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考生:根据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我校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涉及考生申请材料提交、考试和复试时间将推迟,具体时间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另行公告。请各位考生耐心等待,安心复习备考,同时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工作办公室2020年2月24日
楚天都市报记者 向一帆 通讯员 庹琳“许老师,我来给您报个喜,我已经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了!感谢您之前对我的照顾和鼓励。”近日,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许俊老师接到一个令他十分激动的消息,他的学生邢垒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收到了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从一名普通的专科生一路拼搏到成为一名“准博士”,邢垒认为归根结底在于“坚持”二字。英语演讲比赛让失落小伙重拾自信10年前,宜昌小伙邢垒来到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由于高考失利,初到学校的邢垒对自己不太自信,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邢垒重新找回了自信。“当时学校有个演讲比赛,我的英语老师许俊就推荐我参加比赛,结果第一次参赛就得了第一名。”神奇的是,之前一直将英语看做自己弱势学科的邢垒,一直觉得自己是班上默默无闻的一名学生,在获得比赛冠军后,他突然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冠军的小小荣誉也在老师对他的鼓励下让他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其实,在许俊老师的眼里,邢垒却是另一番模样。“当时他们全班同学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邢垒在英语口语、写作方面的表现很突出。”由于喜欢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许俊老师一直对邢垒印象不错,但在跟邢垒的接触下,总觉得他有些不自信,于是便推荐他参加学院举行的英语演讲比赛,希望好的比赛结果能多为邢垒带去鼓励。就这样,重拾自信的邢垒在专科阶段的学习更加努力,不仅各科学习优异,还曾多次获得各类技能竞赛大奖。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日益浓厚。临近毕业,虽然已经拿到华中农业大学自考本科学士学位的邢垒还是下定决心升本,此时的他认为自己有必要也有能力读全日制本科。只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哪怕慢一点都能成功通过几个月的复习,2013年,邢垒成功考入武汉轻工大学继续深造。然而刚到新学校不久的他在学习方法上就遇到了一些难题。“本科和专科的教学模式不同,本科注重考查学生的学术能力,而专科更注重学生实践阶段的教学,初学本科课程时我觉得有些不适应。”邢垒说,刚到新环境,自己的学习节奏有些跟不上,但身上“不服输”的那股劲一直驱使着他前行。为了弥补差距,邢垒积极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不懂就问,最终克服了学业上的难题。很快,两年的本科阶段学习结束,在此期间邢垒通过深入学习发现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爱的深沉”,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决定继续深造读研。最初两次,邢垒的考研以失败告终,但来自父母和其他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总能让他在跌倒时努力爬起来。“我的姥爷是西安交大的老牌大学生,他总会在我最失落的时候鼓励我,让我坚持继续读书的想法。”邢垒说,虽然前两次考研失利对他有一定的打击,考研战线拉的过长也让他几次都有了放弃的念头,但邢垒的心里已经坚定了想要在继续深造的心,终于在第三次尝试后,邢垒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三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外出读书数年后回家陪伴多年来一直支持自己决定的父母和亲人。努力的脚步不因获得一些阶段性的胜利而停滞,为了继续在机械专业进一步深造,邢垒在2019年报考了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录取考试时,因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考试形式临时做出重大调整,原本的笔试面试合二为一,统一以在线面试形式考核,面试难度迅速增加,考生要经历讲解PPT、陈述个人经历,抽题回答专家提问等三个环节考验。虽然同科技小组的伙伴中途放弃考博,而他依然坚持着,最终守得花开。回顾多年的求学之路,邢垒的内心感慨万分,有些话他也想与他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分享。“学习的道路上确实存在荆棘需要自己去克服,但只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加上坚持到底的毅力,哪怕比别人慢一些,也能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邢垒说,他希望跟他有类似经历的人,能够坚持自己心里的目标努力为之拼搏,就算遇到困难也不要被轻易打败。未来,他也将继续带着坚持到底的信念,去面对人生中更多的风雨。【来源:楚天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一、关于考研择校和定专业(1)我一开始因考博因素就定了学硕方向,其次定的是考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因为我不擅长文学方向,而语言学方向偏逻辑分析,较好把握。我选武汉理工大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考查的题型很适合我,尤其是815英语语言学只考语言学的内容,不考文学翻译之类的,复习任务较轻松。另外该校出题形式常规,变化不大,近几年的真题虽然没有原版的但回忆版较详细,题型好把握,易备考。其次是武汉理工大学是理工类的211,相比外语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对于英语专业来说考研竞争压力较小。再者,武汉这个城市有很多高校,经济发展不错,地理位置好。(2)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方向一共四个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2020年报考这四个专业的人数加起来一共230人,招26人,其中“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各一到两人,外应方向和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分剩下大概23—24个名额。2020年较往年扩招了,往年外国语言文学方向总共大概录取17人。武理这个学校,政治不压分,语言学出题偏基础,重复率高,基础英语难度不大,但题量多。然而题越简单越要求高分,今年分数没有达到四百分左右,基本过不了武理的复试线,但调剂的时候比较占优势,370分以上都方便调剂。大家可以在考研文库搜一下历年的报录比再选择,中途换学校专业都不太好。二、考研初试经验(1)政治复习经验首先要知道政治每部分所占分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6%。然后先多刷一千题,记选择题的答案,尤其背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选择题答案,另外再刷历年真题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选择题。刷完选择题一遍后,一定要划出易错选择题,然后重点背诵,尤其背诵多项选择题,避免漏选。同时可以背诵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后期出一本小书,刷选择题,总结大题的答题思路。大题准备,背诵肖四肖八即可,并总结答题思路。二轮复习时,还要多刷几遍一千题,记忆选择题答案,再背几遍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政治考试,得选择题者得天下。政治的复习一定要有重点的复习。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重点章,对于重点章一定要准确记忆知识点。政治复习资料都会先告诉你复习重点在哪里,不重点的部分当成选择题处理,有印象即可。(2)二外德语复习经验二外德语的参考书是姜爱红主编《大学德语》一两册。一轮复习时,要全面复习一二册课文及课文翻译、语法和语法里的例句要背会。第一册的单词不难,要背会课后单词。考试的难度偏向第一册基础的难度。第二册重点会考查语法和课文翻译,第二册的单词认识即可,不用背。总体来说,武汉理工大学2020年的德语比早几年的德语真题简单了很多。德语复习的困难在于对语法的掌握和单词的格和意思的记忆。建议大家重视课文的学习,在课文中记忆词的意思,在课文的句子中掌握语法规则。一、二册书最后的不规则动词表的时态变化一定要每天默写每天重复,第一册课后的单词也要每天默写,记清它们的格和复数形式。讲语法部分所涉及的例句都要会默写,包括课后题的练习。课后题的答案和课文翻译都在教师用书上可以找到。德语复习重视基础知识和语法学习,翻译部分会考课文翻译。(3)基础英语复习经验基础英语的参考书目是李观仪的《新编英语教程》五六册修订版及配套练习册。基础英语考试里考到参考书目里的题型是选择题和释义题,一共加起来三十分。其他题型有阅读理解题、改错题、英译汉、汉译英、写作题。阅读理解题偏向外刊阅读,一篇阅读五个选择题,一共有四篇阅读。阅读的练习建议拿外刊阅读来练习,比如英语六级的阅读题或专门买一本外刊阅读题。练习时要注意提高答题速度,大概要在35分钟完成四篇阅读,平均每道选择题一分钟的时间。因为后面的改错、翻译和写作非常消耗时间。改错就练专八改错,汉译英就练专八翻译或武峰的汉译英教材,写作就背雅思作文或专四专八作文。作文一定要固定好写作逻辑和句型,要保证在不到半个小时内完成一篇不少于250字的作文。作文题型一般是正反方观点或者对一个问题的看法,问你是否同意该观点。做阅读题,刚开始可能做题速度很快,但错误率很高,这时候不要灰心,仔细看看答案,再结合原文,找出错误原因,总结做题规律。不要总在乎做错几个,注意力要放在原文的写作逻辑和选项设置的逻辑,尤其注意定位问题和同义替换问题。一轮复习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基础英语的各个题型,在九月份或十月份进入二轮复习时,就可以把基础英语的复习时间让给政治复习,因为基础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突击效果不大,二轮复习时可减轻基础英语的复习压力,多回顾自己练过的题型,多背背作文,多总结做题技巧。(4)英语语言学复习经验关于英语语言学的复习,我是直接跟着新祥旭来的,英语语言学参考书目是《胡壮麟语言学》第三版,武汉理工大学编写的《语言学二百问》,建议还要配合看戴炜栋《简明语言学教程》。