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研究报告: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消费场景所死不同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研究报告: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消费场景

新民晚报讯 (记者 江跃中)记者从12日召开的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获悉,该联合会和广大会员单位发挥综合优势,助力长三角及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坚持开展特色活动,助推上海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联合会提交的《上海夜间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对发展上海夜间经济提出了对策与建议,还就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表了建议。图说:会议现场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供图(下同)完善夜间经济发展布局这份研究报告建议,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消费场景,完善“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营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依托中心城区的文化资源、商业资源,通过文商旅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引导和支持国内外企业在上海策划开展体现“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高品质并富有吸引力的夜间文化休闲、演艺体验活动,发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上海全球城市夜间文化品牌。整体规划和打造全市夜间经济特色商圈、特色街区、主题公园,推出精品夜场活动,丰富夜间经济业态,编制全市夜间消费指南,发布上海夜游地图,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宣传,持续完善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上海都市区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积极推进夜间消费商圈和公共空间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改造提升,完善夜间标识指引、街景打造、休闲设施、装饰照明、环卫设施、公共Wi-Fi 及5G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加22时之后的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优化公交夜宵线路,提高夜市、夜间商圈的通达性;大力倡导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的内部停车场在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图说: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着力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领导立即率队走访部分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深入了解复工复产及发展情况,结合各专委会和会员单位的情况反馈,编写《部分行业企业问卷调查情况汇总报告》和反映协会及企业诉求的6份专报呈送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助推上海保就业相关政策和措施更好落地,联合会与市人大社会建设委联合召开了10多家中小微企业会员单位专题座谈会。通过线上渠道,全力做好信息发布与宣传服务工作。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促进线上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后,又及时请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进行解读。联合会和会员单位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共同牵头,联合社会资本,为加快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合作开发建设海南未来产业园,首期投资规模约40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已有近60家企业完成注册落户。联合会还全力推进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战略合作,去年10月13日,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临港服务中心、上海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服务平台等6个重点服务业产业项目与临港新片区签约。上海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临港服务中心与上海报关协会等14家会员单位也签署协议,共同助推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年来,联合会在疫情管控的大背景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各具特色的活动,着力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图说:分别颁发“突出贡献奖”“特殊贡献奖”与“优秀活动奖”证书颁发“突出贡献奖”等证书会议向被推选为2020年度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作出贡献和取得优良成绩的337家会员单位,分别颁发了“突出贡献奖”“特殊贡献奖”与“优秀活动奖”证书。上海市民政局社团管理处处长黄井波,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顾军在发言时,对联合会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郑惠强表示,针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会员单位对联合会的期待,联合会需要通过补短板、拓资源,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更多地满足会员单位需求。坚持把“服务企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作为联合会始终不渝的追求。

雕琢复朴

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消费场景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发布研究报告

近日,记者从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获悉,该联合会和广大会员单位发挥综合优势,助力长三角及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坚持开展特色活动,助推上海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联合会提交的《上海夜间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对发展上海夜间经济提出了对策与建议,还就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表了建议。这份研究报告建议,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消费场景,完善“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营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依托中心城区的文化资源、商业资源,通过文商旅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引导和支持国内外企业在上海策划开展体现“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高品质并富有吸引力的夜间文化休闲、演艺体验活动,发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上海全球城市夜间文化品牌。整体规划和打造全市夜间经济特色商圈、特色街区、主题公园,推出精品夜场活动,丰富夜间经济业态,编制全市夜间消费指南,发布上海夜游地图,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宣传,持续完善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上海都市区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积极推进夜间消费商圈和公共空间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改造提升,完善夜间标识指引、街景打造、休闲设施、装饰照明、环卫设施、公共Wi-Fi 及5G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加22时之后的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优化公交夜宵线路,提高夜市、夜间商圈的通达性;大力倡导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的内部停车场在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郑惠强表示,针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会员单位对联合会的期待,联合会需要通过补短板、拓资源,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更多地满足会员单位需求。坚持把“服务企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作为联合会始终不渝的追求。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领导立即率队走访部分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深入了解复工复产及发展情况,结合各专委会和会员单位的情况反馈,编写《部分行业企业问卷调查情况汇总报告》和反映协会及企业诉求的6份专报呈送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助推上海保就业相关政策和措施更好落地,联合会与市人大社会建设委联合召开了10多家中小微企业会员单位专题座谈会。通过线上渠道,全力做好信息发布与宣传服务工作。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促进线上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后,又及时请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进行解读。联合会和会员单位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共同牵头,联合社会资本,为加快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合作开发建设海南未来产业园,首期投资规模约40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已有近60家企业完成注册落户。(文章来源:东方网)

亦趋

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7%!《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

新民晚报讯 (记者 江跃中)在昨天“聚焦AI产业,助推徐汇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昨天在上海市光大会展中心举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同时发布。本版白皮书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以数据与事实说话,反映了过去一年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报告显示,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比上一年又提高了0.7个百分点。图说:“聚焦AI产业,助推徐汇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主办单位供图据介绍,这本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今年已是第5本。它是近5年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本市服务业行业广大员工辛勤付出的结晶。全书分为综述、2018上海服务业景气指数报告(试运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度建设情况、分行业年度发展报告、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各专委会年度报告和附录等6大部分。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指导,徐汇区政府、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主办,上海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徐汇区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承办,上海现代服务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协办。会议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关德主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副会长陈振鸿,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宏伟出席。王宏伟在致辞时表示,未来徐汇区将着力打造“4个最”:打造最精准高效的AI生态;打造最开放创新的AI平台;打造最高端集聚的AI产业;打造最智慧共享的AI城区。郑惠强在致辞中指出,徐汇区是本市现代服务业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的标杆性承载区。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聚焦AI产业,这是徐汇区委区政府近年来坚持把聚焦信息等四大产业集群作为发展重点的又一具体体现。福卡智库创始人王德培以《破解经济迷局 洞见经济新趋势》作了主旨演讲。在论坛的主题发言环节,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总监姜娈、安谋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杨磊、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孙喆,分别以”AI赋能医疗科技创新生态、赋能万亿智能设备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医疗高峰建设”为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成果。

