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香港科技大学2.0,了解一下?棒球棍

香港科技大学2.0,了解一下?

问答Q&A神州2020.01.08全球大学跨学科的现实之困,如何破局?深谙美国科技土壤的他,是什么吸引他转赴香港?《问答神州》专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史维各个学科化学式融合,是我们非常想做的事情“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的必然趋势,这个观念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既维持专业的清晰度,又要打破边界,让学科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成为最大的挑战。问答中,史维坦言说道,目前即便是放眼全球的大学,这个问题也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即使是在香港科技大学,这样一所年轻的校园里,跨学科研究同样面临着难以融入的困境。吴小莉:你只钻研在一门学科当中,肯定有一个解不开的迷惑,如果跟不同背景的教授们一起来讨论,某种方法可能就被用上了。史维:讲一个我个人的小经验,我是学航空工程的,20年前,我的同事跟我坐在一起聊天,讲到科技的能力逐渐研究到非常精细的尺寸跟速度,材料也越来越轻,那这些性能可以放在航空器上吗?比如用来侦测空气污染或侦测核污染辐射,这些飞行器甚至可以收集数据,那我们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微小飞行器。我们学航空工程的应该要跟学生物的合作。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学飞行器设计的人绝不会去学昆虫跟鸟怎么飞的,就好像井水不犯河水;学动物的、看生物飞行的学生,也不会用我们分析航空工程的物理定律,因为对他们来讲太复杂。后来学生物的跟学航空工程的,甚至跟学其它的学科融合,我们真的变成一个新领域。这是我个人研究生涯很幸福、很快乐的经验。自然科学科技发展的这100年,有很多直接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解决得很成熟。现在,因为我们的专业比以前更卓越、更深入,所以现在想要做出新突破。吴小莉:这是不是您提到的要打破思维定向?史维:对,从人类社会的大挑战来看,这些题目不是任何一个领域、专业就可以充分解决的。各个学科当然要合作,可用什么样的合作方法?我们希望现在有一个化学式融合,从元素上融合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新材料,帮我们为系统上的需要作出新发展,这是我们非常想做的事,但是都有基本的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大学在这方面是绝对做到位的。不可能用同一个方法、同一个制度,来覆盖、管理两个校区2019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选址广州南沙、毗邻广深港高铁庆盛站。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学科设置不会与香港校区重叠,并将一改传统,不设学院,改设四大学术枢纽,16个前沿研究学科,计划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吴小莉:那当时是您找了广州,还是广州找了您?史维:有一次,广州市温国辉市长到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提到了这个事情。这些年来,在大湾区不同的几个城市,尤其深圳、广州,我们在以前都收到过邀请。香港科技大学到那时为止的想法是希望先务实,把我们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并且达到最高点为止。2017年,我们和广州领导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当初希望我们去办一所跟香港科技大学相符的第二个校园,广州市的领导也听取了我们的想法,反应很热烈,他们认为我们的想法跟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非常一致。培养跨专业学位的的毕业生,也需要不同的训练方法,因为他们是跨专业的学位,并不是单独的专业学位,所以我们提出:第一,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做跨专业;第二,所有在清水湾已有的学位在广州一律不重复。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内部考虑,我们不希望在以后的任何时候,两个校园会有同样一个学位。吴小莉:老师现在聘请的情况如何?是全球招聘吗?史维:当然,我们所有的教授一律是全球招聘,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政策。到目前为止,来申请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要帮大家澄清就职后需要签约一个什么样的合同,并且需要讨论他的税制、升迁问题,以及人事制度。吴小莉:香港的国际化程度本来一直都比较高,税制比较单纯,那如果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话,会不会同样具有吸引力?史维:因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跟香港科技大学是两个不同的法人系统,所以不可能用同一个方法、同一个制度来覆盖、管理两个校区。我们非常冀望于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的人才延揽,大湾区目前发展的现况是给人才有很多很宽厚优待,包括广州市各个方面,比如人事、设备、图书的采买、运输上对我们的支持;再一方面,我们也跟政府提出,希望有很多水平相当的清水湾的学生、教授,可以去广州合作、学习使用当地的设备,政府对于这些人员的出入境问题,现在需要要一步步着手做起。我一再验证的一个信念,香港是个非常国际化的地方史维1955年出生于台湾,20岁赴美求学,是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院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院士。2002年,史维带领团队,成立未来太空运输研究院,并在首期获得美国太空总署NASA1500万美元的资助。2003年,史维获得Pendray航天文献奖,他也是这个奖项自创立以来第二位华人得主,第一位是“中国导弹及太空计划之父”钱学森。这位深谙美国科技土壤,并获得美国尖端科技界认可的科学家,为何在2010年背负行囊,只身来到了香港--这片他并不熟悉的地方,动身之前,他有过怎样的思考与权衡?吴小莉:是什么样的机缘您来香港?史维:是个偶然的机会。当初我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是航空航天系的系主任,密歇根大学是我的母校,我回去当系主任对我是个一辈子最光荣的事。后来香港科技大学跟我联络,问我有没有兴趣来。我们虽然在美国生活那么多年,也是非常顺利,受到很好的支持,包括我的研究、我教的学生、我的生活,我的子女都是美国生、美国长大。吴小莉:主要是作为科研者,在美国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史维:对,而且是融入了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在美国,我们是全方位参与,包括看美式足球,我很喜欢,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香港科技大学那时候跟我联络,又给我一个新的考量。我一方面是好奇,再一方面也想把我这些年所学所得的一些经验、体验,发挥到一个国际化的一个平台,比如香港。吴小莉:您不会讲广东话,之前和香港也没有渊源,没有家人住在这里,然后您就背负行囊,离开一个您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来到香港?史维:因为当初到现在,我一再验证的一个信念就是,香港是个非常国际化的地方。我不会讲广东话,没在香港住过,大半辈子都是在美国住、美国生活,相对我们这种背景的人来香港生活,算是一个容易安新家的地方,我能很自然地了解和融入香港的制度和各方面的系统。更多精彩,敬请收看:2021年01月08日首播的:凤凰卫视《问答神州》专访香港科技大学 校长 史维编导:苏珍妮编辑:孟涵、马马晋、巴塔木

