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针对低年级学生系统学习能力不强,但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将生活融入教材中,在学生“观察、体验、感受”数学之余,让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全面提升低年级数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情境应用的基本流程是从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到课堂,通过学习新知与融合经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实现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促进数学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符合学生学习新知愿望的教学情境。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的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场情境。游乐场的大门有密码,要知道密码才可以进去。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给出密码提示——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进入游乐场后,开展闯关游戏(例题学习),让学生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知识,增加学习乐趣。采用多样化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般处于聆听者、模仿者的角色。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知识,尽量采取多种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如解决问题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游戏式学习以及合作式学习,等等。在体验互动中,教师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形成家校合力。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和家长一起去超市,用现金购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目的是让学生直观认识一下人民币。在这节课上,先布设简单的小超市,让学生当收银员,在游戏中认识人民币。这种游戏式生活化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进而最大化地接受新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说”生活。数学是一门充满符号的学科,语言简练,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生活化数学教学方式的目的不仅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由于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低年级学生面对教师的讲述或者书本上的文字叙述,并不能百分之百地接受。因此,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角色互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的数学,有助于他们数学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此外,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参与数学的“说课”。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时间》的教学中,需要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孩子认识时间。早晨该起床了,家长会大声说:“6点半了,再不起床,上学就要迟到了。”吃午饭时,可以说:“现在12点了。”吃过饭后,说:“我们吃午饭用了半个小时,现在12点半了。”让学生对时间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拨表盘上的时针、分针,并说说这个时间在干什么。这样,不仅会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畏惧,还会激发学生分享经验的积极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人的一生离不开教育,对于刚刚接触抽象数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创设充分、合理的教学情境,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数学,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菏泽市定陶区第一实验小学 李红梅)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跨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教育大变革的时代,这场大变革以课程改革为标志。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 2、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目前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模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激情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但无质疑;有探索,但无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更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所以,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课堂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3、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应当是独立于学生生活的“外来物”,不应当是封闭的“知识体系”,更不应当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生活化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正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论证过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 4、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小学生年龄一般在7—13岁之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枯燥的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对直观的、生动的学习材料感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易于唤起注意、提示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这样,才会有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5、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通过多媒体将现实生活情景浓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参与解决问题,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鉴于以上教育教学实际、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方案,以此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课堂变成“小社会”。