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大,有这样一群青年研究生,他们或从事教育研究,或拼战在医护一线,或用遥感天眼观察世界,或在南极与冰雪抗争......他们学以致用,刻苦钻研,他们开拓创新,全面发展,为广大研究生群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扬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武小研特此推出优秀研究生标兵风采特辑,记录下这些优秀研究生标兵的青年力量!冉玲于冉玲于,女,汉族,1994年2月生于四川雅安,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乡规划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获奖及成果获奖情况:2018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获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6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业优秀奖;2016年获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LA先锋奖景观规划类二等奖。发表论文:2018年在权威期刊《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各发表1篇学术论文;2018年在城市规划学会年会发表会议论文1篇;至今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7篇。明眸皓齿,蕙质兰心作为冉玲于同学的室友,实觉三生有幸。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被她明亮的眼睛还有海藻般的秀发所吸引,清澈明亮的眸子里彷佛有星辰,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而每一屡发梢都被灵气浸润,让人忍不住夸赞她的美丽,久而久之,“冉美丽”便成为了她的新名字。与冉玲于同学相处的时光总是平静而幸福,她的生活极其规律,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有着强大的自制力,这种自制并非强迫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温柔而有韧性的坚持,我想她一定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且也有着为之而努力的坚定信仰。生活规律的的她虽然美丽沉静,但绝非是一个冷漠的人,相反,冉玲于同学对人充满了热忱,善良且具有相当的同情心。无论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只要拜托给了她,那就剩下两个字:妥了。生活中的她,积极乐观,永远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努力实践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义务,真正起到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她不仅非常乐于助人,还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最大努力带动身边的人,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力量,不求做什么伟大的贡献,只求从身边开始,从眼前做起。学习的同时,她还努力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素养与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知识与交际面。冉玲于生活注重勤俭节约,同时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坚持体育锻炼。玉在山则草木润,渊生珠则崖不枯自入校以来,冉玲于同学都秉承着“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心态激励与要求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师长的关怀以及同学的帮助,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科研方面:作为团队主力负责2018年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42018kf0250)和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708426);作为团队主力参与并完成民进武汉市委会2018年参政议政调研重点课题、民进武汉市委会2017年参政议政课题调研二级课题和2017年武汉市城建委科技计划项目(201704)。活动方面:作为党支部一员参与实践活动并获得武汉大学“支部好案例、书记好党课、党员好故事”展评活动“优秀好案例”优秀作品和2017年研究生党支部“活力创新工程”项目一等奖。冉玲于同学作为一名从“园林”专业保研至“城乡规划学”专业的设计类专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连续获得了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而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在导师周燕副教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熟悉并具备了承担科研工作与相关课题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取得耀眼的成绩,冉玲于却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性格沉稳而靠谱的她,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均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也许正是这种踏实的行事风格成就了如今收获满满的她。她在学习与工作中,坚持不请假,不早退,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配合老师和同学,作为团队“老学姐”的她从当初的生疏到如今的熟练,连续带头认真负责地完成了多项横向实践项目与纵向科研课题,同时努力带领学弟学妹们走上了学术的道路。