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陆续给大家盘点了中部六省其中四省大学博士点的情况,本文山野老王经过初步整理,发现湖北省有博士点的大学数量上高达14所,比前四个省份都多,不愧是科教大省,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在全国也是处于重要的地位,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非常之高,211大学拥有七所、985也有两所。武汉去年以来的一大批超常规、大规模、高质量的招商成果与其高校众多,校友经济效应持续放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那么湖北省到底是哪14所大学拥有博士学位独立授权资格呢?哪一所是你曾经的母校呢?一起来看看。武汉大学:这所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基本上大家都很了解了,是211、985双平台高校,也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师资结构中,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现有44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数量非常之多了,2018年该校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约1700人。武汉大学(源于网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211重点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该校博士招生规模不详,目前在校博士生1200余人。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一样是211、985双平台大学,也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现教师中有院士15人,学校现拥有40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8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该校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约1500人左右。武汉理工大学:属211重点大学之一,教师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2018年该校博士招生规模未知,在校生中博士、硕士生17224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源于网络)中国地质大学:211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师资队伍中,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拥有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该校拟招收博士研究生约350人。华中农业大学:211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师资队伍中,现有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二级学科65个,2018年该校拟招收博士研究生总计约500人。华中师范大学:是211重点大学之一,也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该校2018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400人左右。中南民族大学: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学校现拥有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该校博士招生规模未知,现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300余人。华中科大(源于网络)湖北大学:学校现拥有有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1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该校2018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62人左右。长江大学:位于荆州市,同时武汉也有校区,学校现拥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该校博士招生规模未知,现有博士生导师102名。三峡大学:位于省域副中心的宜昌市,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博士生导师128人,该校2018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5人左右。除上述所列11所大学之外,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三校均有数量不等的博士点,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武汉理工大学(源于网络)说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军校本文暂未列入;因各校官方更新时间节点的不及时,博士点数据会有一些偏差,毕竟来说,根据最近学位审核结果的公示来看,湖北省拟新增博士点数量还有很多。山野老王高教聚焦系列原创作品,百家号发布,欢迎订阅百家号:山野老王
