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并不容易的考研专业里,有的专业是大家公认的最辛苦的专业,今天就带大家一块看看,考研最辛苦的21个专业,有你的专业吗?一考研,就秃头的10大专业01、医学如果不把医学放在第一位,我感觉这都是对它的不尊重。医学是公认的最苦逼的专业,甚至没有之一。该专业涉及面广,知识点又多又杂,晦涩难懂,对学生的记忆力有一定要求。就算不考研,只要逢考必辛苦,挂科率高。除了学习的难度大外,最重要的是它还超长待机,学习的周期很长,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现在医学专业的竞争太激烈了,一般公立三甲医生岗位对学历要求都比较高,基本就是平均水平硕士及以上,一线城市的知名三甲医院要求几乎都是博士。这也就使得大部分医科生都会选择本硕连读,医学专业读研基本上都是标配,应该算是考研率最高的了。脱发指数:80根/每天从一个医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的进阶之路,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脱发史!医学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耗时超长待机。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至少又得三年。近十年的专业培训,不仅人比黄花瘦,发丝也是ang一下散落各地。02、法学专业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学法律头发少;青冥浩荡不见底,宪法刑法和法理;桃花潭水深千尺,民商诉讼法制史;商女不知亡国恨,不过司考没法混;风萧萧兮易水寒,律师书记大法官;一骑红尘妃子笑,学完法律没人要。多说无益,先来看看司法专业的学科日常: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法 ......各部法律还有无数分支。法学专业在难度方面可以跟医学掰掰手腕,涉及内容多,覆盖面广,知识结构复杂,需要背诵厚重的法律条文和复杂的案例分析!曾梦想成为何以琛,但奈何倒成了张益达,甚至有时连张益达都不如,好歹他过了司法考试呀~03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学习起来也是相当辛苦,一句话:有限的青春,无尽的代码。烧脑不说了,课程设置还很复杂,什么软件编程,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等,颇有难度,另外,熬夜是常事,耗时又伤神,学好很吃力,还要承担脱发的风险。不过该专业就业前景还是比较好的,收入可观,是一个比较有名的高薪专业。与之而来的是分数也一直在涨,某些重点院校的分数更是高得吓人。"看,我工资高吧,我用头发和青春换来的"。04数理化生等专业数学一直是很多人的痛点,从小学到大学让人闻之色变,并且想要靠死记硬背去学好这门课程是完全不可能的,复习起来很难。数学专业主要研究纯正的数学,不仅要学习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概率论、还要学物理学、数学模型等等,听起来就非常难,以致很多本专业的学生都选择跨考!并且数理化生这几个专业考研都不容易,有段子调侃到:数学是火,点亮物理的灯;物理是灯,照亮化学的路;化学是路,通向生物的坑!05会计专业会计专业是国民经济建设最急需的专业之一,需要研究生具备财务、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该专业报考热度一直名列前茅,就业前景比较好,有很多本科专业是统计学、财务管理、应用统计等等的学生,跨考时更倾向于选择会计硕士。另外考试内容本身也有一定难度——算的数据有的比理科还难,背的材料并不比文科少,关键会计学还考数学。要是选择会计专硕专业的话,虽然试卷难度低一些,但竞争更加激烈,好多文科的童鞋也选择跨考。06金融专业金融专业旨在培养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专门人才。该专业从高考到考研就是大热门,社会需求多,就业机会广。跟会计类似,很多理工类专业的同学也会在在考研选择这个专业,这是因为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对逻辑思维和梳理分析能里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这些本科是理工类专业的同学在报考时会有一定优势。还有就是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奔着名校去的,不考名校不罢休。问题是名校就那么一些,僧多粥少,报录比还很高,所以与其说金融考研难,还不如说考金融名校难。大家要是碰到了正在考研的金融专业的同学,一定要大步走过去,好好抱抱他。07建筑学专业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也是关于建筑设计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集社会、技术和艺术等多重属性于一体。该专业是一个高门槛的学科,首先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绘画基础、较好的形象思维。这种高要求虽然限制了大量学生的涌入,但也给考该专业的学生增加了难度。熬夜通宵,挑灯夜战,是基本日常。还做得了模型,画得了正图,并且会使用各种专业软件。总之,考这种历史悠久而又现代感十足的学科,既需要美学素养又需要科学才华,备考要背的书比较多,难度比较大。白天学建筑不瞌睡,晚上学建筑睡不着,真是一入建筑深似海,从此头发是路人……08、机械专业机械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学习难度也是比较大,因为这个专业不仅需要较强的绘图技术,对于数学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其中高数和画法几何更是难倒了很多学生!研究生学历在现在机械类比较好的公司里还是很普及的,北上广深的大公司,基本上也是只招收研究生学历。本科毕业生可能选择生产管理的岗位比较多,待遇比较一般。读研之后更有可能去研发岗,做前期开发或者相关的科研院所,整体都有很大的提升。09、汉语言文学专业说起来有点心酸,考研最热门的经管类专业,国家线居然还没有文学类的高,已经连续两年355分了。文学类专业本科就业相对弱一些,使得很多同学想通过考研来促进就业,所以人多但招生人数相对来说又比较小,这就造成分数居高不下,报录比变高。像其中的典型代表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课需要背诵的东西忒多,美学理论、现今世界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写作、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等都可能涉及。况且还有些名校,好多都没有指定参考书目,都是说:凡涉及本学科相关知识,本校均有可能考到。所以说复习范围变广也造成了文学考研难。10、新传专业新闻传播学也是文学的一个分支,近些年考研热度一直很高,是众多童鞋的跨考首选之一,毕竟不考数学。每年的考研分数线一出,神仙打架的场面也是非常热闹。除了要背大量的书籍之外,新传的苦更多的是报考人数过多导致的,平均报录比3-5:1左右,名校尤其明显,甚至能达到10:1上下。其次,新传考研出题越来越灵活,对考生对媒体行业、社会的趋势、热点的掌握有较高要求。新闻的实务题,策划、改写消息之类的还好,有套路可循,但新闻评论还是很考验功底的,分值也高。并且题量巨大,能在3个小时内能把卷子全都做完,已经很厉害了。被逼上考研路的专业2020年本科红牌专业包括:绘画、音乐表演、法学、应用心理学、化学。这些专业,本科毕业后很难找到满意工作。因此,其中很多同学就会选择考研,或者跨考转专业。可以说,是被逼上了考研路......不管哪个专业考研都非常辛苦,但辛苦和收获往往是成正比的。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要中途放弃,尤其是将要到来的暑假,同学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对于考研党来说,选择目标院校和专业,是考研启动备考非常关键的一步。你对自己要报考的专业了解吗?或者你还没想好要报什么专业?今天,聚英考研网小编就为大家全面解读法学、金融、医学、建筑等10个关注度较高的专业,希望大家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专业。一、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类,下设8个二级学科,各学科方向如下:(1)汉语言文字学。主要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大方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学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征和现实状况。(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3)文艺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原理、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4)中国古代文学(5)中国现当代文学(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旨在培养具备相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和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学创作、新闻等工作的专门人才。