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0日上午10:00,宜兴“紫砂导师团助力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在丁蜀镇紫砂村村民委员会隆重举行启动仪式。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宜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研究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宜兴市陶都陶瓷非遗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莅临现场的领导和嘉宾我市领导薛皓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夕华宜兴市文体旅游局局长李长青 宜兴市工信局局长张益强宜兴市融媒体中心主任伍震球丁蜀镇党委副书记朱 伟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宋昌贤宜兴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嘉 宾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章剑华江苏省文联主席马 达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王建良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宋建根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祖伟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监事会主席梁惠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史 昶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小东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徐建荣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国大师鲍志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启动仪式由鲍志强大师主持1宜兴市副市长 薛皓月致辞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紫砂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意见,“紫砂导师团助力乡村振兴”就是各位大师自觉响应号召的公益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紫砂从业者的技艺水平、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培养一批优秀的乡村非遗紫砂传承人才,另一方面,能够切实优化紫砂行业生态,繁荣乡村紫砂产业,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掌握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拥有独门手艺的乡土人才。2谢强作项目介绍“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是一个公益项目,旨在提高广大乡村紫砂从业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提升其作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学员增收,从整体上增强紫砂特色村落的市场竞争能力,助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紫砂高质量发展。导师团成员:邱春林、鲍志强、季益顺、华健、徐元明、谢强、鲍玉梅、钱江涵8位导师。培训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辅导相结合;线下讲授与网络传播相结合。课程体系:“特色技艺”“紫砂文化”“紫砂艺术”“专业基础”“文化讲座”“紫砂营销”六大板块。3发布“宜兴陶·非遗”标志4发布《陶陶说陶》首期视频原创紫砂文化科普动画《陶陶说陶》通过紫砂吉祥物传播专业、科学、生动的紫砂知识,有望在泥沙俱下的紫砂舆论场域中激浊扬清,创建一个正能量的发声平台,为宜兴紫砂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5颁发聘书韩子勇为8位导师团成员颁发导师聘书6导师团代表 季益顺发言我将把我擅长的紫砂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学员,和他们分享我的创作灵感和理念,一起探讨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拥有更大的市场,希望能对乡村紫砂振兴起到切实的帮助。所谓教学相长,导师团的老师们也能从学员身上有所感悟,希望双方都能珍惜这次机会,共同进步,一起用紫砂技艺富裕经济,用紫砂技艺丰富生活。7江苏省文联主席 章剑华发言紫砂就是在泥的基础上,注入人工技艺这项特殊的劳动而形成的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导师有三层含义:技术上的辅导,艺术上的指导,市场上的引导。希望这次项目能做到两点:注重实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一不可;持之以恒,经过长期的努力最终取得成绩。8宣布启动仪式韩子勇院长宣布导师团项目正式启动
嘉宾与范伟群艺师徒合影留念2019年8月29日,金秋飒爽,秋风习习,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希望的时刻。在江苏宜兴的太湖西岸的范家壶庄,我们迎来了范伟群老师纳徒、张宏震拜师的仪式。陈家稳先生主持仪式范伟群系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家壶庄创办人、大生壶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江苏工匠的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的荣誉。张宏震,徐州人,1977年生人,在父亲张忠海(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紫砂专委会副主任)的影响下,热爱古陶瓷收藏,特别是对宜兴紫砂陶的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多年前,在徐州紫砂文化学者杨世明先生的引荐下,徐州的紫砂收藏界与范家壶庄共同努力下,兴起了宜兴紫砂在徐州收藏的新高潮。可喜的是张忠海、张宏震父子在江苏省文物局、徐州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成立了徐州市紫砂博物馆。张宏震诵读拜师贴范伟群老师读回师贴徒弟张宏震奉茶跪拜礼成师父范伟群赠“锲而不舍”与徒弟共勉在拜师仪式上范伟群老师和徒弟张宏震表示,一个师父毫无保留的传授技艺,另一个徒弟认真的学习,同时认为在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的领导下,以徐州市紫砂博物馆为依托,以弘扬宜兴紫砂文化为己任,积极传播宜兴紫砂文化,弘扬范家壶艺。张忠海先生致辞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鲍建生副会长作为见证人致辞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鲍建生副会长、郑春和书记、崔听槐主编,著名紫砂收藏家李明先生,以及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技能大师范永君,范家壶庄范朝伟、范文俊、钱张荣、范倩雯、范坚、张鑫、周鹏飞等老师的共同见证下礼成张宏震拜范伟群大师的仪式。