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而教育科学研究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内涵及特点,必须先理解和把握科学研究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它表明以下三层含义:(1)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发现事物的真相或本质,以便预见并改造现实例如科学史话中关于毛地黄草治心脏病的传说说的是一个巫婆用马尾巴上的毛天落水毛地黄草等六种东西配成药,可治心脏病后来人们偶然发现这六种东西中少了某一种,有时也能治心脏病,有时却不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六种东西中,只有毛地黄草是必不可少的从而证实了治心脏病靠的是毛地黄草尽管这个故事仅仅是个传说,却也说明科学研究的目标指向。(2)科学研究依靠的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集中反映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规律及范畴之中它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却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探索客观规律,指出正确的途径和思考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如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及类比系统思维方法等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途径而具体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以及数学方法等的合理应用,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手段。(3)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固然关注探索研究的结果,关注研究能否验证某种假设,揭示某种规律,但更关注的是研究的过程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可见,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并运用研究方法,是促进科学发展掌握规律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关键。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的人生观世界观进一步形成,他们的科研意识得到提高,科研方法渐趋成熟,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加强所有这些,都是别的活动过程所不能给予的。科学研究的特征科学研究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1)客观性科学研究是探索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它必须客观地反映客观现实其客观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认识:———研究对象来自客观世界科学研究作为为人类的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过程而每一项研究,都是缘于客观世界有待解决的问题或是有待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例如上世纪80年代杭州市天长小学“幼小衔接”的研究课题,就是由于不同层次幼儿园的孩子在小学低段的不同状况这一客观教育实践需要而提出并加以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的客观性为了使科学研究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克服随意性,确保客观性这就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例如要有科学的假设,明确的研究目标;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记录与分析;可靠的资料与数据;等等防止胡乱抽取个别的典型例子或凭个人主观倾向取舍材料例如有位哲人碰巧抓了一只丢了条腿的苍蝇,就断言苍蝇的腿是五条这就是以个别例子代替客观现实的一个案例。———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是客观真理,要求各方面都十分准确,例如资料准确观察准确调查准确统计和测量准确分析论证准确结论表达准确等等它具有可检验性一方面,就研究的结果而言,有明确的预设的可供检查的指标,绝对不是主观臆测的产物;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对已有规律不断进行检验的活动,它不仅要检验所得的结论能否用于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且要检验它在解决新问题时能否得到综合运用。(2)系统性现代系统论理论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要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框架中加以考察,把系统作为认识的出发点,从整体着眼,对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分析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更大的研究系统的子系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是填补空白的项目,也要借鉴他人的理论方法与资料,不可能“脑袋一拍,计上心来”例如韩进之等1983年开始研究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在我国尚属空白的课题,他们就查阅了我国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资料,并借鉴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才开始起步的。———研究方法与程序的系统性科学研究是按一系列预定的步骤进行的系统的科学探索,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周密的组织合理的安排总之,不仅研究的方法是系统的,而且研究的程序也是系统的。———研究结果的系统性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即某方面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在这一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不仅不互相排斥自相矛盾,而且互相补充紧密联系在这一体系外部,它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例如对儿童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研究,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但它仅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子系统学校教育只有与社会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3)创造性创造性是科学研究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对此,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内容的创造性一项研究课题,不是去重复研究人们早已解决了的课题,而是要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对于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必须赋予新的内涵,从新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与研究,以获得更进一步的结论换句话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方法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用科学方法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因此,科研方法上的革新突破就更显重要目前比较常用的科研方法若按方法来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等等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一项研究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需要同时运用好几种方法在这里,研究者如何充分发挥主体性进行创造性劳动就很重要。———思维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很艰巨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某项研究课题的创造性程度,取决于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即能否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是否善于抓住研究过程的机遇,“当机立断”?