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次第花开》:红教法王如意宝大弟子希阿荣博堪布的人生感悟梨沙

《次第花开》:红教法王如意宝大弟子希阿荣博堪布的人生感悟

藏传佛教在很多人的心里都与雪域高原有着紧密联系,还有点神秘。而藏传佛教又分为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等派别,在这里着重说的是宁玛派,因为该派僧人都带着红色僧帽,所以又被称为红教。#文史好物推荐#宁玛派其实是西藏本土的雍仲本教和从印度传入的密宗结合而成的产物,采用父子相传的形式。他们也没有固定的寺院,没有严谨的组织,没有系统的教义,没有完整的僧伽制度。经过索波切·释迦琼乃、索琼·喜饶札巴、索·释迦桑格三位大师的努力,宁玛派成为了有固定寺院、有系统经典、有僧侣组织的完全独立的宗派。后来,宁玛派又出了一位叫做晋美彭措的法王如意宝,他在1980年创建了色达喇荣的五明佛学院,为宁玛派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在他的弟子中有一位希阿荣博堪布,是法王座下的得意弟子。希阿荣博堪布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小时候就追随着家乡寺院里的大德高僧们虔诚的学习佛法,16岁时开始对显密教法有了系统完整的修行。直到21岁的时候他收了比丘戒,来到了日夜向往的佛学殿堂——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也见到了他毕生的恩师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希阿荣博堪布说:“我初到学院,因为没有足够的钱粮,无法常住下来,我本打算向法王如意宝求一些法,然后回家乡去实修,法王却让我留在学院跟着他学习,并为我提供了一间小屋和必要的衣食。”法王如意宝对希阿荣博堪布的关心之情是那么自然,也是那么润物细无声。后来希阿荣博堪布觉得自己的福报小,不仅不能供养上师,反而让上师为自己操心。所以选择了借宿到道友家,两个人挤在十来平米的小窝里,虽然很清苦,但是修学着心中的梦想之法,再苦也是快乐的。他们学习的五明佛学院刚开始时人很少,虽然很多人都在窘迫的艰难坚持着,但是法王如意宝关心着每一个弟子的生活,把大家的困难都放在心上,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希阿荣博堪布在五明佛学院法王如意宝座下修学佛法21年。希阿荣博堪布学习佛法非常用心勤奋,24岁的时候就通过了宁玛派的佛法大考试,获得了法王如意宝亲自授予的堪布学位,相当于硕士或者博士的学位吧!希阿荣博堪布除了在五明佛学院讲授五部大论等显密法要之外,他还不辞辛劳地远赴海内外各地,进行着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弘法事业。他还关注发起规模宏大的放生活动、共修活动等,一干就是整整二十多年,并且还在继续着。1995年,希阿荣博堪布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著名的扎西持林闭关中心,为藏传佛教的僧侣们提供了修行的道场,他的弟子们已经遍布了世界各地。他在进行弘法的同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先后出版了《透过佛法看世界》、《次第花开》、《生命这出戏》、《寂静之道》等佛法作品,准确的说应该是心灵治愈的哲理文字。前段时间,因为某些事情心情挺焦虑、烦躁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樊登读书会上遇到了希阿荣博堪布的《次第花开》,当时很好奇这到底是怎样一本书,能够得到樊登老师倾情推荐,并被和晶誉为“可以做一辈子的枕边书”。同时,我本来也对佛学观点感点兴趣,所以就索性买来一读。以前总觉得藏传佛教是古老而神秘难懂的,但是读完希阿荣博堪布老师的《次第花开》就感觉自己面前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将宇宙间的一切向你娓娓道来,似乎黑暗中迷茫了很久的自己又一次看到了光亮,豁然开朗。又仿佛一双妙手轻柔的揉碎潜藏心底的悲愁迷惘,又缓缓的指向暗夜中的北极星,照亮我们前方未知的迷途。堪布用平实而真诚的语言传颂佛法的基本知识,用以解开我们的心结,去尊重我们每一个人原本的信仰。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一、认识了苦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当中。寂天菩萨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二、克服恐惧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面对无常,观察它,你才会发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会生病、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熟悉无常令我们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因此而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修行佛法的意义。三、人身难得佛经上说,如三千大千世界一样广阔的海洋上,漂浮着一根木轭,上有小孔,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盲龟浮出海面把头刚好撞进小孔中的几率,比我们获得人身的几率还大。作为人,我们免于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愚痴,也不会像长寿天的天人那样,误认为没有善念恶念的禅定就是解脱而失去修法的机会。若善用此人身,即身即可解脱。四、感受安乐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注意观察你的各种情绪,能够帮你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这能帮我们培养菩提心。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五、学会自律从长远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所谓的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无益的想象中。负面情绪的存在就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自律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的目的是:不伤害。六、学会出离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如果你也正在为人生中遇到的不快和坎坷而烦恼,正在失败之后持续的迷茫中,我建议你读一读希阿荣博堪布的这本《次第花开》,你能从其中得到开悟和力量,你能从其中看到希望和柳暗花明。