(7)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金融学金融学现在是个很热门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的是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就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2)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就业方向: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相关工作。(3)投资学: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国际投资、企业投资等几个研究领域。就业方向: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形式证券投资;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4)保险学: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还有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等。(5)公司理财(公司金融):利用各种分析工具来管理公司的财务。就业方向: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也可以在金融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三、法学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区别: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是两个方向有较大不同的专业。法学硕士属于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法律硕士则属于专业学位教育范畴,法律硕士教育更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报考条件不同,报考要求不同法学硕士:通常要求本科阶段是法律专业,招收同等学力的非本科生较少。法律硕士:又分为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两种,前者之前在高校学习的专业需为非法学专业(专业代码0301的毕业生不得报考,即大学学习的专业不能是: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后者之前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毕业生可报考。(2)录取考试方式、考试试题不同法学硕士是全国有资格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各自单独命题(除公共课外),法律硕士是通过全国法律硕士专业试点单位联合考试来招收的(3)教育方式、培养目标不同法学硕士专业划分较细,研究领域一般只有一个方向,但研究有较大的深度。四、新闻传播学主要学科方向简介:(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业务研究、新闻史研究。(2)传播学:主要包括:传播理论研究、媒介文化研究、传播史研究。(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研究、新媒体研究。(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主要包括:广告传播理论、广告运作与管理、品牌传播、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实务。五、管理学学科方向如下:(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2)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等方向。(3)公共管理类:包括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4)农林经济管理(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六、教育学主要方向如下:(1)教育学原理(2)课程与教学论: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小学教育和数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等专业,适合本科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来选择。(3)教育史:主要是梳理教育发展的历程,并从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一般分为中国教育史方向、外国教育史方向、比较教育史方向。如果考生有史学专业基础报考这个专业比较好。(4)比较教育学:研究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5)学前教育学:主要研究入小学前年龄段(0-6岁或7岁)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及成长、各种形式学前教育组织与活动、不同区域内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6)高等教育学(7)成人教育学(8)职业技术教育学(9)特殊教育学:一般以学龄特殊儿童为研究重点,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或设备,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进行培养和教育。(10)教育技术学:专门培养从事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软件开发、教育过程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和远程教学组织的专门人员。七、医学医学的一级学科设置数量相当多,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等。在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多个专业。报考须知:(1)医学专业不是与医生职业一一对应的。很多读了医学专业的人不一定就从事医生职业。如果就读“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一级学科下设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你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营养师。(2)医学专业除了成绩的要求外,对考生填报还有一些限制。因此在选择医学类专业时,还要特别注意体检要求。比如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不招收“左撇子”的考生。就业前景:(1)临床医学:如果说临床医学就业难,很多时候是毕业生自己局限了求职范围。除了到三甲、二甲等医院就业以外,医学类专业的同学还可有很多不错的发展方向,比如,基层医疗工作单位、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师、健康知识普及等。(2)药学行业,前景看好(3)新兴行业,前景广阔:一些新兴医疗行业,社会需求强劲,就业前景相当光明。比如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等。另外,口腔医生也是社会紧缺的专业人才。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发展方向,基本上有两条路线:(1)纯技术路线。信息产业是朝阳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2)由技术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由技术人才转型到管理类人才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九、土木工程学土木工程主要包括基础学科与理论、工程材料、工程分析与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经济与管理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其研究对象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各类结构物。主要方向如下:(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市政工程(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6)桥梁与隧道工程(7)土木工程建设与管理(8)土木工程材料十、建筑学相较其他理工学科,建筑学更强调人文修养和理性思维的结合,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和造型能力。部分学科方向如下:(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客观规律和创造性构思,建筑设计的技能、手法和表现,建筑设计是该方向的主导环节。