背景下,这显然成为一个很高的要求。《社会学的想象力》,[美] C.赖特·米尔斯 著,李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2“魔鬼导师”或“放养导师”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中曾如此描写初到她所任教的二本院校的体验:“暑假备课期间,我终于明白,《经济应用文写作》是多么乏味的一门课程。我脑中不停转动‘报告、请示、命令、决定、通告、公告、通报、批复、会议纪要’这些毫无感情色彩的词汇,这和我博士期间接触到的‘现代性、叙事学、解构、规训、德里达、后现代状态、韦伯、利奥塔、本质主义、启蒙、自我认同、民族国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是直接的、功利的、交易的知识传达,一种是理论的、虚空的、逻辑的知识训练。”《我的二本学生》,黄灯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而就在近日,《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名为《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的采访引发了一波刷屏转发。文中呈现的顶尖高校学生们“受困于绩点”、偏爱选择“分高、保险”的“水课”,乃至于很多人“即使按照高考的逻辑获得了高绩点,但专业水平却是倒数”。黄灯笔下二本学生对知识“功利化”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在中国顶尖高校的学生身上:他们中的许多人用接受“报告、命令、通告”的方式,来理解“现代性”和“德里达”。而这也使得通过高绩点获得保研等继续深造机会的学生,未必真正培养起了对理论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这同样影响着他们面对学术论文的态度。《意见》也提及,“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然而就采访反映的现况来看,建立一个选拔出真正对学术有兴趣的人才的制度,依然任重道远。不过,研究生不都志在学术未必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毕竟随着社会的变迁,研究生教育会承担不同的功能。关键在于,相关培养方案改革应该同时适应社会对研究生定位的多元化。如《意见》也指出,应该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只有通过培养方案的合理化,才能让“以学术为志业”的学生和志在就业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除了关于“论文创新”的烦恼,“将学位论文作假作为信用记录”话题下被热议的还包括导师。评论纷纷表示:“难道不该管管老师吗?下梁不正的根本原因是上梁歪”“导师论文造假同样应该严惩。”其实,不管是这次颁布出台的《意见》,还是教育部门一直以来的要求,都在不断强调导师责任,将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也不意味着忽视对导师的要求,但这些评论的背后反映出的情绪仍然值得重视。近年来校园中连连发生的研究生受到导师压迫而选择轻生的悲剧,在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也让人对研究生导师的“权力”更敏感。而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同样也能发现,这些评论中提及的“侵占、剽窃学生成果”“抢第一作者”等现象,确实也是导致许多悲剧的重要原因。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建立九个月,有三余万人加入。图为回复较高的帖子。动用手中权力给学生施加强压的“魔鬼导师”自然受到广泛的声讨,而另一种“放养”型的导师也同样被评论吐槽。学生遭遇这一类导师的普遍性似乎也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窗口”得到观察:毕业论文致谢。感谢还未出现的女朋友、回忆室友一起做过的糗事、罗列学校里的风景和饭餐……随着越来越多的论文致谢成为网红段子,似乎在硕士论文里细致地谈论导师或是学术前辈如何具体地影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的致谢还是比较罕见的。虽说导师永远是被放在论文致谢里的第一个,但现在许多对导师的致谢也很像套了感谢语模板。虽然说“致谢”谈论学术以外的事轻松一下完全无可厚非,但这可能部分说明当下存在的部分导师的“放养”以及其与研究生之间联系淡漠的现实。网上甚至有人总结出《被导师放养必备生存指南》,生动刻画了“被放养研究生”的“惨状”:“导师很忙,明明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无缘相见;被放养者犹如身处孤岛与冷宫,得不到导师的垂爱与指导;时刻在自由过头的边缘处试探,自律与放纵仅有一线之隔。”然而,在拥有无限“权力”的形象之外,有的导师们也有自己的委屈和苦衷。对于评论中讨论的“抢第一作者”等问题,部分高校教师也认为工作量的具体分配以及导师起到的作用需要视具体情况来评价,不可一概批评导师和学生共同署名的现象。而许多高校教师甚至自嘲成为了“高危群体”:对于本就对学术兴趣寥寥的学生,如果管得太松,后果很可能是论文质量不达标。如果管得太严,又担心学生不堪重负,导致不好的后果。尤其是一旦出了事被媒体曝光,舆论场天然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又会进一步强化导师的负面形象。制度设计中逻辑一致的对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现实中有时却会呈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张力。对于研究生学习,导师的影响至关重要。在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的完善之外,如何建立相关条例以明确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显然也就成为对广大研究生来说最为利益攸关也最令人感觉棘手的问题。参考链接:高校导师有话说:害群之马是少数,不敢不让学生毕业 https://www.sohu.com/a/227827069_665455《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content02.html#sc_2_5《被导师放养必备生存指南》https://xw.qq.com/partner/standard/20200921A0EQA7/20200921A0EQA700?ADTAG=standard&pgv_ref=standard毕业生考研动机调查:就业前景好占55%http://kaoyan.xdf.cn/201406/10059358.html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刘亚光;编辑:西西;校对:刘军。题图为《四月物语》(1998)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延伸阅读学历贬值愈演愈烈,我们还能走出“文凭社会”吗?韦伯与学术人:现实关怀,立身何处?
