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圈内,不管研究哪一个领域,都应该遵循相应的规范,小易在研究不少物理论文的时候,常常能发现不少错误,相对于其他领域的论文来说,更容易出现错误,让小易带你一起看看,争取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1.正确使用插图文字,这个问题,很多有人不经意间就犯错了,如果论文需要配图,而且还是光学之类的,你配上一张光谱图,但是光谱是无法测量的,所以,你艺参照的是获得光谱的过程,要使用 obtaining和acquiring这类的词,才比较合适,如果你不想一直使用一个词,你可以交互使用这些词,结合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让论文内容更加丰富,你可以提到数值的范围,但是这些数值不是测量得来的,也不是通过观察得到的,针对光谱来说,我们没有一个个去测量,而是仪器生成的,所以光谱只是展示关键结果而已。2.正确使用介词和符号,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介词通常会以成对的形式出现在连接表示动作现象的词中。但是,使用彼此不相称的介词可能会改变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或是出现语法错误的句子结构。介词一定不能搭配错了,例如:I travelled from New York to San Francisco.这里 from 跟 to 搭配在一起使用,用来修饰 journey。如果将其中任何一个介词替换成别的介词可能会改变原意或变成错误的句子。3.正确的使用叙述性词汇单数形式,很多论文作者很容易将单词的复数形式当成形容词使用,或是错误地用在复合形容词中,例如,The reactant concentrations were monitored 这句话中的 reactant 被当成形容词来用。相同地,nanoparticle-modified electrode 中下划线的部分是复合形容词,复合形容词结合两个或多个单词,用来叙述后面的名词,在这个例子中,该复合形容词是用来修饰 electrode,表示 electrode 已被 nanoparticles 给 modified。因此,在第一个例子中,即使有多个 reactants,或是第二个例子中用了多个 nanoparticles 来修改 electrode 的表面,直接用 reactants concentration 或 nanoparticles-modified electrode 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形容词并无法复数化。很多作者经常错误地认为第一次提到缩写词时要用单数形式,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根据其所定义的词汇正确地使用单数或复数形式。4.大小写的恰当使用,在指常数、技术名称、反应或者制图的名称等方面,因为它们都是专有名词,其中的人名需要大写,其中包含 faradaic、coulombic、 ohmic的名词时,因为它是从发现这些概念的人名中衍生出来的,所以就不用大写了,这些词已经归化成通用词汇,用来表述现象,或是当成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另一个类似的常规是从科学家的名字衍生出的程序或方法,这些姓名应该要用大写开头,其中还有一个要注意的点就是,angstrom、watt、 joule、kelvin 的单位符号 、W、J、K 都是大写,但是这些单位的全名要用小写。物理科研论文撰写完成之后,还是要认真检查一遍,如果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处理好,那就找一家专业机构去进行修改润色,这样才能避免少出错,给编辑留下一个好印象。
写物理学领域论文要参考哪些有些价值的资料文献论文?我给大家整理了10篇物理学领域的优秀论文,其被引用次数皆在300次以上,价值较高,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题名: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被引:965次(数据来自知网)下载:8451次(数据来自知网)作者:徐广通; 袁洪福; 陆婉珍摘要:简要介绍了现代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技术特点和测量原理,对近年来近红外光谱仪器、化学计量学方法及软件和应用的进展情况及我们在这几个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仪器; 化学计量学; 应用论文内容摘自于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题名:从统计物理学看复杂网络研究被引:647次(数据来自知网)下载:4450次(数据来自知网)作者:吴金闪; 狄增如摘要:从统计物理学来看,网络是一个包含了大量个体及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本文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整理与总结了复杂网络目前的主要研究结果,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个展望。文章把网络分为三个层次--无向网络、有向网络与加权网络,对不同网络的静态几何量研究的现状分别做了综述,并结合网络机制模型设计与评价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有待研究的静态几何量;对网络机制模型做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了有待解决的关于双向幂律网络的机制模型的问题;部分地概括了网络演化性质,网络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网络上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然后,以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两个方面的工作-科学家网络和产品生产关系网络-为例,粗略地介绍了网络研究在一些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后,作为一个简单的补充和索引,我们整理了复杂网络研究中部分常用的解析与数值计算的方法。