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1名博导1年只能招1个学生,高校专业设置少,医生、技师转岗存风险,医学物理师“供应”无法保质又保量?灰色人

1名博导1年只能招1个学生,高校专业设置少,医生、技师转岗存风险,医学物理师“供应”无法保质又保量?

每经记者:周程程 每经编辑:陈星物理师也许是放疗患者“最熟悉的陌生人”了。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认识了放疗科医生、技师与护士,但对物理师却知之甚少。实际上,患者的每一个放疗计划都是他们设计的。但尴尬的是,如此重要的岗位却人才严重不足。是什么制约了物理师的供给?各大医院如何应对人才匮乏的现状?现在的困境会增加放射性事故的风险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物理师人才短缺的背后,是我国相关学科设置的不足,以及高学历人才招生的不合理。人才少+需求大=物理师稀缺本科学习生物工程,研究生阶段赴德国学习医学物理,回国后,文婷(化名)如愿以偿当了一名物理师。“物理师其实还挺好找工作的。”文婷说。的确,目前我国专业的物理师人才很抢手。数据来源:中华医药学会在就业领域,“抢手”往往意味着供不应求。一方面,我国专业的物理师本来就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肿瘤新发病人数量还在持续增长,放疗需求相当大。两种因素叠加,物理师的稀缺表现得非常明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采访中获悉,一些专业肿瘤医院招收物理师时生源相对能够得到保证,但一些基层医院非常为招聘专业物理师发愁。想要招到博士、哪怕是硕士更是奢求。文婷也感觉到目前国内物理师学历水平和国外的差距。“德国虽然没有硬性规定物理师要博士,但从事该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博士。”本专业招不够,其他专业“凑”我国物理师人才匮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学科设置起步较晚。2011年以前,教育部一直没有对医学物理进行学科设置,之后才开设二级学科招收本科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物理主任戴建荣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目前国内有医学物理专业的高校数量还非常有限。“学习医学物理专业来当物理师是最合适的,但我们也招收一些相近专业的,比如学物理的、生物医药工程的,还有个别学医学的也招过。”北京某三甲医院物理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戴建荣表示,医学物理是医学和物理两个学科交叉的专业。一般是先学习物理,达到大学本科的物理水平,然后研究生阶段学习医学基础课程,且同时包含着一些专用的医学物理课程,比如肿瘤放疗物理、成像原理等。“临床上医学物理的专业人才培养起码是硕士水平,如果物理师还要做一些科研,那就要读到博士的水平。”戴建荣说。但显然,我国目前的生源培养还跟不上人才市场的需求。对比国外来看,早在20世纪50年代,医学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已经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形成了。招生指标少,有指标也招不上加快专业设置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戴建荣指出,即使有这个专业,也不见得能多招学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他表示,能够培养医学物理师的博士生导师本来就少,这些人能够培养的医学物理师又“屈指可数”。“屈指可数到什么程度呢,1个博士生导师能带的学生一只手就能数过来。”他以自己为例说:“我现在是博士研究生导师,但是我每年只能招一个学生。”戴建荣说,并不会因为这个专业人才不足,就会有更多的招生指标。戴建荣认为,高校现在应该更关注市场的需求和就业形势。市场相对饱和的专业学生可能在就业时就转行了,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耽误了学生时代的青春。可以把这种专业的招生指标适当挪到医学物理等人才紧缺的专业上来,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招生指标少的同时,还存在专业障碍限制招生的问题。戴建荣直言,有的导师即便有招生指标也招不到学生。“医学物理学生本来就很少,曾有一个博导也想从别的专业招收学生,但发现招不了。”戴建荣说,有的学校会对报考时的考试专业有要求。比如导师想从学物理的学生中招一位博士,那么学物理的学生则需要考基础医学或者临床医学,但实际上这个学生从来没有学过医学,直接考试根本通过不了,自然也无法招收。“导师少、指标少、有指标还招不上,很多障碍在这里面。”戴建荣说。医生、技师甚至护士都转岗做物理师一边是物理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短板,另一边是临床确需大量物理师。在此情况下,医院选择了招聘相近专业人才然后培养成为物理师。物理师对核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生物工程等相关学科知识都有涉猎,所以这些邻近专业的毕业生会成为医院的选择。此外,很多医院都是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培养物理师,个别大医院也能为新来的物理师专门安排一些课程。戴建荣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作为全国最大的物理师进修培训基地,每年大概会有30多个全国各地的物理师前来进修,自己医院里新招的物理师也一起上课。“我们医院条件好一点,还能专门培训。规模小一点的医院可能更多的就是高年资物理师在做什么,低年资物理师就跟着学。”他说。对比国外的培养情况,可看出我国的差距。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癌症中心临床物理师严祥胜曾指出,美国的放疗医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训练,才能达到独立为患者治疗的水平,物理师也需要6年~10年的大学教育,外加两年的住院实习生训练,才可以独立上岗。一位不愿具名的物理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型医院还比较好,能够招收到博士研究生,但是从省级肿瘤医院再到地区肿瘤医院再到综合医院,情况只会越来越差。甚至有的基层医院根本招不到物理师,只能找本院的大夫或者技师转岗做物理师。一位北京地区三甲医院物理师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谈及目前有些医院内部转岗物理师的情况。“有的是医生或者影像技师在转,之前还有接触过护士转岗做物理师的,这就有些‘恐怖’了。”“太业余”会增加放射性事故风险从医生、技师等岗位转到物理师岗位,“这个风险太大。”上述不愿具名的物理师说。前述北京地区三甲医院物理师表示,很多转岗的物理师前期也会进行培训与学习,这对他们会有提升作用,但是培训结束后,在工作中还是会遇到问题,需要自己琢磨。在戴建荣看来,不专业的物理师,也增加了放射性事故的风险。“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可能再努力也做不好。”戴建荣说,一些常规、简单的情况,非专业物理师能够做出判断,但是复杂的情况,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就可能出现错误而使病人受到伤害。此外,新技术的发展对物理师也提出更高要求。戴建荣指出,新的设备、技术可以更精确地攻击肿瘤和减少一些人为错误,但它的复杂性却有可能是新的错误途径,如软件缺陷和数据通信错误。技术发展快,对物理师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发达国家曾出现的放疗事故值得警惕。《纽约时报》2010年就曾报道,纽约市曼哈顿区的圣文森特医院接受舌癌治疗的病人,院方未能及时发现控制直线加速器的电脑出现了错误,从而使得加速器连续三天对患者的脑干及颈部进行了大剂量的辐射。此外,2013年,英国每日邮报刊登新闻,显示法国2名医生和1名物理师过量使用放射线导致至少12人死亡,数十人重病,他们为此分别被判3年和4年监禁,缓期执行。法国卫生部为降低风险采取了相关措施:物理师培训期是一年,2013年之后调整为硕士毕业后两年,保证提供600个物理师岗位,保证法国放疗单位的设备及人员的一致性。 虽然我国目前尚没有放射性事故的报道,但此前另一组统计数据也值得关注。戴建荣指出,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12年间,我国432台加速器设备参与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剂量对比。一般剂量偏差不超过5%为合格,超过20%的就属于放射性事故,而我国有5台加速器设备超过了20%。剂量校准正是物理师进行质量控制的最基础工作之一。“一旦设备没校准,这个设备上所有病人的剂量全是错的,一年会影响好几百个病人。”戴建荣说。戴建荣表示,目前没有更新统计数据,但过去的数据也提醒放疗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规避放疗风险没有捷径,必须严格规范各项流程,物理师的专业性对保证治疗位置和治疗剂量至关重要。(实习生胖雨珊对本文亦有贡献)每日经济新闻

二柄

“痛”友聚会,是这样放松的

1月7日:多云 气温 -1~-5 ℃新闻报料电话:0715—8128787新鲜事、稀奇事、开心事、麻烦事,欢迎拨打热线电话,我们愿意和您分享,帮您跑腿...2020年12月30日,咸宁市中心医院肿瘤三病区医务人员在病友活动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元旦、迎新春”趣味活动,使患者和家属放松心情,欢度新年。一起来回顾当日的精彩活动吧~健康知识小课堂上,朱必胜主任、余玉莹护士长和邓波医师从“疼痛的认知”、“疼痛的自我评估及如何正确运用评估工具”到“药物的不良反应”逐一解除在场患者对癌痛药物治疗的误区。她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讲解,恰到好处的比喻,患者纷纷表示收获满满。癌痛知识竞赛游戏比赛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人相互给予最诚挚的拥抱,暖进现场每一人心里。欢声笑语在大厅的颁奖仪式中落幕,护士长为现场每一位参与者都准备了特别惊喜,对患者表示了感谢和祝福。 据悉,该科室“优质护理系列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一系列活动让患者及家属放松身心,以满满的正能量积极面对治疗。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肿瘤科是鄂南地区最先开展肿瘤精确放疗、化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一体的临床科室,包括肿瘤一病区、二病区、三病区、四病区和肿瘤放疗机房。目前本科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医生20名,物理师3名,护士44名,技术员8名,全日制博士1名,肿瘤学研究生14名。拥有医科达Precise直线加速器和BJ-6B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美国CMS逆向调强治疗计划系统,三维铅模室以及全套进口放疗辅助设备。放疗医师、物理师、技术员均有国家承认的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目前能开展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IMRT)、X-刀立体定向放疗。肿瘤科病房能够开展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肿瘤的同步放化疗,肺癌、恶性淋巴瘤、肝癌、肾癌等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护师有多人参加了湖北省肿瘤专科护理培训,能进行静脉PICC穿刺化疗。科室为湖北省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能规范化为晚期癌痛患者止痛对症治疗。来源:咸宁市中心医院编辑:王馨茁监制:向东宁出品:新媒体中心

