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近日,有一篇由芯翼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翼信息科技”)参与其中的大陆论文入选了ISSCC 2020,在业内获得了不少关注。据悉,该论文不仅在物联网芯片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是北京大学该年度唯一入选的论文。“很荣幸能协助母校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实现全球最前沿的物联网终端唤醒芯片核心技术突破性进展,后续会继续加强与北京大学的合作,同时结合该技术以及公司规模商用的NB-IoT芯片,推动更多物联网细分应用的落地。”针对本次合作论文入选,芯翼信息科技创始人肖建宏博士在接受集微网记者采访时说道。物联网芯片领域突破性进展在集成电路领域,ISSCC(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国际固态电路峰会)一直被誉为“芯片奥林匹克”大会,其始于1953年,每年2月中旬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能够入选ISSCC的论文都代表着当前全球顶尖水平,展现了芯片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在长达近70年的会议历史中,中国大陆被录用的论文仅有48篇。众所周知,物联网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芯片提出了苛刻的低功耗要求。目前,降低物联网芯片功耗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周期性工作模式的专用型唤醒芯片(例如:专用语音识别唤醒芯片),通过让芯片处于周期性的“休眠-唤醒”的切换状态,来实现降低功耗的目的;然而,物联网节点通常工作在“随机稀疏事件”场景下,为了避免丢失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通常需要“休眠-唤醒”的频率远高于事件的真实发生率,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功耗浪费。北京大学黄如院士-叶乐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多级流水异步事件驱动型芯片架构,将传统的周期性工作模式转变为异步事件驱动型工作模式,显著降低了物联网节点在“随机稀疏事件”场景下的功耗。课题组同时提出了时域屏蔽型阈值交叉模数转换器Level-CrossingADC(LC-ADC)技术,解决了“噪声误触发导致功能错误和功耗上升”这一传统LC-ADC所固有的难题;并设计了基于时域脉冲信号处理技术的多功能信号特征判决器电路,通过离线或在线软件定义的方式实现了对幅度、斜率、时间间隔、波峰、波谷等信号特征的组合判决,满足了物联网唤醒芯片对通用性的需求;此外,该芯片无时钟信号和时钟网络,去除了芯片在待机状态下的主要功耗来源。基于上述创新技术,课题组研制了一颗极低功耗的无时钟物联网通用唤醒芯片,平均功耗仅为57纳瓦,比当前国际同类工作的最好水平提升了30倍。该芯片演示了心率异常预警、心电T波异常预警、癫痫预警、语音关键词包络唤醒等典型物联网应用场景,芯片与微控制器MCU芯片等高性能模块配合,可以在保证极低功耗的前提下实现更多复杂的物联网唤醒功能。该工作首次提出的异步流水线事件驱动型架构,为极低功耗物联网芯片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突破现有功耗瓶颈的研究思路和解决路径。未来AIoT产品化商用前景巨大在此次合作中,芯翼信息科技作为一家成立仅3年的半导体初创企业,表现非常亮眼。其为上述技术成果的成功落地和未来商业化转化,提供了丰富的市场化需求导入、产业化技术思路以及未来的产业化应用平台,并最终联合促成了成果在ISSCC 2020上的重磅推出。芯翼信息科技市场市场总监陈正磊在接受集微网采访时表示,“在中国能够入选 ISSCC 论文的初创企业非常罕有,因此这也是对我们公司技术研发能力的极大认可。”据集微网了解,芯翼信息科技于2017年3月在上海张江注册成立,专注于物联网通讯芯片(NB-IoT)的研发和销售。公司创始人及核心团队来自于美国博通、高通、英特尔、迈凌等全球知名芯片和通信公司,毕业于UCLA、TAMU、UT Dallas、UMN、北大、清华、浙大、东南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目前,公司在上海、南京、香港、深圳、硅谷等地均设立了研发中心和支持中心。不难看出,虽然芯翼信息科技还是一家初创企业,但基于创始人及其团队在产业中拥有的丰富技术经验积累,才得以和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共同在物联网芯片领域取得重要的突破性进展。陈正磊进一步强调,随着这项技术成果的成功落地,未来对于超低功耗的物联网应用将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不仅将改变现在以及过去的物联网终端省电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将实现兼顾超低功耗和无时延损失的实时监控类物联网应用需求。“我们正致力于将此次技术成果逐步转化为可商用的芯片产品,未来在合适的时候,我们会推出一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芯片产品,相信会为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突破。”陈正磊最后说道。(校对/Yuna)「部分内容转载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中国政法大学近期对该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检,并追究问题论文指导老师责任,予以停招、停止评优、警告等处分!5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关于公布2019年我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对2018-2019学年度学位论文抽检结果进行公布,并给出处理意见。《通知》称,2019年下半年,学校对2018-2019学年度学位论文进行抽检。2018-2019学年度博士学位论文共计149篇,按照《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的15%左右比例随机抽检,送审博士论文22篇,其中法学博士学位论文17篇,其他学科博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学位论文共计2288篇,按5%左右比例随机抽检,送审硕士学位论文114篇,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58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56篇。共抽取136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经送审与增评,2篇硕士论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合格率98.53%。共有10篇论文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占全部送审论文的7.35%,其中博士学位论文6篇,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3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1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和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论文名单如下:《通知》指出,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规定,对相关学院、导师做出如下处理:1.“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民商经济法学院李**老师2021-2022学年度停止指导各类硕士研究生新生;MBA教育中心齐**老师,因所指导学位论文3年内有2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及1份不合格意见,2020-2023三个学年度停止接收指导新的各类硕士生,并不得被授予院级及以上优秀教师、优秀导师、先进工作者等各类荣誉称号,年度考核中不得被评为“优秀”;恢复招生后,2年内不得接受指导新的定向硕士研究生;同时,由研究生院对齐**老师提出警告;2. 报送抽检结果至学校人事管理部门,作为相关老师岗位晋职、晋级聘任的重要依据;3. 由相关学院将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抽检结果,书面通知论文作者;4. 主管校领导对民商经济法学院、商学院负责人和专业(学科)负责人进行质量约谈;5. 民商经济法学院、商学院对评审意见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限期整改,整改报告经院负责人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6.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的学位论文所属的学院,应对评审意见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原因,认为论文质量不高的,以及连续两年指导的学位论文有不合格意见的,由学院相关负责人对导师进行质量约谈。