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高级中学:吴杰明 微信号:w13851148160虽然猿猴也有生存技能的代际传授,但真正称得上“教育”的一定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回答。宋真宗赵恒有《励学篇》传世:“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统治者重视教育是为了造就官吏,强化统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晋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对于举办教育、科举选士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控制人才,让他们成为大大小小的官吏,为我所用。皇帝需要的是造就官员的教育。《论语·子张》里有“学而优则仕”的句子,虽然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说:学习之余还有闲暇,就去做官。但自古以来,更多的人却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成绩优秀了,就可以被提拔当官。读书,然后当官,这是千百年人封建统治者与读书人达成的默契,也是历朝历代亘古未变的制度安排。“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励志名言,其实并不意味着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对求知本身有多么渴望,而是在强调“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文才武艺不过是敲门砖,“当官”才是终极目标,位极人臣才为最“高”。 在官本位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社会,读书做官才是亘古未易的正道。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说:“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读书,接受教育,却没有当官,那叫离经叛道,是要受谴责或是自惭形秽的。清光绪三十一年正式宣布自翌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之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失魂落魄,如丧考妣,就是因为断了他们读书做官的金光大道,梦想落了空。士子们需要的攀龙附凤的教育。读书就一定是为了做官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子贡曾以日月作比来赞誉老师孔子,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尊师重教不仅是为了做官,更是为了家风(家庭文化)的传承。《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先贤的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古人虽然将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至高无上的奋斗目标,但能够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却是端正自己的思想,加强自我修养,整顿家庭我秩序。做人为先,做官次之。我国近代历史上有一号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梁启超。他一生中育有五子四女,个个皆培养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九人九栋梁,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梁启超也因此被称为“家教第一人”。 梁启超先生1922年应苏州学界之邀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作一场演讲,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通过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忧、不惧。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梁先生认为:“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不惑、不忧、不惧’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他鼓励青年,用意志战胜欲望,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而不是做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作为一自然人,我们本不缺少欲望的驱动。在中国,荀子在数千百年前就主张“性恶论”,强调需要后天环境以及教育行为对人格的铸炼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西方,“欲望驱动”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为代表反复提及,更是常识性的言论。人们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国人求保佑,西人想赎罪,也是以“人性本恶”为前提的。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一切社会活动的生理基础。在人类发展前行的历史上,对个人利益的奋力追求也确实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巨大动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或是反对人的自然欲望。“悬利于当前,必众争而事遂。”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客观上推动了国家、民族利益的顺利实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的言说也准确揭示了我们芸芸众生人性中最为本质的某些方面。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来到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世人为各自利益奔波本就是习见常闻、可厚非的事情。但我们在理解与包容个人逐利行为的普遍性与正当性的同时,也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个人逐利行为的背后也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丢开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违法乱纪不谈,既得利益者的保守与反动就足以消减新生力量追求改革创新、平等发展的饱满热情。既得利益者利用已经被他们牢牢掌握了的政治话语权,利用普通民众一贯具有的无知的宽容,阻滞和化解了变革力量变法图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必然又集体重回妥协人生的苟且。追求人生事业的成功是一个人最本能的欲望,但成功者的人格特质却都是反人性的。任何成长,都离不开严格周密的他律与痛苦持久的自律。教育作为人格修炼的最重要手段,监督和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目标,用意志战胜欲望,应该是教育者最神圣的使命与唯一正确的追求。作为受教育者,自律也是青少年学生通往人生事业成功殿堂的唯一捷径,自律程度决定了他们人生发展的高度和事业成功的程度。唯有别人眼里的苦行僧,才会真正拥有崇高的事业与终极的自由。贪图安逸,追逐私利,目光短浅,惯于苟且,就注定不可能有伟大的人格与崇高的事业。这样的人即使是将来有机会进入庙堂,成了高官,也只能是一个个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有“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著名论断与伟大实践。陶先生脱下西装,辞掉了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他移居到南京郊外一个名叫晓庄的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住到了牛棚当中,一心一意推动中国的乡村平民教育。他和老乡们吃住在一起,自己耕作,自己授课,自己修建校舍,发愿要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陶行知在大学任教,一个月的薪水是四百个现大洋。要想在北京买整一套四合院,也才不过花费陶行知先生三个月的薪水。而这一切的名誉与地位、财产与利益,陶行知先生统统都不要了。他只要行走在世俗乡野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让中国最底层社会的两亿文盲、七千万少年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只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能读书识字。他追逐的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希望,而不是做一个居于众人之上、养尊处优的“大人先生”。可环顾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距离陶行知先生“教育为公”的理想还十分遥远。看看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校教人得分,教人晋级、教人毕业、教人求财,教人竞争、教人成功,却没有时间教人求真,教人向善。是非界限模糊,善恶标准淡化。不准做的,我们偷偷摸摸、改头换面也就做了;要求做的,我们磨磨蹭蹭、虚张声势也可以不做。一切以实用为原则,以功利为目的。看看我们的老师:我们补写教案,应付检查;我们变造材料、只求达标;我们购买论文,申报职称;我们有偿家教,谋求暴利。我们早就忘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看看我们的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麻木混沌;只知索取,不愿奉献;辱师弑亲,人神共愤。有人说:这是一个连原生家庭和亲生父母都要怨恨的时代。孩子们除了索取,就是抱怨。他们不仅持续地要求着师长们无私的关爱,他们还要计较关爱的多少、关爱的方式、关爱的时机、关爱的态度,他们像一群挑剔的食客,以他们各各不同的口味要求着他们的老师和家长,却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感恩和回报,甚至也没有理解和包容。前几天,笔者所在的学校以“遇见更好的自己”为题组织了一次德育大奖赛。“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号召与标榜,想来没有人愿意“碰到更坏的自己”,但“好”与“不好”没有一个客观的唯一的标准,是一个特别具有主观随意性的说法。我在班会课上听到的“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呢?绝大多数都是可以“考大学、当大官、做大事、赚大钱、享大福”的自己。我一向认为:能够“当大官、做大事”是中性的,能够“当好官、做好事”才是正面的,我们的教育怎么能只是单纯地鼓励学生“做大事”而放弃了“求大善”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心只为“当大官、做大事”,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会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渐行渐远,与我们教育教学行为密切相关的所有人也就一起坠入了“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彀中。如果我们的教育视野里只有知识的传授与技巧的训练,而没有责任心、求知欲、坚强的意志、灵活的态度、科学的思想、实证的方法、思接千载想落天外的浪漫情怀与悲天悯人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所有这些充满爱心善意的人文关怀;如果我们只关心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只能帮助学生“考大学、当大官、做大事、赚大钱、享大福”,那么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就足够了,放任私利泛滥,听凭尔虞我诈就是我们这样做的最自然结果。人性本恶,乐于安逸,惯于苟且,养子为善,当逆天而动,逆流而上。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莘莘学子的启蒙者,我们必须承担起帮助学生用公德取代私利,用意志战胜欲望,达成古圣先贤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之理想境界的崇高使命。