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4日讯(记者袁勇)11月13日,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校外培训机构发展与治理研讨会暨第二届在线教育发展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教育部、学校、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培训行业的众多代表参会,就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展开讨论。会上,南方都市报南都教育联盟发布《2019校外培训机构发展与治理报告》。这是南都第三次对外发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与治理报告。2018年,南都教育联盟先后发布了《2018校外培训机构发展与治理报告(第一季)》、《2018校外培训机构发展与治理报告(第二季)》,报告通过民调、评测、访谈等方法充分讨论与分析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向和规范有序发展趋势,提出校外培训规范健康发展建议。而本次发布的《2019校外培训机构发展与治理报告》梳理了2000年以来我国有关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政策,尤其是2018年以来各阶段治理重点及成果,以线下培训机构和线上培训机构两大主体,观察校外培训机构的变化及走向,立足本国实际,展望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的未来走向。K12学科在线培训合规度情况调查、学习类APP合规情况调查、在线教育满意度调查、在线教育主要问题分析等,也在报告中详细阐述。据悉,南都自去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在线教育高峰论坛和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研讨会后,南都教育联盟的研究成果收到了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机构的积极反馈,很多在线教育机构在南都测评结果发布后及时优化和调整了相关产品设置。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海军在会上称,本次发布南都教育联盟在校外培训和在线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报告,希望通过自身的研究和服务传递行业正能量,助力整个行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对该报告的发布,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称,报告对国家规范校外培训治理政策进行了关注与梳理,同时也对各地好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梳理,从各个层面对培训机构进行测评,发现了行业做得好的方面,也发现了尚存在的问题,为校外培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也为企业提出了继续持续发展的建议。她同时希望,媒体能持续推动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治理工作,持续关注校外培训机构行业走向,深挖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商情报网讯:高考结束是人生最为放松的时候,不少准大学生选择出游,但是泉州学霸却选择将知识变现——开设收费培训班。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能近距离接触这些学霸,机会难得,愿意为孩子抱学霸培训班。随着新生代父母教育理念的升级,现代家庭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将不断提升,我国校外培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校外培训市场规模大近年来,我国校外培训市场发展迅猛,经初步估算,2019年中国校外培训人均花费在6500元左右,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随着校外培训人数的增多以及花费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校外培训市场规模也将迅速扩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校外培训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校外培训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可分为三个梯队,分别是以好未来、新东方、学大教育为代表的营收超20亿的第一梯队,以昂立、高思等为代表的营收在1-20亿元之间的第二梯队,以及数量庞大的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第三梯队。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学会培训机构纷纷布局三至五线城市校外培训进入门槛低市场需求大,预付费的模式现金流较好,因此众多机构纷纷进入市场,由此导致竞争加剧。目前,一线城市校外培训市场空间容量近乎饱和状态,随着整体政策环境趋严的背景下,小机构被洗牌清出,将有利于头部机构抢占市场份额。在二线城市以及三至五线中,头部机构所占市场份额非常小,财富积累效应以及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旺盛需求,待市场培育成功后,机构将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三至五线城市虽然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但由于多为小规模机构,所以几乎没有机构拥有教研能力。对此,头部机构纷纷采取逐步渗透的方式布局三至五线城市,扩大品牌影响力,积累更多的用户。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校外培训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中商情报网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3月7日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表示,2018年,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地实施,通过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国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整治。