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做好“产品调研报告”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你分析竞品、研究竞品,避免踩雷,也能让你更好的分析行业和市场的现状;本文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高效的做好“产品调研报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产品调研,对于每个做了几年的产品人来说是是再熟悉不过了,相反对于产品新人来说就有点懵逼。其实只要你掌握了对应的方法,就会发现并没有那么的难。产品调研,也叫竞品分析,它能够帮你快速熟悉自己产品的同时,也能了解和对手产品的差距。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呢?你是否希望你的产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你的同类产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踩过哪些坑?要深入研究同类产品,方便自己,你的同事甚至你的老板了解。所以写好一份产品调研报告,是每个产品经理都必要的技能之一。一、产品调研报告分类做产品调研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常见的调研报告的分类,这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不同目的展开进行的。第一种是市场调研报告,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行业和市场规模而进行调研的报告。爹二种是产品体验报告,为了帮助我们对比分析竞品的使用体验而进行调研的报告。第三种是竞品分析报告,为了帮助我们了解竞品的规模、特色、布局、营收、产品定位、发展趋势而进行调研的报告。二、To B和To C调研的区别首先最大的区别就是调研的目标不同。B端产品主要是面向企业用户,主要是为了更好支撑企业业务运转,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的调研目标主要是分析业务现状和梳理业务问题、为给出有效的设计方案提供支撑,最终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相反C端产品是面向与终端用户,所以一般调研目标是获取真实有效的用户需求、应用场景、用户体验感;以便后面结合用户需求、痛点设计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商业需求。其次是调研的对象不同。B端产品的目标用户为某一特定组织或机构,我们的调研对象需要包含组织中的不同人员,从高层管理人员再到一线运维人员,业务涉及到人员都要全部覆盖。所以很多时候,B端的调研是最耗费时间和经历的。相反C端产品的目标用户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所以调研对象一般都是个人,主要是基于产品定位、细分领域所具代表性用户。最后是调研的方法不同。C端产品做竞品分析是必须的一步、需要从那些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同类型产品或将来存在竞争的产品中,争夺用户。所以C端产品做竞品分析是其必须要做的,能够清晰了解到竞品的核心业务、优缺点、自己又该从哪个角度去切入。相反B端产品的竞品分析确说选做的。不同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都是不一样的,需要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B端产品需求根据业务具体业务流程去进行分析的。B端产品的调研方法;深度访谈、轮岗实习、调卷调查、数据分析、行业研究等。三、如何做好产品调研如果调研之前没有问题,没有目标,那么花费时间调研完全属于浪费时间;调研之前必须先明确目标,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采取合理的调研方法,得出有用的结论。《用户体验要素》中将产品的用户体验分为五层,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其中最底层也最基本的即战略层,战略层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发这个产品”,这是一个产品存在的最终极意义。1. 要明确你的调研目的和产品目标是什么?调研目的,我以滴滴打车为例:做项目之前,你的领导想了解出租车行业市场规模有多大?普通用户对共享打车的需求有多大?普通市民的汽车保有量处于什么量级?基于这些问题,完全有必要做一次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产品目标通常很明显,说白了就是要么给企业赚钱,要么给企业省钱,用户需求却通常是非常复杂也非常值得分析讨论的话题。更具体一点,在调研报告中如何将用户需求阐述清楚呢?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就得到以下的场景: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产生的什么样的需求。当然,To B类产品有不同于To C产品之处,相比之下,他们可能更需要了解竞品的售价如何?竞品的销售流程是怎样的?竞品的推广销售团队规模有多大?竞品怎么打广告、怎么推广产品、怎么扩大影响力的?竞品对于售后是怎么做的?等等,一系列对于To B类产品业务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都需要通过调研来解答。2. 要知道,我们调研什么?你将要负责的产品逻辑是什么?有了对应的分析以后,已经明确了调研目的;根据调研目的,可以详细筹划细分,明确具体的调研项。这里以企业微信为例,假设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竞品的销售方面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进行拆分,从以下角度入手:产品定价是什么?产品的付费方式是什么?产品有没有优惠,策略怎样?产品销售团队规模多大?产品对应的流程怎么样?我们的产品涉及到哪些角色?当然以上仅仅是从销售这一块出发,就可以细分出上面的许多问题;如果从宣传推广角度,也可以整理出很多明确的问题。相反从产品的视角,对于用户,我们需要去搞清楚用户的流向,都有哪些用户?他们互相之间是怎么联系的?例如:新浪微博中的大V(核心用户)是怎么吸引跟普通用户来关注、互动的,不怎么发微博的用户是怎么被微博热点吸引上来并且偶尔评论的,也就是他们是怎么联系的。对于数据,即数据的流向,产生的数据流是如何运转的?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他们会产生汇合点,那我们也要去分析用户、数据在哪个关键页面汇合。例如:饿了么,它里面的红包、积分等与钱有关的是怎么得到,怎么运作的;它里面的用户点评数、评分,又是怎么运转的;红包与评分之间是怎么支撑起产品的整个生态链的。至于汇合点,就是上面所说的用户和数据是在哪些页面,通过什么操作来进行汇合的。例如:当用户取消订单之后,在取消订单页面是需要商家同意的,在取消订单页之前用户是怎么操作的,之后商家是怎么操作的。最后一点是关键路径——找到不同类型用户必须要经过的,不可去掉的路径,分析这个路径是否有优化的可能性和必要。3.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调研呢?明确了上面的两点,接下来就是根据要调研的内容,思考调研方法了。调研方法有太多,可以发问卷、可以做访谈、可以上网查数据、可以访问竞品网站、可以体验竞品产品……。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目标的方法,然后执行。针对To B类的产品,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作为客户去和竞品的客服人员、销售人员、甚至技术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聊天;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小到产品定价,大到产品方案介绍。当然,对于竞品方案的琢磨分析,还是需要产品经理下一番苦功夫,真正用心体验竞品的产品。明确了上面的三点,我们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去执行了。四、如何写产品调研报告调研结束,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接下来就该思考怎样写调研报告。第一点,我们写的内容务必有用。和做调研的目的一样,写调研报告时候也要时刻谨记写的内容一定要有用,和调研目的相对应;如果写的内容只是单纯的拼凑罗列内容或者秀PPT美观性,那实际的意义并没有多少。第二点,调研的要有明确的一些结论。越是重要的调研报告,越会得到领导的重视,领导看到一份调研报告,最想看到的必然是调研结论;所以,一份调研报告,结论非常重要的;而且,建议最好把调研结论放到最前面。第三点,调研要给出可行的建议。调研除了总是往往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结论,与自己的产品业务相结合,梳理出可执行的建设性的建议。如果重要的方向性的问题或者涉及到一块业务做和不做的问题,就更有必要把调研结论和建议呈现给领导,让领导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定夺。第四点,调研的报告要有逻辑性,避免简单的罗列。我们写调研报告不仅是简单的罗列材料,而是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将材料进行梳理整合,进行逻辑条理、重点突出的呈现。第五点,要学会突出重点。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都要用大号文字、特殊颜色、加粗等方式进行标注;重要的内容包括:标题、结论、建议、重要的数字(比如:定价)等。最后一点虽然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难的,关于报告的美观性。把美观性放在最后,并非不重要,二是前面的要求和这里的美观性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在To B产品团队,建议采用商业风格、整洁严谨的PPT模板。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不是只罗列事实,最好能达到的效果是:读者只看结论部分,就能了解你整份报告都做了什么,有哪些成果。以上是对于产品调研报告的一些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本文由 @断念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编辑导语:在开始一个项目时,我们经常会做竞品分析,对同类型的产品进行比较,找到优缺点或者是差异点;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运营如何做一份产品调研报告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聊聊如何做产品调研报告。这也是最近困扰我的一个点,因为最近刚好在做公司内部的小程序矩阵规划,在分析完前提条件,选定目标对象后,到了竞品调研这个环节,有些卡壳。为什么呢?可能很多运营同事都会遇到过这个问题,就好像不管怎么写,都是散的,不太成体系。此前其实也做过一部分的竞品调研工作,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浅的。虽然这部分工作一般都是由产品经理在执行,但是作为一个运营,这其实也算是一个必备的技能之一,所以那就带着问题来学吧。在看一些文章和课程之后,其实要完成一份完整合格的产品调研报告,是有一定的逻辑和体系的。这里我做了总结,分享给大家。一、明确调研的背景和目的我们在做一个产品调研的时候,往往是有背景和目的的,比如我要做小程序矩阵。背景是啥呢?因为公司要拓展新的获客渠道,去覆盖更多的流量。对个人而言,这也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目的是啥呢?要通过产品调研来制定适合我们自己的产品策略和运营模式,更有效的去打用户,拉流量。二、选定目标产品选定目标产品过后,一般调研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点调研,可以关注主流产品的相关模块。比如我们想关注一个电商产品的支付流程,那我们就可以选择京东、淘宝这样在支付流程行业做的很成熟的主流产品。一种是完整产品调研,可以关注1个龙头产品的的核心流程。比如我们想了解外卖行业的服务流程,那我们就可以选择美团外卖这样在外卖行业把服务流程已经做得很成熟的龙头企业。为什么是主流产品和龙头企业呢?因为用户已经被主流产品教育过了嘛,这样咱们做的适合可以减少用户接受成本。三、深度体验产品选定竞品后,接下来就要去深度体验它了。什么叫深度体验呢?那就是在体验产品过程中,重点关注用户、使用场景、需求,把用户、场景、需求明确下来,尽可能找到相应的用户做简单的访谈,找出用户视角的实现逻辑;从用户视角来看,究竟是怎么满足需求的。四、还原产品比如我要做一个装修行业的小程序产品调研,那就应该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刚接完房的用户;我的场景就是想装房子,需求就是想找本地的、可靠的、便宜的装修公司,再去体验竞品是在功能和流程上怎么满足我的需求的。所以,在还原产品过程里,最重要关注关注三个东西:核心流程、核心页面功能、产品结构;而非页面,除非你是做UI设计的。五、产品迭代、运营分析现在很重要,但发展过程更重要。在工作中,我发现优秀的产品经理通常都会找到竞品的以往版本,我记得之前在做首页改版的时候,我们的产品经理在调研淘宝的时候,就找到了淘宝网首页的前面几个版本。这样做有2个好处。从产品的迭代过程可以发现人家踩的坑。从运营过程中可以发现产品的表现和重要程度。这里我在网上找到一个常用的调研工具,如图:六、横向比较同类产品一般来讲,还可以找到同类型的其他产品进行比较,比如我们在调研装修类小程序时,假如我们主要分析对象是齐家网,那么也可以和土巴兔这样同类的产品进行对比,看分别处于什么位置?找到产品之间的核心差异点,总结分析同类产品的优缺点。这样,更有利于完整的指导我们后面的产品策略。七、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分析完之后,就应该输出调研报告了,结论通过是清晰明确的,而且能表达调研的过程和结论之间的关联,不要带个人色彩,以中立的角度来描述,客观的去描述,一般来讲不超过5个点。八、推广报告讲出你的想法,我记得我大学的外国文学老师说过:对一个东西最好的掌握,那就是言说!因为对外讲的时候你是在重新思考的,这样更有利加深你对调研报告的理解。通常来讲,一般就是内部分享会,如果做得很优秀的,也可以在第三方平台表达出来。