由于疫情的影响,当很多毕业生都在担心自己能否如期毕业以及毕业论文答辩的事情时,这位武汉女生火了。她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只能在家准备毕业论文,但是她在外国读博士,也就意味着如果她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那她可能无法得到博士毕业证。但是还好,她所就读的这所学校理解了她现在的处境并给她开了个“后门”,就是让她在家中答辩。没想到,她居然轻而易举完成答辩还让导师大开眼界,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她!她就是曹文芳,她从小就勤于思考,特别喜欢做试验,后来高考成绩优异考入了武汉的一所高校,四年之后她又成功考上了贵州的研究生,再后来因为她的求学心切以及她自己不断的努力,成功进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博士期间主要是在经济学研究方向,于是在问了自己导师的研究方向后,她毅然决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起和导师研究更有意义的课题。她的导师这样评价她:曹文芳是我最聪明的学生之一,她的能量,热情以及最重要的是她的好奇心将永远伴随着我。想必,她如此优秀,她的导师一定以她为荣吧!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国外的博士学位有多难得到?首先你得在某一特定学科取得优异成绩并对该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才可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而且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和国内不一样,根据“获得博士学位调查”的数据,平均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个人完成学业所需时间大概是五六年,而且为了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学生必须提交并成功答辩一篇原创的学术论文,该论文必须受到学位论文委员会的批准。大家可能难以想象这是个什么难度,先别说博士论文了,就连研究生论文或者本科生毕业论文你都难写得出来,而且很多国外学子都败在了毕业论文上,因为这种高水平的文章实在实在太难了以至于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想想我们本科毕业写的那个论文跟人家比简直太鸡肋了但是我们居然还会觉得很难,所以曹文芳真的是个大牛!那么她所就读的学校帕多瓦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它位于欧洲意大利,它在欧洲所有大学中排名第三,在世界排名51~75名,就连伽利略都曾经在这所学校搞过研究。该学校的王牌专业主要是医学、天文学和哲学。它临近水城威尼斯而且地处大学城所以交通也非常便利,要想进这个学校,首先就得学好意大利语其次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而且这所大学的毕业率低至20%,主要一部分原因就是毕业论文不通过!所以我已经难以想象曹文芳到底有多厉害了。你对这位名副其实的大学霸怎么看?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近日, 武 汉 市 委 组 织 部与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面向部分高校公开发布选聘公告,选聘一批2021届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安排到武汉市事业单位工作。公告中明确了选聘的博士、硕士毕业院校以及本科阶段的毕业院校,看看有你的学校吗?看看自己能不能报考吧!一、博士、硕士毕业院校名单二、本科毕业院校名单符合上述学校的同学,再看看具体选聘条件,如果符合条件准备报名吧!三、选聘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思想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成绩优秀,综合表现较好。3、2021年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在2021年7月31日前获得全日制硕士或博士学历学位(其中本科须取得内地有关高校全日制大学学历学位)。具体高校名单见附件1。4、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年龄一般在28周岁以下(1993年7月31日以后出生),应届毕业博士研究生一般在32周岁以下(1989年7月31日以后出生)。5、具备选聘岗位需要的其他资格条件,身体健康。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报考:1、现役军人、非应届毕业生;2、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在校或工作期间受过处分、在各类考试中被认定有作弊行为的;3、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规定不得报考的其他情形。四、选聘程序1、网上报名。报考人员请于2020年10月29日(周四)上午9:00--11月13日(周五)下午16:00期间点击武汉组工网上的报名进入“武汉市2021年专项选聘考试”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注册,提交报名申请(含上传照片)。本次专项选聘考试收取报名费用50元,正式聘用且到岗入职后凭缴费凭证在用人单位报销。2、资格审查。报考人员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申请后,须同步将资格审查材料电子版发送到指定邮箱,截止时间为2020年11月13日(周五)下午16:00。