“去年我们调研了全国40.1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其中有27.3万所机构存在违规,目前已经整顿了约20万,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可以说,战况喜人、战势劳人、战事催人。有些违规培训机构跟我们打‘游击战’,我跟你就打‘持久战’;有的跟我打‘麻雀战’,打一枪,换个地方,我就跟你打‘攻坚战’。这一次,不获全胜绝不收手。”陈宝生说。近年来,我国课外培训市场发展迅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类问题。目前教育部对全国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专项治理,校外培训市场依据更完善的行业发展制度以及经过优胜劣汰后留下的企业将会迎来更长远的发展。经初步估算,2019年中国校外培训人均花费在6500元左右,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随着校外培训人数的增多以及花费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校外培训市场规模也将迅速扩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校外培训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目前,尽管按着教育部部署的第二阶段的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整改已经完成,但是第三阶段的任务已经开启:专项督促和检查,要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对于寒假来说,多地已经明确:回头看,零容忍,防回潮。那么2019年的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1)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趋于更完善在2019年1月教育部提到:要加快“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的信息录入工作,方便社会查询和监督,教育部近期将通报各地录入进展情况。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也会作为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手段发挥其作用。随着各种政策制度的规范以及各负责部门的严加监管,未来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将趋于更加的完善。(2)整治力度趋于更严2019年全国各地开始开展各省份交叉核对工作,强化自查和督查,巩固治理成果,所以当地的教育部门会承受部分检查带来的压力,而培训机构的整治势必在交叉检查中会更加严厉。另外与第一第二阶段既需要摸排,又需要整改不同,第三阶段教育部门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整治培训机构中,尤其是备案过的黑名单机构,一直到整改完成或者彻底关停为止。以此来看,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力度将趋于更严。(3)在线教育监管严厉在2019年初北京明确表示将出台在线教育整治的细则,一直以来,北京都是教育政策的风向标,可以预见2019年整改将从在线下转到线上,而细则的出台,也将规范在线教育培训乱象。2019在线教育的整治不仅仅是备案那么简单。很可能,也会按着线下培训机构的办学标准走,要求办学面积、师资和课程,这样能把一批资金少,力量小的在线教育机构淘汰出去,留一批有实力的机构来保证质量。(4)各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政策陆续出台在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前,各地关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申请办学许可证的要求比较混乱,甚至有的地方暂停办学许可证的要求,因为各省没有规范性的文件。在整治之后,各地陆续出台了校外培训机构申请办学许可证的面积,师资,成员的规范性要求,甚至广东已经率先发布校外托管机构设置标准,而南昌也紧跟其后发布设置标准,2019年对于艺术类和托管的机构的规范性也将会出台。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校外培训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今年春季学期以来,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频频接到家长来电。来电中,80%的事关教育培训机构的退费纠纷。受疫情影响,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集中暴露,迎来超长“寒冬”。既要满足群众的需求,又要加强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到底该怎么办?近日,记者走进潍坊高新区,通过走访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多家培训机构,以期找到答案。把脉问诊 对症下药位于高新区卧龙街蓉花路的翰林美术学校,受疫情影响停课4个多月。这家有100多名教职工的培训学校,4个多月几乎没有收入,校长愁得睡不着觉。据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发布的《关于高新区民办教育培训市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显示,该区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比例从2017年的32.68%增长至2019年的56.15%,年均增长幅度近12%。需求的激增带来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超速发展,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当地主管部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规范市场秩序,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出台了注册机构专用账户最低余额管理制度,重点防范培训机构一夜之间携款关门情况的发生。“账户最低余额可以用来解决培训机构受疫情影响的‘燃眉之急’,比如学生退费、教师工资和场地租金等。”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安全科科长张建芳说。大型培训机构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提取账户最低余额,这与他们成熟的管理机制和长期以来的资金积累有很大关系。自疫情发生以来,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已经向60余家培训机构释放超过300万元的“账户最低余额”,帮助他们度过“寒冬”。