《通知》要求,请各二级培养单位高度重视2019年论文抽检反映出的问题,认真分析专家评议结果和意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强对学科培养质量和导师指导工作的监控,树立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请各二级培养单位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采取全院大会、教授委员会会议等形式,务必将抽评结果送达每一研究所、教研室和每一位导师。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各二级培养单位应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来源: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往期精彩SCI专题急征,九月份见刊:水资源、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相关「SCI收录会议」首期论文已于4月13日检索,二期5月20日截稿IAASET荐刊:最后一天,物联网专题,30天录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电子设备随处可见,驱动它们的是一颗颗不起眼的芯片。这些基于互联网运行的芯片构成了一张“物联网”,带来了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产业浪潮,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电网等场景下。随着物联网中接入的设备越来越多,它们捕捉、传输、分析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其中不乏人们的隐私数据,甚至是企业和国家的机密数据。然而受硬件资源、功耗、效率的限制,物联网设备大多不具备完整运行高强度公钥密码算法的能力。在别有用心的攻击者面前,它们很可能被当作“活靶子”,成为窃取机密数据的突破口。更进一步讲,能够破解 RSA、ECC 等主流加密算法的量子计算机可能在数十年后问世。在那之前,我们最好能实现所谓的“后量子密码算法”,来对抗量子计算机的破解,否则数据安全将面临巨大威胁。如何在资源受限的物联网芯片上实现轻量化、高性能、高安全的密码算法,如何提高后量子密码算法实现效率并使其有效抵抗物理攻击,这些都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哲教授的研究方向。他在密码工程领域耕耘近十年。针对上述难题,他提出了国际标准椭圆曲线的多种优化实现关键技术,基于新型椭圆曲线的密钥交换协议,轻量级 RSA 抗能量攻击实现方案,以及后量子密码算法的高效和抗侧信道攻击实现技术等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发表于 ACM CCS、IACR CHES、ACM TRANS、IEEE TRANS 等顶级会议及期刊上,有的还已应用于密码芯片和航空系统等领域。基于上述贡献,刘哲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2020 年中国区榜单。图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2020 年中国区榜单入选者刘哲偶遇密码学,专注物联网在进入山东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之前,刘哲对计算机几乎一无所知,但重视教育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浓厚的好奇心,也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刘哲告诉 DeepTech,“其实就是自己看到别的同学在用计算机,感到很新奇,也觉得这是未来很有发展的行业,就选择了这行。”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正因他选择了山东大学,才有机会在本科期间与密码学偶遇。时间退回到 2004 年 8 月,时任山东大学教授的王小云带领团队破解了国际通用的 MD5 密码算法。次年 3 月,她的团队又破解了 SHA-1 算法。两大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密码算法被接连破解,世界密码学界和科技产业界为之震动,直接推动了国际密码算法标准的升级换代。对于大一的刘哲来说,母校科研团队的世界级成果让他感到既骄傲,又心动。就这样,研究密码学成为了他的兴趣爱好,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日后的科研方向。2011 年,在徐秋亮教授的培养下,他拿到了山东大学硕士学位,随后选择前往卢森堡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国际著名密码学家 Jean-Sébastien Coron 教授。博士期间,他主要研究物联网设备的密码算法高效和安全实现的轻量级解决方案。随着“万物互联”的概念逐渐走进日常生活,这个研究领域目前非常活跃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们都知道,优秀的密码算法是保护用户隐私和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但高安全度通常意味着大量复杂的运算,对芯片的处理速度和能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时候,许多物联网芯片因为尺寸、供电、使用环境等限制,难以使用安全性较高的加密算法,比如椭圆曲线加密算法(该算法是一种基于椭圆曲线数学理论的公开密钥加密算法,其本质是利用离散对数问题实现加密)。针对这一问题,刘哲设计了基于新型椭圆曲线形式的密码算法和优化技术。图 | 基于椭圆曲线的密码算法实现分层框架图他通过将蒙哥马利曲线和爱德华兹曲线的优点结合起来,实现了全新的密钥交换算法。在此基础上,他又针对算法实现过程中的域运算,点运算和标量乘运算提出了多种创新优化技术,比如针对域运算设计了连续操作数缓存方法用于多精度乘法,针对点运算给出了最佳的点加/倍点公式等。这些措施在无线传感器节点上高效实现了公钥密码算法,而且还能够有效减少 RAM 和 ROM 的占用。优化后的 ECDH(椭圆曲线迪菲-赫尔曼金钥交换)密码算法,在密码库 TinyECC 上实现了 3.4 倍的性能提升,成为了当时领域内最高效的算法实现方法之一。基于在公钥密码算法和协议的高效和安全实现方向的突出贡献,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了卢森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6 年颁发的唯一杰出博士毕业论文奖。他也是目前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回国教书育人,变不可能为可能完成博士学业后,刘哲先后在滑铁卢大学和卢森堡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也拓展到后量子密码学领域。转眼间,博士后生涯持续了两年多。面对种种选择,刘哲迎来了人生中的关键节点:回国还是留在海外。“当时除了留在滑铁卢大学,我还可以去微软研究院。但在国外求学这么多年,我还是希望能回到国内高校,因为密码工程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研究领域,中国起步较晚,我希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且当教授教书育人,也能培养更多人才。”就这样,他加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入职计算机学院担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继续从事密码工程和后量子密码学的相关研究——南航是该领域的顶尖高校之一。他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关乎物联网世界的信息传输安全,对于国家安全来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图 | 智慧生活,万物互联刘哲告诉 DeepTech,新型椭圆曲线密码算法在物联网设备上的部署是工业界的一大难题,一家全球顶尖科技公司被该问题困扰一年之多,始终无法将该椭圆曲线密码算法部署到物联网工业场景中。他的团队攻关数月,成功帮助该企业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在工业界环境中,椭圆曲线密码算法的部署受到高性能、高安全和轻量化这“三大脚镣”的束缚,因此算法的高性能、高安全与轻量化实现工作等同于“带着脚镣跳舞”,如何保证“舞姿”的优美是一大技术难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他的团队针对椭圆曲线密码算法做了自上而下的分析,从有限域以及标量乘两个层面上寻找突破口。具体实现措施包括:有限域层面上,对等效的算子进行复用,如有限域平方运算可复用有限域乘法运算,对性能没有产生大幅度影响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空间占用;标量乘层面上,对预计算表进行了裁剪,大量的预计算表使得椭圆曲线密码算法十分“臃肿”,他的团队采用“按需生成,按需分配”的策略对预计算表进行了裁剪,成功实现算法“瘦身”,既保证性能,又大幅优化了空间占用。高性能、高安全、轻量化的非对称密码解决方案,让原本不可能在资源受限物联网设备上部署的密码算法变为可能,大大降低了企业海量部署物联网设备的成本,提高了资源受限设备的安全性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探索后量子密码理论体系刘哲从事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后量子密码,也就是未来量子计算机普及之后的密码理论体系。由于量子计算的特性,现有的 RSA、ECC 等主流密钥算法很可能会被轻易破解,因此全球密码学界目前正在未雨绸缪,希望找出并制定能够对抗量子计算机的加密算法。