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现代医学》杂志征稿由良

《现代医学》杂志征稿

《现代医学》前身为《铁道医学》,缘由铁道部主管、南京铁道医学院和中国铁道学会医学委员会共同主办出版。创刊于1964年,1966年停刊,1976年复刊,现为月刊。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铁道医学》从2002年第2期起更名为《现代医学》,新刊号为CN32-1659/R,主管单位改为教育部,主办单位改为东南大学。《现代医学》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该刊一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1999年荣获第三届江苏省优秀期刊奖,2000年在首届《CAJ-C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执行优秀奖”。1. 来稿必须提供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介绍信(可以使用彩色扫描件,也可以单独邮寄),以证明来稿内容真实、可公开发表,作者署名真实、无争议,无专利争议,无泄密,无一稿两投或多投)。文章第一作者非通信作者的,必须提供通信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E-mail),并经通信作者认可。2. 来稿如系基金资助课题所产生的论文,请在文稿首页左下角注明课题名称及编号,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No:30930051)”。3. 文稿内容应包括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具体到科室)、所在城市、邮政编码、中文摘要、3~6个关键词、正文(应论点明确、资料准确可靠、文字精炼)及参考文献。论著一般不超过8 000字,同时请提供与中文对应的英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所在城市、邮政编码、摘要及关键词。如系临床研究论文请提供“伦理审查”及“知情同意书”证明。务请在文稿首页右上角注明第一作者详细有效的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码、办公电话、电子信箱等),在首页地脚注明第一作者的出生年份、性别、民族、籍贯(省、市或县)、职称、学位(何专业)、研究方向和E-mail,并注明通信作者的姓名及E-mail等。4. 文稿的中、英文摘要请尽可能采用结构式,即按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四部分撰写,长短不超过300字 (英文对应翻译)。5. 文稿中应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外文缩写词首次出现时应写出中、英文全称。量的名称和符号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计量单位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使用,用符号表示,如kPa、mol·L-1等。易混淆的外文字母必须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6. 文内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即一级标题为1(2、3……),二级标题为1.1(1.2 、 1.3……),三级标题为1.1.1(1.1.2、1.1.3……),余类推。7.图表要少而精,具有自明性,勿与文字内容重复,并在文中标出图、表的位置。线条图要求线条均匀,标注完整;照片图要求图像清晰,反差适度,剪裁得当,并注明放大倍数。表格请按统计学制表原则(一般使用三线表)制作。8. 参考文献以文中出现先后为序排列,常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A.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不超过3人者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 al”).文题[文献类型标志].刊名(外文期刊用标准缩写,不加缩写点),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1] 陈曦,孟翔峰,李艳,等. 玄武岩纤维加强义齿基托材料的机械性能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1):42-45.[2]KIM Y S,SONG H S,KIM H M,et al.Simultaneous double dislocation of the interphalangeal joint in a finger[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9, 129(10):1387-1390.B.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不超过3人者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 al”).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版次(第1版可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49.C.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例如:[4]赵宇亮,汪冰,丰伟悦,等.纳米材料对健康的影响及分析评价[M]//许海燕,王琛.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331-376.D.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9.投稿后2个月未进入“待发表”或“录用(确定年期)”状态,可自行处理。来源:无忧文秘新学术 微信公众号无忧文秘新学术更多价值资讯请来,无忧文秘新学术

