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一、成就与挑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完善了我国学位制度,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通道,实现了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二是探索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三是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四是有力支撑了行业产业发展,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部分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五是探索形成了国家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高校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积累了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发展经验。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与质量问题并存,类别设置仍不够丰富,设置机制不够灵活,个别类别发展缓慢,培养规模仍需扩大,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三是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四是发展机制需要健全,在学科专业体系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凸显,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不够完善,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要深化,多元投入机制需要加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需要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仍需创新。二、发展与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各行各业的知识含量显著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更加需要高层次专业化教育。专业学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科技越发达、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越大,越需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大国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尚待突破的关键技术,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这些技术相当程度集中在科技应用和转化方面,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对我国公共卫生等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挑战。专业学位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适应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对人才需求多样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把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作为目标,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生在行业产业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各行各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国际上看,美英法德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专业学位发展,以职业导向或较强应用性的领域为重点,设置类型丰富、适应专门需求的专业学位,有力支撑其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国内外的需求变化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地位日益重要,必须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一般在知识密集、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或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面向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地位,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按照需求导向、尊重规律、协同育人、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机制,优化规模结构,夯实支撑条件,全面提高质量,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发展机制和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三、着力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1.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和授予标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条件,应更加突出鲜明的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指向,增强对行业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和针对性,一般应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明确的职业指向,所对应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已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应更加突出研究生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的程度,以及通过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2.健全更加灵活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管理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在现代制造业、现代交通、现代农业、现代信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增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试点,放权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自主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定期统计并向社会公布。改进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进入专业学位目录的机制,对于由高校自主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若已在高校形成一定规模,得到社会和行业产业认可,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知识体系,有长期稳定人才需求,招生就业良好,由行业产业、高校进行论证后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即进入硕士专业学位目录。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等也可提出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申请,基本程序与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一致。3.推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健增长。稳步扩大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布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支持学位授予单位将主动撤销的学术学位授权点调整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的重要内容,不把已获得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前置条件。推动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紧密服务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继续放权省级学位委员会承担本地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并注重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支持学位授予单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可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四、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明确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推动博士专业学位、博士学术学位的协调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深入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系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2.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标准。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一般只在已形成相对独立专业技术标准的职业领域中设置,该职业领域应具有成熟的职业规范和特定的职业能力标准,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且具有较大的博士层次人才需求。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3.健全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基本程序是:相关行业产业主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和学位授予单位提出建议,并提交论证报告;相关学科评议组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必要性论证,并提交评议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评议;评议通过后,编制设置方案,提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4.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快速提升培养能力。将产教融合和行业协同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优先条件,不把已获得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前置条件。