图 | 量子计算机威胁现代密码学这不仅关系到个人数据隐私保护,也关乎到国防安全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而且还会像 5G 技术一样涉及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因此美国和中国都在积极布局相关研究工作。刘哲目前正带领团队投身其中,针对高安全、高吞吐、轻量化三大后量子密码算法实现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关。首先,虽然许多密码算法在理论上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但如果实现过程中出现漏洞,则很容易成为攻击者的突破口。因此算法的实现方法必须能够抵御时序、功耗、磁场等多种侧信道攻击,把守住最后一道关。其次,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再加上未来大量部署的物联网传感器,高吞吐、高并发的场景会越来越多,短时间内出现的海量用户数据对密码算法的高效性提出了挑战。最后,物联网设备的硬件资源和功耗上限较低,想要实现“前量子密码算法”就已经十分困难,更不用提“后量子密码算法”了。但未来量子计算机普及后,这些物联网设备已经融入生活,因此必须找到保护其通信安全的方法,将“大密码”装进“小芯片”。针对目前基于同源的后量子密码算法实现效率低,参数占用内存空间大等现实问题,刘哲提出了基于同源的后量子密码算法在 ARM 平台上的高效实现方法,使得同源密钥交换和密钥封装协议的性能提高了 5~6 倍,证明了后量子密码算法在物联网芯片上运行的可行性,在学术界和业界都可以作为后量子时代物联网安全的密码算法依据。他的团队也因此成为最早在物联网设备上部署能抵抗量子攻击的密码算法的团队之一。“除了基于同源的后量子密码算法,我们也是国际上比较早在物联网场景下实现格密码算法的研究团队,当然不一定是最早的,也许有些特殊团队早就实现了,就是没发表,”刘哲谦虚地表示,“不过我们提出的优化方案可以为其他团队提供参考。”图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密码学与应用安全实验室未来,他仍将继续研究密码芯片和算法实现的抗量子安全理论体系和实现方法,重点突破面向智联网的抗量子密码算法的轻量级设计以及高效和安全实现技术研究,并且积极与产业界合作,最终打造出一套密码算法设计、实现和应用的全链路安全保障体系。“密码工程是一个与国防、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科研领域,比如后量子密码算法标准是否自主可控,涉及到话语权问题,也关乎到国家未来的网络空间安全,”刘哲补充道,“身处其中,我认为是要有家国情怀的。”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密码学与应用安全实验室,作为实验室主任的刘哲教授,目前正带领超过 40 名网络安全科研人才,其中不乏多名海外归国人员与博士。该实验室专注于密码工程、人工智能安全、区块链和软件安全四大研究方向,探索和解决相关技术的实现难题,以及实现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和安全问题。
199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的陈思帆,2014年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习。本科就读期间,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在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奖,并于2018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校级优秀毕业生标兵的荣誉称号。2018年,通过推荐免试成为了本校通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杨春刚教授。自大四以来,他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导师课题组的项目和研究中。从入学至今,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一篇, EI会议论文一篇,并担任了2019年第19届 IEEE ICCT国际会议分会场的分会主席。同时,研究阶段被授予“优秀研究生”的荣誉称号,并获得2018~2019学年国家奖学金和一等学业奖学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了更好地接轨研究生生活,陈思帆同学在大四获得推免资格后就提前进入了导师杨春刚教授课题组的实验室,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刚刚踏进实验室的他对各种研究方向感到迷茫,为了学习物联网领域的相关知识,在杨老师的指引下,他先从嵌入式开发入手,陆续地熟悉了各种模组和传感器的使用以及ZigBee、NB-IoT等技术的应用,面向实际工程问题来做研究。万事开头难,在大四的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时,庞大的题目背景让他产生了很大困惑,不知从何下手,一度陷入了疑虑和忐忑中。在杨老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基础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先做充分的背景调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某个学术领域内的研究现状,明确要解决何种问题,针对特定问题已有何种解决方案,并结合工程实践来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还要通过查阅文献和不断地实践。他在逐渐摸索的过程中,思路逐渐变得清晰明朗,在先前嵌入式开发学习的支撑下,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设计并以优秀等级通过答辩,同时也为之后的学习研究打下了基础。有的放矢,厚积薄发在杨老师的鼓励和严格要求下,结合自身的努力,陈思帆同学在研究生入学前,顺利完成了第一篇论文的撰写并成功投稿。几经辗转,经过多次修改后,该论文最终被IEEE ICCT国际会议(2019 19th IEEE ICCT)录用。在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他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工作和学习,通过定期与导师邮件交流、当面讨论、参加组会等方式来汇报和跟进研究工作进度。在前期工程实践和调研分析的沉淀,以及良好的英语阅读和撰写能力的支撑下,陈思帆同学在硕士一年级很快完成了他的第二篇论文的写作,并投稿了国际SCI期刊,数个月内先后进行两次修改后,论文最终被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期刊(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 9.515)录用并发表。除科研工作外,陈思帆同学还积极参与到了实验室的项目中去,曾主要负责中移动哑资源管理项目并完成交付,而且还负责了西安华为无线终端智能选网项目,参与了HIRP(上海华为)意图驱动网络项目。在无线终端智能选网项目的研究中,与华为专家多次对接讨论并交付进展,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业界先进同行的工作模式和高实践性的工程要求,系统级仿真平台的搭建和编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此外,他参加了2019年第19届IEEE ICCT国际会议,并被邀请作为口头报告分会场主席。由于在相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他也被邀请作为IEEE Access(中科院二区,影响因子: 4.098)期刊的审稿人,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他最大的体会就是:“心态真的很重要,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能妄自菲薄,挺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中困难,也不要急功近利,认定一件事就用心去做,坚持努力不放弃,终将会有回报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心存喜乐,安然若素时光荏苒,转眼间陈思帆同学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经度过了足足五年的时间,也褪去了当初的青涩和稚嫩。他说:“世界上没有一直顺风顺水的路,也没有人会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光辉或阴影中,只有经历过挫折和低谷,才能变得更成熟稳重,因为灾祸是一个人真正的试金石。在顺境中懂得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喜乐,少说话,多做事,当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西电青年。年幼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大后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导师杨春刚点评:陈思帆同学基础扎实,积极进取;工作踏实严谨,注重细节;热爱工程研究与实践,具有独立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望继续努力,再创佳绩。(来源:西电新闻网)
