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是思辨式的,带有经验描述性质,因此尚不能称之为科学。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由此开创了科学心理学。善于驾驭文字的作家寥寥数笔就能生动地勾勒出笔下人物的特征,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物的描述绝不仅仅限于他的容貌和行为,更重要的(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在于对人物性格的描绘和刻画。在心理学领域,这便是对人格(personality)的阐述和展示。虽然“人格”这个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给人格下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却并非易事,即使是心理学家在这个术语的定义上也很难达成共识。最早的对人格的定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是由四种体液构成的,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而人格可以被定义为四种类型,并且与体内的这四种体液息息相关:黑色的胆汁产生了忧郁型人格,红色的血液产生了乐观型人格,黄色的胆汁产生了易怒型人格,黏液产生了冷静型人格。尽管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已经被现代医学所否定,但是他关于人格分类的探讨,对于心理学中这一术语的定义仍然是有启发意义的。在现代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其实和语言的使用有着紧密的关系。每当我们试图对人格特征做出描述时,我们总会去寻找一些心中自认为恰如其分的词语。比如,描绘一个人物是否是冷静的、客观的、负责任的,还是相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更倾向于使用高度概括而又简洁的方式去描述人格(借助已经发展成熟的语言系统,使用规范化的词汇),而不是使用像“他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好心情”这些间接的、仍然需要进行认知加工理解的语句。这些简洁的词汇描述了种种相同、相似或者相异的人格特质。基于这些观察,人格理论的先驱奥尔波特(Allport)和奥德伯特(Odbert),在1936年对英语词汇进行了艰难而又系统的调查研究,并按照个人特质、暂时的情绪或者行为,以及智力与才干这四个类别,列出了大约1800个单词,其中大约有5000个“可能存在的用于描绘个体特质的中性词汇”。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特别关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立足于反映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的客观材料,建立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之上。然而由于条件所限,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样本规模都十分有限。研究多采用抽样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再把样本的研究结果推广到总体上,这就使研究结论的有效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样本代表性的影响。目前,心理学研究对实验条件的控制通常会营造出不同于真实生活中的行为情境,并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等干扰因素。对于大规模的问卷(questionnaire)和测验研究,传统方法一方面需要用户自陈,数据收集过程比较缓慢,往往需要等待被试反馈足够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大量人工计算整理,效率受到很大限制。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所收集的信息要么是回溯性的,容易受到遗忘等因素影响而产生误差;要么是截取单个或有限的几个时间节点,却得出推广到整个时空的研究结论。利用大数据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对个体和群体外部表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弥补传统研究方法时效性不足的缺点。大数据理论与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当下数据采集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极大拓展,这就有可能针对极大规模的用户开展研究了,进行全时全程的跟踪记录,并实现数据颗粒度的灵活变化,从而使得心理学研究的数据基础更加全面和坚实。基于此,我们利用网络大数据开展多个层面的研究。首先是利用情绪关键词的词频变化,考察群体的情绪变化规律;进而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用户网络行为进行心理特征的识别。利用预测模型,使得我们通过分析用户生态化的行为数据开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为可能,这种无侵扰的心理学研究使得结果更具有可推广性。
今天和一个朋友吃饭。然后她说,之前的几个公司都很不愉快,各种的职场不顺利。其实她那些都是国企来的,本来我一直建议大家如果考不到体制内,肯定都是待在国企比较稳。包括她现在工作的国企,也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我就建议她,等到四月,也就是现在,能招聘的都应该是有一定实力的公司,然后你仔细甄选。尽量选择外企和国企,然后都是大型的公司,尽量不去三级企业,因为越到末端,企业能获得获得的资源就会越少。所以你在这些公司就会又穷又辛苦。回来想了一下,其实这个职场和我们感情差不多,你不能随意,总是想在舒适区,有些女孩子确实一直遇到渣男,而且这些女孩子还比较优秀,并不是这些女孩子就是渣男体质,而是她们想在舒适区,所以就选择了能哄自己的,容易上手的。同理,你工作中,入门太容易,轻易就要你入职的,没有经过相对的面试笔试的,大家没有权衡过的,你得手容易的,也是有可能成为渣的公司。找公司和谈恋爱一样,有时确实需要多一点的条件和甄选,恋爱的门当户对,也适用于我们的求职,你的能力,总是和公司的要求匹配的,你高太多,向下兼容了,以后也会有问题;基本上我们就不会出现职场高攀,因为你不合格,公司是不会要你的;但是你高出公司很多,公司肯定要你。所以尽量找大家相近匹配的。但是无论怎么找,其实我知道,大家都只是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已,毕竟是现在的大环境还是让我们不安心。所以说来说去,我觉得只有你的心稳了,你才能找到稳的工作。而我最近正好看了《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作者张沛超是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督导师,是“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张老师通过《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教会我们认识自己,疗愈自己,让我们都能像一朵花一样绽放。而我觉得,《我的内在无穷大》更适合帮助我们职场人,找到内心的稳定,从而在职场上顺利前行。一、学会钝感《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里面,张老师说到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防御机制,一旦我们觉得不安全,自然就启动了防御。所以容易敏感的人也会容易启动防御机制。问题是,你随时启动了防御机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到晚开了防御机制,其他的例如学习机制就会慢下来,因为我们也像电脑一样,你的CPU都去供应防御机制了,哪里还有时间运行其他的应用?所以《我的内在无穷大》里面,张老师说到,我们要学会变得钝感。没错,外界是有很多噪音,但是要学会对噪音无视,同时不要经常自己吓自己。不要那么容易怕事。二、建造属于自己和谐的系统《我的内在无穷大》提及,我们大部分人,都容易被外界所驱动,比如说,一个爱控制人的上司,对你絮絮叨叨的说一整天,或者你就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各种做不好。但是实际上,我们都是普通人。曾几何时,我也是随波逐流,我上司是一个控制欲望非常强烈的人,所以她总是给我们每个同事贴上各种标签,而我当时也是工作经验比较少,当然这样也让我非常的不开心,因为这个上司不仅仅是管控着我们的工作,还要管着我们的生活。慢慢的我学会了阶段性总结和复盘,特别是自己过去做错的,我不会批评自己,但是要求自己要逐步的改正过来,减少一些我觉得不好的习惯。然后自己的体系一步步搭建起来,比如说好的工作或者是生活习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巩固起来。实话实说,职场里面喜欢PUA人的领导无处不在,关键是你得学会应对,要不永远痛苦的都只是我们自己。所以有自己的一套和谐的体系,就不怕被人催眠。三、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有开心和不开心事情,所以照顾自己的情绪也更加应该。作为职场人,有时因为工作忙或者各种原因,我们都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我的内在无穷大》里,张老师说,照顾好自己的情绪,难过就难过,伤心就伤心,让情绪合理的释放出来,内在才能更加稳定。四、坚定前行只要你进入了职场了,就会知道,职场这个小社会里面什么都有,什么千奇百怪的事情都会发生。所以《我的内在无穷大》里面,张沛超老师说,尤其是我们知道了人性的复杂后,仍需要坚定的前行,因为这是一种勇气。同理,我曾经为了工作上的一些黑暗的事情踟蹰不前,特别是遭受了职场上不公平的对待,人也会容易变得退缩。但是看了《我的内在无穷大》我深知,停住是没有用的,关键还是行动,这样才能减少焦虑。尤其是在职场上,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学习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样的,职场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是的,我们是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遇到奇葩的人,但是就是我们依然会保持内心的善良,依然需要稳步前行,这样才能抵御职场中的风险。张沛超老师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看到他的书,看到他教的方法,能逐步认识自己,缓解自己,从而成为盛开的花。因为张老师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美丽的花。所以他将这些稳定内心的方法,都通过《我的内在无穷大》告诉我们。所以如果你正好遇到了职业的瓶颈,又或者是职场上有些磕磕碰碰,我相信,《我的内在无穷大》正是一剂良药。过去的自己,将是明天的我们的准备。所以,想要有真的稳定的工作,还不如先让我们找到自己,稳定自己的内心。
俗话说,好男就怕选错行,对于准备走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选专业是最纠结的一件事了。每一年,我们被咨询到最多的专业,除去有像商科,计算机,这样的热门专业外,心理学,也是一个对很多年轻人很有吸引力的专业。今天咱们就说说,心理学。在说心理学之前,先问你一个小问题: 如果让你列举出,你所最熟知的心理学大师,你会想到谁呢?很多人可能张口就能说出:弗洛伊德!然而,你知道吗,弗洛伊德,其实在心理学界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他可能都算不上心理学家。有一个调查显示,在美国心理学会中,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为什么呢?首先,心理学,它是一门科学。 科学,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证实性和证伪性。证实性就是说,一个理论或者结论,是可以被事实证明的,比如,某个药物是不是有效,可以通过被测试者服药后的效果来说明。证伪性就是说,如果一个理论是错误的,也是可以被验证的。比如,我们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天鹅,这个说法,只要我们能找到一只非白色的天鹅,就能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些算命先生告诉你,“信则灵”,这种说法就是不可证伪的。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其实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已假设之上的,所以是没办法证实或者证伪的,所以可能就不是科学,所以也就谈不上属于心理科学了。当然,非科学的东西,不一定没有用。举上面的例子,是想告诉大家,真正的心理科学,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很多同学对神秘的心理学感兴趣,可能就是因为看了诸如,“沉默的羔羊” “记忆碎片”这里有心理学色彩的影片或者文学作品,很多关于心理学的影视作品,确实是来源于真实的案例,但是作者为了使作品的内容更精彩,更吸引人,作品的情节可能已经离真正的心理学很远了,很多同学对心理学感兴趣,但其实是对,所谓的,读心术,星相学,手相学,骨相学,颅相学,等等这些听起来很神秘的内容感兴趣,但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学,是伪心理学,或者非心理学。那么真正的心理科学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我们人类的心理现象,这些科学的方法,就包括数学的方法,统计的方法,物理的方法,化学的方法等等。比如,心理学上一个经典实验:看不见的黑猩猩,就是通过对受测试者在一定场景下的观察,来发现,我们人类的注意力其实是有选择性的。在比如你所知道的研究记忆曲线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就是以自己为实验对象,通过对数量相当的有意义的内容和完全无意义的内容进行记忆来对比,来发现,我们人类记忆有意义的内容的效率是记忆没有意义内容效率的七倍,这个理论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过目不忘”,其实是因为他能更好的理解文字的内容,而不是他的记忆力一定比别人要高多少。现代心理学其实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和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些古老学科比,它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里,心理学也发展出了很多的分支,这也就是你即将在大学里面学习的内容,比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等等。在大学阶段,特别是国外大学的心理学,通常会放在文科学,或者理学下面,三年完成,会学到上面这些核心的心理学课程8-10门。看了这些,如果你依然对心理学感兴趣,那么也许你可以考虑将来学习这个还很年轻,可以有更大的空间让你大有作为的专业。
