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课程教育研究》属于什么级别正规期刊上知网吗可以评职吗版面费诔曰

《课程教育研究》属于什么级别正规期刊上知网吗可以评职吗版面费

《课程教育研究》省级期刊《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国内统一发行号:CN15—1362 / G4,国际标准发行号:ISSN2095-3089,邮政编码:16-129)已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并获得科学联合会内蒙古学会理事,由中国外语学习研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教育学术期刊。以研究为导向的教育学术期刊,旨在以“科学,新颖和实用”为刊物,在国内公开发行。《课程教育研究》反映了新时代教育过程中的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方法。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欢迎高校,成人学院,职业学院,技术学校,国家中小学,学前教育和其他教育战线的各级和各类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者,行政和党员,后勤经理,图书馆和青少年校园和活动中心等校园外教育单位的各种教育者。栏目设置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德育建设,项目研究,教学管理,创新教育,风格和艺术,阅读和写作,综合论坛等。投稿须知1.文稿应具有可靠的材料,准确的数据,新颖的论据,足够的论据,可靠的数据,并对作品负责(严禁抄袭),新颖,实用和科学。文字要精炼2.如果论文的研究工作得到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3.文章的标题应在20个字符以内,文章应在2000-2400个字符以内。格式包括:标题,作者和单位,邮政编码,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4.本文的计量单位应当以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图形应该是典型的,尽可能少的和精确的,并且表格应使用三行表格;线条应平滑,平滑且厚度均匀;黑线图应用于图形。5.所有参赛作品均为文字格式,为了缩短出版时间并减少错误,请详细说明我的联系方式。

创时代

《小学教学研究》创刊40周年研讨会昨日在南昌举行

昨日,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联合主办,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承办的“《小学教学研究》创刊40周年研讨会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2020年年会”在英雄城南昌隆重举行。现场,参会人员一同回顾了《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的发展历程,展望美好愿景。记者了解到,《小学教学研究》创刊于1980年,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传播教学信息”的办刊宗旨,以“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教学研究成果”为目标,为广大师生传递着知识和智慧的光芒。“凭借强大的作者团队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小学教学研究》先后获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基础教育教学类重要转载来源刊、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学术期刊、江西省优秀期刊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荣誉。”江西教育出版社社长廖晓勇说。近年来,江西省通过不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加强教育脱贫攻坚力度、完善师资力量等手段,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借助“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和“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等教师综合素质培养项目,进一步提升教育理论研究水平,为“文化强省”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在随后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副司长、巡视员张泽青以“繁荣发展语文报刊的几点建议”为题,与参会代表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探讨,为江西期刊出版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40年砥砺奋进,新时代梦想可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小学教学研究》将秉持初心,把握时代的脉搏,踏准教改节拍,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再创辉煌添砖加瓦。编辑:袁云飞【来源:江西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世间

张耀铭: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期刊得病了,而且还不轻!

随着市场经济中的不良现象向学术领域的不断渗透,随着以量化为主导的学术评价越来越强势,学术期刊受到了双重压力的夹击,由原先的边缘地带被推向风口浪尖,屡屡成为被质疑、被抨击的对象。早在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就发表《祛痈扶正,学术期刊治理势在必行》的报道,记者在文中指出:学术期刊乱象纷纭,存在买卖版面、违规增刊、页数增多、“假刊”、虚假引用等现象,“诸多乱象是期刊异化的产物,严重败坏期刊自身形象,玷污学术风气,令学者深感忧虑乃至愤怒。”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期刊,显然不公平。不过,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期刊得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在笔者看来,主要存在以下乱象。乱象之一:“假刊”牟利“假刊”现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据《法制日报》2001年报道,河北省承德医学院学报某些编辑人员为了捞钱,竟私自出版盗版学报,受到了新闻出版部门的查处。据《中国青年报》2013年报道,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早在2000年就已合并至北京交通大学,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仍在出版,每月出版3期,收取版面费。为骗取外界信任,该学报还伪造了《期刊出版许可证》和学报官方网站。《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2期共刊载了259篇论文,涉及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区、市)的340名作者,其中既有副教授、教授,也有小学甚至幼儿园教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明这是典型的“假刊”,根本不具备法定出版条件,因此依法予以注销。乱象之二:增刊泛滥增刊是指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后在正常刊期外增出的刊物,原本是为了解决刊物因刊期、篇幅所限,导致供过于求矛盾的一种变通办法。根据有关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1-2期增刊,并可适当收取一定数额的工本费用。由于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不能称之为非法出版物或违规出版物,所以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和市场需求。不少学术期刊看到了“商机”,争先恐后地出版增刊。一时间,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增刊:有待价而沽、不计稿件质量,只要给钱即可发稿的增刊;有出让增刊编审权,由某组织或个人买断编审权的增刊;有由几个编辑分版承包组稿合成的增刊;有企业或单位赞助因而也主要刊发这些单位作者文章的增刊。学术期刊出版增刊,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职称稿件”的压力,致使一些质量低劣的文章得以发表,并堂而皇之地以合法身份进入学术资源库中。2005年,教育部曾通报批评了《现代中小学教育》滥出增刊,以此作为创收手段,“严重损害了高校期刊界的形象,腐蚀了编辑队伍,破坏了出版工作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乱象之三:买卖版面据了解,国内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因纸张、出版及发行费用急剧增加,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出现亏损,且数额日益增大。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198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出台了《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通知》称,“各学会的学术期刊是各学科领域全国同行共有的论坛和财富。在经费问题上,除受托承办单位给予支持外,还应该争取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收取论文版面费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因此,建议各学会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不过,《通知》还特别强调学术期刊“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形式出卖版面,使期刊质量受影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买卖版面的始作俑者虽已无从查考,不过搭车跟风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跟风者之所以热衷于“跟”,归根结底都是利益驱动。其实,国内办得比较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都不收版面费,恰恰是一些经费短缺、学术水平差的期刊收取版面费,刊物越编越厚,论文越发越短,钱越收越黑。论文买卖,买了利益卖了学术,发表的多是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乱象之四:学术平庸有人以“井喷现象”形容学术论文近年的生产和发表。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是数量与质量的不成正比,是学术质量不高、学术观点雷同、论证重复的平庸之作泛滥,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量发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基本科学指针统计显示,1997~2007年的10年间,在前145个国家中,我国论文总数排第13位,论文引用数排第6位,但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却位居第117位。学术平庸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低水平重复、肤浅分析和搞噱头吸引眼球,其本质特征是思想能力的缺失,阿伦特称之为“平庸之恶”。平庸之作表面上看具有某种吸引力,其实是无聊的伪学术,不可能长久。学术平庸对学术的蛀蚀,比学术不端更为普遍、更为严重,因此也更难揭露、更难治理。学术平庸与鸡肋期刊,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这是对学术生态的巨大伤害。所以,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拒绝平庸,超越平庸!乱象之五:虚假引用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同时作为期刊主体又是被评价的对象。专业评价机构借助行政权力部门的青睐,高举“量化评价”的指挥棒,通过采集各种引文数据对学术期刊分等定级,并发布排行榜或排名表,一时间搅得周天寒彻,进入者弹冠相庆,落选者垂头丧气。有的期刊为挤进核心期刊的行列不惜造假,拉帮结盟互相引用对方的论文;有的期刊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必须引用本刊发表过的论文,以提高影响因子;有的期刊公开悬赏学者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引用该刊的论文;有的期刊为不跌出排行榜或排名表,甚至施加各种糖衣炮弹;有的期刊为了迎合核心、来源期刊评选的偏好,更在选稿、用稿和参考文献等方面投其所好,逐渐丧失了学术个性和活力。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买卖版面、违规增刊、页数增多、“假刊”、虚假引用等现象,看似乱象纷呈,各不相同,但从中都可以看到利益纠葛清晰的影子,这是诸种乱象的共同动因。近年来,学术期刊与学术乱象、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等不良风气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一起,确有少数期刊人难辞其咎。他们丧失了道德底线,把学术期刊作为谋取私利的资源,暗箱操作越来越多。必须指出的是,与学术期刊乱象同时存在的是学术乱象和评价乱象,三者之间是有紧密关联的。事实上,学术功利主义笼罩着整个学术生产体制。当下的中国高校,可量化的学术研究被抬高到空前的、过度重要的位置。学校是否优秀,教师是否能够升等、研究生是否可以毕业,科研的成绩单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老师的教学可以马虎、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勉强通过,但只要有相当量的论文发表,便一俊遮百丑。多数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升等要求,都有严格的论文发表量规定,而一个大学每年的论文发表篇数,都影响到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大学排行榜的位置,是大学领导政绩工程的核心部分。于是千军万马写论文、拼数量,就像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大炼钢铁,产量是最重要的,而质量如何,倒是其次的。功利主义太重,学风浮躁,就会急功近利: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专著、急于评职称、急于争课题、急于成名家。“当学术研究中的非学术因子成为一种主导时,不仅带来研究者的精神变异,更带来学术的社会性危机,最终使学者和学术都失去了社会的公信力。”一言以蔽之,我们在抨击学术期刊、学术评价乱象的时候,不能忽视或者遮蔽了体制所应承担的责任。(作者为《新华文摘》原总编辑)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2015年6月8日,原标题为《学术期刊乱象诊断》。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耀铭流程编辑:丁也

