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秦天石:2021年,中国西部碳谷将扬帆远航西蒙妮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秦天石:2021年,中国西部碳谷将扬帆远航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杨涛9月22日,作为第八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的重要议程之一,“创新赋能 智显世界”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举行。在这个聚焦新型显示领域的论坛上,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印刷电子研究所所长秦天石以《“柔性电子+” 未来智造》为题作主旨演讲,讲述了他眼中的中国柔性电子发展的独特优势。“平面是相对的,曲面是绝对的。”演讲开始,秦天石就抛出了他的观点,在医疗健康、人机互动、穿戴电子、能源系统、存储计算和信息显示等领域,柔性屏幕都正在展示它的魅力。2014年,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成立,国内柔性电子屏幕开始迅速发展;在陕西,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了柔性电子研究院,而后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柔性电子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等相继成立。在全球领域,显示照明、生物电子、产业孵化和纳米电子等产业也均在战略布局当中。秦天石以团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了未来柔性电子的更多可能性。他的代表性成果包括面向柔性显示的钙钛矿发光、有机半导体聚合物用于生物成像等。其中有机半导体聚合物用于生物成像可以引入分子间强互相作用,为解决广声成像造影剂光热转换效率低、稳定性差提供了有效途径。那么这些成果转换情况如何,又有哪些产业示范?秦天石介绍,2017年柔性电子团队首度与京东方集团合作,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专项,合作攻关了国内首条《8.5代印刷OLED面板产业产业化示范》。同年,柔性电子团队携手激智科技,开发出应用于面板显示用的光学薄膜,“目前该公司已经上市,成为了世界级光学膜解决专家。”演讲尾声,秦天石提到,2021年中国西部碳谷还将扬帆远航,在对比了中国碳谷和美国硅谷的发展轨迹后,他直言:“创新自信根植于文化自信。”毋庸置疑的是,柔性电子已经作为中国科技智造的代表,登上世界舞台。

不若休之

《自然电子学》报道西工大在钙钛矿光电子领域重大进展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IFE)、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与瑞典林雪平大学Feng Gao教授、深圳大学Wenjing Zhang教授合作,在《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发表钙钛矿光电子领域重大进展“利用相同的两个钙钛矿二极管实现双向光信号传输”(Bidirectional opt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between two identical devices using perovskite diodes)。该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双功能钙钛矿器件,其同时具备了目前为止钙钛矿领域最高效的发光性能(发光外量子效率21%)与最灵敏的光检测性能(检测限达到皮瓦级以下)。该器件可以通过调节偏压,实现两种功能的自由切换,此外,无论是作为发光还是光检测,该器件的响应速度都达到了兆赫兹(MHz)级别。基于这一兼具高性能与高响应速度的二极管器件,研究小组通过两个相同的器件实现了双向的信号传输功能,并验证了它们在实时脉搏监测的应用。此项研究成果再次拓展了钙钛矿材料在光电子领域的新应用。

湮扼

中国业界携手推动柔性电子产业爆发式发展

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研发中心21日在厦门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杨伏山 摄中新网厦门7月21日电 (记者 杨伏山)柔性电子正成为当今全球科学技术前沿和研究热点,更有业界人士将今年称之为柔性电子爆发元年。21日,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携手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立的联合研发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致力推动中国柔性电子产业的爆发式发展。该中心将整合双方技术创新资源和产业化资源,建设成为中国内地领先、国际先进的柔性电子技术研发及应用平台。揭牌仪式。 杨伏山 摄厦门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毅恭、厦门大学校长张荣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厦门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董事长李强等嘉宾和联合研发中心相关成员、企业代表共同出席签约揭牌仪式。张荣称,在科技界有一个说法叫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代文明,新的材料发展它注定会带来新一代的企业,从而引发新一代的技术,最终推进文明的进程。联合研发中心的成立,一方面在今后发展中可以借助厦门已有产业基础,同时调动厦门大学在柔性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厦门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做出贡献。签约仪式。 杨伏山 摄一些权威机构预测,到2028年中国柔性电子产业将会形成3010亿美元的市场。而在黄维看来,柔性电子产业具有颠覆性技术和便利性技术,其市场预期一定会超过预测。在中国内地高校,西北工业大学的柔性电子研究院跻身前列;首本柔性电子著作出自黄维之手。“在疫情后整个世界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柔性电子领域应把握机遇,加快产业布局,特别是在人才、资金、政策、环境等领域提供支持和营造。”他说。黄维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厦门高度重视柔性电子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加快推进柔性电子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去年厦门在全国率先成立柔性电子研究院,表明该市加快发展壮大柔性电子产业的决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杨伏山 摄他认为,柔性电子领域会为厦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具有超高附加值的万亿美元级产业。签约之后,将会围绕柔性电子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产业孵化开展合作。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并在此及基础上尽快实现产业化,进入市场,推动柔性电子产业的爆发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直是厦门着力推动的重点方向,该市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占福建全省的40%,新技术产业中工业的产值始终保持在近70%。2019年,厦门将柔性电子列为未来十大产业之首,提出打造“柔性电子强市”目标,致力于培育百亿产值企业,形成覆盖新材料研发、设备制造、产品开发的柔性电子产业链。在折叠屏、5G技术方兴未艾之时,该市通过整合国内知名高校资源,强强联手,探索和开拓柔性电子的应用领域。孔曙光称,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是该市三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研究院之一,其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合作,以及与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等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发挥产学研用协作创新的优势,建设一个具有规模的厦门柔性电子产业的创新体系,将为该市柔性电子从材料到工艺到产业等方面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他表示,产学研的结合,加上政府推动和扶持,相信柔性电子产业会取得非常好的发展,希望到2025年柔性电子产业能够达到500个亿的产业规模,产生一两家规模上百亿的龙头企业,到2030年,做到千亿的产业规模。目前,柔性电子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未来产业,包括深圳、重庆、西安、宁波等城市都将其列为重要发展产业。深耕柔性电子十余载的李强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国内柔性电子第一股,弘信电子的发展不仅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更要站在产业链安全的角度上来思考,柔性电子研究院因而应运而生。”去年,在内地FPC(柔性电子)龙头企业——厦门弘信电子的牵头下,厦门市率先在全国成立柔性电子研究院,这也是该市未来产业的首个研发机构。该研究院成立一年多来,不仅在研发项目上有所突破,更以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为总部,迅速在西安、武汉、北京、成都、深圳、长沙等地成立分院。目前,正致力通过“上市公司+研究院+基金+产业基地”一体化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流水线式合作。李强表示,弘信电子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在柔性电子领域成为全国领先乃至世界领先,“无论有多难,这个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当天,还举行了多个合作签约仪式。(完)