完善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区域布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向专业学位倾斜,每年常规增量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专业学位发展。在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中探索招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步扩大规模。五、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1.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强化导师育人职责。大力推动地方领导干部、“两院”院士、国企骨干、劳动模范等上讲台,探索建立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制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推动培养单位和行业产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共享,各培养单位新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须有在行业产业锻炼实践半年以上或主持行业产业课题研究、项目研发的经历,在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每年应有一定时间带队到行业产业开展调研实践。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行业产业导师”,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2.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分类选拔,进一步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产业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推进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能力考核的有机衔接。推进设立用人单位“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鼓励行业产业、培养单位探索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制定标准,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具备较高创新创业潜质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推荐免试(初试)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支持培养单位联合行业产业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获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产业从业资质或实践经验,提升职业胜任能力。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表明研究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在专门技术上做出应用创新性的成果。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办法,推动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价。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并与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等支持政策相挂钩。破除仅以论文发表评价教师的简单做法,将教学案例编写、行业产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六、组织实施1.编制专业学位类别目录。专业学位类别目录由国家统一编制,主要用于学位授权和学位授予,每五年集中修订一次。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论证批准后,即在当年进入目录。专业学位类别一般下设专业领域。除临床医学等行业规范要求严格的类别外,专业领域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其清单每年统计发布一次。2.推进与职业资格衔接。发挥行业产业协会、专家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完善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准入及水平认证的有效衔接机制,在课程免考、缩短职业资格考试实践年限、任职条件等方面加强对接。推动专业学位与国际职业资格的衔接,促进我国专业学位人才的国际流动,宣传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中国标准,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3.强化行业产业协同。支持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明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比例。鼓励行业产业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导师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支持在职员工攻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鼓励行业或大企业建立开放式联合培养基地,带动中小企业参与联合培养。4.建立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遵循“谁提出、谁负责”的原则,提出设置专业学位类别的行业产业部门应建立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动态监测机制,每年发布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报告。依托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对各单位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真实反映。对需求萎缩、培养质量低下的专业学位类别,实行强制退出。5.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行业产业、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差异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生均拨款机制,合理确定学费标准。探索实施企事业单位以专项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订单式”研究生培养项目。引导支持行业产业以资本、师资、平台等多种形式投入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6.发挥专家组织作用。按专业学位类别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吸收更多实践部门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委员,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学位授权、招生培养、学位授予、质量保障、监督评估、国际合作和研究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行业产业协会、学会等第三方组织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积极作用。7.强化督导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部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专业学位质量效益与授权审核、招生计划分配等方面的联动机制。强化各省级学位委员会、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支持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质量指导和监督,办好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8.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强化专业学位对应行业产业部门的专业指导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省级学位委员会应根据本方案,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或计划,明确工作方向、思路和支持政策。学位授予单位应转变专业学位办学理念,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分类培养,出台本单位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体措施,切实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了这件事,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改革,促进师范毕业生从教就业。会议决定:在已对教师职业资格实行“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基础上,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并建立教师教育院校对师范生教学能力进行考核的制度。加快推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开展教师教育院校办学质量审核,审核通过院校的师范毕业生可免试认定教师资格,便利师范毕业生就业,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瞬间,教育类硕士上了微博热搜。先了解一下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聘为教师。教师资格证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设定的教师资格考试。自2015年全面改革后,教师资格证考试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制定考试大纲,面向对象也不再局限于非师范生,所有要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员都需要通过考试才可以(包括师范生)。教师资格证难不难考?山东省教育厅官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50余万人一同报考教师资格证,其他省份的报考人数也都在20万以上。教育部官网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的一篇名为《努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讲话中有如下内容:严格资格准入,提高入职门槛,新入职教师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从源头上保证教师质量。所以说教师资格证统考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毕竟教育是一个国家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大计,对教师的准入要求提高,但是到底难不难考,的确因人而异。考教育类硕士,可以免教师资格认定!从两门考试科目可看出相似之处,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科目有《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育类硕士考试笔试科目有《教育综合》《学科综合》。所以,国务院的鼓励外加福利,考教育类硕士的劲头是不是更足了呢?