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硕士研究生扩招中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及毕业生人数分析(图)消息

硕士研究生扩招中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及毕业生人数分析(图)

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将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去年同比或增加18.9万人。扩招没有采用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投放,招生在一些重点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增加了名额。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的情况。我国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扩招的幅度,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增加专业硕士,在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2017年研究生招生大幅增加,招生规模达突破80万。2019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突破90万人。就此推算,扩招之后,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或将达110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815个,其中,普通高校580个,科研机构235个。目前,全国现有44万左右的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研究生扩招,中国用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研究生毕业人数节节攀升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2010年研究生毕业人数招生人数38.36万人,2013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突破50万,2018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突破60万。2019年研究生毕业人数64万人,较上年增长5.9%,增速有所扩大。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以来,研究生未毕业人数有所扩大,2019年未取得研究生毕业的人数达27.7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医和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40年增加74倍

12月22日,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开考。据中国教育在线近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强势增长,2019年达到290万人,较上一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到21.8%,成为近十余年增幅最大的一年,也创下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1978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仅有10708人,到2017年研究生招收806103人,增加了大约74倍,目前在学研究生数量达到264万人。从1981年到2017年,我国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超过800万个,近1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学位授予量占总量近八成。2017年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这意味着,未来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将继续扩大。随着各高校开展大规模学科布局调整,同时把研究生教育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转型将进一步加快,实现有质量的快速发展。在报名和招生人数持续上涨的同时,研究生培养类型也在悄然变化,2017年专业型研究生首次超过学术型研究生,成为研究生教育主体,这也反映了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记者 刘博智)

酷毙了

为什么我国的研究生数量排名世界前列,却很少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我国研究生和博士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研究生数量排名世界前列。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在世界各国的认可度都非常高。然而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很少,最近几年只有屠哟哟一人获奖。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到底是哪些原因促成的?今天笔者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一、科研现状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高素质人才数量增多,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水平和科技还是比较落后,一些教育和科研体制并不完善。我国很多研究所和高校的科研设备不发达,尤其是一些高精尖领域,外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也比较严,一些先进的研究设备国内都没有,所以在研究方面,研究的进程也会比较缓慢,在相关论文的或者是成果的取得方面,也会比较慢,就就容易使得外国的科学家抢占先机。二、教育模式我国教育注重实用主义,很多高素质人才努力学习和科研,是为了未来的就业,并没有把科研放在首位。一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专注于写论文和其他任务,忽略了对科学的深入研究,即使有一些想法见解,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一些高素质人才毕业后就选择高薪工作,去一些大的知名企业就业,可能会暂时放弃科研事业。三、优秀人才流失国内的科研环境和设备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部分本科优秀毕业生前往美国、英国等地的高校就读,并且留下搞科研,这就使得部分高素质人才可能会流失,比如中科大在“四大力学”获得满分的庄小威前往美国留学后,最后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而且在一些高精尖研究领域,国外的科研环境和科学水平可能更好,这也会让一部分人才流失。四、诺贝尔评奖机制诺贝尔实行推荐机制,而且推荐人是以前获奖的人、评委会以及其他认证的专家学者、机构。这些推荐人更多来自一些欧美国家,对我国的科研状况了解得不够深入,加上固有的思维,所以我国人才在推荐方面不占优势。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多,但人才的科研能力没有得到显著地提高。究其原因有很多,相信看了笔者的分析,大家心里也有答案。我国的高素质人才也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科研事业,为我国科学事业和人类发展做出更多突出的贡献。

公例

近十年硕士研究生招生量平均增长6%,考研没有那么难!

