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小学分享型语文课堂研究报告姜饼人

小学分享型语文课堂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研究着力解决目前教育不敢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境界。以“分享语文,生动课堂”为口号,竭力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情)、动兴,学习活生生的语文,构建活鱍鱍的课堂,塑造活泼泼的教师。发掘文本解读的真谛,使教师敢于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与学生共享;搭建分享的平台,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知同伙伴分享。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课堂变成“对话”的大剧院,“智能”的试验场,头脑风暴的中心。关键词:小学语文 分享 平台 课堂 生动一 、研究的背景在调研中,发现三大疑问:首先、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哪儿?其次、课程改革多年,课堂生态在哪儿?第三、教书多年,教师语文水平在哪儿?《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而以阅读教学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生按照预设进行思考,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鲜明的旗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观一线教师在教改中却陷于“泥潭”而无法自拔。老师们越来越不敢“教”,要么是教参的“小贩”,要么是放羊的“羊倌”。老师逐渐迷失在课堂中,教师的水平逐渐被消耗降低。因此,我们适时进行了《小学语文分享型课堂研究》的课题研究,为的就是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二、研究的目标(一)扭转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状,使教师摆脱教案的依附,带着自己的理解走上课堂与孩子们分享。(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感悟、相互促进能力。搭建学生分享平台,激励学生乐于表达。(三)探寻建构分享型课堂的组织方法,使教学在科学的框架内得以优化,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在与他人合作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四)在学会学习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五)文艺相长,让语文生动活泼,活学活用,提升语文素养。开发相关课程。勾联生活和语文,将母语文化嵌入学生精神世界。三、研究的问题首先、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哪儿?其次、课程改革多年,课堂生态在哪儿?为何演变成了“老师不敢教,学生不爱学”的尴尬状态?第三、教书多年,教师语文水平在哪儿? 教学为什么不相长? “小学分享型语文课堂研究”以“分享语文,生动课堂”为口号,竭力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情)、动兴,学习活生生的语文,构建活鱍鱍的课堂,塑造活泼泼的教师。教师敢于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与学生共享,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知同伙伴分享,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课堂变成“对话”的大剧院,“智能”的试验场,头脑风暴的中心。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分享语文”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合作性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性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自我表现,能够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三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四、研究的理论依据(一)北师大肖川博士分享理念。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现和认识,激发学生对智力劳动、精神生活的热忱。分享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是师生彼此激励、相互启迪、视界融合的课堂。分享型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分享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分享语文是分组教学的升华,分层教学的深化。从“课者-课本-课堂-课程”全方位立体化激活语文。“执念分享,立足课堂,活学活用,文艺相长”是分享语文的研究理念。(二)箫伯纳为代表的分享思想。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的是智慧,分享的是心情,分享的是知识,分享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分享是丰富大脑知识储备的不懈动力。(三)语文课标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四)群体动力说。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 B=f(P,E)来表示。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五)保罗弗莱雷“对话教学”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课堂首先承认个体的差异性,然后追求通过“对话”分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五、研究的内容(一)质因美文本解读法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引领学生分享语文。(二)自主体验,分享语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量,力争比课程标准的规定量翻一番。(三)生动课堂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取情境”,热爱生活,乐于表达。(四)文艺相长,文化型班级让分享成为一种班级文化,深入人心。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六、研究的方法(一)文献综述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相关概念的认知与思考,寻求理念层面的支持及研究的创新。(二)调查研究法1.调查教师的思想状况,学生的个性成长特点,发现问题。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有效性教学方面创造的成功新经验、新方法。3.调查有效性教学实施后的学生个性状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实例依据,反馈调整个性化学习实操。(三)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分享型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七、研究过程本课题起讫时间为2013年9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为期二年。课题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课题研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一)启动阶段:实施典型引路,积极提炼模式。我们抓住一切“教学开放周”等展示机会,课题组成员示范“执念分享,立足课堂”的课堂模式,发明并实践“质因美文本解读法”。另外与德育合作,进行文化型班级的实践研究,开发了“德育歌谣”,吸引所有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通过持续实践研究,发明了“前置朗读-精确解读-巨量诵读-拓展阅读”的语文学习模式。(二)研究阶段:教研成果开路,搭建分享平台。通过大量文献调查,我们确立了课题研究核心是分组教学的内化,分层教学的深化,提出了“分享语文,生动课堂”的理念。追求“活生生的语文,活泼泼的课堂,火辣辣的教师”,打造“内外合一,知行合一,质形合一,言情合一”的教学合一生态。力求“解放思想,解放老师,解放课堂”,鼓励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十几次荣获宝安区一等奖,闫娜老师执教《日月潭》,受到马来西亚代表团赞赏,并力邀赴马来西亚讲学。为学生搭建分享的平台,目前语言分享平台已经进驻“喜马拉雅”,言语平台入驻《中华语文网》。(三)总结阶段:小题大做升华,课程开发方兴。 在课题研究深入的情况下,我们发现课题研究无意间契合了教育改革重新重视教师作用,语文教学回归语言学习,以及课程开发的潮流。我们顺势而为,课题组提出了“分享语文”概念,并将课题的结题作为新的征程的起点,立志于课程开发。现课题主持人林寿清已经完成专著《分享语文生动课堂》, “教材快教系列”论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拟开发《童谣百首》、《儿童诗百首》等课程。八、研究的成效本课题按照计划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由浅入深,通过研究,转变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放开手脚,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现和认识,激发学生对智力劳动、精神生活的热忱。分享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是师生彼此激励、相互启迪、视界融合的课堂。分享型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分享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分享语文是分组教学的升华,分层教学的深化。从“课者-课本-课堂-课程”全方位立体化激活语文。“执念分享,立足课堂,活学活用,文艺相长”是分享语文的研究理念。分享语文以“分享语文,生动课堂”为口号,竭力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情)、动兴,学习活生生的语文,构建活鱍鱍的课堂,塑造活泼泼的教师。教师敢于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与学生共享,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知同伙伴分享,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让课堂变成对话的大剧院,智能的试验场,头脑风暴的中心。本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读和课堂观察反思,结合对各种核心期刊的风向研究,由当年“钱学森”之问演化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问”:首先,素质教育多年,语文的素养在哪儿?其次,课程改革多年,课堂生态在哪儿?教书多年,教师的语文水平去了哪儿?从而选定保罗费莱德的“对话式教学”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群体动力学说作为核心思想;解放老师,老师以“质因美文本解读法”为依托,大胆地在课堂上找到自己;解放学生,摒弃流水线式生产模式,改变接受学习习惯,鼓励孩子勇于发现自己;解放课堂,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答案由唯一走向众多,评价由单一走向欣赏,发展由预谋走向多元。(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课题研究将理论研读和课堂实践融于一体,在“小、中、大”科研中自由穿梭。立足课堂,勇于反思;超越课堂,发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发现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风向标;实现“课者-课本-课堂-课程”的立体化研究体系,激活了课堂,激励了学生,激发了老师,激起了课程开发。(三)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立足于教师的分享理念,发明了“质因美文本解读法”;立足于课堂分享,提倡“活学活用,文艺相长”,改善课堂生态;立足于学生分享,发明了“提取情境式表达法”;课题主持人创作专著《分享语文生动课堂》,确立课题组《童谣百首》、《儿童诗百首》、《言解教材》等系列教材。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课堂教学由“一刀切”封闭式转变成分层次、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2.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在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时常让你惊喜与刮目相看。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3.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的平台。学生的参与状态,有没有参与或参与得够不够,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尤其是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广度,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参与各个环节。深度,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究,由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变成了实质上的认知的冲撞和情感的体验。由满足于现状到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出现了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课堂成为师生共生、共长、共享的平台。4.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本课题为这些不同的孩子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传授了表达的方法,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景象,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多。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也得以确立,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四)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本课题“执念分享,立足课堂”,实现“课者-课本-课堂-课程”的立体化研究体系,具备较高的学术理念,具备较高的课堂实用性,具备推广从而促进教改深入高效的意义。(五)成果的社会影响“质因美文本解读法”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收入《年度语文研究热点》一文,多地教研员讲座中引用,多位特级教师以不同课例进行解读。闫娜老师执教《日月潭》一课,受马来西亚交流团交口称赞。并力邀赴马来西亚沙巴州讲学。课题组老师在比赛中屡获佳绩,使新成立的海韵学校两年内成长为地方名校。主持人林寿清专著作为“名师系列”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影响深远。(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研究中,对于课例的搜集整理以及推广工作还有待加强,跟相近课题的相互联系有待加强。今后将以结题作为新的起点,着力开发系列课程并大力推广,力争让更多教师参与并分享教研成果。九、研究的几点思考(一)“分享语文,生动课堂”需要“导而弗牵”。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主学习不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排除讲述法,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二)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要协调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学生成绩不好,问题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未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探究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特征,掌握教科研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三)小题可以大做。一线教师从事的教科研往往从小处着眼,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中蕴藏的本质性本源性思想,要大胆小题大做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展现。参考文献: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金沙镇

