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化学研究评述”(Acc. Chem. Res.)发表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李振教授课题组综述文章。文中重点强调了有效的分子排列所带来的新现象和新性质,以多个典型实例强调了该课题组于2018年提出的 “Molecular Uniting Set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 (MUSIC)” 概念,以音乐形象化分子的聚集态行为,指出分子聚集体的核心功能和决定性作用。论文题为《分子排列:影响有机高分子材料光电性能的重要因素》(“Molecular Packing: Another Key Point for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c and Polymer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李倩倩教授,通讯作者为李振。据悉,光电科技的进步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引领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革新。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作为其核心组分,以薄膜或纳米颗粒等分子聚集态的形式应用于各种光电器件和生物体系。光电材料分子结构的不断更新带动着功能的日新月异,体现出微观构筑单元对材料属性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材料的光电性能并不等同于构筑基元--单个功能分子性质的线性叠加,而经常是整体差异性的响应,这一有趣的现象吸引了科学家们对分子聚集态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有机室温磷光、聚集诱导发光、力致发光等聚集模式依赖型发光现象的出现,促进了分子聚集态结构的研究,并推进了介观尺度上构性关系的深入探索,对光电功能的精准调控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分子排列作为聚集态规整结构的精细展现,是深度理解宏观光电性能与微观分子聚集状态关联性的核心内容,并对其内在作用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述基于课题组前期系统的工作,从有机化合物同质多晶的不同光电功能出发,如:各种发光的强度和颜色、发光机制 (室温磷光和力致发光)、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强调了分子排列与宏观功能的紧密联系。进一步通过多类光电功能材料构性关系的详细探讨,总结了各自的优势分子排列方式,以及相应的分子调控策略,并对于外界刺激条件下,动态的分子聚集形式与光电响应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针对影响分子排列的内在因素,包括分子自身的空间结构、电子特性以及自组装效应等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和外界的光、电、热和机械力等的驱动对微观分子聚集态的调控方式和手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探讨。重点强调了有效的分子排列所带来的新现象和新性质,以多个典型实例强调了该课题组于2018年提出的 “Molecular Uniting Set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 (MUSIC)” 概念,以音乐形象化分子的聚集态行为,指出分子聚集体的核心功能和决定性作用。图1 影响分子排列的相关因素和“MUSIC”概念的提出受制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和外围环境的复杂性,目前,分子聚集态结构的精细调控还处于初级阶段,作者从分子结构的设计、新型聚集态结构的分析方法、精准分子结构-排列-光电性能关系的构筑,内在机制和理论的研究等方面对其发展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为高效光电材料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并促进其功能的拓展与创新。(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通讯员 何剑超)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门科学。化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百年前,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的创办人张之洞曾说“劝农之要如何?曰讲化学”;百年来,武汉大学化学学院秉承先辈教诲,在风雨之中不改初心,砥砺前行。武大化学延续百年,底蕴深厚,在新的时代里开展强基计划,广揽天下英才。风雨百年 砥砺前行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源于1893年的化学学堂,是中国最早培养化学人才的摇篮之一。百年的风云激荡中,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砥砺前行,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化学强基计划的同学们将接过前辈大师的接力棒,继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在新的时期里取得更辉煌的成绩,为化学学科的建设添砖加瓦。大师云集武汉大学化学系建系以来,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曾昭抡院士曾在化学系任教,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化学学院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业人才和优秀的科技和企业领导骨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15位是化学学院的毕业生或教师,其中:曾昭抡、庄长恭、纪育沣、柯俊、彭少逸、陈荣悌、查全性、王佛松、游效曾、江元生、钱保功、卓仁禧、张俐娜13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骏吾、张高勇2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国家级教学资源。现有专任教师138人,其中,40岁以下占比41%,40-50岁占比35%。院士、国家教学名师等国字号人才占比23.2%,高层次人才100%参与本科教学。实力强劲武汉大学化学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进入全球ESI世界前100名(前1‰),US News化学专业全球大学排名第50位(2017年)。2016年首批通过全国高校化学专业试点认证(第三级)。2020年1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学院平台资源丰富,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单位,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点之一,有1个国家级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工程中心。追梦路上,静候君至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格健全,身心健康,能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实验技能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小班个性化培养“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进校后,单独编班,小班化管理。化学专业大类平台理论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已实行分级教学,分为A、B、C三个级别,A级为最高级。