而且,在接到上级关于培训机构恢复线下上课的通知后,高新区立即派出10个工作组,仅用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全部培训机构的防疫核验工作,使他们第一时间恢复正常运营,把损失降到最低。加强监管 规范运营审批易、监管难一直是培训机构在管理中面临的最大“尴尬”。为此,高新区将对培训机构的监管纳入跨部门协同监管事项清单,建立了培训机构“黑白名单”。自2018年以来,该区共发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11期,先后引导超过40家无证培训机构主动整改、合法办学。同时,该区还对纳入“白名单”的培训机构实施信誉等级评价制度,加强对其办学行为的监管,倒逼他们提高办学质量。“信誉等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管理、课程管理、安全管理、服务质量、办学理念、家长满意度等方面,以挂星的形式予以体现,挂星越多,信誉越好。”张建芳说,“培训机构若有违规行为则会被摘星。一旦星被摘完了,不仅会被列入黑名单,而且如果在限期内不能完成整改,还会被强制退出。”“今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对培训收退费及违约责任作出规定。这将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化解校外培训收退费纠纷,有效规范培训合同当事人的签约、履约行为,从根本上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张建芳说。由此,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不断走向规范,靠营销、钻空子赚快钱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如今,校外培训机构普遍存在退费难、课程乱、教师随意变更等问题。“我们正在自主研发全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争取8月底上线运行。届时将实现校外培训机构设立审批、变更、课程信息公示、课程选择、课程管理、收退费、信用等级评价、投诉公示、招生广告公示等13项功能,在方便家长选择和主管部门监管的同时,也可以降低培训机构的运营成本。”张建芳说。行业反思 以质取胜在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一系列创新性政策助力培训市场复苏的同时,不少培训机构也冷静下来,进行深刻反思,并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采取了自救措施。面对之前的市场乱象,很多培训机构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师资打造和课程提升上,以质取胜。“疫情带给我们的,既是危机也是机遇。”翰林美术学校校长张宜周说,原来,节奏很快,快到停不下来;疫情期间慢下来,有时间进行深度思考了。他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对品牌进行锤炼的好机会。教育主管部门用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帮助教育培训市场营造更安全、更有序、更健康的发展环境。而对一家家培训机构来讲,在这样不断变好的市场环境里继续深耕下去,最终靠的,还是自身的实力。有了好环境,自强才是硬道理。这一观点,在业界引起了共鸣。通过这次“寒冬”,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大家来讲,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不少行业而言都是一次“大考”,但也带来了机遇。通过这次“考试”,大家更加深入地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衷,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长远。政府部门主动作为,以一系列政策及时救市,在优化服务中改善环境;培训机构加强自律,用办学品质实现自强,在抵御风险中寻求发展。这可能是疫情之下,培训市场重返“春天”最有效、最实际的出路。
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7月10日,《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京发布,并显示上述数据。该蓝皮书主编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蓉提出,应用一种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公办和民办学校,并设计相应的公共政策。校外培训行业规模超4900亿蓝皮书以最新的全国性大样本数据,即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显示,中国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的学生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一线城市民办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比例最高,13%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小学,26%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初中。在其他城市和农村地区,民办小学的学生比例均低于8%,民办初中的学生比例都在10%左右。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教育购买力增强,教育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对民办教育的需求因此增加。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多年中,校外培训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支出约为5616元,平摊的生均支出为2697元。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蓝皮书指出,校外培训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公平,但不能简单地将其影响机制理解为由于弱势家庭不能负担校外培训的费用从而直接造成不公平。富裕家庭往往有多种渠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比如通过买房择校,进入优质的全日制公办学校等;而弱势家庭如果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投资校外培训,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从教育中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蓝皮书指出,相关部门要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引导校外培训行业理性发展、降低补习对学生和教育体系的负面影响、发挥正向作用。