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列入2020年湖南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南神枪手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列入2020年湖南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南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芬)1月15日,记者从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湘校文促会”)2020年会长办公扩大会议上获悉,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已将“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列入2020年的“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南,湖南学校文化建设将有新动作。2020年,该会将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启动“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课题规划”,拟出课题指南,通过各地教科院所,组织教育机构申报;争取若干省级学校文化建设规划课题,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制,完善幼儿园、中小学、培训学校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探讨研学基地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湘校文促会2020年会长办公扩大会议。据悉,湘校文促会自2018年6月22日正式成立,一年多以来,积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实验和推广,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教育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教育单位的策略与路径,搭建教育界与文旅界、宣传界、艺术界等方面的交流的平台,不断丰富全省学校文化建设的资源,推动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强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据湘校文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教科院民办教育所副所长雷芳介绍,在该会成立之前,发起人做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先后开展学校(幼儿园)文化建设课题9个,发表相关论文40多篇,出版相关著作6部,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进行了探究,推出了丰富的成果。截止2019年12月,共吸纳各类团体会员近400个,批准了首批9个实验学校(幼儿园、基地),聘任了20多名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60多名学校文化建设专家库成员,成立了学前教育分会、培训教育分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会先后组织了省首届文化强校互动论坛、省学校文化建设评估与优化实验研讨会等多项活动,并组织两次成果展示。首届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申报、展示活动共评出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奖80项、创新成果提名奖43项,在第二届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中,有近30位专家学者以科学的文化建设理论为先导,以鲜活的典型案例为载体进行了报告及分享点评。自成立以来,该会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和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初稿,已有多所学校对照进行了评估和诊断,并给出了诊断意见。2020年,湘校文促会将继续贯彻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和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围绕“文化育人、文化强校”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专家、名校长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实践和推广,探索学校文化建设新策略、新途径,搭建学校文化建设交流的高端平台,精心打造学校文化建设服务品牌,力争工作求实效、创特色、出亮点,促进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猖狂妄行

让校园文化活起来,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活动?