Q您好:我是一名研一的学生,上了研究生之后,却有些迷茫。我在学校做论文,导师只给了我一个特别模糊的方向。我搜这方面的文章,没人做这方面的研究,自己感觉也不好研究,于是我就和老师说了。老师说论文不能和别人一样,要有创新性。然后我问老师能不能给一点意见,老师每次都说“要自己弄”“挺好写的”这样的话,却不给我一点点提示,然后我自己也找不着方向,并且学校的实验条件也满足不了我的实验,老师却一直推托说要自己想。我感觉自己毕不了业,所以职慧的老师们能不能给我一点建议啊,我现在每晚都睡不着,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A:这位同学,你好:首先非常感谢你的来信!你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学生,能够从长远角度来看待问题。只是在你人生前进的道路上目前被风沙迷住了双眼,以致于你看不清前进的道路,而让你无所适从。为此,我希望能够通过以下的回答能将这个风沙给吹走,还你一双慧眼,以帮助你打开未来的成功之路。关于论文首先对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我和老师的建议差不多,只能给你一些参考意见。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看你的努力与付出。其次,论文的研究主要在于你的观点和你所提供的证据是否一致。而自己的观点则是通过老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理解,最终形成的。如果观点都是现成的,那你的论文的价值又在何处呢;证据则需要具有说服力,而有些证据是来源于前人的经验和总结,有部分来源于权威或专业的机构,还有部分来源于自己的调研。为此,如有可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调研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是你自己钻研的成果。这可以通过去各专业机构或企业进行调研,以增加你撰写论文的素材。使用冰山模型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认为你的人生不仅止于论文的完成,而是有着更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对于我而言,既然能够在此有缘结识,我也更希望你能够走的更高、更远,为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供你参考:1.认真学习冰山模型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冰山之上的部分很容易复制,但冰山之下的部分则很难复制。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由冰山之下的那部分所决定,因为冰山之下的部分往往是一个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源泉,即我们经常所说的内在驱动力。马云之所以成功不仅是因为他的才华,还在于他为了理想能够有所坚持,而这份坚持的长期动力就在于他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所以学习冰山模型,努力理解冰山之下的部分内容,寻找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这样,你身边很多琐碎之事就无法干扰你了。2.根据冰山模型,挖掘自己的动力源泉为此,我建议你根据自己的情况,先规划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根据你的描述,我建议至少先制定一个短期的人生目标,你可根据以下几个问题来寻找这个目标:什么样的工作你会认为是个好工作?(先列出好工作的众多因素,然后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你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或条件才能比别人更容易找到这些好工作?在毕业之前,你将如何或做哪些准备/努力才能具备上述所说的能力和条件?3.根据目标,努力培养所需能力当你的人生目标确定以后,剩下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只有当你的能力具备时,才能随时抓住机会。因为机会都不可能随时从天上掉下来,而且会一闪而过,并不会因为你没准备好而等你。为此我介绍另一个工具让你理解,即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 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而此定律与中国的“十年磨一剑”道理有点相通,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每天付出8小时的努力。当我们看到“马云们”的成功时,我们是否想过他们成功前的“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与付出,期间他们也受到过各种困难与挑战,甚至别人的嘲讽……但在理想的指引下,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最终走向了成功。故建议你制定一个实现目标的计划,并且要坚定不移地去坚持,因为身边有太多的琐事和诱惑,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偏离我们所制定的人生目标。特别是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已被电子产品所占有。曾有人说,现在我们们每天平均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为6小时左右,如果这个是真实的数据的话,那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基本上我们的业余时间全部贡献给了电子产品。4.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从走入社会或适应工作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你的老师的做法是比较恰当的。你想想,当你走上社会之时,你会不会认为因为你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经验,所以不会做事是理所当然的?然后你就期望单位领导或同事迁就你、包容你不会做事吗?虽然一个企业会尽一部分社会责任,特别是一个大型的企业,他们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将这引些大学生尽快地培养成为企业可用的人才。但还是有很多企业,由于它们的规模不大,更需要所有员工的全身心付出,在没有人的指导下需要你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那时你又将如何面对?为此,请以积极的心态来理解你老师的指导方法,并积极地适应和执行。只有你能够适应各种老师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你才有能力适应各种企业和领导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积极寻找自己的“钥匙”最后,能够打开你自身宝藏的人,既不是你的老师,也不是我们,而是你自己。你身怀宝藏,但要打开这个宝藏,还需要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需要你去寻找。无论是你的老师,还是我们,包括身边所有关心你的人,仅仅是能够帮你一起寻找这把钥匙。而这个钥匙藏在何处,何时能找到,最终的决定因素在于你自己。为此,请你拿起勇气,迎接各种挑战,来展开寻找这个钥匙之旅吧!祝你学有所成,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职慧志愿者丨司先畦