教育类硕士有哪些专业可以报考?教育学是考研十三大门类之一,学科下共有七个一级学科专业,其中三个学术硕士专业,四个专业硕士专业。学硕专业:0401教育学,0402心理学,0403体育学。专硕专业:0451教育硕士,0452体育硕士,045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4应用心理硕士。教育类学术硕士0401教育学★040101 教育学原理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040103 教育史 040104 比较教育学 040105 学前教育学 040106 高等教育学 040107 成人教育学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 040109 特殊教育学 040110 教育技术学 040111 教育法学0402心理学040201 基础心理学 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203 应用心理学 0403 体育学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教育类专业硕士0451 教育 ★045120 职业技术教育 045101 教育管理 045102 学科教学(思政) 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 045104 学科教学(数学) 045105 学科教学(物理) 045106 学科教学(化学) 045107 学科教学(生物) 045108 学科教学(英语) 045109 学科教学(历史) 045110 学科教学(地理) 045111 学科教学(音乐) 045112 学科教学(体育) 045113 学科教学(美术) 045114 现代教育技术 045115 小学教育 045116 心理健康教育 045117 科学与技术教育 045118 学前教育 045119 特殊教育045171 学校课程与教学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045173 教育领导与管理045174 汉语国际教育 0452 体育045201 体育教学 045202 运动训练 045203 竞赛组织 045204 社会体育指导 0453 汉语国际教育0454应用心理以上是教育类硕士考研方向。目前,教育类硕士就业前景广、需求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理论、学科、管理等考研专业方向。
一、学院介绍1975年华南师范大学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1980年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与学校电教科合并为学校电教中心。1983年学校成立电化教育系,2002年成立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院原设立教育技术学系、新闻传播系、摄影系等三个系,2015年,经研究决定,新闻传播系与摄影系合并为新闻传播系。传播学专业创办于2002年,是我国第一批传播学本科专业,2005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国家级信息传播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09年设立新闻学专业,2013年获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摄影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我省第一个摄影专业,建有华南影像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二、地理位置:广州三、学科排名:无四、2020招生专业目录注意事项:1、华南师范大学这两个招生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的考生。2、传播学(学术型)虽然区分了方向,但是初试的时候不做区分,考察的科目是一样。招收的15个考生里含推免生,即统招+推免共计15个。五、2020年考试大纲055200 新闻与传播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1.报刊、电视、视频等各种媒介新闻编辑的理论与实务2.深度报道的核心概念与创新发展3.全媒体环境下影像制作与视觉传播4.文化创意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5.新媒体理论与实务6.全媒体环境下传播伦理与法规7.品牌传播理论与实践8.全媒体环境下传播与社会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1.新闻传播概念及其内涵2.品牌传播概念及其内涵3.各种新型新闻传播技术、范式、理论、方法4.信息传播理念及其发展新趋势5.视频制作的技术、内容生产、形态、渠道的创新发展6.各种新闻媒体、渠道、环境及其变迁与创新7.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传播与转型8.运用传播学理论综合分析当前传播现象、热点新闻及舆情050302 传播学610 传播史论 1.传播理论基础:传播研究基本概念的变迁、传播研究主要流派及其演进脉络、中外传播研究的最新动态、中国本土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新媒体传播前沿:新媒体的历史沿革及未来趋势、新媒体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当前新媒体研究的热点及主要思路3.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演进,包括重要人物、事件及媒体等4.世界新闻传播史:英美近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演进,包括重要人物、事件及媒体等810 传播业务1.传播学相关核心概念及其内涵2.信息技术变革下的传播现象及其发展3.媒介融合背景下创新电视媒体的理念、内容、形式、方法与手段等4.电视节目策划、编导与制作5.全媒体环境下公民的媒介素养6.全媒体环境下传播业务的创新发展7.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事件及其影响六、2019年复试录取名单(数据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已去掉考生个人信息。七、2020年考研真题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六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国家扩招专业硕士博士 “学硕优先”理念能否扭转 专硕还会是学历金字招牌吗?继今年研究生扩招18.9万后,国庆前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再发重磅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到,到2025年,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在研究生招收总量上扬的基础上,要求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招生规模,占比将超过学术性研究生人数。在这背后,专业性研究生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又是否还会是一块学历的“金字招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对高端研究性人才的需求有限,研究性岗位的人才吸纳几近饱和。但每年考研的人数仍在增加,这就激化了社会需求和学生求学深造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的要求。何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方案》中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一般在知识密集、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或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设置。曾经的就业升学之“困”手握专硕学位证书 却无法入职心仪的单位去年6月,黄同学从浙江某高校毕业,并获得了自己材料学的专业硕士学位。然而,因为手中的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他却无缘入职自己心仪的北京某研究所。“招聘简章里清楚地写着,材料学相关专业学术性硕士优先。这意味着,专业硕士基本没有入职的可能。”事实上,黄同学没能等来入职机会,甚至连面试笔试的通知也没有收到。2017年,黄同学以优异的成绩从本科保研到了自己就读硕士的学校,而之所以选择攻读专业硕士,是考虑到专硕招录比要远高于学硕。为了能够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黄同学并未多想就报名了材料学的专硕考试。除了上述研究所外,黄同学也尝试向不少高校材料学院招聘研究员的岗位投递了简历,尽管岗位要求上只写了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但黄同学没有收到任何一所高校的录用通知。在黄同学看来,问题在于自己的专硕学历。最终,黄同学无缘完成材料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选择了入职一家企业做起了一名普通技术岗职员。专家分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从认可度上来讲,对于某些专业机构而言,专业硕士学位的认可度肯定不及学术性硕士学位的认可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专硕在招生时分数要低于学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硕学生不如学硕学生的刻板印象;其次,专硕学生更注重应用技能培养,而研究机构看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因此在招聘上要求学硕优先,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专硕歧视’。”因为就读专硕 导师不愿带,读博遇挫折在广州某高校就读传播学专硕的刘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回想自己2018年刚入校选择导师的情形,刘同学觉得有些委屈。“我是复试一过就开始联系导师,算得上很早的一批。但好几个老师知道我读的是专硕,就不愿意带我。”刘同学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所在高校专硕学生远多于学硕,且专硕学制为两年,第二年基本在校外实习;而学硕人数少,学制为3年,能参与更多导师的学术性研究成果,因此在导师选择学生上,就更偏重学硕。刘同学没能选上自己最心仪的导师,这成了她读研期间最大的遗憾之一。但更令她失望的,是在研究生第二年她准备申请本校读博机会时,又再次因为专硕的身份被拒之门外。“其实我也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也参与了导师的研究课题,但当自己想申请读博时,还是因为专硕的问题没能如愿。”刘同学回忆说,自己身边不少水平差不多的学硕同学申请读博基本都成功了,甚至有同学申请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但自己却没能申请上心仪的大学。“不是说专硕申请不了博士,只是递来橄榄枝的学校,可能不如学硕申请的学校好。”最终,刘同学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读博计划,选择了直接就业。专家解读专硕如何保持学历“金字招牌”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师资投入实际上,自1991年起,我国便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统计数据显示,到2019年,我国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然而,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硕士的教育制度依然面临发展困境。刘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就读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很多课程都与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学硕同学一同上课,在课程论文和考核上,要求也一样。