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价标准单一虽然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但是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价值观念与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要求没有完全契合。其一,分数重于能力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二,也有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全然抛弃考试评价方式,认为考试分数就一定会打击学困生的兴趣。长此以往不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2.学习目的不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认知需要是“要求知道和理解(事物),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认知需要是直接指向学习或知识本身的,也就是通过学习和获得知识本身,学习者就能得到满足,知识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天天甚至时时都有新的事物发生,人在适应这种发展的状态下,很容易造成没有时间慢下来好好品味“学习”这件事,更别说感受学科魅力,学习也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家长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珠心算能力、奥数水平等都寄予较高的希望,当学生的实际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会流露出失望的情绪,甚至责备学生,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负担。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教学的有效性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时期,由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兴起,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关注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对教学过程经常反思,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三、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接受知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对外界事物表现出明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习中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在有趣的学习情境与学习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探究与学习。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加减法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入新课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性。情境创设如下:在森林王国要举行一场“谁最聪明”的比赛,在最紧张的决赛阶段,考官兔子先生在黑板上列出了两道长长的算式,台下的选手匆忙地进行计算,算式才刚刚写完,小猪就已经把正确答案计算出来了,这引来了大家的一阵惊叹,小猪平时在大家看来是最笨的,竟然赢得了这次比赛,在对小猪进行赛后采访时发现他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的师傅山羊老师给了他锦囊妙计。那么,到底是什么好法子让他在比赛中获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揭开这个谜底。这种故事情境创设的课堂导入方法,能够在教学的起始环节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积极的主动探究中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接受新的知识。2.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应只浮于内容表面,应该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和掌握,从而可以灵活变通,举一反三,达到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数物品的情境里,借助问题“拿出和水果同样多的小棒,怎样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数量是多少?”引入关于计数单位的知识。学习这部分知识前,学生已经具备了数数的基础,是基于经验的一个一个地数。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对数的认识开始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因此要特别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数小棒”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捆小棒表示“十”的表象,使学生经历建立“一对多”的对应关系的过程,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从而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3.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今天的错误不代表学生学习的失败,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都是存在价值的,教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要表扬,同时提醒学生戒骄戒躁,对成绩差一些的学生提供帮助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给出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这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数学学习的有效性要求教师要勤于反思教学方法和教育过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使学生学到学科知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画图法。画图法直观形象,通过画图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年龄较小的学生采用涂一涂、画一画的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是画线段图。线段图形象直观、条理清晰。通过画线段图,可以将复杂多变的数量关系简化成图形,弥补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特征,并根据特征列出算式进行计算。二是画图形和示意图。一些有关实物或空间图形的题型通过画出图形,变抽象为具体,解答起来就容易多了。画图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外显,而且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画图在具体形象和抽象数量关系之间架起了桥梁。数学教师应从低年级开始让学生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以使学生从小养成用线段图辅助解题的习惯,为其中高年级做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做铺垫。列表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列表法清晰明了,不容易重复和遗漏,便于学生记忆。例如:新人教版的乘法口诀、数位顺序表、正反比例问题等。模拟操作法。模拟操作法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通过这种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解决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运用这样的策略,学生们更易于接受。还原法。还原法就是倒过来推想的方法,就是从问题的结果一步步地倒着思考、推理。在解决某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在正面思考时遇到阻碍和困难时,不妨换一个思路,从相反的方向,即从问题的结果,一步步地往前推。转化法。转化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法也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常用的方法。假设法。假设法的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猜一猜。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方程式。中高年级开始要求用方程式来解应用题。即学会设未知数,理解题意后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在这里,笔者给学生提一个建议:就算已经会列方程式了,还是要多想一些其他方法来解题。这样做,有助于拓宽思路,使解题途径多样化。当然,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其实,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是将学生培养成解决问题的专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慢慢地就会举一反三,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的培养也需要教师的精心选题,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无论哪种技能都要勤加练习。总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灵活判断和选择,综合运用相关策略,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课堂提问的策略、活动组织的策略、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教学多媒体选择策略等。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以问题为载体,内容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活动形式为主。下面主要从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活动组织的策略两方面进行讲述。1. 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的一-类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是这个领域教学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 方式。