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庄镇位于姜堰区东北角,2000年由原娄庄和原洪林两镇合并成立,地处姜堰、海安、东台三市交界,东与南通海安毗邻,北与盐城东台接壤,南临通扬运河,宁启铁路、江海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白龙路、304县道、353省道横贯东西,姜洪路、东部干线贯穿南北,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娄庄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捷,物产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全镇68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近年来,娄庄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创建全国文明镇为抓手,全力打造 “实力娄庄、美丽娄庄、文明娄庄”,走“生态化、低碳化、宜居化”生态发展道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加快娄庄镇经济转型升级、破解社会经济深层次矛盾、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乡镇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以无公害绿色稻麦油菜、设施蔬菜、草莓、水产养殖等为主要生产基地;工业以纺织服装、波纹管、换热器、轧辊、机械加工等为主导产业;服务业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为新兴行业。201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6亿元,实现一产增加值3.2亿元,二产增加值23.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9.8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农民纯收入23311元。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生态镇、中国绿色名镇、中国最美乡镇、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文化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全国学习型乡镇等荣誉称号。全国文明镇创建期间,娄庄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来江苏视察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在省、市、区文明委的关心指导下,全镇上下抢抓机遇,齐心协力,务实奋进,扎实有效推进创建工作,创建成效显著。今年是泰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该镇全国文明镇复检之年,党委宣传科就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查摆出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一、全国文明镇创建主要做法和经验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按照上下联动、整体配合、协调运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思路,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良好局面;同时在人力、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抽调精干力量、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二是细化责任分解。建立责任明确、落实到底的目标分解机制,实现上下互动、部门联动,是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环节。娄庄镇下发了《关于建立文明创建镇领导挂钩联系村、小区、重要路段的通知》,建立了村挂钩联系制、重点路段挂钩联系制、挂钩小区联系制、部门联动制和长效常态督查督办制度。由党政负责人牵头,各责任部门、村、单位配合,将各项创建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将重点小区、重要路段、学校等包保到人。三是营造浓厚氛围。通过横幅、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宣传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意义,激发全镇广大干群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营造全民创建的浓厚氛围;同时建立完善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各项工作机制,力促精神文明创建水平迈上新高度。四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政府政务党务公开栏、文化墙、企业橱窗、学校橱窗、村党务村务公开栏、村规民约、广播会、镇村文化大舞台等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文明创建,在各村主干道新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八礼四仪”等横幅标语100多条,新增公益广告150多处,做到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参与率;推行“1+2+4”宣传教育模式,完善个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宣传教育框架,同时通过印发《文明创建一封信》和《泰州市文明居民“十要十不要”》送到全镇1.5万户家庭,制作发放核心价值观24字、公民道德规范20字等宣传卡片,利用807、830、813在本镇的公交站台,张贴文明创建宣传公益广告,进一步加强文明创建宣传;镇、村坚持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以身边好人为典型,通过“唱歌曲、学模范、诵精典、谈感悟、送吉祥”、“劳模事迹宣讲”等方式来宣扬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镇机关及各村全部设立道德讲堂,镇村累计开设道德讲堂168次。集镇及各村积极开展“身边好人”、“娄庄好人”评选活动,通过设立美德善行榜,将凡人善举进行张榜公示,起到典型引导、先进示范的作用,累计及时更新美德善行榜70次;机关干部带头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以及“道德文明我先行”故事宣讲、“星级文明户”、“特色家庭”评选、“亲情、友情、爱情大家夸”、“十美女性”评选、文明村镇创建、“家风家训”、移风易俗等文明创建的细胞活动,大力倡导尊老爱幼、扶贫济弱、邻里和善、文明生活的良好风气,以邻里间的小和谐实现了全社会的大文明。目前全镇有11501户农户被评为“星级文明户”,占总农户数的95%,每年镇还“星级文明户”中再评选出102户“文明标兵户”并进行表彰;注重抓好各级文明村、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先后创建成省级文明村4个,泰州市级文明单位8个,文明村6个,姜堰区级文明单位12个,文明村11个。五是打造诚信娄庄品牌。从创建“诚信娄庄”起步,逐步引向“信用企业”、“信用单位”、“诚信村”、“信用文明一条街”的创建,形成政府为龙头、户为基础、村(单位)为骨架、企业为关键、社会诚信为目标的诚信建设格局,形成浓烈的“诚信者受尊重、失信者遭鄙视”的社会舆论氛围。以“文明和谐大家庭、放心消费看娄庄”为主题,通过公益广告、维权宣传、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开展放心消费示范镇创建活动,进一步拓展了诚信文明创建内涵。在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会上,娄庄镇就“诚信文明”创建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交流发言。六是落实志愿服务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文明委要求,制订镇社会志愿服务实施意见,在镇、各村统一设立了乡风文明志愿服务站,同时建立了治安、环保、卫生、青年、巾帼、安全、党员义工、文化、基干民兵、“五老”等十支志愿服务队伍,认真做好志愿服务平台;广大志愿者在关爱“三留守”、扶老助残、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宣传、抢险救灾等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名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献血量累计超过20000毫升。“90后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黄枭、“拾金不昧的张大妈”—张粉英的先进事迹被广为传颂;姜堰区龙腾液压机械厂的袁美兰荣获第二届“女性创业之星”,她和泰怡热工刘云喜董事长创业不忘反哺乡亲,积极捐赠捐助公益事业;唐仕根被评为“全国孝老敬老之星”。 唐仕根、黄枭、张粉英也成为我镇助人为乐和热心公益的先进典型。七是积极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在文化中心大楼、新世纪文化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新建了公园文化亲水平台,新建10个百姓大舞台,投资近100万元配备了文化体育器材;积极开展的两年一届的群众文化艺术已经成为文化娄庄建设的特色品牌;送文化下村、农民电影节、读书藏书家庭评选、全民读书征文竞赛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镇民间艺术联谊会、业余文艺创作小队及各类业余运动队持续开展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广泛了开展祭扫先烈、关爱老人、帮扶困难家庭等活动,民族及乡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以社区教育中心、远程教育广场等载体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家庭教育、文明礼仪、普法宣传、创业技能培训等,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和科技知识需求,同时积极开展规范文化市场专项行动,农村文化市场、网吧等场所规范、有序、健康向上。宣传委员仇爱琴撰写的《草根艺术谱写惠民文化新篇章》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委党校评选为优秀创新案例、树人艺术团推荐为泰州市文化惠民演出单位。八是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快乐暑期”留守儿童一日游以及“知心妈妈”、“知心姐姐”亲情结对活动、“金秋助学.快乐成长”主题等活动,注重培养特殊学生群体生活实践能力,为孩子们亲近自然、开阔视野、亲情呵护、增长知识搭建了平台。“文明礼仪”、“道德文明演讲比赛”、“安全自护知识培训”、“青少年教育讲师团”、“传统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娄庄镇也被泰州市文明委表彰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九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了“绿色环保家庭”评比、节能减排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环保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相继实施引用长江水、烟墨公园西扩、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镇村庄环境建设整治工程,全面开展省级康居示范村创建活动,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实施清水工程;2013年,我镇在泰州市率先创建成国家级生态镇,目前,全镇17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创建成省市级生态村,申报创建小康示范村6家,“强富美高”示范村2家。十是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一方面以学习促意识提高。将学法作为党委中心组、机关学习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依法治镇水平,通过开展讲座、送法下村等活动,将法治送到群众手中、送进企业职工心中,着力营造人人尊法守法的氛围;另一方面以措施促成效。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接访活动,建立信访维稳长效机制,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30家,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6%;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黑恶势力、邪教、非法宗教等违法犯罪活动,破案率达99.5%,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十一是注重强化督促检查。加强督促检查,是提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通过全国文明镇的创建,娄庄镇建立了一套文明创建日常督查考评办法,对各责任部门、各村履职情况进行常态督查考评;同时根据常态督查情况,定期发布结果,实行量化排名。娄庄镇突出检查与整改机制,平常每三个月集中检查一次,重要时段实行周督查制,及时发现问题,强化督促整改。二、文明创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随着全国文明镇创建的深入,该镇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强化服务管理、提升居民素质等方面初见成效。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娄庄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群众关注、影响达标的创建短板依然存在。一些公共场所,如集镇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世纪广场、烟墨公园等,维持环境卫生整洁是难题;一些主要交通路口交通秩序差;商家店铺门前乱停、乱堆、乱放现象严重;无障碍公厕等公共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还较多存在。对这些问题,居民关注度高、反响强烈。二是责权明晰、奖惩分明的创建考核有待加强。目前该镇虽然将全国文明镇创建工作纳入总体考核目标,客观上造成了创建工作有部署有安排,但考核奖优罚劣、激强促弱的手段不硬,对文明创建工作的导向和助推作用不明显。三是全民参与、同创共建的创建氛围亟需造浓。当前虽有部分群众参与创建,但是离全民参与的还有距离,有些群众的参与感不强,应知应会知识学习不够。该镇户外公益宣传阵地虽然很多,投放力度相较其他乡镇要多得多,但还需要要在镇村实现全覆盖。促进“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三、全国文明镇创建的制约因素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文明创建上决心大、力度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一些主客观因素仍然制约着该镇的文明创建,主要有:1、流于应付,缺乏深层次认识。文明创建能够引领、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文明创建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民享工程,能够让广大居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当前,该镇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将文明创建狭隘地看成是一项“虚”的工作,没有真正把文明创建作为重要工作来对待;短视性地将文明创建工作突击化、运动化,没有把文明创建作为一项制度化、长效化的工作抓实抓好;甚至有人认为文明创建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麻烦事,多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搞省事省钱省力。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必然导致具体工作的不到位。