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2024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预测分析樊逊

2020-2024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预测分析

2020年中国县域数量规模基本情况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2月,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辖区和林区以外的1879个县级行政区划(包含387个县级市、1323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020年百强县总体实力突出,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其中突破千亿GDP级别的县域达到33个,较上年增加3个。百强县人均GDP为11.09万元,仅次于江苏,远超广东、浙江、山东等发达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中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情况县域经济品牌化发展离不开商标,首要工作要加强商标注册和使用,实施商标强县富民战略。商标是品牌的核心和主要表现形式。商标与品牌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商标与品牌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品牌的内涵要略大于商标的内涵。品牌的内涵不仅表现在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还表现于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市场营销策略等。一、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总量县域经济单位是不包括市辖区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县、县级市、旗、自治县、自治旗等。市辖区属于中心城区范畴,与县域经济单位不同。参加2020县域经济品牌化发展实证分析的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876个。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12月15日,全国县域经济单位的商标有效注册量为573.67万个,占全国商标有效注册量总量的25.22%,约四分之一。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差异性非常大。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一万个以上的县市有82个,占4.37%,比上年增加30个;而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209.93万个,占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总量的36.59%。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一千个以下的县市有707个,占37.69%,比上年减少199个;而其商标有效注册量仅有34.96万个,占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总量的6.09%。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在一千到一万之间的县市有1087个,占57.94%;而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328.78万个,占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总量的57.32%。图表 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等级分布图数据来源:中郡研究所二、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均量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的县均值为3058个,比上年增长27.31%。全国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在省市区之间的差异性也非常大。浙江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的县均值最大,为20470个,为全国县均值的6.69倍;西藏县域商标有效注册量的县均值最小,为108个,为全国县均值的3.5%。2019年中国县域电商市场发展规模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稳居全球网络零售市场首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06324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随着电子商务在县域地区的渗透与发展,相关政策扶持、标准制定、品牌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农产品上行等体系逐步完善,县域电商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欧特欧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网络零售额达30961.6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实物类商品的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0.4%;非实物类商品的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6.4%。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测算,县域网络零售额约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29.1%。图表 2019年全国网络零售与县域网络零售对比情况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2020年中国百强县综合竞争力排名2020年7月28日,赛迪百强县(2020)榜单正式发布。此次赛迪百强县评比围绕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四个大方面,经济规模、发展水平、投资强度、创新活力等八个小方面的22项具体指标进行评价。图表 2020年百强县榜单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启示录

以系统解决方案构建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上官同君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调研时强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要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分类指导,支持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县域治理的战略思想。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实现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河南深入贯彻落实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强省、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现实需要。这表明,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顺应国家战略,还要契合河南实际,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做好富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解决方案,确保河南县域经济提质增效。推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路子,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推动“强起来”,诸如新郑、巩义、荥阳、新密、永城、济源、登封、汝州等县市入选全国百强县榜单即是明证。与江苏、浙江等省份发达县域经济相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百强县数量少、新兴产业缺乏有效支撑、高端人才聚集效应弱、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整体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培育新动能乏力等短板。开放背景下的河南县域经济要更出彩,就需要地方政府以系统解决方案为抓手,通过顶层设计找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路径,即领导班子需要解决“干什么”“谁来干”以及“钱从哪里来”等系统性问题。要做好系统解决方案,则需要遵循“党建引领、干部任用、顶层设计、公司化运营”的思维路径,完善系统解决方案的效能。高质量党建是思想统领。高质量党建不仅是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环节。从这个角度讲,党建也是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党建作为统领。要把抓好高质量党建和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锤炼党性、砥砺初心,在抓好高质量党建的过程中,增强民本意识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两型”书记是“关键少数”。县域政治生态中,两类县委书记最具改革魄力与施政智慧,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执行总指挥”。一是“儒官型”书记。这类书记学历较高,善于在经济大趋势、大格局中思考和谋划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政治家型”书记。这类书记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敢为人先的魄力,敢想敢试、敢闯敢干。由此可见,“能谋善断、会干实干”是选用县委书记的重要准则。为此,选准一批“能谋善断、会干实干”的领导干部担当县委书记的重任,带领广大干部群体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宏伟事业,不仅是实现“郡县治,天下安”的政治期许,也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夙愿。顶层设计是战略向导。顶层设计是从通盘谋划的角度,在摸清楚一个县真实县情家底的基础上,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县域城市发展目标的系统性工程。可以说,为县域经济做顶层设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为此,县域领导干部要有顶层设计“一盘棋”思维,既要谋划好当下,又要谋划好长远,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维谋划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盘活县域资源存量,向“人、地、钱”要质量、要效能、要发展。顶层设计是战略向导,是解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问题的制高点和重要抓手。顶层设计既有整体性战略规划和规划的施政方略,又有系统性方案中的系统性方法,是统筹兼顾、生态协调的经济发展思路,即从源头上力避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失衡性、片面性、短缺性和盲目性。公司化运营城市是路径。公司化运营是政府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对可控资产进行重组、盘活、整合与优化,以实现县域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公司化运营是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落地路径,也是以县委书记为班长的领导班子打赢“政治锦标赛”和“经济接力赛”,助力县域振兴的强力支撑。公司化运营城市需三步走:一是理念导入,把公司化运营理念导入县域顶层设计。二是把顶层设计方案转化成县域招商项目库、包装项目库,度身定做地方政府招商菜谱。三是把县级财政解放出来,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通过公司化运营找到县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是公司化运营理念导入的初级阶段。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专业招商、渠道招商和委托招商等,精准招商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匹配的刚需投资商资源,包括农业经济、产业经济、生态经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经济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性地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提出的县域治理“三起来”,不仅是新时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也是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风口。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通盘考虑,需要系统解决方案。要先行先试探索出顶层设计方向明确、系统解决方案目标可行,以“生态底色、改革主色、农字特色、产业亮色”等构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河南特色县域经济。编辑:河南日报理论部

