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探索高效教学模式——小学部精彩掠影不多辞让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探索高效教学模式——小学部精彩掠影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示范课”“观摩课”“常态课”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新思路,开学伊始小学部就组织了为期两周的示范课和教案观摩展示活动。许进校长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他强调: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因此,各学部组织的每节“示范课”,只要他能抽身,必定亲自去听,偶尔课后还会提出指导性建议。小学部示范课异彩纷呈,特别有几个亮点值得点赞——01亮点一:“双思课堂”活动中,副校长兼小学部主任王林同亲自上阵,为老师们做了“双思课堂”示范引领课,讲授的是五年级《搭石》这篇课文,小学部所有语文老师都进行了认真观摩、学习。“双思课堂”把传统教学中注重老师单方面的教扭转成注重学生学习的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节奏来进行自我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这不但会让学生当下的学习非常有效,而且在无形中提升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培养了学习能力!王副校长希望将“双思课堂”深入到每一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02亮点二:“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教育部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强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时间了。“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王副校长提出的“双思课堂”,就是把“学科思维导图”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既能够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点,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又能够系统提升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表达。活动开展以来,教研组长们结合学科特色和自身优势,通过精妙的教学设计与教育视点,为师生们带来了教育教学的高品质盛宴。03亮点三:学习小组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他们按照强中弱的搭配进行分组,打破惯例,让学习能力最弱的同学成为1号,回答问题得分也是最高。个人得分也代表小组得分,这样小组内就愿意把机会让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并主动帮助他。这样的小组合作形式,真正能够达到在课堂上扶困补差,提高整体学生成绩及能力。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决定高效课堂实施成败的关键。04亮点四:教案观摩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9月15日,小学部还组织观摩了各科老师的优秀教案,被展评教案的老师有:语文低段(王琳琳、师婷),语文高段(马娟娟、李文霞、王春霞、刘爽、李巧玲、李广玲),数学(魏青青、王娟娟、李素风),英语(靳慧洁、高婕、周丽媛、刘柽、刘津、冯剑),艺体 (王新卉、张磊、朱岱鹏、陈晓晨、张利霞、王俊、叶小瑞、刘浩、贾春洋、王欣华、郭慧、李松珀、王佳宇、薄惠阳)参加教案观摩后,不少老师写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反思,有人写到:优秀教案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了理论与现实的密切关联,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把生活跟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人写到:这些优秀的教案,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态度认真、能够始终如一地对待教案的本身。教师只有在基本功扎实,态度认真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准备。还有人这样反思自己:1、教案的各项还不完整,以后写教案时要注意书写完整。2、教学步骤可以再细化一下细节,多考虑到学生的反应和接受程度。3、每节课的教学反思一定要及时填写,根据反思注意下次教学的安排。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今后力争教案更完整,更详尽。示范课和教案观摩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用直观、新颖的教学方法,传递新的教学思想、展示新的教学手段。也是促进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我校授课教师在示范课堂上展现出了个人特色、学科特点;以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多年积淀下来的深厚课堂教学功底;通过自己的课堂引领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学风,展示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通过示范课观摩活动让授课教师受到了检阅也得到了再提高的机会,让听课教师受到启发,授课、听课老师之间互相切磋教法、共同提高,为提高大成双语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无失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组长:胡文娟组员:肖芳、陈杰、谢拂岚、刘晓丽、熊红翠、熊红艳、薛淑霞、王丽、张云飞、吕红霞、张金萍为了进一步探索高效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于2015年申报了该课题。两年多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工作,认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如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新课程的呼唤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是互动式学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2、课堂教学研究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师生关系是学校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交往也是学校社会交往的最重要形式。因而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如何交往,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败,影响着学校功能的实现。对师生交往的本质、特征、方式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民主。3、现有课堂教学的偏差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偏差:首先是形式单调,多师生交往,少生生交往;其次是内容偏颇,多认知交往,少情意交往和行为交往;再次是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交往,少深层次交往;最后是交往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交往,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交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据此,我们申请并着手研究此课题,以期探寻更为有效的师生交往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关于师生交往的理论,在国外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这种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其次,从静态描述走向动态过程研究。第三,师生交往研究的人本主义价值趋向。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师生交往问题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只有少数研究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还属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的研究,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关于师生交往的理论研究较多,具体涉及到操作层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模式,即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就较为鲜见了,这种研究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我们针对此课题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科研中的指导地位,以交往理论、互动理论、对话理论为基础,拓宽师生交往的研究领域,采取“问题取向”进行整合性研究,补充和丰富新课程理念以及有关师生交往的理论研究。2、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立足教育教学一线,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现场观察、个人访谈、数据统计和情景分析,掌握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了解师生交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出更为有效的师生交往方式、途径与策略。本课题研究将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3、课题研究的发展价值 本课题不仅可以对师生交往从不同角度进行横向拓展性研究,如“师生冲突研究”、“特定师生交往方式研究”等,今后还可以纵向拓展为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基础优势 我校语文组参与的市“十二五”规划课题《课堂上如何使学生获得生动发展的实践研究》和《农村小学中高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创新与实践》均已顺利结题,,以往这些课题研究为本课题奠定了很好的实践与理论基础。2011年以来,我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和谐师生交往的构建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如成立了教师青蓝工程,实行一对一的师徒结对;每学年定期开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大比武、优质课竞赛;参加“寻找身边的美丽”“创新在路上”等系列主题活动;每学期开展了学生演讲、朗诵、征文、社团、科技节、读书节等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教育教学工作都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条件优势 近年来,学校投入几百万元加强硬件建设,有班班通、校园网、电脑房等全套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及多功能教室,研究资料齐全,搜集方便。本课题切合学校发展需求,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科研经费有保障、各部门全力协调,课题研究工作有望顺利开展。 3、人员优势 本课题组成员事业心强、业务能力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全部为大学学历,都主持或参与过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发表多篇教研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1.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建立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多边交往多向互动的课堂活动范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让师生动起来,鼓励全员参与,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发现、提高。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2.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由机械模仿变为“体会感悟性学习”,实现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勤于创新的最高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发挥交往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善思考,高质素的人才,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3.破除教师中心论,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负责的交往式师生关系 努力创设开放的、宽松的育人环境,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交往模式,为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适宜的气候和条件。 (二)研究内容两年多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调查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现状,分析构建和谐师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因素。2、小学课堂中教师交往方式优化的研究。有效的教学需要通过有效的交往方式将教学理念与策略操作化,即研究用具体的“课例”来鲜活地呈现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师生交往方式”。3、小学课堂中学生交往方式转变的研究。通过观测与调查,对课题实施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交往能力及交往方式进行研究,探求高效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交往方式的措施与途径。我们在本阶段就是以以上三个方面为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促成了课堂教学师生全方位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初步实现了民主平等、和谐高效的师生课堂交往。六、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1、过程:研究过程历时两年,在此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搞清课题研究背景,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把握好理论依据,拟定实验方案。