北宋理学家张载有极其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也是中国教育人自觉背负、代代相传的使命感。为学,就要放弃自我,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的需求;为道,就要寻求高于自我实现的价值存在,“所欲有甚于生”,“患有所不避”。为学日益,为道日隆,人生的价值只有超越了小我的存在,甚至超越了世俗的需要,我们的人格价值与精神力量才能像陶行知先生那样融入民族文化与传世道统的范畴,成为万众景仰、世代膜拜的万世师表与精神图腾。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老师的讲台上就已经决定了的。错误的、甚至是恶劣的教育对心灵的戗害、对美德的消减、对文明的磨灭是势起无形、有去难回的,而良好的教育对于科学昌明、人格完善、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一样是深刻而久远的。为莘莘学子的行为不致失格,为中华民族的人种不致退化,一味追求“考大学、当大官、做大事、赚大钱、享大福”的功利教育可以休矣! 壹点号陌上风文艺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站在一座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则承担了镌刻城市基因的作用。2160年前,文翁于成都开倡教之先河,使“蜀地文风比于齐鲁”,一时风气大开,琅琅读书声响彻蜀地,沉淀为“好文雅”的城市底蕴。迈入新时代,成都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之路上阔步前进,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教育?6月28日召开的成都市教育大会,回答了成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问题。去年9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九个坚持”的理论体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突出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对于做好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正确政治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去年11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大会,省委书记彭清华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向全省发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动员令。落实城市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成都以对城市未来、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教育这项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工程,推动成都教育在新时代迈上新台阶,担当起教育助力民族复兴、助推城市崛起的重要使命。教育要为民族复兴培养有信念有担当的筑梦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当前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势不可挡,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筑梦人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一批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要为城市崛起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建设者。当前的成都,教育发展水平有目共睹,与城市发展进程齐头并进:在全国19个大城市中,成都以第8的经济总量,服务了第4的人口数量,支撑了第2的基础教育体量;针对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近两年新投用中小学幼儿园373所、新增学位20.2万个。但放眼长远未来,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各领域的大师巨匠、领军人物、拔尖人才,更加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更加需要千千万万有知识有技能的产业工人,也更加需要每个生于成都、长于成都的新生力量,以天府文化增强城市认同、塑造城市人格,以城市愿景担当起城市建设的使命。教育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必须以良好的教育生态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让每一位时代新人都是天府文化外化于行的代言人。教育要为民生福祉加大高质量供给。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个家庭和市民。从成都教育发展现实来看,必须承认当前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供给无效、供给单一等问题,“人才新政”以来城市吸引来的“蓉漂”数量达到近年来成都外来人口增长的顶峰,为高质量供给教育资源、保障民生福祉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以人口变化为依据调节供给规模、以战略方向为指引优化供给结构、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完善供给体系,不断提高教育供给质量,提升教育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增强广大市民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红星新闻评论员 钟茜妮 图据东方IC编辑 周霖
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一)一、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教育科研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提高教育质量3、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4、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在当前,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逐渐趋向一致。”教育科研的过程:理论构思——获得事实经验——对事实经验整理概括——广泛应用,进一步提炼——建立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一)四种研究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4.理论研究水平(二)基本类型1.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2.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二、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一)确定研究课题1、研究课题的特征(1)属教育科学领域和问题,问题的解决能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2)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3)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4)要有解决的可能性。2、选题原则(1)需要原则(2)新颖原则(3)可行性原则3、选题步骤(1)确定范围,根据兴趣和教育实践需要。(2)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3)论证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是否适宜作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讨论:下面题目是否适宜作课题,为什么?例1:某某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2:如何解决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例3:重复练习对学习效果有什么影响?例4:全省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5: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例6:如何评价义务教育的质量?例7:多少学业负担对小学生是合适的?4、发现问题——教育科研课题孕育的起点A.问题的来源从教育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提出问题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中寻找问题从教育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信息中提出问题B.发现问题的策略大胆怀疑变换思考的角度类比和移植C.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一是要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并经常关注教育科研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有不满于现状、勤于思考、追求变革的意识总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的一步,它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的科研工作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学研究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能否确定一个有创见有意义的问题,对教育科学的发展也将起积极作用。因此,选定课题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认真对待。(二)设计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是完成研究任务的总体谋划,为课题研究和论证提供评价的依据,以及全面的、系统的工作程序。1、课题的表述主要是揭示课题的论点,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题目能明确地表述出研究内容、课题任务和科研方法。如:《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2、课题的背景与目的意义的阐述指课题的内外原因及要达到的目标、研究的宗旨及社会价值、理论价值等。3、课题研究的范围与对象所谓研究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区域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对象范围、时间范围。所谓研究对象,一种是教育中的问题,如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一种是教育中的事件,如教材问题、教学方法问题;一种是教学中的具体对象,如学生、教师4、课题研究中的假设与概念界定一个好的假设,在内容与表达上应达到四条标准(1)以陈述的方式表达(2)一个假设一般只能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3)假设是有待检验的,而且必须是可以检验的。(4)假设应全面反映课题所涉及的的变量的不同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5、课题研究的方法教育教学研究广泛采用观察、调查、实验总结、比较、文献等研究方法。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二)一、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1、必要性。教育要创新,观念要创新,知识要创新,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的能力呢?