飞呀飞

希阿荣博堪布指导 年度巨献《生生不息》3天2300万次播放

2017年11月25日是国际素食日,希阿荣博堪布指导,菩提洲网站策划发起,演员张静初倾情配音的公益短片《生生不息》感动上线,时长13分钟,纯真朴实,故事感强,娓娓道来。全片语态平实,画面精致、剪辑流畅,情感细腻真挚,使人动容。截止11月28日8点,在秒拍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2300万次。12:59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每一种生命,都遵循着自己的运行轨迹。在这辈子死之前,生的机会或长或短,只有一次。我们人类,也是一样。求生,是每个生命基因的原始本能。只要我们出生在这个星球上,无论怎么艰难,唯一的渴望都是——活下去。但,生命与生命并不平等。在漫长的进化中,我们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使用工具,站在食物链的最顶层,似乎因为这样,我们就拥有了可以决定其它物种生死的权利。它们,什么时候出生、怎样出生、它们吃什么、它们住在哪里、它们如何死......人类,自以为是地控制着整个世界的运行,以这个星球的主人自居,可是,其它的生命,难道不也是这个星球的主人吗?人,有这样的权利么?很多很多年以前,在森林里、河流边、高山或平原上,我们人类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同吃同住,一起生长,一起奔跑,一起玩耍。有时,我们会吃掉一些动物,有时,也会被一些动物吃掉,但,我们和它们,都是自由的。后来,人发明了工具和武器,统治了地球。我们想减轻自己劳动的负担,就让牛帮我们耕地,让马帮我们驼东西,让狗帮我们看门;我们想随时吃到美味的鸡蛋、鸭蛋、鹅蛋,想每天能喝到牛奶,我们还想要熊的胆汁、梅花鹿的角、狐狸的皮毛......我们人,想要的太多了,欲望,永远没有满足。我们把这些动物抓起来,圈起来,给它们食物,然后就觉得可以随意决定它们何时为我们而死。我们傲慢地认为,动物有什么情感?它们哪会感知痛苦?在一个屠宰场里,曾有只马上要被屠杀的大肚子羊妈妈,在屠刀下,它用两只前脚跪下来,跪在地上,磨的骨头都露出来了,滴着血,眼泪直流。屠宰场的工作人员心软了,暂时把它放在一边,过了一会儿,两三只小羊羔就生出来了。小羊的妈妈会因为感觉到死亡的来临而流泪,会为了想让自己的孩子生下来而下跪,它们,跟我们的妈妈有什么不一样呢? 人类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些海龟、鱼虾、泥鳅,这些鸟和蝴蝶,这些猪马牛羊,这些蚊蝇昆虫没有感觉、没有疼痛、没有抱怨,我们残忍地划开它们的肚子,就像切一根黄瓜那样轻松。可是,当我们抓住它们的时候,分明能看见它们的挣扎,它们的恐惧,它们的哀求,那和我们面临疼痛与死亡时的面容,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人类,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假如是我们自己被捕抓,被关进笼子,被切成块、剁成末,放在火上烤,放在锅里炸,那时的我们,是什么感受?那时候我们会不会因疼痛而流泪?会不会因与家人分离而心碎?会不会因无端降临的死亡而仇恨?那时候,我们会不会也希望有一个更强大的力量来拯救我们?帮助我们逃离死亡,重获自由?很多动物出生在养殖场里,但这儿不是它们的家。它们出生,它们长大,唯一的下场就是被利用或被屠杀。它们的尸体,躺在每个菜市场里。它们不会说我们的语言,它们无力反抗,它们无处可逃,可它们的眼泪和我们的眼泪是一样的;它们渴望团聚、渴望自由、渴望远离痛苦和死亡的心,和我们是一样的。它们没有威胁谁或伤害谁,它们只有一个目的:活着。科学的实验数据证明,我们人,不过分属于众多动物种类中灵长类的人科,我们,与黑猩猩99%的基因相同。几百万年前,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人,也是动物,为什么要去伤害别的动物?人,比很多动物强大,那我们为什么不用这些智慧和力量去保护那些比自己弱小的生命?人,该为它们做些什么?当我把一条小鱼放回水里,它竟蹦出水面,像在跳舞,像在感谢我给了它又一次生命的机会。我也很开心。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哪怕只能救护一个生命,那么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生命因得救而开心,哪怕只能帮助一个生命减少痛苦,我们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都是有意义的。地球,是一个大大的家,缺少谁都不完整。我们要知道,无论哪一种生命灭绝,对地球都是伤害;我们要知道,一旦生态被人类自己破坏,所有的恶果最后也将由人类自己承担。“民为同胞,物与也。”意思是,所有的人类都是一母所生的同胞,万物与人都是同类。太阳每天升起,我们每天一起呼吸,一起成长,我们的生命彼此连接,生生不息。"我们希望活下去,活到寿终正寝,它们也是;我们希望在痛苦无助的时候,有人可以保护和拯救我们,它们也是;我们希望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伤害、没有恐惧,它们也是。所以:如果你遇到受伤的它们,请帮帮忙,给它们所需的呵护和治疗;如果你遇到在牢笼中、在屠刀下的它们,请帮帮忙,解救并还它们以自由,能活到命终自然死亡的痛苦会远远小于被生生屠宰的痛苦;如果你遇到擦肩而过的它们,请不要打扰,不要伤害,我们各有各的路可以走。远离,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还给它们自由吧,让它们留在大自然中,按照本来的样子去生存和生活,人可以拥有的选择这么多,我们短暂的快乐,不必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给生命一个活下去的机会,这,就是我们能为这个星球付出的最大的善意,因为我们为它们所做的一切,也终将回馈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短暂的快乐,不必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希阿荣博堪布”经典推荐点击题目即可跳转找一个供养你灵魂的人看到他人的缺点是因为自己内心不清净!能量的秘密:你有多大心量,就有多少能量!宇宙中竟存在着这七种疗愈能量!感恩阅读一切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愿此功德回向给作者及一切读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不敢用也