保龄球

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

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各类功能和产业在城市群中重新分工,产业转移、扩散和下沉之后重新聚合,中小城市和县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对于东部或中西部发达地区,在新经济浪潮、交通枢纽化和城市群一体化的推动下,城市群、都市圈的功能结构和节点不断演进,县域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将逐步凸显。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密集型地区,以县城为核心的区域仍然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未来打工人口返乡创业将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一、县域经济的界定县域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区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基础,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单元。县及县级市数量分别为1494和387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2/3。2019年县及县级市的GDP总量为39.1万亿,约占全国GDP的41%。县域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依托县域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而展开,具有鲜明的农村性、地域性、综合性、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引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县域提供了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空间。与此同时,县域人口基数大,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县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县域经济是培育新型产业生态的孵化基地。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新型业态主要表现在生产及运营模式上的创新。相较于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具有特色产业及产业形态。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外延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集群,也衍生出许多新型业态,拥有更多创新的可能,使得县域为孵化新型业态提供了基础。县域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心,应逐步将政策重心放到县域级别上。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只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实现县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二、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提上日程,并成为城市群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回乡经济、资本下乡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升级发展的新生力量。1、政策重心逐步转向县域经济转型升级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吹响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号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新形势下,支持县域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2、农业现代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加速态势,不断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在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在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在解决“谁来种地”和农业经营效益问题。3、县域工业升级逐步形成三条路径经过多年建设,县域工业已有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工业生产体系,已经具备大规模聚集新要素资源的基础。县域工业升级逐步形成三条路径:一是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带动工业升级;二是通过技术引进、智能改造促进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三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县域经济弯道超车重要方向。4、县域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科技成果、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商业模式等将不断被引入农业生产,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引导农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品质化方向转变,农业产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的纵向与横向融合发展,打破产业界限,不断涌现“互联网+”、”智慧+“等生态模式。5、县域经济融入城市群发展格局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功能节点和主要支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融入城市群的发展格局,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各县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市郊”。农业基础厚实、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可承担起“菜篮子”“后花园”角色,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的县可承担起产业转移承接者角色。6、回乡创业、资本下乡助推县域经济产业创新县域人口基数大,巨大消费市场有待挖掘,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开始下乡,这其中包括传统农业企业、房地产、信息、电商等企业,以及相关专业技术、社会服务、金融服务等机构。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出于培育县域新动能的考虑,国家大力支持在外农民工、企业家、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就业,回乡创业逐渐成为很多在外创业者的重要选择。三、县域产业创新的方向和模式近年来,依托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要素不同,县域经济呈现多样化的产业创新模式,包括农业产业创新、商贸物流产业创新、制造业产业创新、科技产业创新、旅游产业创新等路径和模式。1、县域经济的农业产业融合创新模式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新型生产业态、新型流通业态、新型服务业态和产业融合业态,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呈现新的集聚模式,农业工厂集群、农业流通枢纽港、农业硅谷、休闲农业地产等,成为县域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案例链接:山东寿光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寿光位于潍坊市西北部,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抢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机遇,着力发展现代品质农业,逐步放大蔬菜产业优势,形成了产业、生产、环境、监管、服务五大体系不断完善的“寿光模式”。主要策略包括:培育种子种苗产业体系,在核心竞争力上着力提升;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在经营模式上精益发展;创新产地环境改良体系,破解设施蔬菜土壤难题;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在安全农业上力求转型;构建产业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县域经济的商贸物流产业创新模式优越的区位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区域产业融合或是商业经营传统,是县域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的一些基础条件。而能够顺应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构建以供应链服务为导向的展贸综合体、供应链服务中心和产业供应链基地等引擎项目,是促进县域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打造新枢纽经济的关键。案例链接:江苏新沂打造县域枢纽经济先行区新沂作为亚欧大陆桥东起第一座枢纽城市,境内有陇海、新长、胶新3条铁路和京沪、连霍、新扬3条高速,8条国省干线在新沂汇聚,徐连客专、临淮高铁、合青高铁相继建设,京杭运河穿境而过,并通过新戴运河直通城市腹地,通用机场已经建设完工,国家西气东输主管道、中石化成品油输油干管纵贯境内,形成“公、铁、水、空、管”五位一体的多式联运交通网络,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被省政府定位为“苏鲁接壤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中心、江苏新兴工业城市”。3、县域经济的制造产业创新模式大多数的县域产业都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而在经济转型升级、新经济浪潮、新基建战略等推动下,我国产业发展正在迈入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面对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一些县城正在实践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再造、两化融合,引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案例链接:宁波余姚市向“智造强市”跃升浙江余姚大力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机器换人”,实现了由“制造”实现向“智造”的跨跃。明确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光电信息、智能家电、高端金属合金材料主攻方向;实施“350”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和智能制造“双十佳”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产业领跑者;实施智能制造“千百十个”工程,引导企业开展智能改造;打造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实施人才+资本创新扶持。4、县域经济的科技产业创新模式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推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换增长动能是县域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之一。县域可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并购等引进新技术,向高附加值产品技术转型升级,也可以瞄准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以增量带动存量,推动整体突破发展。案例链接:江苏邳州实现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培育邳州作为全国著名的银杏之乡和板材加工重镇,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大力发展新材料与新技术、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半导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企业到集群式发展的飞跃。围绕高端半导体,以先进封测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先后发力材料链、设备链、技术链、应用链,推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已集聚了包含9家国内龙头企业在内的40多家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企业。5、县域经济的旅游产业创新模式伴随着资源条件依赖性减弱、区域市场依赖性增强以及快速交通网连接效应等新机遇,旅游业的发展迎来新浪潮。对于城市群中的县域,可依托自身产业基础,挖掘大城市游客的多样化、高频的微度假需求,因地制宜,定位城市后花园、郊野休闲游憩综合体、区域微度假目的地,通过软跨界、“旅游+”等方式,培育产业内容新增长点。案例链接:浙江桐庐探索多样化的旅游+新模式推出“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12条旅游新模式。“旅游+农业”,规划开发民宿、果园、农庄、美丽乡村‘精品村’、滑翔伞基地、蓝莓基地等,丰富旅游业态。“旅游+体育”,逐步形成以热气球、马术、冰球、冰壸、攀岩、皮划艇、桨板赛等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休闲运动产业格局。“旅游+康养”,着力引进颐居养生园、蚕桑健康博览中心等旅游休闲综合体项目,集聚发展健康产业、体育休闲、文化创意等新经济业态。“旅游+文化”,开通富春山居图水上实景游航线,利用乡村生活书吧开展文化活动,利用非遗馆做精剪纸、越剧等非遗项目活化。四、县域产业创新的一站式服务东滩顾问长期扎根于区域产业创新领域,在县域的产业规划、园区经济、文旅康养、产业地产等领域做过不少咨询项目,涉足县域有赣榆、睢宁、如皋、溧水、海门、大丰、平湖、商河、莱阳、涞源、樟树、资兴、和龙等,在县域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规划经验和资源网络。未来,东滩顾问将提供面向县域产业创新发展的一站式服务,整合“策划、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等服务资源,采取“产业+载体+基金+平台”的服务模式,助推特定产业的定位策划和孵化落地。1、定位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帮助地方政府梳理、规划和再造一个有基础、有空间、有前景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聚焦当地优势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集群。2、策划产城融合的功能载体根据区域、产业、城镇三大维度探索项目价值点,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策划产城融合的功能载体,以产业立“市”,以智慧兴“城”,实现产城共生发展。基于产业策划、产城规划成果,寻找合适的区域综合开发商,参与一二三级联动开发。3、建立一支产业引导发展基金摆脱过去城镇化过程中以政府出资为主的地方债形式,通过打通金融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在资本运营层面实现项目的自收自支,政府更多以监管者身份介入,进行运作协调。基于产业策划和产城规划成果,寻找合适的基金合作方,参与发起设立产业引导发展基金。4、构建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构建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为全产业链上企业提供销售、采购、贸易、物流、仓储、结算、融资等综合服务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的策划,参与推进平台系统选型、实施和运营,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建设产业电商服务平台,引入供应链金融等资源,建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融合产业服务资源,建设产业集群服务平台。