九、总结:在做产品调研的时候,要有一定调研框架去做,不然就会行动起来就会散。站在用户视角,真正从流程、功能上体验,如果你不能从流程上去理解一个产品的设计,你可能就只能提界面改进这样不痛不痒的东西。本文由 @雷震子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前言最近重新梳理《设计调研》读书笔记。秉着啃完书就想做图示消化的习惯,把这本书的脉络和重点划出来了。ps.因为最近在做一个大型农牧业项目,所以特喜欢大自然的颜色(绿啊蓝啊哈哈哈)所以,本篇配图以清新淡雅的自然色为主~不喜欢唔系欢哈哈哈也没有用滴!目的设计调研 - 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设计的调查和研究。设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能有效的指导设计活动开展和产生积极的结果。通俗点说,就是要弄清楚人们想要什么,然后通过设计来给予他们。调研形式针对产品所处的阶段,设计调研通常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已有产品」和「全新产品」。针对「已有产品」,通过调研找出产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提升产品体验。针对「全新产品」,通过调研提出设计原型,让用户进行体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直到满足用户需求。后者包含前者,贯穿于产品形成到消亡的整个过程。调研方法设计调研根据时间顺序分为「数据采集」和「调研分析」。但是在设计调研中也不仅仅在开始时需要数据采集,可以说,每个阶段都可能进行一定的数据采集来帮助调研的进行。调研的流程设计调研的方法是多样性的,设计师需要在某些关键设计阶段,根据产品状态,选择最佳的调研方法和方法组合,完成调研目标。以下为设计调研的通用流程。一、明确调研目标与方法调研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明确调研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正确的调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调研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产品目前所处的阶段,调研希望解决的问题及具体内容,同时初步确定调研将会采用的方法。调研方法有很多种,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相对的概念。定性:用于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和观点,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定量:是对定性问题的验证,常用于发现行为或者事件的一般规律。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在产品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选择的方法类型也就不同。下图为所有调研方法在四个象限的分布,横轴区分了该方法得到的数据是客观的(行为)还是主观(目标和观点)的,纵轴区分了该方法的类型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1.与产品生命周期对应的调研方法(1)产品开发期:这个阶段还没有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目标用户的需求应该如何被满足?”这可以通过用户访谈(竞品用户,专家用户)和二手资料研究之类的定性方法来解决。(2)产品成长期:这个阶段需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维持高增长率。用定量的方法调查积累的用户数据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人群细分,再结合定性的方法来获得特定类型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反馈,从而办证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3)产品成熟期:这个阶段产品趋于稳定,需要不断创新来保持竞争力,所以需要发现新的用户群,增加新特性来开辟市场,重新进入成长期。可以通过定性的方法发现需求,并结合定量的调查来验证评估可行性。(4)产品衰退期:当产品走向消亡,我们就需要调整产品以适应新的用户群,那么回到“开发期”。2.与产品设计阶段对应的调研方法(1)细察环境:了解市场同类产品,探索客观环境,定义并描述设计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竞品研究:竞品优劣势,我们的机会?如何差异化设计?(2)形成方案:探索多种解决方案,考虑可行性,进行快速测试和反馈,避免后期做高成本修改。(3)选择方案:对方案进行测试,评估与验证,选择最佳方案,并通过用户反馈不断优化设计方案。(4)评估结果:通过论坛,问卷,后台数据等各渠道收集用户反馈,建立各类指标等来衡量与跟踪产品满意情况。二、制定调研计划在明确调研目标与方法之后,需要定制详细的调研计划。对整个调研的细化,能帮助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明确方向与重点,在实施过程中把控时间节点,并对结果的输出具有大致的方向。1.调研背景描述设计调研的背景,产品所处阶段,希望通过调研解决的问题。2.调研目的为了解决背景中的问题,需要在调研中完成的具体内容,也是最终报告输出时的需求阐述。3.调研方案(1)调研方法(2)调研计划(3)调研对象(4)进度安排4.预计成果对调研目的的逐一回答,会获得一份对调研产品的全面评估报告,报告包括3个部分:1.问题说明2.原因分析3.解决方案。5.人员分工设计调研项目需要一个团队来配合完成,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可绘制文档记录跟踪:1.环节2.具体任务3.负责人。三、邀请调研用户在实际调研中,根据调研目标的不同,选择设计调研的对象也会不同。以下为邀请用户的3个步骤:1.确定招募用户的条件和方式注意不要过分确定目标用户,即招募的用户可能比目标用户更宽。例如一个儿童网站,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儿童,也要考虑儿童家长的意见。2.编撰用户甄别问卷及筛选符合条件的用户甄别问卷主要用于筛选符合条件的用户。无论是利用自己的数据还是借力专业招募公司的数据库,编写甄别问卷都是招募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编撰时要注意避免会直接透露所招募条件的问题。3.确定邀请的用户信息和时间完成招募工作后,我们需要讲用户信息和时间安排整理成表格,主要指可用性测试,单人访谈,焦点小组等需要用户在特定时间到特定地点参与调研。四、执行调研过程不同的调研方法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下边列举几种调研方法的适应场景与方法组合。1.焦点小组-定性焦点小组是一种多人同时访谈的方法,6-8人为宜。聚焦在一个或一类主题,用结构化的方式揭示目标用户的经验,感受,态度,愿望,并努力客观的呈现其背后的理由。用于产品开发早期,重新设计或者周期迭代中。善于发现用户的愿望,动机,态度,理由;利于对比观察,是很好的探索方法。但是,不能用来证实观点和判断立场。2.卡片归纳分类法-定性卡片法是以卡片为载体来帮助人们做思维显现,整理,交流的一种方法。便于整理,随时抽取,方便查找,还可以将不同时间记下的信息做比较,排列。常用于产品目的,受众以及特性的确定,但在开发信息架构或设计还未确定之前,这种方法处于设计的中间环节。也广泛用于创造型思维的激发方法中,比如在头脑风暴中使用。3.问卷调查法-定量问卷调查是指调查者通过统一设计的问卷来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征询意见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是发现用户是谁和他们有哪些意见的最佳工具。问卷类型分为结构问卷,无结构问卷和半结构问卷。问卷调查省时省钱省力,不受空间限制,利于做定量的分析和研究。4.可用性测试-定量可用性测试是一种基于试验的测试方法,6-10名为宜。在于发现人们如何执行具体任务,因此用这种方法来检查每个独立特性的功能点向预期用户展示的方式。是发现可用性问题最快,最简单的方式。5.问卷法和焦点小组-定性&定量这种组合是讲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如通过定量的问卷发现人们行为中的模式,通过焦点小组对造成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研究。反过来又可以再通过问卷法来验证这个解释。如此交替的调查方式在实践中经常使用。五、输出调研结果在明确调研目标与方法之后,需要定制详细的调研计划。对整个调研的细化,能帮助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明确方向与重点,在实施过程中1.定性报告写报告的关键点在于,是要围绕调研目的来写。不要把所有的研究结果罗列出来,然后告诉大家每个用户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较好的方式:确定目标-分析结论-摆出证据-给出相应的建议。2.定量报告定量报告最重要的是图表的呈现方式,要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达你要呈现的信息。最后设计调研能够帮助设计师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局限,从个人思维换位到用户思维,逐步体谅、理解用户,了解用户对具体产品的功能需求、价值评定、审美观念等。是设计从业者应该要具备的基本职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一,是设计师应该具有的能力和知识,更是设计过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希望每个设计师在设计的道路上越来越专业。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叫我牙套」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不管是对自身还是对汽车仪表盘。最初全液晶仪表更多的是出现在一些豪华品牌上,用以营造强烈的科技感。后来随着技术逐步成熟,制造成本下降等原因,应用全液晶仪表的车型越来越多,甚至在一些自主品牌的车型里,也出现了全液晶仪表的身影。液晶仪表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制约因素有哪些?消费者对其关注点在哪些方面?其发展前景如何?为此,盖世汽车研究院针对C端消费者人群进行数据调研,从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心理价格以及期望配备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帮助消费者更为全面的了解液晶仪表相关信息。经过科学的的样本收集,我们以7个自然日为执行周期,截止最后一个自然日24点回收到的数据总量为本次项目完成样本量,不设定目标配额数量,本次调研共收回219份成功样本,参与者涉及主机厂、经销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等。分析发现,调研对象中超过九成知道液晶仪表,其中两成对液晶仪表表示熟悉,并且有60.7%会把液晶仪表作为买车的考虑因素。10~12英寸全液晶仪表是消费者的首选,其次是6~8寸组合液晶仪表。消费者对于液晶仪表的喜爱程度从改装需求可见一斑。通过调研发现,消费者的购车价位主要集中于10万-25万之间,此价位中装配全液晶仪表盘的车型并不多。出乎意料的是,过半消费者愿意为自己的车改装配置全液晶仪表,同时4000元以下的改装费用较容易被接受,2000~4000元则是主流选择。在一项有趣的调研问题中,我们发现26%的调研对象认为10万以上的车型就应该配置液晶仪表;35%的人认为15万以上的车型应该配置液晶仪表,然而市场情况与此却不尽相同。另一方面说明消费者普遍希望中低端车型配置液晶仪表,而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同时,46%的调研对象认为液晶仪表不会影响安全驾驶,但是仍有23%的人认为会影响行车安全。实际上,液晶仪表的功能十分强大,除了常规的基本功能以外,部分消费者还希望将一些特殊功能作为基本信息来显示,比如导航、车机互联,以及酒驾提醒、疲劳检测、防碰撞预警等一些驾驶辅助信息。具有参考意义的是,消费者对于液晶仪表的特殊显示功能需求偏向于个性化,导航和驾驶辅助信息显示居于前两位,而用户自由配置界面和多主题风格设置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消费者想到液晶仪表便与豪华品牌进行关联,从我们的液晶仪表与汽车品牌关联度调研中发现,宝马、奥迪、奔驰的被提及次数最多;在合资品牌中,大众和丰田与液晶仪表的关联度最高;而自主品牌中,长城被提及的次数最多。限于篇幅所致,完整的汽车品牌关联度表以及新能源车液晶仪表配置及显示功能和趋势总结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回顾面板产业发展史,2017 年涨价潮和当下有何不同?在面板产业发展的早期,日本厂商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90 年代的日本面板产能一度占据全球的 90%以上。然而受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夏普、NEC、东芝(DTI)等龙头厂商经营状况不佳。同时以三星 LG 为代表的韩国厂商开启了逆周期 投资,1998 年三星及 LG 的面板市占率一举超越了传统龙头,分列全球第一第二。韩系厂商攻势迅猛,台湾地区厂商也在 21 世纪初崛起。在日本技术转让的推动下,台湾地区开始形成以友达光电、奇美电子 (后与群创光电合并)、广辉电子(后被友达光电收购)、中华映管、瀚宇彩晶为代表的“面板五虎”。但由于台湾地区没有形 成自己的 TV 品牌,面板厂严重依赖日韩及大陆的订单,缺乏发展空间,所以产能扩张大为放缓,目前台湾地区面板厂中,瀚 宇彩晶及中华映管(2018 年 12 月破产)没有大尺寸产能;友达光电及群创光电虽有大尺寸产能,但产能扩张较为谨慎,仅 有群创光电在 2016 年新扩了一条 8.6 代线。大陆市场方面,伴随着中国 TV 品牌的崛起,国内市场对大尺寸面板的需求逐年增长,中国 TV 品牌的总出货量更是在近年内 超过韩国品牌,跃居全球第一。2019 年内国内 TOP7 电视厂商(TCL、海信、创维、康佳、长虹、海尔、小米)总出货量达 7400 万台,占全球份额 34.58%。国产 TV 厂商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大尺寸面板的旺盛需求。