“我自己觉得专硕和学硕在课程教学上并无太大差别,因为专硕只学2年,更多课程要在一年内上完,所以其实专硕学生要比学硕的同学更忙。”刘同学说。“学长学姐都告诉我,专硕和学硕其实区别不大,很多课程都一起上。”在黄同学的认知里,专硕与学硕在课程学习上并无太大差别,很多时候都与学硕的同学一起上课做试验。略有不同的是,黄同学就读的高校只要求学硕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而专硕则并无此明确规定,另在毕业设计方面,专硕的要求也会比学硕稍微宽松一些。此外,在刘同学所在高校的专硕培养方案中,其中提到将对专硕学生开展业界第二导师制,即邀请业界人员成为学生的第二名导师,辅导业务课程。但是,在现实中,刘同学却并未见到自己的业界导师,更多时候只能参与到业界导师在学校开展的讲座中。“我个人看来,专硕教育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配套师资不足。”某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刘海明教授分析认为,专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与学硕的区分度不大,没能体现出专硕培养学生业务能力的优势来,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在于配套师资不足。刘海明举例说明,比如不少高校聘请业界知名编辑记者成为学生业务课程的导师,从业务上来讲的确能帮助学生更快学习采写技巧。但作为研究生教育,做相关的采写理论研究,可能无法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师资不足,就会导致课程设置不创新,学硕与专硕拉不开差距,教学优势自然不明显。”刘海明指出,不少学校的文科类专业,学硕和专硕几乎都在一起上课,对二者的要求也并无太大差距,只是在学制上有所不同而已。实际上,针对专硕培养的发展问题,《方案》中也明确指出,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此外,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质量问题上,还存在类别设置不够丰富,设置机制不够灵活,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等现实问题。“与学硕拉不开差距,不能因材施教、有区分度地培养,那么就会造成专硕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专硕学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自然就会造成最后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刘海明指出,专硕要继续成为学历的金字招牌,就要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师资投入,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硕士相适应的能力要求。“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调和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平衡难题的必经之路”《方案》中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在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的今天,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需要精细化、专业化的分工培养。然而,在扩大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趋势下,也有人开始思考过度教育的社会问题,在未来硕士教育普及的背景之下,专业硕士还是否能归属于精英教育?这张学历证书是否能成为应聘时的招牌?“实际上,很多学术性研究生毕业后,也没有从事学术性研究事业,而是和更多专业学位学生一样,进入了企业。”因此,在储朝晖看来,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调和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平衡难题的必经之路。对于专业学位硕士扩招是否会引发过度教育的矛盾,储朝晖认为,导致过度教育的问题,在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一些只需要本科学历的岗位,往往提出硕士学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倒逼学生不得不继续读书深造。“这是一个国家、用人单位、学校、个人多方面共同形成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储朝晖看来,专业学位硕士扩招并非是带来过度教育的原因,而是目前就业形势与社会需求共同带来的一个结果。尽管扩招势在必行,但储朝晖也同时提出,从微观层面上来讲,还需注意扩招的边界问题。他解释,具体到学院甚至每个专业,如何扩招,扩招多少,培养方案的制订等等,都需要从微观层面出台详细的办法,以点概面全面平衡,才不至于出现盲目扩招,过度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方案》中也明确提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并给出了针对硕士和博士不同的扩招重点科目,其中明确:重点在现代制造业、现代交通、现代农业、现代信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增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尽管硕士近年来已不断扩招,但储朝晖建议,学生不应盲目追求学历,更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确定目标。在储朝晖看来,如果本科时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就应该尽可能选择就业,而非盲目追求高学历。(来源:成都商报)
↑↑点我的头像,到主页领取更多考研干货资料!在全国首次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的大背景下,安徽、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招生大改革消息冲上热搜,又一所高校官宣了详细的改革方案,相比中传,这所学校的改革力度也不小,从公共课到自命题科目,再到招生专业的调整,还有硕士研究生学费也都变了!这所学校就是考研中的“黑马”大热门院校——深圳大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有哪些改革内容值得注意。8月13日,深圳大学官wei发布消息,官宣深圳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有四大新变化:一、优化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的调整1、增加2021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类别。2、新增机械(核工程)、学科教学(生物)专业;3、应用化学专业不再招生;4、部分原非全日制专业转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如法律(非法学)、学科教学(体育)、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非全日制转为全日制专硕后,学费调整:全日制招生专业学费均为8000元一年,法律(法学)非全日制学费调整为三年9万元;5、扩招:积极争取教育硕士、法律硕士、新闻与传播等专业的招生规模,更好服务鹏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跨界联合,交叉培养这一改革和安徽省探索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招生有相似之处。跨界联合培养硕士将于2021年全面启动招生,首届主要采用推荐免试方式招生。三、初试科目的变化调整及复试改革1、2021年,深圳大学将全面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除教育部有相关特殊规定以外,所有相同专业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自命题考试科目一致,其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差异于复试阶段再行体现;2、公共课方面大改,所有全日制专业统考考试科目原则上不再选用英语二、改为选用英语一;除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专业选用数学二以外,所有全日制理工医专业不再选考数学二,改为数学一。注:这里其实英语二改为英一其实不用太担心,区别不是很大,而且备考也不需要做太多的调整,可以参考下面英语一、二的区别:考数学的要注意了,数二改考数一,需要多学一门概率论,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数学一二三试卷结构及各科占比:3、复试环节学校将从复试环节,进一步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研究特长、创新思辨、道德品行、综合能力等进行考查;扩大各招生学院(部)的自主权,各招生专业可在招生专业目录的备注栏对考生提出专业背景和能力要求,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为选拔专业化复合型优秀人才提供参考依据;学院(部)将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复试考核环节,选拔合适的人才。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们当中有没有报考深圳大学的呢?下一篇文章小编将给大家从报考数据方面分析一下深圳大学的历年硕士报录情况,打算报考的同学别忘了关注我哦!通过目前的改革消息,考研er需要关注的有以下几个趋势:1、专硕扩招。比如安徽省的研招改革消息里面就提到专硕占比要达到70%。目前不少地区的专硕的招生人数及报考人数已超过学硕,但部分专业领域仍然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专业学位人才,会持续扩招。但同时也会提高专硕的培养要求。2、专硕和学硕的招生及培养,要进行区分。目前硕士招生和培养方面,专硕和学硕基本上没有区别。招生考试尤其在复试阶段,很多高校学硕和专硕的考核内容都一样,采用笔试+面试随机提问,没有区分度;在培养阶段,也有不少高校专硕和学硕一同培养。虽然专业硕士强调应用型,但很多高校的实训基地和“双师型”导师资源不足。因此,专硕和学硕从招生和培养,都需要改革。尤其在21考研复试阶段及21级以后的硕士培养方案上会有体现。3、复试改革。上面提到专硕和学硕的招生要进行分类区分,那么就会体现在复试过程。除此之外,复试也将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素养、研究特长、创新思辨、道德品行、综合能力等。各院系也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复试考核。4、学科专业调整。这也会在招生专业目录中体现,21考研专业目录中有变化比如学硕已有一级学科的按一级学科进行招生、命题;专硕招生专业原则上不再区分研究方向。5、鼓励高校与高校或研究中心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目前需要21考研er关注的当然是与初试相关内容,注意院系初试科目的调整,已经公布21招生专业目录的基本上就已经确定的,大家可以安心备考,不要太过于焦虑改革会怎样,更多的变化是在复试部分,关于复试的改革等初试过了之后再去操心。21考研er,加油冲呀!往期干货文章:报考人数近2.6万,整体报录比9:1!这所热门211高校真是不好考!扩招近35%!超1.1万报考!这所热门师范高校公布20年硕士报录数据下个月要报名了!考研报名考试时间表!应、往届生报考点选择提醒