希阿荣博堪布:你看到或听到的 很可能只是局部之局部

我们看到或听到任何人行持善法时,一定要观清净。自身能参与其中肯定非常好,即使参与不了,也一定要在心里随喜。这只会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好处,不会有任何坏处。文:根据希阿荣博堪布新年开示整理现在可能有的人在看到大德们、居士们做善法时,会有意无意地生起“这是一种炫耀吧”等排斥的念头,其实我们不一定了解别人是在炫耀还是真的在利益众生,所以生起这样的想法并不好。往后,我们看到或听到任何人行持善法时,一定要观清净。自身能参与其中肯定非常好,即使参与不了,也一定要在心里随喜。这只会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好处,不会有任何坏处。倘若我们因为不了解而诽谤了他人行善,被诽谤的对境不会受什么影响,但假如人家是真正地在行善,那所造恶业就太大了,影响的是自己的解脱。尤其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平时在网络上看到或听到了什么,很可能只是局部之局部,不足以代表事件之全貌。佛菩萨能够无碍示现各类有情身度化众生,他们的化现不仅在堪布、法师们中有,甚至在动物中也存在。所以,要观清净。假如因为某人、某事而诽谤整个出家或在家团体,诽谤三宝,这对自他都非常不利。确实,有些出家人或在家居士因为个人的某些不如法的行为,给佛法带来了不良影响。而假如我们再跟着去诽谤,那就会使更多人受到影响。现在网络上这类音频和视频可能比较多,我们尽量能不看就不看;万一看到了,也要观清净;假使观不了清净,心里起了一些不好的念头,也一定不要付诸行动。当然,最好是不起那些不清净的念头。不仅仅是对出家人,对在家人也要观清净。一般来说,出家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佛法的看法。而在家人的行为也同样重要,为何呢?因为在家居士不如法的行为很可能会使自己周围的人对佛法产生偏见或邪见。所以,无论在言辞还是行为上,在家居士们都应非常注意。假如你认为没事或认为事小而不注意的话,实际上可能会造下很大恶业,今后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别人知道了学佛人行为不清净、不如法,就会对佛法产生诽谤,甚至不愿意学佛。以前有位居士对我说,他曾经因为一些所见所闻而产生过这辈子不想学佛的念头。所以,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身语意三门一定要如理如法。总之,我们自己的行为如理如法很重要,而看到了不如法的行为,能观清净最好,观不了的话,不跟着诽谤是非常重要的。