艾芙莉

2020年JAMA十大医学研究与发现

转眼间,2020年已接近尾声,这一年里 JAMA杂志又发了很多有意义的重磅级研究成果,本文梅斯医学选取一些重磅级研究,带您一起回顾JAMA系列期刊最有价值的研究进展。JAMA系列期刊JAMA(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杂志》系列期刊由美国医学会出版的官方杂志,创刊于1883年,迄今已有137年连续出版的历史,已成为国际最顶级的四大著名医学杂志之一。旗下期刊发行的内容包括原创性的研究文章、社论、临床综述及病例报道等。JAMA的办刊宗旨刊载在每期目次的上方,即促进医学科学、医学技术及公共卫生事业的改善。该刊仍由芝加哥美国医学会科学信息部编辑出版。1. JAMA Inter Med :常吃植物蛋白可延长寿命! 7月15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与肉类蛋白质相比,吃更多植物蛋白的老年人寿命更长。该小组在《美国医学会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论文中,描述了他们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小组工作的数据库汇编的分析。JAMA Intern Med. 2020;180(9):1173-1184.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0.2790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NIH-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的数据,该研究中心一直在整理饮食与健康信息。他们研究了在过去16年中,年龄在50~71岁之间的人群,这些人群有来自底特律和亚特兰大两个主要城市的179068名女性和237036名男性。纳入该数据库的中位年龄为62。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摄入植物性蛋白质超过平均数量的人,无论男女,死亡率都比平均死亡率低5%。他们还发现,食用的植物性蛋白质越多,他们的寿命就越长。而将饮食中3%的动物性蛋白质换成植物性蛋白质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10%。将动物性蛋白质换成植物性蛋白质食品对健康还有其他什么益处?研究人员又分析出:这样做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仅仅只是转换3%的饮食习惯可使男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减少11%,女性减少12%!这个发现令研究人员兴奋不已。2. JAMA :维生素D不能预防抑郁症,而序贯心理联合治疗有望预防抑郁症研究已经表明,血液中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与晚年抑郁风险高相关,使用维生素D可以带来抗抑郁及抗焦虑样效应,但大部分研究未能确立维生素D抗抑郁焦虑样症状的神经保护效应的机制。8月4日,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发表在JAMA上的迄今最大的RCT研究对维生素D是否能够治疗抑郁焦虑的问题进行了最终定论。JAMA. 2020 Aug 4;324(5):471-480. doi: 10.1001/jama.2020.10224.这项研究名为VITAL- DEP(维生素D和ω-3试验中抑郁症终点预防),是VITAL的一项辅助研究,VITAL是一项针对美国近2.6万人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预防的随机临床试验。在该研究中,18353名没有任何临床抑郁症迹象的男性和女性测试了维生素D是否可以防止他们变得抑郁。结果发现,服用活性维生素D的参与者和服用安慰剂的参与者患抑郁症或临床相关抑郁症的风险没有显著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的情绪得分也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维生素D补充剂并不能预防中年或老年的抑郁症。另一方面,药物和心理序贯联合治疗在重度抑郁症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被肯定。11月28日,JAMA Psychiatry发表的一项最新的荟萃分析发现,在急性期药物治疗有反应后序贯给予心理治疗,无论是单独治疗还是联合抗抑郁药物(ADM)治疗,都与降低重度抑郁症(MDD)的复发风险有关。序贯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引入了一种观念转变。治疗目标取决于患者对第一个疗程的反应。它允许已经接受ADM治疗的患者根据抑郁疾病的发展阶段进行随机选择替代治疗方案,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横断面诊断分类。因此,在MDD急性期成功给予ADM后,序贯的心理治疗整合似乎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在预防复发方面效果较为理想。3. JAMA:高血压新定义引争议,如何科学维持健康血压?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将最新的高血压定义从≥140/90 mmHg的标准诊断高血压(我国目前仍用这一标准)改为≥130/80 mmHg。同时,新版指南将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阈值改为80mmHg。然而,该指南发布后陆续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质疑。1月28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表在JAMA上的研究指出新的IDH定义可能不妥当。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收缩压低于130 mmHg,而仅舒张压≥80 mmHg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慢性肾脏病、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风险并不会显着增加。同时,根据旧诊断标准诊断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也与上述不良事件风险也无明显关联。新旧版本对IDH进行诊断,ARIC研究中CVD累积发生率。doi: 10.1001/jama.2019.21402.研究人员首先利用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013-2016年间共9590名成年人的数据,发现根据新、旧版指南IDH的患病率分别为6.5%与1.3%。随后,利用社区动脉硬化风险(ARIC)研究一项纳入8703名成年人、随访25年的队列进行研究后发现,新版指南确诊的IDH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或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并不高于血压正常者。为此,主要研究者John W. McEvoy认为,如果一个人收缩压正常(<130 mmHg),那么舒张压高低与CVD风险没有明显相关。而根据2017版美国高血压指南,仅在美国就有1200万成年人会因舒张压≥80 mmHg而被打上“高血压”标签,但他们并不能从高血压诊断中获益,反而可能接受不必要的治疗。虽然在传统意义上,高血压是老年人中较为普遍的疾病,但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年轻人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总的来说,与血压升高相关的CVD的人口归因比例为23.8%。而在年轻人亚组中,高血压引起的CVD占年轻人总CVD事件的近1/4。但是,常用的风险预测模型尚未在年轻人中得到验证,支持开始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证据不足。因此积极干预应谨慎。4. JAMA:高敏肌钙蛋白水平预测心血管风险的新作用,有望改写指南去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发表在BMJ的一项研究显示,无论年龄,肌钙蛋白水平的升高都代表着高度的死亡风险,特别在19至29岁年轻人中,心梗死亡风险比水平正常的人高10倍!为此,肌钙蛋白对CVD预测甚至死亡风险的评估被进一步研究。其中,高敏肌钙蛋白(hs-cTn)试剂盒检测多用于医院大型实验平台。3月17日,发表在JACC上的研究评估了即时hs-cTn检测试剂盒(POC-hs-cTn)对心梗疑似患者的诊断价值。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0, 75(10):1111-1124.doi: 10.1016/j.jacc.2019.12.065.本研究纳入了急诊疑似心梗的患者,主要目的是比较POC-hs-cTn试剂盒与中心实验室确诊试剂盒的诊断差异。最终纳入分析了1261名疑似患者,有178名患者确诊,POC-hs-cTn试剂盒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95,并且与其他hs-cTn试剂盒无明显差异。浓度<3ng/l时,45%的低风险患者的阴性预测值(NPV)为100%(95%CI:99.4%-100%),浓度>60ng/l的高危患者的阳性预测值(PPV)为76.8%(95%CI:68.9%-83.6%)。研究结果显示,即时hs-cTn检测试剂盒对疑似心梗患者有很高的诊断率,且与实验室的高敏肌钙蛋白试剂盒无明显差异。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院(AHA/ACC)胆固醇指南根据CVD及高危因素将患者分组并进行针对性的降脂治疗。然而,美国哈佛医学院Brigham妇女医院8月5日JAMA子刊在线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该指南对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缺陷,应将高敏肌钙蛋白水平纳入其中。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8635名入选PEGASUS-TIMI 54研究的患者,所有患者在纳入前1~3年发生心肌梗死,至少50岁,至少有1个高危因素。然后根据2018年AHA/ACC胆固醇管理标准,对患者分为极高危和非极高危两个组。结果发现,高敏肌钙蛋白I水平超过6 ng/L(风险阈值)的非极高危患者3年CVD发生率(9.1%)与极高危患者(8.8%)一样。而在指南界定的极高危患者中,高敏肌钙蛋白I水平低于检测下限(<2 ng/L)的患者中CVD的发生率(2.7%)与非极高危患者(5%)相似。同时,根据临床标准评估的极高危患者中3年CVD发生风险是非极高危患者的2倍。增加高敏肌钙蛋白I(hsTnI)后对CVD风险重新分类情况。doi: 10.1001/jamacardio.2020.2981.进一步将高敏肌钙蛋白水平加入评估后,11.9%的心血管病患者重新归类,其中,9.1%(1/11)的极高危患者和25%的非极高危患者被重新分类。为此,研究者指出,2018年AHA/ACC胆固醇管理指南对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缺陷,将高敏肌钙蛋白水平加入到指南提出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方法中后,可明显改善对心血管病患者的风险分层。5. JAMA Dermatology:部分脱发药物或可产生自杀倾向 非那雄胺的使用是否与更多自发性的自杀、抑郁和/或焦虑相关?非那雄胺是一种用于治疗脱发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药物,其不良事件一直存在争议。2012年,开始出现男性使用非那雄胺后出现自杀倾向的报告。近日,JAMA Derm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名为Investigation of Suicidality and Psychological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nasteride的论文研究了自杀倾向(想法、企图和完成自杀)和心理不良事件(抑郁和焦虑)与使用非那雄胺的关系。JAMA Dermatol.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1, 2020. doi:10.1001/jamadermatol.2020.3385VigiBase从153个国家收集所有药物不良反应对的数据。这是同类数据库中最大的数据库,包含超过2000万份关于可疑药物不良事件的安全报告,可追溯至1967年至2019年。这些报告来自各种来源,包括医生、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患者和制药公司,数据摘要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药物剂量、报告反应和医学规范活动词典(MedRA)分类术语。主要终点是任何与自杀相关的不良事件,通常描述为自杀。自杀倾向被细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完全自杀。次要终点为抑郁或焦虑。由于更多的心理不良事件(抑郁和焦虑)的MedRA描述符明显重叠,研究者没有进一步对它们进行细分,从这一点开始将它们称为心理不良事件。使用标准化的MedRA术语定义和识别了所有不良事件终点。VigiBase包含356份关于非那雄胺使用者的自杀行为报告和2926份心理不良事件报告(共3282起不良事件)(男性3206例(98.9%);868例中有615例(70.9%),年龄在18-44岁之间。非那雄胺的自杀行为(ROR,1.63;95%CI,1.47-1.81)和心理不良事件(ROR,4.33;95%CI,4.17-4.49)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均衡信号。在敏感性分析中,年轻患者(ROR,3.47;95%CI,2.90-4.15)和秃头患者(ROR,2.06;95%CI,1.81-2.34)的自杀率增加有显著的不均衡信号;这些信号在老年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中没有检测到。敏感性分析还显示,这些不良事件的报告在2012年后显著增加(ROR,2.13;95%可信区间,1.91-2.39)。非那雄胺歧化分析.doi:10.1001/jamadermatol.2020.3385敏感性分析总结.doi:10.1001/jamadermatol.2020.3385这些发现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普通人群相比,年轻的脱发男性可能更倾向有自杀的风险(即指征混淆)。然而,研究者的敏感性分析发现:米诺地尔,另一种用于治疗脱发的药效学不同于非那雄胺的药物,没有发现任何自杀率的异常报告。该研究结果表明,与非那雄胺使用相关的自杀倾向和心理不良事件可能归因于年轻脱发患者用药的独特特点。总之,通过使用经过验证的药物警戒方法,发现了与非那雄胺使用相关的自杀信号显著的不均衡。在分层分析中,这些自杀信号在使用非那雄胺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中不存在,而仅在使用非那雄胺治疗脱发的年轻患者中存在。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给较年轻的脱发患者开非那雄胺处方时,应考虑到自杀、抑郁和焦虑的风险,这些患者可能对药物的副作用更敏感;这种联系可能因刺激报道而有偏差,应该进一步研究。6. JAMA:超50万人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抑郁症患者后续的心血管疾病(CVDs)风险。JAMA. 2020;324(23):2396-2405. doi:10.1001/jama.2020.23068本次研究是对个体参与者数据的汇总分析,参与者来自ERFC(162036名参与者,随访至2020年3月)和UK Biobank(401219名参与者,随访至2020年3月)队列,参与者基线无CVD病史,有完整的自我报告抑郁症状的信息,ERFC队列采用CES-D评分评估参与者抑郁症状(0-60分,16分以上为疑似抑郁患者),UK Biobank队列采用PHQ-2(0-6分,3分以上为疑似抑郁患者)评分评估参与者抑郁症状。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致命或非致命性冠心病(CHD)、中风和CVD。抑郁症状与冠心病、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doi:10.1001/jama.2020.23068ERFC队列参与者平均年龄63岁,女性占73%,在平均9.5年随访期间,总计发生了5078次CHD事件以及3932次中风事件。主要终点事件风险与CES-D评分log值线性相关,抑郁评分每增加1SD,患者的CHD风险为1.07,中风风险为1.05,CVD风险为1.06。CES-D评分最高1/4人群与最低1/4人群相比,每10000随访年中,CHD事件风险为36.3次和29.0次;中风事件分别为28.0次和24.7次;CVD事件分别为62.8次和53.5次。UK Biobank队列参与者平均年龄56岁,女性占55%,在8.1年随访期间,总计记录了4607次CHD事件和3253次中风事件。抑郁评分每增加1SD,患者的CHD风险为1.11,中风风险为1.10,CVD风险为1.10。PHQ-2评分4以及以上患者与0分患者相比,每10000随访年中,CHD事件风险为20.9次和14.2次;中风事件分别为15.3次和10.2次;CVD事件分别为36.2次和24.5次。总之,通过对22个队列,563255名参与者的随访研究发现,抑郁症状导致患者后续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7. JAMA:2020年IAS-USA指南更新了针对HIV治疗和预防的建议2020年10月14日,JAMA杂志发布了国际抗病毒学会(IAS-USA)HIV病毒治疗和预防指南。自2018年IAS发布的最新版本以来,在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和预防HIV感染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成功使生存率大幅提高,HIV感染者的寿命已接近正常,越来越多的患者活到50岁以上。因此,IAS决定对HIV感染治疗指南再次更新。JAMA. 2020;324(16):1651-1669. doi:10.1001/jama.2020.17025指南的再次更新是由研究人员参评了549份引文,评估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新数据,包括治疗启动,检测以及使用暴露前预防措施(PrEP)的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以及HIV衰老问题等最新知识。该指南更新的要点主要包括:1)对于所有检测到病毒血症的HIV感染者,建议尽快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大多数患者可以从纳入一种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的三药物或两药物治疗方案开始治疗。3)对于可能怀孕的患者、有特殊临床症状的患者、患有机会性疾病的患者或有医疗保健获得问题的患者,可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4)在等待监管机构批准和药物供应期间,建议首次使用长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每4周或每8周注射1次进行治疗。5)对于有感染HIV风险的人,建议采用口服方案进行暴露前预防。6)建议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监测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因病毒学失败而转换治疗的情况比较少见。8. JAMA:成人减肥手术的益处和风险,你想知道的全在这篇综述里! 近期,JAMA发表了一篇名为Benefits and Risks of Bariatric Surgery in Alts(成人减肥手术的好处和风险)的综述,也许可以解答相关疑惑。JAMA, 324(9), 879. doi:10.1001/jama.2020.12567该论文的主要作者David E. Arterburn教授介绍到,实际上,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严重肥胖患者来说,最有效的长期治疗方法就是做减肥手术。但临床上很少有医生会和病人谈论这些,主要是因为他们担心手术的长/短期风险大于益处。减肥手术发展史颇为曲折。空肠回肠旁路术、胃纵条带成形术和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AGB)由于不良反应难以忍受,再手术率高,或长期疗效差,已基本被弃用。相比之下,Roux-en-Y胃旁路术(RYGB)的长期证据基础有了显著提升。关于减肥手术的适应症,199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指导方针建议,对于体重指数(以公斤为单位的体重除以米为单位的身高的平方)在40或40以上、35或35以上且有严重肥胖相关共病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减肥手术。这些准则仍在广泛使用;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体重指数在30 - 35之间的患者,即使有最佳的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当高血糖仍未得到充分控制时,也应考虑进行减肥治疗。在这篇综述里,研究者收集了从PubMed成立到2020年1月的所有有关减肥手术、胃旁路术和胃袖切除术的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出高证据等级的研究并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汇总。对目前关于减肥手术常见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1) 最常见的减肥手术是什么?减肥手术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变化,估计25.2万例的减肥手术中有61%是袖状胃切除术,然后是Roux-en-Y胃旁路术(RYGB),占17%。可调节胃束带(AGB)和胆胰分流手术各占不到2%。2) 哪种减肥方法对减肥更有效?减肥手术的减肥效果因手术步骤而异,最佳的减肥方法仍不确定。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随机试验表明,接受RYGB和袖状胃切除术的患者有相似的减肥效果,而观察性研究表明RYGB患者比袖状胃切除术患者减肥效果更好。3) 有病人在减肥手术后体重反弹吗?一般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常在术后第二年开始出现体重恢复,但体重恢复到术前体重的5%或以下是相对罕见的。4) 减肥手术比标准的糖尿病治疗更有效吗?关于减肥手术疗效已经发表了12项随机试验,共874例患者,其中11项试验通过至少5年的随访表明,减重手术在促进血糖控制和缓解2型糖尿病方面优于药物治疗。这些数据得到了长期观察研究的支持。研究表明减肥手术与糖尿病常规医疗相比,具有更低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 哪种减肥方法对糖尿病治疗更有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随机试验表明,接受RYGB和袖状胃切除术的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有相似的改善,而观察性研究通常表明RYGB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的改善更大,糖尿病病情缓解更持久。6) 减肥手术对其他肥胖相关的共病有什么影响?随机试验和观察性研究普遍表明,与非手术治疗相比,减肥手术能更好地改善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减少药物使用。观察性研究表明,与非手术治疗相比,减肥手术具有更低的癌症风险和更好的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和尿失禁的预后,但需要随机试验来证实这些发现。7) 哪种减肥方法是最安全的?目前,RYGB术后短期和长期的主要不良事件(包括额外的手术、干预和住院)的风险似乎比袖状胃切除术后更大;需要更长期的随机和观察性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超过5年的随访)。8) 哪种减肥方法对我来说是“最好的”?考虑到减肥手术的风险、益处和长期影响的不确定性之间的权衡,目前还没有对所有患者都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因此,手术的选择应该基于一个共享的决策过程,优先考虑病人自己的价值观和偏好。12项减肥手术与药物/生活方式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临床试验(n = 874)袖状胃切除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减肥手术肥胖是造成预期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减肥手术可以降低肥胖人群长期相对死亡风险,但其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然而,发表在NEJM杂志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减肥手术对肥胖人群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肥胖患者中,接受减肥手术与比通常肥胖治疗相比,参与者的预期寿命得到延长,但肥胖人群的死亡率仍然高于一般人口。总之,现代减肥手术有很强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所有患有严重肥胖的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应就手术的风险和益处、持续的常规医疗和生活方式等与医生进行共同的决策对话,而有关手术的决定应主要由患者知情的偏好决定。9. JAMA:2020版GINA哮喘指南发布!更新要点全览! 由于频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哮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哮喘指南(GINA)于1991年由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首次发布,并于2007年更新。今年,该专家小组再次更新了哮喘指南发表在JAMA杂志上,还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之景,提出了疫情下哮喘管理治疗的临时指导意见。GINA2020更新要点如下:1) 建议哮喘患者继续使用其正在使用的处方药物,尤其是要继续照常规范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和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等。突然停止ICS治疗会导致潜在风险,包括哮喘加重、恶化等;对于重症哮喘患者,应继续使用生物治疗,避免突然停用OCS。2) 轻度哮喘的治疗管理新增支持证据,所有成人和青少年轻度哮喘患者都应使用含有低剂量ICS的控制药物治疗方案,以减少发作风险,并且基于安全性考虑,不再建议单独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治疗。3) 轻度哮喘患者按需使用ICS-福莫特罗时不需要进行炎症表型分析;按需使用ICS-福莫特罗在降低风险和控制症状方面的益处与基线特性无关。2020 GINA 哮喘阶梯治疗方案(成人及青少年)4) 警惕孟鲁司特钠的不良反应FDA已于2020年3月对孟鲁司特钠进行了黑框警告,提醒警惕其引起的包括自杀在内的严重神经精神不良反应。5) 哮喘发病影响因素新的证据表明,全球13%的儿童哮喘可能与交通导致的空气污染有关,肥胖也可能是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6) 儿童哮喘管理2020年增加的新证据包括一项系统综述表明,包括哮喘自我管理在内的以学校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减少了患哮喘儿童的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和活动减少的天数。每日吸入皮质激素比孟鲁司特钠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症状和减轻病情。7) 哮喘合并COPD章节被重写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兼具哮喘和COPD特征,临床上常见。GINA 2020对这部分进行了重写,关注临床认知和安全的初始治疗,添加了新的摘要图。这部分的重点是对初级保健和普通临床医生的建议。有研究证据表明,有哮喘和COPD特征的患者应使用含ICS的药物治疗方案,与单独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相比,含ICS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其住院和死亡风险。对于哮喘,尽管尚无治愈方法或确立的预防手段,但仍可获得有效的治疗方法,此次《 2020年哮喘指南更新》中的建议将改善哮喘患者的健康。10. JAMA:腭舌手术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成年患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日间思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呼吸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包括白天嗜睡、生活质量下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许多OSA患者接受辅助治疗后效果不显著。睡眠呼吸暂停多级手术(SAMS)试验是一项标准化手术程序的随机临床试验,该试验可减轻患有中度或重度症状性OSA且常规器械治疗失败的成年患者的舌后阻塞情况。手术在改善OSA方面比持续进行的医学治疗更为有效。腭舌联合手术是SAMS其中之一。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医学院Richard教授团队探究了腭舌联合手术对OSA常规治疗失败患者的疗效。JAMA.2020; 324(12):1168-1179. doi:10.1001/jama.2020.14265在该研究中,纳入的患者均为常规治疗失败以及症状性中或重度OSA患者,随机接受多次腭舌手术(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和微创舌体积缩小术)或常规医疗(例如,改善睡眠姿势或减肥)。研究的主要结果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即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的次数/h;15-30表示中度OSA,>30表示重度OSA)和Epworth嗜睡评估(ESS;范围0-24;>10表示病理性嗜睡)。上呼吸道手术与持续药物治疗OSA患者的影响研究中的AHI和ESS结果.doi:10.1001/jama.2020.14265手术组在基线检查时的平均ESS得分为12.4,6个月时为5.3;常规医疗组基线检查时的平均ESS为11.1,6个月时为10.5(6个月时,平均基线调整组间差异-6.7)。研究表明,对于常规治疗失败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接受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和微创舌体积缩小术可减少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嗜睡症状。上述就是JAMA本年度top10盘点,希望这些凝结科研人员心血的力作能为您带来启发。如果小伙伴们有什么需要的补充的重磅研究可以留言哦!来源:生物谷