日前,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微博教育发布《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报告》对研究生全方面的数据进行剖析。 从《报告》中了解到,在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的同时,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基本维持6%左右的增幅。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589800人,比2007年增加22.9万人,增长63.6%。2016年硕士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为1639024人,比2007年增加66.7万人,增长68.5%。数据来源:教育部近十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平均增长近3% 博士研究生2016年招生77252人,较2007年58022人增长33.1%,2016年在校生342027人,较2007年222508人,增长53.7%。数据来源:教育部医学、教育学招生增幅较大 工学占比最高从硕士研究生各学科招生情况来看,工学招生所占比重最大,占比34.4%,其次是管理学占比13.7%、医学占比11.7%。2016年仅有历史学招生规模下降,降幅为0.69%,其他学科均保持增长。数据来源:教育部受就业形势影响,医学专业本科升学率远高于非医学类院校,中国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院校本科升学率接近50%。医学学科招生规模也不断增长,2016年达到6.9万人,占比11.7%,较2010年招生占比提高近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教育部2016年教育学共招生3.61万人,比2015年增加2502人,增幅为7.45%。教育学招生规模持续增加与女生读研人数持续上涨关系密切。中国教育在线考研志愿信息采集系统显示,在女生报考的研究生专业中,学前教育学、学科教学(英语)、教育学(专业学位)均排在前十位。数据来源:教育部工学招生从2010年开始大幅增长,2016年招生规模20.3万人,占招生总数34.4%。从研究生招生专业数量上来看,工学招生专业近200个,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量近30%。数据来源:教育部近几年管理学专业报考人数在迅速增长,但招生增幅较小,2016年招生8万人,仅比2015年增长1.5%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难度。数据来源:教育部从2016年招生数据看,各地研究生招生规模差异较大,其中,北京招生规模为9.96万人,占比15.1%;江苏招生规模5.29万人,占比8.0%;上海招生规模4.85万人,占比7.4%。北京、上海、江苏三地总数占比超30%。上述地区多数高校数量及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列。数据来源:教育部2018年“双一流”高校招生计划增长“双一流”建设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招生产生影响,郑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明显增加了2018年招生计划。其中郑州大学2018年计划招收6600名研究生,比上年增长34.7%。数据来源:高校研究生院硕博学位点大幅增加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连续两年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包括2016年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和2017年新增学位授权审核。在2017年拟新增学位授权审核中,31个省市公示的推荐名单显示,共拟新增近3800个博硕学位授权点,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近1400个,占总推荐数的比例为36.43%,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30个,占比24.11%。从新增博硕士学位授权点较多的学科来看,排在首位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拟新增154个,其次是数学91个,药学89个。 数据来源:各省教育厅