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就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可能性。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不是一个局外人,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景的最佳人选。总之,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3、特质性我们倡导的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具体来说,有一个目的、两种需要、三股力量、四条原则。<1>、一个目的教育科研的目的来自于研究的课题。课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理论,二是来自实际。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主要来自实际,教育实践中有着教师所需要的取之不竭的课题,当然,即使来自实际的课题,必需要学习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2>、两种需要教育科研要适应两个需要:一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二是符合我国亟待更新、转变的教育观念的需要。针对这两个需要,教师应先阅读有关论著,掌握材料,写好文献综述,综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为研究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出问题研究,为提出假设提供经验和依据。再根据自己的思路汇综而成。<3>、三种力量课题的成功,要依靠“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教育科研课题正是由这三股力量推动的结果,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课题更须体现这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能主动、自愿地参与,有甘于吃苦、甘于寂寞、勤于研究、勤于探索的精神。<4>、四种原则一是客观性。它要求在实验研究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系统性。既包括课题,又包括研究方法,都要按照系统、整体的观点,切实掌握好每一具体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三是优化性。教育科研是讲究效果和质量的,通过实验而使教育教学优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不平衡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要承认学生在智力与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针对学生在不同活动上表现出不同的最佳智力与能力水平,在制定方案上要做到有的放矢。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应关注的问题1、要重视过程。因为,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展现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是“教中研”。包括接受既成的科研理论成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在教学中自觉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我探索、监控、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2、要注重应用。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3、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往往忽视了课题研究的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能性、兴趣性等,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很茫然,甚至束手无策,应该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课题研究不是花瓶来装扮美丽。三、如何申报立项科研课题课题申请采取随时受理,定期评审的办法,一般每年集中审批一次,也可两年一次或一年两次。申报时间由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办的文件通知,教研室统一布置课题申报,单位、团体和个人均可提出项目申请,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并由所在的教育科研机构组织力量予以初步论证。申报人所在单位对课题审核同意后,承担名誉担保,并在课题批准后提供条件与方便。然后报上级审批,在立项后进行开题研究。四、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一>怎样选题课题即研究项目。科研课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五个步骤。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贝尔纳说:“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选题的基础原则一是实用。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着眼于未来。二是新颖。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三是可行。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四是科学。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2、选题的一般步骤:(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4)开题论证。3、选题的具体方法(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可参考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供的课题选题指南,要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因为这些课题都比较空泛,不够具体,不太适合教师去研究。(2)随机性选择课题。有些学校从出版社、高校研究机构选题。(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但缺少独创性。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教学实际。(4)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研究策略、方法多样。<二>、课题的前期论证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明确研究方向、周详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要完成以下几个要素,它们分别是: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 <<在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其中主题词“课堂教学”,定语“在新理念下”和“语文”,技术说明“评价”,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2、目的的论证。 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4、基础论证 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主要著作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例如:(1)人员结构。(2)课题成员中有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的已结题,有的正在研究中,有的准备结题,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3)成员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自制课件,有的可以制作网页,有的还可以查找资料、分析整理、存储相关信息,还可以自行制作录象课。(4)我区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负责人及各学校校长一贯重视教科研,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必要的经费可以保证。(5)请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及教科所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三>内容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四>步骤设计 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五>、方法设计 1、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座谈会、实验法、问卷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模拟法、案例法。2、着重介绍课题实验中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2)调查法调查研究是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者通过有计划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3)访谈法访谈法又叫谈话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分为:事实调查、征询意见、了解个体内心世界。访谈要掌握技巧,访谈者要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平等讨论的方式,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态,要掌握发问的艺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迂回法。(4)座谈会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向群众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优点是与会者人多,又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不足之处是易受人事关系影响,出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情况。开好座谈会要由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同志主持,注意启发引导,事先有提纲、主题集中,与会者有准备,同时人不宜多,最好采用讨论式,兼用问答式。(5)测验法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的方法。命题要力求标准、规范。要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提高测验效果,评判要公正,分析解释要准确。(6)问卷法调查者用文字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答案的方法。其优点是费时少、调查面广、适用于不愿披露姓名的人,或不愿面对面交谈的人,方法灵活,便于统计、整理,从结果上可以看出整体趋势。(7)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有一句老话: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或许正因为这点培根才说:“史鉴使人明智”,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汲取经验,理解现实,合理实践。历史研究的记录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二是遗迹、或遗骸。(8)实验法真实世界中事物太复杂了,个中许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的思维无法穷尽。