高铃

香港科大教授李世玮:LED产业的过去与未来

香港科大商学院联合零壹智库共同推出《袁老师访谈录》直播访谈栏目,聚焦在科技与商业领域,访谈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本期访谈嘉宾是李世玮教授,他不仅是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和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的院长,也兼任了香港科大(广州)校区系统枢纽署理院长。他本人的业余爱好还涵盖了航海、相声等,在本次访谈中,主要围绕LED封装和香港科大在大湾区的布局等话题与教授进行了交流。本期嘉宾介绍李世玮教授,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其后担任汽车工程中心测试工程师三年。他于1992年获美国普渡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1993年加入香港科大任教。李院长的研究领域覆盖晶圆级和三维微系统封装、LED封装和半导体照明技术、增材制造与3D打印、以及无铅焊接工艺及焊点可靠性等。他在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近400篇技术论文。于1999、2003、2008和2013年分别被英国物理学会(IoP)、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国际微电子组装和封装学会(IMAPS)评选为学会会士(Fellow) 。李院长曾担任《IEEE 元器件与封装制造技术学会》以及 《ASME 电子与光电子封装技术学会》的全球会长,开创了亚洲高校获选为这两个学会全球会长的首例。他还是晶科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共同创始人,以及香港地铁LED照明项目负责人。以下为访谈全文:袁老师: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专业研究领域吧?李教授:从最根本来讲,我骨子里面就是一个机械工程师,我的本科就是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曾在一家汽车工程中心担任汽车测试工程师,后来到美国念书慢慢转到其他相关的领域。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在航空航天工程,研究的专业是有关结构及材料力学。到香港后,由于大环境和本地产业的关系,就把我在材料力学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微电子封装和组装上面。前十几年最主要做微电子,十年前全球有一个半导体照明的风潮,本地周边的产业也是非常蓬勃兴旺,我也是借这个浪潮把我原来在微电子封装领域的知识应用到LED光电子封装领域。最近这些年来,我做的最多的就是LED半导体照明,再慢慢进入到非照明的领域。袁老师:我们接下来还想跟您聊聊最近的新冠疫情,刚才您也说您是LED方面的专家,请您结合专业谈谈对本次疫情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说LED在疫情下的非照明应用。李教授:我个人对于这个新冠疫情看法,这是一个自然循环,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地球循环里,这些瘟疫、天灾是难以避免的,我想大家就把这些逆境当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考验吧!事实上我们看到在这个逆境下有很多新的商机、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甚至人情冷暖,也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我们香港科大在疫情当中,也有很多同事做了很多的贡献,包括温维佳教授的可携式快速检测设备、刘明教授的无人车、杨经纶教授的可防护90天的喷涂液等等。我的研究领域是做LED封装,LED目前大家所熟悉的应用就是照明,但是事实上LED它的功能不只是照明,也可以作为杀菌消毒的设备,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应用领域。最近我也与我的学生在申请一些政府项目,我们打算把紫外波段的LED运用在工作服或者防护设备的消毒杀菌,希望可以对社会做出贡献。袁老师:这次新冠疫情给全人类一个大的考验,让我们经历一次大的考试,我想我们在人生当中总是有一些磨难,我们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可能是最重要的,当然也希望像您这样的科学家能够多多推出科研成果,帮我们一起渡过这场大考。袁老师:我这里有两张李院长风格迥异的照片,一边是西装革履,一边穿着航海装,李院长是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不仅学术研究做的好,兴趣爱好也广泛深入。他还是位航海专家,大家也称呼他为李船长。李教授:我只是想说能不能在学术界当个最会航海的人,在航海界当个学术最精深的人。(偷笑)袁老师:接下来有请李院长给我们进行主题分享,如何用先进科技打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创新科技转化的新航路。李教授:首先从LED开始,LED封装也是我个人在最近几年研究的方向。先介绍一下LED作为照明光源实际上已经是第四代,我们认为系统化的人造光源应该是从1810年开始的煤气灯,经过60年之后的爱迪生灯泡,又过了将近60年有了日光灯,在20世纪末我们就有了新的半导体照明光源LED,再往后60年有没有第五代光源让我们拭目以待。上图中的这个项目是由我负责的香港地铁照明项目。2006年香港港铁工程总监找我们来探讨,当时正好是LED半导体照明刚刚起步,所有的大型企业对于节能减排有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希望找到替代性光源,能够把港铁的耗电降下来。后来港铁因为半导体照明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成名了,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目前港铁95%的车箱全部都是LED照明,包括站内的照明还有站内广告牌的背光照明都是LED,这些都是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的。前面讲的这些属于照明领域,但是在过去几年当中LED已经进行了更新换代,最近几年LED的发展方向是可见光通讯的传输。比如汽车头灯的LED不只是为了看到和被看到,而是可以传递信息。另外很多植物工厂在不同的植物生产期用不同的波段照射植物,让它可以得到很好的生长。这个技术已经推广到畜牧场,用LED对乳牛进行照明,让它们生理反应更好,可以生产更优质牛奶。对于水产也是一样。下面主要介绍我刚才说的紫外线,刚才讲的那些LED的发光波段通常在400-700纳米,就是所谓的可见光范围,但是我们还有两个无限宽广的空间,超过700纳米波长的我们叫做红外线,低于400纳米波长的我们叫做紫外线。紫外下面又分成三个波段,320-400纳米的叫做UVA,主要用来做材料固化;280-320纳米的叫UVB,最主要用来做医疗保健;200-280纳米的就是UVC,用来做消毒杀菌。我真正研究比较深入的还是微电子IC封装,单单芯片本身没有办法使用,要发挥价值一定要把着装做好。微电子封装也是一样,是处于产业中游的一个工序。芯片跟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人脑跟人体近似,封装的功能包括保护芯片,提供能源、传输讯号和散失热量。我们香港科大在过去十年当中花了很多功夫开发新型的晶圆级封装技术,得到产业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半导体、芯片这个产业是需要非常多年的累积,在国外,尤其美国已经有半个世纪的经验累积,虽然国内目前积极追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这方面还是落后。但是我们在上游落后不代表其他地方也落后,国内最近十年在封装领域已经有很明显的增长,政府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目前来讲,国内做封装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和市场,芯片方面还是要继续追。另外,在最近几年,我的团队也在外扩研究领域,目前积极推动以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对微系统封装做贡献。