武汉理工大学的语言学重点考察胡壮麟语言学第一、二、三、四、五、八章的内容,重点考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考察的内容有时超出胡壮麟语言学的范围,因此建议复习时要重视历年真题的复习。英语语言学这门出题比较规律,偏基础知识的考查,且真题重复率较高,复习是一定要好好把握历年真题包括2010年以前的真题。背诵名词解释时,你会发现《语言学两百问》上的名词解释跟《胡壮麟语言学》上的名词解释存在不同之处。这时候建议大家按照《语言学两百问》的版本背诵,当有些名词解释在《语言学两百问》中没有涉及,则按照《胡壮麟语言学》版本进行补充。英语语言学的复习难点是名词解释的背诵。考试时名词解释一个四分,十道题,一共四十分。一定要把重点章的名词解释详细的一字不落的背诵,不要在名词解释上丢分,多重复几遍,多默写几遍。另外一个难点是大题。大题六道题,每题十分,共六十分,其中大概有三道大题历年重复率较高,但还有三道题会有变化,这三道题也可能是从历年真题中改编的。因此搞定真题很重要!三、复试准备经验外国语言文学方向总共进入复试的人数是34人,四个专业一起排名,从高往低排到第34名,最低分数为396分。今年的复试分数线就是396分,考四百分以上的人28个。2020年复试的形式是网络面试,比往年复试少了笔试的环节。复试时间大概是二十分钟左右,三分钟英文自我介绍、五分钟抽话题演讲、话题有编序号,你自己任选一个序号,然后老师念题目,并把题目放在镜头前让你看,三十秒的准备时间。剩下十二分钟三四个面试老师挨个对你进行提问。有的是根据自我介绍提问,有的是提问一些与面试老师研究的专业相关的问题,总之问题都是要即兴回答的。英文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本科经历、研究生期间的规划等等。先要保证自我介绍没有语法错误,且时长够二分半到三分钟。然后背诵时注意语速和语音语调以及自我表情。线上面试,第一印象就是自我介绍的环节,因此英语的语音面貌和自我表情管理都非常重要,在这一环节一定要展现出最佳的状态。我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拿手机录像,一遍又一遍地录像,保证自己全程微笑,保证自己的流利度,最后在面试时,虽然内心十分紧张,但自我介绍还是流利并面带微笑地讲完。话题演讲的题型偏托福口语考试题型,给出对一个问题的观点,让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同意还是不同意,时间五分钟。其实让你用英文一直演讲五分钟,难度相当大,如果紧张的话可能中间会有很多停顿,最麻烦的是抽到话题之后没有任何思路。我在准备口语时,关键在于逼着自己说英语,拿托福口语的题型练,对着镜子或手机录像,先给自己一到两分钟思考时间,写出答题思路,然后逼着自己说五分钟。最后根据录像所说内容,自我纠正,再重新录五分钟。答题思路一般是:同意或不同意该观点,然后理由是什么,再结合身边例子阐述理由,时间不够的话,再说理由二是什么,再举例证明。举例子时一定要发散思维,不一定讲真实例子,可以虚构。在自己练习之前,可以先背熟几十篇托福口语的范文,学习词汇和答题思路。背熟之后,就找新的话题或背过的话题,强迫自己对着录像用英文说五分钟以上,强迫自己在口语练习中用到已背的句型和词汇,包括答题思路。口语其实是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薄弱的环节,而复试主要考查的也是口语。建议从准备复试的那一刻开始,就完全把自己浸入英语环境之中,比如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你要么在听英文、要么在背英文、要么在模仿英文、要么在说英文、要么在脑子里用英文思考,时时刻刻逼着自己想英文表达,压力大时可以看无字幕的英文视频。这样浸泡在英语的环境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你的口语一定会进步。口语进步了,后面环节的专家提问就变得容易很多,通常老师们不会提问太专业性记忆性的东西,一般都是开放型问题。回答问题时,一要有自信,二要有逻辑,三要流利表达。四、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和鼓励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个专业不难的方面是:出题难度一般,题型固定,重复率高。难的方面是: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度要求很高,必须要考高分才有可能进入复试,另外复试的难度较大,对听力口语薄弱的同学不友好。考武理这样211的学校,虽然题型简单,但不努力不重复练习是很难顺利上岸的。考研这条路上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人越多意味着竞争越大,机会越少,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既然你选择了考研的路,就要抱着必胜的决心走下去,一鼓作气,辛苦努力一年的时间,不要抱着边玩边学的心态,把该背的内容多重复几遍直到记熟为止,把该练的题型多刷几遍,直到掌握做题技巧为止。凡是能考记忆得分的考试都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重复。重复的过程可能是枯燥的,但人生有多少时间不是在重复呢?新鲜的事情不是每天都有,想要达到目标就要每天坚持去做,坚持的过程也是重复的过程。所幸只需要一年的时间,用一年的时间来改变你未来三年的命运是值得的。加油吧!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都是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湖北省引以骄傲的两所大学,是所有考生非常向往的两所大学,这两所大学的整体实力非常接近,都是国内百强甚至50强的大学。一个适合文科生报考,一个适合理科生报考,所以说,这两所高水平的大学可以满足所有考生的需求。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专业,选择报考这两所大学。下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所大学。教育部有六所重点师范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在国内所有的师范类大学中,华中师范大学的实力一直排在前列,在湖北省的所有高校中也是一直排在前列。总之,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好大学,一所好得不得了的大学,只要成绩许可,那么,华中师范大学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华中师范大学已经有110多年的办学历史了,教学经验那是相当的丰富,教学的水平也是相当的高,因此,学校也成为了国内首批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到现在,学校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21个,有12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这里就不一一说了,只说几个重点的一级学科,比如: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哲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另外,学校还有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7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比如: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如果能够顺利考进华中师范大学,那么,在这里就建议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最好继续深造,考研,考博。那么,这些有博士点,硕士点的学科专业就不能错过,如果能从博士学科相对应的本科专业学起,那么,在考研究生的时候,就要相对容易一些。毕竟,从本科的专业再转专业考研究生,会非常困难的。对于多数考生来说,能够考进华中师范大学是一件非常开心和自豪的事,所以,一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会选择“服从调剂”。而对于那些成绩非常优秀的考生,就会有专业上的选择,因为够资格。那么,在学校开设的75个本科专业中,有以下的这些专业,可以作为首选。社会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历史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化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心理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音乐学专业,这些是国家级一流专业。还有法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美术学专业,是省级一流专业。报考这些专业,无论是教学成果还是教学水平,或是就业情况,在学校都是属于一流的。武汉理工大学。国内的理工科类的大学太多了,占据了整个国内高校的多一半。而武汉理工大学能够在实力排行榜中高居前50名,可见其实力是非常强的。先不说别的,来看看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2019年,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6.03%,这其中包括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据学校统计,本科毕业生工作转正以后的月平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毕业研究生转正后的月平均收入更是可以达到9000元以上。对考生来讲,仅从结果来看,武汉理工大学就值得报考,一是就业比较容易,二是收入不低。武汉理工大学在建材建工、交通、汽车这三大行业中,是有着非常好的口碑的,这三大行业的企业单位,对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生非常欢迎,也非常满意,也非常愿意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提供岗位和职位。想要进入上面这三个行业,那报考武汉理工大学是最佳途径了。从武汉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校的国家特色专业等方面,就可以看出,学校是以工学为主的高校,当然,其他的学科,如理、经、管、艺术、文、法等学科也有招生。填报专业还是选择有博士点的学科专业为最好,学校现在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详细列举出来 供考生参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设计学、应用经济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商管理、仪器科学与技术。最牛的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科评估中与清华,北航齐名,全国第一。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也很厉害,学科评估中湖北省第一。喜爱这两个学科专业的考生,最应该报考武汉理工大学,而不是其他院校,甚至“985”高校。学校还有4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这里就不都列出来了。再来说说本科专业的情况吧,学校开设了91个本科专业,非常多,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考生的专业填报需求,尤其是理科考生。这些专业中有18个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它们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航海技术、物流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工商管理、动画、产品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工程;还有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它们是: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等。这些专业,在学校来讲,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学校教学水平最高的专业,同时也是录取分数很高的专业,如果你的考分很高的话,就选择这些专业,没错的。