胡不仕乎

抗疫抗癌双重挑战 十国专家共商对策

(专家讨论篇)北京时间2020年7月31日20:00,由西部放射治疗协会主办;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四川省肿瘤医院承办;中法放射肿瘤治疗协会、地中海区域放射肿瘤协会、泛大西洋放射肿瘤协作网、四川省科协学服中心、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合作参与的《新形势下肿瘤放射治疗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国际研讨会》隆重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主任、四川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郎锦义教授;法国巴黎东克雷泰伊大学医学院国际交流委员会主席、巴黎Henri Mondor医院放疗科主任、中法放射肿瘤治疗协会主席 Yazid BELKACEMI教授共同发起;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李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四川省肿瘤医院路顺博士担任会议主持。会议主会场设在中国四川省肿瘤医院国际会议中心。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塞尔维亚、美国、德国、以色列、墨西哥、瑞士;以及中国四川、云南、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福建的肿瘤放射治疗22名专家在线上、线下对在新冠疫情下放射治疗开展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探讨、交流和总结;分享各自地区的抗疫经验,如何在疫情期间,在满足肿瘤病人治疗需要的同时,保护医疗工作者、患者不受到病毒的侵害。研讨会共有六个主题发言(已作相关报道),各国专家围绕主题发言,根据自己所在国家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研讨会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反响,也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5万余人点击在线收看。首先,来自东道主中国的六位放疗专家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邓小武教授:我是物理师,来自中山医大肿瘤医院,几位来自世界各国医生的主题发言演讲都很精彩。我想从物理师的角度讲讲我们医院的疫情期间经验。疫情期间我们每天治疗约600个患者。现在我们每天病人己经超过了1000个。疫情期间现场工作人员减少,但增加了远程工作,所以能够维持较大的工作量。我们医院有专门的线上计划系统,在这期间尤为有用。不知道其他同行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邓小武教授发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疗科主任谢丛华教授详细交流中国武汉的经验, 特别再次强调了防疫抗疫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武汉的工作恢复了正常,但仍需采取各种手段,如果患者需要住院,需要对患者进行病毒筛查,采用PCR或IgG IgM等,因为仍有新发病例。不管是放疗还是化疗,我认为我们不能放弃抗疫的手段,因为肿瘤患者更容易感染,治疗会降低免疫力。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非常重视抗疫。谢丛华教授发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主任张福全教授介绍了中国北京协和的“协和经验”,对谢丛华教授的发言表示了认同。他指出:我们经验相似,我们医院在北京,防控非常严格,从2月到6月基本上都是全面的封锁,自从1月爆发以来,我们收治了各种肿瘤,4个月我们治疗了900名患者,有16位发热患者,但都不是因为感染新冠,我们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感染,所以我们很幸运。张福全教授发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章真教授介绍了疫情期中国上海的做法是:从2月我们降低了患者人数,每天200-300,疫情前超过1000。我们尝试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分级管理,风险较低的新患者可以考虑延迟治疗。但是对已经开始治疗的患者,不会中断治疗。在患者之前会进行消毒。从3月开始我们的患者人数逐渐上升,首先增加本地患者,外省患者需要先隔离14天。我们的患者和医护没有感染,整个上海的感染率也很低。希望最终全世界都能逐渐控制疫情,并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章真教授发言福建省肿瘤医院原院长潘建基教授在风趣而简短的发言中说, 中国福建很幸运,山清水秀,新冠爆发以来,福建特别是福州病例很少,我们医院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检测出核酸阳性的患者或家属。武汉高峰期过后,我们的病人就渐渐恢复到正常的数量。潘建基教授发言云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李文辉教授:我来自云南肿瘤医院。我们没有新冠患者,但是疫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经验。治疗患者前我们首先需要考虑避免患者的感染。入院患者需要接受新冠筛查。为了避免患者等待,我们加快了工作,使患者等待治疗的之间缩短。就像潘建基教授所说,我们医院的疫情同样不算严重,但我们仍然需要努力的进行防治。李文辉教授发言接下来,来自世界各国九位放疗专家分享了自身的经验:法国巴黎亨利蒙多尔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巴黎东克雷泰伊大学医学院国际交流委员会主席,中法放射肿瘤治疗协会主席 Yazid Belkacemi教授:在这个全球大流行病中,我们不能见到大家,但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相见,疫情前期我们相当困难,因为我们不了解病毒,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2月的时候我去中国开会,我看到机场都在测体温,在当时欧洲还没有开始做这些事情。在当时很困难,我们不知道做什么,因为政治原因,口罩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很幸运,得到了中国同事援助的口罩。戴口罩是第一步;法国放疗协会发布了相关指南,比如大分割放疗,内分泌治疗延迟放疗等措施,但头颈癌、肺癌等都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我们的工作人员轮流隔周上班。我们的医生后来分配去其他医院援助,我们改成了上两天班休两天。我们只有一个医生感染,我们的组上零感染。现在看病人前,患者需要做PCR。如有症状,需要筛查。Yazid Belkacemi教授发言法国巴黎东克雷泰依大学附属亨利蒙多尔医院放射肿瘤科罗登峰教授:我跟Yazid一个科,非常赞同Yazid教授的发言,同时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深受启发,没有特别补充。罗登峰教授发言Novara 医药大学校长、Novara General 医院放疗中心主任,意大利Marco Krengli教授: 疫情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初我们毫无准备, 也缺乏物资,缺乏口罩、防护服等等。然后我们建立了一些规范。入院的患者至少需要做一次咽拭子,发现了很多感染的患者,在病房,我们也收了感染患者,有一些死亡了。有一位护士感染后,我们得筛查全部员工,包括医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保证患者治疗,放疗患者数量只下降了10%。我们医院作为综合医院,当时有700个住院的病人,医院安排各个科室都要派人援助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而肿瘤科患者因为免疫力差,我们担心医护会传染病人,因此肿瘤科没有参与,而主要是治疗肿瘤病人。目前,情况已大有好转。虽然医院还是有新收的新冠患者,但数量已大减,我们科内没有新的感染患者。前几周新发现两位患者,筛查了全部医护。所以想现在仍然小心。目前意大利每天有200-300新增患者,希望疫情会逐渐得到控制。谢谢邀请我,分享这些经验。Marco Krengli教授发言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 Minglun Li博士 :我在慕尼黑大学医院放疗科工作。在这里分享经验,向大家学习,为了可能的第二波疫情做准备。首先我们要向过去学习,在最初的两三个月,大家不知道疫情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如何防护上也有相当多的争论。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必须严格防控,切断传染途径。疫情改变我们治疗患者的方式。MDT变成了远程,限制来访者数量,比如我们科,每天每小时只能有一名患者来访。我们医院很早建立了针对了COVID的委员会,交流信息,同事们在早期了解COVID的信息。我们医院有2000多张床,准备了200多张供COVID患者,但总共只收了70名。因为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可以在家隔离。现在我们仍有10名患者。感谢这次交流,让大家有机会互相学习,已准备我认为可能会出现的第二波疫情。Minglun Li 博士发言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肿瘤学会Dusanka Tesanovic博士:塞尔维亚是一个小国家,有800多万人口。我跟你们所要分享的有很多共同点。我们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一无所知,采去了严厉的防控措施,我们得到了政府的很多支持,也得到了中国的援助,包括口罩等物资。第二阶段是封锁解除之后,我们以为疫情快结束了,但并不是,仍有大量患者,我们科也有患者,一些医护也有感染,这是个大问题。第一阶段的组织更好,因为我们害怕,第二阶段,因为封锁解除,防控难度加大。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准备一定床位给COVID患者,避免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接触,制定标准筛选患者,推迟部分患者的放疗。今天的交流很有帮助,希望以后也有更多交流。Dusanka Tesanovic博士发言以色列癌症协会主席;以色列海发医院肿瘤科主任;以色列肿瘤医院顾问委员会主席Abraham Kuten教授: 我们第一阶段也是封锁,封锁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很好地控制了传染,我们准备了很多病床,最后也没有多少病人,然后是解除封锁,我们以为结束了,但后来发现不是,但我们有了经验,我们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我们学到了一些东西,一开始的封锁很简单,也有效,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灾难,经济受到重创。所以我们现在认为应该准备一些专用的基础设施用于抗疫,但不用让成千上万的人呆在家不工作。我们也希望通过向你们的经验学习,也许我们可以在更好地抗疫同时,尽可能避免措施带来的副作用。Abraham Kuten教授发言瑞士日内瓦大学附属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Pelagia Tsoutsou 教授: 我们也经历了疫情的高峰,初期的挑战首先是保证患者和医护的安全,保证及时且连贯的治疗,管理疑似或确诊的感染者。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取消不必要的会议,佩戴口罩,手消毒,社交距离;我们也实行了轮班制,避免所有同事同时上班,同事还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毒筛查。对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推迟放疗。我们采用了更多的大分割方式放疗,同疫情前相比,大分割所占比例明显升高。现在我们已经压低了疫情曲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降低,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检测每一位患者,也不再实行轮班制。但我们仍然采取网络会议,手消毒,仍然采用更多的大分割放疗。Pelagia Tsoutsou教授发言Médica Sur医院放射治疗科;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Maria Adela Poitevin Chacon博士: 墨西哥现在有43000名病例,在疫情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中国得到了很多信息,全墨西哥的医生也讨论了很多信息和策略。我们会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测体温,对可疑的患者会进行病毒检测,我们带口罩,技术人员都要带口罩,幸运的是,我们只有两个患者因为发热停止治疗,都是姑息病人,隔离结束后继续治疗。我们也有同事感染,但是在家,不是在医院感染的。他们也进行了隔离。我所在的医院是私立医院,病人总是满员。现在有的地方又有新的爆发。经济受到较大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现在都尽量呆在家,但是商场已经开门,他们试着控制进场人数,但是很困难。我们会尽量戴口罩,保持距离,洗手。但是一些人并不注意这些问题。所以还是有很多困难。我想谢谢这次会议 ,给了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Maria Adela Poitevin Chacon博士发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癌症放疗中心副系主任;研究生导师Minsong Cao教授:谢谢邀请,这次会议很好也很重要。这次疫情我们都缺乏经验,所以有机会交流是很重要的。基本上COVID在UCLA的影响和其他地方很相似,我们的措施也很相似。我们的患者总数变化不大,但是到现场的明显减少,我们采取线上或者电话。放疗的实践也有改变,我们会积极地筛查患者和医护,居家工作,增加SRS/SBRT,因为择期手术减少,比如前列腺癌可能选择放疗而不是手术,我们的放疗人数有所增加。初期我们的患者有下降,但我们努力工作,现在已经基本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我们把工作人员分为两组,一组在医院工作,一组在家工作。比如物理师可以在家制定计划。我们也尝试新技术,如微软的TEAMS很有帮助。我们也利用ZOOM进行视频交流。我们的MRI自适应放疗让我们可以在患者在治疗床上的时候制定放疗计划,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用这个技术治疗很多患者,但过去我们是一个团队在一起。但COVID让我们必须保持距离。我们现在在不同的房间通过网络继续团队工作。谢谢这次会议的机会。Minsong Cao教授发言西班牙Beatriz Gutiérrez博士: 封锁结束后,我们的患者数有上升的趋势。我们采用ESTRO指南指导我们的工作。减少陪伴数量,技术人员分组工作,COVID患者在专用加速器治疗,或者在每天最后治疗。我们尽可能在家工作做放疗计划。减少放疗次数,远程会议,减少病房工作人员; 我们使用防护服和口罩;将患者分开,减少等待时间;我们使用在线IGRT;我们为患者提供信息。我们根据肿瘤情况分类,分为严重和不严重,严重患者包括脊髓压迫,严重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危及生命的肿瘤出血,压迫气道,或症状严重的转移瘤,需要立即治疗;对于严重患者,同时伴有COVID的,我们选择可能从放疗收治的患者进行治疗;对于非严重患者,如果排除了COVID,我们正常治疗,如果可疑,隔离结束后治疗。对于COVID症状严重者,首先治疗COVID。我们也有优先级,1级为快速生长的肿瘤需要根治放疗,如头颈,肺,宫颈,食管;2级为脊髓压迫;3级为侵袭性稍弱的肿瘤根治性放疗,如直肠前列腺、膀胱、高级别淋巴瘤;4级为姑息放疗;5级为边界阴性的辅助放疗,如乳腺癌,可以接受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低风险的,我们会推迟放疗。对于高风险,不能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我们采取大分割。对于低风险的乳腺癌,我们延迟放疗,如果必须放疗,我们采用大分割。非小细胞肺癌,我们采用大分割。小细胞肺癌,我们维持常规分割,但推迟全脑预防。头颈和中枢神经系统没有明显改变。对于直肠癌,我们采用大分割,并推迟手术。我们尽可能采用线上方式随访。Beatriz Gutiérrez博士发言主会场线下讨论: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学术主任Lucia教授:谢谢主办单位给机会让我分享。全四川的感染者一共有500多个。近3个月已经没有新增的患者,但是戒备仍然严格,防疫的措施仍然严格施行。很多措施是有效的,也应该继续施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措施,在我的医院,包括消毒地板,测体温;门诊,病房以及治疗环境防控等,我认为这些措施是可以在其他地方施行的,谢谢。Lucia Clara Orlandini教授发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李志平教授:华西医院在疫情期间坚持放疗,患者和医护没有发现一位感染,只有一位疑似的患者,我们制定了分层管理的办法,严格禁止家属及不相关人员进入大楼,严格戴口罩,保持一米的社交距离,执行环境消毒,医生护士一级防护,技师二级防护,护士测患者及一位专门陪伴的体温。询问流行病史,发热的患者专人陪同去发热门诊。放疗前对每位患者和家属行新冠检测和胸部CT。每次放疗前测体温。胸部IGRT可通过肺窗观察有无意思。放疗人数下降了30%。尽量采用大分割。尽量用微信、电话、网络联系患者。谢谢。李志平教授发言最后,大会主席,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李涛教授;中法放射肿瘤治疗协会主席,法国巴黎亨利蒙多尔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Yazid教授分别做了总结:李涛教授作大会总结特别感谢来自全球十六个不同时区国家的专家们能在线上线下共聚一堂, 针对如何抗击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发表的真知灼见,提出的宝贵建言与对策。在当前形势下,肿瘤放疗医生肩负防疫抗疫和防癌抗癌的双重担子,坚持国际大家庭的交流与合作, 分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不同防护措施和不同文化理念下,肿瘤放射治疗在抗击新冠期间面临新的挑战和对策,也是肿瘤治疗界要应对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次大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希望今后有机会再次在一起交流抗疫经验。(作者:钟海洛,吴大可;翻译:罗裕坤;编辑:吉兢)