资格审查材料清单:(1)《报名登记表》电子版;(2)学校核发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扫描件(如果已与其他单位签订协议,可在办理入职手续前提供);(3)身份证、学生证扫描件;(4)2寸免冠照片电子版;(5)大学本科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博士研究生还须提供硕士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6)学校出具的学生成绩单,反映主要学术成果和重要奖励等材料扫描件。资格初审通过后,报考人员请于2020年10月29日(周四)上午9:00--11月14日(周六)下午16:00期间,登录考试报名系统进行网上缴费,缴费成功即确认报名,未按期缴费确认的视为自动放弃。3、打印准考证。报名人员应于2020年11月16日(周一)上午9:00至11月21日(周六)上午7:00期间,登录武汉组工网相应链接下载打印武汉市2021年选聘生面试准考证(A4纸张黑白打印即可)。4、集中面试。面试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方式进行,时间定于11月21、22日(周六、周日),在武汉集中进行。面试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素养。根据考生面试成绩,划定合格分数线,高于合格分数线的,按照1:1比例确定考察人选,进入考察人员名单将在武汉组工网上公布。5、考察和体检。考察采取深入考生所在院系访谈、查阅学生档案等方式进行,重点了解其思想政治、学习、一贯表现情况。如考察中出现影响聘用的情况,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按照面试成绩从高到低进行递补,并对递补人选进行考察和体检,不适合进行递补的岗位核减或取消选聘计划。对于经过考察没有发现影响聘用问题的考生,由用人单位按照武汉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体检标准,组织拟聘用人员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的取消选聘资格。考察中存在影响聘用问题或体检不合格的,可根据面试成绩从高到低进行递补,不适合进行递补的岗位核减或取消选聘计划。6、公示和聘用。对体检合格的拟聘用人员,在武汉组工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拟聘用人员名单公示之后,如有放弃聘用资格的不再递补。对于公示结果不影响聘用的拟聘用人员,按照武汉市事业单位补充新进人员登记有关规定和专项选聘生的待遇规定,办理其就业报到、岗位认定登记、落实编制、工资兑现等有关手续。拟聘用人员不能按时毕业或未取得招聘岗位规定的学历学位证书的,取消其聘用资格。拟聘用人员已与其他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待本人与该单位解约后,方可办理相关聘用手续。五、管理培养1、管理岗位的聘用人员,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一般聘任到事业单位7级管理岗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一般聘任到事业单位8级管理岗位。2、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人员,博士研究生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可以聘任到专业技术9级岗位;硕士研究生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可以聘任到专业技术10级岗位。3、所聘用人员享受武汉市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政策和武汉市选聘生政策规定的落户、住房、补贴和培养等方面待遇。对于正式聘用人员,在办理聘用手续时,由用人单位报销其报名费、体检费及参加面试和体检往返武汉的交通费。4、所聘用人员应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有关政策规定,包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试用期、考核、职务晋升、辞职等制度规定。试用期一般为1年,首聘期一般为3年(含试用期)。5、选聘生由武汉市委组织部负责宏观管理,市委组织部建立专项选聘人员信息库,跟踪掌握选聘生岗位安排、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履职尽责、选拔使用等情况,对于综合表现优秀、符合调任条件的,优先调任党政机关公务员岗位。市委组织部每年组织新入职选聘生岗前培训和往届选聘生调训,定期组织召开选聘生座谈会,加强培养使用。每年拿出一定名额,定向从选聘生中招录选调生。符合条件的小伙伴赶紧去报名吧!#大学#
提到中字头的学校,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的是学校一般是在北京的,一般学校在外地,用中字头的不多,咱们今天介绍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是一所在武汉的中字头学校,本来这所学校和北京的是一家,是地大在文革时搬出来的,改革开发后,北京的故地又开始办学,也就导致了一所学校在两地办学的特点,后来索性分成了两个学校,都叫中国地质大学,但学校后面都标注有办学地址。所以,这两所学校没有山寨的,那这所学校实力如何?毕业生毕业以后出路咋样呢?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办学,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这两个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同时也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26103人,包括本科生 18140人,硕士研究生 6312人,博士研究生1651人,国际学生944人。