饮水

报告称现代服务业成为创造就业的重要平台

中新网北京1月19日电 (王庆凯)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日前发布报告指出,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巨大的就业容纳器,更是中国未来创造就业的重要平台。“中国服务业较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6.9%。1月至11月,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4%、12.0%和12.0%。报告特别指出,现代服务业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仅体现在其自身产生的就业效应上,更体现在其对就业的带动效应上。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天然具有就业吸纳能力强、资源消耗小、环境友好等特征。报告以遍布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为例,分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就业模式。截至2019年底,中国累计开业323座万达广场,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35.9万个。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认为,从就业方面看,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的门类多、渗透面广,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机会。万达广场是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对于国家“稳就业、保增长”意义重大。研究万达广场的就业模式,可为“稳就业”提供借鉴。钟宏武介绍,本次调查回收的37674份有效问卷显示,万达广场作为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在全国各地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就业群体具有明显的本地性,超八成就业者的从业地点在自己的家乡,对于带动地方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显著作用。钟宏武表示,类似万达广场商业模式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还是城市的就业中心,包括前、中、后台,高、中、低岗位,以及老、中、青各个年龄段,对于目前国家“稳就业”意义重大。(完)

不知其父

现代服务业的美好时代

来源:金融界网站作者:于博 陈兴 现代服务业的美好时代05:44来自金融界现代服务业的美好时代——服务业系列之一(海通宏观于博、陈兴)  摘 要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稳就业。增速再创新低,就业稳如磐石。今年3季度GDP增速创下92年以来新低,市场担心稳就业压力大幅上升。但事实上,近年来增长和就业已逐渐脱钩,19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已在10月提前完成。三产贡献过半,稳定就业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过半始于15年,服务业和工业就业占比拉开差距则始于13年,而今年以来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就业指标也再度出现明显背离。服务业大分化,新兴服务崛起。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内部将出现明显分化。传统服务业:高峰不再,触网转型。从国际经验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服务业将逐渐度过增长高峰,我国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但在传统服务业整体走弱的进程中,由科技力量特别是互联网所推动的结构变化值得关注,这也将是未来传统服务业突破的方向,比如交运领域高铁、快递,批零领域网购,餐饮领域外卖等的兴起。金融房地产:盘整为主,新旧更替。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地产占比先抑后扬。而从美、日经验来看,一方面,金融业占比将经历见顶后逐渐企稳的过程,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将会因高购房需求人口增长的放缓,占比缓慢下行直至再度稳定、窄幅震荡。展望未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稳杠杆背景下,传统金融在我国势必受到挑战,但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已然蓬勃兴起。而房地产开发高峰虽然已经到来,但得益于新型城镇化和房屋租赁市场的支撑,房地产业在服务业占比有望趋稳。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规模激增。传统服务业渐显疲态的同时,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正在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增速一直远超第三产业增速和GDP增速。这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流量仅13亿GB,19年前10月就已飙升至近千亿GB。信息服务业通过对其它行业的融合与改造,还能够带动后者共同成长,焕发新的生机,比如近年来在线教育和网络直播用户规模都出现了井喷式扩张。目前我国在信息服务行业的新兴领域注重抢占先机,如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市场规模增长非常迅速,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此外,当前我国科教文卫等行业占服务业比重依然偏低,仍处于停滞期,从日本经验看,随着经济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公共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均有望迎来爆发期。新兴服务业崛起的三大动力。后工业化时代,新兴服务业崛起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渐转型升级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而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金融领域融资结构随产业结构的转变,信息服务业与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二是消费升级拉动生活性服务业。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收入水平步入较发达国家水平时,与住行相关的耐用消费占比上升将放缓甚至可能下降,而与医疗保健、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支出比重将迎来爆发期。这些年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持续进行,实物消费从非耐用品向耐用品转变已经发生,蛰伏已久的生活性服务业也将迎来爆发;三是新型城镇化助推现代服务业。当前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仍存在不小的“裂隙”,部分城镇常住人口并未充分受益于城镇崛起,而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条主线,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助推器。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改变以往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传统模式,意味着与高速增长相关的铁路公路等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高峰期已经过去,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环保、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面临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并非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是人口的城镇化,这意味着与居民衣食住行、科教文卫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也将面临广阔的增长空间。1.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稳就业1.1增速再创新低,就业稳如磐石GDP增速再创新低,就业会否遭受冲击?19年3季度中国GDP实际增速降至6%,创下92年以来的新低。在GDP增速持续下行的背景之下,市场担心稳增长压力的加大,特别是处于“六稳”之首的稳就业,会不会显得愈发迫切?增长就业脱钩,不必过分担忧。但事实上,19年前10个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93万人,已经完成全年1100万人的就业目标,而城镇调查失业率也稳定在仅是在5.0-5.3%之间窄幅震荡。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增长和就业已经逐渐脱钩,每单位GDP增速的就业承载力已然大幅上升。因此,对于经济下行给就业带来的冲击,大可不必过分担忧。1.2三产贡献过半,稳定就业主力经济结构变化,服务业贡献过半。之所以经济增长和就业逐渐脱节,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自15年以来,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分道扬镳,19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对GDP累计同比增速的贡献率达到61%,而第二产业仅有36%,约是第三产业的五分之三。就业占比持续提升,稳定就业中流砥柱。伴随着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的加大,其在就业人员中的占比也在持续提升,为就业的稳定同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8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46%,接近全国就业人员的一半,较17年提升了约1.4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则分别下滑0.9和0.5个百分点。PMI就业指标背离,服务向左制造向右。近来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就业指标的背离也充分表明了服务业对于稳定就业的贡献。19年以来制造业PMI从业人员指标持续探底,前10月平均仅47.2%,较18年平均值下滑1.4个百分点,而服务业PMI从业人员指标均值仅比18年下滑约0.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正是服务业就业的相对稳定保证了全年就业目标的完成。2.服务业大分化,新兴服务崛起《方案》出台有着怎样的经济背景?在我们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短期背景在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地方财政急需输血;而长期背景在于,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失衡问题由来已久亟待改革。2.1传统服务业:高峰不再,触网转型传统服务业高峰不再。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服务业将逐渐度过增长高峰,风光不再。如美国在1950年批零业、交运仓储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33%、12%和5%,而2018年分别只有17%、5%和4.5%。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也与此类似,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批零业、交运仓储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27%、20%和5%,而2018年分别只有17%、8%和3%。但是在传统服务行业整体走弱的进程中,其内部结构所发生的新变化值得关注,这背后主要是科技力量,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在推动,这也是未来传统服务业突破的方向。高铁便利出行,快递应运而生。在交通运输领域,高铁逐渐代替传统列车成为人们选择铁路出行的主要方式,08年高铁客运量占铁路客运量比例只有区区0.5%,而18年这一比例已经突破了60%。而在邮递业务领域,虽然传统邮政业务面临萎缩,18年信筒信箱数量已由00年时的约24万个降至约12万个,但是快递业务却在网购浪潮的推动下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规模以上快递企业的业务量由00年的1.1亿件增长至18年的507亿件,年均增速高达40%。网购悄然崛起,线下转至线上。在批发零售领域,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在于网络零售的兴起,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从线下转至线上。19年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9%,而15年这一比例刚刚突破10%。19年前三季度,商务部重点流通企业中网络零售的零售额增速超过15%,远远高于线下零售增速,传统百货的零售额增速仅有1.3%。服务消费升级,外卖占领市场。