拜师仪式,由陈家稳先生主持。范伟群张宏震师徒合影范伟群老师指导徒弟张宏震紫砂陶制作技艺范家壶庄/供稿2019年8月29日星期四人物介绍范伟群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陶艺专会委副会长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首届江苏工匠称号首届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范家壶庄创办人,艺术总监宜兴市丁蜀镇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苏省物价局物特聘紫砂艺术品价格评定专家中国紫砂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70年生于陶艺世家,“大生壶”四代嫡传,承祖艺继陶业。师从吴同芬、季益顺、徐汉棠。清华美院、中国美院高研班学员。三十多年的学习钻研,掌握扎实的传统手工技法,获得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范家壶艺传统技艺档案》。多年来创作一百多件紫砂新品,深受藏家珍爱,并成立“范伟群壶友会”。扎根农村,创办“范家壶庄”、成立“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授徒数百,为无锡人大代表,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台、港、澳地区举办紫砂作品展,推广交流,传播紫砂文化,并获得“全国百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宜兴市十佳青年、宜兴市首届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积极奉献,捐资成立“丁蜀高级中学范伟群优秀学生奖励基金,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爱心大使“称号。中央一套、二套、三套、四套、七套电视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所制作品工精、型美,文化内涵深厚。而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陶瓷博物馆、韩国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军事博物馆等收藏。先后出版《宜兴紫砂简史》、《民国紫砂简史》、《范伟群紫砂艺术作品集》等多部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敬业爱业,致于传承紫砂技艺,传播紫砂文化,为紫砂艺术的繁荣努力作出应有贡献。张宏震200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进入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相关工作,业余时间在江苏省师范大学进修经济学研究生课程。2007年开始随父亲研究老紫砂收藏。2013年自学紫砂壶制作,坚持至今。2018年将家藏紫砂壶归类整理,申请成立了徐州市紫砂博物馆,任馆长(法人代表)。
小作坊·行业标杆·以匠心坚守紫砂文化----这里是陶公粟五彩坊紫砂研究所萍萍/文今日观察新闻社讯:中国的手工艺都有一种灵魂,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它严谨、专注、精益求精、以形传神。而世上也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说的就是江苏宜兴。大多数人提到宜兴,便会自然想到紫砂壶,就像提起景德镇不得不说瓷器一般。宜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陶都,在各种陶瓷中,紫砂又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成为中华民族陶文化的骄傲。紫砂匠人吴乐娟——用一生打磨紫砂,用芳华研究手艺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有一位来自宜兴家族式作坊的紫砂匠人——吴乐娟,带着对紫砂的沉湎和敏感,用毕生将紫砂的文化严谨的传承下去。改革开放后,紫砂行业的状况逐步变好,有的人经不住享受安逸生活的欲望,彻底放弃了手艺。也有的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交出了艺德。当地从事紫砂泥料开采炼制、紫砂壶制作的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头,部分黑心企业不循古法,粗制滥造,急速变现后便一走了之,只给宜兴留下处理过后声名狼藉的紫砂文化,使外地人警惕,让本地人心寒。此时的吴乐娟没有踏上许多人走向那条路,在别人想着如何提高效率快速营收时,吴乐娟却将所有的盈利都用来购买各色紫砂原矿泥料,尤其是朱泥类矿泥的大量收藏炼制,包括优质赵庄朱泥和小煤矿朱泥的原矿标本。面对众人不理解的目光以及自认为是好心的劝说,吴乐娟全部以笑容代过。因为时代原因,吴乐娟对于陶瓷工艺没有多深的理论水平,然而“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如卖油翁一般,常年浸泡在紫砂世界里,吴乐娟的技艺早已锤錾得炉火纯青。岁月沉淀下来的,从来都是天道酬勤。岁月越久,喜爱愈甚,家族凝聚的文化,慢慢流淌。紫砂香气氲染了数十年,他们的小作坊——陶公栗五彩坊被越来越多的喜爱紫砂的艺品者熟知。吴乐娟用一生打磨紫砂,用芳华研究手艺。以匠心坚守紫砂文化,一时一刻也未曾放弃心中的坚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工匠的老去,紫砂陶的制作面临传承的断层。吴乐娟的一双儿女逐渐长大,他们毅然决然选择接过母亲手上的重担,让传承可传承,用矢志不移的追求,反复扣响紫砂文化深处的大门,继而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家族薪火相传——兄妹继往开来,以赤子之心点燃星火燎原陈鹏欢:1983年生,字云天,毕业于东南大学。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谈跃伟大师学习炼泥及壶艺技法。从艺以来多受指点,紫砂壶的创新理念有质的飞跃。其作品清逸隽秀,古朴纯美,追传统,求独特,具有细腻优雅之美感。做工严禁细腻,作品类型多样。陈鹏欢创新设计数百件作品,既不失历史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时代和文化的理念,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和较高评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陈鹏欢不仅仅是一位青年陶艺家,同时身兼中国陶瓷联合会工艺美术师、陶公粟五彩坊泥料研制开发技术总监、紫韵门第紫砂文化有限公司总监等职务要位,也是陶公粟五彩坊坊主。2020年陈鹏欢被任为宜兴市价格认证专家库成员,全市仅有九名同志获此殊荣,陈鹏欢同志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由此可见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侧面体现了陈鹏欢勤奋好学与对紫砂文化的渊博知识,也进一步展示出当初那个小作坊的匠心精神和深厚底蕴,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如今的陶公粟五彩坊。经过几年的努力,陈鹏欢将传统的紫砂炼泥坊发展成为陶公粟紫砂五彩坊研究所,所里炼制的泥料得到紫砂艺人的一致肯定,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也屡屡获奖。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茶、接触茶器,包括设计师、匠人、消费者,原本关于紫砂的刻板印象似乎也正在一步一步消解。