小学语文多元互动策略研究微课题论文

小学语文多元互动策略研究微课题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中参与对象的多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中的互动必不可少。因此,要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元互动策略,实现多种知识的习得,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互动;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指出语文应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教师应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做到合作互助。这正是对当前教学中如何实现多元互动,尊重学生主体,构建开放课堂的指导思想。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主导课堂、以分析课文代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课堂交互主体单一、互动程度不够、深度不深等现象。要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聚焦课程课堂,实施快乐教育”的课改目标,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就必须要在课堂交互主体、互动方式和策略上做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多元互动策略的研究,旨在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多主体的多元互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拓宽信息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多元交互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一、科学认识“教学多元互动”的内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真正培养学生多元理解、创新思维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结合地区和学科实际,科学界定研究的关键词呢?根据当前我校语文教学实际和研究的目标,我们对研究关键词进行了如下界定:多元:与单一相对应。指语文教学中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互动形式多样。互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课程资源、媒体等通过各类活动实现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实现师生的提高。多元互动:多个主体通过多种形式手段的互动,实现信息的最大化。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多个主体、多种形式的相互影响,使学生最大程度获取课堂信息、进行语言实践,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研究通过探索参与课堂教学的多个“主体”,开辟多种互动途径,总结多种互动方式,建立较为有效的互动策略,建立以“师师──师生──生生──人本──人机”等多元互动式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连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教师发挥“引导、促进、协调”作用,学生通过探索、实践与合作,在做中学、探中学,突显语文课堂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多主体,改变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所具有的被动、单项、封闭等为主动、多向、开放等特征的新教学模式。二、准确定位教学多元互动参与对象的角色。传统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随着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不断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融入,决定了新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将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为平台的多主体、多角色共同参与的课堂。如何准确界定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的角色定位,实现教学中各角色的多元互动,相互作用,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一)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任务主体,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核心因素。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学生在教学中的成长,就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核心指标。(二)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伙伴。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前期预设,在过程中的相机引导,在教学后的反馈组织,都将决定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序上说,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幕后的调控者,是教学活动科学、高效开展的调控者,是教学组织与指导不可或缺的角色。(三)课程资源。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材,也包括教师在教学中所提供的其他资源。课程资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凭借。提供的课程资源是否科学、涵盖面是否合理、价值引导是否正确、是否对教学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四)其他教学媒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开放,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参与对象正不断增加,互动方式正不断多元化,如何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巨大作用。当前,课改课堂中出现的媒介角色主要有多媒体课件、可供资源查找的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教师组织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目的提供的社会实践环境等。这些媒介由于本身所能提供的巨大信息量,因此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及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三、教学多元互动的有效实施。(一)精心设计,发挥教学中主要参与对象的相应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把教师和学生视作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体,教学设计变成了师生对话的设计,忽视了新课程背景下开放、多元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特征,既禁锢了教师创新教学思想,又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深入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丢掉了能力;知道了方法,却无法应用于语言实践。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多元互动,就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语文课程、不同的课型,明确主要参与对象和各角色应该发挥的作用,科学设计适合在教学中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在与不同主体的交互影响中,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民族之花”单元中的《爱我中华》一课时,根据文本是一篇歌词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减少了常规的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设计,我主要设置了一段介绍我国基本情况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视频和歌曲《爱我中华》的MTV,并利用接入教室的教师教学电脑,让学生可以网络查询资料。在教学设计时,在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后,我组织学生观看介绍中国的视频,组织学生谈感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并顺势提出:伟大祖国今天取得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学生的情感激起后,顺势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歌曲,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水到渠成。(二)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教学中主要参与对象的自主互动。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而创设更多语文实践机会是关键。高效的课堂教学观认为,应改变传统以讲授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是一个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组成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活动中多个参与角色的互动。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活动中最直接的实践与体验者。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应是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面和量,在参与中吸收的信息的多少和受到的积极影响的大小。因此,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素养的养成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活动的开展,目的不单是知识的传授、巩固,应为学生提供更广的实践机会,更深入的实践操作,从而真正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了生字教学的小组学习时,不要应试地把活动的目的定位在学生会写会认上,而应给学生创设更多听、说、读、写、思的机会,学生在有序的活动中,自然能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2.教学活动中主要参与对象的自主互动,相互影响是关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促使主要参与对象更自主、更充分的互动、影响,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中,这种影响是自主的,是交互的,而不是被动的、单一的。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默读批注。此时,默读活动参与的主要对象,就应是学生与文本,教师就应尽量减少其他对象的参与,放大学生与文本的反复影响。默读前,提出学生默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去进行较深入的自主阅读,学生通过“读──思──写”的学习方式的反复,通过“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过程反复,让学生在文本中涵泳,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实现默读目标的达成。此时,教师的参与、课件的参与,都是低效,甚至是多余的。3.教学策略的选择,应以促进学生实践互动为重要标准。科学有效地选择课堂教学的策略,是课堂是否高效的关键。而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对象是否能真正参与语文实践,是否能实现深层互动为目标。在识字教学中,生字是学习的主要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借助图片、实物,并创设说、用的活动,实现这二者的深层互动,提高识字教学效益;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习对象,学生是主体,利用教材、补充资料,设置默读、朗读、探究读、品读的活动,利用多媒体等实现实践互动,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在口语交际中,语言表达是主要目标,因此所有人都是参与的主体,通过提供说的主题、营造说的情境、创设说的机会,就能实现教学目标;习作教学中,写是主要目标,因此,教师设置写的主题,通过读文本、看图片、参与活动、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引导学生想写、能写、会写,就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选择适合主要参与对象互动的策略,就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三)以能力和素养为重要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实现高效课堂建设,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是我们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教学多元互动的理念,倡导教学活动参与对象实现多元的、深入的互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那么,我们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是不是也要关注多个参与对象呢?其实,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知识能力及素养的成长。教学实施中,要考虑多个参与对象,他们都是为全体学生的成长服务的。教学评价中,考虑多个参与对象在教学中效果的发挥,考虑组织和实施是否恰当,根本目的都是为达成学生成长这一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的成长,是评价高效课堂的核心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标准。当前,有很多教学评价,有抓不住核心,舍本逐末的倾向。教学评价中,过份强调教师讲得是否精妙、活动组织是否精彩、教学课件设计是否精美、个别学生的发言是否出彩,而忽视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体学生成长。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能力,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小学语文教学多元互动,正是基于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倡导通过组织多个对象参与的,深层互动的语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真正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目标。

