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是高校比较多的省份,而且高水平院校也比较多。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而长安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是211工程、双一流建设大学。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陕西省的高校在招收优质生源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为了打开局面,陕西省高水平大学主动出击,向北京、上海、江苏、河南、浙江、广东等地发展,成立大学或科研机构,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省、市高校协作,创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一、西安交通大学C9联盟高校、位列世界一流大学A类,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首批“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等面各全国招收“少年班”的高校。(1)广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地处珠三角地理核心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广东省科技厅和广东顺德区人民政府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组建的。(2)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9月,正式登记注册为事业单位法人,挂靠在深圳市虚拟大学园,是首批入园的重点大学之一。(3)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200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与浙江省共建的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经浙江省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省校共建事业单位。以西安交通大学的技术、人才为依托,充分发挥省校双方优势,面向浙江与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重大装备、先进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分阶段设立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4)山东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是西安交通大学与青岛市政府、胶州市政府联合共建的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隶属青岛市高教工委和青岛市科技局共同管理。青岛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西安交通大学注入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在青岛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一体化联动发展。(5)上海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注册设立的产学研合作机构,代表学校开展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机构。2006年5月,正式登记注册为事业单位法人。(6)河南西安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2020年6月,河南省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并共建西安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7)江苏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是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的副厅级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研究院于2004年5月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挂牌成立。苏州研究院目前设立有重点项目与综合管理办公室、科技发展部、教育培训中心、产业与资产(财务)管理部四个管理部门,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精干负责的干部队伍。(8)河南洛阳西安交通大学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2020年6日14日,郑州市政府与西安交大签署了共建产业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洛阳市政府与西安交大签署了共建西安交大洛阳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合作意向协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西安交大签署了共建博士工作站协议。二、西北工业大学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高校,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1)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省太仓校区;2018年6月29日,西北工业大学与江苏省太仓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协议签约仪式在太仓市举行。太仓校区一期工程于2019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2021年6月底前完工使用;二期工程于2021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2023年6月底前完工使用。(2)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已于1999年10月成立,是集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为一体,已经成为学校“产学研”重要的对外窗口和“珠三角”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机构。(3)西北工业大学上海协同创新中心;11月21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西北工业大学关于共同推进“西北工业大学(上海)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和“西北工业大学(上海)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闵行区政府会议中心举行。(4)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2019年10月18日下午举行的2019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发布会上,西北工业大学与通州区政府签署产教融合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研究院建设迈出坚实一步。(5)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2017年1月20日,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在青岛府新大厦举行。于2017年7月签约落户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2018年4月投入使用。(6)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它是西北工业大学下设科研单位,于2017年成立。将重点开展海洋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集科技成果研发、领军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孵化、高新技术转移、创新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海洋等领域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载体,支撑青岛创新城市建设和西北工业大学一流大学建设。(7)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它是西北工业大学下属科研机构,于2018年成立。2018年2月6日,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在江苏太仓成立。2019年1月5日,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正式投用。(8)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2020年8月27日,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正式投用。2019年9月29日,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在宁波国家高新区揭牌。研究院将聚焦宁波传统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在科研领域资源,瞄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方向,聚集院士等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打造创新示范型研究院。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211工程”大学。入选“2011计划”重点建设行列,''两电一邮''(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成员。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2020年5月28日,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广州市合作共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作为“重大平台、产业及科技创新项目”,正式破土动工。(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研究院;2013年11月7日正式揭牌成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研究院将以突出北斗的卫星定位与导航应用产业为主要方向。(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共建的事业法人单位。(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技术科学研究院;2019年12月28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技术研究院揭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技术科学研究院将通过打造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把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城阳产教融合促发展再添新翼,助力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的项目投资总额为83亿2000万元人民币。将充分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聚焦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硬核”科技领域,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重大科学研究阵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示范基地。(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2018年2月3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研究院围绕以氮化镓和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亚毫米波器件与电力电子器件,开展芯片设计、制备、测试、封装和产业应用工作,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微电子领域的高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微电子产业培育三大平台。四、西北大学西北大学位列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高校。西北大学南海研究院已于9月28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揭牌仪式。五、长安大学长安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长安大学是入选了国家“111计划”高校,“双万计划”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长安大学杭州研究院(筹)已于2019年8月14日揭牌。尊敬的网友,陕西省五所高水平大学的举措,您有什么看法?欢迎提出高见!
