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9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正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闫策参与了火星着陆导航制导与控制方案研究。他说:“在研究生阶段参加了多项国内外创新实践竞赛、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为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各地高校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已建成120多个科技小院,研究生长期驻扎,助力农民增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医科院校研究生主动请缨,在战“疫”一线践行医者的使命和责任。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马彦琳表示:“学校将对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化医教协同,为国家培养更多有责任、有担当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111个一级学科和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体系,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更加突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为各行各业输出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核心阅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跨越。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广大教育工作者正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研究生教育,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变强。 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 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 70余年来,从最初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 “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陈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考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 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数达1.07万人;2020年,招生数突破11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的跨越。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超过1000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站在新起点上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必须答好时代考题—— 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看,如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 从国家创新发展需要看,如何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更扎实的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发布,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 2014年,“五位一体”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不断强化; 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吹响了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冲锋号; 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 2020年,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即将启动…… 特别是在一些长期困扰研究生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上,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发展动力向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内在追求转变;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等,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 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 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贡献。 7月23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东,正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全新无毒无污染低温动力等12类247项关键技术,完成我国火箭箭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工艺、制造装备和试验能力从3.35米到5米的全面升级换代。 与李东一样,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精尖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在人工岛筑成核心技术、隧道抗震方案、三个大跨度通航桥孔抗风方案等技术难点攻克的背后凝结了“同济智慧”。北京大学首次从单细胞层面刻画肝细胞癌的免疫微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完成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飞秒激光加工设备解决了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超精细微小孔高品质加工难题……每一个重大科研突破,背后都凝结了一大批研究生人才的智慧与心血。 疫情防控中,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湖北高校在岗医学研究生,坚守一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紧缺状况……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成果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精神风貌。 一组数字熠熠生辉: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2018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24项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2/3是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谈道。 从中国特色到国际认可 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作为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研究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王财忠,毕业后将奔赴西部基层就业。 “对边疆的坚守,不一定是每天都轰轰烈烈,更多是在平常之中的坚持。不放弃、不动摇、不懈怠,就是对志向的最好坚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赵江涛已成长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扎根边疆,建功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导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在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涌现出了黄大年、钟扬等一大批优秀导师。 与祖国同行,在完成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包括英、法、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唤着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再踏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编辑 彭谦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核心阅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跨越。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广大教育工作者正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研究生教育,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变强。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70余年来,从最初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陈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考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数达1.07万人;2020年,招生数突破11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的跨越。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超过1000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站在新起点上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必须答好时代考题——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看,如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国家创新发展需要看,如何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更扎实的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发布,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2014年,“五位一体”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不断强化;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吹响了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2020年,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特别是在一些长期困扰研究生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上,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发展动力向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内在追求转变;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等,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贡献。7月23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东,正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全新无毒无污染低温动力等12类247项关键技术,完成我国火箭箭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工艺、制造装备和试验能力从3.35米到5米的全面升级换代。与李东一样,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精尖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在人工岛筑成核心技术、隧道抗震方案、三个大跨度通航桥孔抗风方案等技术难点攻克的背后凝结了“同济智慧”。北京大学首次从单细胞层面刻画肝细胞癌的免疫微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完成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飞秒激光加工设备解决了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超精细微小孔高品质加工难题……每一个重大科研突破,背后都凝结了一大批研究生人才的智慧与心血。疫情防控中,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湖北高校在岗医学研究生,坚守一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紧缺状况……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成果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精神风貌。一组数字熠熠生辉: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2018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24项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2/3是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谈道。从中国特色到国际认可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作为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研究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王财忠,毕业后将奔赴西部基层就业。“对边疆的坚守,不一定是每天都轰轰烈烈,更多是在平常之中的坚持。不放弃、不动摇、不懈怠,就是对志向的最好坚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赵江涛已成长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扎根边疆,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导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在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涌现出了黄大年、钟扬等一大批优秀导师。与祖国同行,在完成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包括英、法、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唤着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再踏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
