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外学术情报“、浙大学报英文版、EarthSurfaceProcesses最近,受疫情影响,很多等待毕业的同学可能都面临在家无法参与答辩、顺利按时毕业的问题。没想到,位于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为一名在中国武汉的博士女生来了个硬核操作,直接让其利用Skype远程视频答辩。结果,该女生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远程答辩获博士学位女生名为曹文芳,是帕多瓦大学位土地、环境与农林系的一名博士生。由于近期爆发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 Virus)的影响,身在武汉的她无法返校如期参加学校的博士学位论文现场答辩。学校了解到她的这一困难,为其开了线上视频答辩的绿灯。曹文芳在视频中,对其以“量化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进行了报告和答辩,结果顺利通过,并收获了教授们的好评。曹文芳的博士论文主题为“量化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通过使用遥感大数据量化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貌的影响;目的是在统计的基础上证明自新石器时代革命开始以来人类活动如何造成了我们地球的明显的(不可逆转的)领土和结构变化,从而进一步论证人类作为一个新的力量在塑造和改变地形地貌,为“人类世”提供了有力可靠的依据。曹文芳在博士期间,分别在“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JCR, Q1, IF4.3), “Environmental Research” (JCR, Q1, IF5.1), and “Progress i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Scopus, Q1, IF2.8) 等期刊发表3篇论文,并在《Encyclopedia of the Anthropocene》(Della Sala and Goldstein (Eds.), Elsevier)一书中撰写关于人类地貌的章节。曹文芳的个人简历显示,她本科毕业于位于武汉某高校,硕士毕业于贵州某高校。2016年硕士毕业后,前往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发表的期刊论文:口头报告论文墙报曹文芳的博士导师Paolo Tarolli教授说:“曹文芳是我最聪明的学生之一,她的能量,热情以及最重要的是她的好奇心将永远伴随着我。我很荣幸在博士期间的这段旅程中为她提供了支持。我仍然记得我们在为新生博士生举行的欢迎日会议上,她来到我身边,问我研究的主要主题是什么,我回答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量化。“她说:“这很有趣。我和你们有不同的背景,我学的是经济学。也许我可以从人类经济发展这个角度提供不同的观点来充实这个研究。这个时刻是一切的开始。博士这一旅程也有很多困难和失落的时刻,但我很高兴它以最佳结果结束"。帕多瓦大学的校长罗萨里奥·里祖托教授(Rosario Rizzuto)说:“这是充满希望和毅力的表现,帕多瓦大学及整个社会都对我们的博士生都表示赞赏。尽管客观上困难重重,但曹文芳博士向我们展示了知识是如何无限的,如何克服任何障碍”。最后,Rosario Rizzuto 教授表示:帕多瓦大学与中国人民同在,我们学术界随时准备提供一切帮助,团结一致,应对全球化的紧急医疗事件。据称,曹文芳通过在线远程视频获得博士论文的这一方式,在历史上都是头一回发生。即便是国外一些线上的part time博士项目,答辩也都要求现场完成。因此,这一新闻得到大量媒体报道。帕多瓦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顶级大学之一,建于1222年,是世界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在意大利高校及研究机构国家评估署(ANVUR)至今发布两份报告中,连续被评为“拥有最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大学”;大学学术文章引用量在欧洲顶级大学中位居的前10%。在2020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帕多瓦大学位列意大利第1位,欧洲第45位,世界第116位。
由于疫情的影响,当很多毕业生都在担心自己能否如期毕业以及毕业论文答辩的事情时,这位武汉女生火了。她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只能在家准备毕业论文,但是她在外国读博士,也就意味着如果她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那她可能无法得到博士毕业证。但是还好,她所就读的这所学校理解了她现在的处境并给她开了个“后门”,就是让她在家中答辩。没想到,她居然轻而易举完成答辩还让导师大开眼界,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她!