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深圳未来建设17所985院校,6所香港高校壶口情

深圳未来建设17所985院校,6所香港高校

2018年科研资金支持名单(高校)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6所深圳大学8881.39万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4240万元南方科技大学3159万元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080万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365万元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公室60万元外来985大学17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920万元清华大学2910万元(其中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900万、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筹备办公室160万、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850万)北京大学2550万元(其中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60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430万、北京大学深圳医院60万) 华中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950万元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920万元中山大学729.51万元(其中中山大学·深圳549.51万、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180万)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622万元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510万元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450万元 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324万元山东大学深圳研究院320万元天津大学深圳研究院300万元 浙江大学深圳研究院240万元东南大学深圳研究院239万元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210万元 湖南大学深圳研究院74万元深圳北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30万元外来211大学1所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200万元香港高校6所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1330万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910万元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822万元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740万元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240万元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130万元外来其他高校3所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800万元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260万元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50万元

京子

深圳302个基础研究项目拟获6亿元资助 这些单位是科研主力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深圳302个基础研究项目拟获6亿元资助,这些单位是科研主力军!深圳大学获得资助的项目数量最多。在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背景下,深圳加大了增加基础研究能力的力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委日前对外公示了2020年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拟资助项目,302个项目榜上有名,涉及电子信息领域66项、生物和生态环保领域153项、智能装备领域31项、材料能源领域52项,拟资助总金额超过6亿元。2019年12月,深圳科创委启动了此次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支持科研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领域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长期以来,深圳创新有着“四个90%”现象: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专利发明出自企业。但最近几年以来,深圳在着手谋划布局加快补齐基础研究这一创新领域的“短板”。今年8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为保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目前,深圳的基础研究主要由哪些单位或机构来承担?上述受资助项目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根据相关要求,上述申请单位要求是在深圳市或深汕特别合作区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具有基础研究能力的国家、省、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依托的单位。成果形式主要以论文、著作、专利等为主。单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资助强度不超过300万元,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采用“先征集、再选题、发指南、后申报”的模式进行事前资助。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有53个受资助项目来自于深圳大学,45个项目来自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39个项目来自于南方科技大学,28个项目来自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1个项目来自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18个项目来自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6个项目来自于中山大学·深圳。这几个单位的受资助研究项目共220项,占了总数的72.8%。其他获得资助的项目来自于深港产学研基地、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筹备办公室、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康宁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单位。从这份资助项目的分布不难看出,深圳基础研究的主要承担机构为几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并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扎堆”现象。一方面,这反映出深圳基础研究已经有了一批主力军,另一方面,截至2019年底,深圳仅有13所普通高等学校,总体数量仍然偏小,而在非高校类科研机构中,仅有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有较多项目获得了资助。2017年起,深圳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其中就包括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等,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落地,此外,深圳光明科学城、西丽科教城也都在建设之中。然而,基础研究的布局必将是一项长期工程,在2019年深圳召开的一场“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提升深圳市原始创新能力”高校专题座谈会上,不少来自高校的专家表示,很多创新载体特别是“国家队”实验室,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和完善配套设施,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作者:王帆 编辑:周上祺)

对曰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自然指数再创历史新高 位列广东省科研机构首位

央广网深圳12月17日消息(记者黄倩 通讯员冯春)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自然指数网站近日公布了最新自然指数排名。最新数据显示(统计时间范围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数排名,深圳先进院指数从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创历史新高,广东省科研机构排名由原来的位列第二跃居第一,中科院体系内排名17,全国高校排名85。据统计,此次计入自然指数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来自生命科学领域,这与深圳先进院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瞻布局紧密相关。例如,继去年11月在《自然》发表论文,揭示了生物迁徙进化策略的定量规律之后,合成所刘陈立实验室于今年5月在定量生物学领域再度突破,揭示了细菌细胞生长分裂新规律,修正了该领域原有两大生长法则,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今年6月,脑所屠洁团队与王立平团队合作在国际精神疾病领域顶级期刊《分子神经病学》上发文,团队首次解析了一条新的抑制性神经环路,揭示了调控焦虑症的新机制。从自然指数的构成来看,化学和物理仍是对深圳先进院自然指数贡献最大的两个学科,指数均达到13以上。例如,集成所唐永炳团队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团队研发出具有柔性界面的高稳定双离子电池,在高性能柔性储能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IF=27.398);材料所喻学锋团队与医药所团队成功制备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纳米药物控释载体,为解决因呼吸系统疾病粘液屏障所导致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问题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IF=12.959)。近年来,深圳先进院科技论文发表数量稳步提升,论文质量突飞猛进,与过往检索时间得到的数据相比,自然指数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深圳先进院已累计发表各类专业论文超过11000篇,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自然》子刊累计发表84篇。国际合作论文在中国科学院体系排名第8,成绩显著。