安危相易

赛迪顾问:西部县域经济四大发展模式可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陈栋栋)12月19日,咨询机构赛迪顾问在京发布西部县域经济百强榜。来自内蒙古的准格尔旗、贵州省仁怀市、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等三地获得百强榜前三名。据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王慧介绍,本次评价对象界定为:截至2019年6月,西部地区除市辖区和林区、特区以外的831个县级行政区划(包含101个县级市、598个县、80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通过政府公开数据、大数据监测等方式获得广泛而全面的基础数据。在王慧看来,西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四大模式值得期待:一是产业承接型发展模式新一轮产业承接浪潮兴起,将原有产业基础及发展优势转换成为现实生产力,积极承接适应本地发展的产业,冲破固有格局分工角色,改变传统发展理念,按照梯度理念发展特色经济。鼓励自主创业创新,挖掘巨大市场潜力,优化营商环境,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优质企业落地。二是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大量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资源型县(市)可利用能源优势,合理规划、合理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同时,西部地区地形多异,景观多样,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除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外,兼顾组织文化、体育、科技、创新等活动,拓展旅游业发展层面,向专业的文化城、会议城、体育城等发展。三是交通枢纽型发展模式打造交通枢纽是县、市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西部地区交通条件尚待开发。对于在铁路公路沿线、城市群之间区位条件较好的县市,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本地与大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努力成为周边地区交通、供电、通信等枢纽,是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实力增强的有效发展模式。四是对外贸易型发展模式对外贸易是拉动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西部地区云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区)边界线长、发展对外贸易条件便利。“一带一路”倡议引领西部地区新一轮对外开放,西部边境地区应紧抓对外开放新机遇,通过对外贸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地区经济“提质提量”。重点加强与南亚、中亚地区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地区开放程度,促进西部融入世界发展的格局中。研究表明,西部百强县的区域格局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地区东侧的内蒙古、宁夏回族、陕西、重庆四省(区、市)占据百强榜29席,东南侧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上榜数量达63,西北侧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省(区)仅占8席。2019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