也就是通过问题来制造不协调,引得学生进人问题情境中,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结果,再引发新的问题情境.它不只是教学的开始,它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他们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渴望认识与了解周围的事物。所以,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如“我们去春游”课题,对于学生来说,春游是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在学生心目中基本以“娱乐”性质为主,很少会联想到数学。因此,如何让学生将春游活动与数学相联系,就需要教师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对此,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春游出发之前开设这一课题,抛出问题:去春游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通过这样的真实情境的问题创设,有助于激发孩子调查活动开展的欲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第二,构建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所以在创设的时候要注意问题要求思考性。同时,问题的设计、呈现方式、方法和结果的开放程度都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特点进行合理设计问题。当然,物极必反,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会严重打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人,将问题简化或分解。如“怎样滚得远”这一课题中,这个课题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由于其内涵大广,学生抓不住研究方向,无从下手,这时需要教师提出一个范围小一点的系列问题,即研究小车轮怎样滚得远,影响小车轮的因素有哪些。第三,构建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更喜欢和关注有意思的和新颖的事物。有趣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将认知与情感同时运用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且能够很轻松地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和发展。如“丰收的果园”是一年级教材中的课题,让学生面对一一个童话式的具体场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通过以学生喜闻乐见声情并茂的动画与儿歌为载体,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无月2.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学计回叹,出四学好险进知会小界,主补生 由于活动是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形式,所以活动组织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活动小组的人员搭配要合理。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必须考虑到各小组内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性别、人际关系等。一般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组内要有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兴趣 现有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分工时,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合理分配任务。对于能力有限的学生,就安排相对简单的工作,以此来激发他们接受任务的兴趣,增强他们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第二,教师的活动指导要及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完成一-项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指导中,如在开展活动之前,需要在最初的准备阶段商讨好活动的主题、步骤和方法,以及在活动过程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活动。另外,活动的目的不只是活动本身,而是更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综合应用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在一旁及时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
(导语:知识需要分享,我们愿意与您分享,与您最关心的人分享!研究使人进步,我们愿与您一起努力学习,使孩子的学习省力又高效一、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1) 每个人都学有价值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数学内容的价值需要教师思考、捕捉和发展,并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动态渗透。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体验数学应用的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2) 每个人都有必要的数学知识必要数学是指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这种数学无论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世界。“必需的数学”包括对数学价值的基本认识;对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的初步认识;发现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读、写、讨论和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等,从而逐步了解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3)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潜力,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素质,尊重每一个血神独立的思维方式,要求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思维。为每个学生搭建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为每个学生创造进行思考、操作和时空的合作与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专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问题需要,最大限度来打开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把要讲的内容编成“剧本”,然后在论坛上进行演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编造“剧本”,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地、合作地获取知识。2、从传授知识到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合作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必须设计适合学生的脚本。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所有学生。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时间上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实践。4、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形式:既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学生情绪、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创生”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环境。二、数学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一个概念:生活经验,即恢复数学知识的形成。本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其抽象为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运用,使学生有一种亲身体验,同时,使学生对数学有更好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取得进步和发展。两个动力:“有用”,“有趣”。在从个人经验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既有用又有趣,他可以充分发挥“有用”外部动力和“有趣”内部动力。三个阶段,尊重知识的形成。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掌握从“感悟”到“掌握”到“贯通”的学习过程。“感悟”是通过探索和思考,初步发现、感知和理解新事物与现有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是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和总结来获得新知识,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贯通”可以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感受到具有魅力喜欢数学,喜欢解决问题。四种方法是通过“联想扩展”、“转化迁移”、“数形结合”、“手脑并用”来鼓励和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三、学习数学课程资源数学已成为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工具,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实、有趣和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将成为数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1) 基于经验学习数学学数学应该来自数学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进入课堂不是带着空着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即使学生没有接触过一些问题,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一旦问题摆在面前,他们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相关经验和认知能力,对问题形成某种解释,这是他们根据经验背景推断出的逻辑假设。