在住宿餐饮领域,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消费的升级趋势也愈发明显,以星级饭店的营收占比为例,00年五星级饭店营业收入仅占星级饭店收入的20%,17年已经接近40%,而同期一星级饭店收入占比则从1.2%降至不足0.6%;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使得外卖逐渐占领和改造了传统餐饮的阵地,手机网民网上外卖软件使用率从15年底的16.8%升至19年上半年的49.3%。2.2金融房地产:盘整为主,新旧更替90年代以来,金融、地产占比先抑后扬。90年代以来,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其占比都是先降后升。98-05年的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期间,行业去杠杆使得金融业占比迅速下滑,直至06年才见底回升。而在98年住房体制改革出台之后,受商品房兴起带动,房地产业占比也是由降转升。美国长期经验:金融见顶企稳,地产下行企稳。首先来看美国的经验,在整个20世纪后半叶,美国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都整体保持上升态势,从50年的6.0%一路攀升至01年11.3%的顶峰,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业占比探底回升,过去5年稳定在10.6%左右。得益于美国高购房需求人口(25-45岁)增速在60-80年代持续上行,同期美国房地产业占比整体保持高位。此后随着高购房需求人口增长放缓,房地产业占比也随之回落,目前企稳在18.5%左右。日本中速增长期经验:金融见顶企稳,地产窄幅震荡。再来看日本75-85年的经验,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增速换档,对我们而言,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日本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在经历了高速增长期的持续上升后,在中速增长期见顶回落,中枢稳定在10.5%左右。而同期日本房地产业占比同样经历了中枢下行,并呈现出窄幅震荡的特征,中枢则稳定在18%左右。传统金融受限,金融创新兴起。展望未来,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稳杠杆的背景下,传统金融势必受到挑战。但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已然蓬勃兴起。第三方支付中,互联网支付规模从09年5000亿元跳升至18年的29万亿元;而同期移动支付规模更是从不足400亿元飙升至190万亿元。互联网金融中,余额宝规模从14年2.2万亿元大幅上升至17年的5.6万亿元;而12年互联网保险收入仅略高于100亿元,但得益于13-15年间的持续翻番,16年其规模已超过3700亿元。得益于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料将保持稳定。房地产开发高峰已临近,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随着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13年步入负增长,房地产的高峰已经到来。虽然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均再创新高,但房屋竣工面积已经在16年见顶下滑,这意味着未来地产销售、新开工将逐步筑顶。值得庆幸的是,未来房地产业失速下滑的概率并不大,房地产业在服务业中占比大概率将继续盘整。一方面,得益于新型城镇化政策放开户籍、鼓励落户带来的制度红利,房地产销售、投资仍有支撑,不至于失速下滑。房屋租赁市场崛起,地产占比有望趋稳。另一方面,房屋租赁市场正在崛起,也将为房地产业注入新的动力。在这方面,德国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新加坡为例,16年其房地产供给中,组屋占比高达75%,保证了居者有其屋并且房价合理。诚然,16、17年的居民加杠杆购房,以及棚改货币化去库存,曾使得42个大中型城市二手房房价租金比中位数从30倍一路上升至53倍。而得益于过去两年“房住不炒”政策的落实,目前二手房房价租金比已降至47倍左右,未来有望进一步下行,这将有助于房屋租赁市场的进一步扩容。2.3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规模激增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在传统服务业渐显疲态的同时,新兴服务业正在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行业,其行业增加值增速一直远远超过第三产业和全口径GDP增速。19年3季度全口径GDP实际增速6%,第三产业增速7.2%,略高于全口径增速,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8%,是全口径增速的三倍、第三产业增速的2.5倍。移动网络普及,基础设施完善。首先,信息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13年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流量只有13亿GB,而19年前10月就已接近1000亿GB。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把信息服务行业投资纳入到基础设施投资之中,而4G的推广就是我们在信息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值得称道的成就,截止19年10月,4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12亿户,早已代替3G成为移动手机用户的主流。“互联网+”改造,焕发行业生机。其次,信息服务行业通过对其它行业的融合与改造,能够带动后者共同成长,焕发新的生机,也即是“互联网+”。除了前面提到的网购之外,比如在金融领域,网上支付的规模日益扩大,银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日均处理业务笔数由12年的仅约80万笔增长至18年的日均3300万笔,年均增长超过85%。再比如在教育和媒体领域,19年上半年在线教育和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分别达到了2.3亿人和4.3亿人,约是16年上半年水平的2倍和1.3倍。新兴领域抢占先机,市场规模翻倍扩张。最后,在信息服务行业的新兴领域,我国注重抢占先机,因此市场规模增长也非常迅速。18年我国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63亿元,较17年增长39%,超过15年市场规模的2.5倍。根据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的数据,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接近4400亿元,其预计19年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到5386亿元,较18年增长23%,约是16年产业规模的2倍。横向比较,中国科教文卫比重偏低。对比中美日三国的服务业结构,中国专业商业服务业、教育卫生文化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其中17年美国专业商业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高达18.7%,而中国仅为9.0%。这些新兴服务业与企业生产研发、居民消费息息相关,但目前仍处于停滞期。纵向来看,科教文卫比重长期停滞。我们看到,04-17年间,中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从4.0%升至5.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仅从2.7%微升至3.8%,文化体育娱乐业占比稳定在1.6%,而教育占比则从7.4%下滑至7.1%。而随着工业化步入尾声,这些行业也有望迎来爆发期。从日本经验看,日本经济在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后,以政府供给为主的社区与社会服务、面向企业的商务活动服务均快速发展,占服务业的比重也都大幅上升,而面对家庭的个人服务占比则是高位盘整、相对稳定。三项合计占比从70年的22.3%持续上升至85年的29.1%。3.新兴服务业崛起的三大动力后工业化时代,新兴服务业崛起的动力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3.1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渐转型升级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而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金融业为例,产业结构的升级将驱动融资结构的转变。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由“重厚长大”转向“轻薄短小”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企业的核心资产从原材料、设备、厂房等“重资产”转向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轻资产”,融资来源将从银行信贷转向资本市场。再以信息服务业为例,其发展与电子设备制造业高度相关。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也分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典型代表。事实上,04-18年间,观察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与信息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两者走势趋同。3.2消费升级拉动生活性服务业1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离12057美元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已不远。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将按照“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路径升级,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收入水平步入较发达国家水平时,与住行相关的耐用消费占比上升将放缓甚至可能下降,而与医疗保健、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支出比重将迎来爆发期。日本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1973年及之前的高速增长期,食品、服装占家庭消费比重逐步下降,而居住和交通通信占比上升。医疗、教育等服务消费盘整为主。但到了74-85年的中速增长期,食品服装占比继续下行,家具家电和家用器具略有下滑,交通通信整体持平,居住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则在82年以后才迎来加速发展。这些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的升级持续进行。一方面,实物消费从非耐用品向耐用品的转变已经发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占比从95年的半壁江山降至13年的35%,衣着消费占比也从13.6%降至10.6%,家庭设备用品服务则从8.4%降至6.7%。而同期居住和交通通信支出占比分别从7.1%和4.8%显著上升至9.7%和15.2%。另一方面,蛰伏已久的生活性服务业近几年正迎来爆发。95-13年,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都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但在13年以来,两者占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均稳步上升,分别从13年的10.6%、6.9%上升至18年的11.2%、8.5%。而交通通信则延续了此前的上升态势。3.3新型城镇化助推现代服务业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条主线,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助推器。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18年中国户口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4%,与59.6%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仍大。两者之间的“裂隙”反映部分城镇常住人口并未充分受益于城镇崛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在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并在16年10月发布《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在18年提出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在19年提出II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宽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改变以往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传统模式,意味着与高速增长相关的铁路公路等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高峰期已经过去,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环保、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面临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并非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是人口的城镇化,这意味着与居民衣食住行、科教文卫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也将面临广阔的增长空间。