2、各自为政,各村、部门合力不强。一些村创建工作缺乏力度,遇事则以属地负责为借口敷衍搪塞,没有很好落实应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任务。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与合作,有齐抓共管的机制,却没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致使一些创建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在回潮反复中空耗资源。3、参差不齐,居民整体素质不高。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文明创建的目标,同时也是创建文明镇的保证。没有高素质的居民,文明创建必是一句空话。当前该镇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比较突出的短板是公共意识较差,如公共卫生方面,很多人能把自家打扫得很干净,但在公共场所却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垃圾入箱提了多年,但少走几步、随手一丢的还是大有人在。此外如爱护公物、谦逊礼让等还没有蔚然成风。这些都制约着镇容镇貌的提升和居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四、全国文明镇创建的的几点对策一是加大合作力度,强化联动机制。各村、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国家及省、市、区的统一部署,牢固树立创建工作“一盘棋”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全面巩固提升已有成效。从近3年全国文明镇创建的过程看,凡是涉及面广、成因复杂、彻底解决难度大的问题都是要合力攻坚的“硬骨头”,必须要充分运用部门条块的联动机制,增强统筹协调能力、联动协作能力,牵头部门敢担当、协同单位善配合,最大程度地集聚相关人力、物力,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做实整改机制。对市、区暗访督查发现的问题,各村、各部门要不等靠、不依赖、不推诿、不扯皮,要坚决做到即知即改,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在日常自查自纠上动脑筋下功夫,过细查,过硬改,确保在最终的测评考核中硬件少失分、软件多加分、综合得高分。三是突出主体意识,构筑共建机制。依据本镇居民最关心的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在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每年至少列一至二项文明创建惠民实事。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加强各村百姓大舞台建设,维护好农家书屋、健身广场设施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推进乡风文明志愿岗、村“道德讲堂”的建设力度,广泛开展“身边好人”推荐、“文明标兵户”评选等道德实践活动,吸引广大村民投身文明创建。四是强化督查考核,健全问责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要把是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部门负责人、行政村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力度,与绩效挂钩,动真碰硬。设立文明创建工作专项奖励制度,依据文明创建督查情况,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对排名靠后和在中央、省测评中有重大失分行为的部门、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度,取消各种评先评优资格。五是巩固创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要切实增强建立长效机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形成不为创建而创建,不唯政绩而创建的普遍共识。要始终坚持把创建过程当作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要始终坚持边创建边建制,对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用制度的形式固化施行,确保长期规范。只要思想不松,机制不变,队伍不散,力度不降,保障不减,就能实现长效管、管长效。(娄庄镇仇爱琴)
孔城,作为桐城东部农业大镇、旅游要镇,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抢抓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此,在本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将全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作为调研课题,带领农业、林业、文化等部门前往桐梓、南口、清水塘等村调研,调取了自然资源、农经、城建规划等部门的相关资料,采取走访与座谈形式了解我镇目前在乡村旅游方面的现状、短板,听取意见建议,共同探讨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形成了本调研报告。一、我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一)我镇发展乡村旅游具备的优势1、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孔城全镇国土面积145平方公里,辖22个村居,人口8万余人。先后被评为省级中心镇、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美丽宜居小镇、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全国重点镇,2017年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拥有清朝庭颁令全国书院效仿的桐乡书院和4A级旅游景区孔城老街。境内名人辈出。2、具有开放的大交通优势。南临长江黄金水道,西邻桐城东部新城。升格的G237国道穿境而过,沪蓉高速公路桐城出口近在咫尺。引江济淮工程、合安九高铁桐城东站、德上高速、通用机场、孔城港区等或经过我镇或座落在我镇。3、具有发展全域旅游(包括乡村旅游)优势。镇内明清古迹比比皆是,“桐城八景”中“孔城暮雪”、“荻埠归帆”、“桐梓晴岚”三景出自孔城;镇北有“江北小九华”之称的著名佛教胜地——藻青山;镇区内孔城老街,全长2公里,临街铺面保存完好,是华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镇南面有白兔湖旖旎风光。(二)近年来全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直把发展乡村旅游当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提出了同孔城老街旅游联动发展的思路,积极引导有关村进行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桐梓村紧紧把握毗邻镇区,境内有山水(桐梓山、孔城河)及田园风光的优势,依托孔城老街发展乡村旅游,在打造农民文化品牌与传统美食米面品牌上取得了突破,相关工作多次荣登央视;跃进村位于镇区东,距离老街只有五六里路,境内有丰富的苗木景观和“八角亭”历史遗址,初步打造了以“购青”农家乐为代表的采摘、垂钓生态村庄;姜范圩村位于镇区南,为水乡,依傍孔城河与团结圩水面,境内种植有六百亩莲藕,荷花观赏、荷花产业初具规模;清水塘村为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故里,又为2019年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正在打造集餐饮、垂钓、采摘、民宿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庄园;古井村位于镇区西南,“金丝黄菊”灿然绽放,“一村一品”十分亮眼;而南口村位于镇区西北,境内有戴名世捐资修建南山桥、种植有2000亩红豆杉,正在打造“三生园”乡村田园综合体。这些村或具有地理优势,或具有人文优势,或具有资源优势,共同特点都在乡村旅游方面开始起步,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乡村旅游初具雏形。(三)我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相对不便,虽然村村通公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本的交通状况,但总体上到村道路太窄;村内大多没有大的停车场,接待中心没有,举办大的活动场地难找,不能接纳大的团队,农家乐、民宿等基本空缺,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总体接待能力,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2、基本都在起步阶段。已有的农家乐规模都不大,主要满足吃饭功能,体验式、休闲式尚未形成,没有明显特色,留不住人,且“天南地北”分散,不能串点连线,连线成面。更谈不上以孔城老街为依托,拓展延伸孔城老街旅游线路了。3.招大商引大资不够。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初期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要发展有规模的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村旅游市场,需要有眼光与有能力的外商。我镇目前在经营的相关生态园、农庄主要还是以本地小老板为主,不管是经营理念,还是投入的硬件设施、文化特色都不够,难有大的吸引力。4、要素制约相当突出。在“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下需要一定的土地利用弹性指标配套服务设施,但目前因农村各项改革正在起步,许多政策下面尚未改革到位,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土地、规划、资金等要素制约相对突出,还有农民传统的各户经营思想客观上都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四)原因分析1、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村级普遍对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乡村旅游没有什么名堂,是长期投资,一下子难搞得起来,加上与各家各户关联,部分群众不理解,容易产生矛盾,加大工作量。2、缺乏科学旅游发展规划。目前我镇大多村没有制定村庄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更是缺乏,导致初步开始的乡村旅游想到哪搞到哪,没有一个长远目标规划,大多属低层次开发,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的多。3、缺乏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政府拿不出更多资金支持,政策配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4、人才短缺与产品层次粗放。现在的农村大多年轻人都通过考学到外工作生活,或者在外务工,留守在农村有文化、有见识的少,普遍是“3861”部队。目前在家从事乡村旅游的主要从外回乡或模仿学习的人,年龄较大,眼界观念跟不上,大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农家乐经营模式,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心理。二、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总体思路:以市委实施“552”战略部署为指导,结合孔城资源禀赋实际,以孔城老街旅游为龙头,以南口红豆杉康养基地为引领,以孔城港口物流园为带动,分区引导、逐步推动相关村发展特色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通过联动长期努力,使孔城最终成为文化休闲康养福地,商贸物流服务重镇。为此,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提升镇村认识。发展乡村旅游是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绿色产业,也是今后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通过“旅游+”模式,完善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多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学习培训、外出参观,引导镇村干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将相关农村工作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通过村级引导带动,让群众接受,让能人参与,形成良好氛围。(二)加强规划指导。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既有区域性宏观规划的指导作用,又有策划设计微观落地的意义,特别是对生活环境、旅游环境的提升、村落风貌设计改造、交通道路的合理设计、民俗旅游的落实与运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规划、特色农业产业园的打造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目前我镇旅游规划已经修编,但还没有通过评审,必须尽快组织评审,分步实施。村级除了桐梓村、清水塘村等几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有规划外,其它村还没有乡村规划,更谈不上旅游规划,也就谈不上产业融合规划,要积极引导相关重点村结合村庄规划编制旅游规划。在具体编制规划时要注重突出乡愁,不搞千篇一律,过度城市化。具体实施中有主有重,不一哄而上,先从基础较好的村开始,形成经验,逐步推动。(三)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村民通过入股经营、合作经营,招商引入专业公司、资金、人才参与等方式,探索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在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镇级统筹,结合农村道路、组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贫项目等,帮助村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探索乡村旅游建设新的融资模式。在土地政策许可情况下,积极帮助争取专项土地指标;盘活农村闲置房产、集体土地等资源,同时争取上级出台扶持政策。(四)巧借外力发展。要以老街为轴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串点连线,连线成面。2019年我镇成为康养小镇创建单位,要巧借康养小镇创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融入康养内涵。(五)积极招商引资。我市嬉子湖镇蟠龙村在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做得相当成功,蟠龙村近几年来招了四五家大商,把村庄的田地与荒岗都租赁给了外商发展苗木种植,瓜果采摘,以及民俗等,农民以土地与劳力入股合作社分红。目前该村四季有花,四季有采摘,四季有游客,民宿也正在做。我镇要组织干部到像蟠龙这样的村参观学习,扩大视野,积极出击,招大商引大资,把乡村旅游搞红火起来。(六)挖掘乡村内涵。打造田园综合体与采摘基地,着力开发乡村文化体验、研学旅、现代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小景观,满足大众对乡村游新的品质要求。建设集特色餐饮、休憩、旅游商品展销等一体的平台载体,让游客在有看头的同时还有消费的欲望,带动农村三产。在旅游厕所、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台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突出乡土文化特色,让乡土乡愁吸引人。着力打造包括孔城老街在内的乡村旅游风情线,使游客远离喧嚣、回归宁静、体悟乡愁,感受大自然的原始美和生态美,获得心灵的愉悦。(殷金生)来源:桐城先锋网