对资料有否高度的鉴别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捕捉“闪光点”?敢否直面失败,勇于“东山再起”?总之,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创造这是它与其他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缺乏创造性的研究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映象网开封讯(记者 崔学庆 实习生 张桂荣)12月3日至5日,开封市一师附小书记霍其栋带领2名教师赴成都参加中小学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暨“美丽铁路”研学专列合作发展研讨会。本次参会的专家领导主要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树杰,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杨培禾,双流区教育局副局长王金萍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市教研员、校长、教师代表欢聚一堂,研讨交流。通过观摩课堂教学与说课,该校教师表示,受益颇多,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理论,有实践,有感悟,更加了解当前综合实践课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在本次研讨会上,开封市二师附小继2017年荣获先进学校后,又喜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先进学校”。霍其栋表示,开封市一师附小一直深入扎实推进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不断创新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今后学校教师会在不断地学习中全面提升理论水平,以学习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促成果,进而更好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与实施。
12月15日,新昌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召开了以“核心素养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深度学习”为主题的教科研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对新昌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展望,解读了综合实践课程新标准,明晰地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活动方式所需要的关键要素。并对下一步做好相关教科研工作进行了展望。举办了“师徒结对”仪式,6对新老教师结成帮教对子,明确了双方的任务和职责。开展了综合实践市级立项课题开题汇报与指导。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谢金土从实践中挖掘研究点出发,对课题的选题、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过程的设计进行了个性化地分析与指导,并对现今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建设做了系统地论述。【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梧桐山、美术馆、音乐厅……深圳的这些地标,如何转换为孩子们在校外深度学习的资源?寒暑期和节假日,如何激发孩子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秉持“和以立德,美以树人”的办学理念,深圳市滨河小学2017年系统构建以突出“责任与服务”为主线,培育有理想、有担当小主人为目标的少先队“星火课程”。“缤纷假期”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板块。组建研学小组、制定分工与计划表、确定主题、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头脑风暴、实地考查、制作思维导图、总结分享……综合实践课程中,滨河小学的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综合素养在体验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提升。撰文:叶淑萍学校供图分年级设立48个研学课题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2016年1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大事件。研学活动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少先队员了解国情、走向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少先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有理想、勇担当的和美阳光少年不是一句口号。滨河小学通过开发“缤纷假期”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编制实践活动指南手册代替传统的寒暑假作业,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包括阅读一本好书、市内研学旅行、参加志愿服务、坚持体育运动、设计红领巾社团团徽、设计30周年校庆标志等,这种以“玩”为主的“创新作业”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在深圳这座城市学习、生活、生长,我们的孩子首先应该了解深圳。”滨河小学校长李国平表示,为了让少先队员深入了解深圳,该校围绕爱国主义、自然生态、人文艺术、科技创新四大类八大项研学主题,按队员的年龄及适应能力区分为48个研学课题,作为研学主要内容。鼓励学生走进莲花山公园、大鹏所城、大芬村、观澜版画村等市内研学基地,开展丰富的实践学习活动。研学指导手册则结合这些景点的推介,包含研学地的概况、核心价值、开放时间、交通指引,指导学生开展规划路线、实践准备、心得记录、专题研究等学习活动。实践过程中,高年级的同学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小课题研究,孩子们自发组队成团,走进社会,体验多彩生活,完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切实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还把研学旅行上升到课程层面,实现从设计——实施——评价的全过程规范。其中包括常态化举办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艺、科创素养与良好的品德修养。重实践更重服务与担当去年11月26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滨河小学的“星火”课程体系,由“爱与责任”“美言美行”“服务创新”三个层级组成,其内涵正好构成一个“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新时代和美阳光少年”。其中,“胸有大爱、责任担当”是“大脑”课程;品德“严”“实”、习惯良好,发现美、创造美、弘扬美是“双手”课程;关爱他人、乐于服务,热爱科学、创新实践是“两足”课程。滨河小学同时鼓励少先队员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去服务。每周六,该校小志愿者都在地王大厦“深港之窗”为游客讲述深圳故事,在志愿服务U站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主动开发了深圳博物馆、深圳科学馆、深圳少儿图书馆等8个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为“星火”课程实施提供了更为开放、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队员们都乐于参与,乐于体验,并在参与体验中自主发展,有效提升综合素养。学校还在严格规范校内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家委会宣传动员,全校1200多个家庭当中,有900多名家长自发加入深圳市义工联组织成为正式义工,投身学校校外辅导员行列,成为安全辅导员、社团辅导员、社会实践辅导员等,带领和服务队员参与校内外课程的具体实施。2017年,被评为全国“小小志愿者”活动试点学校后,滨河小学将劳动教育从校园小当家、社会小义工两个岗位延伸到家庭,引导少先队员将在学校班级、社会岗位工作中收获的责任心,动脑、合作、创新的工作方法带到家庭岗位工作中去,做好家庭小帮手。学校鼓励少先队员们在家中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岗位,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同时挖掘岗位中的资源。一项创新和延伸,让学生懂得做事要主动自觉、有方法,能持之以恒,还要学会感恩。宅学手册拓展居家学习内涵跟爷爷奶奶学习包饺子、为爸爸妈妈做一顿爱心晚餐……在今年“停课不停学”期间,滨河小学通过红领巾“云”行动,倡导少先队员居家完成系列打卡任务,助力前方抗疫。“停课不停学”期间,滨河小学依照长短课交替、文化课与活动课并重、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设计学生宅家学习课程,除安排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法等文化课,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素养课外,还安排了快乐习字、古诗吟诵、成语故事等活动课内容,以及结合学校传统设置的和美故事、“三岗”服务、校园No.1等特色课程。