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发展。本课题在新理念的思想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以使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理论都指出在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和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3、数学建模理论 现代数学界提出的数学建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连的机会,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课改实验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在这方面有几点粗浅体会。一、 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 1、 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场养白兔12 只,黑兔7 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学生回答:12原7越5 (只)。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 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 表示12只白兔,7 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 只,白兔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 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 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 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 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 只里去掉7 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 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二、 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 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恢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 岁,比儿子大20 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20=53(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10 岁就加上20 岁,所以就是53 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教师肯定了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做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三、 利用生活中的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中,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 、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独创性。练习设计上,注重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探索不同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 例如:一个长方形木板,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跃跃欲试,想出无数种答案(1 个、2 个、3 个、4 个、5 个、6 个……)。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出所有答案,意义在于在寻求多个答案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创造性。
在时代推动下,小学阶段的学生平均素质水平逐渐提升,传统的知识灌输与习题训练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成长需要。受此影响,习题生活化作为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教学途径,逐渐进入教师教学视野当中。因此,在当下数学教学工作中,数学习题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而是构建起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内容的联系,为其数学素质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习题生活化具体设计策略成为相关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一、 小学数学习题生活化意义1.激发学习兴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特点以及学习认知水平影响,其学习状态受学习兴趣影响较大。为此,针对学生该项特征,教师应积极利用习题生活化教学优势,在习题内容中渗入生活元素,提升习题训练环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习题生活化,教师可极大提升学生在习题训练中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使学生在高效、有趣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通过习题训练掌握课程知识,提升自身数学素养。2.完善知识体系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考试测验层面,其主要原因在于数学知识内容与生活现实内容相脱节。而通过习题生活化,教师可帮助学生以数学知识点为核心,将其在生活中的各种体现形式串联起来,进而使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构建相对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其数学学习认知水平,摆脱传统数学教学中僵硬的习题训练内容为其带来的不利影响。3.强化知识应用能力习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促使学生结合问题条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使其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具体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而通过习题生活化,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习题信息内容,使其在习题训练中更加充分地锻炼自身题目信息处理能力,并根据教师设计的情境,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相较于以往的习题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方式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锻炼更为全面,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灵活的教学选择,避免学生在习题训练中思维固化,削弱该教学环节的实际作用。二、 小学数学习题生活化策略1.