嬴柱

柔性电子第一股弘信电子:逆势扩张布局未来

作为国内柔性电子第一股的弘信电子,2020年上半年业绩并不如预期。位于湖北的两个工厂长时间无法复产,沿海省份工厂因外地工人无法及时复工,生产也受到影响。产能稼动不足导致收入下降,加之疫情带来的运营成本高企、前期产能扩张增加的固定成本一时难以消化。尽管如此,董事长李强对企业仍非常有信心。他形象地比喻道,“身体强健的人,即便环境忽冷忽热,也能够扛得住。相反,身体虚弱的人,突遇大冷大热,就很容易感冒生病。很多中小企业就处于这种状态,企业竞争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疫情对于这些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李强认为,作为业内拥有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弘信电子具备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与竞争力,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协同产业链,坚持创新研发柔性电子是新兴电子技术,相对于传统电子,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广泛应用于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市场上崭露头角、引发追捧的折叠屏手机,就大量运用柔性电子技术。根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8年,柔性电子产业的市场将超过2万亿人民币。2019年,厦门将柔性电子列为未来十大产业之首,提出打造“柔性电子强市”目标,致力于培育百亿产值企业,形成覆盖新材料研发、设备制造、产品开发的柔性电子产业链,力争到2021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作为厦门本土企业,弘信电子紧跟时代趋势和政策机遇,在柔性电子领域加速布局。2019年弘信电子牵头成立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聘请柔性电子之父——黄维院士担任总顾问,与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顶尖高校及上下游企业共同协作,整合更多资源,围绕柔性电子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在李强看来,“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作为国内柔性电子第一股,弘信电子的发展不仅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更要站在产业链安全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也是弘信电子发起设立柔性电子研究院的初衷。”据了解,柔性电子涉及的产业链条长,供应商多。作为产业龙头,弘信电子一直致力于构建新型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李强介绍道,弘信电子与供应商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聚集上下游供应商,为他们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更低的融资成本与更好的经营环境,从而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成长、抱团发展。他将这一模式命名为“协同产业链”模式。疫情发生后,这一模式发挥重要作用,上下游企业迅速联动,保障产业链供应顺畅,这是弘信电子在二季度强势反弹并迅速走出疫情的重要原因,而弘信电子的反弹也带动供应商的共同发展。除“协同产业链”模式以外,科技创新是弘信电子蓬勃发展的另一张王牌。“科技创新的收益最终将体现在企业模式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李强如是说。作为国内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研发能力的柔板企业,弘信电子在研发上相当舍得,2019年研发投入就达到9693万元。此外,弘信电子以市场为导向,协同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孵化出大量中小企业,打造了柔性电子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优势技术互补,进一步提升柔性电子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目前,弘信电子产品已直供国内几家手机大厂商,并应用到折叠屏手机、OLED屏手机上。逆势扩张,布局未来在顺利复工复产的同时,弘信电子决定逆势扩张。“今年,我们不但扛住了疫情,还逆势扩产数个厂区!”许多人对弘信电子的逆势扩张忧心忡忡,毕竟疫情未完全过去,市场还存在不确定性,而扩产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李强却掷地有声地表示——“我是坚定不移地要扩产。”李强的坚定不仅来自于对弘信电子自身实力的坚信,更是对市场的看好。他认为,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反而会加剧,优秀的企业终将脱颖而出。李强认为,“柔性电子产品实际上是疫情之下‘宅经济’的受益者。现在国外疫情反复,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等大行其道,这些在线服务都需要我们的产品。而柔性电子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在中国,作为龙头企业,我们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谈到后疫情时代实体经济的发展,李强强调, “今年实体经济受到广泛关注,银行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现在银行追着我们跑,这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今年实体经济受疫情冲击严重,制造企业遭遇诸多困难,一系列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纷纷出台。根据人民银行10月14日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8.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可以看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强。当前国内发展环境正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柔性电子是我国自主创新引领未来的重要战略机遇。无论是对于弘信电子,还是整个柔性电子产业,今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面对后疫情时代,李强说,“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全,后疫情时代国际热钱更是不断流入中国,全世界都将看好中国的未来。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文章来源:经济网)