为此,我们往往采用简约的方法,简化问题、简化事物的影响因素,利用仪器、设备等等人为的方式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以期获得科学性事实,进而研究客观事物规律。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你已经在深入地思考你所研究的问题了,往往一个看来简单的实验,或许就一剑封喉,有效地探明了某些自然规律。(9)模拟法模拟法现在开始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不仅数学模拟方法,就连物理模拟方法也运用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10)案例法案例法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的方法。<六>成果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学案例集、讨论稿、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研讨课、实验观摩、实验小结、论文、个案分析、电脑光盘等。总之,以上所述内容落实到课题项目申请书上,那么你所负责的课题研究就迈开成功的、坚实地一步。<七>文档撰写开题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记录 调查记录 实验记录 1、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能,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做”。开题报告的内容有:(1)课题研究的目的: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2)课题研究的对象:我们研究的特定对象是什么?(3)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我们试图要实现什么?(4)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5)课题研究的方法:我们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6)课题研究的计划: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尤其是你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7)课题需要的资源:我们需要什么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用什么方法等。(8)课题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9)课题预期的成果: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报告,还是其他?(10)导师的建议2、研究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研究,我们就可以“修成正果了”。这可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研究报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书面形式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大家通过报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从而了解你的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研究报告也是如此。常见的研究报告大致有实验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设计报告等四种形式。 3、研究记录为什么要写研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事情。所以,每次活动后,我们最好马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事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而且,良好的记录能使我们理清思路,知道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方向如何?应该如何做得更好?4、调查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建议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记录表。调查研究计划表包括:课题名称;调查目的、意义;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方法与手段;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5、实验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你应该根据你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以验证你所提出的假设。那么最好每次实验都有实验记录。五、怎样设计实施方案和计划。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后,就要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提出总体规划,实验方案包括:(1)实验题目。它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题目与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不宜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可以提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提示课题的论点;(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设想是对解决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3)实验目的与操作。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明确操作程序,使思路具体、明确;(4)实验的指导思想;(5)实验对象;(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7)实验统计与评价;(8)建立必要的制度;(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音像、方案材料的总称。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主体阶段,也是研究的起点,并贯穿研究的全过程。1、资料分类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之后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应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2、搜集资料。1)逆时性。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2)选择性。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如今年合肥市评定职称就简化了一些材料。3)直接性。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4)比较性。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搜集资料的方法:(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4)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原始材料。4、材料记录要求(1)资料索引。包括什么资料、出处、资料的基本情况等。(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5、材料的整理。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数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6、分析材料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七、给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建议1、找准方向教学课题研究怎样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新课程理念。2、讲究科学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3、注重过程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4、加强合作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协调合作。5、大力推广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总之,学校教师搞课题热情高但欠缺系统理论和研究技术,表现出对专家的强烈渴望;科研专家的研究缺乏实践环节,急待直面学校实践。所以教师与专家、学校与研究机构相结合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必经之路。 八、怎样申请结题、验收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单位向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要并填写《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由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课题负责人填写结题申请书。具体程序:1、打报告申请省级专家验收,专家成员5—7人组成,省级专家至少一名。2、准备验收材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各种原始材料,分类装订成册。3、验收内容:1)对课题的评价,看选题有无实用、推广价值,论证是否充分。2)对研究设计的评价,看过程是否合理、方法和内容是否恰当。3)对资料的评价,是决定结论的正确的因素,要具备充分性、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4)对研究结论的评价,程序为:(1)宣读报告、(2)听取主持人汇报、(3)专家提问、答辩,(4)专家反馈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知识领域浩如烟海,但研究的情景就在你的身边,希望我们的教师能愉快教学、不断思考、轻松研究,定能取得丰硕成果。【以上内容由网上搜索而来,由阳光教研整合,各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谢!文章部分内容由截图软件得到,可能不够清晰,若喜欢该资源请向作者或出版者购买,摘录、转载,是想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做点事,仅此而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文/樊志宏 刘婧(识局微信公共账号juzk)▼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是每代人畅想未来、创造未来的终极路径;也永远是来自过去、立足当下的,是每代人回顾过去、反省现实的终极归宿。我们对历史有什么样的批判,就往往会给后代谋划什么样的教育;而给后代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又决定着会收获什么样的未来。历史观察表明,一个家族培养一代“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的接续努力;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其从追赶到领跑的崛起进程就更是一个跨越数代人的“长周期”接续奋斗过程。让追赶中的一代人全面颠覆自己而成为领跑者,个别人可能可以,但对于整代人来说,应该是不可能的。要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终极路径就是每代人都接续给予其下一代能够超越现实的教育,依靠教育的超前整体跨越,实现民族的整体跨越。因此,给予下一代可以传承历史、改变现实、迎接未来的教育,不仅仅是每个家庭的重要责任,也是整个民族、每代人的重大责任。要回答好我们应该给予后代什么样的教育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回答好以下问题——我们可能或期望拥有什么样的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让他们带领我们向这样的未来迈进——,其次才是回答该用什么样的教育培养这样的下一代。