(2)建筑历史与理论:主要研究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理论和流派,与建筑学相关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等。(3)建筑技术科学:主要研究与建筑的建构和运行相关的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等综合性技术以及建筑构造等。(4)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律,通过空间规划和设计满足城市的基本功能和形态要求,展现城市的整体形象。土木工程学与建筑学的区别:(1)建筑学是研究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学科,建筑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建筑师。(2)土木工程学习怎么去建造的学科,具体以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培养结构工程师和施工技术人员。以上十大热门专业是否有你要报考的呢?除了专业的热度以外,大家还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身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而选出适合自己的考研专业。关于院校专业选择的话题,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互动,说出你心目中想要报考的那个专业。
马上博士就要开学了,接下来的四年对自己来说是一段新的开始。回想三年前的考研经历,感悟颇多。首先我想说,能下定决定考华师的同学们,你们真的很棒,华师文学院学硕考的是大综合,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在这,我仅把我当年考研的经验,结合我这三年学习到的知识,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帮助大家排排雷,少走点弯路。我是提前一年半开始备考的,总的来说,考研只有两个字,坚持,请你们一定要坚持!你们自己想啊,本来考研能坚持下来的人就不多,华师这个大综合坚持下来的人肯定是少之又少,你们这一年坚持下来了,你们就已经胜利了一半了。考华师,我们一定要对它的题目分值分布非常了解,大体如下:了解了初试分值分布以后,我们要对自己这一年的复习有个整体的规划,我当年的复习规划大概是:3月到6月,一轮复习,重点放在专业课和英语。暑期,集中时间强化复习。9月到11月,重心放在专业课和政治。11月到12月底,冲刺期,主要抓重点,模拟题。下面,我就公共课和专业课分别具体谈谈如何备考。先说说重中之重的英语吧,我本身英语底子还可以,当然都是啃高中的老本了。大学我也没怎么学英语,水平大概就是六级裸考500分的水平吧。英语我是一开始就开始准备的,前期就疯狂背单词,我用的是《恋恋有词》,这本书我比较推荐的原因是它把单词有个分类,而且还有例句,背起来比较轻松。在背单词的同时,我还买了一本《英美外刊精读》,1至2天做一篇精读,我是认认真真的全部做了一遍精读,这对我的长难句和阅读的帮助很大。单词我是到6 月份,总共背了3遍,然后自己总结了我自己背的不熟悉的又背了很多遍。接下来就是疯狂的做真题了,真题我是近十年的做了大概15遍左右吧,以至于我后来都记得答案了。我英语自己是有一本单词本的,所有的单词、长难句我复习过程中觉得重要的都写在上面了,最好还是要有一个自己的笔记本,这样后期复习也比较方便。政治就是9月开学紧跟肖老师,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然后可以再买些其他老师出的卷子,我是市场上能买到的全部买了,但是我只做选择题,除了任汝芬的我实在做不下去其他的我都做了很多遍。下面说说做让人头疼的专业课,我初试的成绩不太理想,我这个经验相对来说也是我自己的自我反省吧。我也有点后悔,研友找了新祥旭的学姐一对一辅导,学姐跟她讲课的时候我在自己搞,她直接用的资料,我瞄了下整理的太好了,她初试第二,不过好在我也上了。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来,不要逞能。专业课涵盖的范围较广,分别是: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4 卷本),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第 1-4 册),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也可以使用最新的马工程版本,效果大同小异)文学原理:《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批评原理》,王先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语言学:《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概论》,邢福义、吴振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家看到这么多的书目一定不要害怕,考察的范围广,科目多,那么每一门课考察的深度就一定不会太深,所以我们需要的就是掌握到每一门课考察的侧重点,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以保证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大于华师的出题跨度的。就我自己而言,最开始我是把所有的书都看了两遍,看也不需要记住多少,但是看书的时候你一定要让自己认真再看,而不是只是在看书而已,看书的同时最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笔记。最初开始的两门试文学原理和古代文学史,一个是因为这两门课的分值比较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两门课难度较大,特别是文学原理,因为文学原理纯理论方面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精力。所以我认为文学原理还是比较重要的,需要早一点复习打基础。考文学专业的同学,刚开始复习专业课的时候要把重心放在文学史(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原理上,自己经过1-2轮对教材的通读整理后,时间也差不多到了暑假。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进入复习的第二阶段了,可以看看华师的往年真题。真题在华师备考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试着看看历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考题:当代文学:革命历史小说(2012)元小说(2011)文化散文(2010)政治抒情诗(2009)新历史小说(2008)寻根小说(2007)新写实小说(2006)“根本任务论”(2005)归来诗人 (2001)新女性小说 (2000)十七年(1999)“三突出”(1998)中间人物论 新写实 (2001 1999) 新生代诗人(2000)现代文学:问题小说(五四时期)(2013 2002 2001)七月派(2011)京派小说(2010)爱美剧(2009)九叶诗人(2008)闻一多的“三美”(2006)人的文学(2010 2007 2005 2004 2001)战国策派(2004)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 精神奴役的创伤(胡风)(2003)孤岛文学(2001)创造社(2000 1998)左联(1999)可以发现,华师老师的出题是有所侧重的,哪些章节老师喜欢考,哪些章节考的很少甚至不考,我们都是可以通过真题分析出来的,再者就是老师出题的侧重点很大程度也与这位老师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有关,这可以通过翻阅相关论文文献总结,这一步可能对目前的你们来说有些难度,但是学有余力的同学还是可以关注下的。通过分析真题,我们可以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的备考,考文学类的语言类的复习不用太着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考的都很基础。我当时复习的时候喜欢每天给自己定目标,什么上午看文学史看多少,下午看文学原理看多少,完成了我就去休息,完不成有时候我也会去休息。暑期到10月这段时间,是考研的关键时间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后期复习的压力大小,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想想今天学了没有,学了那些东西,这很有效果,因为你学了多少只有你自己清楚。10 月以后,在专注专业课的同时,要把时间合理的分配给政治了,剩下的2个月,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坚持,坚持,再坚持。最后我想说一句,考研就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每个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你能跑多远就看你付出多少努力,也许考研期间有几次你会觉得很难坚持,没事,你要做的只有坚持,坚持才有可能成功,你不坚持不看书在那焦虑、担心,怎么会成功呢?你们要记住,你们永远比你们自己想象中更能吃苦,也永远比你们想象中更优秀更棒!(本文来源知点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四川大学中文系从2019年(2020届)考研开始改革,改考大综合,考试科目从原本的635和914变为635和915。