创建生活情境为提升习题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将习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入手,为学生创建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其情境中思考题目内容,并将其与具体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课程题目内容设计具体的情境:“一位富有的国王要用纯金铺设自己皇宫的地砖,但是又怕工匠偷工减料,已知整个皇宫地面可以看作长60米,宽30米的长方形,而地砖为边长为3米,为防止工匠偷盗黄金地砖,国王决定亲自清点地砖数量,那么国王应点出几块地砖,才能确保工匠没有偷盗?”通过该情境,教师首先将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与地砖铺设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意识到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具体联系。其次,通过夸张题目信息内容,教师可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意识数学知识的合理运用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该题目中通过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可避免工匠节省建筑材料,使得学生处理问题时,可在提升自身数学学习认知水平的同时,形成一定的责任感。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将题目信息转化为“多少个边长3米的正方形地砖能够正好铺满长60米,宽30米的长方形?”后,令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得出(60×30)÷(3×3)=200(块)的答案。同时,教师可在学生完成计算后,以鼓励学生回想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在自身生活中应用途径,及时延伸其数学思维,进一步强化习题生活化教学效果。2.合理设置习题难度层级教师在推动习题生活化时,应综合分析学生生活阅历水平、题目信息处理能力、数学思维水平等因素,合理设置习题难度层级,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顺序引导学生进行习题训练,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在将题目生活化时,尽可能选用其日常生活中可接触到的事件或现象作为基本素材,使其能够快速进入习题学习状态。其次,受学生自身生活环境以及个人性格影响,其在生活化习题训练教学中往往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为此,教师在选用合适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应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合理构建习题难度层级,并通过划分各个学习小组,为其设置不同的习题训练任务,消除差异性为生活化习题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强化其实际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数学素养全面发展。例如,在《乘法运算定律》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具体的运算定律,为习题信息引入一定生活元素,使学生在生活化题目中,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基本运算定律。为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运算规律,理解以上运算定律的作用,教师首先可设置启发性生活化题目。如针对乘法交换律,教师可以班级值日为例:“两名学生可抬一桶扫除用水,班级扫除需要4桶水,一次打来扫除用水需要几名学生?”引导学生列出4×2=8或2×4=8的计算式,并引导其进行对比,感知2×4=4×2的运算规律,进而引伸出乘法结合律内容。在学生初步感知并认识到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师可将学生按照学习差异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进一步应用生活化题目开展教学。针对学习基础较弱或思维能力一般的学习小组,教师可列举题目:“仿照刚才解决的题目内容,结合自身经验,再列举几个生活中相似的事件,并列出算式进行对比。”通过该题目,教师可将帮助学习基础一般的小组消化巩固知识,并在列举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交换律,巩固知识基础。而针对学习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设置题目内容“在刚才题目的条件下,若学校一共有15个班级,则学校整体大扫除一侧需要几名学生打水?你能发现算式中蕴藏的规律吗?”通过该题目内容,教师可引导其列出2×4×15=120的计算式,并通过要求其观察分析计算规律,使其在明确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计算顺序,对比运算结果与过程,意识到2×15×4的运算过程更加高效,便于教师后续引出乘法结合律数学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主观察总结,在掌握旧知识点的同时,发现新知识点。最后,教师在按照合理难度层次细化生活化题目内容时,应注意学生个人能力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以此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生活化题目,实现动态教学,确保题目生活化能够在其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自主设计生活素材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针对习题生活化教学环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题目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或观察,自主设计题目。首先,相较于教师提供题目,学生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设计题目环节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改变其在课堂学习中的被动境地,贴合当代教育发展形势。其次,教师与学生实际生活观察角度与认知存在天然差距,因此,教师在将习题生活化时难以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题目内容。而通过自主设计题目内容,教师可帮助其将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与自身生活内容的联系,在设计题目内容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与意义。最后,自主设计题目内容可促使学生不断回想知识点的适用条件、性质、应用方式等,进而帮助其及时巩固课程知识,发挥题目练习环节的作用。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思维碰撞与交流是数学思维能力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可在开展题目生活化教学活动时,增设小组学习活动。例如,针对上述自主题目设计环节,教师可令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换并解答其他组内成员设计的题目。一方面,通过交换题目,学生可通过不同题目内容,拓展自身数学思维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课程知识内容,强化自身数学素养。另一方面,在解答其他组内成员题目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横向对比分析自身题目设计内容,学生可及时意识到自身在相应课程内容学习方面的进步空间,便于教师引导其向优秀题目设计者学习,以此实现共同进步。除此之外,通过交换题目解答环节,教师可促进班级形成良性学习竞争气氛,为习题训练教学工作提供稳定的落实环境,并对整体数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为其设定奖励机制,为活动表现良好的小组积分,在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后,即可为其颁发奖励。通过合理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教师不仅可以调动全部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化习题训练环节,还可以此为基础,促进其及时进行思维交流,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满足学生实际学习成长需要的数学课堂,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动数学习题生活化发展,并通过创建生活情境、合理设置习题难度层级、自主设计习题以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构建多元化数学课堂,有效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之余,也为其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达到题目生活化的教育目的。