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去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2) 依靠生活学数学学习数学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根植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作为现阶段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通过生活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关键,从而具有亲切的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数学学习的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很多数学知识是在学生没有形成具体数学理论的情况下,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数学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价值来自于你我的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研究中,有一个问题:148-95=148-100+5,学生们在减去100时很难加5。我让学生们互相讨论:为什么要加5?一个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钱”现实生活协会:我妈妈拿148元到店里买了一个95元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店员一张一百元的钞票(148-100=48),店员拿回来5元(应加5元)。所以,应该加上额外的5个。另外,结合一年级“凑十法”的教学,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案。12-9=12-10+1=2+1=3。这类“生活教学”实例通过生活体验验证抽象运算,具体经验提炼升华为理论(简单运算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原来的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和创造情境学数学数学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为了知识。例如:在“可能性”教学中,学生触摸球赛,即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公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按比例分配”班,我们可以创造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帮助学校分配植树任务。学校为五年级三班安排了80项植树任务,按男女分为男女两组(其中男30名,女10名)进行练习,任务被分配给学生,学生们就作业计划互相交流。这种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在用不同方法分球的争议中的思维过程,对“怎样分配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基础上的各种分配方案中得出最合理的比例分布,从而展示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必要性”,进而引出话题。(4) 组织活动学数学数学学习是学生活动的过程体验课程目标由“关注结果”变为“关注过程”,课程设计由“给予知识”变为“引起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要求。学生是课堂学生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核心。没有经验,就没有学问,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体验数学活动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机会。(5) 自由探索学数学数学学习是对学生自由思维的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数学学习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自由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综合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形成新知识,感受新经验,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功喜悦,培养个性品质。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学数学,学生可以阅读书籍,解决问题,推导公式和规则,揭示规律,获得知识。例如,在“圆的周长”课上,课前,我要求学生自由地画画,自己画各种圆圈,准备相关道具,提前预习新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做、想、玩。在演讲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经明确了周长测量的不同方法。本文总结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学习知识完全是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获得的。自由探索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自由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发展。(6) ,应用网络学数学网络教育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转移到网络上,新的教学方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者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任务和不同的学习者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1、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弥补教材的不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允许学生在数学教科书中体验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空间。在实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呈现一个虚拟现实生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获得学习体验,在信息环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使学生能够积极构建自己的学习体验,弥补教材的不足。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和“可能性”是五年级数学教材中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模拟教学课件逐一创设“虚拟现实”情境,使学生兴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高潮学习的强烈愿望。在此期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个性化思维得以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自然会学到知识和生活现实,通过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缩短教材内容与生活体验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2、利用多媒体教学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即便如此,由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学生们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的讲解仍不甚深刻,容易感到疲倦甚至无聊。重点是突破重点,突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的具体形象,动静结合,音色结合,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变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教师讲解难、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有效地可以做到精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数学课堂教学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数学教学应增加新的教学形式: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应用。基于这一思路,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数学的渠道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教师将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选择并处理他或她的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中的新信息来构建自己的理解四、数学学习模式数学“探,作,点,练,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以激发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是写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依靠教学(在教师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习教育。即“生动课堂”致力于训练大写字母的人。基于以上思想,我们提出了“探,作,点,练,评”学习模式链接解释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为了本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设计初步的知识环节;二是为了本课的顺利进行,根据实验的需要,操作、示范等需要,三是有效的自主学习(预习)活动。2、课堂学习的五个重要环节是二十字方针“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练习反馈,多元评价”。这五个环节如下:环节一:初步探索,教师提供课堂学习相关案例,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结论。明确要求:包括时间要求、结论撰写要求等。环节二:合作与交流(1)小组交流,组通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中进行。小组沟通解决了探索中得出的不完善结论,使结论趋于完善。(2) 小组间交流(课堂展示)小组间交流采用学生说或做的形式,学生可以说出类比、归纳、推理的结论,最后提高结论。再谈定理的展开与变化。