为实现供应链配套,国内面 板双雄京东方及华星光电率先开启了大尺寸面板产能建设,并于 2011 年先后达产了一条 8.6 代线,往后产能建设逐年加码。 CEC 熊猫、CEC 彩虹、惠科等公司也相继加入了大尺寸面板之争。伴随着大陆厂商高世代面板产能逐渐开出,面板价格在 2015 年间有较为明显的降幅。以 32 寸面板为例,2015 年 9 月零售价 格降至 67 美元,击破现金成本。日韩厂商的利润被严重挤压,无心恋战。以三星及 LGD 为代表的厂商率先转变策略,不断 关停产线或转产 OLED。其中三星于 2016 年 Q4 关闭 L7-1 号产线;LGD 8 代线 Paju 厂亦于 2017 年开始减产。2017 年内, 韩系厂商的总产出面积降幅相当于全球总产能的 2.28%。韩国厂商产能退出,再加之台湾地区 2016 年年初的大地震,严重影响了群创等公司的产能。使得面板价格在 2016-2017 年 间一路飙升,整个市场迅速回温。2017 年 5 月价格达到阶段性高点,几大主流尺寸,如 32 寸、43 寸、55 寸面板价格达 74 美元、152 美元、215 美元,相比 2016 年 3 月的低点涨幅分别为 42.31%、65.22%、23.56%。伴随着涨价潮,以 BOE/TCL 为代表的面板上市公司在 2017 年间也有了优异的业绩表现,以京东方为例,公司此前业绩不佳, 但自 2016 年 Q3 起触底反弹,2017 年全年扣非净利达到 66.79 亿元。公司业绩表现上佳,再加之 OLED 产线投建驱动,公 司股价在 2017 年内亦不断攀升,年度涨幅达 86.77%。然而受面板价格上涨影响,韩国厂商放缓了产能退出步伐,加之国内产线大规模开出。面板价格自 2017 年 6 月起再度进入下 行区间直至 2019 年底。时至当下,韩国厂商开启了新一轮的产能出清计划,面板涨价潮再启。那么这次的供需结构调整和2017 年有何异同,本轮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及力度又将如何?我们将在下文中逐一分析。二、供给端出清,行业格局将现长周期改善2.1 面对降价逆风,大陆厂商利润表现显著优于韩台厂商 正如前文所述,大陆大尺寸面板产线扩产力度持续加码,加剧了价格竞争。面板价格自 2017 年年中持续下跌,2019 年 1 月 份,32 寸面板价格降至 41 美金,率先击穿成本线。后续价格虽有短暂回暖,但由于三星延后了 L8-1 的产线退出计划,再加 之下游需求不旺。使得价格自 2018 年 9 月再度下跌,65 及 55 寸面板价格也随之降至成本线以下。参考 Witsview 的价格统计,目前面板主流尺寸包括 32、43、55 及 65 寸。其中 32 寸 2019 年 12 月的价格相比 2018 年 9 月 下降了 44.64%;43 寸下降了 25.27%;55 寸下降了 35.67%;65 寸下降了 33.88%。可见近一年多以来,32 寸面板价格降 幅最大,而 43 寸降幅相对较小。就成本角度来看,参考 IHS 的数据,LCD 面板的成本中,物料成本占比 70%,而折旧占比 17%,所以物料价格波动对其影 响显著。而 OLED 面板产线的成本中折旧占比较高,达 35%,所以产能利用率更为重要。以 32 寸面板为例,主要原材料有滤光片、偏光片、玻璃、液晶、化学试剂和驱动 IC。其中偏光片及滤光片的物料成本占比最 高,分别为 26%及 25%。滤光片早些年间价格居高不下,但得益于工艺突破,价格自 2016 年起有明显降幅。2019 年 Q4 的 滤光片的价格相比 2016 年 Q1 下降了 41.51%,是面板降成本的主要推手。 对比面板价格和成本的降价趋势,我们可以看出 2019 年内,面板售价下跌远大于降成本力度。我们在此统计了自 2016 年起 的各尺寸面板售价及现金成本的差额,可见面板价格虽然自 2017 年 6 月起持续下跌。但由于成本亦有降幅,所以产品盈利情 况在 2018 年下半年表现较好,板块景气度短暂回暖。但 2019 年内面板售价下跌幅度远大于降成本力度,各大主流面板除 43 寸外,其他尺寸价格再次击穿现金成本。目前 55 寸面板价格为 99 美元,远低于成本价的 115 美元,其售价成本之差为各尺 寸面板之最。面板售价及成本的差值,与面板厂商利润表现息息相关。通过整理 2016-2019 年的各大龙头面板厂商利润率表现,可以看出 面板厂商毛利率在 2018 年下半年有所回暖,而 2019 年则逐季下滑。与面板售价及成本的差值变化趋势一致(三星由于业务 构成较复杂,所以未纳入统计)从净利润角度来看,韩国厂商 LGD 在 2018 年 Q1 便已亏损,2019 年来亏损幅度更是明显扩大,19Q3 单季度亏损高达 3.51 亿美元。台湾地区厂商友达光电、群创光电近期的盈利表现也较为一般。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行业处于低谷期,受益于规 模效应下平均成本降低及低人工成本优势,大陆面板龙头京东方及 TCL 在行业逆风下仍保持一定盈利能力。2.2 大陆厂商需求预测较为乐观,当下产能利用率更高 面板价格持续下行,厂商利润受到严重侵蚀。作为应对,2019 年下半年以来厂商逐渐调降产能利用率,借以缩减供给量。正 如前文所述,LCD 面板的成本结构中,折旧占比相对不高,所以降低稼动率对其业绩影响相对有限。这是各大面板厂商在市 场行情不佳时普遍选用的防守型策略。具体来看: (1)台湾地区厂商方面,友达光电的 L7B 及 L8B 产能利用率常年不足,其中 L8B 的产能利用率在 19Q4 甚至降至 66%;群 创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好,仅有 Fab8b 利用率低于 90%。(2)韩国厂商方面,三星的 L8-1 产线的 Phase1 在 Q3 就已全部退出,剩余的 Phase2 每月产能 100K,目前产能利用率为 83%,L8-2 产线的产能利用率也于四季度降至 90%以下,只有苏州产线保持较高的产能利用率;LGD 的广州产线保持了较高 的产能利用率,而 P7 和 P8 产线产能利用率自 2019 年 Q1 起亦下调至 90%以下。(3)日本厂商方面,松下 Himeji 1 及夏普 Kameyama 2 产线的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在 2019 年 Q4 分别为 49%和 63%。(4)大陆面板厂方面,各大厂商亦有所控产,但相比其他公司而言,产能利用率降幅较少,目前普遍的产能利用率在 80-90% 之间,同时在 Q4 均有所回升,其中华星光电 Q4 各线的产能利用率更是率先增至 90%以上。综合来看,日韩台厂商对未来 需求的预测较为保守。而大陆厂商相对乐观,产能利用率更高。此外,近期市场较为关注疫情对面板行业开工率的影响。我们认为面板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自动化程度较高,且生产流程中 会采用高规格净化间,可极大程度的减少病毒危害。同时由于面板产线节假日无休,所以不受返工问题影响。目前京东方及 华星光电产能利用率已增至八成以上。2.3 韩厂产能退出+二线扩产下修,大尺寸面板产能增量有限 除调降稼动率外,非龙头面板厂商放缓了扩产的脚步,而毛利净利较差的韩系厂商则再度开启了产能退出计划。我们基于产 业链调研,整理了日韩台陆四地厂商 2019-2021 年的产能退出/减产规划。具体如下: (1)LGD:公司 CEOJeong Ho-young 于 1 月份在 CES 展会上宣布,将在 2020 年年内停产其位于韩国的 LCDTV 产线。 LGD 的韩国产线有 P7 及 P8 两条线,设计产能分别为 230K 和 240K,其中 TV 产能均为 200K。目前产能正有序退出。2019 年 Q4 内,P7 就已关闭了 50K 产能;P8 关闭了 140K 产能,剩余 TV 产能均将于 2020 年内退出。从 Capex 角度看,LGD 过去三年间 CAPEX 合计 188 亿美元,后续将持续收缩资本支出,预计 2020 年 CAEPX 仅在 25.5 亿美元。(2)三星:三星韩国产线有 L7-2;L8-1;L8-2 三条产线,前期设计产能分别为 160K,200K,150K。目前三星正着手推动 L8-1 及 L8-2 的产能退出。其中 L8-1 于 19Q3 关停了 Phase1 产线,共计减少 90K 产能,当前产能 110K;L8-2 于 19Q3 关 闭了 30K 产能,当前产能 120K。我们预计 2020 年内,三星还将关停 170K 的 8 代线产能。事实上据产业链验证,相关产线 的投片量已经下降,预计在 Q1 就可以看到 80K 以上的产能出清。2021 年底前,我们预计三星将全面退出 L8 及 L7 产线中的 TV 产能。据产业链验证,目前 AUO 已经接到了自 L7-2 产线的转 产订单。 (3)松下:其姬路产线前期减产至 15K,剩余产能计划在 2021 年关停。作为对比,2019-2021 年内有扩产计划的公司主要在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夏普以及 AUO。 (1)京东方合肥 B9 厂计划在 2020 年建设 Phase4 产线,增加 15K 产能;武汉 B17 厂目前产能爬坡中,设计产能为 120K, 预计 2020 年 2H 满产。(2)华星光电深圳 T17 厂预计在 2020 年 Q4 投产,设计产能 105K,预计 T7 产线将在 2021 年 1H 逐步释放产能。(3)惠科 2019 年 Q3 内投产了滁州 H2 厂,原计划扩产 150K 每月的产能,但实际扩产 120K。同时在 2019 年 11 月开始了 绵阳 H4 产线的产能建设,原计划建设 150K 产能,在 2020 年下半年逐步释放产能,不过根据设备供应商的反馈,大概率会 下修至 70K。(4)夏普(被鸿海收购)广州厂的一期产能 45K 爬坡中;由于夏普 TV 销量不佳,致使配套面板厂的库存过高,夏普此前多 次延后二期 45K 的建设规划,不过据设备商反馈二期设备已于 20 年 Q1 起恢复交付,预计在 21 年投产。综合上述厂商的减产/扩产规划,我们可以测算出 2020-2021 年面板行业的供给变化。 (由于 2019 年内全球面板厂的产能退出 及扩张均集中在下半年,所以我们测算退出/扩张比例时,选用 2019 年 6 月份的全球产能作为基点)Case1:(中性预测) 核心假设: (1)LGD 在 2020 年内将 P7 及 P8 厂的 TV 产能全部退出;同时三星将在 2020 年继续推动产能出清, L8-1 及 L8-2 在 2019-2020 年合计退出 290K 产能,并将在 2021 年将 L8 及 L7 的 TV 产能全部退出。 (2)惠科 H4 产线扩至 70K,夏普 10.5 代线于 2021 年投产二期。其他厂商按计划扩产。那么基于模型可以测算出,2019-2020 年内,LGD 及三星将合计退出 308.92 万平方米/月的产能,相当于 2019 年全球总产能 的 21.58%(其中 LGD 贡献 11.89%;三星贡献 9.69%)。同时考虑到京东方,惠科等公司的产能扩张增加了 240.41 万平方米 /月的产能,综合来看,2020 年底全球总产能将下修 4.78%。 2021 年内,三星及松下将进一步推进产能退出,共计 76.89 万平方米/月的产能,相当于 2019 年全球总产能的 5.37%;同时 考虑到华星光电及夏普等公司的产能扩张增加了 155.02 平方米/月的产能,2021 年底全球总产能将增加 5.46%。综合来看, 2020 年-2021 年,全球面板产能将在 2019 年的基础上增加 0.67%。Case 2:(乐观预测) 核心假设:LGD 及三星的产能退出将不局限于 TV 面板,LGD 的 P7、P8;以及三星的 L7-2 产线中还有一定大尺寸 IT 面板 产能,这些产能也将在 2021 年间逐渐退出。其他假设和 Case 1 一致。 那么 2020 年全球总产能预测不变,将下修 4.78%;2021 年产能退出之和为 125.85 万平方米/月;2021 年产能增加 155.02 万平方米/月,2021年底全球总产能增加2.04%;综合来看, 2020年-2021年,全球面板产能将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2.75%。 Case3:(保守预测) 核心假设:惠科的 H2 及 H4 在 2021 年分别将产能扩至 150K 及 120K。其他假设和 Case 1 一致。 那么 2020 年全球总产能预测不变,将下修 4.78%;2021 年产能退出之和为 76.89 万平方米/月;2021 年产能增加 206.44 万平方米/月,2021 年底全球总产能增加 9.05%;综合来看, 2020 年-2021 年,全球面板产能将在 2019 年的基础上增加 4.26%。综上可见,大尺寸面板全球产能的变化的核心变量为:(1)LGD 和三星是否会推动大尺寸 IT 面板退出:目前 LGDP7、P8 以及三星 L7-2 产线中,大尺寸 IT 面板的产能分别为 30K,40K,50K。如相关产能不退,则每条线产能都将大大缩减,规模 效应不佳。同时据产业链调研,三星自去年 Q3 起就已着手将 L7-2 产线中的 IT 订单及高阶 TV 订单转移向三星苏州厂,后续 韩国的 IT 面板产能退出的可能性较大; (2)惠科的产能扩张规划:由于 LCD 产能扩张需提前半年至一年订购设备,但目前 跟踪设备商看不到相关订单,所以惠科短期内加速产能扩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期来看,据产业链调研,惠科的重庆线受 制于技术积累及客户开拓等因素,目前仍专注于南方市场的小尺寸 TV,32 英寸产品占比高达 80%,盈利状况一般。未来或 亦将受制于相关因素。综上,我们有理由认为前文中 CASE 1的假设较为中性。未来两年间,全球面板产能大概率仅在 2019年的基础上增加 0.67%, 增量有限。 2.4 韩厂转型为既定策略,转产 OLED 后产能将大幅缩减 目前市场对面板板块仍有争议,主要担心韩国厂商的退出决心,如 LCD 面板价格上涨,是否会减慢产能退出步伐。而 我们认为,本轮 LCD 面板涨价和 2017 年的行情有本质区别,当下韩国厂商的 LCD 产能退出是既定策略,不会因为价 格回暖而转移。 韩国厂商之所以要退出 LCD 产能,除价格因素外,更多是因为大尺寸 OLED 面板技术已日渐成熟,三星及 LGD 希望 尽早转产至利润前景更佳的大尺寸 OLED。目前大尺寸 OLED 方案主要有 WOLED, QD OLED,以及印刷 OLED 三 种,而有量产线的目前仅有 WOLED。据统计 2018 年 OLED TV 出货量为 280 万,2019 年增至 350 万台,同比增长 25%。但占全球出货量比例仅为 1.58%。 产能缺口极大限制了 OLED TV 的放量。得益于自建产能的因素,LG 一家便消耗了全球约 47%的 OLED TV 面板产能。 其他厂商只能高价采购,据产业链调研了解,目前 65 英寸 OLED 面板价格在 800-900 美金左右,而同样尺寸 LCD 面 板价格目前仅为 171 美金。二者之间有相当明显的价差。 同时,市场也有另一种担心,如韩国厂商的大尺寸 OLED 产能释放,是否会再度造成面板产能的供过于求。但我们认 为大可不必担心。据产业链调研,通常情况下 90K 产能的 A-Si LCD 产线需要 15 台曝光机;而同样产能的 OLED 产线 一般需要 42 台曝光机,如推动 LCD 转产 OLED,还需额外采购蒸镀或印刷设备。所以转产之后,OLED 产能至少会缩 减至原有 LCD 产能的三之一。我们在此整理了韩厂大尺寸 OLED 的产能建设规划。可见 2021-2023 年间,韩厂 OLED 产能扩张仅有 154.70 万平方米 /月,2021 年-2023 年间,韩厂大尺寸 OLED 产能扩张合计仅相当于 2019 年年中全球产能的 10.81%。