意外巨疫带来的居家学习改变了固有的教学模式,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爱芳主持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生活化课程的实践研究》,立项为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0YZJ249,课题参与人利用线上和线下优势结合,开启适合学生居家学习的新型课程的构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节 认识生活化课程一、生活化课程的涵义“生活化课程”,就是以教材内容、生活背景、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科素养、实现全人教育为目标,广泛应用生活素材设计课程,引领学生自读课程,自由思考,自主探索,让其在亲身体验自然生活、亲手操作实践的多向互动中,捕捉知识,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学会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完美融合。二、生活化课程价值1.时代发展的需求信息时代期待多元智能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跨界”、“破壁”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新理念。“核心素养”一概念已慢慢被大家了解,熟悉。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全面发展”的三大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方面”所包含的“六素养”是我们课程改革的航标。超越学科,超越知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的新需求。生活化课程真正把学习还给学生,把知识还给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2.新一代成长的期待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中,几乎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标准,都以学生“经历”或“体验”为前提。新标准的制定是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的,新课程教学也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思维规律,才能获取最佳效果。五官感触是孩子们认识身边世界的最原始方式,逻辑思维是以“感”为源的。五感学习法是发展三级思维能力的基础。选取有效方式,发展学生的直观、形象、抽象三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而由简单直观的生活读物表达,到形象具体的读图、读形表达,再到抽象复杂的符号、数字、概念、算式、表格、文字表达,能力的一步步提升,是生活化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3.特殊时期的教学需要短期居家学习及其与常规课程的有序对接,期待新型课程的构建。疫情长假,线上直播,微课录播等课程成为指导学习的主要方式,灵活便利、丰富广博的同时,也反应出一些不尽人意:长时自律性弱,视力疲劳,缺针对性指导、体验式学习……丰富童心的生活化课程,不仅能够缓解“网学”矛盾,还会真正用起知识的源泉与载体——生活,为少年儿童的整体性发展创造条件。居家学习成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真实的生活处境取代常规课堂的虚拟情境,自主探究获得难得的多元化生活课堂,自主发展获得更自由、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充分利用这一现实资源,从教研组的课程统整、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系统性优化组合到新课程的全面性实施,在一步步实践与改进中,极力发挥数学课程的教育引领作用。生活化课程的实践研究是一项长期工程。学科的整合拓展、学域的重构探索等是社会发展、未来教育的需要。第二节 设计生活化课程一、广泛调研,确立标准实验的每一步,都需要以真实有力的调查数据来支撑。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实践措施的可行性及其实施效果、个性问题的覆盖率及及其解决策略的有效性等等,调查数据是每一步研究“反光镜”。研究第一步,教研组利用网络平台,以电子问卷等方式展开调查,对“难以长时间连上网课”、“听课过程中某一知识点不理解而‘中途入迷’”、“因感到枯燥无味而讨厌网课”、“是否了解/喜欢自主性生活化课堂”等问题进行切实调研,一串数字为新课程对实施提供切实标准,也充分显示出课程生活化、自主性之重要程度。对于各单元教学标准对设立,既需要吃透教材,也需要熟悉学情;对于生活素材对选取,既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也需要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真实调研是“了解”与“熟悉”的有力保障。针对教学需要及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基础、家庭处境等,确定问卷内容,掌握真实数据,以选取最适合的生活素材,构思最恰当的学习引导流程图。二、梳理文献,把握方向以年级为单位组建研究小组。各小组以本学期课程为出发点,分别从“生活化”、“自主学习”两大方面翻阅查询,梳理文献资料。针对本年级教材知识体系,及各年级学生心理特征、思维能力等,充分参考已经成型的研究结果,筛选适合本研究的实用资料。基于文献梳理,同级部资料汇总提炼,撰写文献调研报告,为课程各单元对教学框架对构建准备充分的理论支撑。三、剖析整体,调整课程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习的出发点。充分剖析整册书的内涵,尽量将难度低、自由探索空间大、生活依赖性强的章节往前提,为年幼孩子的独立探索创设条件。例如,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图形、人民币、米与厘米是与计算穿插分布的,“统计”还在新知最后。依据知识难易、学习需求等因素,依次把“统计”、“认识图形”“认识钟表”、“厘米、米的认识”前提安排。当然,为减小集中学习“接连计算”的难度,也充分发挥生活教材的多能性,选择恰当节点对计算知识分子有所涉及。充分利用当前的生活素材,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把复杂生活、繁琐学程简单化,整理出适合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的新课程体系,是实施生活化课程的第一步。四、聚焦单元,设计课程单元是新课程设计的基本单位。依据调整后的新课程,对焦于各单元的核心概念,通过以下五步完成系统性设计:1.把握核心。研读课程标准、本单元教材内容、同体系的跨单元、跨册内容,分析、提炼本单元的知识核心、素养领域,为课程设计找准航标。2.理清思维。以核心概念为统领,提炼单元知识生长线、思维发展线,构建教学思维导图。考虑本单元学习所需生活素材,融入价值体验线,三线同行,组合成完整的设计方案。3.确定目标。结合知识难度、现实学情,估测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掌握深度、能力提升高度、素养发展广度等。4.选取素材。依据教学思维导图,选取实用性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领思考,提供操作导图引领实践,推荐阅读资源引领探索。5.分层设计。