三乘

县域经济发展中新生经济模式分类

新发展理念为今后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我们用新的视角,审视新生经济体,“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从国有经济为主到民营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再到“大混合”,这种体制不但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而且还带来了发展机制和增长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总纲和灵魂。可以说,创新发展是纲,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是要围绕创新发展展开。创新发展是新经济时代的主旋律,从县域经济来看新经济模式以下几种。1.村企合作。就是集体+个体形式的经济组织。这种形式结合了村组协调土地保障环境、农民增收、本地就业、三产服务和民营企业资金投入、设施设备、技术经验、营销渠道等优势,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资源整合、新区开发、集镇建设、房地产、商贸服务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分布较广,领域宽泛,形式多样,发展迅速。一种是以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等集体组织入股厂矿企业、商业、地产、教育、卫生等项目形成合作关系;另一种是以村集体创办厂矿企业吸收民营企业投资形成股份合作关系;再一种就是村集体将所持股份部分转让给民营企业形成合作关系。2.地企合作。即地方政府+大型企业。这种形式同时具备结合了地方政府便于协调、保障有力、服务全面、支持力度大和大型企业实力雄厚,设备精良、技术先进、经验丰富、联系广泛等优势,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大型资源开发能源转化项目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规模宏大,分布集中。地方政府在新上资源开发转化项目中参股,不仅可以壮大财源、增强实力,还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3.政府+村组。就是全民+集体。这种形式结合了地方政府规划超前配套合理审批快捷、推进有力、投入充足等优点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土地集中、便于协调、操作灵活等优势,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新区开发、市政建设公共设施、保障住房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形式多样、项目分散。4.国企+民企。就是全民+私营。这种形式结合了国企实力雄厚、设备优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优点和民企经营灵活、运转高效、成本低廉适应性强等优势。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能源转化基础建设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发展迅速,形式多样。5.杂合型。这是由政府国企、民企、集体、自然人等3种或3种以上经济成分构成的企业或项目,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能源转化、种养加工房地产、基础建设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领域宽阔,成分复杂。

单行线

美学经济:修武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我国区域分化现象持续加剧,人口、产业等资源要素向大城市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优势不断增强,郑州、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迅猛,而周边中小城市受到了巨大的要素虹吸,城市发展的马太效应愈发突出。在这样的竞争分化态势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亟需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1. 美学经济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需求升级为美好生活需求,对美丽产品和美好体验的美感需求日益增加,“美学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未来将在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美学经济由“美学”和“经济”两词组成。其中,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了美学的研究,历经千年,美学从最初的客观研究美的本质到如今已经转变为研究人的审美需求的哲学分支。而经济的含义则是创造和提供产品和服务。由两个概念叠加而来的美学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和提供能够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事实证明,美学经济已经在新时代中崭露头角,未来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愈发突出的作用。2. 美学经济对于县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县域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当今,传统资源型、传统产业型、大城市周边等类型的县域由于发展动力不足和虹吸效应等原因,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发展困难,亟需探索全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突围。而美学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成为推动县域发展的新模式,将为中国县域崛起带来重要意义。首先,从国际上来看,美学经济已经是一条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在都市圈飞速发展的今天,县域(注:由于国内外政府体制差异,部分国家没有县域这一行政级别,此处特指与中国县域层级相当、体量相仿的中小城市)发展难度极高。安永扫描了世界四大成熟都市区位于远郊圈层的中小城镇,发现仅有约22%的县域实现了成功发展,避免了成为“收缩城市”或“卧城”的命运。而成功发展的县域主要存在两类发展模式,即科技教育驱动模式(约占1/3)和美学经济驱动模式(约占2/3)。前者指以科技教育为发展驱动力,抓取科技创新浪潮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的模式;而后者指通过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抓取需求升级机遇,实现迅速腾飞的模式。两种模式具有不同的前置条件,美学经济驱动模式前置条件较少,适用于具备一定生态基础和美丽资源的区域。其次,从中国国情来看,美学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广阔的适用范围。中国大量的县域在科技领域当中基础薄弱、禀赋不足,不具备走科技教育驱动这条道路的前置条件,对于这类县域,从众地走科技教育驱动道路将难以走通。然而,却有为数不少的县域尽管在科教上缺乏潜力,但是却拥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美学经济将会为这些县域带来柳暗花明的发展机遇。最后,从发展现实来看,美学经济模式的先行者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以修武为代表的县域当中,已经实现了初步的成功,把修武从一个游客不知在哪、不愿停留的县域,变成了开始崭露头角的新旅游目的地,以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并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因此,美学经济这种县域发展的新模式潜力巨大,未来将有望成为多数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型县域、远离沿海城市的内陆型县域的重要转型方式。3. 美学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方式安永建议准备探索美学经济模式的县域可以采取“树立发展目标-规划美学要素-实现美学连接”三步走的方式,构建美学竞争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第一步:树立发展目标提前做好规划工作,结合自身资源特色,设定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目标定位。可以将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作为发展目标,引领打造相适用的美学要素、传播策略、基础设施支撑等美学体系。第二步:打造美学要素在目标定位之下,用美学经济理念全面赋能项目设计,打造乡村、商业、景观、文化、城市、山水等不同类型的美学项目,形成丰富的美学要素。通过提供多元的美感体验,满足不同客群的个性化偏好,在拓宽客群广度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游客停留时间,以整体提升城市能级。第三步:实现美学连接在美学要素和美学目标之间,采取多种连接策略,利用美学要素实现美学目标,例如可以采取招商化、国际化、机制化和数字化等多元的发展策略。通过夯实城市基础承载能力,提升政策和服务的吸引力水平以引入优秀项目和人才,建立健全美学经济体制机制,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平台等形式,全方位提升美学要素与美学目标之间的连接效果。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屠羊说曰

