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全媒体记者/吴少敏 马立敏)“徐老师,我来啦!”4月30日,在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周浩与徐海波热烈地讨论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博士生复试计划。周浩是广东工业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研三学生,徐海波是东莞上市高新企业易事特公司副董事长。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的建设,让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人成为亲密的师徒。2016年9月,周浩考上广工,成为联合培养基地(东莞)的首批硕士研究生之一。与传统研究生培养不同,依托广工、东莞理工学院和易事特公司三方,他不是从论文到论文、实验室到实验室,而是扎根企业一线、直面产业难题。“企业实验室就是我的教室,产业难题就是我的论文选题。”到易事特公司不久,周浩发现了一个技术难题:太阳能光伏发电核心器件——两电平并网逆变器转换电能的效率不高,成为行业“痛点”。查阅100多篇论文,频频请教导师……周浩发现已有学者完成基础理论研究,可升级为三电平并网逆变器,提高电能转换效率。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他为算法的参数调节发愁:参数过高会损坏器件,过低会降低效率,怎么办?“徐老师,请问参数该怎么设置?”周浩向工作了28年的徐海波请教。但徐海波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提示电压伏值的上限,让他一次次地调节参数。一个多月后,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研发成功,将电能转化效率提高了3%,预计可带来1000多万元经济收益。周浩也成功申请了1项发明专利、发表了7篇论文,其中SCI论文和EI论文各3篇。除东莞外,2015年起,广东还在佛山、中山设立联合培养基地。目前,三个基地分别培养了318名、366名和80名硕士研究生,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郝志峰说。如今,越来越多研究生毕业后扎根企业一线,在“创新梦工厂”里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乐能友是广工、佛科院和光法雷奥(佛山)汽车照明系统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参与了自由曲面透镜工业设计等项目,成功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SCI论文2篇。今年距离毕业还有3个月时,他敲开了深圳一家世界500强科技企业的“大门”,期待研发更先进的光学设计技术。即将参加博士生复试的周浩,看见了闪光的青春,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我将继续扎根企业一线、追逐创新梦想,努力掌握电力电子行业的更多核心技术!”
各相关学院:为进一步推进大数据等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拟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开展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项目,重点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等能力。现将2021年联合培养研究生第一批选拔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项目简介已取得我校2021级硕士研究生录取资格并通过本项目选拔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联培生”),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阶段,主要在学校完成;第二阶段为科研实践(工程实践)和学位(毕业)论文工作阶段,主要在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完成,着重培养和提高联培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组织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项目具体简介详见附件1。在学校学习期间,联培生奖助金执行学校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类别研究生同一标准;在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学习期间,由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支付津贴和补助,每月津贴加住房补贴约7000元。对于联培过程中表现优异的研究生,满足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招聘要求,尊重研究生意愿,优先录用。二、选拔范围已取得我校2021级电子与信息学院、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拟录取资格的推免生可参加选拔,选拔人数30人。三、选拔流程(一)学生申请请有意向并符合选拔要求的学生下载填写《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项目申请表》(见附件2),并提交申请表、个人简历、成绩单、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类获奖情况(校级及以上)以及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等报名纸版材料及电子版至报考学院联系人,电子版标题以“学生姓名+联培生项目(阿里班)”命名。报名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12日24时。(二)选拔录取根据相关要求,坚持“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选拔原则,选拔主要考察学生申请科研方向/领域,结合绩点排名、科研经历、综合素质能力等进行选拔,具体选拔时间(2020年10月14-20日)和形式(线上或线下)将由相关学院联系人另行通知。学校将根据选拔结果确定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联培生项目拟录名单和候补名单,额满为止。如未招满,学校将会安排在2021年3-4月进行第二批选拔。
近日,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警察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正式签约。据了解,签约当天,三方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合作协议》,还就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安排以及导师遴选、培养等进一步合作的具体事宜开展交流座谈,达成多项共识。多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和支持兄弟院校发展。此次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警察学院签署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希望通过三所院校的协同合作,提升法学专业师资队伍水平与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培养探索出成功模式,为其他院校提供可复制和借鉴的经验,助力贵州省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发展。 今后,三方将全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科研条件,全面做好硕士生培养工作,三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推进贵州省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习生王莲徐回回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郑佳佳编辑 朱迪编审 涂涌