在民办学校中,国际学校是满足学生差异化教育需求的典型代表,其背后体现了教育供给市场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家庭日益具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教育资源的主动能力和主动意识的大趋势,其所带来的对于中国教育系统的冲击将是深远的、长期的,不可小觑。蓝皮书指出,根据宏观数据分析,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趋势有三个特征:低龄化、平民化和常态化。所谓低龄化,就是出国留学的学生平均年龄向下发展。以中国赴美留学生为例,在2006年,中国赴美留学攻读本科学位学生占14.87%,攻读研究生比例占76.09%;至2015年,中国赴美攻读本科学位学生比例为41.28%,而攻读研究生比例占37.51%,攻读本科的比例已超过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同样的,中国在美留学的中小学生数量从2006年的1000人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3.3万人,呈现出指数级增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蓝皮书,教育新业态,不仅指作为产业或事业类型出现的新型教育供给者,如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科技企业,也指由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育供给的新方式、新形态,如在线教育、虚拟学校,还指由于新供给主体和新供给形态的出现带来的整个行业组织形态的改变。这些新业态出现的背后,其实是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于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不充足、分布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以对教育新业态的现实了解为基础,蓝皮书提出了教育体系的筛选功能,以及筛选功能的必然产物——教育的“位置物品”属性。前者的筛选功能,是指教育机构以政治性和学术性的贤能标准为基础,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学生筛选进不同质量、不同层级的教育机构,最终将学生筛选进社会中具有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职业与就业岗位。后者的“位置物品”属性指,获取高收入的工作或者高层次、高质量的就学机会本身是通过筛选过程、由教育机构通过位置分配进行的,人们不得不进行“位置”竞争。这种竞争存在“零和游戏”的性质,由此引发教育的“军备竞赛”。要解决当前核心的教育矛盾,在政策层面,蓝皮书认为,最根本的是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显著扩大普通高中和本科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此外,迫切需要减少高等教育、高中教育机构之间的过度分化,适度遏制“拔尖”建设的政策冲动。只有建设一大批“高原式”而不是少数几个“高峰式”教育机构,才能真正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从教育财政政策角度讲,只有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才能为上述的事业发展目标提供保障基础。在现有教育财政投入的格局下,未来要更加重视对高中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财政投入问题。王蓉认为,当前切实需要采用一种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并设计相应的公共政策,针对每类主体的公共政策需要首先考虑其对于其他主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11月5日上午,台州市消保委发布了《台州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消费调查报告》。今年7月,台州市消保委联合三门县消保委,开展了台州市中小学生校外培训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台州市中小学生现有课外培训情况,促进完善相关政策,深化校外培训市场规范化。本次调查方式通过发放纸质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共发放 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91份。各调查单位组织消费维权义工在人流相对集中的公园、市场、幼儿园及中小学接送点发放调查问卷,发放对象涉及到各阶层、各层次的学生家长,如教师、公务员、个体户、无业居民、农民等等。其中男性被调查者占比42.24%,女性被调查者占比57.76%。被调查者中,20-30岁占总人数的22.25%,30-40岁占总人数的40.88%,40-50岁占总人数的22.25%;50岁以上占总人数的14.62%。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被调查者占32.79%,大学学历的被调查者占61.98%,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5.42%,博士及以上学历占0.65%。77.15%被调查家长表示其孩子参加了校外培训,17.73%的尚未有孩子的被调查者中,有意向在将来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班占84.71%。参加校外培训已经成为台州中小学生及家长群体的主流选择。台州适龄学童中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参加校外培训的占比37.78%,从小学开始占比52.46%,从初中开始占比8.25%,从高中开始占比1.51%。培训低龄化趋势明显。43.95%的家长主动为孩子选择的,28.60%和9.64%分别为升学压力和学校老师的要求,家长为子女报名培训,目的是为提高校内成绩排名。家长开始选择游学、户外夏令营、参与公益等方式培养孩子,此类共占比23.93%。在校外培训的效果方面,6.27%的被调查者认为几乎没有收获,56.8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收获但不明显,29.66%的被调查者认为进步较大,认为卓有成效的只占比7.22%。校外培训的实际效果与培训费用的投入并不完全成正比。校外培训班内存在的问题众多,28.11%的被调查者碰到过校外培训纠纷,在处理纠纷方面却近半选择私下解决。该报告中指出,目前台州市校外培训机构存在有不少问题,主要包括虚假宣传,培训内容缺乏行业标准;师资力量薄弱,流动性大;培训质量良莠不齐,人数多规模小,存在安全隐患;协议签订不规范,退费维权难等四大类。在当前形势下,建立有效的培训机构规范制度和标准,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极有必要。