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东堂子胡同4号1956年 伍连德在怡保诊所1911年 伍连德与夫人黄淑琼合影1903年 伍连德博士(后排右一)留洋学成后回到故乡槟榔屿之全家福1911年 清政府在奉天召开11国代表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伍连德(前排右四)为会议主席1919年 东北霍乱防治,伍连德与美国红十字会人员合影1921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办庆典后,伍连德夫妇宴请参与嘉宾并合影1921年 东北第二次肺鼠疫来袭,伍连德与伯力士在哈尔滨实验室内 前不久,位于东堂子4号的伍连德北京故居腾退完毕。他在国内唯一的家属代表黄建堃接受本报专访,讲述了伍连德的传奇故事。从1911年起,伍连德在东堂子胡同4号居住了20余年。1960年伍连德去世后,家人遵照其遗嘱,把这所院落无偿捐献给了中华医学会。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每当发生卫生防疫事件,人们都会想起伍连德。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伍连德的事迹被大家反复重温。直到今天,伍连德一生为百姓解除病痛,随时随地捍卫中国主权、永远以祖国为重的爱国精神依然感动着中国人。站在东堂子胡同口,一栋红砖小楼别具风格,虽然被100多年的风雨洗得褪了色,但古槐映罩下的阁楼依然显出不凡气质。伍连德在自传里说,“我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古老的中国,我衷心地希望她永远幸福繁荣!”伍连德故居今后如何使用受到广泛关注。日前,伍连德在中国的唯一家属代表黄建堃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希望伍连德故居将来能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在这里呈现一百多年前的宝贵史料,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从中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责任。椰油灯下走出剑桥“学霸”伍连德的父亲伍祺学16岁从广东新会卷着铺盖闯南洋,跟着金匠学手艺,出徒后自己开了间金铺。为了生意上有个帮手,25岁时伍祺学迎娶了年仅13岁的华侨女子林彩繁。1879年3月10日,伍连德出生在南洋槟榔屿。他父母养育了15个孩子,活下来11个,5男6女。伍连德是第八个孩子。槟城在马来半岛的西北部,当时是英国的海峡殖民地。伍连德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唐人街租的房子:楼下是金铺,楼上一家人住。街上有华人,有印度人,还有打鱼为生的马来人。各民族混居,从小锻炼了伍连德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生长在槟城的华人来说,他们永远是中国人。七岁那年,伍连德入学大英义塾(英国人办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因为家里贫穷,住得也很拥挤。晚上吃饭时一家人点一盏煤油灯,吃完饭以后就不准再点了,伍连德看书只能靠一个小小的椰油灯,可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那时学校刚刚设立了女皇奖学金,每年授予两名优秀学生200英镑奖学金,并提供船票去英国深造。这是华人子弟唯一的上进途径,竞争十分激烈。可伍连德连中了四年。16岁时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去英国读书的资格,可惜没有达到17岁的法定年龄,没去成,只拿了奖学金。这期间伍连德突然生了一场大病,连续高烧不退。中医束手无策,西医摇摇头说只能试试看。就在家人打算给他准备后事时,病情竟自然好转起来。伍连德那时便跟父母表达了学医的想法。1896年,伍连德参加女皇奖学金选拔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通往剑桥大学的通行证。起初家里不放他走,特别是他妈妈比较保守,怕他剪辫子,怕他找一个洋媳妇。父亲也担心他身体不能适应。后来在二哥的坚定支持下,他最终踏上了去英国读书的路。伍连德靠着200英镑奖学金,来到英国剑桥大学苦读。同一时间,他的二舅被派到英国建造军舰。家里的五个舅舅最让伍连德骄傲,因为五兄弟同在北洋水师服役,这在当时也极为罕见。三舅林国裕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二舅林国祥是广宇舰的管带,在作战时受了伤。初到英国的伍连德生活窘迫,二舅有时就带他改善伙食。他受二舅影响很大,二舅的部下们也都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并且跟伍连德年纪相仿,经常给他讲甲午海战的事。少年伍连德受到很大触动,立志要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只用了五年零三个月,伍连德便完成了原本需要七年完成的学业,成为1896届剑桥大学135名医学生中第一位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的学生。此后他又在利物浦热带病研究所参与科研,并且赴欧洲大陆分别在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年仅24岁就获得了医学博士资格。1905年,伍连德在剑桥大学一共获得五个学位:文学学士、医学学士、外科学士、文学硕士和医学博士。歧视,激起更多爱国心临回国之前,伍连德看到槟城招收行政医官,意气风发的他做好了应聘的准备。没想到主事人看了他的学历、奖项,以及各种研习经历后对他说,“你完全够格,但是你不能担任行政医官,只能做助手。”伍连德惊问为什么。“根据规定,医生只能由纯英国血统的白种人担任。”伍连德目瞪口呆。对华人的歧视极大地触动了伍连德,也在他心底烙下印记——“祖国!只有中国,才是自己的祖国。”后来伍连德去吉隆坡热带病研究所进修时,遇见了一位令他怦然心动的女孩。女孩叫黄淑琼,她的爸爸黄乃裳是福建著名侨领、维新派代表人物。像她这样出身良好、中西合璧、相貌不凡的女子,当时有很多追求者,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小医生,伍连德最不被看好。没想到让两颗年轻的心彼此贴近的是共同的背景和爱国情怀。一次谈天时伍连德说起他的两个舅舅都参加过甲午海战,越说越激动。一转头却惊呆了。一旁的黄淑琼正在流泪,一问才知道她的三叔黄乃模也参加了甲午海战,是邓世昌“致远舰”的副管带,壮烈牺牲。同样热切的爱国之情在两人心头涌起。1905年,伍连德与黄淑琼在新加坡举办了婚礼。婚后返回槟城行医。他看到很多华人都吸毒、赌博,便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希望华人能振作起来。伍连德提倡反毒反赌,年纪轻轻就当了槟城反毒协会的会长,和好友一起办报纸宣传禁毒。后来遭到利益集团的诬告,英国法官非常蛮横无理,“判你有罪就是有罪”。就在这时,伍连德接到直隶总督袁世凯发来的电报,请他到中国出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很快,伍连德关掉医院,订了船票,启程回国。他感到自己对中国知之甚少,临上船前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利用在轮船上的一个半月“恶补”。听伍大人的!伍连德在故友程璧光的引荐下,成为陆军军医学堂帮办。他开始不知疲倦地工作,同时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国语。他采用西方国家重视实践的办法,健全实验室和建立临床门诊,让学生多动手多观摩。短短两年,陆军军医学堂迅速摆脱日本人的影响,成为现代化的医学院校,开始为中国军队输送合格的军医。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时,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降临。1910年12月18日,正在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的伍连德意外接到外务部急电,“火速进京”。施肇基召见伍连德,他才知道哈尔滨一带发生大规模疫病,已经一个月了。施肇基非常着急,“疫病突起,地方上没有能力控制,俄、日双方向朝廷施加压力,都要求独自主持北满防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危机之下,伍连德接受了外务部的任命,他平静地说,“施大人,我没有什么要求,为国家效力是我的荣幸。”当时人们对这场疫病完全没有认识。日本派出研究人员到哈尔滨,解剖了上千只老鼠都没有发现鼠疫杆菌,但是疫情还在肆虐,而且死亡率非常高。当时报纸曾载,一个俄国官员带着夫人从火车站到江边,几公里的路,他们亲眼看到沿途倒下了十几个人;一个挑着担卖花生、瓜子的小贩,卖着卖着突然间倒地死去,花生瓜子被路人抢光。伍连德只带了一个中文比他好些的助手,飞奔哈尔滨。他们圣诞节当天下午到达,第二天就去走访调查,很快得知一个旅店老板的夫人染疫而死。伍连德和助手立刻前往,反复做当事人家属的工作后,才把尸体带到诊所做解剖,确诊是鼠疫杆菌。当时的外国专家都难以置信,是中国人做了第一例尸体解剖。调查中,伍连德发现买卖旱獭皮的商人和猎人染病的比较多,他推测传染源可能不是老鼠,但非常凶险。他马上向总督报告,并且按照约定直接向外务部施肇基用英文发送了九条措施。