数据显示,仅“校园No.1”网络竞技项目一项就有3100多人次参与其中,共创造了75项校区纪录,包括9项全国赛区纪录。疫情居家期间,滨河小学少先队开展“红领巾云行动,争做抗疫小先锋”活动,讲述疫情期间美故事、征集书画作品与音视频作品、发挥“家庭帮手岗”作用、书写抗疫故事、云上致敬英雄。录制《不放弃》手语视频,开展与对口支援城市——荆州少先队员手拉手活动,为湖北人民送去鼓励和温暖。“云”行动根据队员的身心特点,围绕在线互助学习、“家庭帮手岗”做家务、讲述抗疫美故事、爱眼护眼、体育锻炼、展现艺术特长等几个方面,分年段分别制定打卡任务。队员们在家定时打卡,寻找、学习抗疫先锋故事,并通过故事讲述、书画作品、歌舞表演等对逆行先锋表达感激之情。大队部号召全体队员积极参与,用行动为抗疫增添一份力量。本次“云”行动深受队员和家长喜爱,大队部共收到26个中队推荐的200余篇作品,除了通过网络公众号等途径进行宣传,激励队员们继续好好表现,努力抗疫。返校之时,大队部为表现优秀的中队、小队和队员颁发了“抗疫小卫士”奖章。2020年暑假,学校创新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南《宅学手册》,从“宅计划”“宅阅读”“宅运动”“宅抗疫”“宅实践”几方面对全校学生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宅出自律、宅出健康、宅出兴趣。开学后,学校又利用两周的班队活动时间,各班组织活动分享交流与评选。发动学生自主申报优秀学员,包括“阅读美少年、运动美少年、艺术美少年、劳动小能手、实践美少年、假期好少年”,每一学生最多可申报2个单项,对于学生而言,这是极大的鼓励。
行走在综合实践的路上——龙王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课程设置的一门必修课,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龙王庄小学积极开展、实践这门课程。老师们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的现代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辛勤的努力终于化作了一缕收获的春风。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引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协助下,在各位老师、学生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中,本学期综合实践工作已圆满结束,现将本期综合实践的历程作以简单回顾。自学校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以来,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足球社团让孩子们在足球场上快乐的奔跑!孩子们走出校园,来到革命根据地,了解抗战历史。让先辈的英勇事迹牢牢记在孩子们心中!音乐,美术,舞蹈,书法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道德教育,一直是我校工作中的重点!德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热爱劳动,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挑战自我,激发潜能,素质拓展活动,让孩子们懂得团结,合作,互助等道理!本学期的综实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师生们探究学习热情高涨,探索实践仍在继续!回望过去,我们一路欢笑,一路收获;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相信龙王庄小学全体师生定会在自己探索的路上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我校的综合实践课程迈向更高的台阶!(通讯员 李银鹤供稿)
高家坳小学三四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红网时刻株洲9月16日讯(通讯员 吴幸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效性。9月14—15日,株洲市芦淞区高家坳小学组织三、四年级学生奔赴御景林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到实践基地的孩子们都成了一个个的小士兵。6个班分为6个中队,在大厅进行集会。在这里,孩子们统一规范了坐姿、鼓掌、内务整理。接着,教官带领孩子们进行了队形队列的训练,在教官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们走得有模有样,在一遍一遍的训练中挥洒着汗水,也深深体会到纪律性对于一个集体的重要性。两天一夜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在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学,一起训练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人民网成都9月8日电 据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平台消息,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作用,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发了《成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课时安排、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保障等方面,对成都市中小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具体要求。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Q: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吗?A:不是,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当时就已经确立了该课程的独立地位。长期以来,成都市中小学校因校制宜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了一批特色校本课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基地校,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军训、公益服务、职业体验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同等对待,开足开齐,进一步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经过深入调研,市教育局制定印发了《成都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旨在促进成都市中小学校进一步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劳动育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Q: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什么样?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属性:1、它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2、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3、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Q: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什么?A: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各学段具体目标。Q: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有哪些?A: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现代企业考察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拥军优属、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法治宣传、勤工俭学等。它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活动。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各学校要积极与社区、社会单位合作,共同制定社会服务活动方案。设计制作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生产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Q:教师如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A: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指导者: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或活动主题,并在制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总结与评价等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度的指导,不能包办代替。