GIX旨在培养能够驾驭和引领瞬息万变世界的创新者 西雅图(2018年12月9日)——自项目启动一年多后,由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和微软联合创建,旨在培养创新领导者的全球创新学院(GIX)正式向其首批研究生毕业生颁发硕士学位。学生现场展示毕业项目12月9日,来自全球11个国家的37名GIX学生在朋友、家人、学院领导及教职员工的陪伴下共同庆祝他们的毕业典礼。GIX学生可以获得技术创新理学硕士学位(MSTI),或由清华大学与华盛顿大学联合颁发的双硕士学位。出席当天毕业典礼并发表讲话的GIX领导包括: · 安娜·玛丽·科斯(Ana Marie Cauce) 华盛顿大学校长 · 邱勇(QIU Yong) 清华大学校长 · 施博德(Brad Smith) 微软总裁 · 维克拉姆詹德雅拉(Vikram Jandhyala) GIX联合执行董事兼华盛顿大学创新战略副总裁GIX首批硕士毕业典礼此次毕业典礼主要是为了庆祝GIX学生在获取MSTI学位(为期15个月)与双学位(为期21个月)过程中的付出与所取得的成绩。其中,MSTI硕士学位由华盛顿大学授予,而双学位则包含MSTI硕士学位和由清华大学授予的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工程硕士学位。 GIX正在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者,他们将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并在组织中成为驾驭和引领瞬息万变环境的创新领导者。GIX研究生课程通过跨学科的培养计划与创新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将创业精神、设计思维和技术开发有机融合,教导学生如何设计、开发和最终发布智能化和互联式的未来解决方案。 GIX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且背景多元的优势,创建出高效的跨学科团队,利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互联设备、物联网、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机器人,以及区块链技术等——来解决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挑战。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全球创新学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Institute,简称GIX)是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基于对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共同信念,合作发起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探索。GIX是清华大学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也是中国大学在美国的第一个实体机构,是清华大学国际合作的一项重大突破。 邱勇说,西雅图是一座创新的城市,第一批学生的顺利毕业标志着GIX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GIX体现了一种崭新的视野,GIX的成功实践表明,创新需要合作,合作是创新的基础。邱勇最后表示,创新的空间如太平洋一样广阔,在广阔的创新海洋里,我们需要携手前行。 GIX联合执行董事兼华盛顿大学创新战略副总裁维克拉姆詹德雅拉(Vikram Jandhyala)表示:“我们非常激动能共同庆祝GIX首批学生毕业这一里程碑。通过跨学科以及由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我们的毕业生获得了在创新经济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企业家思维。我们相信,他们将创造出具有包容性的未来技术解决方案,也将通过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加入旨在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组织,来引领创新。” GIX毕业生已经取得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成绩:在项目的最后五个月里,学生们与GIX的产业合作伙伴携手,完成最后的毕业项目。学生们设计了各种高科技解决方案,从通过解读鸡的叫声来确定鸡何时遇险的养殖用设备,到帮助家长远程定制孩子学习内容的教育应用程序。一个学生团队还开发出一款适用于5G环境的增强现实应用软件。另一团队则发明了一种区块链使用技术,能够为在线内容提供快速的防盗版保护功能。 此外,GIX学生还在世界各地的科技比赛中获胜。去年春天,一个由GIX学生组成的团队成功闯入奖金为100万美元的女子XPRIZE安全竞赛决赛。该团队设计出一种可穿戴传感器装置,可在紧急情况下触发特定位置的无线警报,从而解决性骚扰和针对女性的暴力问题。其他获奖赛事还包括新加坡航空的AppChallenge、2018 SONOS挑战赛、GIX 创新大赛,以及2018 华盛顿大学创客峰会。GIX一个团队的研究论文还获得久负盛名的IEEE UEM会议的认可。 学生们都已开始求职,并正在接受微软、谷歌、Twitter和优步等公司的面试。有部分GIX学生已经获得了来自阿里巴巴、丰元资本和百度等多家公司的职位邀请。还有些学生选择毕业后在其学生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创业。 关于全球创新学院(GIX) 全球创新学院(GIX)是采用体验式教学和实践的一种全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发展创新领袖,通过跨文化、跨国界的智慧融合应对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挑战。GIX研究生项目采用创新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的全新培养模式,GIX将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扩大,为更多学生、企业高管和职业人士提供广泛的创新经验。GIX由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和微软共同创立,是顶尖学术机构携手跨领域合作伙伴打造的全球合作典范。
集微网消息,据人民网报道,近日,在美国举行的第67届国际固态电路峰会(ISSCC 2020)上,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多级流水异步事件驱动型芯片架构,研制出极低功耗的物联网唤醒芯片。该成果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系的黄如院士-叶乐副教授课题组,与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芯翼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合作完成。据悉,为突破现有物联网芯片的功耗瓶颈,研究团队首次提出的多级流水异步事件驱动型芯片架构,将传统的“定期上报”的周期性工作模式,转变为“出现异常再报警”的异步事件驱动型工作模式。这一全新的设计,显著降低了物联网芯片在“随机稀疏事件”场景下的功耗。此外,课题组还提出了时域屏蔽型阈值交叉模数转换器技术,解决了“噪声误触发导致功能错误和功耗上升”难题;设计了基于时域脉冲信号处理技术的多功能信号特征判决器电路,满足了物联网唤醒芯片对通用性的需求;去掉了时钟信号和时钟网络,将芯片在待机状态下的主要功耗来源彻底摒弃。基于上述技术,课题组研制了一颗极低功耗物联网通用唤醒芯片,其平均功耗仅为57纳瓦。同时,该芯片已在心率异常预警、心电T波异常预警、癫痫预警、语音唤醒等典型物联网应用场景进行了验证。目前,该论文已入选ISSCC 2020。ISSCC作为全球集成电路行业的重要国际会议,入选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做一个国家在集成电路方面的实力指标。ISSCC 2020中国区入选论文数达23篇,入选论文涵盖模拟设计(1篇),电源管理(2篇),无线通讯(3篇),数据转换器(5篇),前瞻技术领域(2篇),射频技术(4篇),数字电路(2篇),图像、 MEMS、(1篇),以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3篇)等9大领域。(校对/小如)