古拉姆

柔性电子第一股弘信电子:逆势扩张,布局未来

作为国内柔性电子第一股的弘信电子,2020年上半年业绩并不如预期。位于湖北的两个工厂长时间无法复产,沿海省份工厂因外地工人无法及时复工,生产也受到影响。产能稼动不足导致收入下降,加之疫情带来的运营成本高企、前期产能扩张增加的固定成本一时难以消化。尽管如此,董事长李强对企业仍非常有信心。他形象地比喻道,“身体强健的人,即便环境忽冷忽热,也能够扛得住。相反,身体虚弱的人,突遇大冷大热,就很容易感冒生病。很多中小企业就处于这种状态,企业竞争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疫情对于这些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李强认为,作为业内拥有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弘信电子具备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与竞争力,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协同产业链,坚持创新研发柔性电子是新兴电子技术,相对于传统电子,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广泛应用于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市场上崭露头角、引发追捧的折叠屏手机,就大量运用柔性电子技术。根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8年,柔性电子产业的市场将超过2万亿人民币。2019年,厦门将柔性电子列为未来十大产业之首,提出打造“柔性电子强市”目标,致力于培育百亿产值企业,形成覆盖新材料研发、设备制造、产品开发的柔性电子产业链,力争到2021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作为厦门本土企业,弘信电子紧跟时代趋势和政策机遇,在柔性电子领域加速布局。2019年弘信电子牵头成立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聘请柔性电子之父——黄维院士担任总顾问,与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顶尖高校及上下游企业共同协作,整合更多资源,围绕柔性电子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在李强看来,“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作为国内柔性电子第一股,弘信电子的发展不仅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更要站在产业链安全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也是弘信电子发起设立柔性电子研究院的初衷。”据了解,柔性电子涉及的产业链条长,供应商多。作为产业龙头,弘信电子一直致力于构建新型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李强介绍道,弘信电子与供应商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聚集上下游供应商,为他们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更低的融资成本与更好的经营环境,从而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成长、抱团发展。他将这一模式命名为“协同产业链”模式。疫情发生后,这一模式发挥重要作用,上下游企业迅速联动,保障产业链供应顺畅,这是弘信电子在二季度强势反弹并迅速走出疫情的重要原因,而弘信电子的反弹也带动供应商的共同发展。除“协同产业链”模式以外,科技创新是弘信电子蓬勃发展的另一张王牌。“科技创新的收益最终将体现在企业模式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李强如是说。作为国内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研发能力的柔板企业,弘信电子在研发上相当舍得,2019年研发投入就达到9693万元。此外,弘信电子以市场为导向,协同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孵化出大量中小企业,打造了柔性电子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优势技术互补,进一步提升柔性电子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目前,弘信电子产品已直供国内几家手机大厂商,并应用到折叠屏手机、OLED屏手机上。逆势扩张,布局未来在顺利复工复产的同时,弘信电子决定逆势扩张。“今年,我们不但扛住了疫情,还逆势扩产数个厂区!”许多人对弘信电子的逆势扩张忧心忡忡,毕竟疫情未完全过去,市场还存在不确定性,而扩产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李强却掷地有声地表示——“我是坚定不移地要扩产。”李强的坚定不仅来自于对弘信电子自身实力的坚信,更是对市场的看好。他认为,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反而会加剧,优秀的企业终将脱颖而出。李强认为,“柔性电子产品实际上是疫情之下‘宅经济’的受益者。现在国外疫情反复,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等大行其道,这些在线服务都需要我们的产品。而柔性电子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在中国,作为龙头企业,我们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谈到后疫情时代实体经济的发展,李强强调, “今年实体经济受到广泛关注,银行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现在银行追着我们跑,这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今年实体经济受疫情冲击严重,制造企业遭遇诸多困难,一系列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纷纷出台。根据人民银行10月14日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8.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可以看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强。当前国内发展环境正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柔性电子是我国自主创新引领未来的重要战略机遇。无论是对于弘信电子,还是整个柔性电子产业,今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面对后疫情时代,李强说,“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全,后疫情时代国际热钱更是不断流入中国,全世界都将看好中国的未来。我对未来充满信心。”(邹锡兰 刘佳盛)