雍也

《医学理论与实践》等权威医药类期刊大推荐!

《医学理论与实践》等权威医药类期刊大推荐!《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天津、福建、辽宁(省级)、黑龙江、江西等省目录,写发5000元,版面费2000-2500元左右自理。21年底。《抗感染药学》杂志代发5600包版面费,县级单位加1000,市级单位写发7500包版面费。有版面费发票。《深圳中西医结合》全包4630元,刊期2022年下半年,加急费要看加急的刊期来定,最低加急费都是2500元,22年6月后。《医学信息》杂志写发临床4000元,护理加500元,代发3000元,刊期明年3月4月,版面费3000自理杂志社。《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临床写发6600元,包版面费,4000字符,不收护理。《中国医药科学》广东,江西,辽宁 福建 四川 湖北等目录,可护理,临床写发4300元,护理加500元, 版面自理4-5千左右,21年底 审稿期1-2个月 护理需要三级单位,本人课题。《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杂志, 国家级月刊,广东、天津。临床写发3800元,护理加500元每版,面费自理4300元左右,21年底22年初。《淮海医药》杂志正常刊期停收,只收加急稿,福建,四川, 天津 ,辽宁 ,江西 ,湖南, 河南三,需要课题,写发4400元,代发3400元护理,加1000元, 版面自理1500元左右, 21年底审稿1个月左右,市以上单位。《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目前是21年底前刊期,写发3800元,版面费自理3500元,代发2500元,可加急,费用2000元起步,加急6-7月左右。《中国妇幼保健》杂志,正常刊期是22年3到4月,写发1万,代发8000元,版面费自理,6000字符,审稿2个月左右。《北方药学》杂志,版面费3800元自理,写作费一篇2200元,包录用,代发1000元,定金500,录用不了退定金,刊期21年4月,审稿2-3天。《中国处方药》杂志,国家级写发3300元,代发2200元,版面费3500元左右起自理,根据字符确定,正常刊期21年底,7日内出审核结果,最好药物相关,其它也可以,不收护理,5000字符。 收护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写发是4500元,版面费3000元左右。正常刊期22年7-8月,可以加急最快21年6-7,加急费2500元,中医护理可以收,加500元,江西, 福建。收护理《医疗装备》杂志,知网万方,临床写发3600元,代发2500元,护理写发4000元,版面费自理2400-3000元,临床加急21年6-8月,加急费1000元,正常21年年底,审稿一个月代发2300元,版面费自理,审稿1个月左右。 收护理《新疆中医药》杂志,写发4800元,版面费自理1150元,刊期22年上半年,审稿1-2月,收护理,护理5000元版面费自理1150元。收护理《新疆医学》杂志临床写发5800元版面费自理1250元,代发4300元,护理6100元版面费1250元,代发3300元,刊期22年上半年,4000字符,广东、福建、河南、四川、新疆等等收护理。 《黑龙江交通科技》知网收录,110篇现成稿件,看中就下录用,欢迎批量定。全包3000元,21年8期刊登。本刊涉及先进的公路修建和养护技术,汽车运输与修理技术,筑路养路和汽车装卸机械研究成果,公路桥梁结构,现代化检测技术和建桥筑路材料试验新方法。主要栏目包括: 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管理及其他。《黑龙江交通科技》是由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核心期刊,刊物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科技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黑龙江交通科技》杂志以先进的公路修建和养护技术,汽车运输与修理技术,筑路养路和汽车装卸机械研究成果,公路桥梁结构现代化检测技术和建桥筑路材料试验新方法为办刊宗旨。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黑龙江交通科技》自创刊以来,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科技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结合我省低温严寒特点和实际需要报导省内交通科技新成就、科技论文和科技成果;先进的设计理论和生产施工工艺;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的新经验、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技术政策;交通工程论述,国内外交通科技动态论述等。为我省公路桥梁建设和交通运输生产服务,为加速实现我省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作出贡献。刊物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各省市交通厅、公路局、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各施工、监理单位和设计院所、科研单位以及大专院校等单位,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读者群,是公路行业广大厂商和产品进入应用和推广市场的重要宣传平台。《住宅与房地产》国家级,知网收录,国内统一刊号CN:44-1403/F,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6012,邮发代码46-235,3800字符写发3100元,最新刊期是21年2月,4月底出刊。《住宅与房地产》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指导,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与房地产杂志社联合承办的—本专门反映住宅产业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建筑技术动态的国家级权威刊物。《住宅与房地产》杂志遵循面向住宅与房地产开发建设领域,传播交流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环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介绍行业政策、法规,先进科研成果、应用技术与发展动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办刊宗旨,全方位多角度报道行业动态,传播市场信息,促进学术交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住宅与房地产》已成为地产建筑领域的重要媒介,是广大从业人员、企业及学术研究机构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住宅与房地产》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均可通过国内各大数据库检索、查询,是作者科研、晋级等方面的权威依据。栏目设置产业观察、城市建设、住宅产业化、建材装饰、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工程管理、建筑论坛、市场与服务。稿件要求(1)来稿务求主题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2)稿件格式:题名;作者署名(包括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3~6 个);正文;参考文献。(3)文内专业名词、术语、技术性能、计量单位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有关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要精选。图中文字、符号标写清楚,并与正文一致。(5)参考文献限于作者亲自阅读且公开发表或有案可查者,以3-5篇左右为宜。(6)第一作者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地址和邮政编码、电话(办公室和手机)、E-mail地址。(7)来稿请勿一稿多投,编辑部将收到稿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审定结果通知作者。(8)来稿一经刊用,将被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维普等各大数据库收录。《房地产世界》省级知网,21年4月版面,4月出刊 (全刊彩印,128页) 收以下栏目论文:产业论坛、城乡规划设计、城市空间、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建筑设计理论、建筑文化传承、建筑教学、建筑经济、园林景观环境艺术、结构设计与抗震、材料研究、技术应用、工程管理实践、建筑装饰与艺术设计、物业管理、交流与探讨。 2版4000字符代写代发2600元。相关链接:《房地产世界》杂志 知网收录 全刊彩印 主管: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江西人民出版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1783,国内统一刊号: CN 36-1182/F 全国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 44-84(上半月) 44-86(下半月)

