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号上午,法商学院在四教多功能报告厅隆重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入学教育报告会。师生满座的报告厅洋溢着青春的朝气,276名本科生、151名研究生新生满怀喜悦,从这里开启人生新篇章。法商学院党委书记、校党委组织部部长李志旭,院长金明浩,原党委副书记严敏,副院长黄艳,院长助理付书科,学院各教研室、中心主任、教师代表,全体辅导员出席典礼。开学典礼由院党委副书记严敏主持。开学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全体师生奏唱国歌。院党委书记李志旭为新生致辞。他代表全院师生,热烈欢迎新同学成为法商新主人;他深情地讲述了法商学院的办学历史和成绩,以法商学子的抗疫事迹勉励新生立报国之志、修立身之德、炼强国之才、挥奋进之笔,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现场掌声雷动,气氛热烈。2007级法学专业杰出校友,广东渊海律师事务所创办人袁盼盼寄语新生做积极进取、独立思考、爱好运动的大学生,勉励新生做青春励志、报效祖国的新时代青年。典礼上,法商学院领导班子为新生代表赠送校徽,勉励同学们传承工大精神,“格物明理、致知笃行”。19级经济学CFA专业学生姚文琳、2020级经贸类学生崔芃凡分别代表在校学生和新生代表发言。典礼在《武汉工程大学之歌》美妙的旋律中落下帷幕,正如歌词中所述,工程大学是追求特色的沃土、是塑造英才的摇篮,也衷心地祝愿全体2020级新生在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学有所成,心想事成,为自己的青春年华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新一届的“法商人”。典礼之后,法商学院院长金明浩为全体新生作《法商学院概况与院训解读》入学教育报告。金明浩从学院概况、办学优势、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和学生特色活动、校训院训解读等六个方面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他勉励同学们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志存高远,奋发图强,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照亮前程,用辛勤和汗水谱写人生新篇章。9月24日下午,学院分别在1202和1207教室召开新生专业介绍报告会。介绍法学类和经贸类专业的特点与发展前景,增强专业认同,有利于引导同学们科学规划学习学涯,进一步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同学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高考因为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节奏延期一个月的高考如今已近在咫尺备考的时光如此漫长终于,就要到达胜利的彼岸我知道你一定很辛苦口罩与静闭相伴汗水与争分相随多少个夜晚挑灯夜读起早贪黑,经历各种周考月考但我知道,正是这些痛苦和磨炼将这一届的你们塑造的与众不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日复一日的积累你们即将成为腹载五车的蓬勃少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乘长风挂云帆在接下来的挑战中我们期待着你名扬四海通宵达旦的艰苦学习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韦编三绝的你们终会迎来属于你们的光明数个日子的汗水溪流飞淌血泪交织融合书通二酉,身经百战的你们即将收获属于你们的胜利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熬过这黎明前最黑的夜我带你看工大四季最美的景愿你们一飞冲天,金榜题名高考近在咫尺你与向往的名校也越来越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与你同高中的学长学姐们今年又考去了哪里法商学院2020年升学光荣榜愿你们一路披荆斩棘心有所愿无所不成今年九月我们在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等你!延伸阅读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拥有3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作基地"和"湖北省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近五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10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科基金2项,教育部、湖北省、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湖北省教育厅等其他科研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项目进账150万元。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青春"比赛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1项;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2016-2018年获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国团体二等奖。2019年获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国团体一等奖1项,团体二等奖1项,学生个人获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7项。学生获4项国家级和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2019年学院团队获全国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第一届"融仕国际杯"全国CFA金融投资分析大赛优胜奖、第二届"融仕国际杯"全国CFA金融投资分析大赛一等奖。2019年,学院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强国一代新青年"荣誉称号。此外,学院还获得省级"挑战杯"等奖励25项,校级"挑战杯"等奖励47项。法学专业学生司法考试报考通过率高达55.36%,专业通过率高达38.7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出国和高端就业率高达31%。文章部分素材来自:武汉工程大学招生办公室、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