冉玲于同学严谨的思路、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极强的团队责任感,让她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逐渐成为了团队的中流砥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冉玲于总说“无知者无畏,我无所谓”,这样的洒脱性格让她能够不惧过往不畏将来地沉浸于手上的每一份工作中。沉下心事,静心做人已然成为了她的标签。而其极强的责任心一直引导着她无怨无悔地做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从不会叫苦叫累,努力承担着一切属于或者不属于她的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她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的,担过的每一个担子都会成为她走向社会后的宝藏。另外,在她思维中,“学问未必全在书本上”学好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学习与能力并重,所以,她一直坚持“学以致用”,要“理论联系实践”。于是,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党支部的“活力创新工程”、“支部好案例展评活动”等各项活动,并获得了学校的表彰,假期则去实习实践,为自己未来的道路添砖加瓦。通过学习与实践,冉玲于同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对于负责过的众多项目也大大提高了她的组织协调、交际应变能力,为今后她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相信沉稳的她一定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来源: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会供稿 排版 | 朱宏林 审核 | 任澎
武汉大学人物简介:谢天,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2016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曾获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武汉大学三好学生、武汉大学甲等奖学金。大一时加入基础医学院张秋萍教授的肿瘤免疫实验室,大二时发表两篇SCI(分别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目前还有四篇SCI论文已被接收,其中第三作者一篇、第四作者两篇,还有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论文正在审稿中。采访谢天时,他身着一身黑色运动服,留着清爽的寸头,带着腼腆的微笑,和记者聊天时略显紧张,双手不停地互相摩挲着。这名手握6篇SCI论文、今年第7篇SCI也正在审稿中的阳光大男孩,是同学们眼中“超级敬业的学习委员”“学不来的学霸”。为什么“学不来”?同学们给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每天都在学习,每天!”稀奇:本科新生享受研究生待遇说起自己学习基础医学专业的缘起,谢天回忆:“正好高三那年看到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奖的报道。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辛帮助全人类抵御疾病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也激起了我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兴趣。”巧的是,正是在他高考那年,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开始招收基础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谢天了解到这个专业是为培养既懂医学又具备生物学专业科研能力的多学科交叉人才而设立的。“我觉得,如果能在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同时,又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2016年的9月,谢天凭着如愿来到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进校后不久,谢天发现,武汉大学丰富的资源给了学生极大的发展空间。基础医学院在新生入校后不久便举办了导师见面会,为每位同学安排博士生导师“一对一”指导。也就是说,本科生一来就受到了研究生的培养待遇,这可是稀奇事。出于对肿瘤研究的兴趣,谢天进入了基础医学院张秋萍教授的肿瘤免疫实验室开始科研学习。在实验室,他有机会和研究生师兄师姐一起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包括文献阅读、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课题设计等方方面面,“我的导师要求很严格,让我在进校伊始就打开了自己的学术眼界。”谢天说。谢天(右)与导师张秋萍教授参加国际免疫学大会此外,学院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大一暑假,谢天和同学们去北京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加实习,大二下学期赴中山医学院与该校同学开展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活动。谢天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经历,平时在学校学不到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得到有效补充。”2018学年,武汉大学开始实施“第三学期”制,作为“第三学期”的活动之一,2019年暑假,在学校全额资助下,谢天等19名基础医学专业的同学有机会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一个月,“和海外老师互动讨论,实实在在地拓宽了我们的国际视野。”谢天说。此外,在3年多的学习生活中,谢天还跟随导师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就在上个月,他还跟随导师参加了第十七届国际免疫学大会,会上聆听三位诺奖得主的学术报告。基础医学院对基础医学专业的定位是培养中国未来的医学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和高端管理者。