她就是曹文芳,她从小就勤于思考,特别喜欢做试验,后来高考成绩优异考入了武汉的一所高校,四年之后她又成功考上了贵州的研究生,再后来因为她的求学心切以及她自己不断的努力,成功进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博士期间主要是在经济学研究方向,于是在问了自己导师的研究方向后,她毅然决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起和导师研究更有意义的课题。她的导师这样评价她:曹文芳是我最聪明的学生之一,她的能量,热情以及最重要的是她的好奇心将永远伴随着我。想必,她如此优秀,她的导师一定以她为荣吧!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国外的博士学位有多难得到?首先你得在某一特定学科取得优异成绩并对该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才可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而且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和国内不一样,根据“获得博士学位调查”的数据,平均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个人完成学业所需时间大概是五六年,而且为了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学生必须提交并成功答辩一篇原创的学术论文,该论文必须受到学位论文委员会的批准。大家可能难以想象这是个什么难度,先别说博士论文了,就连研究生论文或者本科生毕业论文你都难写得出来,而且很多国外学子都败在了毕业论文上,因为这种高水平的文章实在实在太难了以至于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想想我们本科毕业写的那个论文跟人家比简直太鸡肋了但是我们居然还会觉得很难,所以曹文芳真的是个大牛!那么她所就读的学校帕多瓦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它位于欧洲意大利,它在欧洲所有大学中排名第三,在世界排名51~75名,就连伽利略都曾经在这所学校搞过研究。该学校的王牌专业主要是医学、天文学和哲学。它临近水城威尼斯而且地处大学城所以交通也非常便利,要想进这个学校,首先就得学好意大利语其次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而且这所大学的毕业率低至20%,主要一部分原因就是毕业论文不通过!所以我已经难以想象曹文芳到底有多厉害了。你对这位名副其实的大学霸怎么看?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近日位于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为一名困在武汉的女博士来了个硬核操作直接让其利用远程视频答辩结果该女生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女生名为曹文芳,在帕多瓦大学攻读土地环境资源与卫生学院的博士学位。由于近期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身在武汉的她无法返校如期参加学校的博士学位论文现场答辩。学校了解到她的这一困难后,为其开了线上视频答辩的绿灯。曹文芳在视频中,对其以“量化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进行了报告和答辩,结果顺利通过,并收获了教授们的好评。通过在线远程视频答辩的方式,在历史上是头一回发生。因此,这一新闻得到大量媒体报道。帕多瓦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顶级大学之一,建于1222年,是世界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在2020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帕多瓦大学位列意大利第1位,欧洲第45位,世界第116位。来源:中外学术情报、澎湃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编辑删除
一说到留学生,作为本地学生你首先想到的是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大多国外来的留学生都不认真学习,这不,最近武汉大学就对这些学生出手了。一次性清退92名国际留学生,理由为限期未注册、未请假不参加教学活动,对于武汉大学这次的处理方式,可以说得到了众多的本地学生的支持,因为武汉的很多学生对于这些留学生的行为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不满了,其中最不满的则是这些留学生的一些炫耀行为。校园内摩托轰鸣,深夜飙车、唱歌……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很多留学生群体中发生的也不是一起两起,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不了了之,比如说曾经16年的时候武汉大学就发生了一件事。因为留学生摩托车轰鸣,不满之下的本地学生在16年5月6号凌晨的时候和留学生杠上,最后演变成武汉大学学生与留学生群架事件,这件事也被称为武汉大学5.6事件。虽然说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兼容并蓄,但有的时候门槛还是要有的,对于留学生,我们不反对外国学生,但前提是人家是英才,特别是那种顶尖的人才。这些人才有引进的价值,像那些捞什子汉语博士连汉语都不会讲的学生,你说这种人引进来干嘛是不是?