医和

医学资讯

健康中国行动患者体验评价项目启动本报电“健康中国行动患者体验评价项目启动会暨第三届医患体验高峰论坛”日前在京召开。项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依托国家医患体验研究基地和国家医患体验大数据智能云平台模式,搭建健康中国行动患者体验大数据平台,获取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服务质量、健康宣教、安全用药等方面的数据,反映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为健康中国行动有效实施提供数据支持与辅助决策支持。(钟艳宇)推动“互联网 医疗健康”良性发展本报电由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主办的“互联网 医疗健康”创新发展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互联网 医疗健康”有效提升了医疗机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服务效率。今后要把医疗质量的安全和数据信息的安全放在首位,规范服务,推动“互联网 医疗健康”良性健康发展。(申少铁)《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5日 19 版)

禅定

新闻背后|疫情中频频出现的《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徐梦龙2月29日,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在线公开发表。该研究收集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从全国552家医院中所提取的1099例实验室确认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研究指出,严格、及时地采取流行病学措施,对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关重要,对于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需持续不断努力探索。在此之前几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等人在《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评论文章“春节期间中国人口大流动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文章指出,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增加社会距离的措施,将“控疫假期”与居家隔离、基层排查等其他措施结合,有效地降低了疾病传染率。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学术界也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加入了战场。《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世界级著名医学杂志单独为疫情开设了专栏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中国学者的名字也频频曝光。《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又有怎样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柳叶刀》是一般认为的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之一(其他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由英国外科医生汤姆·魏克莱于1823年创立。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的名称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至今,此价值理念仍存于该杂志精髓中。《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该期刊在全世界拥有很高的影响力,是目前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历史上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数不胜数。1867年,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提出外科手术消毒的技术和理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很快接受了这一理论和方法,使手术后的病人死亡率大大下降。1940年,弗洛里在该杂志发表了有关青霉素价值的论文,证明了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并建立了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的方法……《柳叶刀》从创立至今始终保持独立,未曾加入任何一个医学或科学组织。在近两百年后,《柳叶刀》在整个医学界的发言仍保持着独立性和权威性。《柳叶刀》对影响面广、特别重要的卫生疾病问题尤其关注,优先发表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或对某种疾病的观点的研究原创性论文。此次疫情期间,《柳叶刀》发布的第一批文章中,就有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建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武汉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该论文报告了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和最终的临床结局。以此为依据,大规模的研究得以展开。与上述提到的论文一样,1月29日,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上发表。论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发生了人传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注重文章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主要刊用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的原创性论文。该杂志有非常严格的审稿程序,从提交到正式发布,至少需要两周时间。对此,该刊总编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鲁宾表示,这篇论文从提交到发表仅用了48个小时,为的就是努力向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此外,该杂志目前还将所有的新冠肺炎相关的内容翻译成中文,以供医务人员和公众了解最新医学进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目前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大概为70,而《柳叶刀》的影响因子大概为6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刊于1812年,比《柳叶刀》还要早十几年,创始人为美国波士顿著名外科医生约翰·科林斯·瓦伦和麻省总医院创始人詹姆斯·杰克逊。“医学护理应该由科学来指引”。这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办之初的理念。事实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走过的200多年的确实现了这一目标,它不但成为如今全球医疗界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医学专业刊物,也成为现代医学发展200多年以来的见证者与促进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发行52期,内容主要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等,着重在内科学和过敏/免疫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血液学、肾脏疾病、肿瘤学、肺部疾病、风湿病学以及传染病等专业领域。国内外一直有“外有柳叶刀、内有新英格兰”的说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把最前沿的知识用及时的手段传播给临床学家为己任,为很多医学新技术的兴起提供了窗口,如后来的听诊器、X线、核磁共振成像等。从第一期上瓦伦发表的“对狭心症的描述”开始,该杂志报道了很多重要医学成就:1899年,发表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1928年第一次发表了“大量吸烟与肺癌相关”的研究;1970年介绍了“肺动脉插管”;20世纪80年代初该杂志首先描述了“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IDS”……无论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还是《柳叶刀》,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积极关注热点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包括上述两个杂志在内的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已经刊发了百余篇有关疫情的论文,内容涉及预测疫情走向的流行病学、分离病毒结构的病毒学以及研究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等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科学家写论文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对病毒的研究成果共享给全世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学术工作者们和一线医护人员一样,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瑞穗