红灯记

希阿荣博堪布朴实生动经典开示,次第花开,修一颗佛心

1、轮回中得人身犹如昙花一现,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一旦失去,想再得,千难万难。2、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3、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4、人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而有些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5、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6、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7、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8、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9、大多数人面临死亡,不论何种形式的死亡,都是身不由己、极度惶恐的。他们所有的知识、技能、思想都只能应对现世的、与生相关的问题,而死亡是什么,该怎么办,他们很少考虑过。10、这个世界看上去千头万绪、混乱无章,充满不可思议的巧合和令人费解的冲动,但其实每个人都被业力牵引,各自造作因缘,各自感受苦乐的果报,不会有错漏。11、世间万象如此复杂深奥,我们须保持谦卑,以及探究真理的热情。12、相信自己与万物是分离的,这样一个错觉强化了人心的冷漠,让人不觉得自己应该对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承担什么责任。13、城市化意味着人口不断密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越来越多地与其他人共享同一个狭小的空间。每个人的言行影响到自己,也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合作共存,不仅是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14、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否则,面对竞争的压力、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生活很容易便会失去平衡并笼罩在焦虑的阴影中。15、一个人用尽一生去追求名利,但在生死关头,名利远不如一句观音菩萨心咒有加持。相反,如果一个人真正地将佛法作为自己一生的信仰,信心始终不退,就一定会得到上师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在面对死亡时也会非常从容16、减少吃肉,也会救很多众生的生命,这是我对大家的希望。

式负

希阿荣博堪布:无数个人生轨迹中你走了哪一条,如意否?

我总认为修行是比较个人化的一件事,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是不同的,有时候你需要摔一些跤,走一些弯路,需要经历一番上下求索的困顿,才有可能找到你自己的答案。——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以前生活的城市有一座山,去了很多次。那个山崖的尽头,是一处观海的亭子。我特别喜欢这个地方。因为附近有座道观,所以偶尔会在这里遇到几位道人,高高的发髻,长长的胡须,古朴的道服,轻盈的步子,几个身形就隐而不现。我会很好奇——他们有着什么样的人生呢?从另一条路下山时,路过道人们居住的庭院,满眼的翠竹花草,本来北方很难生长大片的竹林,但是这座山里可以。晾衣绳上系着一只跳来跳去的鹦鹉。我会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回到城市里,难免又要为一些关乎前途抉择的事情用心思。每天都要死那么多的脑细胞,就为这些事情,真替它们觉得不值。就这样一年一年地玩下来,也会屡屡走到岔路口。在一次举步落地就会改变人生轨迹的前夜,我去了法门寺。很奇怪的一次出游,没来由没计划地从学校直接去了法门寺。那似乎是我第一次正式向佛菩萨祈祷:您给什么路,我就走什么路。在回去的路上,因缘也尘埃落定。等到稍微有一点点勇气挣脱为了家人荣誉而度过一生的心念,我发现,虽然不至于厌世,但我也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只是害怕满足不了家人的期许。可是我实现了,此生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性的决定,就是挣脱了世间的生活。的确,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会让我更加义无反顾。但是,我真的实现了吗?说到底,系缚与否,在心。心未解,便会一直想要逃开。即便看上去拥有很多,也成了束缚。我杂乱的房间,吃的用的,每次看到这些,我还是会很心酸,甚至会哭。觉得这不是一个修行人的样子,一种莫可名状的悲哀从心底涌出。我当然知道物质和安乐没有直接关系,但在还没有不着五欲的境界时,就没有资格谈不舍五欲。闻思上一无所成,修行上一无所成,似乎也正是应了小时候那个成为无能者的愿望。而更高阶的“无能者”,却是我无法企及的境界,因为那是真正的“无所求”。而我,还有很多期冀。有期冀,就有害怕,有害怕,就有辜负。几年前,管家跟我说:“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法师。”我问:“做法师是不是很辛苦?”这是我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忧虑。过惯了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日子。懒惰,逃避,有恃无恐,向来如此。管家不像以往那样,当下就回答我各种或幼稚或沉重的问题,而是在一前一后走了很长一段路后,转身说道:“不做法师也很辛苦。”这或许是管家对自己二十多年出家生活的描述,或是别的。我知道,我会走这条路的,可是它来的太早了。只要还是个凡夫人,就无法避免对身份的认知。并不识高低贵贱,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概念,就像名字一样,没有一种归为我所的身份,似乎没了在这个世间生存的所依。我是弟子,是道友,是女儿……每一种身份背后,必定是一段关系,我是上师的弟子,是我妈的女儿,是我哥的妹妹,是姥姥的外孙女……而每一段关系背后是什么呢?是责任。我如何对上师依教奉行,不负深恩;如何对家人做好一个佛教徒的孝悌,不再让他们无尽地轮回……这都是有了身份认知后,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包括这个,我怎么做一个法师。对于一种新的角色和责任,如果等准备充分了再去承担,那么可能永远没有胜任的时候。况且,我是那么害怕辜负师友的恩德。所以,无论是打印藏语资料到凌晨3点,是摸索桑布扎输入法到凌晨3点,是研究排版装藏的咒语到凌晨3点,是写文章到凌晨3点,是开会到凌晨3点,还是备课到凌晨3点,于我都是一样的,都是解脱最快的路。没有心力的时候,看看上师的法相,想想当下的责任,不去义无反顾地做好每件事,和此生没有努力解脱,都是“深恩负尽”。我问过管家,以后如果不需要做法师了,我去学开卡车,这样就可以去给大家买菜了。管家开玩笑说:“不用学卡车,会开拖拉机也行。”以前总感觉提笔就有写不完的话,而这一次,我甚至要去看几年前的一些随笔,才能重拾心境。对于种种过往,对于当下一刻,也是“渐行渐远渐无书”。欧阳修这首表达闺怨的词,在我看来,更像是和自己的告别。可能每个人都筹划过无数个人生轨迹,你走了哪一条,如意否?

