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各学院(部、中心)、研究生:为落实西安交通大学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在不降低学位授予质量的前提下,师生齐心克服困难,确保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3月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将延期召开,审议次数也将适当增加,以保障毕业,并将提前通知召开时间。● 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送外审工作全部通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gmis.xjtu.e.cn,以下简称“管理系统”)线上进行。博士硕士常规评审由答辩秘书操作,博士匿名评审由学位办负责,硕士匿名评审由学院负责。学位办将提供线上评阅操作培训材料及服务支撑。论文评阅意见书发放工作暂由答辩秘书在管理系统中下载电子版,由学院召开分会前统一打印归档。●三、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审批由纸质材料审批改为利用网络开展,原管理系统中各项操作及程序不做调整。网络化审批具体程序如下:1) 拟申请送审的研究生向导师提供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电子版;2) 导师通过电子邮件向系所反馈审查意见,由系所组织视频预答辩;3) 答辩秘书整理准备送审审批材料电子版,并发送至学院相应教学秘书电子邮箱,其中导师、系主任签字可由电子邮件同意记录暂代,成绩单由答辩秘书在管理系统中下载电子版;4) 教学秘书初审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相关材料至分会主席审批;5) 分会主席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学秘书反馈审批意见;6) 教学秘书在管理系统中审批操作。●四、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由纸质材料审批改为利用网络开展,原管理系统中各项操作及程序不做调整。网络化审批具体程序如下:1) 答辩秘书整理准备答辩审批材料电子版,并发送至学院相应教学秘书电子邮箱,其中导师、系主任签字可由电子邮件同意记录暂代;2) 教学秘书初审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相关材料至分会主席审批;3) 分会主席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学秘书反馈审批意见;4) 教学秘书在管理系统中审批操作。答辩秘书及学院应保存好所有审批流程记录,各类签字和用印后期补办。●五、开学前原则上不进行答辩审批和答辩。特殊情况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学位办备案后,可进行视频答辩,后续视疫情发展情况另行通知。参加视频答辩的研究生,务必于答辩前一天将答辩相关材料发送给答辩秘书,由答辩秘书发送给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时的具体程序不变,委员讨论形成答辩决议电子版,投票可口头进行,签字事后补办。答辩秘书做好答辩记录以及答辩图片采集,全程录音或录像,并将图片、音频资料发送至学位办邮箱备案,确保视频答辩的效果。推荐4G网络环境下使用Skype、腾讯会议等带有文件实时共享的视频会议程序,具体由导师选定,须提前测试。有条件的学院、系所、导师可提供会议室等场地支持(人员不聚集)。学院在保证视频答辩质量的前提下,可积极探索并提出改进举措,改进方案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同意后执行。●六、同等学力博士送审审批、答辩审批由教学秘书将分会审批后的材料发送至校学位办邮箱xwb@xjtu.e.cn。●七、学院应参照通知中博士相关程序制定本院硕士学位申请暂行办法,并及时向学院师生公布;摸排申请春季学位的研究生名单及申请进度,了解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尽力解决。●八、学院于2月12日前在网页上统一公布学院/系所教学秘书等学位申请业务联系人及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并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备案;同时安排相关人员定时查阅邮件,及时回复响应。●九、学院、导师根据专业和科研特点,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资源、校内资源等继续做好学生的学位论文指导和完善工作。(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说起在职研究生,很多人都说:在职研究生“有坑”、报考在职研究生没用、耽误时间、不如积攒工作经验……但是,每年报考在职研究生的人数却不断增加,为什么考在职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文小嘟总结了一下,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01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一: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近年来高校教育迅猛发展,本科毕业生比比皆是,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讲,我们的更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的完善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竞争能力,从而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谋取更好的机会。若目前的职业不满意,在职研究生也为自己提供了二次选择的机会,通过就读在职研究生,选择合适自及的喜欢的专业,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改变。第二:可以获得更高的薪水报酬。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职人员虽然辛辛苦苦、兢兢业业想获得高的薪水,结果相对的工资水平却并没有提升。面对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家庭负担,对在职人员来讲,更高的学位学历意味着更高的薪水报酬,因此进一步攻读在职研究生成了很多在职人员的选择。第三:可以获得更高的职场位置。就读在职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课业学习及考试,取得相应的硕士学位证书,不仅可以为在职人员带来升职、加薪,还可以拿到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及水平,为自己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争取更多的晋升机会,获得更高的职场位置。