杭州师范大学校区杭州师范大学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杭州师范大学与浙江省富阳银湖书院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教学名师与教育硕士同台展示教育硕士实习生在小学授课开展教师教育和艺术教育成果展“A·B·C”是全程(All the way)·融合(Blending)·协同(Collaborating)的简称,为了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杭州师范大学多措并举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近十年的持续尝试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适于推广的“A·B·C”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使该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困惑杭州师范大学之所以构建“A·B·C”培养体系,其目的在于破解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困惑:困惑一:生源中非师范生占比高,教育实践能力不足全日制教育硕士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扎实的理论学习,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帮助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成为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观念、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俱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应是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师范生。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生源并不全是师范生。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2012—2018年,师范生生源的比例竟然均低于20%。这就意味着,超过80%的学生没有经历过规范化的师范技能训练!作为师范技能中的一些基础能力严重缺乏,如教材教学设计技能、课堂语言表达技能、文字板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等方面都需要系统性重新建构,否则难以达到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的基本要求,更不要说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困惑二:“双师型”教师欠缺,实践指导能力有限当前师范院校拥有双证的教师不少,但是能称之为“双师型”的教师不多。大多数教师理论研究较深厚,但实践经验较缺乏。主要原因在于长时间远离基础教育一线,对基础教育不断更新的教法和技能缺乏及时的信息获取,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能较多地从学术理论层面进行阐述,在教学技能方面指导少,不能有效地根据教育硕士的需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影响了教学实际效果。困惑三: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质化培养,论文选题偏离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培养方式常衍生于相近专业的学术学位,其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往往都是相同的一批人马,在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论文选题等方面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相似。从培养方案设置来看,仅是在学术学位培养方案上,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和相对应的学时数,在整体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颠覆性改变;从教学内容来看,任课教师习惯性采用学术学位研究生授课经验,单纯从学术角度阐述较多,实务性内容表述少;在教学手段上,文献资料阅读多,案例教学应用少。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论文写作缺乏必要的实践关怀。解疑在多年的反思中,特别是2015年以来,杭州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破除上述困惑的新思路,那就是要构成“全程(All the way)·融合(Blending)·协同(Collaborating)”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体系。这个体系的关键思考是:“A·B·C”之一:全程融合与协同即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程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学习方式、大学与基地协同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此,学校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通力合作,互通有无。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研究生的全程业务学习(包括教育实践环节)的指导,实践导师作为研究生专业实践的领路人,全程负责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环节。2016年初,浙江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至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担任教授,一度引发浙江中小学界轰动,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关注。像王崧舟、蒋军晶等教学名师先后成为教育实践导师,让杭师大的双师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利用全省浙派名师工作室设在该校的先天优势,杭师大一口气以引进、合作等各种形式,将上百名全省中小学名师都纳入到了实践导师的行列,让双导师制的推进有了扎实的保障。“A·B·C”之二:理论与实践融合主要通过五个途径实现:一是坚持双师课程,校内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同上一门课程,从不同的视角来阐述课本知识,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同一课程内容,让研究生充分领略教师教育课程的广阔内涵;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感知相结合,将理论认知与实践感知充分融合,实现无缝衔接;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体验(工作式学习研究)相结合,将理论研究落实到实践运用中,通过实验体验来证明教育理论的可行性;四是坚持理论与实践反思相结合,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设置论文题目,同时在专业实践结束后,进行教师合格水平达标测试,以此考核职业技能水平;五是开设“远航大讲堂”,邀请国内外教育管理专家、一线教学名师以及其他相关专家等进行交流指导。“A·B·C”之三:大学与工作站协作杭州师范大学挑选省内优质中小学作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聘请基础教育一线骨干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大学(校内导师)与工作站(实践导师)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协同培养,既发挥高校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又挖掘一线行业单位实践应用的多样性,两者优势互补,催生优秀毕业生。杭州师范大学地处浙江省会杭州,以签订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附属发展学校、附属中小学、幼儿园等形式合作的单位上百所,大量毕业学生也分布在中小学工作,这让学校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基础教育一线单位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基地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破题学校在落实上述思路中,重点在以下几处发力:一是重构新型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比重。邀请教育领域权威专家、中小学省级特级教师,开展培养方案的专题论证会,就如何有效地提升教育硕士职业素养和实践运用能力广泛听取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重新设计培养过程,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延长半年实践课程时限。方案重在实现教育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力推双师课程,强化专业实践内涵,提升实践导师参与度,确保教育硕士培养过程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发挥浙派名师优势,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为充分发掘基地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最大化地利用基础教育一线单位的师资力量,2013年5月学校正式携手杭州市内知名中小学,建立联合培养工作站,聘任浙江省特级教师担任实践导师,推动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目前已建成5个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1个省级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2个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示范性基地。三是完善教育硕士培养制度,为工作推进提供有效保障。针对新推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培养模式,学校制定系列保障性文件,如《杭州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经费管理办法》《杭州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建设及管理办法》《杭州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和《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经费管理办法》。以文件的形式,规范教育硕士各培养环节,尤其是专业实践过程的资金和师资安排。成效在“A·B·C”培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为适应新培养体系的发展需要,先后出台了多个配套文件,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方法和手段上,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和要求。而培养体系的构建成形,也带来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提升一: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显著提升根据“A·B·C”培养体系以及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按期进入学校联合培养工作站(基础教育学校)开展专业实践,接受实践导师一对一的指导,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践不断检验理论研究,提升专业技术,其专业素质获大幅度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各类教学技能比较中,个人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2017年获全国第五届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篇,获全国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7项、三等奖10项。