段子

高校抢夺战打响:深圳已引进24所高校,17所985,北青岛南深圳!

近年来,青岛当前引进的高校越来越多,除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外,增加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重量级高校,他们要么到青岛建分校要么建立研究院,而且还有一大批名校有望加入其中。青岛高校引进地图为什么要大力引进高校?传统的高校分布,让一些年轻的非省会发达城市有些尴尬。除了青岛,国内其他城市也加入到了正常高校抢夺战。比如,被誉为创新之都的深圳,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体量已经相当庞大,其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等指标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与深圳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便是教育资源的匮乏。比如,从代表高校质量的“985”和“211”院校数量上来看,北京分别有8所和18所,上海分别有3所和7所,广州各有2所,深圳则均为0。为了更紧迫的吸引大学的进驻,深圳市政府在今年9月出台了推动深圳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文件《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高校引进地图深圳未来目标《意见》提出深圳市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规定未来10年内要发展20所高校,全日制在校生20万人。深圳计划引进建设的高校也是大腕云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华盛顿大学等。到2030年一批优势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并推动深圳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高地。深圳当前高校现状不知不觉,深圳已引进的著名高校包括17所外来985,1所211和6所港校,这还不包括已经和深圳签署协议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未来中国大多数985高校将落户深圳,几乎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8年科研资金支持名单(高校)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6所深圳大学8881.39万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4240万元南方科技大学3159万元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080万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365万元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公室60万元外来985大学17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920万元清华大学2910万元(其中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900万、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筹备办公室160万、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850万)北京大学2550万元(其中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60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430万、北京大学深圳医院60万)华中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950万元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920万元中山大学729.51万元(其中中山大学·深圳549.51万、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180万)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622万元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510万元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450万元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324万元山东大学深圳研究院320万元天津大学深圳研究院300万元浙江大学深圳研究院240万元东南大学深圳研究院239万元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210万元湖南大学深圳研究院74万元深圳北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30万元外来211大学1所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200万元香港高校6所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1330万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910万元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822万元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740万元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240万元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130万元外来其他高校3所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800万元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260万元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50万元2025年高校数量达20所,3-5所排名进全国前50尽管目前落户的深圳的高校大多还是研究院性质,不过根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与深圳市签署的协议,未来这些著名高校将建设深圳校区,招收研究生或本科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官方统计显示,深圳现有高校13所,分别是: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生9.98万人。根据深圳市制定的目标,到2025年,深圳高校数量计划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达至20万人;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分别达到50个和30个以上。(小e综合青塔、澎湃等数据综合整理)