下面顺便介绍一下香港科大广州校区的情况。我们广州校区的学术架构有四个枢纽,每一个枢纽里面有四个学域,总共有16个学域。我最近获任命为香港科大广州校区系统枢纽的署理院长,系统枢纽里面有一个学域叫做智能制造,其中有一个类别就是3D打印跟快速原型试制,事实上就是我近年来最新在做的事情。我们把一些新的3D打印工艺应用到快速成型,能够制作出一些过去从来不可想象的东西。我们用百米冲刺的速度把校园建设起来,软件硬件都是全力冲刺,这个校园预定到2022年9月正式开放,它的面积是1.13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香港科大清水湾校园的两倍大。这个校园里面有一条弯曲的河道,景观非常美丽。校园的中轴线就是一条运河,在全世界大学里面都是绝无仅有的。最近几年当中,香港科大在粤港澳大湾区做了一些布局调整,从我们香港清水湾校区连接到高铁西九龙站,往北首先就是进入到深圳福田,我们最近在深圳福田保税区取得了一个新的场地。另外,香港科大在深圳还有深圳研究院,以及跟北大合作的深港产学研基地。沿着高铁沿线走就到庆盛站,这个是我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的所在,附近20分钟车程就是我们的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再往北走到广州南站,就是我们的佛山LED中心,是我在2012年到佛山市南海区建设的一个工程中心。广深港高铁可以视为是一条纽带和动脉,我们在沿线都设有站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我个人很有幸在这几个站点都扮演了一些角色,我是佛山中心创始人及首任中心主任,在广州校区担任署理院长,也曾在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担任院长,福田河套地区是我在一年多前争取过来的,我在深圳研究院也担任过六年的院长。所以我很荣幸自己能够有机会参与到香港科大各个内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中。关于河套地区的项目目前已经开展,我们在福田保税区靠近深圳河边的长富金茂大厦取得总共6900平米的三层楼场地,我们已经建设了蓝海湾X孵化港,还有实验场地、培训场地。这个地方非常特别,因为地处深港之间,将来港方人员进到这个地方不需要入关,这个特色会让很多国际人士愿意来这边参与我们的活动,因为进入到这个地区以后他没有任何的出入境记录。关于蓝海湾孵化港,福田这边叫做Blue Bay X,BBX等于是升级版,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经成就了一个创业生态体系,现已有一些校友入驻,我们期待他们成为明日之星。蓝海湾在上个月刚刚获得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批准为国家级的众创空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成绩。我个人的航海经验有六年多,有机会经历了很多国际间的比赛,我个人觉得人生当中有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欣慰。我微信的头像有句丘吉尔的名言,他说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这句话值得大家体会。今晚的主题是“开辟融合创新科技转化新航路”,在历史上大航海时代开辟新航路就是在一个物理空间寻求最佳路线,但我认为开辟融合创新科技转化的新航路并不一定是在寻求一条物理空间中的轨迹,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都要有利他精神,唯有利他我们才能敞开心胸,才能进行各种的创新合作,包括我们的协同创新、开放创新、融合创新。袁老师:刚才您提到智能制造的话题,我们看到这次新冠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您觉得这对未来的智能制造,包括中国的智能制造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冲击,同样带来什么样的机遇?李教授:智能制造其中一个要点就是会开设很多无人工厂,当我们的产业链劳动密集度越来越降低的时候,我们就减少了人群的聚集。如果我们普遍地实施智能制造无人工厂,就可以大幅度减低这方面的顾虑。另外,无人工厂并不会必然造成工人失业,我们总会找到新的方向、新的应用,让我们的人力可以运用起来。从人的生物角度看我们生活的越来越轻松自在是应该的,这是我们生活的目标,我们出生不是为了要受苦受累的,我们出生应该是要来享受的,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追求更累的生活。袁老师:我觉得您不仅是科学家,也可以作为一个哲学家了。整个新冠疫情对未来智能制造的格局,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改变,如您所说的无人工厂。作为我们个人来讲,也是要升级我们个人的技能去适应未来改变。袁老师:我想请您介绍一下香港科大在哪些领域有什么好的科技宝贝和科技成果等着大家一起探索?李教授:我刚才讲到蓝海湾就是香港科大在内地的创新创业平台,做的非常红火,目前在深圳地区已经是一块金字招牌。“买车买双B”,双B就是奔驰和宝马,这是汽车的名牌,“创业就要找BB”,也就是蓝海湾孵化港 (BlueBay),现在深圳福田升级版为BBX,所以大家如果有创业想法,非常欢迎跟我们蓝海湾的同事接洽,我们希望可以达到合作互利共盈,大家在大湾区闯出一番事业。蓝海湾有六个重点面向:第一个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我们的一清创新,这是香港科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刘明教授创办的。刘教授非常年轻,现在还是助理教授,他加入香港科大没有几年,但是已经做了很大的企业,目前是一清创新的董事长,也是最大的持股人;第二个是机器人智能制造,代表企业是大仓机器人,由香港科大EMBA校友耿爽创办,是经营特种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销售的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个是微电子项目,澜达微电子是香港科大的易俊博士创办的,专注于无源无线传感芯片的研发与设计;第四个是新能源新材料,代表企业是全通电能,香港科大张东才教授、汤凯教授创办,最主要的是开发多功能电动车使用的快速充电系统;第五个是大健康生物医药,代表企业就是香港科大温维佳教授创办的尚维高科,他的可携式快速诊断病毒检测设备现在非常出风头;第六个是金融科技,代表企业是弘量研究,香港科大数学系校友黄耀东博士创办,他自主开发的AUQMON智能投资引擎已经被香港证交所认证,可以用这样的一个算法来为投资者进行咨询和投资服务。袁老师:您刚才的介绍让我们的校友和观众朋友更加了解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微电子、大健康等等这些最热门的也是最科技聚集的领域,香港科大都有最牛的教授,同时我们也孵化出来一些先锋企业,大家通过这个角度可以再一次看到我们香港科大的实力。一方面我们期待有类似大疆的企业孵化出来,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欢迎企业能够跟我们一起来合作,帮助我们把这些好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社会当中,造福更多的人。袁老师:您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人生,就像您刚才说的,您爱好航海已经达到什么样的专业水平?李教授:航海界我们有三大离岸赛事,完成三大赛事是我们的愿景,这三大就是澳大利亚的悉尼霍巴特,这是628海里的航程,相当于1200公里的距离;第二个就是法斯特奈特,从英格兰南部到爱尔兰,爱尔兰那边有一个灯塔叫法斯特奈特礁岩,赛船绕过灯塔返航英格兰,也是600多海里的航程。这两个赛事我已经分别在2017、2019年完成了。第三个是纽波特百慕大,从美国的游艇殿堂罗德岛州的纽波特市,到大西洋当中的百慕大,单程大约600海里。今年我们已经组好队了,不过因为疫情原因不久前取消,要等到2022年才能再举办。据我了解,全球华人里面能够完成这三大的不到50个人,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人生目标,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袁老师:作为院长和作为船长有异曲同工之处,需要信任、需要兄弟,您觉得哪个更挑战,哪个更过瘾?