关键词:统计物理学; 复杂网络; 综述; 随机图; 幂律; 无标度网络论文内容摘自于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题名: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主要技术被引:632次(数据来自知网)下载:11919次(数据来自知网)作者:文玉华; 朱如曾; 周富信; 王崇愚摘要:综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分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有关的有限差分技术、势函数的发展、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选取、平衡态系综及其调控、感兴趣量的提取、分子动力学的特别用途以及与其他计算方法的结合。最后还指出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本身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分子动力学; 有限差分法; 原子间作用势; 平衡态系综; 结构分析技术论文内容摘自于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题名: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被引:602次(数据来自知网)下载:3585次(数据来自知网)作者:刘盛纲摘要:太赫兹(THz)波是指频率在0 1-10THz(波长为3 000-30μm)范围内的电磁波,它在电磁波谱中占有很特殊的位置,处于电子学向光子学的过渡区域。THz辐射具有很多优越的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对THz科学技术这一前沿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关键词:科学技术; 太赫兹; THz辐射; 电磁波谱; 学术价值; 过渡区域; 光子学; 电子学; 国内外论文内容摘自于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题名: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被引:507次(数据来自知网)下载:22949次(数据来自知网)作者:汪卫华摘要:非晶态物质是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原子和电子结构复杂,微观结构长程无序,体系在能量上处在亚稳态,具有复杂的多重弛豫行为,其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特征及结构随时间演化。不稳定,随机性,不可逆是非晶物质的基本要素,自组织,复杂性,时间在非晶物质中起重要作用。复杂的非晶态物质有很多基本而独特的性质。非晶态物质的复杂性没有能阻挡住人们对它的兴趣和研究。现在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从相对简单的有序物质体系关注到复杂相互作用的无序非晶体系。近几十年来,非晶的研究在无序中发现有序,在纷繁和复杂中寻求简单和美,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导致很多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模型和理论,以及新物质观的产生。非晶态合金(又称金属玻璃)是50多年前偶然发现的一类新型非晶材料。非晶合金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金属物理的研究内容,带动了非晶态物理和材料的蓬勃发展,把非晶物理研究推向凝聚态物理的前沿。今天,非晶物理已成为凝聚态物理的一个重要和有挑战性的分支。非晶态材料不仅成为性能独特、在日常生活和高新技术领域都广泛使用的新材料,同时也成为研究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中一些重要科学问题的模型体系。本文试图用科普的语言,以非晶合金为典型非晶物质综述非晶物理和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精彩故事、介绍非晶科学中的主要概念、研究方法、重要科学问题和难题、非晶材料的形成机理、结构特征、非晶的本质、非晶中的重要转变-玻璃转变、非晶中的重要理论模型、物理和力学性能及非晶材料的各种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和最新的重要进展。还介绍了非晶领域今后的研究动态及趋势,以及这门学科面临的重要问题、发展前景和方向.关键词:非晶物质; 非晶合金; 非晶结构; 液态-玻璃态转变; 非晶本质; 非晶流变的弹性模型; 非晶性能和应用论文内容摘自于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题名:水体光谱测量与分析Ⅰ:水面以上测量法被引:498次(数据来自知网)下载:2361次(数据来自知网)作者:唐军武; 田国良; 汪小勇; 王晓梅; 宋庆君摘要:水色遥感的基础之一是水体光谱特征测量与分析。水体光谱特性包括两个方面:表观光学特性(AOPs)和固有光学特征(IOPs)。该文主要讨论与水色遥感基本参数直接相关的表观光学量的测量与分析。现场表观光谱的测量从方法上可分为两类:剖面测量法和水表面以上测量法。两种方法相对独立,适用范围上具有互补性。该文主要针对水面以上测量法进行讨论。水色遥感一般要求表观光谱特性的测量必须能够导出离水辐射率LW、归一化离水辐射率LWN、遥感反射率Rrs、和刚好处于水面以下0-深度的辐照度比R等。国际上有关水色的测量规范中,仅有针对大洋一类水体的。中国的近岸水体和湖水绝大部分是二类水体,因此该文也将对二类水体光谱测量的有关参数化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对数据分析处理中的一些关键参数的确定,提出新方法。关键词:水色遥感; 水体光谱; 光谱测量技术论文内容摘自于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题名:离散元法研究的评述被引:490次(数据来自知网)下载:4906次(数据来自知网)作者:刘凯欣; 高凌天摘要:介绍了离散元法的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的现状和最新进展。