最近,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武汉理工大学一名男研究生陶某于3月26日跳楼身亡,他生前称忍受不了导师压力。本来,陶某将于今年6月毕业,工作也已找好,银联商务方面的工作,前途本是一片光明,如今却戛然而止。他对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王攀老师”。王攀老师是陶某的导师,本科导师和硕士导师。上大学本科时,陶某成绩优异,多次获奖,是学校足球队骨干,并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的保研资格。但其本科导师王攀却让陶某跟着他继续读研,并书面承诺在他手下读完硕士后将优先推荐去国外读博,于是陶崇园便继续跟着王攀读书。没想到,这是陶某噩梦的开始。据陶某姐姐说,王攀要求陶某每天晚上都要去他家,频繁要求他做带饭、洗衣、叫床、找眼镜等琐事。对此,陶某都忍了,尽力做好,同时继续投身科研,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但就在陶某准备材料想出国时,王攀却突然翻脸,要求他留在课题组继续读博,并以硕士毕业证相威胁。王攀还将陶某赶出实验室,撤除干部职务,要求陶某离开研究所并辞去球队队长职务,对他找工作也是百般阻挠……终于,陶某忍受不了了,在即将毕业时选择了跳楼“解脱”。以上便是陶某姐姐的讲述,也得到了一些同学部分的认证。同学提供了多份聊天记录,显示导师王某曾让陶某喊他“爸爸”,还让他说“爸我永远爱你”;导师叫他时,必须立刻答“到”……而陶某也多次向同学抱怨自己很辛苦。对此,武汉理工大学称已成立专班调查和处置相关事宜,并将初步调查结果反馈给家属。事实真相如何,期待其水落石出,也期待有关责任人受到应有惩罚(不能只怪自杀的人脆弱,更要归咎于罪魁祸首)。只是,令人惋惜的是,又一个青年才俊无可挽回地走了,而这已不是第一起类似的悲剧。今年年初,寒门博士杨德宝也因不堪导师虐待而自杀(详情见寒门博士自杀是捍卫弱者尊严,而非精英六六所言“村娃自视甚高”)。我们想问的是,这样的悲剧什么时候能不再发生,大学的一些导师什么时候懂得真正关爱学生?在现代学术体系中,导师和学生本应是合作、契约、平等的关系,而非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或市场上的老板与打工者关系。导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徒弟”甚至“家奴”,没有权利要求学生为其做私事或打工,就像老员工没有权利要求实习生为其买外卖一样。可现在,在大学里,把学生当成“家奴”或“打工仔”,以“老板”自居的导师恐怕不在少数。目前,我国硕士、博士普遍采用是导师制,导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命运,所以有些导师会对学生“为所欲为”。这种导师制可能需要一些改进了,一些大学也该真正地整治下“教风”了,一些导师更该好好地反思下自己了。但愿天堂没有压迫,但愿人间多些公道!但愿每一朵花都能尽情地绽放,而非早谢!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对他人温柔,也被世界温柔相待!●●●作者简介:张守涛,青年学者、文史作家,南大硕士,大学老师,省作协会员,出版作品《说说当今这些文化名人》《先生归来》《凡人鲁迅》《书香余脉》,个人公号时代涛声。
8月3日,一张“滚烫”的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照片,让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许俊、黄莉等几位老师激动不已。这是学院2013届毕业生邢垒发给曾经教过他的水院老师们的消息。在得知自己成功被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录取为全日制博士时,邢垒迫切希望把这份喜悦分享给恩师们,以此表达自己内心无限的感激,感恩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与教导。2010年,邢垒,一个来自湖北宜昌的大男孩,来到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从曾经的大专生到如今的博士研究生,邢垒一步步实现个人的华丽转身。许俊老师谈起邢垒,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当年许俊老师主要负责教导邢磊所在班级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在当时全班同学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的情况下,邢垒在英语口语、写作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喜欢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回答问题,给许俊老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许俊老师的悉心教导下,邢磊充分发挥特长,多次荣获校级、省级各类英语演讲、英语写作大奖。“作为专科老师,能够教导出邢磊这样的博士生,我们十分骄傲!”许俊、黄莉等教导过邢垒的老师们动情地说。在水院三年的学习中,邢垒学习优异,多次荣获技能竞赛大奖。他积极参与学生干部工作,先后担任过学习部和管理部干事。邢垒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最终以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的身份从水院毕业。这些都让邢垒记忆深刻,是水院见证了自己成长为一名党员的奋斗时光。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邢垒对机械的兴趣日益浓厚,下定决心升本。作为专科生,获取本科学历有多种方式,可以自考本科,也可以参加全国专升本考试。水院就读期间,邢垒就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自考本科,取得了学士学位。然而本科并不是邢垒的终极目标。在经历了一步步从量变到质变的知识积累后,邢垒想要学习更多,希望在学术研究道路上走得更远。就这样,邢垒又报名参加专升本考试,2013年考入武汉轻工大学。父母在,不远游。2015年本科毕业时,邢垒希望通过考取三峡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回到宜昌父母身边。事与愿违,邢垒考研两次失利,但是认定的目标绝不放弃,2017年邢垒如愿以偿。只要坚持不放弃,梦想终将开花结果,这份信念让邢垒更加坦然面对未来。邢垒的脚步从未停下,为了继续在机械专业进一步深造,他在2019年报考了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录取考试时,因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考试形式临时做出重大调整,原本的笔试面试合二为一,统一以在线面试形式考核,面试难度迅速增加,考生要经历讲解PPT、陈述个人经历,抽题回答专家提问等三个环节考验。虽然同科技小组的伙伴中途放弃考博,邢垒依然坚持着,最终守得花开。从与水院初次相逢到如今考取博士,邢垒与水院一直心心相连,与水院老师们保持密切联系,汇报自己的学习状态,交流个人学习心得体会。他通过班级群、学生社团群持续关注着学院动态,真可谓“三年水院人,一生水院情,昂首走天下,母校留心间”。来源: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谁当教师谁知道……不当老师不知道其中苦……为何有了系列优惠政策?免费上师范学院,分配工作、考特岗、银龄计划……在职的老师工资镜中花水中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原因:当老师的人太少!教师收入是关键教师子女不让孩子子承父业:我是老师,太累、劳心、工资低、寿命短,坚决不让孩子当高中以下的老师……大学老师还可以!很多教师不想子女重蹈“穷”的覆辙……我允许儿子当老师,想当年恢复高考(78年)我以高分进入师范,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现在教书近40年,艰辛郁闷心自知!较同期考出去的其他人,真乃天壤之别……说啥不让下一代受这份苦了……我老公是老师,精神上累,工资低,物质贫乏!不支持儿子当老师,现在武汉理工大学……考博了,摆脱他爸的教师职业!我老公也是老师,我们不支持儿子当老师,局外人感觉老师轻松,工资高,假期多……家里有一个老师,就会体验到教师职业没想像的那么好!我孩子华师全省第一,免费师范生……没去!我儿子10岁,有人问她,长大做什么,自己张口说:长大不当老师,爸爸太忙……我儿子费九牛二虎之力,考上普通高中老师,干了1年,辞职了!考研,现在企业打工也不去中学干老师了!不仅自家孩子不当老师,我还要劝那些听话、爱学习的孩子,干啥都行,别做老师!我亲戚孩子不要填报师范院校!学生不乐意做老师学生不乐意做老师:我小学教师,我两个孩子没一个当教师的,我年年布置一篇作文:我的理想职业……只有几个女生乐意做老师。我经常问学生:“哪些同学愿当教师?”一两个学生举手作答……我开导孩子们,当老师好……学生回答:当老师不美,太累!小学生都不愿意当老师了?传承断了:我家表姐夫是老师,姑姐、堂姐也是老师,他们已退休几年了……年青一代,外甥媳妇是老师,侄女儿是老师……就我儿子做老师1年,辞职了!我家6代人从事教师行业,我半途做教师(接班)……但2个孩子都不愿当教师,我的2侄子也不愿当教师……成了我老父亲(老学究)的最大遗憾!让孩子做了老师:我教书32年,还在讲台的老教师,我认为自家女儿没多大能耐,还是建议她做了教师,早6点到晚6点,一些列繁杂的工作……说苦真苦,可现在哪样工作不辛苦?有舒服工作,可咱没本事进去!我最看中教师工作稳定,收入尚可……孩子去年晋升一级,每月工资5000多,年绩效工资2万6,新教师住房补贴3500左右,还有班主任补贴……国家负担保险、医疗……这次又涨工资了。不知道其他人啥情况,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知足了,不后悔建议孩子选择了教师……我教书40多年,已退休,尽管教书生活寒酸,但自信!儿子也教书了,工资比我高,可教师职业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再纯朴、安全……进职走“关系”,有点事家长闹……儿子绝不让孙子去教书了,唉!儿子选择符合现实!