近日,中关村三小北校区的800余名六年级学生们启动了毕业论文答辩,他们答辩的题目有《论手机对小学生视力的影响》、《家有“二宝”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小学生是否有必要花费时间上课外班》、《抖音对小学生的影响》、《论国足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等等。据悉,在答辩过程中,不少小学生都能做到从容不迫,分析有理有据。但因为孩子们还小,所以他们的研究成果虽然并不完美,甚至还有明显的漏洞,但这并不妨碍培养他们的研究精神。对于中关村三小开展的“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不少网友都持赞成和肯定的态度。他们表示,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比一味的“死读书”和“读死书”要强。相对于小学生能在毕业论文答辩现场从容不迫的答辩,有些大学生却对毕业论文有深深的畏惧,或根本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毕业论文。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从毕业论文写作目的来看,小学生毕业论文只是一种教育方法,而大学生毕业论文却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完成不了毕业论文就拿不到学位证书)。所以,他们写论文的出发点不是不同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毕业论文只是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娱乐,所以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是快乐的,没有太多负担的;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论文就是一项任务,它关系到自己是否能正常毕业,是否能顺利拿到学位证书,所以,他们在写论文之初就缺少了探索和研究的精神,也偏离了写毕业论文的初衷-探索与研究。其次,从毕业论文选题方面来看,小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很广,他们可以选择任意题材;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毕业论文的选题却被限制在了专业方向以内,而有些大学生又对自己就读的专业不感兴趣,或所学专业知识不深,所以在选题时就遇到了困难,于是一篇没有深度的,或者抄袭洗稿的,或者代写的毕业论文就出现了。最后,从毕业论文逻辑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接受小学生毕业论文逻辑不够鲜明,也可以接受小学生毕业论文有瑕疵的结果论证;但却不能接受一个大学生写出没有事例或数据论证的结论。综上所述,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可以从容不迫,而大学生却写不出像样的论文的局面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要改变大学生写不出论文的局面,就需要大学在能够完成基础知识教育的前提下,还能更多的开展探索和研究性教育,这也是大学生走入社会所必须的技能。
湖南台热播的科普栏目《我是未来》大大的火了一把人工智能,根据当场嘉宾杨澜做了一首诗。如果是行业内的人,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如何做的。首先它提取了嘉宾的性别、衣着颜色,然后它用文本语义技术提取了杨澜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的主体思想,实际上做出来的诗就是这样的:你是我梦里相思的人--性别如果是女,这么提取数据库里面的类似情书肯定不会错闪耀着太阳般的红色--杨澜现场穿的红色衣服,这一句没毛病,数据库里面有就可以匹配(加上性别女+衣着红色)带着无数人类的情寄--杨澜书的内容提取关键字发出探索未知的声音--杨澜书的内容提取关键字发出探索未知的声音---杨澜书的内容提取仔细看诗的格式 就可以发现这种诗的格式句法基本上没啥难度XXX的XXX小学造句的水平形容词+名字,定状补,基本上这种结构毫无难度。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中文太难了,语义结构太复杂,对于语义学习比英文文本要难多了。人工智能做个诗还可以,最起码这种散文式的分逻辑线性结构只要不出现特别怪的文本都可以读的过去,甚至可以模仿某种风格的诗去创作,只要用分词去搞一下某个作家的所有诗集文本,再去做某些算法学习,难度不大。人工智能如果是有突破,就不应该是写一首诗,或者散文,而是写一篇论文结构严谨的论文,哪怕是本科论文。有人在研究这种文本结构的人工智能学习吗?小编心血来潮,上了下程序员基友网站,找了一些代码,码了一个写论文的程序网站。当然没有文本学习是搞不定的,所以只是一个输入文本进行改写的程序,做了一个成果产品,拿出来给大家炫耀一下成果。原文文本:众所周知,为了辅助学习者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材内容应在语言项目、技巧和交际策略等方面去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同时教材应能帮助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而这一代教材通过提供真实的语料,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活动,帮助他们发展交际技巧和策略。这些教材还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策略,所设计的各种练习和活动促进了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的流利性,并帮助他们了解语言的工作机制。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英语教学改革引起重视、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逐年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大批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也依旧存在。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入学英语基础相差较大。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高校的扩招使大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涌入高校。很多学生的语言知识还不系统,甚至连语法和语音还没有过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虽成绩显着,但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效果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入的实际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还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态势的需要。