乐与路

统编小学语文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题暨阶段工作推进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学业质量评价为突破口,倒逼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测、评、管”一体化变革,真正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促进学校学科管理,帮助教师向研究型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我校积极申报了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统编小学语文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校,并按照省课题组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此项课题研究。3月31日下午,全体课题组成员在明德楼四层会议室参加了此次专项课题开题暨阶段工作推进会。此次会议由房新宁副校长主持。会议第一项,由课题主研教师代表马丽君就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统编小学语文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开题报告,向课题组做了要点汇报,使全体成员对此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会议第二项,由教研室副主任梁展对此次课题研究下一阶段的推进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各年级语文教研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根据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确定子课题研究方向,推进课题研究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要求,为学期末完成《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检测与分析报告》做好积累准备。会议第三项,王栋校长针对我校课题研究的开展,对全体课题组成员提出了三点恳切的希望:一是希望老师们时刻谨记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二是希望老师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助力自己的专业成长,努力成为“研究型”育人者;三是希望老师们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制定义务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探索语文综合素养评价新模式,形成我校语文学科特色。 会议期间老师们认真聆听,并做了详细的笔记。房校长再次强调了课题研究各阶段具体工作的有效落实,使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刻地意识到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此次课题研究中努力转变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探索科研困惑,开启崭新的科研之路。王栋校长鼓励全体教师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秉承“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深化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并向全学科教学进行辐射引领,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相信在省课题组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学校大力的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课题研究定能扎实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开以阴阳

小学低年级语文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例谈 微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例谈 微课题研究论文摘要:低年级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为核心。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确需要我们细细琢磨。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识字写字”教学──这是根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我们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自然就能关注低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了。词不离字,句不离词,相依相存。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还得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如果我们摒弃语言文字,还走串讲串问、繁琐分析的路,而没有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学会什么,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失败的语文课,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语文课。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低年级低年级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高年段的语文教学,我的教学理念与大多数老师一样: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语文教学,许多一线教师时常忽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他们只关注对于字形的分析、识字量的扩充上,导致很多学生步入中年级后感觉到学习很吃力。一些老师会说:“三年级是过渡期,吃力现象很正常。”这正常吗?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过渡也应自然轻松。如果在低年段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与培养,那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如何在低年级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与培养?实践出真知!唯有通过思考与实践,才能获得真理──正确的理念指导正确的教学。最近,通过听课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思考,有反思,更有感悟。我感受到,原来我们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也应该在“识字写字”基础上来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语用。通过语言的训练,冲破语言学习的瓶颈,拓宽语言学习的思路,找寻语文学习的价值,这正是低年级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意义。一、关注教学目标。《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故事性强,充满童趣,蕴含丰富知识,很受低年级孩子喜欢的课文。听过很多老师教学这一课,除了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便不厌其烦地引导孩子深究“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都向谁借尾巴?它最终借到尾巴了没有?”以此来作为教学目标,孩子似乎能回答这些问题,便就是读懂了课文,达成了此课的教学目标。其实,这些问题孩子多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出答案,甚至会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如此设计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就很难落实和达成。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紧抓文本主要内容,让孩子在自学本课生字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引导孩子抓住文本中“燕子在空中摆着尾巴”“小鱼在河里摇着尾巴”“老黄牛在树下甩着尾巴”三句话,“摆着”“摇着”“甩着”三个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贴切和准确;接着指导学生仿照“摆来摆去”“摇来摇去”“甩来甩去”交流平时积累的含有“ 来 、去”的词语;并鼓励孩子模仿课文3、4、5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想象写话“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它们会怎么说”,并互相交流写话的内容;最后引导孩子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以上这些做法,教师很好地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体会、模仿、想象、交流中不仅学习、积累了语言文字,还尝试着运用学到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这样的语文教学,从注重阅读理解分析转移到关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变,学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二、突出语言训练。《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我们的教学紧紧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话,就背离了本课最为重要的语言训练目标。学生对于“怎样找到养蜂人”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厘清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列宁一边走一边看,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分析的?”进而学生归纳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花丛──小园子──小房子──养蜂人。”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落实在此处,就有点顾此失彼了。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语言训练的:师:同学们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两个带下划线词的意思一样不一样?出示──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生:“常常”是经常的意思。生:我从“常常”知道列宁好多次找养蜂人谈天。师:大家能给“往常”换个意思接近的词吗?生:我想换成“原来”。生:我想换成“平时”。生:我想换成“平常”。生:我想换成“以前”。师:大家换了这么多的词,看来换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老师想考考大家会不会用这两个词,我们来做个小练习。选词填空:常常 往常(1)放学后,他( )到操场踢足球。(2)( )都是妈妈到学校接他,今天妈妈有事,爸爸接他回家。师: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生:妈妈常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生:往常妈妈都是在楼下的洗衣店洗衣服,今天那个洗衣店不开门,她去了另一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较多的近义词,与其通过枯燥的说教,不如通过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教者的这一词语训练不仅可以巩固“往常、常常”这两个词语,还拓展了对相关近义词的辨析、运用。现实的实例告诉我们,教者只要精心训练,减缓坡度或增加高度,就能达到训练目的。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练,才能形成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在这上面舍得花时间、花精力。三、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就低年级孩子而言,除了识记字形,书写字体外,我们同样重视字词教学与知识的联系,简单地体会词语运用的技巧并提高表达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教学《画家与牧童》一文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文本中“夸赞、称赞、赞扬”这三个词语的教学:生:围观的人,纷纷夸赞。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师:孩子们,你们刚才读的句子中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呢?你们发现了吗?看!你发现了,说一说。生:夸赞、称赞、赞扬。师:真棒!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请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吧。(生读)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呀!一个意思,作者却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生再读)师:孩子们,课文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的时候用上了“绝妙之作”“神笔”这样形容画作精美的词语,如果我们在夸奖的时候呀,也能用上类似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了。我来给大家推荐的三个词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师:这三个词语能帮助我们把句子说得生动!你想来试一试吗?生: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栩栩如生啊!生: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惟妙惟肖啊!生: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活灵活现啊!师:真好,孩子们,如果能在你刚才说的句子的基础上把我们刚才积累的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再用上就更好了,我夸赞道……我称赞道……我赞扬道……谁来试试?生:我夸赞道,“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栩栩如生啊!”生:我称赞道,“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惟妙惟肖啊!”生:我赞扬道,“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真是活灵活现啊!”师:真棒!了不起,孩子们。看,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七嘴八舌地夸赞,这样夸的就叫作“纷纷夸赞”,这足以证明戴嵩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教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的比较与揣摩中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与独特。这其中有比较、分析、感悟、理解、运用、表达,训练落实到位,对于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最主要的方法,在模仿中学习语言的组合形式,在模仿中内化语言的运用方法,在模仿中整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以此来优化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模仿句子(句式)并进行迁移运用,以此来优化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最终还是落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万丈高楼平地起,语言文字是根基”。倘若没有低年级有效的能力培养,那高年级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在低年段教学中,不但要扎实落实识字写字教学,也要着力培养孩子们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夯实基础,落实训练,一切将水到渠成。但愿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道路上,且教且学,且行且思!