乡村是我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铜冶镇组成了专题调研组,通过近期到村走访、座谈,对镇域25村乡村治理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步计划开展了专题调研。一、 铜冶镇基本情况铜冶镇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心城区西南部,镇域面积77.0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共有农村基层党组织25个,其中党总支3个,党支部22个。村“两委”干部169人,农村党员2352人,农村人口7.2万人。全镇财政收入2008年首次过亿,2015年突破5亿元。2019年突破10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6%。铜冶镇以雄厚的实力,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重点培育的特色小城镇,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2017年8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2018年入选全国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2019年被评为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示范镇,2016-2019年连续四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二、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铜冶镇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上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有待加强。部分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在违建拆除、村貌提升、信访稳控等任务中,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滞后,甚至束手无策,任职多年村内面貌山河依旧;临近村“两委”换届选举,部分村干部存在“想自己升迁”的浮躁心态、“自己无望升迁”的失落心态、“等待领导升迁”的观望心态工作,缺乏工作热情。少部分党员,把自身混同于一般群众,在党委、政府安排的许多工作上,甚至觉悟还不如群众,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发展。(二)农村治理体制有待完善。自治体制需要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群众诉求回应不及时,利益诉求收集、整合及传达能力都存在一些问题,使村民诉求表达出现一定程度偏差,容易发生信访问题。德治传统日渐式微。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价值原则的渗透,利益原则取代传统价值原则,传统价值观念遭到普遍怀疑,部分村民的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占小便宜、追求利益思想日盛。(三)农村集体收入有待壮大。村级经济收入少底子薄。大部分村项目“小、散、弱”,在进行土地开发过程中,没有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的思路下进行大开发和大整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分散。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去年南铜冶村年收入685万元的同时,西任村仅41万元,约是南铜冶村年收入的十七分之一。村级经济收支不平衡,平均收入小于平均支出,缺少经济积累,部分村集体经济年年挣、年年光,有富余也给村民们发了福利,党委、政府安排下的工作没钱推动。三、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对策与建议近年来,区委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严格按照“三性”要求,高质量组织召开“三会一课”和党建年会,推进农村党组织生活规范化,开展整治“两侵”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为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铜冶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聚焦解决问题,实施“三大行动”、 推动“三治融合”、 着手打造“三力”,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一)实施“三大行动”,筑牢乡村治理战斗堡垒只有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始终把稳船舵,乡村振兴的这艘航船才能行稳致远。铜冶镇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着力培养一批 “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实践。首先是“领头羊”行动。南甘子、南故邑村能够实现由乱到治,最大的特点就是选出了敢想敢干的优秀党组织书记。为此,铜冶镇将继续全面开展领头羊选拔工程。加强人才储备。以“青年人才库”建设为抓手,把农村里有知识、懂技术、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人通通吸引过来,参与到村级建设当中。选贤任能。以换届选举为契机,把不想担当、不愿得罪人、不用心推进工作的支部书记换下去,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提供舞台。开展党建“大比武”。支书现场比武打擂,学经验、找差距、看不足,调动村党支部书记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工作激情。其次是“党员联系群众”行动。目前铜冶镇25村全部建立建立党员“包片联户”制度,每名党员包联15-20户群众,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协调解决诉求难题,下一步要将机构改革后的组织、综治、安监、环保等部门设立的网格进行合并,统一纳入“包片联户”内容。组织每名党员每月按照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矛盾调解、垃圾分类、移风易俗五项职责走访一次包联户,做到“四必访、四必到”(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婚丧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切实畅通村民与村干部沟通交流渠道,及时了解村民诉求和期盼。最后是“服务提升”行动。落实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村(社区)“双报到”制度,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党员先行活动。将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党员志愿服务日”,组织各村、各社区党员开展洁美家园行动、镇域文明和谐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双创”成果;开展便民助民服务,让党员身影处处体现;开展困难帮扶服务,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组织温暖。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拓宽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渠道,增多群众了解党组织的途径,促使党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二)推动“三治融合”,探索乡村治理崭新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铜冶镇将全面扎实推进“三治融合”,以自治聚人心,以法治定正道,以德治树新风,加快实现 “党群一心、村庄一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一是抓自治,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坚持阳光议事,让自治“实”起来。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监会成员全程参与,监督党务、村务公开,强化村级权力运行,维护村庄稳定。建立村民代表议信访、老幼托管模式、“网络化+微信矩阵”快速响应机制等民主自治形式,对村民提出的问题建议、合理诉求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快速处置,真正让群众的事群众参与、群众解决,增加群众的获得感。二是抓法治,规范乡村治理的刚性约束。严格执行村规民约。结合时代特征、村民需求,全面清理检查旧版村规民约,并通过大喇叭、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形成“我制定,我签字,我承诺,我执行”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用村里的“小宪法”管人管事。法律顾问定期进村入户。各村聘请的专业律师作要定期与村名见面,做好村民土地政策咨询、合同签订等工作,引导村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律思维。对于有矛盾倾向性矛头的村民及时给予法律上的解答,晓之以情、动之以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抓德治,凝聚乡村治理正能量。搭建“德治”平台,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编撰村志、设立功德墙、评选“最美家庭”等途径,建设“德治”实体宣传阵地。同时,以美篇、公示栏、大喇叭广播站等为抓手,对村内好人好事进行宣传,构筑 “线下实践站+线上微宣传”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让勤俭节约、诚实友善、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焕发出新光彩,让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三)着手打造“三力”,加强乡村治理各项保障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政策倾斜力度不够等因素逐渐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阻碍,使乡村治理面临的任务挑战仍然艰巨,为此铜冶镇将壮大人才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策优势,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壮大有“活力”的农村人才队伍。探索创建大学生回乡任职试点,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招聘选拔村支部书记助理,吸引本村大学生回乡参与村级治理,充实“两委”干部后备力量,进一步优化村干部年龄结构和学历水平。强化有“合力”的政策资金保障。一是推进村集体资金有效利用,结合当前形势,重新修订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并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积累制度,强化制度管控,将村集体经济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吃透政策,时刻关注中央和省、市的政策动向,研读上级资金扶持政策,全面准备好各项资金的申报材料,千万百计争取上级项目支持资金最大化。探索有“潜力”的发展路径。结合正在谋划中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借鉴“农业+”模式,着力打造千亩高标准农田特色产业布局区、着力塑造认养体验现实版“开心农场”、 着力建造四季水果采摘园,构建两轮驱动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大格局,驱动农村要素、市场、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国家特色小镇的建设,推动文体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活力。(康素丽)责编:张阳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与大家交流xx镇稳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稳就业”是国家长效发展的根本目标,更是民生工程。所以,我的调研活动主题确定为“关于xx镇稳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旨在通过调研,根据上级政策要求和本镇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积极拓宽渠道,促进“稳就业”,解决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本地社会的长治久安,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实地走访调查,我们发现,xx镇截至今年上半年,总劳力约xx人,其中近一半的劳力在外就业,其余部分散居家乡从事经商、种植业、农业、零工等。经商多以个体经营为主,不成规模;就业的形式较为单一、落后,对新事物的接纳容纳度不足;可提供就业的岗位不多,可供选择的就业范围很局限。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现实条件的制约,由于本镇的资源缺乏开发利用,生产条件落后,就业形式单一(以农业为主,小手工业为辅),造成年轻劳力多向外地发展,留守儿童和老人比例大。另一方面,不少人消极就业,缺乏长期的发展目标,高不成低不就。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本镇“稳就业”的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牵头,多方联动,方能有效改变现状。具体做法有:1、政府部门要着力缓解民营、微企融资困难,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企业活力,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年轻劳动力回乡就业。2、可根据我镇实际,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壮大新动能,释放巨大就业潜力。3、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巩固扶贫效果,帮助更多人就业。4、积极开发发展旅游业。我镇地广人稀,风景秀丽,宁静朴素的环境氛围往往是城里人逃离喧嚣的首选之地,很适合发展旅游业。红色村庄、农家乐、体验茶园生活、特色景点等,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发旅游业来促进就业带动经济的发展。5、加强观念引导,拓宽就业人员的视野,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长效发展。