加州王

341万人!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今年再创新高

341万人!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今年再创新高这周末考研热:“泛就业”的新形态?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本周末开考。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报考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较上年增幅达17.59%,人数再创新高,而且是从2017年起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考研热似乎成为一种常态。记者昨天从市教育考试院了解到,上海本地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幅度,与全国基本同步。其实,还有一项数据也是连年创出新高,那就是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20年,这个数字预计达874万人,较上年增加40万人。这一增量与研究生报考者的50万人增量,在同一数量级上。从考研者与毕业生的数据保持同比例增长,不难发现“读研”已发展为一种“泛就业”状态,并且还在“消化”往年考生和往届生的存量。现实中,报考研究生与投放求职信往往并行不悖,考研不失为一个同样需要笔试和面试的“就业选项”。一方面,当报考者找到合适工作或未能充分备考,便会选择弃考;另一方面,考研不中或不理想,先就业,来年再战、在职再读的比例也不在少数。未来几年考研大军仍将扩容过去4年,全国研究生招考报名人数呈每年数十万人的阶梯式增长,而且屡创新高。与此同时,毕业生逐年增长直接助推考研群体扩容。全国高校应届学子,从2017届的795万人,到2018届的820万人,再到2019届的834万人,2020届正在逼近900万人关口。招考专家、上海大学教授叶志明指出,这归根结底还是供与需的问题,“报考”这个进口的问号,能在“就业”这个出口找到答案。近年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考研热”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同时,随着就业竞争加剧,各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水涨船高”。就业市场的外部环境,使研究生报考人数拉出一根上行曲线。“之后几年还会增加。”叶志明说,还有两个新情况也是他做出推断的依据:一是高职扩招。高职学生也可能产生新的升学深造需求,进而成为报考研究生的驱动力。二是我国高校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一些高校对在校研究生及其研究工作量等产生了进一步的需求。随着招生计划增加,也可能吸引更多报考者。众所周知,在国内研究型大学中,毕业生多被鼓励继续深造,读研的比例甚至超过50%。《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总体目标表明,在具体学历分布上,基本是“扩研究生、稳本科生、减专科生”,届时三者比例分别为27%、59%、14%左右。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考研大军仍将持续扩容。专硕导向就业,比例后来居上大学校园里,“学硕”与“专硕”其实是两种研究生学位。所谓“学术学位”硕士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生,其学位导向本是继续攻读博士生、走上科研之路。而“专业学位”硕士生则以应用为方向、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社会熟知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均是专业学位硕士。参考往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工程专业学位在招生规模中占比最高,其次是工商管理,第三是临床医学,此外教育、公共管理、法律等也是热门专业。十年来,专业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占比持续扩大。2009年,国内专业硕士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硕士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这一比重,比“十二五”规划增加10%左右。上海市学位办负责人表示,专硕招生规模增长,符合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布局,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因此“专硕”“学硕”分类培养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正逐步提升。在上海,两者比例2016年时就已经“一半对一半”,“专硕”后来居上,略微超过“学硕”。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当前选择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比例达57%。考生倾向选择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原因在于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就业;其次则是考试难度低于学术学位硕士,应试竞争压力小。研究生看中应用型,竞争激烈在考研读研的专业取向上,“应用”二字也是一大热门。有时,考上专业对口的研究生,对日后的择业就业而言,相当于“半只脚”踏上了工作岗位。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生报考数据来看,学校2020年一志愿报考人数创新高,报名现场实际确认499人,比2019年的288人大幅提高,增长率达73%。其中,本校生277人,比2019年的160人增加了117人。同时,学校在2019年研究生招录工作中发现,生源情况不断向好。350分以上的考生达100人,较上年的28人有显著提升。“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变化,应用型专业成为越来越多考生的选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学科办主任房永征说,从近年来看,电子信息、香料香精、艺术等学校特色优势专业,是读研报考的热门。尽管每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增幅远低于报名人数的增幅,导致研究生报录比不断看涨,这意味着考研越来越难。2019年报录比约3.6:1,2020年预计达到4:1,也就是差不多“每4人录取1人”。从这个比例来看,考研远比就业难,一些竞争性强的高校和学科,比如沪上排名前五位的高校学术型硕士专业录取率,都在“每20人录取1人”的水平之上。难上加难的是,研究生实际毕业生数仍低于预计毕业生数,且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拉大。2018年,研究生预计毕业生数77.3万人,实际毕业生数60.4万人,逾两成研究生延期毕业。因此专家建议考生理性选择、理性报考、理性读研。(记者 徐瑞哲 彭德倩)