但愿孙子长大后,教师待遇提高,继续还是“书香门第”……书香门第要传承我父亲(已故)是退休教师,我是退休教师,我女儿是教师,3代人虽很苦、很累……对教育事业信心满满,兢兢兢业业,桃梨满天下……虽没有钱、没有权,但知足常乐、心满意足……有人说我糊涂老子生了糊涂女儿,但我不赞同……我云南文山,我家3代教师,可算教师世家,我外公(己故)是离休教师,我父母退休小学教师,退休金7000多……我教书26年,工资9000多……去年我们这儿招聘教师200多,报名9000多……教师优势辅导孩子:我小学老师,我孩子现在3岁多,能识字,2百多个,能数数200,能写20以内的数字,能一上午独立完成两幅简单的画,能识读10几个英语单词……这些都是孩子自家要求学,从不强迫他,我培养他的专注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求学霸,以后养成自律的习惯我就知足了!易于成才!我奇怪,孩子从小学读到高中,不少同学是教师子女,大学老师子女也有几个……中小学老师特别是中学老师子女几乎全是学霸,三大学老师子女成绩平平,性格佛系……探究原因家庭氛围造就!家庭影响孩子成长成才……大学老师的孩子身上少竞争意识,缺狼性;中小学教师清楚自家孩子短处,舍得让老师严格管理,家校携手,教育子女,大部分都能考取重点大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教师整体贫穷,加上小知识分子清高,孩子打小目睹父母艰辛……学习习惯好,自律意识强,易于成才!jiaoshizinvyiyuchengcai中小学教师子女学霸居多,是否有此原因?他们的父母,当年都是80年代或者90年的中师生?那批人当属高智商!中师生的水平可超过当今的双一流(211.985)……普通学生就普通大学,学霸学神就上重点……各类考试把人筛选多次了!为何丢弃教师职业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还是待遇低啊:年终了,公务员几万目标考核奖!教师少! 7000!尤其是农村教师: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荣誉高,捧上天,待遇低,落了地……我们农村学校,原本100多位教师,现在剩41位,而且最年轻的48岁!大部分要退休!安徽某年744个教师岗位,无人报考!很多编制因报考人数不足,达不到规定数字,直接取消(报考人数达编制数量3倍),只能呵呵……教师技术含量低,教得好是学生本人及家长的本事,人家不感恩;学生成绩差,就是老师不会教!不要当老师,没意思,受累、受气、受罪……辞职:教师不是不辞职,而是不敢辞职!在学校待久了,真不知道自己到社会还能干嘛?待得时间越久越不敢,辞职的都是入职没几年的年轻教师……要承认人们职业选择的功利性!80年代初次从初中招中师生,为何当时的学霸趋之若鹜?一旦录取,将会有人人羡慕的铁饭碗!现在,这些老师为何不乐意让子女做老师?待遇福利是一个问题,还有各种不公平:评职称问题、学生管理问题……家长、媒体……教育成了产业,教师干的不开心,谁还会子承父业……我是82级师范生,仍在教学一线!当时有关系同学转行,都成了“人民公仆”!有的是了县长,有的是局长,有的当了厅长!有的是国企书记,年薪60万!我教书一辈子,最终连高级职称没拿上!到退休,比高级职称差2千!不公平!我肯定不让子女当教师了,辛苦教书几十年,远不如溜须拍马、干活不多,早早晋升高级,活得潇洒!教师收入也不低教师收入不低!教师收入差距还是补课:我们这儿七成教师办班,年收入就超过10万!就在自己家里办班!补课收入是工资的几倍!我一做教师的同学,教英语,工资就4千多,补课月入过万……我老婆在农村教书,也教英语,工资4千多,没其他收入,这就是差距……来黑龙江当个班主任!不几年房车都有了!年前,老师让买了几本练习册,246!不买不行!所以,很多教师会告诉子今后当教师,高工资之外,课外辅导、教辅资料挣的更多!不信:不信,初、高中教师1天几个学生,铺导费用1天1000多!有老师一年换好几回车!肥的流油,还不想干?这是咋了,赚了便宜卖乖!娇情!无语!有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工作不太累……还有退休金!比流水线和工人、农民工幸福太多……需知足:老师啊!讲啥工资低,待遇差!讲一讲1年3月假期……去车间走一走,很多工人1天12小时,空气污浊,高温作业,伙食差,住宿差,没双休,没3月假期,1年工资总收入比教师1个假期补课还少得多!老师们深入一线了解下,比上不足下有余,知足常乐!为何提教师待遇差,就有人说该知足!比工人、农民强多了……有可比性吗?教师本来不是靠体力吃饭的,要比,与高级技工比!技术能手一定比教师工资高很多!继续高级技术人才!教师真心不让子女当教师,提高教师入职门坎,我市某小学,招5名教师,清一色“双一流”师大硕士。不是没人干,而是争着、抢着干!教师子女不当教师想干啥?首选公务员、国企、外企吧!孩子往往不听家长的接班有规律,教师职业会越来越好很多富二代也不乐意子承父业是!农民子弟百分之百不愿当农民,工人子女百分之百不愿当工人,医生子女不愿当医生的,没一个孩子愿意接父母班的……教师子女再做老师,是很多老教师的心愿!让子女当教师还不一定当上?深圳中学就是一个例子……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亮】这几天各省市高考分数线和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们填报志愿,笔者再次邀请数位本科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结合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经历,谈一谈自己对于如何挑大学选专业的看法。前言高考填报志愿,是一个比高考“难度”更大。一方面,高考本身科目固定、考纲固定、评价体系固定,而填报志愿各个高校专业不同,竞争对比的情况都不同;另一方面,高考试卷的比拼是绝对的,是在同样的竞争框架内比较谁的应试能力强,而填报志愿则是“框架竞争”,不同的分数和预期有不同的策略。对于中国高中生和家长,还面临一项更大的考验。中国高中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思考和主观职业定位普遍缺乏认识,这也就造成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另外,虽然部分省份会公布排序值、分数段考生人数,但是总体而言,对于考生信息的不对称,也造成了在志愿填报上的难度。为了能够相对科学地看待填报志愿这个系统工程,笔者和几位同学尝试梳理一些方法和误区。希望通过亲生经历和亲眼所见的求学案例中给考生和家长们一些帮助。再多说一句,讨论的话题涉及的是内地普通高校,更集中于重点本科院校,不包括军校、警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等等需要特殊要求的院校以及专科院校。虽然985、211已经被“双一流”取代,但是文中依旧会引用这样的大学梯队概念。因素打开志愿填报系统,面对堪比字典的高校和专业代码和招生计划。究竟有哪些因素将决定高考志愿的填报呢?其实,无外乎是分数、大学、专业、城市这四个方面的倾向性匹配,那么具体每个因素又有哪些具体的考量呢?分数:我们能做得更好可以这么说,除了各省那几十个分数高到稳上清华北大的稀有物种,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类都不会觉得自己的高考分数已经足够高了。所以,对于每一个考生,都面临如何把手中的分数尽可能地发挥到最大效用的问题。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分数内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呢?首先,填报专业最关键的就是“情报”,高校各专业在本省的招生录取分数线。而对于分数线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录取分数,同时比较分数线高于一本/二本线多少分,以及在当年全省考生的排序/分数段人数。这是由于很多高校都会存在“大小年”,每年命题难度也不同,绝对分数往往不完全反映录取分数情况。谈到使分数“物尽其用”的话题,也就必然谈到“分数虚高”或者“分数虚低”的现象。简单说,就是大学的录取分数和办学水平并不对应的现象。举两个小例子,在东北地区,某年一位同学就以高于一本线30分的成绩考入了四川大学,这个分数是考不上哈工大的,而两所学校的水平是相当的。就是因为这个跨越中国对角线的距离造成了这种分数虚低。反过来看,东北三省内财经类大学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甚至高于长江流域的一些211高校,这是由于财经类专业热度导致很多考生向“钱”看的结果,抬高了分数。在中部某省份,北航的分数常年比华中科大高出10-30分,而实际上华中科大的实力在很多学科上超过北航,而各大排名上也更靠前。这主要也是由于帝都“北京”的城市加持,使得北京高校普遍分数高挺。所以,如果考生的分数觉得自己不够高,那么不妨放开视野,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些离本省距离远(注意不是偏远地区)、地域不占优、专业热度不高的高校,反而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外,在报考时一定要注意大学和专业对于单科成绩的要求,比如语言类专业是否要求英语分数。某些高校的理科类专业会要求数学、物理的成绩。这些具体的要求一定要在确定填报前详细研究招生简章。大学:好大一个盘子对于中国的大学图谱,实在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作为考生,其实也没必要完全了解整个中国高校体系。只需要关注自己所能报考的那个梯队的大学就可以了。为了给大家一个整体性的认识,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简单地大概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民国时期,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诞生。当时典型的国立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后来改为公立)。有一些学校后来也发生了极为复杂的沿革,比如中央大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这些大学时至今日也都是综合性大学,各类学科比较齐全,都是耳熟能详的“百年老店”。第二阶段:建国初期,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一批各个行业的专门大学,比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等。在当代,很多“中”字头的大学便是这一时期建立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这些高校并非教育部直属,而是国务院各部门都直属自己行业的大学,比如交通部下属大连海事大学(至今也是)、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现并入武汉理工大学)。所以考生想了解一些“工业大学”“工程大学”的优势领域,看看历史上它归哪个部委管辖,是一个比较便捷的途径。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之后,以211工程、985工程大学建设为依托,中国开始了一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热潮。同时,由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机械工业部、国家建材局等部门整合,不再直属大学,很多高校划归教育部直属或者划分省属。中国大学也迎来了一轮大合并。以武汉地区为例,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合并组成“武汉理工大”;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武汉大学合并办学;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大学合并办学;华中理工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合并办学。