由五官感知到逻辑思维,由直观思维到抽象表达,由基础知识到深远拓展,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串,以用带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在此,特别介绍一下本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几类教学方法。(1)五感融通法人与外界接触时,会启用五种器官来感受事物,认识世界。自主探究性生活化课程,即引导学生将整副身心都融入生活,在全身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领悟知识、探究逻辑,并加以实践运用的过程。运用感官和动作多通道认知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认知过程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引领学生思维发生可视化发展,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产生的关联显性化进展,伴随情感萌生、加深而变成各种或许会伴随他们一生的生活“技能”。(2)三线融合法图画、故事是儿童意识中所偏爱文本,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无论是视觉观察还是听觉倾注。坚持三线融合的原则,将干枯的数学数字、图形、计算融润在他们的“最爱”中,即“数学+图画+故事”三线一体,在阅读生活的趣味游戏中,实现直观、形象、抽象思维能力的互助式转化、提升。在自主探究性生活化课程的构建框架中,以三能力层级发展为暗线、数学知识探究为明线,将图画、文字、直白等表达形式组合成故事情节,连续性呈现出来,凸显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的关联性。整个课程体系,体现的就是数学思维的可视化,数学之间与数学生活之间关联的显性化。(3)开展数学阅读生活化课程就是让学生在“读”生活、读“你知道吗”、读绘本故事、读万卷书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有机结合、统一协调,主动获取知识。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因个人思路、思维方式、生活经历及感受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论。数学计算、理解、思维及创新等能力的发展,也是在阅读、表达、交流中得以实现的。读懂文字,读懂物体,读懂图形,读懂数字,读懂符号,读懂表格......多种方式的表达,能够灵活地相互之间转化,才能够有效运用这些形式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完整的表达。居家学习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启迪智慧、提升能力。(4)发展多元智能学生先天素质的差异,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是每个学生智力强项的不同,每个学生多元智力组合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等九种多元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展出来。而自主探究性生活化课程的自由选择性,则为不同潜能的学生都提供了最合适的发展平台。五、合作研讨,智慧共享新课程设计是要经过多次打磨才能真正体现研究思想、获取教育效果的。个人设计成型后,同备课组、教研组研究伙伴进行合作研讨,或者对一个课题,或者聚焦一个共性问题,任课教师互相咨询,骨干教师、引领专家发表指导意见。经历个人、学校、教研团队三级研讨改进,加教研主任三次审阅修改后的至少“3+3”次打磨,新设计定型出炉。大问题,小环节,N遍咨询探讨修改,越研究越深入,越研讨越明白,合作学习结硕果。一次又一次团队智慧的共享,让知识离生活更近一步,让学习离主动更近一步,让发展离全面更近一步。第三节 实施生活化课程多元融合、多感融通的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所期待的学习状态。一、发布任务,课前培训学习任务由简单明了的题号指示或清晰的数、图,变成了大片的文字。如果让学生去阅读操作,他们会变蒙的。到位的解释,才会让学生与家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一次发布任务后,以直播形式教师、学生、家长“齐步走”,不是引领思考知识问题,而是向他们解释完成方法。适应是需要过程的,耐心向学生、家长介绍沟通,反复指导,注意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发他们的探究信心。熟悉模式后,教师慢慢撒手——只发布学习任务就可以了。二、自主探究,课中调度数学知识的创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参与的探究过程。通过身临其境的参与、体验生成情景式的、具体化的知识体系,与个体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知识息息相关的生活镜头,启动好奇心统领下的多枚感官,真实的感觉触动心灵。亲手操作中,一个个的问题堡垒被击破。学习的广度、深度在慢慢扩展,对自己、对知识、对生活的有了更深层的觉知。学习动机越来越强,探究层面越来越深。这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三、作业反馈,收集学情作业是学习过程的“照相机”,记录下自主探究的痕迹、影子。新课程不再像以前那样要求学生“40分钟或半小时把这张卷子交上来”。因为新式探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内容。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学习流程熟悉了,大体时间也就成规了。利用学习过程的“相机”,把学情再现,把思维发展过程细读,归类提炼,评价“学”的同时反思“教”,特别留意预设之外的镜头或未能实现的环节,寻根究底,新设计加以改进,针对个别群体或个人进行个性化指导。最初的反馈中还发现一个问题,研究过程中家长过多介入,甚至控制,阻拦多元感应的自然焕发——很多学生的探究结果呈现出来,都有家长的影子在里面。如此一来,教师无法诊断学生学习的攀及程度、所遇问题、自我个性等教学因素,难以做出最适合他们的新设计。针对这一问题,除直接提醒家长外,也在学习任务中提示学生,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会整合身边资源,使其成为一个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互动交流,个别指导生活化课程强调线下学生与生活、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既锻炼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也为其自我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生活化课程也注重线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对话,既解决自我学习产生的疑惑与困难,也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交际能力,感受到不同探索的不同发现。线上交流除全员性对话群体外,也针对个别学生、个别问题组建分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需要的群体都提供到位帮助,尽量减少他们探究路上的绊脚石,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自主研究中实现各项素养的均衡发展。线上交流与线下探索的有效互动、优化组合,能够有效促进学习的完善性、发展的全面性。由于所处的家庭、文化背景和自身潜能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每一个选择、每一处感想都都反映了各自的独特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观察、探索、思考、创造,并形成独特的创造品质,促其个性化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基于自我经验和已有认知,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特点与其能力目标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促进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五、检测评价,适度练习适时到位的练、评、测,是教学过程的必备环节,生活化课程依然必需。