篮板球

需要教师职称评审的老师看过来,知识点来了!

教师职称等级大学助教、讲师(中级)、副教授(副高级)、教授(正高级)中学中学三级、中学二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中学特级小学小学二级、小学一级小学高级、小学特级教师职称论文的发表策略提高论文质量(1)论文写作要规范   一般而言,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的论文基本符合投稿要求  (2)借鉴参考文献的技巧   利用各大数据库搜索权威的文章文献,多读、多思考所选文献,拓宽思路,产生创新性观点;先读标题,再读摘要,看文献是否有用;看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精读文章,取其精华(3)选题和构思   每一本刊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选题也要有亮点、创新性和可行性;写作要求以创新点为线索组织全文,文章的构思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运行(4)摘要的写作技巧   在审稿中,评审人往往是根据摘要来决定一篇文章能否录用,因为摘要反映了论文的质量和作者的学术功底,摘要应当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研究性论文的摘要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称(5)结论注意事项结论反映了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即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6)参考文献注意事项参考文献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于文后,应当是读者能查阅到的公开正式出版物;要按照投稿期刊要求格式列出参考文献,只列引用过的重要的专业领域最新最近时间的文献,尽量列出有影响力期刊如外文期刊、核心期刊和所投稿刊物的文献论文投稿技巧(1)写作了解意向投稿期刊   写作前研究投稿期刊要求、参考文献的引用方式、投稿期刊要求格式、专业术语等每个细节;投稿前检查论文是否符合期刊格式要求,对照投稿说明一一检查(2)如何选择投稿期刊   翻阅投稿的刊物,了解开设栏目是否刊发自己所投这类稿件;查看该刊物的稿约或投稿须知,了解期刊影响力、定位、版面费;期刊分专业性学术刊物和综合性学术刊物,它们的读者定位是不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选题可以专深一些。所以作者在投稿时,要定位精准(3) 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切忌一稿多投或一投多稿。同一篇稿件,在发电子邮件的时候,抄送给好几家刊物,这是对刊物不尊重的表现;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一稿多投、抄袭剽窃、重复发表、虚假注释等;一种学术刊物一年一般不会刊发同一作者两篇文章,一次投多篇文章并不会增加命中率(4)多与编辑沟通作者可向编辑部查询一下审稿情况,必要时再根据编辑部要求,配合做好稿件修改、补充等工作,以争取论文获得尽快发表;多与编辑沟通,掌握所投刊物口味投稿方式1、登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查询,与想要投稿的杂志社取得联系,获悉投稿要求和详细准则2、若想尽快发表论文,可以找一个合法正规上午代理公司代发论文谨防问题1、直接骗钱,收到钱后消失;2、钓鱼策略:先以低价或少收定金为诱惑,等您汇完定金后就告知原来协商的刊物涨价、拖延刊期或要求换别的刊物;3、问题刊物:告知是发在正刊上,等您收到刊物后才发现是发在增刊、副刊(XX刊物学术版)、一号双刊上(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因为任何事情都得等到事后才能知道结果;4、发假冒刊物:盗用真刊物的封面,把内容替换掉教师申报材料专业资格、学历水平、业务进修等相关证明1、原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2、教师资格证书3、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任命)证书4、学历证书或其他有效学籍和考绩证明5、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或计算机免试材料6、普通话测试证明7、业务进修、继续教育有关证明材料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材料1、教育工作方面任现职以来在个人,及自己所带的班级、团队、处室,或学校管理中所获得的各级(校内及校外)荣誉证书或材料2、教学工作方面(1)在校内外公开课教学情况的材料(附开课表、评课表、简案等)(2)参加教学业务比赛的相关材料证明(3)个人获得各级学科荣誉的证明(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4)在学科教学、指导学科小组方面的获得的显著成绩的材料证明(5)反映学科业务成就的其他方面的相关材料教育教学科研的相关材料1、个人获得的教科研方面的荣誉证明2、鉴定论文、发表及获奖论文、出版的专著、参与编写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等科研成果3、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证明材料(附课题立项或结题证书、能证明参与课题的有效材料等)指导青年教师的材料“师徒合同”、指导青年教师获得各级荣誉及在教学方面取得的重要成绩等其他能反映工作实绩的有关材料1、任现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工作总结2、专业技术人员任期综合考评表及有关材料3、学生问卷

鹤之城

教师职称晋升,论文查重是个伪命题

文/葛昌明当前,随着职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唯论文”现象有所改观,对论文逐渐有所淡化。但淡化论文不等于不要论文,相关文件中对论文这一规定要求其实一直并没有抹去。某些地方文件里对教师晋升职称评审条件论文的数量及其收录的网站(数据库)、论文查重等,反而更进一步做了详细要求。教师发论文要花钱,下载自己的论文要花钱,论文查重要花钱,查重不过手动降重要花钱,为了晋升职称,许多教师舍得掏钱。尽管众多期刊一再声明发表论文不收取版面费,但事实上“版面费”已是公开的秘密。放眼当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支撑起庞大教育期刊行业,一些论文中介组织(公司)代写代发业已形成了庞大的服务产业,中小学教师花钱买论文已是再普通不过创造所谓的“业绩条件”。我们不怀疑教师写论文的初衷,也不质疑多数期刊所发论文的质量。但教师为评职称而花钱买论文、下载、查重,这笔账还是得算一算。并且版面费与期刊所收录网站有关联,不同期刊不同收录网站(数据库)所交版面费价格也不一致。不能说有需求就有市场,论文暴利、查重暴利,这中间的利益链十分复杂,而到头来真正能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准提高服务的“论文”又有几成,确实值得拷问。就论文查重这一技术要求来看,表面上看似维护教师教育学术的严肃和公正,实际上由“论文查重”催生了更加不良的学术生态。试想,在一个人人都可以花钱买论文的市场里,所谓的“论文查重”有何意义?无形中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教师花钱买论文、教育期刊收费发论文的乱象确需该整治一下。评价改革是教师职称改革的核心,有怎样的评价就有怎样的教育。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深刻认识“唯论文”现象的系统性危害,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10个“不得”,其实也适用于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当前,改革完善教师职称制度,理当着力于教师队伍的职业特点,把握教书育人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淡化论文,不唯论文,应当破除相关利益链条上的关系,切切实实让教师不花冤枉钱,不做无用功,在这方面需要付出长久的努力。来源:红网作者:葛昌明 编辑:陈乘 【来源:红网_红辣椒评论】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丹书