黑暗面

中小学课题研究有多少实际意义?

有老师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课题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有多少实际意义?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知道谁把高校的课题研究移植到了中小学。前些年评职称要论文,老师们就千方百计买论文,自掏版面费发表。论文被吐槽得久了,不再唯论文了,好么,换成了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规律性的知识,大多一线教师,被教育教学和各种繁杂的事务包围,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回家还有家务孩子老人一堆的事儿,连读书的时间都难得能挤出来,还有精力去搞课题研究?反正据我观察到的,所谓的课题研究,都是凭空想象一些理念,在网上搜索、复制、剪切、粘贴,拼拼凑凑,改头换面,上报课题时再去教育局找个熟人说说情,有时再花点钱送个礼啥的,也就差不多能立项了;中间的一年搜集点图片文字材料,最后一年再搞点结题材料,上交一大摞打印的材料,就等着拿证书吧。如果这就叫研究,真让人觉得好笑;科研能儿戏到这样的程度,也真叫人绝望。那么,是不是搞成了课题研究的教师就一定比没有课题的教师水平高读书多有思想会教书呢?还真不一定。拿到不同级别的课题证书,对应着能在职称评定中加多少分,只要晋升了职称,谁还会说课题这回事?早扔到一边儿了。要是问老师课题的一些专业问题,他还不一定能说清楚。可以说,现在的课题研究,就相当于当年的论文,把老师折腾得不轻。很多老师感叹:真难呀!好不容易盼走了论文,可是又发明了个课题研究,比论文的难度更大!一些所谓的课题研究培训,更是挤占了老师的时间,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养活了一批贩卖套路的人。学生呢?成为老师表演、捞取利益的材料!真是的,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真是有的,尤其是折腾的智慧。职称制度把很多任何事都异化了,原本初衷很好的,一沾上职称,就会很快变了味儿,然后,就会看到很多人都在这其中被扭曲了。教师渐渐变成了全围着职称转,对职称有利的事就去争去抢,没有直接利益的事情不愿去做,能静下心来读书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少了,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越来越少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再呆在这个染缸里,纷纷选择出逃,因为这样不科学的事情时时会折磨着一个清醒的人的神经,你如果想要好好地生存下去,除非把自己和他们变得一样!

一两

低年级自主识字方法的研究微课题研究报告

低年级自主识字方法的研究微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的成功开题,只是万里长征迈开的第一步,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我在班级展开了研究工作。虽然在实验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能及时调整方案,极力追求识字教学的精纯境界。现将成果展示如下:教师:(一)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识字不仅仅在课堂,在教学中,我能放手让学生学,带领学生从课本、课堂中走出来,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拓展了识字的渠道,提高了识字效率。我们的校园文识化氛围浓,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的熏陶。(1)认识教室里的张贴的标语上的汉字。课间,让学生读教室里的标语,看看谁不会的字少。这样识字轻松,记忆还深刻。(2)认识校园里文化走廊、横幅上的字。下课,学生课间活动,我常常会陪在他们身边,以防学生发生不安全事故,这时,我就会把识字能力差的的同学叫在身边,问他们这个字读什么,那句话怎么读。学生把校园环境和识字有机的融为一体,识字能力得到提升。(3)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识食品、报刊上的字等。(二)教学方法得到了改善。(1)应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如借助多媒体、游戏法、竞赛法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识字积极性。(2)识字方法灵活多样。比如:看一看、画一画识字法、联系比较识字法、儿歌字谜识字法、游戏识字法等等。(三)知识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评价,课后及时反思,将课堂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同学及时沟通,和同课头老师一起探讨,并且记录在案,寻求最佳解决方法,同时我还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己教学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理性分析,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亮点、成功之处,并且取他人之长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促进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学生1、学生在快乐中自主识字能力提高。课堂上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大大提升,在孩子们眼中,识字也变得越来越有趣了。赵宇轩是我班一个比较好动的同学,以前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在课题研究以来,因教学方法灵活,正适合他的兴趣,现在掌握的识字量也不少。比如认识书写“藏”,他在我的指导下一遍之后就会了。2、朗读水平大大提高。以往学生读课文总是拉长调,老师怎么也纠正不过来,通过这几个月的教学改进,学生朗读课文时,声音响亮,读得也比较流利,正确,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3、看图写话,小作文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前,同学们在看图写话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就图说图,而且句子不完整,,错别字多,要不就是一串拼音,现在大部分同学能比较准确地看清图意,语言表达完整。4、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为强烈。进行识字研究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为强烈。如遇到一个生字,学生会思考,会动手查字典,会把字形相近的字都联系起来,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我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我将不懈努力,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不断探索,在探索识字方法、过程中创出一条新的道路。