随着一批专科院校升本科,原有本科院校大扩招,再加上三本院校相继成立,现在的大学本科生已经可以说是“遍地走”。随着本科招生人数的增加,高考本科录取率也屡创新高,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可以想象,以后的高中生不用担心考不上大学,高校应该担心招不到学生。本科生“烂大街”,那么研究生又是怎样的呢?研究生学历“值不值钱”呢?看看研究生人数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你就知道了!1995年之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可以说是“寥寥无几”,1995年以后,研究生招生人数开始增加。从1995年以后,虽然每年的报名人数有反复,但是招生人数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以1995年为例,当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5.5万,录取人数为4万。而到了去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238万,录取人数也是创下了新高,达到了60多万。今年的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还没出炉,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推测,报名人数预计将突破250万人大关,录取人数也将突破70万。研究生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于是有些人觉得研究生学历也开始贬值,甚至说研究生也是“遍地走”,然而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首先来计算一下我国目前现存的研究生人数,因为1995年以前的研究生人数太少且不便于统计,我们主要统计1995到2018的研究生人数。根据1995年到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数据,我们进行加总,总人数大致为771万人,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拿到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生在读学生的人数加起来总共为771万人。而这771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大致为0.55%,比例可以说是非常低了。我国总人口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口比例如此之低,说明了我国的研究生还是挺稀缺的,研究生的含金量毋庸置疑。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觉得研究生和硕士是一回事,其实非也,研究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硕士研究生,一个是博士研究生,研究生不单单指硕士,博士也是研究生!这些天是硕士研究生报名的日子,10月31号研究生报名就要截止,所以打算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要看好时间抓紧时间报名了。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截至2020年,作为国民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这意味着,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百废待兴,到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石。——1000万,对教育事业而言,意味着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428人的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在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取得了高治愈率、低病亡率和医疗队零感染的好成绩。成绩背后,活跃着无畏坚守、敢于担当的北大医学研究生群体。“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支撑。”北京大学医学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大医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努力成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前沿,培养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7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发展模式和三级学位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踏上由大到强的新征程。“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与我国经济体量、高等教育部门研发经费全球排名第二的位次基本匹配,在学人数已居世界前列。”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1000万,对国家创新发展而言,意味着重要而坚实的基石。“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和天宫一号总体设计团队、新冠疫苗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的陈薇院士团队业务骨干,都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据介绍,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力支撑了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学研究生在面上项目人员中超过50%。同时,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在创业创新的时代潮流中,研究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大批研究生已成长为行业翘楚。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研究生教育改善了我国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提升了我国适龄青年的受教育水平,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供给了大批师资。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达64.1%,比1990年的19.6%大幅提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1000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意味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遍又一遍验证测试、一个螺丝一块电路板地制作样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士生吴凡全程参与了两颗微纳卫星的研制。“看着自己参与研制的紫丁香一号、二号卫星升空,感到学校搭建的‘创新工场’不仅点燃了我的卫星梦,更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力量!”吴凡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介绍,哈工大探索形成的“德才培育并举、科教深度融合、工场创新实践”的航天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已培养研究生近200名,80%的毕业生已成为航天领域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精英。“研究生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之路,研究生教育将更好地发挥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教育还将主动应对信息时代的变革与挑战,全面实施“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度转型。展望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将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支撑。来源 人民日报|作者 赵婀娜 张烁 吴月编辑:谢永利流程编辑:王梦莹
教育部网站9月22日消息,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介绍“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有关情况。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从1949年在学人数600多人,发展到今天已经是300万人的规模。所以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之后,目前正处于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历史时刻。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7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后,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研究制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也就是《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今天我们就来发布和解读。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2020年又扩招了18.9万人。在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此,9月22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回应: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一百万,目前为止,几乎百分之百完成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我们目前的千人注册研究生只有2人,美国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大概5到7人。由此来看,我们国家的研究生规模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另一方面,扩招以后,必将对培养质量的提升带来挑战。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努力,确保质量型扩招方向不变、质量不下降。”洪大用表示,今年制定扩招计划时,重点向关键急需学科倾斜,向专业学位倾斜,向中西部地区的培养单位倾斜。下一步,还将结合今年的学位授权工作,在确保质量的条件下,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向专业学位、向关键学科增加授权点,由此给供给的精准提供充分保障。据洪大用介绍,目前全国有46万研究生导师,即将下发的研究生教育会议配套文件当中,对导师岗位管理和指导行为,以及导师培训等都做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有好的导师,就能够指导好学生,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就有高质量保障。”洪大用说。洪大用还表示,“我们即将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术学位,我们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在学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19年热文TOP101. 逆转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发文了:2型糖尿病是简单的疾病,减肥或逆转病情!2. 刚刚,Science发布2019十大科学突破!3. Science重磅!西兰花“唤醒”抗肿瘤基因4. 读者泪目!《柳叶刀》全中文发表中国医学博士「家书」:给父亲的一封信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6. 喝酒,尤其还脸红的人,或面临更高的痴呆风险7. Nature重磅!第一个完全合成且彻底改变DNA密码的生物诞生了8. 这不是一颗大榛子!Science发表新型口服胰岛素,或将取代传统注射9. Science为防秃顶支招:先从不脱发开始...10. 改变精子速度,可以影响后代性别?