整体构思,完整链条!写好一篇基层调研报告,最重要的有五个版块:实地走访,调查摸底。拿不出基础的数据,又谈何发展的方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基础数据,又可分为多个方面,比如户数、人数、贫困的户数和人数、处出务工情况、当地交通情况、当下产业情况、人均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把脉问诊,找准症结。一个地方的贫困,原因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客观上的,是生产生活客观条件,或者说基础生产配套太差?主观上的,未有发展的意识,更未有相应的职业技能、生产技术、发展方向等。找准路径,切实可行。一些人讲,发展还不容易,先来他N个亿,什么都造好了?这样的话,是不负责任的;任何脱离实际的空话,没有任何意义。比如,一些村落外出务工的人很多,也算是在改革开放中赚了不少钱,但这些钱最后去了哪里?超前消费要面子,爱上赌博输精光,只顾及当下的生活需求,却忘了未来的发展轨迹等等。落实主体,干部为民。一个好干部,在基层一线开展工作的时候,耐心又细致,包容群众的缺点,而不是责怪群众自己。群众的意识太落后,那就教导他开化;群众对政策不理解,那就宣传到让他理解;群众的思想存歪风,那就多教育树新风等等。一个懒政干部,则只会从客观条件上找原因,只会从群众主体找原因;反正,群众好不好,都怪他自己!这,是不对的。因地制宜,举措务实。做好工作,不只是面子,更加是里子。群众脱没脱贫,收入上没上去,只考虑迎接检查,“敲锣打鼓”,终究是经不起推敲,也经不起时间的验证。因地制宜,需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照抄照搬所谓的成功经验,不可盲目上马所谓的规模化、专业化等农业生产合作社项目;前期的调研,中期的筹备,后期的实施,一路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调研模版,明确布局!关于X县X镇(乡)XX村如何发展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摸清X村实际,明确发展方向;近期,我部门对X村现状开展两周的实地走访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基础情况交通位置:XX。辖区面积:XX。户数人数:XX。贫困户数人数:XX。外出务工情况:XX。人均收入情况:XX。人均可支配收入:XX。当地主要产业:XX。现代农业规模:XX。企业大户情况:XX。等等。二、发展瓶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如道路、水渠、田地、林场等,缺少生产基础配套,有资源、无发展,想发展、难投入。主力人口现状思考。中青壮年外出务工居多,安心留村返乡创业者太少;同时,缺少专业的创业指导和相应的职业技能。留守人员现状描述。老者以务农、养病为主,中青年妇者以短期居家为主,留守儿童的整体教育水平较差,易产生因教育贫困而导致的贫困代际传递。发展两极分化较多。政府部门投入易在自然或不自然间偏向交通偏好、生产条件佳、人员组成好等因素的生产大户,则越来越好。反之,条件较差的当地群众以独立生产为主,未被带动发展产业,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等。三、主要举措转变观念赢民心。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与解释工作,让惠民政策得到更多群众的知晓和认识,让群众理解成为共识,为政策落实提供基础。另一方面,要打破群众“等、靠、要”的错误认知,扶贫解困,扶起来的是群众这个主体,解决困难的是百姓这个民生。争取资金抓基建。一是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相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项目资金,用以投入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从基层镇政府、村集体中盘活现有资产,抛荒的土地,陈旧未用的老资产,寻求“变现”的途径、方式、方法,从现有实际中找增量、破结点。三是从镇村人才引资金。如本镇村走出的杰出优秀人才,建立联系网,寻求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建平台。认真解析上级政府部门发放的优惠政策,以此为契机搭建引人引才引流引源等多引平台,以政策优惠激励多方资源汇聚;汇集资源要素,便是发展的基础。鼓励返引创业。一方面,争取有条件、有技术的老乡人回乡创业,如乡村旅游产业;另一方面,多争取公共资源开展技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口的整体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解决突出难题。着力解决群众突出的、直接的危及生产生活基本要素的实际问题,树立政府为民公信情怀。树立“刀刃”精神与“无穷”民力。政府资源有限,侧重重点发展、示范带动,是前期所需;但是,要深刻认识到“民力无穷”的涵义,将民力发挥纳入各项建设议题的重要支撑方针,搭建政情民意沟通平台,组建村民互助组织,要广泛发展群众参与本地建设,积极筹资筹劳,要保障政府和群众的每一份资金、每一份付出都公正、公平、公开,从而全面提高群众自建意识,不等不靠修建通途,不畏不惧发展产业。(原创文稿,转载请注明出处!)(觉得不错,请关注收藏转发!)(笔者撰有《考公建议书》系列、《申论学习笔记》系列等,欢迎查阅!)
2018-05-28 07:4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刘国富编者按:5月24日、25日,本专栏已连续刊发两位省领导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各方关注。我们期待各级领导干部在开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多撰写调研报告,在我们的专栏中分享。 4月17日至20日,根据省委要求,我带3名同志到缙云县河阳村开展蹲点调研。这期间,我们在村里召开基层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走访调研河阳小学、村卫生院、村黄茶加工厂,慰问5名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对7名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入访谈,并随机走访30多名村民,还查阅了《缙云县志》《走进河阳》等文献资料。调研后,我对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一些思考。一、河阳村情及特点河阳位于缙云县城之西15公里,面积4.7平方公里,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全村现有1642户3788人。现有党员121人,其中60岁以上49人,50年以上党龄的就有19人,年龄结构偏大;党员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28人,高中18人,初中56人,小学19人。2017年河阳集体经济收入173万元,人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河阳村的主要特点有:(一)河阳人和景美,展现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踏入河阳,巷道整洁有序,农院干净舒适,溪水潺潺,翠竹摇曳,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展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这几年,村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筑,开展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村庄绿化工作;推进“五水共治”,2014~2017年已投入近千万元,今年又投入1095万元用于饮用水库建设和自来水管道更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对部分古民居进行了修缮,加大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让河阳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老百姓对这几年的变化普遍很满意,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二)传统文化得到保存传承,淳朴民风得以延续。河阳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古旧建筑,深厚淳朴的村俗民风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村内现有大小祠堂15座,古庙6座。河阳村一直保留着尊宗敬祖的传统,每年清明节前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每年3月还举办河阳民间非遗文化节,在200米古街大摆千人“状元宴”,传承耕读文化。我们观察到,河阳村民风淳朴,对父母长辈都很孝敬,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关系融洽,村里的治安很好。(三)“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乡镇,老百姓满意度高。据统计,2017年河阳所在的新建镇便民服务中心共办理事项3680件,我们对随机抽取的20位办事村民进行了电话回访,除1人自己忘带材料跑了两次外,其余全部一次办结,受访者对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满意率100%。(四)养老、医疗保障比较充分,兜住了民生底线。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37人,参保率80%,154名失地农民全部转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861人,参保率98%,基本医保加上大病保险总报销比例为55%左右。村民对现在的保障政策满意。(五)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好,深受广大村民欢迎。近年来,缙云县人力社保局组织的培训针对性强,效果好,河阳村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烧饼师傅、母婴护理培训更是热门,报名踊跃火爆。据统计,2014~2017年,河阳共有134人参加了技能培训,其中烧饼师傅73人、电子商务24人、母婴护理师7人、育婴师7人。二、面临的几个问题(一)如何振兴乡村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调研中,我们对河阳的产业情况进行重点关注和了解,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外出养虾产业很不乐观。前些年,养虾产业行情好、利润高,很多养殖户外出到广东、广西等地养虾。但近4年来,受环境、种苗、饲料、技术等因素影响,多数养殖户亏本,主要问题是这些养虾户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技术指导,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二是黄茶产业有无序发展趋势。黄茶产业这几年发展较快,政府也鼓励村民种茶,种两亩以上每亩补贴1800元,村民种茶积极性很高,当地黄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同时四川、湖北等地也开始大面积种植缙云黄茶,再返销过来,导致黄茶价格下降,利润降低。三是毛竹产业不赚钱。(二)如何留住年轻人集聚人气。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河阳出去的人多,回来的少。近3年来,每年考上大专以上的有25人左右,但回村发展的基本没有。据统计,目前回村发展的大学生只有11名,主要从事电商、经营民宿、种植黄茶等。虽然村里的基础设施不错,但村里留下的多是老年人。整个村人气不够,缺乏生机和活力。(三)如何处理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目前,河阳正在创建4A级景区,当地干部和村民在保护和开发之间举棋不定,不开发村民收入上不去,随意开发又怕破坏了古村落风貌。目前县政府已划出120亩土地,打算用于古村落居民迁移安置。河阳景区管委会已对古村落部分危旧房进行了加固、修缮,共投入2000余万元,也在考虑古村落发展业态和开发问题。(四)如何更好落实惠民政策。河阳村老人多,文化程度不高,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不熟悉。当地基层干部表示,现在的政策比较多、碎片化,有些连自己都吃不准,老百姓更弄不清楚。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分析,由于历史原因,不同时期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不同,一件事情可能会出好几个文件,存在打“补丁”现象,再加上有时政策宣传不够到位,影响了效果。三、启发与建议在河阳的调研,引发了我对乡村振兴的思考。我以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中来思考和把握。就河阳而言,我们的建议是:(一)一定要将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当前河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比如养虾业,政府可考虑组织专家把脉会诊,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指导。鼓励引导虾农成立协会,开展相关培训,引导虾农参加农业保险等。又如黄茶产业,政府要有系统的考虑,不能让村民一哄而上,要引导他们赚长钱。要从土壤改良、种植、养护、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产业链升级,系统打响缙云黄茶品牌。要加强原产地保护,提升加工工艺,提高黄茶品质,打响品牌。再如毛竹产业,出路还是在毛竹的深加工。现在毛竹经过初步加工成竹地板、竹凉席,每根价值20元左右,但如果能够进一步深加工,进行综合利用,价值会更高。(二)振兴乡村要吸引并留住人,特别是年轻人。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只要家乡有机会,有些年轻人还是愿意返乡创业的。吸引集聚年轻人,需要政府摸清年轻人需求以及适合从事哪些产业,进行精准施策,充分运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为年轻人创造平台和载体,让他们有发展机会。(三)要让乡贤能够回归农村作贡献。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从河阳出去当干部、做学问、办企业的人很多。这些人有知识、有人脉、有能力,也有家乡观念和乡愁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做点事。尽管现在各地都很重视乡贤,但大多缺乏制度性安排,乡贤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我们认为,还是要从制度安排上作些探索和突破,让乡贤能真正回得来、住得下来,专心为村里贡献自己的余热。(四)注重古村落的原生态保护,不宜由资本主导和控制。河阳古村落历经千年依然生生不息,是“历史活化石”,关键在于有原住民住在里面生活。我们认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还是要着眼于未来,不能完全让资本来主导和控制,不能搞大拆大建大迁,把人都迁出去。在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可以作一些商业开发上的探索。(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升新时代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农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抓好新时代农民的教育培训。不仅要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还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职业道德、文明生活习惯等培训。要开展大规模、有系统的培训,一批一批地教、一年一年地教、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改,这样持之以恒抓几年,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一定会发生巨大变化。(六)去芜存精,发挥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河阳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平安戏等传统习俗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推广传承很有意义。但我们也有担忧,毕竟唱的戏基本都是传统剧目,其中难免掺杂了糟粕,还是要有所扬弃。有关部门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传统剧目进行合理的改造,利用唱戏这个受百姓欢迎的宣传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内容融入其中,使唱戏民俗彰显时代价值。(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各种政策还是很多,越到基层需要落实的政策越多。我们想,应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对政策进行定期梳理,解决政策碎片化、补丁化的问题,然后再精准宣传、精准落实。考虑到就业、社保等民生政策比较多,这次我们商请缙云县人力社保局选择20个村先做试点,每个村选择培养一名村民作为人社政策志愿者,向村民宣传、解答人社政策,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缙云试点后,再适时向全省推开。(八)加强党的领导。如何发挥党领导农村的政治优势,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我们建议: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制度探索和创新。支部书记选得好,可以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面旗帜。二是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下村任职。基层是培养年轻干部的“淬火炉”。现在80后、90后年轻干部,直接从学校门到机关门,没有在农村和老百姓一起生活过,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了解。我以为,对机关年轻干部要抓紧补上这一课,建议省里探索从省直机关选派一定数量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驻村挂职。