「文学评论」看,这些书里人类与病菌天荒地老的拉锯战

内森·沃尔夫博士几年前写下《病毒来袭》这本书时,一定没有预料到检测他所建立的“环球病毒预警行动组织(GVFI)”效果的病毒这么快就出现了:新冠病毒在全球大爆发,800多万人感染,死亡已经超过40万人。如今,病毒究竟来自何方仍没有定论,全球的生物学家、病毒学家、公共卫生专家还在继续研究,疫苗、药品也在紧急研制中。以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为主的各种微生物存在于我们身体内和周围的环境中,他们是我们看不见的朋友和敌人,用他们自己的生存和传播方式干预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促进和杀戮交替进行。除了那些有益处的微生物,很多细菌和病毒都是看不见的杀手,最凶狠的当属病毒。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后,内森·沃尔夫博士没有继续留在实验室,反而长期在亚洲和非洲的丛林,追踪传染病起源,寻找病毒的宿主。非洲丛林黑猩猩部落生活,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这些都是他的亲身体验。“一个制造灾难的病毒,必须具有杀伤力,又具备传播能力。”内森·沃尔夫博士通过在非洲丛林的观察,推测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就是导致艾滋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个简单的生态互动——黑猩猩捕食猴子。中非有两种猴子,红顶白眉猴和大白鼻长尾猴,两种猴子都感染了猴免疫缺陷病毒,又在他们的天敌猎手黑猩猩体内产生了基因重组,形成了全新的镶嵌体病毒。这种病毒在种群里传播,直到有一天传播到了人身上,成为了最危险的杀手之一。HIV从发现至今已经30多年,全球几千万人感染。在被发现之前,这个病毒已经在人类身上存在了50年,之后又传播了25年,才被科学家捕捉到。哈佛艾滋病研究所国际艾滋病中心主任乔纳森·曼在为《逼近的瘟疫》一书写序言时指出,艾滋病正在给我们上课,这一课的内容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健康问题都会迅速成为对许多人或对所有人的健康威胁。内森·沃尔夫博士指出,动物之间,以及人对动物的狩猎加速病毒的跨种群传播;越来越便利的交通、食物运输,让地球村成为现实,这也加速了流行病的爆发,而输血、手术、器官移植等医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与人之间微生物的传播有了新方式;借助生物制品的恐怖袭击、各种病毒实验室的增多,都是生物安全的隐患。人类面临的危险也越来越多。最致命瘟疫的史诗本世纪最恐怖的杀手出现在1918年,那场扩散到全球几乎所有区域,造成了几千万人死亡的大流感。约翰·M·巴里花费七年时间所著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无疑是最生动还原那场灾难的书籍。从1918年2月开始,历史在病毒的影响下进入了跌宕起伏的一段。从流感的起源地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小镇,一直到五大洲全都被病毒攻克;从费城管理者的疏忽与傲慢造成了流感大传播,而旧金山的严阵以待使病毒传播受阻;从美国普通民众开始时的慌乱、军营变病房的混乱,到建立起公共卫生系统共同抗击……一个个历史片断、一个个人物呈现在《大流感》里。对抗病毒的主力和功臣无疑是科学家,他们寻找致命流感的起因,从细菌到病毒,虽然走了很多弯路,最后还是找到了元凶,人类对生物体的探索也跌跌撞撞地摸索进了分子水平,从此进入现代医学。《大流感》是一部史诗,只不过是充满了病毒杀戮,死亡灰暗的疾病史。在人间隐身的病毒以它特有的方式干预了人类的战争,杀死的人数比炮火杀死的多几倍,间接成了战争的终结者。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首脑汇聚巴黎商议如何分享战争的果实,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也不幸中招,只能卧床,表现古怪,有人评论“威尔逊的神经和精神在会议中期崩溃了”。约翰·M·巴里写道:“流感确切袭击了威尔逊,确实削弱了他的体力,准确地讲是在谈判紧要关头,流感至少耗尽了他的精力和专注力。”历史学家们则认为,由于威尔逊对法国和意大利的妥协,巴黎和会对德国的严苛加速了德国的经济困难、民族躁动等的产生,签下的《凡尔赛和约》备受争议,这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1918年的大流感并不只是当年肆虐,那年的10月是大流感对人类袭击最猛的阶段,之后火力逐渐减弱,到1920年仍有局部爆发,1922年之后逐渐消失。人类在自然派来的杀手面前显得无助,因为对于这次流感一直没有专门的药物和疫苗。病毒只是变得温和了,或者与人类共存了。科学家以通俗的语言让我们知晓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过去一百年,流感仍是致命的疾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每年全球几十万人死于流感。选择药物对抗疾病,是人类智慧的显现。从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里发现的一具冰冻尸体上,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找到了“驱虫剂”,而我国的神农尝百草传说,是更早的上古时期。唐纳德·R·基尔希博士是一位有35年药品研发经历,拥有24项与药品有关专利的科学家,他所著《猎药师》,是人类为对抗疾病寻找药物的一部历史,跨越几千年。文艺复兴之前常见的医学研究者,通常既是医生也是植物学家,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新药都是从植物王国中找到。最著名的就是金鸡纳和鸦片。17世纪前后,欧洲的殖民者在南美的丛林里发现用金鸡纳树的树皮泡水可以治疗疟疾,并把这种树称为“退烧树”。但是一直到两个多世纪以后,1820年两位法国药剂师,才成功地从金鸡纳中分离出了有效化学成分——奎宁。奎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不仅是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让殖民者扩张了地盘。因为南美北美和非洲的大片土地,以及印度次大陆,原本这些地方疟疾肆虐,西方殖民者心有忌惮,有了药物后变得肆无忌惮了。从巫术到发现细菌,从字自植物中提取药材到生物制剂,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疾病不断抗争的历史,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与人类相生相伴,此消彼长。特别是病毒,这个无形杀手就像是上帝之手,用来调节地球人口平衡,影响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甚至是疆域范围。不过唐纳德·R·基尔希博士发现,21世纪寻找药物的主要技术跟5000年前并没有什么两样:煞费苦心地从数量庞大的混合物中抽样做实验,希望能有一种是有效的。他计算过,在美国,药物研发成功的概率只有0.1%,每种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可的药物平均要花费15亿美元和14年时间。药物研发成本居高不下,比汽车、信息产业等行业要高得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药物研发项目都以失败告终,投入了几十亿美元却一无所获。这本书里写出了一个让人错愕的事实:高居不下的研发成本让制药公司不愿意研发能够治愈疾病的药物。这是因为一旦某种药物能够彻底治愈疾病,病人就不会反复购买,该药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比如抗生素,病人只需要服用一个疗程就能痊愈。疫苗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因为从理论上讲,只需要注射一次疫苗就能获得终身免疫,疫苗还是公共卫生药物,通常有政府参与,盈利的空间就更小了。不过,为了全人类的健康,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加紧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的研制。目前,新冠肺炎病毒正在给世界制造麻烦,翻阅针对疾病、病菌和药物的科普图书,作者大都是在这些领域深耕多年的科学家,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研究让更多人理解,同时让人们知晓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还有看不见的微生物这个特殊种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理学教授贾雷德·戴蒙德所著《枪炮、病菌与钢铁》描述了人类是如何驯化牲畜,牲畜又是如何把病菌传染给人类的过程;《消失的微生物》是一本关于肠道微生物对人健康影响的书,涉及到抗生素如何被发现,滥用抗生素引发的细菌危机,作者是美国医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马丁·布莱泽教授。《疾病的隐喻》是由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苏珊·桑格拉把她的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合并而成的,这位美国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不为人知的那些人和他们的故事上面所提这些科普读物,有的已经出版几年,但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的出现,这些书都冲上了热销榜,只是其中少有我国的作品。由军旅作家江永红所著《中国疫苗百年纪实》足以列入其中。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疫苗研制和使用是预防医学的先驱们从西方学来的。从1842年琴纳氏成功制备牛痘苗算起,到1919年成立中央防疫处, 我国制备疫苗的时间比西方晚了半个多世纪。1910年底至1911年初扑灭哈尔滨鼠疫,让国人第一次见识了科学防疫的巨大威力。伍连德博士作为清政府任命的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仅用67天就阻止了鼠疫的流行。此次防疫战,伍连德博士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三个先河:第一,开创了用现代医学科学防治瘟疫的先河;第二,开创了在中国召开世界学术会议(沈阳 “万国鼠疫大会”)的先河;第三,开创了华人科学家担任世界专业学会主席(伍连德被推选为世界鼠疫学会主席)的先河。1913年,《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了伍连德关于肺鼠疫的文章,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人。对此,梁启超评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从伍连德的开创性工作开始,《中国疫苗百年纪实》囊括了百年来我国疫苗科学家,大都是生物制品行业外所不为人知的那些人和他们的故事。19世纪20年代,几乎是零起步的中央防疫处科学家分离出天花病毒“天坛株”为今后我国消灭天花立下了汗马功劳;用兔子感染狂犬病,提取了狂犬病毒——“北京株”;抗战时期的汤飞凡,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昆明,从皮鞋上提取到霉菌,分离成功后经纯化、培养、提纯等等,制成了我国第一支青霉素,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斑疹伤寒疫苗;窑洞里生产出痘苗疫苗;麻疹攻坚战无比艰难,而消灭脊髓灰质炎则打了一个漂亮的围歼战……老一代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用落后的设备制作出与国际水平难分高下的疫苗,保证了我国的防疫需要。这些疫苗制品,是他们用心血凝成的,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每一种新的疫苗研制出来,在进入临床研究之前,研制者都是首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有时全家一起参加试验。正是在这些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疫苗研究和生产逐步接近先进国家水平,保证了公共卫生安全,消灭了很多传染病。2010年9月11日至20日,我国曾统一开展了一次以全国儿童为主要接种对象的强化免疫活动。在10天之内全国统一打麻疹疫苗,时间如此集中,范围如此之大,要接种的儿童将近1亿,这在我国防疫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2019年全球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清单中,有一项是“疫苗犹豫症”。所谓“疫苗犹豫症”,就是对疫苗的免疫能力表示怀疑而犹豫要不要接种。江永红在书中表达了一种忧虑:“这种犹豫因社交媒体的传播而扩散。麻疹疫苗固然还不能做到让人终身免疫,但消除麻疹还得靠疫苗。事实证明,新发麻疹病例几乎都是没有打疫苗的。”确实,现在很多疾病被证明与病毒的感染有关,比方宫颈癌,很长时间里被误认为与性行为有关。其实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可喜的是已经有了有效疫苗。宫颈癌不是唯一一种由微生物引发的慢性病,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能引发肝癌,幽门螺旋杆菌能引发胃溃疡,某些类型的嗜淋巴细胞病毒会引发白血病,等等。甚至有人认为,肺炎衣原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也许是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产生的病因。还有一些疾病被怀疑由病毒引起,但是尚未证实。比方说一型糖尿病,可能和某种感染源有关。一些精神疾病也许源于生物感染。内森·沃尔夫博士在《病毒来袭》中提及精神分裂与感染源之间的关系。多年来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出生的季节与精神分裂的关系,冬季出生的孩子与其他季节出生的更可能患上精神分裂,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像流感这样的冬季疾病,感染了孕妇或者婴儿。内森·沃尔夫博士乐观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从本世纪出现的几次新型病毒,特别是2020年初出现的新冠肺炎病毒传播来看,病毒与人类天荒地老的拉锯战会一直进行下去,病毒的末日永远不会来临,因为这个隐形敌人实在狡猾。【来源:中国青年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附赘悬疣