自去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后,今年继续大幅增长。根据教育部官宣,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6日至28日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伴随研究生扩招,群体性担忧不绝于耳,学历贬值、研究生鄙视链、学术近亲繁殖,即使上岸的研究生,也自觉身处一场巨大的内耗。大家都在搏一个未来。有意思的是,研究生名称中带着“研究”二字,今天人们谈到考研热,第一反应却是“就业”。研究生是否真的坠入围城?中国新闻周刊邀请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盘点研究生的那些事儿。扩招中国新闻周刊: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要稳步扩大,博士研究生适度超前。怎么看待这一轮的扩招?梁挺福: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加,从2016年的177万人增至2021年的377万人。随着报名人数的持续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也在情理之中。不仅如此,扩招也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要之举。研究生教育具有人才蓄水池、就业缓冲器的作用。适度扩招研究生,既能缓冲因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能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中国新闻周刊:虽然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达300万人,但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刚超过2,远低于发达国家7或8的水平。软科统计的121所“双一流”高校中,105所有不同程度的扩招,15所高校在千人以上。其实,我国研究生数、名校研究生数还远远不够?梁挺福:我国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近年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增加。虽然经常调侃研究生满街走,研究生学历贬值严重,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研究生占总人口比例仍然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的研究生不足千万。当下,就业人口中研究生学历占比不足1%,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的10%。由此看,扩招研究生对持续提升就业人口中研究生比例也有积极意义。中国新闻周刊: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指出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同时,不少“双一流”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占比逐年递减,“双一流”扩招超千人的高校非全日制名额是极少数。怎么看这两股趋势?梁挺福:2017年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超过了学术型研究生,成为研究生教育主体,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60%左右。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其实是有着比较明显的侧重,将重点投放到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应急领域,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自2017年起,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统一划线录取,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非全日制的录取难度,出现大量专业有报名但无人上线的情况。同时,部分非全日制专业学费比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要高,也造成生源不愿意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近年来,多所院校研究生扩招,全日制研究生扩招明显,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在稳定的同时有下降趋势,整体上非全招生人数仍然较少。内耗中国新闻周刊:各类型研究生同姓不同命,怎么看“全日制学硕>全日制专硕>非全日制>单证在职”这一鄙视链?梁挺福:这种现象确实有一些现实原因,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广大民众尤其是招聘部门,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单证在职研究生)“很水”,其入学的门槛较低,培养过程不严格。客观而言,这些现象确实存在,“交钱就能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事情的确曾经出现过。但这并不等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不优秀,一些学习成绩差、求学态度不认真的学生,也不能代表全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因此,对所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式的否定鄙视态度,恐怕太过偏激。要真正改变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偏见的现状,还需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要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报考与培养流程愈发严格。另一方面,保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与法规,仍有待更充分的制定与落实。非全日制研究生要面对的栏还有很多,将来能不能真正享受到全日制有关的配套政策,能不能走出就业歧视的怪圈,能不能全面落实补贴落户政策……还有很长路要走,很多壁垒要破。栅中国新闻周刊:对比2020与2021届保研率发现,绝大多数高校保研率均有所上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给予推免生的机会也更多了。清北华五等作为顶尖名校,保研率高居榜首,北大校本部几乎6成的本科生都能获得保研资格。名校为何“拒绝”普通外校生?梁挺福: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要想读研,除了传统的考研外,还有推免保研这条路可走。当然推免保研,除了需要本科母校具有推免生资格外,对于申请人本科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也有一定要求。在名校的推免保研中,学校层次会成为录取的重要因素。不过,不同的本科高校,每年的保研名额和保研率差异非常大。要想推免保研,本科就读的高校层次越来越重要,“双一流”已经是一个基本标配。