但同时在东北做调研的日本人、俄国人还认为是腺鼠疫,并认为这个病是通过老鼠传播,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时就职于北洋医学堂的法国军医迈斯尼也因此与伍连德各持己见,闹到外务部。在施肇基的支持下,伍连德才得以继续主持满洲防疫。就在此时,哈尔滨的疫情急转直下:24小时内死亡达到50人,鼠疫已经从局部流行变成全面暴发。俄国方面和日本方面却迟迟不配合隔离方案。当时俄国铁路医院收治了一批鼠疫病人,院长是俄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们给自己的医生注射了鼠疫血清。迈斯尼也到铁路医院给病人检查,因没戴口罩,第三天便染病发烧。见到闻讯赶来救治他的伍连德,迈斯尼吃力地说:“伍博士,你是对的。”仅仅过了三天,迈斯尼便去世。所有的人都震惊了,也同时真正意识到了鼠疫的凶险。伍连德召集全城官员开会,不同以往的是,所有官员早早就聚集在防疫部门前等着他。面对一片混乱和不知所措,道台于泗兴大声说:“听伍大人的!”袁世凯眼中的国士伍连德设计了简易加厚口罩,下令大量赶制,供应全体防疫人员使用。他还下令准备充足的硫磺和石炭酸等消毒剂。地方官员迅速行动起来,呼吁老百姓观测体温、戴伍氏口罩。伍连德又果断调来120辆火车车厢,当作隔离病房,在疫情中心傅家甸分出红黄蓝白四个区进行隔离。每个区合理配置了医生、助理、警察。病人不许出来,政府提供食品,在重要道路派兵封锁。然而让伍连德不解的是,又一个月过去,到了1月30日,病死率还居高不下。他推断肯定有重大的遗漏点,于是重新做社会调查。最后到疫区坟场一看,大吃一惊。天寒地冻之间,两千两百多具尸体没有掩盖地露天摆放着!现场的五六个工人干一天才能掩埋一口棺材,太多的尸体根本处理不过来。他看到坟场上不仅野狗、野猫窜来窜去,还有人来偷东西,都造成了新的传染源。伍连德还发现,有些小旅店怕影响生意,只要发现咳嗽、发烧的人,就扔到大街上。而半夜被扔出去的病人有很多是被冻死的。伍连德意识到,只有把全部尸体焚烧,才能彻底消除隐患。可在1911年的中国,人死后讲究入土为安,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说过“火化”,这让他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伍连德把当地的士绅官员请到坟场,看到眼前的惨状,每一个人都被震惊得脸色沉重。官府召集全城所有头面人物做工作,国难当头,大家一致签字同意焚化。1911年4月3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奉天开幕,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一致被推举为大会主席。各国科学家高度赞扬了伍连德的工作,包括以发现鼠疫杆菌而闻名的北里柴三郎。大家称伍连德为“鼠疫斗士”。肃亲王面见伍连德,恳请他留任民政部卫生司司长,负责全国卫生防疫。但伍连德说“东北的鼠疫虽然已经消失,但并不等于灭绝,我还得回去建立鼠疫管理机构”。第二年,伍连德在西伯利亚野外考察时,接到家书,才得知一个多月前,六个月大的三子长明因细菌性感染,治疗无效去世。夫人怕影响他在哈尔滨的工作,没有告诉他。因东北防疫有功,伍连德被清政府授予协参领,并获二等双龙勋章。1913年伍连德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召见,见面后两人都很感慨。袁世凯说,“初次请你时,原本是想把陆军军医学堂从日本人手里夺回来,没想到得到一位国士。”1921年,东北第二次肺鼠疫来袭,伍连德再次深入疫区,消灭疫情。日本占领东北后,曾经将伍连德秘密抓捕关到沈阳一个地下室。一天清晨,伍连德看见外面有人在打水,就顺着窗户缝递出去一张名片和一块钱,叮嘱他无论如何把名片送到英国领事馆。在英国领事馆的斡旋下,伍连德获得解救。日本后来在浙江、湖南等地进行了鼠疫细菌战。那时伍连德已不在国内,他当年的助手伯力士领导了湖南常德鼠疫细菌阻击战。建医院、抗霍乱,晚年归乡伍连德在中国服务的30年间,创建了中国现代医学体系。他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并担任第一、二任会长,他还主持创办了20多所医院或医学院校,力主收回港口卫生检疫权,他还是中国禁毒的主要人物。1915年,财政总长周学熙和伍连德商议,想在北京建一所结核病疗养院。伍连德认为,北京最需要的是一所在城区为老百姓服务的现代化医院,周学熙对此深以为然。此后不久伍连德在东堂子胡同4号买下一块地,请德国人设计建造了一座宅院,在北京安家。当年的伍连德,只要在北京,就会骑上自行车,从东堂子胡同的家中出发,经过故宫、景山、北海,来到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地,晚上再骑车从原路返回。中央医院建成后,赢得一片盛赞,尤其是像电梯、暖气、X光机,这样的超前配置,老百姓大多都还没有见过。伍连德在东堂子胡同4号居住了20余年,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洛克菲勒签订筹建协和医院后,伍连德在这里开家宴,夫人黄淑琼主持接待洛克菲勒基金会一行人,高朋满座,宾主尽欢。伍连德在东堂子居住期间,经常是上海、北京两地跑。当时上海发生了一次霍乱,发现零号病人是一个海员。那时外国人霸占着海关检疫权,对中国人和外国人两个政策,外国人随便进,检都不检。伍连德力主拿回检疫权并出任海关检疫处处长。黄建堃听家人说起过,“现在吴淞口的小白楼就是当时的海关检疫处,停在吴淞口的轮船经过检疫才可以进来,而且当时还在那建了个医院,一旦发现病人当时就能处置,不会传进来。”伍连德与夫人黄淑琼虽然一生聚少离多,但夫人对他的帮助很大。在北京居住期间,黄淑琼用英文写了中国的四大美人,在国外出版后很受欢迎,最后一本《貂蝉》没写完就去世了。紧接着,伍连德在上海的家被日本飞机炸得粉碎。伍连德大受打击,1937年,他自上海返回故乡南洋。文/本报记者 李喆 供图/黄建堃
前不久,位于东堂子4号的伍连德北京故居腾退完毕。他在国内唯一的家属代表黄建堃接受本报专访,讲述了伍连德的传奇故事。从1911年起,伍连德在东堂子胡同4号居住了20余年。1960年伍连德去世后,家人遵照其遗嘱,把这所院落无偿捐献给了中华医学会。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每当发生卫生防疫事件,人们都会想起伍连德。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伍连德的事迹被大家反复重温。直到今天,伍连德一生为百姓解除病痛,随时随地捍卫中国主权、永远以祖国为重的爱国精神依然感动着中国人。站在东堂子胡同口,一栋红砖小楼别具风格,虽然被100多年的风雨洗得褪了色,但古槐映罩下的阁楼依然显出不凡气质。伍连德在自传里说,“我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古老的中国,我衷心地希望她永远幸福繁荣!”今日的东堂子胡同4号伍连德故居今后如何使用受到广泛关注。日前,伍连德在中国的唯一家属代表黄建堃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希望伍连德故居将来能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在这里呈现一百多年前的宝贵史料,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从中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责任。椰油灯下走出剑桥“学霸”伍连德的父亲伍祺学16岁从广东新会卷着铺盖闯南洋,跟着金匠学手艺,出徒后自己开了间金铺。为了生意上有个帮手,25岁时伍祺学迎娶了年仅13岁的华侨女子林彩繁。1879年3月10日,伍连德出生在南洋槟榔屿。他父母养育了15个孩子,活下来11个,5男6女。伍连德是第八个孩子。槟城在马来半岛的西北部,当时是英国的海峡殖民地。伍连德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唐人街租的房子:楼下是金铺,楼上一家人住。街上有华人,有印度人,还有打鱼为生的马来人。各民族混居,从小锻炼了伍连德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生长在槟城的华人来说,他们永远是中国人。七岁那年,伍连德入学大英义塾(英国人办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因为家里贫穷,住得也很拥挤。晚上吃饭时一家人点一盏煤油灯,吃完饭以后就不准再点了,伍连德看书只能靠一个小小的椰油灯,可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那时学校刚刚设立了女皇奖学金,每年授予两名优秀学生200英镑奖学金,并提供船票去英国深造。这是华人子弟唯一的上进途径,竞争十分激烈。可伍连德连中了四年。16岁时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去英国读书的资格,可惜没有达到17岁的法定年龄,没去成,只拿了奖学金。这期间伍连德突然生了一场大病,连续高烧不退。中医束手无策,西医摇摇头说只能试试看。就在家人打算给他准备后事时,病情竟自然好转起来。伍连德那时便跟父母表达了学医的想法。1896年,伍连德参加女皇奖学金选拔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通往剑桥大学的通行证。起初家里不放他走,特别是他妈妈比较保守,怕他剪辫子,怕他找一个洋媳妇。父亲也担心他身体不能适应。后来在二哥的坚定支持下,他最终踏上了去英国读书的路。伍连德靠着200英镑奖学金,来到英国剑桥大学苦读。同一时间,他的二舅被派到英国建造军舰。家里的五个舅舅最让伍连德骄傲,因为五兄弟同在北洋水师服役,这在当时也极为罕见。