02边工作边学习对于想要提升学历或者想着获得学位的在职人士来说,报考在职研究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职研究生有多种上课方式,包括周末上课、集中上课以及网络上课等等,同学们报考在职研究生不仅可以学习课程,还能工作,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03能够获得广泛的人脉报考在职研究生,参加课程学习,同学们可以认识到来自于各行业的精英人士。这样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还能拓宽自己的人脉,为自己今后事业发展奠定基础。04所得证书含金量高报考在职研究生,我们可以获得学历证书或者学位证书,所得的证书都是国家承认和认可的,国家明确规定其所得的证书和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同学们升职加薪、评职称等等。其实总的来说,那些说考在职研究生有“坑”的人,无非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哒~提升自己谁不愿意?能让自己去更高更好的平台发展,谁不愿意?机会就在自己的手里,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报考在职研究生的人数还会逐年增多!
在职研究生逐渐成为很多上班族用来进修的平台,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那么,在职研究生教育是否被认可呢?在职研究生被认可在这里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的是,在职研究生教育是被认可的,可放心就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正规院校招生在职研究生有多种报考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很多正规院校在招生,像北大、清华、南开、浙大等国内知名学府也有开办在职研究生。开办的院校无论是在知名度上,还是在荣誉上,都是深受人们认可的。既然院校都已经被认可,那么院校开办的教育形式岂有不被认可之理?国家政策规定在职研究生教育是在国家政策中有明文规定的,是合法的,有着国家政策这个强力后台,怎么可能会不被认可?不仅仅是被认可,而且认可程度还很高。“前辈”经验支持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已经攻读过在职研究生,这些毕业的“前辈”,基本上都从在职研进修中获得了不菲的收获。这些收获有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证书的获取、人脉的拓展等等,有了“前辈”的攻读经验,在职研究生的认可度有增加了几分,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窗明几净的科室一台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机在医护人员的笑颜下显得格外耀眼镇巴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辉鹏紧紧握着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副院长侯铁舟的手满怀感激地说:“谢谢!……”2012年-2020年八年对口帮扶西安交大口腔医院本着派出一支队伍、培养一批人才服务一方群众的原则结合派下去指导、送上来进修举办讲座、义诊等多种形式为镇巴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手把手带出一支医疗水平信得过、服务水平过得硬当地医院留得住的本土医疗人才队伍在大巴山谱写出一曲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动人之歌2012年,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和镇巴县人民医院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八年来,对镇巴县人民医院持续不断地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不仅为镇巴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还帮助提高了综合技术水平和医疗管理水平,在大巴山谱写出了一曲曲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动人之歌。两家医院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种植了深厚的情谊。派出一支队伍培养一批人才镇巴县位于大巴山深处,长期以来,地域及交通限制了经济发展,和省市级医疗条件相比,医院基础设施差、医疗设备落后、医护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与群众就医需求明显不相适应。在对口帮扶过程中,为使镇巴县人民医院尽快成长,让基层百姓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西安交大口腔医院用智慧的“搀扶”方法,帮助镇巴县人民医院拥有了独立“行走”的力量。八年间,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充分发挥技术指导和培养人才基地的作用,本着“派出一支队伍,培养一批人才,服务一方群众”的原则,结合派下去指导、送上来进修、举办讲座、义诊等多种形式,采取分期分批定期轮换的办法,先后派出百余名专家驻院对口帮扶镇巴县人民医院。这些技术精湛的口腔专家的到来,为镇巴县人民医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西安交大口腔医院还依托镇巴县人民医院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通过参加口腔科业务管理,帮助总结管理经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镇巴县人民医院口腔科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每位专家赴镇巴之前,都会提前了解到前几批医疗队的工作、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发展现状及发展需要,制定详细的援助工作计划,帮助镇巴县人民医院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提高以及疑难病例筛查。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参与对口支援的队员们说,八年来,他们来镇巴最深的感触是,山区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大家纷纷表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疗队将持之以恒地以“传帮带”的方式,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资源带到这里,培育出一批医疗水平信得过、服务水平过得硬、当地医院留得住的本土医疗人才,真正把医疗援助的目标落到实处。