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举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推进会召旻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举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推进会

12月31日下午,学院在综合办公楼九楼会议室举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推进会。学院领导谷道宗、韩业河、刘陵东、刘儒乾,各处室系部主要领导以及课题组其他组成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院长谷道宗主持。图书馆副馆长刘凤存受课题组委托,结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修改版)》通知精神,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内容解读、完成情况反馈以及预期成果要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谷道宗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强调总结。一是要立足于教育大背景。枣庄具有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优势,2019年1月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专程来学院调研鲁班墨子文化,对学院内涵式发展和墨子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将枣庄作为卓越匠心文化论坛的永久驻地,为我们做好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机遇。二是要凝练校园文化建设精髓。学院所提出的“职业教育特质”、“地方文化特质”和“家文化特质”与卓越匠心文化建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提升学院的品牌价值。三是要扎实推进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一定要运用好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研究来提升研究质量,搞清楚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关系,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是统筹科研与教学管理工作的关系。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经常性开展集体研讨,结合学院实际来进行探讨,做到分工明确、集思广益,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将其作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内在动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改革。《基于卓越匠心文化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被列为“山东省教育厅高校书记校长改革创新亮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的研究和进展必定会对学院卓越匠心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实践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为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启示录

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不仅仅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的关键词,这证明了校园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校园文化的实施对学生的品德与素质的形成有着陶冶、启迪、塑造的功能。以音乐教育来促进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公认:"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随着音乐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量的合理的运用会给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带来有益的帮助。20世纪80年代,在音乐教育部的全国大会修订《学校音乐方案描述与标准》中指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向下一代传递我们的文化传统,音乐是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最辉煌现象"。开展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意义深远。对于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的艺术素质的提升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种艺术素质整体的提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学习与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所以本课题将遵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原则,从音乐课堂教学、兴趣小组等方式入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当前,与日俱增的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进入千家万户,传播着内容极为广泛的社会信息,这固然有着丰富青少年学生的认识结构,开拓视野、更新观念的一面,但无庸讳言,由于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社会文化良莠不齐,特别是流行文化中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而青少年学生好奇敏感,分辨是非能力不高,容易盲目崇尚社会的时髦和流行,造成“社会上流行什么,校园里也流行什么”。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目的地筛选大众传播文化中多而杂乱的信息,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能得到良好的文化营养。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对直观可视的文化布置很注重,如美术书画作品、文字实物等在校园都有布置,并且效果也不错。但各校却疏忽了对校园音乐文化艺术建设,学校的音乐声太少、太枯燥,不利于学生的艺术修养的积累,影响学校育人效果。如果校园内只有直观的可看的图像文化,没有可听的可欣赏的音乐艺术文化,那校园文化是不完整不完美的。研究价值: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使那些消极的、颓废的文化得到有效的抑制。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能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使得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这是因为相对与校园文化中的环境文化、人文文化。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活动,凭借其普及性、趣味性、生动性、互动性、育人性等独特功能,能使师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促其全面发展。所以充分利用音乐教育资源,发挥好它独特的育人功能,使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又能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成果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课题研究的目标:一、通过对我校校园文化的调查,进一步了解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二、通过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推动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三、结合各类音乐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四、形成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音乐特色文化校园。子课题的研究:1、《小学音乐课堂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2、《小学音乐兴趣小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3、《小学音乐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4、《特色文化校园建设辅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重点:本课题将着重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校兴趣小组、社团等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构建百花齐放的校园特色文化。以及良好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音乐课堂教学、校兴趣小组、社团等反辅作用,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国内外对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经验,但多为环境文化、人文文化方面的研究.在音乐教育领域对校园文化涉及还较少.而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活动,凭借其普及性、趣味性、生动性、互动性、育人性等独特功能,能使师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促其全面发展,使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又能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成果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这一课题的研究将有着较大的空间性、操作性、推广性。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课题的研究思路:如何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并且将学校音乐教育浸润于学校文化的背景中,把音乐教育深深扎根在多元文化的土壤里,创设一个自主、和谐、人文、进取的文化氛围,以释放人的价值;同时在熏陶和实践中学习、感悟、体验、表达、积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学习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的功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最终把自己培养成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人"。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年10月――**年 12 月)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人员,并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申报立项。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年 1月―― **年7月)课题开题,请专家进行实施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按计划实施研究;在此过程中注重收集资料,加强反思,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形成阶段性报告,迎接中期评估。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年 8月―― **年12月)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结果,调整课题研究方案;将阶段研究成果推广;进行验证性研究;收集研究个案。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 年 1 月―― **年5月)召开课题组总结会,全面检查课题研究过程;分类整理、汇总研究资料,撰写研究结题报告;邀请专家结题鉴定,推广经验。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分析法:依据音乐课改理念,寻求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法。2.问卷调查法:问卷形式了解各校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形式及作用,形成调查.3.观察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观察、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状况和各方面发展情况。4、行动研究法:深入了解各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校兴趣小组、社团活动。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分析与研讨,撰写结论或研究总结。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观点:1、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以音乐教育形成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2、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品位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音乐教育促进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3、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师生。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六、 可能的创新之处:1.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校兴趣小组、社团等活动来渗透音乐文化校园建设,如何进行管理、评价、督促、指导,使这项工作持续下去,并让它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活动。2.音乐教师指导、点拨、协调、沟通能力直接影响音乐特色文化校园的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很强的组织、指导协调、沟通能力的教师为我们教师队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选调生#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泷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听听专家怎么说