三舅林国裕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二舅林国祥是广宇舰的管带,在作战时受了伤。初到英国的伍连德生活窘迫,二舅有时就带他改善伙食。他受二舅影响很大,二舅的部下们也都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并且跟伍连德年纪相仿,经常给他讲甲午海战的事。少年伍连德受到很大触动,立志要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只用了五年零三个月,伍连德便完成了原本需要七年完成的学业,成为1896届剑桥大学135名医学生中第一位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的学生。此后他又在利物浦热带病研究所参与科研,并且赴欧洲大陆分别在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年仅24岁就获得了医学博士资格。1905年,伍连德在剑桥大学一共获得五个学位:文学学士、医学学士、外科学士、文学硕士和医学博士。歧视,激起更多爱国心临回国之前,伍连德看到槟城招收行政医官,意气风发的他做好了应聘的准备。没想到主事人看了他的学历、奖项,以及各种研习经历后对他说,“你完全够格,但是你不能担任行政医官,只能做助手。”伍连德惊问为什么。“根据规定,医生只能由纯英国血统的白种人担任。”伍连德目瞪口呆。对华人的歧视极大地触动了伍连德,也在他心底烙下印记——“祖国!只有中国,才是自己的祖国。”后来伍连德去吉隆坡热带病研究所进修时,遇见了一位令他怦然心动的女孩。女孩叫黄淑琼,她的爸爸黄乃裳是福建著名侨领、维新派代表人物。像她这样出身良好、中西合璧、相貌不凡的女子,当时有很多追求者,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小医生,伍连德最不被看好。没想到让两颗年轻的心彼此贴近的是共同的背景和爱国情怀。一次谈天时伍连德说起他的两个舅舅都参加过甲午海战,越说越激动。一转头却惊呆了。一旁的黄淑琼正在流泪,一问才知道她的三叔黄乃模也参加了甲午海战,是邓世昌“致远舰”的副管带,壮烈牺牲。同样热切的爱国之情在两人心头涌起。1905年,伍连德与黄淑琼在新加坡举办了婚礼。婚后返回槟城行医。他看到很多华人都吸毒、赌博,便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希望华人能振作起来。伍连德提倡反毒反赌,年纪轻轻就当了槟城反毒协会的会长,和好友一起办报纸宣传禁毒。后来遭到利益集团的诬告,英国法官非常蛮横无理,“判你有罪就是有罪”。就在这时,伍连德接到直隶总督袁世凯发来的电报,请他到中国出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很快,伍连德关掉医院,订了船票,启程回国。他感到自己对中国知之甚少,临上船前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利用在轮船上的一个半月“恶补”。听伍大人的!伍连德在故友程璧光的引荐下,成为陆军军医学堂帮办。他开始不知疲倦地工作,同时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国语。他采用西方国家重视实践的办法,健全实验室和建立临床门诊,让学生多动手多观摩。短短两年,陆军军医学堂迅速摆脱日本人的影响,成为现代化的医学院校,开始为中国军队输送合格的军医。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时,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降临。1910年12月18日,正在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的伍连德意外接到外务部急电,“火速进京”。施肇基召见伍连德,他才知道哈尔滨一带发生大规模疫病,已经一个月了。施肇基非常着急,“疫病突起,地方上没有能力控制,俄、日双方向朝廷施加压力,都要求独自主持北满防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危机之下,伍连德接受了外务部的任命,他平静地说,“施大人,我没有什么要求,为国家效力是我的荣幸。”当时人们对这场疫病完全没有认识。日本派出研究人员到哈尔滨,解剖了上千只老鼠都没有发现鼠疫杆菌,但是疫情还在肆虐,而且死亡率非常高。当时报纸曾载,一个俄国官员带着夫人从火车站到江边,几公里的路,他们亲眼看到沿途倒下了十几个人;一个挑着担卖花生、瓜子的小贩,卖着卖着突然间倒地死去,花生瓜子被路人抢光。伍连德只带了一个中文比他好些的助手,飞奔哈尔滨。他们圣诞节当天下午到达,第二天就去走访调查,很快得知一个旅店老板的夫人染疫而死。伍连德和助手立刻前往,反复做当事人家属的工作后,才把尸体带到诊所做解剖,确诊是鼠疫杆菌。当时的外国专家都难以置信,是中国人做了第一例尸体解剖。调查中,伍连德发现买卖旱獭皮的商人和猎人染病的比较多,他推测传染源可能不是老鼠,但非常凶险。他马上向总督报告,并且按照约定直接向外务部施肇基用英文发送了九条措施。但同时在东北做调研的日本人、俄国人还认为是腺鼠疫,并认为这个病是通过老鼠传播,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时就职于北洋医学堂的法国军医迈斯尼也因此与伍连德各持己见,闹到外务部。在施肇基的支持下,伍连德才得以继续主持满洲防疫。就在此时,哈尔滨的疫情急转直下:24小时内死亡达到50人,鼠疫已经从局部流行变成全面暴发。俄国方面和日本方面却迟迟不配合隔离方案。当时俄国铁路医院收治了一批鼠疫病人,院长是俄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们给自己的医生注射了鼠疫血清。迈斯尼也到铁路医院给病人检查,因没戴口罩,第三天便染病发烧。见到闻讯赶来救治他的伍连德,迈斯尼吃力地说:“伍博士,你是对的。”仅仅过了三天,迈斯尼便去世。所有的人都震惊了,也同时真正意识到了鼠疫的凶险。伍连德召集全城官员开会,不同以往的是,所有官员早早就聚集在防疫部门前等着他。面对一片混乱和不知所措,道台于泗兴大声说:“听伍大人的!”袁世凯眼中的国士伍连德设计了简易加厚口罩,下令大量赶制,供应全体防疫人员使用。他还下令准备充足的硫磺和石炭酸等消毒剂。地方官员迅速行动起来,呼吁老百姓观测体温、戴伍氏口罩。伍连德又果断调来120辆火车车厢,当作隔离病房,在疫情中心傅家甸分出红黄蓝白四个区进行隔离。每个区合理配置了医生、助理、警察。病人不许出来,政府提供食品,在重要道路派兵封锁。然而让伍连德不解的是,又一个月过去,到了1月30日,病死率还居高不下。他推断肯定有重大的遗漏点,于是重新做社会调查。最后到疫区坟场一看,大吃一惊。天寒地冻之间,两千两百多具尸体没有掩盖地露天摆放着!现场的五六个工人干一天才能掩埋一口棺材,太多的尸体根本处理不过来。他看到坟场上不仅野狗、野猫窜来窜去,还有人来偷东西,都造成了新的传染源。伍连德还发现,有些小旅店怕影响生意,只要发现咳嗽、发烧的人,就扔到大街上。而半夜被扔出去的病人有很多是被冻死的。伍连德意识到,只有把全部尸体焚烧,才能彻底消除隐患。可在1911年的中国,人死后讲究入土为安,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说过“火化”,这让他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伍连德把当地的士绅官员请到坟场,看到眼前的惨状,每一个人都被震惊得脸色沉重。官府召集全城所有头面人物做工作,国难当头,大家一致签字同意焚化。1911年4月3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奉天开幕,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一致被推举为大会主席。各国科学家高度赞扬了伍连德的工作,包括以发现鼠疫杆菌而闻名的北里柴三郎。大家称伍连德为“鼠疫斗士”。肃亲王面见伍连德,恳请他留任民政部卫生司司长,负责全国卫生防疫。但伍连德说“东北的鼠疫虽然已经消失,但并不等于灭绝,我还得回去建立鼠疫管理机构”。第二年,伍连德在西伯利亚野外考察时,接到家书,才得知一个多月前,六个月大的三子长明因细菌性感染,治疗无效去世。夫人怕影响他在哈尔滨的工作,没有告诉他。因东北防疫有功,伍连德被清政府授予协参领,并获二等双龙勋章。1913年伍连德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召见,见面后两人都很感慨。袁世凯说,“初次请你时,原本是想把陆军军医学堂从日本人手里夺回来,没想到得到一位国士。”1921年,东北第二次肺鼠疫来袭,伍连德再次深入疫区,消灭疫情。日本占领东北后,曾经将伍连德秘密抓捕关到沈阳一个地下室。一天清晨,伍连德看见外面有人在打水,就顺着窗户缝递出去一张名片和一块钱,叮嘱他无论如何把名片送到英国领事馆。在英国领事馆的斡旋下,伍连德获得解救。日本后来在浙江、湖南等地进行了鼠疫细菌战。那时伍连德已不在国内,他当年的助手伯力士领导了湖南常德鼠疫细菌阻击战。建医院、抗霍乱,晚年归乡伍连德在中国服务的30年间,创建了中国现代医学体系。他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并担任第一、二任会长,他还主持创办了20多所医院或医学院校,力主收回港口卫生检疫权,他还是中国禁毒的主要人物。1915年,财政总长周学熙和伍连德商议,想在北京建一所结核病疗养院。伍连德认为,北京最需要的是一所在城区为老百姓服务的现代化医院,周学熙对此深以为然。此后不久伍连德在东堂子胡同4号买下一块地,请德国人设计建造了一座宅院,在北京安家。当年的伍连德,只要在北京,就会骑上自行车,从东堂子胡同的家中出发,经过故宫、景山、北海,来到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地,晚上再骑车从原路返回。中央医院建成后,赢得一片盛赞,尤其是像电梯、暖气、X光机,这样的超前配置,老百姓大多都还没有见过。伍连德在东堂子胡同4号居住了20余年,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洛克菲勒签订筹建协和医院后,伍连德在这里开家宴,夫人黄淑琼主持接待洛克菲勒基金会一行人,高朋满座,宾主尽欢。伍连德在东堂子居住期间,经常是上海、北京两地跑。当时上海发生了一次霍乱,发现零号病人是一个海员。那时外国人霸占着海关检疫权,对中国人和外国人两个政策,外国人随便进,检都不检。伍连德力主拿回检疫权并出任海关检疫处处长。黄建堃听家人说起过,“现在吴淞口的小白楼就是当时的海关检疫处,停在吴淞口的轮船经过检疫才可以进来,而且当时还在那建了个医院,一旦发现病人当时就能处置,不会传进来。”伍连德与夫人黄淑琼虽然一生聚少离多,但夫人对他的帮助很大。在北京居住期间,黄淑琼用英文写了中国的四大美人,在国外出版后很受欢迎,最后一本《貂蝉》没写完就去世了。紧接着,伍连德在上海的家被日本飞机炸得粉碎。伍连德大受打击,1937年,他自上海返回故乡南洋。供图/黄建堃