来源:蓝鲸TMT蓝鲸TMT频道11月1日讯,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2019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科大讯飞正在西安打造丝路总部,打造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西安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孵化器和产业集群。他表示,丝路总部不仅仅做多语种研究,还要有源头基础创新的产品,最好是硬科技创新产品,把产品的总部和未来的收益都放在西安。刘庆峰表示,围绕科大讯飞平台的开发团队数量和合作伙伴的数量达到160万家,西安1.7万家,过去一年增加70%以上。此外,刘庆峰发布了四项硬科技产品,包括高端原厂麦克风、高精准吸顶式麦克风、高抗噪的耳机、SW识别终端。以下为演讲实录节选:今天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应用的落地,不是空泛的说,有三大标准可以对应:第一个标准就是说我们说人工智能应用红利期已经到来,你能不能看到真实可见的应用案例,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第二个标准这个案例是否可规模化推广,如果靠人力和资金推广的面子工程是没有意义的。第三个标准这个产品是不是能用统计数据证明应用成效,消费者不会因为你是人工智能就买单,一定是你节约了多少成本,提高多少效率、减少了多少危险工作等等。在这三大标准下,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等非常多的领域使用,教育的例子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人工智能分析每个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回到家里作业都不一样,把无效重复学习降低,省出大量时间进行课外训练,进行综合发展。把老师回到家里批改作业的时间,文科节约70%,理科节约40%到50%。医疗可以大幅度提高一线的诊疗水平,我们在安徽的一线的使用之后,把一线的诊疗能力从70分提高到90分,人工智能在司法中,在上海常态化应用,用人工智能自动在证据链贯穿之后,自动判断,现在已经从四个案件,推动到所有刑事案件,从上海推广到全国各地。另外人工智能可以不断推动公益活动,可以让盲人,看不见文字,但是可以听见文字,我们可以让聋人听不见声音,可以看得见声音。截止到今天围绕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给我们的聋哑朋友的应用1100万,每天有2500万人次在使用,服务超过70万的弱势群体。另外人工智能在进一步保护方言,全世界方言每一到两周一种方言消失,我们启动全球方言保护计划。人工智能利用红利的兑现确实今天已经到来。围绕科大讯飞平台的开发团队数量和合作伙伴的数量达到160万家,西安1.7万家,过去一年增加70%以上,我们正在西安打造科大讯飞的丝路总部,打造我们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西安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孵化器和产业集群,我们不仅仅踏实做,丝路总部不仅仅做多语种研究,还要有源头基础创新的产品,最好是硬科技创新的产品,把产品的总部和未来的收益都放在西安。今天作为硬科技的献礼,我们有四项硬科技产品:高端原厂麦克风、高精准吸顶式麦克风、高抗噪的耳机、SW识别终端,这四个都是最顶尖的。为什么这次硬科技宣布这四个硬科技放在西安,我们对西安确实很有感情,今天讲硬科技,软环境决定了硬科技发展的速度,我们自从跟西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我们不断的感受到了温度,去年科大讯飞创业20年都没有公关部,去年被人刻意抹黑,这个过程中收到对我们声援书就是西安高新区发过来的。今年10月8号被列为实体清单,科大讯飞的股票不仅仅没有跌,而且还涨了,而且我们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个过程中我们发了公告,给我们正式发来声援书的也是西安高新区,这是对科技企业的关心,第一时间表达对企业家和企业的诚信的坚信,使得我们对西安的感情比其它地方更深,我感觉因为有这么好的软环境,我们西安的硬科技一定可以发展更好。我们也期待在西安跟大家共同发展,打造人工智能产业、以及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更加美好的社会服务。谢谢大家。
撰文 | 李娜编辑 |简佳沣西扮演“原创硅谷”的模样更清晰了。30日在沣西启动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就明确指向“创新港一期为核心”,而这个崭新的科创平台目标任务是要打造出一个“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在这种大的方向机会下,资本早已先知先觉。3月18日,“商汤科技西安研究院”正式落地沣西新城,这也代表这家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第1次在西安“布局”。商汤科技“深链西安”“AI四小龙”尽管都还未上市,但在市场上已经打响了知名度,比如这家商汤科技,成立仅7年,已经成为“国家科技部指定的首个‘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商汤科技的核心技术一言以蔽之即是一系列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医疗影像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和遥感等。主要应用到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行业。射程范围也很广,目前仅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实现实战系统在全国32个省和地区的建设,覆盖率达94%。而这次落地沣西的西安研究院只是一个引爆点,因为据我们的观察,作为新基建运用场景,商汤科技在西安已经实现“多点开花”。▲图:商汤科技西安研究院在沣西新城正式落成启动1:融合文旅:西安文旅产业的优势很明显,目前有“先决意识”的企业已经在谋求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商汤科技正在“抢滩”,比如疫情期间打造的“博物馆AI防疫系统”就有效缓解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等的防控压力;应用到昆明池七夕公园的“AI+可视化”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公园安全管理能力。2:智慧交通:在西安地铁多条线路中,商汤科技AI技术已经应用了“脸码互通过闸”无感通行,这种技术运用到医院还可以有效提升通行效率。3:智能汽车:“追风少年”雷军都官宣下场造智能电动车了,说明这个领域已经孕育了巨大的商业潜能。商汤科技在本土的做法在于“打通产、学、研边界”,比如将与长安大学等高校共建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图:雷军要造车这些投资其实都是“撒胡椒面”,在国内多个城市都已经实现落地,但正如上文提到的,商汤科技的“重头戏”放在了沣西。早在去年7月份,双方签约的消息已经出现,根据协议内容,商汤科技将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投资建设“商汤科技西安研究院”项目,建设500人规模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院和西北最大的人工智能综合体验中心,与院所共建4座联合实验室,构筑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结合双方在公开场合的发言,我们分析一下商汤落址背后的可能性因素有哪些?1: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决心吸引到了商汤,尤其是沣西打造“科学城”、“硬科技小镇”等产业方向与之契合度高,整体产业氛围也利于商汤的长期发展。2:其西安总经理提到,作为一家技术型公司,必须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人才梯队去配合业务发展。交大创新港是不是刚好切题?3:据了解,省市区包括沣西新城在招引“大雁西北飞”的过程中,本身也有意给到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条件。同时研究院的落地,对于沣西实现把人才留在本地,培育新经济、支柱产业都将有较大帮助。本土AI“机会窗口”我们想透过企业去看一个产业。毫无疑问的是,“AI”成为“硬科技八路军”之一后,才在本土迎来了发展的快速通道。首先,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空前。2017年,《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中提到,将强化硬科技八路军“产业招商”,这也为后面优质企业的落地打下基础。2018年,《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出台,提出2021年人工智能上市企业计划达到3家,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2020年,科技部致函陕西省人民政府,支持西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本土“AI”产业发展逐步上升到了“全国话语体系”。同年11月,《西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指出2022年实现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全国领先。西安有机会在此实现“弯道超车”。数据也能反映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城市AI榜单排行来看,2018年西安还排在全国第12位,2019年首次跻身前10,2020年已经上升至第7位。其次,区域既定优势打底支撑。除了政策倾斜以及我们老生常谈的科研人才技术优势之外,人力成本、土地要素成本洼地效应明显等都是西安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但金融棒棒糖也要提示,在《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文件中,也直指了当前问题所在。 1:技术优势还未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比如2018年,西安的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排名全国第7,产业总排名却位居12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土企业未能良好的支撑起高校的科研优势。至于本土高校有多厉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科研创新能力位列全国高校第一。2:产业链中基础层与技术层薄弱。