学院安排“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选择最高级别的课程学习,名师担任主讲教师,小班化教学,开设研讨课,强化双语教学。学院允许学生选修其他理科学院的大类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所得学分可计为其专业必修课学分。对于专业选修课灵活性更大,学生除了可以在本院开设的20门选修课中选修其中6门以外,还可以将化学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甚至其他理科学院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其专业选修课。这些措施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自行定制最适合其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的课程表,是落实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领袖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名师一对一领路学院邀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庄林担任“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首席教授,兼任该班班级导师。“化学强基计划-星拱班”新生入学起,学院安排国字号人才和二级教授担任学业导师暨烛光导航师,一对一全程指导每一名学生,贯穿本科四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做到全覆盖,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施烛光导航工程,烛光导航师定期与学生交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特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能力、思想道德、人生规划、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思想困惑和具体问题。思想引领报国志紧紧围绕强基计划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学生报效祖国、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的理想、信念,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重点单位联合,设立强基计划实习实践基地,分阶段组织“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赴基地参观、实习、实践,培养学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牢固树立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的意识。利用学院“专家午餐会”、“化学科技创新文化节”、“清泉计划”等知名品牌和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了解国情、社情,读懂中国,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本硕博衔接培养通过本硕博衔接培养遴选的“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在本科四年级进入本硕博衔接阶段培养,享受硕士生待遇。双向选择确定博士生导师,按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标准,遴选导师,确保学生今后能为国服务。学生根据专业志向选报一个专业方向作为研究生阶段专业,并采取学生与博士生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博士生导师。确定研究方向。以分析化学为例,学生从以下研究方向中选择其一:生物样品前处理与分离技术、生物医学检测试剂与探针、现代仪器分析及分析仪器研制、实时原位检测与重大疾病分子诊断方法、生物电分析化学、现代色谱学及分离科学与技术、等离子体光谱/质谱分析、分子光谱分析。学习研究生课程。以分析化学为例,主要包括专业英语、合成化学、理论化学、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与实践、高等分析化学、分析科学进展、化学前沿讲座、博士综合课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等。完成本科毕业论文,通过本科毕业答辩。从研究生一年级起,按博士研究生管理,享受博士生待遇。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科研反哺教学,做到“三个转化”。学院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教师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将科研设施转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实现了优势科研成果和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学院科研实验室、基础教学实验室面向“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开放,学院特别设置全天候开放自主科研实验项目,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段在实验教学中心自主进行实验实践。通过“三个结合”,实现“三位一体”。加强课堂教学平台、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将基础知识、学科前沿与探索创造相结合,将校内平台与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全面提高“化学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培养质量。夯实学科基础,科研能力训练全覆盖。本科一年级开设基础化学实验,强化基础训练;二年级开设综合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年级开设“科研能力训练与实践”必修课,强化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做到“化学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全覆盖。强化实习实训,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及部分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合作,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安排“化学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在本科阶段利用第三学期和暑期进行为期4-8周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参与重大科研,参加创新项目。学生进入本科二年级以后,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逐步进入科研实验室,适度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研究,到本科三年级末,所有学生应全部进入科研实验室,并主持或参加至少一项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国际化视野利用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签订的合作交流协议(2020年-2022年),成建制派出“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在本科阶段赴海外名校交流学习,鼓励并支持学生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武汉大学的资助下赴海外名校学习交流,实现本科阶段该班学生100%赴海外名校交流。来源:武汉大学 内容来源:武大招办 封面图:杨子晴 编辑:罗伊 审核:邢知博