摘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打通宣传、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重要举措。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镇(街道)和部门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工作定位、方法路径等理解不深、认识模糊,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主题扣得不紧、融得不深。下一步,我们要把握好“盆景”与“风景”的关系,把握好引导与志愿的关系,把握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好主抓与共抓的关系,全力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项工作。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打通宣传、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重要举措。为有效推动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近日区委宣传部深入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进行调研,重点围绕组织体系建设、平台阵地整合、志愿队伍组建、服务项目设计、实践活动开展、加强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总体概况自2019年5月5日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动员大会后,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严格按照要求,层层传达学习,制定实施方案,动员部署落实,从建平台、建队伍、搞活动着手,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组建了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种贴近群众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组织架构基本建立。区级及各镇(街道)村居机构已经挂牌,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区级建立以区委书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区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为副主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架构,镇级建立以党(工)委书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班子成员为副所长、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架构;村级建立以党组织书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其余村两委为成员的组织架构。二是整合资源建设阵地。区级以文化中心为依托,围绕五大平台打造集舆论宣传、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未成人成长指导、道德教育、志愿服务孵化、文明实践协调服务等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镇(街道)、村居注重整合现有资源选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利用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等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图书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非遗传承室等功能室,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阵地和载体。三是组建队伍开展活动。区级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队长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镇级成立以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支队长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并设立众多的志愿服务小队,村级相应成立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队长的文明志愿服务队。全区共有志愿服务组织350多个,招募志愿者人数近13000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理论宣讲到田头”。组织农业技术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讲,将自身的科学技术手把手地教给群众,提升广大群众种养殖技术水平,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模范好人身边评”。开展推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好丈夫、好儿女、好妯娌、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利用“好人广场”、“好人长廊”展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事迹,教育引导身边人,全面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扶贫助困上门帮”。组织各类志愿服务队开展行走阡陌、情系扶贫等活动,关心关爱贫困学子、留守儿童、孤残老人,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把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四是部分项目富有特色。区文旅局以文化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为载体,开展“小车大舞台唱响新时代”送文化、送图书、送电影、送非遗展示的“四送”志愿服务活动,共送演出15场、送图书20次、送电影700场、送非遗展示18次,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的一个品牌。东双沟镇聚力打造“公益坊”服务阵地,紧扣群众需求,以太平村为试点,在太平公益理发店的基础上,整合爱心小超市、健康室、聊天室、捐赠箱、洗衣房等,形成东双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区文明办、教体局协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广场舞队齐心协力打造洪泽广场舞“一三三三工程”。开展“庆七十华诞·共舞祖国好”广场舞公益培训进乡村”活动,共培训15场,所有镇(街道)全覆盖,培训人次达3000人以上,特别是广场舞志愿者进老子山镇新淮村公益培训活动,规格高,效果好,我区被省广场舞运动协会评为“公益之星先进区”。存在问题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镇(街道)和部门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工作定位、方法路径等理解不深、认识模糊,没有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主题扣得不紧、融得不深。一是面上工作进展不一。尽管各镇(街道)均出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实施方案》,但在工作推动、阵地建设、活动组织、项目确定上参差不齐。如东双沟镇党委主要领导思想重视、亲自过问,组织人员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认真研究推进措施,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设计,结合当前实际开展众多的志愿服务活动;有的镇(街道)还停留在发文阶段,思路不清晰,认识不到位,没有实质性的工作举措。二是工作力量配备不足。目前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基本是由文化站工作人员负责,多数人员身兼数职,专职人员配备难度较大,难以常态化展开工作。村居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从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兼职的村居干部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缺乏现代化办公技能,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仅局限于老套路,难以满足一些特殊群体个性化需求,群众认可度不高。三是平台阵地整合不强。当前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镇(街道)和村居都有一定的阵地资源,各项服务项目也初步进行了整合,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位等问题。部分镇(街道)和村居的综合服务中心功能不全、面积偏小,创新利用闲置及分散的资源还不够,影响了使用效率和功能发挥。四是对接群众需求不准。从调研情况看,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在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上,虽然有一些好的想法和思路,但工作举措还局限于印册子、贴标语、开宣讲会、出宣传栏,没有组织开展群众需求的大调查、大摸底,群众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常住人员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精准对接这些群体的共性和个性化需求途径不多,缺少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服务项目,群众的获得感不强。五是线上线下融合不够。部分镇(街道)能够增强运用网络平台和资源的意识,整合运用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党员远程教育、“两微一端”、云平台等载体,开展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但能够在网上传得开、推得广的活动和项目不多,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不高,活动方式仅限于向群众推送一些学习内容,没有形成线上线下的信息互动,达到网络传播效应。工作建议自2018年8月份以来,中央和省委分别明确部分县(市、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我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分别为国家试点县和省试点县之一。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提前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但客观地讲,我区新时代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照上级要求和建设标准还存在差距。下一步,新时代实践中心建设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所有县(市、区)全面推开,我们要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进一步学深悟透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吸收借鉴试点县的经验做法,瞄准“打造洪泽特色品牌,努力走在全市前列”的目标定位,做到政治站位有高度、思想认识有深度、全面推进有广度、落实责任有力度、服务群众有温度,全力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项工作。重点在把握以下六个关系上下功夫、做文章。一要把握好“盆景”与“风景”的关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能仅仅通过个别乡镇如“盆景”般点缀一下,而是要以区、镇、村三级为单元,形成全面布局、全面开花的“风景”,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取得经验来展开一体化、全覆盖的工作。选择积极性较高、工作进展较快的镇(街道)进行特色亮点打造,形成示范效应,实现点面相结合的递进式发展。东双沟、三河镇、老子山镇、高良涧街道新时代实践所打造成全市一流实践所,其它镇(街道)实践所全面达标;每个镇(街道)重点打造一至两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点,全区打造五个以上在市级层面有影响、叫得响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二要把握好引导与志愿的关系。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是志愿服务,主体力量是志愿者。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从我做起、率先垂范,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成为一名志愿者,并以志愿者身份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关爱群众。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全体干部职工动员起来,一个不漏地加入志愿服务组织,用真心真意真情服务群众。同时引导和扶持各类民间社团组织、乡贤、爱心人士及广大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多渠道招募志愿者,组建多形式志愿服务队伍,主动走进群众,以群众喜闻乐见、方便参与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信得过、愿参与、用得上、真点赞。区直各部门紧密结合自身职能,每个部门至少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各镇(街道)至少成立理论宣讲、教体服务、文化服务、健康促进、科技科普等五支志愿服务队。各村居志愿服务队加大志愿者招募力度,改变目前志愿者仅为村居干部的单一格局。对自生自发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和有关公益组织,加以规范、引导、管理,将其发展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有生力量。认真落实《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平台,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场地设施、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等措施,支持发展符合文明实践工作内容的志愿服务组织,畅通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渠道。积极探索孵化机制,设立孵化基金、建立孵化基地,支持志愿服务组织的启动运作。三要把握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阵地建设是新时代实践中心建设应有之义。根据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是另起炉灶,不是另搞一套阵地,而要是盘活存量,统筹用好现有各类阵地。但我们不能片面认为基层的所有基本公共服务阵地都不用再建了,中央反对的是借机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加强乡镇和建制村等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区部分镇(街道)的阵地建设差距是相当大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要求,逐步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阵地,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过程中,强化系统思维,从源头抓起,推动有关部门把新型农村社区按照江苏省文明村镇的标准来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统筹考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学校少年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志愿服务站点等,同步考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史馆、卫生室、便民超市、农贸市场、金融服务站等场所,完善善行义举榜、道德讲堂、乡贤文化园、志愿服务站、红白理事会等阵地。