为了在特殊时期为家长提供特别的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妇联推出了“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微信栏目,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微课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总577期)春节期间,相信很多家长都用心准备了一段专属于孩子的亲子时间。其实,比起精致的礼物,爸爸妈妈的用心陪伴,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多一份陪伴,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份回想起来能够慰藉心灵的记忆。近年来,社会热点现象反映出有些家长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问题,让家庭教育的话题越议越热。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多年来关注家庭教育话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声。朱永新曾说:“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今天,我们为您整理了朱永新关于家庭教育的10点心得,让家长们一起来品读!一、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现在心理科学已经发现,一个成年人身上所有的问题,差不多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所以,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来说,非常重要。而儿童的很多神奇之处、伟大之处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些问题没有认识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对我们教育对象的不认识,造成了很多教育上的失误,很多教育方式是没有根据的,只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很多教育是没有建立在对孩子真正的、科学的认知背景下,当然,有时是因为科学本身还不成熟。我认为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具体来说,怎么教育儿童就是儿童观,体现在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养育方式以及对基本问题的看法。父母应该把儿童看作平等的人,有独立个性的人,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二、父母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认知风格、行为习惯、性格特征,都是在童年奠基形成的。家庭是学校的预备校,应在家庭教育中倡导生活教育,重视孩子品格、人格、道德、习惯的培养。此外,作为父母亲来说,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是最关键的。父母要能够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悦纳孩子。现在很多父母关心的不是自己家的孩子而是别人家的孩子,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喜欢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较别人孩子的长处。这样就很痛苦。父母应学会准确了解孩子,顺着孩子自己的天性走,协助孩子成长。三、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如今,我们的父母亲往往就用一个标准——上清华北大哈佛的标准来培养孩子。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败者。这是当前社会焦虑的表现,是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很多人把上名校当作家庭、父母、孩子成功的典范,而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让每个人找到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幸福。当然这些不那么容易评价而是一种主观体验。那些真正有幸福感的人的人生不是千篇一律的,他们都有不一样的人生,因此,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人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己,帮助人更幸福地活着,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四、陪伴对孩子很重要,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孩子来到家庭和你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人生的缘分,怎么样能够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事实上我们知道,当孩子真正离开你的时候,你想和他在一起也很难了。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关键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着交流和学习,西方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量直接正相关。你在谈论政治,这个孩子可能今后对政治感兴趣;你在抱怨,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充满抱怨的情绪。你在家庭发生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说要有亲子共读,要有亲子之间充分的交流?我们很多父母都以为不要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你说的所有东西,即使他今天不懂,也都会成为构成他大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这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我们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五、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面播种下来的。《朗读手册》里面引入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对儿童来说,儿童时期的阅读和教育相关,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儿童通过这些书的阅读之后,开始喜欢阅读。儿童早期的阅读为什么很重要?我一直认为,那些童书,的确和成年人读的书有差别,童书会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蕴藏于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之中,构建的是你的价值观。六、在优秀的传统家教理念基石上构建起现代家教的大厦千百年来,传统家教在三个方面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首先,传统家教通过家规、家训、家风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用制度和仪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第二,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一致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纲领性著作《大学》就把明德至善作为所有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三,传统家教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强调儿童的行为训练和科学方法。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就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但要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中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糟粕,如惩罚教育等,只有清理传统家教流毒,才能建立现代的家庭教育体系。七、母亲是女人最神圣的天职,父亲是男人最好的工作母亲是女人最神圣的天职,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福禄倍尔曾经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在孩子出生最初的阶段,母亲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的。作为母亲需要尽早给孩子朗读,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兴趣,同时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父亲是一个坚毅的称谓,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要当好父亲这个角色,实际上就是两个关键词。一个词是“榜样”,另一个词是“陪伴”。我认为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父亲不像母亲那样和孩子有那么强的依恋关系,父亲更粗犷、简单,和父亲的相处能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的勇气,孩子更具有冒险精神,因此,陪伴也是父亲很重要的职责。八、家庭教育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改变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所以父母经常容易犯错误。那么一旦犯了错误怎么办呢?我们说家庭教育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改变,最关键的是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用更好的方法、更大的热情、更积极的努力、更诚实的态度去改变。父母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你对人生、对世界的新认识影响你自己的行为,也将传递到孩子身上,我认为任何改变都不会迟,当然如果过了关键期人是很难改变的,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也告诫父母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己所能走近教育、理解教育。九、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没有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要养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地自主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的习惯,而不是读书时拿100分,到了社会上连书都不看。新教育改革有一个行动叫每月一事,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培养好习惯。比如,这个月学会吃饭。吃饭里面有很多习惯要培养,不仅仅是礼仪还有很多和习惯相关的东西。比如学会走路,走路也有习惯,当然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准则性的东西,我们说不闯红灯,意味着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就是一个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十、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通过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能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无论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还是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课堂。用好这些课堂,不仅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对老师和父母来说同样也是一种进步和成长。我认为知识性的学习不是很急的事情,现在应该以亲子共同活动为主体,比如亲子共同游戏,共同去读一本书,然后交流分享,共同去看一部电影,然后讨论交流,还有父母和子女促膝长谈等,这些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这将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珍贵记忆。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海涛由于我的工作室名称为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所以经常会看后台有搜索“心理学起源于”,我想有很多小伙伴想知道心理学起源于什么吧!今天分享给大家。心理学起源于1879年,是基于哲学和生理学发展而来,现代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治疗属于应用心理学中的医学心理学。