要在课堂上引起讨论,展示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问题。环节三:强化教学,对于重要问题,教师应及时引导和指导,拓展和改变,在课堂上引起讨论,展示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他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传授的归纳、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环节四:练习反馈,结论和计算方法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巩固训练需要独立完成,小组沟通和小组间沟通。对于课堂上的重点练习,要讨论解决方案和思维方法,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对题目进行变型训练和分类比较。环节五:多元评价是对一节课的总结和推广,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一开始,老师应该教他们如何总结和总结什么?例如:教他们总结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自己收获。这些成果包括对公式的理解、规律的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应用以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还包括课堂上对表现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学习。3、课后延伸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作业的层次化。作业应分为比较作业和选择性作业。也可以安排探究作业,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二是要检讨巩固。第三,课后相关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五、课堂评价课堂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率,使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完美、最和谐的统一,学习知识,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贯彻新课改精神,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学生的乐事。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推动教师由体验型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提高教师素质。现制定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1、指导思想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人人都能学有价值数学的基本思想,人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相关的评价理念,结合我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到教学资源投入最小,教学效果最大化。2、设计理念(1) 主导课堂教学。探索和协调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农家路”课堂。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构建高效课堂。(2) 提高教师水平。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现代教育科学理念的对话与碰撞,引发探究与思考,优化课堂教学。(3) 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数学教育。3、基本原理(1) 激励原则:坚持正面教育,用热情鼓励学生,相信每个孩子可以成才,为他们的成功创造条件。(2) 民主原则: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自立精神。(3) 内因原则: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源。和谐教育的内化原则是使学生在愉快情绪的心理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接受教育,促进内因的改变。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启发式教学的主动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能力。(4) 协调性原则:整体优化的重要基础是协调性,协调性要求各种教育因素的最协调组合,和谐就是使各种力量相互协调,发挥互补作用,相互补充,形成整体优化的格局。4、评价标准(1) 教学目标(10分)① 课程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适合学生实际,能面向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基本要求。② 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激励和评价的作用。(2) 教学内容(20分)① 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能对教材知识进行加工重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② 围绕教学内容和特点,选择教学资源,加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和有效支持。③ 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知识的重建。(3) 教学活动(30分)① 形势的有效性。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经验,主动开展数学认知活动。② 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探究和思考的需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激发、帮助和支持学生的教学方法,突破认知和思维障碍,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③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活动和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形成规律,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追求。④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内容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开展观察、实验、推测、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情境;构建师生,学生互动,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通过对话激发探索的意识和欲望,引发思维碰撞,使学习的学生获得自信、自省,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数学学习活动的价值。⑤ 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要注重对学生思维问题的引发;重视材料的情境和数学化过程;重视目标、任务和兴趣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可行性,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注意对基础上群体合作的个性化思考和合作意识和愿望,学生有合理的分工,明确的任务和参与性,学生要学会尊重、倾听、欣赏和质疑,通过对话和交流,加深学生的思维系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⑥ 评价的有效性。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质量。评价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综合价值功能。⑦ 教学活动各方面系统和谐,组织协调顺畅,问题和探究的时空宽裕,学生思维活跃清晰,教学活动自然流畅。(4) 教学效果(20分)①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究欲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沟通意识。② 通过数学活动,学生主动体验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经验。③ 通过数学活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④ 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尊重学生的个性,获得自信,每个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5) 教师素质(10分)① 以及教风民主,情感丰富,亲和力强。② 教学语言规范、生动、准确、流畅。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能灵活处理突发事件。③ 能够从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中生成课程资源,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④ 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数学文化,积淀深厚,头发稀疏。他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6) 教学创新(10分)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件使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显著。