既然是要谈论未来,那么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论及人类社会的各种长周期运动。教育也是个长周期慢变量,其成效往往是跨期、跨代体现出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研究下人类社会其他长周期运动与教育活动是如何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以此为基础来更精准地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趋势及关键点,进而回答好前面所提出的问题。▼一、素质教育是未来之选吗?应试教育已经被普遍认为不是未来之选了,那么素质教育呢?为此,我们需要分析下素质教育可以指向什么样的未来。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导向下“英才”培养模式逐渐导致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德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教育界将其视为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弊端,并相应提出素质教育的模式和模式,提倡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教育要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对人的培养不是为了作用于人本身,而是为了使其成为国家运行系统中合格甚至优秀的“螺丝钉”。据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基本认知:一是素质教育依然是工业文明的思维和产物。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中,劳动者更多地处于资本和机器的从属地位,而非主导性的生产要素。因此,在这一思维范式体系中,劳动者被功能化、被要素化,被视为具有某些素质禀赋、拥有一定生产功用能力、可以实现产出贡献的资源要素,就像机器设备、土地空间、水气矿产、资本资金等一样。这样的人,是异化的、碎片化的、非人性化的。二是素质教育也依然是跟跑者的思维。素质范畴的提出及以其为视角的研究,主要来自于跟跑情景下的发展需要,即在把先行、先进国家或地区作为标杆来推导自身发展模式及路径的探求中,通过“反向工程”方法,来研究归纳出能够支撑追赶型发展的人力资源要素的结构性和表象性特征有哪些,而不是对能够支撑领跑型发展的人力资源要素的动力本源、核心本质等特征的研究。由此,以素质为核心来进行教育,会让我们只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无法由此获知“未来之所然”及“未来之所以然”的能力。如果以上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正确的,那么就不难再得出以下两个推论:第一,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教育本质上颠覆应试模式,也必然难以实现应试教育的升级、升维发展。在应试教育思维、路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各种改革探索,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以变种形式回潮到应试的老路上。既然各类素质都可以对标量化,那它们也就是可以用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评价的。第二,对素质教育模式的固守,只会让跟跑者不自觉地陷入一个“跟跑陷阱”中,而难以自我培育起领跑未来的能力。素质教育是难以支撑当下受教育的下一代个体、整体、乃至整个民族更好地进入信息时代,并在信息时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竞争的领先权。毕竟,这些教育理念和模式依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依然主动把自己锁定在追赶者的位置上。教育不能先于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不能先于领跑,那还能指望谁来领跑呢?▼二、引领未来的教育应是什么样的?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试着回答下到底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华民族的未来是如何构想的。从科技、产业发展等视角来看,我们现在谋划更多的是,尽快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跃升。如果未来演进确如我们所愿,那么我们的“未来一代”在进入社会后所可能要面对的,是更多的并跑和领跑的竞争,是更多的“无人区”、无人领跑的发展情境,是更多需要自己谋划前进方向、探索前行路径的发展局面。这些都不是“未来一代”从其受教育时期所经历的现实场景中能学习借鉴得到的,因为当时的现实场景依然主要是处于追赶者视野下的,从中是难以得到领跑的真谛的。当然未来更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形是,我们先培养出能够在世界范围竞争并跑乃至领跑位置的“未来一代”,然后再由他们带领着我们乃至整个民族奔向未来的“无人区”、奔向未来的引领位置。历史来看,这种情形有可能就是我们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唯一路径。没有领跑的教育,何来领跑的未来。指向领跑的教育,显然不应该是脱胎于追赶场景的教育。那么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尝试着探讨下当今教育与未来发展的关系问题。每当面向“未知”,我们总是会求助于“已知”。“未来”是从“历史”中走出、从“现实”中走来的,在这一路上,那些关键的价值基石和基本的原理方法是不会动摇、不会改变的。首先,我们会看到,人类社会有史以来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与人文社科建树,无不是从基础原理出发、依靠基本方法,不断革新、不断进步的。做出这些重大发现和建树的思想家、科学家,也无不是秉持着“第一性原理”,在原有理论认知已被证伪或陷入困境时,从该理论认知的原点出发,循着本源之径,探索出前人尚未认知、尚未实践的理论新空间。这应是每个领跑者的必由之路。在这些重大发现或建树诞生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人类社会也无不实现了新一轮的升维发展,而那些密集取得这些重大发现或建树的国家或民族,也无一不成功实现了领跑。其次,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实践也都是基于对这个世界以及人类自身基本价值的判断,诸如善与恶、理性与感性、美与丑等。这些基本判断,构成了我们对世界及人类社会所有认知和实践的价值基石,比如“经济人”、“社会人”等基于人性判断的前提假定,再如各学科对经典理论简约唯美表达的推崇和追求,又如各种理论对“向善”目标的设定。回顾历史,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主导人类社会演进的关键基因——在尊重人性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人性之水平,以求得人性之解放;在遵从生存环境有限性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认知与实践的能力水平,以实现对客观限制条件的不断突破、实践过程的不断优化。凡是能够尊崇这个基因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都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即便是没能长期保持领跑地位。人类文明历史中的传承基因,便是我们可以籍以面向未来、引领未来的导航图。越是要面向未来,就越要回归人之本性、回归人类文明之初心;越是要创造未来,就越要重视历史人文的沿革接续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创新。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推论:能够引领未来的教育,就是要能够引导每一批“未来一代”回到原点,能够赋予他们时常回归初心、正确认识价值基石、把握并改造基本方法进行开创式创新创造的能力,能够不断激发他们不屈探索与理性求解这个世界本真面目的进取意识和科学精神,让他们在茫茫的“无人区”,仅凭着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就能够从容自信、不屈不挠地向未知、向未来不懈前行。这样的教育,是真正把人看作为一个自醒、自主、自立的主体,而不是资本或机器的附属;是真正把人当做是自我发展进步的主体,而不是生产过程中的某种要素,让人的创造性活动成为发展的第一内生动力。▼三、引领未来的是通识教育吗?通识教育[[1]]承袭古希腊博雅教育和中世纪自由教育[[2]]传统,希望培养通晓各类学科知识、真正全身心发展的人[[3]]。近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产生于美国[[4]]。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正处在加快走向领跑的时代转折阶段,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盛行,人们盲目崇尚物质文明,漠视理性原则和普适性知识的获取,大部分高校专注于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系分科突出主修课程,强调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整体性知识体系被严重割裂,人丧失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无疑与大学求真求智求善的根本目的相背离。1828年耶鲁大学教授们发表《耶鲁报告》,对专业主义进行反思,强调“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而古典文雅学科则是达成这种训练和教养的最佳选择”[[5]],随后美国博得学院卡帕德教授提出通识教育应该作为专业学习的前提[[6]],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纷纷开设通识教育课程。20世纪中叶,通识教育[[7]]作为必修科目这一观点在美国成为共识,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综合能力、有责任感的“全人”做出积极贡献,并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显然,美国通识教育虽然成功引领了领跑型发展,成功引发了人类社会的信息革命,但依然是服务于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也只是西方文明传承的教育体系。▼四、走向未来教育时至信息革命风起云涌、信息时代加快来到的当下,时至世界大文明体系终于看到可以第一次进行平等交流互鉴的今朝,我们该如何构建能够更好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能够更好面向未来、引领未来的教育呢?一个更具时代特性、更合未来需求的态度,可能就是将历史上的主要教育理念和模式,作为我们学习借鉴再出发的基石,以一种世界各大文明体平等交流互鉴的宽广视野来再思考,以一种人类生产生活范式再升维的历史视野来再定位,以期让“未来一代”的教育,能够通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弘扬之识,通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发展之识,通农业、工业、信息等文明升维发展之识。在迈向“人工智能”时代进程中,更多更快地提升每个“人”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全面性与独特性、社会性与个体性,以更少甚至避免走向“人”的加剧异化,更多更好地凸显“人”的自我价值,引领未来走向一个理想的“人+智能”时代,一个能够促进、支撑“人”之加快全面解放的新纪元。在“全球化”深度演进、新航天时代初现曙光的进程中,能够跳出人类历史的周期性零和博弈泥潭,让每个“人”都能从竞争合作中求得更好、在求同存异中保持本真,不断突破人生局限、实现人性升华,更好地引领自身的全面解放。也许,这样的教育才是引领世界开始更快更好走向大同的关键力量。参考文献:[[1]]通识教育多翻译自general ecation、general studies等,也称为一般教育。[[2]]博雅教育和自由教育翻译自英语的liberal ecation、liberal studies或liberal arts ecation。[[3]]20 世纪50年代香港、台湾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台湾学者将general ecation、liberal ecation、liberal study这几个词都翻译为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几个词的涵义趋于互通、融为一体。[[4]]柏拉图,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53.[[5]] 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0.[[6]]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7]] Packard A.S. 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the Board of Trustees, with the Doings of Board thereon [ J ].North American Review, 1829, (28): 300.