915中国语言文学这一科目的考试范围具体可以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官网上查看,这一科目涵盖了中文系本科所有专业课的内容。范围的扩大自然给复习带来了难度,仅从复习量上来看学习任务就远重于从前,且四川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中文系的实力也在全国前五的水平,再加上中文系招生人数比起其他同水平院校稍多,报考人数自然也很多。据说2020届考研全国有四万人报考四川大学,考研难度可想而知。1.考研外语1)考研日语因为我在大学期间自学了日语,所以考研时选择了203公共日语。考前准备期间我搜索了一些与考研日语相关的资料,我发现在网上各种资讯中比较普遍的一个回答是:考研日语的难度在N2—N1之间。而根据我的亲身感受,我认为考研日语的难度跟N1差不多,而不是N2—N1之间。这个难度指的不是单纯题目的难度,而是范围、知识上的难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一张考卷上有一个N1才学过的知识点反复出现了好几次,基础知识部分中出现过,阅读题中出现过,翻译题里也出现过,如果只是像其他人所说的,N2—N1的水平就足够的话,怎么能应付多次出现的这个知识点呢?就算是学够了N1的知识点,也不一定全都能记住,有时候学过的知识,忘记了,在考场上再见到也就像新的一样,更不要说学完了N2就去考的了。考研日语203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翻译(日译中)和作文四道大题。基础知识一共有20道题,个人认为13—20题较简单,可能令人纠结和困惑的是1—12题。1—12题是选择一个选项去填长篇文章中的空,可能会考助词的用法,可能会考动词的变形,考查得较为琐碎,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虽然都是基础知识,但有时越是基础越是容易混淆,个人推荐用书是备战日本语能力考时会用到的新完全系列的文法书,这套书后面文法形式整理部分会对这道大题有很大帮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文。如果说其它题目是考查你对知识的掌握,那么作文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运用,这是最难的。我们可能读得很顺畅,从日文翻译到中文也很顺畅,但下笔去写东西是很困难的。针对作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熟练掌握单词文法的基础上多多写作,而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运用知识,两者互相促进,实际上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2)考研英语在不确定选择考研英语还是考研日语的时候我也准备过考研英语,总体来说考研英语难度较大,但从小到大的考试经验告诉我,无论是什么样的英语考试,最重要的永远都是词汇量,去问100个人,99个人都会告诉你去背单词,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如果不喜欢干巴巴地背单词,建议多做阅读题,遇到不认识、不确定的词就圈出来,做完之后查词典,查完了再背,这样循序渐进地背诵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考研英语推荐张剑的黄皮书,在词汇方面也可以使用考研英语红宝书系列。2.考研政治考研政治由于现在有很多专门做这方面课程的老师,比如新祥旭,复习进度和用书之类都可以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在这里简单分享一些我个人的亲身体会。第一点就是做题技巧有时候更为重要,如果高中时是文科生,在知识掌握和领悟方面可能会优于高中时学理科的同学,但也容易受高中时做题思维的限制,我们要知道考研政治的做题思路跟我们高考文综是有很大不同的,关于这一点要通过多多做题去体会,有的机构、老师在这方面也会有讲解,注意一定要认真听这一方面的内容,切忌埋头背书,不要认为把书背好就能把题做好,背书当然很重要,但也要掌握技巧,才能自如应对考试。另外一点就是要有条理,有框架,简单来说就是要知道自己在学的是什么,这句话并不是废话,因为真的有很多人就是稀里糊涂的。3.专业课1)915中国语言文学川大从2020届开始改考大综合,改动的就是这门915,考试范围扩大了,复习起来可能会有下不了手的感觉,所以建议大家在新祥旭报个一对一的辅导班由直系学长学姐带你,会轻松很多。但在这里我最想说的就是不要抱侥幸心理,考试中没有所谓重点,什么都有可能考,什么都可能是重点。任务繁重,虽然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有所偏重,但我认为应该尽量把所有内容都至少过一遍,有的如果实在记不住了,留点印象也是好的,毕竟考试不完全是平时努力,还有临场发挥的部分,如果平常学得到位,有的题还是能写上几行的,毕竟我们考的是语言、文学,这些知识都不是固定、僵硬的,而是灵活的,并且是互相贯通的,这种心态我们也要应用在平常的复习之中。也许有的人面对如此之广的考试范围会感到头痛不解,但我认为所有考查到的知识都是必要的,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认为你还是不适合继续走求学的道路,尤其是中文系。在这里多提一句语言学的复习。个人认为语言学、现代汉语的内容是最简单、也是最有趣味性的,但它同时也有很琐碎的一面,有的概念你可能很难分清,最开始你可能觉得自己学明白了,但转眼你又困惑了,在这里我想提醒各位,语言学它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遇到困难要多给自己举例,况且参考书上本身就有大量例证,好好利用并认真体会,在生活中也要对各种语言现象保持高度的注意,这并不会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负担,而且这种敏感是你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本身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我相信大部分中文系本科生在学现代汉语的时候都应该是最轻松也是最愉快的,首先是因为它与你日常生活相关,你会想“怪不得……”;其次它也可能会打破你原有的认知,你又会想“原来……”“居然……”;另外,它还能够给你提供更多看事情的角度,不过具体的需要你自己去体会。915主要会用到的参考书较多,在这里按照学科分类介绍:首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建议使用钱理群、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建议使用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建议使用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搭配川大本科所使用的教材《中国文学》四本书(刘黎明)。语言学和现代汉语我使用的都是川大的教材,《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同时也可以参考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推荐使用王力《古代汉语》;比较文学使用曹顺庆《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建议使用川大教材《外国文学》、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龚翰熊《欧洲小说史》。另外,对于中国语言文学来说,参考书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和阅读。脱离自己的认识,只谈书本上的内容,就会使答案看起来过于空泛或过于机械,缺乏灵魂,而答案只有与自己的认识、评价相结合,与原典相结合,才会显得丰满和充实。2)635文学评论写作635文学评论写作和往年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主要的题型是填空题、名词解释题、论述题、文学评论写作,还有一道是古文翻译题,会给一段古文让你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出其中蕴含的观点和理论。主要的参考书是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现代西方批评理论》也可以作参考使用。后一本书是主要理论家的生平、作品和原典选读,《文学理论基础》每一章节的最后也有大量的原典选读。个人认为原典选读的意义在于更准确、更具体地认识理论本身,如果说章节里的内容是一个框架,对原典的阅读就是充实、细化这个框架的过程,你需要借助原典选读去更好地理解章节中提及的理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论述题部分,有时会考到与当今社会文化现象有关的内容,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在吃透书上理论的同时,也需要对身边的现象多加注意,一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二则在答题时也不会使答案显得太过笼统和空泛。以上内容不仅是一些方法上的建议,也为各位提供一种心态上的参考,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公布了2021年的最新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发生变化20年,中国语言文学各专业都考708汉语基础和808中国文学史。