荀况

阻击肿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李晔雄:书写中国放疗事业新篇章

2012年放疗科合影提起“放射治疗科”,在一般综合性医院算是冷门科室。但是,对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简称“肿瘤医院”)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大科室。这个由临床治疗、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室三部分组成的专业科室,临床分为头颈、胸和腹部肿瘤三个专业组,是一支由医护人员、研究员、物理师、工程师和技师等超过200余人组成、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每年收治新患者超过6000名。作为科室主任,李晔雄已经在这里奋斗36个年头。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他不仅带领肿瘤医院放疗科在前辈打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也见证我国放疗事业从弱到强的发展,为国家放疗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接过老一辈接力棒肿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区域治疗方法,和手术、化疗并称为肿瘤治疗三大方法。现在大约50~70%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放疗,其中约有40%癌症可以用放疗根治。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手段之一,李晔雄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拥有颇为辉煌的历史。早在1958年,医院就设立放射治疗专科,在当时规划中便大胆设计8个加速器机房,是当时国内最大放疗科。放射治疗科前辈为科室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建科之初,谷铣之教授等一批老前辈们手拉肩扛,自己动手安装钴60治疗机。在早期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会受到很大剂量的辐射。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一代放射治疗专家们依然为推动中国放疗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那是一段峥嵘岁月。”李晔雄说。也是在谷铣之和殷蔚伯教授等前辈努力推动下,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成立。李晔雄说,放射治疗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有一百多年历史,而真正得到迅速发展是最近几十年。肿瘤医院放疗科在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1958年以来,放疗科主编的肿瘤专业和放疗专业书籍正式出版发行40余套;主译或参译专业书籍已出版7套,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第一版至第五版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教材。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内外知名专业杂志上超过千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包括国际著名杂志。李晔雄说:“饮水思源,在这些成就背后,是吴桓兴院长和谷铣之教授等一批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就了肿瘤医院和放射治疗科今天的成长。”历经几代人发展,今天肿瘤医院放疗科在李晔雄带领下砥砺前行。他提出的“和谐,严谨,创新,进取”八字科训已经成为科室的魂,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人。这种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氛围,和李晔雄的性格相得益彰。确立淋巴瘤放射治疗原则作为放射治疗科淋巴瘤专业学术带头人,李晔雄在谈到自己选择恶性淋巴瘤放射治疗作为研究重点时说,淋巴瘤在我国比较多见,以往对早期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以化疗为主,他和同事们在临床中发现某些淋巴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取得好的疗效,“于是,我们抓住不放,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改变某些恶性淋巴瘤治疗原则,通过放疗提高疗效,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二十年多年来,他努力探索结外淋巴瘤,如鼻腔、韦氏环、胃肠道、甲状腺、腮腺、肺、乳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开展一系列最佳和规范的综合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欧美则比较少见。李晔雄带领团队通过系统地研究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首次提出鼻腔、非鼻腔上呼吸道和上呼吸道外原发三个亚型分类方法,为同一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患者个体化治疗带来理论依据。并独创性提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风险分期原则,建立风险分层模型,可以准确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在此基础上,李晔雄项目组改变以前化疗为主的治疗原则,确立放射治疗作为早期结外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前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患者五年生存率大多低于50%;我们采用放疗新技术后,通过风险分层治疗,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70%,早期低危患者生存率甚至达到90%。通过一系列研究,基本确立放疗在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首选和必要地位。可以说,大部分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通过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得到根治。”李晔雄团队通过不懈努力,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李晔雄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确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根治照射剂量,制定了调强放疗技术条件下,头颈部淋巴瘤、纵隔原发B细胞及霍奇金淋巴瘤正常危及器官的限制剂量,运用调强技术提高了临床靶区涵盖度,消除了3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经过十多年研究,李晔雄团队对于肿瘤大分割照射治疗方案也取得突破,比如对于乳腺癌保乳或改良根治术后,传统的大分割照射是2 Gy/每次、25次方案,现在可以做到2.9 Gy/每次,15次就完成一个疗程。这一方案已经作为常规治疗手段,疗程大幅缩短,也为国家节省医疗资源。在李晔雄带领下,项目组在放射治疗多个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李晔雄还参加国内外数部医学专著中有关淋巴瘤章节的编写,并应邀成为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学会常务委员和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成员,参与恶性淋巴瘤治疗策略的制定。为国家培养放疗人才1984年,李晔雄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工作。他回忆,那时放疗科只有三台加速器,尚未开展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随着CT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现在放疗技术已经由二维放疗发展到三维放疗、四维放疗,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肿瘤。放疗剂量分布也由点剂量发展到体积剂量分布,在体积剂量分布中达到照射剂量调强,在肿瘤得到放疗剂量优化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不仅技术发展很快,放疗学科的治疗规则和理念也发展非常迅速,很多肿瘤的治疗原则一直在变,因此对医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更新速度,要求都很高。李晔雄说,放疗科可以说是一门交叉学科。一个优秀的放疗科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肿瘤方面专家,对于肿瘤疾病的发展规律要有充分认识。此外,还要具备放射肿瘤学知识,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比如大分割照射的放射生物效应,大剂量对肿瘤的杀伤是大还是小,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什么程度,还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知识。在从事临床研究时,需要懂得临床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方面生存率的计算、线性回归、连续变量分析等所有相关知识。一方面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带来的入行门槛高,另一方面是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导致放疗人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缺乏。“培养一名合格的放射治疗医生,周期通常5~10年。于医院而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成本较高;于导师和学生而言,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学习整个放射治疗体系是艰巨任务。”2000年,李晔雄从美国求学回国后不久,就在放疗科推动住院医生规范培训制度,从临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培养医生。他还努力推进国际交流,2005年开始将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系列培训课程引进中国,让国内医生同行有机会学习,并每年选派科室医生去国外参观或接受培训。除了对本科室医生规范化培养外,李晔雄还着眼于全国放疗人才短缺问题,承担很多全国放疗人才培养工作。除科室30余名住院医生和研究生培养外,每年还接收来自全国各地30到50名长期进修的医生和物理师,10余名规培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在病房和机器门诊轮转,主管一定数量病人治疗,参与值班、抢救及每周一次的学术查房,以此提高临床实践经验。现在,肿瘤医院已经成为全国放疗医生和物理师培养规模最大的单位,每年慕名报名想来参加进修的医生和物理师数百人,短期参观学习的50至100人。学术查房制度,让医生迅速成长循证医学是诊疗基础,但也需要大量医学经验,为了让年轻医生迅速成长,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最好方式。基于此,李晔雄开创性地推动了放疗科“学术查房”制度。李晔雄介绍,医生除了日常普通查房,每周还需参加一次学术查房,医生在一起对所有新收治病人病情和治疗方法进行集中讨论。在查房过程中,以每位医生讲解所在组临床一周以来新接收的患者病历和治疗分析为主,同时重点讨论疑难病例,科室主任和资深专家共同把关治疗原则和放疗计划,修正不当之处。李晔雄说,每一位医生的专业知识都有局限性,各自只能从自己知识出发做判断。以前查房方式,很多时候就是某一个医生说了算,如果这个医生知识比较窄、认知有限,治疗方案就会有偏差。通过新的查房方式,大家对每一个新收治病人进行充分讨论交流,一个患者治疗方案是不是合适、治疗计划是不是科学都要拿出来讨论,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进行调整、修正,避免一个人可能基于知识面局限或者判断失误出现治疗方案偏差,会让患者得到更好的规范化治疗。通过学术查房把所有病例对科室医生进行共享,资深专家将分析思路展现给在场医生,在病例分析基础之上,如果大家认为有价值,可以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每周一次的学术查房也是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大家对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动态、国外最新文献读书报告、本科科研开题或成果总结报告等进行交流,开阔眼界,共同提高。2008年由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与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联合主办的培训班老师与学员合影医者责任心最重要谈起医者“初心”,李晔雄答案让人有些意外,这个他深耕钻研近四十年的领域,当初却是因为偶然入行。李晔雄出生于湖南娄底,家里没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到大,他都是典型的“理科男”,喜欢钻研数学、物理,爱挑战最难解的题,最不喜欢死记硬背。他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也很明确,要学物理或计算机。高考时,整个涟源二中当年只有两名学生考上大学本科,李晔雄是其中之一。但他阴差阳错被调剂到“第四志愿”——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没能进入自己心仪专业,在大学里,他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有时候甚至是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李晔雄笑呵呵地回忆。毕业后,李晔雄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在放疗科工作,常常接触罹患癌症的病人,与死神抢夺生命,每个病例都是最大挑战、最难解题目,李晔雄在一天天工作中,对医学这个曾经不是很有热情的专业,慢慢建立起感情。1994年,李晔雄先后赴瑞士洛桑医学院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做访问学者。刚刚踏出国门,国内外巨大落差让他内心受到很大冲击。不仅仅是因为瑞士草坪蓝天、汽车别墅,更是因为当时瑞士先进的医疗水平、理念和管理制度。这也让他更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出国前,国内工资奖金加起来不过200多元人民币,到了瑞士每个月收入就有4000瑞士法郎。拿着不菲工资,享受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人劝他,为了孩子,还是留在国外吧。但李晔雄说,那里不是家,还是回来更有归属感。这个家就是中国。1999年,李晔雄回到阔别多年的肿瘤医院放疗科。2000年10月,37岁的李晔雄担任放疗科主任,是当时全院最年轻的一位。带着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要把肿瘤医院放疗科建设好的使命感,李晔雄满怀热情地扑到工作中。担任科室主任以来,他除了大力推动人才培养,还积极倡导科室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与国际放射治疗的发展接轨,推动放射治疗从二维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他带领同事率先在国内开展各项放射治疗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01年开展调强放疗,2006年开展简化调强放疗,2007年引入图像引导放疗和术中放疗,2010年推行图像引导旋转调强放疗,2013年开展磁共振模拟定位,2020年实现磁共振图像引导放疗。放疗科目前拥有9台直线加速器,80多套放疗计划系统,2台CT模拟定位机和1台MR模拟定位机,1台近距离治疗机等一流的设备和完善的网络管理结构。在鼻咽癌、小细胞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等方面,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现在去国外考察交流,国内无论是医疗条件、学术水平还是生活环境,已经和发达国家感受不到很大的差距,有些方面还优于国外,”李晔雄感慨,“我们这一代人既是改革开放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成果获益者,我们既经历了艰苦年代,也经历了现在这个美好时代。随着放疗技术越来越精准,很多以前治不了的肿瘤现在可以治了,以前疗效不好的肿瘤,现在疗效也提高了,治疗起来毒副作用得到有效控制,痛苦小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好多了。”他说,“这得益于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从医三十多年,李晔雄对医生这个行业的付出或许最清楚。每天早上查房,之后门诊工作从早上九点开始,结束时间接近十二点。问病情、看病案、做检查、讲治疗方案、讲放疗原理、讲生存质量,每个进来的病人,都要走一遍这个流程。半天下来,往往没有时间喝口水。有的病人带着病例来找李晔雄,请他制定一份放疗方案,他会详细翻看病人病历、影像检查等资料,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病程、曾做过的治疗及治疗进程等等,然后耐心跟患者讲解放疗是否适用,应该怎么做,要做多久,需要病人做好哪些准备。看病间隙,常常有人进来找他加号,即使接下来日程表上排满了工作,也有很多理由可以拒绝,但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在加号条上签字,递给一个又一个患者。“这些病人都很不容易。”李晔雄说。理性、严谨是李晔雄给记者的印象,但是谈起患者,那种作为医生内心深处的温情慢慢释放出来。他总是说,作为医生,要去理解病人的痛苦,站在他们角度考虑问题,体谅他们的难处。白天需要担负专家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繁重的临床一线工作和科室管理工作等,科研工作就只能利用下班后、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翻阅文献、开展科研设计、落实科研具体实施环节、整理科研思路数据、撰写科研论文、修改博士生论文……常常工作直到深夜。他习惯了没有节假日的生活,也几乎没有爱好。“临床研究就是最大的爱好”。与疾病的斗争是医者永无止境的使命。“医生当然要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李晔雄作为医者的理念。2014年李晔雄夫妇参加儿子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他坦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困扰中国人求医看病的一个难题,为了获得更好治疗,病人都集中在大医院,医生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这不能成为医生不认真对待病人的理由。他常常和年轻医生说,在这个岗位就把这件事情做好,要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对待每一个病人。一个人能力或许有大有小,但作为一名医者,责任心最重要。[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0年第14期]