否则,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极难考上名校。保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名校间的相互推免。中国新闻周刊:考研虽热,考研竞争激烈程度却不见得下降。同时,严格的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加大了读研的难度成本。考研的性价比究竟还剩几何?梁挺福:在研招网的调查中,为了个人发展与就业前景参加考研的占到39.96% ,学生们希望通过读研获得一种身份的象征,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如果已经有比读研更好的方式,读研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边际收益,却可能存在代价比较大的边际成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学业。正是,在日渐“严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下,能够在这厮杀中顺利毕业的学生,更能展现出攻读研究生的含金量。中国新闻周刊:本科扩招后含金量也随之贬值,研究生是否会踏上同一条路?梁挺福:如果按总人口进行计算,全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仅仅是0.55%,博士只有0.057%。依此看,研究生并不是很多人所说的烂大街,反而是稀缺资源,也就是说研究生目前仍是我国的稀缺人才,含金量依然非常高。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硕士研究生仍旧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强的竞争力,对于一些科技创新研究领域,如AI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医药等更多的是需要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等高端人才。在公务员考试中,研究生占据明显优势,不仅能享受高层岗位就业选择、优先提拔机会、各类补贴政策,还有更高的待遇。客观来说,研究生扩招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国民对于知识的需求而产生的。所以研究生在短期内是不会“贬值”的,尤其是一些名校研究生。就业中国新闻周刊:今天我们谈到考研热,为什么鲜少提到学术,却更多与“就业”联系紧密?梁挺福:考研究竟是为了就业还是学术,两者并不矛盾,学术有造诣自然会有好就业,要想好就业,单位选拔人才时自然也会看重能力和学术素养。研究生学历提升的过程也是学术素养和办事能力提升的过程,学术素养和办事能力都提升了,自然也增强了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这两年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社会整体就业门槛提高,追求高学历的就业敲门砖,成了多数大学生的考研动力。所以,考研提升学历、提升能力自然还是以就业为前提。中国新闻周刊:近期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有市场观点认为,就应该择“优”而录。怎么看这对矛盾?梁挺福:一个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具有真才实学又符合需求的人,不管一个人的学历是否全日制或有无学历,关键看其是否能承担起企业急需岗位的重任。从科学的角度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前提,手段是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在科学精准的考核面前人人平等。全日制的学生可能视野更开阔,非全日制的学生则可能阅历和经验更丰富,关键是他们更适合哪一类岗位。中国新闻周刊:高考生面对未来前途,会着重考虑城市、院校、专业三大因素。对考研生来说,未来首先考虑哪些因素最重要?梁挺福:对于研究生的升学规划来说,我的建议是“本科奔名校,硕士选专业,博士挑导师”。对于考研者来说,对大学生活以及专业已经有了充分了解,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学业深造更多能“我的地盘我做主”,不再像高考志愿填报时以遵从父母的意愿为主。当下,研究生深造更多还是以好就业、就好业为导向,专业选择就显得攸关重要。如果说学生攻读的研究生专业是该校的核心专业,甚至是国家优势重点专业,那么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力将成为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学生再想博士深造,这个时候挑选导师就是最重要的选择因素。在一个领域或行业中,你的导师是院士,是学科带头人,意味着你所从事的科研绝对处在行业最前沿。【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中,很多人都喜欢说,现在的研究生满大街走,到处都是。那么,是不是现在研究生已经太多了?全国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和比例到底有多少?随着2010年研究生培养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开始,我国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全国每年招收的研究生人数近一步增长。实际上,研究生招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的招生人生都在增加,从1995年的每年4万人左右逐年增长,到2012年,第一次超过50万人大关,目前已经达到每年60万左右。我们来看看历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以下是1995年到2013年全国研究生的招生情况。1995-2013年研究生招生情况以下是2014年-2017年研究生招生情况。2014-2017年研究生招生情况计算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从1995-2016年,我国研究生总共招收了660.8万人,而2017年大约招生58万人,2018年大约招收了60万人,总计人数770.8万人。由于1995年以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非常少,所以这个770.8万数据基本就是我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在校生)的大致人数。如果按总人口进行计算,全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大约是0.55%。不算不知道,一计算,发现相对于十几亿人口,这个数据其实很小,尤其是0.55%的比例,也就是每10000人当中,只有55人拥有研究生学历,这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最近几年,总是有同学在担忧考研是否有价值,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招生虽然每年扩招,而且现在每年招生不少,但实际上,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所谓满大街走,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已。考研价值大吗?当然。正在为考研而奋斗的同学们,加油吧!