--据“智联招聘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对2020 年新基建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发现,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预期年底将达 417 万人。未来的你必将成为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优秀的一员,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IT类工程师和精英们的到来!杨国才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带头人,中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科技奖评审专家。先后主持和主研国家、教育部、重庆市和学校各类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论文60余篇。学院简介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IT类专业构成的一所新工科二级学院,是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基地,物联网工程专业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和重庆市“一流建设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752名,拥有专任教师50多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含高工)25名、博士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40%以上,有多名教师具有在华为、联想、腾讯等大型企业或公司5年以上工作的经历,实践经验丰富。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分类培养方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完成前两年的基础学习之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及成绩选择相应的专业培养方向继续深化学习专业理论和技能。学院现有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室、网络互联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云存储与虚拟化实验室、物联网基础实验室、物联网综合实验室、360网络安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9个专业实验室),以及计算机与物联网工程训练中心(包括互联网智能安防实训室、物联网应用创新中心)等实践创新环境,并与中移物联网、北京奇安信科技集团、新华三、中兴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事业单位或研究机构建立了70余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学院每年均有较多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各类竞赛或大赛,仅2018年就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励80余个,其中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大赛中与全国453所高校近3000支参赛队伍竞赛中获得了两项国家级一等奖的骄人成绩。学院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5%以上,许多学生被国内知名企业录用。骨干教师王志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名誉院长,物联网工程专业学术带头人,北京物联网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市物联网产业规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专项(物联网)总体组专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谢正兰教授、硕士,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副院长,学校首届教学名师,网络工程专业带头人。主持重庆市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5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教材6部,发表EI、核心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1项。获全国大学生网络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重庆市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谢箭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副院长,物联网工程专业带头人,智能制造专家。从事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参与国家研究计划2项,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2项,发表专著2部,发表EI论文2篇,IEEE国际会议论文3篇,核心论文2篇。宋文强教授、硕士生导师,物联网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委员会理事,重庆计算机学会理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在海内外出版学术专著20余本,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和军队研究课题十余项,获得国家安全部、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李波副教授、硕士,学院物联网工程系主任,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主研人,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建设项目主研人,发表论文12篇,主持重庆市教委教科研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及省部级大赛获奖十余项,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专业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向: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软件开发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专业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手机、家用电器到无人驾驶汽车、高铁、飞机以及航天等都与计算机密切关联,因为计算机是这些智能化产品的大脑,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则是让计算机大脑具备知识和聪明才智的一门科学。现在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以后随着5G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必将带动该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高涨,就业市场持续火爆。主干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Linux系统开发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ARM微处理器开发技术、嵌入式软件测试技术、智能终端开发技术、人工智能等。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信息技术领域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移动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信息系统运维工程师等岗位。物联网工程培养方向:物联网应用开发、无线传感网设计与开发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专业简介: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重庆市“一流建设专业”。物联网就是将人和物、物和物相连的互联网,其目的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便捷。如生活中的智能穿戴设备、远程控制的智能家居、智能公交、高速ETC等都是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5G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物联网必将广泛普及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催生产业的爆发式发展,迎来该专业的就业黄金期。主干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电路与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传感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开发、嵌入式系统与设计等。就业方向:面向国家和重庆经济发展需求,重点服务物联网及其关联行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物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及其关联行业的设备产品研发、传感网络设计与开发、物联网应用开发、智能终端应用开发等工作岗位。网络工程培养方向:云计算应用技术、网络运维开发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专业简介:网络工程专业是现代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必需的IT基础架构,是支撑着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信息传输的桥梁。它不仅在信息传播、国防工业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产业提供基础信息传输保障使其快速发展。