毕业生考研升学率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享有“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美誉的武汉工程大学树立“全面成长,追求卓越”的培养理念,不断深化以“三实一创”(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核心的“两型两化”(创新型、复合型、工程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本科生考研率稳定在23%以上。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下这些来自武汉工程大学的考研“女神”!1.余文君——成功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余文君,来自武汉工程大学14级法学一班,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成功以五百分以上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以417分的高分成功通过了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在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成功地考入了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继续深造。在大学期间、获得下列荣誉: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特等奖学金、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综合奖学金、武汉工程大学校级“优秀班干部”、武汉工程大学校级“三好学生”、武汉工程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武汉工程大学“十大就业形象大使”、百生讲坛之红安社会实践团“优秀团队奖”、法商学院“团员风采大赛”二等奖。2.钟云彩——考取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钟云彩,来自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02班,考取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奖项证书有:英语六级证书,中级软件设计师证书,“API使用协议挖掘之程序动态插桩”的软件著作权,证券从业资格证 ;2014-2017三好学生;2014-2015国家励志奖学金;2015-2016一等奖学金;2015-2016优秀班干部;2015-2017优秀共青团员;2016-2017国家励志奖学金;2016-2017一等奖学金;2016-2017挑战杯一等奖等等。3.曾紫薇——成功考取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曾紫薇,来自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成功考取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努力,学习成绩优异,排名一直都是专业前几名,曾获得湖北省第21届翻译大赛三等奖,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得校一等综合奖学金,获得校优秀班干部、校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4.李思越——考取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思越,来自武汉工程大学2014级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01班,在班里担任班长一职。她在课余时间还报名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财政学双学位并修满了学分,拿到了双学位。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大学四年无挂科现象,前七学期平均成绩绩点为3.63。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另外,在大二、大三曾多次获得优秀共青团干部和校级三好学生称号。大学毕业后,她考取了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今年9月份已正式入学。5.肖文雅——考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肖文雅,成功考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她在大学期间获奖颇丰,学术方面主要有两次国家奖学金、两次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非英语专业二等奖、第八届材料创新设计与设想征文二等奖、武汉工程大学程序设计大赛二等奖、武汉工程大学物理竞赛二等奖等。在实习方面,她除了参加过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材料工程的实习外,还在工商银行国际贸易部门、武汉芯动科技公司的产品检测部门和营销部门做过实习。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心态和复习方法都非常重要。距离2019年考研还有最后一个月,希望以上这些武汉工程大学的考研“女神”能够带给你力量和方向。最后祝各位考生都能金榜题名,加油!欢迎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武汉工程大学招办”并积极留言互动,我们将会全程陪伴考生的备考和报考过程,为考生服务!(文章部分来源:武汉工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新京报讯(记者 吴荣奎 李一凡 实习生 曹梦怡)2018年研招复试中,湖北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张媛媛,违规向多名考官打招呼要求关照两名考生,并违规修改二人试卷答案、分数,于去年11月被撤职、降级处分。不过,今日(1月15日),该院多名教师向新京报记者称,张媛媛目前仍为该院研究生导师。该院一副院长昨日质疑称,这和相关文件不符,处罚太轻。据新京报此前报道,2018年11月14日、19日,武汉工程大学先后发布《关于给予张媛媛撤职处分的决定》和《关于给予张媛媛降低专业技术等级处分的决定》。文件显示:张媛媛在外语学院2018年研究生招生复试期间,违规向多名考官打招呼要求关照两名考生,还违规修改二人试卷答案和分数,决定给予张媛媛撤职处分以及降低岗位等级处分。武汉工程大学处分张媛媛的文件。受访者供图副院长:院长违规处罚轻 仍任硕导1月14日,该校外语学院一赵姓副院长向新京报记者称,张媛媛仍是该学院老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表示,张媛媛在复试前发短信让其他老师关照那两名考生,但可能成绩还是不行,后来“直接改笔试分数,用黑笔改答案,用红笔改分数。”2018年研招复试中,张媛媛违规修改试卷答案、分数。受访者供图赵副院长称,被关照的两名考生系两名校领导的关系,张媛媛曾发短信称“校领导关系关照的”。其称,当时他曾劝张媛媛不能这么做,遭到无视后,便向有关领导反映。上述受访者向新京报记者补充道,他向相关部门举报后,遭到校领导和张媛媛家属等人的威胁,“多次传话进行威胁,要我小心一点”。赵副院长还称,到目前为止,学校的处理还不到位,“张媛媛现在还占据着一个办公室,现在还是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这与学校内部文件或教育部文件都非常不符。他认为,学校应该依法依规及时处理,给社会一个交代,给他人一个警醒。此前,该校党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曾证实该处罚文件属实,两名通过改分进入该校读研的学生,已在2018年9月被学校“劝退”。校纪委:未有更进一步处理措施1月15日,该校外语学院官网“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一栏中,新京报记者看到,张媛媛仍然在列。