在生活化课堂上,练习由单一写、算转化为以思维、计算为基础的实践操作——写、算成为实践操作的基础,趣味性十足的操作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为应用而算。评融于互动反馈、作业反馈中。探究过程中,虽然不再进行现场直播,但每一位老师都成为面对四五十(或近百)个表演现场的“导演”。而且,每一位“主角”都可能会遇到疑惑、困难,都在期待实施到位的评价、鼓励。对学生来说,在线跟踪、及时点评,是自主探究的动力源泉、反思航标;课后互动性研讨也是纠正错误、鼓励进取的良好途径。及时剖析、评价课堂与作业,解决各类问题,是生活化课程顺利进展的有效保证。生活即教育,课程即体验,学习即成长。用活生活这部教材,让学习回归生活之本源,引学生在捕捉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自由探索,成功与快乐之体验促其创新、成就自我。这正是生活化课程的教育目标。第四节 优化生活化课程一、在总结反思中学习提升对课程优化来说,在线答疑、作业反馈、家长评价、课后互动等都为其二次优化提供依据。教师的课程设计、反思总结,以及对学生学程资源的整理提炼,都是开创途中的优质资源。跟随课堂在线反馈,剖析线下作业反馈,随时记录每天实践的所见所想所感所悟,特别是典型学生的学情信息,及各班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分析他们在每个环节中是怎样思考的,理解深度如何,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解决的,环节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又是怎样的……针对课程实践体验和感悟,刷新自己的教学观点,修正构思框架,细化框架纲目;基于课程实施的困难点、疑惑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学习网上与观点相关的学术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新理论再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实践。通过录制微课等途径进行成熟课例与微课的分享,指导引领其他教师进行实践研究,力争让生活化课程遍及居家学习、集中学习的每一堂课。同伴交流研讨,经验共享,问题同析,在互动中共同提升。二、在自我发展中步步创新数学知识根植于生活,但是隐性的,需要智慧教师挖掘整理,将其设计成若隐若现的、充满童趣的系统性生活化课程,才能发挥最大的引领作用,让每一次自主探究都取得理想效果。可以说,学变、生变源于师变。一次次课程设计与研讨,一次次打磨修正,一次次反馈剖析与研讨,一次次探究反思,个人、备课组、教研组进行交流互动,把感触留住,把经验分享。设计者也是学习者,一步步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提升自我技能。研究的进展就是教师的发展,教学思想随之步步更新,教学能力随之步步提升。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教师怎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那么对于别的一些课题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需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乐趣。教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习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地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三、教学例题简单易懂,创设生活情境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地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四、教学过程创设具体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习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五、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六、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地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总之,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层面的成绩,更是关注学生的智力以及心理的成长。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将实际生活和数学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思维,以此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实现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目的。一、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以此来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数学教学深度挖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数学课程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能够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地体现出数学课程的价值。二、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一) 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多年影响,家长和教师都为了学生的考试结果能够足够优秀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素质的能力。现如今,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进行认识理解,尽可能多地把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展示出来,从而将复杂的小学数学知识,更加直接的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为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辐射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课堂教育教学。近日,沫江学校校级骨干教师苟碧英开展了《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索》的讲座,全体教师参与聆听。苟碧英老师结合自己从教三十年来的经验,用生动的案例与大家分享了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生活化教学展现出的重要依据;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等,帮助大家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升华数学文化知识,更好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做到学以致用。【来源:沙湾区沫江学校】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众网·海报新闻 潍坊报道有这样一群人带着生活化课程的一个课例,一起携手走进了直播间,直接和大家面对面,讲授他们的课程实践,分享他们的课程经验,交流他们对课程的情感……和直播间的近四百名老师,一起度过了一个最美的夜晚。这群人,志同道亦合。他们为了一件事情、一个目标而不断努力,不停奔跑,他们是一个理想信念的共同体。生活化课程的不断推进,就是理想信念的不断前进。每晚八点,他们相约,雷打不动,从未间断。他们秉持一个信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是“育人”,生活化课程的初心就是以生为本,把学习还给学生,把知识还给生活。首先,高密教科院张爱芳副院长从探秘“数学黑洞”进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分析,为我们解读了”基于学的生活化课程”的背景和意义。