【军武次位面】:风满楼新冠肺炎来袭,物资紧缺,口罩成了全国人民必需的防护物资。"没有口罩不能出门""没有口罩不能进超市",口罩成了疫情期间的门禁物品,但措手不及的疫情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确保人人拥有,于是就出现了水桶剪开套在头上、用塑料袋把自己隔离、用果皮做成口罩等等,千奇百怪的口罩,搞笑至极。▲全身防护,百毒不侵▲废物利用,全面防护▲一物两用,综合防护买不到,抢不来,有防护总比"裸奔"强,这都是被逼无奈。翻开人类发展史,疫情来袭不止一次,特别是以飞沫传染的鼠疫像这次新冠肺炎病毒一样,对人类侵害更加严重。鼠疫是一个历史久远的病毒,第一次起于公元541年,爆发于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第二次始于14世纪,延绵数百年,也正是这一次的大流行,鼠疫被冠以"黑死病"的恐怖名头。第三次则来到中国,离现在最近的就是发生在1910至1911年的中国东北。▲鼠疫是一种高致死的传染病毒当时鼠疫病毒来袭突然,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4个月内便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其中仅哈尔滨市就死亡5272人,一时尸骸遍野,举世震惊。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清政府启用了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早年留学英国并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伍连德为总医官,负责调查研究,并严控疫情发展。▲伍连德伍博士很负责,很快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查清了疫情病毒来源、致病机理和传播方式。要想彻底控制病毒疫情最重要的是切断传播途径,明智的做法是将肺鼠疫感染者与健康人群隔离开,以免由于病人咳嗽、吐痰等造成的飞沫传染。于是对哈尔滨进行全面布控,尤其是傅家甸所有的公共设施,旅馆、饭店、商店均全面消毒,对病人和家属实行严格的隔离,并且对尸体特殊的传染源采取火化处理。▲临时修建隔离院所有措施均已到位,但仅靠隔离解决不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带来的交叉感染,必须采取可靠的办法加以管控。当时没有N95,也没有NH95,连最便宜的医用一次性口罩都没有,甚至都没有见过口罩这一物件,怎么办?▲N95口罩本身并不"杀毒"。"N95"指的是口罩滤料对非油性颗粒物(如粉尘、酸雾、漆雾、微生物等≥0.3m微米的颗粒)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N95是美国的标准,中国的标准叫KN95伍博士有办法,他采用药店出售的普通外科纱布,约9寸宽,剪成3尺长,每条顺长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长4寸、宽6寸、厚半寸的棉花,再将纱布的每端剪成两条,每条长15寸,使之成为两层状的纱布绷带,用时以中间有棉花处掩遮口鼻,两端的上尾,须经耳朵上方缚结于脑后,两端的下尾也如此,须经过耳朵下方。▲"伍氏口罩"戴法设计之初,伍博士将口罩的缚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朵上方系在脑后,中间两条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两条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即将缚带简化成两条,既不影响防护作用又方便穿戴。▲网友自制口罩如此自制的口罩,可以预防由患者体液或者血液飞溅,引起的飞沫传播,简单可行,价格低廉,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为现代口罩的设计奠定了基础。伍博士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做好宣传鼓动,确保了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市民,很快被民众接受,这种加厚的口罩,被后人称为"伍氏口罩"。"伍氏口罩"的诞生真正隔绝了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成了应对传染性极强病毒必备物资,也成了战胜疫情功不可没的必备工具。2003年,一场"非典"几乎令口罩一度脱销,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各大药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抢购口罩。2009年,在继2004年的"禽流感"之后,"甲型H1N1流感"让口罩大军再一次出现在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镜头前。▲最硬核防护如今,国家大疫当前,不给国家添乱,不给社会添堵,外出请戴口罩,为己也为他人。
文/历史军团,本文为百家号“历史军团”创作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百家号:历史军团他在我们的国家倍受欺凌的时候,做着外交代言人!清代末期,我们国家一直倍受欺凌。在外交方面充满屈辱,但是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依然为我们国家建立了一次成功的,也是最扬眉吐气的外交。他的名字叫做伍廷芳,他曾说过:弱国无外交,但可以有外交家。到了光绪年间。在大洋彼岸的墨西哥议院,提出了一条针对我国的法令:禁止华工入境!清政府下令和墨西哥就近交涉,而这个时候,时任驻美公使的伍廷芳接到命令就近去到了墨西哥,伍廷芳自然是憋了一肚子火的,因为作为一个爱国志士,又是光绪年间的外交官员。这一年美国政府公布的禁止华工的法令,清政府的交涉却以屈辱和失败告终。其他国家也跟风排华!伍廷芳作为最早的留美博士,伍廷芳虽然以流利的英语,在美国国会痛斥了议员们违背华盛顿的平等精神,虽然美国议会知道自己理亏,可是呢,却挡不住来自工会的压力,强行通过了这一法令!对于墨西哥这种效仿美国进行排华行动的决定,伍廷芳十分气愤,而外交部对伍博士的态度也十分的强硬。可是令墨西哥的外交方面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姓伍名叫廷芳的中国人,虽然名字取得很像女人,可是他却有非常强硬的态度。他直接在谈判桌上拍案而起,毅然喝道,下旗,回国!我立刻电告中国政府,派兵船来,再和你们进行斡旋。这件事很快就被周围采访的记者记录了下来,把墨西哥的官员也吓得目瞪口呆,第二天个各个报媒版面头条头版全部都是关于谈判的消息!有的版面甚至还配上了中国海军巡洋舰破浪前行的照片。墨西哥政府被震惊了,马上请美国政府从中调停,让伍廷芳博士暂停交涉回国,这场外交谈判才以墨西哥废除禁止华工入境法律而结束。可惜的是,墨西哥的排华倾向仿佛是周期性的,他们的反复无常导致在这条法令废除后的第五年,墨西哥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排华事件。令墨西哥人想不到的是,中国当时马上派出一艘巡洋舰前往访问,吓了一跳的墨西哥政府只好道歉,事情又取消了。其实这是一件无巧不成书的事情,伍廷芳可以说是天助他也!正好当时海军名将程璧光率海军巡洋舰赴美国参加英皇加冕仪式,在返航途中刚好经过墨西哥,得知华人受了屈辱,当即就通知要前往访问。因此也威慑到了墨西哥政府!而伍廷芳对于墨西哥态度强硬这件事情,一直没有向清政府请示过,因为他在驻美期间和墨西哥打过交道,对他的国情了解得非常多,同时也非常清楚,因为他们已经被美国打怕了,对于战争当时是具有恐惧心理的!也就是说他们当时也打不起仗了!伍廷芳和夫人幸亏当时信息闭塞,没有即时国际新闻,墨西哥根本不知道,中国海军在经过甲午战争以后,已经没有力量出远海进行作战,而且我国当时海军最大的巡洋舰海天号,于一年前刚刚不幸触礁沉没,实力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伍廷芳的夫人谁说弱国无外交,这一场强硬的外交仗打得真漂亮!一百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国富则民强,而对于敢于侵犯我国领土和权益的行为,外交部门也都表现出强硬的态度!时刻向世界展示着大国风范!民国期间,伍廷芳出任沪军都总督外交总长,奉劝清帝退位。南京临政府成立后任司法总长。在府院之争中任代国务总理、护法军政府财政总长、广东省长、代孙中山行使非常大总统权力。这可是做到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了,律师能做到这个份上的,只此一人,1922病逝,终年80岁。