中丁

西工大隆重举行2018年“礼敬吾师”教师节颁奖典礼

秋风硕果飘香至,桃李芬芳感师恩。在第34个教师节之际,伴随着师生校友的诚挚祝福和大学生合唱团的动情歌唱,9月10日,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礼敬吾师”教师节颁奖典礼盛大举行,以一场特别的仪式,向教育工作者致敬,校园内外,洋溢着浓厚的感念师恩、礼敬教师的节日氛围。材料学院的李贺军老师,是当选2018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10位科学家中唯一一位高校一线教师。“二十年能够做成这件事,能够真正支撑我们国防的应用,我觉得是十分值得的。”他言传身教潜心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材料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我是张莹,我想当个好老师!”理学院副教授张莹分享了她的教学故事。“怀着一颗真心去对待更多如他一样的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埋下希望的种子,才能对得起老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在今年的陕西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中获奖的7名青年教师接受了学生敬献的献花。“每一个同学都是一颗设计独特的芯片,他本身就具备了天赋密码,教育就要让每一颗芯片都达到最理想的工作模式。”“只要老师全身心的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航海学院的韩鹏、马克思主义学院华艳君、航空学院张伟伟、机电学院的薛红前,四位老师的深情讲述令人动容。颁奖典礼上,学生为本科生最满意教师、研究生最满意教师、研究生优秀导师、优秀班主任一一敬献献花。颁奖典礼上,副校长万小朋宣读了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的单位和个人名单。常务副校长黄维为国家级、省部级获奖集体和个人逐一颁奖。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礼敬“闪耀的群星”。今年,学校将有51名老师光荣退休。其中的王彬老师,已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40个年头。“作为一名老西工大人,因为培育出了一批批新西工大人,我倍感荣幸,此生无憾!” 她感慨地说。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老师们一生的辛勤付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今年,学校有246位青年教师入职。典礼上,荣休教师为青年教师代表佩戴西北工业大学教师校徽。在柔性电子研究院的纪雷领誓下,新教师进行了庄严的入职宣誓。铿锵嘹亮的宣誓声表达着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在今年的7月30日,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奠基人,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教育家,我校的周尧和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周先生是我国凝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长期致力于凝固理论与技术研究,是铸造专业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党委副书记陈建有宣读了《关于向周尧和同志学习的决定》。材料学院的介万奇深情讲述了周先生的故事。“师德杯”代表着一代代西工大人高尚的师德风范的传承。典礼上,校长汪劲松郑重地将“师德杯”交至介万奇手中。在全场师生的见证下,介万奇将“师德杯”传递给优秀青年教师代表、材料学院的李炫华。手握“师德杯”,李炫华感受到的,不仅是手中的分量,还有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一定会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将理想和青春融入建设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让高尚的师德代代永相传!”全体在校校领导、各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受表彰教师代表和各教学单位师生代表1000多人参加了颁奖典礼。(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新闻网 记者 赵媛媛 摄影记者 卢迪)