2016年,西安交大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谷冬华医师赴镇巴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不但积极开展牙周疾病的临床检查、诊断、规范化治疗培训,还对牙周疾病的基础治疗、牙体牙髓病的规划治疗进行示教及培训。完成县妇幼保健院儿童口腔保健宣传讲座。每天,谷东华除了日常的上下班外,业余时间均和科室医护人员泡在一起,一起讨论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生病了还坚持在科室指导业务知识,谷东华说,她是一名普通的口腔医生,只想用自己的知识为山区百姓尽点绵薄之力,实实在在地提高基层医院的口腔医疗技术水平和解决常见急重症的诊断救治能力,对她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2017年,张改惠、王菲、陈诚、何康、甘靖等5人组成的医疗队赴镇巴县人民医院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在临床一线就正畸修复、牙周、齿槽外科、牙体牙髓专业进行了现场指导和诊疗示教;在科室内部管理,护理技能,感控防护操作等方面给予了规范和指导性建议,使临床专科服务能力,科室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积极开展义诊活动和口腔健康教育宣教,受益百姓千余人;对基层医务工作者进行学术讲座。如:《口腔医院感控和安全管理》、 《口腔正畸治疗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keynote软件中DSD微笑设计案例分析 》《老年口腔修复专题讲座》等,使基层口腔医务工作者的业务理论水平得以提升。八年间,一批又一批的专家走了又来了,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大巴山群众深深的情和义,践行着医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副院长侯铁舟表示,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对口支援会不停歇地开展下去,帮助镇巴县人民医院尽快成长,让基层百姓享受医疗公平,即便帮扶协议到期,帮扶任务完成,他们也会继续帮助镇巴县人民医院。手把手指导毫无保留帮扶“输血”更得“造血”在医疗小组到来之前,镇巴县人民医院在牙槽外科的诊断上较为欠缺,这意味着有些患者可能会丧失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西安交大口腔医院的颌面外科主任李锦峰,赴镇巴县人民医院以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的传授于年轻的医师,手把手指导牙槽外科手术38例,唇裂整复手术,舌下腺摘除各一例,并针对常见口腔疾病的规范化操作、临床治疗流程,开展学术讲座10课时。使镇巴县人民医院颌面外科疾患的诊断率大幅度提高,为开展颌面外科手术奠定了坚实基础。考虑到镇巴县属于贫困县,西安交大口腔医院积极拓展和规范了一些价格低廉但效果不错的检查手段,着重对口腔全景x机及根尖片的临床应用进行讲解和培训;就口腔x线运用于牙体牙髓,牙槽外科、根尖周病、颌骨病变课题展开讲座,既提高了疾病鉴别诊断水平,又讲解了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大幅度提高了当地患者的康复效果。并先后捐助了6台牙科综合治疗椅和1台口腔数字化全景X光机,进一步提升了镇巴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改善了当地群众健康水平,真正把医疗援助的目标落到实处。医院要发展,人才技术是关键。西安交大口腔医院秉承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方针,不仅派出人员到基层指导,还免费接受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先后免费接受蒋韬、唐青青、柏树平三名县级骨干医师到牙周黏膜科、修复科、正畸科进修学习。同时,对唐青青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期间唐青青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并考取了硕士专业在职研究生。这些进修的人员回院后均能挑起大梁,成为科室骨干,先后开展了牙槽外科、牙周疾病,新业务瓷贴面美容修复,嵌体修复新技术2项,为镇巴群众的健康、医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目前,镇巴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在牙体牙髓病、牙周病、黏膜病、口腔修复、口腔正畸领域里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在县域内处于领先水平。不仅方便了群众,也为老百姓节约了治疗成本。“健康口腔 微笑少年” 健康教育 大爱延伸为了预防和减少儿童、青少年龋齿病的发生,在西安交大口腔医院的努力下,“健康口腔、微笑少年“规范化口腔健康教育推广项目于2017年11月18日在镇巴县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当天,西安交大口腔医院院长常晓峰亲自带队,率领医院预防科副主任田剑刚、外联科主任于爱芝等10名医务人员出席在镇巴县泾洋中心小学举行的《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对口帮扶镇巴县健康扶贫冬季攻势--- “健康口腔、微笑少年”规范化口腔健康教育推广项目》启动仪式并发表讲话。目前已对镇巴县近3700余名一、二年级小学生进行了口腔检查、问卷调查;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课,演示了爱牙小实验、刷牙指导、发放口腔卫生用品及口腔健康宣教画册;给学校卫生员及当地卫生院留取了口腔宣教物资(纸质资料、口腔模型、菌斑显示剂及口腔健康教育课件等);联合镇巴县人民医院开展了“健康口腔微笑少年”为主题的“窝沟封闭”筛查,赢得了群众的赞赏。一位专家就是一面镜子,一位专家就是一面旗帜。专家们努力工作、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勤奋学习、优质服务的热情深深感染并带动了镇巴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医院的的综合实力,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时光如水,转眼八年过去,镇巴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医护人员的观念更新了、眼界开阔了、思维转变了,医院口腔医疗技术日益成熟,群众看病再也不用舟车劳顿地跑到大医院去看病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西安交大口腔医院的真心真情帮扶,离不开医院各位领导及专家的大力支持。“相信,在西安交大口腔医院的帮扶指导下,镇巴县人民医院将不断提高医院的内涵建设、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一定更好的服务地域内的群众。”该院党委书记李辉鹏激动地说。如今,在西安交大口腔医院的帮扶下,镇巴县人民医院口腔科的设施配备、服务功能得到大力提升,医院在科室建设、疾病诊疗水平、医疗质量,拓展新技术、新项目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全院上下形成了“向专家学习、比服务、比技术”的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对口支援结出了丰硕果实。镇巴县人民医院 梁红梅编辑:韩清芳 秦小健 任莉 君辉审核: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