聚焦学会能力建设|英美科技社团会员服务和发展方式探究与启示

为全面深化科技类社团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创新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举办学会能力建设系列论坛,力争为服务一流学会建设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全国学会的规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第1期学会能力建设论坛,以“新形势下全国学会会员发展与服务工作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聚焦全国学会会员发展、会员管理、会员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围绕全国学会在维护会员权益、反映会员诉求、提供会员发展平台、实现会员自身价值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探讨新形势下全国学会开展会员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旨在推进全国学会会员发展与服务工作的变革与创新,增强会员服务能力、提升学会的群众组织力。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尚智丛,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办公室主任张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彭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网络信息与会员服务部部长、零部件部部长李顺虎,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服务部主任王琳琳以及会员系统建设企业的有关技术专家,分别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应参会代表要求,经报告人同意,在此陆续发布各专题报告内容,供大家学习、借鉴、参考、交流。今日,小福团为大家带来尚智丛教授英美科技社团会员服务 和发展方式探究与启示 一、英美科技社团的发展概况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快速增长,科技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许多科技社团走向成熟的社会建制化。依托完善的会员服务,英美科技社团吸引了大批活跃会员,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团体,对本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下的科技社团发展情况差异较大。相比英美科技社团,我国科技社团起步较晚,在运营能力、组织建设、会员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仍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当前,英国和美国以各学科为基础形成了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等几类科技社团。这些科技社团普遍经历了百年以上的创业历程,并已走向了国际化发展道路。一些科技社团交纳会费的注册会员规模巨大,根据各科技社团官网公布的截至2018年的数据显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目前拥有来自160多个国家的43万名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拥有来自全球91个国家的超过12万名会员;即便是在人口仅有6602.2万人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数量达到5.4万人以上。我国科技社团会员数量相较于我国总体人口规模而言非常少,国际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许多科技社团的统计会员数量与实际交纳会费的注册会员数量相差巨大。例如,我们在调研和访谈中了解到,一些科技社团的统计会员有近10万人,但实际交纳会费的注册会员仅剩数千人。二、英美科技社团的会员服务与发展方式(一)学术交流与商业展会为会员提供学术交流服务既是科技社团最重要的职责,也是学术共同体最重视的社交活动。英美科技社团为会员提供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举办学术会议为主,此外还包括网络研讨会、区域性小规模研讨会,以及为学生会员群体举办的假期交流会和技能竞赛等。不同的科技社团每年举办的学术会议规模和次数有较大差别。如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每年举办或资助超过1800场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服务人数累计超过50万人,一些大型会议参会人数突破万人;美国天文学会因其所属学科规模较小,因而会员数量也相对较少,仅有7000余注册会员,每年举办的学术会议仅数十场,参会人数从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多数英美科技社团会将其学术交流活动日程安排以日历形式提前公布在学会网站上,并通过邮件或社交软件等方式向会员提供免费提醒服务。总体而言,大多数科技社团每年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的场次为数百次不等。英美科技社团的主要学术交流形式 开放式的学术会议,即接受非会员投稿参会。大多数规模较大的学会都采取这种方式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其优点在于扩大会议规模,提升会议影响力,为举办大型展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增加了会议收入。但缺点是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通常对参会人员的资格审查较为宽松,参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对学会组织会议的能力及工作人员数量要求较高。封闭式的学术会议,这类学术会议通常只允许会员参会。因此,参会人员数量通常较少,学术交流规模的范围受限。小规模学术会议难以为学会带来大量收入,而且通常难以举办规模较大的展会。但小规模的学术会议通常小而精,与会人员通常是业内专业人员,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学术交流。英美科技社团的主要商业展会形式 大型学术会议等参与人数较多的学术交流活动通常伴随着为企业举办的大规模商业展会,这类展会一般被相关科技企业视为一种宝贵的推广自己产品的机会。由于参会人员基本都是某科技行业的相关人士,而且不乏高校或研究院所的领导,他们通常掌握着采购产品的决定权。与大规模学术会议共生的展会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以逸待劳的精准营销的机会。科技社团为企业提供服务时,对会员企业和非会员企业将给予显著的差异化对待,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购买服务的价格和优先权上。美国化学会出版物展台IEEE组织的输配电展会(二)学术期刊等出版物及其数字化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共同体成员争夺科学发现优先权并对其科研成果量化评鉴的最重要载体,还是学术共同体成员“隔空对话”的最重要的正式平台。所以,英美科技社团非常重视对学术期刊等出版物的建设和运营。一些大型科技社团,如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和美国化学学会等,成立了自己的出版集团,能够自主发行学术期刊,并为会员出版著作。英美科技社团出版学术期刊在种类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尽管部分科技社团旗下期刊种类不多,但其运营的期刊中至少有一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美国科学促进会旗下有享誉世界的《科学》杂志。《科学》杂志封面英美科技社团旗下出版物的重要特征 多样化:主题、形式在学术期刊的性质方面,大多数学术期刊属于同行评议期刊,也有少部分期刊属于非同行评议期刊。在出版物属性方面,既有传统印刷版期刊和书籍,也有数字化期刊和著作,以及多媒体出版物等。有些出版物兼具印刷出版物和数字化出版物的双重属性。数字化出版物的优点在于其发行成本低,向会员发送更方便,且内容更多样化,但缺点在于版权维护上存在更大的挑战。今天,越来越多的科技社团的期刊和其他出版物都倾向于采取两种出版方式并存,即传统印刷出版和数字化出版同时进行。学会的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出版不仅是信息化技术引发的趋势,也是各科技社团建立自己的专业数据库的必然要求。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许多科技社团建立了拥有海量文献资料的数字图书馆,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资料、各种历史和档案资料、甚至会议纪要等,如作为世界最大的地理学数据库之一的RGS(皇家地理学会)数据库收集了超过200万份资料,包括地图和各种文献。这些数字图书馆向会员开放,为他们提供检索和阅读服务。对于会员在数字图书馆的查阅权限问题的处理上,国外科技社团的做法不一。部分科技社团要求会员另外付费才能为其开通数字图书馆的查阅和检索权限,只是付费相比非会员更低;另一部分科技社团的数字图书馆则向会员免费开放,而只对非会员收取一定费用。会员除了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方面相比非会员具有一定的优势外,在部分期刊发表论文也有一定的优势,如会员享有优先排稿和版面费减免等福利。(三)奖励和资助科技奖励旨在表彰为科技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相关科技工作者。与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科技奖励体系不同的是,国外科技领域的奖励大部分属于社会力量设奖,而政府设立的奖项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各学科内部分量较重的奖励和荣誉通常是由科技社团设立的。如美国计算机协会的图灵奖、国际数学联盟的菲尔兹奖、美国化学会的贝克兰奖、德国物理学会的普朗克奖章、英国皇家学会的科普利奖章、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IEEE勋章等。获奖人通常经由上一任获奖人提名,或由学会内若干优秀同行推荐,经由理事会批准后在各科技社团举办的颁奖典礼或其他隆重场合上颁发给获奖人,以示庄重。英美科技社团对会员的资助 英美科技社团还为会员提供各种具有奖励性质的资助服务,这些资助服务大体上可以分为奖学金资助和工作生活资助这两类。奖学金资助旨在为本学科研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提供奖励资助。与学校的奖学金不同的是,科技社团设立的奖学金的奖励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会员,也包括非学生会员。奖学金的名目覆盖了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理论成果、创新发明等。工作生活类资助旨在促进会员职业发展而为其提供各种与工作和生活相关的资助服务,包括向优秀会员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的差旅资助、向有前景的研究项目提供科研经费资助、向贫困会员或刚步入职场的早期职业会员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等。(四)教育和培训科技社团是会员提升自己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渠道之一。英美科技社团的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提供面向全国的科技教育和培训。这些教育培训服务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上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对视频课程、多媒体资料和实践案例的学习来完成。大多数科技社团的线上教育内容是免费的,少数科技社团会开设线上收费课程,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和美国农学会在其网站上投放了大量收费教育培训课程,会员能够以比非会员更低的价格购买这些网络课程。线下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安排专家为中小学和高校教师编订教材和教学案例、为团体会员和其他有培训需求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开设讲座、举办研讨交流会和组织会员参观学习等。根据培训服务对象和内容的不同,部分教育培训会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这类教育培训总体上保持着公益性。主要的教育培训对象 1.学生。科技社团肩负着为本国处于K12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STEM方面的学习指导和科普教育的责任。如美国物理学会、光学学会等科技社团在其官网上开辟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栏目,内含各种趣味读物、实验案例、科普故事等内容,旨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深化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了解,为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2.教师。科技社团通常会在其官网上为教师会员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实验课程指导,制定课堂实验安全守则,为其提供由本学科领域专家精心编制的教学素材,并在线下组织他们参加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研讨会。