牛瑞锋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副校长一、校园文化活动现象分析纵观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经验迭出,形式纷呈,效果明显”。理性肯定其中有益成分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应景而为。之所以这样,教育功利的影响是不可排除的重要原因。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绝大对数的学校只注重外显的速效性的教育成果,淡化学校教育中隐性的、迟缓性的教育影响。具体表现:1.短期集训个别学生、短期集训个别项目,然后以“拼盘”的形式呈现,再加上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言论,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动摇着一些本就不太坚定的学校领导者。2.以“创新”为借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丢弃了对主流文化的坚守,忘记了学校传承价值观的任务,让一些非主流文化通过文化活动在校园中“潜滋暗长”。3.没有长远的文化活动战略思维,像墙头草一样随风而为,模仿跟风。致使各种活动成为“政治”应景之作,成为校长好恶的展示。没有了地域的特色,没有了崇高的文化坚守。老师抱怨,学生倦怠。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经典案例北京市十一学校成立于1952年,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摘录北京十一学校文化价值观中有关学生教育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探究:1.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2. 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氛围3. 追求卓越,反对平庸,拒绝低劣;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4. 主体性教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5.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这些理念是美丽的口号还是真正的实践,为了避免宏大的叙事,只分析北京十一学校的“社团联合会”就可以知晓。他们的“社团联合会”共有学生社团8人,即“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社科院”“少年经济学院”“少年新闻学院”“少年工程学院”“HHC社团”“海洋星空基金会”。这8大社团下面又有若干社团。这些社团有的人员多一些,有的人员少一些,最少的只有一二个人。学校有各种社团成立的具体方案,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社团章程,社团的每个成员的活动都必须遵循学校社团章程与各社团自己的章程。除此之外还有固定的培训内容与仪式。社团在北京十一学校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依托,在社团的框架内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学校书店、广告公司、咖啡馆、校电视台、校报校刊、每周的升旗司仪、奥运志愿者、北京市田径比赛裁判员、体育器械招投标、食堂饭菜质量评测……这些活动的开展比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只要你点击北京十一学校的网页就会为他们的高考业绩而吃惊。三、校园文化活动的思考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道德的实践,这种实践是一个“多重世界”,这个世界当中体现人类文明的积淀,包含着人的理性、人的情感、人的道德等。校园文化活动是“教育回归生活”的一种体现,对于参与活动的个体而言体现的是他的精神世界隐性构建,公共生活规范(道德)的习得。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活的灵魂”,它以动态的形式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活动以集体生活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各种关系的“场”,在这个人际“场”中,学生自主地体验到了规范的作用,从而自觉地服从规范的约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输灌与强制,最大限度的突显的教育的自愿与自觉功能。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教育氛围有一定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是创造教育氛围十分有效的一种手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并不仅仅指学校组织的各种大型文体表演活动,还包括为师生(本节重点讲学生活动)提供一切自我体验的机会。可以是多人参与的,也可以是一人参与的。学校文化活动的目的是在改变学校生活的环境,是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是同过生活环境的变化来陶冶学生道德品性培养学生的才能兴趣。“预则立,不预则废。”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有组织就是指学校要有专门的机构来领导校园文化活动,否则就会杂乱无章,不但达不到相应的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相反还会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计划是指学校的文化活动既符合本校的文化活动统筹方案,还要符合国家倡导文化活动方案,“两案”合一才能实现国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这样就可以实现国家教育的统一要求与学校教育的个性化统一。校园文化活动要想取得持续效应,必须将文化活动上升“课程”层面去操作,将校园文化活动当做“校本课程”来建设。要系统的考虑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形式、活动的操作、活动的评价等内容。作为“校本课程”潜在含义之一就是要有“精品意识”。文化活动的开展定位要高,切忌烂而全。校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活动的开展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尔伯格认为,过早或过迟的把一些东西给学生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次前提下,要最大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文化活动中体验收获,在活动中实现学生“内”“外”世界和谐统一与有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隐性教育环境的显性构建,是淡化教育痕迹突显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的开展至少要思考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明确时代特征,预测未来需要。“教育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人过明天的生活。”这是我们曾经的认识,要让“今天的人”过好“明天的生活”我们就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要培养出具备明天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如朱晓宏教授说的那样“教育要面向未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不在简单的为已存在和存在的社会培养人才,而要真正为一个尚不存在而行将出现的时代培养人才。”2.面对多元时代,在坚守中创新。面对多元的社会现实既不能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更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必须坚守传统的精华,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因为世界的一体化并不是消灭差异性,而是对差异性的彰显,“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多元时代需要我们的思维形式由以前“二元对立”必须转化为“多元思辨”,在“思辨”中前行。3.校园文化活动,要在“活”中“动”。校园活动的生命力就在其“活”,只有形式活泼内容灵活的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动”就是主动,自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才是学生的活动。4.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活动只有在其生态系统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离开了具体的生态系统很可能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要想让校园文化发挥最大的作用,就要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就是要把校园文化活动上升到“校本课程”的层面进行系统构建。四、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活动1.把握特色,提炼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表现形式。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实现“一校一品”。是我们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既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还需要地域特色。校园文化主题的提炼也就是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的提炼。“名不正,言不顺”,只有在统一主题下开展实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实现文化活动的传承性,也只有不断承传、积淀才能真正形成校园文活动的特色,从而形成特色校园文化。2.确立文化活动的行动规范“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展开,这种关系形式为人的活动提供了约束性规范。”学校的文化活动重在培养师生的人际规范(公共生活规范),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确立文化活动中的规范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3.在活动中完善,完善中活动德育是实践,只有在具体的活动当中,学生才能真实的体会到人类生存的法则。因此学校的文化活动必须要形成一定的体系、一定的流程,切不可随意为之,跟风应付。4.彰显活动主体的自主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彰显学生的生活需求、理想向往;决不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傀儡。当然并不是说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任何作用,教师要起到思想引领作用,要把好舵。(作者:牛瑞锋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副校长)