对全球供需影响 不大。 2.5 参考 DRAM,韩厂退出会显著改善行业竞争格局 同为三星电子的主营业务,存储器和面板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下文中将参考 DRAM 产业的发展历程,研判接下来面板行业 的竞争格局。存储器是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STS统计2019年全球存储器产值达1059.1亿美元,占半导体市场规模的25.89%。 而存储器又主要分为 DRAM,NAND 两大板块以及 NOR 等利基型产品。其中 2019 年 DRAM 市场规模达 623.70 亿美元。回顾 DRAM 的产业发展史,世纪初全球共有近二十家 DRAM 厂商,市场竞争白热化,TOP4 市占率之和仅有 67%。虽然三 星电子已连续多年雄踞市占率第一的宝座,但紧随其后的还有美光,海力士,英飞凌,NEC,日立,三菱等劲敌。 随后历经十余年发展,不断有厂商在 DRAM 竞赛中掉队: (1)NEC、日立、三菱的 DRAM 部门于 2000 年合并成立尔必达, 后于 2012 年破产被美光收购; (2)英飞凌的 DRAM 部门于 2006 年分拆成立奇梦达,但受技术研发方向失误及 Vista 销量不 及预期的影响,于 2009 年破产。值得一提的是,国内 DRAM 大厂合肥长鑫的技术基础便是来自奇梦达的授权。时至今日,DRAM 市场已高度集中,2019 年三星占全球 DRAM 市场份额达 46.01%,前三大厂商占比之和近 95%。市占率 的提升使得行业波动不再剧烈。上一轮 DRAM 产业的下行周期在 2010-2013 年,历经四年,期间台湾地区茂德退市,尔必达 宣告破产,三星也罕见地调降 CAPEX 至每年 20-30 亿美元左右。而本轮 DRAM 价格自 2018 年初开始下降,至 2019 年下 半年已有回暖趋势。下行周期仅有一年半左右。当下虽有疫情的因素影响,但不改 5G 驱动,AI 赋能的大趋势。未来 DRAM 产业将在较长时间段内维持景气度。回到大尺寸面板,2019 年 1-10 月份,得益于 10.5 代线快速稼动上量,京东方超越三星成为全球大尺寸面板的龙头厂商。往 后分别为三星、LGD、华星光电、友达、群创等。不过市场集中度依旧不高,TOP4 占比 70.25%。所以面板产业过去数年间 价格周期性波动明显。而伴随着韩系厂商的退出,未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市占率之和有望超过 50%。产业波动性将大幅减弱。 从资本支出角度来看,参考 DSCC 在 2019 年 12 月更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2020 年全球面板行业资本支出预计在 159 亿 美元,其中 LCD 仅有 56 亿美元,同比降低 41%。而 2021 年 LCD 的资本支出则将进一步收敛至 27 亿美元,同比降低 53%。 可见韩国玩家的退出,亦有效放缓了 LCD 面板的后续产能建设。三、需求端:TV 销量趋于稳定,超高清推动电视机尺寸增大 3.1LCDTV 为大尺寸面板最重要的下游市场 参考 CINNOResearch 的数据统计,2019 年大尺寸 LCD 面板总需求面积达 1.89 亿平方米,其中 LCD TV 的需求达 1.48 亿平 方米,占总市场比例达 78.33%。其他应用还有台式机,笔记本,公共大屏,汽车电子等。所以电视机销量及尺寸对于面板下 游需求至关重要。我们下文中将着重分析。3.2 基于非典数据看疫情对 TV 产销量影响 据群智咨询统计,2019 年全球 TV 面板总出货量达 2.81 亿片,同比下降 1.06%。事实上,TV 面板出货量自 2015 年以来就 一直稳定在 2.5-3.0 亿台之间。同时从销量地域的结构来看,中国 TV 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时间段 2005-2010 年;而第三世界 国家的销量在 2014 年也趋于稳定。综上我们认为,TV 市场销量已经趋于稳定,难有大的波动,更多是趋于周期性振荡。当下市场担心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会影响 2020 年的 TV 产销量,那么我们参考 2003 年非典时期的行业数据,可见 2003 年内, 国内 TV 产量及家电销售额数据均和疫情直接相关: 2003 年的非典疫情自 3 月起进入高发期,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了全球警告, 而 TV 产量自 5 月有明显环比下滑,家电销售额同比增速大幅下滑;2003 年 7 月开始全球非典患者人数不再增长,疫情基本 告一段落,家电销售额自 8 月份开始反弹,电视产量数据自 10 月起有显著增长。相比 2003 年,当下家电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线上销售体系,线上占整体销售比例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短期内疫情对 TV 市场产销量会形成一定冲击,线下销量或有明显下滑,但线上销售比例将大幅提升,所以综合影响相比 2003 年更为有限。我 们认为 TV 市场需求不会消失只会延后,待疫情结束后 TV 产销量有望出现补偿性反弹。同时 2020 年内有欧洲杯及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就时间段来看,欧洲杯在 6 月 13 日-7 日 13 日,东京奥运会在 7 月 24 日-8 月 9 日。据产业链调研了解,出于对疫情化解的预期,当前 TV 厂正在加大面板备货力度,备战销售旺季。而面板厂商则受 制于上游材料企业开工率不足,所以供不应求态势将持续。不过基于保守原则,我们在模型中将 2020 年全球 TV 销量数据设 为同比下降 2%。 3.3 电视机尺寸增长为需求端核心驱动力 电视机历经多年发展,其主流尺寸持续增大。据 IHS 数据统计,2014 年 Q1,电视机最为主流的尺寸在 32 英寸,占整个电视 机市场的 32%。到了 2019 年 Q3,电视机最主流的尺寸仍为 32 英寸,但占比降至 26%;40-45 英寸、55-58 英寸及 60 英寸 以上分别增至 23%、19%、11%。可见 TV 面板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实则是电视机尺寸的增加。提及 TV 面板尺寸增大,就不得不讨论视频格式清晰度的提升。2019 年 3 月 1 日工信部《超高清视频产业行动计划》发布, 强调“4K 先行、兼顾 8K”,提出到 2022 年规模超 4 万亿元目标,强调关键器件、5G 和超高清结合、重点应用,鼓励“淘旧换 新”。其中与电视相关的有:2020 年,符合高动态范围(HDR)、宽色域、三维声、高帧率、高色深要求的 4K 电视终端销量占电 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 40%;2022 年,符合 HDR、宽色域、三维声、高帧率、高色深要求的 4K 电视终端全面普及,8K 电视 终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 5%。众所周知,4K屏的分辨率为3840x2160,8K屏的分辨率为7680x4320。但具体到像素点排布,有两大类方案:RGB及RGBW。 RBG 像素方案中,单点由红绿蓝三色构成,以 8K 屏为例,实际像素点数量为 7680x4320x3,即 9553 万颗;而 RGBW 像素 方案中,单点为 RG(红绿)或 BW(蓝白)两色构成。那么 8K 屏的实际像素点数量为 7680x4320x2,即 6636 万颗。可见 不同分辨率及像素点排布方案的屏幕,其像素点总量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尺寸 LCD 面板而言,一般 PPI(单位面积像素点密度)在 100 以内为宜。如采用小面积面板去做超高清屏幕,视觉效 果不佳。同时单位面积的像素点过多,会降低开口率,进而影响亮度。我们在此测算了不同尺寸面板在不同分辨率情况下的PPI,可见如采用 32 寸及 43 寸屏去做 4K 屏,一般仅会采用低像素点密度的 RGBW 方案,而非 RGB 方案的真 4K 屏。参考 IHS 数据统计,目前 55 英寸几乎全部是 4K 分辨率;而 65 英寸及以上尺寸的电视才有对 8K 分辨率的支持。同时根据 《超高清视频产业行动计划》,2022 年内,4K 电视终端全面普及,8K 电视终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 5%。那么这就 意味着,如果严格按照规划要求,2022 年 55 英寸及以上尺寸的面板占比接近 100%。而当下 TV 面板的平均尺寸如何呢?参考群智咨询的数据统计,2014 年 TV 面板平均尺寸在 0.47 平方米,相当于 41.4 英寸屏 幕大小;而 2019 年 TV 面板平均尺寸是 0.58 平方米,相当于 45.9 英寸屏幕大小。2014-2019 年间,TV 面板的平均尺寸复 合增长率在 4.18%。同时由于 2019 年 TV 出货量相比 2014 年也有提升;所以综合来看 2014-2019 年间,TV 面板的总面积 需求复合增长率为 6.37%。假设未来 2-3 年内 4K 屏、8K 屏加速渗透,逐渐成为主流产品。那么屏幕尺寸增大的节奏会加速,若面积增速提升至 6-8%, 那么 2022 年的 TV 面板平均尺寸增至 0.69-0.73 平方米,中值相当于 50.8 英寸屏幕。具体到 2020 年需求,我们假设 2020 年 TV 销量同比微降 2%;TV 面板占总需求比例维持不变。那么 2020 年的 TV 面板平 均尺寸为 0.62 平方米,相当于 47.5 英寸屏幕;大尺寸面板总需求将达 19818.54 万平方米/年,同比增长达 4.86%。 四、综合供需情况,面板将迎来长周期的涨价趋势供给端韩厂产能退出,需求端 TV 尺寸增长加速,面板价格也开始底部反转。参考 AVC 的统计数据,目前各尺寸面板价格相 比 19 年 12 月已有 3-5 美金的涨幅。其中 32 寸价额已经回暖了 9%。展望接下来的面板价格走势,我们认为面板涨价趋势或将延续至 2021 年,具体来看:(1)短期内供不应求态势持续:自 6 月起欧洲杯和奥运会将陆续召开,出于对疫情化解的预期,当前 TV 厂正在加大面板备 货力度,备战销售旺季。而面板厂商则受制于上游材料企业开工率不足,供不应求态势将持续,短期内价格还将一路走高。(2)中期关注韩厂退出节奏:前文中我们提及,2019-2020 年内,LGD 及三星将合计退出 308.92 万平方米/月的产能,相当 于全球总产能的 21.58%。我们认为韩国厂商退出是既定策略,所以接下来我们会密切跟踪其产能退出节奏,如符合预期,涨 价趋势还将延续至 2020 年底。(3)长期看超高清趋势:超高清对于面板尺寸增大有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行动计划》为这一趋势提供的政策指导。不过 硬件的普及还需软件内容的配套。如超高清内容能加速普及,那么大尺寸面板需求还将超预期。 五、高世代线及新型显示技术并举,面板双雄长期竞争力凸 显5.1 10.5 代线抢先布局,超高清时代深度受益 目前大尺寸面板中,8 代线是主流方案,产能占比达 61.23%;而 10.5 代占比仅有 7.92%。不过传统意义上的 8 代线仅能切割 32 寸,46 寸,60 寸的面板。后来为了经济有效的切割其他尺寸面板,面板厂对 8 代线做 了尺寸上的微调,所以才有了后来的 8.5,8.6,8.6+及 8.7 代线。不过从切割方案来看,55 英寸及以上尺寸的面板,仅有部 分世代可以支持,且生产效率较低。阻碍了大尺寸 TV 的发展。 在大尺寸 TV 的旺盛需求推动下,面板世代也不断突破。2018 年京东方投产了全球首条 10.5 代线,即合肥 B9 厂,设计产能 120K/月。10.5 代线的诞生是划时代意义的,它解决了大尺寸面板的切割难题。为大尺寸 TV 的爆发垫定了基础。从切割方式 来看,一片 10.5 代线面板可以有效切割 18 片 43 寸,8 片 65 寸,6 片 75 寸面板。同时可以更高效地采用混合模式切割,用 一半的面板切割 65 寸,一半的面板切割 75 寸,良率也得到了保障。目前全球共有 5 条 10.5 代线,其中国内面板双雄京东方及华星光电各有两条 10.5 代线,京东方的产线为合肥 B9 厂(2018 年 Q2 投产,设计产能 120K/月),武汉 B17 厂(2020 年 Q1 投产)。而华星光电的产线则是深圳 T6 及 T7 厂。其他厂商中,夏普在广州有一条 10.5 代线,但其采用了 Oxide 基底方案,成本较高。一般仅用于 8K 以上分辨率,90-120Khz 刷新率的高端 TV,且主要用来自产 TV。此外,惠科此前规划在郑州投建 90K 的 10.5 代线产能,但具体落地时间未定,也未 看到相关产业链设备订单。所以需长期观测。整体来看,在 10.5 代线这条路线上,国内面板双雄的步伐较快,且较早卡位。据产业链调研了解,目前 65 英寸面板中京东 方及华星光电的市占率之和高达 80%。同时如按照国家《超高清规划纲要》的要求,22 年将全面普及 4K 以上分辨率,意味 着 55 寸以上面板将占据主要比例,这一趋势下,京东方及华星光电将深度受益。5.2 大尺寸面板技术革新,中国厂商积极迎战 韩厂主动退出 LCD 产能,极大优化了大尺寸 LCD 面板的竞争格局。国内面板双雄京东方、TCL 将畅享价格弹性。不过 其并未止步于此。为了迎接大尺寸面板的技术革新,两家公司在 MiniLED 面板及印刷式 OLED 等前沿领域也有诸多投 入,并望在 2020 年收获硕果。 (1)MiniLED 方面,Mini-LED 相比 OLED 使用寿命更长,前期三星、苹果等厂商均采用了 PCB 背板方案的 miniLED,并 推出了 TheWall 等令人惊艳的产品。不过 PCB 背板 Mini-LED 方案有较为明显的缺陷,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PCB 背板的 SMT 工序存在尺寸限制,做大尺寸方案只能拼接背板,降低了良率;PCB 背板比较厚,由于 PCB 背板的散热不佳,所以背 板和偏光片之间要留有距离;PCB 背板方案较贵,PCB 背板方案需要采用 FR4 的 PCB,单价相比玻璃基的 TFT 方案贵很多。 为推动 MiniLED 普及,华星光电及京东方开辟了全新的路线,即玻璃基 MiniLED。该方案的原理是在玻璃上做 IOT 载体, 然后将 LED 灯珠转印至玻璃基板上。为实现突破,厂商需要独立整合全新的玻璃基 MiniLED 供应链,克服转印良率等一系列 工艺问题。相比 PCB 基 Mini-LED,玻璃基 Mini-LED 方案解决了尺寸限制问题,在成本、厚度上也有了突破。2020 年 CES 展上,TCL 正式推出了采用玻璃基 Mini LED 方案的“MLED 星曜屏”。 这也是全球首个 Mini LED 电视。该产 品拥有超高亮度,在逆光情况下也能出众地成像;对比度方面高达 1,000,000:1,相比传统 LCD 更是高出几个量级。; HDR 及动态背光分区等细节都有不俗表现。(2)印刷式 OLED: 传统 OLED 生产流程中,在蒸镀发光材料时需要采用 FFM(金属掩膜版),不过金属掩膜版不适用于大尺寸 RGB 三原色的生 产,所以各大厂商均在研发全新的大尺寸 OLED 方案。主要包括 WOLED,QDOLED 和印刷 OLED。