知情教师胡力(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张媛媛受到处分后,她享受的任何方面的待遇都没有受到影响,学校很多老师对此极其不满。他认为,“应该从重从快处理。”另一名知情教师王梅(化名)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张媛媛还在教师岗位,仍是硕士研究生导师。1月15日晚,张媛媛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自己仍然是该校教师。针对同事的质疑,其称“并不了解”。1月15日,该校纪委方面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张媛媛此前已被撤职和降低岗位等级,但未有更进一步的处理措施。武汉工程大学纪委书记徐慢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省纪委已经做过调查,学校主要按照省纪委的意见办事。他承认,张媛媛现在仍是该校老师,“如果张媛媛的行为违反了师德,肯定要从重处理,但要先认定她的行为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新京报记者 吴荣奎 李一凡 实习生 曹梦怡 编辑 白馗 校对 危卓
武汉工程大学处分张媛媛的文件 受访者 供图因向多名考官打招呼要求关照两名考生,以及违规修改这两名考生的试卷答案和分数,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张媛媛被撤职,其专业技术等级由四级降为五级,即教授降为副教授。11月14日、19日,武汉工程大学先后发布《关于给予张媛媛撤职处分的决定》和《关于给予张媛媛降低专业技术等级处分的决定》。11月21日,该校党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证实上述文件属实,两名通过改分进入该校读研的学生,已在9月被学校“劝退”。根据公开资料,1973年出生的张媛媛历任武汉工程大学外语系教师、教研室副主任、商务英语教研室主任,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任外语学院副院长,后担任该学院院长一职。澎湃新闻注意到,该院官网“现任领导”一栏已无张媛媛信息,“院长”空缺。院长打招呼、改分数,两学生被录取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老师武程(化名)告诉澎湃新闻,张媛媛的违规行为发生在外语学院2018年3月底举行的研究生复试中。湖北省纪委监委7月介入调查后,证实张媛媛存在违规行为,建议学校予以处理。上述两份文件中均称,张媛媛在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2018年研究生复试工作中担任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复试期间,其“违规向多名考官打招呼要求关照考生曹某某、胡某,以及违规修改二人试卷答案和分数”。11月20日,该学院一名参与此次研究生复试工作的老师告诉澎湃新闻,3月27日复试当天,自己确实收到张媛媛短信,“说是要关照一下(考生)”。“不止我一个,大家(其他考官)都收到了,这个省纪委作过调查。”该老师称,对张媛媛“打招呼”一事颇为惊讶,“没想到(会有这种事)”。澎湃新闻获得的短信截图显示,张媛媛在3月27日上午11时左右发出短信中列出多名考生姓名,并称“麻烦照顾”。武程介绍,3月28日,外语学院研究生复试成绩“出炉”。澎湃新闻获得的此次复试原始成绩单显示,曹某某复试成绩为:英语笔译86分、口语15.33分、听力11.5分,综合素质面试43.2分,复试总分为76.378,同初试成绩计算后,最终总分为73.0334,在全日制考生中排名第32位。胡某在复试中的成绩则为:英语笔译86分、口语16.67分、听力为22分,综合素质面试41.2分,复试总分为82.682分,同初试成绩计算后得出总分为73.6646,在全日制考生中排在31位。据武程称,该院2018年原本计划招收23名全日制翻译硕士,而参加该院全日制硕士复试的考生共有45人,其中包括13名第一志愿上线考生及32名调剂考生。“曹某某及胡某均是报考了其他高校,未被录取,调剂到了我们学校。”武程称,根据成绩,曹、胡二人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录取。多名知情老师向澎湃新闻透露,3月30日下午,张媛媛对曹、胡二人试卷中的部分答案及分数进行了修改。澎湃新闻获得的试卷原件照片显示,两人试卷中选择题、英译汉等题目的部分答案有涂改痕迹,分数也有涂改。根据该校4月8日在其官网上公示的成绩,曹、胡二人英语笔译成绩相较“最初版本”均提高了5分,此外,曹某某听力成绩由11.5分改为24.5分,胡某听力成绩由22分增至25.5分。这些变化使二人成绩排名提前:曹某某升到了第13位,而胡某则名列第21位,两人均在“23个录取名额”之内。涉事老师被撤职,学生被“劝退”武程提及,因为曹、胡二人名次被违规提前,导致其他本该有希望进入该校读研的考生“落榜”,甚至有人“哭着走的”。另有老师称,尽管“受到影响的考生最终调剂到了其他高校”,但“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是其第一志愿”,结果并不理想。该老师告诉澎湃新闻,今秋开学以后,老师们均表态不愿意担任曹、胡二人导师,甚至有人拒绝上课,最终两人退学。对此,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11月21日向澎湃新闻证实,上述两名通过改分进入外语学院读研的学生,在9月中旬被学校“劝退”。“发生这样的事以后,学校非常重视,及时向上级报告,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11月21日,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根据上述11月14日、11月19日接连发布的两份文件,目前对于张媛媛的处分有两项,一是撤职,二是降低岗位等级,即由专业技术四级降为五级,处分期均为24个月。澎湃新闻注意到,该院官网“现任领导”一栏已无张媛媛信息,“院长”空缺。该校多名老师称,张媛媛目前仍在学院担任教职,且有相关学术头衔。对此,上述负责人回应称,对于张媛媛的处理,相关文件中已“非常明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近期,武汉工程大学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部署要求,充分开展学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相结合,深挖各学科各领域的先进典型,涌现出了一大批教书育人、匠心筑梦的"四好老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位——1.闫福安闫福安,武汉工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工艺学科学术带头人。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评审专家、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水性技术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涂料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涂料科技学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涂料》《涂料技术与文摘》《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精细化工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纵、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2项,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二)。