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古代的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时候,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也有学者通过观察和总结个人的经验,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这些思想、观点和发现,有些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甚至在今天看来,有些仍然是正确的。例如,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认为人生而俱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生活才造成人和人之间很大的差别。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孟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善的;荀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恶的;世硕主张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告子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对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的争论,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西方,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医生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并解释说,这四种类型是由人体内四种液体,即黄胆汁、血液、黏液和黑胆汁所占的比例不同造成的。后来,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分类。尽管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类型产生的机制的观点并不符合科学事实,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但由于他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比较符合实际,所以至今仍沿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的古代的心理学思想还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那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辨和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想,不具备实证的性质,因而并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中引进了实验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有很多成果,例如,德国生理学家韦伯于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定律,即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于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其中,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要算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相继创办了《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杂志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著作,培养了大批学生。国外慕名而来学习的学生学成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对推动自己国家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冯特的影响不限于德国,而是国际性的。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但冯特最初的心理学实验室大都在生理学实验室中进行,由于冯特的努力,才使心理学即脱离哲学,又不附属于生理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参考: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写,心理咨询师 · 基础知识-2(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这里是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感谢你的阅读!
答案:微信搜索【电大题酷】小程序1. 需要把一幅照片输入计算机用于制作课件,需要的设备是() A. 打印机,B. 扫描仪,C. 绘图仪,D. 识别仪2. VCD图像的水平分辨率是() A. 240线,B. 288线,C. 350线,D. 500线3. 利用计算机浏览信息时,可以实现任意页面之间的跳转,这种技术最恰当的说法是() A. 多媒体技术,B. 网络技术,C. 超文本技术,D. 链接技术4. ()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学习思想与方法。 A. 程序教学,B. 视听教学,C. 分支教学,D. 系统化教学5. 人类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是() A. 人的声音与语言,B. 自然声,C. 人工声,D. 音响效果6. 人们观看照片的眼动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倾向于首先看照片的() A. 中间,B. 右下角,C. 左上角,D. 左边7. 个别化教学系统的设计、课程大纲的设计或专业计划的开发,这些设计过程的模式是() A. 以系统为中心,B. 以课堂为中心,C. 以产品为中心,D. 以评价为中心8.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辅导型模式中,计算机扮演了() A. 学生的角色,B. 教师的角色,C. 出题者的角色,D. 学生家长的角色9. 为促进检索与归纳的内部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需要() A. “提供学习指导”,B. “提供反馈”,C. “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D. “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10. 局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是 A. 几公里,B. 几十公里,C. 几百到几千公里,D. 几千到几万公里11. 下列中()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果 A. 单元教学计划,B. 声像教,C.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D. 课程大纲12. 下面关于教学媒体的说法错误是() A. 每一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B. 运用媒体的方式、方法相当大程度上决定学习的效果,C. 媒体技术就是教育技术,D. 不存在对任何教学目标都最擅长的“超级媒体”13. 布卢姆认知学习领域的“知道”是指() A. 把握知识材料的意义,B. 运用新知识,C. 对先前知识的回忆,D. 把复杂的知识分解14. 合作学习不仅使学习者更好地获得和记忆所学内容,而且也促进了()和思维技能的发展 A. 人际关系,B. 学习技巧,C. 自学能力,D. 创新意识15.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可以代替教师上课,置学生于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这体现了教学媒体的 A. 扩散性,B. 组合性,C. 重复性,D. 能动性16. 美国AECT1994年定义明确指出,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 A. 促进学习,B. 过程和资源,C. 管理与评价,D. 系统方法17. 为了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或鉴别学生的学习差距,需要采用()方式。 A. 标准参照评定,B. 即时评定,C. 常模参照评定,D. 课堂评定18. 与电影相似,电视图像是按每秒()的速率将连续活动的图像分解成静止的图像。 A. 16帧,B. 24帧,C. 25帧,D. 30帧19. 活动图像媒体允许人们看到微观世界、现实世界和宏观世界的现象,这是运用了活动图像的()特性 A. 空间的操作,B. 时间的变换,C. 时间的压缩,D. 时间的扩展20. 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 A. 言语符号,B. 视觉符号,C. 观摩示范,D. 设计的经验21. 使用教学媒体可以使人们的学习跨越距离的限制,这突出体现了教学媒体的() A. 固定性,B. 扩散性,C. 组合性,D. 能动性22. 有一个听写英语单词的教学课件供学生使用,即计算机读单词,学生通过键盘输人单词,最后计算机评分。此课件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中的哪种类型() A. 操作与练习型,B. 辅导型,C. 游戏型,D. 模拟型23. 有研究表明,()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完成需要做整体性解释的学习任务时,成绩要好些 A. 场独立型,B. 场依存型,C. 反思型,D. 冲动型24. 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被称作() A. 学习需要,B. 学习目标,C. 学习内容,D. 学习差距25. 智力技能中,最低一层是() A. 辨别,B. 形成概念,C. 使用规则,D. 解决问题26. 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 A. 系统方法,B. 直观方法,C. 科学抽象方法,D. 理想化方法27. 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A. 习题集,B. 录像带,C. 教室环境,D. 教科书28.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有两个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程序组,它们是“资源管理器”和() A. “回收站”,B. “剪贴板”,C. “我的电脑”,D. “我的文档”29.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PU能直接读取硬盘上的数据,B. UP能直接存取内存储器中的数据,C. PU有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D. PU主要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30. 在Powerpoint中的哪种视图方式下,可以将所有制作的演示幻灯片以页的形式显示() A. 普通视图,B. 大纲视图,C. web视图,D. 幻灯片浏览视图31. 下列哪个不是INTERNET上的安全标准 A. S-HTTC. SSE. HTMG. SEL32. 计算机病毒最其本的特征是: A. 自我复制,B. 破坏磁盘中的文件,C. 引起用户注意,D. 减缓,E. PU运行速度33. 在E-Mil系统中常常遇到的“邮件炸弹”的是: A. 一种炸弹,B. 一种病素,C. 一种软件名,D. 一个邮件34. INTERNET上的声音图象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是:() A. 模拟信号编码,B. 二进制编码,C. 音频信号编码,D. 视频信号编号35. 通常所说的现代教学媒体是指() A. 黑板,教科书,图片等,B. 教室,校园,周围社区等,C. 班风,校规,校纪等,D. 投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等36. 银幕上投影的图像画面出现"上窄下宽"的几何失真,这是由于()造成的。 A.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前倾斜,B.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后倾斜,C.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左倾斜,D.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右倾斜37. 录像机放像时不能正常放像,指示窗口出现""指示,则表示录像机() A. 有机械或电路故障,B. 录像带坏,C. 处于自动保护磁头状态,D. 太热38. CAI的课件是属于() A. CBE软件,B. 系统软件,C. 游戏软件,D. 课本39. "发现学习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 A. 自己发现规律,B. 有所创造发明,C. 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并作出发现,D. 养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推测和解决问题的态40. 不属于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内容的选项是() A. 终结性测验分析,B. 学习需要分析,C. 学习者分析,D. 学习内容分析41. 不属于学习者分析的内容是() A. 学习者分析,B. 学习风格,C. 年龄特征,D. 信息加工分析42. 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 A. 在一堂课中使用了不止一种媒体,B. 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构成优化的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教学过程优化,C. 多种媒体同时对同一情景展示的课堂教学,D. 必须是视听结合才行43. 在教学中出示实物的直观方式是属于() A. 模象直观,B. 实物直观,C. 语言直观,D. 理想直观44. 微型计算机主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 运算器和控制器,B. CPU和内存储器,C. CPU和硬盘存储器,D. CPU、内存储器和硬盘45. 