2018年,陶公粟五彩坊紫砂研究所被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无锡市教育局、无锡市科学技术局联合评为“无锡市科普教育基地”。目前,研究所与各大院校、机构逐步建立了产学研交流机制,眼看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实现,文化有人传承有人弘扬,在最好的年华最终选择了最好的事业,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新一代的匠人,更多会在作品中融入内心对当下的感知,成为一种个人的、自我的表达。同时这种表达也会逐步成为当下潮流的象征,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不曾磨灭,且历久弥新。在长子陈鹏欢返回故地从事紫砂文化事业时,妹妹陈佳欢也已经学有所成,和哥哥一起守护紫砂文化,以以赤子之心点燃星火燎原。妹妹陈佳欢和哥哥陈鹏欢一样自小也是和紫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哥哥大部分在工厂,而妹妹更多的时间是在自家的作坊里。所以她的创作更加灵性飞扬,不拘泥于一格。再加上性格比较内敛,与紫砂文化气质一脉相承。妹妹陈佳欢自小便有对紫砂文化感兴趣的表现,一方面是家族熏陶,一方面是追赶哥哥的脚步,做事不轻易放弃,善于专研。同龄段孩子在逛街上网娱乐的时候,她把所有的时间给留在了作坊的工作间内。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终于形成了自己对紫砂文化的独到见解。毕业于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制壶、陶刻方向)专业的陈佳欢,在如此年轻的阶段已经考取了助理工艺美术师。平时擅长作品是朱泥类小品,也擅长贴花。其作品灵巧生动,粗中有细,藏巧于拙,区别于传统壶具,每个都独具匠心,一气呵成的美不言而喻。她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对得起坚守的那份品质,她的青春就在那一把把壶里。这就是妹妹的故事,也是现在成就背后的历程。示范企业标杆——文化输出窗口,以超越致卓越从最初的小作坊到现在的五彩坊,从母亲吴乐娟毕生坚持到长子陈鹏欢的破而后立,从打磨紫砂壶制品到传播紫砂文化,一点一滴汇江流终成海,成为行业标杆,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欢紫砂文化,以超越之姿致敬卓越之态。在这个行业中,没有非常硬性化的一套标准,缺少行业系统内部规范的准则与归纳、科学严谨的论证与支撑、睿智和富有远见的发展思路,这导致一些紫砂爱好者稍有不慎就会被骗取钱财,然后只能把怒火宣泄在紫砂文化本身身上,这就把紫砂业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才会有行业标杆陶公粟五彩坊的诞生和存在。这也是政府为所以的紫砂文化爱好设置的爱心示范窗口,通过陶公粟五彩坊龙头企业,将行业内紫砂知识、文化、产品进行总结归类和估价,以最务实的行动去践行和守护紫砂文化,然后再好好传承。宜兴市陶公粟五彩坊紫砂研究所成立于2013年,位于宜兴市丁蜀镇104国道旁陶渊村。由于从事炼泥事业时间长、经验足、矿源好、成品泥品质优、成品率高等特点,深受广大紫砂艺人的喜欢和肯定。依托优质原矿泥料,研究所结合各色泥料不同特点特性,研创出自己的紫砂作品并频频获奖,曾先后荣获全国工艺品礼品博览会金奖、中韩国际茶文化银奖、上海国际艺术节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等,作品深受国内外壶友和收藏爱好者所喜爱。2018年,陶公粟五彩坊紫砂研究所被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无锡市教育局、无锡市科学技术局联合评为“无锡市科普教育基地”。目前,研究所与英国陶瓷协会、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机构建立了产学研交流机制。宜兴市陶公粟五彩坊紫砂研究所致力于宜兴传统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弘扬紫砂文化和茶文化为宗旨。在坚持古法炼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提高泥料品质,创作优秀作品。我们作为紫砂人,踏踏实实从点点滴滴做起,在原矿开采、泥料炼制、工艺品制作等环节严格把关,打通“从一块石头到一把壶”的全产业链过程,把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为陶都宜兴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陶公粟五彩坊爱心示范窗口一来可以好好保护紫砂文化这一宝贵资源,二来可以给喜爱紫砂文化爱好者一个统一的标准,让文化更好去发扬和传承。要证明一个道理。没有过时的手艺,只有过时的使用场景。就如同有人讲,手艺也许会老,时代一直在变,但文化可以追求突破创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于此中,人的感知、思想、行动便可以保持永远的鲜活。让世人知道,手艺这个词,和记忆里那条鲜活的巷子一样,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是借由物,传递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羁绊。(来源:今日观察新闻社)
本网宜兴讯:东风艳阳春光好,桃红柳绿诸花香。日前,江苏宜兴吾牛陶紫砂艺术研究院的紫砂工艺师在丁蜀镇进行了“爱国题材”的紫砂雕刻创作活动,三十多位工艺师进行山水、人物、花鸟为内容的形式多样的艺术题材,他们创作百件作品,作品烧成后将在吾牛陶展厅进行公开展览,反映我党百年的不平凡奋斗历程的紫砂作品,以及感受祖国美好河山的紫砂壶、紫砂盘等。此次活动由宜兴吾牛陶紫砂艺术研究院主办。在创作现场,既有中青年工艺师现场在多种款式的紫砂工艺品进行挥毫拨墨,并在书画作品上进行刀刻,又有年青的工艺师传承紫砂文化。其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人感受祖国传统紫砂艺术的魅力。一位工艺师对记者说:因为紫砂艺术的平台,把书画、诗歌、刀刻艺术等融合在一起,让紫砂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生命力;有位青年工艺师画家乡的山水,他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家乡山河的热爱之情,并通过紫砂壶将艺术体现出美丽家乡在新时代发生的可喜变化……宜兴吾牛陶紫砂艺术研究院张德林院长对记者说: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紫砂工艺师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歌颂党恩,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艺术服务于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杨超 韩同瑞 黄飞)