武汉大学一周内的两条讣告武汉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学府,一直以珞珈山上有大师为荣,然而在2019年8月的一周内,武汉大学化学领域痛失两大院士,一位是谏言中央恢复高考,电化学领域的查全性教授,一名是中国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的奠基人生物活性化学领域的卓仁禧教授,网络中关于两位大师的重要贡献和介绍有很多,查全性教授享年95岁,而卓仁禧教授一直奋战在科教第一线,在2018年才荣誉离休,更让人心痛。就像武汉大学的校友们留言一样:一周内痛失两位院士,我等化院学子必不负先生众望,明日做栋梁!那么目前武汉大学化学院有哪些青年才俊有接班的资格呢?化院院士仅剩一人化学专业虽然是一门因为就业问题被劝退红牌警告的学科,但是化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基础学科,几乎各大高校都有化学院,并不是因为化学毕业生就业率不好,主要是高校间的实力不同,每年化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数规模庞大而已,现代人类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化学,吃住行基本要素都有化学学科存在的痕迹,目前中国高校中化学较强的高校有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从人才队伍来看,武汉大学虽然化学学科实力不弱,但是院士人才有点青黄不接,三名院士都是资深院士,8月痛失两名院士后,武汉大学化院仅剩张俐娜一名资深院士,那么从人才的第二梯队中,哪些人更有希望荣盛院士?四名四名接班人谁最有希望?目前武汉大学如果不从外名引进人才的情况下,最有希望接班的科研领军人才有四名,他们分别是同时获得杰青和长江学者的雷爱文、张先正、周翔、庄林,其中张先正和周翔同卓仁禧院士一样是从事生物医学化学领域,庄林则是同查全性院士一样从事电化学领域,而雷爱文教授则是合成化学领域,从年龄结构来看,4名教授大部分都在2000年左右获得博士学位,从2018年武汉大学重大学科专项申请项目来看,似乎生物医药化学和合成化学领域实力更强,因此未来武汉大学化院有希望接班的科研人才是雷爱文、张先正、周翔三名教授。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何鹏、许文秀 通讯员王春生)提起化学工程,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高耸的烟囱和林立的塔罐。不同于传统重化工产业,武汉轻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鲜明的资源化工、环境化工和精细化工特色。7月24日,记者一行走进学校一探究竟。武汉轻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学校供图)聚焦生物质资源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传统重化工往往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以大宗能源、材料和化学品为产品的加工业。然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聚焦领域是生物质资源和功能材料。”武汉轻工大学化工系主任刘晔教授介绍,生物质通常指利用光合作用形成的各种有机体,是资源规模庞大且可持续获取的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中的各种天然成分提取出来并合理利用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从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上改造普通材料,使它们具有独特的储能特性、分离特性、电学特性、生理特性,也是许多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武汉轻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这些领域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项目百余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百余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十余项,获批立项建设省市级科研平台5个。其中,不少技术成果已经走出实验室,进入实际生产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科、产业交叉融合 不断拓宽就业领域刘晔教授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一门通用专业,涉及现代工业几乎所有行业门类,与现代新型产业和新兴学科有非常好的交叉和融合。同时,专业就业率不低于98%,毕业生考研升学率高于40%,企业满意度与学生满意度均超过90%。“在这种背景之下,学生就业面非常广,有扎实功底和创新思维的化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找到用武之地。此外,武汉轻工大学是一个有特色的学校,致力于‘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领域研究,带动了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刘晔教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就业格外自信。武汉轻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金澳科技公司总控室(学校供图)明确特色培养目标 造就一流专业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强调“宽口径”,要求掌握化工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属性;也着重“强特色”,同时又要求具有独特的经验和技能加成。“在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支持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完成基本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还需自我点亮独有的技能点。学生们参加学科竞赛,与全国的精英同台竞技;或参加创业训练,为实现梦想大胆试炼;或参加科研攻关,发表自己署名的论文、专利;或进入企业科研实践,提前感受企业的节奏和氛围......这些都是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全面实施基础上实现的。”刘晔教授介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武汉轻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导师正在指导学生实验(学校供图)据介绍,近两年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比例已上升到40%以上,2018和2019年分别获得国家级化工实验大赛二等奖和一等奖,2019年获国家级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比例高达30%,学生作者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参加学术会议多达20余项;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科研实践比例上升到15%以上;组团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比例上升到10%以上。武汉轻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参加竞赛(学校供图)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获奖(学校供图)“可以预见,随着该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推进和申报国家一流专业的实施,以及所培养本科毕业生专属竞争力的普遍形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将具有可明确预期的美好前景。”刘晔教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满怀憧憬。【纠错】编辑:齐一璇