第四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呈现出办学主体多样化的趋势。很多新型大学开始出现。在早期,由深圳市地方政府筹办深圳大学;由社会资本参与共建的汕头大学(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近年来,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湖大学为代表的新兴大学虽然未在“双一流”名单中,但是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值得关注。另外,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类大学给考生多了一种选择,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综上这是从时间上的梳理,那么对于当下中国大学的梯队分布又如何呢?首先,传统“一本”“二本”还是很直接的区分,也就是“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的区别。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一本院校,是有“二本”专业的,填报时一定要充分了解情况。其次,在“一本”中再分出梯队的话,就是当下最热门的“双一流”了,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那么对应地,双一流大学分为两个梯队,“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听起来很绕,用个更通俗的分类就是985和211。“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为A、B两类,A类就是原来的985高校。其中B类的6所大学包括原985大学3所(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3所新增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包括原来全部的211大学,新增的大学详见下表专业:选你所爱和爱你所选可以确定的说,所有不分专业类型的“专业不重要”都是耍流氓。具体中国大学都有哪些专业呢?对于喜欢了数理化史地政分类的高中生来说,这将是一个无比懵逼的存在。首先来看一下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也就是大学的学科设置(有些大学有些专业可以自设专业)。根据2011年修订版,共设13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110个一级学科。而再往下细分的二级学科,基本上就是考生将去就读的专业啦。(具体自己百度下就知道了)在专业选择的时候,这是否是一个重要条件,取决于“专业壁垒”的高低。“专业壁垒”就是一个行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或是在就业、深造时对于非本专业毕业生的接受程度。有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特别讲究“科班出身”。比如临床医学,没有经过本科阶段的训练,根本无法在后面来这个学科深造,可以说要是没能在本科学临床,那你这辈子都别想拿手术刀。同样地,建筑设计也特别讲究“童子功”;计算机专业编写程序的机操能力也不是其他专业练个把月就说来就来的。基本可以这么说,理工科专业都多少强调“本科基础”,完全学科不相近地改行,也要有双学位之类的经历支撑。然而,有的专业“专业壁垒”确实不高。这一点在文科类专业尤为明显。比如媒体行业基本接受文科各专业的学生;法硕的招生也没有本科专业的门槛限制;金融界行业研究员甚至鼓励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所以,对于这一类专业,大家大可不必太在意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还是“传播学”,选一所好学校最要紧。而具体到专业的选择。考生和家长往往是不了解的,这时就有必要多做调研,不能轻信网络上的宣传,多跟身边知情的学生或从业者了解情况。特别是对于未来职业的工作单位、工作环境、收入水平、就业难度等都要全面了解。最后有一点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专业的学费。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有些专业的学费是偏高的,而且有些专业为学习需要还要购置器材等,都会是经济上的负担。城市:深的不只是套路最后聊一聊城市。城市对于学生成长有多大作用呢?可大可小。同样地,不分专业地谈城市差异,也是耍流氓。对于一些对于实习要求高、行业集聚度高的专业,城市非常重要,甚至会超过大学的重要性。比如财经、法律类的学生,京沪两地的各种实习资源、行业领军公司等等都多于其他城市几个数量级,很多二线城市大学的学生甚至在假期到京沪租房子找实习。再比如互联网行业,即使是BAT也会优先在北京招聘,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很可能要来北京面试。而对于一些以校内学习为主,不强调实习经历的学科,城市就没那么重要。比如在中科大学数学,那合肥就也挺好的。这时要考虑的,更多是大学的实力、距离家乡的远近等等。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大学所处的地域,往往和就业的地域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各个区域的用人单位都有自己对大学排序。除非是就读于排名前十的那些综合大学和行业顶尖高校,大学在跨地域就业上存在难度。比如云南大学在西南地区很有号召力,但是在东北地区就弱很多;一所西北的985高校学生在上海就业,也可能并不比上海当地的211高校更具竞争力。所以,城市的选择要结合自己未来的工作城市,这样会在就业时省去一些麻烦。当然,如果是决心读研深造或是出国留学,那么一所行业内知名度高的大学才是首选。那些二线城市,如武汉、南京、西安、成都、杭州等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果不是对于实习有要求、强调城市平台的专业,那选择这些城市的985是要优于京沪的211的。而且有的城市的大学可以跨校选修双学位。特别提醒打算毕业后返乡工作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大学在自己家乡的知名度。比如一位广东考生准备毕业后在广州工作,那么在选择东北或是西北的高校时,就要注意他们在广州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大学就读的城市,是学生的第二故乡,也是学业乃至于事业的起点。路线下面来介绍一下一种科学的填报志愿的流程:(如图)首先,考生和家长务必了解的就是今年所在省份填报志愿和高校录取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要搞清楚——“平行志愿or梯度志愿”(主要涉及是否录取非第一志愿院校)“专业志愿之间是否有分数级差”(涉及专业志愿的前后顺序)“目标高校对于单个分数的要求”(特别是个别要求某些单科成绩的专业)等等。同时还要获得目标高校的录取分数信息,包括在本省近3-5年的录取分数(能分专业更好)还包括在其他省份的录取分数(后面会说这样做的意义)。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类考生。这里我们将考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的考生,“职业导向型”,比如立志就是要学医,或者学会计、学建筑;另一种就是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考生,“大学导向型”。因为对于这两种考生的选择策略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志愿填报,总共考虑的因素包括大学、专业、城市和分数四个因素,好的志愿填报就是这四个因素的合理搭配。下面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职业导向型”“职业导向型”,这个导向可以是自己给的,也可以是家里给的(但自己一定不能太讨厌)。对于这一类的考生,选择大学的空间其实就很有限了,反而很容易。先来普及一个背景,在中国的211高校组成中,有两类重要的成员,一种是创建于民国时期的老牌名校,还有一种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各部委在建国初期创建的专业类大学。所以在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行业的老牌大学。举几个例子,政法类高校有传统的“五院四系”的说法,“五院”是: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四系”是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的法律系。如果立志政法行业,“五院四系”就是首要的选择范围之一。特别有意思的是,由于当年211高校的名额分配时,各行业是有名额限制的,所以这“五院”很多是“双非”,但这一点不影响它们的行业地位。同样地,建筑类也有“建筑老八校”的说法,是中国最早开设建筑学科的大学。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也是立志学建筑同学的首选。在中国,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圈内名校”,比如财经类公认的四大财经院校算是“黄埔嫡系”;军工类最认可的原国防科工委直属的7所军工类高校;医学类实力最强的还是原卫生部直属7所医科大学(大部分被合并);铁路系统最认可曾经直属过的9所交通院校;师范类最知名的还是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语言类专业也就只有几家外国语学校学科齐全。所以“职业导向型”的考生一定要对行业名校特别清楚,然后“量分而行”。“大学导向型”“大学导向型”考生应该是大多数。其实还是要先明确一下自己的大概意向,至少在地域、大学、专业这几三个变量上有所侧重。如果实在难以抉择,那就拿几份大学综合排名从上往下看吧。“大学导向型”选择大学,首先985要优先于211,这是本文笔者们的共识。985、211高校如何在教学资源、学科建设等优于其他高校,网上有很多介绍了,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在这里要请大家注意两点——第一,“本科高校”是一个人在社会竞争,特别是应届生竞争中,极其重要的身份标签。比如在很多高校招聘青年教师、研究员会明确要求本科毕业于985高校;中央部委选调生只有部分985高校才具备报考资格。所以,985、211高校的标签属性,可能在人生各阶段产生影响。第二,985、211高校毕竟是近20年前的事了,并不能完全代表当代高校的发展水平。一些985学校在近年来也出现了被势头强劲的211高校超越的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而对于上了一所985的一般专业的苦恼,考生们不要忘记,现在还有转专业。虽然在转专业的时候存在竞争,但是至少还有改变的机会。而且有条件的还可以修双学位等等。误区在这里有8个“坑”大家一定要注意:第一,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或者说自己真的就那么讨厌它吗?很多老师都会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不假,但是更多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人的兴趣都是“伪兴趣”。