邓析

香港科技大学、城市大学、理工大学等香港一流大学将在广东建分校

近日,教育部公开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合作办学,建设更多高质量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目前有三所香港高校已经建立或者正在建设广东分校区。三所大学都是香港很有实力的大学,QS的2021中国大学排名,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进入了前6,浸会大学也排名21,稍落后于中山大学。香港高校第一所广东分校,也是内地第一所分校,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创办于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携手创立,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金同路。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创立于2014年,办学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地址在深圳龙岗区龙翔大道。港中深发展迅速,今年招收了两百名内地高考生,包括独立招生和全国高考统招,高考录取分数线一直居高不下,广东省录取分数排名省内高校第一。还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由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备设立。2019年9月26日,位于广州南沙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正式动工,第一期建设将于2022年秋季前完工。港科大(广州)已经开始招聘各类学术人才。全国排名第8的香港城市大学和排名第11的香港理工大学,也有了筹办内地分校的消息。香港城市大学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位于东莞市大朗镇屏山村及松山湖,该项目建设在2020年8月上旬进行公开招标。香港理工大学则与广州市佛山市合作,三方合办香港理工大学广佛校区,广佛校区有三个分校区,分别选址“中欧中心、世纪莲”、“广佛荟(林岳东地块)”、“博智林机器人谷(群力围地块)”。还有一所名气稍小的香港公开大学与肇庆学院合作,创建香港公开大学肇庆校区,项目选址位于肇庆新区西北部的创新与总部经济区。至2020年为止,香港11所法定大学有6所大学的广东分校已经建立或者正在筹建。不过香港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二的香港大学,现在只有深圳研究院,不算是分校。在各方政策支持下,相信香港会有更多好大学来广东合作办学,共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法与理

新基建驱动云计算升级 深圳市泛融云计算研究院成立

为面向互联网科学前沿理论和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响应国家新基建重大发展战略要求,2020年1月,由深圳市科协分管,清华大学科学家团队和深圳大学联合发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下一代互联网研发中心、深圳力合及报业集团、中国联通战略合作运营共建的深圳市泛融云计算研究院正式成立。深圳市泛融云计算研究院致力于新一代云计算体系结构的创新与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助力推动深圳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在新基建和云计算领域的领先发展。随着国家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建设进程的加快,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强力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转型。云计算作为新基建体系中的核心中台,涵盖从基础软硬件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体系,可提供资源的衔接、优化和拓展,促进基础设施、新兴技术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而在新基建战略的推动下,将涌现出大量的新兴业态和应用场景,海量的联网设备、高带宽、低时延的应用需求,分散异构的计算资源,都对传统中心云计算架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云计算架构已无法满足新基建数字时代下的应用需求。深圳市泛融云计算研究院致力于对云架构进行升级,推动云计算架构的“泛在化、融合化”发展,通过泛在化的计算能力去支撑万物互联所产生的海量异构数据的应用;通过推动云计算、网络、数据、应用的融合化,实现网络、数据、服务相互协同与支撑,实现智能、自服务、高速、灵活的网络架构,以应对海量的、异构的、多样的、无序的数据应用处理需求,利用信息和数据驱动社会变革。深圳市泛融云计算研究院规划三大重点研发方向:基于5G的泛融云计算、基于云网融合的算力互联网平台、基于分布式共识的泛融云计算平台。目前,研究院已经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并建成分布在全国上百算力节点的泛融边缘云计算平台,并与国家超算、运营商以及各大央企国企建立合作。深圳市泛融云计算研究院核心团队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外籍院士1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名、深圳市杰出人才1名、深圳市后备级人才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3名,超过30%的核心团队成员拥有博士学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0+、核高基项目10+、国家863/973计划项目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累计获得经费7500余万元,研究院成员合计共发表论文500余篇,深圳专利70余项。此外研究院先后与美国伯克利大学、佐治亚洲立大学、 凯斯西储大学、马里兰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通信及计算机领域专家开展联合研究,在多层次展开泛融云计算领域的相关合作。面对新基建的加速落地,各行各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环节,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圳市泛融云计算研究院也将充分践行国家新基建战略指引,加强云计算基础产业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式云计算科研平台,推动新基建创新创业和产业融合,促进社会协同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