在各个层次的数学课程中,从小学到博士后水平,都缺失了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模糊和混乱的创造过程的忠实描述,而这个缺失是数学课让最积极的学生也感到厌倦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对数学概念创造过程中的思想之舞没有深刻认识,就无法充分领悟数学的优雅和美丽。这个过程不像看上去那样难,但是需要彻底改变我们讲授数学的方式。我们需要在教科书中至少纳入一些错误的假设、推理和结论,让学习者在接触现代形式的定义之前体验到这些。我们需要像讲故事一样写教科书,让书中的角色经常被难住,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职业数学家每天都要用到这些策略,但是在教科书中和课堂上很少拿出来讨论。本书的主题就是:讨论从模糊和定性到精确和定量的过程,或者说,如何自己发明数学。我所说的“发明”不仅仅是创造新的数学概念,还包括学习如何重新发明已经被其他人发明了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对这些概念更深入的理解。这个过程以前从没有被明确讲授,然而它比任何数学课程都更为重要。——《烧掉数学书:重新发明数学》作者Jason Wilkes本书作者Jason Wilkes(美)拥有数学物理学和心理学双硕士学位,写作本书时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攻读进化心理学博士学位。前往 返朴 点击“在看”并发表您的感想至留言区,截至2020年12月27日中午12点,我们会选出3条留言,每人送书一本。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教育?这个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变得重要而又复杂。被寄予厚望的数学教育庚子年注定不平凡,新冠疫情尚未平息,中美冲突的阴影又笼罩在太平洋上,美国政府急不可耐扼杀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举动,一夜之间让光刻机这种小众工业设备成为了举国瞩目的焦点,仿佛是决定国运兴衰的胜负手。身处漩涡的任正非老爷子倒是处变不惊,密集走访中科院和多所名校,安抚各界情绪,并直陈要害不是光刻机,而是基础科学和人才培养。大国之间的科技角力,明面上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芯片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竞争,骨子里比拼的却是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没有一流的基础学科实力,就不会有一流的高科技实力,更谈不上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楼建得越高,地基就得打得越牢。被寄予厚望的基础学科教育能否担此重任?目前的教育能不能为创新性基础学科人才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我们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还是在南辕北辙?答案恐怕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教育的弊端受科举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学生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普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由此使得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承受着高考和学科竞赛的巨大压力(所谓的东亚内卷,尤其是近年来高中教育的普及和校外培训行业的发展,竞争压力迫使学生和家长不断加码资源投入,学业负担让人苦不堪言)。这也导致了教育体系(包括学校和培训机构)以应试为价值导向,以取得考试绩点为目的,这种导向在数学教学中的表现就是侧重解题能力的训练,因为要想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获取高绩点,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集中精力训练解题技巧。以获得考试绩点为目的,以训练解题技巧为手段,这样的数学教育会带来两方面的弊端:一是学习动力难以持久;二是学生会将数学等同于解题,对数学的认识产生偏差。功利性目标扼杀对数学的兴趣以获得绩点为目的学习数学,本质上是通过考试施加压力,用高绩点刺激学习者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为学习行为提供动力。这种做法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在学习起步阶段没有获得好成绩的学生很难获得学习动力;二是获得了好成绩的学生一旦失去了绩点这根胡萝卜,同时也会失去学习动力。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历年来都很出色,但获奖者中继续从事数学研究的人并不多,这是一大主因。因为很多奥赛参与者的出发点就是获奖,从而获得升学等一系列好处,这样一旦奥赛和考试游戏结束,无论获胜者还是失意者,这根胡萝卜都不复存在,除了职称和帽子,很多人再也找不到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动力。这也造就了中国学生在以解题为主旨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争金夺银如探囊取物,而中国的数学研究在国际数学界的影响却不大的尴尬局面。如果说数学奥赛是短跑,成为优秀的研究者则更像是长跑,而能让人维持长期行为动力的因素只能是兴趣。强调兴趣驱动并不是要将兴趣放在与奥数相对立的立场上去。事实上,有很多一流的数学家,例如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数学隐士佩雷尔曼,曾获得菲尔兹奖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以及近年来在国际数学界声名鹊起的恽之玮、许晨阳等北大数学“黄金一代”,都曾是奥赛获奖者。追求绩点本身无可厚非,我们要警惕的是将绩点和获奖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目标,从而让学生丧失了兴趣和长期学习的驱动力。解题技巧训练误导对数学的认识以训练解题技巧为主旨,是当下数学教育的另一大弊端。这其中对低龄儿童的解题技巧训练为害尤甚。在现实压力和利益驱动下,许多培训机构和焦虑的家长热衷于向低龄小学生灌输各种解题技巧。过早和过多的解题技巧训练严重违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直接扼杀了儿童对数学自然萌发兴趣的可能。而这种自然萌发的兴趣正是最宝贵的需要精心呵护的学习驱动力,回顾数学大师们的成长历程,最初的驱动力无一例外不是来自于这种自然萌发的兴趣遇到了宽松而有营养的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面临升学压力无法回避大量刷题,但也不能因此放弃对数学本质的深入认识。过度的解题技巧训练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水平,反而会误导学生将数学等同于解题,妨碍对数学建立正确的认知。学术研究不同于考试和学科竞赛,关键在于创新而不是解题能力。只会解题而不擅长提出问题,就永远只能跟着别人的思路走,注定做不出一流的研究。只有将创新潜能释放出来,才有可能成为引领潮流的弄潮儿。因此数学教育应当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呆板的不容许变通的知识,而是一门动态的发展中的学科。数学教育应当展示如何创造数学创新能力可能来自天赋遇到合适的土壤;也可能来自师徒相授,耳濡目染大师创造数学的过程,从而习得其精髓。大部分人则只能通过阅读各种著作尤其是第一手著述来了解这个创造过程。现代数学已越来越专业化和严格化,学习前沿数学的门槛因此也水涨船高,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然后在达到这一阶段之前,很多学生的思维已被过度的解题技巧训练固化,灵性已被磨灭殆尽。对于大部分不会从事数学研究的学生来说,过多的解题技巧训练同样无益。应用领域与数学的发展相辅相成,数学的应用更侧重于针对现实世界现象的创造性抽象思维能力,而不是解题技巧。因此,在基础数学教育阶段,除了讲授解题,还应当向学生讲授数学思维的本质,展示数学的创造过程。以获得绩点为价值导向,以解题技巧训练为主旨的数学教育体系,既不利于国家的人才培养,也不利于个人的真正成长。无数家长和学生投入不计其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得到的却是国家和个人双输的局面。面对这种互害式的囚徒困境,一方面需要家长和学生对待绩点采取更加理性的态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数学教育专业人士站在更高的立场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针对数学教育的两大弊端,好的数学教育应当回归数学的本源,展示出数学的创造过程,通过对数学知识体系构建过程的清晰呈现让学生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是引导学生兴趣,让学生入门的最佳途径。“烧掉数学书”,另辟蹊径在诸多数学教育方式的尝试中,近期出版的《烧掉数学书——重新发明数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9月)一书很值得关注。从书名可以看出,这是一本从知识的创造过程着手讲述数学的书。在这本书中,数学不再是课本灌输给我们的知识,而是我们的发明,是人类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的产物。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帮你提升解题技巧,而是讲述数学为何是这样,用轻松的风格展示出数学的创造过程。书名“烧掉数学书”并不是怂恿你真去烧书,而是提醒你对两类数学书保持警惕,要让这些书为自己所用,而不要让自己为书所困。首先需要警惕的是把学生训练成做题机器的数学辅导书。在目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和培训中,绝大多数老师都将学数学视为学习如何解题。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产生局限性,甚至视数学为畏途。学数学必须做题,但数学绝不是只有做题。《烧掉数学书》正是难得的一本能纠正中学生和大学生对数学的这种错误认知的书。还有一类需要警惕的书是用严格性折磨学生的大学数学课本。不知有多少熬过了中学题海折磨的学生,仅存的一点对数学的热情被微积分课程严格的ε-Δ语言当头浇灭。受数学严格化和分支专业化影响,现代数学课本的作者热衷于让自己的著作无懈可击,然而注重严格性的阐述方式适合专业读者,却并不适合初学者。对于初次接触微积分的学生来说,严格性并不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理解微积分的思想根源。数学分析经历了两百年的发展才逐渐严格化,数学分析严格化的过程无疑是数学史中最瑰丽的篇章之一,但对于微积分的初学者和非数学专业学生来说,严格性绝对不是必需的,甚至构成了不必要的障碍。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阐述显然谈不上具有严格性,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是一流的数学大师。没有严格性的数学走不远,但严格性对于数学,就好比拐杖对于人,只是帮助我们前行的工具,而不是数学研究的目的本身,数学发展的精髓仍然在于天才直觉的引导。针对数学教育中存在的这些弊端,《烧掉数学书》抛开传统的数学符号体系,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发明数学。