九朵云

中国的研究生数量,排名世界前列,为什么科研成果却不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校迎来大发展时期。各地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民办高校不断崛起。直到今天,我国大学的数量,已经排名世界前列,大学生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更令人骄傲的是,我国的研究生数量,也已经排名世界前列。我国自从1978年开始,正式批准各高校、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截至2019年,我国将近有50%的本科高校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根据各个高校公布的数据来看,清华大学在校研究生共有3.2万人,浙江大学有2.8万人。而专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中科院,则有4.7万名研究生。从以上的数据也可以发现,我国的高校、科研机构,每年培养的研究生都已经达到上万人,数量是非常的庞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才的竞争加剧。促使国家必须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科研人才。毕竟没有人才作为支撑,国家就很难实现全面的进步。因此,大规模地培养研究生,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中国教育报》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在学的研究生共有264万人。从1981年到2017年,我国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超过800万个。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研究生数量会突破1000万人。庞大的研究生数量,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批量的“生产”研究生,也引来很多的争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每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都是非常的少。比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每年培养的研究生不超过1000人。而我国普通的高校,每年招收的研究生都有几千人。因此,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也起许多人的担忧。最直观的问题就是,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庞大,科研实力却不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少。很多人觉得,国内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还不如国外学校的本科生。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培养的研究生没有创新性精神,也没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只是为了拿到学历,就很不利于国家科技的进步。造成这样的问题,笔者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高校注重研究生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就像是“批量生产”,每个导师都带十几个研究生,很难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指导。导师专心于自己的项目,对学生的研究关心得又少。三年过去,研究生很难有创新性的成果,也不会走上科研之路,学生只是把所谓的毕业论文写好,就能够顺利毕业。二、重视论文,而不重视科研成果。国家对研究生的学业有论文要求。很多学生为了把自己的论文写好,都是拼凑各种数据,应付毕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牢固,实验操作能力很差。只会根据数据写论文,没有创新性的想法,也就很难出成果。导致我国现在相似的论文非常多,创新性的论文很少。以上的两个原因,一直都存在,也是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现在的研究生没有科研成果,依靠所谓的论文就能够顺利毕业,说明在质量把控方面,还是不够严格。导致社会各界对国内研究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因此,高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现在的发展水平,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还是非常的大。可是,研究生的质量却是堪忧,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想要解决这个矛盾,高校就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控制招生的规模,严格把关,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高拱

教育部计划: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预计2020年增加到290万

在大学生考研的升温进程中,教育部一边发布通知,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采取多种措施,严格规范招生与培养,对不适合继续读研的学生落实严格的分流机制,及时清退;另一边根据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正在稳步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适当增加研究生的数量与规模。预计,到2020年的时候,在校的研究生人数将增加到290万人左右。按照教育部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其中的发展目标指出: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适度增长,到2020年的时候,每一千人之中注册研究生人数达到两人,而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比例将占到60%上下,也就说今后的专硕群体将成为研究生的主流。根据该计划目标推算,在近两年之中,我国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扩招的幅度将会超过5%,其中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扩招规模将占据主要位置。从统计的确切数据来看,在2019年的研究生招生之中,复旦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28所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扩招规模达到了100人以上。尽管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在逐渐增加,但是大学本科生考研的人数也在持续增加,考研竞争比例的基数持续提升,从2010年的2.8:1,上升到了2019年的4:1,而且还有上升的可能。从今年的考研局势来看,预计2020年考研的人数依然保持在235万人左右。另外,考研学生还需要注意一点:研究生计划扩招的群体之中,既包括全日制研究生,也包括非全日制研究生。并且,从2017年之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方式,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统计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与此同时,今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顺利毕业时,也能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毕业证,同时也有学校颁发的硕士学位证,而以前的在职研究生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因此,两证齐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理论上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相同的效力,只是不同的用人单位对其认可程度不同。在人们普遍追求高学历的时代背景之下,今后的研究生数量,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将会有可能像本科生初期扩招的阶段,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于是有人担心,研究生的学历价值因此而下降。其实,学历的价值归根结底体现在个人能力上,用人单位终究认可的是能力。

伯夷叔齐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341万

2020考研倒计时3天,教育部官宣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12月21日至23日举行,报考人数达341万人。2020全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相比2019增长了50余万人,又一次创历史新高!下面,就与小编一起来看具体内容。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341万1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称,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341万人。实际上,“考研热”已持续多年,从2011年开始,除去2014,2015两年,考研报名人数一直是增长状态。随着本科生越来越多,本科学历已经不足以满足部分用人单位的需求了,所以用人单位就提高了招聘的门槛,纷纷打上了“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标签。因此,很多考生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纷纷加入考研的队伍。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增加了37万人,增幅达18.4%。这一增幅在2019年再度被刷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规模达到290万人,比2018年再增52万人,增幅升至21%。而2020全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相比2019增长了50余万人,又一次创历史新高!应届本科生可以通过考研提升就业竞争力、进入名校、更换专业、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暂时逃避就业压力、收获备考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往届生也会因为想要升职加薪,或者不满意现在的工作,想换一个更好的平台而选择考研深造。