为此,学院采用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成为医学领域未来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潜力的复合型、创新型拔尖人才。这种精英化的教育和培养模式,让谢天和他的同学们很受益。对此,谢天也十分感激:“我在科研上取得的小小成绩也得益于学院和导师为我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我觉得我非常幸运!”坚持:“科研小白”的蜕变之路在大二时,谢天就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两篇SCI论文,目前,他参与完成的另外四篇SCI论文也已经被接收,第7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论文正在被审阅中。论文硕果累累、科研成果不断,多数人都看到谢天大二时就发表两篇SCI论文,觉得谢天的学术之路“顺风顺水”,但各种艰辛,谢天却很少对外提及。刚进校的大一新生谢天,对免疫学几乎一无所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完全就是“科研小白”。“我还记得军训还没结束时,就被带去参加导师张秋萍教授的组会,会上大家说的专业词汇特别多,我什么都听不懂,完全是懵的。”那时,导师布置给谢天阅读一篇论文,“那是我们所在的实验室刚发的一篇综述,正文一共六页,国庆期间放了七天假,我在家没干别的,每天啃一页。其实非常非常艰难,那会儿到最后我也没有真正把它读透。”大一,正是在很多新生告别高中的紧张忙碌、开始享受大学生活的时候,但对谢天来说并非如此。为了补足专业背景的不足,谢天付出的辛苦绝不亚于高中时代。基础知识是一座隔在谢天学术之路上的“大山”,多如牛毛的专业术语、复杂反复的实验操作,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对于一个刚结束军训的新生来说,这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彼时,很多专业课还没开始上,谢天就在实验室碰到了很多不懂的知识,有时候他会选择与师长沟通,但大多数时候都靠自学。为此,每天他都在图书馆、实验室苦读文献,几乎没有休息。“过程很痛苦”“压力很大”,谢天直言。第一次在组会上讲论文就让谢天记忆犹新。“虽说是一篇3、4分的论文,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光是了解专业词汇就费了很大劲。”但随着深入阅读,谢天开始慢慢熟悉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医学研究殿堂的大门,也渐渐为谢天敞开。“一开始我只能分享3、4分的论文,后面慢慢7分、8分也不在话下。后面的课堂上,老师也会讲到之前自学的部分,我对这些知识也有了新的体会。”谢天说。经过一年的不懈钻研,谢天读文献不再感到吃力,“读文献得心应手了,我就开始着手自己做科研。”从大二时,谢天开始写综述,经常一个晚上要泛读十几篇文章,由于专业知识和单词储备量的限制,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但是谢天都慢慢坚持了下来。大二时,谢天还作为负责人申请到医学部大创项目一项,这个项目在今年9月以第一名的答辩成绩顺利结题。今年上半年,他又作为负责人以答辩成绩第一的成绩顺利申请到国家级大创项目一项。日常:泡脚看Immunity、浴室K歌解压冬日,早晨七点的武汉天还没完全亮。“早晨没有课,就再睡一会吧。”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会这么选择。而此刻谢天的闹钟准时响起,随即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四十分钟后,他已经早早坐在实验室,摊开满试验台的样品,继续前一天没做完的实验。武汉大学“休息啊,我是基本没休息概念的。”这话对谢天来说一点都不假。无论严寒或是酷暑、工作日或是节假日,他雷打不动七点起床,保证八点以前能坐在实验室。和其他的研究生师兄师姐不同,大一大二时的谢天平时都有专业课,常常和组里的实验错过,所以他的实验,同门师姐会帮他排在周末。“周末来实验室是常事,按优先级来说,有课的时候就上课,没课就待在实验室自习看文献,复习复习专业知识。”实验室-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学术生活,谢天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也会见缝插针地调整自己,音乐就是谢天的解压好伴侣。“做实验的时候,有些环节需要时间等待,比如说提取RNA离心时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这期间我就会一边听歌一边等。”谢天还是歌手梁静茹的粉丝,歌单里有四十多首梁静茹的歌。“我最喜欢的一首是梁静茹的《情歌》,前面的一小段就是我们高中英语周报听力的前奏,我很喜欢。”除了音乐作调剂,谢天空闲时还喜欢打羽毛球。“我体育课选修了羽毛球,宿舍旁边就是羽毛球馆,同学在群里喊一声,有时间的话会去打一打。”暑假的时候,谢天大多数时间也待在学校,但和平时相比没那么忙碌,所以有时也会追剧。“《陈情令》就是暑假看的。虽然偶尔追剧,但是我从不打游戏。”谢天笑言。结束一天的学习,谢天晚上十点左右回到寝室,这应该是他一天里最放松的时刻。他的室友透露,谢天喜欢在浴室K歌,谢天腼腆笑道:“每天的生活都很高压,一边洗澡一边唱歌正好释放一下。”睡觉前,他还习惯翻阅一些学术期刊,“我喜欢泡脚的时候翻翻文献,比如Immunity《免疫》杂志,就像看闲书一样,对我来说就算是一种放松吧。”谈到未来,谢天表示应该会留在国内继续读研,“我目前从事的是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今后想从事炎症与慢性疾病的研究,让慢性疾病病人尽量少遭受痛苦。”(来源:武汉大学 记者、实习生:田佩雯 指导老师:陈丽霞)