从“0到1”,坚定的守望——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领衔的科研团队

【光明追思】4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首批杰出校友方克立逝世,享年82岁。方克立,1938年6月出生,湖南湘潭人。1973年至1994年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同时继续在南开指导博士研究生,直到2011年最后一名博士生毕业。在南开大学工作时,他致力于哲学系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先后培养了29名博士、15名硕士。方克立对近四十年的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他开创了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作为国家“七五”“八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负责人,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对立互动的思想格局,已得到学界的公认。他继承并发展了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给予思考。他著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等,还主编多部丛书、辞典和国家级教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苑)【解码“新动力人群”】光明日报记者 罗旭原始创新之路,是一条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悬崖小路。也正因如此,虽然有无数科研工作者向往原始创新,但真正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在我国柔性电子学科领域,却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原始创新的“无人区”执着深耕。这就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领衔的科研团队。科研“无人区”里虽然暗藏风险,但也富含着科学宝藏。近年来,黄维团队的颠覆性科研成果不断显现,陆续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包括被列入“化学与材料学领域十大热点前沿”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研究、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高效钙钛矿发光器件研究”,还有无墨喷水打印的多彩“复写纸”、无限保鲜的“层状钙钛矿电池”、回归有机半导体本质的“有机纳米聚合物”……堪称科研界的“宝藏团队”。1、为何瞄准原始创新4月7日,黄维团队的成果“层间相互作用调控构建高效稳定层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入选2020“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名单。黄维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陈永华是这一研究方向的主要负责人。他说,自己在读书时期就被黄维开创的柔性电子学科所吸引。2015年,他从海外回国申请加入了这支向往已久的团队,来到南京工业大学工作(黄维时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作为中国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的主要奠基者,黄维一直奋战于科研第一线。他于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并出任第二十届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博士毕业后留校执教。1993年,他远赴新加坡开展“有机光电子”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并很快在众多国际同行中脱颖而出。2001年回国后,他主导创建了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和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西安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并开创了柔性电子学这一全新学科。“黄维老师极为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在他工作过的地方,都建立了优秀的科研团队。”陈永华介绍,这支团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原始创新的“无人区”深耕,取得了很多颠覆性科研创新成果。例如,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机半导体p-n能带调控理论,研制出了高性能蓝光有机半导体,成为国际上通行的解决方案和主要代表性工作;首创了可降解柔性发光薄膜与纤维技术,开启了绿色发光照明新篇章,为全球解决电子垃圾提供中国方案;开创性地将皮革与纳米材料相结合,实现了具有感知能力的柔性可穿戴式设备,将实质性推动可穿戴式设备由“戴”到“穿”的发展进程。2015年时,全球相关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精力还都放在对第二代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上,黄维就主导、支持陈永华团队做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钙钛矿电池不仅在效能上明显优于第一代硅电池和第二代薄膜电池,在应用范围上也将产生颠覆性变革。比如,基于钙钛矿材料的发光二极管灯泡可当路由器,可解决光纤传递信号存在的保密等问题,在光电子和传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由于钙钛矿电池可以克服以往太阳能电池对阳光照射条件的苛刻要求,利用可见光就能产生电能,生活方面可以让感应式水龙头等设备不接电源,国防方面可以为很多野外和水下设备提供稳定能源。“基础科研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要产生引领性成果,让全世界跟着我们去做。”黄维经常这样说:“原始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常常意味着漫长而艰难的探索,但却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变革,带来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近5年来,虽然做钙钛矿电池研究的国际团队越来越多,但是陈永华团队一直处于引领位置,不断有新成果产生。2020年1月13日,陈永华团队又有一项成果在国际顶尖光学杂志《自然·光子学》发表,让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向真正投入使用又迈进了一步。2、如何找到科学“无人区”近年来,一批新发现的耐药细菌对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威胁。2019年11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李鹏和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安众福、副教授史慧芳联手,在全球首次发表了一项成果:成功制备出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纯有机磷光纳米粒子,可以在体外和体内有效地杀灭多重耐药细菌,并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黄维团队成员在超净间里进行柔性电子器件制备。资料图片“在高校做基础研究,就是要面向未来,专注于原始创新。”黄维认为,“走入科研的‘无人区’,考验着科研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也体现着科学报国的初心与情怀。”闯入科研“无人区”,除了勇气之外还需要什么呢?“我们团队里一直提倡,要去做‘surprise’(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而不是跟随别人的工作。”曾经是黄维的博士生的史慧芳说,“问题是你怎么找到‘surprise’的东西呢?这除了勇气,还要一点运气,而这点运气往往来自于你长期的科研积累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这样的“运气”,在这支“宝藏团队”中并不鲜见。2010年的一个晚上,时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的黄维接到博士生安众福的电话——他准备离开实验室时,在关掉紫外灯的一瞬间发现新合成的化合物发出“一闪而过”的亮光。黄维和其学术助手陈润锋老师带着安众福反复试验,并鼓励他寻根究底,深耕这一方向。由此,安众福走进了一个科研“无人区”,并从中发现了“颠覆教科书级别”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被业界誉为“有机夜明珠”。“如果当时不是黄维老师和陈润锋老师的坚持,这一运气很容易擦肩而过。科研‘无人区’的发现,往往就在于你多问句为什么。”史慧芳说,自己在带学生时,也因为对细节的坚持,偶然发现了一种材料的新特质,从而获得了一个全新研究成果——运用有机光电技术把防伪信息做到六重。敢为天下先,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是这个团队的特有氛围。现在史慧芳把主要精力放在将有机光电技术运用于生物成像与检测。她在尝试通过纳米技术,用有机超长余辉材料定位人体病变部分,从而在手术时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指引。这个方向涉及有机光电、医学诊疗、生物化学等多个领域,前途可以说是“长路漫漫”。为什么要一头扎进这么复杂、艰难而又漫长的研究方向呢?“黄维老师一直要求我们迎难而上,要甘愿坐冷板凳。”她说,“我知道这个方向很难,也知道九死一生是科技创新的常态,但是你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能不能走下去。”3、把“冷门”做成“热点”靠什么2020年4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关于下达2019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西北工业大学获得柔性电子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意味着新生的柔性电子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黄维(左二)在指导学生做实验。资料图片柔性电子学是高度交叉融合的前沿学科,包括有机电子、塑料电子、印刷电子、纳米电子、生物电子等二级学科。在这片全新的科研“无人区”中,很多科研工作者数年如一日甘于在实验室坐冷板凳,把很多无人涉足的“冷门”领域做成了科研“热点”。还记得安众福吗?他从2010年起就专注于有机夜明珠方向的钻研。冷板凳一坐就是5年。直到2015年,已在南京工业大学执教的安众福,终于将有机夜明珠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科学杂志《自然·材料》上,在全世界第一次报道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由此,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加入到这条道路上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上已有超过150个科研团队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2019年,该研究方向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科睿唯安公司评选的“化学与材料学领域十大热点前沿”。把冷板凳坐热,在这个团队里并不是个别现象。目前正在公示的“2019年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获奖名单中,位列一等奖第一名的成果“多量子阱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也来自黄维团队。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建浦是这一方向的研发负责人。2013年他从国外回来加入黄维团队后,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几年来,王建浦团队成果不断,2016年就有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引领这个领域成为新的科研热点。2019年11月《自然·化学》杂志刊发的一篇文章引起全球科学界的普遍关注,黄维团队晁洁教授用DNA纳米技术编辑的捕获探针,成功捕获并识别了单个登革热病毒。“病毒是纳米级的微生物,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单个捕获并识别出来难度极大,此前对病毒的分析基本上是群体分析。”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汪联辉说,这一成果为全球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创新是源头。“闯入‘无人区’的科学研究,才可能孕育颠覆性的结果。”黄维说,“科研工作者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志气,不骛于虚声、不图于虚名,求真求实、求知求是,才能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前行,才能推动中国最终以创新赢得未来。”《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6日 07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复于不惑