百川灌河

左小祖咒发布佛音专辑《希阿荣博》

专辑封面用左小祖咒的话说:“缘于2019年4月16日我拜见希阿荣博上师,那天上师率真和宛如孩子般的热情感染了我,当即我们用手机录制了几个人声,又用了三个月零三天完成了这张专辑,期间上师用手机发来他的人声,我们无比开心地做成了一个专辑,现在呈现给大家,愿大家喜欢希阿荣博上师温暖迷人的声音,阿弥陀佛。”今天,左小祖咒再发新专辑《希阿荣博》。没有预示,没有解读。歌中有什么,你说了算。收录曲目:1.法王如意宝2.金钢七句祈祷文3.莲师心咒4.怀也祈祷文5.文殊礼赞6.二十一度母赞7.观世音菩萨圣号8.金刚萨埵百字明9.生生世世摄受愿文

风之语

花开次第,跟着希阿荣博堪布学佛法,让你的人生充满修行

记得前年一次出差,闲下来跟我的师傅聊天,问师傅最近在看什么出,推荐了我“花开次第”这边本书,当时有点迷茫,。诗句出,唐朝,王涯,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曲二首,上苑何穷树,花开次第新。香车与丝骑,风静亦生尘——表达了作者游春赏花的惬意心境。而希阿荣博堪布的”花开次第“是告诉我们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秘密,我一直也真的没理解很深,是自己浅薄了。勿扰众生 道心永固 圣者教言 莫违亦莫忘 拳拳我心 愿众欢喜 千里遥寄 吉祥祝福音希阿荣博堪布常在傍晚时分顺着山间小路转绕,时有虔诚的牧民等在路边献上灿烂的笑容与问候,听见转山者在欢快的歌唱。宁静的山岭上,圆圆的太阳,白白的月亮,升起落下,日复一日。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以烦恼为契机领悟世间的纷杂万象,从烦恼入手实现终止烦恼的目的,那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面对的是苦恼与困惑,自己的情绪、感受与反应,无法解脱的困境,往往让我们走上不归之路。而希阿荣博堪布在书中让人对修行产生了亲切感。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生活就是修行,其实不然,经历过悲欢离合艰难困苦,这不是修行,只是生活的基本,只是经历。如果把悲欢离合间体认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着生病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起出悲悯之心,这是修行。所以说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把生命的经验,顺境,逆境,忧郁,苦乐,用于巩固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这才是修行。由于缺乏心的训练,一般人的心里微弱,如风中烛火,因此,少干扰、清净的环境,对于修行来说至关重要,现在理解了。然而,没人能够随时抽身从工作、家庭、学业中抽身而去,去远离闹市的寂静之地专心修行。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内心的转化,于日常而超越日常,为自己创造一个随身携带的寂静之地。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对治疗忧伤困苦是漫长、充满挫败艰难的一个过程,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你面对的唯有失败,没有成效,不断的失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不断努力,如果我们不想在一次次的烦恼忧苦中终老,直至死亡,我们知道这一切没有结束,没有结束,一开始就做好不受挫败的准备,让我们走得更远,更坚强。我自己时常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变得易怒,焦虑,甚至整个人游离,甚至到了破罐子破摔的程度,整个人状态极差,烦恼重重,想着寻求解脱的方法,试过很多,但是带着满心的烦恼,又想在何时何地解脱,烦恼不在别处,只在自己心里,我们无法将一颗没有烦恼的心移植到自己身上,也没有办法在第二天早上醒来自己神奇改头换面成为解脱的人。而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面对当下,回归内心,与烦恼开战。什么是烦恼,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如果肯诚实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就不难知道烦恼是什么,它无处不在,生活就是点点滴滴的烦恼构成的,而烦恼的止息,也只能从我们当下现实的人生中入手。而止息烦恼,也是跟着希阿荣博堪布学习佛法的原因——花开次第。希阿荣博堪布讲“以前有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看看他们的传记,要被他们出格的举动吓到,在藏地也有这样的大成就者,可是我们要明白,首选,他们的修证境界非常人所能揣测,其次他们没有炫耀,他们中很多人终身以平凡者形象示人,处于社会底层,为人轻贱,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佛法的修行者、大成就者,也就没人因为他们的疯狂的行为对佛法产生邪见,或随学他们,有的大成就者长期在尸林禁地修行,那里人迹罕见,非信心具足、真心求道者不会去,因此不相干的人是没机会看到他们如何行事的。现在不同,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一言一行,影响的都很可能不是身边的人,过早的让初学者接触佛法高深的见解和行为,不会对你们有任何帮助,就像是婴儿还在吃奶,却拿着大块的肉去喂他,他能好吗?“岁月静好,天地空阔,我们寻遍整个世界,发现佛法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安乐,如果现在有痛苦、尴尬在所难免,让我们做好自己的准备。