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 A.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B. 编译系统和应用系统,C. 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D. 程序、相应的数据和文档46. 计算机病毒破坏的主要对象是 A. 磁盘片,B. 磁盘驱动器,C. CPE. 程序和数据47. INTERNET使用何种协议支持通信 A. OSC. TCP/IE. IPG. SONET48. 下列软件哪个不是浏览器软件: A. NetscapeNavigator,B. InternetExplorer,C. 3DMAE. Mosaic49. 接收的E-Mail中文部分出现乱吗,可能的原因是: A. 所用E-Mail软件是英文版的,B. 传输协议不一致,C. 地址错,D. Modem出错50. 接收的E-Mail中文部分出现乱吗,可能的原因是: A. 传者,B. 受者,C. 环境,D. 媒体51. 在教育传播活动中,起着“把关人”作用的是() A. 校园环境,B. 教室环境,C. 校风,D. 教师5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教育传播环境的是() A. 系统论,B. “经验之塔”,C.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 教育传播学53. 程序教学的主要的心理学依据是() A. 景深较小,B. 景深较大,C. 速度较快,D. 速度较慢54. 用于摄制幻灯底片的大口径照相机的效果一般来说() A. 玻璃片,B. 明胶片,C. 硬纸片,D. 涤纶片55. 以下材料中,只有()不可用作投影片。 A. 不能录音,B. 损坏话筒,C. 损坏录音机,D. 产生失真或啸叫56. 扩音机与信号源连接时,要注意阻抗匹配问题,否则可能() A. 外接喇叭,B. 外接收音机输入,C. 作为信号源输出,D. 外接话筒57. 收录机上外接插孔LINEOUT,其功能是() A. AA型,B. AP型,C. AV型,D. AAC型58. 一个语言实验室具有语言播放、师生双向通话等功能,并且在学生座位厢内配有双声道双轨录音机,这是一种属于()的语言实验室。 A. 天线,B. VIDEOID. VIDEOOUF. AUDIOIN59. “最优化”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最优化即是() A. 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努力,有所进步,B. 所有条件下的最佳,C. 教师在给定条件下努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D. 理想化60.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 A. 明确而不含糊,B. 具体而不笼统,C. 可操作且可测量,D. 三者综合61. 学习评价的目的是() A.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价值性判断,B. 对教师的教学进度作出价值性判断,C. 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作出价值性判断,D. 对教材的适应情况作出价值性判断6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教学评价就是教学测量,B. 教学评价与教学测量是完全不同的,C. 教学评价是教学测量的一种方法,D. 教学测量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但不唯一63. 在E-Mil系统中常常遇到的“邮件炸弹”的是:() A. 一种炸弹,B. 一种病素,C. 一种软件名,D. 一个邮件64. I的课件是属于() A. CBE软件,B. 系统软件,C. 游戏软件,D. 课本65. 下面提供的关于教学设计构成的四个基本因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学生、目标、策略、评价,B. 教学媒体、学习需要分析、形成性分析、学习目标,C. 测验、调查、教学形式、教学媒体,D. 评价、决策、规划、教学内容66. "发现学习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 A. 自己发现规律,B. 有所创造发明,C. 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并作出发现,D. 培养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推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67.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教学目标完全不同于教学目的,两者无相互关系,B. 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是类似的,C. 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其实质是相同的,D. 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68. 国外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的促进下兴起的。 A. 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发展,B. 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C. 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发展,D. 直观教育与媒体技术69. 校风和班风是属于教育传播活动中的() A. 教育传播媒体,B. 教育传播环境,C. 教育传播通道,D. 教育传播系统70. I系统主要辅助的对象是() A. 学生,B. 教师,C. 校长,D. 教导主任71. 对于教学目标的作用,下列说法中,哪种比较合适?() A. 教学目标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目标施行,可以保证教学的成功,B.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过程中的参照系,C. 教学目标为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规定了明确的方向,在教学中起关键性作用,D. 教学目标有许多优点,也有局限性,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72. 教育传播中,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是() A. 教育传播模式,B. 教育传播媒体,C. 教育传播通道,D. 教育传播73. 可用来制作投影片的材料必须是() A. 绝缘的,B. 隔热的,C. 透明的,D. 磁性的74. Authorware不具有下列(D)功能。 A. 一定的绘图,B. 文字效果处理,C. 动画制作,D. 图像处理75. 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是指(A)。 A. 用于教育中的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个方面的技术,B. 在教育中所能看到的实体形态的技术,C. 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形态的技术,D. 在教育研究中归纳出来的知识形态的技术76.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资源的C)的理论与实践。 A. 设计、开发、应用、组织、管理,B. 开发、设计、建构、管理、评价,C. 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D. 应用、实践、设计、管理、评价77. (A)被认为是教育技术的四个基础学习理论。 A. 视听教育理论、习理论、传播理论与系统科学理论,B.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 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经验之塔理论78. 教育技术的范畴涉及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 A. 协同作用的,B. 线性的,C. 顺序排列的,D. 互为倒置的79. 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是(A)。 A. 以课程目标为核心,B. 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C. 课程目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成双核心,D. 以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80. 多媒体计算机属于哪种教学媒体()。 A. 视觉媒体,B. 听觉媒体,C. 视听媒体,D. 交互式媒体81. 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A)。 A. 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B. 統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C. 控制理论、信螅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D. 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信息理论与学习理论82. 按评价内容的焦点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 A.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B.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C. 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D. 定性评价和啶量评价83. 心理学家皺亚杰在长期从事机童心理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儿童心学理论体系,提出乩童的智力与思维发展分为(A)四个阶段。 A. 感觉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B. 萌芽期、口算期、表象思维、逻辑思维、,C. 象、形象思维、觉思维、逻辑推理,D. 觉思维、具体运算、逻辑运算、逻辑推理84. 把学习目标分成认知、动作技能、情感E个领域的人是()。 A. 戴尔,B. 奥苏呗尔,C. 加涅,D. 布卢姆85. 下述属于系统观的教学设计活动,而不是传统教学活动的选项是(D)。 A. 采用教学策略上,喜欢“一切都照顾到”,基于喜好和熟悉,B. 在确定目标上,依据根据全球研究的研究结果和教师的行为陈述目标、对有的学生都一样,C. 在学习内容掌握情况上,少数学生掌握大多数目标、时而成功时而不成功的方式,D. 在测验的使用上,用于检查学生的进步状况、确定学生的掌握情况、诊断学生的困难所在、86. 与多媒体教室环境相比,网络教室环境的优势在于(A)。 A. 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于交流的平台能够播放视频和喑频信息,B. 具有控制各种设备的集成装置,C. 能够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学习内容87. 网络上常见的动画图片格式为() A. jpg,B. gif,C. bmp,D. psd88. 下列常见图像文件格式中,哪项为位图图像文件格式() A. PSC. BIE. JPEG. GIF89. 下列哪个搜索关键词可以找到图片资源(A) A. 故乡的云bmp,B. 狼牙山wav,C. 水晶swf,D. 北戴河doc90. 下列哪个工具可以制作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A)。 A. PowerPoint,B. Word,C. PhotoShop,D. Excel91. 为图片添加的动画效果属于下列哪种动画。(B) A. 翻页动画,B. 定义动画,C. 项目动画,D. 以上全不是92. 幻灯片播放时,如果要结束放映,可以按下键盘上的(A)键。 A. ESC. Enter,D. Space,E. Ctrl93. 当利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选取边界较复杂的对象时,要用到的工具是()。 A. 魔棒工具,B. 磁性套索工具,C. 裁切工具,D. 画笔工具94. 当利用Photoshop选取图像中的一部分时,下列选项中我们可以用到的工具是() A. 缩放工具,B. 裁剪工具,C. 移动工具,D. 画笔工具95. 在Authorware决声与程序同时执行的方式是()。 A. 等待直到完成,B. 同时,C. 永久,D. 同时或永久96. 对学生初始能力的分析包括() A. 对先决知识的分析,B. 对先决技能的分析,C. 对目标技能的分析,D. 对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97.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一般要进行三种测试,它们是() A. 先决知识测试,B. 前置评定,C. 后置评定,D. 常模参照评定98. 参观旅行作为学习活动的优点是() A. 提供第一手经验,B. 寓教于乐,C.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D. 容易组织99. 构成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 A. 学生,B. 教师,C. 目标,D. 策略100.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教育电视节目的类型可以分为() A. 讲授型,B. 单片型,C. 图解型,D. 表演型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整合与分化:威廉·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研究》一书,是安徽师范大学方双虎教授历时十余年研究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结晶。