说起读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参加统招研究生的报考。其实,除了统招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教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职研究生报考形式多统招研究生只有那么一种形式,而在职研究生却有多种形式:同等学力申硕、非全日制研究生、高级研修班、中外合作办学。每种形式都有其特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同等学力特点1、免试入学同等学力申硕是前期进行学习,后期进行申硕。前期学习是可以免试入学的,无需参加入学考试,基本上满足报名条件即可。2、申硕难度低后期申硕需要报名参加申硕考试,不过难度并不是很高。只有两门科目,有固定及格分数线(60分),而且还有单科成绩保留制度。非全日制特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获得双证,而且是和统招研究生具有相同效力的证书。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与统招研究生一起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及院校复试,也是择优录取制度。高级研修特点高级研修班的招生对象主要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短时速成是其最大特点。中外合办特点此形式是中外院校合作举办的,毕业可以获得外方院校授予的硕士学位,认证后等同于国内的双证。上课方式多报考在职研究生的人多为在职人员,所以上课安排一般都不会耽误到正常工作。目前,主要有三种上课方式:周末授课、集中授课、网络授课(非全日制暂无)。周末授课一般是在每周或者隔周的周六、日进行面授,集中授课一般是在公众假期或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面授,网络授课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授课。每种上课方式都有利有弊,报考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如今,选择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其实它只是在职研究生的其中一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有3种在职研形式也是值得报考的。在职研究生形式3种形式除了非全日制研究生之外,在职研究生另外3种形式是同等学力申硕、高级研修班和中外合作办学。同等学力同等学力申硕也是比较受欢迎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是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和课程结业证书的。此形式是先学习后申硕,学习是免试入学的,没有固定招生时间,一般是分为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可以通过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学习报名。申硕是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满足申硕条件的人员方可申请,报名网站在学位网。通过申硕考试,并且完成论文答辩,即可获得相关证书。高级研修高级研修班主要招生对象是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以短时速成的特点被人们所熟知,也会可以免试入学的。完成课程学习,通过院校的考核,就可以获得课程结业证书,是不能进行申硕的。中外合办这种形式是国内外院校合作举办的,一般都是在国内上课,免除出国留学的不便。一般情况下,报考中外合办是不用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只要通过院校的考核即可。完成学习,并且通过论文答辩,就可获得外方硕士学位证书和国内课程结业证书。
当前职场人士往往还有一重身份——在职研究生。那么,在职研究生不用考试可以读吗?目前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同等学力申硕、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在职人员经常选择的方式。其中,同等学力申硕属于非学历教育,先学后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招,学历教育,“严进严出”。1不用考试就可以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申硕是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各种学习途径,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的结构及水平,以及学位论文达到研究生毕业的水平,然后向有权授予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提出申请硕士学位。同等学力学习免入学考试,在职人员先到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累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后再去参加申硕考试,这样在仅考2门的同等学力统考中,考试难度会相对较小,通过率要高的多。同等学力课程学习之后,修满学分,通过所有课程考试吗,可以获得结业证书。但结业证书并不是毕业证书。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终身学习理念和急需专业高层次人才乃是大势所趋。不要认为知识虚幻,如果你读研,不是为了混学历,那么它就会提升你的学识、人际圈层和开阔你的视野,并能让你学到一些必要的分析技能,让你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众所周知,想要考上985重点院校难度是比较大的,从历年录取学员的数据可知,985院校全国招生的平均录取率约为2%。尽管如此,也有一些985院校相关专业是招专科生的,一般考试分数线有300多分就能就学。院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近几年有开设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招生方式较多,该校有不少专业都是允许专科生参加考研的。