为了满足入世后社会各界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较高要求,为了跟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03年3月,教育部部长专题会议讨论通过了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方案和基本思路。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事关如何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局,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最有可能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改写结果:大家都知道,为了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科书的内容应该在语言项目,技能和沟通策略方面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同时,教科书应该帮助学习者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这一代教科书鼓励学习者通过提供真实的语料库来积极参与活动,以帮助他们发展沟通技巧和策略。这些材料还提供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及各种练习和活动,旨在提高学习者语言使用的流畅性,并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运作方式。自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是在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视,教学设施的完善,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数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大批懂专业和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了中国的改开交流。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已存在多年。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全国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的英语基础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校的扩张使大量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了高校。许多学生的语言知识不系统,甚至语法和语音都没有通过。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成果显着,但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效果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现实仍存在巨大差距。它还远未适应21世纪的国际竞争需要。加入WTO后,为了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更高要求,为了跟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003年3月,教育部部长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思路。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如何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关。它也是最有可能在人才培训中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看到即使有了文本语义分析,人工智能对处理论文比处理诗歌要难多了。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对于语义的完整性,人工智能还是比人类的写作有些距离,这还是有文本可以学习的模式下,如果是从零开始写,基本上都不太可能了。
一、根据标题,目录摘要等关键信息筛选参考文献,可以多下载的论文,一般大概两百篇,如果没有时间看完,可以最后筛选了二十多篇文献包括别人的学位论文在内,无论如何最终就看这些文献,不再找别的。二、看文献,做笔记。分析论文的框架结构,内容要点,然后记在活页纸上,有条理地记,不要一写一大片,让自己查阅时一目了然。一边读写一边思考,这些内容和论点我能怎样运用。论文看得差不多的时候心里会有个大概,哪些内容是能用的,自己在写的时候会侧重什么角度,这时开始看参考书籍,打开目录,直接找自己可能用得上的部分,因为有了论文的铺垫,基本知道书籍里面哪些内容肯定不会去看,这样就比较省时间。三、手中的笔记正反面写满,大概有十来张纸。开始给内容分类,划分板块,这就是开始列框架了。分几类就大概明白要写几章的内容,定好每章顺序先后是什么。然后再根据笔记细化每章里面的内容,一步一步把框架列出来,然后整理笔记里面的材料,怎样安排,怎样使用,怎样起承转合,怎样按照逻辑层层递进。用铅笔在笔记的每个要点处标号,标明这个知识点是要用在论文的第几章第几层第几点。这一步进行得越详细越好,这一步越细致,码字的时候越轻松。这个环节是纯脑力劳动,并且是看自己的水平,知识和论点可以是别人的,论据也可以是别人的,但将这么多东西提炼总结,并且重新建构成你自己的论文,这其中是你自己的思考,布排和转化,体现了你对自己论文的理解。这一步进行得好,对自己的论文就越熟悉,答辩也越顺畅。四、把全部的论文框架点线面布置完,就开始码字了,进入到具体的填充内容阶段。码字的时候把要用的材料,从句到段进行重新调整组织,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看透每句话的意思和表达,看透一整段文字的内容结构和逻辑,这样就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把句和段都重新整合重新表达,但观点并不变样,逻辑依然通顺。最好不要等到写完了再降重,自己可以的话,一边写一边就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掉,到时候一身轻松。写的过程中原来的结构框架难免会有一些变动,笔记内容要点都在,只需要相应调整就行。总的结论和结语需要自己写,所以对自己论文的框架内容越熟悉,结语越好写。不然急急忙忙拼凑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想写什么,多么心虚呀。参考文献用了两小时慢吞吞一个字一个字敲上去的,作为最后的放松。反正答辩的时候老师说格式很规范。其实现在都一键排版参考文献格式了吧。把别人的材料改观成自己的语言并不费力。但摘要,序论和各种章节分层前面起承转合的文字是要自己写的,那个要写得通顺流畅,内容承上启下,还要有一点文采,不能太干巴巴的,自己要多花点心思。我一直觉得知识储备本身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对自己专业的那种学术认知,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一种灵敏的觉知能力,这样即便学的东西全都忘了,有这种专业认知在,捡起来就并不困难。确保自己随时都能学起来,比学了多少更重要。很多人学了自己毫无感觉的专业,毕业以后知识忘掉了,也没有建立起那种认知联系,还是挺可惜的。很怀念上学的时候,毕业以后工作了和学生时代天壤之别。祝大家都顺利毕业,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