从离散元法的离散模型特点及便于甄别与其它数值计算方法的关系的角度给予离散元法一个比较宽松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离散元方法与刚体-弹簧模型(rigid body spring model,RBSM)方法,不连续变形分析(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DDA)方法,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方法,三维离散元(discrete meso-element dynamic method,DM2)方法及无网格方法(meshless method)等数值计算方法的关系,并讨论了离散元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离散元法; 数值计算方法; 连续介质力学; 非连续介质力学论文内容摘自于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题名:国际传热研究前沿--微细尺度传热被引:407次(数据来自知网)下载:3830次(数据来自知网)作者:过增元摘要:微细尺度传热问题的工程背景来自于80年代高密度微电子器件的冷却和90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中的流动和传热问题。它的特点是,当空间和时间尺度微细化后,出现了很多与常规尺度下不同的物理现象,其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连续介质的假定不再适用,另一类则是各种作用力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变化.所需研究的挑战性问题有,导热系数的尺度效应、导热的波动现象,微小通道中流动和传热,流动压缩性和界面效应等的影响,微细尺度下的辐射和相变等。关键词:传热; 微细流动; 微细传热; 微细相变; 尺度效应论文内容摘自于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题名:Ba-Y-Cu氧化物液氮温区的超导电性——原文再版被引:388次(数据来自知网)下载:666次(数据来自知网)作者:赵忠贤; 王连忠; 郭树权; 李山林; 毕建清; 陈立泉; 杨乾声; 黄玉珍; 陈赓华; 唐汝明; 刘贵荣; 崔长庚; 陈烈摘要:<正> 一、引言 Bednorz和Müiller发现在Ba-La-Cu氧化物系统中可能存在35K的超导电性,Uchida和Takagi等人观察到Meissner效应,从而确定了该系统的超导电性的存在。国内外几个小组在短时间内报道了他们有成效的结果。关键词:无论文内容摘自于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题名: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被引:386次(数据来自知网)下载:3148次(数据来自知网)作者:马惠娣摘要: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权威人士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物质财富的满足将让位于人们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发展的质量标准,将定位于人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词:休闲经济; 休闲产业; 休闲文化; 发展趋势; 市场结构论文内容摘自于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免费论文网站,中文期刊,中文会议7000多万篇
世界知名学术水平计量分析数据库ESI2019发布了世界大学物理学排名论文统计数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本次在热点论文数量夺冠,美国能源部(DOE)(第2名),榜单第3为马普学会,加州大学系统(第4名),中国科学院(第5名),巴黎大学-萨克莱(ComUE)位列第5。以下为热点论文数量前二十的学术机构:以下为榜单中国前十五强:今年进入热点论文数量中国15强的学术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位列世界前百分之一;清华大学位列世界前2.43%;香港中文大学位列世界前9.13%;国立清华大学位列世界前11.13%;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列世界前13.55%;北京大学位列世界前13.55%;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位列世界前15.9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世界前18.97%;南京大学位列世界前18.97%;电子科技大学位列世界前26.25%;香港大学位列世界前26.25%;华中师范大学位列世界前26.25%;山东大学位列世界前31.81%;上海交通大学位列世界前31.81%;中山大学位列世界前38.09%。
1 太阳能充电蓝牙耳机的设计2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传热特性研究3 简易太阳能篮球自动发射器的设计4 初中物理教学中MG动画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5 高层住宅太阳能供热系统的设计和优化6 太阳能电池背板冷却材料研究7 聚光光伏组件散热技术研究8 太阳能除湿系统的设计9 烟尘浓度监测系统的设计10 车载太阳能胎压监测系统的设计11 太阳能宝宝智能安抚玩具系统的设计12 小功率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设计13 自行车光伏发电蓄能及安全信号装置的设计14 农村粉尘环境下的太阳能集热特性研究15 太阳能风扇系统的设计16 太阳能公共厕所用水系统的设计17 家用太阳能擦鞋系统的设计18 太阳能灭蚊灯系统的设计19 基于S7-200PLC的温室温湿度控制系统20 基于太阳能的出租车计价器系统的设计21 基于单片机老人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22 聚光板聚焦下的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23 小型太阳能中药粉碎机系统的设计24 内置吸热膜的太阳能集热特性研究25 太阳能婴儿车系统的设计26 太阳能集热和辐射制冷复合装置研究27 智能视力保护台灯的设计28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传热特性研究29 