2018年数据统计,本土从事计算机视觉、AR/VR、语音识别等技术层的企业仅8家,从事人工智能芯片器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生产的基础层企业仅4家。这个数字也许有更新,但绝对不会增长太多。3: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结合前两点更直观的理解,目前华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京东人工智能加速器等一批头部人工智能公司先后落地西安,这肯定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思索,如何培育本土的龙头AI企业?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随着问题的暴露以及产业地位的抬升,西安“AI”已经迎来了“机会窗口”,我们认为这也是吸引商汤科技等外地龙头来陕的最大原因,毕竟行业先行者嗅到的是最敏锐的市场信息,同时也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共享和最市场化的产品。另外我们发现,在2017年伊始,“AI四小龙”中的另一位旷视科技,已经选择联手西交大成立联合实验室。沣西加注“科技底色”上一段落我们大致梳理了省市关于人工智能的相关政策,其实“机会窗口”也给到各区及板块。2019年沣西新城发布《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其中提到:“以建设中国西部AI科技城为目标,建成以沣西新城为核心的国家级无人系统创新高地,使沣西新城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善、技术水平领先的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沣西新城人工智能产业经济规模突破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经济规模突破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这种规划安排与沣西新城大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我们曾在《沣西重拾“科学城” 心急抢食“硬科技”》一文中提到过,其正依托一系列“硬科技小镇群”打造出“科学城”,且恰恰是本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提出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硬科技”。正是这种坚定地“创新基因”,做出了国内首个“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特色小镇——西工大“翱翔小镇”;中国西部最大的“智慧学镇”——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陕西省“保增长”重点支持项目——西部云谷。近来沣西在不断地深化这一特色,迎来了许多新动作。▲图:西交大、西工大、西农集结沣西1:获得高校支持:随着去年5月,西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落地,目前沣西已经集结完毕3家本土“双一流”高校,未来新城将更大程度的依托“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这种产学研的正向循环是“最佳范本”。2:加重金融助力:我们曾在《中信广发领投,沣西“小个子”获8家资方力撑》一文里记录过,2020年7月,沣西新城引导基金完成首笔出资,西安交通大学柔性OLED薄膜材料项目成为该基金首个获投项目,这对于沣西私募基金运行是“标志性事件”。2021年,沣西投资公司释放信号,将进一步设立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种子基金、“碳达峰”智慧基金、“双链”融合基金等,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3:创新企业加持:在与企业的最新合作中,沣西锚定具有“同类项”属性的朋友,比如陕旅集团进驻沣西“丝路欢乐世界”项目,不要看搞的是文旅,目前陕旅集团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据金融棒棒糖了解,这个投资200多亿的项目,特点就在于科技创新,包括运用AI、5G等技术打造“36小时微度假”智慧景区。回到文首,最新消息一定被刷屏了,我们想强调的是,备受全省期待新上线的秦创原就位于新城内,相信对于“决心下慢功夫”、“呼唤创新意志”的沣西而言,此刻是最好的见证者。
东北一直在期待出现领头雁,作为区域发展极,引领东北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起飞。《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编辑覃柳笛沈阳南湖公园目前,东北是我国唯一没有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根据原建设部2007年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的定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在中国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门户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迄今为止,已经“官宣”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均在其所在区域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与带动的作用。“东北振兴需要一个中心城市来领头。”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从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和促进东北振兴的角度上来看,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如果在东北出现一个国家级中心城市,“相当于有了一个取得东北振兴新突破的着力点。”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作为东北四大城市,谁有望成为那个“着力点”?沈阳雄心勃勃在东三省中,辽宁被称为“辽老大”,是发展基础最雄厚的省份,东北四城辽宁坐拥两个。沈阳作为“辽老大”的省会,在东北四城中,数沈阳对纳入国家中心城市体系的态度最积极。2020年12月,沈阳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包括“围绕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建设好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沈阳建设国家城市的总目标得到了省级层面的支持,在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沈阳要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能级,提高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过,沈阳近年来并没有发挥出足够强的经济带动力。2016年开始,辽宁省的经济总量整体“挤水分”,沈阳首当其冲,当年即出现负增长,引起广泛关注。此后,沈阳的多项经济指标在东北地区都出现位次下降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国家中心城市并不是纯经济的考量,作为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还要考虑其所在的区位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状况,以便于发挥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辽宁省曾多次要求做好沈阳经济区发展这篇大文章,打造全省经济的发动机和增长极、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重要国际开放门户和标志性区域,同时,要提升沈阳首位度和牵引力,加快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群。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沈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位,从沈阳可辐射环渤海地区和辽中南城市群,同时它也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物流与人流进入东北地区的枢纽。因此,沈阳的城市辐射力很强。2020年11月8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发布“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测度结果分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国家潜在中心城市和非国家中心城市四个层级,在金融、贸易、医疗、信息四个专项指标中,沈阳均上榜国家潜在中心城市。在东北四城中,沈阳是唯一一个在上述指数报告的四个专项指标中均上榜国家潜在中心城市的,这说明在东北地区,沈阳从多个维度都具备冲击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2020年9月24日,几艘货轮在大连港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港口内装卸集装箱(姚剑锋/摄)大连面向海洋在辽宁省内,大连的GDP总量和人均GDP近两年均超过沈阳,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方面,作为副省级城市,大连被视为沈阳的有力竞争者。不过,辽宁给大连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去争夺国家中心城市,而是面向海洋。这一选择的逻辑不难理解,从区位上看,大连相对难以辐射东北腹地,城市规模也不够。