所死不同

当前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困境

每年的开学初,每位教师都会被动员参加课题研究,研究过程一般需要3至5年,然而在教师中应者寥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 参与者功利性太明显课题研究劳神费力,过程漫长,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完成许多细小的研究工作,最后要形成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文字报告或者研究成果。大部分老师认为这个任务相当吃力,简直无从下手,所以不愿意参加。哪些人愿意参加呢?就是需要晋级的人。他们为了晋上高级职称,有课题研究成果是一项必备的条件。比如河南省教育厅就规定晋级高级教师职称必备以下条件:或者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完成省辖市及以上教科研课题1项,评委会专家评价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这些教师,为了将来的晋级打算,只得硬着头皮报了名,他们未免有些急功近利。极个别老师可能就是为了得一张能够晋级的证书,才参加这项高深的活动,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真实的教学水平,在研究过程中,多了一些功利性,少了些研究的气氛,研究结果一般质量不高。二. 得不到专家的指导课题研究从课题计划的制订,到资料的收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研究,最后在理论的论证支持下得出结果。需要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程序,这些都需要得到专家的指导才能完成,没有专家的指导,教师们属于在摸着石头过河。他们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题的困惑在课题研究选题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道选哪项内容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题材范围选的大了,觉得超出了自己的把控范围。选一个小课题,又觉得无话可说,没什么可研究的,事实就在那摆着呢,还研究个什么。2. 开题的困惑题材选好后,需要制订研究计划,研究的目标,要达到什么效果,得出什么结论等,都要事先有个规划。形成书面材料,然后呈报给上级单位,上级单位派专家研究论证后,再反馈回来,并给出专家的意见——是否通过开题的研究。也就是看你的计划是否可行,可行了,批准你进行研究,不行的,就是开题不成功。笔者有一年主持一个课题研究,在各种计划都准备完善之后,呈递上去要求申请开题。在计划里,明确有一项提出,是否请专家做过指导。说实话,专家咱可没认识几个,凡是我认识的,人家也不认识我呀,不可能跑来为我指导。最后实在没办法,我认为,我们的校长和教导主任,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就把这两个人填写进去,结果涉险过关,被上级批准,可以研究。3. 研究方法的困惑啥是研究方法,有些老师一脸茫然。得不到专家的指导,他们只得自行摸索,或者从网上自学。自学时,对有些内容一知半解,以至于研究进程缓慢。甚至在研究过程中也不知道剔除干扰因素。就这样,边摸索,边研究,边整理材料,走了不少弯路,研究结果很不理想。4. 理论上的困惑教师们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些老教师在一辈子的教育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可是要想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却很困难。因为他们自己理论知识掌握的少,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这需要专家对他们进行启发指导,引导他们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完整的把自己的做法表述出来。可是这样的机会不多。三. 研究成果没有多大推广价值由于受以上诸多条件的限制,经过了3到5年漫长的过程,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参与研究的教师战战兢兢把自己辛苦得来的研究成果,呈报上去,接受专家的检验。运气好的,通过验收,辛苦没有白费,好歹有了回报。没有通过验收的教师,垂头丧气,只好在迷茫中等待下一次机会。可是通过的课题研究又有多少推广价值呢?他们大略也心中有数。因此想改变目前的尴尬境地,必须花大力气,对教师的研究作出具体的指导。要想方设法提高老师课题研究的兴趣。通过培训提高老师的研究水平,请教育专家多做指导,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突破困境。

白魔鬼

借力课题研究追求创新发展――丰乐镇中心小学举行课题开题报告会

3月16日,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中心小学承担的市级课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学校会议室举行。此次开题报告会首先由教师戴敏作了《留存在古诗中的佳节印象》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展示。然后由课题组主研人员牟萍做工作汇报。接着课题主研人员陈红梅作开题报告,从课题的提出、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措施和活动、预期研究成果和效果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汇报。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纳溪区教研培训中心科研室主任曹昌平对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的细化,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纳溪区教研培训中心语文教研员赵利平就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评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本次开题报告会,全体课题组教师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增强了搞好课题研究和推进学校群文阅读活动的信心。