鸷曼

理论文章: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五篇

一、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是农业院校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重农思想由来已久。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提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传统观念认为农业是落后、贫穷的象征,农业院校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不够,农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或就业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使得一些学生“重农、亲农、爱农、务农”的意识淡薄。农业院校是“三农”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三农”科技水平的制高点。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农耕文化传播,增强师生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提高师生科教兴农的意识,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意识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农业院校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2.是农业院校培养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农业方面的专门人才,任务沉重而艰巨。传统偏见的影响,农业院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各个环节困难重重。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农业院校,使得招生困难,分数线比同层次院校要低30分左右。部分学生入学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抵制情绪,缺少学习农业专业的热情,对未来产生迷茫,想办法转专业或学校。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彰显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学生学习农业的信心和热情,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未来的农业与农村需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农业院校在自身发展中要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培育优秀的“三农”人才,而优秀的“三农”人才必将促进农业农思想新战略,把中国特色校园推向了新境界。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智慧的创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南。其次要加强校园核心价值观等系列中国特色校园文化教育。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蛋黄酱

专家来桓点评交流实验教学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课题

淄博11月3日讯 11月2日 淄博市《学生实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课题专家组一行,来到桓台县世纪中学,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课题组成员及专家点评交流会。参加专家点评交流会的有淄博市教育服务中心实验教研科魏严国科长,淄博市教学研究室高立平科长,淄博市实验教学专家万静、秦智雄老师,桓台县教研室徐书利老师以及课题组成员刘冉冉、孙昊老师,博山一中的徐静副校长,桓台世纪中学校长助理曹宁等。《学生实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实验课题于2018年10月立项,淄博市教育服务中心实验教研科魏严国科长任项目总负责人,桓台县世纪中学、博山区第一中学承担课题主要研究任务。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课题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专家组一行首先进行实地调研,参观了世纪中学“一院四馆五场”校园文化景观,听取了曹宁关于学校文化对学生实验学科核心素养产生的影响方面的介绍。接着召开专家点评交流会,课题组成员淄博市教育服务中心刘冉冉、世纪中学任瑞红、博山一中戴勇三位老师进行课题实验情况汇报,高立平、万静、秦智雄在听取汇报后对课题实施给予了指导和建议。最后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畅所欲言,明确了课题实验今后的工作方向。此次课题交流活动,进一步梳理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进行了总结提炼。期待不断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示范作用。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永成 通讯员 牛晓彬【来源:鲁中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娜塔莉