第六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第一节 数与代数教学的价值、内容与目标一、数与代数教学的价值(一)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三)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利用科学观点认识现实世界二、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第一学段(一)数的认识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知道万以内数的十进制组成,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可以表示多位数。3.理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数量,并能进行交流。(二)数的运算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4. 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6.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三)常见的量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4.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5.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四)探索规律第二学段(一)数的认识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3.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作用。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等概念的意义。7.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9.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二)数的运算1. 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4.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7.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x数量、路程=速度X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9.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三)式与方程1.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2. 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3.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解方程的作用。4. 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四)正比例、反比例1.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3. 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4.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五)探索规律三、数与代数的课程目标《课标(2011年版)》在概述总目标之后,就每一学段的教学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对总目标进行了具体阐述。(一)数的认识“数的认识”内容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数概念在小学数学中的核心地位。二是明确理解数的意义是数概念教学的重点三是突出数感的培养。(二)数的运算《课标(2011年版)》把传统教学重视的与新课程的做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运算能力的要求。在口算方面,把原来第二学段“能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放到第一学段,并连同百以内的加减法改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位数乘除两位数”。在笔算方面,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的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关于估算,新课程非常重视,要求教师自始至终重视估算的教学。《课标(2011年版)》关于估算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另外,关于算法与探索规律等内容,变化也比较明显。(三)式与方程《课标(2011年版)》主要变化有:一是增加了“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二是将原来的“(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述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三是将“理解等式的姓质”改述为“了解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其目的是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为过分强调方法统一,学生个性受到一定压制,很难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从“理解”调整为“了解”,降低对“等式性质”的学习要求。(四)珠算与计算器的使用《课标(2011年版)》则提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五)应用题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内容由繁难庞杂趋向于简洁明了,解法由算术解到算术解与方程解相结合,能力培养上由单纯重视解题技能发展为同时重视解题思路。新课程始终强调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教学白融合。值得提出的是,《课标(2011年版)》在重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突出了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第二节 数与量的概念教学一、自然数概念的教学自然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以及方以上数的认识(或者称“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另外还包括因数与倍数等内容。自然数概念的教学包括以下几点:(一)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数(二)教学(三)突出自然数抽象意义的理解1. 联系实际体会自然数的意义,使学生在应用中深化对数概念的认识。2. 应重视数的读写教学。正确读写自然数与理解自然数意义是相互促进的。3. 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计数单位问的关系-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而哪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了解十进制计救法有助于加深对目然数的意义的理解。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各种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数感关于数感的构成要素,有研究者认为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的关系、数的运算、数的估算、数的问题解决”等六个方面。(四)在因数与倍数等概念教学中进一步理解自然数二、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概念的教学(一)分数的认识现行教材中分数概念通常从三个层面帮助学生理解:一是“比率”,即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二是“度量”,指的是可以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计。三是“商”,即把分数视为两个整数相除的结果(即商定义)。实际教学一般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段。主要是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具体分数,突出分数的实质是“平均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阶段,教学“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多维度理解分数概念的内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段。(二)小数的认识1. 小数意义的教学2.小数性质的教学(三)百分数的认识(四)负数的认识1. 密切联系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意义2.注重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三、常见的量的教学(一)结合现实情境,认识货币单位(二)联系具体情境,感受重量单位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重量单位,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三)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时间单位2.认识大月和小月。3.记住大月和小月。4.计算全年的天数。第三节 数的运算的教学一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算的意义与价值。二是要重视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三是要重视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教学的有效联结。四是要注意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教学的和谐统一。五是注意口算、笔算与估算的有机结合。数的运算主要包括整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分别讨论如下。一、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一)整数加减法教学2.100 以内加减法的教学(1)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结合起来(2)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3. 万以内加减法教学(二)整数乘除法的教学1. 乘除法意义的教学2.表内乘除法的教学3.乘、除数是一、两位数的乘除法的教学二、小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一)小数加减法教学1. 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学习一位小数的加减法。2. 系统教学小数加减法。因为学生在整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二)小数乘除法教学计算小数乘法是先不看小数点,按照整数乘法来计算,然后在得到的积中点上小数点。三、分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一)分数加减法的教学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计算。(二)分数乘除法的教学1. 分数乘法2. 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可分成分数除法的意义与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两个层次进行。第四节 式与方程以及实际问题的教学一、用字母表示数与易方程的教学(一)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年龄特征,教学时,要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的、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逐步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便利。