院校之二: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大是师范类知名的985重点院校,该校地处经济繁荣的上海,该校在应用心理学和艺术教育方向是招收专科生的,该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很高,是很适合专科生报考的。学员除了学习院校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能接触到经济特区的商业模式。院校之三: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全国的名望是很高的,该校在近几年发展的非常快,这也是很多学员青睐的院校,该校招收专科生的专业主要集中于护理等、口腔专业。院校之四: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属于我国顶尖的大学,也是国内公认首屈一指的院校,因此,考取该校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不过该校也有些专业是招专科生的,比如:护理专业。院校之五: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开设专科专业吉林大学是东北地区排名在前的大学,该校教学师资强大,该校专业众多,并且该校开设专业中有不少专业是招收专科生的!通过以上这些985名校,可知这些院校不少专业都是招收专科生的,并且报考的分数线还不是很高,专科生的福利来了!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标志着中断11年的高考正式恢复。在那个年代,或许没人怀疑过“知识改变命运”。对生长在工人家庭的张建奇来说,这无疑打开了他实现对大学梦想的大门。或许他自己也未曾料到,近40年之后,他能够留在大学,成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人有时候就得受点儿刺激张建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安娃,父母都是工人,对大学并无太多了解。但是,与同学窜进大学校园玩耍过的张建奇,内心里懵懵懂懂萌生出要进大学学习的想法。197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在西安九十中(现西安中学)读高中的张建奇心里的那块儿“痒痒肉”被恰好挠到。从10月份政策发布,到冬季参加考试,备考时间不过两月。当时的中学实行四年制,初中、高中均为两年,学校在所有高中生中组织了一次选拔,择优参加当年的高考。张建奇凭着一段时间的突击复习,幸运地入选了学校30人的“高考团”。成绩毫不意外的未达分数线。中学期间忙于参加合唱团、足球队的张建奇在学习上落下很多“空白”,突击复习也未得其门。虽然在学校侥幸获得机会参加高考,但试卷上的题目与平时练习的类型、难度都大有不同。与张建奇同班且关系较好的几位同学在这次高考中顺利过线。而他也听到消息说,如果考不上的话,还要上山下乡。张建奇一下被激醒了,意识到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考上大学这一条路。在随后学校组织的选拔和模拟考试中,张建奇被挑选到了当时的快班,正式开启了高考备考模式。1978年,与西电“初相识”没有习题集和复习资料,张建奇就到处找同学借。有的同学家里有“老三届”,他们就白天把资料借给张建奇手抄,晚上又自己带回家。为了在第二天能有机会让老师帮忙指导习题,张建奇总是做不完当天的题就不肯睡觉。在这样的刻苦努力下,他的成绩在一次次模考中不断提高。先报志愿后高考的模式让张建奇毫无头绪。怀着对参军和武器的“时代迷恋”,老师推荐他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告诉他“这所学校就是从部队院校而来,都叫她西军电,专业都与军事有关”。张建奇便在志愿填报表上写上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名字,专业填报2系。1978年7月,高考结束后的张建奇在家中焦急等待放榜的日子。“张建奇,出榜了,好像有你”。在家中与朋友玩耍的张建奇听到同学在院里喊他,立刻奔出家门跑到学校。果然在学校张贴的红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在学校考上大学的40人中,张建奇排在前5位。出榜之后,到传达室询问是否有信件或是通知书,成了张建奇每天下午必做的事情。张建奇是考上大学的40人中倒数第二个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看着写有“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字样的信封,他才意识到,自己还不知道这个学校在哪儿。喊上同学,骑上自行车,跟着6路公交,张建奇在正式报到的前一周,决定先去即将就读的大学“侦查”一番。北校区西南门外的大烟囱成了张建奇辨识学校位置的标志物。他推着自行车站在西南门外,望着校园里“深宅大院”一般的走道,不确定他这样一个还未报到的“外人”是否会被允许进入。他想着“过几天我就要来报到,到时候就可以进去看看了”,在徘徊又徘徊之后,与同学骑车返回。张建奇的内心泛起一种怯怯的却又充满期待的激动。“学在西电”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张建奇虽然顺利拿到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专业却从2系变成了“物理(师资班)”。听同一批考上大学的同学说,这应该是学校因为他的物理成绩突出而做出的调整,但大家对到底什么是“师资班”,却都说不出个所以然。一套6册的数学集,学校抽出一套给他们班,却没有多少人能买得起。家境略微富裕一些的同学买下一套,就全班传阅。那是当时的苏联数学题解答,所有同学都如获至宝一般,“这里面的题我们都可以做”,大家争相手抄题目,废寝忘食地解题。无人监督,却几乎所有人都会去上晚自习,大家似乎都较着劲的生怕自己学少了。若是某一天稍稍“放纵”自己未去自习,内心都会感到内疚。北校区的晚上总会停电。刚开始的一两天,大家还很高兴,终于可以“心安理得”的不上晚自习了。但是到了第三天,大家有些坐不住了。白天上课,晚上不自习的话,作业写不完,课程就跟不上了。张建奇和班里的同学就去小卖部买来蜡烛,就着蜡烛或煤油灯的微弱灯光,继续做题。第二天早上,大家总会互相看着发笑,两个鼻孔都被熏的发黑。上大学的第一节英语课,老师问:“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完整地默写26个英文字母?”全部静默,没有几个举手。很少接触英语的张建奇便从26个英文字母学起,用的就是随时随地背单词的法子。制作单词卡片,在食堂排队打饭的间隙,一手饭盒一手单词卡成了张建奇的标配。晚饭后的散步时间,张建奇也加入背单词的“大军”,北校区土操场上顺时针绕圈背单词的学生们成为了当时的西电一景。佩戴着白底红字的校徽,张建奇觉得无形中就有了一种约束。校徽这样有代表意义的物件,带给张建奇的是能够在西电学习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让张建奇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生怕自己学的不够多不够好,对不起来到西电学习的这个机会;或是有什么细节做得不好,给学校“抹黑”。平凡之路上的“不甘心”1982年,毕业前夕的张建奇看着贴在墙上的分配单位名单,一心只想留校。