这所学校的招生代码是10491,而北京的中国地质大学的招生代码是11415,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成绩上,只有武汉的中国地大学科成绩啦!A+: 0709 地质学,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B+: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1204 公共管理B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0707 海洋科学,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4 土木工程,0815 水利工程,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B-:0202 应用经济学,0708 地球物理学,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2 工商管理这样看来,武汉的中国地大的地质学专业实力的确很强,其他专业就比较一般了,这样的学科实力分布,大概也就是211工程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大学的平均水平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7 届毕业生共有 6356 人,总体就业率为 96.70%。其中,本科毕业生 4447人、生就业率为96.45%;硕士毕业生 1754 人、生就业率为97.26%;博士毕业生 155 人,就业率为97.42%。2017 届毕业生人数男女比例为 1.78:1,毕业生中共有男生 4070 人,女生有1482人。从地域分布来看,学校 2017 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主要在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分别占毕业生人数的 31.15%、8.09%、5.68%、5.10%。实际上,学历不同的毕业生,毕业以后的选择差异还是很大的,本科生有相当比例的选择了升学,地大就有43%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求学。而研究生则是就业为主,无论硕士还是博士,情况大抵如此。 升学情况:学校 2017 届毕业生国内升学 1826 人,占比 28.73%;出国出境 273 人,占比 4.30%,出国出境毕业生全部为升学。 关于升学的进一步信息,学校没有披露,本科生考研升学一般是以本校为主,其他学校次之。出国信息也没有详细披露。我们就不在这分享啦!就业行业分布:学校 2017 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2.19%)、建筑业(16.42%)、制造业(14.55%);研究生主要集中在教育(16.3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3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03%)。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毕业本科生集中在其他企业(主要指私、民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48.88%)、国有企业(25.67%)、科研设计单位(7.70%)、三资企业(7.53%)。毕业研究生集中在其他企业(主要指私、民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31.24%)、国有企业(29.93%)、其他事业单位(12.83%)、高等教育单位(10.21%)。就业地区分布:2017 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地区为湖北省,有 1455 人,占比 35.98%;其次为广东省,672 人,占比 16.62%。就业单位:学校 2017 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薪酬水平:2017 届本科毕业生转正后平均月薪为 5481 元,有 26.50%的本科毕业生月薪集中在 5000-5999 元。毕业研究生转正后平均月薪为 6900 元,有 27.59%的毕业研究生月薪集中在 7000-7999 元。 这样看来,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就业率也不错,薪酬水平也还不错,那我们看看哪些专业的就业率较低:本科生:经济学(82.81%),地球化学(83.33%),地球物理学(85.71%)硕士生:矿产普查与勘探(60%),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66.67%),水利工程(66.67%),地质工程(75%),地质学(77.78%),化学(80%),矿产普查与勘探(84.00%),会计学(87.50%),物流工程(87.50%),法学(87.5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87.50%),管理科学与工程(89.47%)注:括号内的数字为专业的就业率这样看来,地质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一般,导致哪怕是地质大学的王牌专业地质学的就业率也一般,研究生毕业的就业率也才77.78%。看来如果要想找工作容易,还是进传统专业啊!关于武汉的地大的就业情况大抵如此,欢迎您在下方讨论区留言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讯员供图9月2日上午,全国首个工地博士工作站在中建三局安装公司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揭牌。 该博士工作站由来自中建三局、中国地质大学的11名博士组成。