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主要是几何求积公式),可引导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公式。由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引出a2时,要讲清其意义、读法与写法,注意将a2与2a对比,以防混淆。a2表示a乘以a的积,aX2表示两个a相加的和或者a的2倍。3.指导学生学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进行同单式的化简(二)简易方程1. 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意义,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是等式的下位概念。2.结合操作,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简易方程总之,在小学里教学简易方程,要注意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对于较复杂的类型,要引导学生先把它们转化为较简单的情形。二、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教学(一)列方程与列算式解实际问题的比较(二)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教学的意义1.感受数学应用价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增强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教学1.打好知识基础,实现顺利过渡2.密切结合实际,设计适合用方程解的问题3.把握教学关键,渗透数学思想4.加强比较,发展学生思维第五节 比和比例的教学一、比与比例的概念比和比例一直是初学者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二、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的拓展。三、成正比例、成反比例的量(一)注意通过实例比较概念的异同(二)引导学生画正比例关系图,并根据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成正比例、成反比例的量后,可引导学生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以加深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并使学生在直观上感受函数思想,为以后学习函数图像的绘制奠定基础。(三)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在教学成正、反比例的量后,可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相互交流,使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六节 探索规律的教学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在小学阶段,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通过结论的验证与应用为演绎推理能力的形成奠定必要的基础。二、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与编排从《课标(2011年版)》来看,一方面,在各领域公式、法则、算法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中,强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各学段具体目标如下:三、探索规律的教学策略教学时,需要仔细研究、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科学设计。(一)引导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观察是基础,猜想是关键。通过观察,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而猜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就是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二)引导学生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教学中问题的探索性、开放性更强。另外,发现的规律要用数学方法表示,有些表示方法可以看作数学模型或者相当接近数学模型了。(三)重视公式、法则、定律等知识探索过程的教学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进行的一系列解决课堂上将要面临问题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做的一些工作。下面主要从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组织形式两方面进行阐述。1.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师需要整合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活动状态,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要注意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密切联系的学习材料,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数字与信息”课题中,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学号、人民币的编码、电影票的编码等为学习材料,使得学生兴趣浓厚,想要探究编码规律的愿望就很容易地被调动起来。第二,要适 当完善学生的学习材料。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的能力比较有限,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善和改进学习材料。如“怎样滚得远”这- -课题中,苏教版教材建议使用斜面、三角尺一副、量角器、皮尺、小车轮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由于变量因素太多,学生的操作可能会出现很大误差,影响数据的获得。另外,还会使活动时间变长。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提前准备好学习材料,可以准备好统一的支架和木板搭成斜面,方便学生在实验中调节角度和测量斜面的角度,保证活动能顺利地进行。第三,要适当开发身边的校本资源。从前面的调查中发现,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认为校本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杨蓉教师设计了“巧手做花灯”。武定新村小学地处夫子庙地区,一直将“秦淮花灯”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教育开发资源。由于花灯的制作中很多方面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周长、面积、价格、损耗率、图案的设计、合理使用材料等,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将其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做花灯”的实践活动,解决“设计花灯”“购买材料”“动手制作”以及“卖花灯”等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解决策略的能力有着非常好的效果。2. 教学组织形式的确立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以活动为主的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参与,需要教师利用问题引领、学生能够全程参与的完整的学习活动。所以,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更侧重小组合作学习。而在教学空间上,要采取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方式。如在数一数校园 中的物体这个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走出教室,亲自体验,学会用数来表达身边的物体。
本网讯(通讯员 蒋宇敏 刘小伟)九月丹桂满园香,魅力城南迎客来。9月25日上午,“城南小学教学开放日”活动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举行,城南小学与双凤乡的一百二十余位老师参加此次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城区学校教研活动的示范带领作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增进两地学校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为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素质搭建平台。城南小学校长李剑亮在研讨会上致辞。他希望籍此次研讨活动,起抛砖引玉、共同成长之效。更衷心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搭建好双凤——城南良好的交流平台,心手相连、情谊相牵,以教学研讨为主线,全方位建立起互动窗口,共同奏响纯粹教育的动人旋律、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教育华章。上午,教学研讨分学科开展活动,黎茉欣老师执教《识字2树之歌》,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文本有机结合,并利用“青蛙跳伞”等游戏与学生亲切互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识字兴趣浓厚。周丽老师执教《题西林壁》,全诗教学时始终伴着朗朗书声,初读—精读—悟读三部曲循序渐进,学生在读中感受古典诗歌之美采取诗中作画、想象画面等方式领悟哲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李宁老师执教《认识线段》时重视学生的体验,学生通过“认一认”、“折一折 ”、“画一画”、“数一数”等教学环节将理解概念与数学数学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智慧在指间绽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尹祥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多种策略综合运用,将数学融入生活,学生乐学、好学,用专注自信让课堂精彩飞扬。知识在笔尖中飞扬,能力在倾听中成长。 下午的环节,城南小学教学副校长李林林向大家分享《尽享识字之趣,感受汉字之魂》,立根教材、实用性强,解决了许多低年级老师的实际教学困惑。教导主任张迎春的讲座《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阐述了小学数学概念的意义、表现形式、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问题,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做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在随后的互动交流环节,老师们积极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思考,不少老师都感叹受益匪浅。