流传千年的4大经典古方,教你补气、补血、健脾胃

“四君子汤是由白术、茯苓、人参等4味中药组成……”小华被讲台上老师的声音吵醒,他朦朦胧胧地睁开眼,看到教室里的人各个穿着古代的宽袖长衣,反应片刻才知道自己穿越到了古代,成为了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讲台上的老师正在讲述着各种经典中药名方,作为医学生的小华听得津津有味,关于中药的历史和运用有了全新的理解。一、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白术、茯苓、人参、炙甘草中药组成,功效可益气健脾,能使脾胃之气健旺、滋生气血、运化复常,故成为补气基本方,后来以补气健脾为主的许多方剂,多从四君子汤中发展而来。●四君子汤还能治疗4大疾病回到现代后,小华去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这些经典中药名方,还可以治疗很多现代疾病。首先,四君子汤可以治疗胃脘痛。胃脘痛主要症状为上腹胃脘部靠近心窝处疼痛,中医认为胃痛主要由外感寒邪、脾胃虚弱、饮食所伤,这些证型符合四君子汤来进行治疗,并且通过对四君子汤进行加减,可以更好的针对胃脘痛的预防需以饮食和精神状态调摄为辅。其次,还可以治疗乙肝肝硬化。中药发挥着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四君子汤主要成分为甘草柴胡,其中甘草有清热利湿功效是众所周知,但众多临床研究中心显示柴胡能明显抑制肝硬变细胞的聚集,改善患者肝功能改的状态,有效缓解黄疸、腹水,也能有效治疗乙肝肝硬化。第三,四君子汤还能治疗便秘。便秘临床表现为大便排量少,排便费劲、干燥,而四君子汤中的砂仁、炒菜菔子具有健胃补脾,消食通气的作用,而生黄苓具备益气通便功效,所以服用四君子汤也可疏通理气,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症状。除此之外,慢性胃炎也可以通过四君子汤来调理。慢性胃炎病机多为虚实夹杂,故临床上用以四君子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3类人不建议吃四君子汤?1、有热证的患者不能喝四君子汤,例如发炎、发烧、关节肿热痛、甚至发烧多不适合服用四君子汤,反而会加重相关病情。2、实证患者也不要饮用四君子汤,比如患者有明显息肉、肿物甚至脾气暴躁,用四君子汤是不对症的。对治疗疾病也没有好处。3、虚实夹杂的患者不能饮用四君子汤,就像患者出现腰以上发热,腰以下发寒,这些情况都不适合饮用。二、妇科养血第一方——四物汤四物汤首载于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物汤中包括当归、川芎、熟地、白芍4味药材,既能养血补血,又可以活血调经。血亏者可用来补血、血瘀者可用于活血,除此之外四物汤还可以滋润肌肤,防止女性衰老。●四物汤还能治疗3大疾病竟然是妇科养血第一方,四物汤就可以治疗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属于临床普遍存在的疾病,一般传统治疗月经不调的方式是西医,给予注射或者服用“激素”,但这些治疗方法其实医学疗效上并不显著,有相关研究表明,使用四物汤加减法可以有效提高月经不调病患的治疗医学效果。其次,四物汤对面瘫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面瘫为头面之疾,恰可以借助四物汤使风邪消散、气血得养、经络通畅,而面瘫初期以散风为主,2周之后以养血为主,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恢复。另外,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而四物汤对子宫腺肌症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经期紊乱、经量过多等症状,抑制子宫内膜增厚。●哪些人不建议吃四物汤?火气较大以及湿热的患者并不适合服用四物汤,四物汤是比较温和的中药药剂,能很好的调经,同样也能活血。但内热的患者很有可能影响火气上升。另外四物汤具有补气的效果,并不适合患者天天服用。三、补气血——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出自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全大补汤由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加上肉桂、黄芪等10味药组成,是著名的补益方剂,具有健脾养胃之功效。●十全大补汤还能治疗3大疾病十全大补汤中的的黄芪党参可以调节血小板功能,改善内皮素平衡、抗糖化、调节肾小球滤过屏障,所以十全大补汤可以从多种途径多方面保护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降低西药降糖、降压等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负担。其次,十全大补汤通过抑制肿瘤白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掉落,增强免疫力,有效预防肿瘤侵袭以及转移,并且减轻化疗所带来的的毒副作用。另外,十全大补汤中的白术、人参具有温补气血的功效,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下垂等疾病。●哪些人不建议吃十全大补汤?如果本身体质燥热,或是体内湿热蕴积之人服用,恐怕是热上加热,很可能有烦躁、难入眠、口干舌燥、上火现象。四、健脾胃——四神汤四神汤主要由山药、莲子、茯苓为主要成分组成的汤剂,对身体具有健脾养胃、清热祛湿、养身安神的功效。●四神汤还能治疗3大疾病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党参、炒白术、大枣为佐药,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可以通过抗胆碱作用和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良好的效果。2、五更泻:五更泄的病机不是某一个功能系统的失调,而是很多复杂的病机构成的,主要是命门火衰引起肾、脾、肺三脏虚寒性失调,以肾失封藏,脾失健运为泄泻的基础.加味四神汤中,补骨脂,性大温,味辛苦,归肾脾经,其生姜暖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为使药。火旺土强,泄泻自愈。3、慢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多,重症患者可出现食少不化、肠鸣腹胀等症状。而四神汤中的乌药、炮姜、甘草具有温养之功效,具有良好的涩肠止泻作用,可能通过抗胆碱作用直接作用到胃肠道的平滑肌,从而改善慢性结肠炎。●四神汤最好在饭前或饭后1-2小时后服用四神汤属于补益方剂最好在饭前吃,有利药物吸收,如果白天两次服药的时间间隔太多,可以在早晨饭前服用,或者晚饭后1-2小时后服用。参考资料:[1]孙雯.四君子汤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2:176-177.[2]李梦.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治疗胃脘痛60例[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64.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定军山

钟南山、张文宏亮相2020腾讯医学ME大会:探索生命“痛点”

11月8日,2020腾讯医学ME大会(以下简称“ME大会”)正式上线,全球顶尖医学领军者共聚,从“痛点”出发,聚焦新冠疫情、心脏病、癌症、生殖医学、抑郁症等前沿医学,结合互联网科技对用户痛点的洞察,为大众解码生命的前沿思考。ME大会由腾讯携旗下腾讯医典联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其独家授权的中文数字媒体《NEJM医学前沿》共同举办,致力于为科技与医学打造同频共振的舞台。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会上指出,连接、算力与智慧化是医学数字化创新三大路标。他表示:“我们相信,科技应当向善, 与医学结合共同助力消除人类的痛点。以科技守护生命之光,让每个人的健康变得可度量、可管理、可改善。”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 今年,ME大会以“痛点”为主题,意图探寻个体、医学、社会的痛点和解决之道,揭示生命与文明的反思与进化,推动医学科普全民普惠。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在寄语ME大会中提到,“马化腾先生曾说过,互联网的任务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这跟医学的使命很像,我们是解决人类最根本的痛点,生命之痛。” 钟南山院士还表示,未来的医学研发实践还应该积极地投入前沿科技力量。此次ME大会演讲嘉宾还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Eric Rubin、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荷凤院士、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院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宝淦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以及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 国内外顶尖专家汇聚,研判全球新冠疫情趋势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人类对“痛”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验。针对仍旧严峻的疫情形势,嘉宾在会上分享了防控经验和趋势研判。在钟南山看来,这次防疫的一个最大的成功之点,亦或是这次防疫的一个痛点,是抓住了在社区领域的群防群控,在上游不让其传染,不让其蔓延到更多的人,这是最大的一个成绩。他认为,这次疫情里人们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是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我们通过社区的联防联控策略,迅速遏制疫情,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各界在医学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让公众消除了恐慌的情绪,并且理解和遵守各种的防御措施,从而有效的应对了疫情。”同时,他也高度认可科技在疫情中凸显的价值:“ AI、大数据、5G、网络,在疫情预报、疫苗研发、病情诊断方面都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力量。”钟南山院士表示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力量对于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张文宏表示在这场疫情当中,全球成为抗疫的共同体,当世界的疫情没有结束,中国无法独立于世界之外。中国经验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的策略。 “我们接下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要跑的比病毒更快,迅速对出现疫情的地方进行控制并对相关接触人群进行检测,直到发现每一个病例。同时,我们需要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以迎接世界重启与开放。”张文宏教授认为中国经验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目前,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研发成为了国际医学界和各国民众最为关切的议题之一。全球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传染病学权威专家Eric Rubin表示,疫苗的制造是一个耗时漫长且机理复杂的过程,新冠疫苗的研发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最为理想,但还需要通过后期临床试验进一步对人体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他对获取到理想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满信心,“开始一个疫苗项目,通常需要10多年的时间,我们已经能够将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浓缩成几个月,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Eric Rubin对新冠疫苗的研发充满信心多种疾病加重国民健康负担,医学专家联合呼吁“治未病”在今年ME大会的舞台上,嘉宾关于痛点的议题还涵盖了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郁症等常见病、慢性病,从出生到年迈、从身体到心灵,为每个人的全周期健康带来前沿医学最新探索。每个人的健康早在胚胎时期就应开始受到关注。黄荷凤院士致力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预防出生缺陷。“我国大概每年有80万到100万不健康的小孩出生,平均每30秒钟就有一个缺陷儿诞生。”黄荷凤院士认为,减少出生缺陷重在预防,包括孕前保健、孕前诊断、产前检查、产后筛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T)作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过筛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断罕见病和遗传病的发生。她提出希望全社会对于出生缺陷干预的观念普及,减少国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质。黄荷凤院士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为健康胚胎“保驾护航”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国民死亡的头号杀手,作为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葛均波表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达到3.3亿人,近年病例爆发性增加的原因在于源头预防没有做好。他认为“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导致的糖尿病、吸烟以及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爆发性增加四大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是从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最好手段,并为大家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范式:远离肥胖、少吃钠盐、多吃蔬果、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并提倡定期体检。葛均波院士倡导“上游治未病”,让患者参与疾病的管理癌症,则是人类健康的另一大杀手,其中大肠癌已经成为致死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多年来扎根肠癌科研及临床诊疗的蔡三军教授指出,肠癌的发生、发展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为大众提供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甚至早期发现肠癌的宝贵机会。蔡三军强调,改变生活方式,做好病因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断,能够有效减少大肠癌的发病。蔡三军教授希望借助互联网补足科普力量,提升民众肠癌筛查意识脊椎病也是现代人不健康生活下的常见疾病。颈腰痛是发病率仅次于感冒的疾病,腰痛是成年人群中引起劳动力丧失最常见的原因,颈痛排第四位。彭宝淦教授指出,随着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久坐、长期低头等习惯导致了脊椎长期处于不正确的姿势,引起病理性改变,除中老年外,脊椎病正不断向年轻化发展。他提出,脊椎病重在预防,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进行腰背肌锻炼、避免高枕或无枕睡眠姿势、长期伏案工作电脑屏幕与视线保持一致或者稍微抬高、加强运动等,可以很好地防止脊椎病加重。他还特别强调重视青少年的脊椎保健,防止脊椎病的年轻化。彭宝淦教授强调脊椎病年轻化趋势加剧,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除了疾病造成的身体之痛,近年心理疾病对于大众生命质量构成的威胁也不容乐观。全球3.5亿人罹患抑郁症,其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导致自杀死亡。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陆林教授指出,“抑郁症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诊率、低诊断率。”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让我国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仅有20%~30%。对此,他强调,通过医学科普消除歧视,消除“病耻感”,摆脱“污名化”是抑郁症康复最重要的一项前提。陆林院士希望通过医学科普消除歧视,消除“病耻感”,摆脱“污名化”腾讯医典发布三大计划,社交化、场景化重构互联网医学科普3.0时代,会上,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发表了《医学科普再进化,汇聚个体照亮全体》的主题演讲,他回顾了新冠疫情中互联网带来的突出价值。“互联网在知识科普、全社会动员、在线问诊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了全民抗击疫情的线上防线。 ”根据腾讯医典联合Ipsos Healthcare联合制作的《2020公众健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42%的公众认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标志;67%的人表示疫情后接种疫苗意愿度更高;当身体出现不适时,76%的受访者愿意选择主动干预,包括:就医检查、网上搜索信息、服药等。公众对权威医学知识的获取更高频、主动,对内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实用性方面发展。“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通识教育课,更多医生投入科普,更多大众关注科普,更多平台传播科普。”黄磊认为,互联网医学科普如今已迎来3.0时代:以社交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重塑科普连接,重构科普的“人-内容-场景”,知识的生产、传播、形态都更加开放多元。首先是社交化,带来了科普载体、科普方式、科普生产者的变化。黄磊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科普应该在兼顾医学权威的基础上,让碎片化知识像拼图一样,即有局部,也有整体的线索与关联。在科普生产方面,让科普从高高在上的“宣讲”走向接地气的“沟通”。与此同时,医学科普创作不再是少数、头部专家,而纳入了更多青年医生,为医学科普加入充满活力的有生力量。疫情期间,腾讯各大内容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5000名医生在疫情期间开设了线上直播,总时长超过7000多个小时。与此同时,垂直疾病领域的患者社群,也成为医学科普传播的密集地带。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帮助病友获取专业、可靠的知识,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温暖。其次是场景化,通过云端连接,医学科普知识得以扩展到各类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甚至硬件终端。同时人工智能和算法的进步,实现了海量内容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筛选、推荐,实现不同场景下精准的知识触达。信息围墙的打破,实现科普资讯的全场景触达,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想用、能用、可用的信息。与此同时,科普平台通过内容开放共享,可与不同平台相关服务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从内容到服务的无缝连接。腾讯医典宣布启动三大计划为此,腾讯医典在ME大会上正式宣布启动三大计划——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分别围绕医生创作者科普创作共建、患者互助共筑圈层、以API开源形式开放输出能力等方式,期望汇聚更多专业医生、机构、公众力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推动构建优质科普新生态。黄磊表示,“期待医学科普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弥合信息鸿沟,驱动公众健康认知进化,助力居民健康水平达到新高度”,如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对于医学、科学、生命未来的构想那样,“让医学的科学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作为腾讯科学周的核心之一,ME大会正是腾讯践行“科技向善”愿景的体现。正如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表示,“腾讯科学周是希望让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让科学探索,成为公众尤其年轻人的追逐点;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并表明腾讯医学ME大会的初衷,“希望引导更多人关注生命、认识自我,通过权威医学科普提升大众健康,减少病痛之苦。”