书中采用“作者”、“读者”和“数学”三个角色对话的形式,以小学生也能理解的加乘运算为基础,逐步发明出各种数学概念,首先发明函数、面积和斜率的概念,接下来就直奔要旨,干净利落地推演出微积分基本定理,然后又回过头来以此为基础,从级数和极限的角度推演出自然常数e和圆周率π的性质等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在中学数学中往往是作为事实未经解释直接给出,原因正是对其本质的理解需要以微积分为基础。《烧掉数学书》则另辟蹊径,从数学发展的本源出发重建了阐释体系,从而让读者可以融会贯通。整本书的推演过程如同侦探小说般环环相扣,精彩纷呈,看似无关的线索最后汇聚到一起,清晰呈现出微积分的思想发展脉络。虽然仅以最基本的加乘运算为出发点,这本书的收尾却绝不简单,通过对函数概念的推广,最终将书中建立的体系推进到了非专业大学数学不会讲授的泛函。虽然这部分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略为艰深,但相信能坚持读到最后的读者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因为这一部分最能体现出数学的终极武器——抽象化——的美和力量。《烧掉数学书》最难能可贵和新颖之处在于,读者可以看到这些数学知识是如何被创造的,而且读者可以参与这个创造过程。针对当前的数学教育只重视解题技巧的弊端,《烧掉数学书》正适合当下的中学生或大学生阅读,了解数学家思考数学的方式,矫正应试教育造成的对数学的扭曲认知。《烧掉数学书》面向的读者不限于正在学数学的学生,也适合认识到当前数学教育的弊端却又无可奈何的老师和家长阅读。作者虽然是美国人,但美国的数学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同中国一样。书中对数学教育的弊端和如何改进有诸多探讨,相信思考过这些问题的老师和家长从中一定会找到许多共鸣和启发。所有不甘心于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停留在大学微积分课的似懂非懂,毕业后已经把数学还给老师的人同样可以阅读这本书,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数学,摆脱曾被数学习题支配的恐惧,说不定还会发现自己原来具有数学潜质呢!数学对于大多数人不应只是解题和晦涩难懂的符号,数学教育也不应只有功利性目的。面对绩点价值观引导下的数学教育现状,我们不能指望一本书就能带来多大改观。这就好比将种子撒播到石田,也许会颗粒无收,但种子也有可能掉落在石缝间的土壤上,有合适的机缘就会长出参天大树。在现实压力下,教育系统追求绩点无可厚非,但不应以扼杀学习兴趣为代价,至少应该为想要思考和探寻数学本质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进化出于生存的目的赋予了动物们眼睛和大脑,但人类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会用它们来仰望星空和思考无垠宇宙。
2019.9.5下午,渭南轨道交通运输学校新学年“开学第一课”在学校会议中心正式开课,该校副校长、教务处处长王桃萱主持,陕西省省政协委员、华山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永敏亲自授课,为同学们讲解开学第一课之“我们需要怎样的学习和教育方式”。王桃萱副校长主持开学第一课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任董事长讲述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重要话题:目前国内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任董事长讲述到,之前在哈萨克斯坦考察时曾亲眼目睹该国家的教育节盛况,当时礼炮齐鸣,所有老师站在门前迎接新生的到来,这显示出哈萨克斯坦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原来,哈萨克斯坦曾是前苏联的一部分,而前苏联当时在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发展尤为强盛,哈萨克斯坦正是延续了前苏联的教育制度和思想,传承了许多优秀的教育理念,其教育文化延续至今。其实,说到我们中国,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也从未中断,目前,全世界成立500多个孔子学院,地球人都开始学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但是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传统教育的缺失尤为严重。近几年来,爱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的淡化,衍生出一些让国人心碎的现象:如目前香港乱象,不法分子甚至于侮辱我国国旗国徽;台湾民进党撺掇台独,在学生课本中篡改中国历史等。虽然我们通过努力和千辛万苦收回澳门和香港,但由于传统教育未能及时跟进,才导致这一乱象出现。任董事长对同学们发问:试问同学们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又了解多少?他说,在老一辈那个年代,课本中40%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可见当时教育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而现在的应试教育针对于考试升学,对学生培养不周,导致目前中国人才紧缺,中国自主品牌缺失。科技方面,如街道上应接不暇的外国品牌汽车,医疗器械大部分是国外进口,中国诸多品牌在国外不能被接受,国外肯德基,韩服和其他电子产品占领中国市场等等。文化方面,如建国以来中国仅有莫言,屠呦呦两人获得诺贝尔奖。除此以外,我们的年轻人,缺乏爱国教育,追星现象普遍,崇拜的大多数是艺人,是演员,所谓的小鲜肉,却很少有人追寻先一辈英雄的光辉事迹……这些现象,又是何等让人惋惜!由此,任董事长对同学们发出倡导,希望同学们自此开始,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发扬,刻苦奋斗,提升自我,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现的优秀人才,爱国敬业,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认识自我任董事长生动举例,问同学们为什么人体器官为什么都是成比例对称或成双存在?他解释道:人每天24小时活动,单个器官并不能完全承受,两个器官分工合作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而两个器官有优有劣,如大脑和小脑。人生下来小脑先发育,注重形象思维,所以小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之后大脑逐渐发育,注重逻辑思维。 所以,同学们在之前学习成绩差并不代大家不优秀,这只是逻辑思维不够发达。而形象思维优秀的人普遍存在于社会精英和领导阶层。任董事长以此鼓励同学们要自信,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希望同学们在这里学习,思维和情商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成才奠定基础,为成功打下基石。做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学生任董事长举例应试教育失败现象并激励同学们全面发展。他引述一个鲜活的例子:一名北大毕业生,高考时是全县状元,当时基本上全县人民为他庆贺。他在大学学习4年毕业以后,找到第一份工作1个月就被辞退,第二份工作2个月自动辞职,之后缕缕失败,最终抑郁在家,生活不能自理。任董事长以此说明:我们需要的是阳光、快乐而又自信的学生,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机器,不是心理发展不全面的工作者。同学们应当在学校以自己的兴趣和快乐为前提充分发挥潜力,抛弃其他不快乐因素,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广交朋友,做最积极乐观的全面型人才!而我国目前正在努力进行应试考试制度改革。如现在中考时全方面观察学生,采取面试型升学。所以同学们应该对未来报以希望。期望和要求课程最后,任董事长对同学们寄予期望。我们要培养的,是懂孝道,爱国家,敬业敬人敬己的学生;在企业,我们应该是管理者;创业时,我们做老板。这就是我们华山人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希望同学们能够主宰自己的未来,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广泛涉猎,多元化发展,最终成就自我,实现梦想!任董事长对学校老师提出要求:老师要因材施教,一对一教育,了解学生,为学生进行量身打造,这是我们老师的义务、责任和艰巨任务。希望在彼此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你把孩子交给我,我把人才还给您”的终极目标!同学们在认真听讲,细心记录今天,任董事长以开学第一课为主题,从孔子的论语中告诉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从历史英雄人物中告诉我们,要有爱国主义情怀,这是立国之本;从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中告诉我们,术业有专攻,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希望同学们在华山教育集团这艘巨轮上,用你们的个性和激情尽情地张扬自己无悔的青春!编辑:运校校园记者 田成成审核:运校记者站摄影:轨道运校电视台
又是一个深夜,孩子读初中,刚刚完成了作业,明早6点就要起床,这样的一幕几乎天天在重复,不用解释,肯定都很累,包括孩子,包括家长 包括老师。但是好像又必须这样,否则个人就要掉队,班级就要掉队,学校就要掉队,全家的期望也会“掉队”,我们每个人好像一直在追赶、超越和被超越。其实我们的人生不过如此,都是在追赶、超越和被超越的过程中周而复始,一年一年一直到离去,比起事情本身,大家好像更在意的是排名和名次,不管事情干得好不好,只要分数好,只要排名好,这就成功了,这其实是何其错误的一种人生观,但是好像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并没觉得这样有何不妥。回过头看看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比起应该学点什么,怎么样学以致用这些来讲,我们全社会的人可能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分数和排名,感觉像是战场拼刺刀,有第一就有第二,有晋级的就有淘汰的,其实我们之间并不是敌人,我们更应该一起研究怎么让刺刀更亮,怎么让刺刀变成我们收割更多粮食猎食更多野兽的利器,一起合作想办法让刺刀发挥更大作用。所以,个人观点,教育应该把更多精力用于启发孩子多掌握生活工作技能,学习和理解做人道理,涉猎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将全部精力都用于题山题海和考试测验之中。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有5G技术专家,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科技公司等跨领域人才组成的小型座谈会。大家围绕5G和AI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创新这个话题畅所欲言,三个小时的思想碰撞,既给我许多启发,也引起我的深思。图片来自网络思考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在谈教育创新这个话题之前,特别是实施教育创新之前,我们必须要想清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核心推动力。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者东西方的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对教育的理解也会略有不同,但主要的内容基本相同。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我个人愚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人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一个人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个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二:教育创新为了什么?在明确了教育的本质之后,我接着谈一谈教育创新为了什么?关于教育创新的目的,相信很大一部分人都想到了考更高的分数。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太狭隘了,就像以下这个笑话:一个饿了几天的人,遇到一个法力无边的神仙,神仙问他有什么愿望,说出来马上为他实现。这个人不假思索就说:我要十个馒头。很可惜,他本来可以选择成为富翁、将军、智者,哪怕成为一个包铺的老板,也有吃不完的馒头。在5G和AI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可以带来许多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但偏偏有些人只想到了“提分”,实在令人遗憾。