三湘都市报12月13日讯(通讯员 傅小蔚 记者 杨斯涵 黄京) 近日,由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会、湖南信息学院联合主办,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承办的第三届文化强校互动论坛暨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在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顺利举行。来自湘校文促会会员单位及部分非会员单位70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旨在聚焦《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育人》主题,探讨和交流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新任务、新途径,总结交流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新的新经验、新成果,分析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其他教育机构强化文化建设,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广大师生人心,汇聚各界有生力量,勇于创新提质,坚持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学校文化品牌塑造和内涵式发展。作为第三届湖南省文化强校互动论坛主题讲座专家,长郡芙蓉中学校长、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吴胜军以《和而不同,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开展讲座。吴胜军结合长郡芙蓉中学办学情况,从学校简介、文化传承、文化创新这三个角度阐述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围绕“爱生活,善求知,能创新、忧天下、有作为,育有创新基因的中国少年”的育人目标和“办一所精致、书香,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学校”办学目标,因地制宜,建设书香校园。在芙蓉幸福教育七个维度的指引下,遵循幸福教育密码,长郡芙蓉中学传承原二十九中科技创新基因,逐步探索“示看动练评总” 课堂模式改革、“有效、有趣、有魂”为关键词的“三有”历史课堂、“激·探·创”为核心的生地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分层走班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师生先后在国际、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中斩获佳绩,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长沙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而作为搭建教育界与文化界交流平台的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会,截至12月9日,共有会员单位465个,其中副会长单位34个,常务理事单位49个 、理事单位138个、会员单位244个,覆盖全省所有14个市州100多个县市区。目前共有学前教育分会、培训教育分会两个二级机构,马上将成立实践教育分会。同时,还将继续物色一批对学校文化建设有情怀、有研究、有成果、有指导能力的专家加入学校文化建设队伍中来,充实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专家库成员、副秘书长,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术沙龙、参观访问和到校诊断、咨询、指导等途径和形式,培养、建设、优化专家库,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学校文化建设专家队伍;同时,启动顾问团的建设,聘请行政、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与资源优势,以便更好地支持、促进发展。为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该会开展了第二届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申报展示活动,以激发大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截至12月5日,共收到总结报告、校本课程、论文、专著及其他相关文化建设作品共计638件。经邀请相关权威专家评审,共评出一等奖106个,二等奖127个,三等奖139个。为引导我省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重视课堂文化建设,促进教师形成钻研业务、争先创优的文化氛围,推动行业加快内涵发展转型步伐,塑造和展示良好的行业形象,应广大会员单位要求,今年3月份以来,面向全省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优质微课、微讲座评选活动。截至10月15日,共收到微课、微讲座视频295个。经邀请省、市相关学科教研员评审,共评出一等奖 61个,二等奖 112 个,后续将精选部分获奖视频,通过贝壳网进行全省公开展示,设置网络投票窗口,由大众选出“十佳人气奖”,组织现场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此外,为给会员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该会注重联络省内教育界、文化界、企业界相关单位,多方开发全省文化教育资源,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今年组织的系列文化活动,即与省教育报刊集团、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等机构合作举办的。本次论坛和展示活动联合湖南信息学院、芙蓉区教育局等13家单位共同举办,既调动了社会各界的资源,又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来源:三湘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祛箧第十

技能型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规划培养工匠精神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培养工匠精神本次课题研究目的:为完成《创新德育载体,建设中职特色校园文化》这个大的项目课题,从《建设技能型校园文化》入手,立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教学过程建设为载体,展开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探索,力求形成有效的样本和可操作的方案。本次课题的研究意义:作为《创新德育载体,建设中职特色校园文化》这个课题的子课题,从技能型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探索中职学校在技能训练中的规范性成果。最好的员工不仅仅是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者,更是项目工作的任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更应该注重领导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需求,中国不仅要成为世界的工厂,更应该是世界的工作室!可以肯定的说,当今的世界较量的是职业者的自身技能和素养,未来世界较量的是职业者的内在的心智和成熟的职业意志。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管理与维护本次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立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特有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每个独立的技能点的学习,探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在职业实践中的应用,充分的挖掘计算机管理和维护岗位的职业需求,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形成规范的教学过程。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把信息系统项目整体、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的内容融合到教学技术过程中,实现对岗位课程的提炼和推动,我们不仅在模拟岗位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工作任务,实现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时代在变、科技在变,学校的教育提升学生心智能力的目标永远不会改变。根据客户的行为习惯,把《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分解成可以独立操作的子项目,设计十个教学通关子项目,第一关《如果配置一台计算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引导,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的性能参数的获取,和硬件之间搭配的规则,完成根据顾客需求配置计算机的工作任务,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范围、成本、质量、沟通、采购的相关内容;第二关《如何组装一台计算机?》,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掌握组装的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任务,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进度、成本、质量的内容;第三关《如何选择和安装操作系统》,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根据硬件选择操作系统,并完成CMOS的设置和系统的安装,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成本、质量的内容;第四关《计算机的驱动和安全防护》,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选择适当的工具软件,完成计算机硬件的合理驱动,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机防护软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安全防护设置,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和质量内容;第五关《选择和安装应用软件》,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虚拟情景,选择和安装应用软件,满足客户的应用需求,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成本和规划、质量内容;第六关《如何配置操作系统和管理计算机》,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虚拟情景,完成操作系统的配置和计算机的个性化设置,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和监控内容;,第七关《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处理简单的软硬件故障故障)》,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虚拟情景,完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满足客户的使用和维护需求,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和监控、维护内容;第八关《计算机的应用拓展(网络设备选择和应用)》,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虚拟情景,拓展计算机应用需求,完成网络设备的选择和安装,满足客户的应用需求,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范围、成本、质量、沟通、采购内容;第九关《数据恢复及数据加密、文件格式转换》,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虚拟情景,完成数据恢复和数据的加密以及格式转换的应用需求,这里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规划、监控、成本和质量内容。第十关《完成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的研究论文》,学生基于前九关获得的经验,完成经验总结,形成自己的技术理论认知,这里需要学生掌握信息系统项目整体、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的相关内容。运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知识、工具和技术于模拟完成《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的活动,进而完成解决项目建设的需求。准确定位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采用的管理技术包含领导(leading)、组织(organizing)、用人(staffing)、计划(planning)、控制(controlling)等五项主要工作。”职业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职业视野和职业能力。技能型校园文化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源于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国家之间的较量就是,创造和制造能力的对抗,基于此本次课题的研究内容选择了挖掘职业需求,管理和建设职业能力的路线!三、课题研究方法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为辅。1、学习实践引导研究法:根据学生在《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学习和实践的情况,在行动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子项目通关评价标准。基于成熟的经验,设计通关项目,对学生完成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反馈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并完善评价标准,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元素融入《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便科学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和公众号,关注教改动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专业网站关于计算机教学的最新理念。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整理、分析和反思。4、经验总结法:收集和吸取其他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5、使用思维导图完成课题研究的引导释义。四、预设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略)1、资讯阶段(2017.3—2017.4):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关于《技能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完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归纳需要的经验,建设课题研究的资料库。2、计划划阶段(2017.4上旬):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设计调查提纲、问卷。完成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归纳需要的经验,充实课题研究的资料库,完成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3、实施阶段(2017.4—2017.7):通过对学生完成《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通关过程的研究,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研究反馈的数据,形成新的经验,补充到教学实践中。对每一个子项目通关数据进行成果总结,形成理论专题研究,充实课题研究的资料库。循环往复不断积累和改正评价标准和教学细节处理技术。4、检查阶段(2017.8—2018.1):撰写完成技能型校园文化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题研究报告,交由总课题组检查评价。五、预期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1、理论价值:通过设计计算机岗位工作任务的模式,形成课堂教学全新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作为计算机软考最高的等级技术,已经被社会认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引进课堂,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技术和岗位工作的管理意识,培养的不仅是技术工人,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视角,坚定成为职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心态,推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我职业的规划者,需要才是最好的老师,每一关都需要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引导路线,主动的寻找答案,注重细节,又要把握全局,最终完成第十关《完成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的研究论文》,培养工匠精神!教师需要从实际的教学出发,完成有效性策略的制定,课堂教学互动方式的建构,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2、实践价值:通过本次课题研究,促进了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更新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学术修养。完成了创建课堂互动环境的设计,推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塑造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通过任务引领,开发了学生的心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完成了师生良性互动,为教学资源库充实了实用的内容。基于《计算机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十个子项目的闯关,培养的学生岗位工作意识,形成初步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有益的基础。职业生涯团队合作