哀悼人

2020腾讯医学ME大会:从生命痛点出发,探索医学科普进化路

11月8日,2020腾讯医学ME大会(以下简称“ME大会”)正式上线,全球顶尖医学领军者共聚,从“痛点”出发,聚焦新冠疫情、心脏病、癌症、生殖医学、抑郁症等前沿医学,结合互联网科技对用户痛点的洞察,为大众解码生命的前沿思考。ME大会由腾讯携旗下腾讯医典联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其独家授权的中文数字媒体《NEJM医学前沿》共同举办,致力于为科技与医学打造同频共振的舞台。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会上指出,连接、算力与智慧化是医学数字化创新三大路标。他表示:“我们相信,科技应当向善, 与医学结合共同助力消除人类的痛点。以科技守护生命之光,让每个人的健康变得可度量、可管理、可改善。”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今年,ME大会以“痛点”为主题,意图探寻个体、医学、社会的痛点和解决之道,揭示生命与文明的反思与进化,推动医学科普全民普惠。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在寄语ME大会中提到,“马化腾先生曾说过,互联网的任务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这跟医学的使命很像,我们是解决人类最根本的痛点,生命之痛。” 钟南山院士还表示,未来的医学研发实践还应该积极地投入前沿科技力量。此次ME大会演讲嘉宾还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Eric Rubin、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荷凤院士、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院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宝淦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以及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国内外顶尖专家汇聚,研判全球新冠疫情趋势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人类对“痛”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验。针对仍旧严峻的疫情形势,嘉宾在会上分享了防控经验和趋势研判。在钟南山看来,这次防疫的一个最大的成功之点,亦或是这次防疫的一个痛点,是抓住了在社区领域的群防群控,在上游不让其传染,不让其蔓延到更多的人,这是最大的一个成绩。他认为,这次疫情里人们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是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我们通过社区的联防联控策略,迅速的遏制疫情,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各界在医学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让公众消除了恐慌的情绪,并且理解和遵守各种的防御措施,从而有效的应对了疫情。”同时,他也高度认可科技在疫情中凸显的价值:“ AI、大数据、5G、网络,在疫情预报、疫苗研发、病情诊断方面都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力量。”钟南山院士表示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力量对于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张文宏表示在这场疫情当中,全球成为抗疫的共同体,当世界的疫情没有结束,中国无法独立于世界之外。中国经验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的策略。 “我们接下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要跑的比病毒更快,迅速对出现疫情的地方进行控制并对相关接触人群进行检测,直到发现每一个病例。同时,我们需要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以迎接世界重启与开放。”张文宏教授认为中国经验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目前,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研发成为了国际医学界和各国民众最为关切的议题之一。全球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传染病学权威专家Eric Rubin表示,疫苗的制造是一个耗时漫长且机理复杂的过程,新冠疫苗的研发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最为理想,但还需要通过后期临床试验进一步对人体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他对获取到理想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满信心,“开始一个疫苗项目,通常需要10多年的时间,我们已经能够将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浓缩成几个月,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Eric Rubin对新冠疫苗的研发充满信心多种疾病加重国民健康负担,医学专家联合呼吁“治未病”在今年ME大会的舞台上,嘉宾关于痛点的议题还涵盖了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郁症等常见病、慢性病,从出生到年迈、从身体到心灵,为每个人的全周期健康带来前沿医学最新探索。每个人的健康早在胚胎时期就应开始受到关注。黄荷凤院士致力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预防出生缺陷。“我国大概每年有80万到100万不健康的小孩出生,平均每30秒钟就有一个缺陷儿诞生。”黄荷凤院士认为,减少出生缺陷重在预防,包括孕前保健、孕前诊断、产前检查、产后筛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T)作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过筛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断罕见病和遗传病的发生。她提出希望全社会对于出生缺陷干预的观念普及,减少国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质。黄荷凤院士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为健康胚胎“保驾护航”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国民死亡的头号杀手,作为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葛均波表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达到3.3亿人,近年病例爆发性增加的原因在于源头预防没有做好。他认为“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导致的糖尿病、吸烟以及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爆发性增加四大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是从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最好手段,并为大家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范式:远离肥胖、少吃钠盐、多吃蔬果、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并提倡定期体检。葛均波院士倡导“上游治未病”,让患者参与疾病的管理癌症,则是人类健康的另一大杀手,其中大肠癌已经成为致死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多年来扎根肠癌科研及临床诊疗的蔡三军教授指出,肠癌的发生、发展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为大众提供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甚至早期发现肠癌的宝贵机会。蔡三军强调,改变生活方式,做好病因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断,能够有效减少大肠癌的发病。蔡三军教授希望借助互联网补足科普力量,提升民众肠癌筛查意识脊椎病也是现代人不健康生活下的常见疾病。颈腰痛是发病率仅次于感冒的疾病,腰痛是成年人群中引起劳动力丧失最常见的原因,颈痛排第四位。彭宝淦教授指出,随着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久坐、长期低头等习惯导致了脊椎长期处于不正确的姿势,引起病理性改变,除中老年外,脊椎病正不断向年轻化发展。他提出,脊椎病重在预防,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进行腰背肌锻炼、避免高枕或无枕睡眠姿势、长期伏案工作电脑屏幕与视线保持一致或者稍微抬高、加强运动等,可以很好地防止脊椎病加重。他还特别强调重视青少年的脊椎保健,防止脊椎病的年轻化。彭宝淦教授强调脊椎病年轻化趋势加剧,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除了疾病造成的身体之痛,近年心理疾病对于大众生命质量构成的威胁也不容乐观。全球3.5亿人罹患抑郁症,其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导致自杀死亡。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陆林教授指出,“抑郁症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诊率、低诊断率。”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让我国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仅有20%~30%。对此,他强调,通过医学科普消除歧视,消除“病耻感”,摆脱“污名化”是抑郁症康复最重要的一项前提。陆林院士希望通过医学科普消除歧视,消除“病耻感”,摆脱“污名化”腾讯医典发布三大计划,社交化、场景化重构互联网医学科普3.0时代会上,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发表了《医学科普再进化,汇聚个体照亮全体》的主题演讲,他回顾了新冠疫情中互联网带来的突出价值。“互联网在知识科普、全社会动员、在线问诊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了全民抗击疫情的线上防线。 ”根据腾讯医典联合Ipsos Healthcare联合制作的《2020公众健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42%的公众认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标志;67%的人表示疫情后接种疫苗意愿度更高;当身体出现不适时,76%的受访者愿意选择主动干预,包括:就医检查、网上搜索信息、服药等。公众对权威医学知识的获取更高频、主动,对内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实用性方面发展。“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通识教育课,更多医生投入科普,更多大众关注科普,更多平台传播科普。”黄磊认为,互联网医学科普如今已迎来3.0时代:以社交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重塑科普连接,重构科普的“人-内容-场景”,知识的生产、传播、形态都更加开放多元。首先是社交化,带来了科普载体、科普方式、科普生产者的变化。黄磊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科普应该在兼顾医学权威的基础上,让碎片化知识像拼图一样,即有局部,也有整体的线索与关联。在科普生产方面,让科普从高高在上的“宣讲”走向接地气的“沟通”。与此同时,医学科普创作不再是少数、头部专家,而纳入了更多青年医生,为医学科普加入充满活力的有生力量。疫情期间,腾讯各大内容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5000名医生在疫情期间开设了线上直播,总时长超过7000多个小时。与此同时,垂直疾病领域的患者社群,也成为医学科普传播的密集地带。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帮助病友获取专业、可靠的知识,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温暖。其次是场景化,通过云端连接,医学科普知识得以扩展到各类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甚至硬件终端。同时人工智能和算法的进步,实现了海量内容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筛选、推荐,实现不同场景下精准的知识触达。信息围墙的打破,实现科普资讯的全场景触达,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想用、能用、可用的信息。与此同时,科普平台通过内容开放共享,可与不同平台相关服务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从内容到服务的无缝连接。腾讯医典宣布启动三大计划为此,腾讯医典在ME大会上正式宣布启动三大计划——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分别围绕医生创作者科普创作共建、患者互助共筑圈层、以API开源形式开放输出能力等方式,期望汇聚更多专业医生、机构、公众力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推动构建优质科普新生态。黄磊表示,“期待医学科普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弥合信息鸿沟,驱动公众健康认知进化,助力居民健康水平达到新高度”,如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对于医学、科学、生命未来的构想那样,“让医学的科学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作为腾讯科学周的核心之一,ME大会正是腾讯践行“科技向善”愿景的体现。正如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表示,“腾讯科学周是希望让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让科学探索,成为公众尤其年轻人的追逐点;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并表明腾讯医学ME大会的初衷,“希望引导更多人关注生命、认识自我,通过权威医学科普提升大众健康,减少病痛之苦。”