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将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去年同比或增加18.9万人。扩招没有采用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投放,招生在一些重点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增加了名额。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的情况。我国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扩招的幅度,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增加专业硕士,在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2017年研究生招生大幅增加,招生规模达突破80万。2019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突破90万人。就此推算,扩招之后,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或将达110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815个,其中,普通高校580个,科研机构235个。目前,全国现有44万左右的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研究生扩招,中国用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研究生毕业人数节节攀升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2010年研究生毕业人数招生人数38.36万人,2013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突破50万,2018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突破60万。2019年研究生毕业人数64万人,较上年增长5.9%,增速有所扩大。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以来,研究生未毕业人数有所扩大,2019年未取得研究生毕业的人数达27.7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在校生最多的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教育大国,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数量和教育质量,仅次于美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第四轮研究生专业评估检查中,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做出来科学的评价。指出: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高层次自主培养能力大大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具备先进理论知识的科技人才,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工作,整体满意度达到98%以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像全民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生每年达到380万以上。也就是说,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全国本科学生有1500万以上,每年在招聘现场,有很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都在激烈的竞争有限的岗位。有人比较详细形象地说:招聘现场是本科生一操场,硕士生一礼堂,博士生一会场。有人感觉我国研究生已经饱和,用人单位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研究生,研究生学历越来越贬值,未来必将会和本科生一样达到烂大街的境地。那么我国目前一共有多少硕士研究生?那么到底我国这些年来一共培养了多少硕士研究生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共招收研究生人数。771万人。就是说目前我国有600万左右拥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另有170万人在读研究生,这些人员分布在科研、教育、卫生各行业。2018年我国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元,录取人数超过了60万。今年报考人数更是创纪录达到290万人,今年的录取人数也将在70万左右。2018年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有835个,学科11562个。在读研究生人数238.21万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共60.28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这771万名研究生看起来数量特别庞大,但具体到占我国人口的比例来看,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5%左右。也就说200人里边只有一名拥有高学历的研究生,比例是非常低的。从这组数据来看,研究生在我国还属于稀有人才,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这个招聘竞争中,还是很有优势的,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报考研究生的原因?在企业招聘中从工资待遇,就可以看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差距。硕士研究生的平均为6000元左右,本科生的平均起薪仅有4000元左右,而且就职后层级岗位差别也非常明显,研究生基本上都安排在层次比较高的岗位,本科毕业生大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即便是进入国有单位,甚至是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差距也很明显。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同学,一般都安排在比较重要的岗位,更容易得到职务上的升迁。总体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群,在我国还属于凤毛麟角,是各个单位的抢手货,在求职中,基本上处于主动地位。可能个别研究生在求职中遇到困难,这主要是研究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也很高,甚至于在他面前有好几个工作岗位,只是因为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又不想降低求职标准,也就暂时放弃了这些工作机会,再到求职市场寻找自己更理想的工作岗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最后大多都能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岗位。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所以奉劝那些已经在读的研究生,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再就业市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对于正在考研的同学,要积极备考,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争取一战成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