古之道也

斗米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引领杭州经济增长,灵活用工市场爆发

从电商之都到数字之城,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为杭州晋级世界名城写下了有力的注脚。2017年上半年,杭州第三产业占比为62.1%,达到了发达国家60%的标准线。随之现代服务业也创造了大量的岗位需求,成为了就业的“蓄水池”。然而,随着劳动力数量的降低和用工成本的上升,传统的直雇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灵活用工成为越来越多杭州企业突破直聘困境的新选择。国内最大的灵活用工服务平台斗米通过平台大数据和调研发现,在杭州对灵活用工有需求的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其中不但有传统服务业巨头,也有很多新业态公司的身影。而在发布岗位上,除了服务员、售货员、快递员等,还有网络主播、APP推广等主要需求为人员招聘、外包和用工管理等项目。“我们店主打的是轻食,主要招聘的岗位是服务员、收银员和送餐员,但是由于品牌的定位偏年轻化,对店员的气质和外形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全都招全职员工真正合适的人不多。”一家连锁轻食餐厅的招聘经理表示。随着“轻食主义”的风潮也吹进杭城,主打健康和高颜值的轻食餐厅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机,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招聘需求,然而除了面临传统餐饮行业招人难的问题外,由于面向白领人群为主,店员的形象和气质等也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也更增加了招聘的难度。针对这一现状,目前餐厅主要以专业的在线平台为招聘渠道,并采用了不少在校大学生为主的兼职员工,缓解了运营压力。同样运用灵活用工解决劳动力短缺和业务规模扩张的矛盾的还有会展行业,面对“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机遇,会展行业在杭州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由于会展服务的行业特性,企业产生了诸多短期、临时、批量的用工需求,通常情况下采用网络招聘的方式是多数会展公司的做法,而如今有不少新型会展服务公司选择了更为灵活的外包模式。另一方面,求职者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自由灵活的就业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据一站式灵活用工服务平台旗下的斗米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显示,服务业90后新生代劳动者不仅注重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还对工作时间和相关保障等要求越来越高。27岁的小张来自吉林是一名快递员,今年是他来杭州的第四个年头,“计件保底3500元,每个月差不多能挣8000元左右,虽然辛苦但现在趁着还年轻想多挣些钱,争取能在杭州安家。”除了送快递,小张还在互联网众包平台上接一些跑腿单,月收入过万也是常有的事。在杭州,还有很多像小张一样的新蓝领,他们集中在城市服务业里,相比上一代,他们更加接触更多新事物,也善于寻找更好的晋升途径和平台,这种转变也间接扩大了灵活用工市场。据斗米研究院报告中显示,我国服务行业的灵活就业人员超过2.5亿,市场规模达12.8万亿,灵活用工已成为大势所趋。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岗位中出现灵活用工人员的身影,灵活用工数量占到了全国近六成。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以杭州为代表的新一线对灵活用工的需求正迅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在“十三五”规划中,杭州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房地产等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杭州服务”成为了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灵活用工在杭州快速发展,让企业、劳动者、社会收益的同时,对于推动杭州现代服务业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打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霍金传