每个人要报两个单位是学校的硬性规定,并且至少得有一个是三线厂子。那些可都是在大山沟里的单位,地处偏远,交通、生活不便。“不交学费,还有补助,国家培养了自己,让去哪儿就去哪儿”,“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坚决服从分配”。凭借着较好的学习成绩,张建奇与其他十几位同学获得留校任教资格。1984年,在教授基础物理学两年之后,张建奇觉得只做基础教学,不做科研,有点不甘心。在了解了一番之后,他报考了5系(即后来的技术物理学院)攻读电子物理与元器件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在两年半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再次留校。工作几年之后,张建奇发现身边有老师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他心里想要将科研做得更加深入和专业的“不甘心”又开始“作祟”。一次在北京香山开会的机会,他认识了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聊及想要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想法,这位教授十分热情地发出邀请:“那就来读我的博士吧,微电子方向。”以此为契机,张建奇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1998年,他获得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毕业后的张建奇继续在西电技术物理学院(后与原理学院整合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从事因读博而中断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这一干已有20多年。老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张建奇说,他现在很多带学生的方式都承袭自自己以前的老师。西电教员的严谨,让他养成了在离开实验室时检查并拔掉电源、将所有实验器材归置整齐的习惯。交大教授的周例会也被他学来,每周听各小组的学生汇报一阶段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跟进解决或者调整。在张建奇看来,“亦师亦友”是师生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在探讨学术的时候,他是十分严厉的导师,毫不留情;在私底下聊天时,他又是可以倾诉烦恼和困惑的兄长,关怀备至。“现在给本科生代课,他们到齐之后,我会在正式上课前几分钟给他们讲一点其他的事情”。面对独生子女较多的一代,张建奇有自己的“妙招”。作为老师,为学生传授知识是应该的,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在社会上能立得住的人,更被张建奇看重。所以,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制作应聘简历,甚至在公共场合应该注意什么,都成为了张建奇的“课前小知识”。“我们都说‘物理改变世界’,我想说‘西电改变了我’。我这一辈子可能都离不开物理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在与物理相关的学习中塑造起来的。虽然我现在研究方向是光学和光电子,但如果没有西电,没有在西电学习物理的基础,我现在也做不了这些研究。”张建奇不无感慨地说道:“所以,西电带给我的,我希望我能尽己所能地传给我的学生们。”记者:王格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闻网
作者| 邵传芬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交通大学从上海西迁古都西安,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回望这段历史,如果当年没有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支持,迁校的历程不会进展得那么顺利,或许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两所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西部、同样蜚声海内外的交通大学。一通来自北京的特殊电话1955年4月6日晚上,上海徐汇,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彭康接到了一通来自北京的特殊电话。这次北京来电中所谈的内容,也直接影响了彭康校长以及许多交大师生此后的人生走向。在彭康校长接到电话之前的一个星期,也就是3月30日,位于北京的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方针,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该报告中写道:“减少沿海城市高等学校招生任务,相应地扩建内地学校,提前在内地增建新校等措施,…… 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1950年代,位于上海徐家汇的交通大学正门3月31日,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向陈毅、陈云、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周恩来等7位中央领导人报告,并得到圈阅同意。1955年4月初,高教部部务会议文件《1955年到1957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新建学校计划(草案)》明确提出:“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于1955年在西安开始基本建设,自1956年起分批内迁,最大发展规模为12000人。”4月6日晚,高教部将这一精神,以电话告知的形式通知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彭康同志。其后,高教部于7月21日正式发文通知交通大学:“经我部研究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你校自1956年开始内迁西安,并提前于1955年开始进行基本建设工作。”教职员工和家属陆续迁往西安1955年4月9日,彭康校长根据高教部的电话通知,迅速召开党委会、校务委员会,传达中央指示精神和迁校西安的决定,部署相关工作,并指派总务长任梦林等人去北京高教部接受新校址的筹建任务。5月,彭康带领朱物华、程孝刚、周志宏、钟兆琳、朱麟五几位系主任和老教授奔赴西安,共同察看和商议校址,最后选择了西安市和平门外、东南近郊、离市区1.5公里的皇甫庄一片黄土地作为新校址。新校址的对面是唐代兴庆宫和龙池遗址。踏勘新址9月,正式成立交通大学迁校委员会,由副校长陈石英任主任委员,教务长陈大燮、总务长任梦林任副主任委员。党内成立苏庄、邓旭初和任梦林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的搬迁工作。