2012年,中国涂料涂装专业委员会授予其"推动中国水性化进步十大技术专家"称号;2018年,中国水性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授予其"行业导师"称号;2019年3月,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授予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涂料行业科技发展推动者"称号。多次受邀为行业学术会议主席、做主题报告或为技术培训班授课,为行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与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杨红杨红,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特种设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工装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他聚焦行业热点,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围绕新型高效过程装备、机械设备智能监控等研究方向,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0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获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先后主持省级教研项目3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杨红老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育人成绩显著,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2019年被评为"武汉工程大学十佳师德标兵"。3.陈相柏陈相柏,武汉工程大学理学院副院长,特聘学者。2004年毕业于美国爱达荷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担任助理教授,韩国建国大学担任副教授。2013年来武汉工程大学工作,从事实验物理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拉曼光谱及应用、磁振子学、光电子纳米材料与器件和自旋翻转与自旋波,光学光谱技术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韩国国家研究基金项目1项;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50篇,其中包括Phys.Rev. Lett.、Appl. Phys. Lett.、J.Raman Spectrosc.等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SCI引用800余次。4.别尽秋别尽秋,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师。她近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一线,致力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在培养一代代学生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成长为外语学院骨干教师,不论求学还是教学,她都将"滴水穿石"视为取得进步的制胜法宝。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别尽秋曾获工大"青年岗位能手""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工大好老师"称号。在校级、省级教学比赛中获优异成绩,曾获湖北省大学英语教学比赛省一等奖、武汉工程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曾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地区决赛二等奖等。5.江吉周江吉周,武汉工程大学2005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2009级无机化学硕士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2018年以"楚天学子"特聘教授身份引进武汉工程大学。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型微纳米材料、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分析、食品安全、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是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成员,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arbon、2D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0多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达240,影响因子5.0以上的论文20篇。现担任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CS Nano、Small、Carbon等国际知名SCI期刊的审稿专家。6.王娟王娟,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党支部书记。自2013年进入武汉工程大学执教以来,她醉心于公共经济学、财政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术科研领域,谦逊好学、敬业乐群,勇于学术创新。近年来,她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发表于SCI杂志1区的文章1篇,CSSCI文章5篇,核心刊物文章2篇。主持在研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省教育厅人文项目1项;主持并已结项的省部级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1项,校级及省厅重点研究基地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及部级项目2项。参与多次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年初,她以《"河长制"背景下流域水污染治理驱动机制及政策评估》为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7.付书科付书科,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副教授。担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国际区域科学协会(RSAI)会员,受聘为湖北智途北斗、山东兴盛矿业等公司顾问。