谋篇布局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漳州台商投资区正在奋力补齐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这块主要短板,正在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要发力点,把提升现代服务业作为挖掘新增长点、提升产业质量的主攻方向,以抓工业的理念和力度抓好现代服务业,力促第三产业总量扩大、比重提高。目前,服务业占漳州台商投资区GDP的27%。十四五期间,该区将通过消费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性服务、精神服务“四轮驱动”,力争现代服务业在GDP总量中的比重提升至35%。漳州台商投资区以抓工业的理念和力度抓好现代服务业,正在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紧建设的万益集团五星级酒店。本版文/本报特派漳州记者林森泉黄树金本版图/本报记者张奇辉(除署名外)十三五期间,漳州台商投资区推动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服务业占该区GDP总量的27%。消费服务业方面,该区已在中心城区建成设备完善、商业氛围逐步上升的万达广场、万益广场。该区还把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来培育发展,已完成现代物流业的产业布局,包括菜鸟物流园、宝湾物流园、宇培物流园,其中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该区还将引进饿了么、美团等物流品牌。十四五期间,该区将通过消费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性服务、精神服务“四轮驱动”,力争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提升至35%。该区将利用去年开业的海峡两岸(漳州)设计创意中心、漳州台商投资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载体,做大生产性服务;利用白礁慈济祖宫、杨厝村林氏义庄、流传村天一总局、 江东古桥、东美村番仔楼“五大国保”,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做强精神服务。【消费商务服务业】洼地集聚效应加快同城化发展进程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的万达广场。4月26日下午,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中心城区的万达广场,戴口罩的时尚女孩结伴悠闲地逛着商场;饮料店里,一些少男少女在玩手机、聊天……记者看到,除了影院等封闭密集人员场所暂不开放外,其他的店面全部开门营业了。为了吸引人气,万达广场拿出60万元,馈赠前来消费的顾客,各商家也进行线上打折促销活动,通过抖音等各类现代传播手段吸引更多客流。商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相较于上个月,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了。万达广场是该区域内已经开业的最大的城市综合体,2017年1月1日开业,广场总体量为14.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0亿元,2019年销售额为5.2亿元。曾旭敏经营的“独辫子”休闲服饰专卖店正在重新装修,“旱则资舟。”曾旭敏笑着说,逆流而上,是为即将到来的夏天消费高潮准备着。这位平和女子已经在厦门摸爬滚打多年,先是在城乡接合部摆摊开店,后来进驻了漳州台商投资区万达广场,如今已在这里开了三家不同品牌的服装店。漳州台商投资区万达广场总经理卢婉金说,当地党工委和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很给力,采取多项举措打造这个地标性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前段时间,区领导还带队到万达广场“下馆子”,倡导消费,给万达广场带来不少人气,使万达集团首个奥特莱斯店的商业涟漪效应不断扩大。当天下午5时,记者来到“膳诱”餐厅时看到,店里员工已经忙开了。不久前,漳州台商投资区的领导来此倡导消费,自掏腰包享受了美食,“当时他们直夸,说饭菜有小时候妈妈煮的味道。”老板戴晓云笑着说。除了“膳诱”店外,戴晓云还在此经营另外两家年轻人喜欢的餐饮店,其中有一家是烤肉店。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戴晓云带来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关店80多天,亏损了几十万元,开店后可能还要背负员工工资的亏损。在困难面前,这位来自长泰的年轻人说:“我们有信心,毅然决定选择开店,选择与员工一起共渡难关。”现在餐饮市场正在逐渐复苏,他坚信:只要坚持,就会迎来温暖的春天。当晚7时,记者来到漳州台商投资区中心城区另外一个商务综合体——万益广场角美步行街。只见步行街灯光闪耀,这里有私房菜、特色大排档、精致烘焙、奶茶烧烤、咖啡、麻辣烫、炸鸡等,年轻人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喝啤酒、吃东西,快餐店的生意十分火爆,打包带走的客人不断进出。这只是万益广场复工复产后呈现生机的一个掠影。据万益广场的总经理王燕芹介绍,目前,万益广场的商户入驻率超过四成,维也纳、如家·睿柏云两家连锁商务酒店出租率比较高。受益于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开工的利好消息,该公司开发的4栋高层建筑房子卖得不错。她说,万益·财富中心超高层写字楼,高达209米,总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地面一层主体施工,万益广场内的一家喜来登五星级酒店,马上就要进入外玻璃幕墙装修。这里不管是买房的客人、还是进驻的商家,60%的客户都是来自厦门。她说,厦门产业、信息、人流、资金和服务等行业外溢、辐射漳州台商投资区十分直接。这种洼地的集聚效应未来必将加快同城化的发展进程,加大现代服务业在当地GDP总量的比重。角美旧镇老街和新社区下士的街道店面,入夜后一片灯火辉煌,人流较多,生活如往常一样,只是人们出门后不忘戴口罩。在这里的一切见闻,无不说明漳州台商投资区的生活秩序已然恢复正常。【文化服务业】政策扶持培育文化产业茁壮成长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的厦漳油画城,与厦门油画基地互补共荣。(本报记者林森泉摄)已有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画界从业人员进驻厦漳油画城。走进角美镇锦宅村厦漳油画城,才知道这里集聚了一批来自各地的画家、画师和跟画画有关的人员。4月26日,油画师林雄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这里是他和其他同行从业人员的新家园,他的两个孩子未来也将在这里读小学和初中。厦漳油画城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锦宅村厦漳同城大道、角美到海沧的角海路边。据此项招商的负责人介绍,厦漳油画城总共有300多间的店面,每平方米的月租金是30元,前期入驻这里的画家、画师、画室和有关商家享受政府提供的一定时间免租金或租金优惠。油画城内,有不少该村村民统一规划设计的自建房,安全方便,租金也比较便宜。目前,厦漳油画城已经有90间店面出租出去,有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画界从业人员进驻。