将军日

保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搬迁至东城新院区 国际顶级放疗设备即将“登场”

8月23日,保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顺利搬迁至东城新院区二号楼15楼, 搬迁后,门诊继续留在老院区,住院患者在新院区。据了解,该科搬迁至新院区后,医院即将投资三千多万元引进代表目前国际最先进水平的放疗设备——直线加速器,将该科打造为“保山市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进一步造福于保山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当日上午,新搬迁的东城区新院肿瘤科住院部摆满了各式美丽的鲜花,大红的中国结挂在走廊边,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气象。上午一早,医院党委书记杨竹鹍、院长杨先康、党委副书记曹金平、副院长杨祖有等在家院领导来到东城新院区检查指导科室搬迁工作并向科室全体医务人员表示祝贺。据了解,肿瘤科搬迁至新院后,住院病床增至97张,设有特需病房、双人间、三人间和重症监护室等。病房环境清新明亮、宽敞舒适,所有病房均有独立卫生间、衣物晾晒阳台。老院区和新院区每半小时有免费专用交通车直达,杭瑞高速、东绕城高速、保施高速及即将通车的昌保高速、保泸高速可直达新院区,交通便捷。00:28在27号床,患者蒋启军开心地说:“为了让我们这些住院患者适应新环境,一大早就看见科室的医生、护士忙得不赢,不停地围着我们转,帮助我们顺利从老院区搬到了新院区。”蒋启军说,搬下到东城后,不仅感受到(新院区)的宽敞,也感觉新院区比较温馨、舒服。“这边有卫生间、有热水,设施好、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搬过来心情相当愉快舒服。”02:43科室主任张银灿据科室主任张银灿介绍,保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于2010年4月成立,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拥有一支服务优良和业务素质精湛的老、中、青结合的专业技术团队。有医护人员45人,在职医师15人,其中正高职1人,副高职3人,中职4人,放疗物理师2人,放疗技师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均分别在华西医科大学华西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等接受过进修和学习。“我科室目前以肿瘤的化学治疗、热疗为主,年收治病人约3500人。在诊疗过程中,有全市著名的‘肿瘤病学、消化病学专家教授’为科室医疗业务把关。搬迁到新院区后,医院将在原科室的基础上组建集放疗、化疗、热疗及介入治疗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全力打造‘保山市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张银灿说,为此,医院不久后将从国外引进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直线加速器”放疗设备。“以前在老院区条件不成熟,上不了这样先进的设备,现在具备条件了,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先上这样的国际先进设备,以更好的为我们的患者服务。”张银灿说,到时候保山的患者就不用跑到昆明或者省外去进行放射治疗了,患者在新院区这里就可以得到三位一体(放疗、化疗、外疗)的治疗。“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增强了对患者的根治力,同时又可以显著提升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患者造福。下一步我们还要建专家工作站,把全国一流的大专家引进到我们科来。”00:38科室的两位副护士长孙榕和孟丽培表示,她们将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规范护理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为广大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热情服务患者,让患者满意。”附一:保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简介保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于2010年4月成立,开放床位80张,HG-2000体外高频热疗机一台,拥有一支服务优良和业务素质精湛的老、中、青结合的专业技术团队。诊治理念: 强调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性,规范临床肿瘤化疗标准化治疗,与国际先进的肿瘤内科治疗方法即时接轨,按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应用先进的抗肿瘤新药、新方案治疗肿瘤病人,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最好的医学证据),医治病人,使病人获得最大的益处。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用职业化知识向病人及家属做良好的医疗解释;明确医护工作职责,建立良好医患相互信任的关系。自成立之日起,即将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姑息治疗等作为临床工作重点,经过努力,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色。早期诊断:常年开设肿瘤内科专科、以及肿瘤内科专家门诊,与其他兄弟科室协作,大大提高了早期肿瘤患者的检出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造福于广大肿瘤患者。综合治疗:以化疗为基础结合生物治疗等治疗手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常规进行术后辅助化疗、以及术前新辅助化疗,对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囊胆管癌、恶性淋巴瘤、睾丸肿瘤、膀胱癌、软组织肿瘤、骨肿瘤及其它晚期实体肿瘤等常见肿瘤的治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姑息治疗:控制肿瘤患者的癌痛治疗、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恶性贫血,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物治疗:开展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该治疗方法又可称为治疗肿瘤的“导弹”。目前国际上市的新药我们均有临床经验,如治疗晚期肺癌的吉菲替尼(易瑞莎),对早期和晚期乳腺癌均有使用适应征的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对晚期结直肠癌及头颈部肿瘤有较好反应率的西妥昔单抗(爱必妥),等等。肿瘤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的运用。如卡瑞丽珠单抗、帕博丽珠单抗等。诊疗范围: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姑息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囊胆管癌、恶性淋巴瘤、睾丸肿瘤、膀胱癌、软组织肿瘤、骨肿瘤及其它晚期实体肿瘤。准备开展工作:科室正在完成直线加速器招标引进工作,目前直线加速器、后装机房已完善建设、环评工作,正准备进行引进,届时科室将建成放疗、化疗、介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一体的肿瘤治疗中心。附二:保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银灿简介张银灿,1987年7月毕业于大理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取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消化内科工作。首先在保山市开展了“胃肠道疾病的内经下微波治疗技术”、“胃肠道息肉内经下高频电切术”、“胃肠道恶性肿瘤内经下微波治疗术联合局部化疗术”、“胃底食道静脉曲张内下套扎治疗术“、“上消化道出血内经下注射药物止血术”、“内经下食道支架植入术”、“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经十二指肠静乳头肌切开术”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医院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的多项空白,使医院消化内科成为滇西片区学术水平最高的科室。1992年8月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2000年8月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2006年8月晋升为内科主任医师,曾任保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2010年4月组建保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任职肿瘤科主任。擅长恶性肿瘤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保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目前任职云南省肿瘤学会常委,云南省放射肿瘤学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云南省分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学会常委,保山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大理大学兼职教授,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授。来源:春城晚报 崔敏完编辑:姜永华责任编辑:杨清宗关于保山新闻网该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保山新闻网管理,保山新闻网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体。关注本账号您将能及时收到保山的新闻资讯。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电话:0875-2135020QQ:3049779830(微信同号)投稿邮箱:wx@bsxw.cn