银冲

校园文化建设原来这么干,值得推广收藏

特色建设报告:文化融入园林 理念蕴于家园 走文化立校之路确立了“文化立校”的决策。确立核心文化,明确了发展主线;文化建设与环境建设融合,营造了和谐氛围;提炼办学理念,强化了文化管理。促进了学校高位发展。一是确立核心文化,明确了发展主线。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以建设“家园文化”为核心。“家园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学校将其作为学校发展主线,让家园思想根植每个师生心中,贯穿于学校工作之中,逐步建成一个和谐学校。二是文化建设与环境建设相融合,营造和谐氛围。注重与文化的融合,美化校园环境。三是提炼办学理念,强化了文化管理。我们在打造核心文化的同时,提炼出“教以育人为本,校以和谐为家”的办学理念,逐步把师生的思想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四是以《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实验课题为平台,引导学生与“经典”为伍,同“美文”对话,开展阳光悦读,打造书香校园。我校长期致力于探索适合我校长远发展的读书写作教改之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我校提出读书口号,我们制定了《街头小学关于大阅读教育的几点要求》,通过开展“阅读欣赏课、读书交流展示课”等,积极探索大阅读教学的路子。开展《读名著有感》活动和《名著伴我行》手抄报活动。我们数年内年连续编写改写了4本作文校本课程,已经有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我们把作文教学模式做了有意义的探索,提出了生活导入——片段引路——佳作共享——拓展延伸——积累提高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我校“小丫丫文学社”队伍不断扩大,学生累计在《当代小学生》等报刊发表习作千多篇,获奖1000多人次,前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第三届文学艺术博览会,我们学校是全省写稿件最多的学校,我校的“小丫丫文学社”成为我们学校乃至我县基础教育的一个品牌,“小丫丫文学社”在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的基础上,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接纳为全国中小学文学社研究中心团体会员。