其中,不少是带着家属来到这里从事“美丽事业”。在锦宅村委会人员的带领下,记者采访了几位在此安家创业的从业人员。林雄杰,漳州平和人,自己画油画,也在这里经营一家名为“丽景轩”的画廊。他经历了闽南油画的商业发展过程。1996年,他先在厦大附近曾厝垵画油画,后迁到乌石浦,后来又移居到海沧东屿,后来再搬到兴港花园,去年带着全家人来到这里。他说,漳州有“书画之乡”的美誉,这里是家乡,村委会工作人员也很热心,解决了孩子读书问题,让他找到了家的感觉。暖风画廊老板郑可暖,泉州永春人,从事油画批发行业10多年。他在厦漳油画城共租了260平方米的店面。他说,看好这边的发展,自己是跟着画家、画室和画师一起。虽然现在不少油画交易是在网上批发、洽谈,但跟画师和画室靠近一些,做起生意总是更为方便些。搬来的画廊越来越多,也吸引了该行业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入驻。以前给别人打工做画框的四川人李忠志,也带着妻子和一对儿女来此安家,在这里开店自己当老板。还有一位来自台湾的画商,在这里开了一间画廊,从事油画贸易。油画城,虽以油画为主,但也有国画,国强画室就是其中一家。“在家门口,隔着黑河,就能看到对岸俄罗斯村庄飘起的炊烟。”来自黑龙江黑河二井镇自民村的画家国强,在锦宅村的厦漳油画城国强画室向记者描述故乡的诗意美景。国强擅长花鸟山水工笔,是去年进驻到厦漳油画城的,享受到18个月店面免租金优惠。他的爱人在台商投资区企业里上班,儿子大学毕业在国外援建,采访中,他还拿出自己去年创作的一幅6米长的厦门鼓浪屿山水画,请记者欣赏。漳州台商投资区处在厦漳同城“桥头堡”,以独特的区域优势,承接着从厦门外溢的文化产业。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扶持政策,吸引人才、聚集人气,培育厦漳油画城等文化产业茁壮成长。漳州台商投资区副调研员黄天寿将厦漳油画城等文化产业归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文化精神服务业的一个点”。他在这块热土工作已经30年,可以说是看着和参与这块土地的凤凰涅槃。他说,这块热土十年一大变,虽然现在受到疫情影响,但长期向好的态势没变,未来十年,必将是漳州台商投资区进一步腾飞时,艺术将跟这里丰富的文化底蕴结合,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里将是一个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的新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引进人才助推漳州制造业转型升级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文圃工业园的海峡两岸(漳州)设计创意中心。设计创意中心智能装备展区,工作人员正在为参观者做介绍。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中心城区的万益广场商业设施完善。(本报记者黄树金摄)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这其中也有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和人口集聚扩展的过程。招商引资、推进项目、集聚人才、吸纳劳动力、优化服务……漳州台商投资区在努力中取得骄人成绩,一直处于漳州发展的前列。今年3月20日,漳州台商投资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行。这是漳州首个、福建第三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为漳州重要的保税物流、仓储物流和城市、城际物流平台。去年底,漳州台商投资区成功地利用旧厂房改造成为海峡两岸(漳州)设计创意中心,成功地引进一批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和设计人才,进一步提升漳州台商投资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海峡两岸(漳州)设计创意中心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文圃工业园,引进了厦门国贸漳州大管家作为管理运营方。园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有研发办公楼、设计创意油罐区、商住综合楼、展示展览楼等。其中一栋一层约28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海峡两岸(漳州)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产品展示馆。漳州市明确将海峡两岸(漳州)设计创意中心作为两岸工业设计大赛的永久承办点。该中心通过对接境内外,包括台湾高校机构及设计研究所,致力打造漳州市人才集聚、成果共享、两岸融合的常态化平台,助推全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招商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厦门市拙雅科技有限公司、漳州思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工业设计及创意企业纷纷来洽谈、并签约进驻。漳州台商投资区历来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发展,把工业设计作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重要抓手,目前已成功培育了太龙照明、灿坤实业等9家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漳州台商投资区借助海峡两岸(漳州)设计创意中心这个交流合作平台,做好优质产品展示和优秀作品落地转化,继续加大引才、育才、留才力度,加快创新,转型升级,致力提供助力企业发展的优质环境,构建漳州制造新优势。不仅如此,漳州台商投资区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也得到当地政府的扶持,鼓励和支持两岸年轻人来此创业。【点击】打造形成一批夜间特色街区加快打造工业新城,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初,漳州台商投资区工作会上,提出了“要顺应消费加速升级的趋势,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夜间经济,努力打造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管理规范的夜间特色街区,促进夜间经济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工业新城建设档次,坚持高起点建城,强化漳州主城区意识,对标厦门、比肩厦门,树立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用地规划的多规合一理念,按照生产空间集约有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突出以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作为全区城市建设的发展轴,加速中心城区南扩东进,向江拓展,促进城市能级跃升,不断优化空间发展布局。”“要按照立足区域,对接厦门,服务漳州的要求,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厦漳同城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城化的桥头堡作用。”(文章来源:厦门日报)