楚天都市报4月26日讯(记者王荣海)“您好,麻烦扫一下码。今日,在东西湖常青花园第六社区岗亭,武汉大学研究生黄合穿着防护服在执勤,一一查看进出小区人员的绿码,测量其体温。从3月初至今,他已经在社区从事志愿服务近两个月。和很多志愿者不同的是,他从事志愿服务也是在为写社区治理论文作准备。年轻人应该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23岁的黄合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家住常青花园。自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以来,社区成为了疫情防控的主战场。2月下旬,为了解决社区人手短缺的问题,武汉市招募“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者。看到招募信息后,黄合第一时间报了名。3月初就在居住的常青花园第六社区上岗。他说,年轻人抵抗力比较强,理应冲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在学校,他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学校虽然没有复学,但同学们都很关注疫情,经常在线上讨论疫情防控工作。他说,在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疫情,为后面写论文作准备。社区志愿者负责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完成社区日常管理事务,主要有社区巡逻、发放爱心菜和岗亭执勤三项工作。社区巡逻是在疫情严重的时期,为了减少社区内部人员流动,安排志愿者对出门散步遛弯跑步的居民进行教育和劝阻。发放爱心菜是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段,安排居民有序购买爱心菜和储备肉。岗亭执勤的工作相对辛苦,需要在大门口检查出入的行人和车辆,给他们登记核对信息、测量体温以及扫健康码。社区志愿者工作安排是轮岗制。黄合有时也会值夜班,他经常被身边很多人和事感动着。从1月底疫情爆发以来,社区工作者就一直奋战在一线,他们当中很多人已经连续工作了两个月,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有一个山东的保安大哥因为疫情取消了回家过年的计划。和这位保安大哥聊天的时候,谈到孩子,保安大哥一扫心情上的低落,他说自己的女儿这次英语考了全县第一,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有一天晚上,他在岗亭执勤的时候,一个医务人员经过14天的隔离后准备回家。她拿的行李比较多,想找物业借一个推车,但是又觉得太麻烦就离开了。黄合告诉物业工作人员,她是刚从医院回来的医务人员,物业保安立刻拿出推车追上她,帮她把行李送回了家。保安大哥的善良质朴和大家对医务人员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感谢让他很受触动。保安大哥做的虽是小事,但是让人感到温暖。着手写论文聚焦社区治理黄合说,从事志愿服务两个多月来,很多居民都很理解和支持志愿者的工作,自觉配合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很多老人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练,他在门口值守的时候经常教老人用微信扫码,这样很多老年人出门也能配合扫码。封控时间长了,仍有少数居民随意进出社区。黄合就和志愿者们一起耐心劝告,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要出社区,并要他们亮码测温。3月10日,黄合服务的常青花园第六社区14天没有新增病例,被认定为无疫情社区。这让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备受鼓舞。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疫情逐渐好转,战“疫”胜利近在眼前,是这次志愿活动中最大的收获。今日,黄合告诉记者,他的论文已经有了基本构思,准备研究社区治理方面的问题。参加志愿者服务对研究社区治理最大的帮助是提供了感性资料,对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以后的研究有启发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众多高校毕业生答辩工作,武汉大学近期明确全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将在线上进行。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官网4月8日公布了一则《关于认真做好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的通知》:根据《关于武汉大学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要求的通知》精神,为了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按期顺利毕业……全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原则上以线上方式进行,由各学院(系)负责组织实施,本科生院负责总体协调。对于线上答辩的形式,通知介绍:线上答辩要求采用网络视频答辩方式进行。网络视频答辩软件要求:软件功能稳定、操作简单易用(至少允许10人同时在线)、支持共享屏幕在线播放PPT 、可在线共享文件等;可采用钉钉、腾讯会议、QQ等平台进行。特殊情况必须线下答辩的,应报本科生院经批准后方可现场进行。线下进行的答辩要求与往年保持一致。在答辩准备部分,武汉大学上述通知要求每位答辩委员和学生须提前熟悉线上平台的使用方法。各学院应指定专人对线上平台的录音、录像、表决方式等进行测试,同时要确认答辩委员熟悉线上平台的使用方法,确保答辩顺利进行。答辩期间应加强对平台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答辩秩序正常。对于线上答辩的流程,武汉大学在通知中给出了五项参考步骤:(1)按照答辩时间,答辩秘书召集答辩委员、答辩人进入线上视频平台的答辩室,有限允许旁听学生参会(控制人数、核对身份、禁言),并做好会议记录和答辩记录;(2)答辩委员会组长宣布答辩开始,介绍答辩委员会委员并主持会议;(3)学生就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研究成果等进行报告,学生陈述时间与答辩时间与原线下形式相同。各学院(系)应根据情况对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提出要求,学生陈述应不少于10分钟,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不少于5分钟;(4)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单独进行评议,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水平和答辩人的答辩情况进行评议,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进行表决,确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5)答辩结束后两天内,由答辩秘书将答辩记录及答辩成绩录入管理系统。答辩期间,学校将对各学院(系)的答辩工作进行抽查。此次全校本科生线上答辩的成绩评定方式,武汉大学方面提出了五项要求:(1)答辩情况应有详细纪录。