不同湿度环境下的太阳能集热特性研究30 小型太阳能负离子净化系统的设计31 家用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进32 绿色能源学术论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3 太阳能温湿度检测系统的设计34 高寒地区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设计和优化35 太阳能空调衣的设计36 多功能太阳能帐篷的设计37 基于51单片机球形光控太阳能跟踪器设计38 光敏电阻传感器检测系统的设计39 北方农村太阳能住宅太阳能利用优化40 智能杯垫控制系统设计41 基于51单片机的语音计算器的设计42 物理学文献检索系统43 基于51单片机的太阳能蜗牛培养皿的设计44 太阳能加热饭盒的设计45 农村太阳能粮食干燥室的设计46 家用光控智能窗帘的设计47 太阳能多功能遮阳伞设计48 太阳能智能加湿器的设计49 学生宿舍太阳能供暖系统的设计50 太阳能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分析51 基于单片机的自习室自动监控系统设计52 基于51单片机无线蓝牙儿童防走丢报警器主从机的设计53 基于单片机的消毒干手器的设计54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储能装置设计55 基于传感器的自动开关窗户控制系统的设计56 太阳能街道充电站系统的设计57 基于单片机的体温检测和心率报警器的设计58 鱼缸智能管理系统设计59 光伏智能地灯设计60 二氧化碳介质的太阳能集热特性研究61 水和二氧化碳双介质太阳能集热的供热系统设计62 太阳能小型温控设备的设计63 太阳能超声波驱鸟器的设计64 太阳能自动烘干晾衣架系统的设计65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拐杖设计66 吕梁学院教务管理系统交互与界面设计67 太阳能发电保暖鞋的设计68 车载酒精测试仪的设计69 基于STM32单片机的WIFI智能家居远程监控70 激光打靶语音播报器的设计71 多功能盲人助理的设计72 基于单片机的汽车远近光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73 基于单片机智能对讲机系统的设计74 基于NRF智能无线传输点菜机设计75 关于物理学的在线问答系统76 智能超市存储柜的设计77 探析flash游戏型课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78 多功能智能窗户控制系统的设计79 基于GSM电动车报警器的设计80 智能门锁的低功耗电源设计81 卫生间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82 大丰市初级中学物理学史教育融入物理教材优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83 城市地铁报站系统的设计84 蜡烛在水面上燃烧热传导现象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探究85 基于温控系统的防火卷帘门86 基于51单片机的PH值检测设计87 光电器材在线销售平台系统88 户外太阳能智能垃圾桶的设计89 基于单片机红外避障吸尘智能车设计90 大学物理探讨论坛设计与实现91 基于51单片机非接触红外测温仪阈值报警设计92 汽车防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93 智能LCD广告显示系统的设计94 简易投篮机器人的设计95 家用智能药箱控制系统设计96 物理实验室管理系统97 基于单片机的金属探测器设计98 气体膨胀对硬币在冷却瓶颈口跳动的影响分析99 智能蓝牙手机APP视力保护仪的设计100 智能热水器控制系统的设计101 物理实验室光电器材管理系统102 多功能音乐播放器的设计103 室内智能节能灯控制及报警系统的设计104 基于51单片机智能红外避障触发继电器水龙头设计105 基于STM32的水情监测系统设计106 基于51单片机的PM2.5和温湿度检测系统设计107 基于51单片机的无线蓝牙儿童防丢警报器的设计108 智能人体感应红外垃圾桶检测自动开关109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泊车系统设计110 出租车语音播报计价器的设计111 岚县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研112 智能电表交流电压电流阈值报警设计113 基于单片机智能节能饮水机设计114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的设计115 校园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16 基于51单片机的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117 基于51单片机智能家居光控窗帘操作系统设计118 基于单片机的蓝牙遥控小车设计119 基于LD3320语音识别控制LED灯和报时系统的设计120 可语音留言的无线音乐门铃的设计121 全自动豆浆机改良设计122 基于3D模拟与匹配技术的试衣系统的设计123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密码锁设计124 三相全控桥晶闸管整流电路仿真设计125 太阳能手机充电器防过充设计126 老人跌倒报警器的设计127 基于GSM家居防盗防火报警系统设计128 基于STM32的GPS定位智能手表设计129 语音存储与回放录音笔的设计130 红外水准测距仪的设计131 吕梁学院物理系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研究132 基于单片机的音乐喷泉系统设计133 光电信息交互系统134 基于STM32的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135 基于STM32单片机的运动手环设计136 光电实验网上预习、答疑系统的制作137 光电子器材个体户销售平台系统138 基于蓝光LED的水下通信测试系统设计139 基于51单片机的自动门控制系统设计140 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智能水杯系统的设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8日讯(通讯员 谭娜)近日,湘大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5级物理学韶峰班本科生尹衡闯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学著名学术期刊《物理学评论B(快速通讯)》[Phys. Rev. B. (RC)]上发表学术论文:“Stone-Wales graphene: A Two Dimensional Carbon Semi-Metal with Magic Stability”。 