②组织教师学习,提高认识。③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课题申报和开题。④课题组积极搜集、整理开展实验所需的材料。⑤建构“以人为本的师生交往”基本模式,将问题提出、研讨、解决、交流、反馈。⑥每学期举行两节观摩课,一节汇报课。⑦每学期召开两次课题研讨会。⑧学期末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评价、搜集、整理有关数据,做好阶段小结,每人撰写一份课例和一篇论文。⑨在全校各年级实施课题研究。⑩积极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成果,写出终结报告、积极申请课题结题。2、步骤:①选题准备阶段(2015.4 - 2015.5) 成立课题组,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搜集师生交往的相关资料,调查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提炼课题,并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价值进行全面的论证。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②开题论证阶段 (2015.10 - 2015.12) 进行前期培训,开展师生交往相关理论和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研讨活动,进—步分析和理清相关研究题目的内涵和外延,对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及研究内容、思路、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达成共识,完成课题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和开题论证报告。 ③组织实施阶段(2016.1- 2017.9)确立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撰写课题方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各成员根据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和研究重点,制订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子课题的工作计划。各成员根据实施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围绕“以人为本的师生交往方式”,以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撰写课堂教学反思随笔。不断收集典型教师的典型课例及课中的典型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举行校、片范围内的课堂教学示范观摩,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并进行阶段小结。④总结验收阶段( 2017.10 - 2017.11)汇编研究论文集、教学案例集,展示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完成结题报告,为课题的结题鉴定作好充分的预备。3、人员分工:胡文娟负责课题的总设计、实施、总结;谢拂岚、负责对课题协调、督促;陈杰负责本课题成果质量和宣传;肖芳、熊红艳、刘晓丽、熊红翠、张云飞、王丽、吕红霞、薛淑霞、张金萍、负责课题的研究与成果推广工作。4、方法(1).观察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地观察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态度、心理等,了解师生交往的现状及影响因素。(2).个案研究法:对某一典型的学生个体、小组和有关师生冲突的事件进行追踪研究,透过典型案例分析探索和谐高效的师生交往方式。(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撰写课堂教学反思随笔。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研究,并辅之以文献法、调查法、谈话法、数据统计和情景分析法等方法。七、课题研究的成果与结论(一)、理论研究成果1、概念的研究1.1交往“交往”作为心理学和哲学的一个概念,有着不尽相同的意义。心理学对“交往”的研究,主要是一种事实研究,即弄清“交往”与发展的关系;哲学对“交往”的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研究,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应然的人道关系。目前,教育工作者对“交往”作出过如下几种表述:1交往是人类传递符号信息、分享思想情感的过程。2交往是通过言语、非言语信息的交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3“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存在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Edward Gardner)提出了一个着名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又称MI理论,单独把交往能力划分为一种智能。在现代社会中,交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交往是人类生存的技能,孩子在交往中成长,社会在交往中前进,没有交往就没有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1.2教学交往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师生围绕教与学进行的一种双边活动,结合教学性,对教学交往也有不同的表述:(1)教学交往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为中介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2)教学交往以人为对象,它通过载有精神价值和情感态度的信息交流来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3)“教学过程的人际交往是在继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智慧成果的同时,并以此为媒介,以个人的品质修养、智慧才能、情感体验、社会观念、人生价值和行为规范作为信息而进行的人际之间的交流过程”。1.3对师生交往及其方式的理解根据教学交往的定义,我们对教学交往内涵的理解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2)教学交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服务于教育目标;(3)教学交往的功能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实现双方互动,达到双方共识、共享、共进;(4)教学交往的内容既包括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5)交往的媒介有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从师生交往的媒介来看,我们又把教学交往分为显性交往和隐性交往。显性交往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交往。隐性交往则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言语交往,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双方的手势、表情、眼神交流以及双方人格的影响。1.4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该理论还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体建构者,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和促进者。该理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交往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二者达到最完美的结合。以往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单向型的,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强调教学交往是师生之间互动: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给学生以知识的传授、人格的感化,同时学生的反应与合作对教师也有重大的教育教学影响;更突出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意义建构而获得,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2、教学交往理论基础的研究课堂教学交往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一种途径,它并不等同于教育。从外延上讲,教育的范围要大于教学交往。“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课堂教学交往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上,其外延要比教育小的多。因此,只能说教学交往是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手段或途径。(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研究成果1、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条件1.1学生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涉及许多交往的方式、方法,如机会的寻找与把握、沟通的技术、交往障碍的处理技术、言语技术、表达技术、气氛营造方法等,常常是学科课程课堂教学较少涉及的内容,需要结合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和指导。 1.2、教师要学会交往教师要充分地与学生进行理解与沟通,而不是把学生看做是任意改造的,也不能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灌输的容器。1.3、师生在交往过程中要坦诚、平等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必须真正地理解学生,要能够与学生平等地展开对话,平等地进行交往。1.4、熟悉不同课堂背景下人际交往的礼仪、习俗和规范不同课堂背景有不同的交往特点,这是交往技术方法的特殊性。只有把握其特殊性,才能处理特殊交往背景下的具体交往问题。1.5、有交往安全意识交往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网上交往、还是现实活动交往,都难以避免安全问题。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而言,注意交往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交往安全能力的获得要在安全活动中逐步形成,树立安全的意识却是首要的。我们很难想象,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处在一种不安全的意识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能完全实现。2、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过程的特点我们比较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种交往方式,发现课堂交往表现出以下特点:2.1、共生性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学生来说,交往便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而对教师来说,交往便是分享与理解,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2.2、平等性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任何真正的教育活动都是一种交往的实践活动。离开交往的教育,不可能对人的发展注入实质的意义。不同交往现场涉及不同的交往主体,不同交往对象有不同程度的知识、经验、能力、情感等的交流。尽管如此,师生之间仍然在一个平台上交流,师生双方均属于平等的对话者,双方保持倾听意向,积极发表,互相吸收,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现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相待,心灵沟通。2.3、开放性在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的“最后”。交往主体没有自始至终不变的立场,每一个个体保持着相互理解与心灵沟通,知识信息的传播、生命内涵的领悟、行动规则与规范在交往中自然地生成,主体间共同分离意义,相互印证自我的存在与成长。在交往中彼此学会从对方立场考虑问题,分享对方对事物的理解。在辩论中双方想方设法辩护自己的见解,尽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留意对方的思想流向。在合作中,为了共同的目标,个体见解与想象力相互激发,彼此之间分工协作、分享目标达成的快乐、领悟失败的教训。3、影响师生课堂交往的因素3.1、师生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实现师生课堂交往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是课堂教学效能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一是双方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二是双方都要了解导致各种情形的因素;三是双方把这种为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同理心不等于了解,不等于赞同或者认同,不等于同情。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同理心是对对方有一种亲密的了解,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共鸣同感。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在沟通中,当同感出现时,给予者与接受者的地位是相等的,同时彼此不一定要有所认同。在师生的课堂交往关系中,如果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同理心的培养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当一个教师不能或不愿同理时,与学生的交往也就必然受阻,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是开启学生内在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3.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望是一种重要的潜在因素,有高期望和低期望之分。