市统计局发布《“十三五”阜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日前,市统计局发布了《“十三五”阜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研究》,对“十三五”时期阜阳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剖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短板,探索“十四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8%以上“十三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全面增量提速。数据显示,2019年阜阳县域(5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85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8.7%,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10.4%。其中,太和、颍上生产总值超400亿元,临泉、界首超300亿元,阜南超250亿元;太和跻身全省前十(全省61个县中居第9位),颍上、临泉、界首列席全省前20(分别居第12、17、20位)。2016-2019年,5个县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8%以上。其中,界首年均增幅最高,达到11%;其次太和年均增长9.7%。县域的财政收入在稳步增加。2019年,阜阳县域财政收入178.1亿元,是全市财政收入的50.6%,比201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占全省县域财政收入的10%,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16-2019年,全市县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3%,高于全省县域财政收入年均增速7.2个百分点。分县市看,5个县市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速均超全市平均(15.2%),其中临泉最高,达到24.1%,太和、阜南位列前三,分别增长19.2%、18.7%。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10%农业生产连年丰收。2019年,阜阳县域粮食产量达428.9万吨,“十三五”时期年产量均达400万吨以上。其中,临泉产量最高(103.3万吨),占县域总产的24.1%。2019年,县域实现农业增加值141.3亿元,占县域一产增加值(279.5亿元)的50.6%;牧业增加值100.4亿元,占县域一产增加值的35.9%;林业和渔业占比较小,合计不足15%。工业是县域经济崛起的中坚力量,我市县域工业主导作用突出。2019年,阜阳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630.2亿元,占县域二产增加值(741.5亿元)的85%。2016-2019年,5个县市除阜南(8.5%)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达10%以上。其中,界首最高,年均增长13.9%,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此外,2019年,阜阳县域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6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45%,占比高于二产5.1个百分点(县域三次产业结构15.1:39.9:45)。2016-2019年,5个县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在10%以上,其中临泉、阜南、颍上分别年均增长12.3%、11.4%、11.2%,分别高于全市平均(11%)1.3个、0.4个、0.2个百分点。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千亿在消费方面,2019年,阜阳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7.3亿元,比2015年增加457.8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太和总量最大(327.7亿元),占县域总量的29.9%,比2015年增加138亿元,年均增长14.6%。2016-2019年,5个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均在14%以上,其中太和、界首分别年均增长14.6%、14.8%,分别高于全市县域平均(14.4%)0.2个、0.4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以上2016-2019年,5个县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以上。其中,临泉、阜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较高,分别增长10.6%、10.3%,分别高于全市年均增速(10.1%)0.5个、0.2个百分点。就业状况得到了持续改善。2019年,阜阳县域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22.9万人,比2015年增加6.4万人,年均增长8.6%。县域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568人,比2015年减少202人。2016-2019年,全市县域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8.4万人。社会事业获得了全面进步。2019年阜阳县域小学入学59.3万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26.6万人,初中入学率达100%;县域拥有卫生机构722个,比2015年增加256个,年均增长11.6%;卫生人员26032人,比2015年增加7989人,年均增长9.6%;床位29876张,比2015年增加9600张,年均增长10.2%。2019年全市县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2.6万人,与2015年比,年均增长4.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0.4万人,与2015年比,年均增长19.8%;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68万人,比2015年增加52.6万人,年均增长3%。【来源:颍州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双瞳

赛迪报告: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可免费获取)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了《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报告对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格局及其时空演变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从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动能以及发展空间等维度剖析了百强县的发展特征。全文共分为以下6个部分。1. 擘画县域经济“十四五”新蓝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打好三大攻坚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关键节点, 对县域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提出新的目标,而县域经济也被赋予了新的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引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培育产业新型业态的孵化基地。2. 把握县域百强“先锋军”新内涵1)百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百强县经济实力雄厚,人均经济指标优势明显。百强县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2)百强县是县域社会治理的展示窗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百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百强县具有较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赋予社会治理新内涵。百强县向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迈进。3)百强县是县域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百强县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控转变。百强县政府自主权加强,深化政府职能划分。百强县推动金融财税制度改革,激发县域发展活力。3. 优化县域评价“双门槛”新方法1)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2个。数据介绍本研究使用覆盖1879个县级行政区划,涉及22项指标,共计整理17882条数据。其中经过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双门槛”筛选:入库数据4692条入库数据按指标性质划分成4类,如下图:4. 2020年赛迪百强县1)赛迪百强县区域分布格局 区域不均,东部占优我国县域经济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8席,中部地区占21席、西部地区占8席,东北地区占3席。与2019年相比,东部地区席位减少3席,中部地区增加2席,西部地区增加1席,东北地区保持不变。中西部崛起战略初现成效。 强省强县,江苏领先在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一半,并包揽前3位。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18席和15席。2)赛迪百强县分布时空演变总体来说,百强县近三年来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分布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东部入榜县域数量达到68个,仍以绝对优势抢占鳌头,但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中部地区县域上榜数量每年增加2-3个,上涨势头较猛; 东北地区在平稳中逐年增长,稳步上升;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保持平稳,数量变化不大。3)赛迪百强县四大方阵分析根据排名,百强县内部可划分为四大方阵。四个方阵在绿色发展维度的得分差异不大,突出差别体现在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增长潜力和富裕程度四个维度,其中,第一方阵在经济规模维度和发展水平维度的得分远超另外三个方阵,第二方阵县域想要再上一层楼,必须在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上寻找突破点。5. 洞见百强县的“高质量”新特征1)发展规模:百强县规模实力突出,千亿县域突破33个 百强县以有限资源创造出可观GDP2019年,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百强县中GDP突破千亿级别的县域达到33个,较上年增加3个。 百强县经济规模可与“粤江浙鲁”等经济大省比肩与部分经济大省相比,2019年,百强县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略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在规上工业增加值维度超过“粤江浙鲁”四省,彰显出百强县强劲的工业实力。2)发展水平:富民与强县并举,百强县人均收入较高 百强县人均GDP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2019年,百强县人均GDP达到11.09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仅次于江苏省。根据世界银行对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百强县人均GDP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人均可支配收入彰显百强县“强县”与“富民”并重2019年,百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万元,比全国分别高出26%、13%、59%,充分体现了百强县对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所做出的努力与成效。3)发展动能:投资拉动增长,工业支撑发展 投资拉动百强县经济增长2019年,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平均水平为6.79%,仍然高于全国水平5.4%。其中,4个县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大于100%,42个县域介于50%-100%之间,比重小于50%的县域首次突破一半,说明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在下降,经济动能正在转换的过程中。 百强县工业超越“粤江浙鲁”工业是百强县发展的强劲引擎。2019年,百强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增速都远超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发达省份,可见,第二产业是百强县发展的主要动力。4)发展空间:第三产业成为百强县发展的重要方向 百强县第三产业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百强县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占比最高达到51%,三产仅占43.4%,远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和“粤江浙鲁”等经济发达省水平。同时,第三产业增速较慢,低于二产增速。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百强县的城镇化水平、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创新活力,因此,发力第三产业将成为未来百强县经济蓝图中不可忽视的重点。 百强县内部对外经济开放度差异较大2019年,百强县的进出口总额为3.51万亿元,与同等经济体量的广东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百强县资金吸附能力不足2019年,百强县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0.92万亿元, 远低于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6. 展望未来1)未来县域的设想 塑造未来县域的现实路径 未来县域可能具有的特征2. 发展建议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县域核心竞争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县域特色发展空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县域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支撑。完整版报告,关注我们(ccid-2014),并回复关键字“0810”,即可免费获取哦!