极道饭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三课放飞学生理想

2018学年度,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践行教育发展和高考改革的新要求,坚持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新模式,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稳步推进“三课两会一管理一考核”的办学理念,在2018年高考、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一、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为了使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学校立足于国家人才需求、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在兼顾学科素养培养的同时,将“诚信、勤奋、包容、创新”定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作为核心素养培养主要素,重点培养学生的诚信力、勤奋力、包容力和创新力。在2017年开展的环境文化基础上,2018年又陆续开展了校园文化内容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课堂文化等方面的建设。经过一年的活动开展,学校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明显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提高了师生凝聚力,陶冶了学生情操,启迪了学生心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二、立足于科研课题研究,科学探索教育教学道路。在校长大力倡导下,二中科研逐渐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课题研究为学校科学决策、科学施教、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验证,极大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效。1.逐渐搭建合理的课题研究框架。2018年,学校、学科组、教师个人积极申报课题,共获得青岛市课题立项三项,山东省基础教育课题立项三项,山东省科技教育专项课题立项一项。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省级课题七项,青岛市级课题四项。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逐渐形成了省、市、校三级课题相衔接,学校、学科、个人相统一,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相联系的课题研究框架。这一框架将学校全员纳入,全程涵盖,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主课题引领学校发展。学校目前有三大主课题:一是省级课题“基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二是青岛市级课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和研究”,三是省级科技教育专项课题“农村高中科技教育有效途径实践与研究”。主课题设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方向,规划了学校未来教育格局。2.子课题提质增效。在主课题的统领下,学校还设置省、市、校三级10多个子课题。子课题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校实际,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措施、改进问题为主线,着力攻关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地推动学校工作上台阶、提档次。3.课题研究有效推进。“教科室课题研究工作坊”于2017年6月14日挂牌成立。工作坊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以省市级课题为导向,立足学校实际,分析现实问题,研究教育理论、社会形势和优秀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策略,为学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在2018年青岛市教学成果评选中,山东省级课题“基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变革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打造选择性课堂体系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获得三等奖。三、立足于一课一研,打造生本、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从2016年开始实行“一课一研”活动,三年以来,“一课一研”活动为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成长等方面提供了充足动力。1.完善制度,强化流程环节。为强化教学过程,提高教研水平,将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教研有机融为一体,学校开展了“一课一研”活动。为确保活动效果,学校制定了详细的《一课一研实施方案》、《一课一研评价表》等相关制度。2.三定五统一,狠抓教研实效。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学科开展研备活动,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课时、课后测试、试卷批阅等方面做到“五统一”,强化考勤,注重落实;学期末有序组织了“一课一研”展示汇报课,不同级部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每组均配备包组领导,全程参与听评课。3.实行过程性评价,政策和考核双向激励。展示课得分直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根据学科组出勤、材料、课堂、效果等方面情况,对学科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学校每学期评选优秀学科组并进行表彰奖励。自“一课一研”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专业性显著增强。既加快了青年教师领悟教材的速度,又提升了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并且许多教师经过研备,打磨出很多精品课,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立足于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㈠以核心素养重构学校课程1.开发的原则与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重点突出“诚信、勤奋、包容、创新”的校园文化。2.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素和学校文化来规划学校课程。一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对国家课程进行增、删、改,使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二是利用和挖掘地方课程,使核心素养培养接地气;三是开发开设符合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规划好学校课程,为每个学生搭建一条适合的跑道,进而促进学生发展,使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经过三年努力,学校形成了三生类、学业类、艺体类、社会类四大课程群,共11类必修课、13类选修课。目前,校本课程开发达140多门。课程建设在打造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还搭建了个性化素质提升的平台,逐渐构建基础广博、多层拓展、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3.校本课程硕果累累2017年,我校四位老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获得青岛市优秀校本课程。2018年,又有四位老师获得青岛市级优秀校本课程:吕老师的《世说新语.品鉴》、刘老师的《多彩化学》、崔老师的《厨房中的化学》、逄老师的《生活中的地理》。另外,还有40个校本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校本课程。4.打通级部,实行优势资源全校共享。2018年,学校开发60多本优秀校本课程。首次实现全校范围选课,网上抢课,打破年级界限,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全校共享。㈡以分层走班推进课程实施在李校长的大力推动下,学校完成了前期的调查和研究,与2015年9月正式开始进行分层选课走班,历时两年半。分层选课走班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师和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和转变,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在学校顺利推进积累丰富经验。1.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将学生分成具有同质性的不同层次。学校按照不同层次的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促进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大分层和小分层相结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进行大分层,根据学生学科现状和学生选择进行小分层。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各不相同,真正实现学生分类推进,突出学生个性发展。2.师生双向选择,双向促进。在海宁一中生选师的基础上,我校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在双向选择下,倒逼老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同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就要认真学习,及时完成学习任务,遵规守纪,尊敬师长。双向选择给师生双方均带来约束力、促动力、亲和力。学校将师生双向选择归结为五步:生定层、生选师、师定层、二次生选师、师选生。五步法进一步规范了师生双向选择,简洁明了,容易操作。3.“互联网+教育”提升办学层次选课走班给师生评价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困难,为此,我们先后引进了金榜管理评价系统和课程帮。金榜系统实现了学生评价、班级评价、物资保修等信息的即时反馈,并且该系统与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成功链接,家长与社会各界可以随时查看二中信息,拓宽了家校共育的渠道。选课走班的难点问题是排课与师生管理,金榜管理系统只解决了部分难点。有鉴于此,经学校深思熟虑后,成功引进了课程帮。它科学地解决了分班排课、教师请销假、学生选课、学期末考评等一系列问题,极大地简化了操作程序、降低了管理难度,并且为将来的同课异构、数据互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课程帮已在高一、高二级部全面使用。㈢以生涯规划教育助推学生发展近年来,我校高考成绩连攀新高。但是生源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也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了帮更多的学生走向成功之路,我校从2015年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并形成了“科学规划成才路径,务实设计人生蓝图”的核心理念。1.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了《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根据汇总的问题,由政教处牵头研发开设了《走向社会 赢在高中》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从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个角度,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行动计划。目前已开课两期,120多名学生参与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分年级实施主题教育活动生涯规划的本质是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思考和明晰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所以,我校把学生真正作为生涯规划的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时期,分年级实施不同的教育课题。高一级部“认识自我”,让学生开始综合认识和考虑进入高中后的兴趣和能力,发掘职业潜质;高二级部“认识社会”,组织参加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社会价值,明晰将来的职业取向;高三级部“认识大学”,提前了解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组织学习报考专业和志愿填报。3.搭建职业体验平台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涉及到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有协调好这些因素,整合好各种资源,才能取得实效。为了提升生涯规划教育质量,我校积极开辟各种社会实践基地,以高二学生为主体,广泛参与实践,体验各种职业的社会价值。在接触职业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信息,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理想,理性地规划未来。4.建立完整的生涯档案从2015年开始,我校建立了“一基两翼一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引导体系,编制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把社会实践与创新精神作为提升的目标,全面做好学生生涯发展记录。提出了“诚信、包容、勤奋、创新”的校园文化,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诚信为例,我校将每年的3月16号定为“诚信节”,建立了专门的诚信光荣榜,宣传诚信事件、表彰诚信人物,引领诚信行为,校园内的诚信事迹层出不穷。5.探索多元化的升学渠道生涯规划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所面临的成长与升学需求,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的初步选择。根据现状,我校积极摸索适合二中学生特点的升学道路,多元化培养,以文化课教育为中心,开辟了春考、单招、艺体等多种渠道,成功的输送了大批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春考为例,成功考上本科的学生:2015年16人,2016年28人,2017年27人,2018年,我校又选拔了130多人进行专门培训,实现本科上线90多人。五、收获及成效1.2018年高考情况2.公开课、优质课获奖,论文发表。3.学校受到的表彰和荣誉。回顾过去,我们为取得的辉煌成绩而感到欣喜,展望未来,我们更是豪情满怀。我们力争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在兄弟学校先进经验的引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工作,力争管理再出新思路,工作再上新水平,成绩再上新台阶,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孩子们的成长撑开一片更广阔的蓝天。