本次活动得到了邵东市教科所、两市塘中心学校、双凤中心学校的大力支持。邵东市教科所所长程金夫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该活动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城乡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此活动能够持续开展下去。邵东市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郭筱硌老师和小学数学教研员李丽老师对四堂观摩课作了精彩的点评:“老师的教理念新、方法巧、设计妙、底蕴深,学生的学敢表达、思维活、会创新。”这次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振兴乡村教育、两校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为以后的发展提升创造了条件。深植“友谊之树”、开出“团结之花”,相约城南,携手成长,助燃邵东纯粹教育之光。【来源:邵东市教育局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策略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意义,其后深刻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提高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策略和措施,希望以此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创新进步,促进学生全面系统发展。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策略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提出和不断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何从根本上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小学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根本目标。具体而言,小学数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并帮助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应当集中在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的教学上,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要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任务,小学学校及数学教师应当对当前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刻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手段,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高效的创新改革,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所谓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面对一系列问题所进行的独立思考和有效的分析研究,并且发挥其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独立进行问题的解决。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发展充满了好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层层递进,逐级引导,使其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从而为其后期的全面系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和目标任务。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我们得知,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数学教学,加快并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第二,通过数学实践教学,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搭建高效的知识框架和学习体系,使其运用自身所学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独立思考并完成数学知识和内容的学习;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主动性,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逐渐将独立思考发展成基于自身自觉性的主动行为。另一方面,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当代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和措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要从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提高,注重学生的系统发展和全面能力的强化。基于此,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二、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提高面临的困(一)尚未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虽然明确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其作为教学要点,仍然由教师对整堂课的实际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控,按照备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接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课本中的案例进行独立有效的思考,教师会根据教学时间和进度将习题的答案直接公布,列出详细的解题步骤,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或交流的形式大于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正感受和对知识的内化吸收情况。长此以往,小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对案例习题的解决存在等待的思想,不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加之教师不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二)受传统应试教育和现代科技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将学生的总成绩作为衡量其综合能力的标准,部分家长和学生也将学生的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好坏的标准,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不仅仅要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课余时间还要在辅导班进行补习,学生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作业量大,很多学生对其就产生了厌恶情绪。加之“作业帮”的出现,使不少孩子有了依赖思想和习惯。并且,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的实际成绩与其理想预期成绩之间的差别,忽略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对数学知识产生的抵触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三)缺乏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的试卷成绩,得到家长、学校及社会的认可,但是却忽略了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没有注重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数学知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本就较为枯燥无趣,大量的公式和解题方法需要牢记,如果教师仍然采用板书的形式,那么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兴趣。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多元化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三、促进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策略和措施(一)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小学学校及相关数学教师应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其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吸收。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爱好,贯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以此作为学生独立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主要基础和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字的组成”这一章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展前有针对性地设置碰球游戏。首先,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如8,在选择一个编号为3的球,此时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3号球应当碰几号球才能得出数字8?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数字的加减运算,最终得出数字8。此时学生则可以通过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答案:3号球应当碰5号球才能得出数字8。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10以内的数字加减法进行熟练的掌握,并且根据教师的问题及时快速地作出反应,进行回答,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兴趣,使其主动积极进行数学活动。