实施“励志教育”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案例

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就不会有卓越的学校。台山市台城南坑小学(以下简称“南坑小学”)把构筑“励志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追求,努力进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营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氛围,用特色文化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创新引领了学校各项建设,实现了全体师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一)构筑“励志教育”的文化内涵“以人为本、励志博学、追求卓越”是南坑小学一贯的办学理念,以“严、勤、礼、实”为校训,致力打造“励志教育”的特色品牌。南坑小学本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台山市的革命老区。南坑老区的先烈们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鲜血与生命捍卫了祖国与人民的尊严,他们是台山人民抗战的形象。而开展“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需要,无论是家庭教育缺乏志向的引导,还是教师只重智育而轻德育,都表明“励志教育”的势在必行;开展“励志教育”又是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生在社会氛围与互联网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负面思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投机主义侵蚀着学生的心理,必须以正能量、正思想来净化其心灵,纠正其观念,也说明了开展“励志教育”极其重要。“励志教育”的文化内涵刚好以本土的南坑革命老区精神为根基。南坑革命先辈在老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它既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英烈人物有关的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纪念地、标志物、标语、规章制度、文件文献等;也包括革命史料、革命照片和艺术图片、革命文学、革命歌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这些本土革命文化是先烈们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它不仅蕴藏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热情和高尚品质,而且承载着红色的历史、革命的精神、光荣的传统、思想的境界。在南坑小学校园内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及其传承,大力开展“励志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二)“励志教育”构成模式及实施工程为培养学生的励志品质,南坑小学在“励志教育”的文化指引下,以“大课程”理念构建了以品德课程与资源、活动课程与资源、文化课程与资源为内容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励志教育”的系列模式:德育管理模式——“立志”“感恩”模式;行为规范模式——“立体成长”模式;教学科研模式——“渗透教学”模式。并通过多项具体工程实施、执行。比如,清华德育基金工程,励志培优工程,励志德育课程工程,课堂规范管理工程,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利用、整合、开发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程,有形文化课程工程,核心文化课程,特色文化工程,教学楼新建规划工程等。通过一系列“励志教育”工程,使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三)“励志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大课程教育理念提倡多元的价值观念,因而学校把一切工作都当作教育资源,并不断将其利用、整合、开发,使之为教育教学所用。本着“以人为本、励志博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努力探索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规律,实现了“励志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其做法是:1、利用资源打造“励志教育”品牌学校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和研究,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了政策、文化、课程、物质、人力等资源,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励志教育”品牌,并开辟了民族教育品牌,达到了学校即课程,课程即资源,资源即人才的境界。2、整合资源,创新“励志教育”内涵学校在利用资源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创造,开创学校新课题,扩充“励志教育”内容。比如,把各学科资源整合到探究性学习课程中或活动课和课题研究中,从而再创造出新的课程及资源。再如,把传统文化课程整合成按时间段以书写、背诵、演讲等能力培训活动为内容的文化课程。同时注重学生礼仪课程教育、感恩立志教育等。3、开发教育资源,促进“励志教育”可持续发展不断地开发、创新是“励志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首先,把资源当作课程来开发,建立起大课程意识。其次,把课程细化研究,形成课程体系,研究其课程资源及其整合、开发规律,不断开发出新课程,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工作开展。(四)“励志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1、“励志教育”以优质的资源成就“励志人”在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南坑小学利用外援资金建设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学者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和干部集体,使其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特长,培养出励志博学的“励志人”,特别是近几年的学科成绩综合评估均达特优等次,获得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励志教育”以精神力量激励人、教育人从南坑小学“严、勤、礼、实”的校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先做人、后做事。“励志教育”时刻以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师生不懈地努力与探索,使他们从平民的起点、从幼稚的起点、从杂乱的起点出发,勇敢地、执著地攀登,其实施的各项工程始终贯穿的让每个人从行为习惯到思维方式,从思想方法到学习方法,从家庭到社会充满励志与感恩、勤奋与执著、礼节与诚实的做人教育。3、“励志教育”以平等的教育思想,让人人都成长为改变由于家庭因素或学生成绩因素所造成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或竞争的不公平,“励志教育”实行层次性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开设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文娱活动课程等,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不仅发展了他们的特长,而且较好地保护了他们自尊心,更好地实施了“励志教育”。反思:南坑小学的励志特色文化是其励志教育的产物,首先来源于其特色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励志博学、追求卓越”,其人本思想、励志思想、感恩思想、公平思想、创新思想,在这些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构了该校独特的课程文化体系、“立体励志教育模式”和一系列的具体文化建设工程,并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育人氛围”,使师生在这个“氛围”中得到全面的陶冶,办学效益成为台山关注的榜样。(支持原创,凡未经作者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如果想看更多的文章,请关注:北峰野夫)

往者勿止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措施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在整个校园文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三者全面、协调地发展将为学校建构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一)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建设美好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要根据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二是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等美化校园的措施。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如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二)积极组织校园活动,培育健康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建设一是要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教师中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增强广大教师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 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要认真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二是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设计要突出普遍参与性、趣味性、益智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要总结、提炼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培养目标的概括和抽象。学校精神既是学校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更是通过对学校办学特色、历史传统、时代要求等总结分析归纳提炼出来的。因此,有条件的学校要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制订校训,结校风、教风和学风,谱写校歌,设计校徽、校旗等。(三)健全学校各项制度,形成民主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性文化,表现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等。它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保证。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校所有制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制度建立或修改要遵循民主管理原则,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把制度建立在广大教职员工认可、满意的基础之上,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建立之后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建立互相沟通、交流的机制,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矛盾及时化解。融创盛典建议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必须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构建一个高效、精炼、有序的运行机制,确保工作的实效。