2020年,大连市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并发布《大连市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透露了大连划定的目标:到2025年,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增加值比2018年翻一番,经济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大幅度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海洋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到2035年,大连建成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成东北亚一流水平的国际航运中心,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沈阳和大连这对省内双子星,辽宁给予了不同定位,类似于济南、青岛之于山东省,一个发力冲击国家中心城市,另一个面向海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李凯认为,长期以来,东北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需要一个标杆城市发挥区域引领作用,而大连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最好,具备围绕海洋经济建设东北亚国际交流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条件。从交通上看,大连是哈大铁路和沈海高速公路的终端,本身就是东北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更重要的是,它是领跑东北转身向海的最优选择。北极夏季航道开通后,大连不冻港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会更加凸显。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李洪彪认为,“十四五”期间,辽宁应重点转身向海,加快向南开放,把沿海经济带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优先区域实施突破。一是将大连打造成“东北的上海”,二是推动沿海六市融入“环渤海湾区”,三是及时抢占“中日韩自贸区”市场先机。2019年9月26日,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意见》,其中强调指出,借鉴国际成熟自由贸易港发展经验,探索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打造中日韩自贸区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李凯认为,通过抓住服务贸易的机遇,深化同日韩国的合作,大连应当形成服务业开放的高地,从而为东北在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探索开放新领域和新政策作出探索,在医药、医疗、医养、教育、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扩大开放,形成新突破。长春俯瞰长春强势崛起相比于沈阳和大连,吉林省会长春曾长期“存在感不强”,但却是近年来在经济上表现最亮眼的一个。2017年,长春GDP总量6530亿元,超过沈阳的5865亿元,曾引发舆论热议。2020年,长春GDP总量6638.03亿元,再次超越沈阳,仅次于大连,但与大连的差距也不断缩小,达到大连的94.4%。2020年,疫情对全球贸易的冲击给大连的经济增速带来影响,全年经济增速为0.9%,长春则是3.6%。从2016年开始,吉林省就提出做大做强长春都市圈。2020年,公主岭划归长春代管,长春的经济总量、城市总面积和全市总人口超过了沈阳,成为东北第一大省会,其总人口达到854.4万。经济首位度反映了一座城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从经济首位度看,长春目前在东北四城中最强,已经开始凸显省内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吉林省也提出,全力支持长春申报国家中心城市。从地形条件上来看,东北地区自成一体,通过辽西走廊与渤海和关内地区相连。若将东北视为一个独立的地理板块,长春处在一个核心位置,上个世纪长春的发迹便受益于其铁路交通的枢纽位置,如今,在高铁、航空的加持下,长春的三小时交通网可覆盖东北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网可以覆盖东北省会城市。2020年,长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8.5%,在全国主要工业城市中,这一表现颇为亮眼,其背后是长春对工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延伸。作为我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长春曾被称为“东方底特律”。2020年,长春汽车工业实现累计产量265.45万台,前三季度在疫情影响下,长春汽车开发区汽车工业依然实现同比增长16.8%。可以说,长春依然是中国北方最为发达的汽车工业中心,带动着整个东北汽车装备产业。不过,长春不可能走过度依赖单一工业结构的老路。2008年,长春汽车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5%,2017年,这一比重下降到58.1%。2020年,除了公主岭划归长春代管之外,长春还发生了事关新产业的几件大事。2020年4月27日,国家批复同意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申请,两个月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全面启动,根据协议,示范区内将建设多个专业产业园区,加强中韩两国在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5G等领域的产业链协同合作。另外,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在2020年正式启动。科大讯飞东北亚研究院、华为长春研究院落位长春,浪潮北方总部生产基地在长春投产,中科院研发光刻机核心部件的“中国科学院精密光电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获批在长春落地……这些消息在2020年密集出现,与之相呼应的是,长春以生物医药、轨道交通、光电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占比正逐年上升。可以说,长春的优势是,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的战略带来了切实成果,使得长春具备了面向未来的发展信心——对东北城市来说,这是如今最需要的宝贵要素。哈尔滨夜景哈尔滨向北开放虽然民间对哈尔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一定呼声,但从区位上来看,哈尔滨是东三省最北的省会,辐射优势不强,加之经济发展方面并未显示出足够强的竞争力。因此,在讨论东北的国家中心城市该花落谁家时,哈尔滨往往并不被视为与沈阳和长春在同一量级。根据“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哈尔滨是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贸易中心、国家医疗中心的潜在中心城市,这说明哈尔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还是聚集着一定的优势要素。哈尔滨和长春,是我国9大区域性城市群之一哈长城市群的中心城市。2016年2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如今已经走入启动的第五个年头。“十四五”时期,国家要发展培育的9个城市群中,哈长城市群依然在列。作为东北首个被国家正式认可的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还在摸索一体化发展的路径。2020年,两省发改委共同印发了《哈长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要围绕农业和生态优势,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沿哈大综合交通大通道的哈长主轴,带动两侧发展布局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带,重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现代物流、现代畜牧业、现代食品加工业;依托松花江水系,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及草原湿地形成的西望查干湖、东依长白山脉的生态优势,打造山、水、林、草生态经济带。多位受访对象提到,对东北来说,要形成新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依托农业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一条合理路径。在哈长城市群中,长春与哈尔滨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长春地处东北核心区位,哈尔滨则与俄罗斯地理联系紧密。在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主要有三个板块,一个是辽宁的沿海经济带,另一个是吉林的长吉图地区,然后就是黑龙江以哈尔滨为轴连接边境口岸的“龙江丝路”。其中,前两者主要面向日韩,最后一个则面向俄蒙。《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哈尔滨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等开放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以对俄为重点、东北亚和中东欧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高质量建设国家对俄合作中心城市,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近年来,呼吁在东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声音不绝于耳,初衷并非是为某个城市、某个省份争取政策倾斜。事实上,东北一直在期待出现领头雁,作为区域发展极,引领东北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起飞。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的王进喜雕像(王建威/摄)