(二)营造良好的独立思考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应当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更应当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独立思考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挖掘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对学生实施鼓励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进行实践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分析不是非常到位,解题思路或许不正确,但是这也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不管对错教师首先都应当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其后对学生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进行纠正和指正,引导学生在原有思路上进行改正。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能够削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恐惧感,在课堂中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和谐互动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使其树立正确的独立思考理念和方式方法。(三)科学合理运用案例、习题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前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额抵触情绪,数学知识枯燥单一、无趣抽象,学习起来十分吃力,对于一些公式和计算方法难以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数学知识和相关技能切实改变了现实生活方式,为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教学,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同时,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将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有效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精髓和核心。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场景:如果学校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春游活动,每名学生应当上交60元的总费用,其中包含午餐费用25元,春游车费18元,其他费用总计17元。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一个班级一共有30人,一共需要缴纳多少午餐费用?午餐费用相比其他费用一共多了多少钱?此时,学生可以运用自身所学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对掌握的素材和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和计算,得出相应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对加减乘除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实践巩固,并且使其有了独立思考的条件,充分实现了教学生活化,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应当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独立思考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科学合理运用案例习题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新授课:该课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运用“问题+方法+应用=问题解决”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环节是:1)创设导入,明确目标。2)互动探究,归纳解法。3)实践应用,解决问题。4) 达标练习,评价总结。二、练习课:该课型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练习设计有层次性、综合性、拓展性,本着小步子、密台阶、高成效、快节奏的指导思想安排几组习题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基本环节是:1)创设导入,明确目标。2)基本练习,寻找缺漏。3)综合训练,拓展提高。4)达标练习,评价总结。三、复习课:以学生为主梳理知识、归纳解法,以练习为主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复习课应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比较,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且针对性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基本环节是:1)创设导入,明确目标。2)自主梳理,互动概括。3)综合应用,查漏补缺。4)达标练习,评价总结。四、试卷讲评课:此课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诊断、互相交流、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敏捷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环节是:1)考情分析,表彰鼓励。2)自我更正,合作解决。3)互动研讨,教师释疑。4)达标练习,评价总结。以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应用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1.从师生关系来看是“主导+主体”的关系;2.从学习时空来看是“课内+课外”的关系;3.从学习内容来看是“教材+导学案” 的关系;4.从学习方法来看是“自主+合作”的关系。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针对低年级学生系统学习能力不强,但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将生活融入教材中,在学生“观察、体验、感受”数学之余,让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全面提升低年级数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情境应用的基本流程是从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到课堂,通过学习新知与融合经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实现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促进数学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符合学生学习新知愿望的教学情境。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的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场情境。游乐场的大门有密码,要知道密码才可以进去。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给出密码提示——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进入游乐场后,开展闯关游戏(例题学习),让学生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知识,增加学习乐趣。采用多样化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般处于聆听者、模仿者的角色。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知识,尽量采取多种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如解决问题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游戏式学习以及合作式学习,等等。在体验互动中,教师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形成家校合力。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和家长一起去超市,用现金购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目的是让学生直观认识一下人民币。在这节课上,先布设简单的小超市,让学生当收银员,在游戏中认识人民币。这种游戏式生活化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进而最大化地接受新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说”生活。数学是一门充满符号的学科,语言简练,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生活化数学教学方式的目的不仅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由于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低年级学生面对教师的讲述或者书本上的文字叙述,并不能百分之百地接受。因此,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角色互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的数学,有助于他们数学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此外,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参与数学的“说课”。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时间》的教学中,需要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孩子认识时间。早晨该起床了,家长会大声说:“6点半了,再不起床,上学就要迟到了。”吃午饭时,可以说:“现在12点了。”吃过饭后,说:“我们吃午饭用了半个小时,现在12点半了。”让学生对时间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拨表盘上的时针、分针,并说说这个时间在干什么。这样,不仅会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畏惧,还会激发学生分享经验的积极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人的一生离不开教育,对于刚刚接触抽象数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创设充分、合理的教学情境,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数学,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菏泽市定陶区第一实验小学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