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是根据《禁止化学武器公约》1997年建立,意在消灭化学武器,使用、生产、存储、发展化学武器都是被禁止的。在今年7月至9月,联合国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培训在荷兰海牙举行。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界、学校科研单位和政府机构派出代表参与此次培训,其中有一位来自武汉的高校教师成为我国选派的唯一代表,他就是来自武汉工程大学的吴华东博士。吴华东,博士,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能源化工,化学工艺,石油化工及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来湖北省的化工厂核查时,在郭嘉教授的引荐下,工厂邀请了吴华东担任顾问,由此他与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结缘,加入其中。得知这次培训机会后,吴华东积极递交了申请,经过层层考察和测试,最终顺利参选,成为了我国选派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此次国际培训。看似顺利的过程归功于吴华东在考察中所展现的高水准的专业水平,归功于这些年来他致力于化学方面的深入研习,不辍研究、不断成长。在机会来临时,他才能以准备好的姿态去迎接挑战,把握机会。此次的培训活动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产生了共鸣的学术火花。吴华东印象最深刻的是上课培训的氛围,大家围成环形,指导老师坐在中间,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一起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认真聆听每个人的发言,积极做出自己相应的思考与反馈,并向大家分享了他的看法与意见。他坦言,自己享受这样的学术氛围,对如此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更是倍加珍惜,每一秒都不舍得放过。"那个工厂里面比实际工厂小比实验室工厂大,两层楼结构,空间很大,各种硬件设施很完善。与实际工厂一致,培训人员一起模拟工厂运行,各个部门分工合作,共同经营工厂。"在提及工厂时,吴华东侃侃而谈,对细节之处更是描述详细,这一切仿佛牢牢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诚然可见,在这次学习中,每一秒他都拿出了一百分的状态来度过,在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时刻都高度集中,认真且充实。在培训中,来自萨里大学、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欧洲化学制品局、荷兰海关以及鹿特丹市和鹿特丹港的领导和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和讲解。在此次培训后,吴华东感觉自己进一步丰富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理论知识,加深了对公约及OPCW的了解,对很多知识都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看法。作为此次联合国舞台上的唯一中国面孔,吴华东的成功经历基于自己扎扎实实的学术功底,更源于他对科研如赤子一般的热忱与坚持。至今,他在所研究的脱硫方面,已经获得了一个省部级科研进步三等奖,申请到了一项国家基金,并且他不断坚持发表论文,到现在已经有十几篇的成果。在谈及这些荣誉,吴华东只是简略提及,他笑着表示,过往的成果已然过去,时代飞速发展,下一秒又是全新的世界、全新的自己,沉溺于过往只会被时代抛弃,他仍然在往更深层次的方面行进。如今的吴华东依旧在实验室里认认真真地做着研究,严谨而沉静。他表示,以前的成功不过是为以后奠定了更高的基础,促使自己往后的人生更加努力。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武汉工程大学新闻中心
图为阮延俊与他的古琴 张畅 摄中新网武汉1月5日电 题:一位越南博士的武汉“琴缘”作者 武一力“70后”阮延俊家中珍藏着多把自斫古琴,他把它们视为“知音”。而武汉素称知音文化之城,今年是他扎根武汉的第16个年头。阮延俊来自越南广治省。2005年来武汉求学,博士毕业后,他在武汉东湖之畔的大李村租下一套工作室,取名“南天坊”,专门教人弹奏古琴。图为阮延俊与他的古琴 张畅 摄记者5日走进“南天坊”看到,该工作室内各式各样的古琴依次排开,墙壁上平铺着古琴特有的“简字谱”。屋内有琴棋书画,屋外是梅兰竹菊,充满古风古韵。阮延俊身着一袭布衣,端坐在古琴前,轻抚慢挑,一曲《梅花三弄》从指间缓缓流出,琴声泠泠,音色匀润古劲。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图为阮延俊正在弹奏古琴 张畅 摄在阮延俊看来,自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我的爷爷是一位越南的私塾老师,他经常教我写汉字。越南电视里也常常播放《六指琴魔》《英雄》等影视剧,我十分痴迷里面的古琴音乐。”2009年,阮延俊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参加《汉语桥》节目展示才艺,开始学习古琴,“当我真正触碰到古琴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是我一辈子要玩的乐器。”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但仍较“冷门”,如何把这门古老的高雅艺术传承下来?阮延俊暗下决心,苦练琴艺。越南小伙和中国传统乐器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吸引了不少热爱音乐的人前来工作室参观、拜访,他的学生越来越多。“希望更多人热爱古琴艺术。”阮延俊表示。图为阮延俊正在制作古琴 张畅 摄“善弹者善斫。”阮延俊介绍,不仅是奏古琴,斫古琴也是琴人需掌握的一门手艺。为了保障古琴的音质,阮延俊采用古法斫琴,自学制琴技法。“这是一种沿用唐代时期古琴的纯手工制作的技艺,分为木胚、灰胎、面漆三大步,每张古琴需经过选料、定式、造型、槽腹、辨音、微调、定音、合琴、配件、靠木漆、裹夏布等传统步骤,工序超过200道,制作一把琴要花两三年的时间。”他介绍。除了斫琴、给学生上课外,阮延俊会在天气好的清晨背上古琴,到东湖磨山朱碑亭弹琴,享受湖光山色,恬静悠然。阮延俊说,武汉是知音故里,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抚琴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这里,而他的“知音”,便是古琴。