迁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设备装箱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图书、实验仪器、教学用品等陆续运往西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10万平方米的基建任务,建成了教学中心大楼、行政楼、学生宿舍、食堂等教学和生活用房。1956年7月20日,在副教务长张鸿带领下,第一批教职员工和家属迁往西安。8月10日,副校长苏庄率领600余名学生和400余名教职工和家属乘火车到西安。9月初,2133名新生直接到西安校址报到。这样一二年级学生共3906人,教师243人,员工572人,已可以正常开展教学活动了。首批交大迁校教职员工踏上西迁旅途,图为当时在上海徐家汇火车站欢送的情景迁校起风波,周总理提出三个方案本来按照已定迁校方案可操作下去,但随着1957年前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一部分教师对西迁存在的不同想法,迁校起了风波。当时国际上中美大使级会谈趋于缓和,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更多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大环境有所变化,交大校园内对于是否继续迁校也有了几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迁校是中央的决定,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应该迁。但是,另一种意见占了上风:迁到西安是不正确的。此外还有第三种意见:不要全迁,或缓迁、或在西安设分校。交大党委及时向高教部汇报了不同意见,原本进行中的各项搬运工作及西安的基建工作由此被暂停。建设校园党中央、国务院、高教部都非常关心交大的西迁,周恩来总理对此更是非常重视,他决定亲自过问并处理这一问题。1957年5月23日至25日,周总理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连续3天与交大教工代表和领导谈话。5月28日,周总理在北京中南海邀请彭康校长和著名教授陈大燮、程孝刚等座谈,会议从晚上7点开到次日凌晨2点,周总理也在座谈会上作了长篇讲话。他强调:“1955年决定交大内迁,是根据西北工业建设的要求和离开国防前线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必要的。1956年从十大关系、新形势新安排,是可搬可不搬,但西安已经招收两千多名新生,西安校舍基本建成,家也搬了一半,是‘骑虎难下’,……交大问题如何解决?着眼点还是从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一切为了更好地动员力量为社会主义服务,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于迁校,周总理提了几个方案:第一个方案,坚持搬西安,少数不能去的不勉强;要有多数人去,交大的老底子还保存……第二个方案,新的形势,沿海与内地兼顾,上海还有需要。第三个方案是折中方案,向师生进行动员,愿留西安的可留西安,对支援西北人民有好处,对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对交大也有利……周总理最后说:交大的一举一动,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交大同仁一言一行必须照顾大局,总的原则是求得合理安排,支援西北方针不能变。交大自己讨论,决定后再上报高等教育部批准。广大师生听取了彭康校长传达的周总理讲话,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周总理的讲话亲切、中肯、全面、客观,信任交大师生,把交通大学的问题交由交大师生自己决定,尊重交大师生。于是,交大党委根据广大师生的意见,在1957年7月29日正式向高教部上报: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地,两部分为一个学校,统一领导。”从交大的两个部分到各自独立1957年9月5日,周恩来总理亲笔致函杨秀峰,通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分设两地的新方案。全文如下:杨秀峰部长:八月四日高教部报告和九月四日你的来信均阅。关于交通大学解决迁校问题及上海、西安有关学校的调整方案,前已口头同意,现再正式函告批准,请即命令公布,以利进行。周恩来一九五七.九.五.1957年9月1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批复》,正式批准交通大学迁校及上海、西安有关学校的调整方案。全校再次统一思想后,迁校工作继续展开。交通大学作为一个整体,分为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到1958年暑期,交大的动力系和机电各系大部陆续迁至西安。全校70%以上的教师、80%以上的学生来到西安新校园;74%的图书资料、大部分仪器设备及全部历史档案,均相继运抵西安。建设校园时间到了1959年,由于考虑到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规模都比较大,距离又远,行政上要实现统一管理,有许多不便之处。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两所学校,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两所学校都为全国重点大学。彭康同志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谢邦治同志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至此,迁校历程圆满告一段落。学生们在西迁后的交大图书馆阅览在西安教工宿舍形成一个“上海新村”回顾交大西迁历程,很多事情不是一纸命令就能做成的。而当时,在师生员工对西迁有许多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情况下,彭康校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了深入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他铿锵有力地说:“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交通大学西迁之时,彭康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举家西迁,在西北扎下根。彭康校长处理迁校过程中,彭康校长通过上海的有关部门,动员一批理发、修鞋师傅配套西迁,在西安教工宿舍形成一个“上海新村”,使师生员工很快适应西安的生活。一对教授夫妇动情地在“西迁”回忆录中写道:“在搬迁前十几日,总务处就派人到各家,帮助教师把所有家具用麻袋、草绳仔细地捆扎好,甚至把煤球炉也捆得好好的,使我们一到西安就能生火做饭。列车一到西安,学校立刻派车把我们接到教工宿舍。到宿舍一看,都惊喜绝了:一切家具都已安排妥当,房间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甚至碗筷、碗勺都放在原先的包裹里,我们只要打开铺盖就能休息了。这一切都是彭康校长安排的。”1956年9月,彭康在西安主持兴办了数理力学系、无线电系、工程物理系等7个尖端新专业,连同迁来的电机、动力、机械各系,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学科格局。