阅读理解不全、不会语言转换、不会数学表达、不会思维联结合发展等问题的凸显,体现出来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然后又从生活化课程的目的、界定、原则,深刻解读了生活化课程的生活不是简单运用生活的情境图,而是破解现有课程教学中“学不会”的问题,是学生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课程。让学生发现自我,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生活化课程是把课程还给教师,把知识还给生活,把学习还给学生,运用五感学习法,多元表达等方法,基于单元视角下整体设计,体现课程的生活化、个性化、关联性、探究性,符合学生三级思维能力转化过程,从读物表达到读图表达,最后发展到抽象算式表达,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然后张院长借用二下《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个课例,详细剖析了如何使课程设计实现课堂落地。首先定准目标,体现学科素养,以核心概念为主要目标;然后通过真实有意义,易操作的“倒牛奶”这个常见的生活化情境,唤起学生体验加法和加法的活动经验。设计活动中,分三个探究进行。探究一中打破课本中用纸条摆一摆,被动无个性的经验活动,用目标和任务为引领,结合五感学习法,由读文字和数字转化成画图和标信息,把抽象变形象具体,最终抽象成列式解答。学生们用自己独有的活动经验,个性化表达呈现出精彩的成果。张院长再次强调,活动设计必须是学科素养、核心概念和个人经验融在一起的体现,让教师对学生的思考过程可观,可评,可测。探究二让学生借助图把数和算式直观对接,扣紧数学本质关系,用生活来阐释数学,把抽象和具体结合起来,让孩子的思维真正的发展,突出数量关联性和两级思维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师规范演示画图表示的过程,为孩子积累规范的画条形图和线段图的画图经验。探究三通过问题细化,引导孩子走向深度思考。前两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不同,又多样化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在对比当中找到数学的本质——数量关系,让核心素养自然落地。老师再借助孩子自己发现的数学本质数量关系,给予概念,升级抽象出“标准”,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升级表达方式,由实物到物图再到简图,思维越来越简单,思维越来越抽象,学生一步一步的思维表达过程震撼着每一位聆听的老师。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包罗万象,但我们的探究并没有到此结束。张院长指出张老师又用课件规范展现线段图的画法,通过反例对比,再次突出线段图的规范和优势。同样多的含义在这里再次展现和深化。再次拓展,“你还能发现什么?”继续发现让学生发散思维,让老师读懂孩子的思维,基于单元整体设计,拉长思维线,后续连接,激发孩子的潜能。生活化课程中练习的设计,以生活化贯穿,兼顾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已有水平两个目标,从文到图到数,用综合性的绘本,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转化。最后张院长还表达了自己的数学生活化课程观,让课程成为反映能量场,引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精准的把脉,让学生过程生成的结果让课程成为教师的自观镜,学生的放大镜。以课例为转折点,提出下一步课程研究的三个方向,以单元整体设计为目标定位,体现课程表现性和过程性评价,如何让课堂有效实施。“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在张院长精彩交流的引领下,八位团队主评人也各抒己见,分别基于自己的视角和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课程的创作者和实践者——张金玲老师针对课程设计的感悟,为我们带来了《改变,源自教师》的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了解、掌握学情,才能真正读懂学生。给我们指出,教师对知识的把握要有一定深度,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深入。高密市恒涛双语实验学校的杨绍贞老师《入境 入道 入味》的观课感悟,由浅入深,以“生活”为切入点,让孩子入境、抓住“根本”,让孩子入道、深度思考,让孩子入味。杨老师认为活动的设计要抓住“主线”,陈述简单清楚,目标明确。只有老师的“教”变得简单,那么学生得“学”才会更深。当孩子在学习中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有滋有味的学数学,做数学,而这样的数学启蒙教育,一定是入味而有营养的。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的王秀贞老师《云端上的春夜喜雨》,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化课程的细致剖析。生活化课程是一节种子课,凸显了“根”和“源”的本位,是追寻的思想境界。王老师表示课程中冲击力最大的是线段图,从实物图—条形图—线段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自然生成;影响最大的是,多要加,少要减,标准意识的形成;这样的设计加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续的学习撒下了知识的种子。高密市豪迈二小张晓婷老师作为生活化课程实施的第一人,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的想法。生活化课程是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发展的平台,教材是课程的内容,在教学设计师,我们应该把教的知识整合内化,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外显学生思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去学习,将知识的根安在学生自己经验的土地上。高密市孚日小学的侯瑞玲老师,用温度、生命力、看得见三个关键词表达了自己观课例的收获。用“倒牛奶”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共鸣,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融入数学学习。一节有生命力的课程,没有标准答案的衡量,注重知识生长点,让学生的思维跃然纸上。高密市朝阳小学的孙菲菲老师认为生活化课程是把学习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生长线,用绘本形象呈现思考。打通标准、对比、差量这三个量的知识关系,再升级逆向思维,形成知识网络。孙菲菲老师还提出,情景创设中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图画创作,让参与的学生有自豪感。在课堂具体实施中,如果在加入唱跳活动,活跃气氛,更能符合学生年龄特征。高密市崇实小学刘树青老师认为五感学习可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用生活诠释数学。刘老师指出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成就学生时也成就了自己。用真实作品体现学生思维,以学定教,当成教师教学的起点和延伸点。高密市第三实验小学李金玉老师通过观课和参与生活化课程感受到数学是讲道理的科学。李老师认为课程设计要让学生摸得着头绪,数学是讲道理的,每个知识的产生是有原因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才能是活的数学。最后,主持人史蕾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实践生活化课程的心得。课程实施的前提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意识,与家长和学生做好线上沟通,对课程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开始实践,否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任务的最终失败。独行致快,众行致远。原本定在两个小时的直播已经不知不觉超出了半个多小时,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直播间的人数不减反增,到晚上十点半的时候,直播间388人的定格给了这群人莫大的鼓舞。感谢张院长的一路引领,不舍不弃,有了您,才有了这群人,使这个团队有了执行的力度;感谢这群人的一路坚持,有了大家的相互扶持、陪伴、鼓励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才让这个课程落地的铿锵有力,有了坚持的底气;感谢直播间所有人的默默陪伴,虽然隔着屏幕看不到大家的脸,听不到大家的声音,但是透过满屏的文字,传递出来的都是温暖的气息和鼓励的眼神,那一刻的无声却让这个直播间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动力,就像夜晚绽放的烟花,照亮夜空,点亮前程,使课程有了温度。真正想做成一件事,不取决于你当时有多少热情,而是看你能多久坚持。当你真正想要做成一件事,全世界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总有这么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人间最美四月天,人间万象更新时。直播,我们希望更多优秀的老师能加入其中,一起探讨、研究,一起成长、进步,一起相约八点,一起合作共赢。因为有信心就会有勇气,有梦想就会有冲动……