图为阮延俊正在制作古琴 张畅 摄阮延俊介绍,在他的越南家乡,古琴基地建设正在筹划之中。“我要把古琴带回越南,同时也愿将斫琴经验传授出去,让技艺传承下去。”他说。(完)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20日讯(记者徐佳)“我在武汉待了8年,从国外旅游回武汉,就像回到了家。”29岁的阿尔及利亚人伊蔓目前在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读博。从小对语言感兴趣的她,会说六种语言:阿拉伯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和汉语。武汉近几年的变化让她感叹:“看到城市快速发展,看到周边中国朋友的拼搏努力,自己倘若不拼很快就会掉队。”说起与中国的缘分,伊蔓说要感谢一位徐老师。她介绍,徐老师是在阿尔及利亚定居的中国人,打她记事起,两家关系就很好。“每年中国春节,徐老师就会邀请我们去他家过节,他还教我包饺子,特别热闹。”伊蔓的妈妈在阿尔及利亚开了一家工厂,制作塑料保鲜膜,制作薄膜的机器就是“Made in China”。伊蔓说:“通过徐老师,妈妈才知道中国有物美价廉的生产机器,同样效能的机器,从欧洲购买的价格是从中国购买的3倍。”伊蔓在看长江日报军运会英文版官方会刊 记者吴天琦 摄也是听了徐老师的建议,伊蔓在高中毕业后,踏上了来中国的求学路。从预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最后到现在的博士,她花了8年时间。伊蔓一路拿着全额奖学金,不仅熟练掌握了六种语言,也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2011年,伊蔓的预科在华师就读,如今再去到广埠屯附近,她只有一个字表达心情:“哇!”曾经从广埠屯到光谷只能坐公交车,堵车的话需要1个多小时,现在地铁12分钟畅达。说起中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伊蔓认为这与勤劳努力的中国人民分不开。谈起中国人的品质,她首先想到的词就是“拼搏”,受到这股拼搏精神的感召,伊蔓也在严格要求自己。她说:“我每天觉得时间不够用,中文的词汇太多,我早上5点就会起床阅读,现在已养成了习惯。”【编辑:付豪】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6日讯(记者郭佳 通讯员文昌植)8月25日晚高峰,在日本留学回国参加考试的唐果,来到地铁中山公园站参与志愿服务,这位曾在武汉地铁做志愿服务四年半的准医学博士称,两年未见的武汉地铁让人刮目相看。25日下午5时30分,唐果到地铁中山公园站做志愿服务。引导乘客去各个出入口,他依旧轻车熟路。今年26岁的唐果,2012年入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个学期快结束时,武汉迎来了首条地下通行的地铁——2号线。作为一名来自上海的学生,他对地铁并不陌生,武汉地铁开通后,他参与了地铁志愿服务,希望能帮助市民快速安全搭乘地铁。“当时大一,我们在本校上学,志愿服务地点以光谷广场站为主。”唐果回忆说,那时光谷广场站售票点常常排起长队,有些出入口人满为患,有些又几乎没有人,他们这些志愿者教大家购票,引导人流去人少的出入口,两个多小时志愿服务下来,往往口干舌燥,精疲力尽。2013年秋季开始,唐果到汉口的医学院上课,他的志愿服务也跟着转战汉口。中山公园站、循礼门站是他在后来四年大学生活中,常去做志愿服务的站点。直到2017年本科毕业,他前往日本留学,才暂时告别武汉地铁。25日晚上,回武汉参加考试的唐果来到地铁中山公园站,和伙伴们一起参加志愿服务。一场志愿服务下来,唐果感觉地铁现代化程度和2017年离开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扫码过闸、扫码购票都很熟练,整体进站速度都很快了。”他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购票机前排队的人,现在少了很多。唐果认为,这得益于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地铁线网的密集。“因为地铁,大家的生活工作娱乐圈不再局限于某一处,以往周末大家可能都往中山公园、武广商圈汇集,但现在地铁线路达到了11条,大家选择的去处多了,中山公园站的人流就没有以前那么多,加上大家对地铁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整体秩序也好了很多。”唐果称,这次的志愿服务感觉有些“寂寞”,向他求助和需要他帮助的乘客并不多。“看到武汉地铁这样的变化,我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希望我的第二故乡越来越好。”唐果说。【见习编辑:戴容】
留学生在学历深造的过程中,从国内的顶尖大学来到国外的顶尖专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如果选择读博,通常会选择国外的大学继续深造。但是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王延轶的学历背景,与大部分留学生的发展之路不同,而且前后求学的层次让许多人费解。她从北京大学获得生命科学专业领域的本科学位之后,前往丈夫舒红兵任教过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攻读免疫学专业领域的硕士学位。从留学生深造的一般规律来看,王延轶获得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之后,应该可以留在国外的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她之后的选择似乎带有更加明显的求学目标,于是主动放弃了留学生的前途。王延轶在科罗拉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并没有继续在国外的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是来到丈夫舒红兵担任院长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微生物学专业领域的博士学位。而她在之后的求学之路和职务提升道路上,可以用“顺风顺水”四个字来形容。在武汉大学攻读微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前,王延轶提前一年成为武汉大学的讲师。也就是说,王延轶可以在武汉大学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担任武汉大学的老师,可谓工作和学习两不误,让诸多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羡慕。同时,作为当时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舒红兵教授的妻子,王延轶在科研成果方面也比较出色。