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直以来,陕西科技大学紧紧围绕“搭平台、提能力、强服务”工作理念,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坚持走好产学研合作道路,着力打造一条包含知识创新、科研攻关、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完整生态链条,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助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科技进步。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官网对此进行了关注与报道。搭平台,提供坚强有力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成立陕西科技大学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统筹全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目前,共建设陕西农产品技术加工研究院、陕西科技大学技术市场等成果转化平台28个。持续加强知识产权研究平台建设。高质量完成《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试点贯标验收工作,获批陕西省知识产权运营研究中心、西安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运营示范中心,入选西安市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合作联盟”理事单位、科技创新智库、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工作站等高水平知识产权研究平台。积极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聚焦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积极寻求合作资源,学校先后与渭南、铜川、榆林、安康、汉中等地方政府,以及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陕核集团公司等一批知名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围绕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文化创意等方面,签订各类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近700项。提能力,促进工作提质增效奋进的事业需要平台支持,更需要一流的能力支撑。以人才引进为抓手增强教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自2015年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学校每年投入1亿元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近500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五年来,校内教师队伍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项目及人才称号430余项,新进人才举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40余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170余次,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幅跃升。创新工作模式提升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能力。通过完善制度改革、重视知识产权贯标、加强知识产权培训(特别是国际专利)、创新代理机构全天候驻校服务模式、开展高价值专利价值评估等,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与保护工作。学校连续9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全国高校前50、陕西省属高校首位,专利转让位居“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前50强,先后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陕西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和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强服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面向能源产业提供科大方案。与西北有色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等企业围绕新材料研发、产业升级开展深入合作。学校师永民教授团队与长庆油田公司联合攻关的长63层“压驱剂+补孔压裂”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国际处于先进水平。聚焦环保创新贡献科大力量。与汉中、渭南等地就秦岭及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污染治理与尾矿资源化处理等开展深入合作。学校许并社教授团队依托环境自净化纳米材料批量生产技术,实现专利转移转化,建成年产1000吨各类环境催化材料生产线,多项气体污染物治理材料和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立足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与榆林、安康等地就农产品加工、产业规划升级开展合作。学校杨辉教授团队帮助榆林市府谷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海红果系列饮品实现产业化应用,项目总投资7800万元,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9000多万元;与安康市合作成立“安康文化创意设计专家工作站”,支持共建的安康新社区工厂暨毛绒玩具文创产业获评“2019民生示范工程”。师永民教授许并社教授杨辉教授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接下来,陕西科技大学将继续发扬“三创两迁”精神,以优质服务为目标,围绕激发广大师生创新创业动力与活力、提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规模及质量等核心任务,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全面深化创新改革,进一步开创学校技术转移转化工作新局面。
3月1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副司长孙伟一行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调研指导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李生荣陪同调研。党委书记查显友,校长杨宗凯,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校长助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张进成参加调研活动。座谈会由校长杨宗凯主持。孙伟对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需求、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做法和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并围绕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应用难点和发展前景等情况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他表示,希望西电继续发挥学科及人才优势,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查显友代表学校对孙伟一行来校表示欢迎,向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长期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赓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血脉,学科特色鲜明,学风严谨扎实,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学校将继续砥砺奋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微电子学院负责人汇报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相关情况。座谈会前,孙伟一行就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省发改委、西咸新区发展改革局有关人员陪同调研。学校党政办、发展规划部、微电子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来源:西电新闻网)
3月8日至9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在穗召开广州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并与广州研究院师生座谈。广州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3月8日上午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海丝知识中心召开,该校校长杨宗凯,副校长、广州研究院院长石光明,校长助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张进成,黄埔区科学技术局局长陈伟权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徐晖参会,黄埔区科学技术局、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对外战略合作办公室、电子工程学院和广州研究院相关代表列席。理事会由理事长杨宗凯主持。理事会听取并审议了广州研究院2020年工作总结、年终绩效分配方案、2021年工作目标和预算及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主任和执行主任人选。会议中,理事会成员对广州研究院2020年各项工作表示肯定并对今年工作提出了建议,希望广州研究院在去年开好局、起好步的基础上,2021年继续守正创新、稳中求进,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夯基固本求“稳”,在有组织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要先试先行求“进”,接续完善体制机制,当好桥连湾区纽带,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全面促进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育、校企协同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广州研究院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3月9日上午,杨宗凯与广研院师生代表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师生代表逐一发言,学生们就专业实践、评价标准、文化传承、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教师代表们分享了各自半年来的工作体会,他们表示广研院基础设施完备,科研环境良好,为师生提供了接轨国际、便捷暖心的条件保障,同时也指出目前仍存在着团队建设亟待完善、成果转化经验不足、校企协同局面尚未打开、职称评审机制有待明确等问题。