王风

微思考: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22条原则

这些年来,我们看了许多专家、学者关于学校文化建设论著,在此基础上,我们整理、概括出了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22条原则。1、地域性原则地域文化是根,区域文化是主杆,学校文化是肢。学校文化要从地域、区域历史、人物等文化积淀中汲取丰厚营养;学校的文化一定要与所在区域文化特征兼容匹配,不能与此主基调相冲突。2、内生为主原则花重金一味外包给文化传媒公司所设计与实施的所谓高大上文化体系,多数中看不中用,因不接地气,没有长久生命力。只有走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为辅,由下到上,层层提炼概括的内生长为主路径,师生才乐于接受,才能落地、践行、导引。3、个性化(独特性)原则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生活个性,管理个性,习惯个性,追求个性,审美个性的的综合体现,是教育倾向性的精神载体。各校有各校生存之道,有各自办学风格、独特个性,因此学校提炼、概括出的文化一定要具有多样性、差异性,一定要彰显学校文化唯一性特色。4、主题化原则学校文化犹如一本书,文化主题一定要高度概括,一定要聚焦。文化表述要简约化,文化主题能用一个词、一句话表达出来。文化不仅有“形”,还要能找到“魂”。正如褚清源先生所述:校园文化的碎片化,让文化变得支离破碎,让文化缺少了整体的美感。固然,校园文化是由每一处景观叠加起来的,但是,每一处亮点景观加起来等于什么,共同指向于什么,昭示着校园文化的品质。无论你的校园文化有多少处景点和景观,都要有一个魂贯穿始终。形散而神聚,是衡量校园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5、学段性原则小学、中学、大学因学段不同,学校文化表述形式、语言风格、话语体系也应不同;尤其是主题选择也有较大差异,要突出学段特点:有学者认为:小学——童话的、自然的、生活的,要突出童话的;初中——自然的、生命的、自主的,要突出生命与自主。6、物像、意原统整原则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要有机整合,实现物象、意象有机统一。即把校园景点赋予文化的内涵,把理念文化物象化、景象化、意象化。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的有机整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原有的校园景观中融合、嫁接、移植校园理念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校园景观这个物化载体呈现;基于学校积淀的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需求出发,创造性的开发校园景观并创生新的校园理念文化。7、链条化原则文化表述忌碎片性、不成体系,文化的表述要完整、系统,能构成链条。沿循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进行逻辑推演。把学校孤立的文化景点,变成景观,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文化生态链。8、真实与自然原则真实性体现在学校文化不是舶来品,学校文化与校情、生情匹配,是师生共同提炼、认可、践行的,能起到为学校发展助力作用。自然性体现在,不要刻意花巨资打造人造景观,而要顺天成自然景观,对自然景观重新解读或赋予新的内涵或进行新的解读。自然的、真实的、适合自己学校的才是最好的。9、故事化原则重视发现、寻找、挖掘、整理与校园文化有关故事。没有故事的校园文化是苍白的,是生硬的。好的校园应该是故事校园。用故事的方式承载文化、留存文化、传播文化,校园文化便会因故事而柔软,因故事而传播久远。10、课程化原则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绿化、美化层面;也不能单纯把学校建成公园,一定要考虑景观的显性、隐性的育人价值,即学校景观设计要实现课程化意蕴。校园景观设计从绿化美化走向课程化,从文化景点走向文化生态景观、文化景观链,达到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美的意境。借助主题公园,研发生态景观课程、学科单项、综合探究主题,把校园变成一本大自然、科学的教科书、实验室。让学生从“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屋",再从“三味书屋"走向“百草园",即从生活走向学科,再从学科走向生活。11、动静结合原则校园文化中有些内容比如办学愿景、目标、宗旨及三风一训、校徽等可能较长时间是固定的,但内涵也需要与时俱进解读。有些内容比如作息时间表、校园景观课程、年度人物等需要年、季节更换;有的內容比如心情树、黑板报、学习生活园地、宣传贮窗等需要周日更换。若宣传贮窗、学习生活园地、观察课程、活动游戏等长久不更新,创意、设计、装饰在好,也不认为该校有文化。学校文化是常新的,是动态发展的,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校园文化。12、立体开发原则立体开发有两层含义。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无死角,当前尤其要关注场馆文化、功能室文化开发,如学科教室文化建设,艺术、特色教室文化建设,当然也包括与之匹配的个性化主题走廊文化建设,还有一个是学校图书馆成为课题研究、学科结合新场所的文化建设。另外楼道教室文化从标语式走向实物展台、互动体验式,从平面走向立体。比如楼道中嵌入墙体中便于观察的标本、化石;比如设计在楼道墙上的一些科学小实验;教室里花草、作品实物展台等。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视域是立体的,当前尤其不可忽视地面文化、天花板文化的开发。13、预设与生成并重原则校园文化需要校长和专家的顶层设计,需要创生和创意,但更需要倡导师生在共同的生活中去发现和捕捉那些有意义、有故事的点滴,如此,校园文化便有探究性、实践性、互动性、生成性和开放性。如果预设过废,学校文化变会僵化,缺少灵动;若一味强调生成,学校文化就缺少积淀,无法形成校内秩序、规则。可见,预设与生成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亦此亦彼的辩证协同关系。矛盾双方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与动态平衡点,随着前提、阶段、环境、主体的不同,矛盾主次方面也是互相转化的。比如新建学校文化以预设为主,而发展到瓶颈阶段学校就应以创生新文化为主。14、程序性思维也称文化建模原则程序性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文化建设要遵循一定流程。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专家组成员夏书芳提炼基本流程如下:召开有代表性座谈会寻找学校文化主题;找出与主题相关的一组关键词:提炼核心理念,并对内涵解读:以核心理念为公理,推演出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宗旨、学校目标、学校愿景)及校训、校微、校花等精神文化符号名片;将精神文化抽象内容借助意像用文化景观呈现;将精神文化要求借助匹配组组、制度、课程、活动文化来确立相应实施方案;统筹、斟酌完成规范四大文化方案系统;全程监理文化案实施、运做。二是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建模。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专家组成员郑冠生提出如下建模思路:主题一一支柱一一基石;办学理念的梳理,校本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化校园文化建构;理念表述,物质呈现,指读引领,行为落地。15、形行合一原则学校文化的"形"与“行“就是虚与实的关系。学校文化的形指的是:有一套依据办学历史、地域特色挖掘、提炼、提升,经过专家论证并得到师生认可的文化表达系统,通俗说就是文本基本成形。学校文化的行指的是文化效果、文化作用。指的是师生为人处事甚至言行遵循的内隐规矩、规则,即学校的潜规则,是道德考量。指的是师生践行对教育、学校、课程、课堂的实践解读。师生、生生在校园、课堂真实关系就是行为文化。学校文化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从活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真正学校文化是写在师生脸上的;学校文化是落实在师生的行为上的;学校文化是弥满在校园里的;学校文化是渗透在师生血液里的;学校文化是可以影响人一辈子的。当前学校文化要“形”更要“行"!学校文化在形与行上有如下类型:有形无行。只有一套完善文化文本,根本不去做,不去执行。形与行两张皮:师生在校园真实生活状态与师生言行与说的根本是两码事,说的与真实做的根本不相符,即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形的表象部分在行。仅仅选择一些文化载体把理念文化呈现出来,做的是文化符号构成系统、文化载体;仅仅关注环境文化。需要持续抓的最本质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没有抓或没有成效!形滞后影响行。学校文化固化,影响、制约了师生创新行动。形行合一成型,成品牌。依形而行,行中提练形,形行合一,以文化人,人育文化。16、众筹(股东)原则师生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应当把文化的创造权交付师生,让师生有“我在场″感觉;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成为校长和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集体叙事”。一方面,师生用心阅读校园文化的景象与意象,在多元视角阅读中理解学校文化;并且对学校精神的提炼做到与时俱进,随着学校发展赋予新的内涵,并给予新的解读。另一方面,对学校文化进行文化股份制改造,领导、老师、学生都入股校园文化。通过“征集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释文;给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找理由”、“让师生为学校画像、评选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校园去处、写校园中的景物”等形式,每一个师生都成为了学校文化的作者,作为作者的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真正的股东,认同感、归属感、想象力自然也就有了。这时校训、校歌、校徽(校标)不再是抽象的图案、符号,她已内化为学校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动力;这时校训不是写在纸上,校歌不是唱在嘴上,校标不是停留在图案上,而是走进了师生的心田里。17、学生立场(让学生消费)原则许多学校文化缺少学生立场,主要表现在:为领导看、参观的人看的多,发自内心让学生看的少;靠口号、标语传播文化的多,靠故事传播、积淀的文化少;用成人语言表述文化多,用儿童语言表述文化少;立意在告知性文化多,立意在体验性文化少;有意义的文化多,有意思的文化少;鼓励成才的文化多,激历成长、成人的文化少。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是用来消费的,这正像一本书需要对自己的读者群进行定位一样,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对自己的消费者进行定位。校园文化的第一消费者是学生,是为学生服务的。无论你的校园文化有多么丰富的用意,都不能偏离了核心消费群体的需求。学生喜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标准,一定要树立学生是文化第一消费者立场:让学生说话,为学生说话,用儿童语言说学生能听懂的话。18、生长性原则对学校文化的增容、更新、解读即文化长长;对其细化为细胞落实、改进即为扎根。学校文化生长有三个走向,向上、向外、向内生长。向上生长就是聚焦文化本真,构造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一个优美的心灵世界。向外生长就是文化传播幅射,文化的开放性,让新文化反哺学校创新发展。向内生长就是拉长学校文化链条:学校文化一一教学文化一一课堂文化一一教室文化一一学生文化;伸展文化细胞细枝未稍,利于吸收更多营养。提炼课堂的价值取向,让学校文化中的办学理念落地于课堂;依据学校价值追求,提炼课堂的精神内核;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形成特色的教学(课堂)文化。每一堂课都是生命成长的微单元,让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课程课堂中体现出核心能量。19、定期年检与能级进化原则依据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及学校文化的成熟度,学校文化有的需要删除,有的需要完善、优化,有的需要增容、更新,即学校文化也需要年检,随着理性反思、年检,学校文化要实现能级进化。20、传承与创新性相统一原则学校文化是需要积淀的,是需要传承的。如记录并留下一个个班级故事和文化;开展毕业班校旗、班旗交接仪式;回放、延续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女孩节等节日活动;连续出版校报、校刊;教室、宿舍以届编号,每一届、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唯一学校编号手牌;关注、放大名班主任特创建色教室、宿舍传承学弟妹影响;校史馆,用校史,写校史。学校文化除了传承一面,还有创新一面。在文化比较成熟、一味提倡传承的学校,试想啥事都依内隐规距办,就不利于创新;与学校主流文化不相容次文化就会受排斥,这样学校就缺少生机与活力。当前急需重枸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文化新生态:快节迭代文化;快乐文化;简单文化;主人公文化;创客文化。21、导向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导向性,从下列摘录中可感知文化诸多价值。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基因,是学校的DNA;学校文化还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生存方式,是支撑学校存在、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优良的学校文化,对人的内在深层次心理结构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塑造、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文明素养的提升等有其强大的功能,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驱力,亲和剂,是学校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学校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思维和行动,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将对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导向、内聚、激励和约束作用。良好的学校文化能陶冶师生的人格和灵魂,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取向。22、"化育"原则利用现有环境文化从教化、学化、习化、育化,实现环境育人;还要发现本校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等薄弱项特意创设环境景观,来化疗育人。先征集、观察孩子们在该年龄段成长中所存在问題,借助校园文化疗愈功能诊治。先发现问题,再设计活动、景点、规则潜移默化影响改变其行为,我们称之为化育。利用秋千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等侍意识;利用不找零无营业员售货部培养孩子自律意识和爱心意识。开展无人监考、校园义工日等也属此类创意。这些原则可以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指南,也可以作为评判一所学校文化的标尺。