四要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志愿服务只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才能接地气,有温度,受欢迎,群众才有获得感。满足群众一般性、共性的需求相对比较容易,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很复杂;满足当前需求相对比较容易,满足发展中的需求很难,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建立菜单式服务,形成实践中心(所、站)制单,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的工作模式。做好群众需求的调查摸底工作,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志愿者到村、进户、见人,面对面、零距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准群众思想脉搏,掌握第一手资料,把“菜单”做准做实。各级志愿组织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好志愿服务项目,切实让受服务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温暖和全社会的爱心善意。五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传统的教育和服务手段已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类别群众的需求,探索新技术新手段的有效运用,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到“人在哪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注重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手段,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过PC端、移动互联网、智慧云平台、有线电视、应急广播等,推进各种涉农服务项目和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化、便捷化水平,推动文明实践工作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区集中建设一个总的指挥调度平台,与蟹都洪泽APP等云平台有机整合,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工作,开展政策宣传,理论宣讲、技能传授,既学习又实践,既明理又躬行,实现学习与实践、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六要把握好主抓与共抓的关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根据中央省市文件规定,这项工作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委宣传部作为牵头部门,主要是发挥统筹协调、指导服务、督查推进作用,区委已建立21个区直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各相关部门根据文件规定的任务分工,主动作为,认真履职,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各镇(街道)和部门把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一个方面、实行一体化推进。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分内之责,作为部门职能工作的一部分,切实动起来、沉下去,让各个部门的工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个主题下聚合发力。区镇两级将文明实践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强化文明实践活动经费保障。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在区级层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办公室,正科级建制,核定编制17人,承担全区新时代实践工作指导协调服务,各镇(街道)实践所必须配备2-3人,专职从事文明实践工作。各村居实践站至少配备1名年纪轻、大专以上学历、熟悉电脑操作的文明实践专职工作人员。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各镇(街道)和部门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考核。作者:洪泽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花 群(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展现新面貌!
2018-06-05 07:3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来颖杰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立足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须强化定向培养,解决基层专业文化人才“哪里来”的问题;构建联动体系,推进县、镇、村三级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新动能;创造良好环境,发挥“新乡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注重培训辅导,提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能力和素质。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是提升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效和水平的根本所在,也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宣部大调研和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的部署要求,3月中旬,我带领调研组赴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围绕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蹲点调研。期间,调研组走访了鸬鸟镇及所属全部6个行政村,走村入户近距离对话农村干部群众,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认真思考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举一反三地提出对策建议。一、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地处余杭区西北部的鸬鸟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3万人。该镇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8%,是全区仅有的无工业功能区块镇,区政府对其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经济产业主要为农业和旅游业,特色农产品以毛竹、蜜梨闻名,每年接待游客约85万人次。2017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41.98亿元,财政总收入2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万元。调研中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当地广大群众对我们党富民政策有着高度认同,对乡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示由衷的赞叹,对目前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和幸福,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更是充满期待。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这次蹲点调研的主题和重点。座谈走访过程中,许多受访者表示,近年来,余杭区无论在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建设、培育,还是作用发挥、机制保障上,都出台了不少举措,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正是在区委、区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全区各乡镇、村(社区)的宣传文化队伍普遍得到了加强。就鸬鸟镇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配备好镇级宣传文化队伍基本力量。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文件精神,以镇级队伍建设为重点,配备宣传文化工作人员。目前,有专职宣传委员1名,确保专人专职;从实际出发配备宣传文化干事(兼综合文化站站长)1名,乡镇中层正职待遇;综合文化站配有专职工作人员4名。2.实现村级宣传文化员配备全覆盖。落实杭州市和余杭区政策,各行政村均配备1名宣传文化员,主要负责宣传教育、组建基层文体团队、组织文体活动、管理农村文化礼堂等工作。宣传文化员采取聘用制,或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返聘,或从热心宣传文化活动和乐意为群众服务的文化志愿者中挑选,也有部分为村干部兼任。每两年一聘,由村里签订聘用协议,经费由市、区、镇三级财政共同承担。3.吸引城市能人助力乡村文化发展。发挥本镇旅游资源优势,搭建村企合作平台,吸引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城市能人为农村文化发展出力。如经营户李映10多年前到鸬鸟镇山沟沟村创业,主要从事山村旅游产业。近年来,他看到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如火如荼,便与山沟沟村进行村企合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共建文化礼堂,既建设施又培训乡土文化人才。在李映的带动下,一批城市文化人纷纷来山村创业发展。如在国外从事过创意设计的杨诤老师,每年定期来村里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发挥所长带动村民参与舞蹈彩排等,培养本土文艺队伍。4.组建宣讲团队开展接地气的宣讲。取当地特产蜜梨甜蜜之意组建“小甜心”宣讲团,共有成员50多名,其中核心成员14名,主要由教师、村务工作者、农家乐业主、乡村医生等组成。如雅城村宣讲员郑金金将自家“美丽庭院户”创建经验作为案例,宣传生态环保理念,让村民跟着学;山沟沟村农家乐业主施爱琴以自身创业体会为例,号召业主抱团发展,提高服务水准。特别是结合当地冬天晚上农户围炉拉家常的风俗,创新推出“围鸬夜话”宣讲模式,鼓励宣讲员走村入户,在聊家常过程中宣讲党的政策。5.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文化队伍。鸬鸟镇全镇有省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各1名,各村共有文艺队伍31支,文化志愿者300余人。如仙佰坑村依托该镇唯一的省级非遗项目鳌鱼灯,组建了女子鳌鱼灯队;太平山村将滚灯传统特色和现代健身元素巧妙结合,组建了滚灯操队。各村文化队伍发挥所长,在家门口自编自导自演,举办“新风汇鸬鸟”“我们的村晚”等文化活动,每年约200场次。6.以常态化培训辅导提升队伍能力。加强与区文化馆的对接,发挥镇文化站作用,派送一批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到各村开展文艺辅导、创作指导等,促进基层文化队伍成长。邀请文艺工作者、文化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到当地进行文艺创作采风,吸收他们的先进理念,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思想层次和专业水平。组织村级宣传文化员定期参加培训,举办“我有我特长”“我有我主张”等系列才艺展演和活动方案策划大赛,通过以赛代训,提高基层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1.基层宣传文化人才总量不足,文艺骨干比较缺乏。各村1名宣传文化员,相对于2000人左右的村民数量,人员明显不够,特别是一些宣传文化员还兼任村干部,兼管计生、统战、民政等工作,真正从事宣传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调研也发现,各村普遍缺乏文艺骨干,有一技之长又热心文化事业的文化带头人更是一人难求,导致文化活动组织比较困难,群众参与度不高、参与面过窄,存在着女多男少和中老年人多、青少年人少的现象。以太平山村为例,全村人口2690人,虽然有龙灯、健身等9支文体队伍,但经常性参加文化活动的不过百把人。2.基层文化人才专业水平不高,文化活动层次较低。有的文化管理员没有文艺特长,对文化专业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难有作为。有些地方农村的“乡土人才”正在老化,而新人培养严重滞后,文化项目传承后继乏人。如山沟沟村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鳌鱼灯,目前仅剩一位年过半百的传承人在苦苦支撑。从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来看,不少文化活动只是打打腰鼓、扭扭秧歌、跳跳排舞,文化层次明显偏低。有些文化活动不适应当前农民群众的需求,缺乏吸引力,如送电影下乡,放映的影片过老,群众观影热情不高,观看人员寥寥。3.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普遍缺少“几把刷子”。一些年纪较大的基层干部在传统活动方式上有经验,但对如何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不熟悉。而年轻干部普遍有学历但没实践经历,不熟悉群众工作,缺少方法手段。基层宣讲员的能力素质也有所欠缺,存在宣讲手段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有的宣讲员只能对着文件读、拿着稿子念,有的则把布置工作当成了宣讲内容,难以做到把宣讲党的政策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工作缺乏针对性、有效性。4.农村青年人口流出严重,文化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比较缺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大量为推动乡村发展和满足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美丽环境提供整体规划和设计的文化创新和创业人才。鸬鸟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对城市文化人才来此集聚创业缺乏足够吸引力,而本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创业也引发了空心化现象。调研发现,该镇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时,懂创意策划、市场运作的人才很少,几乎还是一个空白;一些村庄环境、农家乐集聚点和农户庭院建设,由于缺乏规划、设计,存在着布局凌乱、品位不高等情况。5.地方财政对宣传文化工作支持力度有限,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经费保障还不够有力。鸬鸟镇各行政村集体收入普遍只有30~40万元/年,而维持村务运行起码要100万元/年以上。村级宣传文化员作为各村组织宣传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待遇普遍偏低。他们往往是兼职干,导致主业变成了“第二职业”甚至是附带业务,精力投入不足。据了解,由于财力不足,该镇宣传文化员的工作经费和宣传文化队伍培训经费主要靠市、区两级财政保障,镇、村两级缺乏资金配套。