当下疫情严峻,武汉封城,全国揪心,共克时艰为第一要务。而一百多年前,大清王朝在面对瘟疫的举措和表现,而今看来,有很多令人动容和深思的细节。***1910年,宣统二年,在千载未有变局中步履蹒跚的帝国,已进入寿终正寝的倒计时。内忧外患,变乱纷起,财政千疮百孔,但外表竟还有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尊贵的摄政王爷载沣看来,帝国正在励精图治,立宪大计按部就班。军队改革也成效卓著,河间、彰德两次盛大阅兵,一派兵强马壮。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将帝国打了个踉跄。事发10月25日,同样是个冬天。在中俄边境的小城满洲里,两名从俄罗斯归国的劳工,在旅店一夜暴亡,尸体呈紫黑色,死状可怖。十二天之后同样是两名劳工死在哈尔滨旅店,并将令人胸疼、咯血、呼吸困难的奇怪症状传给了同住旅店的四位房客。帝国政府收到了第一份疫情报告。其实,此前瘟疫在国境之外已悄然萌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沙俄,因人力不足,当时招募了大量闯关东的中国劳工,很多劳工的工作,是在西伯利亚的旷野捕猎旱獭。旱獭是珍贵的毛皮动物,却也是鼠疫杆菌的重要宿主。于是,中国劳工的聚集地,陆续有人出现鼠疫症状。因为西伯利亚地广人稀的缘故,一开始疫情并不严重。但沙俄政府出于极端自私,不仅隐藏消息,还将出现症状和疑似症状的劳工强行驱逐回中国,从满洲里到哈尔滨这条路,正是他们返乡的必经之途。一路上天寒地冻,大多数人只能在拥挤密闭的小旅店、大车店中投宿,大大增加了疾病传播的概率。很快,瘟疫在劳工聚集的哈尔滨道外傅家甸地区大规模爆发。很多人全家死去,尸体随处可见,街道犹如鬼城,连前来处理的警察也纷纷倒下。数年之前以哈尔滨为中心、贯穿全东北的T字形铁路网刚刚通车。这在当年绝对是黑科技,但此次此刻却成了瘟疫传播的帮手。瘟疫顺铁道一路蔓延,长春、沈阳接连失陷,关内的河北、山东也爆出疫情。越来越多的人倒下,而人们对瘟疫的原因竟一无所知。眼看就是帝国子民的灭顶之灾。要知道,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就是鼠疫,死者三四千万,差不多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当年的疾病传播绝无此时迅捷,而此时应对鼠疫的治疗手段相比黑死病时并无实质进步。抗生素的发明,还要到几十年之后。不过,一直被反复抨击、唾骂、耻笑的帝国政府,在当时的反应还算及时。高层没有把重心放在管控信息、维稳、处罚“妖言惑众者”这些事情上,而是尽其所能,派出了所能找到的、最精英的专家队伍。经外务部右丞施肇基力荐,拥有剑桥医学博士头衔的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时年31岁的马来归国华侨伍连德,被任命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他带着助手,手提满满一箱检验器材,于12月24日抵达瘟疫中心哈尔滨。***伍连德的第一个任务,是要锁定瘟疫的病原。最直接的办法,肯定是解剖尸体做病理分析。但在当时中国,拿死人动刀是与老祖宗的规矩相悖的。权衡再三,伍连德选择了一位死于瘟疫的日籍女子,在一处简陋的民居秘密进行。显微镜下,鼠疫杆菌暴露无遗。这也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这是一场恐怖的鼠疫。但伍博士很快陷入了矛盾之中——按传统理论鼠疫主要通过动物媒介,只要做好鼠类和跳蚤的灭杀,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而滴水成冰的东北严冬,动物活动困难,本应不利于鼠疫扩散,可鼠疫偏偏还在快速扩散。伍博士带着疑问,冒着生命危险反复深入疫区中心傅家甸。他发现很多家庭都是室内一人染病,很快感染全家,而室内捕获的家鼠身上并无鼠疫杆菌。于是伍连德提出了一个前人闻所未闻的大胆理论——这一次的鼠疫,存在人传人的情况。而且从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的情况判断,极有可能是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呼吸传播。这就是日后医学界熟知的“肺鼠疫”。但是,这个理论在当年太过石破天惊。法国权威专家梅斯尼当时也在东北,他对伍连德的理论嗤之以鼻,仅仅按传统理论进行防护,便放心大胆去诊断患者。结果,六天之后,梅斯尼染病去世。学术界震惊,至此相信了伍连德的理论。同样对他表示信任的,还有身陷灭城之灾的哈尔滨全城,以及整个帝国政府。伍连德争分夺秒的提出了一整套防治方案。——在治疗方面基本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唯一的求生之道是防,是要掐断鼠疫的传播扩散之路。***他的方案,今天看来也是很先进的。这套方案有三个原则,三个大招。第一招是管理传染源。士兵挨家挨户搜寻感染者,一旦发现马上送到医院按重症、轻症、疑似进行分级处理,避免交叉管理。病人房屋用生硫磺和石炭酸消毒。这一方面最难啃的骨头,还是尸体处理,中国人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但当时东北大地土硬如铁,在无法深埋的情况下,只剩下了一条路,烧。伍连德反复做工作,在朝廷圣旨支持下,1911年1月31日,辛亥年大年初二,伍连德亲眼见证之下,傅家甸2200具病人尸体被浇上煤油,付之一炬。这可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火葬。第二招是切断传播路径。既然肺鼠疫可以人传人,那就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对人员流动进行必要管制。政府从长春调集1160名士兵对哈尔滨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和交通管制,疫区被分成红黄蓝白四个区域,每个区的居民佩戴同色证章,只能在本区活动。伍连德提出的“疑似”概念,以及疑似患者每天测量体温、检查症状,连续七日正常方可解除隔离的处置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可能成为传播载体的疑似者,被伍连德安置在由120节火车车厢改建的隔离营中,营中设置医护人员和巡警,严防交叉感染。由此,中国开始建立起最初的现代防疫管理体系。同时,为了避免疫情持续扩散,从1911年1月开始,东北境内铁路陆续停驶。1月13日,帝国在山海关设立检验所,凡经过旅客,均需停留五天观察。1月15日陆军部加派军队,阻止入关客货。1月21日,又下令断绝京津交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封的不是一座城,而是整个东北。第三招是保护易感人群。伍连德认为,易感人群包括疫区附近居民,特别是其中抵抗力低下的老幼居民,也包括在一线与病患频繁接触的医护人员和警察。他要求医护与军警严格佩戴口罩。帝国工业基础孱弱,口罩库存很快告罄。他因地制宜发明了一种纱布口罩,双层棉纱夹一块吸水药棉,称为“伍氏口罩”。这种口罩,成本低廉,防护性能虽不如现代产品,但相比暴露面部毕竟是巨大进步。显然,上面这些方案再先进,没有当局落实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所幸,东三省地方政府和帝国高层,竟然迸发出超乎寻常的行政效率,迅速调集资源,付诸实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每日报送的死亡人数超过200,傅家甸居民死者超过四分之一。但在三管齐下的策略之下,形势开始逆转。1月31日,傅家甸疫区死亡人数掉头向下。2月20日,所有采取防疫措施的疫区,死亡人数均开始下降。3月1日,哈尔滨首先实现了零死亡。到四月,鼠疫终于彻底扑灭。事后统计,这次鼠疫死亡人数超过六万,相当于东北1400万人的0.4%左右。不可谓不惨痛。但相比起事之初人们的估测,包括外国学界与媒体的估测,又是个巨大的成就。当时外媒认为,如控制不当,这很可能又是一次世界性灾难。横向比较,且不说惨烈的欧洲黑死病,五六十年前云南鼠疫,死者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万人,昆明人口损失一半。十余年前香港鼠疫是病情较轻的腺鼠疫,且在大英帝国治下,仍有两千五百人死亡,考虑到香港当时仅二三十万人,死亡率高达1%。经此一役伍连德博士和他开创的现代防疫体系功不可没,他这一代的中国医者,深入死地,义不惜身,总结实践的诸多宝贵经验,至今仍在福泽后人。***知道伍连德博士事迹的人其实不少。但当时面对重大疫情,站在伍连德背后,支撑他的帝国行政体系,迄今为止,研究和关注的人并不太多。不想谈太复杂的“体制问题”,只提一个人,当时的东三省总督锡良。东三省总督这个职位,如套用日下,大概相当于黑吉辽三省的省委书记兼省长,位高权重。时任总督锡良,蒙古镶蓝旗人,属于晚清政界的开明人士,素有能吏之名。在岁月尘封的历史档案之中,锡良在瘟疫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他没有出于对红顶落地的恐惧,封锁消息,欺上瞒下,而是反复向朝廷上书,奏报疫情。档案中也找不到他在此时此刻“观看文艺演出”或是“组织群众集会欢度新春”的记载。反倒能看到,他发电中东铁路各州县,要求把每天鼠疫在各地的流行情况及时用电报进行汇报,并且关于防疫电报一律免费。在那个年代,这绝对算得上“信息透明”。他给予了伍连德充分信任,伍连德所有的专业建议,要变成切实有效的措施,都不可缺少锡良治下东北行政系统的高效支持。当伍连德提出焚尸动议,各界反对纷纷,几乎无法推进的时候,锡良力排众议,支持他上书陈情,最终获得摄政王载沣支持,求得一道“奉旨焚尸”的宝贵圣旨。