从事资源环境经济、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创业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项目6项,厅局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6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4部,获评"工大好老师"、"工大优秀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百佳导师"、"优秀班主任"、"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8.马科马科,2009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武汉工程大学工作,先后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担任辅导员。2017年11月,学校成立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他积极响应学校调令,来到新学院参加新学院的各项筹建工作,并担任学院办公室主任。曾获新生军训优秀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十佳辅导员、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在学生工作中,他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学院办公室工作中,他服从指挥、克服困难、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深受同事和领导的认可。9.高家俊高家俊,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青年教师。2018年,荣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获批校长基金项目1项,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工领域Top期刊Fuel上发表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2019年,高家俊获得武汉工程大学"优秀青年"荣誉称号。10.袁华袁华,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化学基础课教学工作,也是学校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化学及实验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他先后获得武汉工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教学名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十佳师德标兵,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主编或参编相关教材5部,发表教研论文8篇,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等省级教学科研奖励6项,组织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学科竞赛等奖励40余项。今年教师节前夕,他荣获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一支粉笔,写尽古往今来;三尺讲台,培育满园桃李。在武汉工程大学,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好老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潜心治学、教书育人,用智慧笔端,点亮希望航标,用知识砖瓦,盖起人生大厦,用自己的青春,浇灌着莘莘学子的梦想。在这里,让我们对他们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武汉工程大学官微
武汉工程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国内知名高校之一,也是国内少数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目前,学校开设有不少在职研究生课程,这些供不同行业的人员报考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招生专业当前,武汉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的专业有: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光学工程、矿业工程等。相关专业主要侧重于工程机械方面,适合相关专业、行业的人员报考学习。报名条件眼下,武汉工程大学许多专业都是以同等学力申硕的方式招生,因此大家只有大专学历就可以报考,部分专业可能要求有本科学历。然后符合条件的人员,向院校提交的资料通过招生人员的审核,就可以进入课程班学习。学制学费武汉工程大学大多数课程的学习时间都是2年,学员需要在2年的时间里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在进入课程班学习前,需要缴纳1.8万元的学费。综合学习时长与学习费用,可以看到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培养方式就读武汉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相关课程,有两种上课方式,一是周末班,二是网络班。周末班就是周六日时间到学校参加课程学习,网络班则是可以通过网络来说学习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除了上课学习外,学员还要不定时复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力图使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获证书不论是以周末班的方式上课学习,还是以网络班的方式上课学习,学员都可以申请硕士学位。不过申请者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完成课程班的全部课程,并且修满学分,考试合格;二是有学士学位且满3年的时间。然后才有资格参加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以及之后的论文答辩。申硕考试是取得硕士学位证书的重要一环,考试由国家组织,申请者可以在每年的3月份报名,然后在5月份考试,7月底左右可查成绩。考试科目总共两门:外语和学科综合,单科成绩超过60分即为及格。然后通过申硕考试的学员再通过论文答辩,就可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在职研究生十所热门招生院校排行榜!