教师的期望是强化学生行为的根据,而学生又根据教师的期望和强化来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望是真实存在的,期望会引起与这个期望相一致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它直接影响到了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同时影响到本人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经常会采取以下四种行为方式:(1)制造出不同的心理气氛,如亲切的或紧张不安的;(2)具体的反馈不一致,表现在师生交往频率的变换、师生交往时目光接触的次数、教师的赞扬或批评等方面;(3)教师向学生输出的信息不同,如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难度不同、数量不等;教师对一些提出的问题的说明或解释的程度不同等;(4)教师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不一样,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剥夺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机会,减少了学习内容;或者总有一部分学生较少体验成功的喜悦。3.3、教师的影响力与交往水平教师自身的影响力直接表现为教师的权威,有权威的教师具有进行权威性交往的能力。比如,说的话学生特别容易接受;与学生交流时特别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容易被学生当做行为的榜样等,即常言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人格的核心是“促进”人格,“促进”是一个人对他人的行为随时随地能有所帮助。如:能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能增强别人的自尊与自信;能形成和巩固别人待人接物的积极态度等。师生之间要达到情感相融的境界,关键的是教师能否把爱生之情转化为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如认知的需要、依恋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等,从而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行为。缺乏交往能力的老师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不但不利于师生交往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甚至于出现教学事故。主要表现在:(1)、命令、控制、指挥式。这种信息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他(她)的感受、需求或问题并不重要,他(她)必须顺从老师的感受与需要,比如“不许你打球了,去把学习抓好!”这也就是在告诉学生,他(她)此刻不能被接受,这使学生产生对教师权力的内在害怕和自己内心的软弱感。例如“:你上课为什么大声讲话?给我闭嘴!”因为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只是教师单方面在发出信息,学生在没有得到尊重的状况下,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怨恨、恼怒和一些敌对的情绪,比如顶撞、抗拒,故意考验教师的决心,甚至大发脾气。(2)、警告、威胁式。这种信息与命令、控制、指挥很相似,只是再加上不服从的效果。例:“如果你再这样(上课说话)下去,我就要对你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了!”它们可能使学生感到恐惧和屈从。比如:“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给你的家长,叫你的家长来见我!”警告与威胁也可能引起学生的敌意。学生有时可能对此做出老师不希望的反应:“好啊,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在乎!”或者像前面的例子中的那个学生的反应,即使老师叫来了家长,学生的态度也会是完全保持消极状态的沉默,干脆与他们不交流。(3)、训诫、说教式。这种信息的表达,预先设立了立场,使学生感受到与老师地位的不平等,感受到老师在运用老师的权威,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防卫心。当教师运用这些沟通模式的时候,常会使用这些短语:“你将会…… ”“你应该…… ”“如果你听从我说,你就会…… ”“你必须…… ”等。这类训诫的信息在向学生表达老师不信任对方的判断,并认为对方最好接受别人所认为正确的判断。越是年级高的学生,“应该”和“必须”的话越容易引起抗拒心理,并更容易激起他们强烈地维护自己的尊严。(4)、过度忠告式。这样的信息是在向学生证明老师不信赖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有时使学生变得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再自己思考,每临紧要关头便向外界权威求助。这种信息的传递,会不仅仅削弱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创造力,还会养成“人云亦云”的心态。(5)、中伤、揶揄式。“你以为你很聪明吗?不要自以为懂得很多了!”“你怎么这么贪玩,一点也不像快要上中学的人!”“我就知道你不行!”这样的语言都是属于中伤、揶揄类的沟通障碍。它的后果是让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随之出现反攻击的心态。4、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交往失当的分析目前,在我校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本身的素质限制,常常忽视教学交往,导致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失当。进而使交往的本质价值没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和体现。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种交往失当主要表现在:4.1、交往的单一性。一般而言,教学交往主体主要有:教师个体、学生个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因而会形成不同的课堂交往形式,这些不同的交往形式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我国目前的课堂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师生问的交往,这种师生间的交往也主要是教师主动和个别学生或整体学生的知识传授的交往,而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主动的多方面的交往,缺乏师生之间的配合。在学生小组和小组之间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则是很少的。目前,倡导合作教学、小组学习,但是小组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成为实质性的具有交往价值的功能实体。即使有,也是更多的流于形式。这样,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成为学习和交往的主体,其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很好的发挥。4.2.交往的不公平性。(1)、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对象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群体交往的比例差异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的对象差异上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次被提问,而有的学生却“无人问津”。从性别上看,在课堂中,教师与男生的互动多于女生,其差别大到就纪律交换意见,小到教学内容的交流。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女生的成熟,这种差异逐渐扩大;从互动对象的职务上看,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互动就明显多于非学生干部的交往,普通学生和教师的交往相对而言是较少的;从互动对象的地位上看,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机会要比地位低的学生多得多,教师往往会聆听地位高的学生的意见而忽略了地位低的尤其是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的意见;从互动对象的成绩上看.教 师显然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往。有时也会也成绩较差的学生交往,而成绩中等的学生同教师交往的机会是最少的。(2)、教师与不同成就水平学生交往的差异。教师对于在课堂交往中所运用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 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会用较长的时间进行启发诱导。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耐心,较少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已经有这样的思维定式:认为即使给予成绩差的学生更多的时间也是无用的。而事实上.对于中等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启发诱导。同时,教师通常会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成绩的学生来回答。例如,选择性的、是非性的、描述性的问题教师通常选择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则选择较难的或者较为辩证问题让他们回答。虽然说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择简单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前提是在教师心中认为学习差的学生是没有能力来回答比较难得问题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不同的学生其擅长方面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而不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定。4.3、交往的控制性。目前,我国的课堂交往还体现出明显的控制特征。虽然目前大力提倡自主交往.但在现实中,课堂交往还主要以被动交往占主要地位。其主要表现在:首先,大多数交往都是教师发起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一项研究表明.在课堂交往中由教师发起的占 93.8% ,而由学生主动提出的仅占 1.7%,主动对 同学和教师的思想观点提出异议的占 2.7%。这项 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课堂中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而对于学 生和教师间的交往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交往,小组间的交往仍然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没有转换过来,尤其是教师, “师道 尊严 ” 的传统思想仍占重要的地位,仍然要求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服从。其次,由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对于课堂交往没有选者权。例如一堂课中只有被老师允许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发言的权利。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状况,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全班几乎没有学生作出反应。这时,教师不顾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就点名叫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是被动的进入交往过程中的。教师不尊重学生,有时会伤及到学生的自尊心,而学生往往会因此对交往产生恐惧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学生越不愿意进行课堂交往,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即使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很清楚明白。而年龄小的同学却能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同老师进行交往,反馈。4.4、交往的对抗而非合作性。在课堂交往中,不仅强调师生间的交往和互动,在更大的程度上也应强调学生问的交往和互动。但是从目前来看,课堂中的学生间的交往是竞争大于合作。课堂交往中的竞争有个人间的、个人与群体间以及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最常见的是个人间的竞争,尤其是考试竞争。这种局面,既与我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关。也与老师不正确的教学观念有很大的联系 。大多数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同学,为了博得教师的“优待”和在班级中的较高的地位,学生会把班级内的多数看作是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这种竞争不利于同学问的合作交往。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和正常发展。此外,师生之间的对抗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对抗绝大多数是由于教师知识储备不多,上课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法选择不恰当,教师对学生不公平等引起的。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是减少对抗的主要方式。5、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正确模式既然课堂交往互动中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那么,真正的课堂交往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课堂交往互动的方式,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新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是一种开放的、以直接经验的获取为中心的整合性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对信息共有的基础上的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互动。因此,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交往方式势必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孩子而言,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静坐者,而是主动地发现者、选择者、行动者与探索者。对教师来说,教师主要是孩子学习欲望的激发者与促进者、知识经验的激活者、提供学习活动条件的服务者、为他们学习提供指导的参谋或咨询者、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的合作伙伴等。在师生交往中,交往双方都希望自己能准确把握对方行为的意义,同时也期望对方能真正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所以,课堂教学中正确的师生交往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师生间平等交流,彼此尊重。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师生之问,学生之间在人格上都是平等,是互助合作的关系。