2018年获全国第六届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4篇,获全国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5项。提升二:推进了高校与中小学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A·B·C”培养体系中,随着联合培养工作站的建立,高校导师与实践导师因共同指导研究生的缘故,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高校教师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使得高校教师的理论研究具有实践关怀。2016年3月,杭师大教育学院的副教授、博士肖二平被安排到杭州下沙学正幼儿园,给大班的孩子上一堂语言课,当时杭城幼儿园里首次有大学教师正式挂职上课。当年,该学院首批安排了3名教师至杭城的幼儿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实习。在一年的实习期内,他们原则上在高校的教学工作量每周不超过4课时,在实践学校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天,每学期至少听课48节、上课32节。把大学年轻教师派到基础教育一线一年,就是要让他们通过换位体验,在未来的高校教学中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是双赢的。随着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深化,中小学的科研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高校教师与中小学共同申报的研究课题、教改项目明显增加。为了进一步提升合作的质量,杭州师范大学还专门设置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项目”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建设项目”,使两校和两方导师有了更多联手的机会,通过共同参与课题和项目的建设,教师更多地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从而又推动了学科专业发展,提升了双方师资水平,催产出更多成果。提升三:促进了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高质量就业“A·B·C”培养体系中,工作站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各工作站挂牌单位均是省内名校,如学军中学、求是教育集团总校等,具有独特的校风,管理严格、要求严明、教学严实、教风严谨,有利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其次,联合培养工作站实践导师均为省特级教师,专业知识广博,专业经验丰富,由其来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比如上课前的磨课环节,有利于研究生从导师身上学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把眼光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向理论与实践兼顾,更加注重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育环境等因素,从而提升从事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近3年来,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就业率达到全部,其中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吻合度96.8%,留在杭州市工作的学生比例达75%。据每年开展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情况统计显示,各用人单位对全日制教育硕士所具备的特质“教师职业思想稳定”“专业技能扎实”“教师师范技能”进行了肯定。提升四: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明显提高“A·B·C”培养体系由省内重点中小学牵头,以一个工作站的形式开展研究生培养,走在浙江省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前列,社会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教育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均先后对学校此类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报道。《学军中学牵手杭师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中学教师受聘为大学研究生导师》的专题报道,在浙江省内外广受关注,各类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体也对这类新兴模式给予积极关注和评论。新模式带来新成效,那些顺利出站完成毕业答辩的研究生,很快就被省内一些知名中小学录用,走上教师岗位。在继杭州学军中学联合培养工作站和杭州市上城区教育部门联合培养工作站建立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德清县一中联合培养工作站与杭州富阳银湖书院先后成立,各知名中学的积极参与,为新型培养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更多资源。展望杭州师范大学的“A·B·C”培养体系,能否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杭师大“A·B·C”培养体系日渐成熟,并取得了诸多成就,也遇到不少问题:如经费投入比较大、研究生新生与实践导师的有效匹配问题、高校导师与实践导师走进彼此之间课堂沟通机会不足、高校教师理论研究见长的优势还没得到足够发挥、互补性未能充分体现等。为此杭师大正积极探索,建构更为完善的“A·B·C”培养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绩效比。如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配套资金,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方面。通过双方合作,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双导师合作伙伴,真正实现实践导师的无缝介入。另外,通过开展好研究生专业实践经验交流会,通过以老带新,使新生迅速成长,对自身定位更为准确;同时出台政策,鼓励更多高校教师走进一线课堂,以一线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解决实际需要。风正一帆悬,我们相信,只要用心,“A·B·C”培养体系的创新探索之路,一定会越走越稳,越走越远。(陈丹宇 倪洪江 温正胞 严从根)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15日 第08
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健全更加灵活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管理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在现代制造业、现代交通、现代农业、现代信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增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试点,放权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自主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定期统计并向社会公布。方案明确,要着力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和授予标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条件,应更加突出鲜明的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指向,增强对行业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和针对性,一般应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明确的职业指向,所对应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已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应更加突出研究生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的程度,以及通过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健全更加灵活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管理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在现代制造业、现代交通、现代农业、现代信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增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试点,放权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自主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定期统计并向社会公布。改进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进入专业学位目录的机制,对于由高校自主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若已在高校形成一定规模,得到社会和行业产业认可,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知识体系,有长期稳定人才需求,招生就业良好,由行业产业、高校进行论证后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即进入硕士专业学位目录。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等也可提出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申请,基本程序与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一致。——推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健增长。稳步扩大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布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支持学位授予单位将主动撤销的学术学位授权点调整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的重要内容,不把已获得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前置条件。