李教授:过瘾的话肯定是当船长,因为在海上真的是很过瘾,会有各种不同的状况,大海的魅力是难以描述的,一天当中不同的海象、气象;偶尔会碰到海豚群;还有朝阳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令人难以忘怀的。袁老师:接下来您要跟我们讲讲什么叫“像狗一样工作,像猫一样生活”。李教授:其实这是一本书,是我几年前偶然之间看到的,一般来讲狗就是傻、忠诚,生活当中只做狗的话未免太辛苦了,猫是会过日子的动物,所以我们生活态度一定要学猫。袁老师:所以就是我们既要像狗一样努力忠诚的工作,也要像猫一样的享受生活。袁老师:我们这个系列也是问诊未来系列,您对LED封装这个产业,会有一些什么样的预测?李教授:我看好非可见光,就是非照明领域的应用,很多时候我们用的一些高分子材料希望它快干,在这方面可以用UVA LED做到。还有UVC方面,在消杀方面也有很多的空间,尤其是现在疫情当前,大家都知道消毒杀菌的重要性。由于产业结构的关系,目前的UVC还是比较贵,但是大家开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就会投入,投入量大之后价钱就会降低,我希望可以看到一个良性循环。袁老师:您觉得未来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李教授:其实有无限的可能,我个人并不崇尚好大喜功、好高骛远,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们来就专心做事情,不要只幻想要拯救全世界。近期来讲就是希望能够看到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的第四大高新科技产业湾区,我们粤港澳大湾区事实上有很好的条件,我们有足够的人口、足够的产能、足够的资源、足够的面积,我希望在我还能看得到的时候,能够真正的实现世界上第四大湾区,我会觉得非常欣慰。袁老师:接下来我们在观众留言当中选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来自于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请问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如何发挥地理优势和人才优势?李教授:大家知道全国的GDP广东一直名列前茅,同时加上珠江口的香港和澳门,地理方面有优势。人才方面还是有待加强,因为有一些历史原因、政治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和北京在一条街上就有很多知名高校,而现在广州的名校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这些高校聚集两种人,第一个师资,第二个学生,同时也有一些辅助配套的人员。高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够有好的高校,能够吸引人,对于整个人力的聚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问题就是怎么让人才能够愿意进来,我想很多时候政府有一些人才计划也非常吸引人,但在执行上的一些本位主义需要改进。袁老师:下面一个问题来自赢鼎教育,在大学选择哪些专业可以参与到先进封装增材制造这些领域?需要做哪些准备?李教授:基本上工学院里面大部分科系都相关,比如说机械工程系、化工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做准备就是相关的数理化学科,我个人来讲,我希望学生有很好的语文基础,我们招收的学生也要看英文成绩和语文成绩。袁老师:所以我们需要具备跨学科,多面素质的学生。袁老师:我们讨论区的观众提问香港科大广州校区本科招生情况是怎样的?李教授:本科还要等几年,我们学校规划从研究生开始,首先在五年内能够达到4000名研究生,再招收本科生。学校计划完全达到满载时包括6000名研究生和4000名本科生,所以我们跟美国加州理工一样,研究生数量会多于本科生。袁老师:来自MBAChina的问题是,融合创新科技转化对于哪些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来说是重大机遇?怎么把握这样的机遇?李教授:唯一一个建议就是不要跟风,大部分人听到的都不是一手消息。投资首先需要自己了解,而且最好感兴趣。但是你真的要了解还要看团队,我们做创业大赛路演时,都会看团队,这个团队如果没有默契,甚至没有失败的经验,这些我们都是尽量少考虑的。所以看团队能力,并且深入了解他们的技术和产业真正做什么,而不是只是看表面数字,这个肯定是不靠谱的。袁老师:所以既要有前瞻的眼光,还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袁老师:来自雪球网的问题是中国芯的替代之路还有多远?李教授:近年来也是有不错的成绩,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比如说华为,他可以自己设计,但是代工就是找台积电或者其他的,产业链其实很广,但是这种事情不能心急,因为这些半导体需要大量的数据累积,这个不是说我投入钱就可以做到。但是另一方面来讲,比较好啃的骨头是封装,近几年来国内走的比较理想,世界上也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找到适合我们发展的产业,而不是不管怎么样我就是要做芯片,到最后可能会落差很大。袁老师:来自CSDN的问题是香港科大在大湾区的布局中会与哪些内地高校展开合作?李教授:目前我们都已经有一些合作了,比如说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里有一些是我们香港科大的老师。在广州,我们和华南理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有很密切的合作。还有从北方过来的很多科研院所,比如说在深圳西丽大学城的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康飞宇是我们香港科大机械系首批博士之一,这些都有很多联系,学术界联系的渠道是畅通的,因为学术界大家通过开会、审论文、审项目等都会有很多的联系。袁老师:来自欧路·心视界的问题是台湾和韩国在半导体产业有非常快速的发展,他们采用什么模式?对我们内地有什么启发?李教授: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在70、80年代飞利浦在台湾做生产,渐渐聚集产业资源,最后形成供应链,然后聚集形成科学园区。需要在适当时机做出重要决定,然后集中资源投入到里面。80年代有很多早期台湾到美国留学的人愿意回来做贡献,那个时候的海归已经带回来大量的知识,再加上各方面的配合,所以能够起步,现在台湾的基本经济全靠半导体。韩国有类似的情况,基本他们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同时有海归回来做人才支持。袁老师:接下来要进入到我们的快问快答环节:袁老师:您曾说如果可以做一个武侠人物,您想做陆小凤。那如果可以化身一个女侠,您会做谁?李教授:《倚天屠龙记》里面的赵敏。袁老师:如果可以的话您最想练就哪套武功?李教授:陆小凤的灵犀一指。袁老师:有什么兴趣爱好是您想尝试还没有开始的?李教授:高空跳伞。袁老师:您觉得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什么?李教授:最难的事就是拒绝人家。袁老师:您最喜欢大湾区哪一个城市?李教授:香港当然很好,我也挺喜欢珠海的,深圳也不错。袁老师:接下来请李院长给我们推荐两本书。李教授:第一本就是我们这个标题,叫做《像猫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工作》,这本书我买来就是放在书桌上面提醒自己必须要有一个平衡的人生,你的生活只有工作累的跟狗一样是很失败的,所以一定要有猫的生活态度。另外这本书《危机领导力》,这里面讲一个冠军船长在大风大浪之间在船上的决策和一些思考的问题,现在很多EMBA的课程拿这一本当教材,推荐大家可以看一看,人在真正艰难的时候必须要做一些决定,这会是一本很有用的书。总结语本期访谈中,LED专家李世玮教授不仅为我们厘清LED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还展望了未来这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本期直播里,李院长也为大家梳理了香港科大在大湾区的发展脉络和布局规划,让各位校友及观众更加全方位地了解香港科大。End.4月22日(周三)20:00继续直播!下一期我们邀请到了香港科大工学院院长郑光廷教授,与我们探讨AI的新世界!