有的人高中数学竞赛有名次,上大学换专业之后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喜欢做数学题,并不是纯数学研究;有的人喜欢讨论国际大事,就报考“政治学”;更有甚者读了本《苏菲的世界》就觉得哲学是真爱,迷上《盗墓笔记》就觉得非学考古不可。这些都是“伪兴趣”。兴趣必须是当你系统得知了这个专业对应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等之后,对于这个职业的高度认同。爱好、偶像、特长,乃至于喜欢某一科的老师,都只是让你对关注于某一个行业的契机,千万别这么简单地认为那就是自己的true love。第二,对于一个专业的了解一定不能局限于院系介绍、学科建设那些新闻稿式的文字,多向了解情况的人咨询“干货”。可以这么说,任何的专业都是有社会价值的,都是值得考生选择的。但是,那是不是你的菜,不是用百度百科和院系官网来解决的。已经在大学就读的类似专业的大学生是个不错的选择,多想过来人咨询,能够知道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第三,找到心仪的大学和专业一定要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对于大学而言,很多大学合并了很多二流学科,如果就读到这种院校的专业那就很尴尬了。而不同高校即使专业名称相同,学科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此前“铸造”、“锻造”、“焊接”三个专业的合称,有的高校侧重焊接,有的则可能连焊接方向都没有。再比如,某985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其实是从机电学院分离出来的。第四,一定不能靠颜值来选专业。对于高中生而言,很容易被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名称吸引。比如金融数学,融合了最吸睛的“金融”和最科学的“数学”,其实就是概率统计,和“数理金融”完全两码事。比如“地球科学”这么“高端得上天”的名字,在很多高校原来的名字是叫“地质勘探”。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看看专业介绍。第五,不要盯着行业金字塔尖的人选专业。在专业选择时,很多人都习惯于看这个专业的领军人物,用金钱名誉地位来衡量一番。但是,请务必注意,任何领域塔尖的人都是少数的。中国表演类院校每年招生几百人,但是能最终身价上亿的在全国都达不到一届一个。学习生物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抱着“成为下一位施一公”的梦想,但是本科毕业后无机会深造、行业就业机会少而改行的并非少数。一个专业的就业好坏,一定要看行业一般水平的人的发展情况,不要总YY自己能上人生巅峰。有些名校的专业好就业并不是因为专业好,而是因为大学好。第六,在很多大学招生时都会拿出一些类似于本硕博连读、试点班、示范学院这样的“精英办学计划”,客观上也确实是在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很优秀。对于习惯了在考场上证明自己的高中生来说,这是很不错的一种选择,但同样也是诱惑。一定要密切关注培养模式和学科计划,同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比如,某211高校的一示范学院本硕博试点班入学后签署协议必须在本校读研究生,而该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可以保送清华大学的。第七,“相对平庸化”是大部分大学生将面临的大一局面。“相对平庸化”是指学生进入大学后,同班同学都是相同的水平,相对地不像高中时那么优秀。比如在清华,人人都要是全班第一,动辄就是市状元,不再有高中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因此,提醒想“转专业”的考生,采用“先进门再换房”的方式,选择相对录取分低的专业,再大一时通过“转专业”去心仪专业,这是一种策略。但是必须要注意在大学里同台竞争的同学的水平。不可否认,不同省份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第八,在大学和专业选择,一定注意一些极端条件。比如对于东北的考生,选择在南方读书,炎热的气候和当地的方言可能是一大挑战;选择离家不远万里的大学读书,路费对于一些家庭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有一些专业,也是存在一些比较极端的就业环境,比如航海技术专业就业后跑远洋贸易,一年七八个月出海,是否可以接受。而有一些专业客观上还是存在对于性别的要求,比如地质、冶金、路桥工程等,女生的比例是很低的。最后,预祝走下青春战场的各位考生都能拿到最理想的录取通知书。
【编者按】对于以学术为志业的人而言,博士生涯是他们必须走过的一段漫长旅程,朝向知识圣殿的光亮,艰辛而孤独地前行。象牙塔之外的人们看向博士的眼光是复杂的,有仰慕歆羡,有敬而远之,随着从女博士的污名化到博士生的心理问题等负面话题的反复出现,更多的是疑虑和不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特别推出“象牙塔之巅”专题,邀请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博士们讲述自己的经历、研究以及对这段生涯的反思。相比于“为什么读博”和“读博有什么用”,本专题更希望回答“读博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将看到个人的困惑和抉择,学科的样貌和特色,也会看到更大的社会结构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和个体的学术经验联结成整体。2009年六月底,我从北大元培学院化学方向毕业,赴纽约三校联合项目(Tri-Institutional Program in Chemical Biology)攻读化学生物学的博士学位。 三校为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和威尔康奈尔医学院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三所学校均为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彼此之间仅隔数百米,经常共享科研资源,我所在的博士项目仅为三校诸多合作关系的一小部分。我赴美的时间比大部分博士新生早了一两个月,为此甚至没来得及没参加北大的毕业典礼,这是我本科的一个遗憾。之所以提早离校,是因为我的博士项目要求学生六月底开始第一个轮转——美国大学的毕业季一般在五月,但中国高校多在七月初。出国之前的一周,我穿梭于未名湖畔的行政楼之间,集齐了毕业所需的十几个公章。匆匆和家人朋友道别后,就跳上了去纽约的飞机。洛克菲勒大学轮转(Rotation)制度: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轮转制度是美国生物医学的主流做法。一年级博士生得到博士生项目的正式录取后,会主动联系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匹配的导师,到实验室实习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会尽可能了解实验室进行中和计划中的研究课题,初步学习一些实验技术手段,观察导师的个人风格和实验室的内部文化,向实验室的资深成员打探“内情”。而导师也会考察这个学生是否具有在自己的实验室成功完成博士论文的潜力。在大部分生物医学院系,每一个轮转的时间大多为三个月,每个学生一般有体验三个实验室的机会。也就是说,生物博士生的第一年基本会用于轮转。化学系的每个轮转周期一般不到一个月。至于物理系,轮转制度并不普及。这与学科传统有很大关系。轮转制度的目的在于弥合学生和导师的信息差,避免“速配”造成的后续问题。轮转制度对学生尤为重要。大部分一年级博士生其实没有成熟的学术兴趣,在选择导师这个问题上很容易受制于路径依赖,在几个不同的实验室轮转是开阔思路的好机会。有的导师头衔很高,名气很大,但并不善于指导学生。又或因成名已久,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云游四海参加会议上,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指导学生。有的导师事必躬亲,有的导师则推崇自由放任,不同类型的学生偏好也不同。实验室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有的实验室同事之间团结一心,有的则存在内部竞争。不靠亲身观察,仅通过网上公开信息和口口相传的风评,是很难确定一个实验室和导师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的。轮转制度其实对导师是一种监督和激励机制。而对导师来说,轮转的机会成本也是值得的。大部分一年级博士生的简历其实难以准确反映他们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潜力:有的学生成绩耀眼,真动手做研究却能力平平,或者欠缺团队合作意识。轮转看似浪费时间和资源,长远看是有利于学术生态健康的。据我所知,这种做法在英国、欧洲大陆和东亚并不常见。在这些地区,博士生和导师配对大多还是依靠传统的一对一联系。近年来,部分中国高校的博士项目也开始鼓励学生轮转,这是可喜的趋势。此外,中国大陆的学生在申请博士生项目时,有时会为了去心仪的“名校”而提前和某个教授达成协议,入学后是不能自由选择导师的。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有一定风险。远隔重洋的学生很难探明实验室的真实情况,在整个读博期间,导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导师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学生的学术前途,一个恶劣的导师甚至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前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的惨剧就是明证。导师培养学生固然要付出时间和资源,但学生选择导师的潜在机会成本相比之下更为珍贵。博士生和导师之间应该是基于互惠原则的双向选择,而不是导师对博士生的单方施予。实际上,学术和人品均属上乘的导师往往门前要求轮转的学生络绎不绝,反而并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大洋彼岸的陌生学生。小而美的洛克菲勒大学2010年夏天,我完成三次轮转和博士一年级的课程要求,正式加入Tom Sakmar在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洛克菲勒大学 (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前身洛克菲勒研究所(Rockefeller Institute)成立于1901年,是美国第一所专注于生物医学的研究机构。校园位于寸土寸金纽约曼哈顿东河之畔,1954开始招收博士生,1955年正式更名为洛克菲勒大学。二十世纪初,洛克菲勒研究所以微生物和传染病学知名于世。刚入校时,我在图书馆中看到一座东亚男性的胸像,其人头发蓬乱,目光炯炯,细究之下发现是《樱桃小丸子》和《哆啦A梦》中日本小学生的偶像细菌学家野口英世。近年来,洛克菲勒大学在神经、免疫、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等领域保持了领先的水平,在我入校的时候,有数位诺贝尔奖和拉斯克奖得主还活跃在科研一线。这所学校坚持“小而美”的路线,不设院系,学校的主体部分是一个个独立运作的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总数维持在七十到八十之间。