棺材石

永州:码市中学《乡村学校“乡村味”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顺利开题

红网时刻永州8月21日讯(通讯员 卿露)8月20日上午,码市中学“十三五”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学校“乡村味”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永州市教科院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一参加了此次开题论证会。会议由市教科院副院长唐佐明主持。课题组主持人李荣胜作开题报告,从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依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措施和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研究的保障条件等几个方面做了汇报。评审专家杨国斌、张伟、唐佐明、廖智慧针对课题的各部分内容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徐正祥院长对课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期望,让与会课题组成员收获颇深。最后,李荣胜做了表态性发言,码市中学一定做好经费、制度、人员三方面的保障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课题研究,把课题做实做深,做出成效,为办有“乡村味道”的学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此次开题论证工作,专家们的引领为今后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明晰了方向,必将推动课题研究健康向前推进。

北使齐鲁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三课放飞学生理想

2018学年度,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践行教育发展和高考改革的新要求,坚持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新模式,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稳步推进“三课两会一管理一考核”的办学理念,在2018年高考、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一、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为了使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学校立足于国家人才需求、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在兼顾学科素养培养的同时,将“诚信、勤奋、包容、创新”定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作为核心素养培养主要素,重点培养学生的诚信力、勤奋力、包容力和创新力。在2017年开展的环境文化基础上,2018年又陆续开展了校园文化内容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课堂文化等方面的建设。经过一年的活动开展,学校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明显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提高了师生凝聚力,陶冶了学生情操,启迪了学生心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二、立足于科研课题研究,科学探索教育教学道路。在校长大力倡导下,二中科研逐渐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课题研究为学校科学决策、科学施教、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验证,极大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效。1.逐渐搭建合理的课题研究框架。2018年,学校、学科组、教师个人积极申报课题,共获得青岛市课题立项三项,山东省基础教育课题立项三项,山东省科技教育专项课题立项一项。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省级课题七项,青岛市级课题四项。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逐渐形成了省、市、校三级课题相衔接,学校、学科、个人相统一,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相联系的课题研究框架。这一框架将学校全员纳入,全程涵盖,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主课题引领学校发展。学校目前有三大主课题:一是省级课题“基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二是青岛市级课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和研究”,三是省级科技教育专项课题“农村高中科技教育有效途径实践与研究”。主课题设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方向,规划了学校未来教育格局。2.子课题提质增效。在主课题的统领下,学校还设置省、市、校三级10多个子课题。子课题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校实际,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措施、改进问题为主线,着力攻关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地推动学校工作上台阶、提档次。3.课题研究有效推进。“教科室课题研究工作坊”于2017年6月14日挂牌成立。工作坊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以省市级课题为导向,立足学校实际,分析现实问题,研究教育理论、社会形势和优秀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策略,为学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在2018年青岛市教学成果评选中,山东省级课题“基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变革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打造选择性课堂体系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获得三等奖。三、立足于一课一研,打造生本、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从2016年开始实行“一课一研”活动,三年以来,“一课一研”活动为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成长等方面提供了充足动力。1.完善制度,强化流程环节。为强化教学过程,提高教研水平,将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教研有机融为一体,学校开展了“一课一研”活动。为确保活动效果,学校制定了详细的《一课一研实施方案》、《一课一研评价表》等相关制度。2.三定五统一,狠抓教研实效。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学科开展研备活动,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课时、课后测试、试卷批阅等方面做到“五统一”,强化考勤,注重落实;学期末有序组织了“一课一研”展示汇报课,不同级部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每组均配备包组领导,全程参与听评课。3.实行过程性评价,政策和考核双向激励。展示课得分直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根据学科组出勤、材料、课堂、效果等方面情况,对学科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学校每学期评选优秀学科组并进行表彰奖励。自“一课一研”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专业性显著增强。既加快了青年教师领悟教材的速度,又提升了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并且许多教师经过研备,打磨出很多精品课,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立足于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㈠以核心素养重构学校课程1.开发的原则与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重点突出“诚信、勤奋、包容、创新”的校园文化。2.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素和学校文化来规划学校课程。