6月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任教授戴志高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化学顶级刊物《化学评论》上发表题为《自然孕育于二维材料中的人工超光子学》的综述论文。自然孕育于二维材料中的人工超光子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鲍桥梁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围绕层状二维材料和超材料的交叉重叠部分两个研究领域展开研究。超材料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人工材料,例如负折射、完美透镜、亚波长成像和隐身,而使用基于层状二维材料的超材料,以实现超光子特性的可能性已得到了广泛证实。二维材料具有高度的可调谐性和可调整性,易于被进行微纳加工,此外还具有天然负折射、天然各向异性、甚至天然双曲色散等多种光学特性,层状二维材料与常规超材料的结合有望实现多种预期应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们阐述了超材料的概念及其相关的超光子能力是如何自然地在层状二维材料中诞生。层状二维材料多功能性使得构造新颖的光学器件成为可能,器件可在从可见光到太赫兹的宽频率范围内工作,并且具有低损耗、高速、可调性和小型化等特点。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将光子学、光电子学和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领域与超材料领域联系起来,并为层状二维材料启发的超光子器件未来创新提供见解。此篇文章将有益于广泛的科学人员,包括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化学家、设备和光学工程师,内容涵盖了基于二维材料的天然超材料基本结构、材料工程、基础物理、光子和光电器件等。超材料与二维材料的重叠。超材料与二维材料互相促进发展历史戴志高主要从事极化激元增强和低维光电材料研究,目前在李国岗教授“无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科研团队。未来,他将重点围绕新型极化激元增强光电材料应用研究开展工作。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材料与化学学院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胡光维博士、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欧清东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张磊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夏丰年教授以及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Francisco J. Garcia-Vidal教授为该论文做出了贡献。(来源:中国地质大学 文字编辑 庞伟红 通讯员李晓晔)
中国科研实力“最”拔尖的大学之一当“武大梦”融入“中国梦”,犹如远流汇入江海,亦有波涛汹涌之势。多年来,珞珈山上,将无限热情投身于创新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他们中有身先士卒的学科带头人:张俐娜院士在纤维素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成为首个获得安塞姆·佩恩奖的中国人;夏军院士凭借其在发展水文科学、改进中国乃至全球水环境方面的贡献,成为首个获得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的中国学者;舒红兵院士在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并培养大批人才,获《自然》杰出导师奖……他们中更不乏充满激情的中青年骨干:雷爱文教授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一些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获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李红良教授团队致力于心血管和肝脏代谢性疾病研究,不到一年时间就在《自然》子刊发表论文5篇,国际权威期刊《欧洲心脏病》杂志大幅报道团队10年来的突破性成果……其中,张俐娜与龚健雅、舒红兵、李晓红、李建成同一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一次新增5位院士,传为佳话。2013年7月,中央领导深入湖北鄂州市水稻育种基地,查看水稻长势,向科技人员了解水稻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情况。在这个育种基地,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培育的杂交稻良种推广种植面积已在亿亩以上,尤其是“珞优8号”水稻已连续7年被湖北省列为水稻主导品种,连续4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长江中下游主导品种,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如今,武大人为粮食安全奋斗的事业仍在继续。2019年1月,武汉大学报送的“维生素E合成工艺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当选湖北省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此次事件中,武汉大学药学院刘天罡和邓子新教授率领团队在全球首创采用微生物发酵合成法尼烯为中间体来合成异植物醇,颠覆了国外长期垄断的化学全合成维生素E技术,并且该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全合成维生素E技术,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生产过程也更加绿色环保,减少碳排放60 %。该技术投入使用一年多,累计为湖北新增产值20亿元,成功占领一个重大品种产业的优势地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除了拥有“科技惠民”的情怀,武汉大学还有一支大胆创新的优秀团队,他们拒绝科技成果闲置,全力破解“转化”难题。“十二五”期间共引进科技成果转化资金5亿多元,转化科技成果50多项;连续十七次囊括深圳高交会各项大奖;设立珞珈创新天使基金,筹资1.5亿元,支持师生、校友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2000年以来,武汉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75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来源:武汉大学