在答辩过程中要确保视频答辩的效果,做好答辩记录以及答辩图片采集,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全程录音或录像,并将答辩图片、音(视)频资料、答辩决议书、表决票等答辩材料做好归档;(2)毕业论文(设计)单项成绩评定和总成绩评定一律按照百分制记载。总成绩评定要求与往年保持一致;(3)答辩结束后,学生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再次认真修改毕业论文(设计),修改后的毕业论文(设计)经指导教师认可后,方可作为最终论文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中提交;(4)未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的学生,在对原毕业论文(设计)修改补充后,可以申请二次答辩;(5)本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需于5月25日前录入本科教务管理系统。武汉大学本科生院方面还规定:武汉大学2020届本科生答辩工作须于2020年5月15日-22日之间完成,具体时间由学院确定并报本科生院备案。受疫情影响,线上答辩在国内不少高校都已展开。根据光明网报道,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院校此前已开展线上答辩工作。不过这些高校主要对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线上答辩。(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武大本科毕业生线上答辩#上了热门,具体内容如下:近日,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发布《关于认真做好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的通知》称,全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原则上以线上方式进行,关于答辩的时间,武汉大学2020届毕业生答辩将于2020年5月15日-22日之间完成,成绩25日录入本科教务管理系统。硕士和博士答辩当前没有做出通知,理工类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受疫情的影响,论文未必会按时完成,这可能是校方没有做出通知的主要因素!这次本科毕业生线上答辩采用网络视频答辩方式进行,可采用钉钉、腾讯会议、QQ等平台进行。在答辩过程中要确保视频答辩的效果,做好答辩记录以及答辩图片采集,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全程录音或录像,并将答辩图片、音(视)频资料、答辩决议书、表决票等答辩材料做好归档。特殊情况必须线下答辩的,应报本科生院经批准后方可现场进行。线下进行的答辩要求与往年保持一致。疫情期间,毕业生最关心的话题无非就是怎么进行论文答辩、答辩时间是多久?今年2月底或3月初,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很多高校已明确线上答辩,不过面向的是研究生。本科生也进行线上答辩的高校,目前还比较少。
因十年前的一篇学位论文存在剽窃等行为湖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公告:撤销了一名毕业生的硕士学位湖北大学网站截图2009年6月,万宏伟从湖北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据此前报道,万宏伟硕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学术不端,其论文除去本人已发布文献复制比达81.5%,不符合相关要求。经湖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调查、审核,认定万宏伟硕士学位论文《湖北省普通高校篮球队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存在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根据相关规定和湖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投票表决结果,该校决定撤销万宏伟硕士学位,注销其硕士学位证书,从决定之日起3年内不再接受万宏伟硕士学位申请。严打学术不端行为湖北高校频频发布撤销公告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将被依法依规终身追究。记者注意到,一些高校对以作弊、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一经查实,均采取了零容忍,并公开发公告予以撤销。1以虚假方式获取入学资格 武大撤销一毕业生学位学历今年初,没参加比赛却成一级运动员,因以虚假方式获取入学资格,武汉大学发公告撤销了撤销武大2013级毕业生祝熠的学位和学历。武汉大学本科生院网站上发布的公告截图2012年5月,祝熠以参加全国羽毛球冠军赛混合团体第八名的成绩,申请取得一级运动员等级称号。经调查,2012年的全国羽毛球冠军赛,祝熠并未出场,“不符合全国冠军赛团体第四至八名的出场运动员可申报一级运动员的规定”。2沉迷网游学分不达标华中科技大学18名本科生转专科生去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专科毕业。这次的本科转专科已经在华中科大学生中间引起了重大轰动,但是转为专科已经是学校在“安抚”那些“不学无术”的学生了,据报道在2017-2018学年,华中科大已经有210人因受到黄牌警示,34人受到红牌警示,而根据华中科大的要求:凡得一次红牌,或两次黄牌警告者需转入专科,且不能再次转入本科,否则予以退学处理。恪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投机取巧终究不是正道!