LGD 主推的 WOLED 方案采用白光+滤光膜的方式实现全彩色显示,由于 WOLED 的发光层是纯白的,所以不需蒸镀图案, 规避了掩膜版问题。但缺点在于(1)实现白光需要多层发光材料叠加,所以结构复杂,且材料利用率低。 (2)通过滤光片显 色会遮挡住其他光谱,效率不高,功耗较大。 而三星主推的 QDOLED 则是采用了蓝色 OLED 作为光源,上层放臵一层量子点 QD 薄膜,相应的蓝色像素会直接透过蓝光, 而红色和绿色像素其实是红色和绿色量子点,在接受到蓝光之后,会激发出红光和绿光。由于量子点是无机材料,无法蒸镀, 只能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实现(实验室方案是悬涂方案,但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回到国内,目前以华星光电为代表的国内厂商正着力开发印刷 OLED,印刷 OLED 的产品结构和传统 OLED 类似,只是传统 OLED 是用蒸镀方式,通过 FFM(金属掩膜版)将发光有机物蒸镀到发光层。而印刷 OLED 则是采用印刷技术,将水溶性有 机物印刷到发光层。和 WOLED 及 QDOLED 相比,印刷 OLED 的结构更加简单,材料利用率更高。此外,华星光电在 OLED 材料上也有突破,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凸显。无论是玻璃基 MiniLED 还是印刷 OLED 方案,国内厂商均有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我们强烈看好华星光电及京东方未来在大 尺寸面板领域的竞争力。如前文所述,当前 LCD 面板和 WOLED 面板之间价差过大,玻璃基 MiniLED 及印刷 OLED 的组合 拳可有效填补中端市场的空白。从而为公司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形成对韩系厂商强有力的挑战,进而增厚利润表现。 六、行业评级及估值前文中我们提及,大尺寸面板行业在过去的十余年间集中度较低,所以竞争较为激烈,板块公司业绩有一定周期性。所以需 要综合采用 PE,PB,PS 等方式进行估值。我们在此参考海外面板公司的估值体系,选取 LGD 及友达光电作为对标。之所 以未选取群创光电,是因为该公司曾并购奇美、统宝等同业,使其估值体系波动较大,可比性不强。综合来看 2002-2010 年间,全球面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龙头厂商的盈利能力较强。市场也给予了 LGD、友达光电较高的估 值水平。PB 在 1.5-2.5 之间,LGD 还曾有过 3.48 倍的 PB 表现。而 PS 则普遍在 1-2 倍之间,友达光电曾有 2.09 倍的 PS 表现。回到 A 股板块,虽然前期京东方及 TCL 的涨幅较好,但目前 PB 也仅分别为 1.91 倍及 2.45 倍,距离 LGD 曾今的 3.48 倍 PB 还有相当空间。 同时,考虑到未来韩国厂商的大规模产能退出,竞争结构大为优化,产业的周期波动亦将平滑,理应给予一定估值溢价。那 么如何判断估值溢价呢?可以参考存储器龙头的历史估值表现,由于存储器产能大规模出清时点为 2009 年(奇梦达破产)和 2012 年(尔必达破产)。所以我们选择 2012 年为起点,2012 年美光的 PB 仅为 0.76 倍,PS 为 0.74 倍;而行业产能出清后, 2014 年美光的 PB 旋即增至 2.71 倍,PS 增至 2.74 倍。增幅分别为 256.58%和 270.27%。从市场空间看,在电子上游零部件中,面板的市场空间仅次于半导体。单就 LCD 面板每年销售额就已过千亿美金。而相较半 导体,面板更快实现国产替代,并解决了卡脖子的难题。作为电子产业链的核心板块,面板理应得到重视。综上我们认为当前 A 股面板板块仍被低估。给予行业“看好”评级。 七、重点公司京东方 A: 半导体显示龙头,高世代线及 OLED 引领市场:京东方成立于 1993 年,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企业。公司自 2009 年开始 布局新型显示领域,行业竞争力逐年提升。2019 年内,公司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显示器、电视等五大主流应用 领域出货量均保持全球第一。公司目前拥有两条全球先进的 10.5 代线合肥 B9 厂及武汉 B17 厂。目前合肥厂已实现满产,武 汉厂产能爬坡中。OLED 方面,2019 年上半年公司的成都线出货量超千万片,绵阳厂也开始释放产能。未来伴随着公司 OLED 产品切入 A 客户并进一步放量,将为公司贡献新的业绩增长点。顺应物联时代,DSH 全面布局:2017 年以来,公司积极通过并购加自主研发的方式拓展在智慧系统及健康服务领域的业务。 目前,公司已经实现在 DSH 领域的全面布局,智慧健康板块,公司的健康、数字医院项目顺利推行。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以 数字医院为线下载体,以移动健康设备为端口,可以为客户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的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和生态系统。随着智能 制造、车联网、健康服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智慧系统及健康服务板块可以为公司提供较好的盈利来源。高管密集增持,彰显未来信心。公司管理层出于对面板行业景气度及京东方业务的信心,自 2020 年 1 月起,持续通过竞价交 易增持公司股票,截止 2 月 11 日合计增持 140.41 万股。其中公司董事长陈炎顺增持 30 万股;公司 CFO 孙芸增持 26.55 万 股;公司显示事业群 CEO 高文宝增持 20 万股。 TCL 科技: 剥离传统家电业务,聚焦半导体显示及材料:TCL 科技前期于 2019 年 4 月 15 日正式出表智能终端及配套业务,公司完成从 以家电为主的多元化业务到半导体显示及材料的专业业务转型,此外,本次转型还极大优化了上市公司自身的资本结构,公 司人均净利润由2.85万元提升至7.61万元,集团费用率由16.1%降至13.0%。资本结构稳健,资产负债率由68.4%降至60.3%, 经营现金净流入 76.1 亿元,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以技术为基,全面突破新工艺新产品:公司近年来研发力度持续加码,2019 年 Q1-Q3 研发投入 38.9 亿元,提交 PCT 国际 专利申请 1,527 件,量子点公开专利全球第二。得益于此,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玻璃基 mini-LED 产品,通过多分区动态控制, 极大改善了画面对比度和显示清晰度,突破高端 TV 面板市场。同时公司柔性 OLED 屏正式推向市场,在近期发售的小米 10 上全面采用了华星光电的方案。大尺寸 LCD 面板方面,公司 T6 工厂产能快速提升,超高清 T7 项目建设顺利。产业金融及投资业务发展态势良好,战略协同效应强:公司产业金融及投资业务包括 TCL 金服和 TCL 资本,其中 TCL 金服 聚焦供应链金融;而 TCL 资本则横跨一二级市场,全面布局了 116 个新技术、新材料项目;并以主动股东策略持有中国大陆 及香港地区上市公司 110 多家,总资金规模过 200 亿。(报告来源:信达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本文旨在快速了解短视频行业,寻求发展机会。enjoy~一、调研目的快速了解短视频行业,寻求发展机会。二、调研手段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问卷调研和线下访谈,又考虑到经济成本因素,没有采取购买行业数据资料方法。因此主要通过研读网上相关调研文献,公开数据(相关企业的官方数据、企鹅智库、七麦研究院、艾媒网、艾瑞网、Useit知识库,易观千帆等)进行分析,并完成报告。三、行业概述1. 行业背景(PEST分析)随着短视频行业野蛮生长并逐渐形成规模,国家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规范行业生态,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近几年,相关监管部门通过发布《信息网络传播许可证》,调整《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分类目录》提高了短视频行业的准入门槛和加强了内容监管。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崛起,良好的运营数据,优秀的商业模式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受到资本和巨头的青睐。随着大量的资本涌入,更多的短视频平台诞生并活跃在市场上形成激烈的竞争,倒逼各企业设计出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成熟,人民的消费需求也逐步升级,传统的图文形式不再满足消费者的内容消费需求,而更加生动直观的视频形式逐渐成为流行的信息传播形式。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掀起了碎片化时代,短视频提供碎片化信息,加持社交互动功能,增强了分享性和可玩性,能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宽带流量成本降低,为视频发展为主流的内容消费形式提供了技术保障。技术驱动行业进步,似乎成为必然。短视频头部厂商大都利用智能分发技术,向用户推荐展示内容,优化了用户体验。2. 行业发展现状(1)平台发展历程PC端视频网站的拍客模式是短视频最早的一种探索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快手、秒拍等移动端短视频应用大量涌现,吸引资本关注。目前短视频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初级阶段,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2)市场规模/投资情况短视频行业不断得吸引资金涌入,2016年投融资事件数最高达102笔,金额高达53.9亿元(人民币),短视频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7年投融资稍有回落,但依然处于高位。我认为投融资事件数量稍减的原因是市场头部厂商逐渐形成,加上巨头的布局,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资本逐渐回归冷静。(3)用户规模2017年以来短视频市场整体增速依然强劲,截至2018年2月移动短视频综合平台月度活跃用户规模高达4.035亿人,聚合平台月度活跃用户规模高达1.655亿人,用户获取和留存数据表现优秀。相对于全网9亿多用户而言,短视频行业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4)产业链分析典型成熟的互联网模式,为用户提供免费消费内容,形成流量规模,通过广告合作,电商合作获取利润。短视频产业链特征:内容生产模式成熟,UGC、PGC和PUGC是以往图文内容的主要生产模式。MCN模式崛起,更专业的管理和更高效的运营促进内容生产者提供更优质的内容。短视频分发平台多元化,除了独立短视频平台,综合平台以内嵌短视频的形式存在,目前主要有新闻资讯平台,社交平台和传统视频网站。四、市场表现1. 短视频app下载量排行榜以及用户规模在短视频APP下载排行榜中,抖音,快手,美拍,西瓜视频,土豆视频,火山小视频,秒拍等名列前茅。目前抖音国内日活达到1.5亿,月活达到2.63亿,反超快手,跻身短视频行业老大;快手凭借着市场先发优势和先进的推荐算法系统在此前一直稳居行业第一,目前月活高达2.59亿;其他今日系短视频产品(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表现也很优秀,月活分别为1.48亿和1.44亿。娱乐类型的短视频平台,更受欢迎。在我看来,市场表现优异的短视频产品背后,都有先进的推荐算法技术支持,精准的内容推送,极大地提高用户体验。先进技术驱动为基础的产品,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更具优势。2. 用户粘性表现相对于其他典型泛娱乐消费领域,短视频行业用户粘性表现不俗,处于高位,占据用户大量的碎片化时间。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国内移动短视频市场用户人均单日使用长64分钟左右(独立平台)/67分钟左右(综合平台),人均单日启动次数 7次(综合平台)/5次(独立平台)。我认为,随着短视频传播形式的普及,综合平台对短视频应用有待开发,其用户粘性有很大的提高空间。3. 海外表现抖音领衔出海,进入全球top10的国家已有19个,工具类VUE有6个,相比之下,快手表现逊色,仅有4个。据抖音官方公告,抖音在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可见抖音的产品定位和运营策略非常出色,值得学习借鉴。五、主流产品分析根据市场表现选取抖音,快手,美拍作为代表,分析主流产品情况。1. 抖音——记录美好生活简介:短视频行业的黑马,16年9月份上线,历经不到2年时间,凭借今日系强大的信息流推荐算法技术,以及优秀的运营手段,截至18年6月,日活1.5亿,月活3亿,成为短视频行业第一。产品定位:专注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社区。主体公司:字节跳动运营策略:早期种子用户的冷启动运营,引入一些兴趣达人和高校学生引导社区氛围和产品调性,利用今日头条系的产品对用户生产内容进行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推荐。标志性事件是17年3月岳云鹏在微博转发带有抖音水印的视频,抖音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并开始快速发展。明星战术,通过明星的影响力扩大宣传范围。热门综艺节目赞助宣传。17年突然火爆起来的《中国有嘻哈》,主流的《快乐大本营》《偶像来了》等综艺节目合作。联合推广。曾与网易云音乐互换过资源。基于社交的病毒式传播。由奥美等顶级广告创意公司制作周期为一个月的《世界名画抖抖抖起来了》,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疯狂传播。与MCN机构合作。2. 快手——快手,记录世界,记录你简介:定位三四线城市,去中心化,不干预运营的草根短视频社区。抖音横空出世,并在今年6月份月活超过快手之前,快手一直是短视频行业的老大哥,坐拥2.5亿月活,并且有很强的盈利能力。产品定位:记录和分享生活的短视频平台主体公司:快手运营策略:快手的运营理念是不打扰用户,不扶持网红,不引入明星,而是让每个用户都有自我表达的机会,形成草根网红UGC为主的健康生态。快手也引入人工智能系统,凭借着优秀的推荐算法,提高了用户的体验。3. 美拍——在美拍,每天都有新收获简介:美图的产品矩阵中重要的一环,用户定位一二线城市的潮流女性。产品定位:专注于女性化生态的潮流短视频社区主体公司:美图公司运营策略:产品社区多元化,主导短视频+直播。