轻用其国

国产顶刊崛起,这本生物顶刊一鸣惊人

大家好,本号酝酿已久的SCI选刊栏目今天终于跟大家见面啦!今后我们将着重介绍知名生物医学相关的顶级SCI期刊,给大家详细分析其创刊历史、引用情况、审稿友好度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也欢迎各位留言自己关注的期刊。一、Protein & Cell期刊历史以及定位Protein & Cell创刊于本世纪初,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Nature集团负责海外发行,2012年首次被SCI收录。其编辑部位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内,曾长期被研究所学生作为所刊看待(类似于中科院遗传所的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其主编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生物物理所前所长饶子和院士。从其创刊背景来看,该杂志更多的聚焦于结构生物学。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杂志逐步成为了一本生物学综合性期刊,其不仅发表生物物理学相关研究,也发表基础细胞生物学、干细胞乃至病毒学、免疫学等方面的内容。其2012年首个影响因子为3.2分,2019年则已经上涨至10.164分,而更惊人的是,预计今年6月份公布的JCR报告中,其影响因子可高达13.6分,一举超过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ell Reports这三本综合性期刊。鉴于目前的政治导向,扶持国产期刊成为了趋势。科技部发布的破四唯文件中,明确要求对科研评价采取代表作制度,而5篇代表作中,必须含有国产期刊。因而,国产期刊未来必然是科研人员争夺的焦点。Protein & Cell作为的少有的国产高影响因子生物学综合性期刊,必然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投稿。局座说“颜值就是战斗力”。一个期刊的排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期刊的定位和专业性。该期刊排版清爽简介,非常现代,无论是字体还是整体版式设计,均是属于一流水准。而其每期的Cover,则隐隐有Cell系列子刊的风范。至少从美学角度讲,Protein & Cell是有办成高品质期刊的野心的。二、Protein & Cell成长史当然,就跟看人一样,不能只看外表,也要看内在的内涵。那么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Protein& Cell是如何用短短十年,在影响因子这一个指标上,超越创刊历史超过70年的Journal of Cell Biology的。从下表可以看到,以2015年为节点,该杂志水涨船高,其增长速度远超我国GPD增长速度,就像做了火箭一样迅速从一个3分杂志窜升为10分杂志,并正式超过IF 8.6分的JCB。通过我们详细分析发现,该杂志影响因子的迅速提升,是由于一下几个原因:第一,保持较低的发文量。例如,2018/2019两年,其article、review和letter的数目为174篇,而JCB则为523篇。在发文量较低的情况下,少数单篇引用超高的文章会显著提高影响因子,反过来说,这也是PNAS这种年发文量超过3000篇的巨无霸杂志,其影响因子极其稳定的原因。第二,大量刊发综述性文章。例如,2018/2019两年,其review的数目为38篇,篇均引用达到19次,直接贡献了50.8%的引用数。而JCB的综述贡献则为22%。而另一本综合性生物期刊Cell Reports则只发表了1篇综述,对总引用的贡献率只有0.16%。第三,大量刊发研究性letter。一个研究性期刊为了健康发展,是不能完全依赖于综述性文章的。那么,如何同时提高研究型文章版面,又同时提高影响因子呢?JCR报告对于影响因子的计算规则是这样的:两年内该杂志发表的所有文献在第三年度的引用数字作为分子,所发表文献中article和review的数目作为分母,其比值则为影响因子。因此,如果说大量刊发review是从分子入手,那大量刊发letter则是从分母入手。Nature在改版前,曾有个栏目为letter,其刊发figure数目不超过4个的研究性文章,其不作为article计入分母。医学类期刊,例如Blood,则每年刊发接近5000篇meeting abstract,同样在贡献大量总引用的情况下,不影响分母的数值。因此,Protein & Cell发表了68篇letter,贡献了18.9%的总引用。三、投稿建议说了那么多,那么读者们最想问的核心问题肯定是:Protein & Cell到底值不值得投稿?小公子个人认为,虽然该期刊IF增长迅速是利用了IF的计算规则,但无论是从其文章内容还是排版设计来看,该期刊都有一个成长为优秀期刊的野心和潜力。合理利用IF计算规则,提高影响力,是国产期刊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并没有什么上不得台面。而我们科研狗所关心的是,我们能否利用期刊的规则,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投稿该期刊,我认为有一下几点优势:第一,国产血统,就是高贵。四个自信建设有一条就是文化自信,而掌握科研话语权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子方面。无论是科技部还是中科院文献中心,对国产期刊都是关怀备至。科技部要求5篇代表作中必须含有国产期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出品的期刊分区,则将国产期刊强行抬升至1区,并为此创造出一个超越指数的指标。须知科学院1区理论上只包含该领域前5%的期刊,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老牌刊物或者CNS的子刊。连PNAS和NC都曾经因为这个规则给划分到2区。而JCR的一区则是该领域前25%的期刊,标准要宽松的多。很多学校,无论是招聘还是学生毕业,对于论文都有分区要求,有的要求科学院1区,有的要求JCR 1区。JCR 1区其实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科学院1区则基本上高不可攀。国产期刊,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科学院1区刊物的略轻松的途径。因此,从这方面讲,Protein & Cell值得投资。第二,利用letter发高分杂志。我们前文提到,Protein & Cell利用letter提升了接近20%的影响因子,那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呢?研究性Letter这种类型,其实并不多见,我们最长看到的就是改版之前的Nature。但Nature明确指出,letter和article在科学性上没有优劣之分,都是nature的研究性文章,letter相对而言只是在正文上figure更少,研究更简洁,但supplemental material则相当之多,甚至达到几十页,其是因为纸质杂志版面不够所导致的妥协性选择。而Protein & Cell的letter,经过小编仔细查看,其收稿标准显著的低于article,其正文经常只有两张figure,附件里数据也相对较少,而其探讨的科学问题,则明显不如article那么热点。说服力的是,letter的平均引用数字也略低于article,更坐实了我们的推测。因此,小编建议,如果您对自己的工作完整性和创新型有信心,但热度或者深度可能略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试试该杂志的letter栏目。需要注意的是,该杂志的letter是纯研究性论文,而非单纯信件,因此完全符合各大高校的毕业要求。第三,对国产研究极度友好。大家都知道,科研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竞争性行业,首先发表工作的人,基本上会获得所有的荣誉。投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大家都担心热点问题会被人抢发,或者因为政治因素发表碰壁。国家之所以扶持国产期刊,有一点就是掌握科研话语权,排除科研之外的因素对文章发表的影响。例如,韩春雨事件中,国内外20名学者共同署名迅速以 Letter 形式在Protein & Cell发表了题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文章。中山大学的黄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胚胎中修复引发地中海贫血的突变的文章,在国外杂志屡屡碰壁,最后迅速发表于Protein & Cell,该作者也凭此当选了当年Nature杂志评选的年度科学人物。因此,综合以上几点,无论是从性价比,还是从现实利益出发,Protein & Cell均有投资价值。如果投稿老牌高分杂志不中,该杂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四、投稿体验最后,给大家看一下网友们的投稿体验吧,其数据来源于网友分享。1. 经验分享:非常好的国产杂志!1.编辑非常专业!整个编辑部响应速度特别快!不管是送审还是返修都是3天内处理,即使疫情期间也没有受影响。2.审稿周期2周,我们那篇3个审稿人,提的意见很专业,硬伤全被一一找出,连逗号全角半角错误都被发现了...(捂脸)。3.每期发表2-3篇左右的article,3-5篇的research letter。我们的文章开始投的article,审下来达不到articel的要求,最后改成letter发表。2. 我们文章投过去3天送审,审稿10天,审稿意见回来后2天就给了decision,效率特别高。3个审稿人,a和b提的意见普遍比较靠谱,让补的实验也算合理。我们当时就一个审稿人c比较tricky,让我们补了这个又补那个。。。。后来第二轮的时候编辑自己也写了一段意见,认为一篇文章讲好一个故事即可,没有让我们按审稿人c的意见继续补实验。pc这个杂志article很少,大部分是letter。我们的文章第一次投的article,审下来被拒。后来补了一年实验又投,审下来还是达不到articel的要求,编辑问要不要改成letter发表。我们研究了一下近3年pc的letter,觉得水平也不错。2年硕士时光,能发一篇letter也算知足了,希望以后努力能发一篇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