21年发布改考信息:*文艺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与比较文学考715中国文学史(含古代、现代、当代)+839文学理论*语言学和文字学考察708古代汉语+808现代汉语。即今年文学类与语言类分开,文学类考同样的,语言学类考同样的。二、2021考试大纲1、839文学理论主要考核文学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有关内容,综合测试学生关于文学基本规律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影响文学创作与实践相关因素2、715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从先秦至当代发展进程中所包含的作家作品、各种文体、文学思潮、创作流派,及与此相关的重要文学史现象和文学变革趋势及发展规律。3、808现代汉语综合考查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测试考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考试范围包括:现代汉语概况、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五个部分。4、古代汉语综合测试考生在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五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实践能力。改革后最新笔记已上架至淘宝店铺【梦之扬考研】三、改革后最新参考书目推荐三、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各个专业报考人数统计复习问题,欢迎留言。
史料学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主要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史料学与考古学、文字学、档案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关系。21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献史料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史料学向现代文献学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学术规范的确立和学科发展本身的内在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赵稀方认为,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一个学科的发展必须要有史料的基础,才能有效推动史料学学科的发展。目前史料学在向现代文献学转变,史料学的转向实际上是学科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很多现当代的文章缺少史料的支撑,导致文章的学术性并不强,而现代文献学的提出扭转了这一现象。现代文献学同古代文献学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报刊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资料,而古代文献学里没有报刊的研究。另外,现代文献采用白话文,这也和古代文献不同。总体来说,史料学有了理论方面的提升。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认为,在学科竞争性发展、跨学科发展态势下,当代文学研究、批评研究乃至一般学科学术基础的奠定和夯实,必须首先重视或自觉回归到文献资料的基础建设上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即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1世纪以来,从以批评为主到史料偏重的这种当代文学研究生态的面貌变化,成为史料学转向的突出现象。史料学的转向使当代文学史的学术合法性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也有了立足当代、整合现当代文学史及其研究的理由。同时,当代文学史的成立标志着一种相对独立的学科专业最终形成,这就有了学科自觉和学科间影响互动的现象。通过史料学的转向,很多研究者开始注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刘福春表示,现当代文献,特别是当代文献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延长的时间。与封闭的古代文学不同,当代文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当代文学文献不仅有过去时,还有现在时和将来时。作为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并且继续发展下去的当代文学,其文献整理工作不仅是对渐渐远去的历史的发掘,还要保持同步并持续跟踪。二是区域分隔与不断扩大的空间。随着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关注,当代文学的边界又不断向海外延伸,几乎扩大到了全世界。这些都给当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多维度探讨史料研究21世纪进入到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吴俊表示,理解新媒体与史料研究的关系,不能仅仅局限在工具与研究对象(文学生产资料)的关系层面上。在最基本的意义上,作为文学生产资料的史料与新媒体的关系相对简单,随着文学生产力的提升,文学生产资料的有效利用及新的功能将会因新媒体而获得全面开发。事实上,史料研究因得益于工具便利及系统支持,已经促成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生产效率的空前提升,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各种学术史料数据库、音视频等巨量内容储存系统。但史料与新媒体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史料研究并不是单向地受益于新媒体的恩惠。这是因为在文学生产力的解放意义上,史料研究与新媒体功能达到了精神性的契合。史料研究也是生产力解放的支持力量和保障机制,并以其内容服务赋予了新媒体在学术生产链中的保障地位。在史料学研究中,如何处理好史料和研究之间关系的问题?赵稀方认为,学术研究如果没有史料支撑,就不能称之为学术研究,但仅有史料也无法真正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史料,应该把史料和学术研究、叙述结合起来;注重对史料的运用,在史料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历史观和学术观。报纸副刊在文学史料研究中体现了重要价值。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武军提出,学界对报纸副刊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史料发掘的学术创新性,文学史观变革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党报纸副刊,开展有关现代文学思潮和发展脉络的叙述,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历史叙述。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美娟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每年高考来临之际,总有很多家长纠结自己的孩子该如何选大学,如何挑选专业。很多家长和同学觉得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在近几年是个热门专业,但是又不了解具体情况,在这里可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万金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到底是什么样的。一、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中国文学、文字的精华内容,例如赏析古今的诗歌、小说、散文等。通过系统的培养,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可以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学理论功底。汉语言文学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写作、经典诗文诵读等8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和美学、中国当代文学史、民间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4门专业方向必修课。所以,这个专业要学的东西也是覆盖面很广的。二、你是否适合这个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热爱文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爱好读书写作,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能力。