校园掠影随着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新线的开工建设,带来了轨道交通人才持续的旺盛需求,也对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长三角地区一所轨道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着77年的办学历史,享有“华东铁路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坚持“服务轨道交通行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聚焦创新发展,聚力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轨道交通行业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深化机制改革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学校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积极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关键岗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2002年开始,学校与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探索地铁专业订单人才培养,于2010年12月与南京地铁联合成立“地铁学院”,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大型国有企业与职业院校双主体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机制,构建学生学徒双重身份认定体系,形成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校先后与苏州、常州、杭州、宁波等城市地铁公司开展地铁专业人才订单培养合作,为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示范。在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地铁学院建立了办学共管、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文化共融的校企一体化办学运行机制。校企双方以江苏省的提前招生为契机,联合开展招生宣传工作,企业出台招生录取激励政策吸引优质生源。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在提前招生面试环节,企业全程参与,企业面试考官依照地铁用人标准选拔符合录用条件的人才。学生进校后即签订学徒、学校、企业现代学徒制三方协议,确定学徒在岗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工作补贴、权益保障等,落实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强化教学团队助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了发挥铁路能工巧匠在铁路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学校积极探索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岗位互换,角色互变”团队建设机制,促进校企人员的融合,共同加强混编团队培养和管理。校企双方按照1∶1比例组建了覆盖全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专业混编教学团队和职业素养训练项目组,通过构建共管平台,对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实行定期岗位互换互补。学校教师通过在企业跟岗实践,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前沿技术,企业教师通过讲座、授课、指导实训等深入教学一线传授宝贵经验。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混编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优势,共同开展地铁运营组织方案优化、固定设备养护、移动设备维护等技术攻关活动,共同开发了地铁关键岗位16个职业(工种)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五个等级的岗位职业标准、培训教材、培训规范等,并嵌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充分对接,有效提升了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大幅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上岗周期。打造全真实训平台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以企业真实使用的设备为教学设备,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教学任务,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融通。学校积极争取企业支持,与南京地铁在校内建成江苏省级“地铁综合实训基地”,形成了由车站综合实训系统、地铁控制中心OCC地铁CBTC信号系统、地铁接触网和牵引混合变电所实训系统等8大系统组成的综合实训基地,满足了各专业综合技能协同培养的需要。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为了强化课堂与生产现场的互动,增进学生对生产一线的了解,校企共建地铁车站生产实景远程教学同步传输系统,并将南京地铁1号线奥体中心站建成教学实习站,将课堂搬到了工作现场。先进的实训平台不仅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教学条件,同时也为南京地铁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共用实训资源。近年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致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铁路基因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构建了以轨道交通为特色,覆盖高铁和地铁关键岗位的专业群,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独特的竞争优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肯定。学校高铁站场学校提前单独招生、普通高招等各类招生形式的志愿填报率位居江苏省内高职院校前列,文、理科江苏高考录取分数线连续五年位列前茅,被评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当选为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运输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欧亚(太)交通高校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单位、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中国轨道交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联盟主席单位、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秘书处单位等。