领衔博士工作站的中国地质大学马保松教授,是中国地质学会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被称为中国非开挖施工技术“第一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开挖工程技术、城市生命线工程、基础工程、钻探(井)工程等。另一位牵头人王开强博士,其作为主要参与人研发的“空中造楼机”,是我国自主创新的超高层建造核心装备,被誉为“云端里的大国重器”。 “有了博士工作站,我们将更有信心、更高效优质地完成大东湖项目建设。”项目指挥长李永峰说。据了解,该博士工作站将依托大东湖项目,聚焦深隧工程施工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研发,并为现场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博士工作站站长、中建三局安装公司总工程师刘业炳介绍,今年5月,该博士工作站成员参与研发的全国首台超深超长双S曲线泥水平衡岩石顶管机正式下线并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企业在隧道施工领域的技术实力。【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新华社武汉9月5日电(记者徐海波)博士、教授在建筑工地设立工作站,为超深隧道施工提供技术指导。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博士工作站日前在项目工地挂牌成立。工作站将依托大东湖深隧项目,聚焦深隧工程施工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研发,并指导现场施工攻克技术难题。这个博士工作站由8名博士、1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5名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生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中建三局、中国地质大学和广州金土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博士工作站站长、中建三局安装公司总工程师刘业炳介绍,工作站通过聚集施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及材料供应商等方面的专家,共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的理论研究、顶管施工装备的自主研发以及顶管施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等,力争实现深隧工程的核心技术突破。目前,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博士工作站已有“小断面超深竖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项行业领先技术的自主研发课题在实施。今年5月,工作站成员参与研发的超深超长双S曲线泥水平衡岩石顶管机正式下线并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隧道施工技术的进步。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执行经理杨圣虎说,工作站将有多名博士常驻项目工地,通过现场指导顶管施工、监测和收集施工数据(包括地质数据、顶管机工作数据),来共同推进项目施工,推动深隧水务工程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人民网武汉12月30日电 日前,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给湖北省委书记留言,反映2016年武汉市东西湖区发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博士人才,招聘时区人社局领导承诺博士聘用为事业单位管理七级岗位(正科待遇),然而入职后却被告知不具备竞聘管理七级的资格,只能从科员做起。武汉东西湖区引进博士人才的政策未落实,寒了部分高端人才的心。从“5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到“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再到招才局的设立,武汉拿出“事竟成”的气魄,召唤英才到来。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在这种情况下,东西湖区也积极推行引才计划,吸引高端人才来汉就业。一名被引进的博士告诉记者,2016年12月,武汉市东西湖区面向社会发布了公开招聘博士人才公告。在招聘宣讲会上,东西湖区人社局主要领导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承诺引进博士聘用为事业单位管理七级岗位(正科待遇),并做出了落实到位的承诺。优厚的条件吸引了10名博士投身东西湖。然而,自2017年正式入职以来,招聘时承诺的相关待遇一直未能得到落实。“我们这批引进的博士都是985、211高校毕业的。有些本身就有不错的工作。”投诉人告诉记者。本来满怀希望和憧憬的来上班,却被浇了一盆冷水。本来就有工作经验的博士,被告知以往工龄不认,社保不能转接,全部按新人重新缴纳。一些以前就有编制的博士,明明是办理的调动手续来汉,却被告知身份无法确认,也要重头开始。根据有关政策,博士研究生在入职后可以直接聘用管理七级岗位,但这些被引进的博士已经入职2年多了,想竞聘单位的七级岗位,却被告知不具备竞聘管理七级的资格,只能从管理九级(科员)做起。科员满三年竞聘副科长,副科长满三年才能竞聘科长。“这样和本科毕业生有什么区别。怎么体现高端人才的差异呢?”投诉人表示难以接受。