那么,这个专业对于你来说是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另外,从就业角度来看,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教师行业,那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你对文学没有什么兴趣也没有什么领悟能力,甚至作文很少及格,那么也许这个专业就没有那么适合你,如果还想要报的话,就要慎重考虑一下了。三、读了这个专业将来能从事什么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基础性人才,就业范围比较广泛,所以总被大家笑称“万金油专业”。但是如果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却什么都干不好”那就错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练就的是文字功底,只要是从事与文字能力相关的工作都可以做的有声有色。例如党政机关、科研单位、报社、广告公司等,在其中担任秘书、干事、记者、编辑都可以。另外,如果继续深造或者选择当专职作家也是很好的出路。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保研率和考研率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比例是很高的。四、要读这个专业,选什么大学比较好?一般首选“国家重点学科”。例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这一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该学科覆盖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等二级学科。如果想要考研时调整方向,报这几所大学是最佳选择。但是如果分数不够,还可以选择山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这样的二本院校,其中这两所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重点学科,也可以培养出优异的学生。当然,除了以上所说,还有很多院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样的名牌院校还有渤海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普通二本院校。所以,无论你分数高低,如果真的很想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还是有很多学校可供选择的。以上就是一些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简单介绍,希望能够对想要报考这个专业的小伙伴有一定的帮助,最后祝大家梦想成真!
2021考研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不少同学已经准备的如火如荼了,严老师发现跨专业考研的人很多,不管是跨考的工科,还是跨考的文科,还有跨考的英语语言文学类的,什么样的都有,不过跨考的考研难度不同,需要的分数也不一样。文学是考研十三大学科门类里面国家线最高的,2019年的国家线是355分,考研必须要过最低的国家线,要考名校,分数线还是很高的,一般华南理工大学的分数最低是370+,如果是跨专业考研,初试分数最好高一些,不如复试压力很大。文学考研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一般文科的书比较多,重点比较难把握,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个考过的研究生学长学姐指导一下,效率要高一点。想找学长学姐指导的同学可以留言咨询。
为什么要考这个学校呢?是在我去过南京之后,游览了南京师范大学,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学校了,所以大家无论是选择专业还学校,都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这样我们才会有动力去学习它。我大概是从2017年3月开始复习的,一直到2017年12月,每天都是6点起床,晚上11点甚至12点睡觉。既然大家选择了考研,就应该努力,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而错失心爱的学校,这样一年的努力就白费了。我报考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专业,虽然我本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但选择现当代文学还是在大三才决定的,现在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推免生越来越多,所以还是希望学弟学妹们早一点确定好专业和学校,早点开始复习,赢在起跑线上。一、专业课我是从3月开始复习的,寒假的时候正好在过年估计大家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学习,复习的初期主要是熟悉课本,熟悉整体脉络知识框架,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宏观与整体的把握。这样才不会对学习的知识造成混乱。建议大家在暑假之前也就是6月份看完书,掌握整体脉络。暑假要开始第二轮系统的学习。但是刚开始复习不久,考试书目就公布了,我发现换了参考书,所以提示学弟学妹,每年的7-9月是各大院校公布招生简章、招生人数的时候,一定要时刻关注学校官网,及时获取考研信息。当面对学校更换参考书的时候,一定不要慌,因为所有考生都是一样的,大家又是同一个起跑线了,尽快购买考试书目,找到复习资料才是你应该做的。我确实有机会可以重新选择,可以放弃南师,但为了坚持最初的初心,我想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坚持到底。之后就是两个专业课交替复习,不要出现偏科的现象,这样才不会拉分。南师大官网上有公布参考书目,同学们可以自己查看。出的题并不偏,都是基础的知识,而且每科比例也差不多,但是考试的范围比较广,这就是学校考察你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把握。最好是知道哪个作家的作品、年代、特点、时间、作品特色等等。专业课中出现的作家我大致都看了一遍,建议同学们有时间可以看看,把作品和专业课结合,这样对专业课的内容更容易熟记,也更容易掌握。除了课本的重中之重,课外的延伸也是必要的,10月之前如果专业课书本已经过了三遍,我是建议结合书本适当看一些课外的书,比如钱理群的现代文学史、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王富仁、陈平原、陈晓明、程光炜等人的论文,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后期可以结合资料看知识点,看了叶立文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辅导习题集》(绿皮的)的现代部分,圣才上洪子诚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黄皮的),这些资料都是帮助我们理解的,不是用来背诵的。二、心态心态在考研中是最重要的,考研不仅是信息战更是心理战。大四的时候会有很多事情打乱我们的复习节奏,这个时候一定要稳住,不要害怕与烦恼,因为你的对手也是这样,在心理上战胜他们,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近日,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学者共聚长沙,举办了一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漫谈会。与会学者围绕“经典作家、中国革命、世界视野”、“史料与理论”、“现代文学研究范式”、“中国经验”和“学术共同体”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以下是此次漫谈会记录稿的第三部分。漫谈会现场严靖(武汉大学):今天的青年学者漫谈会很不一样,因为我们都心知肚明,很多会议都是很多带有官场性质的排资论辈罢了,如今无论是研究范式、研究思路,还是学者之间的关系都有点隔阂,这样的漫谈会很有意义。我最近几年在做的主要是1940年代文学转折、知识分子还有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如果承认我们现在中国经验的提出主要还是因为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从中汲取相关的思想、第三世界或者说后殖民的思想反过来考察、衡量、评判现代文学研究,如果用居身于现在的中国经验来研究1949年以前的东西,这如何可能?这是我比较困惑的。我的研究感触可以用八个字归纳:事大于人(革命视野大于作家),人推动事(人的主动性)。当我们用一种强势的或者说时髦的、先锋的前沿理论,来思考不同时代的文学研究,这是否是一种仗势欺人?第二个我想说的是,我们对现在普遍存在的知识性研究过甚的情况是不满的,于此召唤人文性、思想性,还是要回到知人论世的。然后想谈一谈现代主义的地理属性的问题,现代主义的空间,可以延伸到很多思想的问题。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主义可以说是西化的思想,意义不在于纠结它是外来的还是内在的,我觉得有意义的是这本身就是属于中国经验的一部分,把理念融入历史和现实。