三、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带有普遍性,必须深入分析、精准施策。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立足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我们的对策建议是:1.强化定向培养,解决基层专业文化人才“哪里来”的问题。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建立面向基层的文化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改革招聘机制,针对农村文化管理人才特点,改进招录办法,强化专业条件,严把进人关,真正做到把专业对口、有文艺特长的人选聘到宣传文化员队伍中来。2.构建联动体系,推进县、镇、村三级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以县域为单位,探索建立县—镇—村三级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整合各级各方力量,开展以宣讲理论政策、组织文化活动、培育文明风尚、加强培训教育、提供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农村。明确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县级设总队,负责制定全县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对镇、村两级志愿者进行系统化培训辅导,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同时以组织化方式到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镇级设分队,承接总队安排的活动任务,做好村级志愿者培训辅导,定期进村入户开展志愿服务;村级设小队,组织各类常态化文化志愿服务。3.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新动能。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土地资源等优势,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服务吸引外来企业落地创业,积极开展村企合作,搭建起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带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鼓励城市文化人才到乡村舞台一展身手,形成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联办、文化生活共享的良好局面。激活内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民间力量作用,探索设立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农村文化礼堂独立法人理事会,通过社会化运作,为文化礼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推动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由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4.创造良好环境,发挥“新乡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乡贤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特征,要培育发展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乡贤组织,引导一批威望高,有学识专长、创业经验,热心农村发展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为“新乡贤”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建立“新乡贤”荣誉关爱激励机制,对作出积极贡献的“新乡贤”团体和个人给予褒奖。5.注重培训辅导,提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能力和素质。建立分层分类培训辅导机制,对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信息员、宣传文化员和文化骨干进行分类、分主题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党委宣传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瞄准农村文化活动带头人、文化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制定专门化培养措施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定期邀请宣传系统各级专家和优秀师资进行授课指导,开展师徒结对。建立上挂下派锻炼机制,有重点地选派乡镇和村级年轻宣传文化员到上级机关上挂学习,在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中加强历练。【作者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图为悬壁长城脚下的百亩花海。(记者 朱玲 摄)游览悬壁长城、观赏百亩花海、体验锅盔制作……金秋时节,具有浓郁长城文化特色的峪泉镇黄草营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度假休闲。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发展。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脱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诞生在乡村、发展在乡村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正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和抓手。近年来,峪泉镇黄草营村以悬壁长城为依托,深挖长城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三位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迈出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的矫健步伐。全域统筹 激发充沛动力作为嘉峪关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峪泉镇黄草营村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该村地处被誉为“西部八达岭”之称的4A级旅游景区悬壁长城脚下。悬壁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古丝绸之路的通衢要口,也是明长城西陲防御体系的军事要塞。2019年8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嘉峪关考察。人们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和长城精神传承工作提出了重要要求,希望嘉峪关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与新时代接轨、与新思想接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我市立足长城资源,加强保护开发和永续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嘉峪关市积极筹备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精心谋划了嘉峪关长城数字化保护展示工程、嘉峪关遗产监测中心监测系统工程、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新馆陈列展示工程、文化实景演出、嘉峪关文化主题活动、生态空间环境修复、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调整长城两侧保护范围内用地性质、长城文化艺术创作、道路建设工程等10个板块,50个子项目,计划总投资90.1亿元。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长城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是每一个嘉峪关人奋进的指路明灯。巍巍关城,茵茵绿洲。悬壁长城脚下的黄草营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肩负起厚重的责任与使命,不断深挖长城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如果说,关城文化旅游景区、悬壁长城、黑山石刻等名胜古迹蕴含的深厚历史人文优势是黄草营村拥有的“天时”,那么,穿境而过的S06嘉酒绕城高速、近在咫尺的连霍高速公路出口等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则为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地利”优势。“天时”“地利”还要“人和”。对于黄草营村居民来说,良好的发展条件,让这里的村民不愿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更没有“等靠要”的思想。村民们“依靠劳动致富奔小康”的决心,是这片土地发展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迈进新时代,建设新农村,开启新征程。“村委会带领当地农民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民宿体验、农耕文化展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这是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峪泉镇党委书记张晓芸这样解释她心目中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间的关系。深思熟虑 夯实发展基础“黄草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还是很明显的。”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丽英介绍到,除了自身优势,该村周边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像白鹿仓峪泉古街、方特丝路神画、悬壁滑雪场和4A级“中华孔雀苑”旅游观光生态景区等。王丽英说,黄草营村占地面积6.7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收入以制种农业、设施养殖业、劳务输出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黄草营村通过合同或协议等方式,让农民入股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现农民变股东,享受受益分红。如何将乡村旅游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并驾齐驱”?如何把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如何让游客们享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品农家乐”?这是黄草营村领导班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挨家挨户的扎实调研、利于长远的深思熟虑。为了加快该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和郊区工作办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峪泉镇组织实施了峪泉镇黄草营村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改造项目,项目的主要工程内容为新建以悬壁长城为背景的乡村民俗旅游示范街及配套相应设施等。把风景变成产业,让美丽转化成生产力,方能走出一条“产业融合、业态多元、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将打造花海景观与花卉制种产业结合,就是该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尝试。该村在临近悬壁长城的黄草营村一组,通过土地流转村民的耕地,种植100亩左右的单一品种或颜色相近的观赏花卉,形成花海景观。围绕花海景观,配套修建集餐饮、休闲、住宿、购物、田园体验于一体仿古步行街,以农家乐、农家旅馆、锅盔文化、观赏花海、古军营风格营造和民俗风情文化展示为主要载体,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统一规划的古城墙农家餐厅院落、“土味”十足的西部小吃、仅属于戈壁滩的文创产品“风雨雕石”……随着暑假的来临,长城脚下的黄草营村,来此“打卡”游玩的旅客明显增多。产业升级 开辟致富新路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嘉峪关因关得名,守着这样一个“宝贝”,每一个嘉峪关人不能仅有自豪和骄傲,还要让长城文化动起来、活起来,用不断升级的产业吸引人们了解它、传承它。黄草营村一组组长李建兵介绍到,今年,黄草营村提出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改造项目,要在一组流转5-10户农民住宅,用于打造餐饮、民宿、商品销售及茶吧、酒吧等休闲娱乐驿站和发展五小产业,农户们都踊跃支持。“我们有信心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嘉峪关,看到雄壮的长城,体验独特的长城文化”李建兵说。从传统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到“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消费,再到全方位的乡村田园生态休闲游,这些都成为了龙彦忠将“产业”扎根在黄草营村的理由。龙彦忠说,每年的5到10月是最忙碌的时候,有时候一天接待100多人,2个厨师2个服务员都忙不过来,还有很多外国人也来此体验中国特色小吃。龙彦忠介绍到,2019年,仅一个旅游旺季他就收入了5万多元,今年因疫情受到了影响,但营业收入也有3、4万元。峪泉镇党委书记张晓芸说,该镇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依托当地长城文化资源,将来还将推出“修长城”等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真正地融入当地,“穿越”回到古丝路探秘边塞文化的魅力。“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创新观念。”峪泉镇党委书记张晓芸说,今后他们还将开发关城脚下古今穿越星空之旅、戈壁沙漠漫行“寻宝”之旅等特色乡村旅游线路,让游客在追寻长城雄伟之余,还能深度感受景村一体的乡村旅游之旅。精准帮扶 共绘小康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虽然嘉峪关市没有贫困村,只有生活条件相对不好的困难户,为了让村中为数不多的困难户同大家一道走上小康路,这里镇村干部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村里的困难户。初夏时节,峪泉镇黄草营村“爱民大棚”里,西红柿、西葫芦、小吊瓜等果蔬长势喜人,吸引不少市民前来采摘。“去年10月我承包的四座大棚,前期做了土壤改良,11月开始移苗栽植。现在第一批种植的果蔬已经成熟,全都是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承包户李继成介绍到。据了解,李继成承包的四座钢架结构温室大棚由驻嘉某部援建,建成后交由黄草营村委会管理,所得收益20%用于大棚的维护和再投入,其余80%用于补贴黄草营村和断山口村8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因而,这些大棚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爱民大棚”。黄草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丽英说,低收入家庭的村民有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体力、精力跟不上,也无法进行家庭种植。