贾奉雉

最近一年语文教学研究热点有哪些?看这篇就够了 |清单

2018年语文教学研究热点清单文/戴正兴文章来源/作者qq空间,经公众号删改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和中国改革一样,同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新的历史时期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构想,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细化。如何从观念走向行动,将理论话语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话语,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都有哪些热点问题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呢?1.立德树人语境下,阅读教学深度改革的新思维实现阅读教学深度变革,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在立德树人语境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将怎样变革,研究者开始了新的探索。(1)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三核”阅读教学如何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逻辑主线开展阅读教学,让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课堂,江华在《福建教育》撰文总结了“三核”阅读教学的实践经验,即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搭建“核心结构”,有效组织课堂学习。一是设计核心问题,指向核心素养。核心问题的设计宜遵循三个原则:聚焦性、开放性、序列性。二是搭建核心结构,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结构的搭建可以从几方面着手:知识的框架结构、学习的方式结构。三是运用核心心结构,提升核心素养。搭建核心结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核心结构自主学习,学会阅读与表达的方法,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2)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三个维度深度阅读教学应以文章学、阅读学和思维科学为依据,深入到文章本体的内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沈在连在《语文教学通讯A刊》撰文提出,语文深度阅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即文章本体维度、阅读能力维度和思维发展维度。文章本体维度关注的是对作品本身的深度解读,阅读能力维度关注的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深度发展,思维发展维度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3)文本解读“三境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最能彰显语文教师的“功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刘建功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撰文提出,文本解读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也有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以及可供参考的解读路径:从“点”出发,注重对文体中精妙的“点”的解读;把握全篇,注重文本“篇”(整体)的把握;再整体提升,注重对文本“意”的领悟。三个层面,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基本认识规律,切合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可供鉴赏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文学文本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丰富和提升。(4)合理创造和使用新教材,要处理好语文阅读的“三重天”如何在尊重教材文本的前提下,合理创造和使用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孙李燕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撰文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阅读课,应当处理好语文阅读的三重天:第一重:立足文本。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语文教学才会显示其真正有效性,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绽放智慧的花朵,盈满成长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第二重:超越文本。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重构自己的“第二文本”。第三重:回归文本。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领悟引入结合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意蕴回到现实,实现两种形态的生活对流交契,才能使学生更好更深层地理解和接受文本。(5)基于语言理解与建构的文本细读“三部曲”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的理解与意议的开掘,让学生从品读语言中发现意义。朱明坤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撰文提出文本细读的“三部曲”,即以在“能指”“所指”对比中辨析语言为整体关照,以空白填充中深度挖掘语言的局部透析,以在语境下还原中融合文化为视域融合。以此“三部曲”铺就文本细读的路径。从而把碎片化的零散的文本信息组织起来,使之结构化,并建构到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以“言”唤醒个体生命的在场感,即在这个语言世界中成长,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邢秀凤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语文教师深度解读文本三部曲,即“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的序列化策略,将有效帮助教师真正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的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语文世界。(6)深度参与性学习的三个基本样态深度参与是语文体验教学的重要表征。深度参与性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遵循主体性、对话性、实践性、获得性等原则。夏静在《人民教育》撰文提出,深度参与性学习其基本样态有三种:一是行动型参与——可见活动过程的学习。行动式参与性学习有赖于学生主动参与,他们的学习行动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相融。二是思维型参与——获得内力生长的学习。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培育具有语文特性的思维成长,是深度参与性学生的实践关切。三是体悟型参与——深层内化豁然的学习。参与性学习中,学生的深层参与是通过品味词句、融情入境,体悟内含的情感;通过揣摩文段,联系生活实际,参悟人生的哲理;通过阅读理解、拓展材料,感受文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感悟其中的意味。参与性学习三种基本样态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交织相融的学习,才是具有体验深度的更高层次的参与。(7)还原语文本真,建构“三生”语文课堂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方法,没有真正从“教课文”转变到“用课文教”上来,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胡怀珠在《顺学而教:建构“三生”语文课堂》一文中提出,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的”“生态的”“生本的”,我们应该努力建构这样一种“三生”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生活的”,生活给了语文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语文课堂是“生态的”,这种生态应该是自然的、亲和的、绿色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是“生本的”,生本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民主精神,体现自主探究精神。(8)以主线教学的方法,突破语文教学“三难”语文课难教,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语文课难教之一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多”。面对着纷繁错杂的内容,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学段要求、单元要求、文体特点和学习情况,从中选取适合的问题开展教学。语文课难教之二就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杂”。语文教师要努力发现实施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材料,直达文本的核心。语文课难教之三就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乱”。要使语文课堂有效,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能从杂乱的教学内容中理出清楚的头绪来,找准文本的切入点,设置牵动全局的“主问题”,拎出清晰的教学主线,使原本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语文课堂也变成“清清楚楚一条线”,进而达到“线明珠亮”的效果。(陈建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9)提升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的“三要义”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直备受瞩目。小组合作交流也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环节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王幽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摒弃形式主义,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合作的组织上,分层次有梯度,建立机制,合作有法;合作的形式上,先自学后指导,主体彰显,主导到位;合作的评价上,有参与有互动,引入竞争,个性评价。(10)学本课堂的“四度空间”学本课堂的提出,既是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更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飞跃。学本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沈莉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打造学本课堂,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导学当手段,以培养学力为教学主旨,从目标、过程、对话、生成四个方面把握好“度”,即以目标明确任务导向的高度,以过程实现课堂效益的宽度,以真情触摸师生对话的温度,以生成折射语用价值的亮度。(11)语文教学扶正补缺的“四体兼顾”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需要修正已有的教学思路和设计。傅登顺在《语文教学通讯C刊》撰文,提出“四体”兼顾的教学理念,其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扶正补缺纠偏。“四体”是指:一是强化文体,促进文体差异性;二是明晰语体,促进言语个性体;三是汇集本体,促进教学本位性;四是尊重主体,促进教学生长性。(12)语文课堂教学精准点拨“四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的精准点拨,既能提纲挈领、深化主旨,又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为课堂提质增效。王春娇在《中学语文教学》撰文,提出精准点拨落实到语文课堂实际中,具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内容精准,点在内容精要处,当点则点,不多余;二是语言精准,点在学生困惑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失良机。具体策略有四:一是抓“神眼”,提纲挈领;二是剥“玉米”,深化主旨;三是击“七寸”,化难为易;四是搭“梯子”,提质增效。2.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新拓展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大力提倡和开发,为语文课程的开放结构开启了具体路径。研究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新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语文课程结构的多元形态初显端倪,并在持续探索中不断重铸和完善。(1)群文阅读经过近年的研究与实践,群文阅读已经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研究课题,正处在方兴未艾的勃发态势。群文阅读的价值如何确定?对群文阅读教学形态怎样重新定义?如何将群文阅读自觉地融入整个语文课程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研究者作出如下的探索。①群文阅读的价值尊崇从语文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来看,群文阅读的兴起恰逢其时,群文阅读,是迎接时代挑战、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打通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教学实施的通道、激活教师教学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切要、最务实、最具操作性的选项。