《物理学评论B》是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主办的物理学术期刊之一,主要发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高水平前沿学术成果,是国际物理学界广泛认可的享有高度学术声誉的期刊之一。该期刊的快速通讯栏目旨在以快速出版的方式发表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成果。 尹衡闯是湘大首届物理学韶峰实验班学生,也是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第一位在该期刊和该栏目发表学术论文的本科学生,他2018年暑期参加北京大学夏令营并获评优秀学员,目前已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为直博研究生。 石墨烯是一种单原子层的二维蜂窝状结构,因具有许多奇特的物理性质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除了机械剥离法外,人们发展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分子束外延生长法和有机小分子自组装等方法来制备石墨烯;但考虑到不同的生长条件,如基底、温度、压强等的不同,可能制备得到不同晶体构型的二维石墨烯异构体。近十年来,如何从理论上快速高效地预测出可能稳定存在的新型二维石墨烯异构体一直是计算凝聚态物理中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2017年9月开始,尹衡闯在学术导师何朝宇博士的指导下,进行二维石墨烯异构体的第一性原理预测研究,为石墨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湘大物理学韶峰实验班是湘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物理学韶峰班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钟建新教授担任学术班主任,学院教学副院长唐超副教授担任班主任,实行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双导师制”,实施独立小班授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个性化发展,养成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创新能力。物理学韶峰班自开办以来,高考第一志愿填报率均超过200%,班级学生获得了一系列优秀成绩,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湖南省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湖南省天文知识竞赛一等奖、湖南省数学竞赛二等奖等各类学科竞赛奖励10余项;首届物理学韶峰实验班学生保研率达77%,其中1人保送北京大学直博,1人保送清华大学直博。 [责编:刘小群]
世界知名学术水平计量分析数据库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近日发布了世界大学物理学排名学术统计数据,今年跻身热点论文数量中国前10的学术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世界前1%名);清华大学(世界前2.43%名);香港中文大学(世界前9.13%名);国立清华大学(世界前11.13%名);中国科学院大学(世界前13.55%名);北京大学(世界前13.55%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世界前15.98%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世界前18.97%名);南京大学(世界前18.97%名);电子科技大学(世界前26.25%名);香港大学(世界前26.25%名);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前26.25%名)。以下为榜单中国前二十强:以下为澳大利亚在榜单前名:更多独家内容请关注:
2019年05月,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发布了世界大学物理学排名学术论文统计数据,本次上榜世界50强的有12个国家。上榜热点论文数量50强学术机构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23所学术机构上榜,其中美国(DOE)在美国排第1,美国排名第2是加州大学系统,芝加哥大学在美国排第3;法国上榜学术机构数量排名第二,共9上榜,其中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在法国排第1,巴黎大学-萨克莱(ComUE)在法国排第2,法国排名第3是巴黎大学-萨克莱;意大利排第三,有7所上榜,其中意大利排名第1是意大利语国家核物理研究所,意大利排名第2是罗马大学,意大利排名第3是帕多瓦大学。英国上榜3所,德国上榜2所,瑞士上榜2所。今年跻身热点论文数量中国前15的学术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世界前百分之一);清华大学(世界前2.43%);香港中文大学(世界前9.13%);国立清华大学(世界前11.13%);中国科学院大学(世界前13.55%);北京大学(世界前13.55%);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世界前15.9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世界前18.97%);南京大学(世界前18.97%);电子科技大学(世界前26.25%);香港大学(世界前26.25%);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前26.25%);山东大学(世界前31.81%);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前31.81%);中山大学(世界前38.09%)。