这种平等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是对对方思想行为的接受。现在提倡公平教育,虽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但是要有相对意义上的平等,不仅是结果的公平,更是过程的公平。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公平地看待每个学生,认识到学生只有喜好、兴趣的不同,没有好坏之分,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会只因为成绩的高低而偏爱学生,努力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不会尝试追求控制、支配或社会距离。要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只有师生问常于交流,善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互动教学。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开始。尊重不仪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要包括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要使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上的,更重要的教师的道德和教育理论素养。总之.只有 师生间相互尊重,才能在课堂交往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5.2、师生间实现合作交往。自从孔子提出 “教学相长”之后, “教学 相长 ”已成为 我国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要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而今,在实际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抗仍然存在。在一个对抗的课堂上实现互动教学是不可能的,实现教学相长更是不可能的。合作交往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的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执行的。现实的信息传媒的快速发展,使教师的权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教师不改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就只有对抗而没有合作了。合作,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同时也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并不是意味着没有竞争,而是在竞争中的合作,要通过竞争来培养合作的意识。5.3、创设情境,在活动中交流。教学情境是指激发学生从认知发展和参与行动中,促成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构建的内外环境。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组织不再是严谨的教学流程,而是对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规划和预测,是对当下的、实态的、过程的有效的对策。此时,师生之间的交往便是在活动中完成的,是建立在对共同客体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上的。这需要教师与学生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需要教师对自己有比较清楚地认识 能明白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专业特长;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要根据 学生的需要来运用教材而不是根据教材来死教学生;需要教师制作和利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环境:需要教师能灵活地掌握课堂。要有应对教学事件的能力。5.4、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 .实现师生互动。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普通课堂上,通常是一个班级往往容纳有六七十人,甚至更多。而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交流是要求在小班教学中才能实现。因此,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中要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是很难的。缩小班级容量,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同时,改革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使教材更为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价值,是实现班级互动教学的必要条件。同时,创造良好的班级交往氛围、班级互动文化,使交往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5.5、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实现愉快的课堂交往。课堂交往是伴随着特定的情感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交往互动的首要条件。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学生才能在课堂中积极的和老师配合,才能充分的发挥主动性。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好的关系,才可能把对课堂的控制变为对课堂的引导。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以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得到实现教学目标。综上所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努力克服课堂交往的弊端,按照课堂教学中正确的师生交往模式,使课堂教学返归交往本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合理的、理想的动态交往过程,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八、课题研究效果初现1、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1)、促进了学生生动、全面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两年来,教师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了师生交往,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业良好率有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稳步上升。以我校2015~2016学年度五年级语文成绩为例: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五个班的平均综合指数为0.682。到第二学期,经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模式的改变后,五年级语文五个班的平均综合指数为0.841,比第一学期提高了23.3%,学业成绩大幅度提高。(2)、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高效课堂中的小组长管理制度和小组间的竞争关系,丰富了课堂教学中的生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自主管理的机会,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组长、每日班长等岗位设置充分激发了小干部和同学们的角色意识以及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形成示范、监督相结合的氛围,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促进了学生自主管理,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星级生的评选中更注重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学生的自主参与。目前,所有班级都能在早自习、午自习的时间做到自主管理,或在有序地朗读,或在安静地自习,为班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发展了学生的不同智能强项。孙瑞哲同学的书信作品襄阳市第十届校园大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申锦亿同学在樊城区2015年度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马瑞阳、冯若琦、许子心、孙瑞哲在2017年度樊城区读书征文比赛中,分获一个一等奖和三个二等奖。郭美辰同学在2016年樊城区教育局举办的调查报告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王博等四名同学在市科技馆和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四驱车竞赛活动中荣获4个一等奖。2、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1)、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进一步提高 。两年来,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为教师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实践学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每堂公开课都坐满了 20 多位听课的老师,这种模式让教师走进同行的教室,了解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学习到了他人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间优势互补,加强学习、合作、交流,激发了更多的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许多教师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他们注重学习,钻研业务,善于总结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与业务能力。(2)、老师们研究教材,研究学情,整合学生与教材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聚焦课堂,备课、听课、评课成为全体教师的积极的自觉的行为。通过认真备课,让课程资源创设出形象生动的课堂情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听课老师们看到了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现代化信息资源在课堂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性。(3)、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进一步改进,教师树立“不放弃一个学生,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积极努力”的职业精神,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帮助困难学生树立自信,建立彼此尊重彼此支持的师生关系,形成面对压力,积极进取,共同奋斗的校园氛围。 教师们在实践中想方设法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些教师注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同伴互助,使学生在团体学习中能分享成功的乐趣,减轻学习压力,减轻紧张和焦虑,同时使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得到同伴的帮助,并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学习上的困难。(4)、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我校现共有3位市级骨干教师,5位课改名师,32位课改先锋,13位课改之星,这支队伍在学校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成为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素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的教师们为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自己不断加压,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谢拂岚、熊红艳老师和肖芳老师分别主持了一个十二·五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谢拂岚、薛淑霞等老师的教研论文在国家级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吕红霞、刘晓丽等老师的教案和论文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获奖。熊红艳老师获得市级“优秀辅导教师”称号,自制教具获市级二等奖。九、结束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新的师生交往方式,取的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困惑:1、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将新的师生交往方式具体化,使之更好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2、课堂教学中,认知、情感、能力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最大发挥,小组合作时效性的确保都受到40分钟的时间限制。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中,实现目标与过程,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3、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如何更科学地分组,培养小组内部和小组间的生生交往,平衡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竞争。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有一位大师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这话很值得品味。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就是一种思想的交换。只要我们认真体会新课标相关精神,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互动交流,畅所欲言,师生就能共享知识,共同发展。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新的课堂教学就会在好的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显现出最大的效果。