贝莱

中国科大徐榭教授荣获2020年昆比医学物理终身成就奖

2020年1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徐榭教授获得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APM)2020年度的昆比医学物理终身成就奖(Edith H. Quimby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of others, or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此奖项颁奖仪式将于2020年7月在温哥华召开的美国医学物理师年会上进行。徐榭教授的获奖内容包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过去6年里所完成的蒙特卡罗(Monte Carlo)辐射剂量领域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徐榭教授也成为出生于大陆的中国学者之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成立于1958年,有来自96 个国家的近9000名会员,致力于确保临床医学成像和放射治疗等医疗手段的质量和安全性,是世界上涉及临床医学影像和肿瘤辐射治疗的物理现象的最主要的学术团体。昆比奖表彰医学物理领域杰出的科学成就,专业发展的影响力,或者管理领导力。徐榭教授徐榭教授,博士,中国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94年获得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担任伦斯勒理工学院教授及核工程系主任。2009年成为第一位当选美国核学会(ANS)会士和在美国大学担任核工程系主任的大陆华裔学者;徐榭教授于2012年加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榭教授是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美国核学会、美国健康物理学会三大学术团体的高级会士(Fellow),是享誉医学影像、肿瘤放射治疗和辐射安全领域的世界著名专家,在3D/4D人体模型和高性能蒙特卡罗计算方法等科研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经获得2015年度的美国电离辐射测量和标准委员会的Caswell杰出成就奖和2018年美国健康物理学会杰出学术成就奖。徐榭教授这次获得AAPM昆比医学物理终身成就奖的成果包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过去6年里所完成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自2013以来, 徐榭教授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以中国科大为第一单位发表了100多篇论文(31篇期刊论文和72篇会议论文)和202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用于放射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的计算机人体模型:历史和未来》的教科书, 团队30多位毕业生目前已经在国内的一些医院和研究单位工作。徐榭教授还以大会主席身份发起、组织了主题为“质子和重离子放疗的设备研发和临床医学物理重大问题”的“合肥国际放射医学物理论坛(详情点击阅读原文)”,使其成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医学、产业化具有标志性的高水平学术会议,为推动我国质子和重离子放疗设备研发和临床医学物理重大问题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2017年以来,徐榭教授牵头负责中国科大“MED-X: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通过与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省立肿瘤医院合作,配合学校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计划和措施,努力在中国科大建设中国和世界一流的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科研和临床人才培养基地。

彭晓

1名博导1年只能招1个学生,高校专业设置少,医生、技师转岗存风险,医学物理师“供应”无法保质又保量?

每经记者:周程程 每经编辑:陈星物理师也许是放疗患者“最熟悉的陌生人”了。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认识了放疗科医生、技师与护士,但对物理师却知之甚少。实际上,患者的每一个放疗计划都是他们设计的。但尴尬的是,如此重要的岗位却人才严重不足。是什么制约了物理师的供给?各大医院如何应对人才匮乏的现状?现在的困境会增加放射性事故的风险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物理师人才短缺的背后,是我国相关学科设置的不足,以及高学历人才招生的不合理。人才少+需求大=物理师稀缺本科学习生物工程,研究生阶段赴德国学习医学物理,回国后,文婷(化名)如愿以偿当了一名物理师。“物理师其实还挺好找工作的。”文婷说。的确,目前我国专业的物理师人才很抢手。数据来源:中华医药学会在就业领域,“抢手”往往意味着供不应求。一方面,我国专业的物理师本来就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肿瘤新发病人数量还在持续增长,放疗需求相当大。两种因素叠加,物理师的稀缺表现得非常明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采访中获悉,一些专业肿瘤医院招收物理师时生源相对能够得到保证,但一些基层医院非常为招聘专业物理师发愁。想要招到博士、哪怕是硕士更是奢求。文婷也感觉到目前国内物理师学历水平和国外的差距。“德国虽然没有硬性规定物理师要博士,但从事该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博士。”本专业招不够,其他专业“凑”我国物理师人才匮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学科设置起步较晚。2011年以前,教育部一直没有对医学物理进行学科设置,之后才开设二级学科招收本科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物理主任戴建荣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目前国内有医学物理专业的高校数量还非常有限。“学习医学物理专业来当物理师是最合适的,但我们也招收一些相近专业的,比如学物理的、生物医药工程的,还有个别学医学的也招过。”北京某三甲医院物理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戴建荣表示,医学物理是医学和物理两个学科交叉的专业。一般是先学习物理,达到大学本科的物理水平,然后研究生阶段学习医学基础课程,且同时包含着一些专用的医学物理课程,比如肿瘤放疗物理、成像原理等。“临床上医学物理的专业人才培养起码是硕士水平,如果物理师还要做一些科研,那就要读到博士的水平。”戴建荣说。但显然,我国目前的生源培养还跟不上人才市场的需求。对比国外来看,早在20世纪50年代,医学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已经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形成了。招生指标少,有指标也招不上加快专业设置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戴建荣指出,即使有这个专业,也不见得能多招学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他表示,能够培养医学物理师的博士生导师本来就少,这些人能够培养的医学物理师又“屈指可数”。“屈指可数到什么程度呢,1个博士生导师能带的学生一只手就能数过来。”他以自己为例说:“我现在是博士研究生导师,但是我每年只能招一个学生。”戴建荣说,并不会因为这个专业人才不足,就会有更多的招生指标。戴建荣认为,高校现在应该更关注市场的需求和就业形势。市场相对饱和的专业学生可能在就业时就转行了,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耽误了学生时代的青春。可以把这种专业的招生指标适当挪到医学物理等人才紧缺的专业上来,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招生指标少的同时,还存在专业障碍限制招生的问题。戴建荣直言,有的导师即便有招生指标也招不到学生。“医学物理学生本来就很少,曾有一个博导也想从别的专业招收学生,但发现招不了。”戴建荣说,有的学校会对报考时的考试专业有要求。比如导师想从学物理的学生中招一位博士,那么学物理的学生则需要考基础医学或者临床医学,但实际上这个学生从来没有学过医学,直接考试根本通过不了,自然也无法招收。“导师少、指标少、有指标还招不上,很多障碍在这里面。”戴建荣说。医生、技师甚至护士都转岗做物理师一边是物理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短板,另一边是临床确需大量物理师。在此情况下,医院选择了招聘相近专业人才然后培养成为物理师。物理师对核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生物工程等相关学科知识都有涉猎,所以这些邻近专业的毕业生会成为医院的选择。此外,很多医院都是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培养物理师,个别大医院也能为新来的物理师专门安排一些课程。戴建荣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作为全国最大的物理师进修培训基地,每年大概会有30多个全国各地的物理师前来进修,自己医院里新招的物理师也一起上课。“我们医院条件好一点,还能专门培训。规模小一点的医院可能更多的就是高年资物理师在做什么,低年资物理师就跟着学。”他说。对比国外的培养情况,可看出我国的差距。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癌症中心临床物理师严祥胜曾指出,美国的放疗医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训练,才能达到独立为患者治疗的水平,物理师也需要6年~10年的大学教育,外加两年的住院实习生训练,才可以独立上岗。一位不愿具名的物理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型医院还比较好,能够招收到博士研究生,但是从省级肿瘤医院再到地区肿瘤医院再到综合医院,情况只会越来越差。甚至有的基层医院根本招不到物理师,只能找本院的大夫或者技师转岗做物理师。一位北京地区三甲医院物理师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谈及目前有些医院内部转岗物理师的情况。“有的是医生或者影像技师在转,之前还有接触过护士转岗做物理师的,这就有些‘恐怖’了。”“太业余”会增加放射性事故风险从医生、技师等岗位转到物理师岗位,“这个风险太大。”上述不愿具名的物理师说。前述北京地区三甲医院物理师表示,很多转岗的物理师前期也会进行培训与学习,这对他们会有提升作用,但是培训结束后,在工作中还是会遇到问题,需要自己琢磨。在戴建荣看来,不专业的物理师,也增加了放射性事故的风险。“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可能再努力也做不好。”戴建荣说,一些常规、简单的情况,非专业物理师能够做出判断,但是复杂的情况,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就可能出现错误而使病人受到伤害。此外,新技术的发展对物理师也提出更高要求。戴建荣指出,新的设备、技术可以更精确地攻击肿瘤和减少一些人为错误,但它的复杂性却有可能是新的错误途径,如软件缺陷和数据通信错误。技术发展快,对物理师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发达国家曾出现的放疗事故值得警惕。《纽约时报》2010年就曾报道,纽约市曼哈顿区的圣文森特医院接受舌癌治疗的病人,院方未能及时发现控制直线加速器的电脑出现了错误,从而使得加速器连续三天对患者的脑干及颈部进行了大剂量的辐射。此外,2013年,英国每日邮报刊登新闻,显示法国2名医生和1名物理师过量使用放射线导致至少12人死亡,数十人重病,他们为此分别被判3年和4年监禁,缓期执行。法国卫生部为降低风险采取了相关措施:物理师培训期是一年,2013年之后调整为硕士毕业后两年,保证提供600个物理师岗位,保证法国放疗单位的设备及人员的一致性。 虽然我国目前尚没有放射性事故的报道,但此前另一组统计数据也值得关注。戴建荣指出,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12年间,我国432台加速器设备参与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剂量对比。一般剂量偏差不超过5%为合格,超过20%的就属于放射性事故,而我国有5台加速器设备超过了20%。剂量校准正是物理师进行质量控制的最基础工作之一。“一旦设备没校准,这个设备上所有病人的剂量全是错的,一年会影响好几百个病人。”戴建荣说。戴建荣表示,目前没有更新统计数据,但过去的数据也提醒放疗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规避放疗风险没有捷径,必须严格规范各项流程,物理师的专业性对保证治疗位置和治疗剂量至关重要。(实习生胖雨珊对本文亦有贡献)每日经济新闻