“当我找到女朋友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带给我的导师看看。”这是首都师范大学的2002届硕士毕业生温先生20年前的回忆。而当世界运转到2017年,温先生越来越不理解的就是如今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从“相爱”变成“相杀”的关系。当网络上开始充斥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狗血故事”,当媒体开始关注高校师生之间比“爱情还要复杂”的恩怨情仇,当一枚又一枚点名道姓的“自爆炸弹”进入公众视野,曾经“亦师亦父”“亲如一家”的师生关系仿佛成为老一代研究生们与90后、95后之间不可逾越的代沟。为何那些年“和平美好”的师生关系变成了这样?当“第二父母”变成“冷面老板”温先生研究生毕业已经15年了,当他回忆起当年与导师的点点滴滴时,眼神充满了温暖,言语之间流露出不尽的感激。“我们和老师带的博士生们一起,每周都要开一次主题会,先由一个学生就一个主题进行准备,讨论时为大家讲解,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温先生说,雷打不动的一周一次主题讨论,让他在研究生阶段进步很快。“她真的可以说是‘亦师亦母’。”温先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温先生在毕业找工作时,曾遇到不少麻烦,甚至已经签好合同了突然被告知不让再去上班。“那时候还是个学生,遇到这种事情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导师,第一时间给她打电话。她让我不要急,先去她家吃饭”。温先生说,那时候到老师家吃饭属于家常便饭。当曾经的“小鲜肉”们变成了“拿着保温瓶泡着枸杞”的中年男女后,他们对于导师和同门的真挚感情仍然延续着。直到现在,温先生和导师依旧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么多年有什么事情、取得什么成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告诉自己的老师。”温先生认为,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亲人般的温暖和凝聚力。而当中年人说起这些“鸡汤故事”,当下的研究生们总显得不能理解,甚至觉得“大人们太天真”了。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捷枚在2015年发布的名为《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调查与启示》的学术论文显示,在生活困难时,被调查研究生首先选择求助导师的仅占9%,远低于选择“父母”的51%和“朋友”的34%。刚刚从北京市某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徐英曾经历和目睹了一系列师生之间的“狗血剧”。研究生的3年,徐英几乎没有歇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因为自己要“帮老板干活儿”。“每天都是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我们所有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要参加导师的课题项目,有时为了观察一个实验结果,我需要一直等到半夜。”徐英表示,因为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毕业时她放弃了自己学习多年的专业知识,进入了一家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说起形同上下级的师生关系,徐英表示,“在理科类学校里,按职场作息‘打卡’帮导师干活儿是很常见的。我比较幸运,在为导师‘打工’3年后顺利毕业了,但是我周围还有同学因为没有帮导师完成项目,而影响毕业论文进度、被导师暂扣毕业证、延期毕业等情况发生,那样的师生关系可就是‘敌人’关系了。”从“定期见面”变成“形同路人”“这种关系是会传承的,包括我和我的同门师兄弟之间,都是非常亲密的。”1989年硕士毕业,曾经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尹先生已经离开北京生活了20多年。前几年,当尹先生的女儿考到北京上大学时,尹先生第一个想到的是带着妻女到导师家做客。于是,女儿报到时,多年没见的同门师兄弟一起帮忙搬东西、安排食宿。当见到导师时,尹先生也像当年汇报研究进展一样告诉导师,如今生活怎么样,女儿在哪上大学,未来有何规划,等等。“这些年因为工作太忙,我已经有很多年没见导师了,但是他告诉我,他和我在北京的同学们会好好照顾我的女儿。这让我特别感动。有他们在,我对女儿就放心了。”尹先生说。然而,这种关系真的可以传承吗?李捷枚的调查显示,在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度中,74%的被调查者认为师生关系“融洽”,26%的人对师生关系的状况不够满意。在与导师的学习指导方面,仅有70%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随时联系导师,有20%的研究生“很少与导师见面”。的确,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研二的吴优已经半年多没见过他的导师了。“她去国外做项目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师兄师姐们毕业答辩她也没有回来。”吴优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论文,如何写才能达到发表水平?如何找杂志发表?他有很多疑问却不知道找谁指导。“她说论文问题发邮件沟通,但是离得太远了,有时候邮件也不能及时回复,而且我在邮件中提的问题也没解答清楚,只让我去找相关文献。”用吴优的话说,现在就等着“自生自灭了”,几乎完全靠自己学习的方式他从研一就已经领教到了。“老师项目多,很少才能见到,只有在开题之前组会是两周一次,其他时候基本一学期见一次。开组会也都是在办公室,而且每次去见她都诚惶诚恐。”吴优的师兄张康说,研究生3年,和导师只吃过一次饭,就是开学刚选导师的时候,更别提去导师家里了。张康这样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介绍他的导师,她是“谜一样的存在”。来自西北某高校的2014级研究生王彬情况差不多。研究生3年来,他获得了“身心上的自由和学术上的悲哀”。几乎从来没有见过导师,因为他“太忙了,见他都要提前好久排队预约,也不一定能见到”。从开题到最终论文答辩,王彬的论文几乎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一次组会都没有开过,自己写完主动去找他或者发邮件给他,希望他能指导一下,但是也少有指导意见。”王彬说,虽然这让我很自由,但是3年下来,我真正收获到的指导和知识很少。对此,王彬直言“选错了导师”。最初王彬选择这位导师是因为他深厚的学术背景,那时候王彬很想考博,想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关系”帮自己走学术之路。但现实是他见导师都很难,曾经对导师提起过考博想法的时候,导师只说了4个字“好好复习”,就再也没有下文了。“组会”在淡出今天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变了,或许不能说是人都变了,而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新的信赖关系的成本变得高昂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也是一样。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蔡茂华在今年发表的名为《大众化教育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调查与分析》的学术论文中指出,“导师与研究生对师生关系的属性认识存在明显差异”。文中指出,导师认为师生关系中,师徒关系和家长与子女关系是主要关系,占70%以上。但是,研究生认为师生关系中,普通师生关系和老板员工关系是主要关系,占50%以上。师徒关系、家长子女关系、朋友关系占不到50%。邓女士一直很欣赏自己父亲和他的学生们的关系。