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训练,如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等)、使用视听媒体、开展问卷调查等,学会整理资料等技能,指导学生建立过程档案。组织者:教师要善于组织协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学生保持和进一步提高活动积极性。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参与者: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问题与需求,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调整计划,主动参与学生的探索与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努力做到“教学相长”。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实践创设必要条件,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Q: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怎么安排?A:义务教育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1-2年级每周不得少于1课时,3-9年级每周不得少于2课时。高中教育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共8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6个学分,在高一高二年级完成,每学年一个课题;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2个学分。
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二、实施目标:(一)总体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二)具体目标1、学生发展目标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2、教师发展目标: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3、学校发展目标: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三、实践内容:(略)五、活动方式: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1.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兔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六、工作措施:(一) 课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3-4年级每周2课时,5-6年级每周3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二) 制度制订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三) 师资建设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四) 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英语学科基地等;(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七、评价奖励: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一)评价内容: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二)评价方式: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三)奖励措施: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八、操作措施: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二、实施目标:(一)总体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二)具体目标1、学生发展目标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2、教师发展目标: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3、学校发展目标: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三、实践内容:(略)五、活动方式: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1.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兔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六、工作措施:(一) 课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3-4年级每周2课时,5-6年级每周3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二) 制度制订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三) 师资建设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四) 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英语学科基地等;(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七、评价奖励: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一)评价内容: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二)评价方式: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三)奖励措施: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八、操作措施: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为充分发挥济南市学科教研示范校的专业引领辐射作用,搭建优质教研平台,提升校本教研的活力和质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12月4日,历下区小学综合实践学科在历下实验小学开展“教研共同体”活动,历下实验小学作为核心校,与山东省实验小学、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棋盘街小学、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等成员校一起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教研共同体”各校特色汇报交流本次教研活动以“强化示范、突出特色、重视过程、关注成效”为宗旨,以“互帮互学、资源共享”为目标,以“资源、平等、对话、双赢”为原则,共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落实的途径和方法,在教研中各校详细介绍了综合实践教研组的构成、团队教科研制度、丰富多样的活动以及评价措施。“教研共同体”各校结合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学校的经验做了详细的介绍:亮点纷呈的教研组建设、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成果展示,使与会老师收获颇丰。“教研共同体”各校交流期末评价方式本学期期末将至, “教研共同体”各校对于期末学生的评价也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各校均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方式,其中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山东省实验小学和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这三所小学均采用以成长记录袋评价为主,成果展示等评价方法为辅的评价体系,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注重学生通过经历活动的过程,获得实践的体验和经验,给予学生积极全面的评价。构建新学期综合实践教研的活动计划五所学校交流后,区教研室李玉华强调要充分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本质与重要性;了解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明确好教研组今后发展的方向,研发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开展此次教研活动,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育人作用,利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全面准确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源:小学教研室【来源:历下教育】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