明星+网红双重效应,前期利用明星效应吸引粉丝关注进行宣传推广。与MCN机构合作,促进内容高质量的生产。六、用户调研分析(国内用户情况,以抖音、快手、美拍为代表)1. 用户分类抖音、快手和美拍等短视频应用由于产品功能结构特性,需要内容消费者和内容生产者用户的同时参与,才能运营起来。并且大多数用户既是内容消费者也是内容生产者。2. 用户画像短视频用户都是女性用户偏多,24岁以下年轻用户为主。以女性潮流社区为定位的美拍女性用户比例高达76%,而音乐短视频抖音的24岁以下用户高达76%。在城市分布上,美拍的用户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上,中高消费水平用户占比例相对抖音快手也是比较高,这得益于美拍较成熟完善的“直播礼物”消耗功能。而抖音和快手相对于美拍,在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分布比例较大。快手在四线城市及以下渗透率高于抖音,抖音在一二线城市渗透率高于快手。从消费水平上看,快手和抖音较为一致,中等消费水平为主。(1)用户消费场景可见用户使用娱乐类短视频的目的大多是消遣,打发无聊时间,重度使用者会牺牲睡眠时间,社交时间和玩游戏时间。(2)用户使用行为用户使用短视频app,高频行为有刷“推荐/发现”页、点赞视频、看评论,然后是点关注、刷“关注”页,写评论等行为。(3)用户心声对内容的看法:有意思的人,有才艺的人,熟人的内容,颜值高/时尚的用户,名人明星依次成为受关注的对象,其中熟人占到近30%,说明社交在短视频应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在内容上,最受欢迎的是搞笑类,其次技能类,依次为日常生活类,教程类,歌舞表演类,颜值类,游戏类,风景类。对广告的接受程度:超过70%的用户表示,能接受创意有趣的广告内容;在教程类视频中植入广告,男性可接受用户占22%,而女性占到43%;在品牌/产品中露出广告,有20%左右的用户表示可接受;而名人明星出现的内容,仅有10%左右的用户能接受。七、总结短视频行业头部厂商(今日系产品,快手)已经逐渐形成,巨头进场布局,目前短视频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但仍然有巨大发展空间。通过分析主流产品,尤其是抖音,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推荐系统的智能分发技术,精准的内容推送能提高用户体验,借鉴抖音的运营策略。除了短视频独立平台,综合平台之外,今年出现了短视频+的模式,短视频+在线租赁(途家),短视频+在线音乐(网易云音乐),短视频+美食推荐(大众点评),短视频+知识问答社区(知乎),短视频+招聘(钉钉)以及短视频+电商(淘宝)等。短视频取代,辅助传统的图文信息似乎成了一种趋势。可以从以上两个方向寻找市场机会。本文由 @drg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Pexels ,基于 CC0 协议
继上篇《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竞品分析报告、产品体验报告的区别》之后,这次我将完整的讲解产品体验报告该怎么写。还没有搞清楚和竞品分析报告区别的朋友,可以看我上篇文章。我们知道产品体验报告的主要目的是深度了解一款竞品的产品情况,帮助优化自身产品体验。同时,产品体验报告也是面试神器,特别是校园招聘。一份好的产品体验报告,可以拥有直接进入名企的机会,这已经被知友验证。产品体验报告该怎么写包含六个方面:操作环境、产品体验、用户评价、产品规划&运营推广、竞品分析、总结分析。这六个方面的内容要展开来写,可以写很多很多,没有目的的报告,只能概而全,发现什么都有,但是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而且目的不同,自然会有侧重点和删减。写产品体验报告无外乎有以下几种目的1、想通过竞品对比,优化自身产品体验;想开发一个新产品,但没有相关经验,需要产品做参考。这样的目的以产品体验为主,像竞品分析应该就不要了,总结分析中的产品优势、产品劣势、产品功能&体验建议,运营&推广建议就不要了,更多应该体现在产品的交互、视觉、功能、迭代路径、运营等参考方面。2、做为第三方想了解一款产品到底做的如何。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对产品本身统筹的了解,产品体验不用这么细。应该着重战略层,然后特色功能,重要业务流程,交互体验设计评价就够了。其他模块照旧。3、想求职,体现你对产品的了解和思考。这样的目的除了产品体验外,加入对竞品的对比分析就很有必要了,这样你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一款产品。上面的模板就比较适合。看完这个模板,相信大部分同学还是懵逼的,下面我以“想求职,体现你对产品的了解和思考”为目的来分析一款产品。我从事二手车行业,以瓜子旗下C2B拍卖平台“车速拍”为例来详细讲解。操作环境产品体验战略层1、用户需求用户卖车想卖的快、卖的高,而且还很便利、很容易、很轻松就能实现的话,用户做梦都会笑醒。这是用户卖二手车过程中的迫切需求。2、产品定位目前直客(普通车主)卖车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直接卖给车商,不管是通过58、二手车之家找到车商,还是到市场卖,都是属于这种类型;二是直接卖给4S店或做置换;三是给C2B拍卖平台;四是给瓜子、人人车这样的C2C平台出售;五是做寄售(很少)。那如何让用户卖的快、卖的高,还卖的很轻松呢,这就是车速拍的产品战略。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瓜子能实现卖的高,但卖的不够快,而且不够轻松,遇到对卖车体验有要求的客户该怎么办?瓜子属于C2C交易,对车源品质有要求,若不满足品质的车源瓜子该如何处理,就放弃这部分用户吗?直客卖车都不会对车源进行整备,若是车辆品相不好,虽然骨架无损,但可能难以卖出高价,导致长时间难以成交,这部分车源又该如何处理?很多直客对车价是没有概念的,瓜子的定价可能不满意,这部分用户很可能就去其他C2B拍卖平台试试了,一试可能就损失了这个用户。所以瓜子也需要给关注价格的用户一个有说服理由的价格参考。车速拍就应运而生,C2B拍卖模式,车商竞拍车源,卖的快,卖的轻松,而且相对价高。车速拍受益于瓜子,同时也受制于瓜子,这个我们不深入讨论了。3、市场分析分成二手车行业的整体分析及C2B模式的分析两块。二手车行业整体趋势1、2016年二手车交易量破千万,且随着限迁政策的放松和汽车置换时间的来临,未来还会增速2、电商快速增长C2B模式市场分析1、平安二手车为C2B模式已经在16年初关闭,又一车被车置宝合并,开新二手车被车来车往合并。二手车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下半场,C2B模式剩下车置宝、天天拍、开新二手车。2、C2B模式运营了多年,获得了资本及市场的认可,所以C2B模式已经是被市场验证过的成熟模式。范围层1、基础功能车辆订阅:这是车源交易平台很常见的一个功能,因为车源较多,而车商做车都有自己擅长的车源,所以需要订阅功能,当有符合要求的车源时及时通知。通过品牌、所在地、价格、排放标准等进行设置。车辆筛选:车辆筛选是最基本的一个功能,通过车龄、里程、过户次数、排放标准、车况等级等进行筛选。车辆列表:查看车源的基本方式。车辆检测报告:每辆车都有详细的检测报告,最先展示车辆评级,然后评估师的综述,最后从主架构、外观、内饰、发动机舱、底盘悬架、路试、随车工具七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车辆竞拍:车辆竞拍功能,价高者得,车商每台车都可出价参与竞拍。2、特色功能一口价:拍中车源之后,若非车况差异,否则不能议价,只能以拍中价格成交。每小时上新:每个小时都会上一批新的车源,不再是传统拍卖平台一天固定上一批车源的模式。新的竞拍模式:拍卖前10分钟为自由出价,车商可以任意出价,10分钟即产生出价结果,而其他拍卖平台基本都需要十几个小时;若有车商中标,其他车商还可参与出价,只可加价,最终以“车商荣誉”“出价金额”做为排序规则。低门槛:下载APP后,不用注册就可直接查看车源;然后可通过APP自行注册,操作简单。而其他C2B平台要么不登录无法查看车源,要么注册审核要求极高,需要提供很多材料。结构层1、页面结构图2、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图在于宏观上分析业务流程,并不细致。3、重要功能操作流程图其中,车辆竞价、车辆检测、车辆成交、违约处理、代看车等属于重点功能,我这就不一一详细分析了。我以违约处理和代看车为例。(1)成交过程中的违约处理(2)代看车框架层页面太多,流水账就不记了,我把重要的几个页面给大家做分享。1、重要页面(1)首页。首页中最关键的就是能直接看到刚上架正在竞拍的车源,说明正在竞拍的车源对车速拍来说最为重要。其次即将上架的车源也可以提前查看。其次能推荐车源分类,折扣专场、精品车、降价车等。丰田、本田、别克、大众等品牌快捷方式,对车商选车来说,实际意义不大,不如改为价格区间或者排放等。(2)车源详情页。车辆服务费明确说明,下面的促销、帮买展现形式让用户看的很明白,这个展现方式感觉不错。评估师综述内容繁多且冗长,不利于阅读,建议分类,从外观、内饰、机械、结构、证件等方面进行归类说明。车辆检测报告汇总的展现方式很好,清晰的看出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正常。识别二手车具体车型时,并不是说给了一个车型名称车商就能知道这台车是什么配置。比如舒适型、豪华型等,车商一般通过配置进行区别,所以差异化了亮点配置就特别关键。车辆配置虽然全部展示了,但是不够明确突出,看起来比较费神,而且配置是为了确定车型的,所以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更好。车源图片、车辆介绍、车辆检测报告、基本信息、配置信息在一个页面上,查看整个车源信息很方便,没有切换,用户思考会比较顺畅。(3)车辆检测报告页主架构、外观、内饰、发动机舱、底盘悬架、路试、随车工具,全部位于一个页面,上下滚动就可查看,非常方便。而且顶部还有tab页显示,即可做快速定位,也可滚动时给予提示。全部正常默认为收缩状态,若有异常选项,则默认为打开状态。比如现在的事故排查全部正常,为收缩状态。车况先以车辆结构示意图的方式展示,车况损伤严重程度、损伤部位一目了然,其次有具体的损伤照片,可以再次确认损伤情况。(4)个人中心页面因内容太多,不止归了类分了模块,而且我的钱包、会员中心、我浏览过的车源等还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了区分2.不好的体验每次点击车辆进入车辆详情页,都非常慢,甚至等待超过10s,一般用户早就崩溃了,这个是优先级最高最需要解决的。首页点击日系车,然后再点击车源筛选项,不管是品牌,还是筛选,点击后不选择,点击左上角返回按钮,竟然直接退回到了首页,竟然直接退回到了首页。个人中心车速贷页面,若没有完善个人中心,点击后,竟然是这样的页面。发现什么不对了么,竟然木有返回按键,My God,只能按Home键强制关闭APP了,没法退出了。表现层1.视觉设计在评价视觉设计之前,我们先说说该如何评价一款APP的视觉设计,包含哪些元素。我们常能想到的是字体大小&颜色、按钮大小&颜色、页面布局&留白、图标样式、图片样式、背景颜色、视觉统一等,然后这些整体让我们形成了一种视觉体验,是简约、高逼格,还是繁杂、low逼、山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视觉设计师,也不是专业的UE/UX,但我知道若只是这样来评判一款产品的视觉效果,肯定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全面的。我们可以看看这两篇参考文章,来相对全面的了解该如何评价一款产品的视觉设计。文章一:对于App界面,怎样的视觉设计才算优秀?文章二:浅谈视觉设计与用户体验的统一评价视觉设计四要素:结构清晰、美观、一致性、视觉和用户体验的统一。(1)结构清晰车速拍产品布局结构清晰,不会让人产生困惑。大的三个模块,首页、随时拍、我的,每个页面功能点明确,重要的车辆详情页及车辆检测报告,结构布局的也很好。(2)美观车速拍产品风格简约,绿色为主色调,让人感觉比较舒心,美观性相对较好。字体大小基本控制在三种字体大小,颜色因突出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也不显得混乱。按钮颜色和大小设置的都比较合适。白色做为主要背景色,加上适当的页面留白。(3)一致性产品视觉效果的一致性主要看文字、按钮、背景色、图标、图片等是否统一。车速拍体验下来相对统一。唯一存在的疑惑是,蓝绿冷色调和红橙暖色调混搭在一起,对用户体验来说有何影响,不过很多的APP都是这样的设计。(4)视觉和用户体验的统一视觉和用户体验统一性较好。主要文字为黑色,描述文字为灰色,特殊作用、链接为其他颜色,按钮为绿色,符合用户体验。用户评价我感觉用户评价对一个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而我们本身并非用户,体验报告若只从我们自身出发,难免偏颇。所以真实的用户评价,对我们评判一款产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1、获取渠道我们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取用户评价,分为公开渠道、半公开渠道、封闭渠道三个方式获取。(1)公开渠道百度微博(本产品相关话题)贴吧(本产品相关话题)知乎(本产品相关话题)AppStore、安卓应用市场中的评论(2)半公开渠道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信群、QQ群(3)封闭渠道用户反馈用户调研用户访谈2、车速拍用户评价由于用户评价要充分,而且还得去除杂音,否则不但不能正确评估产品,可能还有负面影响。由于工作量较大,请原谅我的偷懒。(1)百度。通过百度搜索出来结果很少,且都是负面评价。最少可以说明三个含义,一车速拍不重视百度;二车速拍的用户数还不够多;三有竞争对手或者体验很差的用户忍不住来吐槽。(2)贴吧。可以看出问题集中在充值及提现上面。(3)AppStore用户评论。因为用户评论不够,AppStore上面没有展示任何评论,我们通过应用雷达(一款做ASO的应用服务,请叫我雷锋)查看。当然因为评论较少,可能存在运营方刷评论的情况,自行分析。可以看到用户集中的问题在于客服和提现体验不好,而且非常令人不满。(4)微信群。可以看出用户最大的使用障碍是在保证金及扣款担忧上面。产品规划&运营推广产品功能迭代路径任何产品都并非一蹴而就,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拥抱不确定性。过去火箭式的发布产品已经不复存在了。就像张小龙所说,我也不知道微信三个月之后的样子,因为我的认知在不断提升。看产品功能迭代路径,可以让我们知道,该产品是如何一步一步更新到现在的版本,最先开始做的核心功能版本是怎样的,后面如何进化。然后放弃了哪些功能,加强了哪些功能。车速拍产品功能迭代路径,我们通过应用雷达的APP版本更新历史查看。版本号:1.1.0更新日期:2016年08月22日1、新增APP城市定位功能 2、新增新车源、降价车源消息提醒 3、优化性能、操作体验更加流畅版本号:2.0.0更新日期:2016年12月01日1. 首页大改版,每日新车整点抢拍; 2. 