3.社会人员。科技社团还向与某科技领域相关的社会工作人员提供线上学习、线下讲座和参观学习等服务、并为他们举办区域性小规模交流活动和网络研讨会等。(五)职业帮助和支持“职业便利”是科技社团对会员产生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促进会员的职业发展,英美科技社团高度重视会员的职业发展,并从多个维度为会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帮助和支持。其中最直接的一项对会员的职业发展服务是科技社团在其官网上专门为会员开辟的求职招聘栏目,其目的在于为会员提供发布求职和招聘信息的平台。美国物理学会官网上的求职招聘栏目职业帮助和支持的各种形式 由科技社团开辟的专门职业网站相较于其他综合性求职招聘网站而言有着显著和独特的优势,它对于求职者和招聘者来说是一种双向的精准锁定目标的便捷渠道。在科技社团开设的求职招聘网站上,部分科技社团会向会员发布行业年度调查报告以及薪资情报等信息,并为会员提供一些职业小工具服务,如薪资计算器等,这些小工具部分功能免费向会员开放,其中的一些高级功能会向会员收取一定的费用。皇家化学会官网的职业发展栏目(六)消费折扣“折扣”是英美科技社团吸引会员的又一重要手段,科技社团在推广会员的时候都将“折扣”作为关键词和重要福利。凡涉及收费的内容,如参会注册、订阅期刊、购买课程等,会员能够享有非会员所没有的低价。科技社团除了在自营项目中为会员提供折扣外,还想方设法拓展与企业等第三方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会员提供更广泛领域的消费折扣。目前,科技社团向会员推出折扣服务的覆盖范围呈现出向与会员需求相关的全产业蔓延的态势。覆盖域广泛的折扣服务是实现科技社团与会员之间互惠共赢的最重要手段,即科技社团需要广大会员的参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会员通过加入科技社团能够大幅降低工作和生活中的必要开支。(七)权益维护英美科技社团对会员的权益维护主要是从整个学科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层面着手的。科技社团通常设立了专门与政府沟通的部门,英国的科技社团称之为“政策中心”或“法务部”,美国的科技社团则多以“政府关系办公室”命名。这类部门的作用和目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政府提供权威的科技战略咨询服务,从而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二是向政府谏言实施有利于本学科发展的政策,维护和争取本学科共同体的集体权益。为了更充分地实现这两个目的,规模较大的科技社团有机会安排自己的会员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如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向欧盟举荐自己的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推荐自己的会员进入美国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参与政府工作。本质上,英美科技社团在向政府寻求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汇聚科学共同体中无数个人的声音和利益诉求,并将这些声音和诉求放大,以至于能够影响政府决策。这种作用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升科技社团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典型的案例是近两年美国特朗普政府连年削减美国在科技领域和教育领域的财政预算,这种情况下,美国科促会、美国化学学会等大型科技社团的政府办公室积极与政府斡旋,力求通过对话和谈判改变这种现状,从而维护本学科乃至整个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权益,尽管这种努力近来显得并不成功。三、会员服务与发展的条件保障与社会基础科技社团与会员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平行关系,而非管与被管、领导与被领导的等级关系。一方面,科技社团需要凝聚大批会员以实现自身在组织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升级;另一方面,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会员需要科技社团牵头,创造能促进学科和个人发展的社会条件。会员奉献于科技社团的同时,科技社团需要对会员有所回馈。会员服务正是科技社团对会员的核心回馈,是联系科技社团与会员的关键纽带。只有做好会员服务,科技社团才能获得会员的拥护。英美科技社团多样化的会员服务绝非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社团自身发展和有利社会条件的基础之上。(一)完善的组织建设是科技社团会员服务与发展的体制保障组织建设在会员服务中的基础性地位体现在对会员服务应该“怎么做”和“谁来做”的问题的回答上。简而言之,以社团组织架构的完善和建制化为前提,良好的会员服务是在理事会的领导下通过各部门的分工与协作来实现的。相较于我国科技社团而言,英美科技社团在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的建设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部门设置更完备,以及以聘用制为主的社团工作人员的全职化和专业化等方面。理事会及职业运营体系 首先是领导层的设置上,理事会通常设有三位任期一年的主席或理事长,即第一年为“当选主席”,第二年转为“主席”,第三年转为“上届主席”,此外,还包括秘书长、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专业委员会和地区分会负责人等领导角色。主席或理事长通常由学术界知名学者兼职担任,作为科研人员的领导人难以同时全面顾及其学术研究本职工作和社团运营管理工作。因此,英美科技社团通常聘用了一位全职的CEO和CFO,分别负责主持社团日常运营和财务管理工作。将专业委员会和地区分会的负责人纳入理事会,则强化了社团总部对各地区和各专业分支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二级机构设置 在二级机构的设置上,英美大型科技社团设置了名目繁多的办公室或委员会专项负责一类具体工作,如会员服务办公室、学术会议办公室、地方分会活动办公室、政府关系办公室、出版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标准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等。尽管不同科技社团对各机构的名称拟定存在较大差异,但其目的始终在于让专门部门负责专门事务,且各部门根据自身需要聘用了规模不等的全职工作人员队伍。正是依靠完善的组织建设和部门设置,以及各部门的大批全职工作人员队伍,英美科技社团的会员服务方式才能得到不断地拓展和完善。(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科技社团会员服务与发展的关键支撑尽管“非营利性”是英美科技社团的根本属性之一,但“非营利性”不等于科技社团不能盈利。相反,英美科技社团非常重视财政收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巨额财政收入,建制齐全的组织建设将难以为继,丰富多彩的会员服务则是无米之炊。经过长年的探索总结,英美科技社团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开源创收模式。该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财政收入与会员服务之间存在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社团服务于会员之时,就是社团实现创收之机。服务对象越广阔、服务方式越全面,科技社团的收入也就越多。反过来又能促进科技社团开发更多种类和更精细化的服务方式。科技社团的资金来源 国家对科技社团的免税政策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为社团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内外有利因素的共同推进下,英美科技社团经过多年的经营积累了规模庞大的资产。从收入来源看,英美科技社团的收入主要由会费、期刊收入、捐赠、商业活动、投资和租赁等几个部分构成。不同科技社团各项收入构成比例有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会费、期刊收入和商业活动等几项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值得一提的是,在各项收入中,商业服务的盈利手段五花八门。如学术期刊上为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提供的广告服务、为商家举办展会时收取展位费、售卖网络课程等服务产品、在各种大型活动中为企业提供费用不等的多样化的冠名服务等。除了科技社团运营所必要的支撑性开支外,这些收入最终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式反馈到教育培训、设奖颁奖、项目资助、学术交流等多种会员服务项目中。(三)志愿者服务是科技社团会员发展的社会基础志愿者服务经过百年演变已经走上了建制化发展的道路。在美国,志愿者组织被称为与政府和企业并立的第三大“独立部门”,每年有超过6000万人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服务队伍总人数接近美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志愿者服务成为英美科技社团会员服务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一些大型科技社团每年举办各类活动数千场,大量会员服务活动必然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庞大的工作量和发达国家高昂的人力资源成本使得志愿者队伍成为科技社团会员服务所依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力量。因此,大量志愿者成为科技社团会员服务的后备劳动力资源。志愿服务的保障因素 美国志愿者服务的流行与其国情是分不开的。美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支持和保障志愿活动的法律法规,包括《国内志愿服务修正法》、《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志愿者保护法》以及各种政策优惠等。此外,美国各州也成立了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为志愿服务提供经费支持,为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制定表彰奖励或加分等激励等政策。文化因素也是推动英美志愿者服务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爱人如己”是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价值观之一,社会文化倡导奉献精神和责任感。这是英美国民众坚持从事志愿服务的精神支柱。四、对我国借鉴与启示我国已有考证的第一个具有科技社团性质的社会组织是1568年成立的“一体堂宅仁医会”。但是,直到20世纪初,我国才出现现代科技社团,如1909年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1915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1917年成立的中国林学会和中国农学会、1922年成立的中国天文学会、1932年成立的中国物理学会等。这些科技社团在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寸步难行,建国前饱受战乱之苦,建国后又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磨难。因此,我国科技社团的发展实际上到改革开放后才步入正轨。(一)我国科技社团会员服务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 当前,我国总体上还处于“政社分离”的改革探索阶段。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科技社团依靠政府和挂靠单位的状况没有根本性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挂靠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我国科技社团的束缚作用越来越明显。一些挂靠单位将行政管辖权凌驾于科技社团理事会的领导决策权之上,直接干预甚至决定社团人事安排,导致理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的职能被弱化。挂靠单位对科技社团旱涝保收的财政供养使得我国科技社团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收动力,存在“等、靠、要”被动态度。2. 相关法律规范的模糊与缺失,造成服务与发展的困境。目前,规范调整我国社会组织的法规主要有四项:即2016年修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1998年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18年修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以及1989年颁布的《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协组织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更好地履行“三服务一加强”职能,即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并加强自身建设。这为我国科技社团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1. 拓展会员服务与发展的七个方面。即学术交流与会展服务、学术出版与数字化、奖励与资助、培训与教育、职业帮助和支持、消费折扣、权益维护。2. 注重经济经营,增加社团收入,在服务会员的同时积累资金。改变找资金来服务会员的思想。3. 吸收社会精英入会,推荐会员进入各行业关键岗位。目前“政社分离”中存在一定难度。来源 | 学会组织处供稿