流光其声

恩施市开展小学课堂教学模型改革研讨

恩施市开展小学课堂教学模型改革研讨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15日电 (黄振宇)为把教学研究真正根植于课堂,根据《恩施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关于全面开展小学高质课堂建设研究的实施意见》《恩施市小学教育研究室2021年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4月15日,恩施市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开展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型研讨活动。来自该市各乡镇办、市直小学教师代表、主管教学负责人以及教研中心学科教研员共300人参加活动。活动按照该市高质课堂“三高、一知、六环”主题展开,参训教师首先观看学科课堂展示课,明确高质课堂所呈现的6个环节,即智慧引入、任务导学、活动促学、互动研学、学以致用、学力延伸。然后围绕课例进行学科探讨,寻找教学过程中科学研究和教学艺术层面的契合点,知晓学科建模的必要性。最后由学科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深入领会“学科建模”的实质、理念支撑、路径和系统。课例展示 黄振宇供图在小学语文“学科建模”活动现场,语文教研员从教师示范课《枫树上的喜鹊》入手,就教材及学情分析、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导学问题分解、课堂内核图解、课堂教学流程及建模思想5个方面,解读了低年级语文教读类课文“教学课型建模”。在小学数学“学科建模”现场,数学教研员从中年级“数与代数”课型建模谈起,深刻阐述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好数学活动的重要性。他说,数学活动是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化,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课型研讨 黄振宇供图活动中,恩施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负责人表示,高质课堂建设是时代进步的产物,高质量发展教育的要求,是当前教学必须始终遵循的准则。课堂改革需要建模思维已经成为共识。课堂建模让教学从艺术走向了科学。艺术讲求张扬个性,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而科学则要追求标准,讲求规律背后的规范。当教学指向艺术的时候,就容易蒙上神秘的色彩,倡导建模思维无疑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神秘感。老师们务必要转变观念,追求品质,规范流程,把握内核,形成素养。近年来,恩施市全面推行课堂改革,全面建设高质课堂,各项学科活动已经由“教无定法”向“教有定法”延伸,高质课堂学科模型、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得以体现,学科核心素养逐步形成。(完)(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