近日,重庆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公布2018年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名单的通知》,包含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在内的16所高校与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提升研究生专业技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重庆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有关规定,市教委组织开展了2018年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设立工作,经各单位申报,同意“重庆大学-重庆机床集团绿色智能制造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四川美术学院-深圳校企艺术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基地为2018年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庆市教委要求,各单位应高度重视,加强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共同打造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平台,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提高培养质量,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三湘都市报7月3日讯(通讯员 彭琼英 记者 杨斯涵 黄京) 前三年由学校培养,第四学年由学校与三一集团共同培养,第四学年的课程根据企业需要单独设置……今日,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和长沙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3+1”联合培养的形式,共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优良实习实训条件,探索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据悉,三一集团“3+1”人才联合培养班是长沙理工大学推进“机械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又一次尝试。项目采用订单式“3+1”培养方式,前三年由学校培养,第四学年由学校与三一集团共同培养,第四学年的课程根据企业需要单独设置。与之前的联合培养项目相比,该项目将联合培养对象从本科生扩展到研究生,使校企合作的学生受益范围更广,合作力度更大。同时,通过构建“学分互认”的合作机制,联合培养班将由汽机学院教师和企业导师等共同授课。培养班将引进企业优质课程资源,使企业人员有机会进入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共同为新工科人才培养设计课程,探索适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也有有机会进入企业项目团队,真题真做,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跨学科交叉能力,也实现了企业招人、育人和用人的“一体化”,满足企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据悉,首届“三一联合培养班”将组建“三一”国际班、“三一”智能制造班两个班级。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汽机学院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从2017级本科生起,实行“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通过“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积极协调校企、校地合作资源,利用企业优良的实践实训条件,着力打造实践教学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与提高。2020年,学院2个项目入选了湖南省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目前,学院已与申亿机械、汇邦机器人、吉利集团等34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通过“校企开放日”“实习实训学分互认”等形式,为学生构建了“专业选修、校企联合、创新创业、本硕衔接”等多条个性化发展路径,真正实现呼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主体性成长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长沙理工大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校企联合培养,已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交集团、中广核、国家电网公司,分别建立了中铁“国际班、中铁“盾构班”、中交“ppp班”、中广核订单培养班、国网订单班,每年输送近600名联合培养班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责编:杨斯涵][来源:三湘都市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次重点企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签字仪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举行。研究生院、计算机学院与六家高新技术企业签署了委托培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本次参与签署的重点企业代表有: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颖、江苏鸿信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东华、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吕游、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薛长书、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薛忠、驭势科技南京AI研究院副院长王利明等。至此与我校签订此类协议的企业达到九家。南航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启钱对出席本次签约活动的企业领导表示热忱欢迎。他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是依托企业培养的,这既体现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渴望,历年来南航计算机学院培养的人才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希望通过此次合作,进一步加强高校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缩小高校与企业间的鸿沟,促进企业从单纯用人向“用培并举”转变,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共赢。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对委托培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他们表示,南航是一所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大学,对与南航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非常期待,感谢学校和学院对企业的信任。前期校企双方已有比较坚实的合作基础,希望通过此次人才培养合作,不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下,针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探索了一种新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平台,让学生在入学之前通过双选,与企业达成初步的就业意向;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建立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培养机制,在学生就业前,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校外实习,真正实现针对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此次签约活动,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一次初尝试,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0月13日,东莞市2019级联合培养研究生欢迎仪式,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举办。东莞迎来了新的一批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共计87人。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启动4年以来,截至今年8月,累计吸引1518名研究生来莞参加培养(实践),其中博士300人,硕士1218人,年均增长达64.83%。