故龙逢诛

评价缺位致现实版“天鹅、梭子鱼和虾”

不久前,当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东风在自己的科学网博文中,写下“打破教授终身制刻不容缓”这句话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个在他看来“天经地义”的观点,会引来一场多么热烈的争论。1月5日,本报以“打破‘教授终身制’,‘激励’还是‘威胁’”为主题,邀请多位高校教师对于是否应该打破教授终身制各抒己见。最终,赞同者与反对者观点鲜明——赞同者视其为必由之路,反对者则疑虑重重。对此,李东风并不感到意外。“很多人对于我的观点常常是私底下同意,但表面上又不敢说,我很理解。每个人的处境不同,考虑问题角度自然不同。毕竟‘屁股决定脑袋’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李东风说。打破“教授终身制”引发截然不同的观点,真的只是“位置不同”造成的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由于评价标准缺位或扭曲,导致当下的教授群体生存状态迥异,其差别之大可以类比寓言故事中的“天鹅、梭子鱼和虾”。这或许才是激辩背后的真实原因。“他们难道不脸红吗?”“当了教授似乎就到头了。尤其是一些年轻教授,一旦晋级后,功成名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突然间失去了前进动力和努力方向,成果明显减少,好像抱着金饭碗在度日……”在自己的博文中,李东风对目前有些教授做了这样的描述。青海师范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研究员包万平对此也表示认同。他曾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一份国内某高校中文学科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在表述目前存在的问题时,这份规划列出了如下一组数字——16名教师产出31篇核心期刊论文,49名专任教师人均产出核心期刊论文为0.63篇;33名专任教师在五年内没有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从职称结构上看,有4名教授、16名副教授五年内没有产出核心期刊论文,甚至有1名教授和8名副教授五年内没有发表过普刊论文。“不能说没有产出论文就一定代表着教师的不作为,但如果长时间没有任何科研或教学产出,这就能说明一定问题了。”包万平说。至于这类教师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的比重,在采访中,有教师基于自己的观察给出了一个判断:“三成左右吧。”然而,李东风告诉《中国科学报》,如果仅仅只是在科研或教学上不作为,还不足以让他产生如此强烈的愤慨情绪。“现在高校中发表论文是有奖励的。我们个别的教授,平时在实验室、教室见不到其身影,但奇怪的是,到了年底统计业绩时,他们又能拿出十几篇SCI文章,有时奖金能拿到几十万元。”李东风说,“我很想知道,这些人在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贡献的情况下,就敢在别人的文章上挂一个‘通讯作者’的名字,难道不觉得脸红吗?”对于这种现象,更多的老师则表示,已经“见怪不怪”了。“作为一名教授、博导,当然是可以带研究生的。于是,他便去建立一个实验室,拿一两个课题,研究生就成了免费劳动力。这样的研究即使只是平行研究,也总能产出一些论文,他自然也就成了‘通讯作者’。再凭借这样的论文接着拿课题、找项目,‘雪球’也就越滚越大,而所谓的‘科研老板’也就这样形成了。”受访时,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尤小立谈及许多原本很有才华的学者在评上教授或获得更高头衔后,因各种原因离开了科研第一线,直呼“太可惜了”。实际上,高校教师不作为的现象并不是教授群体所独有的。国内某东部高校理学院教授李达告诉《中国科学报》,由于目前很多高校中副教授升教授的门槛比较高,“比如需要海外经历、国家项目等”,而有些副教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在“晋升无望”的情况下,副教授群体中其实也存在着“混日子”的状况。“到哪个公司混一下,或者干脆自己做点‘小生意’,这些情况都是有的。” 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老师不能“居无定所”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即使是对于教授群体中“不作为者”最为反感的人,也承认这类人在教师群体中只是少数,大部分教师依然是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对于他们而言,问题不是“不作为”,而是“任务太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先后担任过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那段时间,也曾有人问他一周需要上多少课。当得知他每周要上10节课甚至以上时,对方有些惊讶,而郭英剑则觉得很正常。“作为教授,我必须要给本科生上课,每周两节课,两个班就是4节课;我给硕士生开两门课,每周一次,这就又要上四节,再加上要给博士生上的两节课,所以总共每周最少也要10节课。”郭英剑说,在科研方面,学校也对教授作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四级教授和三级教授,一般在3年聘期内,都有具体的论文发表指标。虽然一般高校对于二级教授并不设置具体的考核指标,但这些教授大都还有其他学术头衔,而那些头衔则都会有相应的指标压力,这些指标有些甚至要大于学校给予一般教授的压力。据郭英剑了解,北京某高校“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在三年聘期内所需要完成的“指标”,就包括发表两篇A级刊物论文(校内自定刊物),组织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同时还要指导学科建设发展。此外,还有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等。“这种情况下,我不觉得一个教师被评上教授后,还能有多少可以懈怠的空间。”郭英剑说。而事实上,在打破教授终身制的争论中,反对者最重要的理由,便是大部分教授群体在已经承受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下,是否还应该通过考评增加他们的“不安全感”。正如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杨中平在受访时所说,“我们制定政策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优秀的人才。如果让那些认真做教学、科研的老师整天担心自己的‘饭碗’,感觉‘居无定所’,这是利大于弊的”。即便是现行的某些教授考评体系,也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尤小立直言,在高校中,往往教师拿到一个课题便是一场“胜利”。因为凭借这一课题,教师便有可能被评为教授或者长聘副教授。“但问题是,你的课题还没有完成,就已经凭借课题获得了好处。”尤小立说,更重要的是,鉴于目前国际上开放性学术期刊并不在少数,某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也不低,因此一些课题组便可以堂而皇之地用课题经费支付版面费用,并最终顺利结题。“也就是说,课题组用国家的课题先获得职称上的利益,然后用国家的钱购买版面、发表论文,以此论文完成课题,最后再获取本校相应的奖励,从而形成了一个‘合理’的‘产业链’。”尤小立表示,这可以算作是目前高校不合理考评体系催生出的一种现象。对此,包万平直言,目前国内高校教授群体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个别“不作为”教授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是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教授乃至整个教师群体的发展阻碍甚至是误导。