个人简介黄逸轩,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6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保研北大。曾获国家奖学金、甲等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奖学金及“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参加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校三等奖;科研工作上,曾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SCI期刊上参与发表四篇论文。高瞻远瞩,积极参与科研在SCI期刊发表论文、保研北京大学,黄逸轩同学取得的成绩可谓不俗。他曾多次被邀请分享学习经验:作息规律、认真听讲、劳逸结合……但在这些“老生常谈”之外,有一点颇为特别——尽早接触科研。或许在很多人眼里,“科研”一词,是属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但黄逸轩同学认为,参与科研工作,不仅得早,越快越好,还需要个人的积极和主动:“我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大一升大二的那个暑假决定进实验室的,在院官网找到了心仪老师的邮箱,给老师发了邮件表明了我的想法。老师约我开学后找她面谈。等开学了我就去找了老师和她面对面地交流了一下。老师很热情,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并把我分配给一位博士生师兄。”这样难能可贵的眼界和行动力,让他成功迈出了积累宝贵经验的第一步。实践是提升综合能力最有效的方式,黄逸轩同学在空余时间上的小小牺牲,换来了满满的收获:“我跟着这位师兄在实验室呆了两年时间,主要从事单宁酸衍生碳材料的研究。平时没事的时候、周末、寒暑假就会往实验室跑。这两年的实验室时光还是收获颇丰的。不仅提升了实验技能,还因为实验的需要去广泛地阅读文献,对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和最新动态能有比较及时地了解。”当然,很多时候,真正宝贵的也不一定是多么现实的“好处”,而是这段特别的经历本身。对于黄逸轩同学而言,和师兄合作评价研发的新型催化剂的那段日子就是他十分珍视的回忆之一。他介绍说:“这个催化剂效果极好,对我们的取样速度有很高的要求。我和师兄做了很久的准备后来评价这个催化剂,在整个取样过程中做到了分工明确、有条不紊,一次性成功了。这个评价实验,一个人是做不成的,一定要有两个人打配合。”两人也结成了真挚的朋友,这位师兄已经毕业了,目前在广东做博士后,彼此依旧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平时没事也会聊聊科研、聊聊课题组的一些趣闻。黄逸轩同学补充到:“其实很多事情也是一样,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一个人做不成的事情很多,只有跟其他人紧密合作,才能让工作效率最大化。”除了学术上的实践、精进,他还看到了更多新鲜的事物,遇到了意气相投的伙伴。积极主动地去做这些看起来有“门槛”的事情,既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在拓展自我的边界。热爱生活,遍览珞珈风物聊完了略显严肃的科研话题,黄逸轩同学回忆起了在珞珈山的快乐日常。其实除了擅长学习,他也擅长“生活”:“学习科研很重要,娱乐放松亦然。在武汉大学的这四年,我的关键词是‘吃喝玩乐’。”无论是各个食堂的饭菜,还是工菜的糯米包油条,或是创意城的海底捞,都是他的“老熟人”,大学四年,嘴已经被养刁了。他感叹:“吃真是收获快乐的捷径,吃吃喝喝也是和朋友们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而玩乐这一块的话,武大本身作为“珞珈山人民公园”,可圈可点的景观就很多。对于珞珈山的风物,黄逸轩同学如数家珍:“除了三四月的樱花节(虽然我只去了一次,人太多了),教五草坪、万林露天平台、珞珈山小山路都是很不错的地方。我有饭后散步的习惯,晚上没事的时候,喜欢叫上几个同学去山上走走,边走边聊还是蛮快乐的。”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日常,此刻想来,当是一段段幸福而温暖的时光。他聊起“散步”这件小事,也有一些称得上特别的瞬间:“我看过好几次《三体》,第一次严格来讲不叫看,应该说成‘听完了三体’,就是散步的时候看了的同学讲给我听的。聊小说,聊电影,聊音乐,聊一些热点时事,收获很大,知识得到了扩展,思维得到了锻炼。”另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和几个同学去教五草坪放风筝:“那天上午没课,不知道谁就突然提议去放风筝,一下子兴趣就来了,毕竟上一次放风筝得追溯到自己读小学的时候了。那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上午,大家纷纷放下‘年龄包袱’,尽情奔跑,收获欢乐。”言语之间,看得见黄逸轩同学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快乐的珍视。这四年,不乏自我磨砺中的锐意进取,更有享受生活时的欢声笑语。南山送君去,不改旧时青。在珞珈山的路程已尽,黄逸轩同学即将去追寻别处的美好风景。作为学长,他给学弟学妹们留下一句简短而铿锵的寄语——“负重前行,不负韶华,但也别忘记停下看看身旁的风景。未来属于你我!”。谨祝所有的毕业生们,毕业快乐,前途似锦。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来源:武汉大学 资环学生会新闻宣传部撰稿:郭祺 排版:王睿欣 审核:华翔 王荷彬
前言亲爱的高三学弟学妹们:猝不及防的高考延期消息,是否让你焦虑和紧张,在家学习到疲惫和迷茫时,你是否憧憬过大学的模样。我即将和你分享吉林籍的优秀学子们在武汉大学的成长时光。大学是个奇妙的地方,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经历与美好。而现在的你正是曾经的我。我也曾焦虑迷茫,不知道十二年寒窗苦读的努力会换来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不知道无数人眼里口中美好的大学时光的真实模样。下面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第一位老乡学长的故事吧!王海龙武汉大学文学院2019级写作学硕士研究生文学学士 & 法学学士(双学位)高中毕业于吉林省四平实验中学现任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助理班主任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三好学生武汉大学图书馆十大借阅之星武汉大学校乒赛亚军武汉大学研究生辩论赛冠军及全程最佳辩手等荣誉奖项| 学业:上课·读书·论文 || 活动:辩论·乒乓·志愿 || 生活:爱情·友情·亲情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若不是2015年高考的阴差阳错,2019年的我就不会有在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毕业的如愿以偿,亦不会有保送研究生至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学专业的水到渠成。NO.1 学业上课·读书·论文1、上课本科的我,喜欢听课,总想多见识些老师。所以,除了人文班安排的文史哲必修课,我会跑去听心理学的课、蹭社会学的课,又修读了法学院双学位的课。