不顾于虑

湖口县第二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九江新闻网讯(邹时兵)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湖口县第二小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一、环境育人,建设生态绿色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学校对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草,每一处空间都做了精心的“雕琢”。学校建有生态园、丹桂花园、香樟小道、健身广场、校史陈列室和文化墙等,校园苗木花卉近百种,校园内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绿化率达超过30%,树木与花卉并存,大片绿化与小景布置结合,校园充满勃勃活力和盎然生机。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布局。在此基础上,注重分区规划,功能区分。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学校教学区、生活区与运动区划分明显,场地布局合理。学校特别注重建设高雅别致、丰富多彩的墙壁文化。学校重点打造“六长廊,四展示,两宣传,一馆藏”。现建有六长廊:生态教育长廊,运动文化长廊,国防教育长廊,国学教育长廊,科技教育长廊,廉政教育长廊。四展示:好人好事展示,书画作品展示,名师风采展示,师生活动展示。两宣传:一是传统宣传,校内校外宣传栏、荣誉墙、电子屏、校报;二是新媒体宣传,学校公众号、微官网、校园电视台。一馆藏:学校校史馆。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学生整个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学校坚持一要美观,校外建筑按照了景观灯,在教师节和国庆的重大节日进行亮化庆祝活动;二要明亮,教室、楼道、厕所要保证充分的照明。三要节能,学校在一楼教室建有节能护眼灯,对楼道、办公室等处更换为节能灯。各班别注重局部装饰的艺术化。班级文化布置美观,新颖,有特色,积极向上。现在,整个校园布局独特、美观大方,打造出了湖口二小特有的韵味。步入校园,给人的感觉是:整齐、清洁、生动、充满活力,整个校园呈现一种朝气蓬勃、清新雅致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活动育人,丰富校园文化育人内涵围绕着“学好人、做好事”的校训。开展养成教育。每学年开始,学校都要进行行为习惯训练。各班级每学期都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和思想等方面进行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学校深入挖掘“爱国和孝道”内涵,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国学教育。以“一笔一画写好字,一字一句读好书”为主题,营造书香校园,进行国学教育。每学期全体师生都参与读书月、百日练字打卡等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三、特色发展,增添校园文化风采近年来,学校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求,成“绿色+生态”的校园文化提升格局。学校围绕生态文明绿色校园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绿色环境和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引导师生共创绿色家园,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倡导生态道德文明。开展多样化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实践,学用结合,开展课题研究,少先队开展环保课外活动和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成立绿色环保活动小组、校园卫生督导队等。依托校本教材,积极贯彻“生态文明绿色”理念。将保护湖泊,保护候鸟,爱护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环境优美了,学生懂事了,行为规范了,举止文明了。湖口二小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学生成才的沃土。