难以起到的筛选作用在采访中,记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某高校欲清退多年未毕业的博士生,但政策措施却迟迟没有出台,直到该校某领导的一位博士生在延期多年后终于毕业。来年,相关政策顺利出台。“虽然不能排除有偶然性因素存在,但这件事却折射出目前高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的某种窘境。”李达说,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到破除教授终身制的语境中,便会演化出另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筛选出那些真正“不作为”的教授?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无外乎两种模式。”李东风表示,一是数论文,算“点数”。“这种工作连小学生都可以做,其科学性可想而知。”二是专家研讨、同行评价。相对而言,这种方式当然更为合理,但在我国目前尚未摆脱“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其公平性又很难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无论上述哪种模式,都难以真正起到筛选的作用。“在教师群体中,最为人诟病的并不是那些勉强被评为教授的人,而是某些学术能力低下,但却凭借各种手段将行政、学术权力集于一身的人。此类人在高校中只是极少数,但危害却很大。”包万平说。如果以现行的评价手段,即使实行对教授的审核制,所筛选出的也很有可能是前者,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蒙混过关。对于在同行评价或匿名评审中可能出现的不负责现象,多年前,尤小立就曾经提出,是否可以在同行评议后,将专家评审的评语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如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监督作用。然而,时至今日,他的这一设想依然无人理睬。事实上,也正是因为缺乏足够有效的评价手段,有学者在受访时直言,破除教授终身制看似必要,实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破“五唯”已成为学术界大势所趋。然而,“破”之后如何立,这方面相关工作展开得并不充分。在日常交谈中,李达就曾听同事抱怨过,既然已经不“唯论文”了,那是不是自己就可以不再写论文了。在他身边,也的确有高校在破“五唯”后,对此前论文“高产”的某些教师另眼相看。“出现这些现象,表明我们确实需要一套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否则,教师们便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中。”“高校的所有工作都可以归到评价标准上来。评价标准合理了,其他问题基本就迎刃而解了,否则便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该发论文还是发论文,该搞项目还是搞项目。这个问题不但国内存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包万平说。教授职称太“滥”了?在李东风看来,之所以目前教授群体中存在不作为现象,除了“能上不能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教授职称已经越来越“滥”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所大学中教授凤毛麟角。2000年前,教授也是教师中的翘楚。而现在,高校里教授已经泛滥成灾。一个学院的师资中,1/3是教授,算上副教授,其比例已经占了一大半。博士后出站大都认定副教授头衔,“海归”人才破格晋升教授……职称分布倒挂现象严重,真正有实力、有影响的教授不多见了。”在博文中,李东风如此写道。李东风的这一判断是有数据支持的。此前,有人曾统计过南开大学以及苏州大学的师资比例,发现截至2020年1月,南开大学共有专任教师2162人,其中教授864人、占比39.96%,副教授840人、占比38.85%,两项职务占专任教师的78.81%;2019年下半年,苏州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2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77人、占比30.14%,副高级职称1241人、占比38.28%,两项职务占专任教师的68.42%。在李东风看来,教授评判标准的降低,一方面导致大量名不副实者进入教授行列;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于高校教授名额的限制,以及“只上不下”的终身制,最终导致很多有能力的副教授由于没有名额而无法晋升。在采访中,多名受访者均表示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的。“据我所知,在某些重点高校,副教授晋升教授有时要经历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的等待。”包万平说。据李东风了解,在国外有些高校,一个学科通常只有一两名教授,同时搭配若干名副教授和讲师。“日本的高校通常采用这种金字塔形的结构。”在他看来,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教授作为主要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全方位负责和引领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也更有利于规划学科的科研、教学等工作,易于形成合力。然而,有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郭英剑告诉《中国科学报》,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一些“客观原因”。“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工资普遍不高,各个职称级别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相对而言,从副教授晋升至正教授,工资待遇会有一定提高。因此,大家看重职称晋升,除了知识分子以教授头衔为荣外,其实也是有经济方面的考量的。”郭英剑说。事实上,放眼全球,的确有部分国家对教授的评价标准比较严格,其典型代表便是英国。但在美国等另一些国家,高校中的教授比例也是很高的。大多数高校的副教授,就可以进入终身制(tenure—track)系列了,在这些高校中,教授比例也都不低。还有一些高校,如哈佛大学,凡是能够进入终身制序列的聘任者,百分之百都是教授。“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罢了。”郭英剑说。此前,杨中平曾在日本学习和工作多年。在他的印象中,日本高校教授的比例确实不及国内,但他觉得所谓“比例”问题并非关键,“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通过制度设计以及文化熏陶,将教授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他告诉记者,在日本的教授群体中,也是存在所谓“不作为者”的,同时日本高校相关的考核力度也不及国内。但由于学术圈本身的透明性,教授的工作状态大家都心知肚明。慢慢地,不作为者将无法吸引学生报考,也很难申请到项目经费,最终就被自然淘汰了。“其实是一种教授群体的高度自觉。”“目前,我国教授规模已发展到了相当程度,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方案还是要依靠教授群体本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部的制度设计也应该以激发这种内生的积极性为最终目的。”杨中平说。 (本报记者 陈彬)【来源:光明科普】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盗窃之行

打破“教授终身制”激辩背后:评价缺位致现实版“天鹅、梭子鱼和虾”