“地球在流浪,学习不能忘”,每道考题都从“段子”开始武汉90后教师这份化学试卷火了近日,一份来自武大附中的高二年级化学试卷刷爆朋友圈,在网上引来几百万人次关注,该试卷打破一般试卷的严肃印象,每道考题都以诙谐的“段子”形式引入,让网友直呼:“各位同学有墙的扶墙,没墙的扶一下老师。”这份卷子,是武大附中高二年级开学的化学测验卷,共有21道题,16道选择题和5道非选择题,在试卷最醒目的位置,印着电影《流浪地球》改编版温馨提示:“高二年级组温馨提示:道路千万条,学习第一条;寒假不努力,考试两行泪。”不少同学表示,看见第一句就忍不住笑了,没想到“脑洞”更大的还在后面。从试卷中可以看到,几乎每一道题目的前面都有一句简洁、有趣的“段子”。比如“地球在流浪,学习不能忘”对应考题灾后经常使用的物质,“酸柠檬表情包”对应考题柠檬电池工作原理,“我踏上化学之舟,船上没有生锈,手里还握着一壶汽油”对应考题港珠澳大桥防腐原理……武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化学试卷 (学校供图)记者发现,除了《流浪地球》《大话西游》等电影桥段改编的“段子”外,更多的是以歌曲改编形式为主的“段子”,因此也被不少人评价“这是一张会唱歌的卷子”。其中,包括《答案》版“试题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一道题”,以及《沙漠骆驼》《慢慢喜欢你》《卡路里》《体面》《成都》《醉赤壁》《勇气》等,都是一些学生们喜欢的歌曲元素。“出卷的思路,其实来源于学生。”这份“俏皮”试卷的创作者,是武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化学老师李鼎,他告诉记者,这是一份开学收心的测验卷,也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风格,因为平时比较喜欢和学生交流,所以这次也想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为他们考试“降压”,让学生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来迎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作为90后,李鼎刚入职2年,不过大四时就已经在学校初中部实习,目前带的高二年级,很多学生都是实习期间带过的学生,所以也和学生培养出了超出一般老师的默契。亦师亦友的他,是学生眼中“还没上课就来了,下课了还没走”的尽职尽责的老师,更是亲切的“鼎哥”。“鼎哥”说:“高二的化学会越来越难,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会在日常作业中去开拓一些新的方式。”(记者舒筱 通讯员董缀文)
引言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是科研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我国,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不足百人,增选难度非常之大。由于竞争激烈,因此很多学者虽然科研成绩出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遗憾落选。因此,每位院士都是优中选优,代表了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两院院士作为学界的翘楚,在科研项目等评审工作中极具话语权,对于学术资源分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判断学校或学科的科研实力,院士数量成为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每次两院院士评选工作中,各所高校都是动用各种资源全力以赴。正因为此,两院院士成为稀缺资源,被所在高校视为珍宝。近年来,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却接连受到打击。2019年8月份,化学学院教授查全性和卓仁禧先后去世。紧接着,2020年该校唯一一名女院士,著名化学家张俐娜教授也因病离世。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先后失去三位院士,武大化院可谓是元气大伤。武汉大学校园一景作为武汉大学的创始院系,化学学科到底有多强?武汉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可追溯至1893年成立的自强学堂,距今已经超过百年。学校自成立至今,期间屡经变迁数次更名。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数代武大人的辛勤耕耘,如今的武汉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招牌院校。此外,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优美,被称为我国最美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校园一景武汉大学实力强劲,化学学科更是久负盛名。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前身可追溯到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建立的化学学堂 ,是武大的创始院系。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出任化学系首位系主任。在全国院系调整运动中,武汉大学被拆分得分崩离析。不过幸运的是,化学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武大化学系自建立以来,大家云集。在这其中,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和曾昭抡院士就曾先后在此任教。经过多年的发展,武大化学实力强劲,其中分析化学更是引领全国。武汉大学校园一景2000年,原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合并组建了新武汉大学。次年,四所高校的化学学科进行了合并重组,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应运而生。此后数年间,化学学院发展迅猛,并先后引进了雷爱文教授等青年才俊,暮气沉沉的化院重新获得了活力。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化学学科获评A-。化学作为竞争最为激烈的学科之一,武汉大学能获此成绩难能可贵,实力之强可见一斑。高端教师频频出走,院士之殇让武大化学发展陷入低谷。在新武汉大学成立的初期,各项工作发展迅猛,被视为高校合并成功的典型代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尤其突出。在这期间,武大化院先后有多位教授获评杰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张俐娜教授更是入选了中科院院士。此外,人才引进工作也是风生水起,引进了雷爱文,袁荃和邓鹤翔教授等多位青年才俊。武汉大学校园一景不过近年来,武大化院却陷入了人才流失的怪圈。在此期间,有数位国家杰青级别的教授选择出走他校。比如:杨楚罗教授出走深圳大学,庞代文教授出走南开大学,刘义教授加盟武汉科技大学等。这些教授都是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正处在出成果的高峰期。此外,青年才俊袁荃教授也出走湖大。他们的先后出走,使武大化院损失巨大。至于为何选择出走,坊间大多认为是学术竞争所致。在多位国家杰青出走的同时,武大化院更是经历了院士之殇。在2019年和2020年的两年时间里,武大化院查全性、卓仁禧和张俐娜三位院士竟然全部先后离世。短短的两年时间,一个学院失去三位院士,这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对于武大而言,损失之大不言而喻。武汉大学校园一景经历人才流失之殇的武大化院,未来应该何去何从?院士作为学界翘楚,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大的三位院士中,查全性教授是电化学领域的奠基人,卓仁禧教授是生物医学化学领域的奠基人,而张俐娜教授则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武汉大学连续失去三位院士,化学学科实力下降已是在所难免,未来何去何从引人深思。尽管武汉大学化院暂时陷入发展低谷,但是重新崛起也只是时间问题。一方面武汉大学化学学院人才济济,多位骨干教师颇具实力。比如生物医学化学领域的张先正和周翔教授,事电化学领域的庄林教授以及合成化学领域的雷爱文教授等,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假以时日,都会成为强有力的院士候选人。另一方面武汉大学化院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沉淀。在此情形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化院就会重现辉煌。武汉大学校园一景结语武汉大学历史悠久,综合实力雄厚,在我国高教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武大化院人才流失严重,三位院士全部先后离世,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可谓损失惨重。不过,凭借着雄厚的人才储备和深厚的学科底蕴,相信不久武大化院就会再现辉煌!对此,你怎么看?祝愿武汉大学发展得越来越好!武汉大学校园一景