卢沟桥

康巴什区第一中学“幸福”校园文化构建与实施方案

一、建立“幸福”教育理念系统21世纪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中国梦的核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幸福的实现需要教育。因此,康一中通过广泛的阅读与研究、征集学校师生的建议,结合办学实践,审视自身特点,尊重教育规律,构建 “幸福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康一中的办学理念是:创建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解读: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学校里的“人”主要是两大类:教师、学生,幸福教育不仅仅包含学生的幸福,同样也包含教师的幸福。因此,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幸福文化的浸润、种种创造性活动的设计开展,实现教师幸福的教、学生幸福的学,从而“创建幸福教育”。我们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来做,通过师生和谐关系的打造,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通过学校教育,最终使学生成为能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体验幸福和享受幸福的人。康一中的办学目标是:办优质教育,做草原名校。解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办优质的教育来实现我校“创建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理念,力求让每一个生命在这里成就最美好的自己。这既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种生动实践,也是衡量人民群众对教育是否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准。康一中的校风校训:厚德、博学、励志、图强解读:校训对学校来说是核心,是灵魂;对学生来说,他是座右铭,是里程碑,是指路明灯。厚德博学是知识、能力目标,是内在素质的具体体现。励志图强是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实现幸福人生的必备品质,也是幸福文化的重要内容。“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即广厚之德,犹如“大德”;大地具有广厚之德,气势厚实和顺,故能载生万物。“厚德”在先,才能做到“博学”,幸福教育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和品行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育人之基、为人之道。这要求我们自省自励,终生修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需的道德品质。“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先贤们在《中庸》中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对我校办学方针、培养人才所应具备创新精神和丰富的实践能力、知识结构的高度概括与浓缩。要求我们具有宽广的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励志”,是振作精神,追求远大的理想,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理想,我国古代叫做志。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天下者先治己,至己者先治心,治心即是励志。《易经·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样要求我们励志。“图强”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勇于拼搏,不懈探索强盛之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康一中的学风:乐学、善思、好问、进取康一中的教风:敬业、爱生、合作、笃学解读:幸福教育是多样、公平、优质的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幸福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为未来生活的准备,也应关注学生当下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处理好当前幸福和未来幸福的关系。因此我校高度关注教育过程,关注教育教学和孩子成长的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积极进取、自律自省,而且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学风定为“乐学、善思、好问、进取”。实现学生“幸福的学”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需要用爱心与智慧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去着想、去思考、去行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可以看出,如果教师想要获得职业幸福感,就必须大量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风定为“敬业、爱生、合作、笃学”。康一中的育人目标:一个人只有受过良好教育,才能最大程度的参与社会生活,最大限度的拓展精神疆域,最大可能的获取幸福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基于学校幸福文化价值观与办学理念,学校的育人目标确立为:培养“志存高远、健康全面、自主协作、善思创新”的幸福学生。具体解读如下:学生有有良好的品德,身心健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有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勤于思考,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有自己想法和主张。让学生具备幸福的根基,绽放成长幸福的精彩。二、学校幸福文化、幸福教育理念的践行我校幸福教育的构建是抓两条主线,推进五个方面。两条主线,一是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为孩子今后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即教师幸福,学生幸福。五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即和谐校园打造)、制度文化建设、幸福行为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一)学校物质文化(即和谐校园建设)形成“温馨、和谐、协作、进取”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它是指校园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包括园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它是现代教育建造优良育人环境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我校继续完善物质文化体系建设,继续创建整洁美观的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组织师生全员、深度参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活动。做好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为校园的楼宇、道路、景点进行规划、建设、命名并管理。以教室、功能室、廊道、橱窗、校史馆等建设为抓手,对现有特定空间内师生的物质环境和生活内容进行不断的重构、建设和完善,设计好学校标志、标准色彩、校徽、校旗等标志性事物,并且多进行文化解读宣传,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师生共同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图书角等。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风、班级格言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从而获得幸福。(二)学校制度文化在幸福文化的践行过程中,我们强调和突出“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以期达到“不治而治”的更高管理境界。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五个一工程(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一校一制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评价)。构建学校管理体系,构建管理育人课程。在“知民情,顺民意,聚民心,用民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知民情,就是畅通干群交流渠道,把握一线动态,了解教师需求;用民智,就是坚持民主决策,发挥教代会、工会和校务委员会的作用;聚民心,就是用学校愿景提升文化、凝聚队伍、鼓舞干劲、促进发展;顺民意,就是坚持人本理念,为教师快乐工作、充分发展营造氛围。有效地发挥了各种制度、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工会、学生会和家委会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调动了师生和家长参与民主治校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康一中制度建设9年历经三个阶段:规范建设---精细管理—-民主管理。我校制度不断修订的出发点:第一,学校从建校起,队伍不断地壮大,每年都会涌入大批新成员,体量的不断扩大,意味着管理内容的不断延伸,管理的质量要不断提升,管理的细节也需要不断深入,标准也将不断提高,完善修改势在必行;第二,学校的幸福文化如何深入人心,共同在一起修改完善制度的过程就是校园文化走进人心的过程,一遍一遍地全员讨论修改中,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也就一遍一遍清晰,团队的价值观与文化自然而然达成一致。学校的第一部管理制度2012年颁布,到了2015年管理制度已经成体系,收录核心制度和各科室制度,构建了精细化管理手册,涵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至此学校的管理进入了健全、科学、规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轨道,以后的每一年学校都通过教代会集中全员参与不断地修改完善,确保制度立校的原则。根据学校师资构成,科学规划学校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处室、各条线组成人员,完善学校组织制度;根据学校岗位工作需要,明确各处室、各条线教职员工岗位职责,完善学校岗位制度;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岗位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工作的考评,完善学校考评制度;根据考评结果,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实施奖励,完善学校奖励制度;创立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机制,建立由行政领导、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队伍,切实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在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的规范性、连续性、导向性研究,做到“全员参与”制定制度、“灵活具体”执行制度;积极渗透“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理念,注意对师生员工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使刚性的制度转化为柔性的自觉行动。(三)学校幸福行为文化管理文化---民主科学,人文关怀团队文化---循善而行,幸福成长教师文化---敬业爱生,合作笃学学生文化---乐学善思,好问进取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全员参与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我校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理念引导行为。当学校经过凝炼提升出学校文化理念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贯彻这些文化理念,进而潜移默化地通过这些理念来引导师生、家长的行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对文化理念进行不间断的培训和宣传,用理念引导行为,用行为诠释理念。理念宣传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确保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理念形象化。⒉ 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行为。通过学习、活动等方式使管理人员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学习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3.以行为规范化为重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体系包含学校整体行为规范、学校道德行为规范、高层领导行为规范、中层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基层师生员工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家长的行为礼仪等。通过制定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方案,确立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逐步推进,使师生员工对行为文化有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由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4.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构建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良好机制,发挥制度机制对行为观念、行为实施的正向激励与负向警戒作用,营造行为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⒌ 设计并推行标准化行为模式。