听取师生发言后,杨宗凯做总结讲话,他首先高度评价了广州研究院的建设速度与质量,充分肯定了首批师生作为 “拓荒牛”为广研院发展所做的贡献。他讲到,2020年广州研究院开局平稳有序,四梁八柱的框架体系已基本确立,2021年要因时而化、换挡提速,继续完善研究院体制机制建设的“内部装修”。结合实际工作,他对广州研究院的未来建设提出几点期望:一是立足“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特色,要用新理念、新格局、新方法建立起开放的教育生态,培养能历练真本领、解决真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二是要增强探索精神,敢于勇立潮头,全力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坚持面向国家战略、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创新需求,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探索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三是利用好广州的区位优势推进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推动大湾区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此外,杨宗凯一行走访了广研院过渡办学期教学科研楼、学生公寓、教职工公寓等地并了解新址建设进展。(通讯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丽叶 李涵 吉祥)
日前,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指出,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强劲的发展浪潮中,研究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人才需求在短时间内激增。但人工智能领域仍然存在人才储备不足且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人才供需比严重不平衡,预计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陕西科技大学紧跟科技前沿变化和社会发展新趋势,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人工智能专业,从2020年开始招生。历史沿革:专业名片:专业内涵:人才培养:主要课程:学生风采:升学就业:陕西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在校内强势支持、社会强力助推的背景下,具有明显的办学优势。为引领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汇聚该领域科研优势力量,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高校、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合作,2019年4月9日上午,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在西安举行,陕西科技大学参与共建。为适应国际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热潮,发挥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积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2019年4月18日,陕西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储备提供坚实力量。2020年9月4日下午,西安奥卡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针对大数据存储、多域物联网、人工智能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召开科技协同创新研讨会。会后,校企双方形成了在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发展的框架协议。2020年12月26日,ACM西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讨会在陕西科技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国际计算机协会(ACM)西安分会主办,陕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技处、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对于推动学校相关学科与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的对接与融合意义非凡,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加深与ACM分会、省内各兄弟院校以及重要信息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学校人工智能发展的定位是:挖掘轻工行业资源,做好轻工领域学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交叉研究,打造具有陕西科技大学特色的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创建陕西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品牌。
近年来,“有组织科研”“集成攻关”“交叉研究”“卡脖子问题”“上书架、上货架”逐渐成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名词”。在“十三五”期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国家队”,西电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科技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主战场和创新人才培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本期推送,一同来感受科技自立自强的西电担当!仰望星空:前瞻性基础研究未雨绸缪之志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西南一隅,毗邻“观天巨眼”的50米口径模型,一处实验装置于2020年拔地而起。在它的顶端,“逐日工程”四个朱红色大字赫然夺目。这是段宝岩院士率领团队继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贡献西电智慧之后,又一次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这也是西电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主动为国分忧,勇于自主创新而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逐日”取自“夸夫逐日”,喻示该项目是造福人类的项目,也象征着西电科研的远大抱负。逐日工程在西电启动开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逐日工程”,实际上是要建立一个空间太阳能电站,把地球静止同步轨道上的太阳能,通过新的工程技术手段有效采集,再以无线能量方式传回地面,最后转换成直流电送入普通电网。它前瞻的是能源危机带来的种种问题,是要为我们这个能源消费大国寻找安全、清洁、持续稳定的能源,支撑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13年,段宝岩院士和重庆大学杨士中院士就提出了加强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关键技术攻关的建议。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后,段宝岩院士带领团队提出了功质比领先的“OMEGA”创新设计方案,先后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初步完成了室内验证,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与“逐日工程”差不多同时期谋划的,还有“觅音计划”——寻觅系外近邻类地宜居行星。这项关系到人类未来命运的宏伟计划,由郑晓静院士和西电校友、航天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提出,是要解决如何在空间看得更清、更准、更远的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具有西电特色的中国科技方案。“觅音计划”的初心,就是要提升我国空间目标探测能力,推动我国成为空间科学强国。“觅音计划”项目推进会脚踏实地:太空探索不可缺席之力在航空航天领域,始终不乏西电科研人员的智慧闪光。“西电参与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西电图像所为嫦娥五号影像传输贡献核心压缩引擎”“西电研制图像压缩芯片在高分十一号卫星成功应用”“天宫二号伴星释放星载图像压缩系统由西电研制”……在搜索引擎中键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字样,大数据能够关联出许多有关于“西电”的结果。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西电人的心血。杨孟飞,“嫦娥五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系78级校友。张荣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二系84级校友,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自从事星载图像、视频压缩编码与处理的研究以来,西电图像所团队始终围绕国家航天领域重大需求,解决了诸多我国现阶段卫星图像数据传输和存储的瓶颈问题。与国家重大需求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也正是以图像所为代表的西电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最终目标。