在经济待遇方面,人才引进时招聘公告中明确写了,博士聘用到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按七级管理岗位工资标准与受聘岗位工资额度的差额给予人才专项津贴;聘用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按八级专业技术岗位工资标准与受聘岗位工资额度的差额给予人才专项津贴。依据《关于印发<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优秀人才激励支持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招聘的博士研究生,还可享受为期3年的岗位津贴,岗位津贴以每年3万元人民币的标准按年发放。招聘的博士研究生,在武汉市内暂没有住房的,给予其为期3年的住房补助,以每年2万元人民币的标准按年发放。但是承诺的补贴也遭遇“兑现难”。直到2019年10月才发放完2018年的相关经费,2019年的经费至今没有着落。两年多过去,当年引进的博士因为各种原因仅剩7名。他们分布在东西湖区各个委办局。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也曾找区领导反映情况。区领导对这批博士的境况非常重视,要求人社局拿出方案解决相关问题,但直到目前为止,情况没有任何的改善。“引进人才的政策落实不了,对武汉市招才引智的形象会造成影响。”投诉人说。记者致电东西湖人社局相关负责人想了解情况。该负责人表示要向领导汇报后再进行回应。截至发稿时间,记者还没有收到相关回复。(冀东)(责编:周倩文、张隽)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985博士毕业,只能去二本院校做老师了?》,如下:在高校招聘过程中,我们常常听闻学历查三代的说法,毕业院校就好比一个人的外貌着装,光鲜亮丽的外在首先就能获得不错的印象分。再者,学校层次越高往往意味着科研环境越好,出成果的概率就更大,所以毕业院校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求职者的学习和科研水平。那么什么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可以进入二本院校任教呢?或者说,二本院校在招聘教师具有哪些倾向呢?我们收集整理了湖北省五所二本院校近两年来录用或拟录用专任教师的公示情况,希望能给想要在中部地区求职二本院校的硕博们一些参考。从这篇文章调查的结果来看,湖北这5所二本院校,近2年来录取人数排名第一的居然全是武汉大学的博士,高达71位武大博士,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录用了35位武大博士,每所二本院校每年平均录用7位武汉大学的博士。这个数据还是很能说明,目前中上985高校博士毕业的大体去向趋势,就是往二本院校占坑。双一流(原985和211)高校的那些坑,本来就不多了,而且大多数已经都留给学阀大佬们的海龟弟子们,国内大学毕业的博士,基本上进不到那种坑。就算偶尔有一两个土博士能进,也是压力山大,而且现在好一点的大学都是实行教授考核机制,隔几年没成果要么工资降级,要么解约合同,并不再是以前那种能够啥也不付出就能过安稳日子的待遇。但是对于二本的土博士来说,科研考核目前还没有那么严格,也没有实行教授考核的制度,倒是对于那些想啥都不干也能过安稳日子的博士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1日,在光谷武汉未来科技城举办的武汉创新会青年博士专场暨首届留汉博士论坛上,东湖高新区宣布设立武汉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光谷)。据了解,该中心将设有政府公共服务区、人才引进和就业服务区、创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区、项目路演和资本对接区、人才交流和赛事活动区等五大功能区,统筹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资源,有效集聚配置人才、资本、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为各方面、各层次人才在汉创新创业就业、投资兴业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和市场化社会化支持。活动现场还成立了武汉创新会光谷博士联谊会。截至今年10月,东湖高新区在企工作博士突破1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尚不包括在高校院所工作或求学的博士。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历来高度重视、尊重人才,尤其是具备技能专才的博士人才,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竭尽所能,努力营造“亲才、爱才、富才”的良好环境,让海内外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近20年来,武汉持续实施博士资助项目,对入选博士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给予为期3年的资助补贴,已累计资助1300余名留汉博士。该论坛由武汉市招才局、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办,东湖高新区招才局、武汉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光谷)承办。链接——做芯片领域的翻译机武汉芯泰:30岁博士投身集成电路国家战略行业刘览琦正在进行项目路演研制出全球第一枚泛在通信芯片的团队,就在武汉!而他们的研发骨干,是一群30岁上下的博士!11日,首届留汉博士论坛的项目路演活动中,娃娃脸的武汉芯泰科技有限公司设计部经理刘览琦带着项目亮相,他刚满30岁,是华中科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刘览琦常被人打趣为“浏览器”,生于网络时代的他,似乎天生为网而生。他介绍,物联网是一个亿万级的市场蓝图,而万物互联,核心就在芯片上。可是,当前市面上的芯片传输着不同的信号,分别使用不同的频率,芯片的网络制式也各不相同,芯片之间无法互联互通。