根据王延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简历资料来看,她在博士求学阶段,已经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但是在多篇SCI论文之中的作者排序为第11作者,暂且不知是巧合,还是科研团队的安排便是如此。而在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王延轶的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了优秀的评价,并在毕业后不久,成为武汉大学的副教授。从武汉大学讲师到武汉大学的副教授,王延轶用了6年左右的时间。从副教授到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所长,王延轶同样用了6年左右的时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王延轶实现了一个留学生到顶尖科研单位学者的跨越。但是在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王延轶陷入“双黄连”的争议漩涡之后,人们纷纷开始质疑王延轶的发展之路,与丈夫舒红兵存在一定的关系,甚至质疑王延轶是否有真才实学担任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所长。在没有直接根据的情况下,对于这些争论的问题,我们还不能进行深入讨论,需要到等待时间给出答案。尽管如此,细心网友查看王延轶发表的SCI论文,有多篇论文是舒红兵和她一起发表的科研成果。在王延轶的代表成果之中,一篇发表在Cell子刊上的SCI论文,出自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舒红兵院士研究组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领域的研究成果,其第一作者是舒红兵的博士学生周倩,而王延轶和舒红兵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虽然博士生导师和学生一起发表论文,在国内学术界是常见的现象,但是王延轶与舒红兵多次一同发表SCI论文,而且两人的学术地位从一开始就存在悬殊的差距,难免会让人议论。通过王延轶的求学经历和后来遭遇的争议,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的人应当明白一个道理:通往学术成就的路需要跋涉的人凭借真才实学踏实前行,想要依靠关系走上成功的捷径,往往会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因为经受不住考验而失去人生的光环。
《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JACS)是化学领域里国际上最权威的研究型学术期刊,很多业内人士称——那是每个化学人梦寐以求的能发一篇论文的地方,可以说是材料与化学类杂志的龙头。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朱园园博士、化工与制药学院古双喜博士分别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Lin Pu教授(通讯作者)合作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标题为《Free Amino Acid Recognition: A Bisbinaphthyl-Based Fluorescent Probe with High Enantioselectivity》的高水平研究论文。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为第一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为通讯单位。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之一。作为生命活动的基础大分子,如蛋白质,糖,氨基酸和酶等都是具有手性的。在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均与手性识别有关。手性化合物的制备与快速分析引起了化学家的普遍重视。近年来,手性荧光识别技术由于高灵敏性、多重信号模式、实时性和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有望突破高通量手性识别分析技术的瓶颈。天然存在的氨基酸可作为不对称合成与催化的手性源、多种功能有机材料的合成前体,以及食品(或饲料)添加剂等,因而氨基酸的手性识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古双喜、朱园园博士团队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Lin Pu教授一起合作,设计合成了多个结构全新的手性荧光分子探针,并发现其中一个分子探针对多种手性氨基酸均有史无前例的高识别能力,它将对映选择性荧光增强比(ef值)这一关键指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该荧光探针能用于结构多样的手性氨基酸的光学纯度测定。这篇论文的发表,实现了武汉工程大学以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在JACS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零突破,也标志着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化工与制药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上迈上新台阶。此前,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这也是学校ESI学科全球排名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武汉工程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步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以上重大成就的取得,是武汉工程大学坚定不移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也为武汉工程大学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校将按照“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全面开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武汉工程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