环保路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个香港高校项目落地

在福田保税区已建立“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畅昨天上午,深圳市福田区与香港科技大学创新创业项目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双方将在基础研究、知识转移转化、专业人才输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这标志着深圳市福田区加快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又取得了一实质性成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福田区委书记吕玉印等出席了活动。支持香港科大 布局蓝海湾孵化港等据介绍,项目落地后,香港科技大学将依托其深圳研究院,连接香港和内地的科创及产业资源,充分发挥深港在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助力合作区创新发展。福田区将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围绕合作区重点产业方向,布局科研团队重点实验室、工学院微电子分支机构以及蓝海湾孵化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接壤处,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唯一定位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合作区域,深圳市正举全市之力推进合作区开发建设。福田区委书记吕玉印表示,福田区作为合作区属地政府和市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始终坚持“学习香港、借鉴香港、服务香港”,支持香港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入驻合作区,竭尽所能做好服务,以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助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优化升级提供更多新动能。推动研究与创新发展 深港两地积极互动据介绍,去年9月,吕玉印曾带队到香港科技大学学习交流,参观了该校纳米系统制造实验所、材料测制实验所、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等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并与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副校长林文怡、协理副校长吴恩柏等校领导就双方如何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研究与创新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贡献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吕玉印表示,香港科技大学所推崇的研究与创新精神,在众多学术与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都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经过几个月的接洽与努力,今天合作项目正式落地,可以说打响了香港高校创新资源落户合作区的“第一枪”,该项目将成为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圳发展的又一重要平台,并在推动深港两地高端科技资源创新交流和合作上起到标杆性引领作用。希望项目落地后能结合香港前沿科研资源、高素质人才和深圳产业孵化、政策支持等优势,推动深港两地积极互动,加快推进合作区的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多个深港合作高端科创项目已入驻据了解,“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是继前海之后的又一个深港合作重大平台,其地处深港“直接接合部”,跨境直联互通,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其中,河套A区位于香港一侧,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河套C区及福田保税区位于深圳一侧,建设“深方科创园区”,合计约4平方公里。深港两地将在此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联系国内外顶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世界各地优秀研究人才交流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协同创新合作新平台。按照2017年底出台的《深圳市福田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35年)》,河套C区将与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协同发展,重点布局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装置等。据悉,目前福田保税区已梳理出逾3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与香港及海外科研团队开展深度合作,规划建设了“深港协同创新中心”,签约引进了“中国-以色列国际创新中心”,与香港合作共建“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创新及技术中心”,与南方科技大学签约共建南科大-香港大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项目。