她的父亲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教授,今年年初,父亲走了,他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来了。上百名学生让告别仪式的房间都站不下。“父亲在世时,每周都会有他的学生来家里吃饭,陪着退休的父亲聊聊天,帮我父母打扫卫生,他们有什么工作生活上的疑惑也很乐意听取父亲的意见。父亲的生日接近春节,每年年前,大家都会找个日子为父亲祝寿。”邓女士说。如今,随着80岁父亲的逝去,邓女士发现,旧式如父如母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正在走向终结。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变了。曾经,几乎所有导师都会定期给自己的研究生开“组会”,这种每周一次的会议从学术交流延伸到生活指导,成了那个年代远离家乡的研究生们获取信息和人生方向的唯一来源。然而对于90后研究生来说,导师已经变得不再是“导师”了。《调查》显示,曾经遍布校园的“组会”如今只有50%的被调查研究生还在进行,其他的导师指导方式包括实验指导(30%),另外还有邮件指导、电话指导、个别交谈等。值得注意的是,师生个别交谈仅占被调查者的10%。王彬说,曾经对研究生的生活充满憧憬,以为研究生导师是一对一的,无论学术还是生活,师生关系应该亦师亦友。但真正读了研之后,发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还不如大学老师时亲密,“我是第一次当他的学生,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当导师了,可能没有激情了。”王彬无奈地说。不知从何时开始,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简单的“责任”与“义务”,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就是老师的责任,学生的义务也就是按时完成论文要求,导师不再负责其他方面的教导。邓女士感慨:“以前,导师会用亲情来辐射你,导师就像一颗恒星,永远散发着光芒,学生们会自发地围着导师。现在,导师不发光了,师生这段原本可以维系一生的感情也变成了一个为文凭而生的旅程。”“你说,是导师变了,学生变了,还是这个时代变了?”邓女士问。(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视觉中国供图 “当我找到女朋友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带给我的导师看看。” 这是首都师范大学的2002届硕士毕业生温先生20年前的回忆。而当世界运转到2017年,温先生越来越不理解的就是如今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从“相爱”变成“相杀”的关系。 当网络上开始充斥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狗血故事”,当媒体开始关注高校师生之间比“爱情还要复杂”的恩怨情仇,当一枚又一枚点名道姓的“自爆炸弹”进入公众视野,曾经“亦师亦父”“亲如一家”的师生关系仿佛成为老一代研究生们与90后、95后之间不可逾越的代沟。 为何那些年“和平美好”的师生关系变成了这样? 当“第二父母”变成“冷面老板” 温先生研究生毕业已经15年了,当他回忆起当年与导师的点点滴滴时,眼神充满了温暖,言语之间流露出不尽的感激。 “我们和老师带的博士生们一起,每周都要开一次主题会,先由一个学生就一个主题进行准备,讨论时为大家讲解,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温先生说,雷打不动的一周一次主题讨论,让他在研究生阶段进步很快。 “她真的可以说是‘亦师亦母’。”温先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温先生在毕业找工作时,曾遇到不少麻烦,甚至已经签好合同了突然被告知不让再去上班。“那时候还是个学生,遇到这种事情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导师,第一时间给她打电话。她让我不要急,先去她家吃饭”。 温先生说,那时候到老师家吃饭属于家常便饭。 当曾经的“小鲜肉”们变成了“拿着保温瓶泡着枸杞”的中年男女后,他们对于导师和同门的真挚感情仍然延续着。 直到现在,温先生和导师依旧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么多年有什么事情、取得什么成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告诉自己的老师。”温先生认为,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亲人般的温暖和凝聚力。 而当中年人说起这些“鸡汤故事”,当下的研究生们总显得不能理解,甚至觉得“大人们太天真”了。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捷枚在2015年发布的名为《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调查与启示》的学术论文显示,在生活困难时,被调查研究生首先选择求助导师的仅占9%,远低于选择“父母”的51%和“朋友”的34%。 刚刚从北京市某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徐英曾经历和目睹了一系列师生之间的“狗血剧”。研究生的3年,徐英几乎没有歇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因为自己要“帮老板干活儿”。 “每天都是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我们所有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要参加导师的课题项目,有时为了观察一个实验结果,我需要一直等到半夜。”徐英表示,因为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毕业时她放弃了自己学习多年的专业知识,进入了一家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 说起形同上下级的师生关系,徐英表示,“在理科类学校里,按职场作息‘打卡’帮导师干活儿是很常见的。我比较幸运,在为导师‘打工’3年后顺利毕业了,但是我周围还有同学因为没有帮导师完成项目,而影响毕业论文进度、被导师暂扣毕业证、延期毕业等情况发生,那样的师生关系可就是‘敌人’关系了。” 从“定期见面”变成“形同路人” “这种关系是会传承的,包括我和我的同门师兄弟之间,都是非常亲密的。” 1989年硕士毕业,曾经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尹先生已经离开北京生活了20多年。前几年,当尹先生的女儿考到北京上大学时,尹先生第一个想到的是带着妻女到导师家做客。 于是,女儿报到时,多年没见的同门师兄弟一起帮忙搬东西、安排食宿。当见到导师时,尹先生也像当年汇报研究进展一样告诉导师,如今生活怎么样,女儿在哪上大学,未来有何规划,等等。 “这些年因为工作太忙,我已经有很多年没见导师了,但是他告诉我,他和我在北京的同学们会好好照顾我的女儿。这让我特别感动。有他们在,我对女儿就放心了。”尹先生说。 然而,这种关系真的可以传承吗? 李捷枚的调查显示,在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度中,74%的被调查者认为师生关系“融洽”,26%的人对师生关系的状况不够满意。在与导师的学习指导方面,仅有70%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随时联系导师,有20%的研究生“很少与导师见面”。 