上午发布会结束后,台州市消保委对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20家培训机构代表进行约谈,并对全市各校外培训机构发出一封倡议书。倡议书发出了要严格实行亮证办学,严格规范教学行为,严格实施透明收费和宣传,严格按照政策办学,坚决恪守安全底线等五项倡议,并希望借此进一步推动台州市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胡云茹)7月1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发布会在京举行。该报告指出,2017年,有近半数中小学学生参与校外培训,年消费最多的5%的家庭中,学生平均校外培训支出为14372元/年,是年消费最少的5%的家庭的学生平均校外培训支出的约20倍,报告认为,校外培训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公。《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发布会现场。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胡云茹 摄在过去十多年中,校外培训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蓝皮书运用了全国代表性样本——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尝试在全国层面上对我国校外培训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出更加全面和清晰的呈现。研究发现,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支出约为5616元。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从家庭背景来看,不管是学科补习还是兴趣拓展类培训,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父母学历的提高,学生的校外培训参与率均随之上升。无论是从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参与时间还是从培训支出都可以看出,家庭在选择校外培训方面,主要以学科补习和应试为主。从学科补习的供给方来看,由商业公司提供学科补习的占30%左右。在个人提供者中,在职教师仍占一定的比例。从学科补习的组织方式来看,实体培训班仍旧是主要授课模式。研究指出,校外培训生均支出和参与率在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生均支出方面,东北部地区最高,平均支出达到4357元/年;其次为东部地区,平均支出为3592元/年;中部地区的生均支出只有东北部的一半左右。城乡之间的差异方面,农村学生的平均校外培训支出为419元/年,城市学生平均校外培训支出达3710元/年,为农村学生的近9倍。不同类型的城镇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线城市学生的平均校外培训支出达7781元/年,二线城市为4863元/年,其他县市仅为2395元/年,不足一线城市的1/3。课题组认为,校外培训虽然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公平,但不能简单地将其影响机制理解为由于弱势家庭不能负担校外培训的费用从而直接造成不公平。富裕家庭往往有多种渠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比如通过买房择校、进入优质的全日制公办学校等,而弱势家庭则缺少这样的渠道。如果弱势家庭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给学生进行校外培训,则可能增加学生从教育中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报告建议,要应对校外培训可能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需全盘考虑不同学生群体选择校外培训的动因,以及培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相关部门要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引导校外培训行业理性发展、降低补习对学生和教育体系的负面影响,从而发挥正向作用,行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消费日报网】4月12日,艾瑞咨询发布了《中国K12教育To B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也是K12教育To B行业的首份研究报告,报告全面呈现了K12教育To B市场的发展历史、各个细分领域现状,以及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报告显示,K12教育To B市场未来规模将超千亿,作为S2b2c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爱学习在客户规模及营收等方面领跑行业,未来伴随着爱学习在智能化、本地化、集成化等方面的深入探索,行业领先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值得一提的是,爱学习庞大的客户数据体系,为本次报告研究也提供了广泛支持。S2b2c模式为行业赋能 爱学习以绝对领先优势领跑行业报告称,随着K12课外培训行业进入整合期,在转型和升级多重压力下,K12教育培训机构向To B企业采购产品服务的意愿渐趋强烈,2019年K12教育To B市场规模已超130亿元,2022年将接近200亿元,未来随着客户渗透率和客单价的逐步提升,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巨大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玩家涌入,报告显示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内容类、工具类及平台类厂商,其中平台类厂商在客户规模及营收上具有较大优势,竞争壁垒高企,爱学习作为综合供给平台的典型代表,以绝对的领先优势位居行业第一阵营。作为行业最早探索To B市场的厂商,爱学习于2015年推出,基于爱学习教育集团(原高思教育集团)深厚的教研教学实力,向全国机构提供教研教学产品,并最早开放双师资源,目前,爱学习业务已涵盖学科及备授课产品研发、双师教学、师资培训、学员评测、营销招生、办学咨询等多个领域,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600个市县的一万多家机构建立合作,服务学员总量已超过1600万人。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机构的攀升,爱学习的平台属性越发明显,并形成了独特的S2b2c模式,报告称,S2b2c是产业互联网思维下的创新模式,对中小机构来说,自身很难从根本上完成业务升级和内部组织重构,急需大供应链平台对其赋能,在S2b2c模式下,平台与机构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买卖关系,而是双方合力共同服务好当地学员。