登录页优化,登录注册更加便捷; 3. 其他细节优化。版本号:2.0.1更新日期:2016年12月09日部分体验优化 近期更新: 1. 首页大改版,每日新车整点抢拍; 2. 登录页优化,登录注册更加便捷。版本号:2.1.0更新日期:2017年01月06日功能更新: 1. 城市筛选可以看“全国”啦,全国车源一网打尽; 2. 车源详情页新增分享,可以转发给大伙儿看车啦; 3. 其他用户体验细节优化。版本号:2.1.1更新日期:2017年01月18日功能更新: 1. 城市筛选可以多选城市,一步查看多个城市车源啦; 2. 其他用户体验细节优化。版本号:2.2.0更新日期:2017年03月12日功能更新: 1.随时拍大改版,操作体验更加流畅 2.车源列表新增车况等级,车牌归属地 3.其他细节体验优化版本号:2.3.0更新日期:2017年04月04日功能更新: 1.“我的”页面大改版,竞拍车源,账户,订单操作更方便 2.随时拍筛选器优化,更快更方便筛选车源 3.其他体验优化版本号:2.4.0更新日期:2017年05月22日功能更新: 1.详情页大改版,查看车况信息更加清晰,使用体验更加流畅 2.其他体验优化版本号:2.4.1更新日期:2017年06月14日本次更新 -新增微信支付功能,赶快充值啦 -其他的体验优化…从更新历史可以看出,车速拍一直处于功能迭代更新之中,直到最近几个版本才是主要进行优化,说明目前的功能已经趋于稳定。而且其发布版本的节奏较快,在每次改动这么大的前提下,保证半月一个版本。运营方案因为车速拍没有经营微博,也没有公开渠道查询,所以历史运营方案难以查询。我仅以当前版本运营方案说明。1、折扣专场。带有折扣的车辆可享受服务费折扣,服务费折扣计算方法:当月活动时间内成交第一台,服务费9折优惠;成交第二台,服务费7折优惠;第三台,服务费6折优惠,成交第四台以上(含),服务费2折优惠。2、服务费返券50%活动。活动期间拍车即返50%应付服务费优惠券,不限拍车数量;活动期间车源在成交且已定审核后,即可按照应付服务费50%获得服务费优惠券,不限获赠次数。推广策略同样因为车速拍没有经营微博,也没有公开渠道查询,所以推广策略也难以查询。因为车速拍的车源都来自瓜子,所以车源的推广策略我们就不说了,只说商户端。我知道车速拍在重要城市成立了线下门店,而车速拍的拍车用户都是二手车商户,非常精准的人群。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车速拍会通过线下二手车市场地推;线上通过二手车之家、华夏、58等获取车商联系方式然后精准推广。竞品分析竞品分析让我们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目的产品到底做的如何。不过若只是体验产品,竞品分析可以不写。竞品筛选车速拍为二手车C2B拍卖模式,解决同样需求的同类产品有:车置宝、天天拍车、开新二手车、车来车往;解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有:车易拍、优信拍、汽车街、联盟拍等。我们筛选分析主要竞争对手车置宝、天天拍车。产品定位车置宝、天天拍车、车速拍都是二手车C2B拍卖模式,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所以竞争将会最直接、最激烈。车置宝、天天拍在可以预见的几年之内,定位都将是全国性质的C2B拍卖模式。不过虽然车速拍是C2B模式,但车速拍是瓜子的辅助,瓜子不可能单独剥离出来,像瓜子一样去推广,瓜子强则车速拍强,瓜子弱则车速拍弱,所以实际上是瓜子跟他们的车源竞争。市场分析目前车置宝、天天拍都已经开启了全国战略,都将在年内覆盖全国四十到五十个城市,完成对国内重要的一二线城市的全面覆盖。有瓜子的地方就有车速拍,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一百多个城市。车置宝、天天拍的应该在互相对比,两家的拍卖车辆每天都保持在1200-1500左右。天天拍在16年11月率先完成C1轮1亿美元融资,并开启分众、地铁等广告推广。车置宝在17年3月完成1亿美元的C轮融资之后,又在6月完成5亿人民币的C+轮融资,且已经全面开启了广告推广。瓜子在6月完成4亿美元的B轮融资。我们再来看看APP应用数据。(1)车置宝。车置宝用户端这是车置宝用户端APP在App Store中的下载排名,可以看出车置宝广告效应还是有效果,拉动了下载,最近排名维持在一百多。车置宝车商端这是车置宝车商端APP在App Store中的下载排名,波动性较大,最近维持在二百多。(2)天天拍。天天拍用户端这是天天拍用户端APP在App Store中的下载排名,最近排名维持在七百多。天天拍车商端这是天天拍车商端APP在App Store中的下载排名,最近排名维持在六七百左右。(3)车速拍。车速拍车速拍因为车源来自瓜子,所以暂时没有用户端,只有车商端。这是车速拍APP在App Store中的下载排名,最近排名维持在五百左右。以上数据来自应用雷达。从App Store排名来看,车置宝用户数最多,这跟其最近的广告投放应该有直接关系。天天拍和车速拍在商户端相差不多。另外还可以从易观千帆上查看用户数、用户分布等。功能对比拍卖模式不同:参拍要求不同:具体拍卖规则不同:其他功能大同小异,界面设计、视觉效果等差异比较大,我们在体验对比中分析。体验对比三个产品对比下来,从视觉效果和交互体验来说车速拍是最好的,天天拍次之,车置宝垫底。从APP的体验可以看出,车速拍的产品运营互联网基因还是比较强的,天天拍和车置宝就比较差一点。但二手车交易有很重的线下体验,除了APP之外,还有最重要的线下成交环节,成交环节又分为用户端和车商端,另外还有客服、商户维护,这几块没有体验,暂不发表意见。不过从天天拍、车置宝的产品体验我们也可以看出,针对toB的产品,能为商户创造实际的商业价值是最重要的。其实针对拍卖来说,商户能不能拿到价格有优势并且车况有保障的车是最关键的,产品体验可以慢慢优化。总结分析从产品定位来说,车置宝、天天拍会进入直面的厮杀,而车速拍做为瓜子的辅助产品,竞争实际上是瓜子、车置宝、天天拍的竞争。从市场分析来说,车置宝、天天拍的融资都相差无几,车速拍也不缺钱。覆盖城市来说,车速拍覆盖城市最多,天天拍、车置宝相差不大。APP数据来说,车置宝最好。从功能来说,有差异,但都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拍卖模式,谈不上谁好谁坏。从体验上来说,车速拍胜出,车速拍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车置宝、天天拍要差一些。产品优势从首页、车源详情页、车辆检测报告、个人中心等页面综合体验来说,车速拍的交互设计和视觉效果做的最好。车速拍重视线上运营,搞了很多优惠促销活动,还有专门的折扣专场,而车置宝、天天拍几乎没有。车速拍的体验门槛更低,无需注册即可查看车源,通过手机号即可自行注册,车置宝、天天拍需要认证注册。车速拍城市覆盖有优势,已经覆盖了一百多个城市,而车置宝、天天拍今年目标是五十个城市。产品劣势车速拍因为是瓜子的辅助,车源已经被瓜子筛选了一轮,所以车源质量没有那么高,老旧残破车居多。车速拍的品牌知名度、推广和投入不如车置宝、天天拍。车速拍起步较晚,商户数量不及车置宝、天天拍。因为瓜子为C2C模式,跟车商有一定嫌隙,所以车速拍必然没有那么受待见。从拍卖模式来看,天天拍、车置宝都是固定的一天拍卖模式,而车速拍只有十分钟,所以拍卖价格必定比不上车置宝、天天拍。因为车速拍的定位,既要满足瓜子对车源定价的参考,也要满足车商的成交,所以比较尴尬。十分钟的拍卖模式注定成交率不高。通过用户评价可以看出,商户对车速拍保证金、充值、提现、客服等方面非常不满。产品功能&体验建议重视客服的服务,很重要。优化充值、提现体验,很重要。修改详情页加载速度,刻不容缓;车速贷、首页热门车源筛选功能bug。产生中标价后,商户第一次出价后,二次确认价格时,写上总价,这样车商会更明确价格。车辆详情页,在帮助车商确认车型上应该做更多优化;然后在车况的描述上应该更清晰明了,要不然内容多,影响阅读。运营&推广建议推广:因为车速拍面向的都是精准的二手车商,所以推广一定是以线下地推为主,为了维护商户,销售人员会经常性的拜访商户,送些商户需要的小礼品不错。推广还可以跟一些拥有商户资源的组织、机构、公司进行合作,这样能节约不少时间和成本。运营:商户拿车都为利益,所以除了被瓜子淘汰下来的次品车,也应该增加一些品质高一点的车,要不然会形成垃圾车的形象。其实在二手车拍卖模式下,规则都非常严谨,而出错后的成本又非常高。这就导致了商户体验的代价非常之高,而商户一旦成交了一次,获取了利益,后面反而就很容易了。因为拍卖环节必定较复杂,除了降低注册使用门槛,能让商户模拟使用拍卖,这样愿意尝试的人会增加不少。获取商户不易,所以在退还商户保证金的时候都是各种拖延。关于钱的事都是大事,你又不是京东是吧,一旦在退款中让商户产生了不好的体验,这等于是逼商户退完钱之后再也不要用这垃圾平台了,适得其反。报告分析好了文章写完了,看下我们通过这篇报告获得了什么,目的是否达到。首先,我们全面了解了车速拍的产品体验,用户需求、产品定位、市场分析、功能特色、页面结构,重要交互和视觉设计。我们了解了车速拍用户评价,知道用户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产品规划&运营推广,知道车速拍的产品规划路径和运营推广策略。我们通过竞品对比,知道车速拍和竞品差异情况。最终通过总结分析,我们知道车速拍的优劣势,还提供了一些建议。看看我们的目的:想求职,体现你对产品的了解和思考。虽然这篇文章在产品体验上的分析还不够细致,深度还不够(这块确实要非常深入仔细的分析),但目的已经基本达到。自白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最近在看如何写产品体验报告,发现很多知乎的热门回答确这么片面,想给大家一个参考。二是自己学习总结。我再次强调,写报告一定要明确目的,明确目的之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框架。从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写一篇产品体验报告是个很费时的工作,报告只是形式,达到目的才是关键。另外感觉还有困惑的,可以参考另一篇产品体验报告,写了份报告,我去百度金融实习了 | 读者故事。
7月14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介绍《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 阮煜琳 摄中新网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14日在北京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公众高度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只有五成受访者经常做到绿色消费,践行度相对较低。93.3%的受访者表示践行绿色消费对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但只有5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存在较大差距。报告显示,在具体实践中,各类绿色消费行为都不太理想。公众做得相对较好的是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经常做到“购物时自带购物袋代替塑料袋”和“点餐时不要一次性餐具”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8.4%和44.6%;其次是“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经常做到的人数占比超过四成;表现相对较差的是购买绿色产品。调查显示,公众认为购买绿色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实际践行程度较低。公众认为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实际践行程度较低。分别有84.6%和88.4%的受访者认为“点餐时不要一次性餐具”和“购物时自带购物袋”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受访者经常践行这两种行为的人数占比较低,仅有44.6%和48.4%。对于阻碍公众选购绿色产品的因素,调查报告认为,无法识别绿色产品、产品质量没保证是阻碍公众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同时产品价格和类型因素也影响了公众购买。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阻碍自己选购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哪些是绿色产品,缺乏推荐信息”和“市场管理不到位、绿色产品质量没保证”。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自2019年起每年跟踪调查评估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状况,并发布年度调查报告。(完)