整合与分化:威廉·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研究方双虎 著责任编辑:崔文燕该书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心理学原理》(译著)”的系列研究成果,是作者多年来研究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又一奠基之作,是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研究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史的理论和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威廉·詹姆斯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他花了12年时间写成的《心理学原理》,是西方重要的心理学、哲学经典文献之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永恒的价值。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将詹姆斯列为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齐名的人类历史上四大思想家之一,詹姆斯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通过这部著作得以形成和流传。该书出版后,一直赞誉不断,已被译成德文、法文、俄文、意大利文等。我国在50多年前就开始寸积铢累地译介这本书,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全译本,最早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翻译家唐钺先生选译了其中7章,最多的是田平先生翻译了其中13章,可见难度之大。原著除了英文外,还有很多德语、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希腊语等成分,且引用了大量古典原著和俚语,翻译的工作量大、难度大。由于该书出版距今已有120多年了,让深邃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在古老的语言中遇合,其意义及其难度都同样巨大。仅仅就语言学方面的困难来说,翻译本书对脑力和体力都是一场巨大的考验,甚至称得上是为了嘉惠学界而投身于“炼狱”之中。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翻译的著作,正如詹姆斯本人所言,有些章节过于形而上学,有些章节又过于细致,原文引用了太多的古典原著,还有很多修饰性的语言,有些地方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方双虎教授恰当地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手法,跨越了外语和汉语之间差异造成的障碍,用符合汉语习惯的、专业的措辞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该书译文优美,语言流畅,达到了“信达雅”的境界,是十分难得的一部心理学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全译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补白之作,填补了国内这一学术空白。《心理学原理》的出版发行,为国内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学术资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詹姆斯心理学、哲学思想的理解,有助于激起国内研究者对詹姆斯心理学、哲学思想进行更全面、更深入和更丰富的研究。在翻译出版詹姆斯《心理学原理》的同时,方双虎教授对詹姆斯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完成了《整合与分化:威廉·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研究》这一学术专著。该著作是国内第一次对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是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开山之作。该著作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来源、表现、理论基础及其影响与启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发掘,并揭示了其当代意义。该著作还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有关詹姆斯心理学的史实,澄清了对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一些误解,充分反映了该领域学术的新发展,是史论结合的典型,有助于推动学界“重读詹姆斯、重评詹姆斯”。在写作过程中,方双虎教授全面而深入地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创建了三种价值(历史的价值、科学的价值和现实的价值)—三大领域(历史领域、科学领域和现实领域)—五种方法(历史地考察、科学地分析、现实地评判、自觉地选择和积极地建构)—一个模式(把材料放在历史、科学和现实三大熔炉中提炼,自觉地选择,积极地建构)的研究方法论。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纵横比较和系统剖析的时空交叉的立体思维模式,对我们当前的心理学研究和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梳理和建构,是一项崭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学术工作。该著作和译著《心理学原理》,是研究威廉·詹姆斯思想的经典著作,从事詹姆斯研究的学者都绕不开这两本著作。这两本著作无论是对于深化我国学术界的威廉·詹姆斯研究、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还是对于开阔理论思维、拓展心理学史领域,都将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内容 简介威廉 詹姆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本书运用文献与历史分析法、理论与逻辑分析法,从詹姆斯的著作和研究工作中提炼和概括出詹姆斯的心理学整合思想,并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整合—分化—整合”的视角,探讨了詹姆斯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科学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和当代心理学新取向的影响,阐释了詹姆斯心理学整合思想的时代意义,揭示了詹姆斯留给我们的心理学遗产。本书适合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以及对詹姆斯思想或对探讨人生意义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目录目录前言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研究的意义//1第二节 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研究的现状//5第三节 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研究的方法和内容//9第二章 詹姆斯的心路历程及其思想形成的背景//14第一节 心路历程//15第二节 心理学思想形成的背景//29第三章 詹姆斯心理学的基本观点//35第一节 心理学的科学观//35第二节 心理学的对象观//42第三节 心理学的方法论//49第四节 心理学的整合观//55第四章 詹姆斯心理学的基本主题//72第一节 记忆理论//73第二节 情绪理论//76第三节 本能和习惯理论//82第四节 自我理论//87第五节 意志理论//99第五章 詹姆斯与现代科学主义心理学//106第一节 詹姆斯与实验心理学//106第二节 詹姆斯与机能主义心理学//117第三节 詹姆斯与行为主义心理学//127第四节 詹姆斯与认知心理学//132第六章 詹姆斯与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138第一节 詹姆斯与精神分析心理学//138第二节 詹姆斯与存在—现象学心理学//149第三节 詹姆斯与格式塔心理学//157第四节 詹姆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162第七章 詹姆斯与当代心理学的新取向//171第一节 詹姆斯与生态心理学//171第二节 詹姆斯与进化心理学//177第三节 詹姆斯与超个人心理学//183第四节 詹姆斯与积极心理学//193第五节 詹姆斯与后现代心理学//201第六节 詹姆斯与具身认知心理学//215第八章 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影响与启示//219第一节 《心理学原理》的百年反响//220第二节 詹姆斯心理学整合观的当代启示//229参考文献//242索引//262(本文编辑: 王芳)
“活到老,学到老,”此话虽言简意赅,却形象地说明了学习是一个人毕生的发展任务。特别是现代,知识迅速增长,对于中年人来说,学习比过去任何时代变得更重要了。因为一个人在青年时代所学的知识到了中年期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过时。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中年人必须学习新知识。谈到学习,就必然涉及到记忆,因为学习和记忆是紧密相联的。只学习而无记忆,就像狗熊掰玉米,掰一个掉一个,到最后仍是两手空空;而记忆也必须以学习为基础。一般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持久性的行为的改变;记忆则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体验过的、思考过的等问题的保持。我们知道,在许多情况下学习和记忆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学习成绩的好坏常用记忆来考查,如要了解一个人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笔试或口试来考查他对所学材料记住了多少;同样,记忆的好坏也常用学习的程度来衡量,如让一个人先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再检验他学会了多少。由此可见,学习和记忆是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人到中年还能学习吗?中年人的记忆力怎样?中年人的学习和记忆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主要特点?什么是学习与记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对学习和记忆所下的定义不同,研究方法也不一样。纵观学习和记忆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主要是在3种不同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是本世纪60年代早期的联想理论(Associative Approach),另一个则是本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的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再一是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前后关联理论或称内容分析理论(Contextual Approach)。联想理论是一种流行广泛、比较系统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建立联系,即刺激与反应(S-R)联结的形成。这种联系包括语词和文字之间的联系、动作和各种信号之间的联系以及某种事物之间的联系。记忆就是刺激出现时主体作出的正确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的联想是记忆的内容,而遗忘则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减弱。在联想理论学派看来,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十字路口时,看到红灯(刺激)就马上停车(反应),“红灯一停车”联系的形成就是这个人的学习,而见到红灯就知道马上停车则是记忆的作用。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实践或练习获得新的知识、技能,记忆则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提取。这种理论把记忆系统分为3个阶段:知识获得或编码(encoding或acquisition)、保持(retention)和恢复(retrieval)。学习是记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知识的获得阶段(或编码阶段);保持阶段又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恢复阶段则包括回忆和再认。“前后关联”理论对以上两种理论提出批评,指出学习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是知识在个体中的实现(Rnowledgeactualization),是学习主体把学习材料与身 经历进行联系的过程。上述3种理论对学习和记忆的看法不尽一致,但也有相似之处。我们一般可以认为学习是获得一种新知识或新技能、技巧,而记忆则是对已学知识、技能等的保持和恢复。从对学习和记忆的研究来看,联想理论侧重于研究学习,而信息加工理论和前后关联理论则侧重于研究记忆。这样,我们就把以联想理论为指导的研究归入对学习的研究,把以后两种理论为指导的研究纳入对记忆的研究。当然,在对学习的研究中有些涉及到记忆,而在对记忆的研究中也有些涉及到学习,我们这样归类是为了阐述的方便。中年人的学习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罗希(Ruch)早在本世纪30年代就对人的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桑代克综合各类实验材料,并绘成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指出人类在23岁左右,学习能力达到最高峰,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缓慢下降,但45岁的中年人其学习能力并不亚于17、18岁的青年人,只是到了45岁以后学习能力才迅速下降。我国心理学家周先庚教授在本世纪30年代曾对河北省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民众识字班历届学员的学习识字能力进行测验,年龄范围自7、8岁到70多岁,研究所得结论与桑代克的大体一致。