近年来,基于S2b2c模式,爱学习持续迭代产品和服务,向全国合作伙伴提供标准化教学产品和综合性办学方案,并且已实现个性化定制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助力办学成功。多模块发力打造强竞争壁垒 构建一站式办学服务平台报告指出,K12教育To B行业现已迎来课堂解决方案潮,目前电子教材、在线外教、授课系统、管理系统、双师解决方案等赛道值得关注。其中,在教材、双师等细分赛道,爱学习领先优势明显,早已成为行业头部厂商,持续增长未来可期。对数百家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95%的机构会采购教材。基于To C的成功经验,爱学习教育集团沉淀了数学、语文等学科产品内容,并开创了行业核心课程公开出版先河,于2010年、2011年相继公开出版《高思学校数学课本》和《思泉大语文》。目前,爱学习的数学和语文系列教材已分别覆盖10000+和8000+机构,成为行业最畅销的学科教材。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双师课堂”受到行业追捧。2016年,以爱学习发布双师课堂为标志,K12 To B双师解决方案正式亮相。目前,爱学习双师课堂已与全国2000多家合作机构开设了超过4000间双师教室,续班率高达89.5%。在To B双师“巨头领路+机构追随”的市场竞争中,爱学习以数亿元营收遥遥领先。报告称,以爱学习为代表的To B双师供应商,不仅为合作机构提供升级教室所需的硬软件产品,还提供优秀的老师资源,并在授课系统、管理系统、校区运营等方面对培训机构进行全方位支持,在To B企业发展史上首次和客户业务实现了深度绑定。就在新冠疫情期间,培训机构的线下教学全部叫停,爱学习推出“天空之城”计划,将包括双师课堂在内的课程全部搬到线上,并免费开放直播云给合作机构,成功帮助万家机构延续教学服务。正是基于深入的系统化解决方案,爱学习双师课堂才能有如此快速应对。根据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在培训机构目前开设的课程中,面授课依然占据主流,但大部分机构对双师课程持期待态度,未来双师课堂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专业人士预测,未来几年内,双师课堂将为教育行业持续注入动能。率先探索行业发展新趋势 爱学习将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报告分析,K12教育To B行业未来将呈现产品智能化、服务本地化、销售集成化的发展趋势,而这恰恰是近几年爱学习深入布局的领域。近两年来,AI等技术逐渐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行业的创新变革。教研教学和科技创新一直是爱学习教育集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爱学习也很早就开始探索AI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2018年集团成立AI Lab,加速了AI技术在教育场景的落地。目前,三阶课、AI好课、AI英语情景对话、AI作文评价、AI拍照判题、AI试卷还原系统等创新产品和服务已广泛应用,帮助机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未来随着集团“AI大脑inside计划”的推进,更多AI技术将落地到业务场景中,成为推动爱学习及合作机构发展的新引擎。未来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相信爱学习的行业领先优势将持续扩大。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一直以来需求本地化的特征显著,通用型教材、课程等产品可扩展性受到限制,深度的本地化教学产品和服务成为未来驱动K12教育To B企业发展的核心。这就要求To B企业充分理解不同地区的课内教材版本、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进度、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机构办学情况、家长认知程度、地方教育政策与地方市场竞争格局等信息。基于庞大的服务机构数量,爱学习能够保持对一线反馈的高度敏感性,在平台底层对技术、数据和存储等进行优化,实现教研等平台的结构化,就像柔性供应链,爱学习能够快速应对机构多样化的需求,成为行业内对本土化教学理解最深、教研内容最丰富的厂商。报告称,随着供应商分工进一步细化,销售端会出现高话语权的集成商,将不同功能点的产品与服务打包卖给机构,助力中小机构实现管理效率与教学效率的同步提升。早在2019年4月,爱学习教育集团便宣布将全力开启S2b2c平台化战略,打造“内容和科技驱动的K12教育供给平台”,并开始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更加开放的产业生态。未来,以爱学习为代表的综合供给平台将成为集成商的重要代表,随着向产业链上游的延伸,行业竞争壁垒将进一步强化,市场领先优势也将持续扩大。截至目前,爱学习已服务1万多家合作机构、10万多名老师、同期达200多万学员,成为名副其实的K12教育To B行业领头羊。在爱学习发展壮大的同时,爱学习教育集团旗下另外三大开放平台——“爱提分”(校外个性化培训供给平台)、“爱尖子”(校内英才培养供给平台)、“爱成长”(校内普惠教育供给平台)也在稳步发展,开放连接,成人达己,爱学习教育集团的平台赋能之路将会越走越宽。伴随着产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教育To B市场已迎来属于自己的风口。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爱学习教育集团将坚持S2b2c战略,深入打造内容与科技优势,持续领跑全行业“一起向上”,让每个孩子爱上学习,收获成长。
导语2019 年 1 月 16 日,新东方召开了 2019 年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发布会。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东方坐标学院学员、新东方被投企业、多家教育投资机构及专业媒体莅临现场。会上,新东方正式发布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创新复盘与浪潮展望》报告(包括中文版、英文版)。该报告是新东方企业发展与战略规划部联合东方坐标学院,从 2019 年年初开始,依托新东方的行业资源,聚焦五大细分教育赛道,历时近一年时间打磨出的新东方首个教育培训行业研究报告,以回顾、解读并记录 2019 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新变化,通过行研分析和价值观点输出,服务新东方战略布局和投资生态,赋能更多教育企业和从业者,推动行业共同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创新复盘与浪潮展“尽管这是新东方做的一个行业分析报告,但是我觉得还是站在一个客观立场上来说的,并没有以新东方为核心,而是站在行业层面进行剖析和评判,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很好的启示作用。”