推动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紧密服务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继续放权省级学位委员会承担本地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并注重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支持学位授予单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可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方案还提出,要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明确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推动博士专业学位、博士学术学位的协调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深入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系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标准。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一般只在已形成相对独立专业技术标准的职业领域中设置,该职业领域应具有成熟的职业规范和特定的职业能力标准,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且具有较大的博士层次人才需求。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健全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基本程序是:相关行业产业主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和学位授予单位提出建议,并提交论证报告;相关学科评议组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必要性论证,并提交评议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评议;评议通过后,编制设置方案,提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快速提升培养能力。将产教融合和行业协同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优先条件,不把已获得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前置条件。完善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区域布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向专业学位倾斜,每年常规增量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专业学位发展。在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中探索招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步扩大规模。方案强调,要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强化导师育人职责。大力推动地方领导干部、“两院”院士、国企骨干、劳动模范等上讲台,探索建立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制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推动培养单位和行业产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共享,各培养单位新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须有在行业产业锻炼实践半年以上或主持行业产业课题研究、项目研发的经历,在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每年应有一定时间带队到行业产业开展调研实践。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行业产业导师”,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此外,要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分类选拔,进一步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产业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推进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能力考核的有机衔接。推进设立用人单位“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鼓励行业产业、培养单位探索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制定标准,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具备较高创新创业潜质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推荐免试(初试)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支持培养单位联合行业产业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获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产业从业资质或实践经验,提升职业胜任能力。方案还提出,要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表明研究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在专门技术上做出应用创新性的成果。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办法,推动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价。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并与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等支持政策相挂钩。破除仅以论文发表评价教师的简单做法,将教学案例编写、行业产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中国新闻网)
继今年研究生扩招18.9万后,国庆前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再发重磅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到,到2025年,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在研究生招收总量上扬的基础下,要求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招生规模,占比将超过学术性研究生人数。在这背后,专业性研究生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又是否还会是一块学历的“金字招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对高端研究性人才的需求有限,研究性岗位的人才吸纳几近饱和。但每年考研的人数仍在增加,这就激化了社会需求和学生求学深造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的要求。图据ICphoto就业、读博困境被“学硕优先”拒之门外的专业硕士去年6月,黄同学从浙江某高校毕业,并获得了自己材料学的专业硕士学位。然而,因为手中的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他却无缘入职自己心仪的北京某研究所。“招聘简章里清楚地写着,材料学相关专业学术性硕士优先。这意味着,专业硕士基本没有入职的可能。”事实上,黄同学没能等来入职机会,甚至连面试笔试的通知也没有收到。2017年,黄同学以优异的成绩从本科保研到了自己就读硕士的学校,而之所以选择攻读专业硕士,是考虑到专硕招录比要远高于学硕。为了能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黄同学并未多想就报名了材料学的专硕考试。除了上述研究所外,黄同学也尝试向不少高校材料学院招聘研究员的岗位投递了简历,尽管岗位要求上只写了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但黄同学没有收到任何一所高校的录用通知。在黄同学看来,问题在于是自己的专硕学历。“从认可度上来讲,对于某些专业机构来讲,专业硕士学位的认可度肯定不及学术性硕士学位的认可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解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专硕在招生时分数要低于学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硕学生不如学硕学生的刻板印象;其次,储朝晖提出,专硕学生更注重应用技能培养,而研究机构看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因此在招聘上要求学硕优先,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专硕歧视“。最终,黄同学无缘完成材料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选择了入职一家企业做起了一名普通技术岗职员。除了就业遇阻,在申请读博和选择导师上,专硕也同样被“学硕优先”四个字丢在了后面。在广州某高校就读传播学专硕的刘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回想自己2018年刚入校选择导师的情形,刘同学觉得有些委屈。“我基本是复试一过就开始联系导师,算得上很早的一批。但好几个老师知道我读的是专硕,就不愿意带我。”刘同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由于自己所在高校专硕学生远多于学硕,且专硕学制为两年,第二年基本在校外实习;而学硕人数少,学制为3年,能参与更多导师的学术性研究成果,因此在导师选择学生上,就更偏重学硕。刘同学没能选上自己最心仪的导师,这成了她读研期间最大的遗憾之一。但更令她失望的,是在研究生第二年她准备申请本校读博机会时,又再次因为专硕的身份被拒之门外。“其实我也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也参与了导师的研究课题,但当自己想申请读博时,还是因为专硕的问题没能如愿。”刘同学回忆说,自己身边不少水平差不多的学硕同学申请读博基本都成功了,甚至有同学申请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但自己却没能申请上心仪的大学。“不是说专硕申请不了博士,只是递来橄榄枝的学校,可能不如学硕申请的学校好。”最终,刘同学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读博计划,选择了直接就业。图书馆内一片寂静,备考年底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研生。图据ICphoto专硕教育困境教学与学硕区分度低 ,配套师资仍不足何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上述《方案》中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一般在知识密集、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或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设置。实际上,自1991年起,我国便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统计数据显示,到2019年,我国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然而,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硕士的教育制度依然面临发展困境。刘同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就读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很多课程都与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学硕同学一同上课,在课程论文和考核上,要求也一样。“我自己觉得专硕和学硕在课程教学上并无太大差别,因为专硕只学2年,所以更多课程要在一年内上完,所以其实专硕学生要比学硕的同学更忙。”