莫阿娜

新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县域经济发展要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资料图片□河南省社科院课题组编者按:近日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指示精神,对我省在新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安排部署,对探索走出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明确目标要求,对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县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出路径选择,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铸就坚实支撑。本报约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就新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展开深入探讨。1 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抢抓新机遇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在支撑、群众期盼与市场导向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主动从发展大势变化中抢抓新机遇、厚植新优势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一是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提升县域发展位势。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在中原大地叠加,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树起了转型的坐标、立起了跃升的平台,为县域经济集聚新要素、培育新优势提供了战略支撑。二是产业转移加速推动县域经济扩量提质。面对发达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回流和后发工业化经济体产业追赶的双重压力,我国传统产业转移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调整加剧,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加速重构,为县域经济扩量提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三是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带动县域产业升级。我省加快打造郑州、洛阳“双引擎”,城市能级持续提升,辐射半径不断拓展,牵引能力明显增强,为县域链接高端资源要素、引进产业项目、加快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四是数字经济快速渗透拓展县域发展空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在线经济逆势崛起,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距离,为县域企业链接要素、拓展市场、提升品牌等提供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重塑县域经济竞争优势。五是返乡创业风起云涌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伴随着产业转移,豫籍人才回归和返乡创业项目的质量明显提升,新生代企业家持续涌现,增强县域创新能力、带动县域产业升级、提高县域就业质量的效应正在显现。开拓新视野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跳出惯性思维、打破路径依赖,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开拓新视野,站位全球看县域,跳出县域谋县域,以新视野培育新发展优势、找到新发展路子。一是在做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中培育新优势。把扩量提质结合起来,坚持增量升级与存量优化并重,在优化结构中逐步扩大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增长速度,为调结构、转方式提供回旋空间,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二是在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融合中培育新优势。随着资源、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和环境成本内生化,县域传统优势减弱,但是由数量型劳动力优势向质量型劳动力优势、由上游配套优势向全产业链效率优势、由人口规模优势向内需升级优势、由土地资源优势向营商环境优势等的演化正在加速,比较优势的演化与后发优势的孕育蕴含着培育发展优势的广阔空间。三是在广借外力与激发内力相联动中培育新优势。我省“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效应持续放大,为县域融入全国产业分工网、对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战略平台。县域企业要在全球全国范围内利用资源要素,以外力激发内力,带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重塑竞争新优势。四是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协同中培育新优势。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产业迭代加速、跨界融合的趋势,依托传统产业延伸拓展优势产业链,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经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培育产业新优势。聚焦发力点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要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聚焦发力点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是突出特色培育产业优势。引导各县对主导产业进行再梳理、再定位、再聚焦,找准自身优势潜力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最佳结合点,因地制宜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特色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二是外联内聚提升创新优势。加快构建县域开放创新体系,支持县域创建省级创新平台,引导县域企业与域外机构在国内外联合搭建开放创新平台,鼓励优势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联合设立创新联盟,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布局高新区、农业科技园、新经济产业园、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三是依托产业集聚区放大载体优势。围绕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聚焦“三提”“两改”,引导各县市探索“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以及“一区多园、一园一链”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县域对高级要素和高端产业的承载力,打造一批县域百亿产业集群。四是壮大“回归经济”重塑人力资源优势。支持各县市聚焦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创业园,吸引豫籍在外企业家、技术骨干、高管、大学生等高层次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带动本地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重塑县域人力资源优势。五是围绕消费升级拓展内需空间优势。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加快补齐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拓展在线市场,释放县域消费巨大潜力。2 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城乡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联结城乡的枢纽,是新时代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着力点。县域经济是发展农业农村、富裕农民的切入点和依托,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载体、纽带和主战场。我省县域面积占比近九成、常住人口占比超七成、经济总量占比超六成,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让城镇和乡村互促共进、相得益彰,加快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才能不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城”与“乡”相向而行,改变“人”“地”“钱”单向流动状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动、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条件。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弥补农村发展短板,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将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并拉动供给,形成新的增长点,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要加快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就要准确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要发挥好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增强城乡三次产业内在联系,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打造以及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互融互补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空间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坚持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统筹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布局,建立“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投入一支笔”的推动格局,加快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要素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自由交换,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打破阻断、妨碍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瓶颈制约,增强要素流动的协同性,让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要素配置,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在城乡间实现自由流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城乡社会生产力。社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均衡普惠为导向,改变重城轻乡的资源分配政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员覆盖、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切实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着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河南发展也踏上了新征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动能不断积聚、条件更加充分。与此同时,转型升级难、引进项目难、持续发展难、吸引人才难、统筹兼顾难“五难”问题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仍较为突出。必须找准着力点,切实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奋力开创河南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做大做强县城这个“龙头”。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以城乡规划为引领、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加快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商业集聚步伐,全面提高县城要素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更好发挥城乡融合发展的引擎作用。做特做活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这个“节点”。