盗墓人

小学分享型语文课堂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研究着力解决目前教育不敢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境界。以“分享语文,生动课堂”为口号,竭力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情)、动兴,学习活生生的语文,构建活鱍鱍的课堂,塑造活泼泼的教师。发掘文本解读的真谛,使教师敢于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与学生共享;搭建分享的平台,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知同伙伴分享。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课堂变成“对话”的大剧院,“智能”的试验场,头脑风暴的中心。关键词:小学语文 分享 平台 课堂 生动一 、研究的背景在调研中,发现三大疑问:首先、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哪儿?其次、课程改革多年,课堂生态在哪儿?第三、教书多年,教师语文水平在哪儿?《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而以阅读教学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生按照预设进行思考,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鲜明的旗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观一线教师在教改中却陷于“泥潭”而无法自拔。老师们越来越不敢“教”,要么是教参的“小贩”,要么是放羊的“羊倌”。老师逐渐迷失在课堂中,教师的水平逐渐被消耗降低。因此,我们适时进行了《小学语文分享型课堂研究》的课题研究,为的就是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二、研究的目标(一)扭转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状,使教师摆脱教案的依附,带着自己的理解走上课堂与孩子们分享。(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感悟、相互促进能力。搭建学生分享平台,激励学生乐于表达。(三)探寻建构分享型课堂的组织方法,使教学在科学的框架内得以优化,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在与他人合作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四)在学会学习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五)文艺相长,让语文生动活泼,活学活用,提升语文素养。开发相关课程。勾联生活和语文,将母语文化嵌入学生精神世界。三、研究的问题首先、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哪儿?其次、课程改革多年,课堂生态在哪儿?为何演变成了“老师不敢教,学生不爱学”的尴尬状态?第三、教书多年,教师语文水平在哪儿? 教学为什么不相长? “小学分享型语文课堂研究”以“分享语文,生动课堂”为口号,竭力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情)、动兴,学习活生生的语文,构建活鱍鱍的课堂,塑造活泼泼的教师。教师敢于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与学生共享,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知同伙伴分享,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课堂变成“对话”的大剧院,“智能”的试验场,头脑风暴的中心。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分享语文”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合作性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性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自我表现,能够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三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四、研究的理论依据(一)北师大肖川博士分享理念。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现和认识,激发学生对智力劳动、精神生活的热忱。分享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是师生彼此激励、相互启迪、视界融合的课堂。分享型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分享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分享语文是分组教学的升华,分层教学的深化。从“课者-课本-课堂-课程”全方位立体化激活语文。“执念分享,立足课堂,活学活用,文艺相长”是分享语文的研究理念。(二)箫伯纳为代表的分享思想。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的是智慧,分享的是心情,分享的是知识,分享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分享是丰富大脑知识储备的不懈动力。(三)语文课标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四)群体动力说。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 B=f(P,E)来表示。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五)保罗弗莱雷“对话教学”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课堂首先承认个体的差异性,然后追求通过“对话”分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五、研究的内容(一)质因美文本解读法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引领学生分享语文。(二)自主体验,分享语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量,力争比课程标准的规定量翻一番。(三)生动课堂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取情境”,热爱生活,乐于表达。(四)文艺相长,文化型班级让分享成为一种班级文化,深入人心。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六、研究的方法(一)文献综述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相关概念的认知与思考,寻求理念层面的支持及研究的创新。(二)调查研究法1.调查教师的思想状况,学生的个性成长特点,发现问题。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有效性教学方面创造的成功新经验、新方法。3.调查有效性教学实施后的学生个性状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实例依据,反馈调整个性化学习实操。(三)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分享型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七、研究过程本课题起讫时间为2013年9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为期二年。课题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课题研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一)启动阶段:实施典型引路,积极提炼模式。我们抓住一切“教学开放周”等展示机会,课题组成员示范“执念分享,立足课堂”的课堂模式,发明并实践“质因美文本解读法”。另外与德育合作,进行文化型班级的实践研究,开发了“德育歌谣”,吸引所有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通过持续实践研究,发明了“前置朗读-精确解读-巨量诵读-拓展阅读”的语文学习模式。(二)研究阶段:教研成果开路,搭建分享平台。通过大量文献调查,我们确立了课题研究核心是分组教学的内化,分层教学的深化,提出了“分享语文,生动课堂”的理念。追求“活生生的语文,活泼泼的课堂,火辣辣的教师”,打造“内外合一,知行合一,质形合一,言情合一”的教学合一生态。力求“解放思想,解放老师,解放课堂”,鼓励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十几次荣获宝安区一等奖,闫娜老师执教《日月潭》,受到马来西亚代表团赞赏,并力邀赴马来西亚讲学。为学生搭建分享的平台,目前语言分享平台已经进驻“喜马拉雅”,言语平台入驻《中华语文网》。(三)总结阶段:小题大做升华,课程开发方兴。 在课题研究深入的情况下,我们发现课题研究无意间契合了教育改革重新重视教师作用,语文教学回归语言学习,以及课程开发的潮流。我们顺势而为,课题组提出了“分享语文”概念,并将课题的结题作为新的征程的起点,立志于课程开发。现课题主持人林寿清已经完成专著《分享语文生动课堂》, “教材快教系列”论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拟开发《童谣百首》、《儿童诗百首》等课程。八、研究的成效本课题按照计划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由浅入深,通过研究,转变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放开手脚,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现和认识,激发学生对智力劳动、精神生活的热忱。分享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是师生彼此激励、相互启迪、视界融合的课堂。分享型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分享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分享语文是分组教学的升华,分层教学的深化。从“课者-课本-课堂-课程”全方位立体化激活语文。“执念分享,立足课堂,活学活用,文艺相长”是分享语文的研究理念。分享语文以“分享语文,生动课堂”为口号,竭力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情)、动兴,学习活生生的语文,构建活鱍鱍的课堂,塑造活泼泼的教师。教师敢于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与学生共享,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知同伙伴分享,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让课堂变成对话的大剧院,智能的试验场,头脑风暴的中心。本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读和课堂观察反思,结合对各种核心期刊的风向研究,由当年“钱学森”之问演化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问”:首先,素质教育多年,语文的素养在哪儿?其次,课程改革多年,课堂生态在哪儿?教书多年,教师的语文水平去了哪儿?从而选定保罗费莱德的“对话式教学”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群体动力学说作为核心思想;解放老师,老师以“质因美文本解读法”为依托,大胆地在课堂上找到自己;解放学生,摒弃流水线式生产模式,改变接受学习习惯,鼓励孩子勇于发现自己;解放课堂,课堂由封闭走向对话,教学由线性走向多维,答案由唯一走向众多,评价由单一走向欣赏,发展由预谋走向多元。(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课题研究将理论研读和课堂实践融于一体,在“小、中、大”科研中自由穿梭。立足课堂,勇于反思;超越课堂,发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发现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风向标;实现“课者-课本-课堂-课程”的立体化研究体系,激活了课堂,激励了学生,激发了老师,激起了课程开发。(三)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立足于教师的分享理念,发明了“质因美文本解读法”;立足于课堂分享,提倡“活学活用,文艺相长”,改善课堂生态;立足于学生分享,发明了“提取情境式表达法”;课题主持人创作专著《分享语文生动课堂》,确立课题组《童谣百首》、《儿童诗百首》、《言解教材》等系列教材。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课堂教学由“一刀切”封闭式转变成分层次、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2.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在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时常让你惊喜与刮目相看。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3.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的平台。学生的参与状态,有没有参与或参与得够不够,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尤其是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广度,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参与各个环节。深度,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究,由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变成了实质上的认知的冲撞和情感的体验。由满足于现状到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出现了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课堂成为师生共生、共长、共享的平台。4.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本课题为这些不同的孩子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传授了表达的方法,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景象,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多。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也得以确立,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四)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本课题“执念分享,立足课堂”,实现“课者-课本-课堂-课程”的立体化研究体系,具备较高的学术理念,具备较高的课堂实用性,具备推广从而促进教改深入高效的意义。(五)成果的社会影响“质因美文本解读法”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收入《年度语文研究热点》一文,多地教研员讲座中引用,多位特级教师以不同课例进行解读。闫娜老师执教《日月潭》一课,受马来西亚交流团交口称赞。并力邀赴马来西亚沙巴州讲学。课题组老师在比赛中屡获佳绩,使新成立的海韵学校两年内成长为地方名校。主持人林寿清专著作为“名师系列”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影响深远。(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研究中,对于课例的搜集整理以及推广工作还有待加强,跟相近课题的相互联系有待加强。今后将以结题作为新的起点,着力开发系列课程并大力推广,力争让更多教师参与并分享教研成果。九、研究的几点思考(一)“分享语文,生动课堂”需要“导而弗牵”。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主学习不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排除讲述法,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二)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要协调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学生成绩不好,问题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未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探究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特征,掌握教科研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三)小题可以大做。一线教师从事的教科研往往从小处着眼,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中蕴藏的本质性本源性思想,要大胆小题大做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展现。参考文献: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心心念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眼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前课后都会找自己喜欢的书刊,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水平。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做出探究。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策略探究阅读,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同时还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到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知道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要往那个方向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首先可以了解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该文章有一个大致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中就可以跟上教学的节奏,知道教师在分析的知识点是什么,而教师在课堂中,要有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浓的学习欲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一、完善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效率我们知道,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模式单一,不能完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被称之为传统教学。在当今社会,教师要与时俱进,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对阅读的欲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多媒体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形成一套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春晓》这一首诗时,教师可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背景,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教师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法结合,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该首诗所涉及的画面,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亲身体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样化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将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在学习时也不会感到枯燥,学习的动力也大大增加,以达到教学目标。二、利用学生兴趣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学生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告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效率。而教师在为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先对每一个学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的语文基础,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缺点弥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质量。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定位,知道自己喜欢哪一类的书刊,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及阅读效率。例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时,首先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阅读书籍,同时阅读的书籍是什么类型的,这些都是教师在为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掌握的东西,然后根据学生情况来制定一套完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阅读书籍时,要有做笔记的习惯,遇见好的句子可以积累,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派上用场,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同时学生还要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不在老师的监督下自己也可以找自己喜欢的书刊进行阅读学习,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及语文思维,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三、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的灵魂,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而一般的教学方法则不能让学生学什么知识,浪费学生与老师大部分的时间。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时,要有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思想,就是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无论学生的观点不一样,在多样化教学的背景下,学生都会找到一套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在多媒体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文章所涉及的画面,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内容,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放映一些关于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为学生放映视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该篇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文章作者也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在课堂中为学生放映关于文章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在看视频的同时,将现在看到的与自己自己看到的比较,看看有什么区别,教师再为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及文章结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培养学生思想,又开拓学生的视野,多样化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更集中,思想与文章思想融合,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结语: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要达到教师的要求,这样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让自己的语文思维得到培养,同时还能激自己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分析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不会感觉到阅读是枯燥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速度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而学生在阅读书刊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不要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书刊阅读,这样是无用功,浪费了大部分时间却是没有学到什么,因此,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在选择书刊时有更多的选择。