刘同学说。“学长学姐都告诉我,专硕和学硕其实区别不大,很多课程都一起上。”在黄同学的认知里,专硕与学硕在课程学习上并无太大差别,很多时候都与学硕的同学一起上课做试验。略有不同的是,黄同学就读的高校只要求学硕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而专硕则并无此明确规定,另在毕业设计方面,专硕的要求也会比学硕稍微宽松一些。此外,在刘同学所在高校的专硕培养方案中,其中提到将对专硕学生开展业界第二导师制,即邀请业界人员成为学生的第二名导师,辅导业务课程。但是,在现实中,刘同学却并未见到自己的业界导师,更多时候只能参与到业界导师在学校开展的讲座中。“我个人看来,专硕教育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配套师资不足。”某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刘海明教授分析认为,专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与学硕的区分度不大,没能体现出专硕培养学生业务能力的优势来,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在于配套师资不足。刘海明举例说明,比如不少高校聘请业界知名编辑记者成为学生业务课程的导师,从业务上来讲的确能帮助学生更快学习采写技巧。但作为研究生教育,做相关的采写理论研究,可能无法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师资不足,就会导致课程设置不创新,学硕与专硕拉不开差距,教学优势自然不明显。”刘海明指出,不少学校的文科类专业,学硕和专硕几乎都在一起上课,对二者的要求也并无太大差距,只是在学制上有所不同而已。实际上,针对专硕培养的发展问题,《方案》中也明确指出,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此外,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质量问题上,还存在类别设置不够丰富,设置机制不够灵活,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等现实问题。“与学硕拉不开差距,不能因材施教、有区分度地培养,那么就会造成专硕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专硕学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自然就会造成最后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刘海明指出,专硕要继续成为学历的金字招牌,就要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师资投入,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硕士相适应的能力要求。专硕扩招困境过度教育与学以致用的平衡难题《方案》中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在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的今天,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需要精细化、专业化的分工培养。然而,在扩大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趋势下,也有人开始思考过度教育的社会问题,在未来硕士教育普及的背景之下,专业硕士还是否能归属于精英教育?这张学历证书是否能成为招聘时的招牌?“之所以要从宏观政策方面要求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扩展,主要还是基于社会需求和就业之间的现实矛盾考虑。”储朝晖向红星新闻解释,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对高端研究性人才的需求有限,研究性岗位的人才吸纳几近饱和。但每年考研的人数仍在增加,这就激化了社会需求和学生求学深造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的要求。“实际上,很多学术性研究生毕业后,也没有从事学术性研究事业,而是和更多专业学位学生一样,进入了企业。”因此,在储朝晖看来,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调和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平衡难题的必经之路。尽管扩招势在必行,但储朝晖也同时提出,从微观层面上来讲,还需注意扩招的边界问题。他解释,具体到学院甚至每个专业,如何扩招,扩招多少,培养方案的制定等等,都需要从微观层面出台详细的办法,以点概面全面平衡,才不至于出现盲目扩招,过度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方案》中也明确提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并给出了针对硕士和博士不同的扩招重点科目,其中明确:重点在现代制造业、现代交通、现代农业、现代信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增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于专业学位硕士扩招是否会引发过度教育的矛盾,储朝晖认为,导致过度教育的问题,在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一些只需要本科学历的岗位,往往提出硕士学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倒逼学生不得不继续读书深造。“这是一个国家、用人单位、学校、个人多方面共同形成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储朝晖看来,专业学位硕士扩招并非是带来过度教育的原因,而是目前就业形势与社会需求共同带来的一个结果。尽管硕士近年来已不断扩招,但储朝晖建议,学生不应盲目追求学历,更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确定目标。在储朝晖看来,如果本科时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就应该尽可能选择就业,而非盲目追求高学历。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实习记者 杨雨奇编辑 陈怡西(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前两天,2018考研分数已经能够查询了,真可谓是瞬间几家欢喜几家愁啊,小伙伴们考得怎么样呢?面对准备二战和今年打算考研的小伙伴,今天小编就来聊聊2019年考研中最难考的4大专业,小伙伴们要是有新的意见欢迎留在评论区哦!19年考研最难的4个专业,就业和考研都是煎熬,学姐:咬牙坚持一、医学俗话说:学文穷一生、学医毁三代啊。很多学医的同学都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吧,就算临床比别人多读一年,又苦又累也依然只是学会一点皮毛,连博士生都如此难进的三甲医院,本科生又该如何?这就导致了百分之九十的医学生跻身于考研的行列,僧多粥少啊伙伴们二、法律法律硕士是专硕,法学硕士是学硕。法律硕士共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律硕士(非法学)。由于法学专业的学科知识十分庞杂且深厚,所以为了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同学选择报考法律硕士,而法律硕士属于全国联考的行列,无论是考试的题目还是备考书都是统一的,对于一些跨考的伙伴们来说就更加的困难一些了。三、高级翻译学对于本科学习语言类专业的小伙伴们来说,考研的第一选择基本上都是翻译,而更加出众的就是高级翻译了。据统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高级翻译学院毕业生基本都到了国家的各个部委,良好的就业情况使得这一专业成为了报考的热门。而报考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即便是进了复试,被录取也是相当难了,所以报考的小伙伴们一定要慎重考虑啊!~四、心理学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心理医学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心理学专业一般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的广,考研程度是相当难了!以上便是小编认为的当前考研最难的四大专业,不知道小伙伴们认为难考的专业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
小编重点整理了一部分2021年04教育学考研硕士第一年招生专业院校信息,希望对2021年04教育学的同学有所帮助!一、040100教育学040100教育学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长江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二、040102课程与教学论三、040103教育史四、040104比较教育学五、040105学前教育学040105学前教育学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渤海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六、040106高等教育学040106高等教育学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东北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七、040107成人教育学040107成人教育学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八、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贵州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九、040200心理学040200心理学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十、045100教育045100教育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佳木斯大学、宁波大学十一、045101教育管理045101教育管理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湖北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二、045102学科教学(思政)045102学科教学(思政)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大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青岛大学、石河子大学、五邑大学十三、045103学科教学(语文)045103学科教学(语文)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湖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四、045104学科教学(数学)045104学科教学(数学)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长春大学、湖北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五、045108学科教学(英语)045108学科教学(英语)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长春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绍兴文理学院、伊犁师范大学十六、045116心理健康教育045116心理健康教育在2021年第一年招生的院校有安徽师范大学、成都大学、河北大学、湖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以上就是2021年04教育学第一年招生专业部分院校信息汇总。我们是研无学,致力让考研更轻松,院校选择不迷茫,更多考研资讯请多多关注我们。第一年招生专业院校完整信息可以给我们留言获取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