西安教工宿舍外景他们把校风、教风、学风扎根在黄土地上在彭康的号召下,17位交大党委委员中的16位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占到交大教师总数的70%以上,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年富力强的学术骨干更是舍弃上海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地成为黄土地的高教拓荒者。“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西迁时已57岁,接近花甲之年。而且身患多种慢性病,妻子也卧病在床,并且周恩来总理也提出“钟先生以留在上海为好”,但他毅然决然,安顿好夫人后,只身一人投入到首批西迁队伍之中。授课中的钟兆琳教授到西安后,钟兆琳没有以教授自居,和广大师生一起,天天吃食堂。他是第一个到教室给学生上课的教授。年近花甲的钟兆琳,不辞辛劳,事必躬亲,在一片荒凉的黄土地上将西安交大电机系扶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此后又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机制造实验室。钟教授直到80岁高龄,仍不辞辛苦前往新疆和甘肃等地考察,还学习维吾尔语,为新疆人民服务。在当时西迁的25名教授中,时年38岁的陈学俊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也是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1957年临行前,他与同在交大任教的夫人袁旦庆(作家冰心的外甥女)决定,将自己位于牯岭路(上海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无偿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带着4个孩子随校西迁。至今有人说起此事,认为他们太吃亏了,房子保留到现在,那两间在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不是很值钱吗?但陈学俊这样解释道:“既然要扎根西北的黄土地,就不要再对房子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了。”陈学俊教授和家人陈学俊来到西安后,开始指导研究生研究两相流与传热课题,他在国内外首先提出 “液膜倒置”现象。夫人袁旦庆则带着40多位教员,在果园、荒地上,建起了实验室,编写教程,培养年轻教师。两人将大半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西安交大。离休后,陈学俊和袁旦庆拿出积蓄,资助了数十位陕南农村的贫困孩子上学。2017年7月4日,98岁高龄的陈学俊教授离世,他也是西迁教授中最后离世的一位。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的陈大燮教授是我国热力工程学界的先驱。他卖掉了在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偕夫人一起,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1957年,在西安部分新生入学典礼上,陈大燮说:“我是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教务长,但我首先要为西安部分的学生上好课。”一席话,坚定了大家献身大西北的决心。作为我国热力工程教育的开拓者,陈大燮教授同杨世铭教授一起,将热工教研室完整地搬到了西安,也把交通大学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牢牢扎根在西北黄土地上。他在生前立下遗嘱,自己的遗产不留给后代,这样对后代有益。去世后家属遵其遗言,将留下的3万元储蓄捐赠给西安交通大学。1982年夫人去世,女儿又将其留给夫人的一万元生活费悉数捐献。西安交大以此4万元为基金,设立“陈大燮奖学金”。陈大燮教授在指导学生没有晚开一天学、迟开一门课、少做一个实验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学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学校没有因为迁校而晚开一天学、迟开一门课、少做一个实验。当时到西安的学生徐通模(后任西安交大校长)回忆说:“那时西安他们是这样形容的——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西安的生活条件和上海根本不能比,十分艰苦。一群热血青年学生对学校西迁充满信心和热情,电制53班学生在1956年3月,提出了“跑西安”的倡议,建议用“上海到西安”的象征性长跑祝贺学校西迁。据交大校刊记载,从1956年3月4日到6月6日,有41个班级在“西安”胜利会师,全体同学实际跑步路程累计8万多公里。开学典礼西迁中不仅有著名的教授,也有讲师、助教、职员、技术员,还有炊事员、理发师、花工等后勤服务人员,甚至包括酱菜厂、煤球厂的工人。他们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贫瘠的黄土地,交大人自豪地说:“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的家。”当时西迁的教工中,年龄最小的赵保林16岁,年龄最大的是校医沈云扉,当年已66岁。沈云扉再三婉拒学校领导的照顾,和侄儿沈伯参一同举家随校西迁。身为卫生保健科主任的沈伯参不仅自己带头西迁,还将在上海的私宅无偿提供给学校,作为学校的驻沪办事处。有一位“老花工”胡全贵师傅,从上海到西安,他为交大的绿化事业奉献了一生。六十多年前从上海同时迁来的梧桐树,如今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当他退休要回老家时,却有人看到他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抱着他培育长成的梧桐树失声痛哭。西迁后的交大校园六十多年过去了,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两所同宗同源的高校,在各自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之后,都成为国家“211”“985”工程建设的高校,取得了辉煌成绩。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双一流”建设(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争创世界一流学科),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双双荣列“双一流”建设名单。从上海到西安,两所同宗同源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领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素材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编辑|冯秋璐 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