蓬户不完

“痛”友聚会,是这样放松的

1月7日:多云 气温 -1~-5 ℃新闻报料电话:0715—8128787新鲜事、稀奇事、开心事、麻烦事,欢迎拨打热线电话,我们愿意和您分享,帮您跑腿...2020年12月30日,咸宁市中心医院肿瘤三病区医务人员在病友活动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元旦、迎新春”趣味活动,使患者和家属放松心情,欢度新年。一起来回顾当日的精彩活动吧~健康知识小课堂上,朱必胜主任、余玉莹护士长和邓波医师从“疼痛的认知”、“疼痛的自我评估及如何正确运用评估工具”到“药物的不良反应”逐一解除在场患者对癌痛药物治疗的误区。她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讲解,恰到好处的比喻,患者纷纷表示收获满满。癌痛知识竞赛游戏比赛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人相互给予最诚挚的拥抱,暖进现场每一人心里。欢声笑语在大厅的颁奖仪式中落幕,护士长为现场每一位参与者都准备了特别惊喜,对患者表示了感谢和祝福。 据悉,该科室“优质护理系列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一系列活动让患者及家属放松身心,以满满的正能量积极面对治疗。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肿瘤科是鄂南地区最先开展肿瘤精确放疗、化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一体的临床科室,包括肿瘤一病区、二病区、三病区、四病区和肿瘤放疗机房。目前本科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医生20名,物理师3名,护士44名,技术员8名,全日制博士1名,肿瘤学研究生14名。拥有医科达Precise直线加速器和BJ-6B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美国CMS逆向调强治疗计划系统,三维铅模室以及全套进口放疗辅助设备。放疗医师、物理师、技术员均有国家承认的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目前能开展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IMRT)、X-刀立体定向放疗。肿瘤科病房能够开展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肿瘤的同步放化疗,肺癌、恶性淋巴瘤、肝癌、肾癌等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护师有多人参加了湖北省肿瘤专科护理培训,能进行静脉PICC穿刺化疗。科室为湖北省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能规范化为晚期癌痛患者止痛对症治疗。来源:咸宁市中心医院编辑:王馨茁监制:向东宁出品:新媒体中心