阴阳错

希阿荣博堪布:如何与上师相处,可以视上师为朋友吗?

#佛教#有人曾问我:如何与上师相处?我想尽管现在人们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都比较强,也总有人在说把上师当作朋友、不要把上师看成高高在上的佛等等,这种话当然会让很多人觉得受用,但这样会不会有问题呢?我们对上师不必盲目地偶像崇拜,我们要做的是努力与他心灵沟通,理解他的言教、行为和对我们的引导,所谓以心传心,师徒间的关系最圆满的结果即是这样。从理解和沟通的角度,如果说把上师当朋友,也可以算是。但是在世俗的理解,朋友,那也就是说可以勾肩搭背,亲密无间,一起吃饭喝茶,互诉衷肠,话不投机便怄气翻脸,回头又和好的。你不一定真这么做,但在你心里的社交档案中,上师是归入这一类的。 想想看,你的朋友那么多,从他们那里你都得到过怎样的加持呢?帮助是有的,但很少是出离轮回的帮助;关爱是有的,却也免不了不定期、不由自主袭来的猜忌、矛盾、怨恨、嫉妒等。不要低估了自己身上的烦恼习气,不要高估了自己内心的容量和韧性,如果把上师视为朋友,我们很难不跌入习以为常的与朋友相处的模式,而那样是危险的,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最不擅长的就是跟朋友相处,朋友之间能相安无事、善始善终的很少。 其实,与上师的关系,是你一生中少数几个有可能做到较简单纯粹的关系之一。 你也许会觉得朋友也分很多种,有一种是良师益友、亦师亦友,与上师的关系这样不可以吗?其实你不妨设想一下,自己最敬重、对你有大恩并且在专业水准上远高于你的一位世间法的老师,你会对外称他是你的朋友吗?可能不会,你会称老师。尽管你们相处亲密融洽,他没有一点架子,完全把你看成同行、同事,你仍然会明白自己在他面前的位置在哪里。世间法是这样,出世间法亦然。我们恭敬上师,因为他教我们解脱之法,对我们有大恩,而且在解脱这件事上,他的专业水平远高于我们,越是看见自己的差距就越敬重上师。谈到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事。尊者的示现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他不关注上师平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因为他没时间,他有上师交代的许多事要做。他也不去琢磨上师打骂、为难他到底对不对。在他心里,上师与法、与解脱是划等号的,上师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成为修法的前行或正行。他对上师的信心,也正是他对法、对传承的信心以及对解脱的渴望,反之亦然。除了正法和解脱,别的他都不大关心,因此才能心无旁骛地依教奉行。这恐怕正是许多人生不起“视师为佛” 信心的症结所在——对解脱不希求,对法不希求。大家带着太多的要求(或说期待)来到上师面前,而求解脱的人少之又少。跟上师学法,也有点变成和世间的人际交往一样。 米拉日巴尊者示现了很好的做法:他把法、把解脱作为自己和上师的连接点,自依止上师的第一天开始,一切都成为传法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也能这样,那么,与上师的关系就比较好处理了。 这有点像是在灌顶过程中,很多环节你并不理解,但你仍然会耐心、恭敬地领受,因为你知道这是必要的过程,你也不会去挑剔上师的做法和对你的态度,你知道自己根本不懂应该怎么做而上师懂,他所做的一切必定是符合仪轨,并且目的唯一是传法,你要做的只是接受。弟子依止上师,不妨把整个依止的过程看成是一场大灌顶,有些地方你不懂没关系,你只要信任和领受就行了,随着修行的推进,慢慢你会明白这一切背后的逻辑。 米拉日巴尊者依止上师的目的纯粹,依止过程中也始终没忘自己的发心,这使得他能专注于法——求法、学法、修法,并且这就是他与上师的关系,他不需要再去考虑如何与上师相处之类的问题,学修正法就是他与上师相处的方式。 当然,这种理想师徒关系的前提是,上师是真正具有德行的。在任何时代里,具德上师都是需要殊胜因缘才能遇到。我们能知道、能接触到的真正有能力引导我们解脱的上师,少之又少。 任何一个缺乏心灵训练、对欲望和情绪没有多少控制力的人,都会做出如玛尔巴大译师在弟子米拉日巴示现的暴躁、刻薄、爱折磨人,但他们做不到同时像玛尔巴大译师那样在空中示现诸佛坛城,让所有在场弟子都现量见到;他们也做不到像玛尔巴大译师那样,一次次放下舒适的生活和身为上师的尊贵,把自己变回学生,长途跋涉历尽艰险去求法。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德上师,其实也不是那么难,只要我们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去观察并同时学习佛法。声缘乘、大乘、金刚乘各有其具德上师的标准,我们这里所讲的具德上师主要指的是传密法的上师,在进入密乘之前,有大量的显宗教法需要我们去学习。 因为一些人具有争议的言行,现在你若跟人说“视师为佛”“依教奉行”这样的话,常常会引起质疑。不过我们要知道,“视师为佛”本身并没有错,放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是密乘修行者应奉行的准则和迅速获得成就的要诀。出问题的是我们现在的人对“师”的理解。并不是打扮成“上师”模样的人都是你需要去视其为佛并依教奉行的。即使在华智仁波切生活的十九世纪的藏区,求法者仍然被一再告诫要谨慎识别上师,“视师为佛”这一准则的运用是在反复确认无误的甄别之后。宗萨钦哲仁波切:相信因果业力,但不受制于游戏,业就毫无力量佛教文化:金刚萨陀,你不知道的唐卡中身体各部位的殊胜寓意西夏堪布:寂止,先远离贪欲心才能获得