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点可以认为,45岁左右是人的学习能力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一过45岁,人的学习能力便急速地衰退。但是,人的学习能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同一个人对不同材料的学习能力并不完全一样,同一个人以不同的速度学习相似的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就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中年人的学习能力及其变化就不能简单地只根据一、二个实验或测验就轻易地下结论。以联想理论为指导的对中年人的学习能力所进行的多方面的考查和研究,则较详细地说明了中年人的学习情况,在这里稍作详细介绍。联想学习理论主要是用两种方法研究学习的年龄差异,一是词语配对联想学习法,一是词语序列学习法。配对联想学习法是呈现给被试一系列成对的词,如“书籍一跑”、“马路一数字”、“教室一学生”、“音乐一太阳”等等,然后再以不同的顺序仅呈现每一对词中的前一项(刺激项),要求被试回答出与之配对的另一个词(反应项)。在被试回答完一遍以后,再以另一顺序呈现原来那一系列成对的词,先呈现刺激项,要求被试回答出相应的反应项。如此反复进行直到被试达到研究者所规定的标准(如回答完全正确),以被试达到标准(如回答完全正确),以被试达到标准所需的学习时间作为被试的学习成绩。序列学习法是按一定的顺序呈现给被试一系列的词,要求被试按顺序记住这些词。然后每呈现一个词就让被试说出它后面紧接着的词,以检验被试的学习情况。这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配对联想法只让被试记住配对的词,而序列学习法则要求被试记住一系列词的先后顺序。以联想理论为指导的研究者利用这两种方法研究中年人的学习能力,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学习的速度与年龄差异学习的速度可用两种方式来控制,一是控制每对词的学习时间(学习时相),一是在被试学习完配对词后,控制再次呈现刺激与被试做出反应之间时间的长短(测验时相)。卡内斯特瑞(Canestrari)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他让青年人和老年人进行3种成对联想词的学习,各种学习任务以不同的速度进行(1.5秒、3秒和自己控制学习速度)。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学习成绩都低于青年人,速度愈快,二者之间的差距愈大。但是中年人的学习成绩如何呢?蒙哥(Monge)和赫尔切(Hultsch)在1971年的研究中指出,中年学习者在测验时相或学习时相较长的条件下学习成绩都有提高,而青年学习者只有在学习时相较长的条件下学习成绩才有所提高。由此看来,学习时相较长时,青年、中年人都受益,而测验时相较长时,只有中年人受益,青年人成绩无变化。一般说来,在联想学习任务的学习中,青年人的成绩比中年人的高,二者之间的差距随着学习速度的加快而增大,但当给予中年人充分的时间学习时,他们的学习成绩与青年人的很接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由中年人自由调节学习时间而取得较高成绩的事例。如现在40、50岁的中年知识分子,他们在大学期间或毕业后正赶上“文革”,在校时所学的外语被束之高阁达10多年之久。“文革”后,他们重新学习外语,短短的几年努力之后,便能查阅、翻译外文资料,有一部分人的外语水平提高的速度更是令人吃惊。这批中年人进步之快是许多青年人所难以相比的。如果让中年人、青年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新单词、新语法知识,中年人的成绩一般不如青年人,但如果时间放宽或由学习者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速度时,二者的学习成绩就很难分出高低了。联想学习的研究一般认为中年人学习成绩不如青年人。那么中年人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认知因素还是由非认知因素(如个性特征、学习者的心理状态等)引起的呢?有人认为中年人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在于学习时间的不足,而不是他们学习能力低下。但若在实验中让被试自由调节学习速度时,中年人的学习成绩与青年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并不能用学习时间不足来解释。于是有人提出学习成绩的高低与心理唤醒水平、焦虑水平等有关。在心理唤醒水平、焦虑水平保持中等程度时,学习成绩最高,心理唤醒水平、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习成绩。中年人与青年人相比,更不适应这种实验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们的心理唤醒水平、焦虑水平可能更高,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该书尝试探究个人的行为调节动向与情景关系认知是如何从简单逐步趋向复杂的。这里的简单和复杂有着特定的范畴。简单是从人的感觉过程开始的,在个体认识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感觉是用于刺探环境状况的最为基本的交互信息,也是一系列后续行为与认知的触发点,因此将其作为问题的起点。复杂针对的是个人应对乃至把控环境中各种非常态事物的适应过程,相比瞬间即可采样的感觉过程,适应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刺激信号采样与行为交互过程,其中涉及到环境当中的各类庞杂的大批量刺激信号,以及行为反应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个体需要建立起环境信息与自身行为反应之间的有效联动与调节机制,以维系和保障自身的存在。如果说感觉是一个偏微观的简单问题,那么开放环境下的有效适应过程就是一个偏宏观的复杂问题,人的行为与认知体系(下简称知行体系)是如何一步步从微观开始迭代并逐步演进到宏观,以及其中所可能存在的演绎机制与演绎模式,这些都是该书所重点探讨的课题。雪花模型理论演绎体系是对这一课题的初步回答。这是一套多层次、多机制、多变量、多尺度的动态演绎体系,其中包含着众多形式化极强的演绎规律,表1是对雪花模型理论演绎体系核心内容的简要提炼。理论的提出固然重要,但关键的是理论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如果理论不能有效刻画目标问题,如果理论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其价值必然有相当的局限,由此,如何去检验理论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检验理论效度的一种常见方法,是设计实验程序并进行大量的实证考察,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和分析,然后与理论预测进行比对,基于一定的置信度区间来评判其可靠度。对于雪花模型来说,运用这种检验方法只能对模型体系的局部性质进行测试,而难以进行整体层面的考察,其原因在于:雪花模型当中的规则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层次所构成的复合规则体系,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各个层次规则可以单独激发,也可以组合激发,规则的生效与否与个体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情景,激活的规则很难保证是完全一致的。从第三方视角来看,每个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究竟基于哪种适应性规则是带有随机性的,不同的规则或规则组合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在不指明内在规则的情况下,基于实证的方法很难去检验由这些复合规则所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效度。即使强制性约定场景的适应性规则,单独针对每层规则来设计并考察数据,然后简单将各层数据综合时也并不能够反映各层次规则相互协同运作时的总体表现,因为高层规则不是基层规则的简单叠加,而是基层规则协同运作的涌现。哥德尔定理也在提醒着我们,在给定规则的运作系统中,是不可能既获知系统的总体性质,同时又避免其绝对无矛盾性,而自然科学当中基于严格限定条件下的实证考察方法往往是拒绝矛盾的,进而也拒绝了系统不断与环境耦合而衍生出来的复杂性。鉴于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效度检测方法。许多理论往往有着专属于该理论的特定实证程序,换了其它方法可能很难对其效度进行考察,因此对理论效度的检测,需要结合理论本身的特点来进行。理论体系越复杂,其有效检视工具通常也会越复杂。雪花模型是一个复杂模型,其主旨是关系认知和行为动机的逐级演进问题,行为表现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实证检测,而认知逻辑涉及思维与意识,其检验不仅需要实证材料辅助,更需要社会的共识。对于经过反复检验的成熟知识体系来说,人们相对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对于新兴的理论或观点,要达成共识并非易事。面对不断蹦出的新观点,人们在评判其是非对错时,依据的往往是自己所积累的生活常识或专业知识,这类认知越可靠,对相关领域观点的评判一般会越到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当难以基于实证方法来检验与认知有关的理论体系的效度时,可以用人类所沉淀出来的可靠知识体系来作为评判的参照和基础。事实上,任何的知识都是人们不断实践之上的经验总结,任何的知识都是人们认知和适应周边世界的成果体现,人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加工者,也是认知和组织一切事物关系的动力系统,人所加工出来的任何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都直接或间接印刻了认知或行为方面的逻辑。用于刻画个人行为和认知演绎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对个人这一动力系统运行逻辑的反映,它也必然与所有人类已经沉淀下来的成熟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某些共性。如果把人的知行演绎机制当作一部机器,那么人类所沉淀下来的知识体系可视为这部机器的产出品,因此,要检验知行相关的理论或范式的有效性,可以用所有的成熟知识体系来进行验证操作。由于每一门成熟的知识体系本身就具有鲜明的逻辑范式,用既有的范式来对知行理论进行检验,相当于用一套架构体系去检验另一套架构体系,每一套架构都是一种多变量或多概念的演绎体系,每一套体系都有自身的动态演绎范畴,如何完成效度检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基于严格参照条件下的科学实证方法不适合于这种不同架构体系间的对照分析。鉴于这种情况,对知行理论的检验将更多地从原则上来考察,以充分兼容各自的框架内容。1. 行为与认知理论的效度检验原则一般来,行为与认知理论的效度检测原则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通约性检验。所给出的理论或范式是否与已有的各门类知识体系之间存在可比性,或是某些共通属性、结构,符合条件的学科越多,符合条件的门类本身越具有综合性,则通约性越强。第二,指导性检验。基于所给出的理论或范式,是否能够指出既有学科知识体系当中的各种问题所在,指出的问题越多,指出的问题越关键,界定问题的效率越高,涉及的科目越多,则指导性越强。第三,建设性检验。基于所给出的理论或范式,能否对既有知识体系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思路、解决方案,解决的问题越多,解决方案越系统、越全面,解决的科目越多,则建设性越强。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是逐次提升的,三者之间既有交叉,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通常来说,越抽象的理论体系,通约性越强,指导性和建设性则会相对弱一些。指导性强调的是解决特定问题的可参考性或可实施性,其成效依赖于实践,而抽象往往是远离实践的。建设性强调的不仅仅是指出特定问题的可能解,还要求给出与特定问题有关的同类型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思路,它是对指导性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能够用来解决问题,还能够给出解决问题的背后原理。这三个方面对行为与认知理论的效度提出了一套原则性的检测方案,三个方面的测度无法直接定性一个理论的可靠性,但是在同样的一套标准方案测试下,是能够看出不同理论之间的效度差异的。有了一套界定理论效度的检测准则,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也可以进一步明确应当攻关的方向。2. 雪花模型的检测表现表2罗列了雪花模型在相关知识体系下的检测表现,它们在后续章节中均有具体的解析说明。下面简要说明雪花模型理论体系在三个方面的检测表现。(1) 通约性检验在通约性方面,雪花模型的表现是较为突出的,部分概述如下:① 雪花模型兼容形式逻辑的四个基本规律(即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个体基于习得的规则来适应潜在场景,当规则始终有效时,即适应时规则部件未检测出明显的状态演变或对策执行模式差异,此时的状态是明晰的,对策是明确的,规则演绎是确切的,个体的认知处理是基本符合形式逻辑的四个基本规律的(6.2节);而当规则失效时,状态与对策的多种对接表现会同时共存,导致状态的不明确、对策的多样性、规则演绎的不可控,个体的认知处理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四个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这些规律实际上是个体思维逻辑体系当中的一种特例。② 源自黑格尔的辩证法三大规律(量变与质变、对立性的相互渗透、否定之否定)在雪花模型的逻辑演绎体系当中均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8.2节)③ 雪花模型兼容辩证逻辑的演绎思想,“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四种辩证思想均可以在雪花模型当中找到相对应的逻辑结构。(8.3节)④ 雪花模型的层次演绎遵循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具体体现在:低层逻辑关系不能充分判定高层逻辑关系的性质;每个运作层次的无矛盾性和完备性不能同时满足;每个运作层次整体层面的无矛盾性只能在更高层次当中进行明确。