偶然翻到了以前写的一篇调研报告,是关于公司部署云桌面的可行性报告,不是具体部署方案,放到这里给大家一个参考。憨厚1、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数量巨大的 PC 设备使得企业对于员工个人电脑的日常管理变得十分复杂。升级补丁、安全策略、日常设备维护等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针对我们公司工作地点分散、移动设备开始应用于办公、更新换代的巨大压力以及较高的数据安全要求, 传统的 PC 设备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办公需要.。近年来云计算概念开始兴起, 云桌面这一新型办公形式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作为虚拟化技术的延伸, 云桌面依赖于服务器端的计算资源, 安全性高、管理方便, 而且适用于移动设备。目前,云桌面在国内外已经有了众多的应用案例, 这为我们公司的IT办公设备的选择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报告将详细分析云桌面的具体应用方案以及其应用对于我们公司的现实意义,还有应用过程中公司需要认识并规避的风险。2、云桌面系统介绍云桌面又叫虚拟桌面,是云计算在前端的一种体现,具体表现为通过瘦客户端设备或其他任何与网络相连的设备来访问跨平台的应用程序。目前主流云计算厂商基本都有开展云桌面方面的业务,对其功能定义大同小异。比如,IBM对自家智能商务云桌面(IBM Smart Business Desktop Cloud)的描述为:“可以通过瘦客户端或者其他任何与网络相连的设备来访问跨平台的应用程序, 以及整个客户桌面”。其他厂商的服务虽名称不同, 但具体业务也符合以上描述。可见, 云桌面是一种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它允许不同的前端通过专用程序或者浏览器访问驻留在服务器端的个人桌面以及各种应用, 其用户体验和传统的 PC办公是相同的。 3、云桌面系统建设对于我们公司的意义我们公司是一家横跨省、市、县三级的公司,地域分布较为分散,目前省级职工是300人,地市级职工150人,县级30人。以地市和县二级为分析对象来看公司的信息化现状,主要存在这么几个问题:1、维护工作困难。单位人员每人配备一台电脑,个别职员是两台,并且电脑之间存在型号、操作系统等上的差异,加上公司的维护人员较少(地市五人、县级靠其他部门职员兼职),导致维护的工作量很大。2、数据安全要求较高。公司对于数据安全要求较高,但现状是由于职员的日常工作都是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的,上机操作很难被监督和规范,没办法有效地推行一套系统的安全机制,导致安全工作推进困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3、能耗大。公司现有的一人一台以上计算机的办公方式造成用电成本、设备维护费用较高。像公司日常使用的PC机,由于使用频繁,一般两到三年就需要更换一次,而日常机器部件的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些都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损耗。4、办公场地限制。现有的办公方式限制了职员的办公场地,不能支持员工的移动办公。当员工因业务需要提交和查询数据时,只能回到公司通过PC机完成,这大大限制了员工办公的效率和及时性。4、云桌面应用对公司的意义针对公司现存的办公困境,云桌面对应的有如下优点:1、维护成本低、工作量小。由于云桌面的服务器集中部署,前端的瘦客户端化,使得维护工作的关注点从各种各样、需求各异的客户端转移到了标准统一的后台,标准的统一和轻客户端化是降低维护成本的关键。2、数据安全。对公司内部而言,由于所有的办公需要的上机操作都转移到了后台,且被统一的标准所规范(如可通过技术手段禁止外接设备),使得职员的所有上机操作都处于信息中心的监控之下,并且标准的统一也会大大简化安全监控的难度。对公司外部而言,由于数据集中在数据中心,使得数据的防护工作变得集中,由于数据中心的防护等级远高于办公PC机,同时数据中心会配备灾备中心,这就保障了数据的对外安全。3、更新换代方便。从软件的角度来讲,所有办公需要的功能都部署在云端,可以完成中心一点升级,多客户端零成本同步。从硬件的角度来讲,云桌面对客户端的性能要求极低,针对公司目前的现状,可以采取两步走的升级策略,第一步是在原有PC的基础上部署云桌面,第二步是逐步更新到最先进的云桌面系统,即客户端只需要一台显示器外加输入输出设备即可。这使得更新换代的成本比较低。4、节能。据统计,采用云桌面以后,每个用户的耗电功率平均小于25W,相较于传统办公方式,全年可节省电费约68%。同时,集中的统一管理,使得以往因PC损耗造成的成本得到节省。以联想云为例,云桌面的部署可使运营成本减少55%,总体拥有成本减少65%。5、随时随地办公。因为办公功能的线上部署,云桌面允许职员随时随地办公,只要提供必要的网络环境和满足云桌面接入条件的终端即可。这可以解决员工外派公务的移动办公问题,员工只需要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任何可以接入公司信息中心的终端,在完成准入认证之后就可以实现移动办公了。5、国内外公司部署云桌面的现状和服务厂商目前,国外的很多政府机构和大公司都应用了云桌面系统,比如白宫、FBI、谷歌、微软、Facebook等。在国内,云桌面起步比较晚,但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华为和联通。拿华为来讲,2009年华为的上海研究所部署了云桌面,仅前期的硬件部署成本就节省了40%,电费节省了71%,系统部署周期从原来的超过3个月缩短到1周,IT维护人员从原来的200人精简到了9人。市面上比较好的服务厂商有:Vmware、Citrix、微软、IBM、SUN。在国内,Vmware、联想、华为、、深信服、华三、Citrix的技术解决方案比较火热。比如深信服提供的解决方案,通过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三大板块来实现云桌面的应用,目前深信服的解决方案已成功地在包括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在内的多家企事业单位部署6、关于我们公司部署云桌面系统的建议考虑到我们公司的省、市、县三级地理分布结构,和已有的设备基础,建议部署方案如下:第一个阶段,在原有办公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过程非常简单,根据常用的技术选用(一般是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信息中心),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调试即可,难点在信息中心的改造,为了满足对云桌面的支持,信息中心需要彻底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功能部署、数据安全策略应用、灾备中心升级和硬件更新。其中,根据本公司的情况,功能部署方面,需要将以前传统PC办公方面的内容全部迁移到云端部署,安全策略方面,可以通过用户权限授权的方法限制非法的访问,同时在云端部署一套监视系统用于实时监视用户在云端的操作,灾备中心升级方面,通过设置一个备用的数据库服务器,将主服务器的所有数据进行备份,按照最严格的灾备策略来讲,数据的灾备需要一天一次,硬件更新方面,为了承载庞大的云桌面系统,需要相应的提升公司信息中心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储备能力。(**这个没有链接,所有厂商的解决方案都是这么做的,或者说云计算的应用各个厂商大同小异)第二个阶段,随着原有PC机逐渐达到使用年限,通过对信息中心的少量改造和分批更换淘汰的PC机,支持客户端的无处理化即只需要显示器和必要的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鼠标、打印机、扫描仪等。这个阶段的改造包括:信息中心集成支持原有PC机的图形显示处理功能、更多的与各种办公外设匹配的接口。具体的系统架构图如下:云桌面架构图7、公司部署云桌面可能面临的问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部署云桌面可能面临如下问题:1、较大的更新成本。从传统的PC机办公模式转换到云桌面的办公模式,会有一定的成本,成本主要包括:服务器升级成本、网络升级成本、软件功能开发成本等。2、较大的学习成本。虽然云桌面办公与传统的PC机办公差别很小,但职员也是需要一定的培训的。3、网络依赖性。云桌面办公相较于传统PC办公,对网络的依赖性会变大,并且随着公司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这种依赖性会变得更大。不过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公司内部的局域网来解决。4、维护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根据公司的现有规模,尽管云桌面相较于传统的PC办公可以节省大约60%-70%的维护量,但关键工作的技术水平要求会比较高。关键工作包括:安防系统、日常信息中心的运维。 (这个数据来源于对华为和上海联通部署云桌面节省维护量的统计,因为每个公司部署云桌面的维护成本都不会一样)8、总结云桌面是组织办公未来的方向,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积极地考虑和实验云桌面的部署工作,也在成本和效率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针对公司目前的办公成本高、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的现状,应用云桌面会提高公司的办公效率,降低安全风险和维护成本,也会更好地兼容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所以建议公司考虑部署云桌面。
本文转自【大众网】;近期,《下沉市场K12教育培训行业调研报告》发布。报告指出,经过一年多时间,教育OMO成为行业共识,绝大多数机构都认同OMO模式是未来的主流教育模式。报告显示,95.6%的机构认同“未来的教育模式一定是OMO(线上线下相结合)”这一观点,77.14%的机构想拥有推出在线课的能力。2020年初,疫情突袭,众多教培机构都经历了长达半年多的停课时间。今年1月,随着气温下降,北方疫情引发小风波,部分地区校外培训机构停课。此次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春节过后,各地陆续出台复课通知,2月底、3月初各地教培机构开始有序复课。与此同时,机构转在线的方式从疫情初期的借助直播平台逐渐过渡到与第三方教学解决方案平台合作为主。2020年疫情爆发后,直播工具类软件,如钉钉等成为教培机构转线上的主要方式。但在2021年,86.57%的机构选择与能够提供全套在线教学解决方案的平台进行合作。OMO仍是主流选择,超七成机构希望拥有在线能力。对于机构来说,一方面,OMO模式能够让机构自如应对不确定性极大的疫情,赋予机构在疫情危机来临时以极低的流失率转线上的能力;另一方面,OMO模式能够帮助机构拓宽影响范围和招生边界,提高机构的教研、教学、辅导、管理及营销五大层面的在线化能力,加速机构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抓紧建设线上能力成为机构的头号任务,未来,是否拥有被家长认可的线上能力也将成为影响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家长对机构在疫情期间上在线课的接受度较去年有明显提升。报告显示,2021年家长选择“线上课为主,先下课为辅”和“只想上线上课”的比例为68%,超过去年的17%。但是,相比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3-6线城市)在线渗透率可提高空间仍然巨大。需注意的是,下沉市场家长对课外辅导机构的了解和信任更依赖于亲朋好友推荐,他们更看重辅导机构的学习效果。报告显示,78.26%的家长从亲朋好友推荐了解课外辅导机构。目前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依然不均衡,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而当地学生存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诉求,市场存在巨大的缺口。2020年疫情期间,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在线教育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下沉市场对在线教育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不少在线教育平台把目光由原来的一二线城市转向三四线甚至更低线的城市,掘金下沉市场。近年来头部在线教育企业和传统教育巨头等通过多元获客方式抢占下沉市场。春晚、热门综艺、影视剧等都深受在线教育广告投放的青睐,甚至还展开明星资源的争夺。此外,教育机构也积极向互联网、电商行业学习获客经验,探索流量投放、社群、地推、体验店等渠道获客。据统计,2020年暑期教育行业营销烧钱的资金达到了60亿,是上年同期的两倍。面对在线教育机构和传统教育巨头们的攻城略地,下沉市场的中小培训机构也在艰难地抵御外来侵略。为提升运营效率、教学质量和服务,他们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工具和产品武装自己,打造护城河。以K12教育供给平台爱学习教育合作校陕西商洛乐思教育为例,借助爱学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乐思教育从一个普通的培训班向专业的辅导机构转型,从40人次增长到现在的1500人次,机构的运转也更加高效稳固。据了解,爱学习教育自2016年开始抢先布局,并已成功探索出“爱学习新面授”、“爱学习AI好课”、“爱学习3阶课”等创新OMO产品,能够为中小机构提供成熟的在线化产品与技术支持,帮助机构转型OMO教育。并针对线下K12机构在教研、教学、辅导、管理与营销五个在线化能力的缺失,爱学习为中小教培机构提供从产品、技术到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在K12在线教育日渐成熟的产业链中,以教师角色的分工化表现最为明显。主讲与辅导职能的分离,创造出全新的职业——在线学习服务师(辅导老师)。为学习效果服务的“辅导老师”最早出现在线下双师课堂这种OMO教学模式中。2019年,在线大班课“暑期大战”期间,在线学习服务师正式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在线大班课“低价转正价”的关键因素。随着K12在线大班课的扩张和下沉,在线学习服务师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一场“在线学习服务师”争夺战不可避免。各大机构早已提前布局,纷纷建立辅导老师培训基地,通过标准化培养高质量的辅导老师,提升教学服务。公开资料显示,武汉、长沙、成都等毕业生生源较多、高校密集的中西部二三线城市成为教育机构优先选择的在线学习服务师基地。既满足了K12教育品牌本地化、下沉化的趋势,又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另一方面,基地的建立让追求离家近、生活舒适度高、在本地有竞争力的薪资的就业人群有了新的选择,也令企业可以从中筛选更符合职业需求的劳动力。K12教育品牌下沉趋势的持续,“区域网校模式”将成为下一条细分赛道。无论K12教育品牌采用OMO或是在线教育模式进行下沉,都需要在线学习服务师能够依靠本地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运营……实现差异化竞争。爱学习教育认为,未来,在线学习服务师必然会成为一种标准化与个性化并重的新职业。对于2021年下沉市场教育行业发展形势,爱学习预测:预测一:OMO模式已经成为各类教培机构普遍认可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实现业务下沉、扩张,或是应对突发情况,OMO模式都能保证机构进退有据。因此区域教培市场中,各细分赛道,无论是学科培训类、托管类、素质教育类机构,都陆续试水双师模式,双师模式或将迎来一轮集中爆发期。预测二:下沉市场K12机构防疫常态化,线上+线下有备无患。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不少线下教培机构除了正常上线下课,也会提前做好疫情来袭转线上课的准备。调研数据显示,3-6线城市中,约有72%的机构校长在今年疫情前,就已做好随时转线上的准备。预测三:近年来,教培行业各类规范化政策的出台,如对资质、场地、师资等硬性要求,让小机构逐渐失去生存空间。加之受疫情影响,许多大中机构也遭重创,学员和口碑加速向龙头机构聚拢,区域市场市场集中趋势明显。目前,区域市场的头部玩家都启动了自己的OMO计划,在现有的全国性教培品牌与本地龙头品牌多强角力的情况下,中型机构仍有可能冲出借助OMO模式东风起飞的“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