为了达到长期帮扶的效果,村里决定由种植户承包温室大棚,村委会统一管理、收取租金,把收回的租金再补贴给低收入家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之所以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本身也是源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是黄草营村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未来,黄草营村将不断整合本村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补齐短板弱项,着力实现黄草营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一户一策、精准施策,驻村入户、全面帮扶,持续提升黄草营村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改善黄草营村发展条件,着力开发“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锋头”的特色农产品,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宜居宜业 助推绿色发展黄草营村这些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的落实,不仅能够深入挖掘黄草营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也让尝到甜头的村民们有了自发实现“村容整洁”的动力。绿树绕村、道路宽敞、小院整洁、雅致的壁画自成风景……走进黄草营村,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白墙黛瓦整齐划一,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村组道路宽敞平坦,昔日的老旧脏乱一去不复返。“以前渠道里、地埂上不是农药瓶就是生活垃圾。”黄草营村一组村民李建兵说:“看着现在的环境,以前那种情形是再也不能接受了。”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嘉峪关市紧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目标,积极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三清三拆三创建”专项行动,农村“颜值”“气质”比翼齐飞。“行业向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我们村的乡村旅游会越来越好。未来,我们会继续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步伐融入乡村振兴。”王丽英激动地说。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已经开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蓝图已经绘就,旅游扶贫攻坚的新号角已经吹响。“诗与远方携手并肩”,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正当时!(记者朱 玲)声 明嘉峪关新闻网原创微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及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按《嘉峪关日报社稿酬发放办法》支付稿费。联系电话:0937-6287604
河南省邓州市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农村改革和治理难题相对突出,2004年以来探索提出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调研期间作出重要批示:“邓州工作法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可加以完善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2009年5月,河南省全面推广这一工作法,解决了一批长期无法解决的“三农”热点难点问题。2010年、2013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两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9年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有的放矢的“4 + 2”工作法2004年7月,邓州市委提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要抓程序,要创新方法,率先探索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总结前期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裴营、文渠等乡镇为试点进行先期探索。在民主管理探索过程中,把支部、村委、党员和村民代表交叉融合,反复进行商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程序比较复杂繁琐,许多村干部摸不着头绪,不会用,用不好。随后,邓州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更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更有利于党员群众参与、监督,更有利于上级党组织监督管理等因素出发,着力探索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工作制度。经过提炼总结,提出了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以后把决议结果公开的工作程序(4+ 1)。又经过三个月的实践总结,吸收群众意见,补充提出了实施结果公开,最终形成了“4+2”工作法。经过半年的试点推行,2005年9月在全市推广。针对不愿用、不敢用、不会用的问题,邓州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学习内容,每年举办一次党支部书记轮训班,让党支部书记逐人发言,交流体会。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在上岗前都要进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培训。成立宣讲团逐村宣讲、逐户走访,把理念送到村干部群众的家门口,让“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入人心。同时,从农村低保、修路架桥、村庄治理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入手,让基层干部通过实践检验工作法运用成效。经过实践锻炼,基层党员干部从最初的不想用、不会用,转变为坚持用、认真用,逐步发展为主动用、自觉用。针对决策事项把握难,既确定“大原则”,又制定“小目录”,防止少数村党支部打“擦边球”,拿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糊弄”群众,真正该议的却“藏着掖着”。“大原则”,就是“一个凡是、六个严禁”。“一个凡是”,就是凡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涉及农村资源管理的重大事项,都要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策、实施。“六个严禁”就是严禁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严禁与上级党委政府决策发生冲突,严禁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严禁包揽所有村级事务,严禁取代村委会的职能,严禁代替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小目录”,就是探索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决策目录,结合实际,逐级细化,让决策的内容更明确,更利于群众监督。针对实践运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邓州市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方法,激发了内生动力。针对外出务工党员群众增多,会议组织难的问题,借助电话、短信、微信、视频通话等新媒体新手段创新表决形式,突破了必须“面对面”开会的传统模式,解决了“距离”问题。针对沟通群众难的问题,完善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针对村“两委”全部交叉任职的村,采取提议、商议合二为一的办法,简化了工作程序。针对只涉及一个村民小组的工作事项,创新推出了“村民小组理事组提出实施意见,村‘两委’审查同意,村民小组户代表会议决议通过”的“一提二审三通过”程序,提高了议事效率、降低了决策成本,受到了基层的广泛欢迎。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大事用程序、小事靠理念、遇事就协商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邓州市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用到贫困户精准识别、动态调整、精准退出及产业帮扶过程中。在产业帮扶、贫困户就业、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群众参与决策,保障了交通、电力、水利、医疗、教育、住房等帮扶政策落实。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中,乡村两级科学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集体商讨土地流转的具体行动方案,确定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土地再流转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明确土地发包、土地征占用及补偿分配等涉及集体土地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程序和内容,助推了“三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在重大民生项目建设中,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吸纳群众合理诉求,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决策制定、过程监督、项目实施中,迅速做通了涉事群众工作,有效破解了发展难题。邓州在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践中,基层党员干部学会了讲方法、讲程序、讲协商,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上边布置、下边落实”“我说你听、我定你办”转变为民主、协商、说服、引导;由随心所欲、凭经验办事转变为尊重民意、尊重科学、遵守法律法规。农民群众从中增强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学会了认同集体决策,能够自主、理性地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管理,平等、公正、包容、诚信等意识逐渐树立。拒不执行集体决策的“钉子户”也越来越少,在拆迁、征地等工作中,对自身损失补偿的要求和主张越来越合理化。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带动下,郑万高铁建设、旧城棚户区改造、产业园区及湍北新区土地征收等一大批重大民生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助推了邓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解决了一大批过去想解决又不好解决的大事、难事,使农村社会治理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有效推进。对邓州的基层党建而言,“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有效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难、公益事业建设难、群众致富增收难,以及基层组织和干部“想干事、难干事、干不成事”等问题。其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理顺了各类关系,实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绝对领导。“四议两公开”从机制上确定了凡是农村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都要经党组织研究讨论,使村党组织全面领导隶属本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二是夯实了战斗堡垒,推动了基层组织全面过硬。在工作法的运用实践中,把党组织要办的事变成群众想办的事,把群众想办的事变成支部要办的事,既有效保证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农村基层落实落地,又使村党组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身得到加强,不断提高威信、提升影响。三是落实了党内民主,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全体党员参与,发扬了党内民主,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四是践行了群众路线,推进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使权力从封闭操作转向公开运行,有效促进了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减少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得到了党员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从“四议两公开”到“四化双评”十余年间,邓州通过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造就了一批既敢于领导又善于领导,既能推动科学发展又能带领群众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核心。在2004年,邓州市578个村党组织中,“后进村”37个,占6.4%,普遍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到了2018年,邓州626个村(社区)支书、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9.7%,“两委”交叉任职占比81.9%;村党支部书记兼任集体经济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比例达到85.3%,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如何解决好居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凸显的多层次、多样化且较为急迫的个体需求,成为深化完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新内容、新课题。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邓州市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拓展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创新探索实施“四化双评”(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群众信息化、为民服务全程化、服务效能公开化,基层党组织评星晋级、党员评星争优)工作。把全市626个村(社区)划分为6125个网格,20个市直执法服务部门和所有乡镇机关站所人员17553人下沉网格,8500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干部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下村服务”;构建市、乡、村三级纵横联动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路”;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情况、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情况等,作为党支部和党员星级评定的重要内容,每季度一评、年底总评,用“双评”的“指挥棒”引领党组织和党员把思想和行动落脚在推进“四化”建设、提升党建和社会治理水平上,从而初步探索形成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民主科学决策、“四化双评”优化管理服务的“党建+民主科学决策+全方位管理服务”制度体系。(调研组成员:焦利 谢庆 刘维杰)(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