立足资源禀赋,以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实施产业项目引领、村庄升级改造、基础设施配套“三大”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先进制造类、农业田园类以及现代服务业类“镇中镇”“市中镇”“市郊镇”等特色小镇,巩固提升一批卫星型、专业型特色小城镇,充分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做美做靓乡村这个“腹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依托各类园区、家庭农场,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新业态,着力打造“听乡音、尝乡味、看乡景、住乡居、忆乡愁”的全视角“美丽乡村”产业链,切实把“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底盘”。3 持续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新动能是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历经接力奋斗,探索走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各地发展分化态势日益明显、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切需要把握时代大势,瞄准更高目标,深挖优势潜力,让县域经济活力再次迸发,持续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尤其要基本实现“三高四提五突破”的主要目标,建设产业先进、充满活力、城乡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强县,必须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集成式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产业迭代升级、跨界整合,推动城乡深度融合,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能。持续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要突出“三能并举”。要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三能并举”态势。一是激发潜能。当前,全省县域蕴藏着千万级别的“人口红利”,庞大的劳动力蓄水池、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队伍、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群体,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县域积蓄的万亿级投资和消费需求,是宝贵的稀缺资源,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必须充分激发潜能,让县域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叠加聚变形成高质量发展胜势。二是提升效能。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深挖存量用地“亩产潜力”、划定新增项目“标准产量”、推动智造链条“基因改良”,建立存量土地盘活利益引导机制和低效用地退出管控引导机制,不断提高亩均投资和产出强度着力,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三是蓄积势能。当前,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县域发展的位势,为县域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打造中心城市战略节点提供了难得机遇,县域既要抓好改革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又要争当改革创新探路的率先突破者,精准谋划改革创新举措,注重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蓄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持续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要强化“四轮驱动”。一是强化市场牵动。突破行政区划、“闭环经济”的思想束缚,遵循区域经济规律,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利用资源要素,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实现聚合、整合、耦合发展。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差别化价格政策,促进集约发展、绿色发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二是强化改革推动。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区)、撤乡设镇等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实现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聚合,构建县域要素强磁场。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优化开发县市、重点发展县市、生态功能县市,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县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县域集聚,促进创新成果在县域转移转化。加快发展新经济,抢抓新基建契机,积极布局新基建,推动新经济企业、项目落地。加快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县域高质量发展和新动能培育模式。加快创新发展载体,积极优化县域产业链空间布局,创新“园中园”发展模式,引导本地特色产业链环节集群发展,积极承接省外、郑州及中心城市“飞地经济”落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打造专业园区。四是强化开放带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快服务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创新,提升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县域营商环境评价试点,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大力推进开放招商,创新招商模式,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链式转移、集群式转移,精准招才引智,依托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引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农业实用人才。持续加强县域开放平台建设,推动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向县域拓展,为县域开放创造更好条件。4 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体系加快构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新体系意义重大。县域经济是河南经济工作两个大局的“基石”,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体系对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建设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排放污染“脱钩”,绿色发展新体系将绿色基因根植到经济领域,使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色调,这正是构建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二是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发展新体系将充分发挥县域的比较优势,助力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三是形成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优质生态产品需要日益增长,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日益成为民生所盼,绿色发展新体系能够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新体系的“四新”特点。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从目标、导向、改革和考核等方面对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呈现出新特点。一是目标新。到2025年县域绿色发展的城乡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要全面突破,涌现出一批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强县。二是导向新。依据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开发县(市)要突出转型提质,壮大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县(市)要突出特色高效,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生态功能县(市)要突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三是改革新。提出推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双挂钩”机制。四是考核新。更加注重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注重“素质教育”,全面系统度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县域绿色发展要构建八个新体系。绿色发展是全区域的发展、全产业的发展、全方位的发展,要从绿色发展的全角度出发构建新体系。一是绿色发展规划体系。建立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总体规划、绿色发展规划纲要、相关领域专项规划在内的规划体系。二是绿色产业布局体系。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数字化、智慧化,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改变粗放供地方式的产业布局体系。三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低碳、循环、环保、生态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四是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建立推动重要生态产品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的供给体系。五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六是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绿色发展监管体系,构建智能化资源环境监测网络系统。七是绿色投融资体系。健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流向符合绿色发展战略的产业建设项目的投融资体制。八是绿色发展价值体系。培育和树立绿色价值观,倡导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发展绿色文化,凝聚绿色发展的共识。构建县域绿色发展新体系要下好“七个”功夫。当前,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绿色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破局,构建生态系统健康、环境质量优良、资源利用高效、产业能级一流的绿色发展新体系,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一是立足定位,下好“上下”功夫。向上对接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找准定位,向下真抓实干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二是围绕目标,下好“增减”功夫。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不断提高亩均投资和产出强度,实现GDP持续增长、能耗持续减少。三是集聚资源,下好“内外”功夫。强化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支撑,打造内生“造血”、外部“补血”的经济循环系统。四是聚焦产业,下好“长短”功夫。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延长产业链,打造链条完整、功能完善的产业体系,利用各类电商平台,缩短供应链,提高产品竞争力。五是注重创新,下好“高低”功夫。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产业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量。六是打造特色,下好“有无”功夫。立足县域比较优势,探索有特色的转型升级、“农头工尾”等绿色发展模式,做到县域之间产业无重复、结构不趋同。七是加强治理,下好“多少”功夫。围绕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坚决抓好县域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努力让绿色多一些,污染少一些。(课题组组长:谷建全 课题组成员:王玲杰 赵西三 陈明星 袁金星 王元亮)编辑:张欢