一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对国家课程进行增、删、改,使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二是利用和挖掘地方课程,使核心素养培养接地气;三是开发开设符合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规划好学校课程,为每个学生搭建一条适合的跑道,进而促进学生发展,使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经过三年努力,学校形成了三生类、学业类、艺体类、社会类四大课程群,共11类必修课、13类选修课。目前,校本课程开发达140多门。课程建设在打造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还搭建了个性化素质提升的平台,逐渐构建基础广博、多层拓展、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3.校本课程硕果累累2017年,我校四位老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获得青岛市优秀校本课程。2018年,又有四位老师获得青岛市级优秀校本课程:吕老师的《世说新语.品鉴》、刘老师的《多彩化学》、崔老师的《厨房中的化学》、逄老师的《生活中的地理》。另外,还有40个校本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校本课程。4.打通级部,实行优势资源全校共享。2018年,学校开发60多本优秀校本课程。首次实现全校范围选课,网上抢课,打破年级界限,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全校共享。㈡以分层走班推进课程实施在李校长的大力推动下,学校完成了前期的调查和研究,与2015年9月正式开始进行分层选课走班,历时两年半。分层选课走班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师和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和转变,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在学校顺利推进积累丰富经验。1.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将学生分成具有同质性的不同层次。学校按照不同层次的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促进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大分层和小分层相结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进行大分层,根据学生学科现状和学生选择进行小分层。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各不相同,真正实现学生分类推进,突出学生个性发展。2.师生双向选择,双向促进。在海宁一中生选师的基础上,我校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在双向选择下,倒逼老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同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就要认真学习,及时完成学习任务,遵规守纪,尊敬师长。双向选择给师生双方均带来约束力、促动力、亲和力。学校将师生双向选择归结为五步:生定层、生选师、师定层、二次生选师、师选生。五步法进一步规范了师生双向选择,简洁明了,容易操作。3.“互联网+教育”提升办学层次选课走班给师生评价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困难,为此,我们先后引进了金榜管理评价系统和课程帮。金榜系统实现了学生评价、班级评价、物资保修等信息的即时反馈,并且该系统与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成功链接,家长与社会各界可以随时查看二中信息,拓宽了家校共育的渠道。选课走班的难点问题是排课与师生管理,金榜管理系统只解决了部分难点。有鉴于此,经学校深思熟虑后,成功引进了课程帮。它科学地解决了分班排课、教师请销假、学生选课、学期末考评等一系列问题,极大地简化了操作程序、降低了管理难度,并且为将来的同课异构、数据互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课程帮已在高一、高二级部全面使用。㈢以生涯规划教育助推学生发展近年来,我校高考成绩连攀新高。但是生源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也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了帮更多的学生走向成功之路,我校从2015年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并形成了“科学规划成才路径,务实设计人生蓝图”的核心理念。1.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了《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根据汇总的问题,由政教处牵头研发开设了《走向社会 赢在高中》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从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个角度,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行动计划。目前已开课两期,120多名学生参与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分年级实施主题教育活动生涯规划的本质是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思考和明晰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所以,我校把学生真正作为生涯规划的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时期,分年级实施不同的教育课题。高一级部“认识自我”,让学生开始综合认识和考虑进入高中后的兴趣和能力,发掘职业潜质;高二级部“认识社会”,组织参加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社会价值,明晰将来的职业取向;高三级部“认识大学”,提前了解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组织学习报考专业和志愿填报。3.搭建职业体验平台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涉及到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有协调好这些因素,整合好各种资源,才能取得实效。为了提升生涯规划教育质量,我校积极开辟各种社会实践基地,以高二学生为主体,广泛参与实践,体验各种职业的社会价值。在接触职业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信息,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理想,理性地规划未来。4.建立完整的生涯档案从2015年开始,我校建立了“一基两翼一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引导体系,编制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把社会实践与创新精神作为提升的目标,全面做好学生生涯发展记录。提出了“诚信、包容、勤奋、创新”的校园文化,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诚信为例,我校将每年的3月16号定为“诚信节”,建立了专门的诚信光荣榜,宣传诚信事件、表彰诚信人物,引领诚信行为,校园内的诚信事迹层出不穷。5.探索多元化的升学渠道生涯规划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所面临的成长与升学需求,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的初步选择。根据现状,我校积极摸索适合二中学生特点的升学道路,多元化培养,以文化课教育为中心,开辟了春考、单招、艺体等多种渠道,成功的输送了大批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春考为例,成功考上本科的学生:2015年16人,2016年28人,2017年27人,2018年,我校又选拔了130多人进行专门培训,实现本科上线90多人。五、收获及成效1.2018年高考情况2.公开课、优质课获奖,论文发表。3.学校受到的表彰和荣誉。回顾过去,我们为取得的辉煌成绩而感到欣喜,展望未来,我们更是豪情满怀。我们力争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在兄弟学校先进经验的引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工作,力争管理再出新思路,工作再上新水平,成绩再上新台阶,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孩子们的成长撑开一片更广阔的蓝天。