“十三五”期间,西电科技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以空间电子信息领域前沿研究为重点,突破了困扰全球航天界的黑障通信难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北斗/GPS的高轨道卫星导航与自定轨系统,在空间测控通信、导航制导、空间探测、卫星通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面向急需: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替代之席提到西电的科研实力,“雷达”总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人们的印象里。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也是个“不能说的秘密”。神秘代号“XXX”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西电人发扬“老黄牛”精神,在雷达通信领域默默无闻、开垦拓荒。“雷达裁判长”保铮院士“十三五”期间,学校以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先后攻克了雷达低仰角测高技术、机载系统优化技术、空时二维信号处理技术、认知探测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支撑了我国系列预警机的研制。在新体制雷达方面,国内第一部***相控阵雷达、第一款认知雷达、第一款跟踪识别雷达等成果不断填补我国相关研究的空白,持续彰显学校在该领域不可替代的领跑之姿。军魂立身,奉献国防。祖国急需,方显担当。西军电时期铸就的科研精神和品格,在今天得以继承发扬。从2018年起,一场没有硝烟的“芯片禁令”之战烽火四起。一场关于中国缺“芯”的讨论也就此展开。“面对中国芯片这样的情况,我们团队在成立之时就立下志愿,一定要把我们国家的芯片搞上去。”郝跃院士掷地有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院士带着这样的宏伟志愿,西电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发的科研水平跻身国际领先地位。被国际同行称为该领域“三项代表性成果之一”的GaN微波器件,其最高效率的世界记录保持了近十年,批量应用于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中。并且,它的相关技术与产品也已批量应用到华为5G通信基站中,解决了华为在芯片领域的三项“卡脖子”难题之一,支撑了华为、中兴、三安等企业5G通信核心器件的重大突破与自主可控。除了在芯片领域为国分忧,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在“十三五”期间更为西电所重视。面向社会: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之责2018年12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舞台上,2018“CCTV中国创业榜样”揭晓。来自西电的“秦盾云加密数据库系统”斩获一席,成为唯一一个来自高校的“CCTV中国创业榜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秦盾云加密数据库系统”项目成员沈玉龙教授“秦盾”是一套自主可控的云加密数据库系统,能够解决云数据库系统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在国防、政务、金融、医疗、工业、社保、票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此之前,“秦盾”已经授权了10多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获得了第十八届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最佳商业投资价值奖”和中国发明协会“金奖”等奖项。在央视《创业英雄汇》的舞台上,“秦盾”再次受到众多重量级创业导师和投资人的青睐。现在,它已经在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兵器、济南政务云等单位和系统得到了应用。像“秦盾”一样,通过校企合作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让科研项目穿过实验室之门,走向市场,正在被更多的西电科研人员探索、积累。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农掌门”惠农服务平台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帮扶模式打通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与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帮助蒲城县1300个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大增强。“奶山羊智慧养殖”帮助农户实现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奶山羊精细化管理和健康监控,奶山羊存栏量和养殖年产值均实现跨越式发展。将科学研究开展在祖国大地上,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西电科研工作者永远孜孜以求地探索着。2020年9月,西电入选了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校探索出一套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电子信息行业特色鲜明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面向未来:高校科研新体制探索之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改变,智能设备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2017年11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研发和高层次团队培育的实体性学院。这是西电面向科技前沿,面向未来教育,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出的先发制人的响亮回应。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务实举措,也是践行“互联网+”“一带一路”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有力行动。深谋远虑,方可决胜千里。站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西电大胆开展先行先试,转思路、换打法,于2020年布局成立了集成攻关大平台。这个按照学术特区、人才特区标准建设的科研实体二级单位,目的是建立符合集成攻关的组织管理模式、评价激励机制、多源化投入机制等,为科研综合创新改革“打样建模”,形成集成攻关合力。目标是围绕国家急需构建攻关目标,解决核心算法、高端芯片和工业软件三方面“卡脖子”问题,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这是西电探索高校科研新型体制机制具有示范意义的尝试。而在此前的2017年,学校已经探索成立了前沿交叉研究院。从名字上不难看出,这个瞄准前沿科技和战略需求的研究院,就是要坚持推进跨学科研究,解决前沿科学问题,产出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更好地为服务国家需求、行业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独特的、引领性的西电贡献。回眸“十三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入实施“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服务”五大战略,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五年来,学校着力强化有组织科研,开展多领域集成攻关,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同时,学校注重实施实际贡献评价导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布局基础研究特区,实现了科技获奖数量持续领跑、科研体量逐年攀升、重大项目成倍增长的可喜成绩。经过五年的耕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与科技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主战场和创新人才培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展望“十四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牢记总书记亲切问候和嘱托,坚决扛起历史赋予的科技自立自强重任,争做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重大成果的创造者,奋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交出不负时代、不负国家的答卷。素材来源:西安电子科大
来源:经理人杂志在境内外共获65项专利中,仅有1项属于继受取得,其余64项均为原始取得。寒武纪-U的夙愿是,实现自己“全球智能芯片领域的先行者”的梦想。目前来看,登陆科创板,并被纳入科创50指数样本的寒武纪-U,不仅受到资本市场瞩目,而且也被赋予了带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希望。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本刊记者/林梦鸽在地质学概念中,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此后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有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而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就是这样一个略显神秘又寓意生机勃勃的名字,在AI芯片行业,因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寒武纪-U,688256.SH①)的成立,又有另一番诠释与表现。芯片龙头股根据上交所公告,自2021年3月15日起,寒武纪-U调入科创50指数样本。时针拨回一年前。2020年3月26日,寒武纪-U提交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4月10日进入问询阶段,6月2日上会,6月23日注册生效,7月8日正式新股申购,7月20日敲钟上市,整个过程仅用时118天。