乃是离之

抗疫抗癌双重挑战 十国专家共商对策

(专家讨论篇)北京时间2020年7月31日20:00,由西部放射治疗协会主办;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四川省肿瘤医院承办;中法放射肿瘤治疗协会、地中海区域放射肿瘤协会、泛大西洋放射肿瘤协作网、四川省科协学服中心、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合作参与的《新形势下肿瘤放射治疗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国际研讨会》隆重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主任、四川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郎锦义教授;法国巴黎东克雷泰伊大学医学院国际交流委员会主席、巴黎Henri Mondor医院放疗科主任、中法放射肿瘤治疗协会主席 Yazid BELKACEMI教授共同发起;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李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四川省肿瘤医院路顺博士担任会议主持。会议主会场设在中国四川省肿瘤医院国际会议中心。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塞尔维亚、美国、德国、以色列、墨西哥、瑞士;以及中国四川、云南、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福建的肿瘤放射治疗22名专家在线上、线下对在新冠疫情下放射治疗开展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探讨、交流和总结;分享各自地区的抗疫经验,如何在疫情期间,在满足肿瘤病人治疗需要的同时,保护医疗工作者、患者不受到病毒的侵害。研讨会共有六个主题发言(已作相关报道),各国专家围绕主题发言,根据自己所在国家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研讨会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反响,也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5万余人点击在线收看。首先,来自东道主中国的六位放疗专家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邓小武教授:我是物理师,来自中山医大肿瘤医院,几位来自世界各国医生的主题发言演讲都很精彩。我想从物理师的角度讲讲我们医院的疫情期间经验。疫情期间我们每天治疗约600个患者。现在我们每天病人己经超过了1000个。疫情期间现场工作人员减少,但增加了远程工作,所以能够维持较大的工作量。我们医院有专门的线上计划系统,在这期间尤为有用。不知道其他同行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邓小武教授发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疗科主任谢丛华教授详细交流中国武汉的经验, 特别再次强调了防疫抗疫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武汉的工作恢复了正常,但仍需采取各种手段,如果患者需要住院,需要对患者进行病毒筛查,采用PCR或IgG IgM等,因为仍有新发病例。不管是放疗还是化疗,我认为我们不能放弃抗疫的手段,因为肿瘤患者更容易感染,治疗会降低免疫力。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非常重视抗疫。谢丛华教授发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主任张福全教授介绍了中国北京协和的“协和经验”,对谢丛华教授的发言表示了认同。他指出:我们经验相似,我们医院在北京,防控非常严格,从2月到6月基本上都是全面的封锁,自从1月爆发以来,我们收治了各种肿瘤,4个月我们治疗了900名患者,有16位发热患者,但都不是因为感染新冠,我们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感染,所以我们很幸运。张福全教授发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章真教授介绍了疫情期中国上海的做法是:从2月我们降低了患者人数,每天200-300,疫情前超过1000。我们尝试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分级管理,风险较低的新患者可以考虑延迟治疗。但是对已经开始治疗的患者,不会中断治疗。在患者之前会进行消毒。从3月开始我们的患者人数逐渐上升,首先增加本地患者,外省患者需要先隔离14天。我们的患者和医护没有感染,整个上海的感染率也很低。希望最终全世界都能逐渐控制疫情,并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章真教授发言福建省肿瘤医院原院长潘建基教授在风趣而简短的发言中说, 中国福建很幸运,山清水秀,新冠爆发以来,福建特别是福州病例很少,我们医院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检测出核酸阳性的患者或家属。武汉高峰期过后,我们的病人就渐渐恢复到正常的数量。潘建基教授发言云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李文辉教授:我来自云南肿瘤医院。我们没有新冠患者,但是疫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经验。治疗患者前我们首先需要考虑避免患者的感染。入院患者需要接受新冠筛查。为了避免患者等待,我们加快了工作,使患者等待治疗的之间缩短。就像潘建基教授所说,我们医院的疫情同样不算严重,但我们仍然需要努力的进行防治。李文辉教授发言接下来,来自世界各国九位放疗专家分享了自身的经验:法国巴黎亨利蒙多尔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巴黎东克雷泰伊大学医学院国际交流委员会主席,中法放射肿瘤治疗协会主席 Yazid Belkacemi教授:在这个全球大流行病中,我们不能见到大家,但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相见,疫情前期我们相当困难,因为我们不了解病毒,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2月的时候我去中国开会,我看到机场都在测体温,在当时欧洲还没有开始做这些事情。在当时很困难,我们不知道做什么,因为政治原因,口罩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很幸运,得到了中国同事援助的口罩。戴口罩是第一步;法国放疗协会发布了相关指南,比如大分割放疗,内分泌治疗延迟放疗等措施,但头颈癌、肺癌等都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我们的工作人员轮流隔周上班。我们的医生后来分配去其他医院援助,我们改成了上两天班休两天。我们只有一个医生感染,我们的组上零感染。现在看病人前,患者需要做PCR。如有症状,需要筛查。Yazid Belkacemi教授发言法国巴黎东克雷泰依大学附属亨利蒙多尔医院放射肿瘤科罗登峰教授:我跟Yazid一个科,非常赞同Yazid教授的发言,同时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深受启发,没有特别补充。罗登峰教授发言Novara 医药大学校长、Novara General 医院放疗中心主任,意大利Marco Krengli教授: 疫情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初我们毫无准备, 也缺乏物资,缺乏口罩、防护服等等。然后我们建立了一些规范。入院的患者至少需要做一次咽拭子,发现了很多感染的患者,在病房,我们也收了感染患者,有一些死亡了。有一位护士感染后,我们得筛查全部员工,包括医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保证患者治疗,放疗患者数量只下降了10%。我们医院作为综合医院,当时有700个住院的病人,医院安排各个科室都要派人援助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而肿瘤科患者因为免疫力差,我们担心医护会传染病人,因此肿瘤科没有参与,而主要是治疗肿瘤病人。目前,情况已大有好转。虽然医院还是有新收的新冠患者,但数量已大减,我们科内没有新的感染患者。前几周新发现两位患者,筛查了全部医护。所以想现在仍然小心。目前意大利每天有200-300新增患者,希望疫情会逐渐得到控制。谢谢邀请我,分享这些经验。Marco Krengli教授发言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 Minglun Li博士 :我在慕尼黑大学医院放疗科工作。在这里分享经验,向大家学习,为了可能的第二波疫情做准备。首先我们要向过去学习,在最初的两三个月,大家不知道疫情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如何防护上也有相当多的争论。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必须严格防控,切断传染途径。疫情改变我们治疗患者的方式。MDT变成了远程,限制来访者数量,比如我们科,每天每小时只能有一名患者来访。我们医院很早建立了针对了COVID的委员会,交流信息,同事们在早期了解COVID的信息。我们医院有2000多张床,准备了200多张供COVID患者,但总共只收了70名。因为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可以在家隔离。现在我们仍有10名患者。感谢这次交流,让大家有机会互相学习,已准备我认为可能会出现的第二波疫情。Minglun Li 博士发言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肿瘤学会Dusanka Tesanovic博士:塞尔维亚是一个小国家,有800多万人口。我跟你们所要分享的有很多共同点。我们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一无所知,采去了严厉的防控措施,我们得到了政府的很多支持,也得到了中国的援助,包括口罩等物资。第二阶段是封锁解除之后,我们以为疫情快结束了,但并不是,仍有大量患者,我们科也有患者,一些医护也有感染,这是个大问题。第一阶段的组织更好,因为我们害怕,第二阶段,因为封锁解除,防控难度加大。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准备一定床位给COVID患者,避免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接触,制定标准筛选患者,推迟部分患者的放疗。今天的交流很有帮助,希望以后也有更多交流。Dusanka Tesanovic博士发言以色列癌症协会主席;以色列海发医院肿瘤科主任;以色列肿瘤医院顾问委员会主席Abraham Kuten教授: 我们第一阶段也是封锁,封锁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很好地控制了传染,我们准备了很多病床,最后也没有多少病人,然后是解除封锁,我们以为结束了,但后来发现不是,但我们有了经验,我们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我们学到了一些东西,一开始的封锁很简单,也有效,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灾难,经济受到重创。所以我们现在认为应该准备一些专用的基础设施用于抗疫,但不用让成千上万的人呆在家不工作。我们也希望通过向你们的经验学习,也许我们可以在更好地抗疫同时,尽可能避免措施带来的副作用。Abraham Kuten教授发言瑞士日内瓦大学附属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Pelagia Tsoutsou 教授: 我们也经历了疫情的高峰,初期的挑战首先是保证患者和医护的安全,保证及时且连贯的治疗,管理疑似或确诊的感染者。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取消不必要的会议,佩戴口罩,手消毒,社交距离;我们也实行了轮班制,避免所有同事同时上班,同事还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毒筛查。对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推迟放疗。我们采用了更多的大分割方式放疗,同疫情前相比,大分割所占比例明显升高。现在我们已经压低了疫情曲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降低,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检测每一位患者,也不再实行轮班制。但我们仍然采取网络会议,手消毒,仍然采用更多的大分割放疗。Pelagia Tsoutsou教授发言Médica Sur医院放射治疗科;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Maria Adela Poitevin Chacon博士: 墨西哥现在有43000名病例,在疫情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中国得到了很多信息,全墨西哥的医生也讨论了很多信息和策略。我们会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测体温,对可疑的患者会进行病毒检测,我们带口罩,技术人员都要带口罩,幸运的是,我们只有两个患者因为发热停止治疗,都是姑息病人,隔离结束后继续治疗。我们也有同事感染,但是在家,不是在医院感染的。他们也进行了隔离。我所在的医院是私立医院,病人总是满员。现在有的地方又有新的爆发。经济受到较大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现在都尽量呆在家,但是商场已经开门,他们试着控制进场人数,但是很困难。我们会尽量戴口罩,保持距离,洗手。但是一些人并不注意这些问题。所以还是有很多困难。我想谢谢这次会议 ,给了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Maria Adela Poitevin Chacon博士发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癌症放疗中心副系主任;研究生导师Minsong Cao教授:谢谢邀请,这次会议很好也很重要。这次疫情我们都缺乏经验,所以有机会交流是很重要的。基本上COVID在UCLA的影响和其他地方很相似,我们的措施也很相似。我们的患者总数变化不大,但是到现场的明显减少,我们采取线上或者电话。放疗的实践也有改变,我们会积极地筛查患者和医护,居家工作,增加SRS/SBRT,因为择期手术减少,比如前列腺癌可能选择放疗而不是手术,我们的放疗人数有所增加。初期我们的患者有下降,但我们努力工作,现在已经基本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我们把工作人员分为两组,一组在医院工作,一组在家工作。比如物理师可以在家制定计划。我们也尝试新技术,如微软的TEAMS很有帮助。我们也利用ZOOM进行视频交流。我们的MRI自适应放疗让我们可以在患者在治疗床上的时候制定放疗计划,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用这个技术治疗很多患者,但过去我们是一个团队在一起。但COVID让我们必须保持距离。我们现在在不同的房间通过网络继续团队工作。谢谢这次会议的机会。Minsong Cao教授发言西班牙Beatriz Gutiérrez博士: 封锁结束后,我们的患者数有上升的趋势。我们采用ESTRO指南指导我们的工作。减少陪伴数量,技术人员分组工作,COVID患者在专用加速器治疗,或者在每天最后治疗。我们尽可能在家工作做放疗计划。减少放疗次数,远程会议,减少病房工作人员; 我们使用防护服和口罩;将患者分开,减少等待时间;我们使用在线IGRT;我们为患者提供信息。我们根据肿瘤情况分类,分为严重和不严重,严重患者包括脊髓压迫,严重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危及生命的肿瘤出血,压迫气道,或症状严重的转移瘤,需要立即治疗;对于严重患者,同时伴有COVID的,我们选择可能从放疗收治的患者进行治疗;对于非严重患者,如果排除了COVID,我们正常治疗,如果可疑,隔离结束后治疗。对于COVID症状严重者,首先治疗COVID。我们也有优先级,1级为快速生长的肿瘤需要根治放疗,如头颈,肺,宫颈,食管;2级为脊髓压迫;3级为侵袭性稍弱的肿瘤根治性放疗,如直肠前列腺、膀胱、高级别淋巴瘤;4级为姑息放疗;5级为边界阴性的辅助放疗,如乳腺癌,可以接受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低风险的,我们会推迟放疗。对于高风险,不能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我们采取大分割。对于低风险的乳腺癌,我们延迟放疗,如果必须放疗,我们采用大分割。非小细胞肺癌,我们采用大分割。小细胞肺癌,我们维持常规分割,但推迟全脑预防。头颈和中枢神经系统没有明显改变。对于直肠癌,我们采用大分割,并推迟手术。我们尽可能采用线上方式随访。Beatriz Gutiérrez博士发言主会场线下讨论: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学术主任Lucia教授:谢谢主办单位给机会让我分享。全四川的感染者一共有500多个。近3个月已经没有新增的患者,但是戒备仍然严格,防疫的措施仍然严格施行。很多措施是有效的,也应该继续施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措施,在我的医院,包括消毒地板,测体温;门诊,病房以及治疗环境防控等,我认为这些措施是可以在其他地方施行的,谢谢。Lucia Clara Orlandini教授发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李志平教授:华西医院在疫情期间坚持放疗,患者和医护没有发现一位感染,只有一位疑似的患者,我们制定了分层管理的办法,严格禁止家属及不相关人员进入大楼,严格戴口罩,保持一米的社交距离,执行环境消毒,医生护士一级防护,技师二级防护,护士测患者及一位专门陪伴的体温。询问流行病史,发热的患者专人陪同去发热门诊。放疗前对每位患者和家属行新冠检测和胸部CT。每次放疗前测体温。胸部IGRT可通过肺窗观察有无意思。放疗人数下降了30%。尽量采用大分割。尽量用微信、电话、网络联系患者。谢谢。李志平教授发言最后,大会主席,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李涛教授;中法放射肿瘤治疗协会主席,法国巴黎亨利蒙多尔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Yazid教授分别做了总结:李涛教授作大会总结特别感谢来自全球十六个不同时区国家的专家们能在线上线下共聚一堂, 针对如何抗击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发表的真知灼见,提出的宝贵建言与对策。在当前形势下,肿瘤放疗医生肩负防疫抗疫和防癌抗癌的双重担子,坚持国际大家庭的交流与合作, 分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不同防护措施和不同文化理念下,肿瘤放射治疗在抗击新冠期间面临新的挑战和对策,也是肿瘤治疗界要应对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次大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希望今后有机会再次在一起交流抗疫经验。(作者:钟海洛,吴大可;翻译:罗裕坤;编辑:吉兢)