不离于真

浅谈: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合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它所蕴含的崇尚道德、重视思想、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等思想和精神,对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升华感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三个关键词进行理解。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中国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鲜明的区别于欧美等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其次,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包含一定的时间概念,有一定的时间跨越;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所谓的传统也是相对的,它不仅仅存在于过去和历史当中,随着后世的继承、发扬、创新,已融入现代文化中。再者,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相传的文化结果,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逐渐从政治、经济关系中分离出来的,具有传承性的意识形态。这种文化结果是能够对当代或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人的头脑,对人们的习俗,对人们的行为道德等产生巨大影响的意识态。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伴随着学校的诞生而产生。我国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最初只是以一种自发和分散的形式出现的,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过渡到自觉和有组织的状态。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等学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中,由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制度形式、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   校园文化自产生至今,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起着特殊的巨大作用。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文化导向、凝聚和辐射等功能外,还具有约束和激励等特殊功能。校园文化通过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造成强大的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学校成员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对自己行为产生影响。  三、传统文化融入  大学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是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它是学校共同成员在与真实社会交流碰撞后产生的思想和精神体现。当前的大学生处于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中,受多种文化的熏陶,他们的思想变得更为开放,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心理和能力也越来越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西方强势文化的进入,对中国高校主流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趋向多元化。在价值观方面,一些学生思想信念多元化,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利思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降低了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心理方面,“垃圾文化”传入校园,品味低级,消磨大学生宝贵时间的同时严重影响了当今大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深厚思想基础和保证。用中国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来强化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抵抗力,使校园主流文化在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是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之道。  四、大学校园文化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重建国学教育,弘扬历史传统文化   在校园中开展国学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一种途径,高等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将国学的精华融入其中,并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的防御和辨别能力。在国学教育中注重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弘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理解,使传统文化的引导、激励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历史教育中所蕴含的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等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   (二)开展文化经典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论语》、《孟子》、《诗经》、《礼记》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历史积淀的文化经典,其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解读,才能体悟先哲们的人生智慧、恢宏的胸怀及悲悯苍生的人文关怀,才能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德力量与人格追求。   (三)以本土文化建设为核心,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具有地域性,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从身边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精神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校园文化不能割断本校的历史,它是学校长期发展的历史结晶,其中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开展校园文化创新,突出文化融合的新局面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同化和包容外来文化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整合功能,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实现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整合,才能创造出高雅、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   中国大学校园文化虽然以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存在于文化之林,但它却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弘扬与光大。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大学校园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的基石。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使其在现今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佳人