而武汉芯泰的芯片被喻为信号的“翻译机”,企业一直致力于推进“泛在网络”建设,他们研发的芯片,比硬币还小,但却藏着一个微型的基站,能够对不同频率及不同协议的信号进行转换,使用IP数据实现不同网络制式的芯片互通,“能将3G、4G、WIFI等不同协议在同一颗芯片中实现兼容,兼容现有网络,创造未来的通信方式”。这颗芯片在通信技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在一些大型会场,wifi信号常不给力,人越多越卡,这是因为信道宽窄有限,好比人多堵车,而在‘泛在网络’上,从45兆赫兹到2.5吉赫兹,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随时搭路随时下,此路车多我换路走,能自动切换到别的频点。”他介绍,通信设备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信息干扰导致通信中断,这种能随时“通路”的技术能够解决这种问题,能应用在上百个市场领域,“比如无人机,避免通信干扰,需要‘不掉线’的芯片,另外在应急通信、抗震救灾等领域也大有可为”,他介绍,该项技术实现后将与国家信息发展战略紧密连接,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可加速我国进入未来5G通讯时代,助推亿万级信息消费市场,助推光谷“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崛起,“能把5G接入兼容的芯片也已在研发之中,我们希望能够创造一个整合的通信网络,打破不同协议形成的信息壁垒!”据介绍,拥有20多项核心专利技术的该企业,员工不过48人,博士就有7人,“我还不是最年轻的,在咱们公司,芯片集成电路设计骨干岗位,还有位90后博士”。包括该项目在内,毕业于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知名学府的6个博士项目,当场成功与投资机构现场签订意向协议。(长江日报融媒体)关心武汉变化编辑:夏俊俊
10月1日-8日,国庆中秋假期武汉旅游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3.21%和73.18%,黄鹤楼公园位列国内景区热度榜第一名。长江上百舸争流,江滩边人潮涌动。黄鹤楼、汉阳树、鹦鹉洲,珞珈山、东湖、国立武汉大学、鸭脖子、热干面,空气中流转的,是武汉独有的。既是潮流的又是市井的,既是诗意的又是通俗的。记忆中的武汉,本应如此。“武汉恢复了本应有的样子。”喜欢长江大桥,常来这里看风景的刘夏(化名)感叹。回想起6月初返回武汉时,疫情影响还未散去,江滩一片冷清。而现在,人与人的距离重新拉近,烟火气重归生活。2010年,刘夏来到这座教育之城。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毕业。近几年,新一线城市武汉步入发展快车道,通讯、生物产业相继落址武汉,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定居这里。在武汉读书、工作、安家,是刘夏原定的计划。突袭的疫情让这座城市经历了阵痛,但苏醒中的武汉却未让这里的年轻人有过徘徊。一则数据更可力证武汉城市指数信心未减。10月1日-8日,国庆中秋假期武汉旅游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3.21%和73.18%,黄鹤楼公园位列国内景区热度榜第一名。“武汉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配套在二线城市中都是极好的。疫情也会让武汉成为风暴眼。高关注度下,也会倒逼城市精细化升级管理。如果武汉思维更开放和创新,城市形象有大幅提升的机会。”刘夏说。2017年3月,武汉市提出“5年内要留住100万大学生”计划。因其对武汉的信心,又恰逢国内某一流IT企业在武汉设立分部。刘夏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也憧憬着这座城市的未来。劫后重生刘夏依然记得这场劫难。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他今年的求职和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阻碍。他所在的行业,每年都会招收大量毕业生。但受疫情影响,整体招聘量缩水近一半,面试也多通过视频形式进行。“终面是戴着口罩进行的,和面试官分座在会议室圆桌的两端很有距离感,现在想起来依旧很紧张。”刘瑞琪说。不过,面对疫情,人们并没有选择离开。“武汉这几年发展很快,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升级。我是学计算机的,在这里的工作机会也不少。再加上我家在湖北黄石,想要离父母近一些,毕业求职时首选当然是在武汉。”刘佳琪选择留在武汉的原因,也是生活在武汉的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劫后重生的意外收获是,这场疫情,让刘夏观察到武汉新的变化。硬件方面:城市通达性变好,城市绿地、公园也在增长,军运会前城市又有一轮改造;软件方面: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在提高,居民素质提高。再加之武汉原本就是科教重镇,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新武汉人选择留在这里。生活渐渐步入了正轨,居住在武汉的人们,有了更多爱这里的理由。以往的光谷,上下班时间路上总是很堵。疫情时,道路变得异常畅通。曾经门可罗雀的商场,也变得熙熙攘攘。最近,久违的拥堵回归常态,却令人感到有些新鲜。“这也是城市在恢复活力的一个表现吧。”刘夏说。找到了工作,刘夏在学姐的推荐下,入住了龙湖冠寓武汉华师一附中店。这里距离研究院骑车只用15分钟,有着在北上广难以拥有的轻松通勤。每天省出往返公司的时间,用来休息、学习、交友,都更惬意。公寓临近武汉一所知名中学,一些学生也住在这里。看着小孩子们每天有活力地进进出出,刘夏觉得生活更富有朝气。入住期间,运营官也让刘夏很放心。运营官都很热心细心的协助大家解决问题。平时公寓也会组织租客活动,让刚走出校园的人,也能更快的融入新群体。