(潘庆玉《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因秘响而旁通》《语文建设》2018年第1期)群文阅读已经逐渐发展为颇受欢迎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新形式,对语文教学乃至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崔峦在《群文阅读再出发》《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群文阅读一是改变了阅读教学的格局,二是改变了课上读得少的状况,三是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四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群文阅读不再是星星之火,而已形成燎原之势,已经成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群文阅读以儿童的健全发展为研究特色,以成就儿童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为研究价值,意在锻造有生命质感的语文教育,促进儿童生命价值的提升。(崔凤琦《群文阅读的价值尊崇》)②“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的重构与再造随着群文阅读的不断推进,一些不够酣畅的研究体验警醒我们:群文阅读不能止步于“读”,有研究者认为,群文阅读有必要旗帜鲜明地彰显“读与写”的结合,以群文为平台,通过读与写的有机统整,实现课程目标更为精准的教学定位和有效实施。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昭示了我们对群文阅读的重新认识,对群文教学形态的重新定义。何黄海在《重构与再造: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一文中提出,再造群文读写的教学结构,并不是读和写各领风骚、平分秋色,而是在以言语表达为核心内容的共同指引下,以读为路径,以写为目的,达到读和写融通互生的教学境界。群文读写的主张,既是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自觉回应,也是对处于瓶颈期的群文阅读价值观的一种哲学扬弃。③新时代,群文阅读再出发群文阅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时代再前进,群文阅读也将面临新时代的考验,群文阅读往哪里去?崔峦认为,群文阅读要走的下一段路是建构群文阅读课程,并且要把群文阅读课程自觉地融入整个语文课程当中。群文阅读再出发,关键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将其提高到课程层面去研究、去实践,要和国家课程、国家教材进行深度融合。随着群文阅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群文阅读的概念将不断拓展。群文阅读的概念不仅指书面语言阅读,还包含更广泛意义上的非语言文本的“看”:读“物”、读“图”、读“数”、读“事”。非书面文本的材料,例如实物、音频、视频、图像、田野现场、博物馆实物展览等非书面的文本形式也会进入群文阅读的课堂。(2)整本书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教学建议,统编本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计划,目前“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视,诸多语文同仁在这方面做了各种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①整本书阅读的价值相关研究对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有所阐发,研究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更符合自然阅读状态,阅读活动中涉及的能力要素多,各个能力要素同时发挥作用,使得整本书阅读成为发展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有论者认为,阅读整本书,就是学生的生命体验与人类那些最深刻的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诸方面提升素养,最终指向终极关怀。还有研究者对整本书阅读价值的理解是:“它指向的是学生整个人生的建设,是要带领学生去感受一些时代的风貌,去审辨一些人的观点,从而进入一个伟大的人类王国,并找到自己。”还有论者从语文教改角度判断它的价值,认为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引领语文课改,成为“发动机”。②整本书阅读推广的困境如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整本书阅读仍存在着不均衡、不充分、不普遍的现象:个别学校尝试的多,区域性推广的少;布置课外阅读的多,进入课堂教学的少;短期随机的尝试的多,有课程规划的少;为了活动和课题研究尝试的多,真正坚持成为教学常态的少……为什么存在这些现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褚树荣在《开卷有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学习》2018年第3期)一文中分析,一是文化语境:跨媒介阅读成为习惯,二是学校课程:没有为整本书阅读预留“接口”,三是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教教材”已成传统,四是教学评价:没有整本书阅读的一席之地,五是教师专业:缺乏相应的专业准备。如何缓解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一种与现实妥协的策略,目前大约有三种路径选择:一种是革新路线,把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第二种是中庸路线,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三种是保守路线,完成统编教材任务,整本书阅读作为研究性学习,偶尔尝试。第一种路线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太高,第三种思路速背课标精神。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兼顾第三种方法,可作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范式整本书阅读怎么教?郭初阳老师作为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用课例向我们展现了他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解。他的《动物农场》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他用一系列关键的问题组引导学生精读,并将经典阅读与创意写作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整本书阅读怎么教》《四川教育》2018年第2期)《鲁滨逊漂流记》是课程标准推荐的读物,是整本书阅读入门的好书。余党绪在分析《鲁滨逊漂流记》的课程价值的基础上设定具体教学目标,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书,在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读写结合中提升语文素养,追求“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三位一体”的综合效益。(《整本书阅读: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语文学习》2017年第6期)专题的学习特点和设计思路可以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提供抓手。赵岩尝试以专题学习的手段,设计、开展了《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为例,阐释以专题学习手段如何选定学习主题、设计专题学习活动,对基于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给出了具体建议。(《基于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中国教师》2017年第7期)④整本书阅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共识整本书阅读写进课程标准,意味着这是永久性的、基本任务。王栋生在《不靠“热”,靠理性“韧”》一文中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由语文学科承担,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必须上升为贯通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才有可能巩固地位,成为基本任务。只有所有学科都把阅读作为“学”的任务,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可能真正获得发展,有些学校开创性地探索“全科阅读”,各学科的教师编写本学科阅读书目,推动学生阅读。学校各学科有阅读气氛,语文的“整本书阅读”落实才会有保证。(3)众筹阅读在大数据时代,众筹阅读是共建、共读、共享的场景阅读。众筹阅读就是众筹在阅读教学拓展领域的一种应用与推广,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由项目发起人(教师或学生)与某一阅读相关联的项目内容在“平台”上进行募集,其他人则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意愿选择参与的众筹行为。王金涛在《众筹阅读:创新阅读课程资源供给范式》一文中提出,在万物互联时代,“众筹阅读”所“筹”主要是阅读的课程资源,包括阅读的圈子、主题和渠道等。关于阅读圈子:集众人之圈子,筹划“阅读圈”,让课程发起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圈子即资源,阅读即交际,阅读课程即交际分享的课程。关于阅读主题:集众人之智慧,筹划“阅读主题”, 发起主题阅读项目,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形成相关主题阅读课程资源。关于阅读渠道:集众人之渠道,筹划“阅读平台”,开辟阅读渠道,实现跨界阅读,丰富阅读课程资源。王金涛认为,将众筹及众筹思维运用于阅读教学,是对当前阅读课程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能更好地实现阅读课程资源的精准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有着积极的教学实践意义。(4)语文校本课程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校本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成为许多学校重点研究的课题,在实施中呈现出不同的型态,同时也因为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些学校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导致不少语文校本课程走在“语文”的边缘,有的泛化成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甚至异化为成了学校增色的工具。张波在《教学与管理》撰文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校本课程意识,在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重组上缺少科学的方法。①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重组的标准张波在《语文校本课程如何选择与重组课程资源》一文中提出,在不违背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边界”的前提下,在校本课程资源选择与重组上应该遵守“适应性好”“可行性强”“认可度高”“规范性优”四个标准。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重组的方法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运用“添加”“删减”“整合”“分解”四种方法,依托“书香校园”平台,实施语文知识校本课程、语文学习策略校本课程、语文美文阅读校本课程和语文微型化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③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宗旨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语文课程本身的实施和发展需要,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语文素养有效提升的需要。徐思源在《中学语文教学》撰文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强调语文特性,着眼学生终身发展。课程开发过程中需重视三点:一是要强调语文特质,必须适用于师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二是要从学生语文素养和终身发展需要着眼,能起到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的作用,三是应符合本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能凸显本校特色,贴合地域特点。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要突出语言实践,让课堂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收到极好的语文学习效果。④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目前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类型单一、知识本位、实施粗糙等弊病。谈永康在《教材外有万紫千红——例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文中提出,开发时要注意体现如下特点:a.充满语文味。通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知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b.充满生活味。利用乡土资源、报纸、电视等资源,进行读做想说练的活动,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c.飘逸文化味。利用诗词诵读、经典作品读写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d.散发儿童味。通过拓宽语境,链接生活,巧妙策划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童年邂逅一次次美好的阅读,走上愉快的读书之旅。3.新版课标导引下,催生八大“热词”,彰显课改发展新智慧走进新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怎样与时俱进,有志者开始了新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诸多新的课程概念与名词,成了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词。限于笔者的识见,只能从海量的资讯中选取“高频词”这一视角进行勘察分析。