饥之渴之

学习力|为什么会一堆产学研基地落户深圳?中国人民大学也来了

近些年全国知名大学纷纷到深圳设立产学研基地,最早的有华中科技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就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等都先后在深圳设立了产学研基地。为什么他们都要在深圳设立产学研基地?这都要得益于深圳作为硅谷的创新能力,具有为科研转化产品提供了一切基础条件和生产能力。离我最近的一所大学来头不小——中国人民大学,在位于深圳坂田神舟电脑城,租用了办公大楼成立了深圳产学研基地。这也是离着深圳华为总部最近的产学研基地,其基地属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服务华为总部员工。这几年华为在国际企业中的地位日逐渐上升,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像“孟晚舟事件”、“停供芯片和操作软体”,以政治力量打击企业的市场发展。作为一家中国民营企业,不仅企业决策者需要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更需要一个具有国际操盘能力的运营团队,来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扫平各种障碍。那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到底是一个具有什么样背景的学院呢?他们有哪些优势资源?凭什么能够支持到华为国际化发展,能够为华为培育哪些能力的人才呢?小编就来扒一扒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辉煌历史,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周总理亲自作报告《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下指示给教育部组建了国际政治系。60年间先后组建了欧洲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东亚研究中心、联合国研究中心、俄罗斯东亚中欧研究中心、国际事务研究所等等机构,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建设的国际问题研究和政治学学科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具有优秀国际视野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在职培训。在长期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中,学院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作为中国一家成长迅速的民营企业来说,华为具备良好竞争力,能够在国际化进展中与其他世界百五强企业扳手腕。企业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阻碍,这就需要不打折扣的学习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提供了上门服务,为这样的凝聚力打CALL,为深圳的学习力打CALL。

报到日

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大学首推大湾区初创实习交流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6月11日电据《香港商报》报道,为了帮助有志创业的青年更加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环境,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及深圳大学(深大)共同创立的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于5月至7月期间首度举行“深圳初创实习·交流计划2019”,共有76名来自理大、深大、海外院校的学生参加。共创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由理大及深大共同创立的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2019年首度举行“深圳初创实习·交流计划2019”,以培育青年的双创潜能、推展跨文化交流合作。计划由2019年5月至7月举行,共7周50天,共76人参与,当中包括来自理大、深大、以及6个国家7所高等院校的海外院校学生。参与跨文化创业课程及参访学生将先参与跨文化创业课程,展示创业项目构思,并由创业导师及投资者指导及点评;他们也会参访企业及基地,包括国际知名企业和初创企业,以及创新创意基地,如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深圳市人才公园、前海青年梦工厂。而海外学生在第2周则会在香港参访创新企业及基地,包括科学园、数码港、理大的初创企业。在第2至第6周,理大学生会到深圳的创新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行业包括科技、工程、物流、医护、网络、院校等范畴。期间,理大及深大学生每个周末会继续参与在深大举行的双创训练,进一步发展各团队的创业构思。最后,理大及深大学生团队会为创业项目作市场分析、市场验证、营销研究等,由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他们也会向投资者及创业导师展示模拟创业项目,优秀项目更可获理大学生创业概念验证基金资助。卢丽华:学生亲身了解大湾区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表示,希望借这次计划,让同学们有更多机会到大湾区亲身了解,认识更多双创的机遇。她又指,这次计划除了有香港及深圳学生参与外,也有海外同学参与,认为借此可将大湾区打造成国际湾区。她说,这是首次推行这类计划,同学们报名反应踊跃,未来也打算每年举行一次,进一步优化计划。而来自澳大利亚的Daniel Smith正就读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商业学士3年级,他在设计、制造、驾驶、培训等方面均具经验,更成立初创企业,从事与无人驾驶飞机的相关业务。他指,期望通过这次计划了解更多大湾区的相关企业,从而探究澳大利亚与中国内地合作的可能性。