本次上榜世界500强的有12个985,其中清华大学在985排第1,北京大学在985排第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在985排并列第3;非985共2所学术机构上榜,其中非985排名第1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非985排名第2是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等2所学术机构在非985并列第3。以下为热点论文数量中国985前3的学术机构:清华大学(世界前2.43%);北京大学(世界前13.5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世界前18.97%);南京大学(世界前18.97%)。以下为榜单985前强:
原标题:世界大学物理学论文总数排名兰州大学居中国第25位中国甘肃网7月8日讯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马文艳) ESI(即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学科排名就是基本科学指标)于近日发布了世界大学物理学排名学术论文统计数据,中国科学院位居论文总数第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第二,俄罗斯科学院位居第三。在甘高校中,兰州大学位居中国第25名。
我们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物理,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考虑过,物理学究竟是在研究些什么东西?可能会有小伙伴说,物理就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等啊。这么说当然也不能算错,但是你只说出了物理的一些侧面。其实物理的最终目的是想发现这个世界运行的最本质上的规则。发现规则又是个啥意思呢?我打个比方,就好比让不会下围棋的人去看下围棋,通过看棋来学习下围棋,没有人教,没有人告诉我们围棋的规则是什么,能不能学会,我不知道,但是通过大量的看别人下棋,肯定会发现一些规律是吧?其实物理就是这样,我们一群人,当中聪明的那部分,在观察自然的运作规则的时候,发现的规则多的,或者是那些掌握了规则多的,就成为了物理学家。在几百年前,这些最聪明的人中有人提出了一种发现宇宙“下棋”规则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观察、推理、实验和数学描述。后来的人,把这个方法叫做科学方法。物理学家们,企图利用这个方法去发现宇宙“这盘棋”的全部规则,来还原出一个完整的宇宙是如何在这个“规则”下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本文就来做一下这样的尝试,通过对宇宙的经典规则的探讨,来描述一下物理学究竟都是在研究些啥。经典宇宙的样子经典的宇宙是活跃在欧几里得几何所描绘的三维空间之中,事务在叫做时间的媒介中变化。舞台上的基本元素是粒子,比如原子,它们有很多自身的属性。第一个属性是惯性:如果一个粒子在运动,它将继续沿同一个方向运动下去,除非它受到力的作用。嘿嘿,有没有很熟悉啊,对啦,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第二个基本元素就是力,当时(1920年之前)物理学家们认为力有两种:第一种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细致的相互作用力,它以复杂的方式将各种原子结合在不同的组合中,它决定了温度升高时食盐是溶解得快些还是慢些。另一种当时已知的力是一种长程相互作用,一种变化平缓的、悄悄的吸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叫做万有引力。当然了,那时候关于物体为什么会保持运动状态,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万有引力定律大家还都是不知道的。即使是现在,其实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虽然发现了“上帝粒子”,但是科学家同样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质量都是由“上帝粒子”贡献的。这个不是本文的话题,这里不多讨论了。总之,我们是发现粒子运动的一些规律的。按照当时的观点,对物质的描述,气体和实际上一切物质,都是大量运动着的粒子。这样,我们可以把很多身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联系。比如压强,它来自粒子与容器壁或别的什么东西的碰撞。粒子的移动如果平均而言沿着一个方向运动,那就是风;而无规则的内部运动就是热。大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使密度超过平均值,它们将成堆的粒子不断向外散开,这就生成了波,这种过剩密度的波就是声音。能够理解这么多的事务,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那时候的科学家们认为粒子的种类有92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元素种类已经超过110多种,这些不同的粒子有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的种类不变。超短程力面对着这些化学元素中的粒子,我们都会很好奇为什么氧气分子是两个氧原子组合在一起,而不是3个或者是4个,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是万有引力吗?当然不是万有引力了,它实在是太弱了。但是想象有这样一种力,它与万有引力相似,也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但强得多,并且有一个重要差别:在万有引力下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但是现在想象存在有两类“东西”,这种“新力”就是电力,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携带这样的强的相互作用的东西叫做电荷。那么,我们最终会得到些什么结果呢?