“高频词”一:“2017年版新课标”——助推语文课改走进新时代历经三年多的修订,2017年版新课标凝结各方智慧,体现时代特点,凸显创新精神,提出诸多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主要亮点包括:构建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构成的语文核心素养框架;提出“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推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强调专题学习成为主要学习形态,进行研究性学习。“高频词”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向纵深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方向这两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热词,不断为众多语文报刊提及,各种理论话语风起云涌,专家学者的理论阐述,都有各自的学术背景,其解说一般基于自己的学术判断,而广大一线教师面对烦琐庞杂的概念术语依然迷茫,“找不着东西南北”。如何从实践者角度审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高频词”三:“课堂革命”——布阵课程改革新征程2017年9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革命”是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这是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化,又是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内涵。“高频词”四:“深度学习”——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然选择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和方向,也是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深度学习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特征?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有哪些基本策略?是当下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高频词”五:“关键能力”——助推语文课程持续革新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颁布和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成为国家课程的高频词。“关键能力”对语文学科而言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众多研究者围绕关键能力的本体概念,主要价值和培养路径等角度展开研讨,引领大家的深入探索。“高频词”六:“语文共生教学”——语文教学法的一次本色回归语文共生教学作为一个教学主张和一种教学方法,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实验推广。语文共生教学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为了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本色语文”教学主张,运用共生理论,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能体现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高频词”七:“专题学习”——助力语文课改理念软着陆“专题学习”是语文教学中课文学习、整本书阅读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学习形态,使语文学习的空间完整化,在新课标中多次被提及,其教学价值、落实路径成为研究者们着力探讨的问题。“高频词”八:“高阶思维”——引发深度学习的产生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逐步明晰,语文课程学习内容的升级、更新以及学习方式的相应变化,使得语文学习的情境变得更加复杂。语文课程的复杂情境需要借助于高阶思维介入,引发深度学习的产生。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语用”视野下,口语与习作教学改革的新探索(1)口语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与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并重的能力。①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审视有论者分析认为,不少学校对口语交际教学重视不够,因缺少必要的教学保障,还多停留在“呼吁”阶段。口语交际内容似乎只是语文教学的点缀品,在实践教学中处于笼统、模糊的处境。教学中没有过多相应的研究展示课,课堂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性不够,导致口语交际教学收效甚微。有研究者指出,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着力最多的是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一味追求活动之中说得热闹、说得新奇,往往着眼于活动本身的推陈出新、完美呈现,对于活动的教学意义思考很少。教师在言语层面用功较多,对交际过程中非言语方面却关注较少,这种“交际”元素稀缺的口语交际课亟待反思和改进。②口语交际教学的优化策略统编教材对口语交际教学予以重视,将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明晰而独立的课型。统编教材如何优化口语交际教学?孙秀兰在《中小学教材教学》撰文提出,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的三点策略:一是用心创设交际情境,点燃学生口语交际欲望。教师要创设宽松愉快的交际氛围,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考,敢于表达。二是演练交际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教师要多多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体验,从而达到自如运用语言的水平。三是拓展交际话题情境,延伸学生交际实践的空间。结合学科教学,拓展交际话题;紧抓时令教育,延伸交际空间;巧借多元评价,增强交际实效。③小学低年段和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路径统编教材统整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每个部分的内容之间层层推进,构建起螺旋上升的口语交际体系。a.低段口语交际教学实施路径低段口语交际教学如何使其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程?汤瑾在《语文教学通讯C刊》撰文提出,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情意态度,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从“让学生愿意说”“让学生有话说”“让学生能说好”三个层面入手。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用好教材资源。在教材提供的交际情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新的与之有联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有更广泛的交际空间将口语交际指向生活的实际运用。b.小学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实施路径高段口语交际教学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柯玉瑜在《展学课堂:创设小学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的朋友圈》一文中提出,在展学课堂理念引领下,以展学“3+3+3”,即“三展示”“三步骤”“三策略”的课堂模式开展高年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开发有效地口语交际系列话题。教学中重情境创设、重灵活反馈、重有机结合、重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展学课堂成为展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动态朋友圈。(2)写作教学的内容标准与深化改革的方向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写作教学如何进行深度改革与艰苦重建,这需要语文界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探索。本年度,《语文教学通讯C刊》裴海安主编专访了荣维东、周一贯、汪潮、施茂枝、邓彤等许多专家、学者及名师,请他们为写作教学改革指点迷津,为写作教学的困境与突围支招。因为访谈的内容实在太丰富,笔者只能从中疏理出几个要点,供一线教师学习参考。①关于中小学写作教学内容标准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大致是无序的、随意的,写作教学基本上是不教或散乱的状态。荣维东认为,写作过程从认知上,实践上都应该大致有一个序列才行,否则就混乱不堪,至少会重复教学,无章可循。但这个问题太复杂,有序列很可能不是单一指标的线性排列,而是多维指标的复杂编织,写作课程的序列是动态组合的,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呈耦性结构。建立动态序列,但不可序列化。他认为,中小学写作教学要有内容标准,还应该是有序的,他从学理上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也从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作了说明。(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7-8期)②关于写作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写作教学的深度拓新表现在:以假话、空话、套话为基础的应试作文传统教学模式已开始转变为以写真话、抒真情为追求的自由表达。学生写作从习惯造假到提倡写真是“后作文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与周一贯先生访谈中,周先生认为,后现代作文如何让“写真”向“求善”“尚美”引导,以实现儿童健全人格的生命发展,正在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儿童敢于自由表达、真情表达是大好事,但是“写真”还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写真之后的反思、自我修改、互相修改、教师批改、提升表达的纯洁,交流的正能量才是最重要的成长推力。“后作文时代”更应注重的正是“作后教学”,让“写真”变得更“真”,达到“求善”“尚美”的“真”,以求更全面地落实作文育人的时代责任。(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3期)③关于小学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的关系有三种形态:一是读写结合,二是读写互动,三是读写一体化。汪潮是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在专访中,重点就“读写互动”“读写一体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关于“读写互动”,在他的专著中将其定义为:“阅读和写作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读写互动与读写结合是不同的,“读写结合”是单向的,经验性的、随意的,而“读写互动”是双向的(读→写、写→读)、理性的和更为科学的。关于“读写一体化”,汪潮先生认为,从新文化角度审视,就不能拘泥于读写,应拓展到语文素养提升。不能拘泥于语文,应伸到生活和人生的发展,它的教学目标应该初步规定为:良好的读写态度和习惯,读写中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读写中语文文化的交流和表达。(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4期)④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模式对于“教学模式”,人们褒贬不一。施茂枝先生长期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成果颇丰,他谈及教学模式问题认为,教学模式是稳定性和可变性辩证统一,不应“谈模色变”。经过几年的实践,他发现模式里的有些环节和教学措施是不能改变的,但模式自身又是可变的,变的依据主要是学情。模式发展有无限可能性,对小学写作教学模式构建应持开放态度。(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6期)⑤关于微型化写作教学从宏大到微型,是写作教学范式的重大转型。邓彤在访谈中提出,微型化写作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学生写作学习需求而开展的教学行为,它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基于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微型化,三是为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微型化的学习支架。它和目前的“微写作”不是一回事,“微写作”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密切相关,它指的是人们在自媒体上发表的一些碎片化语段,其特点是短小、灵活,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如何进行微型化写作教学?邓彤老师提出三点策略:一是分析学生写作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以解决学生写作的实际困难为最大诉求,二是开发微型化写作教学内容,三是设计微型化写作教学支架。⑥作文教学改革40年的回顾、反思与前瞻纵观作文教学改革40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作文教学改革在哪里生成?又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新时代作文教学改革总体走向是怎样的?这些可以从缪旭芳老师的论述中得到求解。(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9、10期)语文课程走进新时代,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之一的作文教学,更有深度的拓新。表达可以分为“真、善、美”三重境界。真实,是表达的基本要求;向善,是表达的核心价值;审美,是表达的终极目标。后现代作文如何让“写真”向“求善”“尚美”引导,以实现儿童健全人格的生命发展,正在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

忧郁症

课题的研究方法(小总结)

课题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没有实施此课题的年级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测量法等多种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