其死若休

深圳明年拟投入1亿元资助实验室 深大南科大等高校入选

新京报讯(记者 樊朔)12月26日,记者从深圳市科创委获悉,《2020年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组建拟资助项目名单》及《2020年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筹建启动拟资助项目》已开始公示。明年,深圳市拟对22家实验室进行资助,拟资助总额超1亿元。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多所高校实验室入选。《2020年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组建拟资助项目名单》显示,19所拟资助的深圳市重点实验室中有13所位于深圳高校。其中深圳大学有4所实验室入选,包括深圳市可穿戴物联网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微生物组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代谢与心血管稳态实验室、深圳市系统衰老与主动健康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均有3所实验室入选,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组建的深圳市新型量子功能材料和器件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深远海油气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小分子药物发现与合成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的深圳市智慧传感与系统检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药物成瘾重点实验室、深圳市仿生材料与细胞免疫调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则有2所实验室入选,分别是深圳市柔性印刷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视觉目标检测与判识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组建的深圳市甾体类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也入选该名单,每家实验室的拟资助金额均为500万元。此外,深圳大学筹建启动的深圳市深部工程科学与绿色能源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数字创意技术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筹建启动的深圳市先进材料产品工程重点实验室,共3家实验室位列《2020年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筹建启动拟资助项目名单》,每家实验室的拟资助金额为500万元。据了解,深圳市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以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人才、支撑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验室为资助目标。审核通过之后,该实验室最高可获得500万元的资助。《2020年重点实验室筹建启动资助和重点实验室组建项目申请指南》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成为该项目重点支持领域。深圳市将重点实验室定位为开展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培养人才、支撑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创新载体。深圳市科创委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市共有14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设,依托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两家实验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大学、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国土资源创新研究中心。新京报记者 樊朔 编辑 方怡君 校对 付春愔