中国江苏网6月10日无锡讯 6月9日下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在宜兴市美术馆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郭运德、江苏省文联副主席陈国欢以及市领导沈晓红、赵菊明、吴青峰、储红飙、洪雅、芮俊燕等出席开幕式。本次系列活动由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宜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宜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宜兴市科学技术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无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宜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宜兴市工艺美术学会、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宜兴市美术馆承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宜兴紫砂艺术研究创作基地(中心)、宜兴市文学艺术院协办。活动包含宜兴紫砂“山花奖”获奖作品、储云、张伟革书画陶艺作品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紫砂纪念壶发行捐赠仪式,“与改革开放同龄”—紫砂茗壶捐赠宜兴市慈善会,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10周年交流活动,宜兴紫砂文化名师讲坛启动仪式等。紫砂艺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陶都宜兴的一张靓丽名片。山花奖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最高奖项,本次宜兴紫砂“山花奖”获奖作品、储云、张伟革书画陶艺作品展,汇集了我市历年来的山花奖获奖作品和储云、张伟革的书画陶艺精品,所展作品气韵生动、华滋浑厚,其中,紫砂与书画结合的作品更是意趣天成、妙不可言,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书画艺术的新气象。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在开幕式上,来自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高级工艺美术师高俊,专门设计制作了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壶——和盛致祥紫砂壶,分别捐赠给了南京师范大学和宜兴陶瓷博物馆。在活动现场,周忠军、许小权等10位与改革开放同龄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也各自向宜兴市慈善会捐赠了紫砂壶。当天下午还举行了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10周年交流活动,现场设置了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10年历程图片展,并播放了10年历程专题片。6月10日上午,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征还为我市书画陶艺爱好者带来了题为《敦煌书法研究与真伪鉴定》的宜兴紫砂文化名师讲坛首讲。(娄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职教特色,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产教融合平台为依托,以非遗传承大师为引领,以“双师型”师资团队为智库,以网络“云课堂”“云展厅”为渠道,创新“四大课堂”非遗文化育人机制,推动实现中国非遗紫砂陶的活态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校将陶技艺、陶文化、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符合行业标准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育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和中华文明的弘扬者。一、实施基础1、区位优势。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中国著名陶都——宜兴,前身系创建于1958年的陶都工业大学,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33年创办的江苏省立宜兴陶瓷科职业学校。学校建校初衷就是为了对接地方陶瓷产业,为地方陶瓷产业服务。宜兴以“紫砂”为代表的产业和文化资源,对学校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2、平台优势。依托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人文历史资源,学校创建了高水平、高规格的非遗传承平台,学校现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紫砂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3、师资优势。学校建有以一支以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等77位教师为主体的非遗“领军人才”团队,致力于从事学术研究、教育教学、艺术创作、产品研发等,为学校开展非遗教育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二、实施举措学校结合课内课外、融通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地打造“四大课堂”非遗文化育人机制。第一课堂:立足“主渠道”2011年起,学校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实施“双元双创双融”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非遗人才培养,创新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做法。一是“一师一室一门类”,学校建立了6个与非遗相关的大师工作室和1个“江苏工匠”名师工作室,涵盖紫砂、青瓷、精陶、彩陶、均陶等多个门类,大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艺、研讨和交流;二是“一师一徒一技艺”,校内外大师和学生以技艺传承作为纽带,以“一对一”“一对多”为主要形式结成师徒关系,增强道德教育责任,实现师徒关系的现代转变;三是“一专一兼一课程”,专任教师和校外大师合作上好一门课,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训双向并行、互为支撑。第一课堂——非遗大师授艺学校还将非遗文化延伸到课程思政中,让非遗活水浇灌“责任田”。最鲜明的例子是学校创新性地打造了“三堂融陶”育人模式,将“陶大师”“陶故事”“陶实践”融入思政课程,将陶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学生素质提升、行为习惯养成紧密融合。第二课堂:夯实“辅阵地”学校在打造校园文化环境上坚持“软硬结合”,让学生充分浸润在陶文化中,形成对陶技艺的耳濡目染,对陶文化的深切认同,对陶精神的自觉追寻。硬环境——育人的隐形课堂。学校依山而建,红瓦白墙,错落有致,是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现代江南校园。同时,学校在建筑和装饰中有机融入琉璃瓦、仿古龙窑、东坡提梁壶、紫砂壁画、陶罐陶瓶、紫砂门牌等陶元素,打造富有陶特色的“硬环境”。第二课堂——龙窑仿古建筑软环境——育人的文化力量。