洛克菲勒大学没有本科生部和硕士生项目,只有哲学博士(PhD)和医学-哲学博士(MD-PhD)两类学生,全校学生总数不超过二百人,校园里的科研主力是广义上的“博士后”,“博士后”不是学历,而是一份工作,从业者处在已经取得博士学位、但还没有获得正式教职的过渡阶段。这样的博士后在洛克菲勒至少有三百人。由于学校经费充裕而学生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待遇堪称优厚。博士生的奖学金和医疗保险来自学校教学预算,因此博士生选择导师的时候不易受到导师经费的限制。每个博士生另有一小笔可以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购置电脑,参加学术会议,或者请工作上的合作者吃饭喝咖啡,教务不会干涉。洛克菲勒大学在主校园周边拥有若干公寓楼,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可以申请入住,而博士生享有可观的住房优惠。在博士期间,我和同学合租学校的三室一厅,客厅窗户正对东河河景和罗斯福岛,采光极好,水电网费全包,而月租不到七百五十美元,每个月缴完房租后奖学金净剩两千多美元,按照我当时的消费水平,这堪称“高收入”——所以在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生的确是无需日日为稻粱谋的。导师?老板?中美科研和博士生培养体制不同,中文语境中对博士生导师一职的理解和美国也有差异。中国科研院校中“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是正式职称,“博士生导师”要比“硕士生导师”更有资历和权威。而美国科研系统中“博士生导师”并非一个正式头衔,而是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职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美国研究性大学的终身轨(tenure track)教授分三级:正教授(full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一个学者从被聘任为研究性大学助理教授的第一天开始,就具有招收和培养博士生的资格。而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一般鲜有博士生项目,教授自然不是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师生”是五伦之一,对导师的角色期待往往近似于“亲近的长辈”。而在美国的博士培养体制中,导师和学生是一种职业合作关系。专业之外,不适合普通朋友做的事,导师都不应该让学生做。学生不是导师的行政助理,更不是私人助理。导师可以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意见,但不应该主动介入学生的私人生活。在理工科领域内,和教授头衔密切相关的一个职务,叫“实验室主持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PI)。研究性大学理工科的终身轨教授一般默认要承担PI的职责,博士生导师和PI的身份往往是重合的。PI和博士生、博士后的关键区别在于“独立自主”:PI是实验室的直接和最终的负责人,并不受更资深的同事的领导。不管是系主任、校长还是诺贝尔奖得主,原则上不能越过PI干预另一个实验室的选题和运作。PI一职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科研体制“理性化”的产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科学家能得到的资源主要来自有限而不稳定的私人资助和大学教职。二战充分证明一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其工业和军事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国竞争令政府经费有组织有目的地涌入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至此科学研究才分化为一个对社会各阶层开放的主流职业。与此同时,科学研究本身变得更复杂,更需要不同专长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更依赖昂贵而精密的仪器和特殊的实验室环境,今天的论文往往比五十年前的论文包括更多的数据,有更多的署名作者——简言之,今天的科研比早前更需要人力物力的稳定投入,在大部分国家,这种规模的支持主要来自国家的税收。而像美国这种私人资助科学研究风气极盛的国家,其规模也扩张到了惊人的水平,突出的例子如生物医学领域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每年资助额度高达十亿美元。如何保证庞大的公共和私人经费能被有效地分配和问责呢?在科研体制中引入科层制的管理手段,就成了很自然的答案。然而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而创造性活动是不能被充分计划的,这和官僚制的运行逻辑截然相反。历史上成功的“大科学计划”,如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其本质是目标明确的工程,关键的科学问题在此之前都解决了。这类计划很少会因为本质上不可行而宣告失败。而基础科学领域的大计划,其结果则充满了不确定性。成功的先例固然有,如美国引力波探测计划(LIGO)。反面教训也不少,如欧盟人类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批评者指称这项计划让13亿欧元打了水漂。对基础研究而言,最有效率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或与风险投资策略颇有相似之处:将种子资金广泛的撒在不同的领域。在美国,承接政府基金的主体是数万个独立实验室,其规模通常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不等,只有少数特别成功的实验室能发展到三四十人以上的规模,在这种去中心化的组织模式里,PI起了关键作用。很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私下里会戏谑地称导师为“老板”,其实PI的工作和创业公司的核心创始人颇有相似之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对外公关、日常运营。PI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持续引入科研经费维持实验室的运转,至少对实验科学,没有经费,无异于烧无米之炊,就算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室也会被迫关门的。PI是一个高压力职业,但是有付出也有回报。在科学成果在科学发展早期,论文署名主要有两种方式: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和按照贡献大小排序。第二种情况下,贡献大合作者的排在前面。论文署名的排序往往成为争议焦点。PI提供课题方向和实验资源,且对论文署名有最终决定权,但一线科研人员的能动性也是课题成功的关键。为了解决PI和学生潜在的利益冲突,今天实验科学领域的论文署名分化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一般来说,“第一作者”是实际完成工作的一线人员,而“通讯作者”是起领导作用的PI。学术界将通讯作者的地位看得更重要。假设一篇论文意义重大,得了诺贝尔奖,那么得奖的人是谁呢?更可能是通讯作者。这种模式下,理工科导师能用于指导单个博士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导师和学生在实验台上并肩作战,大部分情况下是美好的想象。导师每周能抽出半个小时和博士生一对一面谈,已经是楷模了,两三个月不见面的案例也不稀奇。所以读博士和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六年的关键区别之一在于博士生一定要学会自我管理,独立工作,需要在密集指导下工作的人,不适合读博士。我的导师我加入Tom的实验室后第一次和他正式面谈,Tom提了两点要求。第一,“你的目标是要成为自己领域内首屈一指的专家。”我后来才明白,这个目标并没有听上去那样遥不可及——只要将“领域”定义得足够小,小到只有三五个人在做相同的课题,五年后自然会成为数一数二的专家。第二, “你不仅要学会怎么做科研,还要学会用英语把自己的研究说出来和写出来”。他推荐我买蓝牙耳机(当时智能手机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做实验的时候顺便收听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NPR的节目包罗万象,对提高英语听力大有裨益。此后一段时间,Tom对我的实验催的不紧,对提高英语这件事反而似乎更为上心,时不时问我有没有买蓝牙耳机听NPR,还说我嫌耳机贵的话实验室可以报销。为了不显得穷酸,我连忙表示蓝牙耳机还是负担得起的;还有我虽然没有收听NPR,但是在听有声书。Tom对我的回答似乎甚为满意。Tom本人是个很好的演说家,专业报告之外,他也经常应邀给科普讲座,因此积攒了不少的心得体会。他告诉我们,他刚开始做学术报告的时候,一定会把台词逐字逐句事先写下来,直到他做了一百多次报告之后,才觉得可以省去这番“笨功夫”了。而他对手下做报告这件事一贯要求严格,组里的成员如果收到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邀请,Tom会要求事先在组内预演,接受“内部批判”,从幻灯片的排版到时间的分配,巨细靡遗。我也经过若干次这样的考校。有些导师喜欢亲自包办论文写作,而有些中国学生因为英文水平有限,乐得不写论文。Tom则坚持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需亲自动手写,他只负责修改,从初稿到定稿,反复修改数十遍是常事。三四年后,有一次Tom私下对我说,我的英文写作有很大进步,虽然不如某个美国男生,但是要比另一个美国女生好。我听了窃喜。那个美国男生斯坦福毕业,博士毕业时被选为毕业生代表致辞(valedictorian),文采了得,说我的英文写作水平不如他,毫不奇怪,至少Tom认为我写作的水平可以拿来和母语者比较一下了。今天回想起来,我很感激Tom对我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学术研究绝非青灯一盏,独自修行。恰恰相反,交流能力对在学术界立足至关重要。我见过的PI中,无论母语是否是英语,或许有口头报告或做得一般的,但绝没有笔头功夫不灵光的。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无论博士毕业后是否继续在学术界发展,只要人在北美,英语水平往往是职业发展的瓶颈。Tom反复强调英语的重要性,说明他真心重视外国学生的长远发展。Tom令我最为钦佩的,还是他对实验室成员的尊重和慷慨。Tom在人前和邮件中称呼手下的博士后和学生,总是用“我的同事”。组里新来的意大利博士后去欧洲开会,希望借机探望家人。她试探性地向Tom请假,结果Tom告诉她不妨多休息几天:“归根结底,家人和朋友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因为实验室超过一半成员是女性,Tom曾经在组会上很认真地推荐了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新书《向前一步》。我进实验室四五个月后,因为操作失误导致了一个离心机转子报废。我提心吊胆地找Tom承认错误,Tom看了面目全非的转子,叹了口气,说了一句“这不好”,就再也没提过这件事了。事后我发现转子是纯钛的,二手货也要数千美元。我博士期间的工作大部分时候与组内一位资深的博士后Thomas合作,一定程度上,Thomas是我日常工作中的导师。