大蜗牛

佳兆业向港科大捐资2亿打造深港科技产业新引擎

今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佳兆业集团获悉,香港科技大学—佳兆业联合研究院签约暨揭幕仪式,佳兆业集团将捐资2亿港元用于支持香港科技大学科研及教育事业,成立联合研究院用于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基于此,佳兆业集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创立联合研究院,旨在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为宗旨,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深港产学研合作典范,专注于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这是佳兆业集团响应“科技强国”战略,助力国家产业升级成立佳兆业科创集团以来取得的“技术型”突破,助力佳兆业科创集团成功以高校、科研院所为科技源头,以产业园区、产业新城为创新载体构建全链条产业科技研发与孵化生态圈。同时,为佳兆业集团深度参与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能。破除壁垒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高校凭借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以及科技人才培养优势,是天然的科技创新培育高地。与高校的合作并非佳兆业首次。目前,佳兆业已经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深圳市龙岗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等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此次深度合作的香港科技大学,作为国际公认顶级学府创造了众多国际科学技术领域的第一,成果斐然,还培育出像大疆创新这样的世界级科创企业,为全球的学术教育进步与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香港科技大学—佳兆业联合研院将充分集聚香港科技大学与佳兆业的双方优势,重点聚焦新材料、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健康科技四大领域,将香港科技大学的前沿科学技术成果通过完善的科技孵化和产业赋能,力争每年 催生8-10家新创科技公司在佳兆业的 Kmax梦佳速、科创园、智造园、科技城等项目落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赋能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如今,佳兆业意欲打造的技术先导型全链条产业科技研发与孵化生态圈已初现雏形,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业务模式进一步完善。以佳兆业空港科技城为例,该项目作为公司首个产城项目已经于2019年9月正式起航。佳兆业空港科技城位于孝感临空经济区建设核心区,秉承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理念,紧跟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双轮驱动战略,助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计划打造成华中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孝感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引擎。据了解,香港科技大学-佳兆业联合研院深圳分院将落地佳兆业的牛牯岭工改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更新改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智能家居产业园区,未来有望通过联合研究院紧密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在科技园区建设、人才引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投资基金、市场推广等领域开展全方位联动,借助自由孵化器梦佳速KMAX塑造产业内核,以专业的科技创新培育服务与入园企业实现共享共创共赢。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轩慧通讯员:郭敏敏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童丹

太空梦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黎奇峰院长一行莅临盛世明德教育总部指导交流

2019年9月22日上午,深港产学研基地执行院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执行院长、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黎奇峰先生及院长助理彭剑先生莅临盛世明德教育八卦岭总部,与盛世明德教育CEO许德彪先生、盛世明德教育副总经理李佳朋先生、盛世明德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刘靖先生共同就盛世明德教育战略规划及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盛世明德教育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深港产学研基地是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于1999年8月在深圳市高新技术区共同创建的合作机构。深港产学研基地立足深港湾区,是一个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实体,力争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成为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除本校所在地以外最重要的合作基地。盛世明德教育是由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社会力量办学资质单位,同时也是多所高校指定的成人学历教育办学基地。盛世明德教育在多位知名学者和名师团队领导下,协调资源与技术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育服务体系,致力于为学员提供更优秀的师资和综合教育解决方案,坚持发展改革、勇于创新,为“成就客户,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在盛世明德教育CEO许德彪先生等领导的陪同下,黎奇峰院长一行参观了盛世明德教育八卦岭总部,认真听取了明德教务团队对学历提升、教资研发等服务的介绍,并共同畅谈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之路和盛世明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设想。通过我司各类课程规划、职业课程沙龙、学员兴趣公开课、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过往成果展示,黎院长对我司产教融合、快乐共享的教育服务体系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对我司“勤奋、乐学、善思、进取”的优良学风给予高度评价。黎奇峰院长表示,只有探索到新的教育创新模式,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希望盛世明德教育能坚持以培训为核心,积极行走在探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创新教育模式的道路上,加速优秀教研成果的创新产生,助力学员拓展视野,关注学员成长,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也为为深圳市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盛世明德教育将始终坚持迈步发展,勇于创新的理念,为学员带来更加全面的学历服务和品质体验,让学员“与名师为伍,与快乐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能破