莫若无为

阻击肿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李晔雄:书写中国放疗事业新篇章

2012年放疗科合影提起“放射治疗科”,在一般综合性医院算是冷门科室。但是,对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简称“肿瘤医院”)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大科室。这个由临床治疗、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室三部分组成的专业科室,临床分为头颈、胸和腹部肿瘤三个专业组,是一支由医护人员、研究员、物理师、工程师和技师等超过200余人组成、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每年收治新患者超过6000名。作为科室主任,李晔雄已经在这里奋斗36个年头。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他不仅带领肿瘤医院放疗科在前辈打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也见证我国放疗事业从弱到强的发展,为国家放疗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接过老一辈接力棒肿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区域治疗方法,和手术、化疗并称为肿瘤治疗三大方法。现在大约50~70%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放疗,其中约有40%癌症可以用放疗根治。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手段之一,李晔雄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拥有颇为辉煌的历史。早在1958年,医院就设立放射治疗专科,在当时规划中便大胆设计8个加速器机房,是当时国内最大放疗科。放射治疗科前辈为科室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建科之初,谷铣之教授等一批老前辈们手拉肩扛,自己动手安装钴60治疗机。在早期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会受到很大剂量的辐射。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一代放射治疗专家们依然为推动中国放疗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那是一段峥嵘岁月。”李晔雄说。也是在谷铣之和殷蔚伯教授等前辈努力推动下,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成立。李晔雄说,放射治疗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有一百多年历史,而真正得到迅速发展是最近几十年。肿瘤医院放疗科在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1958年以来,放疗科主编的肿瘤专业和放疗专业书籍正式出版发行40余套;主译或参译专业书籍已出版7套,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第一版至第五版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教材。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内外知名专业杂志上超过千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包括国际著名杂志。李晔雄说:“饮水思源,在这些成就背后,是吴桓兴院长和谷铣之教授等一批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就了肿瘤医院和放射治疗科今天的成长。”历经几代人发展,今天肿瘤医院放疗科在李晔雄带领下砥砺前行。他提出的“和谐,严谨,创新,进取”八字科训已经成为科室的魂,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人。这种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氛围,和李晔雄的性格相得益彰。确立淋巴瘤放射治疗原则作为放射治疗科淋巴瘤专业学术带头人,李晔雄在谈到自己选择恶性淋巴瘤放射治疗作为研究重点时说,淋巴瘤在我国比较多见,以往对早期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以化疗为主,他和同事们在临床中发现某些淋巴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取得好的疗效,“于是,我们抓住不放,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改变某些恶性淋巴瘤治疗原则,通过放疗提高疗效,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二十年多年来,他努力探索结外淋巴瘤,如鼻腔、韦氏环、胃肠道、甲状腺、腮腺、肺、乳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开展一系列最佳和规范的综合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欧美则比较少见。李晔雄带领团队通过系统地研究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首次提出鼻腔、非鼻腔上呼吸道和上呼吸道外原发三个亚型分类方法,为同一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患者个体化治疗带来理论依据。并独创性提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风险分期原则,建立风险分层模型,可以准确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在此基础上,李晔雄项目组改变以前化疗为主的治疗原则,确立放射治疗作为早期结外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前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患者五年生存率大多低于50%;我们采用放疗新技术后,通过风险分层治疗,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70%,早期低危患者生存率甚至达到90%。通过一系列研究,基本确立放疗在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首选和必要地位。可以说,大部分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通过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得到根治。”李晔雄团队通过不懈努力,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李晔雄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确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根治照射剂量,制定了调强放疗技术条件下,头颈部淋巴瘤、纵隔原发B细胞及霍奇金淋巴瘤正常危及器官的限制剂量,运用调强技术提高了临床靶区涵盖度,消除了3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经过十多年研究,李晔雄团队对于肿瘤大分割照射治疗方案也取得突破,比如对于乳腺癌保乳或改良根治术后,传统的大分割照射是2 Gy/每次、25次方案,现在可以做到2.9 Gy/每次,15次就完成一个疗程。这一方案已经作为常规治疗手段,疗程大幅缩短,也为国家节省医疗资源。在李晔雄带领下,项目组在放射治疗多个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李晔雄还参加国内外数部医学专著中有关淋巴瘤章节的编写,并应邀成为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学会常务委员和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成员,参与恶性淋巴瘤治疗策略的制定。为国家培养放疗人才1984年,李晔雄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工作。他回忆,那时放疗科只有三台加速器,尚未开展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随着CT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现在放疗技术已经由二维放疗发展到三维放疗、四维放疗,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肿瘤。放疗剂量分布也由点剂量发展到体积剂量分布,在体积剂量分布中达到照射剂量调强,在肿瘤得到放疗剂量优化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不仅技术发展很快,放疗学科的治疗规则和理念也发展非常迅速,很多肿瘤的治疗原则一直在变,因此对医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更新速度,要求都很高。李晔雄说,放疗科可以说是一门交叉学科。一个优秀的放疗科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肿瘤方面专家,对于肿瘤疾病的发展规律要有充分认识。此外,还要具备放射肿瘤学知识,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比如大分割照射的放射生物效应,大剂量对肿瘤的杀伤是大还是小,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什么程度,还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知识。在从事临床研究时,需要懂得临床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方面生存率的计算、线性回归、连续变量分析等所有相关知识。一方面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带来的入行门槛高,另一方面是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导致放疗人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缺乏。“培养一名合格的放射治疗医生,周期通常5~10年。于医院而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成本较高;于导师和学生而言,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学习整个放射治疗体系是艰巨任务。”2000年,李晔雄从美国求学回国后不久,就在放疗科推动住院医生规范培训制度,从临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培养医生。他还努力推进国际交流,2005年开始将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系列培训课程引进中国,让国内医生同行有机会学习,并每年选派科室医生去国外参观或接受培训。除了对本科室医生规范化培养外,李晔雄还着眼于全国放疗人才短缺问题,承担很多全国放疗人才培养工作。除科室30余名住院医生和研究生培养外,每年还接收来自全国各地30到50名长期进修的医生和物理师,10余名规培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在病房和机器门诊轮转,主管一定数量病人治疗,参与值班、抢救及每周一次的学术查房,以此提高临床实践经验。现在,肿瘤医院已经成为全国放疗医生和物理师培养规模最大的单位,每年慕名报名想来参加进修的医生和物理师数百人,短期参观学习的50至100人。学术查房制度,让医生迅速成长循证医学是诊疗基础,但也需要大量医学经验,为了让年轻医生迅速成长,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最好方式。基于此,李晔雄开创性地推动了放疗科“学术查房”制度。李晔雄介绍,医生除了日常普通查房,每周还需参加一次学术查房,医生在一起对所有新收治病人病情和治疗方法进行集中讨论。在查房过程中,以每位医生讲解所在组临床一周以来新接收的患者病历和治疗分析为主,同时重点讨论疑难病例,科室主任和资深专家共同把关治疗原则和放疗计划,修正不当之处。李晔雄说,每一位医生的专业知识都有局限性,各自只能从自己知识出发做判断。以前查房方式,很多时候就是某一个医生说了算,如果这个医生知识比较窄、认知有限,治疗方案就会有偏差。通过新的查房方式,大家对每一个新收治病人进行充分讨论交流,一个患者治疗方案是不是合适、治疗计划是不是科学都要拿出来讨论,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进行调整、修正,避免一个人可能基于知识面局限或者判断失误出现治疗方案偏差,会让患者得到更好的规范化治疗。通过学术查房把所有病例对科室医生进行共享,资深专家将分析思路展现给在场医生,在病例分析基础之上,如果大家认为有价值,可以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每周一次的学术查房也是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大家对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动态、国外最新文献读书报告、本科科研开题或成果总结报告等进行交流,开阔眼界,共同提高。2008年由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与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联合主办的培训班老师与学员合影医者责任心最重要谈起医者“初心”,李晔雄答案让人有些意外,这个他深耕钻研近四十年的领域,当初却是因为偶然入行。李晔雄出生于湖南娄底,家里没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到大,他都是典型的“理科男”,喜欢钻研数学、物理,爱挑战最难解的题,最不喜欢死记硬背。他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也很明确,要学物理或计算机。高考时,整个涟源二中当年只有两名学生考上大学本科,李晔雄是其中之一。但他阴差阳错被调剂到“第四志愿”——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没能进入自己心仪专业,在大学里,他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有时候甚至是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李晔雄笑呵呵地回忆。毕业后,李晔雄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在放疗科工作,常常接触罹患癌症的病人,与死神抢夺生命,每个病例都是最大挑战、最难解题目,李晔雄在一天天工作中,对医学这个曾经不是很有热情的专业,慢慢建立起感情。1994年,李晔雄先后赴瑞士洛桑医学院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做访问学者。刚刚踏出国门,国内外巨大落差让他内心受到很大冲击。不仅仅是因为瑞士草坪蓝天、汽车别墅,更是因为当时瑞士先进的医疗水平、理念和管理制度。这也让他更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出国前,国内工资奖金加起来不过200多元人民币,到了瑞士每个月收入就有4000瑞士法郎。拿着不菲工资,享受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人劝他,为了孩子,还是留在国外吧。但李晔雄说,那里不是家,还是回来更有归属感。这个家就是中国。1999年,李晔雄回到阔别多年的肿瘤医院放疗科。2000年10月,37岁的李晔雄担任放疗科主任,是当时全院最年轻的一位。带着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要把肿瘤医院放疗科建设好的使命感,李晔雄满怀热情地扑到工作中。担任科室主任以来,他除了大力推动人才培养,还积极倡导科室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与国际放射治疗的发展接轨,推动放射治疗从二维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他带领同事率先在国内开展各项放射治疗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01年开展调强放疗,2006年开展简化调强放疗,2007年引入图像引导放疗和术中放疗,2010年推行图像引导旋转调强放疗,2013年开展磁共振模拟定位,2020年实现磁共振图像引导放疗。放疗科目前拥有9台直线加速器,80多套放疗计划系统,2台CT模拟定位机和1台MR模拟定位机,1台近距离治疗机等一流的设备和完善的网络管理结构。在鼻咽癌、小细胞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等方面,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现在去国外考察交流,国内无论是医疗条件、学术水平还是生活环境,已经和发达国家感受不到很大的差距,有些方面还优于国外,”李晔雄感慨,“我们这一代人既是改革开放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成果获益者,我们既经历了艰苦年代,也经历了现在这个美好时代。随着放疗技术越来越精准,很多以前治不了的肿瘤现在可以治了,以前疗效不好的肿瘤,现在疗效也提高了,治疗起来毒副作用得到有效控制,痛苦小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好多了。”他说,“这得益于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从医三十多年,李晔雄对医生这个行业的付出或许最清楚。每天早上查房,之后门诊工作从早上九点开始,结束时间接近十二点。问病情、看病案、做检查、讲治疗方案、讲放疗原理、讲生存质量,每个进来的病人,都要走一遍这个流程。半天下来,往往没有时间喝口水。有的病人带着病例来找李晔雄,请他制定一份放疗方案,他会详细翻看病人病历、影像检查等资料,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病程、曾做过的治疗及治疗进程等等,然后耐心跟患者讲解放疗是否适用,应该怎么做,要做多久,需要病人做好哪些准备。看病间隙,常常有人进来找他加号,即使接下来日程表上排满了工作,也有很多理由可以拒绝,但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在加号条上签字,递给一个又一个患者。“这些病人都很不容易。”李晔雄说。理性、严谨是李晔雄给记者的印象,但是谈起患者,那种作为医生内心深处的温情慢慢释放出来。他总是说,作为医生,要去理解病人的痛苦,站在他们角度考虑问题,体谅他们的难处。白天需要担负专家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繁重的临床一线工作和科室管理工作等,科研工作就只能利用下班后、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翻阅文献、开展科研设计、落实科研具体实施环节、整理科研思路数据、撰写科研论文、修改博士生论文……常常工作直到深夜。他习惯了没有节假日的生活,也几乎没有爱好。“临床研究就是最大的爱好”。与疾病的斗争是医者永无止境的使命。“医生当然要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李晔雄作为医者的理念。2014年李晔雄夫妇参加儿子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他坦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困扰中国人求医看病的一个难题,为了获得更好治疗,病人都集中在大医院,医生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这不能成为医生不认真对待病人的理由。他常常和年轻医生说,在这个岗位就把这件事情做好,要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对待每一个病人。一个人能力或许有大有小,但作为一名医者,责任心最重要。[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