的确,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研二的吴优已经半年多没见过他的导师了。 “她去国外做项目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师兄师姐们毕业答辩她也没有回来。”吴优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论文,如何写才能达到发表水平?如何找杂志发表?他有很多疑问却不知道找谁指导。 “她说论文问题发邮件沟通,但是离得太远了,有时候邮件也不能及时回复,而且我在邮件中提的问题也没解答清楚,只让我去找相关文献。”用吴优的话说,现在就等着“自生自灭了”,几乎完全靠自己学习的方式他从研一就已经领教到了。 “老师项目多,很少才能见到,只有在开题之前组会是两周一次,其他时候基本一学期见一次。开组会也都是在办公室,而且每次去见她都诚惶诚恐。”吴优的师兄张康说,研究生3年,和导师只吃过一次饭,就是开学刚选导师的时候,更别提去导师家里了。 张康这样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介绍他的导师,她是“谜一样的存在”。 来自西北某高校的2014级研究生王彬情况差不多。研究生3年来,他获得了“身心上的自由和学术上的悲哀”。几乎从来没有见过导师,因为他“太忙了,见他都要提前好久排队预约,也不一定能见到”。 从开题到最终论文答辩,王彬的论文几乎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一次组会都没有开过,自己写完主动去找他或者发邮件给他,希望他能指导一下,但是也少有指导意见。”王彬说,虽然这让我很自由,但是3年下来,我真正收获到的指导和知识很少。 对此,王彬直言“选错了导师”。最初王彬选择这位导师是因为他深厚的学术背景,那时候王彬很想考博,想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关系”帮自己走学术之路。但现实是他见导师都很难,曾经对导师提起过考博想法的时候,导师只说了4个字“好好复习”,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组会”在淡出今天研究生的学习方式 师生关系变了,或许不能说是人都变了,而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新的信赖关系的成本变得高昂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也是一样。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蔡茂华在今年发表的名为《大众化教育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调查与分析》的学术论文中指出,“导师与研究生对师生关系的属性认识存在明显差异”。 文中指出,导师认为师生关系中,师徒关系和家长与子女关系是主要关系,占70%以上。但是,研究生认为师生关系中,普通师生关系和老板员工关系是主要关系,占50%以上。师徒关系、家长子女关系、朋友关系占不到50%。 邓女士一直很欣赏自己父亲和他的学生们的关系。她的父亲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教授,今年年初,父亲走了,他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来了。上百名学生让告别仪式的房间都站不下。 “父亲在世时,每周都会有他的学生来家里吃饭,陪着退休的父亲聊聊天,帮我父母打扫卫生,他们有什么工作生活上的疑惑也很乐意听取父亲的意见。父亲的生日接近春节,每年年前,大家都会找个日子为父亲祝寿。”邓女士说。 如今,随着80岁父亲的逝去,邓女士发现,旧式如父如母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正在走向终结。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变了。 曾经,几乎所有导师都会定期给自己的研究生开“组会”,这种每周一次的会议从学术交流延伸到生活指导,成了那个年代远离家乡的研究生们获取信息和人生方向的唯一来源。然而对于90后研究生来说,导师已经变得不再是“导师”了。 《调查》显示,曾经遍布校园的“组会”如今只有50%的被调查研究生还在进行,其他的导师指导方式包括实验指导(30%),另外还有邮件指导、电话指导、个别交谈等。值得注意的是,师生个别交谈仅占被调查者的10%。 王彬说,曾经对研究生的生活充满憧憬,以为研究生导师是一对一的,无论学术还是生活,师生关系应该亦师亦友。但真正读了研之后,发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还不如大学老师时亲密,“我是第一次当他的学生,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当导师了,可能没有激情了。”王彬无奈地说。 不知从何时开始,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简单的“责任”与“义务”,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就是老师的责任,学生的义务也就是按时完成论文要求,导师不再负责其他方面的教导。 邓女士感慨:“以前,导师会用亲情来辐射你,导师就像一颗恒星,永远散发着光芒,学生们会自发地围着导师。现在,导师不发光了,师生这段原本可以维系一生的感情也变成了一个为文凭而生的旅程。” “你说,是导师变了,学生变了,还是这个时代变了?”邓女士问。 (采访对象均为化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实习生 蔡宁宁
现如今,高层次的人才不断的在提升自己,对现有的格局范围进行自我突破。通过多次学习、锻炼,达到双学位的目的。武汉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支持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报考。那么同学们了解,硕士报考武汉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有哪些报考方式吗?武汉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是同等学力。这种报考方式与其他院校报考方式的培养制度、上课方式、获得证书等情况均不相同。报考该校在职研的学员拥有大专学历便可在本网站报名。 报考方式武汉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是以同等学力的方式面向大众招生。这种报考方式在学员入学前没有任何形式的考试,拥有大专学历便可以直接报名入学。报名时间也没有限制,全年均可报名。另外,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在后期的申硕考试报名中,会有一定的优势。报考流程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员进入课程班学习,通过结业考试获得结业证书便可以在3月份报名,5月份参加申硕考试。此次考试难度低、通过率高。对于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来说,没有过多的压力。通过申硕考试与论文答辩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根据上文介绍得知,该校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是以同等学力的方式面向大众招生。对于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来说,报考方式亦是如此。这种报考方式上课时间灵活,深受社会在职人士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