还有,最近看到一些AI技术公司在介绍产品时说,通过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动作识别,甚至是表情识别,分析判断学生上课是否认真,有没有开小差等等。我认为,这不是教育创新最需要的技术。首先,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全神贯注。其次,学生在课堂上偶尔的发呆,可能是在思考,是在想象,而不是在开小差。最后,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而不是标准化的评测。特别强调的是,AI技术不应该用来监测学生上课认真不认真,更不能用来评测老师上课的质量,因为教与学的过程,既是知识传授,也是思想的启发,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现阶段,AI评价不了老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能用工业化的标准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思考三:技术如何赋能教育?我理解的教育创新,从大的方向来讲:借助5G、AI、AR、VR等多种技术,把目前已知的宇宙真相,通过宏观的、微观的、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宇宙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主动探究事物背后的原理。图片来自网络小的方面,可以从几种主要创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层面进行分析:第一,AI技术。 AI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我们要借助AI技术的这些优势,逐步分担一些传统教育过程中的背诵、记忆、计算、分析等机械的、重复的、繁重的任务,从而为学生和老师“减负增效”,腾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探究和实验。第二,5G技术。 5G技术的核心优势是高速率、低时延、高连接。我们要借助5G技术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双师学堂,以最快的速度拉近全国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实现全国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实现全国教育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孩子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00:32第三,AR/VR技术、体感技术、MR技术。 AR/VR技术,体感技术、MR技术的核心优势是创造情景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们要借助这些互动技术,把一些深奥的、枯燥的、难懂的知识(例如:自然、物理、 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由浅至深进行剖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些抽象知识的原理,从而不再依靠“读书百遍 , 其义自现”。结语:技术的迭代与创新,确实赋予教育越来越强的能力。但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谨记教育的本质,认清技术的角色定位:它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艺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老师,老师的价值在于因材施教,在于思想的启蒙,在于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重视技术而忽略教师价值的教育是没有温度,没有灵魂的。
一是从自己兴趣出发课题的选题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原因有两个:课题研究较为辛苦,涉及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研究周期较长。没有兴趣爱好,很难坚持下来。再有,兴趣爱好一般代表着自己特长,以己之长做课题有助于研究的推进和取得成果。二是从学校实际出发课题研究需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能够解决学校存在问题,或者改善学校工作。这样的研究能够得到认可和帮助,能顺利找到志同道合者组成研究团队,迅速推广研究成果。三是从学生成长出发教育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研究无论是制度、体制,还是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最终都应有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升。离开学生这一最终目标,教育课题就失去研究的本源,也失去研究价值。四是从教育政策出发教育课题研究应该符合教育政策的精神。教育课题多数是直接或者间接研究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在基层学校落实的方式和措施。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为国为民是研究者必须具有的情怀。五是从教育问题出发从另一个角度看课题研究,实际上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性办法。课题研究选题必须从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包括课堂效率问题、教学方法问题、学生注意力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管理问题等等。上到政府教育政策,下到班级管理制度,凡是存在阻碍教育发展的地方,都是课题研究的对象,也是课题研究的使命。六是从已有研究出发课题也可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循着前人已经探索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继续探索下去,需求更完善的教育方式。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革故鼎新,更有利于推动课题研究和教育的发展。
4月1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引智·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结束啦!来自全国各地近200位老师参加此次论坛,真的是座无虚席!我们工作人员临时不断加椅子!除了不断拍照记录干货,老师们还积极与台上嘉宾互动,时不时鼓掌,发出笑声。现场到底有什么干货?有哪些精彩演讲呢?没来的老师先别难过,小编整理了部分嘉宾的演讲片段,以飨读者。李方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教师需要什么老师的真正需求往往被忽视,被那些芜杂的、强加的所谓“需要”所遮蔽。老师需要什么?他说,不需要“被拔高” ,需要做好陪伴者和引领者;不需要被安排,需要“静心” “涵养”;不需要低效重复培训,需要能选择、多样化的专业培训;不需要标签化的成长,需要自我追求和超越;不需要为排队而考试,需要真实的教育评价;不需要过度信奉“家长至上”,需要专业底气;不需要一味等待、迎合,需要自我解放。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是教育家型的卓越教师?李方教授说:首先你得有领航教育家的情怀,然后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然后还要有自己的风格,就是你是教语文的,教数学的,你是幼儿园的,还是高中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太缺乏风格了,有自己的专长并不一定面面俱到。这个我们应该重点支持老师的发展,比如,语文老师到底我的专长在哪儿。然后还要有高端的原创成果,这个成果一定不是什么专著、论文等等,我们的原创成果在于他的表现,在于变化,在于这个区域,有这么一个区域的领军人物把一个区学科带起来,这就是他的原创成果。时俊卿 中国教育学会研究员教师培训方法很重要教师培训遇到的问题是,其实有很多课程,但是老师不愿意听课。这当然有内容的问题,但全怪内容也不一定对,我觉得方法也的的确确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培训实际上能够讲的东西太多,但是没有按照老师自己本身怎么学习,然后传递给老师。成人学习规律是什么?实际上第一个就是今天学的东西必须对我有用,没用的东西不学。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老师们有一个认知方式问题,成人的认知方式和幼儿的认知方式,男女的认知方式不同,比方说有的人习惯于场随意性学习,有的必须有场景。参观与实地考察最受喜欢大家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九种策略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参观与实地考察、体验式学习、案例学习、集中脱产学习、反思讨论、专题讲座、党支部(党小组)学习、自学、网络培训学习。郑克强 北京市东城区学术委员会主任做一个好老师,得做到这三点从教35年,我觉得,教师专业发展,我的体会是要做一个好老师,得做好三个工作,或者说培养一个好老师,专业发展上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学科专业要好。老师自己学科专业内容首先要非常优秀,才能把课讲明白。不能想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是老师自己学科专业不过关。所以,教师专业发展第一点,就是老师本人的学科专业一定要过硬。第二,教学技术,教学能力。一个好老师除了自己的专业好,他还要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学生发展的能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当中给传递出去。第三,拥有教育情怀。教育情怀,在我看来,就是多进教室给孩子们上课。我这一辈子当老师,大学毕业到现在35年,也当了10年校长,最喜欢的事是给孩子们上课。当校长的过程中,有些事开会,我处理不了,我会说对不起,我给孩子们上课。当给孩子们上完课,你回去一看学校的事,好多自动就解决了。船到桥头自然就直了,这是我最大的体会。陈萍 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路径结合我自己走过的31年教学教研之路,我觉得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五个路径:第一是课堂教学。实际上我是从工作第一个月开始上公开课,然后省市全国获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二是课程建设。我25岁开始参与我们省编教材编写,写过语文、思想品德、学生礼仪教程、心理健康、道德与法治、品德与公民等等80多本教材,然后逐步成长为教育部的教材审查委员。参与课程建设,让我对整个国家课程改革的路径以及对课程改革的方式有了很好的理解。第三是参与项目。其实参与每一次项目真的是叫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我跟这些教育家们在一起或者每一个项目的过程都是我自己不断进修的过程。第四是自我阅读。第一方面是学历的进修,我自学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北师大研究生院读课程与教学论,形成了我自己的教学结构。在进修的过程中,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自我阅读和反思。第五是课题研究。我自己的成长得益于系统化的研究和思考,十二五期间我做的课题就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是,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整合社会、学校、学生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自己未来发展进行的主体设计和规划的过程,是通过积极有效的行动策略,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内涵不断丰富,专业结构不断改善,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你若向我问路,我会指向我俩的前方,我们都是同路人。(来源:教师专业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