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和社团活动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助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学校组建了传统紫砂技艺研习社、乐陶社、“妙指生花”非遗项目研习社等8个以非遗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和艺术传承团队,组织开展推广非遗文化的相关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龙窑、陶艺作品展览,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巡回授课,举办陶文化讲座,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主题艺术作品展览活动等;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梦广场”,鼓励学生活学活用专业课中学到的技能,创新思维,大胆突破,开发新颖别致的非遗文创产品,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第三课堂:延伸“试验场”学校依托宜兴陶都丰富的紫砂资源和陶瓷产业,有意识地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具有非遗特色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将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培养职业道德相结合,与培育工匠精神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国梦”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怀。第三课堂——东氿小学陶艺课学校组织开展“‘陶冶生活,艺在指尖’手拉坯”活动、抗疫雕塑制作比赛、“釉”见非遗釉下彩绘画比赛等活动项目,通过艺术创作和赛事激发文化创新的创造活力;组织学生开展“天宝物华五色土、搏土成金人称慕——宜兴手工紫砂泥炼制工艺的调查与研究”“工艺寻找工艺——探寻陶瓷‘五朵金花’”“文脉宜兴——寻觅宜兴陶文化起源”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紫砂发展的历史脉络,增强对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中小学和社区,传授非遗紫砂技艺,传播非遗紫砂文化,向更多的人传递非遗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觉,筑牢文化自信。第四课堂:开创“云空间”学校将非遗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开创非遗云端课堂,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学校积极整合并上线非遗优质学术和教育资源。其一,以“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项目为引领,与工艺美术大师积极合作,对传统陶瓷工艺的历史、现状、传承人谱系、名品由来等进行整理与研究,建设《传统紫砂工艺》资源库子库,为非遗传承及研究奠定基础。其二,学校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库,打造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学校已建有包括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内的四门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网络课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其三,学校创新“移动学习+线上线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拓展非遗文化学习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和能力。第四课堂——网上展厅自2016年起,学校还创建“网上展厅”,通过应用VR、三维立体、语音同步讲解等新技术,拓展师生优秀非遗文化作品的传播空间,提升传播效果。迄今,“网上展厅”已连续展出五届师生的2万余件作品,受到中国江苏网、交汇点、江南晚报、无锡新传媒等媒体平台的多次报道。三、实施成效(一)提升专业技能学校有效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要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引导学生用艺术创作传承爱国情,砥砺爱国志,实践爱国行。近年来,学校鼓励学生以赛促学,积极参与各项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专业课堂、实训室、大师工作室中苦练技艺,在各级各类大赛中磨练水平,学生作品屡获佳绩,已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59项,市级奖项204项。同时学校以非遗教育为核心,围绕产业技术标准制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非遗传承人”培养理念与实践改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向深入研究,已立项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26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十余项。提升专业技能——2020年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二)培养工匠精神为了使陶文化的内涵具体可感,2007年,学校从陶文化的历史、陶瓷的制作和烧制以及陶瓷的特性等方面深入挖掘,凝练出“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陶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提倡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已经成为学校师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以强化理想信念与价值养成提升德育,以培养文化底蕴与高尚情操推进美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以德艺双馨的非遗大师为标杆,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努力锤炼自身,学以致用。学校培育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将传承非遗技艺与弘扬非遗文化融为一体,让职业技能训练与道德精神涵养互为支撑,他们在技能训练中精益求精,在工作岗位上敬业尽责,在产品开发中大胆创新,在社会服务中甘于奉献,于“技艺传承”“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多方面颇有建树。此外,学校培养出的吴元新、邱玉林、徐安碧、方卫明、吴鸣等一大批省级以上艺术大师用他们的专业造诣和人文精神反哺学校,持续丰富着学校的人才资源和精神宝库。(三)助推产业发展学校立校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地方陶瓷产业,除了为地方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之外,学校还主持制定了《陶瓷原料准备工》《陶瓷烧成工》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主编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陶瓷产品设计师》,并积极主办、承办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和作品展等,为行业交流与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学校依托人才和资源优势,对社会上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专业教育与培训,除社会招生外,近三年已培训1638人次,培训规模逐年扩大,成效显著。2020年8月,学校和宜兴市人民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公益项目,以高校的学术和教育资源为依托,通过理论教学、学术讲座、研讨交流、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非遗传承人提升传承和创造能力。