东莞虽然没有很多名校,然而借助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名校的学子,纷纷汇聚东莞,留莞就业。全球128所名校,为何纷纷向东莞输送研究生?南方日报记者 吴擒虎产业吸引“东莞专项”研究生被“秒抢”在东莞摩米智能技术研究院实践8个月,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杜晓辉说:“过得很充实,收获很丰富!”在莞实践期间,杜晓辉主导了智能体外诊断分析仪的项目研发,研发一款面向医院检验科的全自动白带常规、粪便常规检查机器人,一键实现BV六联检、FOB和显微镜下有形成分的自动检查和结果判读,用于实现妇科白带标本的BV生化检测、人体粪便有型成分生化检查和显微镜检。杜晓辉研发的智能体外诊断分析仪,已在全国16个省(市)共132家三级医院成功应用。在此期间,他还成功发表SCI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并参会作口头报告。不仅如此,实践期间,杜晓辉还多次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均获得了国家级奖项。他说,不同于在学校实验室研究取样本的困难,来莞实践后,他和医院有了直接对接,并能开展临床检测,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大量的临床实验,帮助我们获得实验数据,进一步指导项目研究。”像杜晓辉一样,来自全球128所名校的研究生,在东莞被多家企业“秒抢”。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东莞专项”的64名联合培养研究生,被超过60家东莞企业230个岗位“秒抢”。2020年的45名“东莞专项”研究生受到超过30家东莞企业“秒抢”。从企业反馈来看,奥普特2018年开始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共有20名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科研研发,迅速推进了“机器视觉开发包”“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应用软件”和“机器视觉开发包”等项目,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也在企业得到成功转化。东莞正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目前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企业达265家。生益科技、永强汽车等多家科技企业,正是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有效促进企业研发人才梯队建设。研究生到莞联合培养实践参与的企业科研项目约105项,促成了一批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项目,包括红珊瑚药业与广东医科大学联合研发的“普拉克索透皮贴剂”、科隆威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手机玻璃盖板表面典型缺陷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及其关键技术”、天龙阿克达电子与电子科大联合研发的“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一体化成型技术研发”等项目。东莞还建立企业导师库,现已认定四批导师共410名;推动26家企业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引导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长效机制。培养体系把研究做在工程中回顾在东莞一年多的实践经历,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程鹏鹏说,实践打通了他与社会的联系,也让他的研究不再局限书本和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东莞有很多很好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场景,这样也能让我在学校课题组中的学术成果,通过实践研究得到应用和改进。”程鹏鹏说,这是吸引他来东莞的主要原因。在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实践期间,程鹏鹏主要从事光电功能器件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个研究主要偏向学术方向,理论研究比较多,来莞实践后他对社会需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对项目进行优化。实践期间还参与了一些项目申请,让程鹏鹏直观了解到目前国家和社会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比如电子设备趋于小型化、轻量化、结构紧凑化、运行高效化发展,普遍面临散热不充分等问题,大量积累的热量将会严重影响电子器件的正常工作及系统的稳定性。程鹏鹏参与了特种塑料的改性项目,设计了一种共混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材料,有特殊的纳米结构。他介绍,这个项目直接对接产业,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参与该项目为他带来2项专利。在东莞实践期间,他发表了3篇论文、申请专利3项。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在企业里,这是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的一大特色。东莞以校企双导师为依托,依据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为来莞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迅速适应东莞产业集群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通识课程、项目管理通识课程、东莞产业集群课程、创新创业及商业模式课程等。另外,研究生线上学习平台涵盖思政教育、安全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等6大模块、超过780门的课程。202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120名研究生在莞培养(实践)期间,共发表论文212篇,取得专利135个,人均发表论文1.76篇,取得专利1.12个。电子科大对2018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对研究生总体表现的满意度为100%。积蓄后劲助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表论文3篇、申请专利6项,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博士黄恒在东莞实践两年的收获。第一年,黄恒在东莞南博科技有限公司实践,专注基于气固二相流的尾气流动分析;第二年,他在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实践,与实践单位共同申报并获批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重点)项目——柴油汽车智能尾气处理装置研究与开发,并提出一种尾气颗粒物吸收的新方法,设计制作出一种柴油机颗粒物净化处理装置。“非常感谢东莞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黄恒说,不同于在学校学习,来到东莞真正让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他的实践研究方向也正是他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从公式推导到根据研究画图、设计产品,到找厂家加工生产产品,再到将产品投入实践检验,在东莞,黄恒可以参加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柴油汽车智能尾气处理装置研究与开发项目,为他带来5项专利、2篇论文的成果。谈到未来,他直言有机会将会考虑来东莞就业。4年来,越来越多联合培养工程的研究生选择留在东莞就业。例如,武汉科技大学魏智锋、长江大学田桂来到东莞,参与企业科研研发,毕业后留莞就业,成为企业研发骨干。当前,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加快推进。