目前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与行业知名企业中兴、北京奇安信科技集团、紫光、深信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开展深入合作,协同育人,每年为他们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主干课程:计算机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Linux服务器系统管理、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云平台部署、存储技术与应用、Open Stack云平台技术、 Linux脚本编程、网络运维开发、Web前端技术、Python程序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技术等。就业方向:毕业生可担任互联网及其关联行业的云计算工程师、网络运维工程、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云计算应用开发工程师、网络开发工程师等岗位。专家引领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新工科教育的前提学院由物联网行业知名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良教授任名誉院长。同时,我们还从第三军医大学、解放军第二炮兵学院、第十三集团军、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知名院校和重要技术保障单位引进了多名退役的专业技术军人,还从行业顶尖企业华为、腾讯引进高管4名作为行业带头人。工作室老师在培训新工科要回归工程,其核心是技术新、人才培养理念新,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施新工科教育的保障。目前,学院的四个新工科专业,包括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智能控制等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学生毕业前完成2-5个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综合项目,培养学生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能力”的有效途径。物联网+创新中心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近年来,学院依托“物联网+创新中心”,为学生们参与学科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和实践环境。同时,利用拥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导师的指导,学院学生们在各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学生设计和开发的作品上百件。学生先后获得各类竞赛奖励17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其他6项;省(市)部级14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71项。特别是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分获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3项、重庆市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 实施多主体协同育人目前,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和中移物联网、新华三集团、360安全集团、中兴集团等业内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育同育人协议,并共建了“物联网+创新中心”、“物联网智能安防实训基地”“360云安全实验中心”和“导师工作室”。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此外,学院还依托3个“导师工作室”,以纵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学生围绕某个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开展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研究或设计开发,可以更好的系统化的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5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项。为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园,制定了《重庆工程学院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和“优创优帮”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定期开展“创业大讲堂”,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推进学院的校企合作工作,学院除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就业基地,同时还与地方对口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多措并举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我们与360安全集团、中兴ICT学院、新华三集团、旭硕、惠与、粤嵌等企业签订了6个订单式培养班;同时,与区域专业对口企业签订了45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而以上举措,均是为了给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和就业平台。据重庆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2019届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从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毕业的学生,目前主要服务于重庆并面向全国。在物联网、网络、软件、信息技术及智能化等行业,学生就业率为95.4%,实习岗位与专业匹配度高达73.7%。同时,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行业优质知名企业的比例达到了30%。广阔的就业前景 特色鲜明的专业 迎接新学子的到来据“智联招聘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对2020 年新基建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发现,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预期年底将达 417 万人。下表是2020年一季度前20的IT类职位。从这个表可以看出,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四个专业的培养方向,皆被涵盖其中。欢迎报考重工计算机与物联网学院!为您塑造坚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编写未来生活的美好程序!“浴罢温汤生趣满,花溪舟楫唤人回”。“游览重工流连返,校园亮舍吸子汇”。风景秀丽的重庆南温泉,美丽的重庆工程学院欢迎新学子的加入!
研究生:徐永善徐永善,男,25岁,一个心怀科研梦想的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2017级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他学习成绩优秀,学位课加权平均分93.11分。毕业时,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8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0,合作发表多篇SCI论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并作墙报展示。曾获2020年“山东省优秀学生”、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青岛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2019年“青岛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与奖励。1、厚德载物,学以致远节科研的种子在徐永善的本科阶段就已播种,大学期间他就进入实验室跟着老师学习,自那时起他就萌生了以后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想法。2017年9月,他来到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学习,导师是张军副教授。在正式开学之前,他就跟老师联系要求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了张军老师举办的国内首届“气湿传感技术青年学者论坛”。认真听取了来自国内30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的高水平报告。他在内心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好科研、做出成绩。