性也

立足课堂 扎实研究——百官小学教师在2019年教学论文评比中再传喜报

近期,区2019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公布获奖名单,百官小学喜获一等奖9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9人的骄人成绩。据悉,本次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由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各单位选送的论文进行评审,评审严格。百官小学能喜获大丰收,殊为不易,尤为可喜的是,在评比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平时青年教师的刻苦钻研和百官小学浓厚的教研氛围熏陶。据介绍,百官小学历来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鼓励教师做个有心人,备好每节课,及时总结课堂教学得失,写好教后反思,积累写作素材,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并积极投稿。以比赛为契机,学校将继续引导教师加强理论修养,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升业务水平,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国仲

未来趋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近几年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被提至十分重要的位置,备受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结构、模式、方法、关系等探索,可谓风起云涌,流派众多,“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思维课堂”、“课堂革命”、“深度学习”,不仅名称各异,也争鸣不断,争议不休,颇为热闹。中小学课堂教学如何改?改什么?未来发展的动态趋向是什么?这是个大课题,是个新难题,很有研究的必要。笔者最近研读了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个《意见》涵盖了基础教育的两个学段,即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围绕教育质量和育人方式提升、改革,提出许多重要的方向性、政策性、规定性、操作性的对策,尤其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政策、路径、策略均有科学的要求表述。认真分析,从中可以窥探到今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向趋势,也回应澄清了目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根本指南遵循。《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三部分“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围绕课堂教学,提出“优化教学方式”的具体要求,包括:“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学原则、方法)、“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教学手段),“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探究式、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学习方式)。《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第四部分,以高中课堂教学为主题,提出“深化课堂改革”的要求措施,主要有: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两个培养),“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体验、实验的课堂模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习练习要求),“推广应用优秀成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研究”(路径)。由观概言,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的未来动向、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1.目标明确。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突出能力。即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素养。3.注重传承。即传承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思想、原则、方法,如教学相长、启发式等。4.师生共生。即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动作用,实现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发展成长。5.创新教法。即倡导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实验式等教学及方法。6.深度学习。即引导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行自主、合作、探究、项目等一些适应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式。7.技术应用。即引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实现与教学的有机有序深度融合。8.研究助推。即围绕主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推广应用优秀的教学模式、案例等成果。总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应注重实效、提升质量,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渐进中完善。切不可去根忘祖、标新立异、狂躁浮夸、热衷作秀,那将会距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初心越来越远,贻害大方。

客形

构建适合学生的课堂——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活动在我市举行

4月12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活动、南通市“分层走班”课改联盟学校第6次现场推进会在虹桥二中举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兼初中数学教研员)董林伟教授、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崇川区副区长杨春红、崇川区教体局局长王根宝和来自省内外专家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活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精心准备了这次活动,并先后从各联盟学校数学、英语各层次任课的40多人中,通过学案设计、说课比赛,产生数学、英语共18位老师两个学科三个层次分层的18节展示课,产生良好反响。上午8:35,市联盟学校学案设计与说课获奖的教师展示分层走班课堂。有序的走班、分层的学案、教学目标定位精准的课堂获得省内外专家及教师的一致好评。上午9:30,现场推进会开幕式在虹桥二中报告厅内举行。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杰院长主持上午的活动,崇川区副区长杨春红致开幕词。随后, 分层走班联盟学校代表交流发言, 南通市虹桥二中姜建新校长做了题为“践行‘恒·爱’理念,坚守教育初心”的课改专题报告,东方中学戴季华校长做了题为“分层课改东方表达”的汇报,与会代表深深感到两位代表的发言具有强烈的新时代教育使命感,研究与实践中突破的技术难题有价值、有操作性与示范性。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初中英语教研员魏惠、初中数学教研员董林伟教授结合A层(学困生)课堂观摩, 针对于南通市“分层课改”实践做了点评与指导,两位专家充分肯定南通分层走班区域推进的成果,以“南通在区域研究推进方面已在细节问题、难点问题、操作技术问题等方面有突破,成绩显著。最后, 董林伟提出“希望南通初中分层走班课堂教学改革区域推进的成果,能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引领的最好样式”。下午,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做了“构建适合学生的课堂”的专题报告,他用一贯幽默诙谐的方式,首先向在场的嘉宾、老师讲述办合适的教育,是好学校的标准,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最高要求;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关注学生差异,尊重个性,指向发展是符合国家要求的;同时从大数据结论、政策法规解读、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再一次阐述分层走班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其次,他谈到了分层走班教学的策略,在走班教学中要因才分层,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针对不同层级学生采用不同的学材、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校及老师还要灵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后,他提到,每个教育人都要有改革的意识,认识到教育的严重不平衡性,从领导干部到骨干教师再到全体教师都要成为课改的关键人。他的报告政策性强、观念新颖, 但通俗朴实, 说出了教育人的心声,报告中响起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供稿)