2018西北工业大学教学、科研、学生、人才成绩榜发布,硕果累累!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发布了《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光荣榜》,该榜单汇总了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在教学、科研、人才等方面获得的系列成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1.陕西省高校先进党委:西北工业大学党委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3.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寻找师昌绪》 艺术教育中心;2018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寻找师昌绪》艺术教育中心4.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航空学院航空结构工程系党支部、计算机学院基础教学党支部;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研究生第九党支部;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电子信息学院 董占鹏;第二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获奖支部:动力与能源学院国防生党支部、动力与能源学院2015级本科生党支部;5.陕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理学院党委、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机关党支部、学校办公室党支部;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叶正寅、周军、介万奇、陈闯、李翠;陕西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曹良玉、张静、王莉;首批陕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郑锡涛6.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航天学院空间操作技术研究所;陕西省模范职工小家:理学院;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岳晓奎、尹大川;陕西省优秀工会工作者:胡永红7.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王智江;陕西省第四届高校“十佳辅导员”:曹良玉;陕西省第四届高校优秀辅导员:赵超8.工业和信息化部模范老干部之家:离退休工作处9.2018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省级标兵团队:描绘总书记的“话中画”社会实践调研队;省级优秀团队:“走初心之路,担时代之责”大学生党员调研实践队;先进个人:夏春雨、姚经纬、苏雷人才类荣誉1.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黄维2.“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0人:李金山、付前刚、殷小玮、詹 梅、马炳和、岳晓奎、周 军、黄攀峰、杨坤德、於志文;3.“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詹 梅;青年学者1人:万 敏4.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袁 媛;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苏海军5.卓越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2人:黄攀峰、杨坤德6.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 杨益新、林鑫、常洪龙、韩军伟、王海鹏、袁媛7.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王海鹏8.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人:杨慧、袁媛9.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3人:周生喜、汪勇、高鹏飞10.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西北工业大学自主水下航行器创新团队 航海学院 徐德民11.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团队负责人:秦飞、杨坤德、马炳和、韩军伟、於志文12.陕西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6人:索涛、严卫生、林鑫、孙志超、陈登凯、齐乐华;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4人:崔荣鑫、李炫华、刘准钆、王琦13.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林鑫、曹崇德、韩军伟14.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6人:李宏伟、范晓丽、谢科予、李慧平、顾军渭、黄庆华15.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入选者8人:王建淦、马越、程晖、刘存良、陶明亮、张宝亮、李鹏、郭璐16.第十二届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苏海军、王伶、郭阳明、许勇、阮莹、王琦、王震17.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翟薇、刘存良、陈妍慧、孙瑾秋、钱进、侯海教学类荣誉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一流学科支撑,一流教师领航,一流航宇材料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李贺军、张军、王永欣等;面向国防重大需求 “五维一体”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王海燕、张卫红、李勇等。二等奖4项:创建大学生“系统性实践”模式,培育航天创新人才 主要完成人:周军、刘莹莹、于晓洲等;聚焦海洋强国战略,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杨益新、宋保维、王惠刚等;“上天入海、四维融合”,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完成人:余隋怀、陈登凯、苟秉宸等。校企全过程深度融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郑江滨、樊晓桠、李辉等;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王莉、陈知君、孟卫平等2.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面向国防重大需求和军民融合战略 构建多维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生院 王海燕、李勇、李春科等;“互联网+创新教育”下机械原理课程变革的教学传承与创新实践 机电学院 葛文杰、苏华、王三民等;适应复杂系统工程行业需求的航空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创建与实践 动力与能源学院 范玮、王掩刚、张群等;学科特区、基础教学、实践基地三位一体,构建本研贯通培养新途径 计算机学院 王琦、李学龙、姜学锋等;3.2018年宝钢优秀教师奖:动力与能源学院王掩刚;航空学院张超;机电学院苏华。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航空学院邵海东4.第十一届陕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位:机电学院宁方立;计算机学院谷建华;理学院胡小玲。5.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高性能增材制造实验》材料学院 卢艳丽、马良、林鑫等6.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机械原理(第八版) 机电学院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电工学((I、II、III)(第三版)机电学院 史仪凯7.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面向新工科建设需求,积极构建新时代国际化航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航空学院:张超、刘贞报、王海涛等构建专业综合实践平台,培育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 航天学院:周军、郭建国、卢晓东等着力双平台、双驱动、双特质,培养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高素质专业学位研究生 航海学院:陈克安、李道江、任鹃等以“共享、交叉、实践”培养国防特色高校数学专业创新人才 理学院:张胜贵、孙浩、聂玉峰等基于互通、互鉴、互促理念的英语“演讲+”育人生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外国语学院:王倩、赵雪爱、卜雅婷等8.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创新硕士试飞员培养模式,造就高端试飞人才 航空学院 高正红、詹浩、张景婷9.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自动化学院樊泽明。10.全国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陕西省高校第四届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特等奖:理学院张莹。11.2018陕西省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理学院潘璐璐;12.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1项:马克思主义学院贺苗13.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3项:主编: 姚泽坤、马春燕、包涛14.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第一完成人:杨云霞、吴小华、周德云、宁方立、王玉玲科研类荣誉1.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航空发动机用特种功能材料 完成人:周万城、罗发、朱冬梅、黄智斌、卿玉长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型功能壁板自动精准装配关键技术与装备 完成人:张开富、程晖、刘平、刘书暖、骆彬、李原2.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冲击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依托单位:航空学院3.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1个云计算及其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 依托单位:计算机学院4.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海洋信息感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依托单位:航海学院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1项润滑材料的基因组学研究与演示验证负责人:刘维民牵头课题负责人15人王理林、谭华、刘永胜、刘建睿、王锦程、杨光昱、杨海欧、范晓丽、刘维民、李晓强、王伶、李战怀、赵雯、商澎、李鹏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延续资助项目1项航空航天用超高温复合材料制备与服役的物理化学过程 负责人:李贺军重点项目3项非均质材料高速雨滴冲击破坏机理研究负责人:李玉龙复杂场景声信号获取和识别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多通道声信号获取、传输与重构 负责人:陈景东面向粒子辐射探测领域应用的具有高通用性、超多通路的全数字输出前端读出芯片关键技术研究 负责人:胡永才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4项海陆两栖机器人自主感知与决策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崔荣鑫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评价和学习行为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 负责人:尚学群海洋环境用新型多元钛合金的液态结构与超常凝固机理研究 负责人:阮莹公共安全领域的多源、时空大数据感知、融合及分析研究 负责人:王震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3项开放式空间刚-柔智能群体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负责人:黄攀峰1700℃碳/碳抗氧化涂层成分结构设计与长寿命服役稳定性研究 负责人:李贺军航空发动机关键构件抗疲劳制造表面的创成、演化及工艺调控 负责人:张定华管理科学部应急管理项目1项新时代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负责人:张炜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面向颠覆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原创突破模式与路径研究 负责人:黄维8.