让我们把两个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这很容易办到,异性电荷相吸嘛,一正一负,紧紧地贴在一起。我们再在距离它们一定距离之外放上另外一个电荷(第三个电荷)。这个电荷会感到任何吸引吗?它实际上不会感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因为前两个电荷大小相等,那么一个的吸引力和另一个的排斥力就会抵消。因此在任何可观的距离上的力都很小。但是,如果我们使第三个电荷与前两个非常靠近,就会产生吸引,因为同号电荷的排斥和异号电荷的吸引会使异号电荷更靠近些,并使同号电荷远离。这样排斥力就将小于吸引力。这就是由正电荷和负电荷组成的原子,在它们相隔一个可观的距离时,相互作用的力很小(万有引力除外)的原因。当它们靠近时,它们就能够相互“看到内部”,重新安排它们的电荷,结果它们之间就产生了很强的相互作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终极原因是电的作用。由于这个力是如此之大,一切正电荷和一切负电荷通常 会结合成一个尽可能紧密的组合。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极细微的、强烈地相互作用着的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组成,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抵消。偶尔,我们可以从一件东西上擦下来一点点带正电的粒子或带负电的粒子(当然了,擦下来带负电的粒子要比较容易一些),这时候电力不再抵消,我们就会看到电的吸引作用。考虑两粒沙子,大小为1毫米,距离30米。如果它们之间的力不被抵消,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的电荷都相互吸引而不是同号电荷相斥,因此没有抵消,那么,它们之间的力有多大呢?有300万吨!你瞧,正电荷或负电荷的数目只要超过或不足很少一点点,就足以产生可观的电效应了。当然,这就是你(用非电学方法)看不出带电物体和不带电物体的差别的原因——涉及粒子数目如此之少,它们很难对一个物体的重量或大小造成什么差别。有了这幅图像,原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人们设想在原子的重心有一个“原子核”,它带正电并且有很大的质量,周围环绕着一定数目的“电子”,电子很轻并且带负电。当然了,现在我们都知道原子核本身也包含两种粒子:质子和种子,他们的质量几乎相同,非常重。质子带电而中子不带电。如果我们有一个原子,它的原子核里有2个质子,外面环绕着2个电子(通常的物质世界中的负电粒子都是电子,它们比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轻得多)。这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2号元素(或者说其原子序数为2),叫做氦。第8号元素叫做氧,等等。因为化学性质取决于核外的电子,并且事实上只取决于那里有多少个电子。因此,一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取决于一个数,电子的个数。关于电力还有更多的发现电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的解释是,两个物体简单地相互吸引,正的吸引负的。但是后来发现,用这个概念来表示电相互作用并不恰当。对电相互作用的一个更恰当的表示是,正电荷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扭曲了空间的“状态”,或在空间产生了一种新“状态”,使得我们把一个负电荷放进来时它会感受到一个力。这个产生力的潜在可能性叫做电场。把一个电子放进电场,它就会受到一个“拉力”。于是我们就得到两条规则:1、电荷产生一个电场;2、电场中的电荷会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讨论下面的现象,用电场来表示电作用的理由就更清楚了。如果我们使一个物体比如一根玻璃棒带电(哈哈,之所以用这个案例,是因为我们初中学习摩擦起电就是用的这个道具),然后把一张带电的纸放在离玻璃棒一段距离外。前后移动玻璃棒,纸片会有反应,总是指向玻璃棒。如果把玻璃棒摇动得更快,就会发现纸片的运动要落后一些,即作用有所滞后。(在第一个阶段,当我们相当慢地移动玻璃棒时,我们还看到一种并发症,那就是是磁。做相对运动的电荷必定有磁作用,因此磁力和电力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场,就像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变化的电场不可能离开磁场而存在。)如果我们把带电的纸片移动到更远的地方,滞后就更大。这时观察到一件有趣的事:虽然两个带电物体之间的力应当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但却发现,当我们摇动一个电荷时,其影响伸展的范围要比我们乍看之下所猜想的远得多。这就是说,这个效应下降得比平方反比律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在一个水池里,近旁有一个漂浮的软木塞。用另一个软木塞划水,可以直接使前一个软木塞运动。如果你只注意看两个软木塞,你将会看到一个的运动是对另一个的运动的立即响应——两个软木塞之间有某种“相互作用”。当然,实际上我们所做的是搅动水,然后水再去扰动另一个软木塞。我们可以建立一条“定律”;如果轻轻划动水,水里邻近的物体就会运动。如果第二个软木塞离得更远,它就几乎不动,因为我们只是局部地搅动水。反之,如果我们使软木塞上下运动,就发生一种新现象,水的运动带动了周围的水,形成了向外传播的波,波的效应,它无法从直接相互作用的观点理解。因此直接相互作用的观念必须代之以通过水发生作用的观念,或者在电的情况下,代之以所谓的电磁场。电磁场能够传送范围广泛的波;其中一部分是光波,别的则用在无线电广播中,它们总的名字是电磁波。这些震荡的波可以有各种频率。一种波与另一种波的唯一真正的差别就在于震荡的频率。如果我们把一个电荷摇动得越来越快,看它产生的效应,我们将得到整整一系列不同的效应,它们由一个数,即每秒钟的震荡次数,统一在一起。建筑物墙上的电线中的电流产生的“干扰信号”的频率大约是每秒50周左右。如果我们把频率增加到每秒500或1000千周,那就是无线电光波所用的频率范围。英文中“正在广播”是on the air,当然广播和空气(Air)毫无关系!没有任何空气在真空中也可以进行无线电广播。如果我们再次提高频率,我们就进入了调频广播和电视所用的波段。频率进一步增高就是短波,例如雷达用的波。