成立于2016年的寒武纪-U,其创始人“陈氏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哥哥陈云霁在中科院计算所硕博连读时,已是当时中国第一块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研发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而现任寒武纪-U董事长、总经理的陈天石,毕业后曾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兄弟二人中,陈云霁主攻芯片研究,陈天石则聚焦于人工智能,当人工智能遇上芯片设计,这样的交叉研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13年,他们一起主导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并为其命名为“寒武纪”。随后几年,从全球首个多核深度学习处理器架构,到全球首个神经网络指令集“电脑语”,一步步突破和积累,让陈氏兄弟及其团队早在寒武纪-U正式创立之前,便已在“深度学习芯片”的各维度构建起技术壁垒。蛰伏一年后,寒武纪-U于2017年10月声名鹊起。当时,华为发布了号称“全球首款AI人工智能手机”的新机,其中搭载的全球首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正是来自寒武纪-U。前有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底气,后有国内知名手机厂商的青睐,寒武纪-U自身的科研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敲钟上市后,寒武纪-U成为科创板第一家纯AI芯片设计公司。科技力过硬的科技创新能力,毫无疑问,是公司冲击科创板的最大王牌。142.93%——这是寒武纪-U在2017年-2019年三年内累计研发投入费用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报告期三年内,其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0.30亿元、2.40亿元和5.4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80.73%、205.18%、122.32%。研发费用占比高企,寒武纪-U表示,前期主要是因为公司处于起步阶段,营业收入较低,导致研发费用率占比较高;之后,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发人员薪酬、测试化验加工费等快速增加,导致研发费用和占比较高。高昂的研发投入下,寒武纪-U在AI芯片领域不断交出新成绩,例如:研发出全球首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寒武纪1A、中国首款高峰值云端智能芯片思元100等。在专利方面,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纪-U已获授权境内专利50项、境外专利15项,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120项。其中,在境内外共计65项专利中,仅有1项属于继受取得,其余64项均为原始取得;已获2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原始取得比例为100%。高度的自主研发能力为寒武纪-U筑起专利技术的护城河。对于寒武纪-U而言,除了硬性的研发指标,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化的知识产权布局、强大的研发团队,也是其得以崭露头角、并成功登陆科创板的重要因素。在主打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的初创企业中,寒武纪-U是目前少数已实现产品成功流片且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据招股书,寒武纪-U当前的主营业务是研发、设计和销售应用于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的人工智能核心芯片,以及相配套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Cambricon Neuware。寒武纪-U表示,这一套基础系统软件打破了不同场景之间的软件开发壁垒,也使得公司成为目前国际上少数几家能够全面系统掌握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从单一产品到一站式服务,从环节到生态,多元化经营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与波动中,避免因经营范围和产品线过于单一而过分依赖某一市场需求,或产品性能滞后而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对于这一点,寒武纪-U想必有切身体会。成立之初,寒武纪-U主要的收入来源为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销售,产品单一以及客户集中度高成了寒武纪-U潜在的经营风险。随着产品渐渐进入生命周期末尾,来自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销售收入占比也随之骤降。得益于敏锐捕捉到市场新需求以及新业务增长点,寒武纪-U及时推出了云端智能芯片和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等新业务,保证自身经营的正常化。财务账2021年2月25日,寒武纪-U发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报告期内,寒武纪-U实现营业收入4.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4.36亿元,亏损金额较上年同期减少63.0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为6.6亿元,亏损金额较上年同期扩大75.15%。对于变动幅度达30%以上的指标,寒武纪-U解释道,因产品迭代升级需要导致研发费用增加,因销售服务团队、人员规模的扩充,亦导致整体人力成本等增加,因而亏损持续扩大。比起亮眼的芯片研发成果,寒武纪-U成立以来的经营状况难以令市场及投资者感到安心,但“成本前置,收益后置”,是芯片行业的特点。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寒武纪-U的营业收入由2017年的0.0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44亿元。就寒武纪-U的2020年度业绩快报而言,其在内外环境承压的情况下,同样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小幅提升。尽管处于亏损状态,但公司的业务规模及产业化规模,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寒武纪-U的业务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17年、2018年寒武纪-U主营业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销售收入,分别为0.08亿元和1.17亿元,占比达到98.95%和99.69%。而2019年,寒武纪-U主营业务收入则绝大部分来自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两个板块,占比分别为17.77%和66.72%,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收入占比仅剩15.49%,一定程度上已经规避产品线高度集中的风险。在新客户方面,寒武纪-U同时拓展了包括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商务局、西安沣东仪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中科曙光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在内等新客户,2019年,新客户为其贡献了销售收入3.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81.1%。在招股书中,寒武纪-U对于自身经营风险所在已有明确的阐述,例如持续经营和未来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存在持续亏损、IP业务无法持续发展、客户集中度较高等等。但就科创板的定位以及各款具体的上市条件可以看出,企业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并非不可跨越的阻碍,且相对让位于关键核心技术、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成长性等综合因素。2020年7月6日,寒武纪-U发布公告确定此次发行价格为每股64.39元,募集资金总额为25.8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0.84亿元(不含税)后,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为24.98亿元,不及预期的拟融资金额28.01亿元;发行后股本总额为4.001亿股,公司市值为257.62亿元。寒武纪-U表示,此次募集资金将全部投资于与主营业务以及核心技术相关的项目,致力于弥补市场上有关技术方案的空白,为公司储备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以技术驱动业务发展战略;并补充流动资金,减少债务性融资,以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我们取‘寒武纪’这个名字,是希望看到在人工智能时代也能出现各种技术大爆发。”陈天石曾如此解释公司名字的由来。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保持40%50%的增长速度,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85亿元。市场需求面、政策面频频向AI芯片行业传来利好,芯片企业也迎来了爆发。而寒武纪-U将自己定位为“全球智能芯片领域的先行者”,但其是否如愿,还需时间证明。①注发行人尚未盈利的,其股票或存托凭证的特别标识为“U”;发行人首次实现盈利的,该特别标识取消。发行人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其股票或存托凭证的特别标识为“W”;上市后不再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的,该特别标识取消。《关于科创板股票及存托凭证交易相关事项的通知》(上证发〔2019〕71号)*免责声明本文所涉信息、观点、结论等内容仅供投资者决策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文均不构成对任何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者在决定投资前,务必要审慎。投资者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