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创新团队 团队带头人:张立同、李贺军、成来飞等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飞机典型结构抗鸟撞设计、分析及试验验证技术 完成人:李玉龙、刘军、索涛等标准化模块化立方体卫星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周军、刘莹莹、于晓洲等钛基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组织调控及制备技术 完成人:李金山、王军、寇宏超等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保结构方法与结构优化 完成人:邓子辰、刘涛等脑功能与视觉信息协同计算的理论与方法 完成人:韩军伟、胡新韬等基于语义拓扑分析与结构优化学习的影像解译理论 参与完成人:王琦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第一完成人:张定华、赵冬冬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第一完成人:王震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 第一完成人:宋受俊、阮莹、郭鹏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第一完成人:高超、韩忠华、周军9.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西安航空产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主要完成人:张近乐、吴春鹏、袁晓军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车阿大(2项)三等奖7项: 第一完成人:柴华奇、原嫄、贾明、郝保权、冯泰文、秦燕、白思俊10.Nature, Science, Cell论文以西工大为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正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完成人:黄维团队11.省部级科研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3个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柔性电子研究院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智能感知与计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计算机学院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工业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依托单位:计算机学院陕西省智能装备系统安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依托单位:自动化学院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柔性电子研究院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微小卫星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单位:航天学院水下自主作战平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单位:航海学院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柔性电子与健康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柔性电子研究院、生命学院;中德风能研究中心 依托单位:动力与能源学院陕西省军民融合评估中心1个依托单位:管理学院陕西军民融合培训基地1个依托单位:管理学院12.年度科研到款过两亿元学院2个:材料学院、航天学院13.年度科研到款过亿元学院6个:航空学院、航海学院、机电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动力与能源学院14.千万级科研项目负责人27项:李栋、白俊强、冯蕴雯、何国强、周军、董敏周、蒋瑞民、陈凯、宋保维、杨益新、张立同、刘维民、李金山、李晓强、马尚君、岳珠峰、高丽敏、曾丽娜、王长青、张艳宁(3项)、魏巍、张秋禹、黄维(2项)、凡永华15.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团队负责人:汪焰恩、苏力宏学生竞赛类荣誉1.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29项、国际二等奖79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4项指导老师:孙浩团队2.模拟联合国大会国际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 指导老师:阮红梅团队3.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一等奖1项 指导老师:姜学锋、刘君瑞团队4.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一等奖5项 指导老师:何洋团队5.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国际二等奖1项指导老师:骞爱荣、王文团队6.ASC18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国际二等奖1项 指导老师:谷建华、侯正雄团队7.第23届世界机器人(FIRA)大赛国际特等奖5项;2018 DJI RoboMaster 人工智能挑战赛国际一等奖1项;第十届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一等奖8项;Robocup 世界杯中国赛国家一等奖5项;2018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国家一等奖8项;全国机器人锦标赛国家一等奖20项;指导教师:史豪斌团队8.第三届国际军事无人系统竞赛一等奖1项;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国家级一等奖4项;指导老师:郭庆团队9.2018年新加坡水下AUV国际挑战赛一等奖1项:指导教师:王惠刚10.“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何伟;MBA专项赛金奖:向芳芸11.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指导教师:佘红伟12.中国机器人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5项;指导教师:黄英亮团队(14项)、史豪斌团队(11项)13.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 指导老师:潘炜团队14.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 指导老师:谭键、卜雅婷、王晓丹团队15.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家级一等奖4项指导老师:曲仕茹、陈小锋团队16.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 指导老师:陈登凯、初建杰团队17.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特等奖1项 指导老师:范玮、刘汉儒18.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国家级特等奖3项、国家级一等奖5项指导老师:曹永辉、蔚婧团队19.全国大学生先进制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指导老师:王淑侠团队20.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创行中国科创冠军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指导老师:周玲、王莉芳团队21.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 指导老师:马荣团队22.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指导老师:张赋升23.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 指导老师:张凯龙24.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 指导老师:卢艳丽团队25.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指导老师:高逦团队26.第十三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3项:指导教师:皇甫宜耿、何明一、蒋毅27.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指导教师:胡峪、王明明28.2018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特等奖1项:指导教师:刘志伟29.第十届超轻复合材料机翼学生竞赛国家一等奖2项:指导教师:郑锡涛30.2018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青年创客大赛特等奖1项:徐一轮(航天学院)31.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二等奖2项:舞蹈《郃阳上锣鼓》;合唱《水调歌头》 指导教师:孙瑜团队32.第二十二届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甲A组男子团体冠军;2017-2018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总决赛男子组亚军;2018-2019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北方赛区)男子组亚军;2018中国大学生七人制橄榄球锦标赛男子甲组亚军;2017-2018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组(陕西赛区)11人制冠军;2017-2018中国大学生男子五人制足球联赛(陕西赛区)冠军;第21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陕西赛区)阳光组男子冠军 完成人:体育部综合类荣誉1.ESI全球前1‰:材料科学学科;ESI全球高被引学者:黄维(化学学科、材料学科);李学龙(计算机科学学科、工程学学科)2.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团队):自主水下航行器团队(2018年度);祝小平(2017年度)3.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李贺军;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周洲4.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戴维5.2018年度陕西省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党委宣传部;先进工作者:刘建平;优秀信息员:范翔6.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奖:西工大侨联7.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8.工业和信息化部模范老干部之家:离退休工作处9.陕西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1项:艺术教育中心;先进个人3项:唐玉生,牟蕾,张科10.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集体:国际合作处11.2017年部属单位预算执行优秀单位:财务处;陕西省教育经费统计工作先进个人:韩索民12.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先进集体:信息中心;先进个人:薛静13.陕西省高等学校档案工作先进单位:档案馆;先进个人:柯峰、王彬彬14.中国民主促进会全国思想宣传先进奖:民进西工大总支;中国民主促进会思想宣传先进个人:杨德兴15.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田园、王玫、李茸16.第28届中国金厨奖:马伟;工信部第八届厨艺和服务技能比赛”金奖3项:石杰、马冬叶、程林、郭佳(来源:西北工业大学)