振振有辞

县域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 解读县域产业互联网大会

8月16日下午,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中国农业展览协会、网库集团联合举办的“与国同庆聚势共赢”2019中国县域产业互联网发展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发表致辞。作为一次规模大、规格高的县域经济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高度结合的会议,此次大会旨在展示我国县域产业利用产业互联网的现状、推动各县域政府和地方特色产业全面利用产业互联网、号召各界生产型服务企业特别是数字经济服务企业共同服务县域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全面助力我国县域的乡村振兴、推动县域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产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推动县域产教融合提升县域互联网人才培养,全面助力县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9中国县域产业互联网发展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原国家统计局局长、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原北京军区副政委中将王健,原工信部总工程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党组成员吴仕民,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原农业部纪检组组长朱保成,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姜明,原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少将余爱水,国家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原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泰康集团总裁刘经纶、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网库集团董事长王海波、全国性商协会等有关机构领导;来自各区县书记、县长、分管县领导及相关局长;各县域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代表;各类第三方生产型服务企业代表;各高端智库、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专家;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及金融服务机构代表;各界关注县域经济人士等1500余位嘉宾悉数出席会议。大会由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协常委、央视《每周财经资讯》主持人仲达文主持。领导县域产业经济政策解读鼎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张宝文在致辞中说,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提升我国经济水平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县域经济的根基在产业,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命脉。当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转型期,需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数字经济的最先途径。对于未来县域经济发展,张宝文副委员长从三个方面提出意见:第一,应进一步发挥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要不断的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第三,要大力推进县域实体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转型。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黄澄清在致辞中表示,互联网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器,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县域经济要引领新常态,必须借助互联网+,借助产业互联网这个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原国家统计局局长、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李德水发表《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县域经济发展》讲话,他指出2017年全国的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3.9%,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5.52亿,占全国总从业人员的71.1%,地区生产总值占44.6万亿,占全国的52.8%,是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主体。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经济、传统产业增长乏力,而先进的产业虽增长速度快但占比太小,经济下行的压力大,而推动经济上行的动力显得不是很强劲。所以,我们要加快新的产业发展,大力推广互联网等领域,而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又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去武装它,必将极大的推动县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劳动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原工信部总工程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朱宏任在《中小企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中提到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在产业,核心在企业。他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第一,要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抓住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第三,要鼓励中小企业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侯云春以《发展县域产业互联网重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主题演讲,他表示在我们国家经济下行传统产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成为我们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强县域产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产业和互联网的服务对接。但是更重要的是县域产业和互联网的服务对接,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产业互联网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网库集团董事长王海波目前县域已经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战场。对于数字经济如何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网库集团董事长王海波《以产业互联网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他表示整合产业大数据、产业生态服务、产业合伙人、产教融合和产业政策等五大产业互联网要素,来真正地打造单品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一县一品一产业”,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在面对区县利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路径上,王海波提出三条发展路径:第一构建产业生态;第二开展产教融合;第三打造区域品牌;接下来又为生产制造加工业开展产业互联网应用提出三大路径:第一是人工智能推动技术创新;第二是利用大数据背后分析的定制化销售;第三利用交易数字化。最终利用产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平台的生态和开展大规模标准化的小服务在生产型服务上做大价值。专家全方位把脉县域产业新风向解读发展路径及策略大会现场六大主题演讲全方位剖析县域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为中国县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助阵县域产业互联网发展大会顺利召开!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认为产业互联网对于激活本地市场,帮助县域特色产品和产业发展,对接全国和全球市场,促进所在地区企业转型升级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他提出县域经济在新时代的升级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升级和其所在县域的这些企业转型升级。对于产业的升级,王文京提出每个县域都要形成自己县的特色产业并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转型,则需要通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来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随后,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就《县域经济的机遇及挑战》发表演讲,他提出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第一个是要重构县域经济,加强县域的治理。第二是要意识到县域经济的支柱在产业,第三是要创新。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数字经济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新动能。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以《现代农业4.0版: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为主题提到现代农业有了4.0版局面来自于改革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激活要素。而下一步改革仍然在三个方面:一、牢牢把握土地改革的方向;总书记反复讲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第二,发挥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组织在现代农业中的不同功能定位和作用。第三,培养人力资本;第四,深化对农民服务的保护政策。国家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接下来,国家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针对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作出了基本判断。他表示县域是我们国家数字经济的主阵地,电商是我们国家数字经济的突破口和领头羊!要发展智慧农业就要有数字资源,要着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着力提升民生保障、信息化服务水平,这是发展农业农村数字化的落脚点。最终需要形成一个生态,互联网的精神是跨界融合、共建共享。国务院扶贫办副巡视员王大洋国务院扶贫办副巡视员王大洋在其《消费扶贫正当时》中指出扶贫工作县域离不开,县级的行政区域是我们脱贫攻坚的主体,聚焦县域的产业发展实际也是我们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内在方位的基本要求。而脱贫攻坚、县域产业和产业互联网它们三者之间最好的结合点就是消费扶贫。对于促进县域产业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方面意义:第一直接帮助县域内贫困户增收、脱贫;第二持续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第三能够帮助加快贫困县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当前,县域经济已由资源经济发展为科技及绿色经济,科技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以《以科技、资本及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高品质服务,开放的理念、务实的支持政策、高效的产业转移、特色的本土资源、良好的政企关系,这一切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多方深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多项助力计划重磅发布注重突出区域品牌、选拔培养区域人才、区域诚信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推动县域产业互联网发展与项目落地,本次大会上发布系列县域产业互联网工程计划,聚焦打造县域产业互联网发展新高地。来源: 网易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