该项目有计划地对丁蜀镇周边20多个行政村、数万名紫砂村民分批次进行系统培训,致力于全面提升乡村紫砂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助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宜兴紫砂产业质量发展。助推产业发展——导师团技能实践(四)传播非遗文化学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号召,积极开展国内外陶艺交流活动,以德行艺,以艺会友,推动非遗文化走出去,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学校与境外20余所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与世界500强高校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稳步扩大中外学生双向交流规模;派出非遗文化交流团赴境外参加学术交流、合作科研、项目洽谈等;依托教育部认定的“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紫砂陶)”这一平台,接待国(境)外师生200余人次开展短期陶艺课程培训项目;派出近100名学生分别赴新加坡、韩国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学习或社会实践,为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实施培养国际化人才战略提供了基础条件。传播非遗文化--第二届江苏留学生“丝路青年行”活动此外,学校通过举办具有国际性的大型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国家非遗项目“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近年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想观念、工匠技艺等融入专业课程,创新“四大课堂”非遗文化育人机制,培养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专业化人才;主动发挥高校的非遗教育职能,做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助推者、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弘扬者, 努力推动中国非遗文化的国际化进程。来源:中青在线客户端
言咏于诗文,字依壶贵,壶随字传。宜兴陶刻闻名于世。历史陶刻巨匠灿如繁星,当今陶刻界更是刀光剑影,人才济济。他是视传承如生命,在陶艺世界里尽情燃放激情的青年陶艺家陶艺家。齐鲁寒窗,负笈河北,后游学江苏,与紫砂结缘,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师鲍志强先生,是其恩师16位入室弟子中最小的一位。异乡求艺,一路摸爬滚打、磨练技艺,数年间陶刻已崭露头角。厉上清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宜兴市陶刻协会副会长无锡市太湖陶刻研究院(国内首个专业研究陶刻机构)执行院长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艺术家协会会员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优秀青年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大师亲传弟子,作品被国内十几家艺术媒体收录或连载,国家大型月刊《收藏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其做过多次专门报道。《收藏天下》栏目组为其拍摄专题片"佛门陶刻家厉上清"《陶行天下》栏目组为其拍摄专题片"刻刀下的精彩人生——厉上清"。厉上清老师将修养学问寄于刻绘,内出性灵,外亲技法,自成一家。受其恩师鲍志强影响,对自然界山石纹理和书法线条深有体会。既有豪放雄浑的阳刚大气之美兼有具飘逸含蓄的阴柔纤细之美。多件作品获中国紫砂装饰大奖赛金奖,省艺博杯奖(系陶刻类最高奖),文化部收藏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奖。中韩文化交流展评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国艺杯大赛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巧夺天工·金马奖",中国工艺美术国艺杯等国展高奖。作品为石家庄市博物馆,文化部中外首工美术馆,云南省博物馆,大韩民国陶瓷文化博物馆等海内外著名博物院、馆收藏。藏界好友誉其为"紫砂陶刻中极具潜力的优质股"。鲍志强字乐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副会长,宜兴市美协副主席,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理事,现任中国紫砂博物馆总工艺师,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作品展评评审委员。从师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后又转师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曾数十次获国内、国际金奖,作品被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并多次出版专著和举办个人展览,是当代顶级紫砂大师之一黄旭峰搭档厉上清老师,推出经典壶器——汉铎,古法造壶,博采众长,作品简练大方,色泽淳朴,铁画银钩,气势恢宏。厉上清执刀,黄旭峰持壶,强强联手。“酒是僲家事,茶言禅者心”取形汉朝之铎。铎,大铃也,为器物之称。“毕竟西湖六月中”壶身如钟,端庄大气。“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此壶风格独具,大气洒脫。“闲邀佳人细品茗”壶盖平嵌于圆口,干净规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身筒高挺,如风流君子,英姿飒爽。“浅瓯吹雪试新茶”平底,平盖呼应,平行美感顿显。“龙团小碾斗晴窗”壶嘴直流式,出水流畅。“于无声之处,独得一壶真趣”环形飞把,优雅大气,端握称手。:cyy89272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道不自器,与之圆方文/刘泽群习书和治学是一个道理,要有一个纯正的途径。书法创作首先要具有古人的法度,也要有时代的精神,更要有个人的特性。就像我们读典籍,要从经史子集开始,想要写好字,首先要从识字开始,当你真正把每个字读懂,饱蘸墨汁的笔才从容、自信、笃定。璜生自幼从东汉钟繇入,临习宣示表、贺捷表等,古法用笔,上追秦汉。临帖时更是字形体态流动轻灵,虚实映带,交相呼应。节奏张弛有度,既表现了原帖的内在节奏的丰富性,执笔、用笔更是自然和应势。这些才是所谓的内美,人之精神内核。明白了这些再回到书写本身,技法、章法、布局、行笔均自得。更能够享受书法创作的快乐,同时还能玩味诗词的愉悦。精心揣摩其中的情致,跌宕错落,起承转合,精瑾无草率,顺势而为的微妙掌控。 最终包容的审美情怀和宽博的眼界才是一个成功的书法家不可或缺的气质。璜生既有达仕性灵,又有与生俱来的真性情,艺术就是要你看到本性对生命的坦白,过去与未来的更迭,他的书写浓淡虚实、徐疾苍润、不拘陈,节奏和韵律之美,意趣和性格美的结合。追随着前人的真性情,一路策马赴魏晋。风雅、洒脱,写意才是真风范,那种骤见惊绝,才是生机。他的精神世界如此富足,是那样独特的存在。斯文、我行我素的自在。如果可以,那么谨慎而丰富的存在,俯仰间记取的是生命对生命本身的启发。我眼中的他,深知浓尽必枯,淡者屡深的意味。所以,他身上有着中国哲学体系下特有的审美观,他入古也出古。把雪白的纸铺陈好,研墨、搁笔在砚边,持笔落下那犹如舞蹈足迹般的线条,腾空,挪转,都那么安心。 在追逐艺术的道路上的新天地,始于宜兴这块沃土,璜生把这些年所学运用到紫砂陶刻艺术里,新的载体带给他创作的又一乐趣。正是因为他好学,礼让的特质感动了身边人,才有如此幸运得名师指点,得伯乐赏识。这些年来积累了不少独具创意的制壶和陶刻作品,也正是敢于尝试,大胆思考,才有了今天的一些所得。璜生说自己从小习书一直都遵循碑帖结合,以碑立骨,取帖之妍,法度与性情之间的真我。书法是另一个自我,一个孜孜不倦去寻找的完美自我。氤氲几千年前的文字妍美,通过笔底引月入窗,也可明月出袖,又可夜廖弄萧,或雨夜联榻,仍可清风入怀……这一切和生计无关之事在一枚书家心中就是梦中瀛洲。陈璜生字玉生,号怀文斋,钟吾草堂,1976年生于江苏新沂,现居宜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先生,从事紫砂艺术创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无锡太湖陶刻研究院理事。先后在北京、南京、深圳、无锡举办书法、紫砂艺术作品展,其作品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无锡博物院收藏。砂易禾文化