爵禄不恃

厦门政企校强强联手,打造柔性电子新高地

集微网消息(文/小如)7月21日,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携手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同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图片来源:厦门日报据悉,该中心将整合双方技术创新资源和产业化资源,建设成为中国内地领先、国际先进的柔性电子技术研发及应用平台。据厦门日报报道,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是由“国内柔性电子第一股”厦门弘信电子等公司主导发起,由政府平台、知名高校和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参与,按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究院,也是厦门未来产业的首个研发机构。在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和弘信电子的共同推动下,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牵手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同时,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据台海网报道,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董事长李强表示,联合研发中心的成立,是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又一次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通过与高校和企业开展实质性协同合作,可以攻克单一创新主体无法解决的战略性、瓶颈性难题,从而获取可持续性的引领优势,有助于实现柔性电子领域的生产设备及核心器件的国产替代化。(校对/小北)

强之

国内首个柔性电子学会在陕西成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王凡华 刘亚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11月16日,“陕西省柔性电子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这标志着全国首个以柔性电子为主题的学会正式成立。西北工业大学讲座教授刘小钢当选陕西省柔性电子学会首任理事长。柔性电子是当今全球科学技术前沿和研究热点,有业界人士将今年称之为柔性电子爆发元年。2020 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西北工业大学增列全国首家“柔性电子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陕西省柔性电子学会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等 16 位学者共同发起筹备创建。据介绍,陕西省柔性电子学会将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群体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致力于汇聚领域创新资源,为柔性电子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对推动陕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