那个暑假,经过老师推荐,他又去上海参加了“能源化学暑期学校”,考核成绩优秀,进一步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科研的理解。这使他相信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自己一定会有所收获,并一生受益。2、勤勉上进,积极科研科研方向很重要。经过与张军老师的沟通谈话,徐永善表达出自己对“纳米传感与器件”方向的强烈兴趣,老师也充分尊重他的意愿。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各种传感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包括气体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可以用于空气污染物检测,防治大气污染,监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气体,保障人身安全,还可以用于呼吸检测,无创诊断疾病。因此,开发高灵敏低功耗的气体传感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与每一个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一样,徐永善在科研初期也经历了一段迷茫时期。而他始终牢记张老师对他说过的话,“当你迷茫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先把当下的事做好”。就这样他抱着有付出就有回报的信念努力工作,逼着自己看文献、找问题。三年期间,他早上八点前必到实验室,晚上十点之后离开。慢慢的从最开始看一篇英文文献需要一两天,到现在一天可以看十几篇;实验初期,张老师手把手传授设备操作和器件加工,他的实验技能得到快速积累和提升;他一直记得张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艺多不压身,多学习一种设备操作,就多了一种傍身技能”,实验室优良的科研条件让他如鱼得水,目前他可以熟练操作CVD、ALD、E-beam、AFM、光刻机等各种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有了实验数据,有了表征数据,接下来就是文章写作。第一篇文章的从初稿写作的痛苦到最后接收的喜悦,他记忆深刻。张老师一直要求“文章初稿必须自己独立完成”,一篇文章初稿经老师修改后“半壁江山一片红”。感谢老师不厌其烦的修改和严格要求,让他的文章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仪器搭建、操作技能、文章写作、修改意见回复等等,如今他已经得心应手。基于实验室齐全的条件,他经常多线作战,只要有了新的想法就跟老师讨论,确认实验方案,然后开展实验。经过自己努力和不断积累,他最终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Materials Horizons (IF=12.319)、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8.758)、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IF=7.1)上发表论文8篇。经老师推荐,现如今,他已经去往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深造。3、踏实努力,奋斗不息三年之中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张军老师的悉心指导与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张军老师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他说“我们既要有做大文章的梦想,也要有踏踏实实解决每一个小问题的执著”。徐老师告诫我们每一个人‘做人做事一定要靠谱’,‘实验数据一定要第一时间处理不能懒惰’,‘实验室是一个集体,优秀的集体靠的是传承’,这些话始终在我懈怠的时候激励着我往前走,使我不断向着优秀前进。正是老师的教导使得整个课题组的每一个学生对这种精神进行了传承,做到自律与高效。张老师说,在实验室中,研三是最宝贵的财富,研二是中坚力量,研一是未来!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优秀和努力去感染别人,让别人也变得优秀和努力!在我们课题组就是这样实现的,初入实验室时,师兄师姐会帮助我们快速上手,遇到困难会指导帮助解决,实验失败会一起分析原因。同样,当我成为师兄时,也是这样对待师弟和师妹们,耐心的教他们仪器的操作,数据的处理,图形的优化,关心他们的实验进度,帮助他们分析反常的实验现象,‘传帮带’切实的体现在实验室日常的点点滴滴里。”徐永善如是说道。“感谢母校为我提供的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平台,感谢张军老师、刘相红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关心,也要感谢团队郑威老师和宋然然老师对我的帮助,同时也感谢学院的诸位老师的教导,尤其是李慧晶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也忘不了实验室一起奋斗拼搏的师弟师妹们,谢谢他们的帮助支持”。徐永善同学由衷的感激道“我很幸运成为实验室的一分子,我也是曾经尽过一份力守护过的人”。转眼间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当年稚嫩的少年也变为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有付出才有回报,三年的成长与收获让他坚信:人生就像掌纹,尽管错综复杂,却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他相信自己的科研道路还很长,他将会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最后,徐永善总结了以下科研学习的心得体会,供学弟学妹们参考:首先是要有正确的态度,做事要严谨,尤其是在实验过程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二是要有自己的目标,不断向着目前努力,切忌好高骛远,每天的进步可以不用很大,但一定要在路上。三是不能放松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很难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产生交叉思维。四是坚持文献阅读,要了解别人做了什么工作,借鉴学习,阅读过的文献要分类做好标记,方便日后查找。五是学习各种科研软件与工具使用,基础的科研技能一定多学。最后一点,时刻与导师保持高效的沟通与交流。“谁也无法为你给科研下一个定义,你自己的科研感受还是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体会,你自己的科研梦想需要你自己通过努力去追寻”,这是徐永善在硕士期间最大的感悟,也是对学弟学妹最好的建议。研究生:赵忠晨“别人坐的时候你得站着,别人站的时候你得走着,别人走着的时候你得跑着,这样你就会越来越好了”,2020年6月,在青岛大学博逸楼功能纳米材料与储能技术实验室的交流会上,物理科学学院硕士生赵忠晨对新进组成员这么说。从2017年夏天进入实验室起这三年的时间里,他从储能领域的“萌新一枚”到发表7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影响因子80+,锋芒初露。1、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谈起当初为何选择读硕士的初衷,赵忠晨这样解释道:“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科研这条路,就想着多学习些技能,为日后工作打基础。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开心。”事实证明的是这条科研之路适合他,而他也喜欢上了当初的这个决定。刚进组的时候,通过和李洪森老师以及李山东老师深入的交流,赵忠晨发现自己在即将面对的储能领域的基础基本为零。唯一的方法就是广泛的阅读文献。读文献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读多了,也就读的快了。读得多了,就看得远了。没有捷径可言。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赵忠晨找到了方向,他在实验操作中逐渐得心应手,并开始有了自己的科研设想。这段入门的经历让赵忠晨认识到,在科研入门初期不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也要有敏锐的头脑。努力加正确的方向才能让未来的科研之路走的既快又稳。2、调研孕育灵感, 勤奋催发硕果在完成入门训练后,赵忠晨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实验探究。过去的三年中,赵忠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铝电池组装工艺与层状结构二硫化钨储铝性能的研究。在实验方案设计阶段,赵忠晨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为自己的实验梳理思路。在此过程中,通过对铝离子电池最新研究成果的总结,赵忠晨意识到了表征手段的重要性。他发现高影响力的论文往往依托于巧妙的实验构思和系统的实验表征。通过和导师的深入讨论,赵忠晨准备通过理论计算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科研设想。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兴致冲冲的去实验室,晚上却铩羽而归,第二天一早却又激情满满的去做研究。