记者: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请问学校如何将德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中?梁惠娥:学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理念,紧密结合职教特色与实际办学情况,紧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形成了具有技艺传承特色的“立德树人”培养体系。我们将培养对象分为三个层次:校内学生、社会培训人员以及教师。针对校内学生,我校积极探索实施“双元双创双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建构“双元——教师兼师傅、学生兼学徒、教室兼作坊”“双创——创新创业、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双融——艺术与技术、科学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我们特别设计、实施“三一工程”来培育技术性人才与艺术类非遗人才,包含“一师一室一门类”“一师一徒一技艺”“一专一兼一课程”等特色做法。此外,我们创新实施思政课程的“三堂融陶”特色建设,采用“陶文化+”的方式,建成《陶文化特色思想道德教育》省级在线课程,收效显著。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315项、市级奖项170项。针对社会人员,我们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帮助社会人员、企业技术骨干、非遗传承人、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考工考证、技能培训和鉴定等,近五年开展社会培训4万多人次,职业技能鉴定1.5万余人次。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坚持党建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党委会专题学习、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学习、教师政治学习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想政治学习体系。建立每位校领导联系一个基层组织和一个学生支部的制度,结合巡学旁听的方式,深入基层抓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目前,教职工中有党员336名,占比64.8%。我校明确新时代教师“师德、能力、贡献”三位一体导向,用多元、完善的“师德师风”考评标准和表彰制度引导鼓励教师严谨治学,加强修养。学校建成了一支以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等77位“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非遗“领军人才”团队,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技艺传承创新示范高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记者:当下,职业教育正在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学校有哪些具体的实践举措?梁惠娥:近年来,学校坚持“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工作理念,开展“双元双创双融”人才培养实践,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形成特色化、创新化、品牌化的校企合作发展路线。一方面,注重把优质的企业、行业资源“引进来”,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主动对接新时代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让学校的优质教育和人才资源“走出去”,努力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扎扎实实服务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引进来”为例,学校依托校企共建实训教学基地,依托央财支持“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基地”“江苏省艺术创意设计实训基地”“江苏省陶文化美丽乡村环境设计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引入江苏静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资源,联合成立“最美乡村设计研究中心”,并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引入校园,建立校内大师工作室和企业跟岗顶岗实习两大实训平台,实现“学做一体”的实训体系,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学做结合,有效提升实战能力。从“走出去”的服务角度看,作为地处宜兴的高职院校,学校承担着“传承紫砂传统工艺、弘扬紫砂传统文化”的重任,围绕地方特色及支柱产业办学,大力培养高素质非遗传承人才。学校现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紫砂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中国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我们实施多元化、周期式、多层次人才培训,主持制定《陶瓷原料准备工》《陶瓷烧成工》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近三年内为陶瓷行业提供各类培训达1638人次,开展陶瓷成型工、陶瓷彩绘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达593人次。记者:贯彻落实“职教20条”,围绕高质量发展,学校将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力?梁惠娥:我校的发展定位是立足职教特色,打造技艺传承创新示范高地。