在伍连德倡导下,锡良在吉林等地组建防疫总局,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行政体制。防疫措施耗资巨大,费用吃紧,帝国财政紧张接济不上,锡良的办法不是向国民募捐,而是事急从权,向银行借款。对于在瘟疫中冲在前方的防疫人员,锡良上奏朝廷,为防疫人员“照军营异常劳绩褒奖。其病故者,依阵亡例优恤”,当时定下的标准,医生殉职可以得到抚恤银1万两。清代一品大员年俸仅180两,对比之下可知分量。都说防疫是战场,医生是战士。这位大清总督用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让这句口号没有流于空文。同时,另一方面,锡良对防疫中庸碌无为、推诿拖延的官员,也是毫不留情,吉林西北路道于驷兴、吉林西南路道李澍恩都因“防疫不力”被革职。锡良甚至做到了,在列强环伺的东北,成功击退了俄、日以协助防疫为名,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染指。他是一个走钢丝高手,而且是在钢丝上负重前行。锡良是一个缩影,折射了那个衰老腐朽的帝国机体中,生命力顽强存在的那个部分。在东北鼠疫的全程中,这种生命力从不同缝隙折射出来,例如,帝国在执行东北全域封锁、山海关五天隔离政策时绝不容情,不搞特殊。朝廷头品大员,太子太傅、钦差大臣郑孝胥从东北公务返回,老老实实在山海关隔离观察五天。锡良也是一个寓言,证明即便是只剩一口气的腐朽满清政府,老老实实按科学规律办事,仍然能够有所成就。***在东北鼠疫被扑灭的1911年4月,在朝廷和总督的支持下,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成立。这是中国本土举办的第一次现代学术会议。伍连德当选为主席,为积贫积弱的帝国,赢得了最初也是最后的国际学术声誉。六个月之后,武昌楚望台军械库,一阵枪声响起,帝国寿终正寝。她在对抗瘟疫这最后一战中迸发的生命力,终究不足以支撑她背负整个民族,踏入现代门槛。这个时候,武汉三镇城门紧锁。待此地再次封城,已是一百零九年之后。锡良总督淡出政坛,七年之后,六十六岁的他患病,拒绝服药而死,以身为殉,后人又不知所殉为何。伍连德博士继续在中国的医学启蒙的路上披荆斩棘。1914,他提议在北京建设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这就便是后来的协和。1918年,他主持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现代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北大人民医院。他还办了一座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发起了一个学会,中华医学会。1935年,他成为第一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年老之后伍连德回到马来西亚开了一个诊所,过着为乡人看病的朴淡生活。先前种种惊心动魄,全如过眼云烟。此刻神州种种壮怀激烈,也与他远隔沧海。1960年的一天,他起床觉得不适,第二日便合眼而逝,年八十二岁。他走的默无声息,但中国的防疫史和医学史上,他的名字永世长存。抚古思今,我们抵御瘟疫的战役还在进行,这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病毒。但我们的经济基础、组织能力、科研水平、群众认知,都比一百多年强的太多。我们也理应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和贤者。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将代价尽可能的控制在最小限度,也一定能让我们所经历的这段历史,经得起后人的反思和审视。这个新年的过法,可能很多朋友都受了影响,和惯常有所不同。新年始终是孕育新生和希望的。新年快乐!原创:汪十句 原载:真评十句 今天
2020年12月7日,医院党委书记张桂琴、工会主席兼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夏运梅、宣传策划部部长邵蔚等一行4人赴贵州省六盘水盘州市人民医院慰问医院援黔专家团队并开展了党建文化工作交流活动。上午,张桂琴书记等一行先后到盘州市人民医院门诊、新生儿科、手术室等进行了参观。随后在机关会议室与盘州市卫健局局长郑冬、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胡鸿及其他班子成员、中山医院援黔专家麻醉科李康伍博士、心内科赵维龙副主任医师、口腔科于慧副主任医师等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双方就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党建文化建设、综合服务能力如何提升以及深化帮扶工作内容进行了交流沟通。张桂琴书记表示,中山医院作为公立医院,东西部协作是医院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医院将进一步深化与盘州市人民医院的帮扶工作,根据需要不断拓展帮扶内容。我院3位援黔专家也纷纷表态,要在帮扶期间尽己所能,在盘州市人民医院开展相关临床工作,带动医院技术实力提升,扩大学科影响力,努力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且“带不走的医疗团队”。下午,盘州市人民医院召开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东西部对口帮扶暨公立医院党建文化培训会。张桂琴书记一行3人分别就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党支部建设堡垒作用发挥、以文化建设引领医院发展等内容与盘州市人民医院的领导及中层干部、党支部书记、党员们进行了工作经验分享。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胡鸿表示,人民医院将牢牢抓住东西部协作的契机,借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党建文化、学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认真学习派驻医院帮扶专家的先进经验,以党建文化引领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深入解决盘州市人民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盘州市及周边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据悉,目前我院在黔医疗专家组工作成效明显,李康伍博士为人民医院成立了疼痛门诊,开展了无痛治疗、慢性疼痛治疗、无痛分娩及人流技术等。口腔科于慧副主任医师开展显微根尖手术等口腔治疗新技术,填补技术空白。赵维龙副主任医师开展的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当地首例左束支区域起搏手术。相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双方医院的共同努力下,东部西部守望相助,可以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目标。【来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905年的某一天,忽然就听见一声雷,美国禁止一切华工入境,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两年前说起,美国人想要修一条铁路可以贯通东西大陆,当时在中国招了将近十万名华工。这条铁路的下面不知躺了多少华人才建成的,铁路修完之后,那些修铁路的华工们便决定要留在美国。由于这些华人很能吃苦,工钱也少,导致欧洲的移民丢了饭碗都是常有的事儿。修铁路的华工但是,他们内心很是不平衡,于是便鼓噪起来,逼着国会修改了条约。不久之后,禁止华工入境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国内各大城市的反美浪潮。在东直门外有位患病的老太太,听到此消息后很是悲愤啊,于是便不用美国的治疗仪器,坚决要跟那些华工同胞们同甘共苦,不久之后,这位老太太便去世了。那时情况到底是有多么的壮观啊!美国人家里的所有华工都集体辞职不干了,还有个小轮船上的司机,因为拒绝使用美孚汽油,而将工作给丢了。华工们集体辞职,油画美国的烟也没人去抽了,由于中国的烟不是很争气,所有人都去买日本的烟来抽。那时候还真是喝凉水都会塞牙,美国人欺负就算了,连墨西哥也跟着来凑热闹,也不让华工入境。实在是忍不了了,甲午中日战争便爆发了。这件事幸好没有传到内地去,要不然刚结束反美浪潮,又来了个反墨西哥的浪潮。虽说当时国内墨西哥的东西不多,但是有一种东西很是畅销,那便是“鹰洋”!鹰洋墨西哥的这个禁止华工入境的决议,最终还是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国驻美公使伍廷芳这位老博士,狠狠的痛斥了那帮议员,说是违背了耶稣,还违背了华盛顿的什么遗教,还亲自去和墨西哥的政府进行谈判。到了墨西哥之后,外交部的态度那是十分的强硬啊,想不到我们的伍博士的态度更是强硬,当场便跟外交部的说“下旗,给中国政府回电,让他们派兵过来再跟墨西哥那些周旋”第二天此等消息便上了头条。伍廷芳后来墨西哥的人便怕了,于是便请美国国务卿兰生从中调解,最终这件事情便以伍博士的胜利而结束。伍博士回到美国后,中国的留学生还专门的为他开了个欢迎会。众学生们了解之后很是佩服这个伍博士,还称伍博士是中国外交的第一人!