面对困难,赵忠晨选择在文献、与老师的讨论交流中获取灵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换来令人满意的结果。“我经常能感受到赵忠晨的努力与拼搏,他是我实验室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李洪森教授这样评价赵忠晨。(赵忠晨和李洪森老师合影)就这样,在李老师的严格要求下,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赵忠晨的各项实验技能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实验合成,器件组装,性能表征,绘图写作,回复意见等等,都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校期间,赵忠晨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 Today (IF=16.901)、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IF=16.28)、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8.758)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多篇原创性科研论文。此外,赵忠晨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在第二十次全国电化学会和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学术创新论坛上均作口头报告,并获得优秀口头报告奖。3、踏歌而行,梦想永在赵忠晨眼中的自己并不是“天赋型选手”,只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笃定、有热情、有信念。正如林语堂曾说的,“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经过三年的研究生涯,当初的科研小白如今已在储能领域锋芒初露,然而这一切成果的取得始终离不开导师的严格要求与悉心指导。“李老师不仅传授我各种知识技巧,还叫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李老师常常告诫我们‘有时候,勤奋比天赋更重要’、‘努力做到完美’等,这些对我的硕士生涯和未来的工作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作用。”赵忠晨如是说道。在导师的全力支持以及课题组同学们的帮助下,赵忠晨最终成功通过了复旦大学博士复试考核,并将于2020年9月前往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继续他的科研之路。“研”路漫漫,刻苦钻研才有所获,困难重重,守得云开方见月明,愿所有青大人都能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领域里闯出一片天地!来源:青岛大学 图文来源:青岛大学研究生教育封面&编辑:邓嫚媛 审校:王迎新 周莉娜 覃梦婕 责编:魏喆吉 李鹏
中新网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 张素)一颗极低功耗物联网通用唤醒芯片,平均功耗仅为57纳瓦,比当前国际同类工作的最好水平提升了30倍。这是记者15日从北京大学获悉的。该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系的黄如院士—叶乐副教授课题组、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与上海芯翼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芯翼信息科技)开展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多级流水异步事件驱动型芯片架构,将传统的周期性工作模式转变为异步事件驱动型工作模式,显著降低了物联网节点在“随机稀疏事件”场景下的功耗。课题组还提出时域屏蔽型阈值交叉模数转换器Level-CrossingADC(LC-ADC)技术,解决了“噪声误触发导致功能错误和功耗上升”这一固有难题。2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国际固态电路峰会ISSCC上,相关成果以《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基于异步流水线事件驱动型架构和时域屏蔽LC-ADC技术的57nW软件定义常开唤醒芯片》为题入选了ISSCC 2020,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该技术课题的科研合作方和产业验证平台,芯翼信息科技市场总监陈正磊解释称,作为新兴信息产业的重要应用领域,物联网的万亿级别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超万亿级的设备和节点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联。受限于体积、重量和成本等因素,物联网节点需要在微型电池或能量收集技术进行供电的情况下,能够持续工作数年乃至十年以上,这对芯片提出了苛刻的低功耗要求。在此背景下,课题组首次提出的异步流水线事件驱动型架构,为极低功耗物联网芯片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突破现有功耗瓶颈的研究思路和解决路径。由芯翼信息科技研发的物联网芯片,目前已经可以在保证极低功耗的前提下,实现更多复杂的物联网唤醒功能。记者注意到,4月9日,有着NB-IoT(物联网通讯芯片)产业风向标作用的中国电信NB-IoT模组招标结果公示。在天翼电信终端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2020年NB-IoT物联网模组集中采购项目中,集成了芯翼信息科技XY1100芯片的业内知名厂商高新兴物联NB-IoT模组以独家占据30%以上份额的成绩,成为该项目的第一中标人。陈正磊介绍说,XY1100芯片被业内评价为是目前市场表现最好的第三代超高集成度超低功耗NB-IoTSoC芯片之一,自2019年6月量产以来,已被多家主流一线模块商采纳。他还透露,创立于2017年的芯翼信息科技目前专注于物联网通讯芯片的研发和销售。(完)
智慧城市推出具有资本支出回收的5年时间表,潜在的节能量相当于每天4100万桶石油(GLOBENEWSWIRE)-移动技术研发公司InterDigital(纳斯达克股票交易代码:IDCC)共同发起的一项新研究工作,突显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巨大能源消耗和成本节约的潜力-相当于每天4100万桶石油-但只有短视投资理由能够克服,运营商才能提供峰值效率所需的互联。Telecoms.com智慧智慧城市的新研究白皮书:电信运营商的机会是什么,突显了电信基础设施在提供通过物联网实现能源消耗所必需的连接方面的作用。尽管由于物联网市场竞争加剧,电信运营商面临压力的加剧,白皮书指出运营商提供适当,无缝地推出智能城市,特别是智能建筑所需的物联网能力的无与伦比的优势。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住宅和商业建筑消耗了世界电力的约60%。因此,通过实施物联网功能作为未来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存在大量减少能源和不必要资源消耗的绝佳机会。事实上,正如白皮书所述,最近作为欧盟资助的BESOS项目的一部分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效率低下,跨区域和跨越城市的物联网有可能实现30%的成本降低,部署资本支出可在5年内恢复。白皮书还强调了IoT传感器成为建筑标准的一部分的机会,类似于当今的无线技术,如光纤到户(FTTH),并提供无与伦比的节能。尽管智能城市和建筑物的预期收益,白皮书揭示了大规模推广和市场采用的最大挑战:遗产:由于能力有限的老化基础设施,连接和物联网的愿望可能会减少。确保宽带普及率:缺乏宽带基础设施,禁止创造智能城市环境。投资回报率(ROI)的短视图:智能城市或智能建筑项目将无法根据一年或两年回收周期的策略提供投资回报率。相反,它必须是五至十年的长期观点。白皮书还指出,需要采取联合的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并看到实现智能城市和智能建筑的整体潜力。Telecoms.com进行的研究采访显示,运营商被认为是将所有必要参与者纳入行业生态系统所必需的连接“胶”。此外,研究表明,运营商对于成功交付物联网战略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提供核心网络接入,后端的OSS/BSS功能以及投入使用的物联网服务的新客户方面。InterDigital的IoT解决方案执行副总裁JimNolan表示:“建筑管理,市政,服务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等的统一方法将成为推动大众市场的采用和最终改变社会运作的势头。“此外,负责任地部署IoT技术将需要面向未来的开发和保证互操作性,诸如oneM2M等标准旨在推动。”InterDigital开发用于移动设备,网络和服务的无线技术。它是全球无线标准的关键贡献者,设计和开发用于数字蜂窝和无线产品和网络的广泛创新,包括IoT,2G,3G,4G和IEEE802相关产品和网络。在两个互补的智能城市应用中,oneTRANSPORT试用和智能路由,InterDigital基于标准的水平IoT平台和集成框架正在被用来展示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和可扩展的IoT平台,实现多区域,多模态和多模态,在英国各地的系统运输整合。此外,InterDigital正在与HARMAN和CATechnologies合作,为智能城市,智能建筑和能源及公用事业市场开发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