(7.1节)⑤ 雪花模型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存在逻辑相似性,佛罗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在雪花模型当中均有对应的逻辑变量(需求本体、颉颃本体、抵兑本体),它们滋生于雪花模型的三个高层运作模式之中。雪花模型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供了一套更为坚实的理论参照。(10.1节)⑥ 雪花模型兼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所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等均可以在雪花模型的理论体系当中得到原理上的解释。(10.2节)⑦ 雪花模型兼容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包括应答性反应、操作性反应、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一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等概念都可以在雪花模型当中找到对应的逻辑变量或运作机制。(10.3节)⑧ 雪花模型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核心概念和发展层次上存在许多逻辑相似性。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均与雪花模型中的特定逻辑结构存在着对应关系,其中图式对应运作模式,同化对应基于既定规则的迁移学习过程,顺应对应不断调节适应性规则的模式探索过程,平衡对应从低层运作模式向高层运作模式的迭代演进过程。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也与雪花模型的高层运作模式之间有着逻辑对应性。(10.4节)⑨ 雷克汉姆在大量的实践案例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了一套针对大订单销售的实用工具,给出了该工具的关键步骤(如难点问题、暗示问题、需求效用问题等),雪花模型可以用来解释这些关键步骤背后的价值演绎逻辑。(11.3节)⑩ 雪花模型的层次迭代机制与单纯型遗传算法(SGA)的进化原理存在逻辑一致性。单纯型遗传算法包括初始化、个体评价、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变异算子、终止计算等6个基本步骤,它们在雪花模型当中均有体现,其中:初始化相当于先天预置的基本规则;个体评价相当于基于规则的实践表现评估;选择算子相当于基于高层规则的适应性测度,变异算子相当于基于低层规则的适应性测度,这两个算子都基于测度结果而筛选出用来参与后续迭代的关系数据;交叉算子相当于从低层规则向高层规则的组合演进;终止计算是特定条件下的综合适应效度检验(13.1节)。 雪花模型理论体系当中蕴含着许多复杂性特征,包括模糊性、因果循环、多层次性、自相似性、倍周期分岔、吸引子等(14.1节);雪花模型与莫兰的复杂性思想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14.2节);雪花模型满足霍兰所提炼出的关于复杂适应系统的7个典型特性(14.3节)。 雪花模型中的规则概念与老子哲学中的“道”的含义是相通的,老子对“道”的作用的解析,与个体适应环境时规则所起到的作用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它们都遵循“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运作规范。基于雪花模型,可以对“道”的演绎进路和演绎表现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也可以对“德、仁、义、礼、智、信”等社会伦理概念的演绎进路给出一种机制上的解析。(17.2节、17.3节)。 雪花模型与《易经》的卦象、易理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包括演变阶段的相似性,价值分化的相似性,吉凶判定类型的相似性,阴阳辩证关系的逻辑相似性,爻位关系与层次逻辑之间的相似性,卦理与规则组合表现之间的相似性等等,雪花模型为解析《易经》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论工具参考(第18章)。(2)指导性检验在指导性方面,基于雪花模型能够较为清晰地界定许多学科知识体系当中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应用策略以及可供实施的改进方向,部分概述如下:① 指出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本质区别在于规则是否可变易,形式逻辑属于规则不可变易的逻辑系统,而辩证逻辑则属于规则可变易的逻辑系统,这一区别直接决定了两大逻辑系统在运用范畴和运用方法上的显著不同。指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之间的关联与区别,以及两类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第6章、8.1节)② 经过高度形式化的各类经典逻辑或变异逻辑系统,由于无法包容多规则的并行,以及忽视对策变量在状态演绎方面的组织作用,使得悖论的出现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悖论一旦出现,在形式逻辑的体系内通常难以短时间内解决。基于雪花模型,不仅有助于定性悖论产生的可能原因,还能够有效解释和阐明各种涉及语用或语境方面的悖论问题(如突然演习问题、纽科姆疑难、盖梯尔问题等),而在传统的形式逻辑体系中,对这些问题的解析都是相当困难的。(第7章)③ 指出了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内在关联性。量变,意味着对立性的出现,以及一种自否定;质变,意味着对立性的融合,以及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的相互对应性可以从雪花模型的基层规则和宏观规则的协同演绎中找到对照性,由于两者统一于同一个运作层次,从而间接论证了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内在统一性。(8.2节)④ 对逻辑学的真假判定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逻辑学当中,对命题的判断会得出或真或假的结论,不管命题本身的类型有多么不同,只要给出了明确的真假判定,就可以按照布尔逻辑来进一步计算这些不同类型命题相互组合而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对照基于雪花模型的情理逻辑就会发现,真假判定有着相当多的子类型,不同的真假判定是存在着运作机理上的不同的,直接按照布尔逻辑进行组合运算实际上是非常不严谨的,具有不同逻辑结构的真假判定不能够直接混同,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逻辑判定,其混同等同于不同规则之间的对抗,究竟谁主导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因此最终的真假也是存在不确定性的。(9.2节)⑤ 指出了对角线方法以及对角线引理的逻辑蕴涵。对角线方法在证明不可数集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学术界对相关成果的探讨和应用非常广泛,但对于成就这些成果的对角线方法本身的逻辑内涵的探究是不够的。从雪花模型中可以看出,对角线方法实质上是从相关性建构迈向作用性建构的一种操作方法,是从二阶逻辑关系向三阶逻辑关系的跨越,当仍然以二阶的视角来看待关系的演绎时,就容易产生悖论。而汤姆逊的对角线引理则指出了相邻逻辑层次之间的相容条件,它预示着局部(间断性)与整体(连续性)的统一,雪花模型的规则部件能够对这种逻辑统一性提供解释。(7.5节)⑥ 指出了马斯洛动机理论的不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以成人为中心的,其所划分的动机层次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各类需要的不同,以及各类需要之间的优先级差异。不过,从雪花模型来看,这种对需要的类型划分是较为粗糙的,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着交叉,界限不够明晰,一味地按照这一套优先级层次来分析人的动机意向,有可能得出与实际不相符的结论。雪花模型对人的行为动机进行了机制上的探讨,给出了动机演化的基准条件和逻辑变量,能够对动机的生成演变给出更为明确的解析。(10.2节)⑦ 指出了斯金纳强化学习理论中的一些不足。斯金纳强调了操作性反应的外因,但没有深入探究其内在的可能运行机制,雪花模型的6个运作模式弥补了这一缺憾。斯金纳指出了正强化、负强化以及惩罚概念,雪花模型进一步细化了正强化、负强化,以及Ⅰ型惩罚和Ⅱ型惩罚的7种子类型,为定性行为反应逻辑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界定标准。(10.3节)⑧ 指出了西方经济学对需求和效用概念解析上的不足。需求概念是经济学领域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界定原生需求的逻辑变量至少有4个,而界定涉及价值交换的跨期需求的逻辑变量则有6个,而当前微观经济学则侧重于满足需要的商品数量这一个维度之上,这种偏差使得微观经济学难以把握需求概念本身的内在关联结构,而这些逻辑关联恰恰是经济不断演化的内在动力所在。西方经济学对效用概念的把握也是不全面的,效用概念可以进一步拆分为体验、效用、效应、效果四个逻辑变量,其中每一个变量都对应一套特定的价值检验机制,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层层嵌套、逐级演进的复杂逻辑关联,只有充分理解了这四个变量的逻辑蕴含,才能有效把握效用的本质。对效用价值的系统化解构,有助于更为精确地勾勒经济演绎的微观动力基础。(11.1节、11.2节)⑨ 对认知的同一性问题给出了系统的阐释,指出了建构同一性的5种不同演绎逻辑,阐明了界定同一性的完整条件,为逻辑学与哲学的演绎分析奠定了新的基础。(16.1节)⑩ 海德格尔哲学间接指出了理解价值的途径,即从更为根本的存在论中衍生。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论是存在者的基础这一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论断,也可以在雪花模型当中给出一种解释,不仅如此,雪花模型还给出了存在以及存在者的逻辑结构,并对存在概念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做了更为彻底的溯源(16.2节、16.3节)。(3)建设性检验在建设性方面,结合雪花模型理论体系,对一些典型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为相应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具体说明如下:① 价值理论方面。所有的价值表现都是人对环境适应过程的即时评判,雪花模型给出了个人适应环境过程当中的28种价值评价类型,并详细说明了这28种价值评价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演绎进路。价值不仅定性了个人的行为动机,价值也反映了社会资源不断流变的内因,对价值体系的全面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人性,也为定性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基础工具。(第3章)② 逻辑学方面。无论是经典逻辑、变异逻辑,还是广义模态逻辑,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没有进行逻辑的分层处理,漠视了不同层次之间运行机理的不同,从而容易将不同的判定原则混同,进而引发各种悖论。基于雪花模型的情理逻辑弥补了这种缺点。情理逻辑梳理了从局部到整体的6个不同的判定层次,给出了更为系统的“真”“假”判定真值表。情理逻辑的所有关系判定都与主体有关,情理逻辑体系中没有悖论一说,只有还未经历或待解决的质性演绎矛盾或价值趋向矛盾。(第9章)③ 哲学分析范式方面。无论是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在分析事物时都存在一些短板。形式逻辑可以准确演绎既定规则下的逻辑演绎,但难以分析多规则并行下的逻辑发展,辩证逻辑可以辩证地分析存在矛盾的事物,但是难以分析具有多重矛盾的结构性演化,这两种逻辑体系在面对较为复杂的事物时都会存在一些困难。基于雪花模型的层次建构论给出了一套全新的哲学分析范式,在分析复杂事物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一方面,层次建构论给出了复杂系统不断演进的总体路径,另一方面,层次建构论指出了演进的要素、条件和机理,在给定了演绎的基准之后,就能运用层次建构论来推演系统的可能生成演变。(5.6节、5.7节、15.2节、15.3节、第16章、第17章)④ 心理学方面。心理学的宗旨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体现这一宗旨的并不是事无巨细地呈现各种假设条件下的行为或心理表现,而是给出行为与心理活动的总体演绎规律,并能够尽可能地统合既有心理学派的诸多观点或理念。雪花模型初步展现了其整合能力,弗洛伊德人格理论、马斯洛动机理论、斯金纳强化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等,这些都是心理学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理论,每套理论都有自身的一套概念体系,相互之间看不出有多少共同点,然而这些理论的核心部分均与雪花模型存在着逻辑上的共性(第10章),这种广泛兼容性让我们看到了建立心理学统一理论范式的可能性。这是其一,其二,雪花模型给出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机制性关联(第3章、第4章),为心理学研究引入系统控制与自适应优化等系统性方法搭建了通道。⑤ 行为经济学方面。对于人的每一种行为决策,行为经济学几乎都有一套特定的机制解释,各种解释之间难以互通,显得较为零散。基于雪花模型的规则裂变体系和情理逻辑体系,能够非常直观地解析人的各种行为动机和行为选择,并能够给出这种选择的判定条件和判定原则。雪花模型为建构统一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分析范式提供了重要参考。(第12章)⑥ 知识推理方面。基于雪花模型的演绎体系为常识推理提供了新的多层次参考框架,复杂的问题可用高层框架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可用低层框架来解决,每一层框架都有特定的逻辑结构与变量构成。依循这些框架,有助于打造出更具人性化的推理机器,为语音助理、生活秘书等智能应用提供参考,也为专家系统搭建提供架构借鉴。(13.5节)3. 雪花模型的架构特点总体来看,与雪花模型存在通约性的科目有不少,并且分布广泛,其中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社会与人文科学方面,还有涉及多种学科门类的交叉科学与综合科学。