在发布会现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这是新东方的一个初步尝试,获得了各方面不错的反响,未来新东方会做得更加专业,更加深入。《2019 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创新复盘与浪潮展望》聚焦教育培训行业中的 K12 教育、素质教育、早幼教、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五大细分赛道,从行业政策、发展现状、发展痛点、突围方式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不仅指出问题,更提出关于破局思路的思考。以下是报告精彩观点梳理:K12教育如何在调整周期中寻求增长中国 K12 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90 年代萌芽阶段、2006 年新东方上市后的线下大发展阶段、2014 年开始的创业大潮阶段,最后是 2018 年政策监管带来的调整和整合阶段。从 2018 年 2 月开始的“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的规定开始,中国 K12 教育培训行业开始受到愈发趋严的政策监管,合规成为 K12 校外培训机构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当下 K12 教育培训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合规问题,估值问题,获客问题,数据问题以及亏损问题,这些问题早已存在,只是在政策监管与经济寒冬之下开始爆发。从增长逻辑上来讲,一方面是通过扩充学生人数、提高客单价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是通过降低教师成本、获课成本和运营成本来最终提高利润。但如何做到这些方方面面,是需要企业通过不断的探索来优化运营细节,优化管理细节,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效率等方法来逐步完成的。针对 K12 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问题,报告总结了 6 种破局思路:三四线下沉、线下往线上走、双师扩张、线上往线下走、从工具走向内容、完成产品矩阵布局,很多机构已经开始从不同的思路探索破局之路。素质教育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创新突破由于政策的关注和家长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赛道前景广阔,但是行业依旧存在竞争格局分散、产业链不同位置差异大、获课难度大、盈利方式不健康等发展痛点。针对素质教育赛道存在的问题,报告提供的破局思路是内容创新、获课创新、体验创新和经营创新来解决现存的问题。早幼教如何丰富业务体系和探索多元化场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与中国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大幅度带动了早幼教发展,政策监管与鼓励使得中国早幼教迎来整合与升级。一方面,国家层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托育,各省市政策相继出台;另一方面,幼儿园普惠化要求,行业将迎来洗牌。早幼教领域的在线儿童内容,内容同质化非常高,同时家长对内容付费的意识也还未建立起来,而广告和电商的变现能力也不佳。但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头部机构可依托品牌和资金优势进行线上、线下、园内、园外全产业链布局 ,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除了教育生态的建立,还需要注重多场景的融合,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提高留存。建立家庭+学校,线上+线下的全场景育儿模式。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赛道突围机会新高考改革自 2010年 首次提到,到 2014 年 9 月由国务院印发相关实施意见,标志新高考改革全面启动。新高考改革采取全国分批推进形式,于 2017 年开始试点,上海及浙江为首批试点城市。2019 年新高考改革从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高考改革已全面开启,新高考背景下,以走班排课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新需求浮出水面,同时新高考将带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产生大数据、评价类需求,带动行业纵向延伸。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政策约束、资金端支撑力度下降、渠道依赖与需求不匹配、新的业务模式尚需验证、供给端竞争激烈、产品端同质化严重。面对存在的问题突围方式分为四个方向:一是为新高考提供解决方案,以极致服务提升用户沉淀,二是以内容构建强壁垒,升级教育内涵,三是聚焦细分需求,打造优质产品,四是以大数据突破教育评价难题,成为标准制定参与者。职业教育赛道如何在改革黄金期把握机遇职业教育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则是以技能类培训为主:IT、自考等。随着产业升级和新兴工作的出现,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劳动力的需求以及新兴工种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都是非常大的。年轻人也会面临越来越高的就业压力,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职业教育进入到了改革黄金期。在政策红利下,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市场分散度高,获客成本高,用户生命周期短,很多是以考试考证为目的而非技能的真正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到了四种突破方式:第一是拓展科目;第二是除了服务 C 端客户外,拓展 B 端和 G 端客户;第三是延长用户生命周期;第四是打造新品类的职业教育培训迎合市场需求。业务+投资双重视角 探究行业破局之路本次报告由新东方及生态圈企业海量的教育一手数据作为支撑,并结合了行业专家的一手访谈资源,包括新东方产业机构负责人,他们对各个细分赛道的市场规律、增长逻辑、发展关键有充分的理解与思考。报告总编辑、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企业发展与战略规划部投资总监柳倩表示,我们不仅站在一线,也能跳脱出一线,基于双重视角相对客观地观察整个行业。“报告的撰写源于脚踏实地扎根行业的初心,并服务于新东方的战略布局和投资生态,赋能被投企业和坐标学院学员,深耕在教育行业研究领域的足迹,推动行业共同进步。”