希阿荣博堪布:真正的大神通是什么?

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凡事只关注自己,只关注眼前,总是以这样的心去看待事物去做事。生活的路会越走越窄,心越来越枯涩。读一读佛菩萨的事迹,看到他们的心量是多么开阔广大,我们会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福报会这样小。慈悲心的培养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想最终免于痛苦,就不要伤害他人;如果我们想快乐,就创造条件让他人快乐。学佛人不要迷信“神通”,真正的大神通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圆满具足菩提心,以佛法帮助众生。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应由自己去建立,盲目或被迫接受他人的观点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但是封闭内心、固守成见同样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愤世和媚俗都容易得到支持认可,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愤世嫉俗,则需要勇气面对孤独,并且当别人把你的谦卑看作庸碌,宽容看作愚蠢,正念看作乖僻时。你仍然谦卑而专注地做事、学习,尽心帮助所有来到你面前需要帮助的众生,时刻不忘修行,仿佛没有修行。我们自称修行者,但是否能做到这样?我们学佛就是学习改变自己无始以来最为习惯的那些思想和行为模式。为什么要改变呢?因为正是这些想法和行为使我们困于轮回,持续感受苦恼。若没有佛陀开示,我们颠倒轮转而不自知,苦而不明白其原因。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消除贫穷和无知,就可以解决;但很多情况下我们陷入苦难,更深刻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精神世界的忽略。真正持久宁静的快乐不是向外驰求得到的。通过外在欲求获得的快乐,如同瘙痒得到的快感;内心寂静调柔生起的快乐,如同治好瘙痒病后的快乐。龙树菩萨曾说:“瘙痒令人快乐,摆脱瘙痒更快乐;满足欲求令人快乐,摆脱欲求更快乐。”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这时,我们才更有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一切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藏文中“佛教徒”一词的意思是“内道者”,即向内观照、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础是正念,即贴近自己的身、语、意,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修行从何处入手?身、口、意。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口业,不举他过;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初学者应从较粗大、易察觉把握的身体行为和语言开始,通过持续清醒的觉察规范自己的言行。之后随着修行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关注心。此时才知道果然是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修行者对因果和缘起有着坚定的信解,面对生活的不幸和苦难,能化解的便积极去化解,须承受的则甘心承受。以忏前戒后的心行,怀着隐忍和慈悲,去了结往昔恶性的因果,引生良性的因果。所谓旷达就是视野宽广,了达事物在广阔的时空跨度里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规律,从而随缘因势,因势利导。初学佛者或不学佛者不要略知一二,就侈谈无作无修,以为随心所欲、放任自流才是最高明的学佛。自性的确不是修来的,但见性也不由放任而来。不思善,不思恶,是入定的境界,并且非初学者所能了达;而出定后,仍然要谨慎取舍善恶因果,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荒废了修行。无论是闻思还是修行中,保持好奇心,总想知道“然后是什么”,有助于对治过分内收导致的紧张和疲倦。好奇心给修行带来一股活泼轻快的气息。像一个学习中的婴孩,很认真也很放松,对遇到的每一件事物、每一种状况感兴趣,热情专注地去了解、体会,却不急于求成,不介意失败和重复。修行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多么重大的变化也都是从当下、小小的改变开始的。学佛要有耐心,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那样很容易失望,退失道心;也不要急于求成,那样会很危险,而且难有实质的效果。作为初学者,不要等到心完全安静下来再去念佛。相反,你应该通过念佛使心安静下来。心越乱的时候越要果断地提起佛号,把散乱的心往回收。念佛时发现自己杂念纷飞,是因为此时你的心比平时安静,才会察觉到念头杂乱。不用去管杂念,坚持念佛,久之会有成效,持咒亦然。