夕鹤

70年,研究生人数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落后而且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研究生教育才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其间也经历了不少坎坷曲折。1977年,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中断了12年的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如今,重新恢复的研究生教育已过了“不惑之年”。回望历史,7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呢?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研究生教育也走过了70个年头。70年来,研究生的群像也从过去的“凤毛麟角”转为现如今的“百万大军”。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在百度搜索指数上,2018年,“考研”关键词的整体日均值搜索量达5415次。而到了考研季,“考研”关键词的单日最高搜索量突破五万次。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人生答题。了不起的教育成就研究生群像的转变也说明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崛起。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落后的研究生教育,到1978年第一个研究生院建立,再到2018年研究生招生达85.8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曲折中成长,并取得了了不起的教育成就。1.它的增长,超乎想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到1978年研究生招生数达10934人;而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飙升到2731257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在招生方面,1949年,我国仅招收研究生242人;到1978年研究生招生数达10708人;而到了2018年,招生人数涨至857966人,较1949年增长3545倍。特别是近十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平均增幅达到6%,博士研究生增幅3%左右,在“双一流”背景下,部分高校大幅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并且,高校大力调整学科布局,在大幅度撤销部分硕士点博士点的同时,2017年,31个省、市公示的拟新增硕博学位授权点大幅增加,总数接近3800个。2.工学能顶小半边天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从2004年到2015年,分学科招生数增长同样迅速,其中工学研究生招生数一直名列前茅,到2015年工学研究生招生数达227167人,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35.2%。可以说,高等工科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基本满足了中国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3.博士生庙小作用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研究生教育中,博士生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自2004年以来,国家的博士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只是增幅较小。2004年,国内博士生招生人数仅为53284人,2017年博士招生83878人,尚未突破10万人。博士生招生人数虽少,但其作为科研主力军,为中国科研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惟有博士强,方能有科技兴。“命途多舛”的研究生教育虽然研究生教育的成就是显著的,但其命运却是多舛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旧中国,研究生教育非常落后,发展非常缓慢。从1935年至1949年,旧中国共举行9届学位考试,仅授予硕士学位232人。 1949-1999年50年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但也经历了启动期、挫折期、探索期、破坏期、恢复期、发展期等坎珂曲折的过程。可以说,中国研究生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伟大崛起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愛回來