树里

打造蓬勃发展新动能——广元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综述

“交通发达了,外出便捷了;商圈形成了,购物不愁了;生活便利了,日子越过越好了。如今的广元,越来越有现代都市的样子了。”春节前,从上海回来探亲的韩先生对广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感慨万千。而这,也是众多广元人民的心声。近年来,随着全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极大地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广元这座历史名城逐渐散发出浓浓的现代气息。物流业成为新引擎现代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广元区位优势独特,交通运输体系发达,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发展现代物流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通道优势。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强化物流企业培育,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市物流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兰渝铁路、西成高铁的相继开通,嘉陵江航道恢复通航。。。。。。而今,我市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大物流运输通道加快建设。京昆、兰海、恩广3条高速公路在广元交汇。宝成、兰渝、西成、广巴达4条铁路在城区交汇,渝新欧、蓉欧两条中欧班列均经过广元。机场开通到“北上广深”等11个城市的航线。具备千吨级轮船直达重庆、上海的能力。管道运输稳步发展。物流企业加快成长。目前,全市共有道路货运企业400余家,营运货车近13000辆。快递企业发展迅速,行业从业人员2000余人。物流园区也初具规模,动车运用所、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铁路综合物流基地等国家级物流园区在广元布局;下西物流园区建成10万平方米仓储设施,成功引进金顺汽车、中国粮食等15家大型企业入驻;广运现代物流中心已建成仓储设施4.6万平方米,获批海关保税仓;交通物流港上西园区一期、申达零担物流中心、川北医疗器械仓储物流基地等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我市现代物流集聚区正加速形成。此外,深入推进“电商+快递+物流”协同发展,依托国家、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电商物流服务站点,推动“快递下乡”。现代商贸改变生活曾记得小时候,一个小卖部,一袋小零食便能让人幸福一整天。那个年代,小卖部、临时摊点是我市市场经济的主要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早期的“封闭式消费环境、隔架售货”等购物形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连锁店、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新兴业态。新电影上架,邀上闺蜜好友在老城、东坝、南河任何一个片区都能第一时间一饱眼福;韩餐、日料、牛排、海底捞。。。。。。在城区商业综合体,逛街逛累了可随机选择各样美食大快朵颐;麦当劳、肯德基、屈臣氏、苏宁电器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贸品牌先后入驻,加上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广元保税国际直采中心的启动,进一步丰富了我市商业业态,加速了品质上档升级。。。。。。我市商品供给日益丰富,业态形式千姿百态。近年来,全市着力打造“大商贸、大市场、大开放”的商贸流通发展格局,切实规范和优化商业业态。如今,市城区“4+1商圈”(两江口、东坝、万缘、下西+三江新区)初步建成,万达广场、国际商贸城、图腾·海博春天广场、川陕甘农产品交易中心、川北国际汽车城二手车交易市场、万贯五金机电城等一批重点商业综合体项目和专业市场投入使用,城市经济加速繁荣。此外,我市还着力推进凤街等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建设,以点亮全市城市“夜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吃有美食、穿着精神、行开轿车、游享优景、购物方便、娱乐有门。。。。。。如今,我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实现了从落后、封闭和缺乏生机到享受、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华丽转身。还吸引了甘肃、陕西等地的人来我市购房定居。电子商务快速崛起家住成都的魏女士是广元媳妇儿,爱吃广元核桃、香菇等特产,每次来广元都要带上一些回成都享用。“有时候东西多,自己带不是很方便,一天偶然在网上看到有卖的,便买回来试了一下,品质和自己买的差不多,后面我就在网上购买来自己吃和送亲友了,很方便。”而记者随机打开京东、淘宝等APP,一搜便搜出了很多广元特产。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淘宝上有广元人直播卖起了凉面、泡菜。。。。。。这一切,都得益于电子商务业的发展和进步。据了解,电子商务是结合现代物流、网络交易和网络支付的新兴商务贸易运营模式,也是商业体系中电子化革新的产物,特点是全球化、便捷,成本低、效率高。近年来,我市把电子商务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我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均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今,我市建成市、县(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7个,镇乡电子商服务站191个,村电子商务服务点870个。建成电商物流园区5个,乡镇快递网点356个,村级快递网点553个。培育出了广元七绝、秦巴妹、昭化六特、清江源、一品一家等40多个知名本土电子商务品牌。涌现出王淑娟、李军、杨超等一大批电子商务领军人才。“我市完成电子商务培训5万多人次,开设网店617个,创造就业岗位16000余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6100余人。”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市通信、金融、旅游、物流、烟草等重点行业基本实现网络信息化。网上订票、酒店预定、电子银行等电子商务活动已趋于成熟。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以及逢集网、七绝商城等本地电商平台应用日渐广泛。(文章来源:广元日报)

勃朗特

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工业收入保持增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工业收入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企业效益开局向好。从工业生产看,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加快,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前2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2%,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和8.4%,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7个和1.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78.1%,集成电路增长33.3%,工业机器人增长25.1%。从工业企业运营情况看,工业企业收入起步向好,盈利能力增强。前2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5.3个百分点,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同比提高0.33个百分点。从工业企业财务情况看,工业企业资产使用效率改善,去杠杆、降成本成效持续显现。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7.4天,同比减少0.2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47.4天,同比减少0.2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3%,同比降低0.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6%,同比降低1.4个百分点。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92.4元,同比减少0.27元;其中,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98元,同比减少0.33元。服务业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服务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新动能加快成长。从服务业生产看,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新动能加快成长。前2个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从服务业企业情况看,服务业企业营业规模稳中有升,服务业小微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创近4年最佳开局。前2个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对5.3万家服务业小微企业调查显示,一季度,83.9%的企业反映经营状况良好和平稳,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综合经营状况继续保持向好,其中,14.3%的企业反映经营状况良好,提高0.8个百分点,16.1%的企业反映经营状况不佳,下降1.6个百分点。居民、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加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和服务业经济质量的不断提升,夯实了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并有效促进了我国居民和政府收入的提高。从居民收入看,实体经济发展带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状况明显改善。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增速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继续快于GDP和人均GDP增速。前2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就业形势稳定向好,意味着收入稳定增长基础扎实。从政府收入看,实体经济发展带动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8.4%,加快1.8个百分点,税收中的国内增值税增长22.3%,国内消费税增长29.5%,企业所得税增长14.8%。