很多知识或许在今天已经模糊,但我依旧记得在停电教室开着手机照明听苏德超老师讲授“因果关系”,讨论“谁杀害了王八蛋”;记得自以为擅长演讲的自己,被陈建军老师提醒“身体站定后,再开始说话”;记得孙晋老师对法治精神和市场经济的强调……就这样,本来140个学分达标的培养计划,我拿了220个学分。毋庸置疑,它们带来收获将使我受益终身。2、读书大一时,谢国荣老师在“美国史”课上说“一个人大学四年能完整读完一百本书便不是虚度时光”。由此,我立下flag:一定要在毕业前读完一百本经典著作。从那时起,我陆续熟悉了米瑟斯、萨维尼、亨廷顿、刘勰以及中外思想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有了自己的学术偶像。终于,我提前一年——在大三实现了这个“小目标”。读书的理由也很简单:扩展视野、训练思维、提升认知、开拓格局、感受伟大的心灵。3、论文写论文是心累的,但每次一想到我的导师戴红贤教授会细致地帮我批改,便觉得要对得起她的付出。哪怕不能尽如人意,至少无愧于心。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思想”之“义”: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第三要素》一共写了三万字。从打磨章节标题,到斟酌语句表达,幸得戴老师一字一句地批注。她指导我前后修改十余遍,论文方才定稿。后来,我赴美国盐湖城,在Alta Conference国际学术会议上所宣读的论文,也是由戴老师和我的学长学姐们帮我反复推敲。这让我逐渐认识到学术应有的严谨与踏实。NO.2 活动辩论·乒乓·志愿1、辩论辩论于我,是执念,是羁绊。我曾因和队友一起讨论我以为无懈可击的观点,拍案而起;也曾因和队友一起输掉我以为胜券在握的比赛,心灰意冷。那时,刘华珺告诉我两句话,我把它记在心里,也时常向他人讲起:第一句,“只有输得起,才能赢得起”;第二句,“输掉的比赛,总会一场一场赢回来”。那时,张静雅也给我写过邮件,跟我说“不可以缺席文学辩的未来”。风风雨雨,林林总总,日子来到2020年12月8日。已经是研究生的我和队友站在“红枫”决赛的舞台,以冠军和“全程最佳辩手”给了过去一个交代:事竟成,天不负。2、乒乓我喜欢射箭、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但最擅长的还是乒乓球。在风雨球馆的两个学期乒乓球体育课,是我大学四年唯一一门得到100分的课程。打球间隙,刘江丽老师总会和我聊聊生活、聊聊学业,还介绍几位朝鲜友人给我认识、与我约球。乒乓球也让我认识了张雅俐学姐。有一次参加团体比赛,我们这个队虽然只有我和她两个人,竟然也一路撑到半决赛。这大概比以前拿到冠军还让我难忘。此外,我分手后的几天也是与乒乓球度过。球友李思奇告诉我:“即便是恋爱,也不能失去自我。”3、志愿即使没有志愿者的身份,我也会时常参与一些志愿活动。印象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心血来潮参与公益组织,给小学生讲解诗词;另一次是党支部活动,陪护患有听障的儿童。两次与儿童接触的志愿活动,与其说是我帮助他们,不如说是这些儿童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些我平常可能忽略的东西。在诗词讲解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出乎我的意料。若不是之前准备周密,我定然会在台上出丑。在陪听力不佳的儿童跳舞画画时,我前所未有地感觉到生命的美好。尽管我自己的官能是完整的,但在心灵上,我可能还不如他们纯粹、乐观。NO.3 生活爱情·友情·亲情1、爱情在最美校园,如果不谈一场恋爱,那么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钱钟书说“一个人时,安静而丰盛;两个人时,温暖而踏实”。很幸运,在武汉大学的本科四年里,我曾有过温暖而踏实的430天。可就像《小王子》里的感叹:“我当时太年轻了,还不懂得如何去爱她。”而今当我再回首这段感情,少了莫名的感伤,多了认真的反思:如果足够幸运,再遇到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会更有能力把握和珍惜吗?All that I ask of you in return is that you will be a true lover.我不确定答案,只知道自己会全力以赴,之后或是与子偕老、或是愿赌服输。2、友情我的朋友不多,可就是那么几个,时而锦上添花,时而雪中送炭。只一条微信,刘行长就可以到汉口江滩当我的“出气筒”,忍我如何无理取闹;只一句约定,张十六可以从汉口赶回武昌当我的“垃圾桶”,听我如何刚愎自用。更可贵的是,这种友情不只存在于同龄人,还存在于很多良师益友。比如,课前帮我煮咖啡的萧映老师;比如,抽空去看辩论赛为我加油的余蔷薇老师;比如,和我都爱好玩乒乓球的很多老师们…… 这些良师益友不仅在学业上帮助我,也在生活上关心我,让我在文学院一直充满幸福与感恩。3、亲情从吉林来到武汉,我与父母距离半个中国,但这反而让我们都更珍惜一家人团聚的机会。在校时,父亲常担心我吃得不好,给我的生活费加量;回家后,母亲每天早上会为我切好满盘的草莓和哈密瓜。正如我在本科毕业论文“致谢”中写的那样:“没有他们的爱,我根本不可能在武汉大学这么享受衣食无忧的四年惬意生活。至少,我可以理不直、气也壮地把自己的缺点归因于他俩的遗传!但最为感激的是,他们教会了我何为善良。”结语来到2020年,住所早已从珞珈山上的梅园寝室变成了东湖之滨的三环公寓。不变的,是淡泊宁静的珞珈时光。痛苦,甘之如饴;开心,敝帚自珍。三生有幸,一往而深。内容来源:珞珈山下的田鼠 武大招办 编辑:李露露 审核:白玉
头版首页的论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顶级科技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袁声军教授与国内外研究团队关于石墨烯气体通透极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汉大学用头版首页的新闻做了报道,虽然石墨烯属于非常热度高的材料学科,但是该篇论文并不是属于材料化工领域灌水的应用论文,属于基础学科的研究,能被《nature》刊发,说明了该篇论文的重要性,武汉大学团队通过对石墨烯的研究,为二维材料的气体通透极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解释,正是有了非常高的创新性,因此才会被世界顶级期刊《nature》所青睐。要知道武汉大学虽然每年发表的论文有很多,但是真正的顶刊论文并不多,武汉大学在解放后,直到2015年才有第一篇《nature》主刊论文的突破。诺贝尔奖更关注基础科研当年颜宁在清华大学时,很多人都在酸颜宁靠着冷冻电镜灌水CNS主刊论文,认为发表顶刊论文就是灌水,基础科研没有任何的价值,这也是为何中国科技只能不断追赶和模仿,而不能做到领先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基础科研太过薄弱,大家更喜欢做应用科研,不仅目标明确而且收益高见效快。