论文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论文网。论文关键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即具有适应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包括数学意识、数学思考、数学交流、数学应用以及数学人文精神等方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数学教育的作用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深知数学素养的培养又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积极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阶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课题研究中,我注重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情境和模拟现实情境中逐步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合理改编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长方形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适当改编了一下教材,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和乌龟今天又要进行一场比赛。这一次要比谁跑的路程长。小兔子绕长方形花坛跑一圈,乌龟绕正方形花坛跑一圈(依次出示花坛及相关数字)。你能猜一猜谁跑的路程长吗?”学生争论不休,意见各异。有的说兔子跑的路程长,有的说乌龟跑的路程长,有的还说一样长。这时教师再顺水推舟,“究竟谁猜的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谁有好办法?”从而很自然的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样稍做改变,就把教材主题图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创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数学品质我们知道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这个情境存在怎样的数学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找规律》一课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最近几个周,有十个同学表现特别优秀。到底是谁呢?我要和他们握手。”于是,我走下讲台,和他们握了10次手。“大家知道他们是谁了吗?”学生愕然,欲言又止。“你想说什么?”一个同学起立:“老师,你没跟10个同学握手啊!”“我明明握了10次呀!”“老师,你跟有些同学握了一次手,跟有些同学握了两次手,都握乱了。应该有顺序地每人握一次手。”问题在意料之中出来了!我顺水推舟,“看来要进行‘有序’排列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序排列的规律。”接着出示三个木偶和三顶帽子,提出要求:每个木偶配一顶帽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愉快地开始了自主探究活动。三、续编生活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恰当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打造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生活课堂。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续编、交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例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我讲了一样一个生活故事: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玲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学生首先要考虑到爸爸出差跨了哪两个月,再考虑每月的天数,如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十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十30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天。最后再进行合理计算。学生意犹未尽,我顺势抛出新的问题:请仿照刚才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续编故事。看谁的故事最精彩,解决得最巧妙。各小组迅速开始分工:续编的、记录的、计算的、监督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听、说、读、算方面尽情发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做数学、用数学”,就是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开展操作实验、猜想验证、合作探究、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探索性数学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在经历与体验中逐步形成数学观点、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策略,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超市去参观,并以自己的人民币票样或压岁钱为例,设计“小小商店”等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模拟购物,进一步体会人民的有关知识:人民币的认识、元、角、分之间的互换、正确付钱、找钱等。再如:在学习了《厘米的认识》一课后,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了解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安排学生课下找一找、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解决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得到巩固,在“做”中学会应用,在“做”中学会创造,在“做”中得到发展。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不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可以结合其他的途径进行培养。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有意识的教学活动,切实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