2020年11月19日,“新高考背景下英语双师课堂‘以说促写’教学策略研究开题仪式”在重庆巴蜀中学举行。此次会议由重庆巴蜀中学英语教研室主任王飞涛主持,重庆市教科院副院长刘雅林、湖南省教科院教研室主任周宁之博士、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辜向东教授、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陈书元等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对“英语双师课堂‘以说促写’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开展提出了专业指导和建议,此外,重庆多所知名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始,由重庆市教科院英语教研员伍家文博士做课题开题报告,伍家文博士详细介绍了此次课题研究背景,提出两个问题和一点变化:大部分学生能在英语中高考中取得高分,但听说能力较为薄弱,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也参差不齐,一些教育理念及方法也较为陈旧,当前英语新中高考改革又增加了口部考试,这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伍家文博士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优秀的教师资源对学校英语教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不少学校思考引入外教,但实施时却发现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即找外教难,找好外教更难,疫情期间找好外教更是难上加难,而“在线外教双师课堂”这种形式课堂的存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向,通过信息技术融合学科发展,让外教在线上进行教学,以听说促读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报告结束后,专家分别做出评审和建议。重庆市教科院副院长刘雅林表示:伍博士提出的双师课堂‘以说促写’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是扎根基础教育在做研究,考虑了当前学情,不玩概念,踏踏实实的在做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业水平。希望伍博士团队能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理清思路,把“在线英语双师课堂”研究得更透彻,打造一支属于重庆外语界的专业教研团队,让重庆的英语教研水平更上一层楼。湖南省教科院教研室主任周宁之博士作为英语双师课堂的先行者,对此课题提出建议:希望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可控性、教学目标的统筹设计、外教对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把握、双师职责的界定、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以及上课全过程中意识形态的监控和审核机制等方面作出更实质性的实施和把控。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辜向东教授表示:伍博士的选题意义深厚,捕捉到了全球外语产出的方向,符合中国的全人教育理念,更符合欧洲的全纳教育理念。容纳所有学生,促进师生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让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把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作为学习的标准。会议的最后,重庆市教科院英语教研员伍家文博士代表“双师课堂”课题组授予Hey Talk“新高考背景下英语双师课堂‘以说促写’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基地”,授予重庆市观音桥中学、重庆市木洞中学、重庆市南华中学、重庆市南川中学、重庆市綦江中学、重庆市荣昌大成中学、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等学校“新高考背景下英语双师课堂‘以说促写’教学策略研究首批课题实验学校”。新高考背景下英语双师课堂“以说促写”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现已正式开题,接下来,希望各课题实验学校在推进双师课堂的过程中,做好积极采集保存数据、创新中外教课堂教学法等,Hey Talk课题研究基地做好优化教学内容、把控教学目标、挑选优质外教保障教学质量等,课题组在课题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捕捉课堂教学中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定期了解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对课题实施的反应和评价,采集数据,总结研究过程,撰写报告,以科学的方式论证课题。最后,预祝课题早日结题,取得丰硕的成果。
新湖南客户端7月16日讯 今天上午,由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新向维包装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湖南省首届“新包装工艺&设计创意”交流会在湘潭拉开帷幕。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湖南新向维包装有限公司、千里码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深圳晟邦国际咨询有限公司、湖南工业大学、休闲食品协会等部门和公司领导及嘉宾160余人出席交流会。会议由湖南省塑料彩印行业协会秘书长何汶霏女士主持。 会上,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处长朱小江致辞发言,朱处长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召开对新包装工艺及设计创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当今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设计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业设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设计与创意应当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朱处长高度赞扬参会企业抱团取暖的精神,对与会代表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并祝会议圆满成功。 随后,湖南新向维包装有限公司和千里码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亮先生对到场的领导及与会嘉宾、企业代表的莅临表示了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随时代发展包装己成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产品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对如何将新工艺与创意完美结合,还存在许多待探讨的课题。希望与会代表能够进行深入探讨并碰撞出新的火花,照亮未来新包装、新工艺融合发展之路并抛砖引玉对新包装、新工艺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深刻分析与展望。 人们对包装第一感觉来自色彩,而油墨是色彩变幻莫测的魔棒。叶氏化工集团洋紫荆油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专注于油墨研究五十年的伍肇威博士对《环保油墨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伍博士着重介绍了环保水性油墨的研究与开发成果。 包装设计是一门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美学知识的学问。产品包装设计是一款畅销产品的助推剂。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汪田明院长作了《包装设计创意与工艺》的精彩演讲。汪院长深刻论述了包装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关系并号召与会企业家深度挖掘湖湘地域文化的特色,充分利用不同的地域文化符号的特点,让产品获得与众不同的活力,助推品牌营销。 新科技、新工艺的不断创新为包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与会嘉宾元亨利云印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德明博士在会上详述了C平方印刷技术在包装领域的应用,并对C平方印刷的视觉特性、吸睛效果、工艺特点及未来在包装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详细的介绍。 当传统包装与新兴的数码技术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千里码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部长王俊和与会嘉宾分享了《互联网和数字印刷、助力品牌创新营销》,并介绍了新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及数码技术在防伪、防窜、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运用。 “新型成功企业都是一家设计集团,否则无法成功”。这是来自深圳资深设计咨询大咖,深圳晟邦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骆欢教授的《设计兴商》演讲中与大家分享的经验,让品牌、产品设计更加深入与会代表心里。而设计需要“追求灵魂、忠于原创”的理念再一次触动与会人员的心灵。骆博士还与参会人员分享三大科技对人们消费理念的影响。 与会嘉宾的宣讲与交流,为新包装工艺和设计的发展开启一扇新的窗户,拓宽了与会人的视野,使与会人收获满满。 下午五点,交流会在激烈的碰撞中落下帷幕。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湖南新向维包装有限公司、千里码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生产现场,并出席了湖南新向维包装有限公司的答谢晚宴。(通讯员 何汶霏 刘文虎) [责编:孙亦如]