因此每年诺贝尔奖颁发的时候,国人总在问,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中国科研人员,就像颜宁在微博中说的一样,想要获得诺贝尔奖,也不看看中国真正对科技支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000年左右,中国所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仅能发表1~2篇NS主刊论文,就拿武汉大学为例,2015年11月,武汉大学邓鹤翔教授团队为武汉大学完成建国后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讯单位发表的《nature》主刊论文,而且该项研究成果也是由韩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罗特格斯大学、斯特哥尔摩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虽然国内目前反对SCI论文的呼声很多,但是能发NS主刊论文却是每一位科研人员的梦想。NS作为顶级综合期刊,更愿意刊登的是基础科研的成果,从NS主刊论文的数量来看,最近十年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才呈现全面开花的现状,也预示着中国未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再不断的提升!高端人才政策是主因2020年3月11日为武汉大学发表《nature》主刊论文的袁声军教授,属于武汉大学高层次的引进人才,袁声军教授出生于197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2016年12月被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引进回国。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物理学、凝聚态理论和高性能科学计算,包括发展针对复杂量子体系的多尺度模拟方法,发展针对量子多体问题的计算方法,低维量子体系的电学、光学、输运和等离基元性质,通用量子计算机模拟,以及强关联自旋系统的弛豫和退相干等。2020年开始,从国内高校NS主刊论文排行榜来看,浙江大学一枝独秀,在失去颜宁和施一公的助力后,清华大学想拿NS灌水也变得难起来!
今天,Science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定明月团队的最新研究,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赶快和珞珞珈珈一起来看看吧:2月5日,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工业科学研究院定明月教授团队在合成气催化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展了一种新型Fe基复合催化剂,高效抑制了CO2副产物的生成,实现了合成气高选择性、高收率直接制取烯烃。《科学》还同期刊发了以“设计了正确的保护”为题的专家评述文章。文章称,这项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减少CO2排放,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论文题为“A hydrophobic FeMn@Si catalyst increases olefins from syngas by suppressing C1 by-procts”(《一种通过抑制C1副产物促进合成气制烯烃的疏水性FeMn@Si催化剂》)。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2019级博士生徐艳飞为论文第一作者,定明月为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为唯一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单位。合成气在疏水性FeMn@Si催化剂上高选择性制取烯烃通过费-托合成反应可将煤经合成气(CO和H2)转化为液体燃料和高碳化学品,该技术已主导煤化工领域近百年。然而该过程通常发生水煤气变换反应,产生大量的CO2,并消耗大量的水,导致后续能耗大幅增加。另外,费-托合成反应是强放热反应,容易导致甲烷副产物的生成,降低高碳产品的收率。为此,在费-托合成过程中约50%一氧化碳转化成了二氧化碳(约40%)和甲烷等C1副产物,碳原子利用效率低下,严重降低了能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高效降低CO2、CH4等C1副产物生成,提高特定烃类产品的选择性在国际能源化工界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定明月课题组创造性发展了一种新型疏水性FeMn@Si催化剂,在工业反应条件下(320 °C和 2-3 MPa),实现了合成气高选择性直接制取烯烃,二氧化碳和甲烷等C1副产物显著降低到22.5%以下,烯烃选择性可达65%(烯烃中高附加值α-烯烃选择性可达81%以上),烯烃产率高达36%以上。研究发现,FeMn@Si催化剂表面二氧化硅疏水层可保护碳化铁活性相免受水的氧化,并保持碳化铁活性相处于良好的稳定状态。与此同时,催化剂表面疏水层阻止了水进入核层反应区域,进而抑制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进行(CO + H2O → CO2 + H2),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副产物的生成。另外,核层中锰金属助剂向铁活性物相表面的电子转移显著提高了烯烃产物的选择性,并抑制了甲烷副产物的生成。核层碳化铁活性相与壳层疏水基团的高效协同,将能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复合催化剂,通过抑制高耗能的水煤气变换反应,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显著提高碳原子利用效率,有望实现合成气高效、经济制取烯烃、芳烃、汽油、航油等各种高附加值产品。该研究的共同作者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李永旺研究员、杨勇研究员、温晓东研究员等。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和深圳市基础科技计划的资助。定明月课题组成员合影来源:武汉大学 感谢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封面图:舒佩 摄影:金鑫 文案:陈丽霞 编辑:殷丽雯 审核:邢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