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怎么扩,如何招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明确2020年将计划扩招18.9万名硕士研究生。对于考生而言,每增加一个招生名额就多了一份被录取的希望,特别是在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背景下。扩招18.9万人意味着什么?招生名额又会如何分配?高校各方面资源做好准备了吗?扩招比例超过20%: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有扩大空间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1万人。与考生激增趋势相似,2020年高校毕业生预计比上年增加40多万人,达到874万人。不管是考研还是找工作,人数水涨船高,难度只增不减。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当口,消息传来——硕士扩招。“今年考上概率肯定变大了。”正等待厦门大学复试的刘达庆盘算着,“原本徘徊在复试线边缘上的人极有可能被淘汰,这下可能被拉回来”。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测算,2019年,考研录取人数约为80.5万人。按照计划扩招18.9万人计算,扩招比例约为23.5%。扩招比例超过20%,是一个什么水平?进入新世纪,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研究生录取人数也不断增长。记者梳理发现,扩招是趋势,但是往年通常控制在5%以内,很少突破10%。硕士扩招超过20%的年份,有但是很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在2005年、2009年及2017年硕士扩招出现小高峰,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3.57%、16.13%、22.45%。硕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2018年中国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1.96人。而自2010年以来,美国、英国、法国一直保持近9人的水平。而这一数据一直被看作衡量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毋庸置疑,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调节就业的功用,“但理论上说,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知识、能力、素养全方位提高的质变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大学毕业生储存在研究生教育的‘蓄水池’里,等到两三年后再重新释放到就业市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世奎认为。“硕士扩招的根本动力,一定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长,突发的疫情只是把扩招的政策窗口开得更大些,或者说加速了该进程。”赵世奎说。扩招学校、专业分配原则:分校确定,精准投放因为初试分数“不上不下”,刘达庆希望自己能够“被扩招进去”。他和所有考生一样,“特别关心”新增招生名额的分配问题。哪些学校、专业会扩招?扩招比例会一样多吗?一些高校官网信息透露端倪:南京邮电大学表示“适当增加”,广西大学回应“有较大幅度增加”,而上海市属高校硕士招生计划“总量增加15%”。教育部给出答案:分校确定招生方案。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这是一种精准投放。”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秦玉友表示,“扩招的重点投向,反映了当前国家在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发展领域方面的人才需求导向。这与此次抗击疫情有一定相关性。”“我国高校体量大、专业齐全,但我想不是所有专业、所有学校都会获得数量均等的扩招名额。” 秦玉友提醒记者,在这一轮扩招中,各地高校需要制定不同扩招计划,以便新增招生名额合理地分配到相应高校和专业。在扩招的专业类型上,专业硕士则获得更多关注。秦玉友分析:“专业学位硕士强调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硕招生规模的增长,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也符合当前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2009年,专业硕士招生占比仅15.9%,其后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不过,秦玉友提醒,“专业学位作为扩招重点,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扩招挑战高校承载力:须统筹规划,有备而招学生大幅增加,教师和其他配套教学资源够不够?这是扩招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当前,全国有近44万研究生导师,按照2018年的招生规模计算,全国平均一个导师招收1.77个硕士。若扩招18.9万人,师生比可能达到1:2.2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告诉记者,“通常来说,每届指导2个硕士,教师的指导质量是有保障的”。在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分省别导师数据中,中西部地区导师每年招收硕士平均人数大多不足2人。河南为1.17人、广西为1.43人、云南为1.32人、宁夏为1.24人。“从导师总数上看,这些地区还有接纳更多学生的能力空间。”王传毅介绍,2017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87个,也分配到了大量中西部地区高校。扩招将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倾斜。但是,有专家称,此次重点扩招专业涵盖部分新兴专业,一些专业刚发展起来,教师的前期储备会存在困难。王传毅对此表示认同:“导师是否充裕,还得分高校和具体专业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些学位授权点人满为患,也有导师年均招生不足一人。”此外有研究表明:近些年,高校师资的承载能力相对高于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换句话说,扩招对高校的硬件也是不小的挑战。南京大学教授汪霞认为,当前许多高校之间硬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她建议,为了扩招高质高效,实验室数量、宿舍条件、图书馆容量的问题到需要提前关注,“在扩招前就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规划,做到‘有备而招’”。避免扩招“文凭贬值”:严控培养质量《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近六成的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该《报告》勾画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凭,为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在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少在知识储备和对学术研究认识等方面准备不足的学生,成为研究生。”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包水梅坦言,他们确实需要在理论方法以及学术能力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训练。“把他们招进来,仅仅只是个开始。”培养数量上去了,质量会不会受影响?类似疑问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如影随形。不出意料,这次硕士扩招再次引来对“文凭是否因此贬值”的讨论。“扩招即会造成文凭贬值本身是个假命题。”在包水梅看来,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复杂问题,与社会需求、研究生教育质量和个人发展潜力等都有关系。“研究生规模扩大并不必然导致文凭贬值,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与培养质量把控是否严格直接相关。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社会评价人才不能只看文凭,必须从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出发。”包水梅说,当然在研究生培养上,学校要建立健全导师制,引导导师投入精力指导学生,严格的过程性评价也要跟上。“不断增长的高质量人才有利于我国释放出更大的人才红利。在扩招背景下,硕士培养质量应该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秦玉友说。