来源:正和岛作者:冯仑风马牛来 源: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2020 年 11 月 19 日,香港美心集团官网发布讣告称:香港美心集团共同创办人、名誉主席伍沾德博士于 2020 年 10 月 29 日辞世,享年 98 岁。伍沾德不仅是香港餐饮界的泰斗人物,还是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第一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董事会第一任主席。多年来,他除了将美心集团由一间西餐厅发展成为亚洲最具规模的餐饮集团之一外,还不遗余力服务社会及作出贡献,并大力捐助和推动教育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40 多年来,伍氏家族为内地的教育、文化事业捐资超过 2 亿港元。以伍沾德为人物原型的故事,还写进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伍沾德曾表示:创立美心完全是出于一份民族自尊心,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伍沾德出生于广东台山的一个爱国华侨家庭,早年在岭南小学、中学、大学就读。值得一提的是,伍沾德早在大学时就显露了商业头脑。当时正值抗战时期,物资供应紧张,学校的包伙食商突然加价引起学生不满。伍沾德和几个同班同学协商后,决定组织学生膳食小组终止与原伙食商的合作,自行包办伙食,并被公推为膳食部长。经过苦心经营,一学期下来,他们把大家的伙食费节省了近三分之一。后来,为逃避战乱,伍沾德跟随岭南大学从广州迁移到香港,战后因交通不便留在香港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工作关系,伍沾德与哥哥伍舜德曾多次到香港著名的“新巴黎”法国菜餐厅就餐,但餐厅老板每次都安排他们坐在墙角靠近洗手间的位置。老板认为华人消费力不如外国人,拒绝更换座位。对于这种歧视行为,伍沾德非常不满,他心想:难道中国人只能光顾外国人办的西餐厅?我们中国人就办不好一家出色的西餐厅?左为弟弟伍沾德,右为兄长伍舜德为了争一口气, 1956 年,伍沾德与伍舜德一起在香港成立了一家高级西餐厅“美心餐厅”。伍沾德说:创立美心完全是出于一份民族自尊心。由于高格调的用膳环境,配以现场乐队演奏,为当时的食客带来饮食新体验,美心餐厅广受香港名人及商家爱戴。1972 年,怡和集团的置地公司加入为股东,美心得以迅速发展,在其旗下多家物业开设多间餐厅。在企业管理上,伍沾德很早便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他主张建立对职工、顾客和股东都有益的“三益”公司。伍沾德表示:做食品,食物占百分之四十,服务要占百分之六十。乱出新品,随意操作,是做不成真正的快餐的。真正的快餐是在确保品质、安全性上,为顾客争分夺秒。在伍沾德的带领下,如今,美心集团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具规模的餐饮集团之一,在中国及东南亚拥有超过 1700 间分店。集团业务范畴广泛,包括中菜、亚洲菜、西菜、快餐、西饼、咖啡店、日式连锁餐饮及机构餐务等。同时提供一系列优质味美的应节食品,包括获奖无数的美心月饼。关于成功的秘诀,伍沾德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无论从事哪一行,都要“做功课”,虚心学习,随机应变,才能成功。我坚持认为,如果没有做好就对外输出,是一种破坏。先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传播的力量自然会显现。美心是老企业,但我们还在不断创新,对于一个企业,这种尝试不能停止。以前香港开了什么新餐厅,我都要去品尝。我今年 90 岁了,除了桌子凳子什么都吃,没有任何禁忌。伍沾德不仅是香港餐饮界的泰斗人物,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企业家。1978 年邓小平访美,签订中美通航协议,由旧金山直飞北京。航班开通需要配备飞机餐,而当时北京机场的配餐条件简陋,美国泛美航空公司人员提出要在东京中途停站配餐。邓小平提出,配餐问题必须在北京解决。当时内地还没有公司能提供合格的配餐,飞机上的配餐成为难题。中国民航局先后和日本、瑞士等航空公司协商,但因对方提出苛刻、乃至无理的条件而难以谈拢,配餐由此成为中美通航一个不大但却相当关键的障碍。关键时刻,伍沾德临危受命,敢于承担风险,用个人担保投资与中国民航局合作,创办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为航班提供配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合作之初,中国民航主张双方股份各占 50% ,但是伍沾德却主动提出由民航占 51% ,自己占 49% ,坚决把控股权让给民航。后来,伍沾德又无偿地让出了一些股份给国家。那时,中国刚刚搞改革开放,合资企业还没有先例,前途未知,外商心里不是十分有底,觉得风险很大,担心以后被吃掉。尽管伍沾德也有种种忐忑、担心,但仍希望为中国民航分担,“他们经验少,让他们占更多的股份是应该的。”在接受采访时,伍沾德还回忆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也想为国家做件好事,希望看到国家好。国家有需要,我就会尽力。当时情况的确比较麻烦,冒了些风险,想了些办法。邓小平先生只问了一个问题,他问我们会不会做面包。他说在法国留学时吃的面包很好吃,面包就相当于中国人的米饭。后来了解到我们的面包做得很好,他说那就可以。那时候,美国对我们要求很严格,特别是质量与保鲜问题,要绝对卫生,美心集团在香港就是做西餐的,我们成功解决了所有难题,最终在通航时确保了合格的餐装配送,民航局负责人因此送给我们八个字“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正是因为这样的“厚德”之心和他在业内的威望,伍沾德的事业越做越大,在内地成功兴办几十家合资或独资企业,许多港澳台企业家受他的影响纷纷来到内地投资。伍沾德不仅将先进的经验技术和资本力量引入内地,也培养了许多人才,推动了多个行业发展。比如 1996 年初,国内烘焙业处于鱼龙混杂、不堪一击的低谷期时,伍沾德与热心人士一道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在他的主持下,我国烘焙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整个烘焙行业也逐步向规范化发展,走上国际大舞台。在推动集团发展壮大的同时,伍沾德还不遗余力服务社会及做出贡献,捐助和推动教育发展。在扶持内地教育、公益等领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伍氏家族曾先后向五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捐资,以建设教学场所和奖励学生;在家乡广东台山市,伍氏家族捐建了少年宫、图书馆、新闻中心、爱婴医院及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基础设施。据不完全统计, 40 多年以来,伍氏家族为内地的教育、文化事业捐资超过 2 亿港元。早年,在接受采访时,伍沾德曾多次表示:一日岭南人,一生岭南人。拿着岭南的毕业证书,就是一张终生要偿还的“账单”,一生都要回报母校。岭南(大学)学院的校训是“作育英才,服务社会”。孙中山先生在生前来岭南做过 3 次演讲, 1923 年的演讲他说,“希望岭南的同学不做大官,做大事,帮助社会。”这个也是我们最喜欢听到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大学读出来时,能够做到诚信、勤奋,努力去做事情,无论你做生意也好,在医学界、工程界甚至教育界也好,都要成为安分守己、向上发展的人。伍淑清当然,伍沾德的爱国之心也传承到后辈,其女儿,被称为“美心大小姐”的伍淑清在采访中曾说:每次看到中国以大国形象走向国际舞台时,历经时代沧桑的父亲都激动不已。他和我一样,希望看到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大国风范。我觉得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可以配合国家的改革开放。我们中国人不可能给人家瞧不起自己,黄皮肤的人都应该走向全球,跟大家共同平等互利,大家可以共同配合做事情。多年来,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创设基金会、奖学金等多个公益机构,投身慈善和扶贫事业,扶助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世界贸易中心协会为平台,带领上百个国内外团体,推动中国“引进来、走出去”......在伍淑清创办的学校,校歌一定是中文的,学生要懂得普通话和广东话,她希望学生做到“立足香港,背靠国家,走向全球”。2020 年 5 月,伍淑清当选“2019 年感动中国人物”,她也是 10 位获奖人中唯一一位港人。《感动中国》颁奖词写道:四十年前,你说有件事值得做;四十年后,你说有些事必须做!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超越港岛的远见,不让须眉的担当。爱青年,更爱香港,是美心,更是良心。2020 年 10 月 29 日,伍沾德辞世,享年 98 岁。伍沾德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发布了标题为《德望永昭,道范长存》的悼文。在公司官网上,香港美心集团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伍伟国则写道:伍博士(伍沾德)拥有远大的理想及敢于承担,对饮食业充满热诚,成就了集团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同时,他不遗余力服务社会及作出贡献,并大力捐助和推动教育发展。伍沾德博士贡献深远,德高望重。对于美心团队,他既是高见远识的领袖,亦尽显宅心仁厚。我和家人,及美心集团仝人感念他的卓越贡献,哀伤难舍,谨此敬悼。资料来源:[1]. 香港美心集团官网[2].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官网[3]. 中国最早航空配餐,中国报道[4]. 中外合资第一人伍沾德——专访香港美心集团主席伍沾德先生,改革开放三十年人物成就大典 [5]. 一日岭南人 一生岭南人,南方日报 ,雷雨 赵琦玉 王丽霞 杨慧 杨剑[6]. 伍沾德:001,您好,天下美食,刘萌萌 马彦杰 梁聪怡[7]. 赤子德高行自远,中华工商时报 ,冯洁[8]. 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合资企业,中国民商,李雨蒙[9]. 专访伍沾德:细说他与国家领导人的相识、相交,南方网[10]. 改革开放40年 | 专访伍淑清:邓公亲拍板 港资夺第一,香港文汇报,马静、杨帆[11]. 香港美心集团负责人伍淑清:让香港年轻人认识自己是中国人,香港商报网[12]. 向世界说出真实香港的企业家伍淑清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