标准化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基于管理流程的行为模式标准化,一种是一般行为的标准化。标准化行为的推广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坚持下去,并将之转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性行为。⒍ 树立不同岗位优秀模范典型,通过对模范事迹的宣传,把学校发展历程中所发生的感人事件集结成书,以便于师生员工学习,变无形为有形,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师生员工行为。通过学校重大活动,社会、家长与学校内部的突发事件等传播幸福理念文化,推动师生员工行为的改善,促进学校行为文化的提高。(四)学校课程文化1.我校践行“自主开放”的幸福课程理念。使师生在自主管理中生成幸福、在合作交流中品味幸福、在特色创造中收获幸福。自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真正成为引导者。开放的课堂要实现三个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沟通,课堂与历史、世界的沟通。教师、学生和课程(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可以使这三个基本元素形成和谐、合理、科学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幸福程度。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在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幸福人生。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它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关系到教师的人生幸福。对于课程(教学内容)而言,它是使课堂教学有效、有价值和意义的平台,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过程积累,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载体。因此我校一直以来从两方面入手:教师的培养和课程的建设。我们认为:“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让知识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社会;依据这样的思想,我们设计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类,分为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课程三大板块,构建了以学生为本,以素养和能力为重的“幸福”课程体系。显性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校本课程,隐性课程指的是校园文化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和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包括教师开发的课程和学生社团。必修课程体现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求。校本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实施活动。隐性课程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的自主性活动课程。课程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实现的,所以要通过建设“学科素养培养的课堂、体验探究合作的课堂、生命对话幸福的课堂”,实现我校课程的有效、高效实施,达成优质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2.下图是康一中幸福课程体系图3.“六大行动”助推课程文化建设1.自主开放的幸福课堂建设深入落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生本课堂理念,规范班级文化建设、规范小组文化建设、规范自主学习要求、规范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规范小组交流展示。形成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凸显自主、探究、合作、质疑的幸福课堂文化。2.课程建设组织保障(1)成立康一中课改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对课改工作实施具体领导。(2)在区教体局、教研中心的课改指导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具体落实。(3)领导小组落实和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课改提升工作正常推进和全面落实。3.课程评价(1)完善各学科新的课改评价标准真正被老师们随时随地使用。(2)制定并完善学校的课改考核表彰方案。(3)制定和完善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注重课程多元评价激励,调动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4.教师课程研发和建设能力提升学校一直以来做好课程建设三年规划,课程方案不断的进行优化。在整体构建理念引导下,将学科课程和德育课程一体化构建一体化落实。本着做强国家课程,做精校本课程的目标,不断丰富学科内涵,全面深化音体美科技信息等课堂教学的深度改革。从德智体美劳等核心素养全培养学生。积极推进二轮课改,聚焦深度学习。通过引导教师对教材、课标和学情进行整体构建重组,提升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从而创建康一中品牌课程、打造品牌课堂文化,拿出丰厚的校本教研成果。(1)通过共读、一中讲坛等进行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执讲一节课改公开课、写一篇课改文章;三年内至少举行一次课改经验分享讲座等。学校定期举行课改推进专题研讨活动,为教师课改成长提供有效载体。(2)经常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等调研反馈,依据老师们的需求开展订单式的课改教研活动。(3)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促进老师们把现代教育技术课自己的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此助推课改。注重跨界教研和各学科的融合。(4)落实全体教师采用自学——研讨——反思——总结的方式进行课改研究。(5)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深度改革,出台康一中课改三年规划,按年度、分学期推进;从课前的主问题设计研究到课上的小组合作研究、听评课标准研究再到课后的有效作业设计与研究等各角度、全方位推进课改;把课改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建立校级课题管理机制,引导教师进行结合教学问题的微课题研究、主题式研究、大单元教学研究、减负提质等的研究,每个教研组有一个研究课题,每位教师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建立课题评审小组,加强课题研究的规范性。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6)通过建设与完善学校的幸福课程体系,将课程开发寓于科研课题研究之中,引导老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鼓励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特长和学校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另一方面启动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部分教师及教研组编写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研究工作小组定期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根据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等进行评估。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7)人人上好自主开放幸福课堂“合格课”, “展示课”(优质课),人人尝试推出“精品课”。5.不断完善自主开放幸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改形成各学科、年级、课型的教学模式或流程。2018年初步形成,2019年基本定型,2020年起定型,二轮课改不断完善并熟练应用。6.康一中幸福课程建设 1+5行动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践自主开放课堂”为重点,以“精细阅读、课程整合、课程研发、课程评价、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为抓手来提升学生的素质,切实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精彩的生命成长奠基。(五)学校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学校幸福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因此我们追求预防为主、责任到人、精细管理的学校安全文化。1.预防为主,警示影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重在教育人、警示人、影响人。教育无小事,安全是大事。认真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利用班会课和心理课,做好每周1课时安全课的安排和每节课课后一分钟安全提示以及每一篇教案安全提示语的标注工作,做到每节安全课有“计划、课时、老师、教案”。在安全课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各学科和主题鲜明的安全教育活动(重点抓好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安全、防溺水、防网络诈骗、防食物中毒、防拥挤踩踏等)中,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手抄报等活动、法制专题讲座、消防知识进校园、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进行安全知识宣传,营造安全教育氛围,及时发布安全教育内容和安全预警信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心理健康安全。2.责任到人,全员参与。学校安全办制定出台《康巴什区第一中学安全管理手册》,明确制定各项安全制度、安全工作预案,细化安全管理机制、安全工作措施、安全工作考核各项机制。明确校长为校园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校长、分管安全副校长、教学副校长、工会主席和安全办主任组成学校安全管理领导机构;37位班主任为班级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负责人;全体教师为学科安全教育渗透和课堂安全负责人;全校教职员工与校园保安共同组成学校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办组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确定全校每位教师都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确保校园人防、物防、技防、校园基础建设及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确保校园安全无死角。3.精细管理,严格考核。学校安全办将校园划分了安全责任区,确保校园安全全覆盖,无死角。全校每位教师都参与校园安全责任区包片,校园安全责任人对本区域内所有设施设备及基础建设的安全责任,通过“学习通”,每周开展安全常规巡检,安全办汇总考核。安全办每月联合学校各部门进行校园安全大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大管理力度。为保障师生的安全,实行上、放学高峰校领导校门口值班制。重视对门卫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外来车辆进入学校。积极与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配合,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确保师生的安全。

偷偷摸摸

如何破解学校教育科研与日常教研两张皮问题?

点击右上角关注【教育好文】,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70余篇电子文档如何将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最近和一些学校管理者交流,大家一致将话题聚焦在长期以来,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教学实践分离的这个问题上。有的学校,教育科研被神秘化,不能有效地研究和指导教学、服务于教学实践,科研工作只是教科室主任或者个别教师的事情;有的学校,尽管科研工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但形式上在一起,内容上却是分离的……于是,如何将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成为了大家难以消解的困惑。各个学校的校长都非常强调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教学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管理者强调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执教者以课例的形式呈现问题,观课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通过课后讨论,专家引领,大家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落实到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这么一个过程。听到这儿,老师们可能要问我:关于教学的课题研究是能够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的,那德育课题的研究不能放入到校本教研中,该怎么做呢?其实可以将德育课题与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效果非常的好。解决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策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