技能型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规划培养工匠精神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培养工匠精神本次课题研究目的:为完成《创新德育载体,建设中职特色校园文化》这个大的项目课题,从《建设技能型校园文化》入手,立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教学过程建设为载体,展开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探索,力求形成有效的样本和可操作的方案。本次课题的研究意义:作为《创新德育载体,建设中职特色校园文化》这个课题的子课题,从技能型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探索中职学校在技能训练中的规范性成果。最好的员工不仅仅是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者,更是项目工作的任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更应该注重领导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需求,中国不仅要成为世界的工厂,更应该是世界的工作室!可以肯定的说,当今的世界较量的是职业者的自身技能和素养,未来世界较量的是职业者的内在的心智和成熟的职业意志。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管理与维护本次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立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特有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每个独立的技能点的学习,探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在职业实践中的应用,充分的挖掘计算机管理和维护岗位的职业需求,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形成规范的教学过程。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把信息系统项目整体、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的内容融合到教学技术过程中,实现对岗位课程的提炼和推动,我们不仅在模拟岗位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工作任务,实现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时代在变、科技在变,学校的教育提升学生心智能力的目标永远不会改变。根据客户的行为习惯,把《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分解成可以独立操作的子项目,设计十个教学通关子项目,第一关《如果配置一台计算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引导,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的性能参数的获取,和硬件之间搭配的规则,完成根据顾客需求配置计算机的工作任务,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范围、成本、质量、沟通、采购的相关内容;第二关《如何组装一台计算机?》,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掌握组装的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任务,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进度、成本、质量的内容;第三关《如何选择和安装操作系统》,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根据硬件选择操作系统,并完成CMOS的设置和系统的安装,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成本、质量的内容;第四关《计算机的驱动和安全防护》,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选择适当的工具软件,完成计算机硬件的合理驱动,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机防护软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安全防护设置,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和质量内容;第五关《选择和安装应用软件》,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虚拟情景,选择和安装应用软件,满足客户的应用需求,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成本和规划、质量内容;第六关《如何配置操作系统和管理计算机》,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虚拟情景,完成操作系统的配置和计算机的个性化设置,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和监控内容;,第七关《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处理简单的软硬件故障故障)》,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虚拟情景,完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满足客户的使用和维护需求,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和监控、维护内容;第八关《计算机的应用拓展(网络设备选择和应用)》,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虚拟情景,拓展计算机应用需求,完成网络设备的选择和安装,满足客户的应用需求,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范围、成本、质量、沟通、采购内容;第九关《数据恢复及数据加密、文件格式转换》,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虚拟情景,完成数据恢复和数据的加密以及格式转换的应用需求,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监控、成本和质量内容。第十关《完成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的研究论文》,学生基于前九关获得的经验,完成经验总结,形成自己的技术理论认知,这里需要学生掌握信息系统项目整体、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的相关内容。运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知识、工具和技术于模拟完成《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的活动,进而完成解决项目建设的需求。准确定位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采用的管理技术包含领导(leading)、组织(organizing)、用人(staffing)、计划(planning)、控制(controlling)等五项主要工作。”职业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职业视野和职业能力。技能型校园文化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源于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国家之间的较量就是,创造和制造能力的对抗,基于此本次课题的研究内容选择了挖掘职业需求,管理和建设职业能力的路线!三、课题研究方法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为辅。1、学习实践引导研究法:根据学生在《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学习和实践的情况,在行动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子项目通关评价标准。基于成熟的经验,设计通关项目,对学生完成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反馈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并完善评价标准,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元素融入《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便科学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和公众号,关注教改动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专业网站关于计算机教学的最新理念。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整理、分析和反思。4、经验总结法:收集和吸取其他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5、使用思维导图完成课题研究的引导释义。四、预设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略)1、资讯阶段(2017.3—2017.4):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关于《技能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完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归纳需要的经验,建设课题研究的资料库。2、计划划阶段(2017.4上旬):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设计调查提纲、问卷。完成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归纳需要的经验,充实课题研究的资料库,完成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3、实施阶段(2017.4—2017.7):通过对学生完成《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通关过程的研究,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研究反馈的数据,形成新的经验,补充到教学实践中。对每一个子项目通关数据进行成果总结,形成理论专题研究,充实课题研究的资料库。循环往复不断积累和改正评价标准和教学细节处理技术。4、检查阶段(2017.8—2018.1):撰写完成技能型校园文化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题研究报告,交由总课题组检查评价。五、预期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1、理论价值:通过设计计算机岗位工作任务的模式,形成课堂教学全新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作为计算机软考最高的等级技术,已经被社会认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引进课堂,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技术和岗位工作的管理意识,培养的不仅是技术工人,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视角,坚定成为职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心态,推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我职业的规划者,需要才是最好的老师,每一关都需要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引导路线,主动的寻找答案,注重细节,又要把握全局,最终完成第十关《完成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的研究论文》,培养工匠精神!教师需要从实际的教学出发,完成有效性策略的制定,课堂教学互动方式的建构,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2、实践价值:通过本次课题研究,促进了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更新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学术修养。完成了创建课堂互动环境的设计,推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塑造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通过任务引领,开发了学生的心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完成了师生良性互动,为教学资源库充实了实用的内容。基于《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十个子项目的闯关,培养的学生岗位工作意识,形成初步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有益的基础。职业生涯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