适来

利用优势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强化“一中心、三功能”的定位,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我觉得这些对东莞的定位是准确的,符合东莞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了东莞所长、湾区所需。我想着重围绕东莞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问题讲三点意见:一是东莞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来建设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二是东莞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路径是什么;三是东莞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一】东莞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建设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先进制造业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提出了实施的路径,包括实现互联网+、大数据+、AI+。《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深圳、东莞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际上,东莞就是一个很重要制造业集群。东莞本身产业链就很齐全,这个优势很明显。那么除了产业链齐全,东莞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还有什么其它的优势吗?我觉得有下面三个,关键要把这些优势转变为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基础和条件。一:利用区位优势利用区位优势,把东莞的中间位置变成中心位置。从地理上看,东莞就处在大湾区的中间位置。东莞如何从中间位置转变为中心位置,这取决于我们的交通,交通的中心能不能体现出来。要成为中心,那至少是个很重要的节点枢纽。另外,东莞处在广州和深圳中间,可以承接两地的外溢,就像水一样往你这留,但反过来看,如果搞得不好,可能就往两边流了。所以,往东莞这边外溢了,你要接得住,不仅要接得住,还要有效率。区位优势很重要,如何去把中间的区位优势变为中心的位置,还是要花点功夫的。二:利用成本优势利用成本优势,抓住时间窗口,在成本没有大幅度涨上来之前实现转型升级。毫无疑问,东莞的租金、工业地价、商品房价格,与深圳、广州相比,确实还是低的。直接成本、要素成本、营商成本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这些是东莞很重要的成本优势。但东莞不可能一直都这么低成本。根据大都市的发展规律,人往你这里走,你的房价也会涨,企业往你这里走,你地价也会涨。我注意到4月东莞招拍的几块土地,价格飙升,报价就是封顶的。深圳早些年也没有认识到成本上升的那么快,所以要利用低成本的时间窗口实现转型升级。不要老认为东莞成本就很低。老认为成本低可能会来两个问题。过度依赖低成本,书记、市长想转型升级,但下面各个镇街就不转。还有,低成本的产业,今天在你这低成本,明天你成本高了,他可能就走了。这种情况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就出现过。我认为转型升级有两个特点:一要主动转型升级;二要存量、增量要一起转型升级。同时要把握好节奏,把握好时间窗口,在成本还没有涨上来之前,加快转型升级。三: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利用产业配套优势,构建好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链。东莞有很多的产业集群、产业技工队伍、高新技术企业、科创平台,那如何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态链?当讲到配套时,客观上来讲,我们是站在政府的角度看这个产业,那从企业微观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生态链,这个生态链是开放、融合的,可以不断产生新产业、新业态。生态链一开始你想象不到会长出什么树来。为什么?这是市场在产业里面演化出来的结果,有好多产业是在产业配套中不断地通过市场、企业家的作用衍生出来的。所以,我强调的是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态链。【二】东莞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路径是什么?一:突出科技人才对产业发展引领作用要突出科技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制造+研发+应用+STEM)。其中,STEM反映的是你的人才结构,还不能笼统的讲人才,是你的结构是什么,这个结构一定是跟你本身的特质有关,与你的质量、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产业的时候,老说High tech。High tech,高新技术究竟是个什么标准?在美国,发现它有个很重要的词叫Advanced instry,所谓的先进工业、先进产业,它的标准有两个:研发费用占行业中的收入比重是多少;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人才在你这个公司人员结构中占有多少。美国并不是说只有通信、手机才是先进制造。它也有很多传统的制造,只要这两个指标吻合,在他看来就是Advanced instry。当我们讲到用创新来引领的时候,其实很重要的是你的人才结构,与人才有很大的关系。二: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是《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来的,还特别提到要开放。香港服务+深圳研发+东莞转化,这我也很赞成。问题在于,凭什么深圳研发了,就非得来东莞转化,香港的服务就非得给东莞服务。我认为,创新体系中很重要的是激励机制,以及你的知识产权保护。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法治化。市场化,就是要有什么样的激励制度才能让深圳、香港来东莞转化。法治化,就是要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深圳、香港才会到东莞来转化。所以,当我们强调转化基地的时候,其实很核心的一点,是制度设计的问题。纵观全世界,转化很成功的地方,比如硅谷,就在于它的市场化和法治化,有完善的激励制度。三:提升“世界科技+东莞制造+全球市场”的产业链和生态链这里面核心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东莞制造。那制造的业态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工厂?这工业能不能上楼?什么样的工业是可以上楼的?什么样的东西是你工厂的形态?要看你的制造你的形态是什么,在这个形态下才会有你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我们可以学习借鉴日本母工厂的经验做法。四:加强与香港的合作要加强与香港的合作,强化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利用资本平台,加快在东莞的港企转型升级。与香港的合作,大湾区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支持香港融入国家的大局,给香港更大的空间。那么提到香港,很重要的,我认为是资本。东莞在两个金融中心中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深圳的国内的金融中心。东莞怎么利用香港的资本市场,特别是东莞还有几千家港企的转型,不仅对东莞很重要,我觉得对香港也很重要。港企成功转型升级了,那么原来存量的实现转型升级,再加上增量的转型升级,基本上可以画一个分号,不是句号。怎么样去用它,包括并购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等。当然,发展离岸金融、跨境金融,我也赞成,但这些事需要国家的政策去支持。我认为基金可以做,它不需要谁来批。五:实现高质量的产城融合要把先进制造业发展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高质量的产城融合。我们提了很多年产城融合,但产城融合了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成本高了;二是制造业跑了。产城要融合,制造业还别跑,这样的城市形态,才能符合东莞制造业中心的城市定位。实际上,它跟我们整个城市建设相关联。【三】东莞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要采取什么措施?一: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快中子科学城、松山湖园区、滨海湾新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载体的建设,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提升大学创新城、台湾高科技园、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平台的功能和配套水平,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投资者提供优质的“低成本”空间。推进“广深科技创新黄金走廊”的城市更新和旧工业区改造,打造一批科技型产业载体,构筑一批创新型社区。二:加强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强与香港、深圳、广州的合作对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香港、深圳、广州的合作,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对接。这里,我又特别强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因为深圳这两年是比较重视的。东莞、深圳在大科技攻关、大科学装置等方面,如何在体制机制上能够对接、发展,我认为非常重要。三:改革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通过香港把国际上的这些STEM人才引进来。以应用为导向,鼓励香港理工类学科向东莞迁移,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新一代实用型专业人才。吸引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一流高校在松山湖、滨海湾设立东莞分校、或开办“虚拟大学园”,以香港机构为主体,设立院系和专业。以人的集聚为先导,依托广深铁路常平站、樟木头站建设“香港城”,面向港澳人士和年轻创业者,打造创新创业社区。借鉴旧金山湾区“半岛模式”,在环深地区与深圳共建大湾区高品质低成本的国际化社区,吸引深圳人才来莞驻足,发展都市型、楼宇型、智慧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