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7月10日,《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京发布,并显示上述数据。该蓝皮书主编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蓉提出,应用一种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公办和民办学校,并设计相应的公共政策。校外培训行业规模超4900亿蓝皮书以最新的全国性大样本数据,即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显示,中国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的学生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一线城市民办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比例最高,13%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小学,26%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初中。在其他城市和农村地区,民办小学的学生比例均低于8%,民办初中的学生比例都在10%左右。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教育购买力增强,教育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对民办教育的需求因此增加。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多年中,校外培训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支出约为5616元,平摊的生均支出为2697元。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蓝皮书指出,校外培训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公平,但不能简单地将其影响机制理解为由于弱势家庭不能负担校外培训的费用从而直接造成不公平。富裕家庭往往有多种渠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比如通过买房择校,进入优质的全日制公办学校等;而弱势家庭如果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投资校外培训,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从教育中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蓝皮书指出,相关部门要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引导校外培训行业理性发展、降低补习对学生和教育体系的负面影响、发挥正向作用。在民办学校中,国际学校是满足学生差异化教育需求的典型代表,其背后体现了教育供给市场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家庭日益具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教育资源的主动能力和主动意识的大趋势,其所带来的对于中国教育系统的冲击将是深远的、长期的,不可小觑。蓝皮书指出,根据宏观数据分析,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趋势有三个特征:低龄化、平民化和常态化。所谓低龄化,就是出国留学的学生平均年龄向下发展。以中国赴美留学生为例,在2006年,中国赴美留学攻读本科学位学生占14.87%,攻读研究生比例占76.09%;至2015年,中国赴美攻读本科学位学生比例为41.28%,而攻读研究生比例占37.51%,攻读本科的比例已超过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同样的,中国在美留学的中小学生数量从2006年的1000人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3.3万人,呈现出指数级增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蓝皮书,教育新业态,不仅指作为产业或事业类型出现的新型教育供给者,如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科技企业,也指由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育供给的新方式、新形态,如在线教育、虚拟学校,还指由于新供给主体和新供给形态的出现带来的整个行业组织形态的改变。这些新业态出现的背后,其实是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于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不充足、分布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以对教育新业态的现实了解为基础,蓝皮书提出了教育体系的筛选功能,以及筛选功能的必然产物——教育的“位置物品”属性。前者的筛选功能,是指教育机构以政治性和学术性的贤能标准为基础,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学生筛选进不同质量、不同层级的教育机构,最终将学生筛选进社会中具有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职业与就业岗位。后者的“位置物品”属性指,获取高收入的工作或者高层次、高质量的就学机会本身是通过筛选过程、由教育机构通过位置分配进行的,人们不得不进行“位置”竞争。这种竞争存在“零和游戏”的性质,由此引发教育的“军备竞赛”。要解决当前核心的教育矛盾,在政策层面,蓝皮书认为,最根本的是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显著扩大普通高中和本科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此外,迫切需要减少高等教育、高中教育机构之间的过度分化,适度遏制“拔尖”建设的政策冲动。只有建设一大批“高原式”而不是少数几个“高峰式”教育机构,才能真正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从教育财政政策角度讲,只有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才能为上述的事业发展目标提供保障基础。在现有教育财政投入的格局下,未来要更加重视对高中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财政投入问题。王蓉认为,当前切实需要采用一种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并设计相应的公共政策,针对每类主体的公共政策需要首先考虑其对于其他主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