作者 |陈彬不久前,当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东风在自己的科学网博文中,写下“打破教授终身制刻不容缓”这句话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个在他看来“天经地义”的观点,会引来一场多么热烈的争论。1月5日,本报以“打破‘教授终身制’,‘激励’还是‘威胁’”为主题,邀请多位高校教师对于是否应该打破教授终身制各抒己见。最终,赞同者与反对者观点鲜明——赞同者视其为必由之路,反对者则疑虑重重。对此,李东风并不感到意外。“很多人对于我的观点常常是私底下同意,但表面上又不敢说,我很理解。每个人的处境不同,考虑问题角度自然不同。毕竟‘屁股决定脑袋’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李东风说。打破“教授终身制”引发截然不同的观点,真的只是“位置不同”造成的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由于评价标准缺位或扭曲,导致当下的教授群体生存状态迥异,其差别之大可以类比寓言故事中的“天鹅、梭子鱼和虾”。这或许才是激辩背后的真实原因。“他们难道不脸红吗?”“当了教授似乎就到头了。尤其是一些年轻教授,一旦晋级后,功成名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突然间失去了前进动力和努力方向,成果明显减少,好像抱着金饭碗在度日……”在自己的博文中,李东风对目前有些教授做了这样的描述。青海师范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研究员包万平对此也表示认同。他曾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一份国内某高校中文学科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在表述目前存在的问题时,这份规划列出了如下一组数字——16名教师产出31篇核心期刊论文,49名专任教师人均产出核心期刊论文为0.63篇;33名专任教师在五年内没有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从职称结构上看,有4名教授、16名副教授五年内没有产出核心期刊论文,甚至有1名教授和8名副教授五年内没有发表过普刊论文。“不能说没有产出论文就一定代表着教师的不作为,但如果长时间没有任何科研或教学产出,这就能说明一定问题了。”包万平说。 至于这类教师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的比重,在采访中,有教师基于自己的观察给出了一个判断:“三成左右吧。”然而,李东风告诉《中国科学报》,如果仅仅只是在科研或教学上不作为,还不足以让他产生如此强烈的愤慨情绪。“现在高校中发表论文是有奖励的。我们个别的教授,平时在实验室、教室见不到其身影,但奇怪的是,到了年底统计业绩时,他们又能拿出十几篇SCI文章,有时奖金能拿到几十万元。”李东风说,“我很想知道,这些人在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贡献的情况下,就敢在别人的文章上挂一个‘通讯作者’的名字,难道不觉得脸红吗?”对于这种现象,更多的老师则表示,已经“见怪不怪”了。“作为一名教授、博导,当然是可以带研究生的。于是,他便去建立一个实验室,拿一两个课题,研究生就成了免费劳动力。这样的研究即使只是平行研究,也总能产出一些论文,他自然也就成了‘通讯作者’。再凭借这样的论文接着拿课题、找项目,‘雪球’也就越滚越大,而所谓的‘科研老板’也就这样形成了。”受访时,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尤小立谈及许多原本很有才华的学者在评上教授或获得更高头衔后,因各种原因离开了科研第一线,直呼“太可惜了”。实际上,高校教师不作为的现象并不是教授群体所独有的。国内某东部高校理学院教授李达告诉《中国科学报》,由于目前很多高校中副教授升教授的门槛比较高,“比如需要海外经历、国家项目等”,而有些副教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在“晋升无望”的情况下,副教授群体中其实也存在着“混日子”的状况。“到哪个公司混一下,或者干脆自己做点‘小生意’,这些情况都是有的。” 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老师不能“居无定所”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即使是对于教授群体中“不作为者”最为反感的人,也承认这类人在教师群体中只是少数,大部分教师依然是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对于他们而言,问题不是“不作为”,而是“任务太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先后担任过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那段时间,也曾有人问他一周需要上多少课。当得知他每周要上10节课甚至以上时,对方有些惊讶,而郭英剑则觉得很正常。“作为教授,我必须要给本科生上课,每周两节课,两个班就是4节课;我给硕士生开两门课,每周一次,这就又要上四节,再加上要给博士生上的两节课,所以总共每周最少也要10节课。”郭英剑说,在科研方面,学校也对教授作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四级教授和三级教授,一般在3年聘期内,都有具体的论文发表指标。虽然一般高校对于二级教授并不设置具体的考核指标,但这些教授大都还有其他学术头衔,而那些头衔则都会有相应的指标压力,这些指标有些甚至要大于学校给予一般教授的压力。据郭英剑了解,北京某高校“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在三年聘期内所需要完成的“指标”,就包括发表两篇A级刊物论文(校内自定刊物),组织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同时还要指导学科建设发展。此外,还有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等。“这种情况下,我不觉得一个教师被评上教授后,还能有多少可以懈怠的空间。”郭英剑说。而事实上,在打破教授终身制的争论中,反对者最重要的理由,便是大部分教授群体在已经承受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下,是否还应该通过考评增加他们的“不安全感”。正如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杨中平在受访时所说,“我们制定政策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优秀的人才。如果让那些认真做教学、科研的老师整天担心自己的‘饭碗’,感觉‘居无定所’,这是利大于弊的”。即便是现行的某些教授考评体系,也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尤小立直言,在高校中,往往教师拿到一个课题便是一场“胜利”。因为凭借这一课题,教师便有可能被评为教授或者长聘副教授。“但问题是,你的课题还没有完成,就已经凭借课题获得了好处。”尤小立说,更重要的是,鉴于目前国际上开放性学术期刊并不在少数,某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也不低,因此一些课题组便可以堂而皇之地用课题经费支付版面费用,并最终顺利结题。“也就是说,课题组用国家的课题先获得职称上的利益,然后用国家的钱购买版面、发表论文,以此论文完成课题,最后再获取本校相应的奖励,从而形成了一个‘合理’的‘产业链’。”尤小立表示,这可以算作是目前高校不合理考评体系催生出的一种现象。对此,包万平直言,目前国内高校教授群体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个别“不作为”教授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是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教授乃至整个教师群体的发展阻碍甚至是误导。难以起到的筛选作用在采访中,记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某高校欲清退多年未毕业的博士生,但政策措施却迟迟没有出台,直到该校某领导的一位博士生在延期多年后终于毕业。来年,相关政策顺利出台。“虽然不能排除有偶然性因素存在,但这件事却折射出目前高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的某种窘境。”李达说,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到破除教授终身制的语境中,便会演化出另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筛选出那些真正“不作为”的教授?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无外乎两种模式。”李东风表示,一是数论文,算“点数”。“这种工作连小学生都可以做,其科学性可想而知。”二是专家研讨、同行评价。相对而言,这种方式当然更为合理,但在我国目前尚未摆脱“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其公平性又很难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无论上述哪种模式,都难以真正起到筛选的作用。“在教师群体中,最为人诟病的并不是那些勉强被评为教授的人,而是某些学术能力低下,但却凭借各种手段将行政、学术权力集于一身的人。此类人在高校中只是极少数,但危害却很大。”包万平说。如果以现行的评价手段,即使实行对教授的审核制,所筛选出的也很有可能是前者,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蒙混过关。对于在同行评价或匿名评审中可能出现的不负责现象,多年前,尤小立就曾经提出,是否可以在同行评议后,将专家评审的评语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如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监督作用。然而,时至今日,他的这一设想依然无人理睬。事实上,也正是因为缺乏足够有效的评价手段,有学者在受访时直言,破除教授终身制看似必要,实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破“五唯”已成为学术界大势所趋。然而,“破”之后如何立,这方面相关工作展开得并不充分。在日常交谈中,李达就曾听同事抱怨过,既然已经不“唯论文”了,那是不是自己就可以不再写论文了。在他身边,也的确有高校在破“五唯”后,对此前论文“高产”的某些教师另眼相看。“出现这些现象,表明我们确实需要一套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否则,教师们便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中。”“高校的所有工作都可以归到评价标准上来。评价标准合理了,其他问题基本就迎刃而解了,否则便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该发论文还是发论文,该搞项目还是搞项目。这个问题不但国内存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包万平说。教授职称太“滥”了?在李东风看来,之所以目前教授群体中存在不作为现象,除了“能上不能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教授职称已经越来越“滥”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所大学中教授凤毛麟角。2000年前,教授也是教师中的翘楚。而现在,高校里教授已经泛滥成灾。一个学院的师资中,1/3是教授,算上副教授,其比例已经占了一大半。博士后出站大都认定副教授头衔,“海归”人才破格晋升教授……职称分布倒挂现象严重,真正有实力、有影响的教授不多见了。”在博文中,李东风如此写道。李东风的这一判断是有数据支持的。此前,有人曾统计过南开大学以及苏州大学的师资比例,发现截至2020年1月,南开大学共有专任教师2162人,其中教授864人、占比39.96%,副教授840人、占比38.85%,两项职务占专任教师的78.81%;2019年下半年,苏州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2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77人、占比30.14%,副高级职称1241人、占比38.28%,两项职务占专任教师的68.42%。在李东风看来,教授评判标准的降低,一方面导致大量名不副实者进入教授行列;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于高校教授名额的限制,以及“只上不下”的终身制,最终导致很多有能力的副教授由于没有名额而无法晋升。在采访中,多名受访者均表示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的。“据我所知,在某些重点高校,副教授晋升教授有时要经历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的等待。”包万平说。据李东风了解,在国外有些高校,一个学科通常只有一两名教授,同时搭配若干名副教授和讲师。“日本的高校通常采用这种金字塔形的结构。”在他看来,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教授作为主要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全方位负责和引领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也更有利于规划学科的科研、教学等工作,易于形成合力。然而,有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郭英剑告诉《中国科学报》,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一些“客观原因”。“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工资普遍不高,各个职称级别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相对而言,从副教授晋升至正教授,工资待遇会有一定提高。因此,大家看重职称晋升,除了知识分子以教授头衔为荣外,其实也是有经济方面的考量的。”郭英剑说。事实上,放眼全球,的确有部分国家对教授的评价标准比较严格,其典型代表便是英国。但在美国等另一些国家,高校中的教授比例也是很高的。大多数高校的副教授,就可以进入终身制(tenure—track)系列了,在这些高校中,教授比例也都不低。还有一些高校,如哈佛大学,凡是能够进入终身制序列的聘任者,百分之百都是教授。“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罢了。”郭英剑说。此前,杨中平曾在日本学习和工作多年。在他的印象中,日本高校教授的比例确实不及国内,但他觉得所谓“比例”问题并非关键,“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通过制度设计以及文化熏陶,将教授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他告诉记者,在日本的教授群体中,也是存在所谓“不作为者”的,同时日本高校相关的考核力度也不及国内。但由于学术圈本身的透明性,教授的工作状态大家都心知肚明。慢慢地,不作为者将无法吸引学生报考,也很难申请到项目经费,最终就被自然淘汰了。“其实是一种教授群体的高度自觉。”“目前,我国教授规模已发展到了相当程度,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方案还是要依靠教授群体本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部的制度设计也应该以激发这种内生的积极性为最终目的。”杨中平说。《中国科学报》 (2021-01-12 第5版 大学周刊)【来源:中国科学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郑风