频率再高,就不需要用仪器来“看”这些波了,我们可以用肉眼来看。在5*10^14~5*10^15赫兹的频率范围内,只要我们能把玻璃棒摇得这么快,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见带电玻璃棒的振荡。我们将看到红光、蓝光或紫光,以它们的频率而定。低于这个频率的叫做红外光,高于这个范围的叫紫外光。从一个物理学家的观点看,我们能够看见特定频率范围的波这一个事实,并不会让这一段电磁波谱比别的波段更特别,但是从一个人的观点看,当然这个波段更令人感兴趣。如果频率再高,我们就得到X射线。X射线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频率很高的光。频率再高,就得到伽马射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这两个名称,几乎是当作同义词来使用。通常把从原子核发出的电磁波射线叫做伽马射线,而从原子发出的高能电磁波则叫做X射线,但是不论它们起源在那里,它们的频率相同时,在物理上是无法分别的。频率更高的波,比方说10^24赫兹,我们可以人工生成,比方用同步加速器。在宇宙射线中,我们可以发现频率极高的波,其振荡频率甚至更快1000倍。这些波我们目前还不能控制。到这里,本文就写完了,可能有些小伙伴觉得文章写得很散,所以我还需要总结一下。其实,本文的所要表达内容就是在经典物理学的范围内,对1920年之前科学所作出的成就,对我们这个世界的理解做一般阐述,从而表达出物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做什么。小伙伴们,您明白了吗?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文章的评论区里面留言讨论。
历史上的0418年,这一天属于科学。公元1955-科学巨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逝世在朗道获颁诺贝尔奖后,有人这么说:“大多数科学家得诺贝尔奖是他们的荣耀,而朗道的得奖是诺贝尔奖的荣耀。”而爱因斯坦有过之而无不及1905年,爱神发表了五篇论文,都是开天辟地之作。第一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说的就是光电效应,也是爱神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光电效应最早由赫兹发现,完美解释却是爱神,而且启发了以后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所以说爱神一人敌一门有点不太准确,量子学派的很多东西都是爱神提出的。第二篇《分子尺度的新测定》,这是他的博士论文,倒是中规中矩,博士论文嘛,不能太出奇,否则怎么获得学位啊,不过也重新测定了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的重要意义不要多说了,那可是直接打通宏观和微观的重要常数。第三篇《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这篇论文意义重大,这是讨论布朗运动的,布朗运动是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是分子存在的重要证据,当时虽然物理学界已经开始研究原子电子,但是对于分子电子原子是否存在一直争论不休,伟大的玻尔兹曼坚持原子论,杀神马赫的学生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则坚持唯能说,两派展开巨大争论,几乎所有学界大牛都卷入其中,爱因斯坦当然没有参与,因为当时还是学生,普朗克虽然内心支持玻尔兹曼,但此翁一生不好争辩,不发一言,玻尔兹曼内心孤苦,最后被逼得无奈自杀,当然玻尔兹曼自杀争论不是唯一原因,但至少是一个重要推手,想想明明自己说的对,偏偏一群人来捣乱,这也够心塞的。这篇论文和上一篇论文一起论证了分子的存在,由物理学家佩兰做实验证实了爱神的理论,也证明了分子的存在,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此时玻尔兹曼已经逝世两年,爱神凭一己之力平息了争论,这简直就是张无忌“排难解纷当六强”。第四篇就是大名鼎鼎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俗称“狭义相对论”,这个故事稍后详说。第五篇就是《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E=mc^2就是在这里提出的,原子弹就是这么造出来的。仅仅在1905年,爱神就完成了物理学革命。而2005年还被定位“国际物理年”用于纪念奇迹年100周年。1915年给出广义相对论,给出了全新的时空观爱因斯坦说:“如果我不提出狭义相对论,五年后就有人提出来。但是如果我不提出广义相对论,五十年后也不会有人提出来”公元2014-NASA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类地行星(Kepler-186f)2014年的四月,NASA借助超级无敌神奇望远镜开普勒太空望远镜(Kepler Space Telescope)还真就发现了一颗非常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颗Kepler-186f不仅大小和地球差不多,非常可能存在液态水,就连公转自转周期,与太阳距离都和地球很相似。开普勒186的一年大约是130天,受到光照是地球的1/3。大概就是能住但住着没地球这么舒服吧。当然虽然开普勒看起来很厉害,但是这颗星星距离我们500光年,说下个人观点,红矮星周围行星不太看好会出现比较适合地球生物繁衍生存的环境,潮汐锁定,红矮星不定时发脾气等因素,对于Kepler-186f也适用,这颗行星在所处恒星宜居带位置靠外缘,根据nasa说法,该行星正午时分接受恒星照射光度约等于地球黄昏日落时分,这样一来气温不可能舒适,随便想象一下,如果人处在这颗行星表面,大致看到的就是昏暗的大气(如果有的话)四处弥漫尘埃和冰雪,在向阳面恒星直射点,永不停歇的巨巨巨型气旋肆虐不休,液态水很难固定存在行星表面。如果没有大气,则是死寂一片的低温沙漠星球。虽然生命不太乐观,但是我们的探索永不会停止,到目前为止,NASA累计已经发现4034颗系外行星的候选行星,其中2335颗已被确认。这其中又有49颗类地行星,超过30颗已经被证实,且都在宜居带上。相信对于宇宙的探索会有越来越多的,奇幻的,不可思议的发现,有无数的物理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包括前段时间黑洞的第一张照片问世,宇宙的探索我们刚刚起步,但是这绝对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