不同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色,然而它们与雪花模型均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间接说明了雪花模型理论体系的灵活性与丰富性。此外,基于雪花模型能够指出许多知识体系当中的问题与局限,给出解决的思路与策略,并在多个领域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雪花模型所针对的主体系统,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许多其它的自组织系统,雪花模型初步展示了作为一种一般系统演化理论的潜力。那么,雪花模型为何与既有的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如此广泛而密切的关联,又为何能够进一步指导乃至发展既有的知识体系呢?实际上,这与雪花模型独特的体系架构是分不开的。雪花模型包含6个逐级复杂化的逻辑层次,每一个层次对应一个主导该层次运作的序参量,高层序参量是相邻低层序参量进一步交互迭代的系综涌现。图1是对这一模型的抽象表示,其中A为最底层的序参量,F为最高层的序参量,所有的高层序参量都包容低层序参量,具体是:变量B包容变量A,变量C包容变量A和B,变量D包容变量A、B、C,变量E包容变量A、B、C、D,变量F包容变量A、B、C、D、E。图1 雪花模型的架构示意图雪花模型探讨的是这6个不同序参量的运行机制与演绎逻辑,根据所涉及序参量数量的不同,可划分为6个不同的运作模式,图2示意了6个模式的变量交互关系,从模式一到模式六,模式的交互机制愈来愈复杂。所有的运作模式都涉及序参量之间的双向交互与影响,每一个运作模式反映的是所关涉变量在相互的竞争与协同过程中如何从无序走向某种动态平衡(更具包容性的高层序参量可视为这种平衡的产物),这些稳态能够沉淀下来(相当于经验、历史、记忆),参与到后续的层次交互当中,其中初级运作模式所沉淀下来的经验能够为高级运作模式所运用(用低层序参量指向高层序参量的箭头表示),高级运作模式所沉淀下来的经验可以指导乃至重塑低级运作模式(用高层序参量指向低层序参量的箭头表示),这种相互交错与影响催生出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演绎系统。把每一个箭头视为一种特定的逻辑关联(每个箭头的逻辑含义可参考5.2节说明),那么模型图中的30个箭头将组合出逾10亿种逻辑关联,这种灵活多样的全联动交互模型能够演绎出众多的逻辑范式,也使得雪花模型具有了映射或类比众多理论知识体系的潜力。霍兰指出,在科学上,三个数量级的差别已经足够产生一门新的科学。不同事物在数量级上的差别通常意味着一种作用尺度或关系维度上的差异,三个数量级的差别相当于作用尺度或关系维度上的三度差异(通常表现在所涉时间或空间的度量差异上)。对于雪花模型来说,模式一是逻辑演绎的基点,从模式二开始,每一个运作模式都是前一个运作模式的系综涌现,其相对于前一个模式都存在关系维度和作用尺度上的升级,六个模式中一共存在关系维度和作用尺度上的六度差异,这意味着雪花模型具有比一般专业性知识体系更为宽广的演绎范畴,对逻辑变量在各种作用尺度和关系维度上的生成变化具有更为系统的探究。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指出系统自身的无矛盾性只能在形式更强的系统中得以证明,对于雪花模型的六个模式来说,每一个模式相对于前一个模式,都是一个形式更强的系统,这种系列化的更强形式演绎,为反向解构演绎体系的内在规律提供了素材,也为分析外在系统提供了参考。雪花模型既可以用于向内探究目标系统的局部特性,也可以用于向外探究目标系统的整体表现,雪花模型含括了从微观向宏观的演绎进路,以及从宏观影响微观的逻辑回路。这些特性初步解释了雪花模型对其它知识体系的广泛包容性。在现代科技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全域流转、民族与文化全球碰撞的情况下,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组织与协调、引导与发展等方面的系统性问题,具体表现在时间跨度上的变化越来越快,空间活动上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和后果越来越深远,由此使得问题的解决愈来愈具有挑战性。面对这些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人们亟需方法论或思维范式上的突破,雪花模型勾勒了主体系统从简单逐步趋向复杂的生成演变机制,为解析日益棘手的社会性复杂问题提供了原理性参考。4. 全书的基本结构该书所有内容均围绕雪花模型而展开,其宗旨是尽可能全面地挖掘雪花模型所内含的各种演绎规律。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雪花模型的建构背景与建构方法,雪花模型的总体演绎框架,以及雪花模型的6个核心运作模式。雪花模型是关于个人行为与认知发展的多层次理论模型,从婴幼儿、到儿童,再到成人的成长发展轨迹,是支撑雪花模型的重要经验素材。霍兰针对复杂适应系统的普适理论框架,是搭建雪花模型的主要分析工具,该框架包括四个组件,分别是状态、对策、规则和主体,它们在雪花模型当中有着特殊的意义(1.2节有详细解析),其中状态是对目标事物的表征,对策是对行为方式的映射,规则是对状态目标演变和行为对策匹配范式的提炼,主体是对特定规则下的架构体系的整体运演。结合这一框架,本部分依序解析了雪花模型的6个逐级复杂化的运作模式,包括每个模式的运作机理,每个模式的逻辑变量构成,每个模式所沉淀的逻辑关系。雪花模型的前三个模式界定了主体系统的基本构成,后三个模式阐述了一个具有意向性、主观性、竞争性、协作性、计划性的主体系统是如何炼成的。本部分所定义的概念较多,其中6个模式的逻辑变量共有21个,这些变量与图1中的6个圆点和15条连线一一对应,它们构成了雪花模型的整体骨架,这里的每个逻辑变量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其意义和性质是在与其它逻辑变量的交互中而明确下来的。第二部分重点讲解雪花模型的演绎规律,具体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雪花模型规则网络演绎规律的解析。第3章详细阐述了规则网络所裂变出来的28种价值表现,它们基本上囊括了个人在面临各种场景时的主观价值判定准则,基于这些价值判定方式,可以更为清晰地界定一个人的行为意向和行为动机。每个层次的价值判定准则所界定的关系维度和作用尺度是随着层次的提升而逐级递增的,并且判定准则的迭代进化遵循遗传算法。二是对雪花模型动力内核的演绎逻辑的解析(第4章)。雪花模型当中存在着丰富的因果反馈机制,这些反馈机制还存在着相互嵌套,低层的反馈机制支撑着高层的反馈机制,高层的反馈机制在成熟后能够向下沉淀为低层反馈机制的动力素材,如此循环,进而使得整个运作体系能够不断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三是对雪花模型层次间关联逻辑的解析(第5章),具体体现在各逻辑变量的交互之中。雪花模型的21个逻辑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每个逻辑变量的异动能够直接映射个体心理或行为活动的变化。21个逻辑变量中包括6个横向发展向度,它们反映了个人的6种适应能力,分别是适应度评估能力、状态编码能力、对策执行能力、自我协调能力、社会协调能力、跨期协调能力。6个逻辑层次折射出了主体系统不断进阶的5个关键历程,分别是相关性建构、作用性建构、主体性建构、社会性建构、发展性建构,这5个建构历程具有标度无关性,其演绎逻辑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一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第三部分到第六部分展开说明雪花模型在各个学术领域的应用探索,包括逻辑学、心理学、经济学、复杂性科学、哲学等方面,前文关于雪花模型理论效度的检测表现中已经做了部分说明,本处不再重复。人是一切社会问题的主要推动者,也是自然科学规律的解码者,对人的行为与认知体系内在演绎逻辑的解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每个人的成长进路,有助于揭示思维的运作规律,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透视现有各类知识体系的演绎结构和演绎方式。雪花模型刻画的是人的行为与认知体系的总体演绎范式,在人的行为动机分析上,在人的思维逻辑推演上,在学科知识体系的解构上,雪花模型都表现出了其应用价值。雪花模型初步呈现了一个模式规则与演化历史相融合、差异化关系维度与多样化价值尺度相统一的系统性框架。雪花模型所涵括的极为丰富和灵活的演绎形态,成为探求全新学术思想的重要思维工具,该书对雪花模型逻辑规律的介绍实际上非常有限的,雪花模型的应用价值还有极为广阔的挖掘空间。
插图:电影《亲爱的同志》家族号世事多纷扰,只有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才能从心底散发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着自己走完一程又一程的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内心强大之人,早就摒弃掉了以下这几样东西,看看你占了几样?一:懒惰懒惰是绝大多数人性格中都带有的弱点,是受欲望舒适度驱使的、本能的选择,无可否认,几乎每个人都是懒惰的,只是有的人能够克服自己的惰性。懒惰往往会带来拖延症,拖延症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每每遇到一件不想做的事情,就选择往后一拖再拖,然后赶在截止时间前一刻,再心慌意乱的匆匆完成,这样既没有效率,也做不出出色的成绩。但是患有心理拖延症的人,都十分享受拖延的每一分每一秒,甚至因为自己花费更少的时间,能和别人同一时间完成这件事而感到沾沾自喜。久而久之,人们的内心会对拖延产生某种依赖,这种依赖会潜移默化地击溃人的心灵,极大削减人的抗挫能力和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更别谈心理强大。患有严重拖延症的人,日后再遇到有任何竞争力,或者挑战性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放弃和后退。克服懒惰,是让自己内心走向强大的第一步。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困难程度最高的工作,应放在每天第一个任务去完成,这样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和毅力去做这件事。随着夜晚的来临,人的意志力是逐渐减弱的状态。重要的事放在白天,闲适要留给晚上。二:自卑自卑绝对是击垮内心的一磅重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是源于自己所看到的自身不足而引发的,这是健康的一种心态,但是自卑是不健康的。自卑的人容易悲观厌世,容易隔绝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不想参与任何竞争,自卑的人甚至讨厌自己,他们想成为任何人,唯独不想成为自己。在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全然向我们介绍了自卑的根源,以及消除自卑的办法,只有克服自卑心理,才能实现自我的超越。严重自卑的人,一定不要对自己过于苛责,先接受世界是不完美的,并允许自己不完美,接纳自己是迈出自卑的第一步。正如卡耐基所说:“世界上大多数人并非败在能力上,而是败给了不自信。”仔细回忆一下,是否有很多展示自己的场合,你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但是别人能够勇敢地站出来,而你只敢坐在角落默默的观看。你一次又一次因为胆怯而错过的机会,也许就是你通往成功的道路。同样一个观点,自己说出来的时候会怀疑自己,当别人的口中说出来时,才敢肯定这个观点,这都是不自信的表现。不要顾虑太多,走出自己心理的舒适区,当你做成一件又一件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就逐渐树立起了自信心,这些自信累积起来,就足够帮你击退自卑感。放下对未知的恐惧和对陌生环境的戒备,那里可能存在着你的无限可能。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克服自卑的情绪,不妨看看心理学家给出的具体的方法,这本《自卑与超越》可谓将自卑这件事,完全讲透了,这也是阿德勒的经典著作。三:抱怨越长大越不喜欢和爱抱怨的人交朋友,老人有言:唉声叹气会叹走好运气,抱怨会搅得生活一团糟。内心强大之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找解决办法,只有软弱怕事之人才会无休止的抱怨。《修心三步》中告诉我们的三个道理,分别是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美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心灵导师,曾经发起过一项“不抱怨活动”,这个活动十分有意思,每位参加活动的人,都会带上一枚手环,这枚手环是经过特殊制造的。当参与者发现自己开始抱怨之后,就迅速的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如果谁能把这枚手环,连续戴在同一只手上超过二十一天,那么他就是胜利者。这个活动迄今为止已经有几千万人响应,参与者遍布各个国家和地区,这位心灵导师跟踪采访过许许多多的参与者,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活状态更加积极向上了,心理健康程度提升,对待世界更加乐观,内心愈发强大。停止抱怨之后,你会发现抱怨是最没有用的东西,越早的丢掉它,距离心理强大就越近。四:悲观悲观的人往往只关注那些负面的影响,他们就像一个自动过滤机器,主动地过滤掉对他们有益的影响,甚至会自己臆想某些悲剧,直至它们变成现实。悲观的人对待一切都秉持消极的态度,他们坚信好运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即便真的走运一次,也是老天瞎了眼。事实上,一个人自身的氛围的确会引发气场的转变,而气场会触发周围世界的改变,这看似一种玄学,其实都有一定道理。悲观的人缺乏冲动,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尝试,而这恰恰是修炼自己内心,最重要的一课。这一生,我们会面临无数难题,还没有发生就认为自己不可以,那么自己的天分就会被剥夺,变成一介平庸的人。生理学上分析,悲观的人大脑会分泌更多有害物质,损伤大脑的神经系统,他们逐渐变得麻木不仁,或者精神在狂躁和抑郁这两种极端之间徘徊。悲观等于放弃了自救的机会,很多成功战胜抑郁症的人就坦言过:“在悲观主义情绪开始吞噬掉我最后一根神经时,我自救的本能向我发射了一点乐观的信号,当我开始相信自己能行,我发现我真的还可以。”要相信,或许人生的底色尽是悲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沐浴阳光。想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尽力克服性格中的弱点,但同时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果能早点认清人一辈子能过成普普通通的样子,就已经是耗尽了全力,其实会轻松一些。保持向上的状态,保持乐观的态度,尽早的将胆小怯懦的自己抛在身后。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