3月15日,武汉大学宁津生院士去世,这一噩耗传来,许多人都为之扼腕痛惜。而就在近一年时间内,武汉大学已经痛失了三名院士,这对于武汉大学和我国的科技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作为我国科研界的最高头衔,院士代表着一个科技领域的权威,他们往往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这些人虽然去世了,但是相信会有很多人继承他们的衣钵,为了我国的科研事业而奋斗不息。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三位院士,也可以让大家更好地去缅怀他们。查全性查全性院士于2019年8月1日北京时间5: 08在武汉因医疗无效去世,享年95岁。他作为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电化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都在从事电化学相关的研究和人员培训,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留学归来后,胸怀满腔抱负进入武汉大学进行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在当时艰苦的的条件下,他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多孔电极极化理论、电化学催化和光电化学催化、粉末微电极、各种电化学材料及其在化学电源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基于他在表面活性剂吸附定律、光电化学和电催化等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查全性先生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荣誉。查全性先生还积极倡导恢复高考,为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打开了继续深造的大门,因此还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卓仁禧2019年8月6日,卓仁禧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1953年从复旦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武汉大学任教。从一个助教一步步成为了武汉大学教授,并且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卓仁禧院士长期致力于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有机硅化学、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等方面尤有建树,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用于多种光学器件作为保护涂层,长期保持其晶莹透明,对于我国光学器件的研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0年代以来,他又系统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聚磷酸酯合成方法的研究中,发现新的溶液缩聚催化反应和脂肪酶催化含磷环状单体的开环聚合反应。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我国多个化学领域方面的难以攻克的点,并且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这对于查全兴院士是最好的肯定。宁津生宁津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遥感测绘科学家,于2020年3月15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宁津生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工程测量专业,并于同年9月进入武汉测绘学院工作,之后学校改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这些年,他从一个助教一步步上升,最后成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并于1988年成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水平得到学术界权威人士的认可。宁津生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方面的研究,致力于研制适合中国局部重力场结构的WDM地球重力场模型系列,获得当时中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和WDM94,广泛应用于测绘、空间技术、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使我国在这些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系列的重大科研成果也使他多次被国家进行奖励,足以看出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三位院士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要做的就是继承他们的衣钵,继续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努力向前、,不断探索。相信未来我国的科技事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向这些去世的院士致敬。
3月14日,ESI数据库更新了2019年3月最新ESI数据(数据统计覆盖时间为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这也是2019年第二期的ESI数据。据统计,全球共有6009家科研机构上榜。其中,武汉工程大学位列全国高校第176名,相较去年前进了30名,这是学校在ESI学科全球排名中的重大突破。ESI是世界普遍采用的科研表现评价工具,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是基于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目前,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其数据库以学科分门别类(共分22个学科),采集面覆盖全球几万乃至十几万家不同研究单位的学科。2018年9月14日,武汉工程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这是学校ESI学科全球排名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两学科步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在本次最新榜单中,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相较去年分别上升18名、26名,进步明显。近年来,武汉工程大学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高水平论文数量持续稳步增长。这项重大成就的取得,是学校坚定不移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为学校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校将按照"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全面开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欢迎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武汉工程大学招办"并积极留言互动,我们将会全程陪伴考生的备考和报考过程,为考生服务!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武汉工程大学官微、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