缩手缩脚

现代服务业:青岛经济发展“新引擎”

增加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占GDP比重突破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70%,占新增就业近七成,对投资贡献超过80%——现代服务业:青岛经济发展“新引擎”□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首席记者 沈俊霖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中,青岛服务业表现十分“抢眼”:2019年增加值7148.5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接近七成,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达81.7%!数据显示,服务业作为青岛第一大产业的地位愈发稳固,牢牢占据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C位”,成为青岛经济发展“新引擎”。服务业成为青岛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当前,青岛服务业发展正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76778”:绝对主力地位愈发牢固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服务业占比超过60%,高收入国家已为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比快速增长,2013年首度超过工业,迄今为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回顾历史,青岛的服务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纯保障民生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巨大转变。到2011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3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2019年,青岛服务业发展亮眼,概括起来就是“76778”。第一个“7”,是指青岛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七千亿元”,达到7148.57亿元,增长8.0%,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6”,是指青岛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达到60.9%,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第二个“7”,是指青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70%”,达到70.4%,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第三个“7”,是指在城镇新增就业的75.1万人中,服务业就吸纳了50.5万人,平均每10人就有7人从事服务业,较去年同期增长9.6%;“8”是指,2019年,青岛服务业投资增长22.7%,比上年提升15.2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超过80%,达81.7%。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门槛,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转变为追求生活品质、精神需求等更高层次的消费品,如更关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旅游等。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体现着城市功能的高端化,服务业占比上升也是消费升级的表现。服务业成为青岛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标志着青岛经济发展从物质主导进入物质与服务经济双驱动,由相对落后的经济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些产业正在蓄积城市发展新动能青岛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大力培育服务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新兴行业蓬勃兴起,新动能加快孕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产业层次与能级不断提升,一些产业实现晋级,迈入“国家队”。人类科技进步源于对未来的大胆想象,人工智能无疑凝结了人类想象中最大胆的部分。如果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王冠”,那人工智能就是镶嵌在王冠上那颗最夺目的明珠。与IT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等几波信息化发展大潮“擦肩而过”的青岛,这一次敏锐地看到了“趋势与未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加速上升期,站在了风口。目前,青岛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大项目加快集聚。海尔、海信、东软载波、歌尔声学、双星集团、澳柯玛股份等企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商汤科技、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加快来青聚集合作发展,全市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100家。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受到国家部委的关注与支持。2019年10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山东省创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是继上海(浦东)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之后,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还有一个产业不能不说,那就是软件业。数据显示,2019年,青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0.3%。高速增长背后意味着什么?软件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放眼全球,在当下数字社会时代,有强大软件产业基础的城市或地区,通常都是产业创新的策源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表现出更强的活力。青岛软件产业虽然起步不算早,但经过奋力追赶,不断缩小着与标兵之间的距离,今天已经成长为业务收入“2000亿+”的大产业。产业的兴旺,培育出一批明星级企业。青岛目前已经集聚各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800余家。2020年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19年(第18届)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发展报告及名单,海尔、海信上榜。青岛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国家部委的认可。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致函,授予青岛“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青岛成为继福州、厦门、苏州、武汉后,全国第5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成功迈入软件业“国家队”。青岛收获的绝不仅是一个称号、一块牌子。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软件业快速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则为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二者互相成全,意味着青岛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加澎湃。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壮大,还孵化出一个特殊的“物种”——独角兽。目前,青岛已经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的新兴成长地,累计产生日日顺物流、杰华生物、伟东云教育、聚好看、中加特、少海汇6家独角兽企业,其中有4家诞生于现代服务业领域。从2019年数据看,以伟东云教育、海信聚好看等为代表的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4.0%和14.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成本利润率为11.9%,比上年提升4.2个百分点。聚焦服务业技术创新和应用,青岛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启动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新创建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新认定3个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高水平载体才能培育高质量产业。青岛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行动计划,2019年,腾讯双创小镇、姜山基金小镇等6个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日日顺智慧物流创新研究院、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全域旅游智慧服务平台等6个创新中心入选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天安数码城新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示范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新物种的不断成长壮大,正在重塑着服务业的形态与气质,让服务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新路数”是产业能级跃升的关键青岛服务业在短期内实现如此之大的跃升,跟转换“打法”“路数”有着直接的关联。青岛转变传统思维模式,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让各类资源要素通过平台发生互动耦合,推动形成深度关联、跨界融合、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的生态系统。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跃迁正是受益于平台思维。“跨技术、跨行业”是人工智能这一新生态的显著特点。这也意味着,发展人工智能不能各自为战,必须建立联合体,抱团发展。基于这样的认知,青岛于2019年11月30日举行2019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会议,聚首青岛的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发起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着力打造一个集成果展示、技术推广、合作洽谈、投资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全球化平台,真正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青岛充分发挥会议、展览聚集新元素,发现新组合的作用,打造一年四季永不落幕的平台。青岛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此。青岛举办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通过创投风投基金招引、投资项目58个。2019年,青岛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71家、同比增长14.8%,备案私募基金553只、同比增长33.6%,管理规模821.2亿元、同比增长28.3%。新引进金融机构13家,光大理财公司、意大利意才基金成功落户,财富管理金融入选全省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全市新增上市企业9家,总数达到51家,居全省首位。产业怎么发展,写好“剧本”是前提。2019年,青岛制定实施超高清视频、5G等发展行动计划,建成5G基站6500个,以中国广电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编剧”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青岛尊重企业家的创意创造,支持头部企业或行业协会当“编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编写青岛发展剧本的行列中。独角兽伟东云教育就是“编剧”之一。2019年10月29日,青岛召开专题会议,用了两个多小时专题研究伟东设计的“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方案”。让一个本土民营企业牵头编制关系到青岛未来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这在青岛还是第一次,在全国也不多见。服务业,一个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产业,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正在改变曾经熟悉的面孔,为城市注入澎湃的发展动力,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