人口优化、产业升级,“筑巢引凤”首当其冲28岁的刘夏自我认知非常清晰,恰如他对武汉的观察。他从房价收入比、行业发展以及职业发展空间三个维度分析武汉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北京空气太干燥,这个选项直接被PASS掉了。然后,我曾经在深圳、上海找过同类企业级别的职位。总体而言,一线城市收入要比武汉高出20%,但房价、物价却远不止这个比例;另外,从职业空间来看,一线城市同样职位发展空间基本已经被锁定,但武汉则不同。这里是这家一流企业新设的分部,无论职位还是业务空间,这里都可以给予新人更多的包容。”刘夏分析。正如刘夏所言,此时的武汉,已不再是一个靠重工业驱动发展的城市。“仅电子信息产业已占了武汉GDP的50%,汽车制造产业占了20%-30%。”武汉现在的产业结构是面向未来的,比如华为的研发基地,小米的第二总部,包括中国的北斗和中国芯片产业都设在武汉。“武汉未来的产业结构是高科技的,是有技术含量的,更多是高端制造业。从这一部分产业发展来说,会带来竞争力的高素质人口。”龙湖冠寓华中一区总经理李翱说,武汉市产业产业聚集区主要在大光谷、沌口、临空港经济开发区;汽车智造、电子信息强势领跑,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第三产业以批发零售和金融为主,金融和物流产业发展强劲。产业升级离不开人才支持。然而,一个窘迫的现实是,武汉虽然是全国重要的“生源地”,但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热衷“孔雀东南飞”。2016年,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为扭转局势,“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于2017年启动。同时,武汉市推出了18项户口迁移优惠政策,大学生落户几乎“零门槛”。2019年前后,武汉持续发布多条新规破解居住问题——比如:2019年内要筹长租公寓5万套,为大学生提供租赁补贴等。此外,武汉还出台了长租公寓、共有产权房开发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定期公布人才承租长租公寓、购买共有产权房情况,降低人才在武汉的生活成本。随着一系列人才新政祭出,武汉市人才外流局面终于得到扭转。一则来自武汉组织部的数据显示,自武汉市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以来,共新增留汉大学生109.5万人,提前2年完成了原定计划。“虽然疫情期间找工作很难,但政府这些措施让我觉得很安心。”刘夏说。契合城市发展需求,成长的稳定路径让刘夏安心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一毕业就在武汉有了理想的住处。这就是龙湖冠寓推出的人才公寓。除了干净、便捷、温暖的租住环境,拥有博士学历的他,还能享受租金减免优惠政策。人才公寓是武汉市“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的重磅配套政策。自2017年起,武汉市就对外宣布,设立人才公寓建设基金,每年建设和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5年内达到满足20万人租住需求的人才公寓总规模。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汉创业就业且家庭在本市无自有住房的,均可申请人才公寓,最长可租用至毕业3年期满。2019年7月,武汉再次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示范城市。中央财政给予奖补资金支持,试点示范期3年、每年8亿元,武汉市财政配套11亿元,共计筹集35亿元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如今,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武汉,各行政区均可根据自身情况推出与长租公寓机构合作的人才公寓。符合政策条件的租户入住这类人才公寓,可享受5-7折左右的租金减免。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针对人才安居问题,未来,武汉市还可能出台力度更大的租金减免支持政策。李翱说,龙湖冠寓目前已经在武汉布局29家门店,已开业6600间。其中,与政府合作的人才公寓达到11家,开业房间达3148间,占比达到47%。人才公寓政策,为长租公寓带来稳定的客源,稳定的租住周期和更好的出租率。李翺介绍,未来一段时间,人才公寓仍将是武汉冠寓持续拓展的重点方向,希望将人才公寓的占比由目前的10%提升至25%。这也是龙湖冠寓的坚守。随着人口、产业不断优化升级,龙湖冠寓坚持多种类获取模式,积极联动政府、企业合作,深耕产品和服务,让年青人住的更好。事实上,新一线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大量人才流入,已成为企业选择布局长租公寓的关键依据。而武汉,也是龙湖冠寓重点看好的城市之一。龙湖集团冠寓发展部总经理张智聪说,他很看好长租公寓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机会,未来人才会聚集在中国少数几个城市群。比如:沿海几大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部有郑州、武汉、长沙;西部有西安、重庆、成都。数据显示,2018年,武汉户籍人口新增30余万,在国内摇摇领先,在2018年末已经入围“千万人口俱乐部”。在以往,租房市场是客诉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行业标准缺失,行业诉求不受重视,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在新一线城市升级过程中,随着住房租赁条例等法规政策完善,与居住品质息息相关的租房市场,也迎来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