使之治国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其中,一部分科技手段应用于教育行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微课,就是教育行业在科技进步下发展的产物。微课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大量抓住学生眼球的资源,微课就是一种重要教育资源。但是,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是想象中的“受欢迎”。本文就简单地论述一下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微课一、微课的内涵、特点(一)微课的内涵微课,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及扩展素材呈现出来的结构化资源。微课包括教学视频(片段),与该主题相关的教案、素材、教学反思、测试及学生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既与传统的教师讲授类型的单一资源教学课、点击式的ppt、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有区别,又是在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二)微课的特点微课依托科学技术手段,具有以下特点:1、微课的时间短。微课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以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时间短的微课,让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期内学到知识,丰富课堂形式,提高了课堂效率。2、微课的内容少,具有针对性。微课的主题突出,重点明确,具有针对性,能够减轻学生的听课压力,有效地学习重点。3、微课的资源容量小,方便保存传输。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二、微课在小学语文中应用的现状在当下的教育阶段,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广泛应用。虽然一些年轻教师有使用微课,但也只是课堂中简单的使用微课,更多的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且一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这种教学方式还抱有怀疑态度,因此其使用上还是采用传统教学为主,微课为辅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过于“虎头蛇尾”,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导致课堂效率不高[[1]]。由于微课的兴起的时间不长,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还没有全方面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微课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还是比较的困难。其中有许多年龄较大的教师,没有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和微课的制作技巧,再加上网上海量资源增大了资料收集的难度,只有放弃微课教学,以至于不能发挥微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特别是低年级课堂,教师用微课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了语文课堂知识学习效果。微课可以在安排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但事实上,教师们仅仅在课堂中使用,作为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手段。在学校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是身兼数职,既负责语文学科、又有可能肩负其他科目或者其他的事务,录制视频、PPT等微课资源,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反而使微课教育发挥了负面作用。如果想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微课,这些问题急需解决。三、微课在小学语文中的优势在新教育的环境下,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中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微课是一种新的衍生物,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利用微课可以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对有各种各样故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好奇心,同时思维方式仍以具体思维为主,对色彩鲜明的图片或声情并茂的视频更加感兴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们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比较抽象的语文知识转为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微课可以应用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师想在上课开始时就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就可以将与本文有关的内容设计到微课视频中,在课堂前5-10分钟的导入环节使用,直接让学生置身在本课内容中,仿佛身临其境,直接站在作者的视角感受文章,拉近学生们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减少抽象感。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进行教学时,只依靠教师在讲台上口述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板块与海洋的分布情况,学生是无法真正地感受到在很早之前大陆板块是一个整体。此时,教师便可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采用微课教学,让学生直接看到大陆漂移的原因、过程以及漂移之后出现的结果。学生在观看微课之后就能真正地置于文章中,在脑海中形成大陆板块,想象出漂移的过程,让文章变得浅显易懂。(二)微课可以促进师生的交流,增强课堂互动性语文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部分,高考改革更是加大了语文的比重与难度,因此,从小学就要重视语文教学。但小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小学语文知识比较碎片,不想数学有完整的体系,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教师再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会加深教学内容的难度,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微课,利用微课重点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将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知识设计成有趣的微课。学生在观看微课时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教师进行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师生交流、互动,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东南西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向学生演示东南西北方向辨别的方法,直观的感受东南西北的方位。除了书中提到的太阳辨别的方法,再介绍通过星星、植物的生长进行方向等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以此扩充学生的知识。在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不断地互动,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增强课堂活力。(三)利用微课教学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基本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索精神。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升学的压力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违背了教育理念,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弃传统教学模式,秉持现代教育理念,依托教育技术发展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全方面的发展。如在进行部编版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教学中,由于现实中不可能展现乌鸦喝水,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微课,将乌鸦喝水的微课视频播放出来,直观看到乌鸦衔起小石子放入瓶子中,从而喝到水的一系列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乌鸦的做法并依据现实生活,你还能想到什么好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微课在当代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倡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学的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是微课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主体。这就要求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熟练使用。在学校层面上,学校积极组织微课培训活动,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全方面的认识,帮助老师们提升微课、制作及使用的技能,能够让老师真正使用微课。同时,开展微课交流研讨活动,交流微课经验,让微课越来越精。在教师层面上,作为教师应更加深入地研究语文教材,了解教材的特点,能够有重点的制作微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准确而高效地学习知识点、完成练习,以微见著,增强语文知识素养,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总之,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内容突出、时间短、传输快等优势,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不仅达到教学效果,更能促进小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施为

教育解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研究,看完长知识了!

论文摘要:“风景因流动而更美丽!”——也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研究-论文网。论文关键词:风景,流动,美丽,小学,数学叶澜教授讲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互动生成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提升教学理念,明确主体地位。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在课前对教材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也许他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也就是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的关系,树立“全人”的理念。试想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发展着想?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生命力的生成必定能实现。二、重塑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也就是说,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成功、失败;有突发奇想,甚至猜想;有赞同,也有反对,产生思维碰撞;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等现象。即使对同一个简单问题也难使学生的认识、感受整齐划一。这种现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所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三、讲究教学策略,引领动态生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中处处都蕴含着动态因素: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策略一:适时“更新”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时下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如让学生“做一做”、“说一说”等时髦做法正呈愈演愈烈之势,似乎哪个堂课不这么做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其实这里大部分只是一种单纯的外在控制行为,而不是学生内在的自觉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我们就应该融入这些新理念,适时“更新”学习方式。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接着问:“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我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蓝猫》就是在18:30开始的。”就此我灵机一动,问道:“那还有谁最喜欢看哪一个电视节目呢?”于是学生兴奋了起来,他们以聊天的方式和心情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我也因此板书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教学显得那么自然、流畅。策略二:随机“升降”预设目标。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如在教学《8的减法》时我先用图片出示7只小鸟,嘴里分别叨着以下算式:8-6,8-2,8-3,8-4,8-5,8-1,8-7,再出示几间标有门排号的房子问道:“这些小鸟想回家,你们能帮它们找到家吗?”最后的结果是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少出示了一所房子,我刚想出示这所房子时,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说道:“老师,这只小鸟怎么没有家呀,是不是它没有爸爸妈妈呀?”这时我灵机一动,问道:“小朋友们,你们有办法帮助这只小鸟吗?”生1:帮它找回爸爸、妈妈;生2:我们给它也造个家吧!于是我就号召小朋友们为这可怜的小鸟也造个家。说完,小朋友们纷纷拿出彩笔画了起来,而且还有不少孩子还给新画的房子标上门排号……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策略三:随机“变更”教学环节。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学到哪里该出示何种练习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你已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如在教学“质数、合数”的内容时,新授课程结束后,我常规性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有什么疑问?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奇数都是质数。”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此时,我不急着下结论,只是微笑着望着其他学生:“是这样吗?”就这么一句简短的问话,引发了一场精彩的辩论。生1:“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你看,9也是奇数,但9却是合数。”生2:“我同意他的观点,像15、21、35等都是奇数,但也都是合数。我认为,如果这样改就对了,质数都是奇数。”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我却只是微笑,不发表意见。这时,生3站起来:“我认为这样说也不对,2也是质数,但却是偶数。”生4:“应该这样说,质数中,除了2都是奇数。”这个结论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同。辩论已结束,可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沐浴在兴奋里。从这次“意外”的辩论中,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随机互动生成中走向完善。课堂上的精彩因互动而产生,最终的精彩还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预设的教学计划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会有着某种偏差,这种偏差恰恰是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自我体验,而正是这些个性化的见解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这才是真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