称道数当

希阿荣博堪布:发菩提心,并不是发愿流转轮回救度众生

文:希阿荣博堪布继续在娑婆世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出于悲心,乘愿力、神通入轮回救度众生;一种是凡夫循业流转,因业力牵引不得出轮回。如果是自己已解脱了烦恼束缚,有能力跳出轮回,而由于悲心仍然发愿在娑婆世界积累资粮、护持佛法,那是菩萨的愿行,我由衷地赞叹随喜。如果自己还没有解脱烦恼,也不发愿往生,完全是因为业力而流转轮回,自己的烦恼恶业都还没办法清净,又怎么去教别人有效地对治烦恼?学佛不是纯粹的搞学问,就算佛学知识丰富,知道去除烦恼的整套方法,但自己若没有实践、亲证,是很难指导、帮助别人的,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下河救人,人救不了,自己还需要救援,因为不谙水性,甚至可能把别人往深水里拖。流转轮回不像一般想象的那样简单有趣。今生为人,来世不一定能继续做人,很可能会堕落到三恶道中。一旦投生恶道,想积累资粮、断恶行善就非常难了。饿鬼道、地狱道不用说,我们现量可见的旁生道中,绝大部分旁生都是以杀生度日的。像海洋中有的大鱼一顿饭要吃掉几吨小鱼,小鱼一顿要吃掉无数的浮游生物。一个个都是杀业累累。即使福报浅薄到只能投生到永远见不到亮光、冰冷漆黑的海洋深处,或者炙热的火山熔浆里,无时无刻不遭受冰火的酷刑,这些旁生仍然只是醉心于彼此争斗杀害,你死我活,心相续中满是贪婪、嗔恨。它们生来如此,别无选择。相比之下,做人实在太幸运了,因为人就算再潦倒,再走投无路,也还是可以选择不杀生、不造恶业,而仍能活命。投生人道也并非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轻易就能忆起宿命,在前世修行的基础上继续今生的修行,积累资粮。菩萨尚有隔阴之迷,我们凡夫经过十月住胎的剧烈痛苦,基本都会把前世忘了个干净。况且投生人道有可能投生到边地、业际颠倒之处,或感得喑哑残缺之身等,总之想再具足十八暇满修学佛法,实在不容易。佛陀教我们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就是因为大多数众生不能在一世之内通过修行尽除烦恼,所以要往生净土,出轮回,得不退转,再接再厉修行,直至圆满佛果。在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授记的菩萨,都能于须臾间前往无量佛世界,恭敬供养诸佛,迅速积累福慧资粮;都能化身无数百俱胝,以慈悲善巧救度、引导无边无际为烦恼所迫的有情众生。认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流转轮回救度众生,可以说是对菩提心的一种误读。佛陀教导我们发菩提心,是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发愿证得佛果。愿菩提心有三种:国王般的发心、船夫般的发心、牧童般的发心,这三种发心虽有差别,但都发愿圆满觉悟、证得佛果,没有哪一种发心是立志循业流转的。佛经有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你自己的手脚还绑着呢,怎么去帮助他人解绑呢?大乘佛子发愿在娑婆世界积累资粮,护持佛法,救度如母有情,这很好,但自己先要努力解脱烦恼,才能给众生切实带来暂时和究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