徐州市潇湘路学校举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开题论证

科研引领,聚焦潇湘——徐州市潇湘路学校举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开题论证2020年7月2日下午,徐州市潇湘路学校教务处马艳林、戚明亮老师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开题会正式开始。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沙先一、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刘月芳、侯集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柳方平、徐州市第十三中学正高级教师蔡晓梅、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课题管理主任王建军、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研训员谢飞莅临开题论证会,徐州市潇湘路学校校长孙柏荣和课题组核心成员、学校老师参会。活动由徐州市潇湘路学校教务处戚明亮主任主持。活动伊始,课题主持人戚明亮老师宣读了课题立项通知。活动第二项,课题主持人马艳林校长做开题汇报。马艳林校长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框架加以论述,就课题《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缘由、实践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以及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等内容进行了详实的陈述。活动第三项,专家点评。现场的五位专家首先肯定了我校课题指向文化传承素养养成的实际意义,赞扬了我校课题申报的文本规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非常突出。在后期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专家建议我校要在课题亮点上下功夫,研究目标的设定最好分阶段、将评判标准进一步细化,争取在课题汇报阶段采用多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以课题带动学校、教师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最后孙柏荣校长对五位专家专业、中肯的建议给予最真诚的谢意,同时代表学校对课题主持人和学校年轻老师们提出要求和殷切希望:牢牢抓住教师成长的双翼,一是教学,一是科研,我们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在区教育局、发展中心的引领下,打造“名师、名科、名校”,科研引领,聚焦打造精品潇湘。专家的指导使我们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领导的要求让我们倍感肩上的责任任重道远。相信,有市区教研室领导的支持,有各位专家的引领,我校课题组成员定会在马校、戚主任的带领下,群策群力,将课题研究基于多元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积极构建具有文化品味、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服务学生,以期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若弃名利

大学老师职称那些事儿

职称是大学老师的脸,但凡在大学工作的人,别人都会称呼为某某教授,不管你是教授还是讲师,抑或是一般职员,人们都这样称谓,以表示对大学老师的敬仰和尊重(一般都认为大学工作的人必有大学问)。如果你不是教授,心中必然忐忑,毕竟,人都是有脸的,所以,在大学教书的人,都要努力评个职称,哪怕是副教授,别人再称之为某某教授时,也不必脸红,副教授也是教授的一种吧。职称是大学老师的命,命是什么,是钱。很多人不了解大学,以外大学高于小学中学,教大学必然是高工资。其实不然。我们先来普及一下大学老师的职称等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具体工资级别为13级到1级。现在大学老师最差也得硕士研究生毕业,刚工作,基本工资为12级,绩效一般学校定为10级(讲师最低级),正常情况一个月到手的钱也就是二千多。如果,你想钱多,只有多上课,大学的超课时费一般不会超过百元,挣点超课时费,路途遥远(大学一般都要几个校区,老师很少有住在校内的,总不成修一个校区你就买套房,你也买不起),起早贪黑,那真是血汗钱。如果你想顺理成章多得钱,就得早评职称,大学职称之间收入差异是很大的。没有钱,就买不了房,讨不了老婆,生不了孩子,更别说生二胎了。你说,职称是不是大学老师的命。也许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会说大学老师时间自由,可以干别的挣钱啊,其实,天下钱哪有那么好挣哦,出类拔萃毕竟是少数。你还得忙着写论文,老老实实靠评职称提高待遇养家糊口哦。在大学评职称第一要务就是写论文,发表论文(而且是一定级别,那些豆腐块文章是没有作用的)。论文好不好写,好写,毕竟都是硕士以上的文凭,写点论文不会很难,难就难在发表上。现在是金钱社会,学术期刊本来发行量就小,期刊社也要生存,所以就有个版面费。千万不要以为是期刊社给你的稿费,是你给期刊社拿钱,而且还要看别人的脸色,别人要是收了你的版面费,那真是阿弥陀佛。大学评职称是有文章篇数和质量规定的,也就是说,你想用若干版面费几百的文章来评职称那是不可能的,关键要有高质量的文章,就是通常说的要被各种收录,比如:SCI,CSSCI、EI等等,还有学校定的A、B、C等各种档次的文章,如果你真有才华或者有方法,发点这些文字可能熬出点白发就可能完成。如果你不具备上述条件,就只有给高价版面费(有时还很不好操作),高级别的刊物版面费上万到几万一篇不等。要么,你就选择放弃,现在各个大学老讲师很不少,而且这些没有评上教授的老讲师往往很受学生欢迎。比如,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古代文学讲师常萍,两次婉拒《百家讲坛》的邀请。于丹正火的时候,她的学生说,常先生的课讲得比于丹好多了。还有,就是学校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会让你跟不上变化。某个阶段,学校对文章的要求是这样,当你按照这样去准备,呕心沥血的准备好时,学校一个文件,你又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当然,如果你意志坚定,也有成功的一天,也许那天就是你殚精竭虑的一天。还有,就是人要看运气。也许你是无神论者,不相信运气。但是,你不得不相信命运。当年你什么条件都够,就是外语总是考不过,又不愿意请枪手,好不容易熬到国家不要求外语的时候,你又碰见几个不想遇见的人和你同年评职称,那你就要祈祷上天了,因为大学评职称是采取无记名投票,这种貌视公平的方法有时也会作弄你的,原因大家应该懂。这下好了,几混几混你混到所谓指标要严控的时候,这个时候学校人满为患,博士海归起堆堆,你会突然发现,你真的落伍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许你就会仰天长叹,哎,本人只是个讲师的命,弄不好,讲师的命都没有。当然,如果你真的看得开,也没有什么 ,好多名人也就是个副教授而已,比如主持《最强大脑》的蒋昌建,在复旦大学工作二十多年,也就是个副教授,用他自己的话说,学术水平不够,不会表达。这样,你也可以阿Q一点了,宽宽心。大学评职称也不是只看文章,一般还要看课题和著作。著作就是出书,现在出书就是个屁,只要有钱,主编副主编随便当。只是,你要狠心割肉的花上几个万,有些人则不必花钱。至于课题,都要由上面评,如果你没有一定的人脉,就只有拾别人牙慧的命,当然,能拾着牙慧也可以的了。于是,你就有种评职比要你命还难的感觉。但是,你的身边,教授起堆堆,尤其是你到行政楼走一圈,感觉会超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