名校扎堆,高等教育迅速崛起,深圳有望成为中国第六学术重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并已在国内形成了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等五大高校重镇;这五个城市聚集了国内70%以上的高等教育院校,并且均是名校林立,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五大高教中心和学术重镇。当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黄金期,随着双一流大学工程和职业院校双高计划的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又迎来新的“春天”。除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国家部委在全力助推高等教育发展外,各省市也都纷纷出台政策,描绘各自的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蓝图。其中,深圳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且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经济条件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知名高校纷纷前来设立分校、研究生院、研究院等,深圳市也一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一、深圳市市属高校深圳市现拥有的全国知名市属高校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深圳大学创办于1983年,由北京大学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大学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深圳大学建设3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特区需要为导引,为深圳培养了大批人才,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深圳大学有望冲击下一轮双一流大学工程,其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学科均进世界排名前1%。南方科技大学由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创办,是目前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高校,聚集了大批海外顶尖学术人才,现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系大学,且“高精尖”的办学思路和模式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道路。深圳技术大学于2019年11月27日创立,是深圳市的一所公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设立的目标就是面向高端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顶尖专门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被誉为“高职院校中的清华”,现已入选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第一类),是第一类高水平学校建设A档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科研能力、师资阵容堪比国内一般本科院校,其已早在2012年开始招生本科生。二、已建成的名牌大学分校或校区深圳市现已建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02年“进军”深圳,现在深圳大学城设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后又再次基础上了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并于2018年开始独立招收本科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充分利用本部的师资优势和深圳的地域及经济优势,成立虽然不到两年但发展及其迅速,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理科录取分数线已经超越中山大学,俨然成为广东省理工第一名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14年正式成立,并在次年开始面向内地招生本科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传承香港中文大学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的大学,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理事会管理机制,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设有4个书院、3个学院及研究生院和14个本科专业及11个研究生专业。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是暨南大学布局的”三地五校区”中的深圳校区,是暨南大学的27个学院之一,为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在深圳的办学窗口。目前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设有旅游管理、英语2个系,并开设了高尔夫球与休闲管理专业,拥有计算机中心、图书资料中心、体育中心、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室、电子商务实验室、语言实验室、多功能报告厅及直属产学研基地燕晗山酒楼等教学设施。三、已建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机构) 深圳市目前拥有一所国内知名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其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在深圳合办的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极具国际视野,面向全球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汉语、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是深圳市乃至全国最具“国际范”的高等院校。四、已建的高校深圳研究院高校研究院,在学术界是指科学试验的研究机构,是大学之后的进阶教育研究机构,是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共有22所高校在深圳设立的研究院,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山东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南开大学深圳研究院,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学深圳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东南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这些高校深圳研究院已经成为各高校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成为这些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升高校综合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这些高校设立在深圳的研究院也极大推动了深圳市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二者会利互惠,开创了中国高校和地方合作的崭新模式。五、拟建及在建大学或校区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均在深圳拟建校区或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更在紧张建设当中。清华大学早2001年就在深圳成立了研究生院,是C9高校联盟中第一个在深圳市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到了2014年,清华大学又与伯克利加州大学、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拟创建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2016年,清华大学又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新协议,拟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基础上共建清华大学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和清华大学一样,北京大学于2001年与深圳市合作共建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其后,北京大学又与深圳市政府在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二者准备共建北京大学深圳校区。中国人民大学于2002年在深圳成立了深圳研究院,其又于2016年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准备在深圳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先进技术学院于2013年揭牌成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深圳市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拟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已在2015年成立,但目前仍处于在建状态,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是中山大学继广州校区和珠海校区之后的第三个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校区拟筹建10余个院系,包括医学院(深圳)、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农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等;同时,中山大学计划在深圳校区布局建设3至4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平台将面向学术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被建设成为同领域国际最高水平的平台。“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天的深圳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大学最钟爱的城市和最理想的办学合作对象,深圳已经在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加速向高等教育特区的方向发展。为打造国际一流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力支撑,深圳正在探索创建与世界级大湾区建设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新体系。深圳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中心,成为中国第六大高校重镇和学术重镇,你觉得还会远吗?

萃乎芒乎

2017港科大深圳区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圆满落幕

央广网深圳7月16日消息(记者 黄倩)2017港科大深圳区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昨天(15日)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落幕。深圳市麦迪普科技(MediSense)在14支参赛创业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本次大赛由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主办,进入决赛阶段的14支创业企业团队带来的参赛项目涉及健康医疗、新材料、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一天之内,14个团队经历了准决赛14进6,决赛6进3的激烈角逐,接受近30位评委及投资人在现场对项目的评估和问答。最终,经答辩、路演、电梯演说等比赛环节后,深圳市麦迪普科技有限公司(MediSense)、深圳市纳观生物有限公司、深圳市雅臣智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三支创业团队分获冠、亚、季军。人人装健康科技、善柔科技有限公司获最佳答辩奖;深圳启尼亚公司获最具人气奖。电梯演说奖由深圳市联谛信息无障碍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最具潜力奖由深圳市雅臣智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液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这14支队伍还将直接晋级至2017前海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准决赛。除奖金外,港科大深圳研究院还将为获奖团队提供强大的产业资源链接以及全方位的赛后支持,以促进项目进一步发展和落地。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赛主办方港科大深圳研究院首度携手华润大学打造“华润专区”,符合华润产业需求的项目将有机会获得配套的华润创投基金、华润各业务的产业资源对接以及精准的技术应用验证场景提供等各项支持。据了解,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是按照港科大19年的创业体系打磨成的专业赛事,已经在香港举办了7届,培育出许多优秀的创业公司及创业家。2016年此赛事扩大到北京、广州、深圳、澳门,连同香港共计5个赛区同时举办。8月18日,来自5个赛区的前三名将在广州南沙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参加总决赛。

人文

佳兆业向港科大捐2亿元 缔造湾区科技教育发展新动能

来源:新浪港股日前,香港科技大学-佳兆业联合研究院签约暨揭幕仪式在香港科技大学圆满举行。佳兆业集团将捐资2亿港元用于支持香港科技大学科研及教育事业,成立联合研究院用于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行政)贺致信, 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汪扬,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郑光廷,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吴恩柏,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院长高汉安,联合研究院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颜河,佳兆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郭英成等管理层出席仪式。基于此,佳兆业集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创立联合研究院,旨在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为宗旨,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深港产学研合作典范,专注于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这是佳兆业集团响应“科技强国”战略,助力国家产业升级成立佳兆业科创集团以来取得的“技术型”突破,助力佳兆业科创集团成功以高校、科研院所为科技源头,以产业园区、产业新城为创新载体构建全链条产业科技研发与孵化生态圈。同时,为佳兆业集团深度参与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能。破除壁垒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高校凭借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以及科技人才培养优势,是天然的科技创新培育高地。与高校的合作并非佳兆业首次。目前,佳兆业已经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深圳市龙岗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等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此次深度合作的香港科技大学,作为国际公认顶级学府创造了众多国际科学技术领域的第一,成果斐然,还培育出像大疆创新这样的世界级科创企业,为全球的学术教育进步与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香港科技大学-佳兆业联合研院将充分集聚香港科技大学与佳兆业的双方优势,重点聚焦新材料、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健康科技四大领域,将香港科技大学的前沿科学技术成果通过完善的科技孵化和产业赋能,力争每年 催生8-10家新创科技公司在佳兆业的 Kmax 梦佳速、科创园、智造园、科技城等项目落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赋能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如今,佳兆业意欲打造的技术先导型全链条产业科技研发与孵化生态圈已初现雏形,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业务模式进一步完善。以佳兆业空港科技城为例,该项目作为公司首个产城项目已经于2019年9月正式起航。佳兆业空港科技城位于孝感临空经济区建设核心区,秉承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理念,紧跟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双轮驱动战略,助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计划打造成华中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孝感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引擎。据了解,香港科技大学-佳兆业联合研院深圳分院将落地佳兆业的牛牯岭工改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更新改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智能家居产业园区,未来有望通过联合研究院紧密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在科技园区建设、人才引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投资基金、市场推广等领域开展全方位联动,借助自由孵化器梦佳速KMAX塑造产业内核,以专业的科技创新培育服务与入园企业实现共享共创共赢。未来,佳兆业科创集团始终坚持“以产为先、以城兴产”的核心发展战略,专注于园区运营、长租公寓、科技孵化和智能产品研发等四大领域,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产业生态运营商,努力成为国内科技产城融合的践行者、领跑者和新标杆。