莞深联手,成为继张江、怀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莞以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核心,将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导入研发团队,向中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输送了234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培养单位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推进了半导体材料表面界面及器件应用、多功能智能纳米涂料等研发项目。东莞还积极拓展合作高校的规模和水平。参与高校从2017年的43所,逐步增加到2018年78所、2019年103所、2020年128所(截至8月数据)。今年受疫情影响,医疗类人才受到高度重视。东莞推进医学类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将卫健系统医学类研究生纳入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补助范围,从2020年6月开始,为82名医学类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补助,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扩大至广东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高校。2019年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获省学位办支持,成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两年获下达124个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指标。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研讨会在东莞召开,全国工程教指委牵线东莞与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区)学位办进行对接。聚天下英才为莞所用,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持续积蓄后劲。
姚庆国与贾少谦为学生实习就业战略合作单位揭牌大众网·海报新闻青岛12月18日讯(记者 曲顺 通讯员 信永华)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共同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和国际化人才培训,建立培养培训基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12月17日,山东科技大学与海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人才培养培训、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和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校长姚庆国出席签约仪式,与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共同为“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实习就业战略合作单位”揭牌。签约会场在共同观看了山东科技大学宣传片和海信集团宣传片后,姚庆国致辞。姚庆国对海信集团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向海信集团对学校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介绍了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二三八十”目标、思路、举措,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回应国家及山东战略需求,不断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拓宽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做法。姚庆国表示,山东科技大学与海信集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空间,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协议的签订,进一步提升双方合作水平,拓展合作空间,把合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贾少谦在致辞中回顾了与山东科技大学师生交往的渊源,对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为社会、企业做出的贡献表示钦佩和感谢。他介绍了海信集团“技术立企”的有关情况,强调了加强企业与高校合作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希望在海信集团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把科研、学术、产业较好地给合起来,努力打造校企合作的新样板。签约仪式上,山东科技大学合作发展处处长王晓东、海信集团电器副总经理邵仁展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开放、自主、互动、互惠的原则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共同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和国际化人才培训,建立培养培训基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在产业合作方面,开展产业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合申请国家及行业标准。协议还在人员交流、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及“海信家电节”“海信周”等活动做了具体商定。签字仪式后,贾少谦一行在姚庆国陪同下,参观了海信教室、机电学院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海信集团人力资源部、管理提升部、家电集团洗衣机事业部、海信电器、海信空调制造中心、海信电器人力资源部、智动精工装备开发部等部门负责人,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部)、科研处、合作发展处、机电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电信学院等单位部门负责人参加上述活动。据介绍,双方在海信俱乐部建设、海信员工培训、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已经陆续展开。
不少学校的研究生甚至博士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导师征询自己意见,想要让去外单位进行联合培养,毕业的主要课题是在外单位完成,不在校内进行。对于没有经验的同学们来说,各种纠结出去到底好不好。联合培养的也分好几种情况:一种是导师虽然有名额,但课题经费有限,或者导师年龄也比较大有别的事情忙,往往提出来让学生去自己熟悉的其他单位联合培养,有时候是中科院,有时候是其他研究所,甚至药检所、质检所、企业都有可能。这种情况下如果留在本校,基本也是没有什么出路,不过也不要导师说什么就完全一口应下来,导师一般手里会有不止一个备选单位,要仔细斟酌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想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想读博,想读博就去科学院或者研究所,想就业就去应用型的所里或者企业。还有一类是导师确实和对方有实际的合作项目,大部分都是到企业这种,说白了,这种好多都是去企业打工了,科研进行的并不深入,论文还是得导师指导下完成,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被老师派去企业耽误了两年,结果毕业的东西一无所有,看着博士毕业遥遥无期,最终退学了。大部分情况下,联合培养是不错的,因为去的单位多数都比自己的原单位科研条件要好,项目经费也更充足。虽然可能会有人觉得没有归属感,或者说联合培养很累等感觉,但这相当于用一个较低的成绩到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等到毕业的时候,发现这个经历完全可以写到简历里,而且是不错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联合培养大部分都可以去!但请牢记自己的毕业要求,留个心眼,不能光蒙头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