杨姿(重庆师范大学):刚刚几位老师都提到了“回到生活”,乍一听,这个诉求很切合时代命题,我们不难发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学术的内部繁殖导致研究日渐显出“知识与道德的分离”的倾向,所以“回到生活”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知识分子的研究行为,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不过是一种职业而已;另一方面,将研究视为一项职业,必然会认同研究内容的科学化、实验室化,更直接地讲,就是人文学科的智力游戏化。虽然我可以理解,这是自文学告别八十年代理想主义之后的正常反应,但是,我仍然感到这样的看法与我们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选择存在着必须正视的距离。第一,现代革命与封建起义的差异之一,便在于走向革命的先辈并非由于生活所迫,而是基于生活需求以上的理由选择革命道路,同样,文学革命先驱也是如此。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不单单留给我们关于革命的知识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文学事业投身革命运动的理念,以及这个革命观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与冲突,那才是我们需要获得的经验。比如,关于鲁迅与托洛茨基这个话题,我的想法是一步步形成的,最初的念头是想要对鲁迅的“革命”进行去魅,找到他无产阶级革命观的由来与构成,于是发现了托洛茨基和他的《文学与革命》,进而认识到托洛茨基对于鲁迅的意义,恰恰在于他为鲁迅提供了对“文学革命”进行“再革命”的理由和方向。说到底,就是知识分子在社会革命时期对个人的文学行为的调整,它不是一个外在的阶级理论训诫,而是内在的思想进化,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因此,我的研究以对革命“去魅”为开始,最后以对革命“赋魅”为结束,所谓“赋魅”指重新提出革命的延续性,革命从来不是一个实体的存在,无产阶级革命观在二十年代对现代作家的吸引力也不纯粹是史学方法的优越性,最具感召性的是契合了现代作家的心理需要。知识分子最本质的传递性,就在于能够对时代变动作出及时判断并赋予超越式的预构,文学自然也不会僵化,而应具有对本体修正甚至否定的功能,即不断革命的必要性。当今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重建时期,并不是一个“非政治”的时代,研究文学的人与研究对象保持最基本的关联性,也只能是对革命经验的继承。第二,中国革命的话题一直被处理成区域问题,这是由种族-文化传统塑造的,实际上,中国革命的问题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从空间来看,现代中国的反殖民运动与全球殖民化浪潮是一致的,无论多么民族化的诉求,其实都是在一个殖民链条的背景中呈现出来,当然,这种一时一地的变革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总而言之是共生系统的反应。目前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重新整理出这种革命经验对于世界进程的作用,反过来,也是构建新的全球格局的一种途径,今天的世界格局便是这一延长线的产物。从时间来看,现代中国的思想动荡与传统中国朝代更迭的状态极其相似,每逢民族精神涣散,总有思想家对旧文化旧思想进行再阐释,比如晚明、清代的一些学者反复解读儒学经典,他们为什么要在时间中逆流而上寻找意义,并不是要回到过去,回到“三代”,除了缓解大众恐惧革新的心理,寻求“传统中的变革”作为依据,更重要的是提炼和重组适合当下的经验。德里克说过,拒绝革命,就拒绝了理想,对未来就没有了期望。对将来的预期,是历史意识的一个部分,没有了这种预期,就没有办法对过去赋予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革命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永恒关系中,它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实践。邢程(浙江大学):我曾经幻想过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存在,但事实后来证明,一个纯然的民主社会是很难真正有效或者成功的。所以特别感谢宝林,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我想我们也不是来就具体的学术问题进行交流的,只是真诚地,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经典作家,我算是沾边,毕竟做鲁迅(研究)出道,现在仍然在出道的过程中。但是我现在也不大说自己做鲁迅了,上半年找工作的时候,有些单位会说,你的领域太窄了。所以这个教训,也顺便分享给在座即将面临这个问题的同侪。中国革命,非常惭愧,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似乎尚未在我的任何学术文章中出现过,所以暂且不表吧。世界视野,本来我对此也觉得无甚可谈,但是刚才熊权老师讲到的那个孙犁研究的例子让我想到一个事情:有些东西,到底是古今的问题,还是中西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它认定为前者,是不是可以剥去一些立场方面的执念?熊权老师以后就是邱老师的宏论。邱老师的宏论让我很害怕,因为他讲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在自己的研究中思考过,所谓“学科重置”、“中国经验”等等。我比较认同接下来李国华师兄讲的,我们往往是找一个能满足智性挑战的快乐的东西去做,觉得有趣,有快感,而已。这一点是让我能在这个行当里做下去的,最长久的因素。我自己没有学科的整体性焦虑,但是我刚才发现似乎许多同仁有,大家想要“方法论”的更新。但我自己的经验是,你面对材料、文本、理论,你与之肉搏,然后有问题有新解,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所谓“方法”,是从“对象”里来的,是实践来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否则空谈“方法”,“方法”就只是一个口号,这个样子下去,做什么都是硬做。但同时我也觉得自己很“悖论”。我其实对整个时势是很焦虑的。我非常——如果不是最——关心时事,经济的金融的政治的……我甚至会去“自学”相关方面的东西。但是这些关切和焦虑会被我自然地排除在我的学术研究之外。关于我的研究对象鲁迅,我比较反对在他那里找一个系统性的东西。系统性恰恰是他没有的。鲁迅的根柢是什么呢,我自己觉得是一种美学上的东西。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既然是漫谈。作为“青椒”我现在也面临上课的问题,那么我教学生什么?想来想去,其实无非三件事:知识、方法、审美。三点要并重,但最后一点我觉得现在的情况就是灾难。文学专业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但我们领域里可能很多人都不具备文学感受力。我最近看了一些当代的东西,我觉得当代文学写得确实比现代好啊,整体来看。尽管我们好像一直有一个秘而不宣的学科鄙视链,好像现代就比当代高。然后最近王安忆被弄成“驻校作家”,在浙大开系列讲座,我就夹在许多学生中间一次次听下来,觉得挺受益。这个意义上我也是想要“回到历史现场”,什么历史现场呢,就是一个真正搞创作的人,Ta怎么阅读,怎么写作,真正投入写作的时候,那个微观的状态是怎样的,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事。仲济强(北京师范大学):我一直都很虚无,始终有一种无意义感。其实也没什么可讲的,就随便说两句。国华师兄提到国族认同与世界性的问题,认为在窑洞里生产出的恰恰是世界性的。我很有同感。一方面,认同首先源于吃饱饭,另一方面,世界性的东西往往产生于地方性之中,甚至往往产生于我们每个人最切身的经验之中。正是解决了窑洞里的农民的吃饭问题后,陕甘宁边区政权才促生了农民的认同,进而生产出了世界性的中国经验。中国一直在发展,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由于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拥有量的差异,不同阶层之间似乎分化越来越明显,平时感觉不到,当面临一些公共事件的时候,原本安静的朋友圈往往就纷纷站队,分属于不同类的人,似乎已经很难相互沟通了,同样是活生生的生命,却往往缺乏一种共同感。这种感慨有点大而无当,暂且打住。说一下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我刚转行学现代文学的时候很无知,那种无知是意识不到自己无知的无知,后来慢慢意识到自己无知了,又发现了自己的边界,很难挣脱,到现在也还很无知,一天到晚总在焦虑自己的知识结构问题。就写论文而言,有很严重的路径依赖,很难在写法上有突破。在我就读的学校里,同一专业的人大都单干,也没有多少有效的交流机会。后来,去听了哲学系、社会学系的一些课程,才突然像打开了一扇窗似的。由此,我就很有感触。我们一直把自己封闭在铁屋子里面做鲁迅研究,单干久了,往往缺少一种开放的态度,而且和一个对象呆在一起太久,视角也会固化,自然无法做到视域融合。我研究的是关于周氏兄弟书写方式的现代变革问题,涉及到语言问题、思想问题、社会问题、历史问题,很复杂,需要有一个打破现有学科体制的大的人文学的视野去处理。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还没太想明白,只是一味用概念来推动问题,论述过程有严重的去语境化的倾向。