但是这种合作关系也有一定的风险:经验更老道的博士后将博士生的辛勤工作据为己有,这并不罕见。在我开始写第一篇论文之前, Tom找我谈话,让我不要担心“第一作者”的归属问题,他愿意与Thomas分享“通讯作者”的身份。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惊讶,然后才是感激——彼时我还是天真的新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利益冲突。Tom让我明白:导师对学生最重要的馈赠,是信任、尊重、支持,和由此激发起来的荣誉感和上进心。象牙塔内的心理健康某日,我读到塔勒布的《黑天鹅》中的一段文字,不禁笑了出来:“每天早上你离开曼哈顿的狭小公寓,来到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你每天很晚才回家,处于你社会关系网路中的人们问你一天是否过得好,只是礼貌起见。在实验室里,人们圆滑得多。当然你过得不好:你没有什么新发现。”这的确是对科研日常的真实描述。在《黑天鹅》一书中,塔勒布将行业分为“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两类,前者的特点是少数赢家分走大部分蛋糕,如文学、艺术,科学;后者的努力与回报相关性要大得多,如医生,律师,会计。塔勒布的建议大部分人选择“平均斯坦”职业。据我所知,博士生和博士后的确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人群。电子游戏之所以令人持续分泌多巴胺,是因为其设计中包括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与及时精细的正向反馈机制——把游戏的特点反过来大概就是科研人员的日常了。科研课题的终点往往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一个课题开始的时候,可能导师的脑海中也没有清晰具体的目标,一个博士生需要学会在开放水域自我导航,这当然是一种可以通过系统训练掌握的能力,只不过在博士之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解决开放性智力问题的训练——从小学到大学,教学大纲一般指向既定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不仅是智力挑战,也是心理考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能看到结果的工作模式。此外,大部分的实验都注定要失败,连串的负反馈很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而面对负反馈,勤奋的博士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结果是自我价值愈发系于课题的成败。我博士读到一半的时候,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给自己定了周五晚上尽可能不工作的规矩,因为在大家都去放松的时候加班,实验失败带来的沮丧感会成倍放大——而实验大概率是不成功的。我博士期间大部分时间心情愉快,很大程度上与导师风格和我所在的城市纽约有关。Tom奉行“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管理哲学,实验室没有考勤一说,个人对自己的时间有很大的支配权。塞缪尔·约翰逊说:“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纽约。曼哈顿抬头所见大多是四角的天空,或许不适合仰观宇宙之大,但品类之盛却是世界上其它城市鲜能匹敌的。在纽约的五年里,我曾对比过大理石和青铜在昼夜晨昏下的光影变幻,在赵孟、李公麟的真迹前独自伫立而无需与人争抢,见过的排满四面墙的维米尔和伦勃朗,在中央公园的夏夜里看露天的莎士比亚戏剧,去正统犹太人同学家中参加安息日仪式,当然,还有自由阅读的大段时光。这些无法放到简历中的无用之事,是我博士期间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当然,科研人员面临的问题并不都是积极心理学可以解决的。博士生之所以选择科研这一行业,往往是为科学发现的浪漫历史所感召。在现实中,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却是激烈的同行竞争、论文发表的压力、基金申请的艰难,一个“理性化”的学术体制可能有利于提高知识生产效率,但对身在其中的个体,大概是并不可爱的,甚至多少令人产生幻灭感。而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理工科学术界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与微薄的物质回报。今天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仍然是博士生,一个理工科导师的职业周期内往往会培养几十个博士毕业生,但稳定职位的增长速度显著落后于博士培养的扩张速度。有一种看法:科学研究人员最富有创造性的年纪是二十几岁,而三四十岁后就只会走下坡路。至少对化学和生物这类实验科学,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一个合格的研究者不仅需要积累具体的技能,还要培养学术品味和嗅觉,积累课题管理的经验,大部分低年级博士生是没有这份老道的。我在洛克菲勒的五年中,曾遇见过这样的资深博士后:他们或许不会像年轻人一样焚膏继晷,但工作效率是稚嫩的新人难以匹敌的。然而这些人只能靠一份临时合同维持生计。在目前的学术体制下,科研工作者一般需要升为PI才能获得长期聘用合同和体面的中产薪水,但PI基本无法将主要精力用于一线工作。据我所知,只有极少数资金极为充裕的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为具有博士学位但无意承担PI管理角色的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学术研究本应比任何行业都更珍惜人力资本,然而现实中这个体制持续招收超量的新人,花五到七年将他们打磨成熟,然后将年富力强的熟手批量淘汰出去——这真是吊诡的局面。博士毕业洛克菲勒大学对博士生提供七年的经费支持来完成博士学业。博士生在第二年结束前要完成开题报告。此后每年要向博士论文委员会报告工作进展。那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呢?博士论文工作达到一定创新性和完整性,就可以毕业了,这听起来有些玄乎,实际上是由导师和博士论文委员会说了算,其中导师的话语权最大。洛克菲勒大学的博士毕业并没有硬性的期刊文章发表要求。据我所知,美国一流的研究大学普遍反对将文章数量与影响因子之类的“量化指标”作为考核博士学业的硬性标准,因为不同领域发表文章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不同,制定“量化指标”无异于默认论文委员会没有评判学术工作的水平,所以顶尖的大学其实是不屑于此道的。2014年底,我做完课题进展报告后,论文委员会认为我可以毕业,建议三个月后答辩。其实我当时并不急于毕业,因为博士毕业后的去向还毫无头绪。但Tom告诉我答辩后可以用博士后的身份做为过渡,既然没有后顾之忧,我就开始着手准备毕业。很多文科博士生的论文写作需要经年累月,不过理科博士生的主要功夫在实验和数据分析上,写作并不是瓶颈。如果之前的数据已经正式发表,可以把正式发表的文章装订在一起,博士论文的主体就完成了。我闭关三个星期,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前言和背景。博士论文写作给我带来一个意外收获:我发现自己其实颇为擅长梳理学科历史,所以后来不仅执笔写了一篇六十页的综述论文,还陆续写了若干科普文章。答辩结束后,我开始认真考虑下一步去向。我自知博士工作可以算得上是扎实的研究,但并没有真正的开创性,决心在博士后阶段学习一些更新颖的研究手段。彼时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内最热门的技术是结构生物学,但是相熟的教授一致建议:追逐热点多半只会落到浪潮之后。最后我决定去哈佛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学习动态显微成像技术。2016年初,我坐上了纽约去波士顿的单程火车,离开了这座我视为第二故乡的城市。今天手上做实验的时候耳机中传来《菩提树》的歌声,仍会让我想起读博士的日子。我那时的状态,自觉可以用“富贵闲人”来描述,虽然严格来说并不富贵,也不太闲,但这一段探索外物和自我的自由时光,弥足珍贵。
首先我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做简要概述,我是黄奇鹏,依次在司庄小学、苗店二中、社旗一高、河南工业大学接受教育,现博士录取于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如果有人问我对你影响最大的教育时段是哪一个时期?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在苗店二中的这几年,当然我也不是否定其它教育时段不关紧,只是在苗店二中这几年奠定了我以后成长的道路。苗店中学2009届毕业班合影留念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初中的生活已忘记了大半,但有些瞬间仍然记忆犹新。首先是教语文的王改新老师,我仍能清晰的记得初一的那个早读,你将我叫到教室外给我教导,那句“你想过怎样的生活?”,至今我还没有想通,但那个早晨对我而言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可能也就是从那天起,我选择了沉下心去认真的去做“读书”这件事,虽然做的不是很好,但仍然坚持努力的去做着。如果有机会跟你说一句感谢的话,我想说“教育在执行时难免会存在倾斜,我很感激当时您对我的鼓励和信任,这些在当时对我而言很重要。”如果说在初中最令我敬畏的老师,首先会想到王天飞老师,由于从小成绩很差,极其贪玩,刚入初中又经常惹事。您的“修理”,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规矩,怎样来守规矩。此外,您可能已经忘记我刚入初中不久,有次生病躺在宿舍,是您让舍友拿着你给的钱去带我治病,这件事令我印象深刻。此外,王老师你可能也不会想到,最初数学仅靠猜的20来分的那个少年,用数学参加了中招、高招、考研、考博等,而且并不很差,谢谢王老师的恩威并施,你的学生很怀念你,感激你。还有我的初三班主任苗松克老师,也是我的物理老师,很感谢您的照顾和引导,初二学习物理时很差劲,感觉已经升学无望,遇到当时正在教初三物理的你,一直到高二参加河南省物理学竞赛荣获一等奖,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当一个人喜欢某个学科,与引导他的老师有莫大的关联,而我之所以喜欢物理,原因也很简单,是因为你让我觉得物理这门学科很有意思。目前我能联系到的也只有李青梅老师了,李老师教我的时间不短,但印象最深的仍然停留在第1节课,当时李老师教的应该是生物,当时也是刚学习英语,另外对李老师的第一印象真的很好,随口憋足的说了一句“what's your name?”,当时已经上课,课堂上没有其他声音,这句英语真是尬到了极点,您可能也并不知道当时是我说的,您大概的意思是之前是教英语的,私下里来探讨这个问题。这份尴尬和对老师的尊重留存在心底。此外,就是您的孩子赵正(印象应该是这个名字),当时的一个小不点经常在教室外等你的那个瞬间,使我印象深刻,端坐在小石台阶时的那份安静,久等个把小时的耐心,挺值得让人学习,这小伙现在应该已经是大孩子了。时光飞逝,往事令人回味,感谢在那个关键时间节点遇到了这些善良的老师,没有你们的引导和教育,我可能早已下学多年,很感谢你们,也很怀念你们。祝愿所有的老师,同学以及正在努力前行的人都能一切顺利,幸福快乐!也希望苗店二中能够越来越好。作者简介:黄奇鹏,社旗县苗店镇白鹤里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