香澄

佳兆业向港科大捐赠2亿 缔造湾区科技教育发展新动能

来源:一财网日前,香港科技大学-佳兆业联合研究院签约暨揭幕仪式在香港科技大学圆满举行。佳兆业集团将捐资2亿港元用于支持香港科技大学科研及教育事业,成立联合研究院用于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行政)贺致信, 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汪扬,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郑光廷,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吴恩柏,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院长高汉安,联合研究院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颜河,佳兆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郭英成等管理层出席仪式。基于此,佳兆业集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创立联合研究院,旨在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为宗旨,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深港产学研合作典范,专注于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这是佳兆业集团响应“科技强国”战略,助力国家产业升级成立佳兆业科创集团以来取得的“技术型”突破,助力佳兆业科创集团成功以高校、科研院所为科技源头,以产业园区、产业新城为创新载体构建全链条产业科技研发与孵化生态圈。同时,为佳兆业集团深度参与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能。破除壁垒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高校凭借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以及科技人才培养优势,是天然的科技创新培育高地。与高校的合作并非佳兆业首次。目前,佳兆业已经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深圳市龙岗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等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此次深度合作的香港科技大学,作为国际公认顶级学府创造了众多国际科学技术领域的第一,成果斐然,还培育出像大疆创新这样的世界级科创企业,为全球的学术教育进步与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香港科技大学-佳兆业联合研院将充分集聚香港科技大学与佳兆业的双方优势,重点聚焦新材料、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健康科技四大领域,将香港科技大学的前沿科学技术成果通过完善的科技孵化和产业赋能,力争每年 催生8-10家新创科技公司在佳兆业的 Kmax 梦佳速、科创园、智造园、科技城等项目落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赋能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如今,佳兆业意欲打造的技术先导型全链条产业科技研发与孵化生态圈已初现雏形,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业务模式进一步完善。以佳兆业空港科技城为例,该项目作为公司首个产城项目已经于2019年9月正式起航。佳兆业空港科技城位于孝感临空经济区建设核心区,秉承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理念,紧跟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双轮驱动战略,助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计划打造成华中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孝感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引擎。据了解,香港科技大学-佳兆业联合研院深圳分院将落地佳兆业的牛牯岭工改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更新改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智能家居产业园区,未来有望通过联合研究院紧密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在科技园区建设、人才引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投资基金、市场推广等领域开展全方位联动,借助自由孵化器梦佳速KMAX塑造产业内核,以专业的科技创新培育服务与入园企业实现共享共创共赢。未来,佳兆业科创集团始终坚持“以产为先、以城兴产”的核心发展战略,专注于园区运营、长租公寓、科技孵化和智能产品研发等四大领域,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产业生态运营商,努力成为国内科技产城融合的践行者、领跑者和新标杆。

掘墓者

深圳高等教育的“崛起”:这些高校实力都很强!

深圳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后,高教也从曾经的高等教育“洼地”一飞冲天,如今一方面本地高校快速崛起,另一方面也大力引进国内外的优势高校,现在深圳的名校资源,不说可以与北京相媲美,却完全可以与上海、南京相媲美。2001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立;2014年,清华大学与伯克利加州大学、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依托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共同创建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2016年11月,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协议,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办学基础上,共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2001年,北京大学与深圳市共建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6年8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在广州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建北京大学深圳校区。2002年,深圳引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8年,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基础设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正式以独立招生代码招收本科生。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市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在深圳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深圳校区。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先进技术学院揭牌成立;同年11月,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深圳市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将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成立深圳研究院: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山东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南开大学深圳研究院,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学深圳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东南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2015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成立;中山大学计划在深圳校区布局建设3至4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平台面向学术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被建设成为同领域国际最高水平的平台。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批准筹建;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理事会管理机制,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的特色是国际化的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书院制传统、通识教育、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是暨南大学深圳校区仅有的一个学院,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暨南大学”三地五校区”的深圳校区,百年名校暨南大学的27个学院之一,原名暨南大学中旅学院,是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在深圳的办学窗口,于1996年建成并正式开学。2001年11月,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是中国内地第一家通过此项认证的旅游院校。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Shenzhen MSU-BIT University)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在深圳合作举办的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 。学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2017年起面向全球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的招生工作将于2018年启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采用汉语、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可以拿到莫斯科大学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颁发的两个文凭。深圳大学于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中央、教育部和地方高度重视特区大学建设。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大己经成长为一所实力雄厚的服务特区建设的高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5个;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2个;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南方科技大学(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南科大”,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深圳市创办的一所创新型大学,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南科大以理、工、医学学科为主,兼具部分特色人文社会学科与管理学科。深圳市于去年新设深圳技术大学,目前,深圳正在高起点、高标准筹建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大学等高校。同时,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双一流”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争取深大、南科大尽快加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