也就是说,鲁迅说的某句话本来是针对某个现实问题说的,但是被我截取出来,用哲学概念一分析,纳入到重新组织的话语体系之中,似乎把鲁迅纳入到世界思想史的坐标中去定位了,但却容易远离这句话在原初语境中的意涵。后来,我进一步读了一些其他学科的书,也受到在座一些朋友的启发,慢慢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我现在觉得,要把思想问题谈明白,还是要重构书写时刻的场域,重建书写者置身其中的论辩光谱,在这个基础上,来谈鲁迅给予我们的中国经验,来与世界其他场域中的地方经验共振,以达成视域融合。这个漫谈会关键词是中国经验、中国革命、世界视野,我觉得这三个维度对周氏兄弟都很重要。周氏兄弟一直反感别人称他们为文士,也就是说,周氏兄弟书写实践的初心并不是为了达至一种纯文学性的目标,而是有很自觉的社会关切,跟我们现在时代人的关切不太相同,我们大都关切自己买不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对于周氏兄弟而言,这都不是事,周氏兄弟在北京有两套四合院。中国问题、革命问题都是他们思考的重心所在,甚至形塑了他们书写实践的表达形式。在中国经验、中国革命的视域下思考周氏兄弟的散文书写,可能比用后设的纯文学理念从周氏兄弟的作品中强行提纯文学性要靠谱得多。至于世界视野,我想,周氏兄弟的世界视野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甚至都不需要研究,大致翻一下周氏兄弟的购书记录就能明白,他们当时读的外国书有多少,我记得某一年日本刚出了托尔斯泰全集,周氏兄弟当年就买了一套,这种接受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至少我自己觉得,周氏兄弟所读的外国书,我连二十分之一都没有读过,为此,我就很惶恐,在这种情形之下,我怎么研究周氏兄弟呢?在阅读量远远低于周氏兄弟的情况下,怎么重建周氏兄弟的世界视野呢?反正我觉得,挺愁人。我就先说这么多。在日期间的鲁迅自由讨论邱焕星(江苏师范大学):因为刚才大家对我的发言反应激烈,提出的问题都主要指向了我,所以我先回应一下大家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刚才有人质疑我说的学科重置,是不是陷入了宏大叙事的一元霸权,因而就取消了个人兴趣和其他研究的问题。我觉得这只怕是对我的误读,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对我影响很大,我本人是一个多元主义者,支持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我觉得这其实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作为个体,你尽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但作为一个学科,如果整体没有方向感,缺乏反思,尤其是漠视当代中国四十年巨大变迁和世界体系变动的话,那只怕是非常成问题的。刚才有的朋友用言语挤兑我,我觉得研究不是辩论术,你即使驳倒了对方,但问题还在那里,等着你去回答。我觉得最悖论的,就是当前有些研究者倡导历史还原,强调科学求真和知识化,但他们试图还原的那些人,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恰恰当时在搞革命、参与现实实践,我想这是我们必须反思的。现代文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其本质,如果丢掉了这个本质,我们就不是在研究现代文学了。其次,刚才做史料的朋友特别强调史学求真的意义,这个乍一听非常合理,但我想特别说明的是,这恰恰是有问题的。整个八九十年代倡导的历史求真,是以“文革”意识形态是虚假为前提的,因而“史学”具有先天的合法性、正确性,但是如果我们引入中国古代的“经学”思维的话,会发现这两者不过是两种认知方式。正如康德区分真善美,人类的诉求不仅有真,还有善和美,而这恰恰是意识形态和经学的核心功能,甚至意识形态能制造出“逼真”。其实,科学又何尝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五四时就有人提出“科学主义”的问题,即便我们今天最信奉的科学实证历史研究的鼻祖兰克,他当年倡导科学的背后,实际也有民族主义和基督教的背景。因而史料研究者实际一上来就认为科学是对的,而经学是错的,从理论层面来看,这两种方式之间不存在高下之分,只存在实践差别,我们正是因为“文革”实践的后果,才认为意识形态经学建构是错的。这点是我特别想说明的。李哲(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对史料的意义和价值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是,由近代史学科生发的诸多史料处理方法及其相关的历史观则需要在充分消化的前提下予以反思,尤其是对其背后的诸多预设性前提有充分自觉。在一次会议上,有历史专业的老师认为杨天石先生在1988年发表的《“中山舰事件”之谜》这篇文章对当下史学研究整体思路具有深远的影响。我自己在随后的阅读中也为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缜密的论证以及充满细节的生动叙述所折服。但即使这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性文章,在今天看来依然有诸多进一步思考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是作者得出的结论,而是其内在的方法和历史观念。这里仅举一个小例子。首先,题目中所提的“事件”一词颇值得重视。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的叙述非常倚重“事件”,如胡绳所写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即是用一系列“事件”串联起从1840年到1919年的历史进程,每一个“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咬合在因果关系的链条之中,昭示着历史发展的深层规律。这背后的历史观和叙述方式颇值得深入思考。由此来看,杨先生以“事件”为单位划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实际上对既往的历史叙述方式有承续性,而区别则在于,传统的近代史研究更注重“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即它们是在一个“历史运动”的进程中去审视“事件”,将“事件”视为一个大脉络的节点;而后者实际上把“事件”从历史进程中拎出来,作为一个内部包蕴着复杂信息的“历史现场”来处理。正是基于此,作者调用了大量日记、书信这些私人性的材料去勾勒其中的种种纠葛、冲突和来龙去脉,“偶然性”从“必然性”中不断衍生出来。这既是历史研究方法的变化,但其实也意味着历史研究者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在前者看来,“事件”仅仅是表象,而由此揭示的历史规律才是具有“本质”意义的“真实”。而后者则相反,他们会认为历史规律和进程都是抽象和叙述的结果,而那些错综复杂的、与历史当事人个人相关的、充满细节的信息才是“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我们在审视历史的时候,不仅要对前辈学者运用史料的功夫予以体会和把握,更要对他们赖以立论、叙事的历史观有充分的自觉。这需要我们小心地区分“历史材料”和“历史经验”之间的界限,具体来说,既要意识到“史料”的不透明性乃至叙述性,也要意识到抽象、叙述这些非实体的因素在历史中所起的“真实”作用。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回应一下有学者认为“世界视野”这个概念“太空、太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把“世界视野”仅仅视为成一个宏大高远的层面呢?在人们的意识里,确实存在着一个空间想象的等级,如“地方-中国-世界”,“地方”在“中国”之中,“中国”在“世界”之中——在很多学术研究中,“中国”甚至被视为“世界”的一个“地方性”空间。正是在这种想象空间的方式之中,我们才会下意识地认为,“地方”小于“中国”,而“中国”也小于“世界”,而“世界”之于“地方”乃至地方社会内部的“人”会显得过于“宏大”。但在我看来,今天谈论世界视野并不仅仅是引入一个更宏大的坐标,而恰恰是要打破“地方-中国-世界”这类充满等级的空间想象方式。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空间实际上处于复杂的交错之中,我们当然可以说中国在世界之中,但也会发现世界在中国之中,甚至在地方社会内部。或者说,中国乃至一个微小的地方社会本身都可能包含着“世界性”的因素。基于这样一种体认,我们可能需要调整自己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比如我们中国现代文学诸多青年学者讨论的“中国经验”,并不必然意味着是一种在世界大坐标中的“特殊经验”。相反,中国20世纪革命进程中的种种复杂经验是具有“世界性”或“普遍性”的。当然,这种“世界性”或者“普遍性”不是就一种抽象的原理层面而言,它其实意味着某种可沟通性、可理解性。“特殊的经验”可以通过文明比较彰显,但蕴含着可沟通性、可理解性的“普遍性”却需要对历史予以更为深入、细致和小心的把握。漫谈会最后在自由讨论与提问中结束,与会学者皆意犹未尽。即便是同时代人,走的或许也是异路。每个学者关心的问题,探求的历史纵深和精神广度各有千秋、各有差异。但是,同声处异而相应、意合未见而相亲,青年学者俱游良会,围坐圆桌而漫谈,会后各走异路,前辈学者谓之神仙会是也。(本记录稿由中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何蕊、邹诗雨整理,业已经与会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