学校以建设行业特色型一流高职院校为发展目标,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高质量项目建设,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江苏高质量发展以及无锡和宜兴“产业强市”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新形势下,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实现党建工作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党建工作模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全面实施“双元双创双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科技改革30条”等上级科技创新重大决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与氛围,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形成覆盖学校主要专业集群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群体。此外,学校还将不断提升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水平,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深化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理念,主动对接新时代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造技艺传承创新示范高地,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服务,努力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王 拓 张 宣
宜兴陶艺界共有3家入选2017年度无锡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分别是:无锡市吴奇敏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无锡市范伟群、范泽锋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无锡市蒋琰滨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宜兴陶艺界共有11位入选2017年度无锡市优秀乡土人才:人物介绍张振中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 第五届)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外辅导教师江苏大学兼职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美国HOOD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紫砂十二精英之一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三足年轮》范伟群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1年 首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 第六届)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范家壶庄创办人,艺术总监荣获首届『江苏工匠』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代表作《九鹤(和)同春》史小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1年 首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 第六届)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江苏省陶协副秘书长、陶瓷艺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优秀青年民间文艺人才《江苏陶艺》副主编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美国SADDLEBACK COLLEGE客座教授宜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代表作《清风》夏淑君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 第六届)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技能大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作品《梅桩提梁》范建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 第六届)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工艺创业发展联盟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价格认定专家库省级专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兼职副教授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一品茗香茶具》蒋琰滨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第二届)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陶刻协会会长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陶瓷类价格认定专家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代表作《三足牛盖宝鼎壶》杨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宜兴陶都青年联谊会副会长宜兴市青年联合会委员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均陶堆花实训基地辅导老师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陶都十佳女陶艺工作者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代表作《腾飞瓶》范泽锋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第二届)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2017年)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收藏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陶都宜兴制壶名人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代表作《禅墩.唯智》吴奇敏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2017年)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代表作《三足熙圆》葛昊翔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宜兴市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兼职教授代表作《豆青釉香器雅赏》谈珂宜兴市青瓷行业协会副会长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宜兴碧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协同创新实验实训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校外导师丁蜀镇青年陶艺家联谊会副会长代表作《哥窑螭耳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